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作文

2024-06-08

下水作文(精选十篇)

下水作文 篇1

一、“下水作文”对作文教学的好处

(一) 教师下水作文能增强老师作文教学的信心

增加老师的写作体验, 在指导、批改、讲评作文时, 就可能避免“公式化”“雷同化”。而且, 下水作文的设计和写作, 能锻炼和培养老师具有稳定的创新品格。最重要的是, 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感性启发, 并受到老师的人格鼓舞。另外, 这样的教学过程始终能贯穿民主活跃的气氛,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 开启学生心智。

(二) 教师写下水作文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个题目, 一次作文, 师生互动, 共享写作乐趣, 同时, 也可以促进师生同台平等竞争, 相互取长补短。在评讲时, 也不至于隔靴搔痒, 不着痛处。这种亲身的体验与学生作文的交流, 既拉近了师生心理距离, 又使作文指导有的放矢。

(三) 教师的下水作文有利于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有的学生并不善于观察。因此, “下水作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作文和创新能力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性。“下水作文”首先要求按学生的观察能力去对事物进行观察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来引导学生去寻找观察 点, 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平时不注意观察的地方。比如以“让座”为题。写作时他们只注意让座、坐下、车上人多及语言。而这种题材的文章还要求对被让座人的外貌、神态、动作和车内情况及其他乘客的表现进行细致观察。为此, 我写了《让座》的下水作文, 引导学生去观察并善于观察生活细节。长期训练, 我相信学生洞察力定会获得很大的提高, 为高水平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 下水作文有利于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

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 下水作文是作文教学准备阶段的教师活动之一, 是特殊的作文备课。教师能对该次作文训练的重点和难点了然于胸。语文教学行为应是最具有教学个性的行为。作文教学包含更多的对教学精神的理解, 包含教师个人对社会生活的理解。下水作文过程是收获感动、收获勇气的过程, 是与学生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的过程。孔子“沂水春风”篇让弟子各言其志的教学方式, 使我在作文教学方面很有启发。有个有趣的现象:孔子的弟子在聆听了夫子的教诲后总是会“将”师傅的军, 问夫子的态度。下水作文实际上就是“夫子的态度”, 在学生面前“言志”, 给学生启发和教育。这一行为是教育学生的有效载体, 胜过信口开河。另外, 我在“下水”作文时, 有时也把我的往事, 我的心路历程坦陈给学生, 他们从我的下水作文中受到了很多教育。我明显地感觉到他们开始有话要说, 有感情要抒发。“蹲下身子”和学生对话, 与学生交流, 收获的是理解。

(五) 能够将语文课本中的知识和技巧转变为能力和实效

我们在进行下水作文的构思时, 由于对教材熟稔的掌握, 在选择材料时, 最先想到的就是课本上的人物事迹, 而这些常常都是课堂教授的重点内容。当教师将学生们耳熟能详的知识转化为最困扰学生的话题作文材料的时候, 我发现, 讲台下学生的眼睛亮了, 这不是他们所不知道的, 而只是没有想到而已, 教师下水作文的思路延续, 将学生引到了一条高效和能够达到的道路上来。

二、教师要设计好“下水作文”呈现的时间

心理学认为, 刺激能引起个体心理反应, 但具有时效性, 个体需要的刺激越强烈, 其心理反应越强。教师“下水作文”作为刺激物对学生的影响也具有时效性。因此, 把握好“下水作文”呈现时间, 可以增强“下水作文”的时效性。“下水作文”呈现有以下几种时间:第一, 在学生写草稿之前。这一类重点在突破选题, 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 但要避免学生形成依赖性, 不主动积极思考。呈现的“下水作文”要写得简略一些, 多留些空间给学生。第二, 在学生完稿之后。这一类目的是与学生草稿形成对照, 重点在指导学生用书面语言描述事物, 表达思想。它能针对学生草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这一类“下水作文”可详写, 但要避免学生盲目地跟随其后。第三, 在学生定稿之后。学生一般定稿之后, 其作文的需要急剧减弱, 此时呈现“下水作文”, 学生已无多大兴趣。因此, 这种情况尽量少用。另外, 教师“下水作文”呈现在作文讲评之时。这一类一般是针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与上述第二种情况有类似之处。以上几种情况其指导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各有特点。所以, 教师教学时要酌情交替进行, 结合学生实际, 选择不同时间、形式, 教师要心中有底。

教师写下水作文是一个“抛砖”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在作文教学中, 老师大胆发扬研究和探索的精神, 不怕困难和失败, 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质和作文教学艺术, 敢于身体力行, 就能走进心灵, 点燃创新火花。在作文教学中,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下水”, 还要乐于“下水”, 勇于“下水”, 和学生一起在作文的海洋中前行, 点燃学生的写作欲望, 激发学生的智慧、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 让他们快乐地畅游。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六下水作文 篇2

河外小学

六(3)班

一滴水,能滋润别人干涸的心田;一束阳光,能照亮别人阴暗的心灵;一首歌谣,能唤醒别人罪恶的灵魂;一份真情,能温暖别人的一生……

那是一个寒风刺骨的严冬,呼啸的北风扑打着大地,每一扇窗户都紧紧地关着。树也禁不起北风的凌虐,满头金黄色的头发都掉光了,只有那梧桐依旧是绿油油的。大街上,修路工人依旧在忙碌着,修补一个又一个或人为或车碾的洞洞,那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填补着别人心灵的漏洞。

一个老爷爷,拄着拐杖向前方摸索着前进。很显然,这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他根本就看不到前方的警示牌,也根本想不到危险正朝着他一步一步地逼近。那可是个足有一米深的洞啊!对于这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来说,掉下去该是多么的可怕啊!老爷爷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离深坑只有几十厘米的距离了!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修路工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跳下坑,并迅速弓起背,灵敏地调整好高度,让弓起的背部与路面保持几乎是同一高度,用自己的身躯为老人搭起了一座爱的“桥梁”。老人极不灵便的右脚颤微微地踩在工人叔叔那弓起的背上,总算安全地跨过了那个坑。工人叔叔也若无其事地从坑里爬出来,又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上。马路上,人、车依旧像往常一样通行着,北风依旧呼啸着,老人依旧摸索着,修路工人也依旧忙碌着。可那个漏洞里,爱的种子正在悄悄地萌芽……

“下水”作文 篇3

【关键词】学生写作;小学作文;作文教学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居高临下,充当考官和评判的角色。却不问学生愿不愿写、爱不爱写。情未动,何以辞发?闸不开,话从何来?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现代作家沈从文在高校任老师时教授写作课,每次布置一个题目,他就从各个角度先写几篇,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有时甚至密密麻麻贴满好几面,让学生看了以后回去自己写。作家沈从文“下水作文”的事例,不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吗? 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下水作文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下水作文”可激发学生兴趣,树立教师威信

“下水作文”可启迪学生写作的思路,撩拨学生写作的热情,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克服对作文的畏难情绪,把学生带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境界。教师下水作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与学生同甘共苦,这样还可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树立教师的威信。古人云:“信其师而听其道”,这样对增强教学效果将是大有裨益的。

二、“下水作文”可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

1.“下水作文”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范例:教师经常下水作文,指导学生时就会少一些居高临下的理论知识的灌输,少一些对技法的迷信,多一些对创作灵性的启迪,多一些对创新与探索的鼓励;更能把握写作的关键之处,化难为易,化苦为乐。在作文批改中少了苛刻与挑剔,多了鼓励与肯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写作的灵感与兴趣,有极大的作用。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我最喜爱的一道淮扬菜》一文时,很多学生感到无从下笔,虽然他们按照我的要求看了淮扬菜,做了淮扬菜,吃了淮扬菜,可就是不会写淮扬菜。要么写成了介绍淮扬菜的说明文,要么就写成了教人做菜的菜谱,怎么办呢?我买回了自己最爱吃的龙虾,在细致观察、精心烹饪、慢慢品味的基础上,写了一篇“下水”文。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母亲将烧好的十三香龙虾端上桌来。只见圆圆的盆中,龙虾遍体通红,甲壳发亮,伴着诱人的香气,还没吃进嘴里,就已经让人直咽口水了。我抓起一只龙虾,迫不及待地吮一口汤汁,咸中带辣,辣中透点麻,那般醇厚独特的滋味儿,使我浑身每个细胞都感到舒畅爽快。剥开龙虾的螯与壳,抽去尾肠,蘸上卤汁吃一口,呀,虾肉又细又嫩,虾黄鲜美无比,细细品味,更觉满口生香,回味悠长!母亲看我像孩子似的,吃得满脸满手都是卤汁,充满皱纹的脸上绽开了笑容,一个劲儿地说:‘慢点吃,慢点吃,别烫着!’”学生听了我的下水作文后显得很激动,很兴奋,惊奇地说:“啊,我们的老师会写作文,我们的老师作文写得真好。这下我写好作文有信心了!”从学生兴奋、惊奇的神色中,从五十几双亮晶晶的眼睛里可以发现,学生的思路已被打开,写作热情被极大鼓舞起来了,畏难情绪一扫而光,眼前是一片阳光明媚的好风光。再写《我最喜爱的一道淮扬菜》一文时,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写出好文章来了,有的还被刊登在省、市级的报刊上。

2.“下水作文”使学生容易把握文章的关键之处:所谓“实践出真知”,老师只有自己动手,写下水文,才能真切地体会到这次作文哪些地方需要指导,该怎样指导,才会懂评价学生作文。教师下水作文可以使学生有一个较高层次的起点,使学生容易把握文章的关键之处,避免文章出现“中心偏移、重点不突出”等弊端。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自我介绍》时,发现学生大都泛泛而谈,没有就某一方面具体介绍。我的下水文是这样写的:“我呀,特别爱笑,见人总是笑眯眯的,办公室里经常传出我爽朗的笑声,同事们都说我是个乐天派。我兴趣广泛,什么都想去尝一尝,试一试。这不,歪打正着,从小‘五音不全’的我现在倒成了‘校园歌唱家’(学生封的)。我爱唱歌:上下班途中,边哼小调边骑车,解除了路途的寂寞;下班回家,唱着小曲儿干家务,更是一大享受;逢到星期天,还会伴着卡拉OK美美地过过瘾。你还别说,有一次,我还真的过了一把‘明星’瘾。那是2010年的元旦,学校举办‘迎元旦’文艺演出。轮到我上场时,望着台下的观众,我的腿直发抖,心更是紧张得怦怦直跳。我不断安慰自己:‘别紧张,一定行!’音乐响起,我自信地走上舞台,伴着动听的旋律,深情地唱了一首流行歌曲《城里的月光》。一曲结束,台下的观众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瞧,这就是爱唱爱笑的我!”学生听后豁然开朗,再写作文时就明白了,要想具体介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必须举一个合适而典型的例子。

当然,在指导学生借鉴下水文时,还要教给学生在模仿中创新的本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超越老师,让学生来评点老师作文的优劣,让学生在鉴赏比较中提高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要对作文超过老师的高层次文章和经过老师精心修改后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班级中大力表扬并范读,再极大地鼓励一批中下等学生的写作热情与信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班级的作文水平,使整个班级作文水平普遍提高。

“下水”作文三步练 篇4

一、“下水”前说一说

每次作文课, 我用上大约一刻钟时间, 组织学生口头说文。围绕题目, 大家怎么想就怎么说, 不加限制。有时教师先说, 有时学生先说, 有时大家经过讨论相互补充着说。只要学生说的内容生动活泼、富有情趣、逗人发笑, 哪怕只是一个句子, 我都加以鼓励、表扬。“群言堂”的口头说文, 学生你一言, 我一语, 争先恐后, 很快就道出大量内容。接着, 我再帮学生理一理, 顺一顺, 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渠水”。

“下水”前师生一块儿说一说, 不断地在学生平静的心里投进些“叮咚”的小石子,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并让学生跃跃欲试。

二、“下水”去导一导

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 关键还需要教师的具体指导。而这一点是一些教师难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要求学生四十分钟完成作文, 自己要想一想, 写一写, 偶尔想到一个佳句、一个意境、一个主题、一个新亮点, 要立刻记下来, 并写下去。每当学生的作文进行到三分之一时, 我便走下讲台, 在教室里来回巡视。我发现学生作文出现错别字或不通顺的句子, 及时指一指, 划一划;看出语序不妥, 详略不当, 选材不妙时, 以商量的口气, 谈谈我的想法。每当这时, 我感到特别快乐, 因为练笔给了我想象腾飞的翅膀, 随便扫视学生的一篇作文, 我都能准确地“导”在点子上, “导”在学生的心坎上。

教师目批, “下水”去导一导学生作文, 从句子到段落, 再到布局谋篇, 基本上同步进行, 好比我们教小学生写字一样, 一笔一画都要仔细、认真。

三、“下水”后评一评

口说笔写都是训练方法, 评文亦然, 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教学中, 教师最头痛的是作文批改, 一花时间, 二花精力。前面“下水”去导一导, 无疑是对当堂作文的面批面改了。为了进一步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我将剩下的时间用来评和改。根据训练的要求, 采取包括教师在内的自评、互评的方式, 自己给自己修改, 自己给自己评语, 再互评、互议、互改, 最后评出进步明显的学生, 评出对本次训练有指导意义的作文。这样学生完成了本课的要求, 达到了教学目的。当堂作文, 当堂批, 当堂改, 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又能节省教师时间, 双方受益, 何乐而不为?

江苏高考下水作文 篇5

再放大一点视野,到那高山密林地,偶见一竹屋茅舍,炊烟升起,烧的是秸秆树枝,碳排量极低,百姓所过的无疑是绿色生活,但他们的状况到底怎样?缩小视野,我所住新街口地区,高楼林立,绿色偶有立足之地,但这里是全国乃至于全世界闻名的商业中心,伟大的孙中山先生看来也喜爱这里,最近先生的铜像又回到新街口广场了。铜像无知,凭人摆布,但起码可以说明的是:极少绿色,没有亵渎中山先生!

有人会说,发达国家不也是绿色家园吗?诚然。我未去过欧、美,但去过澳、新,那里的确是绿色连天,更妙的是,无际草地上的天空,时有彩虹,一日几现,而我们这里,彩虹已难得一见。那里的生态真是好极了。但这一切又不难理解:他们人少啊,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只是我们的几十分之一啊,如果人口密度相似,恐怕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绿地了,非变草地为粮田和居住区不可!

我并非是反对绿色生活或反对人与自然和谐,而是说,不要仅是强调绿色而忽视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首先,发展有时候会毁掉一些绿色,这避免不了,绿色该让步就得让一点步。第二,绿色自身也该求发展,要科学地保绿色,换绿色,或虽然少了一点绿色却提升绿色的质量,绿色不能自视为自然的宠儿一成不变,据说,苏北的意杨也是引进的树种,这就是发展。第三,要坚决反对伪绿色,我的确看到过一座笔立的山峰充满浓绿,但风儿吹过,不见枝叶摇动,原来那绿色是泼浇上去的。食品等方面更要谨防假绿色之名,行害人之实。总之,科学发展第一,悠悠万事,发展为大,绿色的问题应包含在发展的问题之内。有些西方人士就是要逼着你发展中国家把碳排量降到什么程度,实际上就是要限制你的发展,庆幸的是,我们已有警惕。

行进在苏北的高速公路上,有时会想,这路上车流似不甚多,占用土地建高速,是否值得。但又一想,要致富,先修路,少掉一点绿色,建四通八达之路,恰恰是为了大发展。苏北前途无量。把江苏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片,我不是苏北人,也不是苏南人,而是苏中人,不偏不倚。我祝福江苏南、中、北各地。

得分:70分(满分)

评语:文章从反向立意,以生态与发展的关系来论绿色生活,有战略眼光,切中了问题的要害。用具体的感受、感慨,牵引着沉思与焦虑,把人带入作者的思路之中,自是高明。生态与发展的两难选择,文章偏向于发展,但是又力求中庸。若为高考作文,翘楚无疑。绿色生活70年代王奎礼(金陵中学语文老师,1977年参加高考,考入扬州师范学院)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全国人民几乎都得实惠了。电视,黑白换彩色的了;沟通,写信换电邮了;通话,大哥大换3g了。可是,三十年的教育改革,学生得的实惠却少得可怜。书包,依然那么重,甚至更重;试卷,依然那么多,甚至更多;题目,依然那么难,甚至更难。学生依然像他们的父辈做学生时那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不禁要问:什么时候我们的孩子才能拥有绿色的学生生活呢?

所谓绿色的学生生活,就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生活,就是有利于学生成才的生活,就是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有利于我们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生活。这样的学生生活,它不应该只是从小就背负着父辈们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穿梭于各种辅导班之间,不应该只是接受围绕考试而进行的模式化的应试教育,不应该只是做着各种试卷最后凭着一份试卷定终身,因为这样的生活,很难培养出身心俱佳的一代新人,很难培养出创造性人才,很难培养出获得诺贝尔奖的泰斗。绿色的学生生活,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应该顾及学生多样的发展需求,应该给予学生宽松的成长空间。它应该是活泼愉快的,丰富多彩的,生机勃勃的,一句话,应该是绿色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老师和学生从起始年级开始就在琢磨着升学考试的那份试卷,为着未来的那份试卷苦苦琢磨,孜孜以求。渐渐地,学生的棱角没了,锐气没了,灵气也没了。都说学生是民族的未来,那么,请还他们以绿色的学生生活吧!

人们都说美国等西方国家先进,都羡慕他们的繁荣发达,可是,很少有人去真正研究学习人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中学生作文《江苏高考下水作文》。近年来,虽然也有些仁人志士引进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可是,这些新的东西一走进中华大地就好像水土不服,很快具有了中国特色。前些年轰轰烈烈地搞了一阵子的素质教育,最后不了了之;近年来,又在推行新课程标准。真希望新课程标准千万不要换汤不换药,真希望它能真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还孩子以绿色的学生生活,还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绿色空间,让他们健康地成长,快乐地学习。我们的孩子真的是太苦了!君不见有的学生因学习时间太长眼镜度数在与日俱增?君不见有的学生因心理障碍而抑郁自闭?君不见有的学生因压力太大而早早结束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当然,还学生绿色的学习生活绝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事,它应该是整个社会的事,整个国家的事。我们的国人应该明白:不是每个孩子通过努力将来都可以获诺贝尔奖的,社会也不仅仅只需要获诺贝尔奖的人。人才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千万不要用一个模子去要求和培养我们千变万化的孩子。总之,作为一个半百之人,我真的迫切地期盼我们学生的生活能早日少一点灰色,多一点绿色,我真的迫切地期盼我们的教育也像gdp那样飞速发展起来,我真的迫切期望我们的孩子里面将来既有青青小草般的雷锋式普通战士,也有参天大树般的爱因斯坦式的大方之家。伟大的民族应该诞生伟大的人物的。

得分:67分

评语:把绿色生活加上了学生的限定,成为生态式教育的思考,是使这个有些空泛的题目具体化的好办法。落实到学生生活上,作者就借着绿色这个话题展开了。说得都正确,但是似未切中问题症结。绿色生活80年代王新民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1982年参加高考,考入南通师范学院)说不清有哪一种情怀牵掣,也道不明有哪一份感悟启引,只要提及绿,我便兴奋不已。绿色的叶,绿色的茶,绿色的原野&&是的,绿色的世界里盛放着诗意的花朵。

常常,我会为绿痴迷:在爬上青藤的窗下入眠,睡梦来得沉实,甜美;在充盈翠绿的宴席,口胃变得芬芳,清亮&&不止于此,这个年段的我,总是觉得,人的心灵更是不能缺少绿意。

亲爱的同学,在高三这样一个特别的季节,你们的心情还好吗?焦虑,烦躁,低沉,偏执&&每当你们的这些表情进入了我的视野,我内心的阳光自然也会失去亮度、暖度。

我还要期冀即将步入高三的同学,能够更好地关心自己,让心灵永远栖息于绿色之中。对于高三,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合适的目标。目标是一盏明灯,它能够照淡心海的迷茫,照亮人生的希望。但是,膨胀的目标又如烈日当空,让行者唇焦口燥,行旅艰难。其实,选择清华、北大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以及专业相当。在学习的过程中,面对如山的压力,如海的作业,你并不坚实的双肩也许难堪其负,焦虑,烦躁接踵而至。这时的你可以考虑:自我减负,寻觅捷径。甚至,你还可突发奇想: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还有,你是否过于在乎考试的结果?其实,想想花朵的终点是凋谢,道路的终点是绝境,我们便有理由认为,到达并不那么重要,终点并不那么美好。要紧的是,我们能够安于途中,因为,钓胜于鱼。高三学年,师长对我们的期冀一定胜于以往。他们的唠叨,甚或责备,可能成为我们的烦恼。如果我们能够将它们视作饥渴之际的苹果,寒冷之时的棉衣,那么,生活就会开放诗意的花朵,与师长的隔阂、矛盾止息于斯,学习便又其乐融融。哲人有言,雨后的青山是泪水洗过的良心。高考冲刺,其间的竞争难以名状,那份紧张甚至残酷可以想见。但是,这种现实不能成为斫损同学友谊的凭证,我们应该赠予对手更多的鲜花和掌声。如果我们是盲人,更要学会点亮灯盏,不是为了别人,恰是为了自己。融和的人际关系,远离了物质,遁逝了红尘,它吁求我们固守安静的内心:根系静默,枝柯才不会招摇;自身的简单才能获致丰富。经历了这些以至其他方面的必要努力,我想,一定能够生活在绿色的春天!得分:60分

“下水”作文,以写促教 篇6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笔者一直坚持写同题学一起写同题作文,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并论述了通过这种方法提高教师作文水平和指导水平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作文教师作文水平

从2001年开始,我就与学生一起写同题作文,8年来,我一共写了160多篇“下水”作文和几十次片段作文,通过“下水”作文,我感觉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

首先,通过“下水”作文,我在作文诸多细节之处逐渐提高了认识水平。

写作是一段不断摆脱尴尬的心路历程。越往后写越觉得以前写的文章有许多不足。比如~次我在以“走进……”为话题叫学生作文时,我自己也写了一篇《走进古典边塞》,那时认为引用诗词的文章好就大量地引用诗文,现以下段为例:

边塞是一把昂扬高吭的琵琶,急弦翻转中弹奏出几多男儿气壮山河的豪情。在狼烟四起,国急家危中,“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的愤怒,激励了多少人抛妻别子。奔赴沙场。御敢于国门之外;在九死一生、捷报频传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又让多少人前赴后继,舍生取义;即便是醉眼朦胧,身在边塞,无边的沙漠、无边的草原、无边的月色也会让人意横四海:“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醉也无悔,死也无悔。

虽说单看一段我感觉还是可以的。但由于整篇都如此引用,就比较单调了。后来我就试着想得更细一点,在引用的同时融入其它写作技巧。比如在让学生写2006年安徽卷以“读”为话题作文时,我就在引用诗文的同时也融入神话传说:

若你在夕阳西下时路山观水,水荡情思,定然会使你思接千载,你也许会从滔滔江水声读出“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缠绵悱恻,读出“行人莫听官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的苍凉感伤,读出“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的依依不台。

而对于我来说,这情形会让我想起魂牵梦绕的一条河流——“湘江”,想起当舜死于湘江旁的苍梧之后,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和女英,从北往南,奔赴千里,最后双双葬身于湘江,随夫而去,留下了感人肺腑的爱情传说,湘江——让我读出了什么是海枯石烂心不变。什么是沧海桑田爱永传。

这一段,我就采用前边引用,后边融合的形式,形式和内容都显得比前一段丰富一些了,正是在这种种“下水”写作的细腻思考中,我感觉自己作文的认识水平一点点提高,对学生的指导时也就更有底了。

另外,通过“下水”作文,才能真正把前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东西,从而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和指导理念。

法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自己的思想路线,把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探索,我逐渐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写作风格和指导理念。

比如在选材方面,我逐渐认识到,只要长期坚持按照横线“课内——课外”和纵线“意象一诗文名言一社会人文”两方面来选材也就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是因为“课内材料”能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课外材料”给了学生个性发挥的空间。“意象”能使文章描写或抒情时更有形象美;“人文事例”的选取使文章更实在。同时,这样选材能概括较为全面的写作信息,调动更多的积累。从而达到考纲“材料丰富”的要求。

一次在以“守护心灵的孤独”为话题作文时,其中有两段,从横线上的“课内”我就想到了鲁迅、朱自清这两个材料、从“课外”我想到了苏武这个材料,在纵线上这两组材料又都属于“历史人文”方面,在“意象”方面我想到了“思妇和游子”,于是我写成了下面两段话:

在守护心灵的孤独中,还有许多感人的事迹不断从书笺中飘落出来,还有许多不屈的脊梁傲然独立于天地间,在长久地涤荡着我的情怀:当苏武不愿接受匈奴的高官诱惑而孤独地在冰天雪地中紧握那根光秃秃的汉朝使节时,我知道他守住了孤独。也守住了大汉的尊严;当朱自清不愿接受美国人的“嗟来之食”而甘愿饿死时,我知道他守住了孤独,更守住了一个民族的铮铮铁骨:当鲁迅在黑屋子里《彷徨》多年而最终《呐喊》一声叫醒国人并一发面不可收拾的时候,我知道他同样在深沉的思索中守住了自己的孤独苦闷,守住自己对一个苦难深重的国家永远难以割舍的那份使命和责任……

在历史的沙滩上行走,呤听岁月深沉的琴弦,我是如此挚深地感受到了守住心灵孤独的价值和份量,回望烽烟,思绪如潮,我的感动就这样不知不觉悄然从笔底滑落,融入了时空和岁月的苍茫之中……我明白了,孤独不只是春闽梦里人梦醒时分的寂寞,孤独不只是羁旅天涯客四海为家的忧伤,孤独更不只是仕途失意者唏嘘长叹之后绝尘而居的冷默,孤独还是齐秦歌中那匹来自北方的狼,苍穹广袤,它在烈烈西风中迎风而跑,在时问的长路上留下了一串串深沉的足迹,在历史的天空中扬起了一缕缕永不消失的风尘,让人们凝神沉思、感叹不己……

除此以外。在文章结构、表达形式等方面我都做了很多思考和探讨,并在写作中坚持加以应用和提升,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写作理念,也使自己的作文初步具备了一种雅致的风格,并影响着自己的学生。

第三、通过“下水”作文会让自己思维更活跃,同时。在不断总结和学习中,还能不断推陈出新。

在“下水”作文时,我常常会体会到许多快乐:当意象如春花般开放在大脑之中时,它们让我的心灵也绚丽多彩:当人文事例典雅庄重地从记忆深处走来的时候,我的情绪似乎也浸润了他们的喜乐悲欢:当一句句诗文名言在浮想连翩中触动心灵的琴弦时,它们会在我的世界里弹奏出悠扬的乐音。这种思维活跃带来的快乐会促使我更竭尽全力地去把自己的文章表达得更好。

当然,作文还需要不断创新,在一次月考中,作文是“别跌倒在优势上”,我就把《红楼梦》的梦幻式和《三国演义》以诗点评的形式结合起来,课内材料选了《失街亭》及《短歌行》中的内容,课外材料选了“火烧新野”和“赤壁之战”之中的相关内容,并学着《三国演义》,以自己作诗点评的形式体现,用白话文言完成了这篇文章,题目为《长空遗梦》:

一日午寐,悠悠入梦,但觉物换星秽,光阴荏苒,不知进入了何年何月,于冥冥无极之中,忽见身前削壁千仞,上书毛泽东诗一句:“宜将剩勇追残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下有几句批语:“善用优势,急迫穷寇,江山一统,功业千秋”。正寻思其深意,忽又历史的天空洒下几滴泪,慨叹着一幕幕伤凄往事,遂弃前诗,细看个中景况:

(曹操、蔡瑁、张允立于赤壁上空)正说话问,又见江中樯倾楫摧,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情况惨烈。蔡张二人目不忍视,慨叹不已。己而曹操亦长叹一声日:“想我曹操南征北战,一生戎马,智擒吕布,计破袁绍,畴略安邦,本以用计为长。自以为猛将林立,贤士如云,挥戈南指,不日即可灭东吴,得蜀汉;却不曾想赤壁一役,听信无能蒋千之言,中周瑜小儿离间之计,误杀汝二人,此一失也!其后又麻痹大意,连中连环与苦肉之计,此二失也!面对生死之战,于己之长处竟连犯两错,焉能不败?罢了!罢了!念往昔求贤若渴之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何等痛快,今为汝二人复横槊再歌。以鉴我心之悔。”说罢,即苍凉而歌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唱至情深处,怆然泪涌,蔡张二人阐听,亦悄然动容,泪如雨下。正感慨处,忽烟尽火灭,三人皆杳然而去……,诗曰:

雄师百万下江南,马踏孙刘只等闲。岂料周朗巧离间,连环火烧曹阿瞒。

作文中有诸多苦,更有诸多乐,以写促教,顿觉写作天地宽!

教师下水作文的教学流程 篇7

一.下水写作, 以试深浅

下水写作这一环节, 是“下水作文”作文指导方法中最基础和最根本的阶段。没有这一环节, 一切就无从谈起, 仍然是纸上谈兵, 夸夸其谈。什么时候写作, 这都有讲究的。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的最初阶段, 学生对教师的“言传”可能并不信任, 此时却正是作“中下水”文的最好时机———与学生同时同步写同题作文。当然, 为了取得十足的把握和良好的效果, 教师也可以事先打好腹稿, 通过作“前下水”文, 做足准备。当下水作文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效之后, 就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和具体要求, 灵活决定下水还是不下水、采用“前”、“中”、“后”何种方式下水。

在教学实践中, 有作文能力强的教师甚至可以让学生命题, 与学生竞赛, 这种情况下的“下水”更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慑服力, 能够为以后作文教学包括阅读教学, 做出一个闪亮而诗意, 且令学生记忆深刻的开场白, 奠定作文教学成功的基础。

二.展示习作, 建立互信

教师的下水作文写成之后, 最好在第一时间内呈现给学生, 尤其是作中下水文和作后下水文, 只有及时展示, 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好奇心, 才能促使他们在原有写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建构, 形成新的写作技能。我的做法是把“下水作文”, 原汁原味地印发给学生, 使学生在阅读比较中体味如何谋篇布局和修改文章, 包括调整结构, 组织句群, 锤炼词句等等, 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借鉴, 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增强了学生对作文的亲切感和亲近感。

现在江苏省教育厅实施“五严”禁令, 学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多了, 我觉得获益最大的应该是语文学习, 我们教师可以借机真正把“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句话落到实处。我在百度空间建立了个人博客, 把我的下水作文全部放到博客中, 并告之学生, 让他们利用课外时间去点击交流跟帖, 大大地节约了课堂展示和阅读的时间, 便于集中时间进行讨论交流, 达成共识, 形成写作知识网络, 掌握写作技能。而且这种空间虚拟方式, 更便于直言不讳地交流, 把课堂学习和课外拓展连成一体, 把集体指导和个别辅导有机结合起来, 大大提高了作文教学效率, 大面积提高了作文成绩。

三.叙说过程, 暗授技艺

将下水作文展示给学生以后, 教师还要把自己的写作过程, 包括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等方面说给学生听, 这就是叙说过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教师为什么这样立意, 这样安排, 这样布局, 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把丰富的陈述性知识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知道“是什么”, 而且还要使学生形成程序性知识, 知道“怎么办”“如何做”。教学的关键就是要使学生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发展其能力, 而这时教师的叙说过程就是催化过程, 将“是什么”转化为“如何做”, 提高学生的作文综合素质。当然, 教师的叙说要精练, 语言要有启发性, 能够不说的尽量不说, 能够让学生自己说出的尽量启发学生自己说出, 让学生尝试到发现问题的快乐和被认可、被赞许的喜悦, 产生学好作文持久的内驱力和激情, 保持浓郁的学习作文的动机。

四.评议得失, 心领神会

对教师“下水”作文的看法 篇8

一、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写作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写什么”“怎么写”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学生。的确, 在“读写听说”四大基本功中, “写”是智力强度最大的一项劳动。写作作为一种技能, 必须在反复实践中才能形成, 一旦丧失了来自写作实践的源源不断的强烈感受, 就不可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教学指导。当语文教师依托写作训练目标, 设计好写作训练题目后, 如果预设的写作难易度把握不是很准, 此时不妨“下水”试试, 完整地经历写作的各个环节, 自然容易准确把握各个环节的难易度。而且对学生在审题、立意、构思、选材、写作成文的过程中会出现的情况, 遇到的困难, 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做些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平时的课堂限时训练中, 如果我们能与学生同步写作, 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增强其写作的自信。同时写作后的当堂交流互动, 也易于形成务实和谐的课堂气氛。当然, 对教者自身来说, 这样的操作无形中带来了压力, 可这难道不是一种催人奋进的自我鞭策吗?另外, 不大动笔的教师和经常“下水”的教师在指导写作时, 取向和心态是有很大差异的:前者由于缺乏对写作心理的深刻体验和把握, 往往更多的是居高临下的理论知识的灌输, 对技法技巧的迷信, 束缚灵性和创造的教条, 写作被神秘化, 成了学生的畏途。心态方面更多的是一种苛刻、挑剔的眼光, 容不得学生作文中的缺点错误, 写作中学生往往遭受更多的挫折和失败, 甚至产生情感危机。而后者把自己的写作体验推及到学生身上, 往往更能把握住写作的关键, 化难为易, 化苦为乐。因为深知写作的甘苦, 指导时更多欣赏的眼光, 批改中更侧重于鼓励和发现, 教学中更多宽容和平等的对话, 从而保证学生充满自信地投入写作, 获得更快的进步。再者, 教师会写、善写, 等于告诉学生:作文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是我们精神生活中表现和交流的需要, 只要我们用心投入生活, 感受生活, 就能最真实地表现生活, 作文其实就这么简单。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 既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教师的敬慕感和信任感, 又有

42隰2009.4

利于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 培养作文的兴趣与习惯。

二、有利于阅读教学

阅读与写作,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叫做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如车之两轮, 鸟之双翼, 缺一不可, 具互补效应。怎样做到善于读书, 谙熟阅读之道?方法多种多样, 其中“读写相长”“以写促读”是一条有效途径。教师经常“下水”, 反过来可以养成重点部分精读, 关键之处细读, 特点所在深读的阅读习惯和风格。这样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教学材料, 促进对阅读内容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提高自己分析把握教材的眼力, 而且可以激活思维, 活化知识, 开阔视野, 进一步发展解读技能, 构建起深邃的智力背景, 更加有效地展开阅读教学。而缺乏写作, 往往容易出现感知迟钝, “发现”能力欠缺, 情感粗糙麻木等状况, 面对课文必然是视野狭窄, 思路枯涩, 语言贫乏, 想象联想能力低下, 很难充分利用课文素材得心应手地进行阅读教学, 很难把书教得亲切, 教出味道。怎样走出这种困境?除了勤于思考多多诵读之外, 经常“下水”是一条“捷径”。

三、有利于提炼教学语言

在教学中,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至关重要。语文教师除了应具备一般教师的要求, 讲究准确、生动、活泼、得体、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外, 还应具备语文教学的语言素质。如:讲标准的普通话, 字正音准, 遣词造句合乎语法、修辞、逻辑, 语言生动形象, 饱含感情, 富于艺术感染力。但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教师口语连篇, 杂乱无章, 学生听起来吃力;有的教师故作深奥, 喜欢绕弯子, 过于晦涩, 课堂气氛沉闷;有的教师语言平淡无味、贫乏老套, 缺乏鲜活、流畅、多彩的特质, 学生恹恹欲睡……凡此种种, 都可以用写作中获得的语言锻炼功夫来改变。经常“下水”, 可以锻炼思路, 提高概括能力, 剔除口语中的杂质, 使课堂语言清晰干净;经常“下水”可以提高遣词造句能力, 使课堂语言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经常“下水”, 可以使课堂语言生动形象, 入耳入心, 营造出一个个美的语言环境。在这方面, 许多语文名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钱梦龙老师, 引章摘句, 妙语连珠, 让人回味无穷;于漪老师, 语言生动, 词采丰美, 富于感情;魏书生老师, 语言自然流畅, 幽默生动, 富于哲理……这些当代语文教育大家都有着很高的语言素质, 其秘诀之一, 就是笔耕不辍, 在经常写作中获得了语言的提炼、净化。

然而, 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有些教师对“下水”作文的认识存有一定的误区。有这样一个比喻:教学生写作文, 教师先动笔写一写, 这就好比教学生游泳, 自己必须先下水示范一样, 教师示范得好, 学生就学得快。如果说教师“下水”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作示范, 那就值得三思了。因为在上述认识指导下, 教师频频“下水”一板一眼地给学生示范, 学生虽然写出了作文, 但更多更严重的问题也就接踵而至了: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 教师的“下水”作文一出手示范, 马上便会成为他们的模仿对象, 从而逐渐形成固定的写作习惯:如一样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甚至某些一成不变的语言, 而这会严重阻碍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形成新的写作智能结构。长此以往, 学生的作文就会日趋千篇一律。于是, 概念化、公式化、枯燥乏味、没有个性的文章便源源不断。曾见过这样一个班级, 班内学生写“一事一议”的作文, 都喜欢以“看了上述材料, 我不禁掩卷深思”开头, 原来这正是该班教师给他们示范过的“经典名句”。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像这位教师如此身体力行的“下水”示范, 让学生刻意摹仿, 学生的作文怎么会有创新, 学生的个性怎么能得到体现呢?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 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各不相同, 他们写出来的文章也应各具特色。而在“下水”示范作用下, 久而久之, 学生的个性就会丧失殆尽, 从而变成别人“掩卷深思”我也“掩卷深思”的学舌鹦鹉, 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事实上, 把教学生写作文比作教游泳是极端错误的, 这根本是两码事。教游泳, 教师示范, 学生模仿, 什么“蛙泳”“蝶泳”也能学个八九不离十。而我们教学生写作文, 如果也只是“下水”示范示范, 仅让学生学个样子, 与自己八九不离十, 就不免可笑了。这只能说明这个教师根本不懂什么是作文。当然, 在教作文之前, 教师“下水”是有必要的, 这是为了使自己对作文的审题、构思、语言运用等有切身的感受, 从而在指导时能有的放矢, 避免疏漏和错误。可见, 提倡教师“下水”的初衷, 也是为了使教师明白其中的甘苦, 从而更好地为学生引路。

综上所述, 教师如果不会写作或写作底气不足, 是教不好语文的。学生的读写兴趣与爱好, 没有良好环境与氛围的熏陶与浸润, 是不可能保持长久的;写作教学没有教师的指导和引领, 是没有目标和方向的。所以, 语文教师“下水”作文, 天经地义。当然, “下水”必须谨慎, 要想清楚:我为什么要跳入水中?一个猛子扎入水中之后, 接下来我该做什么?得想明白了再行动!

教师下水作文的示范作用 篇9

如在“下水”作文《鲜花也要欣赏绿叶》开头中笔者这样写到:“无论再美的鲜花都离不开绿叶, 无论再蓝的天空也离不开白云, 无论再骁勇善战的将军也离不开士兵为其拼死效命。因此, 鲜花也要欣赏绿叶。”在结尾中这样写到:“因此, 即使你是贵为百花之王的牡丹, 也要学会欣赏绿叶;即使你是湛蓝无比的天空, 也要学会欣赏白云;即使你贵为骁勇善战的三军之主, 也要学会尊重普通士兵的生命。毕竟, 鲜花离不开绿叶。”在《人不能忘本》一文开头中笔者这样写到:“秋风起, 寒气逼来, 落叶归根;夕阳下, 天渐昏黑, 鸟兽归巢穴;暮年到, 思乡心切, 回归故里, 叶落归根。这些就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不能忘本。”在结尾中这样写到:“人不应该忘本, 要记住自己的根何在, 自己的家何在, 自己的祖国何在, 时刻不能忘记家, 时刻不能忘记回报社会回报祖国。”

这些作文话题和学生的作文话题相同, 写这些作文的人又是自己的老师, 对学生来讲这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再加上笔者悉心打造的开头结尾, 无形中就给学生的写作树立了榜样, 这时教师写“下水”作文就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通过这样的实践, 有不少学生就注意了开头结尾。下面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如一学生在 《从改变自我做起》开头中写到:“天空一改连日的愁眉苦脸, 于是天空显得更加深邃、蔚蓝。于是万物似乎也有了颜色, 窗子明亮了, 水更加清澈了, 小草也更加有生命力了。”在结尾中这样写到:“看吧!天空改变着自己的脸色, 于是万物也随之改变, 变得富有生机;花儿在不同的时间变幻着不同的颜色, 改变着人们的视觉感受, 于是人们感到花儿的颜色真丰富, 生活在这世上真是一种享受, 于是人们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工作、学习中。那么, 你呢?还等什么呢?改变自己从现在做起吧!还周围一个微笑, 周围会给你一个更灿烂的太阳。”还有不少学生也有类似的开头和结尾。这些学生的作文明显是受到了“下水”作文的影响。

每次写“下水”作文, 笔者都在审题、立意上大动脑筋, 重点选材料, 找出材料的最佳立意, 然后再分析运用材料。这样教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就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作文批改和评讲时就更有针对性, 指导学生作文才会游刃有余。在写《扬长避短, 铸就成功》一文时笔者选出的材料如下:⑴鲨鱼没有鳔, 却能凭借极快的速度潜入水底捕食猎物, 成为海里最危险的动物之一。⑵狼狈为奸的故事, 发挥了狼的前腿长和狈的后腿长的优势, 奔跑的速度大为提高。⑶日本资源匮乏, 但它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 发展技术型对外产业, 一跃成为亚洲强国, 世界强国。⑷有一外国小男孩, 学习成绩非常不理想, 退学后小男孩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园艺工作, 最后成为一名出色的园艺师。⑸田忌赛马, 进行优化组合, 从而取得了比赛的胜利。⑹一代国学大师钱钟书考大学时数学不及格, 但其古典文学底蕴深厚, 记忆力超群, 后来成为著名的国学大师。⑺陈景润大学毕业后教学成绩平庸, 后转为理论研究, 才有了歌德巴赫猜想的成就。⑻葛优当年因长得丑而未考中电影学院, 后成为电影明星。选出这些材料对学生写作文来讲绰绰有余, 但通过写“下水”作文向学生分析讲明什么样的材料是较好的, 可以拿来用, 什么样的材料是一般的, 要淘汰。在“下水”作文中笔者就只用了⑵⑷⑹⑺这六个材料。为什么呢?要向学生讲明:⑵这个材料是个典型材料, 非常符合立意, 用它来论述自然界的道理“动物都会扬长避短”, 同时也为后文作铺垫, 引出“更何况人呢”这一层意思。用⑷⑹⑺这几个材料, 既有古今中外的事例, 也有国内各个领域的事例, 涵盖了科技、文学、园艺、体育、演艺等各个领域, 从而使论证更广泛更有说服力。

通过教师选材这一关的示范训练, 学生明白了要多选材料并从中进行筛选, 从而组织起自己完整严密的论证体系。学生的作文实践也取得了很大成功, 特别是论述道理要从自然界过渡到人类社会这一方面, 这一点几乎每位同学都做到了。

下水作文——学生作文的导航标 篇10

一、学生的阅读面太狭窄, 尤其是农村

孩子, 虽然说为了普及九年义务, 各农村初中都建有图书馆, 但由于种种原因, 大多形同虚设, 学生根本无缘于学校的图书, 而对于四大名著, 经典名篇也是只闻其名, 少见其内容。为了应付考试记几个主要人物, 几个故事概况而已, 加之大量的作业使得学生也无暇于读课外书。

二、极少观察、学生每天的行动路线是

“三点成一线”。学校——家——学校, 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 对身边的事物极少观察, 记忆。

三、是命题作文脱离实际, 老师命题大

都以课本中的题目或者练习册中的题目为主, 而学生能写的是自己不愿写的和不熟悉的东西, 只能乱编几句了事。时间长了渐失作文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是学生跳出“编和抄”圈子, 真正发挥学生自己, 我手写我心, 我手抒我情, 我手发我议的自由感。拓宽视野, 放飞心灵、张扬个性。在命题作文上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和接受能力, 可以给材料 (结合课本单元教学) 学生自己命题, 而放手让学生自己以多种体裁, 多种角度去开掘。这也是最主要的一种手段———就是老师如何在写作中大多给学生导航。现在老师教书在写作文中大作依赖于网络, 动不动就在网上下载些东西 (文章) 给学生读读, 而自己动手的能力愈能愈差。形成了眼高手低的弊端, 严重的制约了自己的智能开发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常言道:“给学生一碗水, 我们就必须有一桶水。”在一次听课时, 一位年轻的教师搞的就是“作文教学”。在课堂上特谈了许多写作理论。一个学生发言要求老师您能不能, 举一个例子, 并且亲自写一篇文章或者写几种开头给我们指导一下。而面对学生的简单要求, 这位年轻教师只用一句“以后再说”打发了事, 一趟作文指导课就这样草草收场。事实证明:学生的要求很实际, 也给我们老师出了一道题:要教学生写, 自己必须先会写, 能写, 而且写得十分生动、感人, 而我们看, 我们大多教师给学生的修改评语无非是“中心明确, 层层清楚, 语句通顺”几句大套话。根本指不出学生作文的优秀之处。匮乏之笔, 难以折服爱徒。老师都不会写, 不能写, 拿什么去指导学生, 引导学生。本人在给学生教写作文经常先自己试写, 并且多角度, 多体裁去试写, 写好后在课堂范读, 以期使学生找到开头的路口, 或者布置一篇作文后, 本人与学生一起试写, 写完后和学生写的作文放在一起比较, 取长补短, 其实我们只要引导得法, 学生还是很喜欢写作文的。

上一篇:金融危机下的保险理财下一篇:山水画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