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经基础

2024-06-12

企业财经基础(精选十篇)

企业财经基础 篇1

1. 企业财经核算基础工作内容

原始记录和会计资料是企业财经核算的基础, 原始记录和会计资料是最初记载企业经济活动、企业收支情况和企业资金运转活动的重要手段, 是形成财经数据的基础, 可以为会计核算提供重要依据, 是实现会计职能的基本前提。由于会计资料的表现形式具有复杂多样性, 因此为了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会计执业人员要对会计资料进行认真的审核和把关, 只有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才能为企业管理者做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同时, 对于原始会计数据进行及时的传递与处理, 才能及时的形成核算数据, 可以更好的为企业经营者服务。

会计计量是实现企业财经核算职能的基本手段, 是会计信息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没有正确的会计计量就会导致会计数据的失真, 直接影响到经济决策的失误, 因此会计计量必须不断的更新手段, 这也是企业财经核算基础性工作之一。

2. 企业财经管理工作的内容

预算管理和经费定额管理是企业财经管理基础工作的内容, 其中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是预算管理, 是企业资金运营的核心工作, 因此企业财经部门要规范操作流程, 落实好预算资金计划。

强化会计职能工作的重要手段是经费定额管理, 企业要主动的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的定额管理系统, 使经费定额管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发挥出财经工作的监督职能。在经费定额管理系统的设定上, 企业要从其发展战略计划出发, 将市场的多变因素和当前任务结合起来, 进行科学的设定, 在设定的方法上不能单纯的采用统计分析定额法、技术定额法、以及经验估计定额法, 要进行综合的考虑。

二、企业财经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企业财经制度不科学

企业财经基础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科学的财经制度的支持, 企业财经制度的科学合理性会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但是从企业财经制度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 监督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由于企业长期以来采用的是陈旧的管理模式, 而这种管理模式又缺乏规范性, 随意性较强。在企业的财务工作中时常会出现管理者过分干预的情况, 财务人员为了执行领导的安排, 盲目的进行会计核算, 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其次, 缺乏相应的绩效考评制度。一部分的企业在财经基础工作并没有建立绩效考评制度, 影响到了财务人员对财经基础工作的积极性, 降低了企业财经基础工作的效率。

2. 缺乏预算管理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看出预算管理是企业财经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确保企业财经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 但是在企业财经基础活动中预算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上:

首先, 预算管理形式化。有的企业并没有将预算纳入经济业务中, 在预算记录中并没有包括详细的预算项目, 使得预算内容不够全面, 导致不能发挥预算职能的重要作用, 影响到了企业财经基础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 预算管理的滞后性。一部分企业在财经基础工作中存在着事后预算的问题, 在经济活动后才安排预算, 例如有的企业为了使预算与实际的经济效益趋于一致, 人为的调整预算数据, 这样就不能保证预算数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企业财经基础工作中缺乏预算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很多, 其中主要原因有:

第一, 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不足。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一部分企业并没有将预算管理放在首位, 认为预算是可有可无的, 这就导致了预算管理缺乏了前瞻性。

第二, 受到了传统预算管理模式的限制。传统的管理模式在进行静态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过程中体现出一定的重要性, 然而对于企业的预算过程并没有起到变动性的影响。例如对流动资金的动态管理过程中, 一旦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就会导致预算与实际支出出现差距, 不能发挥出预算的重要作用。

第三, 预算人员的素质不高。在预算管理工作中, 预算人员业务水平和技术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财经基础工作的水平, 从目前企业单位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来看, 与现代企业财经管理的要求还相差一定距离, 并不能对市场进行更好的把控。

三、管理视角下优化企业财经基础工作的对策

1. 优化企业财经制度

企业财经制度的科学性是企业财经基础性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 企业在制定财经制度的时候不能固步自封, 为了确保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优质、规范、完善, 企业应该认真的履行总会计师委派管理制度, 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 企业要在内部建立关于会计管理制度的奖罚机制, 执行企业会计管理制度好的部门和个人要定期的奖评, 并公布奖评结果, 对于执行较差的部门和个人要予以处罚, 并于奖金和升职挂钩, 这样既提高了员工执行企业会计财经制度的积极性, 也可以有效的遏制一些会计违法行为, 这样在提高企业财经基础工作水平的同时, 也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2. 不断完善预算管理

通过上述我们了解到企业财经基础工作中存在着预算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积极的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不断完善企业财经基础工作中的预算管理, 主要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 企业的财务人员要转变观念, 将财务管理与预算管理两者相统一, 不断优化预算管理制度, 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财务基础工作有一个独立的预算管理系统。财务人员要打破传统的管理观念, 建立科学的全面预算理念, 在思想上承认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能够使企业取得最大利润的管理模式, 转变原来只为预算而预算的观念, 在全面预算的管理流程上, 要认识到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 必须由企业的最高管理层来指挥, 由各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编制和执行, 将全面预算工作落实到实处。

其次, 预算的管理手段上, 企业要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手段, 构建一个预算管理信息平台, 进一步提高预算管理的精度, 提升预算管理效率, 实现预算信息化管理。企业可以引进ERP管理系统, 将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与ERP管理系统相结合, 使预算管理逐渐由人控制向机控制转变。

再次, 加大预算分析、审核、跟踪的投入力度, 按月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对目标数据和实际数据产生的差异进行分析, 及时的发现原因并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改进, 并由预算管理委员会按季开展预算质询会议, 质询预算的执行情况。同时, 企业也要设立预警标准, 完善全面预算预警机制, 实现事前控制、事中控制, 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时的了解企业财务状况, 及时的规避财务风险。

3. 提高企业财经基础工作人员的素质

完善企业财经基础工作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提高财务人员的水平,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提高财务人员的水平: (1) 企业要通过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会计专业水平和管理水平, 鼓励财务人员走出去, 带回来新的管理观念, 使企业财经基础工作向现代化方向转变。 (2) 加大对财务人员的考核力度, 提高财务人员的忧患意识, 使财务人员主动的学习管理方面的知识, 并鼓励他们在财经基础方法上有所创新。 (3) 在招聘财务人才方面, 要择优录取, 引进高素质的财务人员, 做好财务人才的后续储备工作。

四、总结

综上所述, 做好企业财经基础工作有利于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因此我们要及时的了解财经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积极的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 不断完善企业财经基础工作的水平, 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摘要:会计职能的实现基础是要通过企业财经基础工作来实现, 企业财经基础工作是企业进行财务决策、市场分析的重要手段, 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依据。水平较高的企业财经基础工作可以为会计核算工作提供较好的基础性服务, 可以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本文从企业财经基础工作的基本内容出发,

关键词:管理视角下,企业财经基础,优化

参考文献

[1]许坤.浅析会计基础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J].华章, 2011 (26) .

[2]蒋宛宏.建立与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方法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 (10) .

浙江财经大学基础会计名词解释题库 篇2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是指对各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应当以“实际发生”而不是款项的实际收付作为入账的基础。

会计要素 P25

资产: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利益。

负债: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实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金额。

收入: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利润: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平行登记P65

平行登记是指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根据会计凭证,一方面要在总分类账户中进行总括登记,另一方面要在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中进行明细登记,并且在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中必须独立地、互不依赖地进行登记,以保证总分类账与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之间形成统驭与被统驭的关系。

原始凭证 P106

原始凭证,也称单据,是根据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填制的,用以记录、证明经济业务已经发生或完成,并作为记账原始依据的一种会计凭证。

记账凭证 P108

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对原始凭证进行归类、整理,运用借贷记账法和会计科目确定会计分录而编制的会计凭证,是记账的直接依据。

财产清查 P165

财产清查是指通过对财产物资及债权债务的盘点或核对,确定其实存数,并与账存数进行核对,查明实存数与账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会计核算方法。

永续盘存制 P169

永续盘存制,也称账面盘存制,是指平时各项实物资产的增减数都要根据有关凭证连续登记到有关账簿,并随时结出账面结存数。

实地盘存制 P170

企业财经基础 篇3

【关键词】管理视角下;企业财经基础;优化管理

一、引言

良好的企業财经基础工作,为企业财务工作提供了必备的基础性服务,为企业财经建设与科学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因此,探讨、分析和优化企业管理视角下的企业财经基础工作非常有必要。

二、企业管理视角下的企业财经基础工作的内容

1.企业财经基础工作

企业财经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关键方面,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可以说,企业财经基础工作的质量决定着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关乎着企业目标的实现。因此,要加强企业财经基础工作,重点要做好会计核算。而会计核算的依据是企业经济活动、企业收支情况和企业资金运转活动的有关原始记录和会计资料,这些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切实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才能为企业管理提供依据。所以,会计执业人员要加强对会计资料的严格审核和把关,切实保证资料信息的真实,为会计核算提供数据参考。另外,会计计量是企业财经核算基础性工作之一,是实现企业财经核算职能的主要手段,必须要保证会计计量的准确性,才能为核算提供真实的参考依据。

2.企业财经管理工作的内容

企业财经管理基础工作主要包括预算管理和经费定额管理。其中预算管理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和资金运营的核心,必须要规范操作流程,严格落实好预算资金计划。另外,经费定额管理是进一步强化会计职能的关键,必须要有一套科学、规范、完整的定额管理系统,切实发挥监督职能。

三、企业财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在企业财经管理工作的核心是财务管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始终,都贯穿着财务管理,比如企业的购买、生产、供给、销售等环节都离不开财务的管理。企业正是通过财务管理来掌控着企业内部资金的供求,控制和指导着企业的正常运行。另外,财务管理工作的范围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可以为企业的设备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经营管理、技术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提供准确完整的信息参考资料,这些信息能够使企业的各个部门加强协调和沟通,促进企业的高效运转。再一个重要的是,财务数据反映着企业的所有经营管理活动,可以通过财务检查活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检查,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有效整改,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四、企业财经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监督管理制度尚不健全

当前一些企业的管理模式创新不够,很多依然采用家族式的、传统的、陈旧的管理模式,随意性较大,经常会出现管理者的“一言堂”,在财务工作方面,工作人员受制于管理者的意愿,或为了执行领导安排,会计核算失真,或财务管理偏于“家长式”,领导一人说了算,造成会计信息不准确。奖惩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的财经基础工作没有绩效考评制度,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激发和调动,工作效率打了折扣。

2.预算管理形式化

常见的预算不规范的形式有部分企业没有将预算纳入日常的经济工作中;预算记录和预算内容不全面;企业在财经基础工作中存在事后预算的问题;人为的调整预算数据等多种形式,对企业财经基础工作的顺利进行产生一定影响。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企业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受传统预算管理模式影响,更多的依赖于企业领导的授意,预算管理动态调整频繁,预算的真正作用得不到发挥;三是预算人员业务水平和技术能力与现代企业财经管理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不能熟练的掌控市场,造成预算不准确。

五、管理视角下优化企业财经基础工作措施

1.优化财经制度

企业财经制度是否科学,决定着企业财经基础工作的质量,所以要优化和完善企业的财经方面的制度,并建立会计管理制度的奖罚机制,将会计工作人员的绩效和工作业绩挂钩,奖优罚劣,提升工作人员积极性,并减少和遏制会计违法行为,既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财经基础的工作水平,又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2.完善预算管理

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企业财经基础工作中的预算管理。一是财务人员要转变观念,打破传统的管理观念,建立科学的预算理念,将财务管理与预算管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认真执行预算管理制度。二是企业要制定和完善企业财务基础工作预算管理系统,要求财务人员在思想上重视,在预算的管理流程上按照规范操作。三是要不断创新预算管理手段,保证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打造预算管理信息平台,提高预算管理的精度和效率,使预算管理逐步走向信息化。

3.提高财经人员素质

加强财务人员专业培训,提升其会计专业水平和管理水平,鼓励财务人员创新观念,大胆改革和创新财经管理手段和方式,促进企业财经基础工作向专业化转变;强化财务人员考核,要加强财务人员的年度考核和平时考核,将成绩与绩效挂钩,奖惩分明,增强财务人员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调动工作积极性;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要在加强业务知识培训的同时,企业要引进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为财经工作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六、结束语

做好并不断优化企业财经基础工作,可以更好的保障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企业管理者及财经人员要勇于创新观念,不断完善和优化和执行企业财经制度,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上台阶、提水平。

参考文献:

[1]尹雪晶.基于审计结果谈企业财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J].时代金融,2015,03:254+258.

[2]杨蓓.管理视角下论企业财经基础工作的优化[J].商场现代化,2015,17:105-106.

[3]杨玉宏.基于企管视角的企业财经基础分析[J].神州,2012,32:200+202.

[4]侯琛,邢爽.企业财经管理工作的问题与策略初探[J].知识经济,2015,24:92.

企业财经基础 篇4

关键词:财经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1 财经类专业开设计算机课程的要求与定位

1.1 财经类专业开设计算机课程的要求

财经类专业是指经济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常见的专业包括市场营销、会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统计、财税等,是近几年来人才市场上的热门专业。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对财经类各专业的人才需求一直都处于一种上升的趋势,即使是在大学生人数激增,面临就业困难的今天,财经类专业的就业形势相对很多专业来说依然比较好。在各地的招聘职位需求排行榜上,财经类专业中的市场营销、财会、管理一直处于领先。据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对财经类专业毕业生需求意愿较强,九成单位有长期需求。

针对财经类专业开设计算机课程,就要求学生不仅有财经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学会应用财经类软件、办公自动化等计算机工具处理财务工作的能力。

1.2 财经类专业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定位

为办好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应该明确我校财经类专业培养的目标,培养具有财经类特色的计算机应用人才,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在此背景下,我校研究了国际上关于计算机课程体系的IEEE/ACM CC2005系列规范,研究了MIT等美国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实地考察了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具有财经背景的大学,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定位是基础,特色是突破口,知识领域和全程教学计划是重点,实践能力培养是保证。

2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若干问题

2.1 围绕着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为目标的体系的利弊

我校财经类专业大多开设一年两学期的计算机课程,主要以“计算机文化基础”与“VFP数据库及程序设计”或“Access数据库应用”为主,有些专业开设一些相关的计算机后续课程。目前财经类专业中的有些专业的教学计划在计算机课程设置方面存在需要更加紧密地和将来的实际应用相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一个衡量指标,有利有弊,我校计算机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设备资源也比较紧张。个别系的某些专业开设的有关计算机课程,要么与专业关联度不大,要么理论性太强不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2.2 如何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由于目前的大学生在校学生多,多数学生的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不能在规定的教学时数内完成,造成整个教学计划不能完成。这几年来本人常感觉到,到了后期总是在赶计划,这样就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其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总时数不能保证,目前大多数财经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上是安排在第一学期,每周4节课,实际教学周数为每学期17~18周左右,实际总课时为64节左右。而有些班级劳动与实习要花去2~3周,那么该班实际周数为12~13周,课时总数减少。

2.3 教学内容滞后、实际应用少

很多学生和老师也感觉的,在学校学习的计算机知识,在校外的实践中难以得到应用,突出表现在:

1)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版本速度的更新及相应新技术的出现,所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与当今网络时代的发展不相匹配。“软件技术基础”内容的设置和财经类院校专业覆盖面广的特点不匹配。

2)和中学时代的计算机教育衔接不紧密,出现重复知识的学习,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就给教师传授知识带来一定的困难。

2.4 实验授课方式欠妥当,理论与实训课比例不合理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本校的授课方式采用:理论课堂讲解→实验课堂练习的实验授课模式。这种模式存在一定的可取性,但在某些知识点上,由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上机的过程中往往就记不得理论的内容,从而无法体会其中的奥秘,造成在实验的过程中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无从下手。按照大学课程设置要求,一般理论与实验课课时为1:1或1:2都是应该的,但有些财经类专业开设的有关计算机的课程,按照该课程的性质、内容及教学要求,也按1:1开设,实训课课时过多,学生上机时无事可做,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浪费了机房资源。

3 财经类专业开设计算机课程中教学改革的建议与对策

3.1 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与改进

1)对于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应采用以应用为向导的教学模式。

一方面体现在知识内容的灵活和新颖。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不断了解和掌握最新计算机的发展动向,将其渗透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不仅止于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还有重要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即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2)由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中学阶段甚至小学阶段某些地区均已经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内容,导致在部分学生的眼中都觉着这部分知识重复针对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根据不同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掌握的不同程度来分阶段授课,个别学校可以考虑根据成绩分班进行教学,或者制订细化的、针对不同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内容,并选择专用教材上课。

3)不定期开展一些计算机方面的讲座及计算机技术最新发展的学术报告;开展各式各样的计算机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化学生的计算机意识。

3.2 实验授课方式方面的改革与改进

1)应以应用为向导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授课方式上。

根据不同应用能力的需求选择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实验课是整个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在次针对不同的专业教师提出与专业对应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寻找解决的办法,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以任务驱动,案例教学为主导的启发式模式。适当结合我校目前的网络平台。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相关部门正在筹划双向网络教学平台、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2)开设计算机专用教室,理论课堂和实验课堂合二为一,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操作的案例、多媒体教学系统,即演示案例、讲解分析、实践操作,做到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场面,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将教学实施大纲与计算机有关证书考试大纲相结合

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就业状况,越来越多的岗位要求员工除掌握本身专业知识外,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用人单位开始更多地从这个角度来考察员工能否胜任本职工作。各种计算机证书,是学生求职一块有力的敲门砖。结合我校的实际来确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并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围绕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进行相应调整;把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之中,将证书考试大纲与教学实施大纲相衔接,制定一个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又能适合学生学习提高操作技能的计算机实施大纲。本人认为,对各非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开设,除特殊专业外,应该按照现在教学计划的设置两学期开设,这样也能真正按照各专业计划的要求达到计算机等级二级的培养目标。具体安排可分为:第一学期所有专业都开“计算机文化基础”,每周4节,达到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要求;第二学期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按专业进行分类分别开设,如财经与管理类专业开设“VFP”或“ACCESS”、理工类开设“C语言”或“VB程序设计”,每周6节,达到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要求;同时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对上机操作要有具体的目标,如第一学期要求打字达到英文100~130字符/分钟、中文30~40字/分钟的及格标准,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高新考试汇编每单元考核评分,第二学期按等级考试仿真题要求加以练习考核评分。在后续课程中,减掉一些与本专业无关的计算机课程或与第二学期类似的课程,开设一些与本专业有关的应用软件等课程,如CAD、网页制作、商务软件等,确保课程的持续性,可以使学生所学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以适应毕业后的专业工作需要。

3.4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培训相结合

第一,网络化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充分利用校园计算机网络,开发建立我院计算机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现学生的课后自学作业练习疑问解答等,这样既增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又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余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学习;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直接向在线教师进行提问,也可以让同学们在网上进行互相讨论和交流、网上作业布置和网上批改等。第二,课外培训班拓展教学内容。开展计算机专项课题学习班,使有余力又想多学计算机知识的同学能够有学习去处。可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走向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下转第9770页)(上接第9768页)

3.5 将理论考试与技能考试考核相结合

作为财经类院校,应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着重考核学生的技能,取消传统的笔试理论考试,对知识性、理论性强的课程内容,改为无纸化的计算机考试;加强学生技能的考试考核,对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可利用网络化教学平台进行网上考试、计算机自动评卷等考试模式。

4 结束语

总之,财经类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既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在这几年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和管理中感觉到:改变教师观念,改革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抓好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等,是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德民,孟万化.财经类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探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12):44-45.

[2]丽娜.计算机基础教育之我见—案例/启发式的巧合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7(8).

[3]丽娜,康振华,杜枚芳.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研究[J].中国创新导刊,2008(6).

[4]王利,将文科.财经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推向新阶段[J].计算机教育,2004(9):16-17.

[5]骆正华.财经类大学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思路探讨[J].计算机教育,第24期.

[6]方向.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J].计算机教育,2007,04.

[7]秦嘉杭.加强财经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建议和设想[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199(2):73-75.

企业财经基础 篇5

党的十八大强调“优先发展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战略部署,并且提出我国需要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1]。其中信息技术的核心之一就是计算机技术。作为财经类院校,应充分利用学科之间的交叉性,使学生既掌握扎实的经济管理领域相关知识,又受到良好的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培养出具备经管专业基本技能、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等知识结构,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进行预测、分析经济、管理现象和解决经济、管理问题,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目前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多以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为主导,但财经类院校的特点决定了其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上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和深入,本文着重探讨在财经类院校中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改革

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它始终按照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进行调整,从而适应人才培养需求。在这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经历了以下几次重要改革:

第一次重要改革是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发布的《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提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3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5门课程及教学基本要求进行了规划。并且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法、手段的改革要求。本次改革确立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地位,同时也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规范化的研究。

第二次重要的改革发生在2004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教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了一些能够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建议,并构建了以“4领域×3层次”为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框架,确立了“1+X”的课程设置方案。改革中还提出了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第一门课程。本次改革使得计算机基础教学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和成熟化[2]。

第三次重要的改革是2010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的首届“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以下简称C9会议)上发表了《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声明中指出:要将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把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让学生自觉地养成用计算思维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此次会议还提出应建立更为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内容,为全国各大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树立了标杆[3]。

二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

1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新生进入高等院校之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已经不再是“零基础”。大部分地区在中小学已经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许多新进校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但是从近几年对进入我校的大一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的调查发现,新生在计算机基础上仍存在较大差异。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计算机学科不是高考和中考科目,即使许多中小学开设了计算机相关的基础课程,但是对课程也不是很重视,一般都安排较少的课时。第二,由于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城市与乡村之间,重点中小学与普通中小学之间计算机教学存在着很大差距。特别是许多中西部农村地区,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由此可见,用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来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2学生认识上的偏差

在财经类院校中,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传统优势学科,学校对这类专业的重视度也较高。这使得大部分学生把学习的重心放在这些“重点”学科上,而忽略了对计算机相关学科的重视。学生通常抱着只要不挂科的态度进行学习,确不知既具备经管专业基本技能又能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此外,学生不重视计算机学科的另一个原因是兴趣不高。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以介绍技能性的知识、原理为主,内容主要是晦涩的符号、表达式等,这就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学习兴趣下降。可见,学生认识上的偏差以及对计算机相关学科学习的兴趣偏低是财经类院校开展良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巨大问题。

(二)教学内容和方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枯燥单一

在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没有按照学生层次、能力和内在潜力等情况来进行针对性教学。教师通常采用折中的教学方法,这将加大那些计算机基础相对薄弱学生的学习难度,严重挫伤其学习的兴趣。对于那些计算机水平相对较好的学生来说,较为简单的教学内容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不重视学习。另外,由于学科、专业上存在差异,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大量的专业术语、符号、表达式以及抽象难懂的定义和原理,这更加大了学生对知识接受的难度。

2理论内容与实验的分配问题

目前,对财经类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时,课程内容往往来自于计算机专业的教科书,而在通常情况下专业类的计算机教材和课程教学是理论内容与实验分离的。由于目前大学普遍进行了课时和学分的压缩,导致非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较少。学生在对复杂的理论进行学习之后,没有适当的后续实验课进行验证、练习和应用。新学习的理论内容不仅枯燥难懂而且与实践脱轨,学生只能机械的掌握理论知识,这将很难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由此可见,理论内容与实验课程的合理分配也是我们探索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

3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直以来,许多人认为计算机相关课程就是教会学生怎样使用计算机,如何将计算机作为工具来运用,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意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当前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对计算机技能的熟练掌握上,更多的是看重毕业生运用技术来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在C9会议上也明确指出,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建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和教学内容,积极探索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全面展示属于计算机学科特有的思维魅力已经迫在眉睫。endprint

三对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运用分层的教学模式

为了很好的解决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可以采用分层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因材施教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技能。教师按照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内在潜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将学生划分为几个程度相近的群体,对其进行针对性内容的教学。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具体要求,控制授课的进度和难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进师生的交流和合作。这种基于学生个体差异基础上的人性化教学模式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分层的教学模式是通过以下几个部分实现的:

1对学生进行分层

为了能够全面、准确的了解大一新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掌握情况,进而确定今后教学的内容和进度,有必要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一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摸底考试。教师根据考核成绩和学生的自主意愿,将学生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层次,再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在进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随时调整”的原则,对那些不能适应相应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调整。

2制定不同层次相应的教学大纲

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等方面内容的教学大纲。在初级层次学生的教学大纲中,要针对学生基础较差,接触计算机时间较少的特点,加大对其基础知识、技能等的讲解和训练,并且增加上机实训课程。在高级层次的学生的教学大纲中,由于学生的起点较高,计算机的操作能力较强,因此可以加快课程进度、加深课程难度、拓宽课程广度,适当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制定不同层次相应的考试大纲

由于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内容不同,所以要制定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考试大纲。初级层次学生要侧重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考核;高级层次考生就要侧重实际操作和技能的考核。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要在其所在的层次中进行衡量,不能将全部学生一起进行评价。通过采用这种考核方式,可以很好的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相融合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得到迅猛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经济与社会的各个领域。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已不再是停留在数量上的增长,而是对其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越来越重视。对财经类专业学生计算机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把他们培养成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开发的技术人员,而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相关知识来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例如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利用EVIWS等软件处理数据,分析经济现象;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利用决策支持系统等软件来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帮助和建议;统计类专业的学生更要学会运用SPSS等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等等。可见,财经类院校不同专业的教学与计算机的教育已经紧密相连。但是,计算机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相当庞大,要想全部掌握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需要从基础教育做起,针对各专业对计算机工具的需求确定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应与学生的专业应用相匹配,在《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育基本要求》提出的1+x+y方案中,“1”是指《大学计算机基础》,“x”是指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要求学习的课程,“y”类课程则要充分考虑财经类学生的专业特点,比如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等。其中“1”和“x”均属于计算机基础必修课,而课程“y”为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选修课。在计算机专业必修课方面,我们可以将一些比较基础但很实用的计算机工具的应用融入到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中。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结合财经类学生特点着重介绍Excel在财务、金融领域的应用。在计算机基础选修课方面结合计算思维特点,开设数据处理和程序的课程,该课程在介绍数据处理和程序设计思想的基础上不以传统的综合类院校或者理工院校开设的C语言或者Python为例,而是结合财经专业特点,以Excel VBA或者matlab为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征选择课程进行学习。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意识。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紧跟时代,适应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2010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主办的“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上各大高校通过讨论形成了一系列共识,并发表了《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声明的核心是:要正确认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地位,把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研究。不难发现,本次研讨会对增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寄予厚望。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周以真教授曾在2006年3月提出了“计算思维”,她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的思维活动[4]。可见,计算思维也是人类科学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能行性、构造性、模型性为特征的计算思维方式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下面就针对当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来探讨以培养计算机思维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初步想法:

1提高学生对计算思维的认识

虽然计算思维的提出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思维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对概念的简单认识上。为了保证计算思维能很好的融入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高校应该开设相应的培训或课程,并在课外多设置与之相关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对计算思维有全面的认识,了解其重要性并主动产生学习兴趣。endprint

2改进教学内容

众所周知,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由大量的计算机名称、定义和符号等组成的,细节的设计也使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显得很琐碎,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可以适当对其进行删减和梳理,突出讲解重点内容。另外,要重点体现抽象表达和自动执行的计算机思维的内容,可以运用一些典型的并且易于理解的例子来解释如何运用计算机进行算法设计,并且分析这种算法和数学方法的差异,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计算思维的理解。另外,在教学中必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课下尽量多举办一些和专业相关的,并且需要用到计算思维的培训和竞赛,让学生在实际训练中实现知识到能力再到思维的突破。

3构建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深入,这种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与认同。许多学者认为要想实现这一改革目标,必须构建相应的教学模式。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一般由教学理论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方案、教学组织策略、实现条件、教学效果评估等环节组成。这种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基于相应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分析相关理论和对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的总结,进而对教学过程做出适当的说明。每位教师可以综合学生专业特点以及自己教学的重点来构建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这样在计算思维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教师就可以围绕教学目标按照教学组织策略进行有计划的教学,并根据教学效果评估来对教学活动的结果进行评判,来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可见,一套建立在计算思维基础上的教学模式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环节。

总之,对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是一项持久的工作,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改革思想,尽可能使学生掌握更多、更新并且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信息”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对于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内容选取、授课方式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为此,我们仍需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冯博琴.对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落地”问题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育,2012(9):6-9.

[2]冯博琴.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J].中国大学教育,2010(9):4-9

企业财经基础 篇6

关键词:财经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引言

近年来我国大力扶持西藏开发, 西藏的经济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西藏走上科教兴藏之路。不过西藏经济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就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才。通过对目前在西藏工作的财经类人才的调查研究发现, 现在西藏的财经类人才在素质以及能力上还远远没有达到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因此西藏要如何培养高素质的财经类人才, 是西藏目前急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而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财经类人才要想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就必须要掌握好计算机技术的相关知识, 因此对西藏财经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讨研究, 对西藏的经济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1. 加强财经类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计算机技术以逐渐的进入到了经济发展中的各个行业之后, 财经行业同样应用了大量的计算机技术, 因此现代社会对财经类专业的人才要求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只是, 财经类专业也非常的注重计算机与财经专业课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于是现代的财经类专业中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范围大大增加, 这也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 财经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就显的非常的重要, 同时在财经类专业大量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也有许多的问题逐渐的暴露了出来, 比如说教学手段现代化问题、师资队伍的素质化问题以及教学研究理论化问题等。在这样一种情况下, 西藏要想让培养出来的财经类学生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要, 就必须要注重财经类专业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研究, 注重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与其他的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 让财经类专业人才, 成为真正的高素质财经类人才。

2. 财经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在西藏财经类专业中, 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普遍较差, 并且自主学习能力也比较差。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 经常不能够在规定的教学期间内完成整本教材的全部任务, 这样就会导致整个教学的教学进度不能够按照计划完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因为这样的原因, 会让整个教学计划被打乱, 最终导致整个教学质量偏低。

2.2 教学内容泄后

通过对财经类专业的教师与学生的相关调查研究发现, 学校所教的计算机知识, 在校外的实践过程中都难以用到, 学校所学到的计算机内容跟不上计算机发展的速度。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以下这两点。第一,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各类技术的更新程度与学校的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结合。第二, 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 与西藏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符, 很多学生在大学之前从没接触过计算机, 就使得许多学生在多次不能顺利的完成计算机操作后, 对其失去学习的兴趣。

3. 改善财经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措施

3.1 将教学实施大纲与计算机有关证书考试大纲相结合

如今社会企业对员工计算机能力的考核, 一般都是根据其拥有的计算机等级证书, 因此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社会求职过程中, 要想获得社会企业的认可, 就必须要拥有相关的计算机等级证书, 因此这也是财经类专业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 主要围绕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对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而进行相应的调整, 较学生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也加入到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中来, 也就是将计算机证书与教学大纲结合起来, 这样就能够制定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有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2]。

3.2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培训相结合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化的教学平台来铺助教学, 利用网络化平台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网络平台, 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互相的沟通交流, 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够利用网络继续学习。在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可以开始相关的计算机培训班, 让对计算机有兴趣又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找到一个好的学习计会, 在课外培训班中, 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同时还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走向社会。

3.3 采用实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学生要熟练的掌握基础课程的内容, 需要大量的练习, 而作为西藏高校的学生, 本地区大部分的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就比较生疏, 必须结合本地情况,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即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教, 学生学的方式) , 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和基础的操作课程, 又要采用多实例教学法, 让学生能够从各实例中深入的认识该课程, 并增加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动力去探索问题, 解决问题, 掌握知识, 锻炼出只能。

4. 结语

财经类学生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而西藏如今正是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需要的是真正的高素质财经类人才。因此西藏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就必须要学好计算机知识, 成为合格的高素质财经类人才, 通过本文对财经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发现,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 就必须要对财经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关键。

参考文献

[1]西藏自治区统计局.西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06) .

[2]丽娜, 康振华, 杜枚芳.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研究[J].中国创新导刊, 2009 (06) .

企业财经基础 篇7

一、经济学基础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 教学内容较为陈旧

经济学最早源于西方, 很多经济规律都是在西方生活、生产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出的, 其中诸多内容都是对西方经济社会现象的反应。近年来, 全球社会生活、生产活动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经济学的知识内容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学基础教材来看, 知识点的覆盖面广, 内容丰富, 但是相对陈旧, 教材的改版多停留在形式上, 内容的删减与变化并不大, 整个理论体系还是维持原状, 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性相对较差。同时, 教材的内容以理论叙述为主, 规律性的总结、抽象性的概念较多, 即使后期改版的过程中加入了部分案例, 但是案例与当前经济发展实际、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关联度不大。此外, 有些案例则照搬国外案例, 教材中对案例的解释与分析不够透彻, 学生难以获得深刻的知识体验, 不能理解知识规律是在何种背景下形成的, 面对这一枯燥的教材内容, 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将无法被有效激发, 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较差。

(二) 课时安排相对减少

近年来, 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进, 各个学校逐渐意识到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而一些学校却又忽略了理论教学的必要性。经济学基础属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因此其课时在一定程度上被压缩。例如某高校原来的经济基础学课程为120学时, 教学改革后, 仅剩80学时。由于经济学基础的内容庞杂、知识系统覆盖面广, 在缩减课时的情况下, 教师必须对知识点进行取舍, 继而导致知识的系统性变差, 很多知识点无法被有效地联系到一起, 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难度提升。经济学基础是学生展开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 为了后期更好的学习, 教师需将经济学基础中的重难点一一详细地讲解出来, 利用多个课时开展知识点讲述, 课时的压缩使很多知识的讲解仅能停留在表面上, 学生无法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总的来说, 课时安排的相对减少使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展开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能力与素质难以获得实质性的提升。

(三) 生源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来, 高校呈现出扩招的趋势,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生源素质差异较大;同时一些经济类专业既招收文科生, 也招收理科生, 学生的数学基础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具体来说, 文科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差, 在以往的文科教学中, 各学科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较低, 而经济学基础课程在这方面的要求却相对较高, 文科生的素质与能力达不到该课程学习的实际要求, 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面临较多的困难。如果困难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久而久之, 问题就会累积下来, 学生在经济学基础课程上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 甚至会出现厌学与排斥的心理, 影响后期学习的展开。另外也有一部分学生, 他们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好, 但是却没有意识到经济学基础学习的重要意义, 认为理论性的知识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其对经济学基础知识进行学习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 自觉性与积极性较差。

(四) 教学管理粗放单一

当前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管理模式较为单一, 为了考察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通常学校会在学期末组织统一考试。部分学校为了保证考察的全面性, 在学期中期或者某一阶段开展阶段性考察, 将阶段性考察的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核算, 最后的成绩即为学生的最终成绩。而考试的内容多为理论性的知识点, 即使有案例分析题, 也大多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过的例题, 或者是以往考试中出现过的习题, 有些教师甚至会沿用往年考试题对学生进行考核, 考试题目缺乏创新性与时效性, 并不能考察出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学生也难以利用经济学基础知识分析当前的时事政策。

二、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引用时事财经新闻的作用和意义

(一) 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

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引用时事财经新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近年来, 我国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各种经济政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很多经济政策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实际生活, 学生也受到这些政策的影响。传统枯燥的经济学基础教学内容单一、理论性强, 学生难以理解抽象性较强的知识点, 甚至会有很多学生认为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实际生活并不相关, 因此对课堂提不起兴趣, 而当教师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引用时事财经新闻后, 教师会利用知识对时事财经新闻进行深入的分析, 并引导学生利用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以及国家推出的新经济政策。通过理解与分析, 学生会意识到经济学基础知识与生活间联系的密切性。在时事经济新闻的引导下, 学生将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逐渐主动开展学习与探究, 加深自身对复杂的经济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长此以往, 学生将形成独特的学习习惯, 利用时事财经新闻学习经济学基础的知识, 并学会用经济学基础知识分析当前的社会时事。

(二) 强化经济学知识的动态性

世界经济形势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各种新经济政策与经济制度不断涌现, 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运用能力, 应当将学习的过程也变为动态化的过程;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引用时事财经新闻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动态性, 让学生随时了解世界经济的最新变化情况, 了解经济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行情况, 了解知识点的产生与发展。时事财经新闻的引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到一起, 让经济学教学不断与时俱进。

(三) 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引用时事财经新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把时事财经新闻引用到经济学基础教学中, 不仅仅让学生了解了时事, 明确了世界经济形势与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 更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经济政策与制度推出的根本意图, 了解市场与政府的根本目的, 继而深入理解经济学概念与经济学规律。在对时事新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 学生将深刻地体会到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实用价值, 明确如何利用经济学基础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政府是利用何种机制对市场经济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的。教师在课堂上会引导学生如何对时事经济新闻进行有效的理论分析, 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在未来的工作中, 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职场, 适应社会的变化, 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具体引用时事财经新闻的探析

时事财经新闻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引用在经济学基础教学过程中, 如GDP增速、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股票债券市场状况、国际油价、货币汇率、黄金价格、美元加息、亚投行成立等, 这些新闻所反映的经济现象无论多么复杂, 其实都可以用经济学基础的相关知识和理论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 当前实施的财政政策在课堂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推出扩张性财政政策以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保证经济发展的均衡与稳定。从近两年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 2015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6.9%的增长率;但是具体来看, 与预期相比, 制造业与房地产业在投资方面呈现出了明显的减速趋势, 因国有土地出让所得的收入也显著降低;就银行发展情况来看, 有效贷款方面存在着需求不足的现象。而从2016年的宏观经济发展情况来看, 1~10月平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102, 同比涨幅2.0%,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5%,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3%。整个水平还处于深度收缩区间的范围内。货币流通呈现低通胀情况, 10月末通胀率是2.1%。与同期相比, 进出口总值降低的幅度为1.9%, 出口下降2%, 进口下降1.8%, 贸易顺差缩小2.6%。由此可见, 我国的出口率虽然在增加, 但是增长幅度却明显在降低。201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预定增长率能够达到6.2%。总的来说, 我国经济呈现出下行的状态。为了应对这一经济变化趋势, 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在后期的财政工作中, 我国在税收方面推出了优惠政策, 例如对创业以及小微企业进行所得税减半的优惠等。为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推动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国家在新能源使用方面也推出了新型优惠政策, 如车船税减半、铁矿石资源税下调等。政府各项政策的出台有利于改善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的不利经济形势, 同时减少企业面临的经济负担, 提升政府的需求, 促进宏观经济的顺利发展。

(二) 适时调整的货币政策在课堂中的应用

从近几年的市场经济发展情况来分析, 2015年、2016年的物价水平并不高, 甚至处于低位状态。为了对融资成本下行状态进行巩固, 国家对准备金率以及利息率进行了下调, 这些政策的提出有助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开展。利率下降使货币金融环境得到了改善, 并进一步对投资需求予以刺激, 使相关投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最终带动经济的稳步增长。对部分地区银行的准备金率予以了不同幅度的下调处理, 实质上是在利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当时经济下行的状态予以调节, 确保实体经济能够顺利、健康的增长。从2014年11月到2016年10月, 央行共提出了6次降准、6次降息。

(三) 股票市场的波动变化在课堂中的应用

从股票市场的波动变化情况来看, 2014年7月至2014年11月21日, 上证指数震荡上扬, 增加了337点。部分投资者难以认清这一变化形式属于熊市反弹还是牛市, 因此不敢盲目采取措施。同时此后不久, 中央银行出台了降息措施, 整个股票市场因而呈现出了较为亢奋的状态, 5个交易日内, 上证指数达到了3000点以上, 甚至出现了3404点的疯牛趋势。这种现象的发生引起了社会舆论的不满, 有调查显示之前慢牛行情的发生, 是因为证监会对两融违规的查处。新华社还针对高杠杆以及疯牛趋势做出了抨击报道。不久, 股票市场又突破了4000点, 进入了第二次疯牛状态, 这种涨势与行情让市场感到害怕, 很多人选择在此时将股票抛出。为了稳定市场情绪, 人民日报与新华社均发出相关报道, 证明4000点的上证指数是具有合理性的。此后不久, 上证指数又突破了5000点的大关, 进入了第三次疯牛状态。之后, 股市进入了慢牛的状态。

这种特殊情况有着极为重要的探究意义, 在课堂上探究此类特殊的经济现象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 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引发学生的深思。对于股市的动荡变化, 可以利用供求定理进行解释。从供给的角度来说, 当上市指数处于2000~3000点的范围时, 新股的月发行数量相对较少;而处于3000~4000点范围时, 新股的月发行数量大约为20;处于4000~5000点的范围时, 新股的月发行数量能够达到30上下;当超过5000点时, 新股发行次数进一步增加, 能够达到一个月两次, 约为45家, 很多大盘股也会在此时选择发行上市。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在股票方面的需求提升, 因而股票价格也不断地提升, 首次公开募股的注册与发行制度不断的改革完善, 相应的股票供给量随着需求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股票市场通常会表现出吉芬现象, 与常规的需求定理不同, 在吉芬现象中, 商品价格越高, 需求量越大, 具体来说, 即股票价格上涨, 股票需求量越高, 购买股票的人越多。政府的积极引导以及投资者的预期都是导致股票涨价以及需求增加的主要原因。

四、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引用时事财经新闻的注意事项

(一) 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为了提高课堂活力,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当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 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结合具体的时事较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让他们有能力利用知识分析时事财经新闻, 也可以利用时事财经新闻巩固知识。教师应当转变自身角色, 将时事财经新闻引入课堂中, 让学生分析该新闻中体现了哪些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分组搜集财经新闻, 探究这些新闻里体现了哪些共性的知识点, 又涉及了哪些特殊的知识。整个过程中, 教师要加以引导与帮助, 使讨论更具有实效性。讨论结束后, 教师应当让各组学生汇报本组的探究成果, 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都将得到增强,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另外, 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汇报成果进行评价, 汇报得较为全面的可以适当予以奖励, 而汇报效果较差的也应当予以必要的鼓励与建议, 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让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最终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也优化了经济学基础学科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 注重时事财经新闻的时效性

时事财经新闻引入课堂的关键在于其时效性与新颖性, 教师应当选取当前的经济热点作为课堂案例引入课堂。当前互联网普及, 学生可以利用电脑、手机登设备时事查看消息与新闻, 了解新出台的经济政策与财经时事;教师在课堂上引用这类消息, 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 让他们意识到这些消息与自身密切相关, 继而积极参与到相关话题的讨论与研究中。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会更牢固, 运用时会更灵活。课前, 教师应当做好相应的准备, 根据教材的基础内容, 选择与教学目标联系紧密且具有代表性的时事, 将其纳入课堂教学中, 让时事进入课堂, 让课堂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三) 对考核内容予以必要的调整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经济学基础课程的考察方式仍然以考试为主, 且考试的内容多为对理论知识的考察, 对案例分析等方面能力的考察不足。为了改善这一情况, 教师应当对考核内容予以必要的调整。首先, 教师应当适当增加案例分析内容的比重, 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通过试题分析学生是否掌握了重难点知识;其次, 案例应当选择最近发生的时事财经新闻, 让考试题与生活实际、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提高学生用知识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素质, 拓展学生的思维;最后, 案例应当尽量选择课堂上没有涉及过的, 这样能够增加学生分析的灵活性, 避免学生出现死记硬背的情况, 提高学生的思维活性, 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运用知识。另外, 对学生的评定应当具有科学性与综合性, 考试成绩应当仅仅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 学生的课堂表现等都应当纳入考核体系当中, 以提高评价的客观性与有效性。

五、结语

企业财经基础 篇8

关键词:任务驱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我校属于财经类院校,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需求、专业培养要求、应用需求、就业导向等主要因素, 我校深入开展课程改革, 遵循“以学生为本,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宗旨, 加强实践环节培养, 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 对2010级新生在入学时进行计算机分级考试, 实行分级教学, 但这种分级教学由于存在一定的问题仅维持了一学年便又恢复原状。所以, 如何在此基础上, 找出适合我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1 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多、散、杂, 笔者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 有部分学生几乎从未接触过计算机, 例如来自偏远地区的、一些中学为追求高考升学率而将计算机课程占用的, 这就造成了大一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所以在上课时, 这给教师授课带来很大难度。导致的结果是会的学生觉得很简单, 而不会的学生觉得很难, 从而使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该课程是我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大一新生的必修公共基础课, 针对该课程, 我校已做过两次教学改革, 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1第一次教学改革将该课程由原来的56课时 (理论课28课时, 上机课28课时) 改为42课时 (其中上机课改为14课时) , 实验课的课时量减少了, 经过教学实践, 初步分析认为这种缩减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 造成实验课进度与理论课进度难于保持一致。第二次教学改革将课时由42课时压缩为28课时, 小班上课, 全部安排在机房, 不再分理论课和上机课, 目前正在实践中。依当前情况看, 课时远远不够, 一是教师授课时间不够, 二是学生上机时间也不够。1.2与学生实际应用需求相关的实验项目较少, 之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指导》教材上所安排的实验内容过多, 而实验课时间过少, 学生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实验。例如office办公软件是学生以后学习和工作必备的工具, 但是实验体系中仅安排了5次课即10课时供学生练习操作office办公软件中的5款软件。改为28课时后, 只有理论教材没有实验教材, 实验内容和时间无法得到保证。1.3以往的实验教学过多地强调对知识点的验证, 而忽视了协作性、创新性的实验教学环节, 因此缺少体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实验项目。1.4学科专业培养需求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体系不相适应。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上课内容、实验内容和考试内容完全相同, 不能根据不同专业类别的特点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实验项目, 严重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1.5学生的计算机技能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 而由于课时的原因, 教师无法保证精讲和演示每个知识点, 学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练习, 因而学完后, 不少学生没有完全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最典型的现象就是不少大四学生连最基本的毕业论文排版都做不好。随着教学改革, 为了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推出了任务驱动教学法[1]。

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 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 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 目的是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2.1结合本校专业特点设计任务。由于我校是财经类院校, 会计类、金融类、经管类专业占主导, 因此在学习相关章节时, 可以根据所授的专业给学生设计不同的任务。笔者所带班级以会计和金融居多, 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尽可能的找跟这两类专业相联系的任务。比如, 讲授Excel这一章时, 找一些跟银行相关的一些表格让学生设计完成, 每次完成后都会有相应的奖励以激励学生主动去完成。2.2根据所学知识指导学生分析任务。每次的任务可以根据知识点的不同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 然后再针对每个子任务提示学生可以使用哪些知识点和操作完成, 并告知学生, 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任务的解决方案不唯一。2.3学生分组合作, 共同完成。在分析完任务后, 要预留大量操作练习的时间给学生进行任务解析、资料查找、交流讨论和动手实践[3]。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互相学习互相探讨的精神以及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 比如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可两三人一组或四五人一组, 并且要求同一组中每个人都应当有不同的任务, 分工合作完成。2.4评价与总结交流。任务完成后, 可以每组派个代表将本组完成的任务情况演示并讲解给其他学生听, 其他组成员打分评价。等所有小组演示完毕, 将每组打分情况进行统计。教师针对每组的打分和任务的完成情况, 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任务完成好的地方给予鼓励和表扬, 任务完成不够好或有问题的地方给予解释和更正。最后, 可根据评分情况排出名次, 按照名次的高低给予在平时分上的奖励。2.5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开放式教学体系。目前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地点安排在学校的计算机基础实验室, 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师机中已安装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将每次课的实验任务和相关资料发送给学生, 同时学生完成后可以通过该教学软件将作品上传给教师, 如果有什么意见或建议也可以通过该软件直接发送消息给教师。

3 任务驱动法实践过程案例

2014年下半年, 笔者承担了四个班级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为验证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效果, 笔者以其中两个班级为例, 除了平时正常的实验练习外, 当讲授完文字处理word那一章时, 笔者布置了一项任务, 要求学生利用word软件制作一海报。具体要求如下:a.海报内容自选, 布局合理, 界面美观;b.尽可能使用较多的word知识点和技巧;c.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分组, 同一宿舍的学生为一组, 每一组共同完成一个作品。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完成该任务, 特别设定了评分细则, 让每组学生派一个代表在下一次课将作品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展示并讲解给全班同学听, 其他组学生则作为评委进行打分。等所有作品演示完成后, 由学习委员和班长将每组的分数进行统计计算其平均分, 最后按平均分的高低取前六名, 取得名次的各组学生将在平时分上给予10、8、7、6、5、4分的奖励, 没有的取得名次的小组, 每个学生奖励3分。由于有平时分的奖励, 每组学生都积极的完成了该项任务, 兴趣浓厚。等该项任务结束, 笔者针对四个班级出了一份有关word的测试题, 结果显示, 使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两个班级在word操作和基本知识点掌握上要明显好于另外两个班级。

4 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和实际教学情况表明, 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有助于增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 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雪燕.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 2013 (1) :129-130.

[2]杜理明.“任务导向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年, 10 (5) :89-91.

企业财经基础 篇9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及对教学的启示

( 一) 建构主义的发展

建构主义的先导瑞士心理学家让. 皮亚杰在1970 年发表了《发生认识论原理》一书, 研究有关儿童的心理发展, 提出了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观点。他认为, 学习的基本是发现, 人是在经验世界中构建知识的, 知识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建构主义进行了研究和发展。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和德国生理学家卡茨等人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 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 社会可以对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这些研究使得建构主义的内涵逐渐丰富, 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拓宽了思路。

( 二)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知识不是学习的终点, 知识是可以再创造的。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并不是现实与规律的准确表征, 而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再创造。根据这种观点, 传统教学中的课本知识只是被大多数人认同的、对现实世界的最可能正确的解释, 而不是绝对正确的解释。随着认知的发展和现实世界的变化, 知识需要不断被再创造。

2、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 而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

学生不是被动的外部信息接收者, 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选择和加工。每个学生都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认知经验对新知识进行消化分解, 重新建构。所以, 学习并不是对信息接受、储存的过程, 而是新旧知识和经验进行交锋、转变、有机溶解的过程, 是每个学习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

3、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知识经验基础。

学生在过去的生活和学习中, 都积累了各自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对新知识的学习不是完全从零开始, 而是对过去知识经验的延伸。即使没有老师, 面对新问题, 学生也能从自身的知识经验基础出发, 形成对问题的理解。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 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这与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 “因材施教”不谋而合。

( 三) 建构主义对教学的启示

多年来,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 “教”为主。老师讲, 学生听, 课堂以老师为中心, 老师向学生灌输知识, 学生被要求记住这些知识。这样, 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一直都处于被动状态, 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 其以往积累的知识经验无法得到有效的运用。另一方面, 这种模式下的老师也往往过于注重单方面对课程、教材内容的准备, 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了解, 即多备课, 少备学生。因此,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理解能力、主观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不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强调以 “学” 为主。提倡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与原有认知的融合、主动的建构, 又不忽视老师在学生学习中的指导作用。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的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多种途径和方法, 其中 “问题清单式”教学法就可以为高校财经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打开一个突破口。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 “问题清单式”教学法的内涵

“问题清单式”教学法是笔者在多年教学过程中摸索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中的 “问题式学习法” 和“交互式学习法”的启发。

( 一) 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之 “问题式学习法”

问题式学习法, 即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学习。基本思路是, 让学生就学习内容形成问题, 基于人的好奇心, 再去探索、寻找答案, 解决自己认识上的冲突, 通过这种活动来使学生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这是近年来广泛引起重视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 在高校财经课程中, 这种方法大都运用在高年级的应用类课程中, 而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还很有限。其实, 对于基础知识和基础方法的学习, 同样可以利用人的好奇心, 采用问题式学习法, 来促使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碰撞, 发现认知上的冲突,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 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实, 无论中西, 在早期教育方法中, 都不约而同地进行着问题式教学。中国古代春秋时期, 著名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之间的教与学就是典型的问题式教学。而在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所创办的学园中, 老师和学生往往是边散步边讨论问题。

( 二) 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之 “交互式学习”

学生的学习大都是在一个共同体的环境中, 如学校、班级、小组。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 由于经验基础的不同, 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往往都有差异。教师需要引导共同体中的学生基于各自差异化的理解进行相互质疑、思想碰撞、融会调整。 “三人行, 必有我师”讲的就是共同体中的交互式合作学习。

( 三) “问题清单式”教学法的内涵

“问题清单式”教学法, 指的是安排学生首先就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发现问题式的自主学习, 针对不解之处形成 “个人问题清单”, 进而在全部由学生构成的不同范围的学习共同体中针对清单问题进行讨论和相互解疑, 使 “问题清单”不断缩减, 最后剩下的问题再由老师进行解疑。这种教学法是建构主义学习方法中的问题式学习法和交互式学习法这两种学习模式的有机结合, 它的前半部分自主学习和提出问题是问题式学习, 后半部分学习共同体的讨论解疑是交互式合作学习。

四、“问题清单式”教学法的实施

( 一) 实施前提

笔者认为, 问题清单式教学法是一种以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并非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 而是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学生已经具备该领域的基础知识

对学生来讲, 该部分的学习内容不应是全新的, 这样, 学生才有可能基于原有认知, 对新的认知信息进行自主的建构, 才能找到个人的认知瓶颈。以本人承担过的 《财务会计》课程为例, 问题清单式教学法选择的学习内容是 “生产过程的会计核算”, 这是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会计的预备知识, 已经基本掌握采购过程的会计核算技能, 具备了相关的认知储备。

2、难度适当

学习内容的难度不宜过大, 一是因为学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二是因为当前学生的学习心态往往是迎难而退, 过难的学习将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但学习内容也不能过易, 否则不利于学生个人认知的提升和主动建构。选择的学习内容应当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 大部分学生的预期是: 经过一定的努力, 自主学习是可以成功的。例如, 《财务会计》选择的 “生产过程的会计核算”部分就是具有一定的难度, 有挑战, 但又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会计要素并已经掌握一些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律, 所以不会让学生觉得这是座难以攀登的高峰。而如果在会计核算部分的第一节 “采购过程的核算”就实施问题清单式教学法的话, 那么很可能因为学生对经济活动的会计核算没有任何接触而导致无法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 二) “问题清单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第一步, 教师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

学习目标应具体化, 且具有可操作性。在笔者承担过的 《财务会计》课程中, 设置的学习目标是 “能够理解生产过程会计分录的编制、完成关于生产核算的综合题”。这个学习目标既明确了学习目标, 又提出具体要完成的任务项目, 从而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针对性, 避免无的放失、泛泛而学。

学习要求应明确。学生个人在对新知识的建构中会跟原有认知产生碰撞, 碰撞的凸显就是问题的发现, 通常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对大部分的问题都能够自己解决消化, 剩下的就是靠单一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如果不提出明确的要求, 学生就会忽视这些问题。因此, 我们明确要求学生 “就学习内容中的不解之处提出至少三个有针对性的问题”。

第二步,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基于建构主义的分析, 学习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 故此部分设置为自主学习, 学习方法不限。

第三步, 交互式学习: 小组组内解疑。

一个学习小组汇集每个组员的 “个人问题清单”, 进行组内讨论, 相互解疑, 最后, 对于整个小组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形成 “小组问题清单”。这是一个交互式合作学习的模式。一个学习共同体中, 他人的知识、经验、思维脉络, 甚至是各自的信息渠道等, 都可以给各个学习主体以不同的启发, 进而触动个人的内部知识调整与建构。

第四步, 扩大的交互式学习: 全班解疑。

一个班级内针对每个小组的 “小组问题清单”, 每个同学都可以尝试进行解疑。为了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 此阶段常常设置一些激励措施。对于全班讨论后遗留的问题, 形成 “全班问题清单”。

第五步, 对于 “全班问题清单”, 由老师解疑。

( 三) “问题清单式”效果

通过一系列步骤的实施, 往往最后遗留下来的问题所剩无几。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触动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深入理解, 有时候不同学生的意见出现分歧, 老师略加引导, 就能进行一场深入的针对性讨论。这种情况非常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内部知识消化和建构, 以及自主学习方法的改善, 并提高学习的兴趣。在课程教学中就体现在, 在实施了 “问题清单式教学”环节的班级, 学生对后续的课程内容接受和吸收比较快, 练习中的正确率也较高。

四、结论

古语曰: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者”。具体到课堂教学方法方面, “问题清单式”教学法印证了老师的任务不应是知识的 “传声筒”, 而应是 “解惑者”。传统教学中, 老师往往越位, 把应该学生自主学习和消化的过程都揽了过来, 反而逐渐地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惰性, 也进而导致了学习效率的低下。笔者认为, 教师只需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适当地退回自己的责任线以内, 把学习的主要任务交还给学生, 想方设法促使学生有意识地自主学习、有效率地进行内部认知建构、有目的地探索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 促使学生真正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参考文献

[1]李红霞.建构主义理论对地方院校课程实践教学探索的启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 (4) .

[2]熊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校市场营销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创业, 2015 (5) .

[3]彭小林.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金融学情境教学法探析[J].大学教育, 2015 (2) .

[4]刘丽萍.建构主义理论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运用理论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 2015 (1) .

[5]王明亮.建构主义理论与信息化教学的新生产物——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5) .

[6]王晓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现代情报, 2006 (2) .

[7]张文华.建构主义理论新探[J].教育探索, 2006 (9) .

[8]罗英豪.建构主义理论研究综述[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6 (9) .

[9]孔宪遂.试论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 (+1) .

企业财经基础 篇10

十年的发展历程

怡桥财经经历的十年是资本市场不平凡的十年。中国的资本市场其实还处于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还不是很稳定,政策方面也是如此。我们看到2004、05年的股改,一阵风似的,然后2008、2009年新股停发了一年,2009年又重新启动这个市场,同时推出创业板,企业上市如同潮水般涌现出来。那时的PE值也是一路走高,最高达到150多倍,这是不正常的。当时我们也在讨论:市盈率会涨到何时为止!

财经公关也是随着这个大浪一波一波往前推进,我们这个细分行业还处于一个比较年轻的阶段,许多服务模式都是比较初级的,还在探索之中。但是我们有一点是不会变的,那就是服务的核心——为客户创造价值。

怡桥财经已经在这个行业里做了十年,经历了一轮又一轮资本市场的大小变迁,对市场的变化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市场化是大势所趋,也是我们所期望的,只有真正市场化才能体现我们真实的价值。

财经公关的服务与竞争

财经公关服务的核心价值主要有两点:一是信息,二是渠道。构建正确的信息传播体系和为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渠道服务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对财经公关业内不良的竞争环境,我们认为企业应基于以下三点来选择财经公关服务商:第一,通过熟人关系引见,中间人用他的个人声誉为供应商的服务品质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担保。第二,企业足够熟悉财经公关这个行业,可以自主选择合适的财经公关公司。第三,企业能够真正知道自己的需求,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选择财经公关。如同一部手机,客户认为只要是手机都可以打电话,但苹果与山寨苹果的差别还是很大的。虽然表面看起来一样,但其实内部各方面都不一样,我们要让客户尽可能地了解即将面对的环境,尽力推动信息的对称。

关于同业现存的恶性竞争,首先我们声明不会参与任何恶意竞争,因为如果这样做伤害的是市场和我们自己本身,对整个行业也是慢性自杀。资本市场很大,需要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很多,我们是要实实在在地做好融资服务,把每个企业都做成资本市场的精品、有投资价值的主体。所以在服务客户前,我们通常会帮助企业做一个公关风险的评估,坚持专业性和独立性,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企业面对质疑,也不必隐藏什么,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市场、面对投资者,系统地把企业优势展示出来。我们相信只有具备优秀管理能力的团队,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成为资本市场上的主流供应商。

对未来的展望

有数据统计,国内市场前 5 位财经公关公司占据了 70% 以上的市场份额,怡桥作为第一梯队,有义务也有责任把行业规则和标准体现出来。很多客户IPO初期选择了其他财经公关公司,上市之后反而会找我们提供后续服务,这说明服务确实是可以比较出来的,实际的效果企业是感受得到的。财经公关服务要避免同质化,才能拉开差距,确立自己的市場地位。

目前,国内大部分财经公关公司都在为客户提供相对传统的服务模式,而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简单的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我们常常给企业讲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公众公司,如何理性的面对上市期间所发生的一系列问题。这两年, IPO的加速也促使了大批的财经公关诞生,这些新的公司往往因为没有成熟的服务模式,经常在做了一两单后就消失了,从而导致了市场的混乱,让企业错误地理解财经公关的工作内容只是一些简单的执行工作。财经公关的服务应该是多元化的,好的财经公关不应以IPO为主,IPO服务能力只是其价值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如何在企业上市以后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如何帮助企业做好投资者关系,如何与外界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如何引导企业成为一个优秀的公众公司等有价值的服务,才是优质财经公关真正的价值所在。

现在国内财经公关行业还不够成熟和健康,但是我们要看到未来,从监管层面,证监会对这块市场逐步了解并思考成熟之后,会一步步以政策指导来规范,这样会大浪淘沙,淘汰一部分并不适合市场发展的公司。目前,中国股市存在股票价格跟企业自身经营业绩好坏脱节的现象,但是未来,企业市值的高低将最终取决于本身的业绩。未来10年,将是证券化的10年,企业对财经公关的服务需求,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准。

财经公关行业也需要出台一些标准,但这些标准需要由这个行业前几位的领导者来制定。有时为了说明通俗,我们会这样跟客户解释上市过程中对公众媒体的投放事宜:与买新车类似,新车要上全险,交强险是固定险种,就像法披媒体,但还是会有其他的,比如第三者防盗险、车窗险、玻璃险。客户不知道哪方面会出现风险,就做一个全面的防护。但新车开过一年后,客户就知道自己的用车习惯、行车规律,那就知道哪些保险是根本不用上了,可以选择一些险种,增强一些选择自主性。

怡桥财经已经走过十年,我们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成长。面对未来,我们除了要保持一颗进取之心,还要不断发展和创新服务模式,能与整个市场形成良性互动。与企业多沟通,要让企业明白上市不是终点,而是刚刚开始。公司走进资本市场就是进入一个新的世界,未来的路还很长,要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我们预计财经公关行业五到十年后会逐渐成熟,我们一定会与时俱进,将自己树立为行业风向标,让这个行业得以健康的发展和延续。 (刘烨龙)

上一篇:药品销售下一篇:校史馆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