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运动

2024-05-31

太极运动(精选十篇)

太极运动 篇1

哲学中,马列主义认为运动是标志物质存在状态的哲学范畴,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哲学上讲“事物是永恒运动的”。无论是马哲的“事物永恒运动发展”,还是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佛家讲的“世事无常,万法皆空”,都在告诉我们任何事物乃至整个宇宙都无“恒理”可言,这是人类从最深处对世界最终极规律的认识。辩证法对此的极限解释便是“否定之否定”。任何现世的所谓“科学的”结论、定论、真理都不是绝对的或纯粹的,是有其适用范围和时限的,因此在未来时间一定会被推翻。这也就是为什么科学界定义科学的两大条件约束便是:可证明;终究可证伪的。因为,任何“科学”都是基于人类的阶段认识,而人类认识的深度、广度必定还会不断加深扩展,“永恒运动发展”。并且所谓的客观无非是在现有的科学认识基础上的,且人类的任何认识不可能存在纯粹的客观。其实任何理性和唯物主义在意的是“解读”,“承认客观的存在,认识上无限接近地去反映客观”。而且客观的事物也在随时空变化着,因此人类在认识上的“客观把握”只能不断紧随。因此只有“运动”、“变”和“无常”才是“终极不变的唯一真理”。

2 太极即变化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生,不是产生,而是演变的意思。亦即八卦由四象演变而来,四象由两仪演变而来。太极的变化流通,包含或阴或阳,呈现出柔与刚两种不同的属性。《易经》系辞还曰:“穷则变,变则通,是谓变化也。”此语道出了太极的阴阳变化之道。

太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太”字由“大”和“、”组成,“大”代表至大,点“、”代表至小,“太”同时有至大和至小的意思,可大可小;极有极限之义;太极就是至于极限、最原始、最根本的意思,即派生万物的本源。它既包括了至极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心。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这是“太极”二字的含义。

太极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思想太极思维,太极思维是把思维建立在太极原理即宇宙生成和物质运动变化的真实模式上而形成的思维,是“道法自然”的思维方式。它是带有中国古典哲学意味的科学思维方法,它既非逻辑思维,亦非形象思维,而是“脱离了正常思维轨道”的阴阳全息辨证思维之法。

太极图就是对太极之理的最概括的诠释。就是太极思维的成果,它诠释天、地、人,诠释自然与生命,亦大亦小,亦阴亦阳,亦内亦外,亦有亦无……万事万物尽在其中。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形象的、概括的阐释了宇宙中万事万物的结构、规则、旋机、均衡、圆融、变易和方向等,揭示了宇宙、生命、物质的起源和阴阳转换,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

太极图是研究周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象,它包含了天地万物的共通规律在内,所以有人说它是宇宙的模式,是科学的灯塔。但太极图由于阴阳两面方位的移动和变换,而又出现了不同的图象。先天八卦图讲对峙,即把八卦代表的天、地、风、雷、山、泽、水、火八类物象分为四组,以说明它的阴阳对峙关系。后天八卦图讲流行,形容周期循环,如水流行,用以表示阴阳的依存与互根,五行的母子相生。后天图是从四时的推移,万物的生长收藏得出的规律。后天八卦图体现了顺的过程,体现了流动的过程,后天八卦图的循环过程体现了变化的过程。本后天八卦图而绘制的太极图则恰与先天八卦图的太极图方向相反。由突出事物的对峙到突出事物向相反面的转化,即“物极必反”、“反者道之动也”和“太极元气,含三为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极图这个圆圈,就是代表的一,代表的宇宙,代表的无极,太极是有限之天,无极是无限之天,太极是有,无极是无,太极是三,无极是一。图象的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黑白两方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中白点表示阴中有阳。道生一,就是无极生太极。一生二,就是太极生阴阳两仪。二生三,就是阴阳交感化合。三生万物,就是太极含三为一。万物按此规律生生不已,故变化无穷。

3 太极拳即变化之拳

太极拳作为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拳,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董英杰先生说:“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即阴阳也。”“太极拳本系武当内功。”“太极十三势,本为导引功夫。导引者,导引气血也。”“十三势架永无已,所以因之名长拳,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要离太极。”练时如行云流水,粘连不断。所以古时候称它为长拳。

拳既以太极名之,须知其含义。先哲云:太极拳内含天地造化之机,法演先天,化生为一。太极之先,天地根源。太极即天地也。

太极拳乃无为之理,呈象之学,有为之法,道法自然,是融入攻防含义的悟道修道的专门法术,是入道之基而非修道之本。“拳”者,决非一拳一脚之谓也。拳者,圈也;全也;权也;理也;道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心中有所权衡,一举一动,理法俱现。至于太极拳修炼中的搏斗之法,乃是太极拳体认悟道的独特途径。通过技击的实践,在体认舍己从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的过程中。领悟到无为而有为,后发而先至,被动而主动,所谓反者道之动的奥妙之理。

以太极命名的太极拳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而且说明它的拳法、拳理包罗天地的变化,博大精深,是一阴一阳,刚柔相济的高深拳术。

太极是变化之本。太极拳的核心是阴阳之道,阴阳之道的核心是变化。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里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这就是太极拳。

4 太极拳运动以拳为形式,其目的在于要达到“太极”状态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品种繁多,色彩纷呈。太极拳则是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构思特异,独树一帜。它以人为本,其核心是强调自我的有序与和谐,强调平衡的状态。要求自我调节,处于协调、均衡、无过与不及,处于自然、圆转、连贯。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的“状态”之中。而要达到这种自然、自如的太极状态,则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去改变已形成的“不自如”。“自如”是相对的,“不自如”是绝对的。“自如”以人体自身的一定生理结构为基础而不是无止境的,唯心的。“不自如”则是指先天和后天所形成的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僵硬、不顺、受约束、拘紧、不自然等。它的绝对性在于适合人体自身结构的动作、意识的状态有最佳性。“太极”即是这种最佳的“状态”。“太极拳”是达到这种“状态”的形式。太极拳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经历”,是一种“形式”,其目的在于要达到一种“自如”、“随心”、“不受束缚”的“太极”状态。

太极拳被称为哲拳,它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因此不对中国的传统哲学有所了解,没有智慧是练不了太极拳的。太极拳决非一般意义上的缓慢的肢体运动。练太极拳即是一种拳术修炼,又是一种身心修炼,而重要的是身心修炼。身心修到“太极”之境,拳术自然就会收到“太极”之功。拳是小“道”,“太极”是大“道”,习拳明理,以小“道”通大“道”,是太极拳最重要的意义。变化即是太极、太极拳最根本的意义。误解了太极、太极拳“变化”的真意,一味的去追求招式、技法、技击,只能将太极拳引入歧途。

参考文献

[1]孙兆生.论太极思维在太极拳中的运用[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康戈武.理根太极拳传八方(下)——论太极运动观[J].中华武术,2001(6).

[3]区雪儿.太极与一切有关[J].中华武术,2003(4).

[4]李绍成,姜娟.太极拳运动发展之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3).

[5]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M].上海:上海书店,1986.

[6]太极拳全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7]杨成寅著.太极哲学[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3.

太极运动 篇2

推广普及太极拳运动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太极拳作为我国民族体育的瑰宝,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产物,她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她始终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学校体育中开展太极拳的教学,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弘扬民族文化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太极拳强调身心合修,注重精神和体魄的平衡发展,宜于塑造心理、生理都健康。太极拳能醒脑精神,调节神经,特别适合从事脑力劳动的师生和知识分子修炼。

二、工作目标

1、培养对太极拳的兴趣,能熟练完成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动作,记住口诀要领。

2、学生学习更多式的太极拳法,做到演练整齐、自然,动作规范。部分学生会舞太极剑(扇)。

3、理解太极文化内涵,将自己溶于太极拳文化海洋中,容得下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化解有不同意见甚至对立的人。

三、实施步骤及措施

(一)、启动准备阶段

1、组建“练太极、修身心“活动推广小组、培训骨干、确定教材,落实活动实施方案,校长室负责。

2、组建“弘扬太极文化”信息资料收集小组,主任室负责。

3、学校成立“太极拳演练”推广小组,推广小组作为学校推广太极拳的骨干队伍。学校在近期内启动对推广小组全体成员的培训工作,力争短时间内完成培训任务,工会负责。

4、学校在近期内开展“弘扬太极文化”的各项宣传推 1

广活动。

召开一次“练太极、修身心”教师会,统一思想,提高全体教师对活动开展的正确认识。学校宣传橱窗出好一期专刊,展示“秉承太极文化”的文字图片资料。各班级开一次主题班会,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太极拳”的影像资料,培养学生对太极文化的兴趣。

(二)、全面实施阶段,经过一月左右的时间全体师生对太极拳操练,达到全校师生人人会打太极拳的预定目标,为形成学校特色奠定基础。主要工作为:

1、将“普及太极拳”作为2013年学校工作的一项重点工程抓细抓实,由校长室牵头制订在全体教工中“普及太极拳”的实施计划。3定时间、定制度,做到每位教工人人来打、会打、爱打太极拳,为全体学生作出表率。

2、自本学期起,在全体学生中开始教学太极拳,由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牵头,艺体组制订在全体学生中“普及太极拳”的实施计划,做到活动开展管理网络齐全,时间安排科学合理,教学中心工作与太极拳操练两不误。操练时间原则上穿插在体育课及课外活动中进行,“太极拳”作为校本课程有机渗透在体育教学计划之中。经过多次研讨,根据太极拳的特点,结合我校的实际,决定分三个阶段落实太极拳教学目标。第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初步了解太极拳,并在体育游戏中渗透太极拳最基本的手型、步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进行分解动作的传授。

第二阶段,了解太极拳的基本理论,训练太极拳的基本功,基本掌握练习方法,学会24式简化太极拳的全套动作。第三阶段,熟练掌握24式简化太极拳,做到连贯协调、圆活自然,并在练习中感悟太极文化,部分学生能掌握42式太极拳。

3、由学校德育处室牵头,将普及太极拳活动融入学校教科研工作轨道,对活动开展的全过程进行及时的跟踪了解,及时科学分析活动开展中的综合情况与一系列有待修正

解决的问题,定期向学校指导小组反馈信息报告。并在适当时机选择相关课题开展教学研讨。

(三)、巩固提高阶段。通过全面实施阶段的普及,本阶段起把“太极拳”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之中,择机向社会展示,以逐步突现学校的这一特色。

1、自这学期起,学校将全体师生打太极拳列为大课间项目,并精挑细选苗子分别成立教师、学生“太极拳队”,在这两支拳队的带动下推动学校太极拳操演水平由普及向提高提升。

2、学校将弘扬太极文化融入到各类计划之中,将“太极拳”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列为学校体育教学项目,并列入学校每届运动会的展示与竞赛项目。每学期设立“太极文化周”,开展“太极拳”汇演会操,同时也作为每届教工健全运动会的一个项目。

3、学校教导处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注重于搜集积累“弘扬太极文化”活动开展的各类资料,精心组织相关教师开展专项的教科研究,撰写相关论文,在时机较为成熟的情况下形成一整套有价值的相关资料。

三台县争胜乡中心小学校

太极拳运动的保健作用 篇3

太极拳还特别重视脊髓神经的放松和锻炼,要求脊椎上领下沉,节节松开又虚虚对准,结合拳势变化,分别作蚕爬似蠕动,蛇行似的摆动,拧绳似的扭动,磨盘似的转动,引动内气穿脊贴背地运行,产生独特的舒适愉悦感。如白鹤亮翅,在松静中抬手,在抬手中松静亮掌……。通过太极拳锻炼,可以消除大脑神经的紧张疲劳,使人头脑清醒,情绪活跃,促进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平衡,使一些慢性病逐渐康复,是一项预防和治疗老年人因动脉硬化所引起的高血压的理想运动。

太极拳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重意不重力,在练习上以养气为主,与调息有关,要用动作去影响呼吸,使呼吸也成为一个运动,方能在完整的运动中得到更高的健身效果。拳势呼吸有增强呼吸机能,扩大肺活量,提高吐故纳新能力的效果。太极拳要求“含胸拔背”、“气沉丹田”,采用的是深长的复式呼吸,使胸部宽静,腹部充实,提高呼吸机能的持久性,改善肺的通气功能。舌抵上颚,用舌尖轻抵,就能发挥“桥”的作用。把人体任督二脉打通,有利于血脉循环。根据医学原理,增强呼吸是醒脑的手段之一,对脑萎缩有治疗效果。

而太极拳运动所强调的“深长匀静,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能使膈肌有节奏地增大上下运动,使肺泡能够充分地发挥作用,吸入更多的氧气。如云手时,先意识云手,指挥手足运动,左手往左运吸气,右手往右运呼气……这样动中有呼吸,呼吸中有动作,同时做到了“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就是太极拳的内三合。太极拳腹式呼吸深度的锻炼,使处于胸腹之间的横膈肌随着深长的呼吸不停地运动。对肝、脾、胃起到了按摩的作用,促进了腹腔的血液循环和胃肠消化功能。在练拳时,每听到叽叽咕咕的肠鸣声,就会使你感到特别舒服。

太极拳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人体衰老除了心血管系统变化外,最容易觉察的是运动系统的衰退变化。太极拳运动的松沉自然,绵绵不断,有利于微循环功能的改善及毛细血管内外物质交换,促进细胞组织的氧含量,减少肌肉内乳酸的堆积,减轻疲劳,有利于健康。同时太极拳运动能促进高密度脂蛋白的合成,中和并清理低密度脂蛋白,以保持血管壁的弹性和血管腔的通畅。同时,拳势运动能推动骨骼肌、胸腔、腹腔作周期性的收缩与舒张,促进静脉血液回流,能及时补充营养,排除废物,维护身体健康。

此外,练太极拳时,胸廊的放松扩大,使心肌外围压力减少,收缩差增大,排血量、增多,组织器官得到的氧分增多。实践和理论都证明太极拳是一种强度适中、动静平衡的有氧运动,可加速体内脂肪、糖和蛋白质的分解,改善脂质代谢,提高心肺功能,减少外周血液循环的阻力,从而减轻心脏的工作负担。国内专家认为,对于处于第2、3期的高血压患者,可以选择太极拳中的一些自然、放松的动作,如“云手”、“野马分鬃”。所以,太极拳被人们誉为“心血管的保护神”。

太极拳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练太极拳时要求“含胸拔背”、“松腰落胯”、“以腰为轴”,全身上下,肌肉关节,四肢百骸都要参加活动,使脊柱得到充分的锻炼。其次太极拳各个动作要走弧线,前后连贯,圆转曲折,全身上下都有或大或小,若明若暗的圆动作在和谐地进行,能使肌肉骨骼和韧带同时得到适当而均匀的活动。因此,坚持练太极拳能促进肌肉坚实,关节灵活,周围软组织和韧带保持旺盛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对延缓老年人体能和肌肉功能减退,保持关节灵活性,预防脊柱畸形、驼背、弯腰、骨质疏松,起着良好的调节作用。

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虚实分明,步法稳健。在整个练习过程中,身体的重量由腿结合虚实的转换交替负担,这样,下肢骨骼相对受力的时间较长,加上“三合”技术的要求,骨骼正常受力,久而久之,骨骼强壮有力,大大提高了对骨骼系统的锻炼作用。所以,太极拳运动用多弧形动作锻炼机体,也都是腰部走弧形或圆的外在表现,符合人体骨骼运动的规律。武术界有“太极腰、八卦步”之说,可见腰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如“闪通臂”转“搬拦捶”,当腰脚向后转,同时左手上转到左额前、右手转到右腰前,都在右腰前腰,长期从事太极拳运动,对增强骨骼、肌肉运动系统有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太极拳运动是一种合乎人们生理规律,轻松柔和的运动。它不仅是一项多功能、高价值的体育运动,且是一项较好的医疗保健的体育项目。所以,要想收到强身健体的最佳效益,一要有生命不息、练拳不止的恒心,做到晨昏无间,寒暑不易。像吃饭睡觉一样,不可一日不练;二要把练拳提到热爱、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高度,不急不懈,循序渐进,知理明法,精益求精。那么,太极拳回报你的将是“延年益寿不老春”。

具体地说:练太极拳剑者血压正常,肺活量较大,心血管适应性较好,脊柱的活动度也大,四肢关节的活动度良好,肌力也较强壮。因此,我个人认为,太极拳是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所能选择的最佳运动形式。有诗赞曰:拳除沉疴去痼疾,掌击瘟神添神奕,欲问回生绝妙处,劝君日日运太极。

篮球运动的太极活化之研究 篇4

中国的武术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都是相通的,在众多的运动中篮球和太极拳运动极为相似,技术动作是“以圆划圆,处处体现了圆”。说到太极拳,很多人对这种传统的健身方式感到神秘。练习者通常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娴静优雅地舞动身体,心随气息而动,诗意般地获得心灵洗涤,强身健体。篮球运动是速度很快、对抗性较强的体育运动,两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当一股股东西方文明发展的浪潮正沿着各自向彼此的对方靠拢与求证,其结果必然是两者的融合。篮球是西方人发明的体育运动,而太极拳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武术运动。自古以来东西方的文化、哲学、艺术、体育等领域存在很大差异。我国传统的武术理论属理论型的,感觉和想象的较多;西方的运动理论是实验型的,注重科学性。但从体育运动的角度来看,太极拳与篮球运动有许多相通之处,联系较多,也存在着很多正相关性。太极拳是武术的阳春白雪,体育运动的高级功法,为何不把其技术和理念嫁接到其它运动中,实属遗憾。把太极拳的技术和理念嫁接到篮球运动中,使篮球太极活化,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2 太极拳与篮球运动的最大公约数

2.1 求证最大公约数

太极拳和篮球都是一种圆的运动,它们的理念和动作设计都围绕着一个“圆”字。太极拳是以圆划圆,处处体现了圆。篮球技术的动作路线、节奏和韵律与太极拳极为相似,其技术动作特征也是“圆”。如篮球的传接球的技术动作:要求手、臂和肩部放松,肘部下垂,曲膝,手部迎球。当手指触球后,随球后引,顺势将球置于胸前,然后拨指抖腕把球传出。整个传接球的动作路线是一个圆的轨迹,动作是圆活、自然。运球的技术动作:要求“迎、让、推、送”,动作是大臂带小臂圆的运动。迎———手臂放球后主动向下迎球,在球反弹到最高点之前,尽早触球。让———手触球后顺势向上退让,这样可球手一体。推———在球下落时,以大臂带小臂的推按动作向下运球。送———运球手柔和随球下放。这样运球动作的轨迹是圆弧,手接触球的时间较长,动作柔和、连贯,更有利于控制球。如篮球的投篮技术动作,身体是以腰为核心,用力连贯,用力顺序是自上而下,其技术动作:蹬地、立腰、顶肘、曲腕,整个技术动作的运动轨迹也是典型的圆弧形。篮球的整体用力和韵律也与太极拳极为相似,篮球的技术动作也要求全身协调、连贯的整体用力,动作“柔、顺、美”。综上所述,太极拳与篮球运动的最大公约数为圆的和谐统一。篮球和太极拳技术中处处体现了圆,使的劲也是圆力,故它们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具有天然的联系和正相关性。

2.2 圆的物理特性

从力学角度分析,圆的滚动摩擦系数最小,圆受力后最容易分解,这就是圆的切线用力的原理与特点。圆可以变化任何一种形状,圆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起点与终点重合。正如篮球技术动作一样,圆的运行易出曲线,圆的张力较大,特别是投篮的弧线。只要作用力不通过圆心,其运动轨迹就是曲线。圆的运动稳定性较差,但它可维持动态平衡。

2.3 圆的文化哲理性

圆是一种理念,一种境界,一种追求。对圆的描述很多,如“圆活、圆滑、圆通、圆满、圆柔、圆顺、圆随、圆实、圆美”等,是因“圆活方死、圆滑方涩、圆通方淤、圆满方欠、圆柔方刚、圆顺方顶、圆随方歧、圆实方虚、圆美方壮等”。柔性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圆”,提到圆就会联想到水,水又是柔性思维的源泉。太极拳、篮球、水道三者是相通的,既和谐统一到“圆”上。水是和顺的,和顺则圆,圆则通达。“水”富有哲理,它具体的自然性和抽象的概念性。道是事物运行的规律,是“序”与“位”的变化规律,是在变化中谈变化。我们根据水性、水哲、水文、水势、水情等特点,悟其水道。水道,就是水的变化之道。水虽无味、无色、无形,但水可入百味、透千色、呈万形。水虽无常形,但能随形就势。水是和顺的,可以包容一切。特别是水三态的变化和水哲、水文更能给我们许多启示。理性的水是变化之水,取其“于无形中见有形”,“水因无形才变化无穷”之道,把其运用到篮球运动中。在中国的文化、哲学、武术的经典中水的灵性、水的灵动、水的哲理给我们很大启迪。

3 篮球运动的太极活化

所有的体育运动都是相通的,有必然联系和内在的运动规律。太极拳与篮球运动技术有很多相似之处,有着天然的联系,酷似一对竹马青梅,怅恨久别离。太极拳与篮球成功的有机结合,已开先河。通过理论研究和运动实践,求证到太极拳与篮球运动的最大公约数为圆的和谐统一,并把太极拳的理念和技术嫁接到篮球运动,使其活化成理性与感性兼备的太极篮球。我国的篮球运动技术和理念还停留在有技术无艺术的阶段,感性篮球呼唤着理性篮球的到来。运动技术形成的规律是:运动技术动作“先快后慢,先方后圆”。所有运动技术动作的练习和运用,“慢与圆”比“快与方”难度大,如婴儿学走路一样。在婴儿蹒跚学路是先学跑,后学走,也遵循着“先快后慢”和“先方后圆”的规律。因为身体运动快的动作好找动态平衡,慢则较难。如果婴儿刚学走路就如同长者迈着四方步,稳稳当当,那就神了!现代篮球技术的两大弱点:“慢不下起来,圆不出来”。太极篮球练习动作,是根据圆的滚动原理和圆的切线用力来设计的。在动与静之间寻找一个临界点,使身体和动作总保持一个最佳“动态平衡”状态。动作与动作的连接是紧密的,每一个动作的结束,就意味着下一个动作的开始。每个技术是由一系列动作组成的,故单一动作是很少存在的。我们所倡导的太极篮球就是从水中悟出篮球技战术的真谛,“水因无形才变化无穷”,使篮球达到“形如水,意如水,动如水”的境界。太极之水天上来,太极篮球就是以太极水的柔性思维和逆向思维为理念,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高级篮球运动。在水的天地里了解水性、理解水性、掌握水性、利用水性,从而悟出水的真谛,为篮球运动服务。山因势而变,水因形而变,人因事而变。我们不但能从“水”中悟出道理和规律,也能从中找到篮球运动与太极文化、艺术、哲学、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契合点。太极篮球技术练习可分为四个阶段:练形、练意、练气以及意气结合阶段,对于运动初学者来说,练形应放在首位,意气结合是太极篮球的高级阶段,应放在最后阶段。

4 结语

太极篮球是取其水道,把太极拳和篮球美妙结合在一起的感性与理性兼备的太极篮球。它“有道、有技、有艺,又柔、又顺、又美”,长期锻炼可以达到“人球相应、人球合一、人球皆练”的运动效果。它可以作为竞技篮球的训练内容、形式和手段,也可作为一项很好的娱乐、保健的特色体育运动。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娱乐性和健身性。太极篮球是建立在我国大地上的一枝独特奇葩,它植根于中华古老文化的沃土,吸吮我国武术的精华,成长在中西合璧的伊甸园。它不是做秀,也不是赶时髦,而是一个呱呱坠地的新生事物,是东西两大体育运动成功结合的光辉典范。

摘要:所有的体育运动都是相通的,有其必然联系和内在的运动规律。太极拳与篮球运动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具有许多正相关性,酷似一对竹马青梅,怅恨久别离。太极拳与篮球运动成功的有机结合,已开先河。文章通过理论研究和运动实践,求证到太极拳与篮球运动的最大公约数为圆的和谐统一,并把太极拳的理念和技术嫁接到篮球运动,使其活化成理性与感性兼备的太极篮球。

关键词:太极拳,篮球,结合,活化,能动技术

参考文献

[1]陈芳.浅析初学太极拳的外形教学[J].搏击.武术科学,2006(3).

[2]李承维.篮球运动教学与训练[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太极运动 篇5

关键词:太极拳 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210-02

前言

大学生活是人生当中接受教育的重要时期、但是目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令人堪忧、由于大学生的身体状况很糟糕、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中考的体育成绩从10分加到30分,这充分的说明对体育锻炼的重视。通过我国人民长期锻炼的实践证明、太极拳确是一种符合人体生理、心理特点和体育原理的健身运动、也是一种防治和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新中国成立后、原国家体委为了推广普及太极拳、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编写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二式太极拳以及各式太极拳的竞赛套路。目前、在我国和国外、已把太极拳作为医疗体育的一个项目。以它独特的运动特点、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太极拳在中国历史悠久、有浓厚的文化积淀。其非凡的健身、健心功效风靡世界、长盛不衰目前是国内高校体育健身项目中习练人数最多的一种。本文将重点研究进行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及重要意义。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以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的体质、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的指导思想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吉林省延吉市图书馆、延边大学图书馆及相关网站上搜集、查阅了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与研究有关的政法规和工作材料、借鉴了部分与本研究相关的硕、博士论文、并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形成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1专家访谈法:就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对国内知名的武术老师、太极拳的方面的老拳师、和一些太极拳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个别访谈。

2.2分析归纳法:通过对太极拳运动对大学身的健身、修心的比较、分析、讨论、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并总结出研究结果。

二、结果与分析

1.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人体的多种多样活动、依赖于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兴奋与抑制的调节、而动作的变化、协调和平衡则全由中枢神经系统来指挥。太极拳动作与意念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保健、配合水平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程度。太极拳松、静、自然的运动状态有利于虚实、进退的自如转化、对神经系统有显著的保健作用。长期进行太极拳练习可有效的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使动作灵活、协调、使练习者心情舒畅、忘我怡神。随着练拳熟练程度地不断提高、肌肉收缩和舒张地交替、转换能力也随着增强、神经系统活动过程地均衡性和灵活性――自我意念控制地加强、传递信息就越高、正确性也越来越高、从而使神经系统得以不断改善。由于大脑功能复杂、能量需求较高、一般运动难以有效提高脑部血液供应、松柔圆顺的太极拳运动可使气血运行活跃、脑部微循环通路开放、保证大脑血液供应、使大脑聪健。

现代社会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使大脑皮层相应区域长期处于高度兴奋的紧张状态、容易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副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降低、两者处于失调状态、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太极拳运动中有意念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相互转换、促进了身体各部分组织的新陈代谢、使练习者气血逐渐得以旺盛、精神爽朗、反应敏捷、起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效果。

2.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呼吸系统的影响

呼吸与人体的健康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呼吸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氧气与细胞内营养物质的结合、产热、所需的能量的释放、以及最后生产二氧化碳和水。

进行太极拳运动练习时要求学生要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就太极拳动作组成而言、它包括了各组肌肉、关节的活动、也包括了有节律的呼吸运动、而太极拳运动中腹式呼吸是修炼身体内部气息和增强元气的主要手段。它来源于古代时期的导引术和吐纳术、与现代运动生理学观点一致、是运动时合理的呼吸方式。腹式呼吸法是在呼吸时横膈肌收缩、腹部随之起伏、是以隔肌活动为主的呼吸方式。它可以加大膈肌运动幅度、提高肺活量。也是这种呼吸方法才能表现出太极拳的柔、匀、细、长、在动作配合上才能协调、它在医疗保健上有重要的作用。横膈肌的运动还可以给肝脏以规律性的作用、改善肝脏功能的良好方法。运动中要有意识的使呼吸与动作适当配合、胸部放松、动作舒展、这样使呼吸自然、更好的加速了血液和淋巴的循环、经常打太极拳对保持肺组织的弹性、胸廓活动度、肺的通气功能及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代谢功能都有很好的影响。运动中无论采用哪种呼吸都要留有余地、做到“吸而不满、呼而不尽”、如此呼吸效率才能提高。但是在太极拳运动中、不可大呼大吸、或较长时间的深呼吸、否则会出现人体的换气过度、使体内的二氧化碳过多散失而血浆碳酸浓度降低。因此大学生经常参加太极拳运动、可以增加肺活量,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肺功能及有氧代谢运动能力、有利于全身新陈代谢的进行、而且血液中的含氧量增高、可增强各脏器的功能。

3.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运动系统的影响

在大学阶段、学生处于生理发育阶段、从肌肉到骨骼、从神经系统到内脏各个器官都需要相应的锻炼。太极拳螺旋式的弧形动作能使身体各部分肌肉群和肌肉纤维都参加活动。经过反复地缠绕绞转、使肌肉能拉长到一般运动所不能达到的长度。长年累月如此绞转、一张一弛、使肌肉匀称丰满、柔韧而富有弹性、并增强收缩能力。由于肌肉的收缩对骨骼的牵拉作用以及新陈代谢的加强、骨的血液供给得到改善、使骨骼的形态结构和性能都发生良好的变化、骨质也变坚固。这就提高了骨得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扭转方面的性能、不易发生变形和畸形。由于肌肉和骨骼不断地作螺旋式的弧形动作、使关节周围的肌肉、关节囊和关节韧带受到良好的锻炼、增强了关节的稳定性、柔韧性和灵活性。所以、经常练习太极拳的人不仅骨质坚固。而且关节的柔韧性较好、肌肉活动的协调性也强、能较快地掌握新的动作要领、提高练拳水平。而且很少发生关节脱位、发炎或扭伤等事故。特别对老年人的腿力衰退、足膝痿软、屈伸僵硬、行走乏力等衰老现象起到保健和防治作用。4.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

大学生普遍处于青年前期,是一个人一生中心理矛盾和心理压力的多发期。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感指的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等导致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而从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来看、对习练者要求精神和身体放松、它不同于其他竞赛运动耗能带来的紧张和疲劳、它整个身体缓慢、轻松、肢体伸展、宁神静气地做动作、不仅讲究柔和缓慢、连贯均匀、圆活自然的行动、更加追求情绪稳定、心态平和的好心情、并且强调注意力集中、精神内守、排除杂念、这十分有利于消除人事的烦恼和缓解内心的冲突、从而使心理得到平衡。

所以、大学生练习太极拳运动会普遍觉得身体轻松。精神爽快、疲劳消除。从根本上缓解学习、社会、人际交往和情感所带来的压力。

5.练习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意志品质和品德的影响

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而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家里人的宠溺、以及优越生活条件的影响,会不知道怎么面对艰难环境,缺少吃苦、耐劳的好习惯。意志力薄弱、自觉性和自制力差。因而很容易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和障碍。“德”乃社会意识形态之

一、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干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而因为在大学阶段、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相对还不是很成熟、容易影响自身的品德发展。太极拳、前人称之为“知觉运动”、其原因在于其锻练是与人意念感觉分不开的。大学生坚持习练太极拳运动,在不断练习动作提高的同时、也不断的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克服任性、急燥、懒散以及意志力薄弱等不良因素。练就克己礼让宽厚待人的道德质量。通过坚持不懈的锻炼、可以使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克服困难、不屈服于困难的环境、和对手勇于拼搏、自强不息、有利于增强他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竞争力。再次、太极拳运动中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其中道家的尚柔、尚自然的思想在太极拳运动中更是淋漓尽致的发挥、整个演练过程始终在追求人性的“真、善、美”境界、使自己学会控制自己的需要和动机、产生良好的价值观和是非观、使自己的个性倾向更加成熟、更加稳重、所以当代大学生练习太极拳运动可以很好的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和加强个人的自身品德。

三、结论

太极拳人体内部的精微运动 篇6

太极拳能“以柔克刚”。但柔怎么克刚呢?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太极拳的理论中,有许多富有哲理的文句。所以学习太极拳,我们能学到许多哲学知识。

太极拳能够使人“沉静若水”,这是个心理问题。人们喜欢用心理认知来规范自己或者别人的行为。太极拳里有许多类似“沉静若水”等涉及心理学上的指导性语言,这些语言精准地抓住了人们的细腻的心理过程。因此,学习太极拳能让人们学到许多心理学知识。太极拳与心理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太极拳轻柔缓慢,主张胸空若谷、腹内空净气腾然的运动方式,它是有氧运动,能使人体经络气血通顺,满足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太极拳的语言中有许多有关中医、健康的语言,因此人们通过学习太极拳,能学到许多中医知识。

太极拳有保持自身平衡同时破坏别人平衡及击打别人的方法,这种方法包含在每个动作细节中。要掌握这些方法,就必须明白其中的道理,如一掌劈下去身体内部的变化是怎样的?应怎样出手应对?

数百年来,前辈在至柔、至刚、平衡、进取等问题上,把生理学、哲学、心理学、中医学、动作学等一系列理论,糅合在一起来阐述太极拳,这些理论中有许多是古人的智慧。传统太极拳理论用物质阴阳两性的对立、统一、共存、互补的规律来解释太极拳,用阴阳观来阐述意、气、劲、整体观、圆的运动等概念的来源、形成和运用。现代社会,人们更习惯用现在的科学来阐释现实的存在。如何将太极拳这一古老的理论体系放在现代的科学框架之中加以表述,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

笔者试图用“人体运动机制是个二元体”的概念,来说清人体内部的精微运动,对古老的太极拳理论加以梳理。

人体是个二元体。一元是原本先天的“爬行”格局,是先天自然形成的,体内运动有圆的运动的特征;另一元是人类进化形成的用“杠杆力”的格局,它有用线性的橇动运动来获取东西占为己有的功能,是后天新生的。如果将进化的“杠杆力”这一元剥离,即脱净拙力,将身体凸显成原本先天的“爬行”时的格局,即回归自然,我们就能在“爬行”这一元中很清晰、很从容地揭示人体圆的运动的源头和人体由内而外进行运动的根源。如此先做剥离工作,再在人体内部进行精微运动,就能更好地理解太极拳是如何在保持自身平衡的同时破坏对方平衡的以及太极拳击打对方的具体方法。

问:对方击打我,我该怎么办?

答:不惧怕,不回缩,用单手给予回应。首要任务就是保持自身的平衡,同时破坏对方的平衡。

不惧怕、不回缩,我在心理上不紧张,在生理上四肢不乱动,虽然我全身外形不动,但是体内却在做着精微的准备。

这体内精微的准备是什么?在瞬间用强烈的“意志力”将自己的头作“虚领顶劲”,目光内敛而炯炯有神地看着对方,既顾及身处的危险,又内视自己体内的运动。腰以下腿部三关节屈曲,使腿部有屈蓄后发的能力。因先有“虚领顶劲”,又有腿部三关节屈曲,如此人体构成上下对拉之势,变成自我感觉十分清晰的“三段分区”的身体。此时,人体获得了可供自由运用的上下各一个平衡器(如爬行时的前肢和后肢),呈“两头实,中间空”的状态。这种状态完全符合生理解剖学椎髓神经、运动神经分段分布的布局,由此人体有了如虎豹一样上扑下蹿的能力,同时有了像蛇一样的屈蓄(张弓)、伸展(攻击)、旋转(油滑)的能力,最终形成身体的圆的运动方式。

其实,这就是人体直立状态下的“爬行”状态。这是人体的回归自然,是人的本能,武术上称此为“浑元”状态。

从发现有人要打我到完成这一系列准备,人的外表表现出静、空、无为的姿态,而体内意志力却十分强烈,完成了体内的总动员。

用单手给予回应,这是心理上不怕的表现。我体内做好了一切准备,却只用单手给予回应,只是用了全身四分之一的能力,意在试探对方的能量大小和虚实情况。这只手不是进化铸就的用杠杆力的手,而是爬行时的前肢。这只手伸出去,“虚领顶颈”、“力从脊发”,力量的源头在脑前耳后,与胸、腹无关,所以此手“伸中有屈”、“柔中寓刚”、“胸空若谷”、“气沉丹田”。由此,人体在空净的胸、腹中储备了足够的“气”。

人体由内动而外观静止的状态开始动,用单手给予回应,是胸腹之“气”润滑推动下的手臂运动。此时手臂的运动方法是肩关节旋转和肘关节伸屈。

肩关节旋转和肘关节伸屈,是由胸腹之“气”润滑和推动的,故十分自由坚定,而且同人体伸、屈肌整体作功方式(肩关节内旋,接通胸腹屈肌;肩关节外旋,接通背部伸肌)相连,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肩关节旋转和肘关节伸屈,是人体肩以上“上一个小整体”,也称“上一个平衡器”的圆的运动成就的,手臂露在最远端,是末梢部分,它能轻轻地伸出去如树梢撩人,也能同“上一个小整体”紧密连接整体贯劲后能量很大地伸出去用来击打。于是,人体有了轻能轻到极致、重能重到极致的能力,太极拳称此为“劲”。

此时单手伸出仅仅是防范的预备动作。若遇飞速向我打来的拳,我则不慌不忙追踪与其相交。对方身手既出,已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势;我当在其未达目的之前(这种功夫是越静越眼快手快),用“沉静若水”、“由内而外”的单手臂与来力相接,接到力后不间断地用一个变手,手臂根部也就是肩关节内旋,肘关节随肩关节内旋,随势屈曲,带动胸、腹、腿内侧全身屈肌整体作功产生巨大能量,或者用单手臂肩关节外旋接通背部、腿部伸肌,全身顺势用丹田之气、整体用伸肌直接攻击对方,势如推山。

手臂的这种功能,太极拳用一个“掤”字来表达。单手臂“掤”出,①能黏贴对方,使其不得松脱,太极拳谓之“不丢不顶”和“黏连沾随”;②此时我手臂屈肌、胸腹屈肌、腿部屈肌整体屈蓄,呈圆球状,上、中、下只要有人用力作用于我如圆球的任何一点,我均可用圆球滚动来破坏其平衡,单手伸出,用单手臂肩关节旋转、肘关节伸屈, 加上全身屈肌整体伸屈、旋转,对方之力一定落空,我却能保持平衡,从而造就“我顺人背”的态势,因而威势十足。

问:轮到我击打对方时,我该怎么办?

答:我击打别人时,不是伸手想打就打,而是同准备受击打时一样,体内也要有精微的准备,将人体调整到伸、屈肌整体作功的状态。伸、屈肌整体作功,非将人体凸显成“爬行”时的格局不能实现。

“爬行”时的肌肉运动方式,是以颉颃原理进行伸、屈肌整体作功的。当人体凸显成原本先天的“爬行”格局时,一定是虚领顶劲超乎寻常,手臂成了爬行时的前肢,整条手臂的拙力就此消失,手臂高抬或者下落完全由全身伸、屈肌主宰,且此时胸、腹空净。当整体屈肌猛然间收缩,借胸、腹由空变实,即所谓用“气”的润滑和推动下,手臂下落的速度一定很快。

我们可以自己试验一下。双臂前伸,一臂高,一臂低,高的手轻柔握拳,低的手轻柔张开,高举的拳用胸腹屈肌的整体力而不是用手臂力用心自由下落(内含用屈肌的加速度),击中低的掌心,感受产生的冲击感和疼痛感;同样双臂前伸,一臂高一臂低,高的手握紧拳头,低的手用力张开手掌,高举的拳有目的地打下去(此时一定是用手臂的拙力),击中低的掌心,感受产生的冲击感和疼痛感。(或者可以用尺骨对尺骨对击,这样的效果更明显。)把两种感觉和疼痛感进行比较会发现,被用心的自由下落的拳击打有沉重感,如铁锤击打,深到皮肉之内,使人无法抗拒,难以应对;而被握紧拳头的击打有表皮的散发感,虽然也疼痛,但能忍受,而且容易应对。

2009年第5期《少林与太极》上刊登的陈雄先生的《太极拳的十三种松胯状态》的开头写道:“网上有段记载,杨露禅在北京教拳告老还乡,吴全佑尾随不舍,杨师便下轿对他说:“我当天发誓,全部功夫都已教你,没有一招留下。总之你记住,‘圈内打人,圈外推人’便是。”

笔者认为,所谓“圈”是指胯,指骨盆。这是全身伸、屈肌整体发力汇集的地方。“圈内打人”,是指屈肌整体发力,身体状态如擂鼓,力量汇集到骨盆之内,即“圈内”;“圈外推人”,是指伸肌整体发力,身体状态如推山,力量溢出骨盆之外,即“圈外”。

问:与对方脱开时,我该怎么办?

答:与人脱开,我身体必须重归中定。

“中定”就是人体在直立情形下凸显的“爬行”时的格局,并使之不散。

浅析中国武术太极拳的运动美学 篇7

一、内涵美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和生长, 受到中国传统哲学和审美思想的深刻影响,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呈现了很高的审美价值, 蕴含着哲学、美学、艺术、文化等各方面内容, 并广泛容纳了经络学、解剖学、生态学、运动学的科学原理, 倾注着中华民族的气质、民族心理、民族美感, 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太极拳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 带给我们无穷的美的感悟。太极拳之美, 是东方古老文明之美的缩影。其发展到今天之所以经久不衰, 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健身自卫的实用价值, 而且是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 能给人美的享受, 使人赏心悦目, 激发人类美的情操, 更能展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审美价值, 使它具备了不同于其他运动形式的内涵美。这种内涵美, 既体现于“未曾学艺先学礼, 未曾习武先习德”的高尚武德修养, 又体现于“静中触动动犹静”“阴不离阳, 阳不离阴, 阴阳相济, 方为懂劲”的深邃道家哲学思想和《周易》的阴阳辩证思想, 还体现于“中正安舒”“不偏不倚”的儒家中庸思想。正因为如此, 武术太极拳被誉为“代表了中国人的精神”, 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气质。

二、自然美

太极拳运动风格以松、静、圆、活为主要形式, 运动中要求心静体松、中正安舒, 走架如行云流水, 悠缓流畅, 连绵不绝。这种追求恬淡的审美心境, 形成了运动中追求自然美的整体风格, 表现出浑然天成、恬淡悠远的自然之美。

(一) 身法之美

身法之美, 即身体变化方法美。太极拳运动对身法要求非常严格, 王宗岳提出要“虚领顶劲, 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 忽隐忽现”, 武禹襄也提出了“身法八要”, 即“涵胸、拔背、裹裆、护臀、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太极拳要求“立身须中正安舒”, 不偏不倚, 无过不及, 百会接天, 会阴接地, 神自然得中之谓也。太极拳身法的关键是端正、自然、顺舒、圆活, 这使太极拳具有了不同于其他运动的身法之美。

(二) 姿态之美

姿态之美, 即神态、姿势、拳架等表现出来的形式美。太极拳对姿态要求很高, 它强调一身备“五弓”, 处处呈圆弧, “立如平准, 活似车轮”, 又如悬顶正容、沉肩坠肘、展臂虚腋、舒指塌腕、含胸拔背、松腰正背、屈膝落胯等, 整体运动中要求心静身正、轻灵圆转、螺旋缠绕、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着着贯串、势势相承、绵绵不断, “运劲如抽丝, 迈步如猫行”, 刚柔相济, 意气相随。

(三) 劲力之美

劲力即劲法和力度, 太极拳的劲力之美体现在寓刚于柔。清代太极拳家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阴阳相济, 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 默识揣摩, 渐至从心所欲”。劲力最主要的成分是阳刚与阴柔, 二者看似对立, 在太极拳中则是包容与融合的对立统一, 相互转化, 相互作用, 相互包容。太极拳劲力主要表现为寓阳刚之气于阴柔之劲, 有“牵动四两拨千斤”之妙。但其柔和却并非松懈, 而是如缯中裹铁、绵里藏针, 通过开合、显隐、虚实和松活弹抖、螺旋缠丝等技法来实现刚柔的转变, 形成柔和流畅的艺术效果和宏大的气势, 让人可以享受到刚柔相济的美感和律动。

(四) 意气之美

太极拳不仅具有独特的身法美、姿态美等外形美, 而且在意气运用上更是发挥自如、得心应手, 充分显示出意气之美。太极拳是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太极拳的“气”不是指呼吸的空气, 而是指“内气”, 是运行于人体经络之间的“正气”“元气”, 武术家称之为“中气”“内气”“内劲”等。这种意气运动的特点是太极拳的精华所在, 它要求动作要能刚能柔, 收放自如, “心为令, 气为旗”“全身意在神”。太极拳在动态上要求一动全动, 在速度上要求快慢相间, 在力量上要求刚柔相济, 使外部的神气鼓荡和内部的意气动荡相协调, 从而实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这种意气之美, 充分展现了太极拳的刚韧之功、阴柔之力。

(五) 造型之美

太极拳之所以在众多武术运动中脱颖而出,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优美的造型。太极拳的造型包括运动过程中的动力造型和定势时的静力造型, 正是动力造型和静力造型的相互衔接贯穿, 形成了太极拳套路整体的优美造型。太极拳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四维造型体现了太极拳的造型艺术之美, 无论是动力造型还是静力造型都取材于生活中的典型形象, 有动物、植物、场景等, 把它们有机组合起来, 就会显示出生机勃勃的迷人魅力。每一个动力造型通过时空运动轨迹表现出一组组灵动连绵的空间立体图, 而每一组动作的起点和终点则是一个美丽生动的静力造型, 即太极拳里面所说的定势, 如手挥琵琶、金鸡独立、白鹤亮翅、揽雀尾、白猿献果、野马分鬃等。

三、形态美

太极拳运动中的形态美, 是人体在运动形态和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美感, 如体形、体态、神情、装束、韵律、轨迹等。不同运动共同的形态美准则包括:完成动作时身体各部分的方向、位置、幅度要准确, 如完成举腿动作时要方向正确、不偏斜, 分清蹬脚与分脚;动作基本方法准确无误, 身体各部位协调运转, 例如“站似一棵松, 卧似一张弓”;运动中身体的运动轨迹、路线要准确、合理, 例如太极拳中的手、眼、身法、步都要按既定的路线和方向动作。做到以上这些, 运动中在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形态美和勃勃生机都会给人美的享受。

(一) 虚实美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左重则左虚, 右重则右杳”, “偏沉则随, 双重则滞”。太极拳古谱《虚实诀》更是对太极拳中的虚实关系论述得细致入微:“虚虚实实神会中, 虚实实虚手行功。练拳不谙虚实理, 枉费功夫终无成。虚守实发掌中窍, 中实不发艺难精。虚实自有实虚在, 实实虚虚攻不空。”太极拳虚实相生相化, 互转互用, 在动态平衡中展示了丰富的艺术感染力, 使人有周身轻灵、圆转无滞之感, 产生一种灵动而不僵化的虚灵之美。

(二) 刚柔美

太极拳是寓刚于柔、运柔成刚, 刚柔相济。太极拳外形表现为轻灵、柔和的阴柔之美, “运劲如抽丝, 迈步如猫行”, 动作连绵不断, 轻灵而洒脱;太极拳的内功则表现出沉稳、刚劲的阳刚之美, 如“捕鼠之鹰”“搏兔之鹄”, 内蕴深厚, 气势宏大。太极拳柔中带刚、刚柔相济, 使人感受到外形松柔而不懈怠、内力刚劲而不僵紧的武术技艺之美感。

(三) 弧线美

太极拳招式讲究“螺旋”“缠丝”“走弧”“走圆”, 无处不曲线, 无处显凹凸, 即使是发力, 也要“曲中求直”螺旋发力。太极拳运动通过点、面、体的变化, 相互穿插, 无端无倪, “立如平准, 活似车轮”, 表现出强烈的圆柔动态之美。

(四) 形神美

太极拳以形传神, 通过柔美连贯的外在动作将内在的精神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形神美在太极拳中表现为和谐、整齐且具有节奏的美感, 透露出内在高雅、清新、灵动而沉稳的气质, 也就是所谓的“韵味”。太极拳的韵味主要通过动静、虚实、快慢、刚柔、开合等的变化和节奏来体现。动如脱兔, 静如止水;快则若引江河, 慢则行云流水;外似波澜不惊, 内如翻江倒海……太极拳就是在“动、静、快、慢、刚、柔、虚、实、开、合”之中, 以形传神, “韵”味美十足, 深刻反映着太极拳的形神之美。

四、和谐美

如果把长拳比作一首刚健明快的奏鸣曲, 那么太极拳则是一首柔缓抒情的小夜曲。它柔和平稳, 细腻委婉, 感情的抒发, 气息的流畅, 形体的自然圆活, 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太极拳里要求的“内固精神, 外示安逸”“中正”充分体现了太极拳的和谐思想, 包括动静、阴阳、虚实、刚柔、内外的和谐统一, 也包括人与自然、与天地的合一。

清代太极拳家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太极者, 无极而生, 动静之机, 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 静之则合。无过不及, 随曲就伸。”太极拳视阴阳为运动中的根本, 着重于通过阴阳的转换、协调, 达到对立因素的统一与和谐。例如玉女穿梭动作, 虚实相生, 动静相兼, 转换灵活, 体现出圆活自如的运动特征以及动作的中和之美;再如揽雀尾动作, 将刚与柔、虚与实、动与静等因素在统一中对立, 融为一体, 使动作刚柔相济, 和谐中正。太极拳将刚与柔两种相反的力量巧妙地糅和在一起, 动作中做到刚中寓柔、柔中寓刚, “妙手——运——太极”, 刚柔相济, 运化无方, “太极——运化乌有”, 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理想境界。太极拳讲究“舍己从人”“随曲就伸”, 更要借天地之灵气为我所用, 物我合一, 例如东岳太极拳中的“三才式”, 更是充分强调天、地、人合一的思想。正是这些和谐思想的渗透, 使人在太极拳演练过程中表现出物我两忘、超然于天地之间, 以一种澄明的心境去体会生命的和谐律动。

五、特色美

太极拳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受到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 还包含着中国人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柔弱胜刚强”等思想, 在太极拳中表现为“动静做势, 纯任自然”“屈伸开合听自由”“牵动四两拨千斤”的运动要求;儒家的“中庸”和谐思想, 在太极拳“立身中正安舒, 支撑八面”“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尾闾正中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等拳理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释家的“悟”“空”“定”等思想则在“由招熟而渐悟懂劲, 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舍己从人”“内固精神, 外示安逸”等拳理中得到体现;《周易》阴阳的辩证思想, 在太极拳理论中也得到了阐述, 如“静中触动动犹静”“黏即是走, 走即是黏;阴不离阳, 阳不离阴;阴阳相济, 方为懂劲”等。这既体现了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武术与运动的特色美, 又让习练者因个人文化素养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形成各具特色的演练风格。

由于演练者身材、协调性、柔韧性等身体条件的不同, 太极拳演练也会形成不同的风格。例如杨式太极拳舒展大方, 适合身材魁梧稳健者演练;孙式太极拳圆活灵动, 适合身材矮小灵活者演练;陈式太极拳运柔成刚、发力较多, 适合协调性和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演练;武式太极拳小巧紧凑、内力充盈, 适合身体较弱者演练以涵养内气;吴式太极拳斜中寓正、对拉拔长, 适合柔韧性好的人演练……太极拳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能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形成繁荣发展的态势, 正是由于不同的演练研习者使太极拳的特色美得以充分发挥和发展。

六、整体美

太极拳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完美的运动形态、科学的技击技术、形象的表演魅力和独特的运动体验而显现出勃勃生机, 给欣赏者以优美、清新、悦目的深刻印象, 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极拳套路演练中的这种艺术美主要在于演练过程中表现出的整体优美形态、生动鲜明的韵味和形神兼备的意境。太极拳尤其讲究点、线、面的对比均衡和动作美的多样化统一, 渗透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中的韵律美、造型美等美学元素, 在圆转变换中表现出意涵宇宙的博大胸怀和神通自然的精妙心思, 实现身与心、骨肉与灵魂、个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形成各有特色的整体风格。太极拳的整体美不仅体现于自身, 还通过太极拳演练传达给欣赏者, 通过意气引导下的身体运动创造出清雅的艺术形象和优美的意境, 使观赏者感受到奇妙的气场而受到感染, 得到美的享受, 这也正是太极拳独特的、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摘要:本文从太极拳的内涵美、自然美、形态美、和谐美、特色美、整体美六个方面, 对中国武术太极拳的运动美学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 剖析了太极拳丰富的内蕴与美之源泉。

探索分析太极拳运动的中医理论 篇8

1、中医理论和太极拳的关联

1.1、天人合一理论的证明

进行太极拳运动的关键在于心静、身轻。要求动作轻巧灵便, 在个人意识的指引下, 将运动动作进行完美展现。在进行运动的过程中, 要求运动者动作要柔缓, 全身心的放松是进行太极拳运动“柔缓”的前提, 除此之外, “柔缓”还和耐力的提高, 速度的增快, 灵敏的增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存在。从太极拳运动的自身特点来观察, 和中医理论中的“天人合一”颇为相似。所谓“天人合一, 指的就是人与自然在某个方面相似之处。

1.2、中庸思想的体现

太极拳的动作要领讲究的是不偏不倚, 要想把太极拳的精华加以发挥, 就要遵循中正的原则来进行。只有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中正”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做到阴阳结合, 神清气爽。最终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除了“中正”太极拳运动还讲究“中和”。值的说明的是, 这里的“中”指的是世间万物存在的形态与发展情况, 说明了世间万物是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这里的“和”指的就是和气, 柔和。儒家思想推崇人世间万物是一个整体, 人类是在这个整体中存在的微小分子, 世间万物只有和谐发展, 才能供求生存。

1.3、基于太极拳运动中医理论的内功心法借鉴分析

在中国明代, 是太极拳运动最为盛行的时期。在明代出现了很多武学名家, 太极诸论和新拳法, 当时的太极拳收入了各种武学精华。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戚继光发明的拳法。太极拳看重的是“气运丹田”, 要求练拳者身体完全放轻松, 力量由内向外传播, 因此太极拳又得“内功拳”之美名。太极拳的相关理论和中医“经络学说”是相互关联的。太极拳根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拳法中的相关变化。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应当遵循以经络为通路, 拳法以螺旋盘绕为根, 拳法气随意动, 通任督二脉, 并配合以带冲二脉修炼。

1.4、太极拳治疗疾病的效果

在我国传统医学理论相关记载中, 有不少用身体锻炼来进行治疗疾病的方式。在当代中医康复理论中, 添加了“太极拳疗法”为中医康复的方法。该理论已经治愈了不少患者。太极拳汲取了中医理论中的很多精华, 有古代《太极拳论》为证:“气者, 生之体, 经者, 气之路, 经不通, 气不行。以气运形, 一气贯通”。由此可见, 通过太极拳的锻炼方式, 可以让全身的经脉达到畅通的目的, 调节身体内的五行平衡。当人们在打太极拳的时候, 全身的经络都可以加以贯通, 气色也会好起来。太极理论中说道:“虚领顶颈”说的是在进行太极拳锻炼的时候, 颈部应该保持放松而不是僵直的状态。在进行锻炼的时候, 要将气顶到头上的百会穴处。一贯而终, 头部从开始到结束要保持一个平整的状态。

2、太极拳法养生保健的作用

2.1、太极拳法的特点决定了其养生保健之作用

太极拳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内外兼修”, 人们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 “气运丹田, 修身养性”在太极拳相关理论中, 是有“中气”存在的。“中气”来源于肾脏, 终于丹田。用通俗的话来解释, 指的就是人用良好的精气通于全身, 并不是用力气来达到此目的。“气”的重点是在精气神, 而不是力气。只有用这种状态来练习太极拳, 才能让其在真正意义上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2.2、太极拳法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增强人们的体魄

(1) 经常打太极拳 , 可以增强自身精神系统。太极拳的宗旨是用意念来打拳,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 可以让练功者的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改善, 增强人体反应能力。

(2) 经常打太极拳 , 能够增加练功者心血管功能。太极拳通过调节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 来达到增强练功者心血管功能的目的。太极拳的动作特点决定了他可以通过运动的方式, 来达到减少练功者体内淤血的目的。

(3) 经常打太极拳 , 可以增强练功者的消化功能。因为神经系统增强的原因, 影响了人体消化机能的提高。所以说, 练习太极拳可以治疗一些由于神经性紊乱造成的消化系统疾病。

3、结语

综上所述, 经常练习太极拳, 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太极拳养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练习太极拳, 进而改善人体内在机能, 使身体更为灵活轻便。进而达到养生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 在进行太极拳练习中, 不仅要求形似, 更要求“神似”。只有真正做到这点, 才能将太极拳的作用在真正意义上得以发挥。

摘要: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是轻柔缓慢, 有节奏感。太极拳运动的特点能够将中医理论中的养生加以验证。结合实际情况, 本文阐述了中医理论和太极拳的关系, 并对太极拳在中医理论中的养生理论进行了验证, 为相关工作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太极拳,中医理论,养生保健

参考文献

[1]马贵夫.太极拳的腰与中和之道[J].少林与太极, 2010, (09) .

大众太极功夫扇运动现状调查与研究 篇9

一、当前太极功夫扇运动面临的问题

首先, 参与者男女比例失衡, 年龄结构分配不合理。长期从事太极功夫扇运动的人群中男女比例相差悬殊, 女性练习者明显高于男性;练习者的年龄分布较广, 且趋于老龄化严重。其次, 群众参与与宣传意识薄弱;当前, 太极功夫扇运动在社会公众运动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部分练习者能积极能够参与相关活动, 但仍有一小部分练习者对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差, 随意性较大, 活动参与率较低。此外, 大部分太极功夫扇练习者不愿意参加比赛和表演等活动, 不利于其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最后, 参与者对太极功夫扇运动专业知识以及健身理论了解不足。一方面, 参加太极功夫扇运动的爱好者们大多数都是通过动作模仿的形式练习运动套路, 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 导致其其除了会发生部分动作不规范的现象以外, 其太极运动所提倡的“内外兼修”的运动真谛也不能有效把握, 从而影响了运动效果;另一方面, 太极功夫扇作为太极运动的一种, 传承了太极健身文化的精华。长期参与将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 改善心脑血管的状况, 特别对于那些生活节奏较快、工作压力较大以及老年人意义颇深。长期参与锻炼将能够达到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目的。

二、加强太极功夫扇运动推广的策略

当前, 大众太极功夫扇运动活动之所以受到关注正是因为公众体育健身意识的较高, 但由于生活和工作等压力导致能够更深层次地对太极运动的原理以及动作套路进行解读, 从而使太极功夫扇运动效果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太极文化的传播。由此可见, 倡导政府加强对太极功夫扇运动的重视力度, 普及太极健身知识以及规范传授方式势在必行。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以期有助于太极功夫扇运动的广泛普及, 促进太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1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太极功夫扇运动的宣传和普及力度

宣传是促进太极功夫扇运动发展的重要手段, 因此, 由政府等相关部门帮助加大对该运动的宣传力度将有利于其全社会范围内的普及, 具体措施为: (1) 增加比赛、表演等大众团体文化交流的机会。政府应大力支持举办多场比赛或表演, 并设立奖项以鼓励爱好者们都参与进来, 同时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向观看的群众进行大力宣传; (2) 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媒体宣传是非常有效的宣传手段之一, 政府应鼓励媒体对本项运动进行专题宣传。由于太极功夫扇练习者大多数是离退休人员, 空闲时间较多所以在体育娱乐频道设立专题节目, 讲解太极功夫扇运动的相关知识和教授太极功夫扇套路等, 这有助于提高太极功夫扇运动爱好者对大众体育的认知, 也可以让在家无所事事的人们加入到健身行列, 并鼓励练习者参与太极功夫扇运动的相关活动,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2加强各运动团体的管理, 传授科学、规范的健身方法

充分发挥武术协会及相关团体的力量, 向非专业的爱好者传授科学、规范的动作要领和养身心得。首先应注重传授者的组织与培养: (1) 发动高校教师以及民间拳师的力量培养合格的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 (2) 在各活动团体或社区设立体育院校学生社会实习基地, 让有专业素养及专业知识的高校学生加入到社区指导的行列, 从而能够改善武术指导人员缺乏的局面。一方面有助于当地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 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高校与地方相互扶持发展战略的有效进行。然后, 强化各指导站的组织管理, 提高管理者的素质, 使之尽快步入规范化、社会化的轨道, 以便更加广泛地推广太极功夫扇运动的开展。目前, 所有太极功夫扇爱好者全都是自发地参加到运动中, 由民间拳师带领练习太极功夫扇。因此, 多数的太极功夫扇爱好者都不能没有接受过理论知识的教学, 更没有专家为所有太极功夫扇练习者组织一些座谈会之类的教学性活动。因此, 在对练习者进行套路教授之前, 应加强理论知识的传输, 使练习者们真正了解太极文化, 了解太极运动的原理与养生真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太极功夫扇运动效力的真正发挥, 才可以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 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关注度也越来越大。太极健身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社会价值。太极功夫扇运动作为太极健身运动项目之一, 将有助于社会大众强身健体、修身养性。

关键词:太极功夫扇,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龚海燕.益阳市社区体育中武术健身活动的现状调查[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2]李国平.太极拳对老年人健身的作用[M].体育生物医学基础研究与进展.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太极拳运动艺术美之我见 篇10

完整和谐之美体现在外形是以“腰裆”的运动为轴心, 运用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将每一动作连贯、协调。“腰裆”的运动其实就是变了形的太

太极图换, 髋, 部的开合运动完成阴阳它分别以双腿的重心变、

极次带虚实、动全身的圆或螺开合等矛盾运动, 旋曲线从而依

拳连不运动, 断表、滔滔不绝现在整体即、一气呵成是一种相

运的放松运动。太极拳拳论云:

动“由脚而腿, 而腰, 总需完整一气”, 《十三式行功心解》亦云:文艺王林/“静裆一””, , 动这而无里这有的里“不的一动脚, ”在、一腰外静以形无及即有之“不后腰术志的胸、臂、手正是体现了太极美见太极拳拳式正是以“一拳的生生不息和连续不止。”统可之完整和谐帅“四体”之美另一个重要体的高度完整与和谐。我作用与锻炼现是太极拳。太极拳主要是大对呼吸和心理的见象) 脑支结合“气配的“意” (”呼吸 (注意, , 放记忆松) 的, 运想

动。练习太极拳时好象做“意识体操”始终着重“意”, 肢体动作只不过是用“意”的外部表现。陈鑫的《太极图说》中规定“心为令, 气为旗”, “以心行气”, “以气运身”。这里提到了心, 古

语用心代表大脑进行理性思维, 而这种理性在太极拳中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所以, “心”是和外形中的“腰裆”统一在一起的, 是内与外, 神与形, 本质与内容的完整统一体。古拳家也说“四体从心而运, 官骸皆悦以顺从, 皆以乾坤正气行之”, 正是描述太极拳这种内外相合, 神形兼备的完整和谐的本质美。

二、与书法等艺术异曲同工之妙

太极拳运动蕴聚着博大精深的艺术内涵。从形态来看, 与书法、绘画、雕塑、戏曲、舞蹈类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太极拳与汉字书法的特点较为接近, 同样是中国所独有的文化艺术形式, 既有相辅相成之处, 也有相反相成的一面。汉字书法以简练的线条造型来表达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天地事物之变、日月列星、风雨水火一寓于书。书法之美不可名状, 沉郁、精细, 观之如睹山河之丽, 心平气和、举止舒展, 自然心旷神怡, 像欣赏优秀的绘画、雕塑、舞蹈、戏剧、诗歌一样, 使人能够联想到美好的生活, 从而获取各种美的享受。传说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行路时见到索靖书古碑, 驻马观之, 再去而复返, 又下马伫立, 最后干脆席地坐观, 夜宿碑下, 三日乃去。欣赏书法, 格调高雅, 意韵神妙, 能使人进入如醉如痴的境界。

太极拳以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立如平准、活似车轮等为特点, 没有凹凸、没有缺陷、周身轻灵、节节贯串, 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似行云流水绵绵不断。以心行气, 以气运身、经络舒展、气血流畅、神为主帅、内外相全、刚柔相济、周而复始、循环无穷。演练太极拳可养性陶情, 更可获健身强体、祛病延年之功效;观赏格调高雅的太极拳演练, 与欣赏书法、戏曲、歌舞等一样使人沉醉。

三、太极拳习练的身心和谐之美

身与心, 即形与神, 是中国古老的哲学话题。“司马迁曾说:‘形者, 生之具’, ‘神者, 形之本’。中国的哲人从唯物观出发, 认为形是神之舍、形是载神之车, 神以形存”。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钱穆认为, 相对西方人而言, “中国人则比较倾向于‘身心一致’的观念, 并不相信有灵和肉的对立”。身心和谐也是我国古人极力追求的理想目标。“身”是指人的形体, 由此派生出情、欲、利等;“心”是指人的精神, 由此派生出理、义等。“身心和谐, 就必须克身扬心, 出形入神, 崇理灭欲, 用心之满足去弥补身之匮乏, 使身心统一于心”。故身心之和谐在本质上是指一种内心精神的和谐。

太极拳视人体为一大系统, 身与心是统一的。“形神统一”即人的身、心内外的统一, 身、心内外和谐。“这项运动最大的特点是和谐, 精气神、内外、上下、五脏六腑都让你达到和谐、得到和谐, 最大好处就是形神兼备”。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整体。正是在此基础上, 太极拳主张以心会意、以意调气、以气促形、以形会神, 强调用意识引导动作。注重形体与精神的统一, 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训练, 以外练形体, 内练精气神为训练对象, 以其外而达于内, 完成身心和谐之真, 超越自我, 达到“身心合一”的最高境界。

武术家认为“神为主帅, 行为驱使”。武术理论一向主张身心合一, 内外兼修。凡是习练皮肉功夫, 充其量只是武功的下乘。陈鑫说:“此艺全是以心运手, 以手领肘, 以肘领身”。他又说:“意者, 吾心之意思也。心之所发为之意。其一念之发, 如作文写字下笔带意之意。意于何见?于手见之。此言意之发于外也。意发于心, 传于手, 极有意致, 极有神情。心之所发者正, 则手之所形者亦正;心之所发者偏, 则手之所形者亦偏。

四、太极拳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和谐理念, 天人合一思想是太极拳所反映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 是一种先进的自然观、人生观。太极拳要求人与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 保持一种良性的生态平衡;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谐发展的新型关系。太极拳练习要求在意念上使身体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 获得宇宙中普遍存在的道气充盈身体。天人合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宇宙、自然、人、物的和谐与统一, 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观念贯穿在太极拳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规范之中。太极拳之所以能以中国古典哲学为理论基础, 就因为中国古典哲学本身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研究阴阳对立统一发展与变化的关系, 是一种系统化、整体化的研究理论和视觉, 这与太极拳的最高健康理念相统一。

上一篇:创新创业教育市场营销下一篇:英语和法语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