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的保险理财

2024-06-08

金融危机下的保险理财(精选五篇)

金融危机下的保险理财 篇1

关键词:金融危机,保险理财

一、次贷危机及其连锁反应

次贷危机是贷款给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 由于客户无法按期偿还贷款, 导致银行坏账增多, 进而引起整个金融体系发生问题。

(一) 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

次级贷款者→房屋贷款公司或商业银行→CDO或CDS (担保债务凭证) →对冲基金→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养老基金、慈善基金→股市→整个金融体系。

(二) 次贷危机的连锁反应

2007年起次贷危机狂掀5轮冲击波, 引发全球“金融风暴”, 全球恐慌, 无论政府、金融机构还是个人都面临考验。继冰岛等国纷纷被爆国家破产, 雷曼兄弟破产, 美林、美国国际集团、汇丰、花旗等公司均爆危机。个人同样难逃厄运, 投资理财亏损, 未来生活堪忧, 据美国国会预算局预计, 金融风暴已经使美国人的退休金账户缩水2万多亿美元。

二、保险理财的收益特性分析

作为普通人, 在金融危机下我们要如何理财?理财是为了实现特定的财务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规划, 安全稳健成为人们的首要追求, 高额的保障和稳健的收益是保险区别于其他理财工具的最大特点。

(一) 保险在家庭现金流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个人理财是个人财产管理安排的活动。理财是理财师通过收集整理客户的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 按照顾客的希望、要求、目标等, 为顾客制定投资组合、储蓄计划、保险投资对策、继承及经营策略等财务设计方案, 并帮助客户施行的过程。理财的动因在于资本要素的稀缺性, 理财的目的在于提高资本要素的配置效率, 平衡现在和未来的收支, 使家庭经常处于“收入大于支出”的状态。因此, 现金流的管理成为家庭理财的核心。

(二) 保险理财是合理避税的有效途径

居民个人缴纳的“四险一金”法定社会保险等费用是税前扣除的, 而对于社会保险之外投保的商业人寿保险保费目前国家并没有规定可以在税前扣除, 但在国外这种商业人寿保险费是可以在税前扣除的。我国税法规定, 企业或个体工商户投保的财产保险、运输保险等保险费是可以在税前扣除的。对于人寿保险给付, 实际操作中居民个人所获得的寿险给付不必交纳个人所得税。保险受益人得到的保险金, 也不属于遗产税的纳税范畴, 这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 也是保险的本质决定的。

(三) 保险理财可以规避通胀风险及利率风险, 兼具保值增值的双重功能

投资理财是现代家庭财富积累的重要手段, 我国目前投资渠道极为广阔, 人们可以选择银行存款、股票、房地产、债券和外汇等多种投资方式, 这些投资方式易受到通货膨胀及利率波动的影响, 而保险产品则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它本身就是一种分散风险的理财行为, 其预定利率具有前瞻性且一般对国家的利率变化并不特别敏感, 能帮助投资者在不断变化的资本市场顺利实现其理财需求。

(四) 保险可为投保人提供融资渠道, 具有经济附加值功能

保险尤其是长期寿险, 可为投保人提供临时的融资功能, 比如保单质押贷款, 使得一旦投保人因突然而来的现金需求而又无他途可筹资金时, 可凭保单到保险公司办理质押贷款, 此种贷款额度以保单的现金价值为限, 且贷款利率一般较市场利率低, 属于保险的一种附加值服务, 无须提供其他抵押与信用担保就可获得短期融资。

三、规避保险理财的三大误区

(一) 购买家庭财产保险, 所有家庭财产都由保险公司提供保障, 自己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从表象上来看, 家庭财产险所需资费的确不高, 但是, 购买家庭财产保险就能高枕无忧, 这存在着理解误区。首先, 不是所有家庭财产都是可保财产。居民希望投保的现金、货币和票证以及黄金珠宝等贵重物品一般不属承保范围。其次, 不是任何原因造成的保险事故都可以得到有关赔偿。依据条款规定, 保险财产只有在保险单载明内, 由于遭受火灾、洪水等保险责任范围内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才负赔偿责任。最后, 家庭财产保险采用的是第一损失保险而非不定值保险。它不要求被保险人以其财产的全部价值投保, 而是以一次保险事故可能造成的最高损失为保险金额。

(二) 基本医疗社保之外另购商保险, 就等于上了保险公司和社保部门的“双保险”

目前的主要医保险种一般可分为定额给付型、费用报销型和住院津贴型三大类。费用报销型按被保险人的医疗诊治费用实际给付, 住院津贴型和定额给付型保险则不考虑实际支出而以约定保险金额给付。按照《保险法》规定, 保险最基本功用之一是损失补偿职能, 它是对未来风险的经济补偿, 不得超过实际损失, 不能因保险而获得额外利益。这一职能在费用报销型医疗保险中具体表现为已从社保部门报销部分不能重复理赔, 任何人都不可能因生病、住院而获益。享受社会医保的群体, 购买商业医保时必须了解医保的类别, 最佳选择应为住院津贴型的定额给付医疗保险而非报销型险种。

(三) 医疗保险保费高保障就宽, 买得越贵越好

首先, 客户应该明确医疗保险可分为保证续保型和不保证续保型。保证续保型规定被保险人获得保险续保权后, 将来无论新患何种疾病, 保险公司都不得再对该被保险人拒保, 也不得以被保险人有病为由增加保费或除去该疾病责任。不保证续保型是被保险人身体健康时年年缴纳保费, 一旦患了某种严重疾病, 次年保险公司有权终止合同, 不再继续承保。其次, 保险商品的使用价值不能用价格贵与否来衡量, 没有最好的, 只有最合适的。各种医疗保险险种的保障范围、保险期限、投保金额区别很大, 因此保费高低、报销比例或补偿额度也相异。如果险种提供的保障相近, 则应选择缴费方式灵活的而不是费率高的险种, 选对的而不是选贵的, 是保险消费效用最大化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黄微、李朝晖, 小心陷阱:保险理财的五大误区, 湖南经济, 2003.3

[2]、王伟,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实证分析,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2

金融危机下的保险理财 篇2

敢问“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路在何方 ——浅析金融危机下的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需求

摘要:农村信社改制为核心的农村金融第一轮改革初见成效,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正是基于中国处于经济战略转型的基本现状,依然就围绕农村金融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政策方针,其中特别强调继续推进农村小额保险的试行,本文阐述了在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局势下,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需求的变化情况,以及其进一步推广小额人身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就保险公司涉足该领域之后却是举步维艰等问题提出几点意见。

关键词: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需求;经济转型;发展建议 长期以来,金融服务业尤其是信贷服务的缺乏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市场发展的瓶颈,小额人身保险作为一种有效的金融扶贫手段,正在日益凸显着自身的重要性,同时也是我国在金融危机的宏观环境下的经济战略转型是否成功,“三农”问题是否能进一步推进的关键。

一、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需求理论分析

小额保险(Micro-Insurance),根据国际贫困扶住协商组织(CGAP)的界定,是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特定风险事件的风险保障,同时低收入人群要按照承保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和所涉及的成本按比例支付一定保费的保险服务。从世界上各地区的实践来看,其要成功发展,产品的设计和服务必须要符合低收入人群的需要,适当的确定保险的保障范围,可承受度,可获得性等。

而与一般的商业保险相同,人们对小额人身保险的需求也收到面临风险大小,个体风险承受能力,个人财富以及保险成本等因素的影响。

最优保险需求模型:

maxI{(1-P1-P2)U(W-(P1+C))+P1U(W-(P1+C)-L1+min(I,L1))

+P2U(W-P1+C)-L2+min(I,L2)}„„① W(-P1+C)>W1„„②

其中,U为投保人的效用函数,W为财富,P1,P2分别为未来损失L1,L2(L1

根据①可知,在不考虑基本生活需求的财富约束时,投保人的最优保险金额是处于两种可能的损失金额之间,即L1

P(1-P2)U(1W-(P1+C)=P(21-p)U(1W-(P1+C)-L2+I)„„③

但如果考虑到基本生活需求的约束时,对于低收入人群,他们可以承受的保险金额则只能由基本生活需求的约束方程式决定,即受到条件○2的限制:

L*Low(W-W1-C)/P„„④

因此,由以上①至④所列的模型可知,面临风险的水平越高(包括出险概率越高以及出险之后损失越多),个体的风险承受能力越低,人们的潜在保险需求越大。保险成本越高,收入水平越低,即使潜在的保险需求很高,人们所能承担的保险金额也就很低。可以看出,低收入人群巨大的潜在保险需求和受到抑制的实际保险需求之间的反差,给小额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合适的空间。小额人身保险则恰恰满足了农村低收入人群的保险需求,同时又为农村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之最终能成为中国经济战略转型的推动力之一。

二、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需求现状分析

(一)面临中国经济战略转型的宏观经济环境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依然在不断的加深,中国以往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脆弱性告诉我们,当务之急,中国必须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导向型转向内外需并重,以不断的扩大内在市场——尤其是在其中站决定性作用的农村消费市场来谋求长期的生存,但是,这种经济的转型必定要经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其中最主要的阻力是中国的广大的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不强,相对于消费能力的消费意愿也更加低迷。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传统的高储蓄习惯,这种储蓄习惯又源于居民对于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和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这种状况在现在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转

变。当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传导到中国实体经济层面——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失业返乡的时候,这种储蓄的意愿就会达到一个顶点,相应的,消费的信心和意愿也降到了最低点,这种情况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之前,可以预见诸如“汽车下乡之类的下乡活动虽然在初期由于财政的补贴等会有一些效果,但是仍难以真正的活跃农村消费市场,达到中国经济战略转型的目的。

从根本上来说,农村消费市场的活跃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农民的收入水平真正大幅上升,另一个就是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民的储蓄需求。前者是一个缓慢的历史进程,而后者则是需要国家在政策上进行大动作,彻底改变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缺失的状况,其根本的立足点又在于建立并且健全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机制,使农民真正的享受到党在十七大提出的“使全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带来的乐趣,农民们才能真正能够放心的进行消费而不用储备大量的现金以防万一,整个农村消费市场才能够真正活跃起来,为庞大的“中国制造”提供庞大的市场,改变我国过度依赖于出口的经济结构,实现国家经济的战略转型。

(二)低收入人群转移风险,稳定保障需求空间巨大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市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体系并没在现行机制下在广大农村普及,农村新农合的保障程度依然十分有限,农民人身或是财产损失补偿无法得到有效的补偿,农村保险业务

进程缓慢,根本上的制约了农村社会福利保障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小额人身保险作为一种有着政府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同时有兼有商业保险的高效运作方式的保险措施,极大的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尤其是农村低收入人口的保险需求,其能够在没有适合农村社会的保险项目的情况之下向农民提供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险保护服务,也能够在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向农村低收入人口提供商业性质的保险,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

根据《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2006)》,很大一部分人口集中在城市边缘——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农民工。作为农村大量流动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出口,农民工的季节性流动,游击性流动大,使得政府无法采用简单的城镇保障方式保障其的风险。然而,年龄在18-50岁的青壮年农民工人口占到农民工人口总数的97%以上,96%以上从事的是工作强度大,风险系数高的第二,第三产业,女性农民工从事生产工作强度大的流水线工作,男农民工则聚集在意外事故风险极高的建筑业,冶金矿产业。这一低收入人群在风险面前非常脆弱,除政府救济之外,农民工工伤医疗保险缺失严重,应对风险的措施也相当有限。小额人身保险能够较好的满足他们在工作期间的人身保障需求,有效的转移其的风险,弥补由于风险管理手段的薄弱和滞后造成的相对贫困。

(三)保险公司涉足农村保险市场动力不足

从试点省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开展情况来看,保险公司涉足农村

保险市场动力不足造成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市场的供求失衡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不利因素。虽然保监会出台了较多优惠政策,但是目前为止也只有不到十家公司申请了小额保险业务。究其原因: ①城市市场相对较完善,农村市场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②开展农村小额保险在费率厘定,保费收取,保险理赔等环节也存在困难。

③保险公司很多都以城市为中心,不善于开发适合农村的产品,致使现有的小额保险险种缺乏对农村市场的适应性,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三、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发展建议

(一)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小额保险是扩大社会保护的有效工具,很多国家已经将小额人身保险纳入综合的社会保障体系,极大的激发了农民,尤其是农村低收入人群的社会积极性,为社会发展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切实的保证。国际经验表明,小额保险可以,并且应当纳入社会保障系统,同时,政府也应当给予巨大的扶持。①政府鼓励商业保险公司进入农村小额保险市场,对于开展农村小额保险的公司,实行切实的优惠政策。适当的优惠政策和广阔的农村市场能够吸引更多的商业保险公司投身到小额保险之中。②政府对农民进行一定的保费补贴。一方面可以缓解了农民因收入原因而无法购买小额保险情况,一方面有助于扩大小额保险的覆盖面,推动我国农村小额保险的发展

(二)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

保险是一种引致性的需求,不是自发形成的,这就需要不断向农民普及保险知识,提高风险意识,启蒙他们的保险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一方面,政府以及大型的金融保险机构可以开展小额人身保险教育,帮助低收入人群了解保险,熟悉保险,并且运用保险知识,通过保险知识的普及,激发他们潜在的保险需求,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购买行为,使之参与到现代文明建设的进程当中。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应当努力塑造自身的良好的形象,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同时又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投资建立农村的民心工程,例如修建希望小学,或是以公司的名义在乡镇小学设立奖学金,使农民对保险公司产生一种信赖感,进而使得保险事业真正的深入民心。当然,笔者在此还需指出的是,宣传的持久性的必要,只有通过“零距离”的贴心宣传,反复宣传,才能真正的培养农民的保险意识,促使他们保险消费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

(三)保证以及优化的保险服务

农村保险市场的脆弱性和原生态的特征,促使政府以及相关的保险公司在保险服务的设置和推广上,更应该注重服务本身的优质性和合理性,建立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基层体系。也就是说,要以村为最小单位,以村委会、村卫生所等村级机关为依托,设立小额保险专员和临时理赔点等构建基层服务体系。一是在县级保险公司设立小额保险管理机构,设专人进行管理。根据实际情况,比如参保人数、地区等设立保险专员,由县一级的保险公司进行管理。二是针对农村小额

保险可能存在集中理赔的问题,可以建立临时理赔点,由县级以上(含县级)的保险公司派人进行理赔,平时则由保险专员负责理赔。保费收缴可引进高科技产品。进而,力求小额人身保险服务达到一个简单化,可操作化和可实现化的“三化”标准,赢得广大农民的信任,帮助农民在受到意外风险后能够尽快的回复生产和生活,享受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切实实惠,从而也将进一步的促进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参考文献:

后危机时代的百姓保险理财 篇3

2007年起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无论政府、金融机构还是个人都面临考验。继冰岛等国家破产,雷曼兄弟倒闭,美林、美国国际集团、汇丰、花旗等公司均爆危机。个人同样难逃厄运。投资理财亏损,未来生活堪忧。据美国国会预算局预计,金融风暴已经使美国人的退休金账户缩水2万多亿美元。

保险,作为一种规避风险、保障安全的有效工具,是个人理财规划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安排一个合理的安全保障规划,借助其规避风险、经济补偿的重要功能,可以确保个人或家庭具有合理的经济安全和财务自由。面对后危机时代,必须有效控制风险,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建立一个安全保障规划,是完全符合个人和家庭理财目标的。

个人保险理财需求增长产品丰富

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保险理财需求日渐增长2009年我国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7175元,需求水平增长,使人们的购买力增强,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使人们的保险需求进一步扩大。随着人们保险意识的增强,购买保险已成为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中一项必备支出了。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又为人们进行保险理财提供了购买力的保障。

保险意识不断增强。保险理财观念渐入人心当今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特别是随着国家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等各项制度的改革与不断深入,促使城镇居民风险意识增强,对保险产生了新的认识,尤其对医疗、养老有较强的保险愿望和需求。许多居民希望通过积极参与商业保险,重新制订个人理财规划,以寻求自身的保障,人们对保险理财需求呈不断增长的势头。

产品创新活跃,选择空间增大从产品供给者保险公司来看,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保险公司产品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日益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种类较为丰富,涉及养老、医疗、意外、储蓄、分红、投连等多个险种,个性化产品不断涌现。据初步统计,保险公司新开发或修改完善的保险产品数量逐年增加,每年均在2000个以上。这些层出不穷的新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不同层次的理财需求,为居民制订保险理财规划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个人保险理财存在几个误区

虽然目前我国个人保险理财的发展有着许多有利因素,但从保险理财主体即投保人角度来看,其保险理财行为和观念,仍存在不少误区,直接影响其整体理财规划的完善和科学。

将保险与储蓄比较的错误观念保险与储蓄无论在行为性质、资金支配还是资金回报诸方面,都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保险的行为性质是互助合作,每个投保人可能是帮助别人的人,也可能成为被别人帮助的人。而储蓄完全是一种个人行为,存款人对其存款具有完全的资金支配权,保险则不允许投保人随意支取已经交纳的保费。储蓄是为未来确定事件,如教育、养老、医疗等确定事件的准备,而保险则恰好是防范未来不确定事件而作出的财务安排。储蓄到期只能收获本息,而保险则可以小额的保费支出,换回大额的保险保障。有些人总是习惯将保险与储蓄对比,并根据所谓的收益率作出投资选择,这种观念显然是不正确的。

重投资轻保障的错误观念诚如前述,购买保险的目的,首要是获得保障,其次才是投资收益。这里保障的含义是:消费者购买保险以后,无论其保费交费期限是短期还是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终身,也不论投保人已经交纳了几年的保费,被保险人只要是在保险期间内遭遇意外事故、疾病或身故,就可从保险公司获得合同约定的保险金,甚至未交纳的若干年的保费,还可以免于缴纳。保险的这个保障功能,是其他理财方式不可替代的。保障功能对于保险消费者来说,应该是最关键的消费目的,但在实际中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保险理财应注重安全稳健

理财是为了追求特定的财务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规划,安全稳健应成为人们的首要追求。高额的保障和稳健的收益,是保险区别于其他理财工具的最大特点。

保险在家庭现金流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个人理财是个人财产管理安排的活动。理财是理财师通过收集整理客户的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按照顾客的愿望、要求、目标等,为顾客制订投资组合、储蓄计划、保险投资对策、继承及经营策略等财务设计方案,并帮助客户施行的过程。理财的动因在于资本要素的稀缺性,理财的目的在于提高资本要素的配置效率,平衡现在和未来的收支,使家庭财务经常处于“收人大于支出”的状态。因此,现金流的管理,成为家庭理财的核心。

保险理财是合理避税的有效途径居民个人交纳的“四险一金”法定社会保险等费用,是税前扣除的,而对于社会保险之外投保的商业人寿保险保费,目前国家并没有规定可以在税前扣除,但在国外,这种商业人寿保险费是可以在税前扣除的。我国税法规定,企业或个体工商户投保的财产保险、运输保险等保险费,是可以在税前扣除的。对于人寿保险给付,实际操作中,居民个人所获得的寿险给付不必交纳个人所得税。保险受益人得到的保险金,也不属于遗产税的纳税范畴,这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也是保险的本质决定的。

保险理财可以规避通胀风险及利率风险,兼具保值增值的双重功能投资理财是现代家庭财富积累的重要手段,我国目前投资渠道极为广阔,人们可以选择存款、债券、股票、房地产、外汇等多种投资方式。但这些投资方式,易受通货膨胀及利率波动的影响,而保险产品则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保险本身就是一种分散风险的理财行为,其预定利率具有前瞻性,且一般对国家的利率变化并不特别敏感,能帮助投资者在不断变化的资本市场中,顺利实现其理财需求。

保险可为投保人提供融资渠道,具有经济附加值功能保险,尤其是长期寿险,可为投保人提供临时的融资功能,比如保单质押贷款,一旦投保人有突发的现金需求而又无其他途径可筹资金时,可凭保单到保险公司抵押贷款。此种贷款额度以保单的现金价值为限,且贷款利率一般较市场利率略低,属于保险的一种附加值服务,无须提供其他抵押与信用担保,就可获得短期融资。

后危机时代百姓如何理财

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百姓如何理财?应身处危机看危机,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把所谓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看得太严重。家庭理财的首要一点,就是财务安全,可通过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多元化投资渠道,进行家庭财务管理,把赚到的钱放在安全的金融工具里,变成未来可以用的钱。家庭理财应遵循“三三制”原则,即三分之一用于保险,获得风险保障;三分之一通过中等风险投资,达成理财目标;其余三分之一用于高风险投资,实现未来财富人生。各类保险是家庭理财中必不可少的塔基,真正的投资策略,应该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个人理财应该遵循的原则首先,必须在观念上对理财有科学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明确理财的根本目标在于个人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要注意个人财务风险管理,为个人及家庭的经常开支和意外开支做好准备,要安排好中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的比例,为经常开支和临时性开支留出一定的空间。

其次,在投资品种的选择上,要密切关注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在综合分析二者之间关系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选择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品种。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一般而言,高收益相对于较高的风险水平。但是为了有效地规避风险,可以采取选择多种投资方式,实现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相结合,高风险投资与普通投资相结合,这也是目前人们常用的可以有效化解投资风险的一种理财方式。

当前个人理财要加强对风险的防御在经济危机笼罩下人们“谈投资变色”的今天,个人理财规划更需要理性,既不要盲从当前一些人提出的“持币是最好的”保守言论,也不要轻易受一些机构推出的所谓保值增值产品的诱惑。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更应该增加对风险防御的投入,对于有住房按揭的人群更应该注意,尤其要加强对失业风险的防范。

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个人理财 篇4

一、我国个人理财模式的发展历程

个人理财绝非仅仅指通常理解的投资和赚钱, 它的范围其实很广, 涉及到个人一生的现金流量管理和风险管理。香港理工大学的陈工孟教授和郑子云教授对个人理财给出的定义是:评估客户各方面财务需求的综合过程, 包括消费、收入与财产分析、保险保障、投资目标、退休计划、员工福利、税务策划和房地产策划等。笔者认为, 个人理财就是在对个人收入、支出等现金流量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 根据个人对风险的偏好和承受能力, 结合预定目标, 科学制定财务计划, 合理运用投资策略, 从而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过程。尽管个人理财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 然而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个人理财却有着不同的内涵。

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年代, 老百姓赚钱门路有限, 收入水平很低, 除了维持日常开支, 其他花钱地方不多, 偶有节余, 不是压在箱底, 就是存在银行;同时, 金融机构为个人理财提供的服务也比较单一, 仅限于银行的存取款功能, 其运作模式、管理目标和考核手段都是以储蓄存款的增加为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赚钱门路的增多, 老百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这时花钱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 用于教育、娱乐、旅游的部分明显增加;人们手中的闲钱增多, 不再满足于将钱存入银行, 而是寻求更多的保值增值方式。这一时期, 包括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体系得以建立或恢复, 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和完善, 从而为个人理财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前提条件。

进入新世纪以后, 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老百姓的赚钱门路进一步拓展, 收入水平节节攀升, 社会上的富裕阶层已经出现;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普遍转变为“小康型”, 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局限于即期消费, 贷款购房、购车成为一种时尚;人们节余的闲钱不仅数量急剧增多, 而且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 从原先仅仅为了“应急”和“防老”, 越来越变成具有“生利”功能的资产。与此相适应, 随着金融机构改革的深化和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 金融机构推出的个人理财服务品种也在不断增多, 个人理财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本文以家庭为主线, 就一般中等条件家庭的个人理财, 从投资, 融资, 流动资金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二、金融危机下个人理财面临的困境

1.金融危机下, 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 部分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陷入衰退。从2008年三季度开始, 美国经济出现负增长。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宣布, 美国经济从2007年12月进入衰退。日本经济从2008年二季度开始出现负增长, 已经陷入衰退。导致日本经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外部世界经济状况恶化。受次贷危机影响, 消费者信心降低。欧元区经济基本面的恶化速度也在加快, 其中德、法、意、西等国制造业的萎缩程度均超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半年度《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 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状况“已经或接近于衰退”。

2.主要金融市场急剧恶化, 全球股市遭遇重创。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仅美国就有14家银行倒闭, 世界主要金融证券市场受到沉重打击。作为个人理财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本火热的股市一路走低, 大量闲散资金被套牢。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于9月15日正式宣告破产, 美林公司同时被美国银行收购的消息传出后, 全球股市暴跌, 华尔街遭遇自“9·11”以来最惨的一天, 道琼斯指数狂泻500点, 跌幅达4.42%;一些主要欧洲股票指数曾一度下跌5%;亚太地区的金融类股普遍走低, 台湾证交所加权指数跌幅4.1%, 为近3年来最低收盘水平;俄罗斯由于股市遭遇重创, 联邦政府于9月17日下令停止所有交易所交易。

3.多国政府财政赤字增加, 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由于金融危机, 各国政府纷纷出手救市。2008年10月14日, 美国政府公布了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的具体方案;10月13日起, 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政府实施巨额金融救援计划, 欧洲各国的救市总金额近2万亿欧元;日本为挽救当前经济的不景气, 将救助资金上限提高到约合1100亿美元;俄罗斯向金融市场注资已提高到11266亿卢布。这些救市巨额资金无疑会增加各国政府未来的财政赤字, 进而继续推高全球通胀率。这使得我们在个人理财的过程中, 需要考虑如何规避通货膨胀风险。

4.世界贸易环境恶化, 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贸易面临下滑。近年来, 新兴市场经济主要靠扩大出口等战略迅速崛起, 尤其是中国, 经济发展这几年来, 其出口比重占年GDP的60%左右, 对美欧的贸易成为支撑其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金融危机爆发后, 美欧内需减缓, 必然导致全球商品贸易量下降, 对新兴市场国家出口和经济增长造成沉重打击。

因此,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个人理财无论从投入资金量, 还是投入方式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三、当前经济形势下个人理财的建议

(一) 个人理财应该遵循的原则

1.规避风险原则。

在当前金融危机下, 任何投资都是机会与风险共存的, 所以个人理财应把规避风险放在首位。

2.量入为出原则。

如果你有工作, 应至少将每年税前收入的10%存入银行。也许你目前的投资收益很不错, 但这不可能代替你的养老计划。

3.投资组合多样化。

分散投资和进行投资组合可以使你的投资在预期收益一定的情况下减少风险。资产配置就是在一个投资组合中选择资产的类别并确定其比例的过程。这次资本市场过山车似的精彩表演, 证明了配置真的非常重要, 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真的可能全部碰碎。当然, 配置绝非是几个篮子都放些鸡蛋这么简单, 配置理论诞生几百年来, 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

4.投资应注意总体收益。

对任何投资者而言, 真正有意义的是投资组合的税后整体收益:也就是说, 投资效果的好坏关键要看你拿到的股息、利息和价格增值之和 (当然, 税和投资成本是要扣除的) 。

除此之外, 避免高成本负债原则、制定应急计划原则等也是我们在个人理财过程应该遵守的原则。

(二) 对个人理财的相关建议

1.通货膨胀压力存在, 投资应注重规避通胀风险

从宏观上看, 中国经济现处于紧缩状态, 政府提出GDP“保八”的战略目标, 不但出台了扩大内需的十条规划, 将去年出台的扩大内需的十条措施进一步具体和丰富;而且推出了十个重要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 目的就是保证我国GDP的持续增长, 减小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 从总体上看,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有限的。至于通货紧缩, 有专家指出其紧缩的背后隐藏了通胀的可能性, 笔者认为这是有一定正确性的。一方面, 10大产业振兴规划导致钢筋、水泥等需求量大幅上扬, 原材料价格即会上升;另一方面, 4万亿扩大内需政策导致粮食的价格上涨 (如小麦、白面在今年一月的价格上涨了13.4%) , 连带作用带动食品总体价格上涨, 其最终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另外, 央行于今年二月发行了1亿元人民币, 当经济形势好转时, 这些钱将进入实体经济, 抬高物价, 最终导致通胀。在通货膨胀的预期下, 持有大量现金或者用作储蓄, 即做流动资金管理必然导致个人实际资产数量下降, 通货膨胀让银行存款的购买力越来越低。而对老百姓来说, 要想在通货膨胀中保护自己的财富不缩水, 就不能长期保存资金, 而要保存资产, 特别是能够升值的资产, 这比持有现金更为合算。个人 (家庭) 理财应该选择一些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通货膨胀风险的投资种类, 例如股票, 房地产, 艺术品, 珠宝等。但由于房地产市场泡沫太大, 股票市场格局尚不明朗, 因此, 笔者更为倾向推荐艺术品以及珠宝等收藏品作中长期投资。

2.人民币持续升值, 理财币种应尽量使用人民币

从汇率市场上看, 人民币汇率下一步的走向外界存在着多种看法, 其中较为普遍的观点是人民币将会逐步小幅升值。持有这些观点的主要是外资银行的研究部门。如德意志银行认为, 人民币对美元将会在两年内升值10%, 苏格兰皇家银行则认为, 人民币在五年内会升值20%, 但3-6个月内不会有太大变动。其主要原因认为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将继续吸引外资流入;二是人民银行不可能继续维持高额的外汇占款;三是目前的升值难以缓解美国的政治压力。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 国内出口产业的压力持续增加, 投资于出口产业的股票是不明智的, 另外, 个人理财者应将适量外汇转回人民币以规避人民币升值造成的损失。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外币汇率短期内剧烈震荡, 因而不要过于频繁地进行外币相互转换。

3.黄金将是理想的保值产品

从黄金市场看, 由于国际金价用美元计价, 黄金价格与美元走势的互动关系非常密切, 一般情况下呈现美元涨、黄金跌和美元跌、黄金涨的逆向互动关系。在基本面、资金面和供求关系等因素均正常的情况下, 黄金与美元的逆向互动关系仍是投资者判断金价走势的重要依据。当今美国受金融危机影响, 各大投资银行遭受史无前例的损失, 受次级债影响, 美元未来看跌。个人 (家庭) 可以购买黄金或者黄金饰品作为保值的一大投资产品。

4.公司债券等金融产品不被看好

从央行的政策走向看, 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自2006年7月15日以前的7.5%起, 直至2008年5月20日一路窜升至17.5%, 而后又下降, 现已调至14.5%。在目前看来,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有利于各企业增加资金流动性, 在人民币升值以及国际上金融危机普遍波及的大背景下, 各企业得以使得资金得到运转。然而, 金融危机的影响必然无可避免地作用到我国出口行业, 所以, 笔者并不推荐投资公司债券等金融产品。

5.对个人资产进行定量分析

个人理财师通过专业的工具帮投资者更好地了解自己, 主要是做好资产分析和理财属性分析。个人资产分析就是弄清楚自己的 (个人或家庭) 的资产状况。摸清楚自己有多少家产 (即个人净资产值是多少) 。公式是:①个人净资产=个人资产总值-个人负债总值;②个人资产总值=流动性资产+投资性资产+使用性资产;③个人负债总值=短期负债+长期负债。通过以上分析, 投资者很容易就能够计算出自己的个人资产负债率, 即 (个人负债总值/个人资产) ×100%=个人资产负债率, 成熟市场比较健康的个人资产负债率是50%。

6.关于家庭负债的一些建议

关于融资管理, 即家庭的负债状况, 应该从未来的实际购买力来看。先前, 我们已经分析过有关未来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未来如果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 即物价上涨, 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而贷款利率略高于、等于甚至小于通货膨胀率, 则负债可以明显达到规避通货膨胀的效果。因而, 笔者认为, 负债, 作为一种融资管理, 在当今经济形势下, 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规避风险的办法和手段。具体操作形式可以有汽车贷款、助学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短期借贷等业务 (住房贷款未推荐的原因是因为房地产泡沫过大) 。

综上所述,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形势下, 个人 (家庭) 理财有着实质的意义, 笔者就理财具体方向给出的一些分析以及建议, 仅供参考。

摘要:众所周知, 全球现处于金融危机影响下, 中国作为国际经济体系下的重要一员, 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受着金融危机的影响。作为个人、家庭等经济体中的中小型投资者, 如何在金融危机下妥善处理个人的财产, 合理安排和进行投资, 以安稳的渡过这百年一遇的金融灾害, 成了现在的热门话题。了解当前经济环境下个人理财的困境并找出合理的个人理财办法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个人理财,风险

参考文献

[1]陈工孟, 郑子云.个人财务策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李善民, 毛丹平.个人理财策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3]龚中纯.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竞争策略[J].企业经济, 2004, (10) .

[4]张建军.浅谈个人理财[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31) .

[5]刘驰.个人理财投资方案设计[J].财会通讯 (理财版) , 2007, (08) .

[6]陈勇, 高清华.通货膨胀下的投资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 2007, (11) .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银行保险合作探讨 篇5

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对各国金融业影响巨大。这次由于中国金融体系相对封闭, 金融创新滞后,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直接影响较小, 但间接影响重大而深远。[1]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保险业的负面影响主要为3个方面: (1) 保费收入减少。金融危机使得企业、家庭、个人投保意愿下降, 投保能力下降, 有些人愿意投保, 但投保能力会下降, 甚至出现投保人退保现象。这都将影响保费收入。 (2) 美国金融危机令中国保险资金运用面临很大压力。当资本市场有大波动的时候, 对投机者可能是利好的机会, 但对保险公司来说是绝对不好的投资环境。因为保险资金需要稳定、健康成长的市场环境。 (3) 保险业的信任度被质疑。当外资保险公司出现经营困难的时候, 可能会引起保险市场暂时波动, 如前段时间AIG出问题之后, 在香港市场出现了“退保潮”。当然, 退保对中国保险业的影响还不是很大, 但更大的影响是它会导致消费者对整个保险行业的不信任。大家看到连AIG这么大的国际保险集团都会出问题, 对小保险公司前景的担心也是不言而喻的。[2]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 给保险业带来的冲击可能会加深。

2 加强银行保险合作的意义

银行保险 (Bancassurance) 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金融界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等不断趋于混业经营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新趋势, 它是银行业与保险业融合的一种必然结果。银行保险合作是指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向客户提供保险产品从而进入保险领域。银行保险充分发挥了银行和保险公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及利益均享的特点, 具有其他保险公司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对于银行, 银保合作可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来提高发展的质量。 (1) 银行可以通过多样化经营获得额外和稳定的业务收入, 减少对传统业务的依赖; (2) 银行通过销售保险产品, 能够更加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客户资源, 为客户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 建立忠诚和稳定的客户群, (3) 加强银行业与保险业合作还有利于银行朝着向客户提供终身的全部金融服务和最终实现金融服务一体化的目标发展。而对于保险公司来说, 银行保险可在有效降低保险产品营销成本的同时迅速扩大保险公司的客户群, 为保险业务开拓广阔的发展空间。[3]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保险业的信任度。在我国保险代理人的形象一直不被群众认可, 而银行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有着良好的声誉。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银行销售保险产品的银保合作更成为开拓保险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金融危机下, 无论是中国的银行业还是保险业的业务增长都将会受到影响, 因此, 中国的银行业和保险业应该加大力度推进银行保险合作, 促进银保业务的增长, 提升综合竞争力以实现共赢。

3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银行保险发展战略建议

美国金融危机下, 为实现共赢, 中国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应变换合作战略, 由简单合作销售协议模式向金融控股集团模式下银行保险一体化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 中国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和适当的监管, 大力推进银保业务创新, 推动银保合作模式向纵深发展。

3.1 银行保险合作方向应是金融控股集团模式下银行保险一体化

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尚处初级阶段, 银行和保险合作的模式主要是简单合作销售协议, 即银行网点柜面代理销售保险公司产品, 银行和保险公司远未形成长远的、利益共享的战略伙伴关系, 二者一体化程度较低, 这种短期的、不稳定的合作关系暴露出许多问题。我国银行保险合作只有转换经营意识, 紧跟时代潮流, 以合作共赢的态度面对市场, 才能从战略的高度推动我国银行保险市场保险业务的创新发展。理念影响着行动, 银保双方必须立足长远, 树立全方位、现代化的经营观念, 避免短期行为和思维, 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多方共赢的道路。[4]银行和保险公司应推动银保合作模式的纵深发展, 其中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较优的选择。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主要是通过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交叉持股、相互收购、兼并及合并, 或者通过保险公司设立银行、银行设立保险公司等新建方式, 来实现银行和保险公司更高程度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借鉴美国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的经验, 实行金融持股公司制, 经营不同业务的子公司保持资产上的独立性, 遵循一定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以防止金融风险的蔓延和保护投保人及银行债权人的利益, 是我国向混业经营过渡的现实选择。欧洲国家银行保险呈现一体化趋势, 银行、保险公司除了在业务上合作外, 还有资本上的联合, 甚至两者本身就是一体的, 这种深层次的合作有利于形成长期的、互利的合作关系, 避免了许多利益冲突问题, 也极大地促进了银行保险的发展。因此, 我国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双方应从长远的市场定位和发展规划出发为共同的利益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进行资本联合、打造专业集团化银保金融集团, 是我国银保业务深层次发展的方向和可行之路。

3.2 中国政府应大力推进银保合作, 同时加强监管以防范合作风险

我国的银行保险合作发展缓慢与政府的支持政策不足有很大的关系。我国的分业监管体制没有为银行保险提供合作的平台。我国的银行业和保险业分别由中国银监会、中国保监会监督和管理, 银行和保险整体上受到行政条块分割。从《商业银行法》和《保险法》的规定来看, 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都限定在自身领域, 不得交叉经营, 也不允许相互投资, 也没有银行保险进行资本联合的可能。这就使得银行保险合作受到分业经营体制制约, 银行与保险公司有着各自独立的利益, 在合作的时候难免会产生利益上的冲突, 给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度障碍。这也违背国际混业经营趋势, 势必会影响我国银行保险进一步合作。另外, 我国政府没有为银行保险合作提供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在银行保险发展史上也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5]在西方国家, 银行保险得到了政府的扶持, 如瑞士联合银行开发的现代化银行保险产品都是为瑞士居民精心设计的, 它们充分利用了寿险保单的税收优惠, 这也正是它对客户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原因。而我国政府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却不能及时出台,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保险产品的开发和推广。

要使我国银行保险高度一体化, 我国政府必须在相应的政策上有所突破。首先政府应建立和完善促进银行保险高度一体化的法规政策。银行保险是金融一体化过程中混业经营的产物, 没有相应的制度环境, 银行保险难以有大的发展。国际银保合作的实践证明, 一国政府对银行保险的法律监管环境以及政策支持程度是影响该国银行保险发展模式的关键因素。政府可以营造宽松的法律环境, 为“银保型”金融控股公司提供税收优惠, 鼓励银行和保险公司相互投资入股, 优势互补, 提升核心竞争力, 引导银保合作模式的纵深发展并提供相应的制度支持。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对当前与银行和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 适当放宽银行和保险实施金融控股和交叉经营的限制。鼓励符合条件的保险企业通过收购银行或与银行合资的形式建立银行保险公司, 或者由大型的商业银行收购、参股保险公司等形式, 使目前的银行和保险企业通过销售协议合作走向股权参与, 最终实现一体化。另外, 我国政府应对银行保险合作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借鉴欧洲的做法, 对保险产品的保费缴纳和给付进行减税甚至免税的优惠待遇, 以促进银行保险的发展。再有中国政府在大力推进银保合作的同时, 必须加强监管机构的合作与协调, 有效防范银保合作风险。金融机构控股集团开展综合经营, 需要进行产品创新、机构创新和服务创新, 针对复杂的跨行业、跨市场操作以及可能引发的风险, 监管机构要制定周全的监管制度和方案, 审慎监管, 做到风险隔离。银行和保险监管机构可以通过建立风险防范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开展联合监管等方式, 使我国银保合作在适度、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得到健全的、规范的发展。[5]

3.3 中国银保业务创新建议

3.3.1 技术创新

技术支持是银行保险顺利发展的根本。要实现合作双方的资源共享, 互惠互利, 没有强有力的技术作为支撑是无法实现的。[6]银保合作业务的发展需要信息交流技术的支持, 如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等。银行保险高度一体化要求银保双方从长远利益出发, 投入足够的资金, 在技术上进行融合, 让客户体验到银行保险的便利性, 通过“一站式”服务, 为其节约交易成本和交易时间。这就要求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开发新的信息系统, 通过技术创新, 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 使保险客户购买保单、缴纳保费、给付生存金及赔款等交易过程更为简单、便捷。另外, 银保联网加强了银保间信息的输送和反馈, 提高业务能力和业务效率, 有效地防范各种风险发生, 从而切实推动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

3.3.2 产品创新

在简单的、松散的银保合作关系下, 银行保险产品类型单一, 融合性差, 缺乏创新。现在市场上推出的银保产品中95%以上都是两全分红保险产品。[7]缺乏创新的、融合性的银行保险产品供给和市场需求脱节, 最终限制了银行保险业务的扩大。银保双方应共同开发能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体化、混合型的金融保险产品和服务。融合度高的产品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各种需要, 这也是银保深层次合作发展的前提。来自国际保险农业信贷银行公司的Bernard Delas先生指出, 要以银行业务流程配合客户需要, 为银行客户提供合适的商业服务, 通过降低产品价格、卓越的产品功能为客户提供有形、长期的利益。在进行银保产品融合时, 首先是融合银保双方的产品文化。合作企业享有趋同的价值观是促成合作伙伴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8]银行保险产品要取得成功, 必须将保险产品融入到银行的文化中去。保险产品与银行结合越好, 银行保险越成功。然后银保合作要寻找共同的客户市场, 充分利用银行数据库中的客户资料, 掌握有关客户购买习惯、经济状况和财务管理手段等, 从中发现先前未被发掘的客户需求和销售机会, 根据不同层次的客户设计相应的保险产品, 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如在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结合方面, 要多开发一些投资连接型保险产品以及与信贷和存款相关的产品。在投资银行和保险的结合方面, 要多设计一些风险管理、资产管理和证券投资兼顾的金融产品。

3.3.3 销售渠道创新

由于自身固有的局限性, 银行雇员的柜面销售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银行保险的进一步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压力, 银行保险业务渠道的开发可以改变过度依赖银行柜面的单一销售方式, 应建立起有效的、复合型的销售渠道。应在柜面销售这种渠道基础上辅助开发另外一些可以应对客户需求多元化、保险产品复杂化趋势的销售渠道。采用与银行签订包销协议推动业务, 依靠银行企业信贷员销售团体业务, 利用理财说明会和银行高端客户联谊会深度挖掘银行客户, 同时鼓励现有客户经理开展自营业务, 可以有效的弥补柜面销售的不足。这种复合型的销售渠道可以同时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不同需求、为多个目标市场进行服务, 保证银行与保险公司双方有效地实现战略发展。[9]

3.3.4 人才创新

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 是我国银行保险深层次合作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银行保险涉及内容广泛, 门类复杂, 因而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保险、经济、法律、风险管理等相关的知识作为从业的基础, 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银保业务, 有必要建立银行保险业务知识的专业培训制度、专业资格认证制度和统一的专业流程制度, 采用精兵精英人才措施, 建立一支既懂银行业务, 又懂保险业务的营销队伍, 实现交叉销售, 使银行保险从服务、营销和管理得到深层次的提高, 使客户能感受到在银行和保险公司购买保险一样享有专业化的服务。通过培训制度使银行不同层次的人员更深入地了解保险, 把保险业务真正融入到银行业务中去, 从而建立新的银保企业文化, 营造银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 2008, (11)

[2].张承惠.金融危机对中国保险业的四个正面影响[EB/OL].http://hi.baidu.com/loyo1983/blog/item/b91689c7603ba9dbd100608c.html, 2008-12-06

[3].尧金仁.银行保险是保险业做大做强的重要路径[J].中国金融, 2006, (3) :55

[4].周黎.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现状及战略转型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 2008, (11) :89

[5].吕晨.国际银保合作模式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保险, 2008, (1) :50

[6].董影.我国银行保险合作可持续发展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 (6) :31

[7].秦蓉蓉.中外银行保险的产品选择与创新[J].保险研究, 2005, (4) :42

[8].郑建中.试论参股银行是保险公司银行保险战略发展的必由之路[EB/OL].http://www.chinareform.org.cn, 2008-01-07

上一篇:生产模式下一篇:下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