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与区别

2024-05-27

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与区别(共12篇)

篇1: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与区别

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与区别

(一)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含义

1.1内部控制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作为美国“水门事件”调查结果,立法者和监管团体开始对内部控制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为了制止美国公司向外国政府官员行贿美国国会于1977年通过了“国外腐败实务法案”。该法案除了反腐败条款外,还包含要求公司管理层加强会计内部控制的条款,成为美国在公司内部控制方面的第一个法案。

1992年,COSO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of Treadway Commission)出版了COSO报告《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被认为是有关内部控制的里程碑式的文件。

《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中COSO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一个企业董事会、管理人员和其他职员实施的一个过程。其目的是为提高经营活动的效果和效率、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促使与可适用的法律相符合提供一种合理的保证。

内部控制包括五大要素:

 控制环境Control Environment:为控制创造条件;  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有的放矢,实现目标;  控制活动Control Activities:实施控制行为;

 信息与沟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贯穿于过程中;  监督Monitoring:保证沿正确轨迹,合理校正。

1.2全面风险管理

安然(Enron)事件等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企业丑闻和失败事件发生后,学界和业界呼吁新法律、法规和准则问世,来加强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2003年7月,COSO发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征求意见稿,2004年9月正式文本发表。

COSO指出,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主体的潜在事件,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偏好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全面风险管理是三个维度的立体系统:

 企业目标: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 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

 企业的层级:整个企业;各职能部门;各条业务线及下属子公司。

(二)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与区别

2.1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

从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两者有一下共同点:  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都是一个过程,这些过程都是渗透于企业的各项活动之中的。

 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都具有目的性,有若干目标。这些目标都是确保企业各项经营目标的实现,都是为了维护企业的财产安全、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

 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都是主体为实现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 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都是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要受到受人的影响。

 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被完全包含在全面风险管理之中,两者都强调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2.2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区别 全面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扩展,是内部控制的升级版,而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两者既有横向交叉也有纵向交融。

2.2.1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内涵不同。

全面风险管理,是对企业内部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控制、监督,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全面风险管理的目的是要及时发现风险、预测风险以及防止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并设法把这种不良影响控制在最低的程度上。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高管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2.2.2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涉及的范畴不同。

全面风险管理范围要大于内部控制。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而不是全部。

全面风险管理是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采取的风险管理流程规范,仅仅是管理的一项职能,只是对目标的制定过程进行评价,主要是通过事中与事后的控制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

2.2.3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执行方式不同。全面风险管理,注重防范和控制风险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和危害,同时把机会风险视为企业的特殊资源,通过对其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促进经营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采取的风险管理流程规范,它无法防范管理层非理性风险和凌驾于管理制度之上的决策风险,它所负责的只是事中和事后的控制。

2.2.4全面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

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认为内部控制的出发点与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控制和管理风险。这也是COSO委员会将《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升级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根本原因。

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并不是相同的概念,其根本原因在于两者的外延有所区别。

狭义而言,内部控制主要指财务的管理控制。COSO《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提出之初就是以杜绝财务报告中舞弊的产生,并杜绝因为虚假的财务信息而导致的企业危机为导向制定的。除财务管理外,还加入了运营、战略等诸多方面的管控内容。然而事实上,企业是存在于一个行业、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之中的。仅仅依靠内部的管理控制已不能满足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外部经济环境、市场状况、法规政策的发展变化对于企业的影响也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不仅包含了内部控制内容,还将市场、法律等外部环境纳入到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控制的范围中。相对于内部控制,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从内部到外部,由整体层面制定风险战略,构建管控体系,完善管理制度,优化流程和组织职能,为企业构建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提升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兆生.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4, 19(4):46-49.[2] 张文峰.谈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J].商业会计, 2005(6):13-13.[3] 万里霜.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融合[J].统计与决策, 2009(9):177-178.[4] 路世谊.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J].经济研究参考, 2012(16):25-27.[5] 田至立.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J].商情, 2013(37):20-20.[6] 周红梅.浅析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3(4):59-61.

篇2: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与区别

近年来,尽管很多企业意识到全面风险管理,但是对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有清晰理解的却不多,已经实施了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企业则更少。建立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是促进我国企业加强内部管理,防范重大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下面我们就从COSO框架对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992年,COSO委员会提出的报告《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旨在为经营的效率和有效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等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2004年,COSO委员会又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由此看出,内部控制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既有横向交叉又有纵向融合,它们之间的联系有:

1.内控或风险管理的根本作用都是维护投资者利益、保全企业资产,并创造新的价值。从理论上说,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制度的组成部分,风险管理则是在新的技术与市场条件下对内控的自然扩展,在内控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目标即战略目标和三个要素: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应对; 2.内控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在全面风险管理中扮演关键角色,内控应被管理者看作是范围更广的风险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所面临的运营风险,内控是必要的。

当然,二者也有些许不同,区别在于:

1.两者目标不同。风险管理的目标相较于内部控制增加了一个战略目标,战略目标的制定是企业治理层面需要参与解决的问题,这表明风险管理属于治理层次,而内部控制属于企业管理层次;此外,风险管理把财务目标扩展为报告目标,不仅包括了财务报告目标,还包括了非财务类报告,弥补了内控目标体系重财务信息轻其他信息的缺陷;

2.两者组成要素不同。相比起内控的五大要素,风险管理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应对”三个因素,丰富了风险管理内容,体现了风险组合观;

3.两者的范畴不一致。内控仅仅是管理的一项职能,主要是通过事后和过程的控制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而全面风险管理则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事前制定目标时就充分考虑了风险的存在;

4.两者的活动不一致。内部控制不负责企业经营目标的具体设立,而只是对目标的制定过程进行评价,而风险管理包含了风险管理目标和战略的设定、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等一系列活动; 5.两者对风险的定义不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将风险明确定义为“对企业财务目标产生的负面影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将正面影响视作机会,将风险和机会区分开来,而内部控制框架中,尚未区分风险和机会

6.两者对风险对策不一致,全面风险框架引入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风险偏好相一致,增长、风险与回报相联系,进行经济资本分配及利用风险信息支持业务前台决策流程等,从而帮助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4项目标。这些内容都是内部控制框架中没有提出的。

篇3: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与区别

目前我国在宏观经济调控下, 不少相关政府的重大项目陆续被启动, 为拉动内需、促进社会投资提供了根本动力。在这样新的环境下, 如何使建筑业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同时获得资源的最优配置, 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获取建设工程项目的最大投资效益成了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工程造价管理与工程造价控制的宗旨在于合理地确定工程造价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以提高投资效益。

1 工程造价管理

1.1 工程造价管理的含义和意义

工程造价管理是指运用科学而有技术的方法, 在目标统一、各司其职的原则下, 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全角度的符合国家政策和客观规律的全部业务行为和组织活动。是针对工程建设项目以其成本 (或投资) 、合同、信息等为管理对象实施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活动, 以实现相应的造价经济技术目标。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 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挑战, 要想在市场经济中占足份额, 就得提高自己的综合管理水平、均衡发展。在建筑行业提高工程项目建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工程造价管理的常用方法

当前, 工程造价管理的方法有: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BIM技术;工料测量师管理和价值工程理论等。

1)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主要是由英美的一些造价学者以及实践工作者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的, 就是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 (项目决策阶段、计划或设计阶段、实施阶段、交付阶段、使用阶段) 站在投资方或者施工方的角度去探究投资或成本的有效管理, 运用多种学科知识, 强调对工程项目建设前期、建设期、使用维护期、报废期各阶段总造价在合理情况下最低的一种管理理论和方法。而在我国的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只考虑建设费用, 而不考虑将来项目的运营、后期维护、报废费用, 将建设阶段与后面的阶段分裂开来, 不仅理论上不够完善, 而且实践中的问题也层出不穷, 因此, 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方式必须得以改善。

2) BIM技术:最近几年里, 建设行业里的BIM管理模式逐步兴起。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建筑信息模型是建筑学、工程学及土木工程的新工具。BIM的运用使提取建筑内部的材料信息也变得十分方便。从全局来看, 项目整个寿命期的工程造价在BIM管理模式下, 得到了很好的管理与控制, 不仅可以推算出合理的建设工期而且可以细化到对具体的分部分项工程的信息进行管理。例如, 当电梯公寓管理员发现一些渗漏状况, 首先可能不是对整栋电梯公寓进行查找, 而是转向于建筑信息模型查找位于嫌疑地点的阀门。他并且能够依据适当的电脑计算能力, 获得阀门的规格、制造商、零件号码、生产批次和其他在过去曾被研究过的信息, 针对可能会出现渗漏的地方进行维护。

3) 工料测量师管理:在我国香港地区, 工程造价管理模式中, 工料测量师占据了主导地位, 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工料测量师独立于建筑师、结构师, 还为工程项目的设计提出合理的造价限额, 而且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 被赋予了投资额度的控制与管理的权限, 对不符合工程造价管理的工作具有否决权。工程测量师从投资者有投资意向开始涉入管理, 到设计、招投标、实施、竣工阶段皆起着主导地位管理和控制工程造价。工程测量师在项目的建设期里建立起了造价管理的绝对权威。

例如:成都某商场在建设过程中, 为了降低建设成本的资金投入, 整个商场的电梯均选用廉价、低质量的电梯。可是在商场投入运营不到两年时间, 就开始出现电梯故障还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害。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 工程造价管理者在前期投资规划中只为降低资金投入, 忽视了产品若出现质量问题而带来的后期维修。不仅后期的维修费用可能远远超过最初选择良好产品的费用, 而且潜在的人员伤亡赔偿费、无法正常运营的损失费也不低, 同时开发商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

同样, 在四川省内江市有这么一起案例, 某开发商修建一幢18层楼, 每层大概1 000 m2的商业住宅楼。在验收交房之际, 该建筑验收不过关, 责令整改。其原因是建筑外墙使用了水泥砂浆镶贴块料。开发商最后不得不撤除当初镶贴的块料, 这样一来, 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成本增加, 同时延迟了交房时间, 业主纷纷找上门来索要违约金。如果设计者等相关负责人能够在最初的设计、施工阶段熟知具体的建筑法规也不至于带来如此重大的损失。

2 工程造价控制

2.1 工程造价控制的含义和意义

工程造价控制, 以国有资产投资为例, 在批准的工程造价限额以内, 对工程建设前期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设计、施工, 再到竣工交付使用前所需全部建设费用的确定、控制、监督和管理, 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 保证项目投资目标的实现, 以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能够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 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 最终实现竣工决算控制在审定的预算额度内。

而市场行业上, 对工程造价控制的理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过程控制, 简称“过控”。控制工程造价在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交付阶段、使用阶段5大阶段里能够完成“三不超” (概算不超估算, 预算不超概算, 结算不超预算) , 最终实现对工程各阶段价格的控制目的 (对成本的真实反映或对投资的有效控制) 。

要实现工程造价的合理有效控制, 必须充分地熟悉项目各个阶段的重要性, 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 并针对性地积极采取措施。同时要加强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 只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才能够实现整体工程项目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2.2 工程造价控制的常用方法

1) 投资决策阶段:在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中, 建设项目投资的决策阶段, 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阶段, 尤其是各项技术的经济决策。例如选择建设地点、确定建设标准水平、评选建筑工艺、选用建设设备等, 对该项目工程造价和后续的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2) 设计阶段:设计阶段是对工程建设进行规划的过程, 就是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对拟建工程的实施进行安排。在确定了科学合理的项目投资决策后, 设计就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所在。

3) 施工阶段:一个项目工程顺利完工, 施工阶段是保证。然而, 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工程变更带来的工程造价和工期变化的现象。比如:业主方对项目要求的变化、为了满足业主方要求设计方的设计修改、现场施工环境的影响、施工技术的要求等都会影响到原设计的进行。而工程变更引起的工程量变化、承包方的索赔等, 经常会使最终实际投资超出预计。

3 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区别和联系

工程造价管理与工程造价控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工程造价管理是针对工程建设项目以其成本 (或投资) 、合同、信息等为管理对象实施的管理活动, 以实现相应的造价经济技术目标。综上所述, 工程造价控制是在批准的工程造价限额以内, 对工程建设前期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到设计施工再到竣工交付使用前所需全部建设费用的确定、控制、监督和管理, 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 保证项目投资目标的实现, 以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能够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 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 最终实现竣工决算控制在审定的预算额度内。简而言之, 工程造价控制主要针对的是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各阶段的费用控制, 成本或投资。工程造价管理的对象不仅是价格, 而且还包括整个建设活动中围绕价格各项目参与者发生的相关任务或活动。如造价合同方面涉及的价款的支付方式、施工中材料的采购、投标过程中报价策略等, 上述活动都不仅以价格为主要管理对象。如果避开工程造价控制谈工程造价管理, 目标不明确, 通过管理手段难达到甚至达不到控制目的, 降低了项目在全寿命周期内的基础经济效益。如果避开工程造价管理谈工程造价控制, 好比目标强手段弱, 很难通过有效的手段达到有效控制价格的目的, 同样达不到项目的基础经济效益。

4 结语

要全面提高工程项目建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 就不得孤立工程造价管理谈工程造价控制或孤立工程造价控制谈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全过程, 对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实现工程造价的合理有效管理与控制, 必须要充分地了解项目计划的各个阶段的重要性, 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 并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同时要加强各个部门自身的建设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 只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管理、落到实处, 才能够实现整体工程项目投资效益的最大化。最终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国强, 尹贻林.基于范式转换角度的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3, 18 (5) :148-151.

[2]韩联峰.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加强工程造价管理[J].价值工程, 2010, 29 (27) :39-40.

[3]董士波.对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思考[J].商业经济, 2004, 23 (1) :120-121.

[4]成元.价值工程在全过程造价管理中的运用[J].价值工程, 2005, 24 (10) :63-64.

[5]曹刚.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参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探讨[J].新疆有色金属, 2004, 33 (1) :39-41.

[6]徐蓉, 等.工程造价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

篇4: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财务稽核;内部审计;会计工作

近些年来,风险控制引起各国各企业高度重视,而财务稽核与内部审计可以对组织的会计信息及财务状况进行核算与监督,有利于发现组织风险情况,有效的运用财务稽核与内部审计可以降低组织经营风险,保证市场经济环境的稳定,本人多年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工作具有较深的认识,而财务稽核与内部审计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点,本文对财务稽核与内部审计进行研究,加深对两者的认识,从而可以更有效的将两者结合运用,发挥中更强的监督管理作用,促使我国市场经济稳步发展。

一、财务稽核与内部审计的联系

财务稽核是财务稽查和财务复核的简称,财务稽核是依据会计税务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政策,运用会计核算原理和会计知识对会计业务进行稽查与复核。内部审计是指组织中各类业务进行独立评价,从而确定这些程序与方针是否遵守符合规定与标准,是否经济有效的使用各项资源,是否实现了组织目标。财务稽核与内部审计有些相似的地方,也有一些联系,两者的目标基本是一致的,都是对会计凭证、会计报表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做出评价,财务稽核是内部审计的基础,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财务稽核制度的执行有很大关系,财务稽核能力提高了,内部审计的工作将会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财务稽核工作也需要内部审计的支持与指导。

二、财务稽核与内部审计的区别

财务稽核与内部审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不能相互替代,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两者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质不同

财务稽核是属于会计工作的一部分,是由会计人员进行的会计业务监督,作用于会计核算及各类财务工作中,财务稽核是一种内部管理行为,是会计机构内部的工作制度的一种,是会计性质的管理工作。而内部审计是独立于财会部门,强制性的监督组织及其经济活动,以及组织经济效益及财务收支各个方面,专门从事内部审计的机构,是对会计工作做出检查与评价,具有很强的权威性、独立性及一定法律性,不受其他部门的限制,有着较强的建议权及经济处理权。

(二)工作内容不同

财务稽核与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有着较大的区别,财务稽核是对各项财务收支及经济业务的具体项目进行稽查和审核,也就是稽查审核企业的资金部门资金使用、分配情况。在保证财政收支完整、合理合法及有效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是对账务进行审查,涉及的内容也更加广泛,需要对会计工作的各个部分进行检查与监督,还需要进行账务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

(三)程序与方法不同

财务稽核与内部审计的程序与方法是不同的,财务稽核是在会计范围内按照日常工作的程序进行,对稽核没有严格的程序要求,侧重于对组织会计核算及各项会计工作的检查复核,不需要提供财务稽核报告。内部审计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与重点性的监督活动,有着严格的程序要求,主要侧重于经济效益的审计,需要根据检查的结构提出查账报告,内部审计的方法比较多,可以采取顺查法、逆差法、抽查法、审阅法与分析法及效益评价审计法等。

(四)职能作用不同

财务稽核与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具有较大的区别,财务稽核是会计监督的具体手段之一,财务稽查与核算工作想始终,如果发现财务会计工作出了问题,就可以进行纠正与制止,使得财务稽查工作正常化运营,提高财务监督性的功能。内部审计是对会计监督工作的再监督,公证会计资料,是一种对会计组织会计及相关部门的绩效进行考核的手段,内部审计具有较强的审计功能,有专职人员及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督管理活动,内部审计相比于财务稽核具有更广的监督范围,更大的权威性。

(五)目的不同

财务稽核是遵照《会计法》对填制会计凭证、记录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及时性及完整性进行审查,组织各项财务手续是否齐全,对组织会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从而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增强会计监督的有效性。内部审计遵守的是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对组织的经济活动及组织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监督组织对政策法规的贯彻实施,维护财会法律的严肃性,揭露经济犯罪,降低组织经验风险,协调行政领导对组织的监督管理工作。

三、结束语

通过对财务稽核与内部审计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内部审计是对财务稽核的再监督,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组织中有从事财务稽核的工作人员,还是需要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管理,财务稽核与内部审计都是为了确保组织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对组织的财务状况及会计信息进行监督管理,从而提高组织效率,降低组织经营风险。但是财务稽核与内部审计又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者的性质、工作内容、程序与方法、职能作用及目的五方面,各组织应该有效运用财务稽核与内部审计,发挥出两者的最大作用,加强组织自身风险控制能力,不断的提升组织的运营效率,同时也使得上级部门对组织更好管理,内部稽核和内部审计的有效地结合,可以促使我国形成统一的监督休系,从而更好地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保证我国市场经济安全稳定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刘维民,谢道清.企业财务稽核要点[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8.

[2]杨晓军.企业财务稽核工作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

篇5:管理与领导的区别与联系

管理与领导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管理是日常性的、非决策性的工作;领导主要是负责方向性的工作,起带领和引导作用。2.从事管理的管理者主要凭借正式职位发挥作用,而进行领导的领导者则主要凭借影响力去发挥作用。管理本质上是一种职能关系,领导本质上则是一种追随关系。3.管理的科学性大于艺术性,而领导的艺术性大于科学性。管理追求的是精确,领导追求的是生动。4.管理主要强调控制,侧重从人的行为上进行规范;而领导则更注重从人的内在心理方面去感化人。5.管理通常解决常规问题,具有确定性;而领导则通常处理非常规问题,具有不确定性。6.管理的功能在于维持秩序;领导的作用在于规划愿景、创新求变。7.管理比较重视权力的作用,而领导则重视个人魅力的作用、重视影响力等。

联系:1.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出来的。2.领导和管理在社会活动的实践以及社会科学的理论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相容性和交叉性。3.领导是管理的一个职能(领导职能)但管理的其他职能不属于领。4.领导工作既包括管理行为,也包括业务行为。5.最终目的一致,不论是管理还是领导都是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最终来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6.行动一致,企业活动中,领导与管理相互完善、相互补充、统一行动,才能最终达到目标。

篇6: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联系与区别

(1)是现代会计两大基本内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源于同一母体,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会计系统的有机整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补充。

(2)最终目标相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所处的工作环境相同,共同为实现企业和企业管理目标和经营目标服务。

(3)相互分享部分信息。管理会计所需的许多资料来源于财务会计系统,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因而受到财务会计工作质量的约束。同时管理会计信息有时也使用一些与财务会计并不相同的方法来记录、分析和预测企业的经营状况。

1.2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

(1)会计主体不同。管理会计主要以企业内部各层次的责任单位为主体,更为突出以人为中心的行为管理,同时兼顾企业主体;而财务会计往往只以整个企业为工作主体。管理会计责任主体更具体。

(2)基本职能不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会计的内部管理系统,其工作侧重点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不受财务会计“公认会计原则”的限制和约束,适用的方法灵活多样,工作程序性较差,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来获取数据,为责任主体制订工作目标,控制责任主体的行为。注重管理过程、结果对企业内部各方面人员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影响,按照企业经营目标而努力工作,起作企业向导功能,主要履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的职能,属于“经营型会计”。财务会计工作的侧重点在于为企业外界利害关系集团提供会计信息服务,方法和程序是固定的,采用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和准则,主要为股东、债权债务人、政府主管部门,履行反映、报告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职能,属于“报告型会计”。

篇7: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与区别

一、区别

1、审计主体不同。

政府审计的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的主体是单位内部的审计机构及人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体是由国家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

2、法律依据和审计准则不同。

政府审计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国家审计准则;内部审计主要依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内部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审计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3、审计的独立性不同。

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是单向独立;而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双向独立。

4、审计方式不同。

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是授权审计;而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委托审计。

5、审计的对象不同。

政府审计的服务对象是同级国家及其相关管理机构;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是本单位主要领导及其相应管理层;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服务对象是委托单位即一切营利及非营利单位。

6、审计服务的有偿性不同。

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是无偿审计;而注册会计师审计是有偿审计。

7、审计实施的手段不同。

政府审计根据审计结果发表审计处理意见,如被审计单位拒不采纳,政府审计部门可以依法强制执行;注册会计师审计根据其审计结论发表独立、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以合理保证审计报告使用人确定已审计的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可靠程度;内部审计根据单位相关规定进行审计。

二、联系

1、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都是审计工作并共同构成审计监督体系,相互不可替代。

2、三者的工作方法具有一致性。

3、外部审计的结果对内部审计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篇8: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与区别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概念

1. 管理会计的概念

所谓管理会计是指企业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 该系统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 通过确认、归集、分析、编辑计量等方法进行会计信息的传递工作, 在使其自身参与到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过程的同时, 也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就现阶段国内大多数企业而言, 其管理会计系统的主要工作方法包含:本量利分析法、存货决策、投资决策、标准成本法以及变动成本法等。

2. 财务管理的概念

所谓财务管理是指对企业内部流动资金的直接管理, 其所从事的内容包括了对资金的筹集、核实、运用、回收与分配等工作, 而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优化企业内部经济资源并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财务管理以企业的资金周转为工作对象, 通过研究企业的筹资方法以及如何实现利润的合理分配, 进而对企业资金流动过程中所反映出的经济关系进行具体分析, 并为企业的相关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 其具体内容包括了:财务分析、长期投资决策、筹资方式决策以及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与管理等。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区别

1. 实际工作的侧重点不同

实际工作的侧重点不同是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主要区别之一。就管理会计而言, 其比较重视企业的短期决策与内部控制, 例如, 管理会计通过制定企业的产品生产、定价决策、销售决策以及存货决策和生产设备的优化方案等企业内部的重要决策来支持企业的自身运转。而上述短期决策是以企业现有的技术、设备和经营条件为基础, 为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在其生产与销售方面做出的相关决策, 其所涉及到的经营活动通常在一年之内。因此, 管理会计工作的侧重点则是为企业提供短期经营决策信息。

与管理会计不同, 财务管理则更侧重于企业资金的筹措工作与企业投资和筹措方面的长期决策。一方面, 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金筹措不仅关系着企业的运转和发展, 同时, 其对企业所属行业也具有较大影响, 对于内部资金运转不平衡的企业, 有效的筹资可以帮助其解决内部资金问题, 避免破产现象的发生;而对于盈利企业而言, 也有可能出现内部资金临时流转困难, 这就使得筹资成为了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 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融资决策、股利决策以及投资决策等均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而上述相关决策除了受企业内部运转情况的影响外, 还与市场环境、银行以及金融机构相关联, 只有对上述因素进行实时分析, 才能确保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以, 财务管理工作则更加侧重企业财务的长期决策。

2. 工作性质方面的区别

作为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 一方面, 管理会计方面的工作人员属于企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参谋人员, 其不对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直接规划或决策, 而是通过提供并分析相关会计信息, 对企业内部各个工作环节的正确决策施加相应的影响。另一方面, 管理会计又属于管理学的一个分支, 其可以对企业内部的经济信息进行直接管理, 是企业成功实现控制自身经营管理的重要因素。

从工作性质和内容的角度出发, 财务管理则是企业相关资金的筹措、投放以及分配的系统管理工作。作为对企业资金活动的直接管理要素, 财务管理对企业内部资金的运转具有直接的管理职能, 且这种管理职能主要是通过对资金的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等手段来实现的, 所以,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根据企业发展的总目标来决定的。企业要想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就必须要通过财务管理人员对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进行直接计划、分析和决策, 从根本上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3. 基本要求不同

由于会计管理工作是企业的一项短期决策工作, 且其本身是不断变化的, 因此, 对该项工作的展开则需要视企业经营的具体情况而定, 即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工作的工程中需要哪些会计信息, 管理会计人员就需要为其提供相关方面的信息, 而如果企业的某种经营活动不再进行, 与其相关的管理会计工作也随之退出该活动领域。因此, 就工作的基本要求而言, 管理会计在企业整个运营体系中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高, 相反地, 企业对其工作的实时性和间断性要求较高。

由上文可知, 财务管理是一项涉及到企业筹资、投放与利润分配的一项长期管理工作, 因此, 其工作本身也是相对稳定的。一方面, 由于财务管理主要是对企业内部资金运转工作的有效组织和监督, 而在一段时期内, 企业资金的运转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 这就要求财务管理工作不能脱离企业资金运转规律而单独存在。另一方面, 因为财务管理是一项涉及到企业运行状况与财务关系分析的长期决策工作, 因此, 财务管理则更加注重完整性和工作的连续性。

4. 作用对象不同

作为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 管理会计的目的是为企业的内部管理和经济决策提供有效的成本信息, 而这种成本信息则包括了企业的成本预测与决策以及企业的成本控制和成本计划等, 因此, 管理会计的作用对象为企业的成本管理。而财务管理则主要是对企业内部资金的管理, 与管理会计相比, 其更加重视企业的资金收益和资产流动的管理。因此, 财务管理的作用对象则是企业的资金 (筹措资金、投入资金、分配资金) 以及资金的流转。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联系

1. 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概念方面的联系

从概念的角度出发, 首先, 管理会计是以灵活多样的工作形式和工作方法对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完善和延伸, 而财务管理中的财务分析工作则是通过将企业一定时间内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呈现出来, 并使其为企业经营者的相关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因此, 无论是管理会计还是财务管理, 其均可以利用财务会计的相关资料为企业未来的经营与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其次, 作为管理学科的两个重要分支, 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虽然在为企业提供经营决策的时间上具有较大的差异, 但是就其所提供信息的内容而言, 均涉及到了经济管理方面的信息, 可见, 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共同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提供着有效的保障。

2. 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信息输出—输入关系

首先, 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 现金流量的计算工作, 特别是短期现金投资决策方案的经济效益评价工作是由其内部的管理会计系统来完成的。管理会计系统通过本量利分析法, 对企业未来的经济收益与支出提供具体的计算和判定方法, 从而增加企业经济决策的合理性。另一方面, 管理会计又通过对本、量、利等数据的计算和规划, 可以为企业的财务预算提供必要的信息, 并结合其对销售、成本预算的汇总, 从而形成完整的财务预算。可见, 管理会计以输出信息的形式为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预算工作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其次, 在财务管理体系中, 建立岗位责任中心并落实经济责任制等工作又离不开管理会计所制定的相关标准与计算方法。因此, 财务管理又以一种信息输入的方式与管理会计共同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信息。

3. 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部分工作环节类似

作为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管理会计的工作可以包括在企业经营的下述环节中:企业经营目标———经济决策———全面预算与责任预算———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计量并记录———责任预算与全面预算的差别对比分析———制定改进决策的相关措施。在上述工作环节中包括了决策方案的选优、加工与汇总、经济指标分解、不同预算的差别分析以及信息的输入和反馈等。而财务管理的工作环节与上述管理会计的工作环节基本相同, 且财务管理是在明确企业财务目标的基础上, 开展企业的财务预测、实时财务控制与财务考核工作。可见, 无论是管理会计还是财务管理均是根据上述环节进行相关工作的开展, 进而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

4. 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部分基本作用相同

管理会计是从企业预测、决策、计划与控制等方面为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的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 而财务管理则是通过对企业内部资金的有效管理来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因此, 通过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使企业更好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同时, 也可以通过调动员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性, 增加其对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根本上促进企业发展, 并全面提高人员的劳动效率, 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概念进行分别阐述, 从工作侧重点、工作性质以及基本要求等方面分析了二者的区别, 同时, 又从定义、信息输入、输出关系与工作环节的角度分析了二者之间的联系, 从而得出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只有相辅相成、互相配合才能够通过制定合理而有效的经济决策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近年来, 我国的企业得以迅速发展, 且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作为企业内部财务工作的重要内容, 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不仅关系着企业的整体运作, 同时, 对于促进企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本文通过阐述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概念, 进而对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展开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经济决策

参考文献

[1]陈治国.关于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问题[J].神州, 2013, 23 (12) 259.

[2]欧阳安琪.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两学科利润指标差异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0 (09) :93-94.

篇9: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058-0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管理会计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它以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企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演变历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管理会计对企业的重要性,但很多企业在利用管理会计进行企业管理时常常把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混为一团。下面我们针对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分别进行论述。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一)目标一致

在现代企业理论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是为“契约关系”服务的,唯一不同在于,财务会计是为确立服务,管理会计是为贯彻服务,但最终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企业的“契约关系”得到贯彻落实,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长远目标。

(二)服务对象的契合

“企业经济增加值”在形成的过程中,不管是企业的内部核算管理,还是对外的财务报表,都是反映企业对委托责任的完成情况,我们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而应该加以联系,它们只是在服务对象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在实际的企业运营中这两种会计是互为补充的,虽然财务会计侧重于对外的服务,但它也同样对企业内部服务,它所生存的财务报表能全面、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科学决策的有力保障。而管理会计虽然侧重于对企业内部服务,但它也同样对外服务。如: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管理会计就能及时地提供经营决策相关信息,这对投资者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所以,虽然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服务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它们必然是相互配合,只有這样两者才能更好的为管理服务。

(三)管理会计的主要资料来源于财务会计

虽然从形式上讲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一个对内、一个对外,但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依据,为了在未来某一时段内规划和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这必然要从不同的渠道获取大量的资料,包括各类财会资料、业务核算资料等有关的资料信息,而各类资料中以财会资料最为重要,财会资料的取得都来源于财务会计,因此我们说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相互联系的。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一)信息来源不同

财务会计在很多情况下被称为“外部会计”,这主要通过对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汇总,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整理,形成相关的凭证,编制财务报表为企业外部相关利益者提供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资金流量、经营成果等)信息。管理会计主要是对企业内部服务,通常也被称为“内部会计”,它是通过某种特定的理论和专门的技术,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对生产经营业务相关的数据加以处理、分析,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科学决策的有用信息,以便更好的制定经营战略。

(二)主要依据方面的不同

管理会计不受会计制度和原则的约束,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各种管理会计的技术和方法获取企业相关信息,有助于管理者进行科学的决策,至于获得何种信息,它取决于决策的内容、管理者的需求,管理会计在这方面没有固定程序和统一标准。而财务会计则大不相同,它是为了取得外部投资者的信任,保证他们的利益,必须严格遵守统一的会计制度和原则,还要遵守相关财经法规的法律规定。

(三)时间范围的不同

财务会计面向的是过去,是在企业经营活动发生后产生的凭证和帐簿的记录,都是企业在过去某一时刻已经完成的经济业务活动。财务报表也是根据记帐凭证和帐簿的记录按一定的时间(年度、季度、月度)来进行编制的,它是企业在一定有时间内经营状况(包括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二方面)的总括和反映。管理会计面向的是未来,它是根据企业管理本身的需求,在财务会计基础上编制的各种报表,这种报表在时间范围上不受限制,可以编制过去某一段时间的报表,也可以是编制的未来某一时段的报表。

(四)计算方法体系的不同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虽然都是运用数学方法进行计算,但财务会计只涉及初等的数学计算,方法相对比较稳定,而管理会计就要用到许多现代数学方法(如概率、微积分、线性规划法等),它需要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加工计算,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会计可以选择灵活多样的计算方法来对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即使是同一个问题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而采取不同的计算方法,利用这些现代数学计算方法能更加精确的计算,有助于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手段。

(五)会计信息精准度不同

财务会计面向的是过去,是已经发生的企业经济活动,因此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有较为精确的会计信息作凭证,它注重的是可证实性的会计信息,相对于财务会计而言,管理会计面向的是未来,而企业未来的发展、预计产生的经济行为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正是由于这种未来企业经营活动的不确定因素较多,管理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只能是相对的精确,不可能像财务会计那样具有很高的精准度。

(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二者间含义不同

财务会计是以货币作为最基本的计量单位,通过会计人员的确认、记录、计算等方式生存财务报表,为企业外部的投资者或相关方面提供企业在过去某一时段内的经营状况(包括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并全面介入企业内部各项经营管理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而管理会计则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会计学科,它是在现有财务会计和其它各类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灵活多样的计算方法,对企业未来某一特定的时期内经营活动的预测与决策。

结束语:管理会计是企业为了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将管理科学融入会计领域形成的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它作为会计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真正渗透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文杰.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关系[J].魅力中国,2008,1.

[2]刘倩.浅谈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和融合[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4.

[3]王莎.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J].科技资讯,2008:25.

篇10: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与区别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绝不可割裂开来,否则就易使人力资源管理陷入传统的人事管理之中去。两者的关系可以定位为管理是对人力资源现实能力的使用与规范,而开发则着眼于人力资源与组织未来的发展潜力,具体来说其联系有三个方面:

(1)人力资源开发建立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因为人力资源开发并不是不加分析的统一政策的开发,也需要在对不同人力资源个体和群体的不同诊断基础上执行不同的政策,而这些诊断信息主要依靠人力资源管理来获得。

(2)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包含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环节之中。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是展开对组织中人力资源的各种针对性培训,以及对人力资源的职业生涯设计开发,这些内容已被公认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组织部分。

(3)人力资源管理要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导向。因为人力资源开发更体现了组织的战略性和对人力资源的重视,所以一个有生命力的组织显然不能仅仅停留在日常的管理之中,而应追求组织的长期发展。

两者的区别仅表现在各自侧重点的不同,主要有:

(1)人力资源开发比之人力资源管理更强调战略性与长期性;

(2)人力资源开发是人本理念最集中的体现,因为开发的各项措施常常表现在对人力资源实施的培训上,这种培训又强调组织需求与个人需求的结合,当然是对人力资源的最大重视;

(3)人力资源开发的某些内容是人力资源管理所不能完成的,例如一些有争议的组织开发的内容,显然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所不能完全承载的。

篇11: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与区别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企业会计的两个分支其本质都是经济信息系统。现代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表现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者把资源委托给经营者运用,经营者则承担资源的委托责任和获取相应的报酬。企业内外部的主要信息使用者,对信息有着不同的要求。这就形成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主要差别。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主要差别集中表现为两者具有不同的目标及信息处理系统结构。

1目标的差异

目标在这里基本上是两个问题:一是谁是信息的使用者,即香水共信息;二是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

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既包括企业内部,也包括企业外部。而企业外部的利害关系集团,尤其是哪些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管理好坏对他们具有重大影响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类似的信息使用者应是财务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即主要的信息用户。在我国,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还应考虑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管需要。财务会计信息通常是借助于通用的财务报告传递给企业外部。财务报告中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报告的信息主要是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

管理会计则不同,它的主要使用者是企业内部各个层次的管理部门。管理当局所需要的主它要信息主要是有助于他们进行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和进行全面的预算管理。他运用差别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作业成本及分部成本等新型的成本概念,根据企业内部管理需要,面向现在和未来,利用本企业对财务报告和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财务报告,提供对企业的经营过程进行全方位决策的方案。

2系统结构的差异

正如上文所言,财务会计输出的对外财务报告是通过一系列特定的、较为严密的要素所构成。财务会计系统结构的特点是:第一,它主要由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表外信息披露等程序所构成米一个程序都有特殊的标准和方法。一切经济数据必须通过桑树程序加工,才能记入财务报表。第二,财务会计的处理程序和最终编制财务报表必须符合公认会计原则或财务会计准则的要求。第三,按公认会计原则或财务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尚需独立公正的注册会计师或审计师进行审计,其他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和表外信息一般应由企业以外的专家进行审阅。

管理会计信息的加工和输出没有一个特定的系统结构或模式,它主要通过预测、计划、计算、评估、比较等程序来完成,不受会计准则的制约,主要面向未来,运用预测科学、决策理论、行为科学和现代数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提供企业内部管理所需要的信息。管理会计的程序和信息输出,不需要注册会计师审计,但获得管理会计证书的会计师可以提供咨询和服务。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并非绝对的,两者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联系:一是二者所使用的基本信息同源。管理会计所使用的资料固然很多,但绝大部分原始资料都来自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只是管理会计依据其信息要求对这些资料进行相应处理和加工。二是服务对象相交叉,职能目标相通。财务会计虽为“外部会计”,同时也为内部服务,管理会计作为“内部会计”,同时也为外部服务,只是它们的侧重点不同;二者虽然核算方法、程序等方面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基本职能目标却是相通的,都作为信息系统向企业的有关方面提供信息,起着参谋、咨询作用。三是都要求核算资料客观、真实,并易于验证。

以下是我个人的理解(你就参考一下,不一定准确)

财务会计指的是对企业当前的会计进行分析、计量,管理会计是指管理企业以后的营运,着重指未来

资本性支出:假如企业购买一台笔记本,而这应该记入企业的固定资产,而不应该记入管理费用,它能为企业在会计几个为企业带来收益。费用性支出:其实我感觉应该是收益性支出,假如企业购买办公用品,这些用品在企业一个会计之内用完,没有任何资本性收入。

篇12:物证与书证的联系与区别

问:民事诉讼法对证明标准有哪些规定?

朱叶:民事诉讼法没有对证明标准作出直接的规定,而是间接体现在该法第153条的规定中:“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经过审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原判决适用法律错误的,依法改判;

(三)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者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

(四)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本条将证明标准从否定的方面进行表达,即“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那么,正确的表达就应当是“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由于证据本身必须以确实为条件,所以,这与刑事案件中的证明标准实际上是一样的。问:行政诉讼法对证明标准有哪些规定?

朱叶:行政诉讼法对证明标准的规定:行政诉讼法同民事诉讼法一样,也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对证明标准作了规定。《行政诉讼法》第61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依法改判;

(三)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由于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也可以查清事实后改判。当事人对重审案件的判决、裁定,可以上诉。”

可见,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也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问:偷录偷拍的视听资料的证据力如何把握?

朱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规定取得手段不违法一般来讲可以作为证据。

2001年1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这是自《民事诉讼法》颁布以来最高司法机关第一次制定专门的、系统的证据规定。《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的规定仅有12条,而这个证据规定却有83条,极大在丰富了民事审判的证据规则。由于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证据法典,因此,这个证据规定所确立的一系列证据规则不论是对公民参加诉讼还是法官审理案件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非法取证的效力,一直是众说纷纭。证据规定中明确“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这一规定对“非法”的范围进行了限定,必须是明确地侵犯了他人的某种权益,或者违背了法律上明令禁止的规定。电视暗访、私自录音并不一定就是非法证据,只有侵犯了隐私权、侵犯了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等才成为非法证据。

问:根据诉讼法的规定,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但在司法实践中,好像没有这么高。新的证据规则也确定了类似于高度的盖然性的标准。不知考试时涉及到这样的案例分析题应该怎么答?

朱叶:考试时按教材就可以。

问:在第一次作业的案例中为何找不到直接证据?

朱叶:问题:(1)本案诉讼中应当由谁承担举证责任?简要说明理由。(2)本案诉讼中应当证明哪些事实?本题不需要找直接证据。

问:民事诉讼的证明责任如何承担?

朱叶: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是这样的:对于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两大法系差别并不大,表述方式也基本相同,一般都是用“盖然性的优势”这一词汇,另外还使用“盖然性的平衡”、“优势证据”等表述方法。

盖然性的优势的含义是,如果证明责任的承担者所提供的证据在总体上的分量上高出对方当事人或者更为可信,用百分比来表达的话,就是双方当事人证据的分量或者可信度形成了51%和49%的对比关系,那么,证明责任承担者便完成了他的证明责任;相反,如果双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分量相等或者反证者的证据分量更重,那么,证明责任承担者便要承受败诉的结果。盖然性优势的证明不是说哪一方的证据在数量上占优势即可胜诉,而是看哪一方的证据在总体上对案件事实的证明程度更高,也就是质量更高。民事诉讼法对证明标准的规定民事诉讼法没有对证明标准作出直接的规定,而是间接体现在该法第153条的规定中:“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经过审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原判决适用法律错误的,依法改判;

(三)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者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

(四)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本条将证明标准从否定的方面进行表达,即“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那么,正确的表达就应当是“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由于证据本身必须以确实为条件,所以,这与刑事案件中的证明标准实际上是一样的。

问:电脑软盘属于何种证据?

朱叶:按照教材它属于视听资料。

问:刚才谈到法律推定的分类有四种。其中,从推定有无基础事实来分,可分为基础事实的推定和无基础事实的推定;按照是否需要前提事实为标准,可分为直接推定和推论推定。但我觉得这两种分类是一样的。

朱叶:有近似之处,但由于划分的标准不同,导致了结果的不同。请再仔细看一下教材第253页。问:推定与证明责任的关系怎样?我看教材不太能懂。

朱叶:推定与证明责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推定,是指由法律规定或者由法院按照经验法则,从已知的前提事实推断未知的结果事实存在,并允许当事人举证推翻的一种证据法则。推定的主要特征是:

1.推定是法律所直接认可或间接允许的证明案件事实的一种特殊规则。

2.推定应许可当事人提出反证推翻,因而与证明责任紧密关联。

3.推定既可依法律规定进行,又可按经验法则进行。

4.推定既须有前提事实,又须有推断事实,因而推定是沟通二者关系的法律桥梁,倘若缺乏其一,则均不能构成推定。

5.不同的推定具有不同的法律效力。

证明责任,是指司法机关或者当事人收集或者提供证据证明主张的案件事实成立或者有利于自己的主张的责任,否则,将承担其主张不能成立的危险。

证明责任有如下特征:

(1)证明责任总是与一定的法律职责和义务相联系。

(2)(2)证明责任总是与一定的法律风险相联系。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是指一切证据的取舍和证明力的大小以及案件事实的认定,均由法官根据自己良心、理性进行自由判断,并根据其形成的内心确信认定案件事实的一种证据制度。它是资产阶级思想革命的产物,是资产阶级国家司法制度的组成部分。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立法最早产生于法国,法国的杜波尔在1790年12月26日向宪法会议提交了一项革新草案,自由心证的原则第一次被提出来。自由心证是作为法定证据理论的直接否定物出现的,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为法官的理性和良心,二是心证达到确信的程度。理性是判断证据的依据,良心是真诚地按照理性的启示判断证据的道德保障。总之,自由心证制度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于各种证据的真伪、证明力的大小以及案件事实如何认定,法律并不作具体规定,完全

听凭法官根据理性和良心的指示自由判断。法官通过对证据的审查在思想中形成的信念就叫做“心证”,“心证”达到无任何合理怀疑的程度叫做“确信”,法官通过自由判断证据所形成的“内心确信”这样一种理性状态就是判决的依据。在自由心证理论中还有一种“盖然性”理论,认为法官不可能完全准确地判定证据的证明力,因而不可能完全准确地查明案件事实,他们对此做出的决定只能具有一定盖然性。即自由心证是有限度的。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取代封建时期的法定证据制度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它的建立引起了诉讼结构的变革。有关证据、证据力和证明力的问题。证据及其证据力和证明力:证据及其证据力和证明力是三个密切相关的概念。证据是与案件有关的一切事实,证据力是指证据材料进入诉讼作为定案根据的资格和条件,特别是法律所规定的程序条件和合法形式。只有具备证据合法性条件的证据才具有证据力。证明力是指证据所具有的内在事实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价值和证明作用,即通常所说的可信性、可靠性、可采性。证据力是证据所必须具有的形式要件,证明力是证据所必须具有的内容和实质要件。

朱叶:证人证言属于言词证据,同实物证据比较,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优点,但在证明力上客观性较差,容易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同时,每个证人的情况不同,在案件事实的感觉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千差万别,即使是一个诚实的人提供的情况,也可能有失真的可能。因此,审查判断证人证言的证明力,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按照证人证言形成的三个阶段,即感受、记忆、陈述三个阶段,判断证据力的大小与强弱。

(2)审查判断证人证言同案件事实的关联性。

(3)审查判断证人与案件当事人或案件本身是否具有利害关系,以确定其证言的倾向性,判断其真实程度。

(4)审查认定证人的品格、操行对其证言是否产生影响。

(5)审查判断证人的作证能力。

(6)综合对比,实物验证。

常用的收集证据的方法有:

(1)询问。询问是任何案件中都经常使用的证据收集措施和方法。

(2)讯问。讯问是指执法机关要求违法行为人、犯罪嫌疑人或者刑事被告人如实交代案情的方法。

(3)辨认。辨认是要求当事人或者证人在若干类似的物品、场所或人中,挑选出自己曾经所见所闻的部分。

(4)勘验。勘验是执法人员亲临现场,发现和提取证据的专门活动。

(5)检查。检查是指执法机关依法对与案件有关的人身进行检查的专门活动。

(6)搜查。搜查是指执法机关依法对与案件有关的场所或人身进行强制性的搜寻、寻找和提取证据材料的专门活动。

(7)实验。实验是执法机关模拟再现犯罪现场、犯罪过程或案件发生过程中的专门活动。

(8)鉴定。鉴定是指专门的机构或者人员利用其专业技术知识和科学技术设备,对有关问题进行检测,并作出鉴定结论的活动。

上述措施和方法不仅可用来收集证据,还可用来查明案件事实和审查判断证据。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也可以说是证据调查的措施和方法。

刑事诉讼法对证明标准的规定:刑事诉讼法》第162条规定:“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判决:

(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

(二)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

(三)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上一篇:食品促销广告语下一篇:满意的近义词有什么及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