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红霉素

2024-06-02

小剂量红霉素(精选十篇)

小剂量红霉素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新生儿呕吐患儿88例, 其中男56例, 女32例;患儿年龄32~42周, 平均36.43周;患儿体重1.8~3.8 kg, 平均3.18 kg。排除先天性的胃肠道器质性疾病。其中, 新生儿肺炎21例, 脐炎17例, 缺氧缺血性脑病19例, 新生儿硬肿症20例, 新生儿败血症1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2例,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原发疾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的对症治疗:首先抬高患儿上半身45°, 取右侧位并进行洗胃;其次, 及时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其中, 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小剂量红霉素进行治疗:红霉素3~5 mg/kg加入5~10 ml 5%~10%葡萄糖中, 用输液泵缓慢滴入, 1次/d, 3~5 d为一疗程。记录两组患儿发生呕吐现象和次数、患儿每日的完成奶量、患儿体重的变化, 进而观察患儿的疗效。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呕吐的疗效。 (2) 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血CRP。

1.3.1新生儿呕吐的疗效判定

患儿经过3 d的治疗后, 无呕吐现象或偶有呕吐现象, 每日进奶量好, 每天有10~15 g的体重增加, 则为显效;患儿经过5 d的治疗后, 无呕吐现象或偶有呕吐现象, 每日进奶量好, 每天有10~15 g的体重增加, 则为有效;患儿经过5 d的治疗后, 呕吐现象无明显改善, 每日进奶量差, 每天有无体重增加, 或只有10 g以下的体重增加, 并且伴有明显的胃潴留现象, 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血CRP测定方法

血样抗凝, 放入离心机内, 3000转/min, 离心10 min, 取血清, 置冰箱统一测定。CRP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34, P<0.05) , 见表1。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血CRP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血CRP分别为 (18.3±4.5) mg/L、 (18.4±5.6) mg/L,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CRP别为 (1.5±0.2) ng/ml、 (5.4±1.6) ng/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呕吐是消化道功能紊乱的表现, 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严重表现。呕吐物容易呛入气道而引起窒息和/或吸入性肺炎, 也容易引起水电解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较长时间的呕吐可引起营养不良, 很多疾病或因素都可以导致新生儿呕吐[2], 呕吐是新生儿期的一种常见症状, 新生儿出现呕吐原因是因为新生儿自身的解剖生理特点所决定的,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 而贲门括约肌发育较差, 胃容量较小, 食道下段括约肌功能不全, 胃呈水平位, 肠道蠕动的神经调节功能及分泌胃酸、胃蛋白酶的功能较差, 食管较松弛, 使胃肠运动及胃排空受到影响, 容易出现呕吐[3]。新生儿的胃肠道动力不足, 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容易发生反流性食管炎、呼吸暂停、吸入性肺炎甚至猝死等并发症[4]。新生儿常常因为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黏膜屏障功能及胃肠道动力的发育不完善以及疾病的影响而出现喂养不耐受的现象, 临床表现为奶量不增加或减少, 频繁呕吐, 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以及危重症的新生儿很常见。本组患儿采用消化道钡餐及腹部多普勒超声等检查除外胃肠道先天畸形和其他器质性疾病, 新生儿呕吐中胃食管反流及喂养不耐受等功能性呕吐仍占据重要原因。

红霉素是一种胃动素的激动剂, 它能够提高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以及食管下段括约肌近端5~10 cm处食管的蠕动, 刺激胃窦收缩及促进胃排空, 主要通过与胃黏膜上的胃动素受体结合而产生促胃肠动力的作用, 在治疗剂量下, 正常的移动性运动复合波被打乱, 胃、小肠发生强烈不规则收缩而引发呕吐[5], 在亚治疗剂量下, 红霉素可诱发胃肠道平滑肌收缩, 诱导移动性运动复合波的出现;选用3~5 mg的小剂量红霉素能够促进新生儿胃肠道动力, 促进胃排空, 可见红霉素对胃肠道的动力作用有明显的量效关系。所以, 近年来, 临床上越来越多的运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胃食管反流和新生儿喂养困难[6,7,8]。

红霉素属于林可霉素类药物, 主要通过抑制细菌肽链的延长来达到清除细菌的作用, 同时红霉素服用后能够提高机体免疫球蛋白, 也就是说红霉素具有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效果。动物实验表明红霉素对于肠道内大部分革兰阴性菌有强大的抗菌活性, 而且红霉素对于小儿机体影响小, 药物中95%以上通过肝脏、肾、胆管代谢, 经大便排出。现代药理学指出红霉素存在于炎症组织中的浓度较高, 半衰期长, 每天用药1次即可达到治疗目的, 在胃、小肠的酸性环境中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因此不会对患儿的肠道造成太大的刺激。

本次研究实验,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小剂量红霉素的治疗, 能够有效的在3~5 d控制患者呕吐现象, 增加患儿进奶量及其体重, 具有较高的疗效, 值得临床上的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朱燕, 金德华.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呕吐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 2008, 20 (7) :49-50.

[2]陈海平.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功能性呕吐50例效果观察[J].苏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7, 48 (2) :324, 335.

[3]周金凤, 张晓红.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呕吐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 2007, 15 (4) :55.

[4]钱应萍, 侯建明.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呕吐[J].现代医药卫生, 2004, 20 (16) :1591.

[5]Caro J J, Salas M, Ward A.Healing and relapse rates in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treated with the newer proton-pump inhibitors lansoprazole, rabeprazole, and pantoprazole compared with omeprazole, ranitidine, and placebo:evidence from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J].Clinical Therapeutics, 2011, 23 (7) :998-1017.

[6]郑飞, 陈学军.GP73在PH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 :13-14.

[7]谢昆华, 唐尚伟, 杨志寨, 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Hp感染者根除Hp治疗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 :1-3.

小剂量红霉素 篇2

地塞米松是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中生物作用最强的激素之一,仅需要很小的量即能达到与天然皮质醇相似的作用,因其量小,分布在血中浓度很低,难以用常规放射免疫定量测定法测出,故对测定自身皮质醇分泌量无影响。本试验利用地塞米松这一特性,通过其对垂体、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抑制作用,及由此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的程度,来了解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是否高于正常,其可能的病变在那个器官。来源:

根据给与地塞米松的剂量和方法不同分为4种方式,临床意义也各有不同。来源:

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试验方法是口服地塞米松0.5毫克,1次/6小时,共2天。于服药前及服药第二天5留24小时尿查尿游离皮质醇,于服药前及服药第三日晨8时抽血测定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来源:

结果分析:服药后尿游离皮质醇应抑制到<69纳摩尔/24小时,血皮质醇应<82.8纳摩尔/升。

小剂量红霉素 篇3

【关键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小剂量;红霉素

【中图分类号】R 7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280- 01

早产儿由于消化系統发育不健全,在喂养过程中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现象,表现为呕吐,腹胀,胃潴留等。我们使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早产儿,符合诊断标准的83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男25例,女20例,胎龄28周~36周,出生体重1200克~2060克;对照组38例,男20例,女18例,胎龄28周~36周,出生体重1200克~2100克。两组均为生后24小时内入院;伴随疾病有:窒息10例,9例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10例颅内出血,8例羊水吸入综合征,7例硬肿症。两组患儿治疗前在胎龄、性别、日龄、出生体重及基础疾病等等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诊断标准[1]

(1)频繁呕吐(≥3次/天);(2)奶量不增或减少(>3天);(3)胃潴留量>前次喂养量的1/3;所有患儿均除外胃肠道畸形。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在入院后入NICU,给予保暖,加强两组患儿的护理,积极的治疗原发病,纠正其它脏器功能受损,静脉营养,经鼻或经口常规喂养等治疗。在这个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小剂量红霉素(粉针剂,大连美罗大药厂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1021679)1mg/(kg.次)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3次/d,疗程5~7d。详细记录两组患儿病情变化、每日喂奶量、达足量喂养日龄、体重增加情况、呕吐情况、胃潴留量、静脉营养天数及大小便情况。住院期间每周查1次血常规、尿及粪常规、肝肾功能及血电解质。观察有无菌群失调等不良反应出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小剂量红霉素 篇4

关键词:小剂量红霉素,婴儿肺炎

婴儿肺炎是儿科常见疾病, 婴儿肺炎占儿童肺炎住院的大部分, 治疗不及时合理, 容易发展成为重症肺炎, 甚至危及生命。针对这种情况, 我科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 对于86例小婴儿肺炎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小剂量红霉素, 取得良好疗效, 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我院儿科病房收入住院的1~3个月的肺炎患儿170例, 两组患儿均排除先天心脏病, 先天肺部疾病等均有咳嗽、气喘, 双肺均可闻及中细湿性啰音, 胸部正位片提示两肺可见点片状阴影, 符合肺炎的诊断[1]。将17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86例, 对照组84例, 两组病例从发病的时间、症状、体征及月龄等情况经χ2检验, P>0.05, 无统计学差异。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采用婴儿肺炎的常规治疗, 包括抗感染、雾化吸痰等, 治疗组在常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 (湖南中南科伦药业有限公司, 批号H3030028) , 3~5 mg/ (kg·d) , 维持1 h, 1次/d, 连用5 d。

1.3 疗效判定

治愈:无发热、无咳嗽气喘、肺部干湿性啰音消失;好转:无发热, 咳嗽气喘明显缓解, 肺部干湿啰音减少;无效: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症状及体征总疗程比较

结果见表1。治疗组在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疗效比较

疗效显示, 治疗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见表2。

3讨论

婴儿肺炎是婴儿住院的最常见原因, 相对儿童肺炎的治疗时间长, 疗效不明显, 治疗过程中容易反复, 治疗不恰当容易发展成重症肺炎, 这与婴儿气管黏膜娇嫩、淋巴丰富、气管径狭小、纤毛摆动差关系密切。当然影响婴儿肺炎疗效因素很多, 如溢奶, 输液速度过快, 不恰当的护理等。本研究采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婴儿肺炎, 不是采红霉素的抗菌作用, 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发现小剂量红霉素有促进胃肠蠕动及非特异性抗炎等两方面作用 [2]。

红霉素作为一种抗生素, 主要治疗衣原体、支原体及军团菌感染, 在儿童胃肠道副作用大, 使用受到一定限制, 尤其近年来使用越来越少。但是小剂量红霉素的促进胃肠蠕动及非特异性抗炎的作用被发现后, 小剂量的使用有增多趋势。如红霉素在新生儿或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治疗中效果很好, 是利用其促进胃肠蠕动作用, 国内已经报道较多。Chicella[3]等结合MEDLINE中的相关文献分析, 也支持红霉素作为胃肠动力药物使用, 且证实疗效明显。本研究也是受在新生儿领域使用的启发, 利用促进胃肠动力、非特异性抗炎及免疫调节等作用来治疗婴儿肺炎。小婴儿生理结构有自身特点, 胃体较水平, 易反流, 呼吸道黏膜娇嫩、淋巴丰富、气管径狭小、纤毛摆动差, 易阻塞, 小剂量红霉素刚好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它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婴儿在肺炎过程治疗中减少婴儿溢奶, 使肺部吸入性的异物减少, 另外红霉素具有非特异性抗炎及调节免疫作用, 它可以减轻肺部的炎性渗出, 前者的作用更为突出, 可以使婴儿肺炎并发症减少。本研究中治疗组86例婴儿肺炎治疗采用小剂量红霉素, 结果发现治疗组住院时间缩短, 总的治愈率有提高。虽然小剂量红霉素佐治婴儿肺炎有一定疗效, 当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长期小剂量使用会造成一些耐药菌的出现, 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的研究, 去除红霉素的抗菌作用, 保留其促进胃肠蠕动及非特异性抗炎和调剂免疫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社区活动性肺炎管理指南 (试行) (上) .中华儿科杂志, 2007, 45:83-90.

[2]孙强.红霉素的非抗菌作用.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06, 15 (6) :391-392.

小剂量红霉素 篇5

【关键词】克拉霉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563.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32-02

慢性呼吸道疾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COPD)是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由于资源环境的破坏和工业排放废气的增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逐年增长的趋势。COPD呈缓慢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行为能力和日常生活。因而,有效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当前医学界的重要目标。据有关医学资料显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最好时机是在慢性气道炎症还未转化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这段时期[1]。目前,治疗慢性气道炎症主要的药物为克拉霉素,其广泛应用于气管类疾病,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少有应用。本文通过对克拉霉素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中应用的分析研究,旨在寻找具有临床推广价值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探索小剂量克拉霉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入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为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克拉霉素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FEV1%和SGRQ。结果:两组的FEV1%和SGRQ指标均有良性改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治疗后,两组间的FEV1%和SGRQ指标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克拉霉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克拉霉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563.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32-02

慢性呼吸道疾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COPD)是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由于资源环境的破坏和工业排放废气的增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逐年增长的趋势。COPD呈缓慢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行为能力和日常生活。因而,有效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当前医学界的重要目标。据有关医学资料显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最好时机是在慢性气道炎症还未转化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这段时期[1]。目前,治疗慢性气道炎症主要的药物为克拉霉素,其广泛应用于气管类疾病,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少有应用。本文通过对克拉霉素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中应用的分析研究,旨在寻找具有临床推广价值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探索小剂量克拉霉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入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为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克拉霉素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FEV1%和SGRQ。结果:两组的FEV1%和SGRQ指标均有良性改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治疗后,两组间的FEV1%和SGRQ指标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克拉霉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克拉霉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563.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32-02

小剂量红霉素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7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15例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其中男9例, 女6例;胎龄32~35周, 体质量1500~2000g。基础疾病:吸入综合征的8例, 咽下综合征的3例,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2例, 新生儿窒息2例。所有患儿生后均给予鼻饲或滴管喂养开奶, 喂养量按每次3~5ml, 1次/2~3h, 无不适反应时按每天每次1~2ml增加, 每次最大量不超过10~15ml, 喂养不耐受发生于生后3~7d。

1.2 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

(1) 频繁呕吐≥3次/d; (2) 腹胀, 24h腹围增加>1.5cm, 伴肠型; (3) 胃残余量超过上次喂养量的1/3, ≥2次/d; (4) 胃内有咖啡渣滓样, 并除外其他出血性疾病。全部病例均除外胃肠道先天性畸形, 消化道出血,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肠梗阻等疾病。

1.3 方法

出现喂养不耐受时立即禁饮食, 同时使用红霉素3~5mg·kg-1·d-1, 加入5%葡萄糖液, 按1mg/ml的浓度静脉滴注, 症状缓解后12h给予鼻饲喂养, 奶量为3~5ml/次, 1次/2~3h, 下次喂奶前抽吸胃管, 胃残留量大于上次喂养量的1/3量时停喂一次, 下次无明显胃残留时继续喂养, 继续使用红霉素至症状完全缓解3d以上。

1.4 观察指标

(1) 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的时间; (2) 有无阵发性哭闹; (3) 有无大便变稀及大便次数增加; (4) 使用红霉素前后化验肝功能。

2 结果

使用红霉素后平均24~36h呕吐消失, 腹胀缓解, 食欲增加, 无阵发性哭闹, 大便次数及大便形状无明显性变化, 使用红霉素后肝功能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随着围生医学的迅速发展, 早产儿成活率逐渐提高, 由于早产儿各种生理功能发育不成熟, 故易发生各种并发症, 其中喂养不耐受是较常见的病症之一, 临床上, 如何尽量缩短胃肠道外营养时间, 帮助其尽早建立有效的胃肠道内营养养成了早产儿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长期胃肠道营养不仅价格昂贵, 而且不利于胃肠功能的建立, 同时增加胆汁淤积、感染等的发生率。肠内营养兼有直接营养和间接促进胃肠道激素分泌的作用, 其中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有如下: (1) 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这一作用的靶器官包括食管、胃括约肌、胃腺、胰腺、肠腺、肝细胞、胃肠平滑肌及胆囊等。 (2) 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例如, 抑胃肽有很强的促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在进餐时抑胃肽及时的刺激胰岛素较早的分泌, 以免血糖过高, 这有重要的意义。能调节其他激素释放的胃肠激素还有血管活性肽对消化管作用:胃容受性扩张、抑制胃酸和胃泌素刺激小肠液分泌、小肠对钠离子和水吸收下降抑制肠肌的紧张性。对内分泌: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对神经系统:松弛气管支气管滑肌, 利于通气。胰高血糖素, 血糖升高, 促使蛋白和脂肪分解, 抑制胃肠活动增加胆汁分泌。P物质, 促进消化腺分泌调节水平衡、加强胃肠蠕动、腺体分泌。铃蟾肽, 刺激胃泌素释放、胃酸分泌、胆囊收缩、胰酶分泌。神经降压素, 抑制胃液分泌和胃肠运动。抑制胰液分泌、刺激肠黏膜分泌电解质。促胰岛素和胆汁的水和碳酸氢根离子的分泌, 加强胆囊收缩素引起的胰酶分泌。胆囊收缩素, 胆囊收缩、胰酶分泌、加强促胰液素引起的碳酸氢根离子分泌。脑啡肽, 似阿片, 胃收缩加强、幽门痉挛和十二指肠收缩, 延缓胃的排空, 加强胃酸分泌, 增加摄食从而使血糖升高。胃泌素, 促进胃液 (胃酸及胃蛋白酶) 、胰液 (主要是酶) 、胆汁分泌。胃窦收缩、食管下端括约肌收缩。 (3) 营养作用:一些胃肠激素能刺激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生长, 称为营养作用。例如, 胃泌素能刺激胃的泌酸部位黏膜和十二指肠黏膜的蛋白质、RNA和DNA的合成, 促进其生长。这些激素对维持和促进胃肠道功能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

早产儿胃动素分泌不足, 胃肠蠕动功能差, 难以形成有效的消化间期移性运动复合波, 所以早产儿在喂养及奶量增加的过程中可出现呕吐、腹胀、胃残流量增加, 甚至呼吸暂停及心动过缓等症状, 造成喂养困难。过去一直缺乏有效地治疗药物, 近年的临床研究证实, 红霉素的化学结构与胃动素相似, 能结合并激动胃动素受体, 从而产生促动力效应, 诱导消化间期移性运动复合波的产生, 促进胃肠诱运动, 且红霉素的胃肠动力效应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 小剂量红霉素促胃动力作用主要是通过胃动素途径, 增加胃近端伸缩性, 加强胃窦和近端小肠收缩的程度和频率、减少幽门的阻力等实现, 而大剂量的红霉素静脉注射则诱导强有力的暴发性胃窦III相波, 这种波不能增加胃窦的收缩, 且不能传导到小肠。因此, 抗菌剂量的红霉素不能有效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本组资料显示,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明显, 无阵发性哭闹及腹泻等症状出现, 无发生明显的肝酶异常、菌群失调及幽门肥厚性狭窄等不良方应, 故小剂量红霉素不失为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有效方法,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小剂量红霉素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本院新生儿住院治疗的早产儿68例, 其中男40例, 女28例, 均符合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1]: (1) 频繁呕吐 (≥3次/d) ; (2) 奶量不增或减少 (≥3d) ; (3) 胃潴留 (胃潴留>前次喂养量1/3) ; (4) 腹胀; (5) 均排除胃肠道先天畸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水肿及影响生长发育的先天性遗传代谢病等。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34例, 男19例, 女15例;胎龄 (32.8±1.6) 周;出生体重 (1980±5.2) g;对照组34例, 男21例, 女13例;胎龄 (32.2±1.5) 周;出生体重 (1968±3.2) g。2组胎龄、出生体重、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早产儿均予适当保暖、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静脉营养、对症治疗等综合治疗, 对照组予单纯体位疗法治疗, 治疗组在体位疗法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小剂量红霉素, 剂量3~5mg/ (kg·d) , 加入5%或10%葡萄糖中 (浓度1mg:1m L) 缓慢静滴, 连用5~7d。

1.3 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2组早产儿呕吐、腹胀和胃潴留消失的时间及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以 (x-±s) 表示, 采用t值检验,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包行统计学分析,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2组在呕吐及腹胀消失、胃潴留消失及体重增加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 不良反应

用药前后患儿肝功能检查, 均在正常范围, 治疗组胆红素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治疗组用药期间无大便次数增多及异常哭闹。

3 讨论

早产儿由于消化系统上不成熟, 妨碍经口摄入的充足喂养, 而且也容易造成呼吸道吸入;早产儿胃容量很小, 胃肠道动力不成熟, 胃肠蠕动往往很弱, 易发生出现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问题。消化酶接近足月儿, 但胆酸分泌少, 脂肪的消化吸收差[3]。对早产儿来说, 胃肠动力是影响喂养的关键因素。促进早产儿的胃肠动力, 可提高早产儿肠道喂养的成功率, 缩短由静脉喂养向肠道喂养过度的时间。减少因较长期静脉营养而存在的加重心肺负荷, 出现胆汁淤积的风险。红霉素是一种胃动素激动剂, 对全胃肠道均有促动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效应: (1) 促进食管收缩, 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压力; (2) 促进胃窦收缩, 改善胃窦、十二指肠功能协调性; (3) 诱导移行复合运动, 促进结肠运动及胆囊收缩等。红霉素的促胃肠动力作用呈量效关系, 小剂量即可诱导移行性复合波的出现 (MMC-Ⅲ相) , 大剂量可致胃肠道平滑肌产生强烈收缩, 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因此应该小剂量应用。我院在应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不耐受的观察中, 治疗组在症状缓解和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P<0.01) , 提示使用小剂量红霉素可促进胃肠动力, 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 促进肠内营养的供给, 且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黄瑛, 邵肖梅, 曾纪骅, 等.新生儿喂养困难与红霉素促胃肠动力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 2000, 38 (11) :696~698.

[2]董梅, 王丹华, 丁国芳, 等.低体重出生儿胃肠喂养的临床观察[J].中华儿科杂志, 2003, 41 (2) :87~90.

小剂量红霉素 篇8

关键词:小剂量,红霉素,早产儿,喂养困难

早产儿由于胃肠功能相对不成熟, 往往在生后1~2周容易发生胃潴留、呕吐、胃食道反流、腹胀等喂养不耐受现象, 而不能早期开奶, 致热卡、营养不足, 影响了早产儿的生长发育。2004~2007年, 笔者用小剂量红霉素促进早产儿胃排空, 治疗早产儿喂养困难, 取得了显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2007年住院的早产儿40例, 其中, 男25例, 女15例;胎龄28~32周31例, 32~34周9例;出生体重1 200~1 500 g13例, 1 500~2 200 g 27例;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12例, 合并RDS 6例, 合并败血症2例。均于生后1 d内住院。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 男15例, 女5例;对照组20例, 男10例, 女10例, 两组患儿的出生体重、胎龄等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1.2 早产儿喂养困难的诊断标准

频繁呕吐 (≥3次/d) ;奶量不增或减少 (>3 d) ;胃潴留 (潴留量>前次喂养量的1/3) ;均除外消化道畸形、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情况[1]。

1.3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补液,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综合治疗, 40例患儿均符合早产儿喂养困难的诊断。在无常规喂养禁忌的情况下, 所有患儿均于24 h后开奶 (雀巢配方奶粉) 2~5 ml/次, q2h, 以后每日增加2~5 ml;两组均给予鼻饲喂养, 保留胃管, 每次喂养前回抽, 观察两组呕吐、腹胀、胃潴留情况 (正常为不超过摄入量的1/4) 。治疗组加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 3~5 mg/ (kg·次) , q8h或q12h, 加入10%葡萄糖20 ml中, 时间>1 h, 疗程5 d, 对照组不加任何胃肠动力药, 喂养不耐受者停药或减量喂养。5 d后记录呕吐、腹胀、胃潴留及体重增长情况, 分析方法为χ2检验。疗效判定标准:症状完全消失为显效;部分改善为有效;无变化为无效。体重:早产儿平均体重增加15 g/d以上为显效;增加5~15 g/d为有效;增加5 g/d以下为无效。

2 结果

治疗组加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5 d后, 20例患儿呕吐、腹胀均消失, 进奶量增加, 胃潴留1例, 患儿体重平均增加15 g/d, 显效率为100%;对照组治疗5 d后, 呕吐、腹胀消失5例, 有所改善5例, 体重增加5~15 g/d者为10例, 显效率为50%。两组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性 (χ2=13.3, P<0.05) , 提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困难疗效显著。

3 讨论

由于早产儿胃肠功能不成熟, 易发生胃潴留、腹胀、呕吐、胃食道反流等喂养不耐受现象, 且早产儿胃泌素 (GAS) 、胃动素 (MOT) 水平低[1]。GAS由胃窦及十二指肠近端黏膜中的G细胞分泌, 具有促进肽和胃酸分泌, 刺激胃肠蠕动和消化道黏膜生长等作用, 兴奋迷走神经及进食等均可刺激G细胞释放GAS。MOT由小肠的M细胞分泌, 具有强烈的刺激上消化道机械运动的作用。近年来, 国外实验[2]证明红霉素为MOT拟似剂, 小剂量红霉素 (3~5 mg/kg) 能竞争性地与MOT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它可提高食道下段扩约肌张力, 促进下段食管蠕动, 诱导肠胃动间期复合波Ⅲ相运动, 加快胃排空。也有实验表明:红霉素不仅作用于MOT受体, 其本身也能激活MOT的内源性释放[3]。红霉素的促胃肠动力作用呈量效关系。但当剂量15~30 mg/ (kg·次) 时, 则扰乱正常肠胃动间期复合波 (MMC) 活动, 胃及小肠发生猛烈不规则收缩, 常伴呕吐、腹痛等症状[1]。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困难, 解决了早产儿治疗中如何早期喂养的一大难题, 使患儿每日喂养量渐增, 体重渐增, 保证了机体营养及热卡的供给, 有效率为100%。特别是在基层医院, 由于开展静脉高营养价格昂贵, 而其他胃肠动力药, 如普瑞博思、吗丁啉等, 因其对早产儿的副作用使在应用方面受到一定限制, 而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困难, 价格低廉, 疗效显著, 未见副作用,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瑛, 邵肖梅, 曾纪骅, 等.新生儿喂养困难与红霉素促胃肠动力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 2000, 38 (11) :696-698.

[2]Sama SK, kyan RP, Brandon A.Erythromycin acts on presynaptic neu-rons to stimuoate gastrointestinal motor activity[J].Gastroenterology, 1991, 100:490.

小剂量红霉素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期间收治的28例腹部手术后假性肠梗阻患者, 随机分成观察组14例, 对照组1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对继发性假性肠梗阻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观察组男9例, 女5例;年龄32~57岁, 平均年龄为 (45.43±1.21) 岁;进行结肠手术7例, 进行直肠手术4例, 进行小肠手术3例;并发糖尿病1例, 高血压1例, 其余患者没有慢性病史;手术后初次发病时间最短6个月, 最长的2年。对照组男性10例, 女性4例;年龄31~58岁, 平均年龄为 (45.19±1.32) 岁;进行结肠手术8例, 进行直肠手术4例, 进行小肠手术2例;并发糖尿病2例, 高血压1例, 其余患者没有慢性病史;手术后初次发病时间最短5个月, 最长的1年零8个月。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复性腹痛、恶心、腹胀、呕吐等临床症状[2], 患者的肛门均停止排便、排气, 部分患者伴有发热。两组患者在数量、年龄、性别、并发症、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 即进行保守治疗, 患者要禁食, 同时进行胃肠减压, 给予抗生素和生长抑素等药物对症治疗, 并注意维持患者身体水电解质的平衡及营养支持, 在治疗期间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以及腹部情况。给予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 具体方法为用静脉滴注红霉素每天2.0 mg/ (kg·d) [3]。

1.3 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肛门排便时间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用 (x¯±s) , 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 如果P<0.05, 表示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

对照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为 (36.87±7.87) h, 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为 (15.23±5.14) h, 两组患者在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t=14.2315,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2.2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

对照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 (60.23±17.32) h, 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 (37.23±16.31) h, 两组患者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t=13.2768,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2.3 术后肛门排便时间

对照组患者术后肛门排便时间为 (81.29±10.32) h, 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便时间为 (55.25±11.29) h, 两组患者在肛门排便时间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t=12.9838,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假性肠梗阻从其临床起源角度可以分成肌源性和神经源性, 而从发生的具体部位角度可以分成小肠和结肠。出现肌源性的假性肠梗阻患者会存在渐进性的平滑肌纤维化、退化, 其病变除了主要会累及患者的消化道之外, 还会累及到患者的膀胱及尿道等部位;而神经源性的假性肠梗阻临床表现是肠肌间的神经丛神经元出现退化或呈幼稚型[4], 而神经节细胞出现变性及减少, 出现神经细胞的轴突及树突异常;小肠假性肠梗阻是因为小肠的动力出现低下或者功能紊乱导致的, 主要临床表现是出现小肠的瘀积、吸收不良、肠腔扩张及肠腔内的细菌出现过度性繁殖所致;结肠假性肠梗阻一般是因为结肠动力出现异常而导致的, 主要临床表现是出现明显结肠的扩张, 进而容易导致结肠穿孔的发生。

假性肠梗阻的主要体征为, 患者的腹部饱满或者隆起, 其腹胀情况比较均匀, 但是有部分患者可见肠型, 但一般不出现蠕动波, 患者的腹部会有压痛, 并且在病情初期疼痛比较局限, 但会随着患者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疼痛范围会进一步扩大, 移动性的浊音呈阴性、阳性, 其肠鸣音通常是出现减弱。本组所有患者全部进行了腹部X线检查以及腹部CT检查才确诊的, 可见临床上比较容易出现误诊。使用小剂量红霉素来治疗腹部手术后假性肠梗阻是在近几年才受到临床关注的。主要的治疗原理, 我们分析是红霉素作为一种胃动素的受体激动剂可以刺激患者的胃肠道运动, 进而有效改善胃窦、十二指肠的收缩协调, 进而促进肠道固体食物的排空。本文对照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为 (36.87±7.87) h, 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为 (15.23±5.14) h;对照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 (60.23±17.32) h, 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 (37.23±16.31) h;对照组患者术后肛门排便时间为 (81.29±10.32) h, 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便时间为 (55.25±11.29) h, 两组患者在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肛门排便时间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 使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腹部手术后假性肠梗阻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马涛, 腹部手术后假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淮海医药, 2008, 26 (4) :288-290.

[2]苏少慧, 杨晶, 甄承恩, 假性肠梗阻临床诊治要点.临床荟萃, 2006, 21 (22) :1667-1669.

[3]吴海军, 红霉素治疗急性假性结肠梗阻1例.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6, 21 (13) :816-817.

小剂量红霉素 篇10

关键词:支气管扩张症,罗红霉素,治疗结果

支气管扩张是指支气管持久性扩张并伴有支气管壁破坏。支气管扩张是胸外科最常见的呼吸道慢性化脓性疾病, 易长期反复感染、反复发作, 可继发阻塞性肺气肿及肺源性心脏病,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故寻找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支气管扩张对控制疾病反复发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3]。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剂量罗红霉素治疗支气管扩张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0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支气管扩张患者90例, 经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支气管造影、肺部高分辨CT扫描检查及相关肺功能检查确诊[4]。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5例。对照组中男22例, 女23例;年龄58~84岁, 平均 (65.5±1.1) 岁;病程2~25年, 平均 (10.5±1.0) 年。观察组中男21例, 女24例;年龄55~81岁, 平均 (64.5±1.2) 岁;病程2~24年, 平均 (11.5±1.0) 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盐酸氨溴索 (沐舒坦, Boehringer Ingelheim Espana, S.A.生产, 批准文号:H30702917) 治疗, 2~3次/d, 15mg/次, 慢速静脉注射, 病情严重者予以30mg/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罗红霉素 (长春长庆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907289H60) 治疗, 0.125g/d, 3次/d, 口服。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咳痰量、治疗期间不良症状 (发热、反复咯血、脓痰增多或咳嗽加重、其他) 发生情况、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感染复发情况及满意度。

1.4 评定标准[5]

(1) 临床疗效:显效:患者咳嗽、咳脓痰及反复咯血等有明显改善或消失, 肺部功能恢复正常, 未发生再次感染, 肺部高分辨CT扫描正常;有效:患者咳嗽、咳脓痰及反复咯血等有明显改善, 肺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几乎未发生再次感染, 肺部高分辨CT扫描基本正常;无效:患者咳嗽、咳脓痰及反复咯血等无明显改善或出现加重, 发生再次感染, 肺部高分辨CT扫描出现异常。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评价满意度, 包括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及不满意。满意度= (非常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咳痰量

治疗前两组患者咳痰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咳痰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治疗期间不良症状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发热、反复咯血、脓痰增多或咳嗽加重及其他不良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2.3 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感染复发情况

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7例 (15.6%) , 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2例 (4.4%) ;对照组患者感染复发12例 (26.7%) , 观察组患者感染复发1例 (2.2%)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感染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5 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 支气管扩张是由于支气管及周围肺组织的慢性炎症破坏支气管管壁, 造成管壁肌肉和弹性组织结构损伤, 引发支气管腔扩张和变形的慢性化脓性疾病。支气管扩张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咳大量脓痰、咯血[6]。目前, 缓解支气管扩张的主要措施是予以抗生素控制感染[7]。

罗红霉素是一种经典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近年来其在抗感染、免疫调节和抗纤维化等方面的作用受到重视[8]。罗红霉素能抑制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嗜酸粒细胞产生白介素-8 (IL-8) 、减轻气道炎症、减少气管黏膜分泌黏液、增强气管黏膜纤毛运动、抑制中性粒细胞产生氧自由基, 从而减少炎性递质的产生[9,10,11]。

上一篇:作文教学的回归与策略下一篇:近期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