信贷风险管理与控制

2024-06-09

信贷风险管理与控制(共9篇)

篇1:信贷风险管理与控制

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与风险控制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不断完善,特别是国家为鼓励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政策和措施,从而为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个人信贷消费需求突然爆发,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但是,由于个人信贷业务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家银行对此又没有成功的管理经验,尤其是在风险防范与控制上,还没有形成一套切实有效的规章制度,这就为我们快速发展个人信贷业务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正确分析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趋势,把握个人信贷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控制的关系,将是我们银行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当前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的成因

从近两年银行业开办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情况看,当前,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从而构成了个人信贷业务潜在的风险。

(一)外部原因

1、借款人信用观念淡薄,失信现象严重。一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人没有养成信用观念,只管借,不管还;二是一些人还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办法,以个人信用代替企业信用,赖债、躲债、恶性逃废债务的现象较为普遍。三是社会上一些企业和个人逃废银行债务成功的示范效应以及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的非法信用活动,也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诱

使一些人铤而走险积极效仿,进而严重阻碍了人们信用观念的建立和增强。

2、立法工作滞后,没有一套完整性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尽管中国人民银行于1999年3月4日颁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允许和鼓励各中资商业银行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但至今还没有制定出一部完整性的《消费信贷法》。就是在已出台的《担保法》内,对个人消费信贷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而有关消费信贷的品种、方式、方法等操作细则,也同样无章可循。此外,各家银行的规定也缺乏统一性和可操作性,再者,个人破产制度及破产后个人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没有建立起来。

3、信息资源不对称容易形成风险盲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现在社会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或机制,如谁评估、谁出具资信证明等。个人的重大事项也没有实行对外公告的规定,银行对借款人过去的信息及今后的变动情况无法及时掌握。这样,就使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容易形成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二是由于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信息相互封闭,使同一借款人可以在多家银行贷款,而银行又无法掌握借款人的资信情况,造成多头信用风险。

4、社会配套制度不完善,没有真正起到补偿和保障作用。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先后进行了住房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这些都为我们开展个人信贷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由于这些改革大都处于雏形,社会功能还不够完善,还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补偿和保障体系,借款人如出现情况,还款困难,那么,银行就不能得到有效补偿和保障,从而形成新的信贷风险。

(二)内部原因

1、规章制度不系统、不配套、不衔接。如有的银行开办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要求房地产开发商作担保,期房作抵押,而期房属于在建工程,其所有权属于施工单位,如何实现抵押权的问题,有关政策并没有明确规定,而除了房子抵押外,银行又没有其他补救措施。这样如果开发商失约,工程竣工后不能及时拨款给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就可拒绝交出房权,那么,银行贷款到期后,就难以收回,就是诉讼于法律,也无能为力。

2、管理不到位,信息系统滞后。一是管理政出多门。我国开办的个人信贷业务品种较多,如个人住房贷款、小额质押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个人装修贷款、个人耐用品综合消费贷款等。对这些贷款本应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而现在却由多个部门管理与经营,且操作程序不同,口径不一致,这样,人为地拉大了管理半径,而链条越多,风险就越大。再者,总的信贷规模和风险也没有一个总的控制部门。更为严重的是,有些部门既搞经营又搞审批,如房贷部,既是一个经营部门,又是一个审批部门。审贷不分离,不仅不能体现信贷的相互制约或风险控制原则,还容易出现道德风险。二是信息系统管理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人信贷业务不同公司贷款业务,每发生一笔,都能及时录入反映;个人信贷业务是汇总录入,只能了解整体情况,不能看到每个人或每一户贷款情况,由此,就使后台人员对一些重复贷款很难及时发现。另一方面系统内不能及时发现风险。个人信贷

业务自成体系独成系统。在这个系统内,看不出各户贷款情况,即贷款给谁、贷了多少、多长时间、初次贷款还是重复贷款等都不知晓,不能直接发现风险或识别风险。还有,现在银行内部对个人信贷业务风险识别信号的制度也没有建立起来。由于后台看不到前台信息,也就无法去识别风险。

3、手续繁琐、程序多。个人信贷业务面对的是千家万户,便捷、安全、高效办理有关手续是首要工作。而目前,在个人信贷业务上却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还存在着办理业务手续多、程序复杂、时间长等现象。如办一笔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时间长的需要3个多月,其间要经过20多个环节,手续之繁,难度之大,令许多客户望而生叹,不得不放弃借款的念头,从而影响了业务的发展。

二、措施和建议

综上所述,影响个人信贷业务发展主要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否则,发展下去,就会形成新一轮的信贷风险,使我们再次步入“泥潭”,不能自拔。尤其是在我国入世之后,同业竞争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更应给予极大关注。就外部原因而言,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如加大立法力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这里,笔者就银行内部如何促进个人信贷业务发展以及如何加强管理、防范风险,谈一些认识。

1、要尽快完善和建立健全各项金融规章制度及法律法规。这里值得强调的是,要让业务跟着制度走,就是说,制度在先,业务在后。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多考虑业务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时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这样,就会避免业务刚开办,弊病一大堆等现象的发生。目前,就我国而言,当务之急是尽快出台一部《消费信贷法》,统一政策,统一规范操作程序,这样,就使各家银行对个人信贷业务有一个统一的依据,便于整个业务的开展。

2、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规范经营。这里所讲的统一,是说对个人信贷业务要有一个统揽部门,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笔者认为,就当前而言,成立个人贷款中心不失是一个好办法,这样一方面即可以解决个人贷款品种的分散管理问题,减少风险点,又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贷分离,另一方面还可以组织全行优秀信贷人员,集中精力干好工作,彻底改变点多、分散、风险隐患大的现象,促进个人信贷业务快速发展。

3、加强后台控制,使后台真正发挥识别风险和防范风险的作用。一是建立统一的规范信息系统,把个人信贷业务纳入全行整体风险控制范围之内,达到信息资源共享。二是提高信贷信息系统的优化升级,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而且,要与会计信息系统对接,定期核对信息质量,以达到相互控制风险的目的。

4、建立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目前,要着力改善立法环境,尽快建立起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为个人信贷业务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就现在而言,有的银行对个人信贷业务工作,实际上是靠信贷人员主观判断贷与不贷,由于信贷人员对借款人的情况不清楚,往往容易造成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建立起个人信用评级体系,就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关于这一点,金融界已形成共识,而从上海“个人征信系统”正常运行的实践看,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建立个人信用评价体系既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个人信贷业务发展的有效措施。

篇2:信贷风险管理与控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虽然银行在业务方面有相当大程度的转型和升级,但从盈利角度来讲银行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仍在于信贷。但是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形势略有波动,随着竞争的加剧以及金融风险的提升,银行的风险和核心内容开始转向于信贷风险管理。面临当前的经济形势,我国学术界领域也给出了相关的研究,近年来衍生出许多关于控制信贷风险的理论和方法论,对控制信贷风险具有很大的指导性意义。

一、我国银行信贷现状

(一)我国银行信贷区域发展状况分布

由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银行信贷地域分布主要存在一下几个特点:首先,银行信贷主要分布于沿海城市以及北方工业发达城市,中西部地域借贷率和借贷数额较低。其次,近年来我国银行信贷相关格局变化不大,仍然是以上区域比例居高,中西部比例较低,存在严重的地域不平衡。

(二)我国银行信贷产业分布

由银行内部对一二三产业信贷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各银行信贷集中投放于资金周转率较高且利润较高、行业信誉高的行业,例如交通运输、电力、道路工程、国企投资项目等等,这些行业是我国的龙头产业,资金需求量很大并且受到政府的支持信誉很高。从一二三产业的分布来看,信贷集中于二三产业,近年来有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第一产业信贷率较低。总体的行业分布格局平稳过渡,基本比较稳定。

(三)我国银行信贷规模结构

信贷规模和信贷产业布局成为正相关,我国银行信贷部门偏向借贷给二三产业中信誉度高的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但是由于受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影响,我们发现银行信贷的大客户近年来受到经济形势波动的影响,均存在着资金回笼不足、还款率较低的现象。

二、我国银行信贷风险出现的影响因素

(一)货币流动性

银行贷款能力取决于存贷比,其直接反映出我国银行资金在贷款方面的比重。从银行信贷风险控制角度来讲,商业银行存贷款比重不能高于75%,否则会出现的信贷风险隐患,从而影响到银行本身。其次,信贷率如果在50%周围波动,则表明银行部门有一半的资金是闲置的,这时银行会存在相关的亏损风险隐患。因此我国各大银行普遍将信贷比率控制在70%左右。但近年来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激增,其借贷利息率普遍比银行低,银行业受到同行的冲击,其信贷业务量有下降的趋势。银行内部货币流通性下降则会导致银行亏损,为银行业带来相关隐患。

(二)不良贷款率

不良贷款率过高,资金不能够按时回笼甚至坏账现象出现、资金无法回笼都会导致银行信贷风险上升。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日益加快,国内各大产业均受到外国相关产业同行的竞争影响,其利润率有所下降。因此银行应当辨明形式,及时对贷款方向进行调整,从而减少自身的不良贷款。

(三)利润率我国四大国有银行虽然规模雄厚,但是受到近几年经济形势的影响,其资产的收益率不容乐观。拿四大国有银行和国际标准相对比,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收益情况、业务覆盖率等指标额和国际标准还相差较大。从中西方对比表明,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和西方商业银行在盈利能力和发展模式上还尚有较大差距。

三、我国信贷行业风险的解决措施

(一)提高相关人员的培训率、提高入职门槛

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一定意义上讲和相关人员的风险敏感度有关,健全的风险控制机构必须强调环境依赖、过程导向及组织结构对风险因素的反应能力与敏感性。因此银行部门应当在相关人员入职时进行把关,录用高素质、专业知识较为丰富的人才,此外还应当提高从业部门人员的培训率,通过再教育来提高人员的风险敏感度和风险认知,最终使组织中的所有人都要主动积极思考问题。

(二)增强上下级之间的组织协调性

各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政策是根据国家统一政策和银行内部实际情况而制定的,符合银行未来的发展诉求,它主要包括人员的纪律约束、银行控制风险的偏好与理念。因此,银行需要增强上下级各部门间对银行风险控制政策的认知程度,从而确保测量、控制、数据的高度一致性。

(三)建立健全的延时付酬及业绩考评机制

由于银行信贷损失和风险是滞后于实际的账面操作的,所以信贷决策部门的预测正确与否直接关系银行是否盈利,而绩效考核和相关人员的利益是直接挂钩的,所以为了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预测准确性以及业务的严谨度,银行业应当科学规范信贷人员和信贷决策部门的绩效考核标准,从而通过科学的奖惩措施来减少认为判断的失误性和不确切性,通过人员把关来降低银行借贷的风险。

四、总结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的波动以及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金融行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主要表现为银行盈利水平下降等。本文从商业银行经营学的角度,结合相关的经济形式,由影响金融信贷的因素入手,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希望本文能够给各大银行一定启发,也希望此文能够引发出更多关于我国银行信贷管理与风险控制的实用型方法和理论。

参考文献:

篇3:浅析银行信贷管理目标与风险控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虽然银行在业务方面有相当大程度的转型和升级,但从盈利角度来讲银行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仍在于信贷。但是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形势略有波动,随着竞争的加剧以及金融风险的提升,银行的风险和核心内容开始转向于信贷风险管理。面临当前的经济形势,我国学术界领域也给出了相关的研究,近年来衍生出许多关于控制信贷风险的理论和方法论,对控制信贷风险具有很大的指导性意义。

一、我国银行信贷现状

(一)我国银行信贷区域发展状况分布

由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银行信贷地域分布主要存在一下几个特点:首先,银行信贷主要分布于沿海城市以及北方工业发达城市,中西部地域借贷率和借贷数额较低。其次,近年来我国银行信贷相关格局变化不大,仍然是以上区域比例居高,中西部比例较低,存在严重的地域不平衡。

(二)我国银行信贷产业分布

由银行内部对一二三产业信贷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各银行信贷集中投放于资金周转率较高且利润较高、行业信誉高的行业,例如交通运输、电力、道路工程、国企投资项目等等,这些行业是我国的龙头产业,资金需求量很大并且受到政府的支持信誉很高。从一二三产业的分布来看,信贷集中于二三产业,近年来有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第一产业信贷率较低。总体的行业分布格局平稳过渡,基本比较稳定。

(三)我国银行信贷规模结构

信贷规模和信贷产业布局成为正相关,我国银行信贷部门偏向借贷给二三产业中信誉度高的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但是由于受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影响,我们发现银行信贷的大客户近年来受到经济形势波动的影响,均存在着资金回笼不足、还款率较低的现象。

二、我国银行信贷风险出现的影响因素

(一)货币流动性

银行贷款能力取决于存贷比,其直接反映出我国银行资金在贷款方面的比重。从银行信贷风险控制角度来讲,商业银行存贷款比重不能高于75%,否则会出现的信贷风险隐患,从而影响到银行本身。其次,信贷率如果在50%周围波动,则表明银行部门有一半的资金是闲置的,这时银行会存在相关的亏损风险隐患。因此我国各大银行普遍将信贷比率控制在70%左右。但近年来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激增,其借贷利息率普遍比银行低,银行业受到同行的冲击,其信贷业务量有下降的趋势。银行内部货币流通性下降则会导致银行亏损,为银行业带来相关隐患。

(二)不良贷款率

不良贷款率过高,资金不能够按时回笼甚至坏账现象出现、资金无法回笼都会导致银行信贷风险上升。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日益加快,国内各大产业均受到外国相关产业同行的竞争影响,其利润率有所下降。因此银行应当辨明形式,及时对贷款方向进行调整,从而减少自身的不良贷款。

(三)利润率

我国四大国有银行虽然规模雄厚,但是受到近几年经济形势的影响,其资产的收益率不容乐观。拿四大国有银行和国际标准相对比,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收益情况、业务覆盖率等指标额和国际标准还相差较大。从中西方对比表明,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和西方商业银行在盈利能力和发展模式上还尚有较大差距。

三、我国信贷行业风险的解决措施

(一)提高相关人员的培训率、提高入职门槛

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一定意义上讲和相关人员的风险敏感度有关,健全的风险控制机构必须强调环境依赖、过程导向及组织结构对风险因素的反应能力与敏感性。因此银行部门应当在相关人员入职时进行把关,录用高素质、专业知识较为丰富的人才,此外还应当提高从业部门人员的培训率,通过再教育来提高人员的风险敏感度和风险认知,最终使组织中的所有人都要主动积极思考问题。

(二)增强上下级之间的组织协调性

各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政策是根据国家统一政策和银行内部实际情况而制定的,符合银行未来的发展诉求,它主要包括人员的纪律约束、银行控制风险的偏好与理念。因此,银行需要增强上下级各部门间对银行风险控制政策的认知程度,从而确保测量、控制、数据的高度一致性。

(三)建立健全的延时付酬及业绩考评机制

由于银行信贷损失和风险是滞后于实际的账面操作的,所以信贷决策部门的预测正确与否直接关系银行是否盈利,而绩效考核和相关人员的利益是直接挂钩的,所以为了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预测准确性以及业务的严谨度,银行业应当科学规范信贷人员和信贷决策部门的绩效考核标准,从而通过科学的奖惩措施来减少认为判断的失误性和不确切性,通过人员把关来降低银行借贷的风险。

总结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的波动以及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金融行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主要表现为银行盈利水平下降等。本文从商业银行经营学的角度,结合相关的经济形式,由影响金融信贷的因素入手,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希望本文能够给各大银行一定启发,也希望此文能够引发出更多关于我国银行信贷管理与风险控制的实用型方法和理论。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银行信贷的现状,其次分析了我国银行信贷风险出现的影响因素,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信贷行业风险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银行,信贷管理,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唐敏,方俊芝.邮储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思考.2011(15).

[2]高志军,刘伟.物流服务供应链风险管理模型研究.2010(09).

篇4: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控制

关键词: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结构

一、引言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全球各主要国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而商业银行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部门,其信贷业务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尤其重要,因此信贷风险控制对整个社会的金融体系有效运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内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以及平衡市场与信贷风险控制间关系的要求,提高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能力,关系到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并且随着新巴塞尔协议的实施以及金融业的不断创新发展,经济社会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风险控制能力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分类及成因分析

1.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分类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包括信用违约风险与信用息差风险两种。信用违约风险指交易中由于一方违约,使另一方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减少而遭受损失的风险;信用息差指商业银行面临信用风险暴露而要求借款企业给与的补偿。在贷款期限內企业预期违约概率增加会产生信用息差风险。

2.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1)社会经济因素。①社会环境。我国经济社会普遍存在市场意识较差,信用观念淡薄,社会经济活动难按统一规则运行等问题;②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的周期性运行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影响。例如经济繁荣时期,经济社会的信贷需求量日益增加。表现为: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增长较快,业务种类较多,风险相对较小:③行业竞争愈市场风险。金融改革深化,使商业银行受到各方竞争压力。商业银行经营成本增加,盈利的不确定性增大;④法律制度。如现行金融立法不够完善,使得法律制度的欠缺与漏洞引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2)企业因素。来自企业的信贷风险指借款人(企业)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本息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即是信用风险。在商业银行的借贷业务中,影响企业信用风险的因素主要分为五类,即经营能力、借款人品格、担保情况、借款人的财务风险与自然风险。

(3)银行自身因素。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包括:①商业银行产权结构不明确,职能不清晰;②企业融资结构单一;③信贷管理组织架构不合理;④贷款风险不注重全程控制。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案例分析

1.工行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特点

工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实行“分级授权、横向制约、纵向控制、实时监控、责任追究”,强化信贷风险控制的制度约束、政策指导,从源头上控制了信贷风险。主要步骤包括:(1)审贷分离;(2)分级授权;(3)集体审议;(4)实时监控;(5)责任追究。

3.国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成功经验

主要包括:(1)水平制衡的组织结构;(2)重视信贷风险事前防范的机制;(3)重视独立开展工作的流程模式,(4)重视不良贷款转化的工作方法。

四、商业银行控制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必须从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制度激励约束机制、业务流程梳理及风险预警体系等方面着手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环境建设;必须从融资制度、金融制度环境、金融监管及信息披露等方面着手加强外部环境建设。

1.内部环境建设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包括!①建立委托代理制度与“银行家市场”;②建设并强化监事会,并提高其监督制衡作用;④健全信贷控制组织结构。

(2)理顺业务流程与风险管理流程。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主要包括:第一,受理客户贷款申请;第二,支行组织贷前调查;第三,评定客户信用等级;第四,核定客户最高综合授信额度,第五,申报客户贷款事项;第六,贷款审查审批;第七,贷款发放;第八,贷后管理;第九,贷款本息收回;第十,不良贷款处理。

(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控制信贷流程。商业银行健全以信贷风险控制为核心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贷款控制检查系统,规范贷款操作流程,预防信贷风险。

(4)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体系。影响信贷风险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未来预测、同业竞争市场、客户财务状况、客户非财务因素等。商业银行应建立信贷风险预警系统。

2.外部环境建设

(1)制定创新融资制度。我国应加快发展直接融资,打破四大商业银行的信用垄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减少企业对银行间接融资的刚性依赖。

(2)完善金融制度环境。构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机制,维护我国金融业的良性循环。①建立企业破产重整制度,②完善担保制度;④建立信用管理体系。

篇5:信贷风险管理与控制

上周末,分行邀请了张明霞教授就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法律防范与控制组织了全面的培训。张明霞教授结合案例,从贷前、贷中、贷后三个阶段全面分析信贷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各种担保方式贷款分析风险防控。整个培训生动、易理解。

由于我行成立的时间不长,部分客户经理工作经验不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而近年来,人民法院受理涉及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原告的民事诉讼案件数量逐年增加,执行难度加大,此种现象有不断蔓延之趋势。所以我们更要重视金融信贷合规法律审查,有效防范银行信贷风险。

通过这次培训,对全行员工的合规意识敲了个警钟。充分意识到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加强了工作的严谨性。在贷前阶段,全面调查借款人的借款条件、借款用途、还款来源、担保人及抵押物状况、变现能力。收集真实有效的客户资料。在贷中阶段,深入分析借款人的经营状况、财务数据、信用状况,担保人的担保能力,抵押物的状况。贷款需求量的测算,给予适当的授信额度。贷款发放合规,全面落实审批意见,放款条件。法律合同的签订,办妥抵押物登记。在贷后阶段,加强贷后管理,不流于形式。走访客户,现场检查,多听、多问、多看。形成贷后检查报告,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并风险预警。

篇6:风险控制人员(信贷业务方向)

职位名称

险控制部

职系

职位概要:

风险控制人员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运用有效的制度手段对金融公司或机构的整体交易运做实施监督以规避风险。一般风险控制人员不直接参与交易活动,但具体职责会根据不同的机构和公司性质有所差异。例如部分证券咨询机构的风险控制官可以提出中长线交易机会及构想,但无权下达操作指令,随后风险控制人员会对所有的交易计划和交易过程完整记录并提交讨论。

工作内容:

1、负责信贷额度控制工作

2、负责制作风险相关的报表

3、负责办理抵押登记等外勤工作

4、其他相关工作

任职资格:

教育背景:

◆金融、财务、法律、风险评估等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培训经历:

◆具有期货等相关金融业从业人员资格

经验:

◆3年以上相关投资担保、小额贷款公司、银行等风险管理工作经验

技能技巧:

◆熟悉担保、贷款业务流程,具备较强的风险控制意识

◆具备较强的贷款风险分析能力及风险防范控制能力

胜任能力:

◆熟悉担保、贷款业务流程,具备较强的风险控制意识

◆具备较强的贷款风险分析能力及风险防范控制能力

晋升方向:

篇7:浅谈汽车消费信贷风险控制

作为担保公司来说,如何进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担保的风险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在民营担保公司中,主要采用“信用评估+车辆抵押”模式,那么如何对申请人进行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呢?

一、汽车降价风险。

汽车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个厂商不断推出新款车型,旧款车型不断促销降价,汽车降价速度快、幅度大,一辆新车两三年后的价格有可能跌到比贷款还低的程度,这就使部分购车者宁愿把汽车这个抵押物赔给银行,也选择不还款。借款人持续供车的还款意愿不强,导致拖欠。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最高额为车身净价的七成,不包含购置税、保险、其他增加的配置或者装饰;而且贷款年限为1—3年,不能超过3年。同时规定只有自然人购买私人生活用车。

二、借款人信用风险。

借款人纯粹骗贷骗保,申请贷款担保时资料真实有效,贷款放下后,马上卖房卖车,最后逃之夭夭。个人汽车消费信贷要求申请人提交个人征信报告,对申请人车辆及时办理车辆抵押登记。对恶意贷款购车和欠贷不还者,银行、保险公司、汽车经销商、担保公司联手进行曝光,对那些不能及时还贷的购车人进行全方位的围追堵截。

三、项目经理违规操作风险。

担保公司个别项目经理为达成任务考核,想尽一切办法促成业务,在借款人条件不达标的情况下,隐瞒相关事项,或者配合提供虚假资料。要求公司公开招聘,严格筛选人才,不仅要考察员工的专业技能,更重要重视其道德素养和履历记录,同行业违规人员坚决不能纳入公司做业务。不时对员工进行有关法律法规、公司制度、业务操作流程等方面的专门培训,严惩违法违规谋取私利的行为,必要时通过法律手段对道德风险行为进行事后追溯,提高员工实施道德风险行为的成本。对使用假姓名、假身份证、假资信证明进行贷款的人员,应及时以涉嫌犯罪向司法机关举报。

五、汽车销售方与申请人联合诈骗汽车消费贷款。

篇8:信贷风险管理与控制

1“物权法定”原则与设定担保物权的风险控制。

《物权法》规定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就是说包括担保物权在内的各种物权均由法律进行规制。这一原则可能给银行信贷业务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过去采用的一些基于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等确立的担保物权和一些缺乏法律规定的担保权利, 其合法性和有效性值得探讨。如基于国土资源部暂行办法确立的矿业权质押;出租车经营权质押等, 尽管这些担保物权在银行业务实践中得到普遍认可, 且已大量存在, 但其法律效力值得商榷。实践中要避免创设现行法律没有规定的担保物权类型, 避免做出与现行法律针对某种类型物权所设置的强行性规定不符的约定, 防止设定担保物权无效。

2 限制担保物权独立性的风险控制。

《物权法》强调担保物权的从属性, 排除了担保物权合同当事人可以另行约定的补充机制。规定担保合同是主债权债务合同的从合同,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主债权债务合同无效, 担保合同无效。基于物权担保合同对于主债权合同的依赖性原则, 信贷业务中接受和设定担保物权时, 要防范可能因主债权合同效力纠纷引发的担保物权合同效力的风险。

3 异议登记和预告登记制度与担保物权属争议的风险控制。

《物权法》设立了异议登记和预告登记制度, 对银行接受和设定物权担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必须对担保物的权属进行深入和全面的调查, 确保担保人对担保物享有所有权。因为一旦设定担保物权后担保物的所有权发生纠纷, 银行必须耗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 甚至可能丧失担保物权。二是不能接受异议登记期间的不动产作担保物, 因为如果银行接受异议登记期间的不动产作为担保物的, 一旦登记更正后的权利人不追认, 则担保物权不发生效力。三是谨慎接受处于预告登记期间的不动产作担保物, 如果接受了预告登记的不动产为抵押物, 应当督促担保人及时办理正式的登记手续, 避免担保物权落空。因为一旦抵押人未能在“能够进行不动产登记之日起三个月内”及时办理正式登记, 则银行的抵押权将因抵押人的所有权预告登记失效而面临落空的风险。

4 最高额抵押权的风险控制。

《物权法》相对于《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在最高额抵押权规定上有较大的突破。一是允许当事人将最高额抵押权设立前已经存在的债权纳入最高额抵押担保的范围中, 有助于债权人与债务人灵活运用最高额抵押机制来实现相关利益的优化配置和平衡。过去, 信贷业务中, 最高额抵押的贷款在最高额抵押合同约定的决算期届至后, 发放新贷款或再融资时, 由于借款人往往以其大部分资产设定最高额抵押, 无法提供新的抵押物, 需要注销原最高额抵押登记, 重新签订最高额抵押合同和办理抵押登记。而原最高额抵押合同所担保的贷款有一部分还没有到期, 如果注销了最高额抵押登记, 势必造成这部分贷款丧失担保。但根据《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 重新设定最高额抵押权时, 无法将未到期贷款纳入新设定的最高额抵押担保范围, 使未到期贷款丧失担保。《物权法》施行后, 这一矛问题迎刃而解。二是允许当事人约定抵押权转让或者协议变更债权确定的期间、债权范围以及最高额债权额等, 改变了最高额抵押债权确定前禁止转让抵押权的机械性规定, 将有利于债权人实现权益。使最高额抵押权的灵活性和担保作用得到更好发挥。银行可以灵活运用最高额抵押所担保的债权转让和最高抵押担保债权确定前, 可由当事人约定债权确定的期间、债权范围以及最高债权额等机制, 来最大程度地保护银行债权。三是明确了最高额抵押确定化的法定事由, 便于债权人在法定情形出现时, 灵活自由、及时地行使债权及抵押权的转让, 以最优化的方式来保护和实现自己的债权。银行作为债权人, 应当注意最高额抵押确定化的法定事由, 及时行使特定化后的抵押权。

5 物的担保与人的担保的关系的风险控制。

《物权法》改变了《担保法》对人保与物保并存时的模糊规定, 对当事人约定和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两种不同情况下人保物保关系的处理分别作出了规定。应用《物权法》处理人保物保关系时, 应注意:尽可能在担保合同中明确约定如何处理保证和担保物的执行顺序问题, 防止引发纠纷。应关注担保物的价值和保证人担保物之外的财产充足性和可执行性问题, 避免因不当的选择导致银行主张权利的被动;在发生约定不明或未约定的情形, 银行应区别担保物是由债务人提供还是第三人提供的情况及时主张权利。在实践中要谨慎对待债务人提供担保物的问题, 因为法律规定对此应先执行, 假如债务人提供的物难于执行或者执行成本高收效低, 则可能引发其他担保机制受损问题。

6 法定优先与担保物权的风险控制。

担保物权的优先受偿不是绝对的, 存在法定的例外的限制。《物权法》在规定了担保物权人对担保财产优先受偿权利的同时, 规定了“法定例外”。信贷业务中, 设定担保物权时要充分考虑法定优先权, 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控制相应的风险。

7 地役权对不动产抵押权的影响的风险控制。

《物权法》在立法层面上首次出现一种新型的权利———地役权。地役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 利用他人的不动产, 以提高自己的不动产的效益。在实践中或许还没有引起特别是银行信贷人员的注意, 但这种权利对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使不容忽视的。由于地役权的设定, 使土地使用权在使用上就受到了限制, 直接影响到它的价值。银行若在信贷业务中接受土地抵押时, 就需要弄清楚抵押的土地是否已经设定了地役权。

8 审慎选择浮动抵押。

《物权法》规定当事人可以将现有的以及将有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抵押, 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 债权人有权就实现抵押权时的动产优先受偿, 即浮动抵押。动产浮动抵押设定手续简便, 不影响企业对动产的使用和处分, 企业在抵押设定后新取得的财产根据抵押合同的约定也可能成为浮动抵押的标的物, 显著增强了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能力。银行在信贷业务中可以依法设定动产浮动抵押, 动产浮动抵押权自抵押合同生效时设立, 但应当向抵押人所在地的工商部门办理登记, 否则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此外, 抵押权人的权利不能对抗在抵押人正常经营活动中已支付合理价款并取得抵押财产的买方。银行在受理浮动抵押前评估和抵押后风险控制要充分认识浮动抵押的特点, 尤其要坚决杜绝一抵了之的现象, 切实落实对抵押财产的跟踪监控, 并在出现风险时选择适当时机行使抵押权, 确保抵押财产价值足以覆盖银行风险敞口。

9 谨防物权登记制度不完善带来的风险。

一是尚未建立统一的登记制度, 物权登记政出多门。虽然《物权法》第10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 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但目前我国不动产仍然是多头登记。土地部门负责土地登记, 房产部门负责房产登记。至于动产抵押登记部门更加混乱, 共有9个之多。如工商、公证、车管。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还制定了许多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在办理登记过程中, 各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 还制定了一些土政策, 制约了抵押贷款的健康发展。如个别地方房地产抵押登记部门在房地产抵押登记时要求必须使用房地产管理部门制定的抵押合同, 强行设定抵押登记期限等。二是电子化程度低, 公示性差。各登记部门相互之间, 甚至同一部门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 互不联网, 难以查询。如房产部门在建工程抵押预登记与工程完工后产权登记信息不共享, 给债权人实现在建工程抵押权带来很大困难。三是登记内容复杂, 不统一。实践中登记究竟属于形式审查还是实质审查存在争议, 各登记部门的认识也不统一, 做法各异, 导致要求登记的内容各不相同, 甚至无法体现当事人的约定。如房产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时, 登记的内容只适用于一般抵押, 不能体现最高额抵押。而且要求一处房产对应一个抵押合同, 极易导致当事人约定的抵押事项与房产部门登记簿记载的内容不一致, 不利于抵押权人实现抵押权。

1 0 担保物权行使时间缩短, 注意及时行使担保物权。

《物权法》缩短了担保物权行使的时间, 银行应在规定的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前及时行使担保物权。

1 1 关注对质权人要求, 防止怠于行使质权的风险。

篇9:信贷风险管理与控制

关键词:农村小额信贷;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管理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micro-cred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ural finance. Microfinance business in rural areas not only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problem of loans to farmers, but als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themselves. Although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omestic micro-credit is still in the low level. For example, the supply of such funds is insufficient, the 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 is too broad and the ability of the institutional financial operation to solve problems is so weak. What’s more, at the same time, the micro-credit also faces to the different kinds of its own and the microfinance market’s risk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hina’s rural micro-credit system and promote th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e must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manage the rural micro-credit risks. By establishing the credit risk assessment model, the credit rating system, the credit system of notification and so on, we could finally improve the control of the micro-credit risk and guide our microfinanc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gradually, orderly, purposefully and effectively.

Key words:Rural micro-credit; risk assessment; risk control; risk management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已成为我国小额信贷的主流与代表,反映了我国小额信贷制度的总体特征,有助于合理有效配置农村金融资源。但因农村小额信贷笔数多、分布散、发放对象特殊等因素,其风险不断凸显,从而影响了小额信贷业务的正常健康发展。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的表现,探讨构建防范对策,以促进小额信用贷款更加规范有序地发展。

一、国内小额信贷发展现状与问题

小额信贷是指向微型企业和低收入群体提供的额度较小的信贷服务,通常采取联保或互保方式取代担保抵押,其实质是基于农户信誉的关系贷款、信用贷款。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总体来说有发展速度快、总体数量大、涉及面广等特点。尤其在2001年以后,小额信贷制度在中央银行再贷款政策、农村信用环境改善、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等推动下,得到了迅猛发展。银监会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4.6万亿元,比当年年初增长2.7万亿元。目前农村小额信贷覆盖面已达到32%,在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小额信贷覆盖面更高。随着农村小额信贷余额的迅速增长,农村小额信贷机构为降低风险采取了 “家庭联保”等措施,但其不良贷款率仍然高于主要商业银行贷款。

小额信贷制度具有明确的扶贫和促进农村发展的功能,但其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外在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了一些问题,具体如下:首先,无需担保,以农户的信誉和还款能力作为贷款信用提高了贷款风险;其次,小额信贷贷款利率较低且用途规范不明确;最后,贷款手续不严格严重影响小额信贷制的健康发展。综上,尽管在政府调控下,金融机构自主放贷的原则仍具有不可避免的漏洞。

二、制约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风险因素

农信社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主要是面向“三农”服务。农业生产受到气候、市场、技术及政策等一系列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具有较高风险性的产业。由于其风险防范措施与信用评定与监管制度不健全,从而形成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

1.流动性风险

小额信贷机构存在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应付到期的资金偿还需求和未能满足客户的贷款需求或其他即付的现金需求的风险,从而使其自身蒙受信誉损失或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原因一是因为总部自身的资金并不一定充足;二是分支机构的业务发展计划性不强;三是分支机构和总部间的现金传递往往需要一定的程序和时间,存在无法及时满足分支机构的资金需求可能。

2.信用风险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来源主要有借款人、贷款人和政府三个方面。借款人方面主要是在履约方面出现了问题;贷款人方面是因为内部人员素质不够,不能科学、系统地处理信贷资金发放和收回过程中的调查、决策、信息处理和风险管理等工作;政府方面在于在风险控制力度与措施选择上出现失误以及没有为小额信贷提供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环境。

3.利率风险

央行对大部分金融机构都执行统一的利率水平,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实行的是基准利率加浮动利率,而农村信用社对大部分农村小额信贷实行的则是不浮或少浮的优惠利率政策,这导致农村信用社两边的利率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使小额信贷的利率风险在贷前就暴露出来。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即由于小额信贷机构信贷管理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控制缺失或其他一些人为错误而导致信贷资产损失的风险。除此之外,还包括由于诈骗和技术问题而产生的风险,其中信贷管理内部控制以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是最重大的操作风险。

三、我国农村小额信贷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

1.建立健全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

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管理重要的环节就是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应根据农户的信用状况、道德水平及家庭经济状况,结合贷款项目的风险性,评定农户信用等级;再根据农户信用等级,确定贷款额度及利率,实行积极放贷、差别管理制度;最终建立事前评定,事中管理和监督,事后监督机制。

建立风险评估模型是对已知风险进行定量的分析,获得决策层和风险管理者最希望看到的具体数值。摩根斯坦利银行开发的信用风险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对于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信用风险管理是一个很好的借鉴。通过用VaR风险计量模型来计量其业务和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并将其资本水平与所承担的市场风险相挂钩,以提高其资本充足度,以更好的经营小额信贷业务。

2.强化信贷风险防范与监管意识

风险防范意识是控制风险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小额贷款风险管理必须做到:规范操作流程,加强贷款前的决策,贷款中期的跟踪管理,贷后的总结评价;强化贷款机构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素质教育,尤其职业责任感和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完善责、权、利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对于调查不尽职、管理不到位等内部人为因素而出现风险的小额贷款,应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已经出现预警信号形成的不良信贷资产,要及时进行资产保全或法律诉讼程序依法收贷,直至该笔不良资产执行终结完毕,加大对不良信贷资产的处置和责任追究力度;加强行业监管,成立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协会,制订行业管理的自律、发展方面的管理机制与办法,协助实施,监管到位。

3.建立农村小额信贷的激励机制

农信社可根据农户信用等级状况和还款情况,建立动态的数据资料库,对按时还款的农户给予更优惠的服务。同时,改变农信社对信贷员的单一激励机制,由单一的负激励转变为正负激励机制并举,既要对信贷员实施一定的惩罚制度,又要实施奖励制度,保证较高的收贷率。央行方面应对收贷率高的信用社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在分配制度上给予更大的激励政策,在再贷款的安排上给予更优惠的条件等。

4.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维护农户利益

国家从不同角度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撑,让农村信用社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得以发展。一方面,政府对信用社投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息实行减免税,在减少信用社支出同时减轻农业和农民负担;另一方面,国家财政建立了农户贷款的风险基金保障制度和农户贷款担保机制,来降低农民在贷款生产经营中出现的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同时通过定期定额注入风险基金,农贷担保机构按比例从年末担保余额提取风险准备金,建立起风险补偿机制,维护农户利益。

5.建立信贷公示制度,加强对农户贷款的社会监督

在农户信用评级、信贷投向、跟踪管理等方面应当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推行农户贷款公示制度。将贷款农户的姓名,贷款金额、用途、担保人等进行张贴公示。对有改变用途,冒名贷款,多头贷款的,群众可以举报,从而将信贷资金运行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有效地防范贷款风险;对有钱不还,故意拖欠、有意逃废贷款债务的农户,要采取法律手段强制催收,并将其公开曝光,让其受到经济和法律的双重制裁。同时,可发《信用证》给恪守信用、到期主动归还贷款的农户,并在贷款的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上给予优惠,以提高贷款农户的信用观念,防范贷款风险。

6.提高农村小额贷款风险控制力的创新型途径

(1)创新多种融资渠道。金融创新是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应当争取国际援助资金来保持政府投入,通过多元化地筹集资金来积极引导商业银行提供小额信贷,利用税收、贴息等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向农村投入资金,提供金融服务,满足小额信贷业务的需求。更应当让民营企业参与到非政府组织的小额信贷组织中去,以提供更多资金来源,并允许民营银行进入农村以支持其发展小额信贷业务。

(2)创新和开发各种类型风险管理工具和制度。政府应当充分开拓思路、完善现代化管理手段,以客户“社会资产”取代“经济资产”,进行适时金融创新,将金融资金与社区信息结合起来,开展“道义担保”、“道义抵押”等形式的小额信贷;通过结合地方经济特点,积极推行应收账款、仓单、林权、渔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质押方式,有效突破小额信贷抵押瓶颈;同时,为防范和控制风险,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应在农村信用社指定网点开设担保基金专户,存入担保基金,同时要求企业用相关资产提供反担保。

(3)引入保险机制。保险机制的引入不仅有助于降低信用社征信成本,提高征信质量而且能够化解贷款农户农业生产所面临的自然风险。随着政策性农业保险设计和推广,政府在财政上对参加各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直接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鼓励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通过走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相结合的道路确保了贷款农户农业生产稳定。

综上所诉,中国小额信贷将来的发展取决于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小额信贷相关法律、规章和制度的逐步完善;二是小额信贷市场需求、各种类型小额信贷机构提高自身素质以及对这个市场做出灵活反应的能力。目前,正是我国培育和发展小额信贷机构的大好时机,小额信贷发展前景光明。但是,对于小额信贷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仍不容忽视,各方可利用小额信贷风险评估模型对风险进行识别与评定或利用创新性途径提高小额信贷风险控制力等,做好小额信贷的风险控制与管理工作,最大限度降低小额信贷风险。这样我们才能增强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力量,引导我国的小额信贷逐步向有秩序、有目的、效益好的方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晓山 刘文璞等:《小额信贷原理及运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45-82.

[2]杨红丽 辛 瑞:《农户小额信贷风险预警体系的剑立》,商业研究,2009(6).

[3]杜晓山:《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现代经济探讨,2004,12-19.

[4]吴宝国:《中国小额信贷扶贫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20-83.

[5]曹辛欣:《论农户小额信贷的风险及其化解对策》.金融与经济,2007(5).

[6]杨喜孙 薛瑞鑫 叶 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农村经济,2007(5).

[7]旷宗仁 鲁静芳 左 停:《创新与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农村金融研究,2006,45-46.

上一篇:机关全体人员春节后动员会议讲话下一篇:政协共青团界别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