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下水作文

2024-04-13

教师下水作文(通用10篇)

篇1:教师下水作文

一校之魂——校长

来源于教育理论校长培训

在教育界想当校长和可以当校长的人,不在少数,但这校长可不是人人都能当的。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一所什么样的学校,作为一校之长,必须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一所学校的精神。精神也好,灵魂也罢,这也就是校长必须具备德才兼备的素质吧。德才兼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是每个想当校长的人都能具备的。

德,就是为人之德,立身之德,处世之德,办事之德,是道德。孔子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意思是:“千里马称骥,并不是赞美它的气力,而是赞美它的品德。”孔子用千里马作比喻,说明德和才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其中把德放在首位。一个真正的人才应该是德才兼备,相对而言,德又是首要的。是处世为人立身的起码要求。无德即无道,无道则路不通。校长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心地善良,与人为善。因为校长所管理和领导的是有一定修养和文化底蕴的教师,他们对道德的要求也许比一般人高,因为,尽管他们的道德准则具备的不多,但他们对道德准则了解的比常人多,比常人深。所以,作为校长,必须要以德服人,以德管人,以德育人,具有人本主义思想。这样,才能、贤能为之用,人尽其才,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否则,则众叛亲离,校长将会成为孤家寡人,孤掌难鸣,则事业何兴?民心何聚?政权何稳?

所谓才,即为身才,文才,口才,帅才。校长尽可能的容貌端正,仪表端庄,这才具亲和率,这是先天的物质基础,也是校长工作成功的要件之一。更重要的是,作为校长,要带头学习,不断学习,时时充实自己,更新知识,把握时代的潮流,具备时代气息,走在时代的前列。校长的文才、口才、帅才都应该是一流的。有文才,则思维敏捷,才华出众;有口才,则口齿伶俐,方能服众;有帅才,则领导有方,上下一心。要很好的研究政治,研究领导艺术,具备统揽全局的能力,这样,才不会出现顾此失彼,手足无措的局面。

德是才的基础,才是德的表现。有德则才显,有才则德著,无德则才虚,无才则德贫。德和才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紧密联系的关系。有德无才是庸才,有才无德是蠢才,无才无德是弃才,有德有才是英才。英才处事稳健,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时机,善于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事业兴旺,人缘广得。庸才,受制于人,瞻前顾后,难以成事。蠢才,头脑简单,态度粗暴,难聚民心,则用之无益。弃才,无德无才,为人唾弃。

德才兼备的表现是:具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服务意识和大众意识,心胸宽广,大度,会为人民办事,能为人民办事。这样,则民心所向,众望所归。事业幸甚,民众幸甚。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认为,天下最柔弱的是水,却能穿破坚硬的石头。自然界如此,推及人类社会而言也亦然,最高的德行好像水一样,水最能便利万物而又不和它们相争,它总是甘心处于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处于下方地势,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接近道。校长应该象老子说的那样是一所学校德行最高的人,处事应该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心胸像水那样沉静深邃,待人像水那样爱亲,言談像水那样守信真诚,为政像水那样有条理,处事像水那样灵活圆通,行动像水那样相机尔。为人处事能够做到不争、处下,确实是一个校长谦下、礼让、无私、心怀坦坦荡的高尚品质的体现。

事实上,德才兼备是每一个人都应当具备的品质,起码是一切想为人民和能为人民办事的人应该具备的。所以,校长必须首先具备这种品质。因为校长是一种岗位,是一种工作,是一校之魂,是一校之精神,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

只要心中有爱

沙土中心中学马洪涛

爱源于高尚的师德,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教师的爱是点点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师爱不是索取,师爱不是交换,而是付出,是给予,是自我牺牲。

我一直记着老师的教诲“教书育人,身教胜于言传”、本着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原则,做一个受孩子爱戴的好老师。八年前,我踌躇满志地从大学校园里走出来,满怀信心地踏进了这满是孩子们的天堂。身为一名教师,我经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是优美的语言、广博的知识,还是丰富的教学经验?我知道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有优美流畅的语言、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心。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用爱诠释着对事业的执着,在今天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面对方方面面的压力,面对种种的失落,面对一次次的挑战,我们没有放弃孩子,我们依然用爱感动着每一位学生,我们依然用情感染者社会。2008年5月12日是举国哀悼的日子,受汶川地震影响,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学楼顷刻间坍塌,当时谭千秋老师正在这栋教学楼里给学生上课,在天崩地裂的那一瞬间,他咬着牙,用自己的背撑住了垮下的水泥板,用生命换来了四名学生的新生。面对死亡,谭千秋老师没有退缩,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的撑起一扇生命之门。让四支稚嫩的花朵得到了庇护。地震那一刻,发生的感人故事太多太多。有这么多平凡而伟大的老师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走了,走的很匆忙,没给任何人说声道别。但是他们留下了感天动地的师爱。这壮举不仅是对中华民族舍生取义伟大精神的诠释,更是爱生如命的生动写照。

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孩子贴心。爱学生成长中的每一个闪光点,是我们教师最大的乐趣。一次次意外的收获,使我明白,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把每一位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真心去喜欢他们,去赏识他们。让种子感受春天,让那动人的生命力量在暖暖的春日里“破土而出”。

我们的生活是平凡而辛苦的,但总蕴含着温馨和幸福,看到孩子在课堂上的专注神态,看到作业本上漂亮的字体,看到试卷上不断提高的成绩,我常常觉得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3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教师节时,那一张张饱含深情的卡片,“老师,谢谢你。你是我妈妈。老师我们爱你。在一声声的深情问候中,孩子们把一束束象征着纯洁,健康,幸福的康乃馨送到我手中时,我感动的哭了,我又一次感到了教师的富有和幸福。

花的事业是艳丽的,果实的事业是丰硕的,而我愿意做一捧朴实的泥土,为花的艳丽,果实的丰硕,默默的提供养料。我坚信,只要以爱的热情点燃执着地火把,平凡的人生定能闪烁出童话般美好灵光。只要心中有爱,再苦的生活也会充满情趣;只要心中有爱,再累的工作也会充满激情;只要心中有爱,再难的教学也会充满快乐。相信我们只要用心教育,以爱育人,定会学子满天下,桃李吐芬芳。

做个裁缝式的老师

沙土中心中学 闫丽芳

我在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六个年了,虽然说时间不是太长,但也经历了不少的酸甜苦辣,这其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困惑。既困惑于学生,也困惑于自己: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了,可一到课堂上却缺乏了灵性?为什么现在的生活和教学条件好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却对学习不感兴趣了?为什么总感觉到现在的学生一届比一届难教了?

带着这些困惑,我参加了各种培训,在培训中学到了一些新理念,也终于明白了困惑所在,那就是我的观念走进了一个误区:我希望每一个学生都是成绩好的,都是听话的,对于所谓的“差生”或调皮的学生,则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而新课改则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注重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注重教育目标的丰富性,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注重个性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人才。

原来在新课改的理念里,差异是一种资源,不同是一种财富!教育不一定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参天大树才是社会的有用之材,鲜花和小草同样能让大地焕发生机!既然不能炼成为钢材,炼成好铁也是成才,国家也要各种好铁呀!那么,作为老师的我,再用同一个尺度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不是自己给自己过不去吗?

要用不同的尺度去衡量不同的学生!

这让我想起街上的裁缝,他们就是拿一把尺子量人,但这把尺子却可以去量高矮胖瘦不同的人,做出风格不同但都非常合身的衣服。这可是一把魔术的尺子,可以变换出不同的尺度。在裁缝的眼里,胖子有丰满的美,瘦子有苗条的美。如果在他们的眼里,只有一个尺寸,只有一个标准,面对不同的顾客,还怎么能够做出合身的衣服来呢? 所谓量体裁衣,即是如此!

有道是,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而人的复杂性更是如此!我们面对的学生千差万别,他们的出身,他们的个性,他们的目标追求,他们成长的家庭与社会环境各不相同。用一个标准要求他们,太难,也无个性可言!更不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那,就让我做个裁缝式的老师!

做个裁缝式的老师,尊重和平等地对待学生。于是我想起曾经看过的有关爱因斯坦的一个故事:一天,爱因斯坦的一位崇拜者请他写一封推荐信,并索要他的签名照片。爱因斯坦在满足他的要求后说:“你得答应也送我一张有你签名的照片,这样才公平。”就是这句话,就是这种平等的意识改变了这个人的一生,后来他发奋读书,成为一位饮誉物理学界的著名科学家——英费尔德。教育需要这样的尊重和平等。

做个裁缝式的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扬长避短。尽管我希望自己的学生个个是头名状元,但是,真正能够考上高分的,毕竟是少数。作为老师来讲,也许能做的就是:是金子,就让它发光;是铁矿石,就把它炼成钢;是泥巴,就把它做成瓦罐。

做个裁缝式的老师,用尺子量出学生的不同,让他们各显其长,各彰其能。做个裁缝式的老师,用尺子衡量不同的学生,一定能量出个精彩纷呈。

如何成为一名有魅力的老师

摘自网络

何谓魅力?词典中给出的解释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魅力不同于美丽,她不受年龄的制约,不因人的衰老而消失;也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不因形象一般而不存在魅力。相反,魅力如同陈年佳酿一般,越久远越香醇!喝酒要“品”,魅力同样也要“品”!故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作为一名教师,怎样在能让学生“亲咱”“信咱”?单靠老师的权威,是不足以让学生“亲”“信”的!那么,就需要老师要不自己培养成“魅力老师”!可教师的魅力又来源于哪里?

首先,教师的魅力来源于生活中点点滴滴。

“魅力”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力量,把她说成是一种魔力,也不过分,“魅”字的鬼字旁,就足以告诉我们一切!要想自己成为一名魅力老师,我们就必须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因为:

你的说话,将教会学生谈吐的方式;

你的服饰,将教会学生如何审美;

你的作风,将教会学生学习的态度,工作的态度;

你的行为习惯,将会是学生评判自己、他人的准绳。

你的同事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将会是学生为人处世的启蒙;

„„

魅力的培养,不要寄希望于大事,大事培养不出魅力,我们就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我们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楷模作用,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人之初,性本善”,要相信人都是向善向美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把评价美丑的标尺!当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引领学生在向善向美的路上前进的时候,自然学生会佩服你,感激你,认可你!(即使当时的不理解,学生对你的严格、认真,也会在他成长的记忆中打下深深地烙印,他同样会感受到你人格的伟大!)而这时候的佩服、感激、认可,就是因为你的魅力!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坚持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好,你就已经向“魅力老师”靠近了一大步!

其次,教师的魅力来源于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能。

一名老师,必须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何谓先进?就是最适合于学生,最适合于每一位学生的方法。课堂上,如果学生一个个都沉浸在你为他们创设的情景当中——他们认真地聆听着你的每一句话,感受着你的情感变化,思考着你的每一个精心设置的问题,就好像一个人自由的漂浮于海面之上,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惬意!下课后,他能够说:“老师真伟大!这节课我学到了很多!”你还怕自己没有魅力?课堂上吸引他们的,正是你高超的技能,正是你的教学魅力!

再次,教师的魅力来源于丰富厚重的文化知识底蕴 老师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上师范学校时,老师经常提醒我们的。这句话就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老师,就必须注意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的积淀。“传道授业解惑”是我们每个老师的的分内工作。当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有了困难,有了问题,需要老师帮助解决的时候,如果此时的老师表现出的是茫然不知所措,学生会怎么看待?反过来,如果老师寥寥数语、简单的一指一点,在学生看来复杂的问题已被老师迎刃而解,学生什么感想?除了佩服还能是什么!平时与学生聊天中,你都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把学生的问题放在科学、专业的层面给学生以正确指导,学生会怎么看待你?学生问了你一个超出你专业的问题,而你跟他解释的头头是道,他会怎么审视你?他会为你所拥有的渊博的学识而折服,并且会产生一种向你学习,以你为榜样的冲动!这不就是你的魅力吗?

还有,教师的魅力来源于坦荡的胸怀、博大的爱心

古人云“有容乃大”,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一种坦荡的胸怀。

爱国爱党是一种胸怀;

敬业爱岗是一种胸怀;

无私奉献是一种胸怀;

团结同志是一种胸怀;

爱护学生是一种胸怀;

服从领导是一种胸怀;

公平公正是一种胸怀;

负责忘我是一种胸怀;

兼收并蓄是一种胸怀;

„„

所有的胸怀,汇集在一起,就会上升为一种人格,当你的人格足以感召学生的时候,这就是一个教师的魅力!

在一个班级,学生的基础不同,成绩不同,家庭的背景不同,这时候,教师就必须付出一定的爱心!对于基础好、成绩好的老师给予的是鼓舞的爱;对于基础差、成绩一般的,给予的是鼓励的爱。老师对于每个学生都付出了爱心,让学生始终感受到,自己就生活在爱与感动之中,班级的角角落落无处不有爱的痕迹,老师的爱无时无刻不在自己的身边。这时候,老师的爱,学生的爱将交织成爱的海洋,老师也将成为爱的使者,把爱心播撒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间。“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当老师的爱心点亮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当爱成为班级的符号的时候,你还怕自己不是一位魅力老师吗?

总之,老师的魅力来源于肢体魅力、形象魅力、语言魅力、学识魅力、技术魅力、人格魅力、情感魅力等等!

愿每位老师都能成为魅力老师!

篇2:教师下水作文

竞选文艺委员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能站在这里参加文艺委员竞选,心情既高兴又激动。

平时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我是一个胆小腼腆的女孩。但私底下我却是一个内心充满热情、渴望展现自我的女孩。我不但爱唱歌而且爱跳舞,更有一颗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心。所以,我今天鼓起勇气,站在这里参加竞选,希望展现自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同学们的课外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我想对大家说:“假如我当上了文艺委员,我一定会做好这份工作。”

假如我当选文艺委员,我会配合班长及班上的其他班干部,齐心协力搞好班级管理,做老师的好帮手,我会帮助暂时落后的同学,让大家共同提高我们的整体素质,因为提高自身素质是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

假如我当选文艺委员,我会在同学们学习累了的时候,用动听的歌声为大家赶走疲劳,带来欢乐;我会在节日里组织同学们表演节目,把班级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我会和同学们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让我们班变成一个快乐的乐园。

假如我落选了,说明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将不断努力,争取进步,决不气馁,下届再选。

篇3:教师下水作文的教学流程

一.下水写作, 以试深浅

下水写作这一环节, 是“下水作文”作文指导方法中最基础和最根本的阶段。没有这一环节, 一切就无从谈起, 仍然是纸上谈兵, 夸夸其谈。什么时候写作, 这都有讲究的。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的最初阶段, 学生对教师的“言传”可能并不信任, 此时却正是作“中下水”文的最好时机———与学生同时同步写同题作文。当然, 为了取得十足的把握和良好的效果, 教师也可以事先打好腹稿, 通过作“前下水”文, 做足准备。当下水作文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效之后, 就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和具体要求, 灵活决定下水还是不下水、采用“前”、“中”、“后”何种方式下水。

在教学实践中, 有作文能力强的教师甚至可以让学生命题, 与学生竞赛, 这种情况下的“下水”更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慑服力, 能够为以后作文教学包括阅读教学, 做出一个闪亮而诗意, 且令学生记忆深刻的开场白, 奠定作文教学成功的基础。

二.展示习作, 建立互信

教师的下水作文写成之后, 最好在第一时间内呈现给学生, 尤其是作中下水文和作后下水文, 只有及时展示, 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好奇心, 才能促使他们在原有写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建构, 形成新的写作技能。我的做法是把“下水作文”, 原汁原味地印发给学生, 使学生在阅读比较中体味如何谋篇布局和修改文章, 包括调整结构, 组织句群, 锤炼词句等等, 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借鉴, 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增强了学生对作文的亲切感和亲近感。

现在江苏省教育厅实施“五严”禁令, 学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多了, 我觉得获益最大的应该是语文学习, 我们教师可以借机真正把“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句话落到实处。我在百度空间建立了个人博客, 把我的下水作文全部放到博客中, 并告之学生, 让他们利用课外时间去点击交流跟帖, 大大地节约了课堂展示和阅读的时间, 便于集中时间进行讨论交流, 达成共识, 形成写作知识网络, 掌握写作技能。而且这种空间虚拟方式, 更便于直言不讳地交流, 把课堂学习和课外拓展连成一体, 把集体指导和个别辅导有机结合起来, 大大提高了作文教学效率, 大面积提高了作文成绩。

三.叙说过程, 暗授技艺

将下水作文展示给学生以后, 教师还要把自己的写作过程, 包括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等方面说给学生听, 这就是叙说过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教师为什么这样立意, 这样安排, 这样布局, 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把丰富的陈述性知识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知道“是什么”, 而且还要使学生形成程序性知识, 知道“怎么办”“如何做”。教学的关键就是要使学生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发展其能力, 而这时教师的叙说过程就是催化过程, 将“是什么”转化为“如何做”, 提高学生的作文综合素质。当然, 教师的叙说要精练, 语言要有启发性, 能够不说的尽量不说, 能够让学生自己说出的尽量启发学生自己说出, 让学生尝试到发现问题的快乐和被认可、被赞许的喜悦, 产生学好作文持久的内驱力和激情, 保持浓郁的学习作文的动机。

四.评议得失, 心领神会

篇4:教师下水作文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下水作文 老师 示范

老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又是学生的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时刻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的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为此,笔者在写“下水”作文时有意识地打造开头结尾,使其富有文采,能够吸引学生,从而引导学生也这样做,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在“下水”作文《鲜花也要欣赏绿叶》开头中笔者这样写到:“无论再美的鲜花都离不开绿叶,无论再蓝的天空也离不开白云,无论再骁勇善战的将军也离不开士兵为其拼死效命。因此,鲜花也要欣赏绿叶。”在结尾中这样写到:“因此,即使你是贵为百花之王的牡丹,也要学会欣赏绿叶;即使你是湛蓝无比的天空,也要学会欣赏白云;即使你贵为骁勇善战的三军之主,也要学会尊重普通士兵的生命。毕竟,鲜花离不开绿叶。”在《人不能忘本》一文开头中笔者这样写到:“秋风起,寒气逼来,落叶归根;夕阳下,天渐昏黑,鸟兽归巢穴;暮年到,思乡心切,回归故里,叶落归根。这些就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不能忘本。”在结尾中这样写到:“人不应该忘本,要记住自己的根何在,自己的家何在,自己的祖国何在,时刻不能忘记家,时刻不能忘记回报社会回报祖国。”

这些作文话题和学生的作文话题相同,写这些作文的人又是自己的老师,对学生来讲这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再加上笔者悉心打造的开头结尾,无形中就给学生的写作树立了榜样,这时教师写“下水”作文就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通过这样的实践,有不少学生就注意了开头结尾。下面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如一学生在《从改变自我做起》开头中写到:“天空一改连日的愁眉苦脸,于是天空显得更加深邃、蔚蓝。于是万物似乎也有了颜色,窗子明亮了,水更加清澈了,小草也更加有生命力了。”在结尾中这样写到:“看吧!天空改变着自己的脸色,于是万物也随之改变,变得富有生机;花儿在不同的时间变幻着不同的颜色,改变着人们的视觉感受,于是人们感到花儿的颜色真丰富,生活在这世上真是一种享受,于是人们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工作、学习中。那么,你呢?还等什么呢?改变自己从现在做起吧!还周围一个微笑,周围会给你一个更灿烂的太阳。”还有不少学生也有类似的开头和结尾。这些学生的作文明显是受到了“下水”作文的影响。

每次写“下水”作文,笔者都在审题、立意上大动脑筋,重点选材料,找出材料的最佳立意,然后再分析运用材料。这样教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就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作文批改和评讲时就更有针对性,指导学生作文才会游刃有余。在写《扬长避短,铸就成功》一文时笔者选出的材料如下:⑴鲨鱼没有鳔,却能凭借极快的速度潜入水底捕食猎物,成为海里最危险的动物之一。⑵狼狈为奸的故事,发挥了狼的前腿长和狈的后腿长的优势,奔跑的速度大为提高。⑶日本资源匮乏,但它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发展技术型对外产业,一跃成为亚洲强国,世界强国。⑷有一外国小男孩,学习成绩非常不理想,退学后小男孩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园艺工作,最后成为一名出色的园艺师。⑸田忌赛马,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取得了比赛的胜利。⑹一代国学大师钱钟书考大学时数学不及格,但其古典文学底蕴深厚,记忆力超群,后来成为著名的国学大师。⑺陈景润大学毕业后教学成绩平庸,后转为理论研究,才有了歌德巴赫猜想的成就。⑻葛优当年因长得丑而未考中电影学院,后成为电影明星。选出这些材料对学生写作文来讲绰绰有余,但通过写“下水”作文向学生分析讲明什么样的材料是较好的,可以拿来用,什么样的材料是一般的,要淘汰。在“下水”作文中笔者就只用了⑵⑷⑹⑺这六个材料。为什么呢?要向学生讲明:⑵这个材料是个典型材料,非常符合立意,用它来论述自然界的道理“动物都会扬长避短”,同时也为后文作铺垫,引出“更何况人呢”这一层意思。用⑷⑹⑺这几个材料,既有古今中外的事例,也有国内各个领域的事例,涵盖了科技、文学、园艺、体育、演艺等各个领域,从而使论证更广泛更有说服力。

通过教师选材这一关的示范训练,学生明白了要多选材料并从中进行筛选,从而组织起自己完整严密的论证体系。学生的作文实践也取得了很大成功,特别是论述道理要从自然界过渡到人类社会这一方面,这一点几乎每位同学都做到了。

教师通过写“下水”作文,的确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教学的效果,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

篇5:教师下水作文

运动会上两位同学参加“山羊过独木桥”,在桥中间抱住转身,双双通过,裁判认为这样做有争议,因为他们更改了运动的规则。我认为这种置规则于不顾的行为是错误的,因为规则就是规则,即使你是国家主席也不可更改。

世上的规则可谓多矣。小到村规民约,再到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纪律,大到国家法律,其实都是规则。制定规则是为了保证最大的公平,保障社会大多数人的权益,从而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倘若人人都可以更改规则,我不敢想象社会是什么样子。

假如规则可以更改,体育运动将无序可循,体育运动不再成为运动,更像是一场闹剧。乒乓球运动员可以左右手各执一只球拍上场,左右开弓;拳击运动员可以手脚并用,将拳击变成散打;跳高运动员可以在脚下装上弹簧,这样可以跳得更高;游泳运动员可以穿戴上喷水装置,游得更快„„假如规则可以更改,体育不再是体育,那将变得非常可笑,违背了“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

假如规则可以更改,学校将会出现混乱。学生可以迟到早退,可以坐着上课也可以躺着上课。课堂上可以吃东西,可以玩手机,可以乱说话。男女同学可以谈恋爱,自习不上逛商场。厕所可以变成吸烟厅,餐厅可以变成垃圾场。学生可以辱骂老师,老师可以殴打学生„„假如规则可以更改,学生不再是学生,老师也不再是老师,学校不再是学校,那将是一幅怎样可怕的图景啊!

假如规则可以更改,汽车在人行道上开到120脉,随时可以停在路中央。高速公路可逆行,喝酒驾车更疯狂。人们不再凑够一拨过马路,个人想过不怕亡。商贩摆摊路中间,大妈跳舞高音响。大街到处有猛犬,狗屎遍地脏又脏„„假如规则可以更改,交通变得瘫痪,市容不再整洁,秩序变得混乱,那将是一幅多么可怕的图画啊!

假如规则可以更改,世界就会乱套。我只是想象了更改了规则后的乱象,只是想象而已。现实世界,规则规范一切,让社会有序运行。规则让违规者付出代价,让遵规者幸福安康。我热爱规则,我崇尚规则,因为它给世界带来公平,带来正义,带来美好。

篇6:教师下水作文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陈祥书

为了改革教育,日本“临教审”在第一次报告中强调人才创造性能力,阐释了创造性与个性的关系:创造性与个性有密切的联系,只有充分发挥个性,才能培养创造性能力。细加体会,不难发现:虽有道理,但过于笼统,还不够准确;虽有强调,但难免肤浅,还不够深刻。因为不是所有个性都有缘创造力,创造力只与核心个性相关;不是发挥个性就能创新,发挥核心个性才能创新。

外显个性,往往无缘创新。所谓外显个性,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习惯。其中,气质指的是人相当稳定的性情或脾气,性格指的是人对现实极为稳固的活动态度和行为方式,习惯指的是人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既然气质相当稳定,那自然与创新难有关联;既然性格极为稳固,那当然与创新背道而驰;既然习惯积久养成,那无疑与创新南辕北辙。就气质而言,虽然多种多样,但却无及创新:有的反应缓慢,能有力持久,孤僻稳健;有的动作沉着,能克制冲动,恪守既定。有的不易激动,难露感情;有的自制力强,不爱显露。有的遇到困难,优柔寡断;有的面临危险,极度恐惧。从性格来说,虽说优劣共存,然而无关创新:有的一向大公无私,有的历来自私自利;有的长期勤劳朴实,有的一贯懒惰奢侈;有的从小自尊自强,有的向来自暴自弃。由习惯来讲,即便追求文明,也无涉创新:有的能管紧自己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有的能管好自己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斗殴;有的能管住自己的脚,不践踏草坪,不踩踏庄稼。可以说,不论是气质、性格,还是习惯,都不会牵涉创新。

内质个性,常常关涉创新。内质个性,一般指的是兴趣、能力与智慧。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能力是人完成潜在可能性的本质特征,智慧是人掌握事物运行的根本规律。前者能积极探索事物,那定然与创新结缘,有所发现;中者能完成潜在可能,那必然与创立结盟,有所创造;后者能掌握运行规律,那自然与独创结对,有所发明。具体一点,内质兴趣是创新的基础。有了浓厚兴趣,就能努力探究,产生新思维,打破思维定势,避开人云亦云,见人之所未见;就能深入研究,获得新认识,提出全新见解,避免拾人牙慧,发人之所未发。再者,潜在能力是创造的关键。有了超强能力,就能发散思维,展开广泛联想,开阔多向思路,拓展立体视野;就能聚合思维,翱翔想象翅膀,聚集有关信息,进行重新推理。进而,在求异中找到新答案,诞生新方案;在求同中求得新办法,生出新结果。还有,内在智慧是发明的核心。有了高超智慧,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听到别人听不到的,知道别人不知道的;就能将先看到的进行外化,将先听到的进行物化,将先知道的进行美化。从而,从无到有,成就发明。

强化内质,才能成就创新。强化内质,就是强化兴趣、能力与智慧。而强化兴趣,就能提升积极性,增强探索性;就能加强创新意识,增多创新发现。强化能力,就能提高研究事物的能力,取得创新行动的高效;就能实现更多的潜在可能,获取更好的创造成功。强化智慧,就会增添智慧火花,获得无数灵感;就能把握运行规律,铸就丰硕发明。而要想强化兴趣,必须讲究思维与推理;只有讲究两者,才能产生浓厚的创新兴趣:可以先发散思维,演绎推理;也可以先聚合思维,归纳推理;还可以两者交叉使用,兼而有之。要想强化能力,必须兼用求同与求异;只有兼用二者,才能产生高效的创新行动:可以先同中求异,后异中求同;也可以先异中求同,后同中求异;还可以二者循环往复,反复使用。要想强化智慧,必须坚持唯物与辩证;只有坚持两项,才能引发超级的创新智慧:运用联系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可得到全面的认识;使用发展的观点,深刻地看问题,可生成深刻的见识;坚守两点论和重点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得出科学的结论。强化内质,就是强化创新;内质强化,就是创新强化。

个性与创新,是或然关系,不是必然关系:有时有个性,就有创新;但有时有个性,未必就有创新。更确切地说,外显型个性,几乎难涉创新;内质型个性,常常易涉创新。或者说,没有个性,创新只能是“翻新”;没有创新,个性只能是“任性”。因此,只有彰显内质个性,才能铸成真正创新,构筑中国梦想;只有真正创新,才能彰显内质个性,赢得中国腾飞。(215101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

【附20江苏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篇7:教师下水作文

山东新太市泉沟镇中学 薛启华

暑热刚刚消退,秋便悄悄地来临了。

天,变得高远起来;风,变得轻柔起来;空气,变得清新起来。大自然也在不知不觉地变换着色彩,地里的玉米腰间抽出了一缕红,像个大姑娘似的,静静地想着心事;园里的苹果只羞涩地红了一点腮,老远就能使人闻到一股清味儿。

这是秋的前奏,庄稼人得以清闲的日子。他们三人一伙,五人一堆,聚在街头抽着烟,拉着呱。静静的田间小路上,偶尔走过几个薅猪草的姑娘。勤快的`人则找一块空闲的场地,泼上水,骼石碾一压,留做打场用。

仿佛是一夜功夫,金色的秋天便降在人产面前。你看啊,有些爱出风头的玉米棒子不甘心被皮包着,悄悄地伸出头来,向人们炫耀着金子似的粒子。豆地里不时传来叭叭爆裂的声音,信佛召唤人们快来收割。

这时,不用谁号召,大人孩子一齐忙活起来,人来人往,溅起尘土飞扬。刚才还是齐刷刷的一片玉米,霎时间倒下来。女人、孩子、猫儿、狗儿都在地里忙活着,男人们则天着报拉机往;有运玉米。人们忘记了钟点,忘记了疲劳。

太阳归西了,月儿出来了,人们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女人们开始做饭,一掀缸,没有,于是,男人去挑水,女人去抱草,爱闹的小药狗踊着跑前跑后,水来了,女上上锅,男人则蹲在灶口烧起火。一切都那么条理,没了平日的你嚷我吵。

吃完饭,人们顾不得休息,又坐在院里剥起了堆成小山似的棒子,一边听着收音机,一边谈论着今年谁家的收成好,又在心里惦记着明天能否挨上号耕地。

这就是金色的秋天,庄稼人最劳累的季节。他们的脸晒黑了,手变粗糙了,可当他们看到金色的玉米堆成山,滚贺的豆子一袋袋,脆甜的苹果一筐筐,那颗质朴的心哟,比吃了蜜还甜。

哦,金色的秋天,像母亲一样富有。

最忙碌的季节过去了,太阳升得很高了,人们才起床。男人换上干净的衣服,刮刮蓬乱的胡须,哼着小调出了门,到自家的地头,察看苗情。地里已冒出针尖似的嫩芽,于是满意地点点头。抬头看看自家屋顶的烟囱冒出的缕缕炊烟,笑骂一声:“这懒娘们,才做饭。”

这就是庄稼人的节奏,这就是金色的秋天,她给人们带来了收获,也播种了希望。

篇8:对教师“下水”作文的看法

一、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写作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写什么”“怎么写”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学生。的确, 在“读写听说”四大基本功中, “写”是智力强度最大的一项劳动。写作作为一种技能, 必须在反复实践中才能形成, 一旦丧失了来自写作实践的源源不断的强烈感受, 就不可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教学指导。当语文教师依托写作训练目标, 设计好写作训练题目后, 如果预设的写作难易度把握不是很准, 此时不妨“下水”试试, 完整地经历写作的各个环节, 自然容易准确把握各个环节的难易度。而且对学生在审题、立意、构思、选材、写作成文的过程中会出现的情况, 遇到的困难, 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做些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平时的课堂限时训练中, 如果我们能与学生同步写作, 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增强其写作的自信。同时写作后的当堂交流互动, 也易于形成务实和谐的课堂气氛。当然, 对教者自身来说, 这样的操作无形中带来了压力, 可这难道不是一种催人奋进的自我鞭策吗?另外, 不大动笔的教师和经常“下水”的教师在指导写作时, 取向和心态是有很大差异的:前者由于缺乏对写作心理的深刻体验和把握, 往往更多的是居高临下的理论知识的灌输, 对技法技巧的迷信, 束缚灵性和创造的教条, 写作被神秘化, 成了学生的畏途。心态方面更多的是一种苛刻、挑剔的眼光, 容不得学生作文中的缺点错误, 写作中学生往往遭受更多的挫折和失败, 甚至产生情感危机。而后者把自己的写作体验推及到学生身上, 往往更能把握住写作的关键, 化难为易, 化苦为乐。因为深知写作的甘苦, 指导时更多欣赏的眼光, 批改中更侧重于鼓励和发现, 教学中更多宽容和平等的对话, 从而保证学生充满自信地投入写作, 获得更快的进步。再者, 教师会写、善写, 等于告诉学生:作文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是我们精神生活中表现和交流的需要, 只要我们用心投入生活, 感受生活, 就能最真实地表现生活, 作文其实就这么简单。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 既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教师的敬慕感和信任感, 又有

42隰2009.4

利于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 培养作文的兴趣与习惯。

二、有利于阅读教学

阅读与写作,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叫做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如车之两轮, 鸟之双翼, 缺一不可, 具互补效应。怎样做到善于读书, 谙熟阅读之道?方法多种多样, 其中“读写相长”“以写促读”是一条有效途径。教师经常“下水”, 反过来可以养成重点部分精读, 关键之处细读, 特点所在深读的阅读习惯和风格。这样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教学材料, 促进对阅读内容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提高自己分析把握教材的眼力, 而且可以激活思维, 活化知识, 开阔视野, 进一步发展解读技能, 构建起深邃的智力背景, 更加有效地展开阅读教学。而缺乏写作, 往往容易出现感知迟钝, “发现”能力欠缺, 情感粗糙麻木等状况, 面对课文必然是视野狭窄, 思路枯涩, 语言贫乏, 想象联想能力低下, 很难充分利用课文素材得心应手地进行阅读教学, 很难把书教得亲切, 教出味道。怎样走出这种困境?除了勤于思考多多诵读之外, 经常“下水”是一条“捷径”。

三、有利于提炼教学语言

在教学中,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至关重要。语文教师除了应具备一般教师的要求, 讲究准确、生动、活泼、得体、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外, 还应具备语文教学的语言素质。如:讲标准的普通话, 字正音准, 遣词造句合乎语法、修辞、逻辑, 语言生动形象, 饱含感情, 富于艺术感染力。但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教师口语连篇, 杂乱无章, 学生听起来吃力;有的教师故作深奥, 喜欢绕弯子, 过于晦涩, 课堂气氛沉闷;有的教师语言平淡无味、贫乏老套, 缺乏鲜活、流畅、多彩的特质, 学生恹恹欲睡……凡此种种, 都可以用写作中获得的语言锻炼功夫来改变。经常“下水”, 可以锻炼思路, 提高概括能力, 剔除口语中的杂质, 使课堂语言清晰干净;经常“下水”可以提高遣词造句能力, 使课堂语言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经常“下水”, 可以使课堂语言生动形象, 入耳入心, 营造出一个个美的语言环境。在这方面, 许多语文名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钱梦龙老师, 引章摘句, 妙语连珠, 让人回味无穷;于漪老师, 语言生动, 词采丰美, 富于感情;魏书生老师, 语言自然流畅, 幽默生动, 富于哲理……这些当代语文教育大家都有着很高的语言素质, 其秘诀之一, 就是笔耕不辍, 在经常写作中获得了语言的提炼、净化。

然而, 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有些教师对“下水”作文的认识存有一定的误区。有这样一个比喻:教学生写作文, 教师先动笔写一写, 这就好比教学生游泳, 自己必须先下水示范一样, 教师示范得好, 学生就学得快。如果说教师“下水”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作示范, 那就值得三思了。因为在上述认识指导下, 教师频频“下水”一板一眼地给学生示范, 学生虽然写出了作文, 但更多更严重的问题也就接踵而至了: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 教师的“下水”作文一出手示范, 马上便会成为他们的模仿对象, 从而逐渐形成固定的写作习惯:如一样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甚至某些一成不变的语言, 而这会严重阻碍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形成新的写作智能结构。长此以往, 学生的作文就会日趋千篇一律。于是, 概念化、公式化、枯燥乏味、没有个性的文章便源源不断。曾见过这样一个班级, 班内学生写“一事一议”的作文, 都喜欢以“看了上述材料, 我不禁掩卷深思”开头, 原来这正是该班教师给他们示范过的“经典名句”。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像这位教师如此身体力行的“下水”示范, 让学生刻意摹仿, 学生的作文怎么会有创新, 学生的个性怎么能得到体现呢?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 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各不相同, 他们写出来的文章也应各具特色。而在“下水”示范作用下, 久而久之, 学生的个性就会丧失殆尽, 从而变成别人“掩卷深思”我也“掩卷深思”的学舌鹦鹉, 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事实上, 把教学生写作文比作教游泳是极端错误的, 这根本是两码事。教游泳, 教师示范, 学生模仿, 什么“蛙泳”“蝶泳”也能学个八九不离十。而我们教学生写作文, 如果也只是“下水”示范示范, 仅让学生学个样子, 与自己八九不离十, 就不免可笑了。这只能说明这个教师根本不懂什么是作文。当然, 在教作文之前, 教师“下水”是有必要的, 这是为了使自己对作文的审题、构思、语言运用等有切身的感受, 从而在指导时能有的放矢, 避免疏漏和错误。可见, 提倡教师“下水”的初衷, 也是为了使教师明白其中的甘苦, 从而更好地为学生引路。

综上所述, 教师如果不会写作或写作底气不足, 是教不好语文的。学生的读写兴趣与爱好, 没有良好环境与氛围的熏陶与浸润, 是不可能保持长久的;写作教学没有教师的指导和引领, 是没有目标和方向的。所以, 语文教师“下水”作文, 天经地义。当然, “下水”必须谨慎, 要想清楚:我为什么要跳入水中?一个猛子扎入水中之后, 接下来我该做什么?得想明白了再行动!

篇9:下水作文:语文教师旨在“引玉”

我在近20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生涯中,一直喜欢动笔,不仅平时会在一些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学生写课堂作文时,我也和他们一样在教室里写作文,教室里没有站着的老师,有的只是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这种师生共同作文的氛围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所以教师写“下水文”,首先就为学生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愿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从“岸上”下到“水中”,大家共同参与、共同构思、共同摆弄文字、共同体验个中的甜酸苦辣,营造出努力想表达的一种写作氛围,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欲望。当然,也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作文并不是那么可怕,有老师和自己“并肩作战”,学生的主动性就能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就能逐渐提升。我带的几届学生中考时,很多学生在语文学科上为总分添加了很重的砝码,我觉得这是与学生共同“下水作文”分不开的。

其次,教师常下水写作文,可以让老师在点评时更具有针对性。同题同作文,教师亲自下水,动笔写一写,做到胸中有丘壑,指导学生才能更加有的放矢,而不至于隔靴搔痒。教师对作文的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具有更深刻的体会,知道哪几种立意是基本符合题意的,哪些情况有跑题偏题之嫌。师生互相阅读彼此的作文,更能让学生明白自己习作的不足,文章的差距在哪里,是词汇不够丰富生动,还是结构松散、逻辑混乱,或者语句不通顺、中心不突出,便能尽收眼底。

再次,语文老师的下水作文要把握好几个方面,要写学生的真实生活,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观察思考问题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能从成人角度去看问题,否则教师的下水作文就完全失去了指导意义。另外有些教师怕自己写的作文还不如学生写的,有失脸面,这样就给自己加重了心理压力,搜肠刮肚地用优美的词汇,虽然文章表面华丽了,但缺少自然情感的流露。其实老师的下水作文不要写得太好,不要尽善尽美,要让学生觉得老师的作文也不过如此,学生就会更大胆地“品头论足”。教师下水作文的目的是“抛砖引玉”,只要能把学生的“玉”引来,自己的“砖”次点无所谓。

篇10:教师下水作文

2014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修改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改还是不改,剧本都在那里

安徽省含山中学吴耀新

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修改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是呀,可以说,类似这样的争议在我们的身边大量地存在着,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应该怎样去对待呢,我的观点是:改还是不改,不同的是角度,需要的是理由,可行的是对话。

改还是不改,不同的是角度。材料中,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就演员修改剧本台词一事,发表的意见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针锋相对的。在我看来,这很正常,因为他们两个人在看待演员修改剧本台词一事的角度是不同的,表演 1

艺术家强调的是要发挥演员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表演中来,而不是像个提线木偶一样照本宣科,要知道,“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 所以,我们说从表演的角度,演员是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提出“改动台词”的要求的;再来看剧作家反对改动台词的理由:“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对呀,从剧作家这样一个作者的角度出发,剧本是他的心血,体现了他的艺术理解和艺术追求,怎么能“随意”改动,创作的原意可不能在“随意”中轻易违背呀。其实,在多元化的今天,诸如此类的争议大量存在着,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角度,从而得出了不同的甚至是完全不一样的看法!对此,我们要习以为常,求同存异,多些宽容,多些理解——理解一切就会原谅一切的!

改还是不改,需要的是理由。对于材料中“改还是不改”这样一个类似“To be or not to be ”的争议,我觉得这主要取决于他们各自的阐述理由是否充分到位,而标准就是艺术效果的最佳,当然艺术这个东西可能比较复杂,很难有个统一的标准,不过没关系,百家争鸣百家齐放好了,两家的理由都摆上台面来,争一争,议一议,我们要相信一个朴素的真理:道理总是会越辩越明的,比如说,近些年来,由投建PX项目而导致的公众与政府间的冲突日益增多,先有厦门,继而大连、宁波、昆明,近有茂名,从沿海到内地,此起彼伏。除此之外,各地在诸如建设垃圾焚烧厂、架设信号塔等公共项目上,也产生了类似的冲突,几成燎原之势,最近杭州的垃圾焚烧厂之争即是一例。观其结果,往往是政府在强大的民意面前低头,或缓建、或停建、或下马,总之,项目不了了之——政府这个“剧作家不改了”。然而,如果我们细究各方理据,双方的理由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交锋,而是在那里自说自话——这样无效的交流与沟通带来的必然是政府与民众利益的“双输”,而这原本是可以在摆事实讲道理中实现“双赢”的——我们的政府代表的正是我们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改还是不改,可行的是对话。那么,对于材料中的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来说,他们怎么样才能合作共赢呢?我的看法是多商议要合作,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对话不要对抗。个人的合作是如此,国家的发展也不例外。纵观当今世界,问题多多,争端不少。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就在一次论坛演讲中就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有三个选项:隔绝、对抗、对话。留给人类的只有对话,对话,是一对

一、几对几、群体对群体之间真诚的交谈。对话,意味着多元,意味着对文化单极化主张和努力的拒绝和彻底否定。对话的前提是承认、平等、尊重和包容。人类的祖先为我们创造了多元的文化,因为多元,所以可以对话、需要对话,世界也因此而精彩,并不断在异质文化之间的接触、冲撞和交融中得到持续发展、前进的动力”。比如前不久的越南反华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其实,在面对国与国的一些冲突问题时,我们中国一向坚持双方都要坚持向前看,坚持要对话不要对抗,要合作不要摩擦,要共赢不要零和,从而共同推动了外交关系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实现了新的发展。

回到演员修改剧本台词这个原点上来,我们在听到了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就发表的不同意见后,我们看到的是不同多维的立场角度,需要的是可靠充分的理由,可行的是持续平和的对话。如果我们面对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争议

时都做到如此,我们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就指日可待了!

上一篇:生化基础知识 --总结终极版下一篇:鼓励对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