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养生

2024-06-10

太极养生(精选十篇)

太极养生 篇1

第一处,经典《太极拳总论》中最后一段话说:“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这段话的出处及作者,在太极拳的历史上有争议,现在只是分析这段话的实质意义,而不作其他历史之考证。

这段话的基本意思是,太极拳总论是武当山张三丰遗留下来的阐述太极拳真谛的理论,主要是让天下英雄豪杰通过太极拳的习练而益寿延年,不只是把太极拳当作一种技击的艺术来对待。

1、这里第一次提出了太极拳具有不容置疑的延年益寿的作用。

2、在太极拳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太极拳的两个目标,以及这两个目标之间的关系。

这段话指出了太极拳的两个目标,一是延年益寿,二是技击作用。这两个目标,延年益寿为第一,技击为第二。这里所说的第一第二,并不是太极拳不重视技击,恰恰是习练太极拳的目的正如《太极拳论》所说的,是“英雄所向无敌”的功夫。为什么这里把太极拳的延年益寿作为第一要求呢?在冷兵器时代,功夫往往为社会的改朝换代所利用,高功夫的人往往不注意养生修炼,会出现寿命不长的情况。没有了生命,高功夫也就失去了载体。太极拳应该属于中国三教合一的思想产物,但偏重于道家思想,道家讲究“贵生”养生,并以此为人生大道,这样就有了太极拳前辈总结出来的上述“遗论”。

3、这里的延年益寿思想,是对历史上少数英雄豪杰而言的,不是对大多数人民大众来说的。

“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而“天下豪杰”在社会上是为数不多的。也可以看出,由于时代的原因,过去能习练太极拳的人只是少数的英雄豪杰。作者旨在提醒那些英雄豪杰,在认真习练无敌功夫的同时,需要把自己延年益寿的要求放在首要的位置,让具有高功夫的人能有更长的生命来为社会服务。无论作者的动机如何,作者已经认识和总结了太极拳所具有的延年益寿的养生作用。

综上所述,“遗论”第一次提出了太极拳的养生作用,能让人们延年益寿。提出这种认识,是对英雄豪杰们的一个忠告,也是一个警示。太极拳的养生作用,延年益寿的效果,还需要一些实证性的描述和历史事实的记载。

第二处,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有一段话说:“……学成来京师,誓本素志,广授于人。未几,见从吾学者,瘠者肥,羸者腴,而病者健。乃大喜。顾以一人之所授有限,则如愚公之移山,更以诸若父叔辈暨从游者。若志在用世,宁鄙视救世之术而不学乎?”

这段话的历史背景需要说明一下。杨式太极拳始祖杨露禅大约于18世纪四十年代学成太极拳,后来到北京授拳。那时正值鸦片战争过后,外患内忧,国弱民也弱,热兵器大显威风,杨露禅面对当时之情势,慨叹道:“我习练太极拳并教人,不是用来与人对敌,而是用来保存自己的身体;不是一般的用来谋生,而是用来救国。”他感到,如果国人全是病夫,空喊“救国”何用?要救国,必先救弱,必须使大众身体像欧美诸国人那样强壮。他认为,中国有强身之术,像那些卖艺的人,其体格并不比外国大力士差。后来他学了太极拳,在北京教人,发现自己所教的人,瘦弱的变肥了,虚弱的变壮实了,有病的变健康了。杨露禅十分高兴,他终于找到了救弱救国的道路了。于是,他同家人和弟子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来传播推广太极拳。

这里用描述性的语言,把杨式太极拳前辈发现太极拳养生壮体效果的经历记录了下来。太极拳经典中如此具体的记录太极拳养生效果的文字,目前看到的只有这一段话。

这一段话所说的事实,没有争议,杨家前辈总结的太极拳具有养生健身作用,已被一百多年的太极拳历史所证实。

我于1970年开始学练杨式太极拳。现今,我在广西南宁盛天社区传播杨澄甫式太极拳。最让我庆幸的是,我有三位德高望重的杨式太极拳老师,杨振基老师便是其中之一。杨振基老师是杨澄甫的次子,1949年以前曾在广东课徒传拳。1996年,他75岁时还作为中国武术协会代表团成员访问美国,进行表演和讲学。2007年去世,学拳教拳八十余年。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国颇有影响的《武林》杂志撰文说,他传播的太极拳保留了杨家祖传太极拳的原型。1990年代初,杨振基老师偕夫人莅临我家,让我同他一起把他传播的太极拳整理成《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练拳时,他要求腰的动作多些,以腰带动手脚。一般情况下,手脚不要乱动。经他总结,整套杨澄甫式太极拳有两百多个腰的动作,诸如转腰、摆腰、闪腰、扭腰和腰拉带等等。我生活在广西南宁盛天社区,按照盛天集团公司的要求,把健康送给社区业主,免费向业主传授太极拳,如今已开办学习班十多期。据不完全统计,参加学习班的人群中,有腰腿关节、肠胃、失眠等三种毛病的人,练拳后有显著的康复效果。其中有四十多个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人,竟然奇迹般的痊愈了。我们现在正组织医学专家和教授同我们一起对太极拳的习练效果进行学术研究。2012年,中国武术管理中心的何书记听过我们的汇报。今年第十二届全运会上,广西盛天太极拳俱乐部获得“2009——2012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我们的太极拳教学,印证了前辈太极拳专家对太极拳能养生、能延年益寿的经验总结,是完全正确的,更是实实在在的。

太极养生心得 篇2

不知不觉,这个学期选修的太极养生体育课已经接近尾声了。从一开始对养生概念的一无所知,到现在基本上能打得出一套八段锦、大舞,可见,一个学期的上课、练习,还是令我这个不懂何谓养生的大学生对太极养生产生了一定的了解。

刚开始之所以选这门体育课,说实话其实不太愿意,只是没有其他更好的体育课可选摆了。因为从名字上听起来,这门体育课好像专门为那些退休在家,有一定年龄的中老年人开设,与我们这些阳光朝气的大学生有点不符。事实上,老师在一开始上课也讲到了这点,这是一门刚开始在大学生中推广的体育课。但是,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之中,我体会到这听上去好像很容易的体育课,练习起来并不那么简单。养生功法讲究有松有紧,两者要有机的结合,这也是最难体会和感觉的地方。可能是悟性不同,在把握上也是因人而异。可能的话希望老师能在这方面讲多一点,如何感觉到松紧是否到位,以及其转换的时间。虽然说太极养生课总体上有些沉闷,尤其是那些有点催眠的音乐,但是个人感觉它还是很有价值的。首先,太极养生可以传授一些身体锻炼上的养生知识。而且所需要的场地没有什么限制,动作不算很高难度,为了增加一点趣味性是否可以加一些视频短片,不用只是跟在老师背后做,希望能全方位看到每个到位动作,让自己理解更深。其次,在练习太极养生时,心境很平静,当然除了考试之外。整套功法都是很缓慢的,但是由于不同人觉悟不一样,在心境的感受上也会不同。越是专注时,感受越多。

祛病养生话太极 篇3

2005年8月,我再次到医院看病时,医生对我说,平时有意识地打太极拳,对养生、祛病、增进健康会有较大的帮助。听了医生的话,我心想,太极拳是我国文化遗产之一,练习太极拳,既可弘扬中国文化,还能祛病养生,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我每天早晨到广场打太极拳。这一练就是半年多,让我惊奇的是,我胃痛的频率减少了,而且疼痛的程度也减轻了。虽然天气已经到了深秋,可我的关节炎竟然还没有发作!这使我不得不相信它的非一般药物所能达到的神奇功效。我通过练习太极拳增强了体质,关节炎和胃病等也有了一定的缓解,摆脱了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压抑,受益匪浅。

大家知道,剧烈运动时,人体血液供求量大,血液走捷径,人体各部分得不到充分的能量交换,而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缓慢,前后连贯,绵绵不断,练习时意念和呼吸、动作相配合,全身上下协调一致,毫不散乱;加之太极拳要求呼吸细长均匀,加大了肺部气体交换量,使腹肌和膈肌运动加强,加速了静脉血液回流,保证了血液向心室充盈,有利于营养物质交换,所以心脏本身的血液循环功能得以改善与提高。同时膈肌活动范围的增大与加强,对人体内部五脏六腑起到了良好的按摩作用。太极拳练习时要求心静体松,消除了紧张情绪,使人有一种周身安逸舒适、容光焕发的感觉。这种“情绪”可以帮助患者摆脱“病态心理”的阴影。

太极拳养生原理初探 篇4

太极拳是武术拳种之一,是我国武术中一大拳派。“太极”一词最初见于《周易》一书,至宋朝,周敦颐以其所画太极图解释自然界发展规律及其变化。太极拳的每一动作都是圆形的,恰似太极图的一环套一环。在这些环形动作中,含蓄着很多变化,如虚实、动静、刚柔、进退等。太极拳动作自起式到收式,一势连一势,并无隔断之处,如同一个完整的圆,找不到头尾。前人即将这种圆运动方式的拳术,称为“太极拳”。太极拳综合融汇了我国诸多拳种之长,结合古代的导引术、吐纳术,吸取古典唯物哲学阴阳学说与中医基本理论的经络学说,成为一种内外兼修的拳术。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其起源,传说不一:有说为唐代许宣平、李道子所传;也有说为元末明初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所创。但多数拳家认为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于陈氏太极拳,而持陈王廷创拳说。太极拳繁衍至今已形成了风格特点不同的陈式、杨式、吴式、孙式、武式等多种太极拳的流派。各派太极拳虽然在动作、套路、风格等方面都各成一体,但它们之间仍然保持着一些基本相同的技术方法和运动特点。经常练习太极拳,对中枢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均有良好的作用。太极拳具有健身作用和治疗疾病的功效,成为国际医疗体育项目。太极拳运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其影响遍及五大洲。

2 太极拳的养生思想与功能

练太极拳为何有益于健康呢?现代社会生活中,欲望的追求、激烈的竞争,常常迫使人们去承受快节奏、高效益的工作。于是在繁忙、紧张之后,十分需要一种宁静的怡情方式来加以平衡,西方学者称其为一种“高情感”活动,以对人的心态进行调整。

动物通常可以活到发育成熟期的7倍,人类却只有三四倍,其原因在于呼吸方式的改变。婴儿出生前为胎息,呱呱坠地转为腹式呼吸,学步起便转入胸式呼吸,从而大大地限制了人的肺活量,影响了人机体的强健度。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使之深、长、匀、细,日渐扩大肺活量,奠定健康的根基。练太极拳要使周身放松,全身运动,以意导动,气达四梢,内气运行无处不到。不仅使大动脉畅通,还避免微循环毛细血管的过早老化,有利于血循环疾病的防治。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提高,空调、电扇使人免受寒暑之苦,却使皮肤保暖、散热功能下降,汗腺壅塞,皮肤的通透性弱化,有害物质得不到及时排泄,新陈代谢失调。练太极拳“一动无有不动”,在开合收放中使肌肤膨缩、毛孔张闭,一套拳下来汗腺通畅,保证了新陈代谢的平衡。人体的老化,最先发于神经系统的衰竭,人体十万余条神经,关系着各个器官的功能。如面部松弛起皱、脱发,均源于细胞再生神经功能下降;耳聋眼花,源于视听神经功能下降;腿脚不灵便,源于运动中枢神经老化等等。练太极拳以意识引导动作,上下相随,协调完整,活跃了神经中枢的指挥系统,增强了神经的灵敏性,延缓了其功能的退化。

“生命在于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然而超负荷的剧烈运动必使机体受到损伤和劳损。“生命在于静化”,常以龟龄鹤寿比拟,然而过于求静则精神萎缩,病气易侵。太极拳运动绵绵不断,动中求静,“外示安逸,内益鼓盈”,动静结合,运动适度,不用强拙之力,无伤大劳,对机体各器官形成良性刺激,有利于护养机体。无论是自然界的动物,还是人类自身,凡生命旺盛者,其肢干具有良好的柔韧性。花茎干瘪也便意味着凋谢,初生婴儿,周身柔韧似无骨,最富有生命力。老人的手脚不灵便,也在于骨质疏松,关节韧带僵硬。常练太极拳,旋膀转腕,撑裆开胯,伸筋拔骨,缠绕折叠,不仅增强了筋肉骨骼的柔韧性,内劲、内气的运用也使内脏的弹性增强,从而延缓了机体的衰老。不少研究还表明,经常练习太极拳对老年人降低血脂有良好影响,能增强血管壁弹性和血管运动神经的稳定能力,使血循环处于良好状态,并且增大肺活量,增强心肌营养,预防和延缓心脏疾病。据国外的一篇论文研究报道,认为保持屈蹲状态的太极拳练习可以有效地增强下肢力量,提高平衡能力,减少老年人摔跤。甚至还有报道,宇宙飞行员适当练习太极拳可以更好地适应失重感觉,保持在特殊环境下的操作能力,使大脑活动进入一种高度宁静的“觉醒”状态。一套拳练下来,清新怡人,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从养生学的角度看,气被视为生命之源。太极拳集技击、养生、哲理于一身,在松静自然的动作中,气沉丹田,深、长、匀、细的呼吸,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达到培本养元之根本。太极拳讲究和顺,“舍己从人”,不争强斗狠,把人生修为融贯于悠悠运动之中,陶冶人的情操和胸怀,把心理、生理、人生哲学连在一起,把心理平衡、延年益寿、生活情趣融合成一团,从而实现身与心的全面健康。如果说,西方文明倡导的“知识之树”,为人类创造了财富,那么东方文明崇尚的“生命之树”,将为人类带来健

康。太极拳便是这“生命之树”中的重要枝干。

3 太极拳与中医的关系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与太极拳一样,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体的文化留存。加之,太极拳与医学本身就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实验证明,练习太极拳是一种重要的健康与预防疾病的手段,功能也非常明显。因此,太极拳在养生方面与中医有着许多的共通之处,这种共通使两种文化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风景。具体探讨太极拳与中医的紧密联系,对探究太极拳的健身价值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3.1 太极拳与气血的关系

从养生学的角度来说,气被视为生命之本源,是构成、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庄子·知北游》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之则生,散之则死。”《灵枢·天年》云:“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以母为基,以父为?”气血二者的关系是,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为阳,血为阴,气与血有阴阳相随、互为资生、互为依存的关系。太极拳的练习非常注重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起吸落呼,通过调吸吐纳和肢体运动相结合,加速气血在体内的运行速度,使营养物质通过气血传送到身体的各个所需部位,起到通络活血,淤滞散去,百病皆除的良好效果。

3.2 太极拳与经络、五行的关系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合称,经络,“外络于肢节”,“内属于脏腑”,是人身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阻隔、则气滞血淤”。人体经络的循行,十四正经(十二正经加上任督二脉)和七经八脉都呈现着圆的循环,即使是卫气的独行循行,也仍是呈圆道规律。白昼于平旦从目起始,序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手少样三焦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成为一个大圆道。夜行于阴,即肾、心、肺、肝、脾、肾的圆周。六腑为阳周,五脏为阴周,两个圆周通过跷脉自肾至目相连,昼夜交替,保卫着人体外表和内脏诸多生理功能的正常化。在太极拳的练习中,其动作与经络和五行也是相对应的,如:扌朋-五行中属水-肾经,捋-五行属火-心经,挤-五行属木-肝经,按-五行属金-肺经,扌列-五行属土-脾经,采-五行属金-大肠经,靠-五行属木-胆经,肘-五行属土-胃经。所以,太极拳上肢动作通过两臂和两腕的旋转、缠绕、折叠可对上肢的三阴、三阳经有一定的刺激,对强心益肺有良好作用。而下肢动作腿的旋拧、(上步)绷、(落步)勾则可对脾经、胃经和肾经有良好的作用。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为气血之海”,“肝肾为精血之源”,心肺为人体生命活动中心,因此,练习太极拳可有效地保证脏腑功能的正常。综上所述,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科学的实践经验从多方面证明,练习太极拳不仅可以强身健体、陶冶情操,而且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医疗费用,更重要的是健康的身体也大大延长了人类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的时间。

4 结语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太极拳有着相当重要的养生、健身价值,发掘其内涵的养生价值,对太极拳在新时期的发展有相当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使太极拳的养生、健身理论顺应现代科技的发展,让其经典的理论向现代语言和现代科技过渡,从而将古老的东方文明与现代科技观相结合,应用现代化的理论方法来弘扬祖国文化。继承与创新结合,必将加速探索太极拳优化生命质量的奥秘的过程。在可预测的将来,系统的太极拳锻炼,必将成为促进人们聪明智慧、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延缓衰老、益寿延年、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为缓解社会的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提高中华民族健康水平,开发青少年的智力,提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能力,全面提高21世纪人类的健康水平和精神文明做出独特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何瑞虹,李巧玲.42式太极拳及其防身应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田麦久,李志勇.东方健身术论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3]张广德.养生学理论[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3.

[4]徐红.中医养生康复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1995.

[5]张广德.养生太极掌二套[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6]郭志禹.太极拳养身文化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7]邵建功.现代运动人体科学对太极拳科学化的影响[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8]王桂荣.从中医理论谈太极拳健身[J].中华武术,2004(11).

[9]马英.太极拳与中医经络学说[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1999(1).

武当太极养生协会简介 篇5

武当太极养生协会成立于2009年9月9日,是由武当山道教协会高道大德、太极名家和养生行业资深人士共同创办的;由国内、外从事太极、养生、中医药、营养师、健康师、大学学术机构和科研开发单位的专家、学者、及生产经营健康产品的企业家、社会名流等自愿组成的群众性、专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的;是搭建中国武当太极养生文化的交流、研究挖掘整理的合作平台,具有国际性、全国性、联合性的行业促进、指导性专业管理服务机构;致力于发展武当太极养生事业,弘扬太极养生、传承道家文化,愿天下英豪延年益寿为宗旨,组织和团结太极养生爱好者和研究者,拥护党的领导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使积淀几千年的道家养生精华更好的为现代社会服务,大力推动养生事业的发展,弘扬传统养生国学文化,为减少人的疾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准为己任、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武当太极养生协会通过将武当太极养生道文化推向世界,从而实现让人类共同享受太极养生文化的道修长寿、福寿康宁为生活理念的人生境界.把武当太极养生这一古老运动健身体系结合现代人生活特点,整合出充满活力的太极养生健身保健体系, 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学习习惯,达到下修身、中修性、上修心超然物外的健康长寿境界.同时将推广武当山道家理念,内外兼修、阴阳平衡的和谐思想,。创立国内外太极养生行业的一面旗帜。、良好的政府关系和媒体支持

养生治病练太极 篇6

2007年,因经常加班加点忙工作,饮食没有规律,不是大饥,就是大饱,加上工作压力大,严重的胃病缠上了我,经常胃痛,有时通宵难以入睡。

我开始注意一日三餐准点准时,以软、烂、加工细的粥和面条为主,并加强胃部保暖。但是胃病仍然越来越厉害,不到半年,我的体重由170多斤减至150斤。2008年3月,我去中医院检查,竟然是萎缩性胃炎。医生说,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病变,是在浅表性胃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较顽固,很难治愈,如不抓紧治疗,很有可能是癌变的前奏。病已至此,我强迫自己放下所有的思想包袱,遵照医嘱,服起了中药。渐渐病情有所缓解,但仍然吃饭不香,有时还会因胃痛而失眠。

2010年春节后,听朋友介绍,太极拳运动不但可以养生调理身体素质,还因为中腰部动作多,能活跃腹腔的血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对改善消化系统有很好的作用。此外,打太极拳时的深呼吸带动膈肌运动,对胃肠起着机械刺激的作用,能改善局部循环,促进消化,预防便秘。于是,我决定联系一些朋友一起来打太极拳。没想到,他们都摇头说,那些退休的老年人才会打打太极,以此消磨时光。而他们还都年富力强,对此不感兴趣。

2010年6月,我有幸遇到太极拳名师屠教练,遂拜他为师,练起了陈氏太极拳。在屠教练的点拨下,我认真学习太极拳,呼气运气、一招一式反复琢磨。太极拳和一般的健身操不同,讲究的是“松”、“沉”,运动要慢,要匀。在肢体上是肌肉、关节和骨骼的放松,还要配合均匀的深呼吸。更重要的是需要精神的专注、宁静、用意,从而达到阴阳协调、治养结合、以养为主的祛病强身目的。

我每天晚上在小区广场上练习两个小时左右。遇到阴雨天气,就在自家的客厅里坚持打太极拳。因为缺少同龄人对打太极拳的交流,曾经有一段时间我都想放弃了。是屠教练给了我很多帮助和鼓励,还介绍我参加一些太极拳比赛。每逢双休节假日,如没有加班任务,我就骑自行车去找屠教练,请他再教我几招拿手的拳术和剑术。后来,每次打完太极拳后,我都要再练一会儿太极剑。这种刚柔并济、举动轻灵、运作和缓、呼吸自然的运动,逐渐让我感到原来的浮躁和压力渐渐远去,我的心情特别平和舒畅。

→养生治病 痴迷太极←

练习太极拳后一年,我去省中医院复查,医生告诉我,萎缩性胃炎已完全康复了,从此不用吃中药了。我当即打电话向屠教练报喜。他先是夸我吃苦耐劳,追求太极真谛和真功夫,然后鼓励我打好太极拳,争取在市级以上赛事上拿到金牌。随后的两年内,我相继参加市、省和国家级武术比赛,获得了好几枚金牌、银牌和铜牌。

坚持打太极拳,让我觉得全身经络和气血特别畅通。现在我体重恢复到170多斤。更重要的是,我的精力特别充沛,走路爬山之快,一点儿不输于20多岁的壮小伙。

此外,太极拳让我的心态也变好了。过去,我在工作中一遇到麻烦的事情,就容易急躁,现在能平静、淡定地看待和处理问题,工作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可以说,是太极拳让我摆脱了胃病,同时又起到了修心养性的养生功效。

(编辑 林 妙)

太极拳与中医养生 篇7

1 太极拳的内涵与产生

太极一词出现很早,《易经》就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北宋理学开山周敦颐《太极图说》谓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2]”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太极”即是“理”,其中无所不有,包含着阴阳、刚柔、奇偶等道理。清代王夫之则认为太极就是“道”,是“天地人物之通理”。清代《医宗金鉴》谓:“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宇宙气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故“太极”是道、是理、是气、是生。关于太极拳的产生,众说纷纭,有南北朝说、唐代说、明代说等。但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明代张三丰根据内丹理论对古传内家拳法进行了改良和完善,形成了太极拳等内家拳法,并以太极拳为“入道之基”,所以,太极拳是中医阴阳辨证理论与武术、引导、经络等理论相结合的养生术,是基于太极之理,并在神仙家(古代医学四家之一)内丹修炼基础上创新的一种“以拳悟道”针对人体形、气、神锻炼的导引术与养生形式,乃是性命双修的运动之学。

2 太极拳养生的原理

中医养生要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3]”。但阴阳术数之理在道家阐述更为清楚。老子所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4]。都是在说明一个道理,即物极必反,阳极阴生,阴极阳生,静极复动,动极而静。“复命”为动,生于清静;婴儿为静,为生命之初,人必反之而后才能生机最旺,生命力最强。所以历代的神仙家都遵循与生道相反的原则,反其道而行之,返回到生命之初的状态。即人若能总是保持在成长期,就不会衰老和死亡,这样也就能达到神仙家长生不死的目的。实际上这已经指出了人类摆脱衰老病死的方法,所以,后世的神仙家据此提出了逆生的过程。北宋五子之一的周敦颐据神仙家陈抟所传的太极图而著的《太极图说》中,说明了其中的道理。其大意是说:天地间的万物生于阴阳二气的动静变化,阴阳二气的动静变化互根互用,形成五行之气,五行之气的不同导致万物生成并化生无穷。人的生成是因为阴阳二气交感达到了最为中正灵秀的状态,人与五行之气相感,又生出善恶与分别,所以万事化生无穷。圣人看到了这一过程,所以能够定守于中正仁义的最高境界。圣人因能清静而得中正仁义,才能做到合乎天地、日月、四时运行的规律和吉凶变化的道理而吉祥,小人反之而行则凶险。所以说,在天地间立身处世,必须按照阴阳(动静)、刚柔、仁义的道理去做。人的死生问题,要通过回归事物最初的本始状态,反过来察求最终的结果才能知晓,这就是太极之理,也是养生和人性命转化最关键的道理。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太极图看,太极养生原理有两个关键,一是二五(即阴阳五行)之精,妙合而凝,万物生形,形生而后神发知,这说明形是神的物质基础。五性感动善恶分而万事出,这说明神又是行为和形的主宰。精神与肉体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不可分割。阳变阴合而五气顺布,五行阴阳皆归太极,太极又本自无极,这说明形与神皆为阴阳五行之气所成。人之形为精,所以,精、气、神三者亦归太极,本自无极之“道”生。即老子所说的事物顺生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如果能将这一过程逆之,也就是说,精气神三者本自太极,若能还归太极,即可长生,还归原始无极状态,就可不死。所以神仙家所谓修炼内丹,就是反原为精、气、神三者合一并归于道的逆转换过程。二是考察上述顺生过程源于动静,动静互根,阴阳五行万物万事皆缘动而始,缘静而成,圣人之所以能做到中正仁义是因为能心地清静。所以神仙家利用这一顺过程的原因逆而用之,通过将纷纷扰扰的思虑归于清静而达到原始返终、周而复始的状态。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孰能浊以动之徐清,孰能安以久静之徐生”“归根曰静,静曰复命”[4],即生命重新开始,生机无限,既然生命又复,当然可以称得上长生不死了。所以黄帝内经视“虚静为保”“恬淡虚无,真气从之”[3]为养生大法不无道理。

3 太极拳养生实践的要点

太极拳讲究含蓄内敛、连绵不断、柔刚相济、行云流水,对于习练者的道德修养有很高要求,其中包括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关系等,这样才能使习练者的形、气、神趋于圆融合一的至高境界。但最主要的是,习练太极拳,必须明白动静阴阳之理。正如张三丰所说,“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气既交,而太极之象成。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气交媾,而太极之位定”[5]。《大小太极解》亦谓:“太极练法,以心行气,不用浊(拙)力,纯任自然。筋骨鲜折曲之苦,皮肤无磋磨之劳。”[5]可见太极拳的要领是道法自然,不假一丝人为与做作或有所拘束。故张三丰祖师谓“愿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徒做技艺之末也[5]”。意思就是让后世学人不要因为技艺(养生之术)而成了技艺的奴隶,而失去人之为人的真意。但是,纯任自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上守神”,如《太极拳解》曰:“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5]即“太极”永远处于阴阳、动静之间的相互变化中,太极拳就是要使这种状态保持平衡,所以必须“道法自然”,遵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的法则。所以练太极拳贵在“心静”,因为身动而气行,心静而神定,神定气必清,气清神遂明。故《周身大用论》说:“一要心性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5]可见,练太极拳贵在身动心静,动静往复,使阴阳二气相交,阴阳二气既交,则太极之象已成,拳到意到,意到气到,神气相合。《太极拳经》所谓,“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6]著名中医兼太极拳名家胡海牙先生据其体会认为,练太极拳要持之以恒,古人所说的“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空腾然”,不仅是留心腰间,而且要充满全身,意在虚空。太极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即“松”“空”“通”的虚无境界。[6]所以,内敛心神,外聚其气,心念一动,即神气合一化为太极。动作不以力求,纯以意使,松柔舒缓,心神专注而神返于内,气随神入而达乎神明。“不求形骸似,只求神意足”,若真正领悟了太极拳“气宜鼓荡,神以内敛”的含义,就可以“只要练好一个动作,也能达到整套太极拳所产生的效果”。[7]他认为,“现在外边传播的太极拳架式太多,对工作忙碌、没有太多时间专门做太极拳运动的现代人来说,不是很适合”。[1]所以若想一招而求,就必须领悟太极拳的神髓。

4 太极拳的养生境界

太极拳作为古人重要的养生方法,有三重境界。王宗岳《太极拳经》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6]即太极之理,动为阳,静为阴。永远处于阴阳、动静之间的相互变化中,所以必须遵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的法则,使这种状态始终保持平衡。即最初境界先是有动必有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到后来则逐渐纯熟,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往复,循环无端,相连不断,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直至最后不能分辨,动即是静,静即是动,同于大化,合于虚空,自然感而遂通,诸患皆失,众病皆除。所以练家将太极拳养生分为三步,即:“著熟”“懂劲”“神明”。“著熟”是指练拳功夫纯熟,用功日久,就能领会到神气由无到有、由微到著、由散到聚,“就会觉得如在水中打拳,各种姿势、动作俱有阻力,两足有着地之感”[6],这就是第一阶段“著熟”的境界。第二阶段继续努力,会觉得如在水中游,有两足不着地的感觉,“自觉动作自如”,此后即可意到气到,“神气鼓荡”,周身内外气血通畅,内气发动,四肢百骸气布流动。此时虽然外无形迹,内却能感能知,到这一步方能渐渐领悟“懂劲”。“懂劲”,也就是知己知彼的功夫,“复归于婴儿”的良知良能状态。此时就与“神明”境界相去不远,如《太极懂劲解》曰:“自己懂劲,接及神明,为之文成。而后采战身中之阴七十有二,无时不然。阳得其阴,水火既济,乾坤交泰,性命葆真矣。于人懂劲,视听之际,遇而变化,自得曲诚之妙形,著明于不劳,运动知觉也。功至此,可为攸往咸宜,无须有心之运用耳”。[5]“接及神明”并非“神明”境界,“自己懂劲”再向“于人懂劲”发展才是“神明”。即“真常应物”,“常应常静”。在与人对待中得到检验,己以从人,随屈就伸,以不变应万变。从而“得曲诚之妙形”“无须有心之运用耳”。此时方称得上“神明”。第三阶段继续苦练,就会觉得“两足犹如在水面上行走”[6],如有明师指教,便会进入“精神贯注,神气合一”的境界,至此若能再接再厉,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长期练习,自然会“获得太极拳之妙境———天人合一、炼神还虚之上乘功夫”。[6]老子所谓“修之身,其德乃真[4]”正是此意。所以太极拳也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三步,如太极拳之暗劲与明劲和化劲相对应。明劲为方,“方者,以正其中,即是此意”[6],属于刚劲,易骨,即练精化气;暗劲为圆,“圆者,心应其外,正是此意”[6],属于柔劲,易筋,即练气化神;化劲洗髓,即练神还虚。

5 太极拳养生的适宜性

太极拳是集道、易、武、医、艺于一体的中华绝学与养生之术,适合男女老幼各个年龄段和各类人群习炼,适宜性十分广泛,所以可以作为延年益寿和养生保健的首选方法。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理论、拳术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枪、棍、剑等器械套路和辅助训练方法。经过数百年的流传与衍变,太极拳已有多个流派,目前以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赵式等比较著名。民间流传的还有24式、48式,太极13式、小九天9式等太极拳,习练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方便选择习练。胡海牙先生认为,太极拳动作柔缓,宜于老年及身体软弱之人;少林拳动作刚劲,宜于青年及身体强壮之人。“因为我们练习武术之目的,注重在求得身体之健康,以适当的运动为医疗作帮助,使全身各部分得到平均的发育。设若运动方法与身体不配合,盲目去煅炼,非但无益,而且有害”。[8]他指出,习练武术可以使人寿命延长。世界上的体育健将,多不容易享高寿,而我国习练武术的人,差不多都是八九十岁,老当益壮,主要在于体育家仅知锻炼肉体,而武术家懂得气功(太极),而气功(太极)是身心两方面的事,凡做气功的人,都注重精气神人身三宝,节欲保精、息念养神,所以,就此可以得出结论,“精神修养可以支配肉体,肉体发育未必就能添补精神[8]”。他指出,练武人虽然身体比较强健,但是还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和睦的家庭,有社会公益道德,否则一样短寿。所以对于练功者而言,要随遇而安,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环境,善于在乱中求静。情感不可太重,人如果思想乐观,全身的细胞都会活泼,细胞死亡率就会减少,寿命自然延长;反之,则会损害寿命。保持情绪乐观,这是养生要诀。老子说“坚强者死之途,柔弱者生之徒”[4],所以养生宜柔不宜刚,拳要练柔和,身体才能真正受益。胡海牙先生谈及他以往的经历,太极拳需要有极高的悟性,他当初以为太极推手的功夫是骗人的,直到遇到杨氏太极拳的传人杨澄甫先生传以口诀“取长补短,不吞不吐”后才明白,太极推手就像石匠凿磨盘敲钎子,“钎子不是抵着一个点死敲,推手也不能只向一个地方死推,而要虚虚实实地来,千点万点地推”。[9]他回忆说,杨澄甫称“用意为不老春,学着去用力,身体就完了”。[9]胡海牙先生认为,养生与技击合为一体,“以我的经验而论,一种拳能够养生便一定技击厉害,而一种拳不能养生也一定技击不行”。[10]这是拳学的大原则。只要能够运动脊髓神经并五脏六腑就可视为运动良方,四肢运动只是其末,并不重要。武术旨在对敌,未必适于养生,古代导引术或现代体操,虽然都可以作为运动的方法,但却要选择得宜,“最忌者就是学做大力士及健美运动或为竞赛夺标之运动,此等争名夺利运动两败俱伤,何尝有人己两利之效乎?愚以为流行最广泛者以太极拳最为宜人”。[11]

6 结语

太极拳是身心并养的导引术和高级静功。太极源于道家传统养生术,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机体的健康而长生久视。习练太极拳能使人体内气机的升降出入及其所引起的各种变化协调统一,从而维护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身心得到全面的修养和良好的调节作用,如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和保持免疫功能等等,所以具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太极拳的医疗作用,正在于从精神和身体的两个方面共同锻炼,方显示出神奇的疗效”。[6]现代医学科研结果证明,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激活免疫细胞的活力,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和康复功能,发生生化变化,太极拳的运动能够调整人体气机的运行,人体气机的运行又可以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放松状态,这样就能减轻精神压力,有效消除烦躁、焦虑、沮丧等心理,长期坚持还能使人精神焕发,心情舒畅,机体的免疫力就会更高,所以太极拳是“一种具有心理营养剂作用的运动”。[1]此外,有静无动不是养生之道,动静结合,心身兼养才能更有利于静功的修养。太极拳动静相生,运动中本身包含着静的道理,动极而静,动中有静,形动意静,身动心静,既可体悟阴阳相济之理,又能生发技击之道,既可以舒展极尽人体之美,又符合自然运动之规律。深入习练就会神气相依而渐入虚无之境,实际与静功殊途同归,与其说一种动功,不如说是一种静功。而静功要求做到精神专一,神气内守,行住坐卧并不重要,而这正是太极拳习练的神髓。所以,“太极拳就可以作为一种高级的静功来练”。[12]俗话有云:“白天多动,夜里少梦”。中医也讲“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太极拳无疑是当前最适宜的一种中医运动养生或气功锻炼方式。

参考文献

[1]蒲团子.胡海牙先生谈科学养生之道(下)[J].中华养生保健,2006(6):31-32.

[2]张其成.中医哲学基础[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22.

[3]宋·高保衡,林亿校正.黄帝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4]老子.道德经.徐澍,刘浩注译[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5]太极拳与“仙学”关系之探析[EB/OL].http://hi.baidu.com/cyy8668/blog/item/3aec22fa74938e1da8d31191.html,2007-09-21.

[6]胡海牙.仙学指南[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

[7]冰缦.真功益寿大德延年[J].中老年保健,2007(5):58-59.

[8]胡海牙,蒲团子.五十年前武术大会的随笔[J].武当,2006,12:24-26.

[9]胡海牙,徐皓峰.习拳悟道(上)[J].武魂,2002,8(170):40-41.

[10]胡海牙,徐皓峰.习拳悟道(下)[J].武魂,2002,10(172):46-47.

[11]胡海牙.欲保长寿先补亏损[J].中国道教,1989(4):37-40.

太极养生 篇8

10月25日至28日,大理国际太极养生高峰论坛在云南省大理举行。这次高峰论坛由大理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主办,大理洱海金沙旅游度假置有限公司、昆明五维太极养生研究所、大理凤凰传媒、锦之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论坛宗旨是弘扬中华传统养生文化,打造以养生大理为特色的大理休闲、旅游、养生品牌,推动“太极养生”理论与实践的快速发展,打造太极养生产业链,同时,吸引国内外的太极爱好者和关注健康的人士来大理旅游和学习体验。来自美国、台湾、香港、澳门及大陆的赵幼斌、马伟焕、严翰秀、翟金录、路迪民、张全亮、唐才良、丁水德、李学友、傅崑鹤、洪日镜、钟振山、李品银、刘玉珍、方汝辑、田春阳、杨志芳等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论坛内容有千人太极展演、名家高峰论坛、“我与大师面对面”内家拳艺展示,名家与太极拳爱好者互动、考察大理名胜及民族风俗等。活动安排科学合理,富于创新。论坛话题涉及太极拳拳理拳法、历史源流、普及推广、产业开发、养生剖析、发展方向等方面,专家学者发言踊跃,争论热烈,成果丰硕,不虚“国际太极养生高峰论坛”之名。

这次论坛对太极拳文化体系的自身发展,以及与旅游结合都作了有益的探索,对促进太极拳在云南普及推广具有有力的助推作用。论坛的策划和组织者是云南省武术名家、年近八旬的李学友先生。李先生宝刀不老,以武弘道,令人敬佩。

关于太极养生实践滞后原因的探究 篇9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其文化发展源远流长, 未曾出现过断层的现象。在数千年的文化发展中, 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便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传承下来, 而太极文化便是此类传统优秀文化资源之一。太极文化不仅蕴涵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观念, 而且还蕴藏着丰富而宝贵的健身养生理念。众所周知, 太极文化的标志, 即一张太极图, 两条阴阳鱼。该标志图便在一定程度上向人们昭示着太极文化的深刻内涵:一分为二, 二合为一;阴阳并存, 协调统一。太极乃宇宙之大道, 万物之纲纪, 追求内外对立与统一, 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通过太极拳运动来达到“静”与“动”的统一, “内”与“外”的协调, 从而实现健身养生的目标。

2、太极养生文化发展滞后的现状

太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之一, 能够传承流传至今, 说明其有着顺应社会发展和存在的必然性。于此同时, 其内在的健身养生的文化精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 日益形成了一个相对健全的体系, 对于人们养生, 以及延年益寿有着突出的功效。虽然太极文化有如此优异的养生功能, 但是在当今全民健身活动中却罕见其影, 归纳其缘由, 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2.1、太极文化及太极拳的复杂性因素

太极文化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为“太极拳”, 人们通过太极拳运动来实现健身养生的目的。在我国, 太极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 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 并逐渐构建出了一套自己的体系。与此同时, 由于太极拳内在体系的复杂性, 和招式的多样性, 导致了人们在对其接受时, 困难重重。从而使得一些学习者要么望而却步, 要么半途而废。最终致使学习太极拳的人员很少, 学习效果很差。为此, 此种状况也严重影响了其在人们日常锻炼中的传播与流通。

2.2、体育多元化竞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深入, 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体育运动项目日益多元化, 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武术、太极等方面的运动。而且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和国际体育运动的发展, 我国引进了一些国外的体育项目, 如篮球、体操、网球和瑜伽等等。这些体育运动在很大程度上也能起到健身强体, 延年益寿的功用。而且其中的要领和运动方式容易被人们所学习和接受。为此, 这些新兴的健身运动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欢迎, 并且在传播和实践占有绝对的优势。多元化的运动项目对传统太极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冲击, 从而致使太极运动发展严重滞后。

2.3、对传统太极文化忽视

当前, 我国在体育文化建设之中, 往往强调“国际化”和“全球化”理念, 积极地去迎合世界奥林匹克竞技运动, 着力发展竞技体育。而对于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 重视不足。在对传统太极运动资金的投入, 健身场所的建设, 科研力量的引进, 以及在宣传教育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缺失状况。这些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传统武术和太极等健身运动的发展。对于传统太极运动的普及更是无从谈起, 如此现状不得不令人有所反思。

3、推动太极养生发展的策略

我国古代通过太极养生, 得以高寿的事例不乏其在, 其中突出的代表即是武当山张三丰。在经典《太极拳总论》中最后一段话说:“原注云 : 此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 , 欲天下豪杰延是为数不多的。也可以看出由, 于时代的原因, 过去能年益寿, 不徒作技艺之末也。”由此可见, 太极文化在人们延年益寿, 强身健体和养生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 推动太极养生文化的发展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国家要对太极文化给予充分地重视。太极文化作为中国养生文化的精华之一, 国家要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 为推动太极文化的发展做出重要努力国家要加大投入, 为太极文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前提。加大资金的投入, 积极有效地推进太极文化相关科研的发展, 为促进太极文化的发展夯实理论基础;加强人力的投入, 人才的培养对于太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着核心的作用, 为此, 国家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投入上必不可少。

其次,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推进太极文化的快速发展。当前, 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但是在一些体育文化发展建设上还存在着一些盲区和弊端。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 我们开始放开视野关注世界的体育发展, 并且也采取了诸多的措施, 建立相关的体制机制, 去积极与世界体育发展接轨。但是, 在将眼光瞄准世界时, 却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忽视甚至放弃。这样现状往往是得不偿失, 有所偏颇的。为此, 国家还要进一步地健全和完善相关的体育发展体制机制, 实现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协调统一发展的目标。

最后, 积极地加强宣传, 吸收借鉴国外经验, 保护传统太极养生文化。太极拳作为太极文化的外在形式, 通过其运动和锻炼能够起到良好的养生效果。国家要加强对太极文化的宣传, 增强人们对其养生功效的认识与重视。加强太极文化的教育, 培养出更多的太极人才, 从而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最终达到太极养生能够在人们日常体育锻炼中得以普及的目的。

摘要:太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蕴含着丰富的健身养生理念。太极运动讲究练功养气, 舒筋通络与阴阳调和。通过提高人体系统的“元神”和生命源动力, 改善身体基本状况, 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然而, 如此宝贵的传统健身文化在现实养生实践之中却发展滞后。本文拟对太极养生实践滞后的相关因素加以探究, 以期改善当前太极养生落后的现状。

关键词:太极文化,太极拳,养生,现状,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静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1.

太极拳养生思想体系的建构 篇10

养生乃护养、保养性命之意。《吕氏春秋·节丧》中说“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1]其指导思想可用“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2]概括,其方法可归约为“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论,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孙思邈《千金翼方》)。养生历史悠久,并有相当多的医学家、哲学家、养生家著书立说阐述养生,如梁代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唐代孙思邈著《孙真人养生铭》、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笺》等。它在极其广泛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早已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体系,具备了为太极拳提供理论支撑的可能。而太极拳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原本服务于格斗的技理中的静、意、气、神之要义与传统养生有着深厚的关联(表1)。因此吸收与借鉴中国传统养生思想,能够不断丰富和完善太极拳的健身理论,以推进太极拳的发展。

2 太极拳养生思想体系的建构

太极拳养生思想体系是以中国养生为理论基础,以太极拳为运动形式,注重德、形、气、神的修炼,进而以追求“生命不息”为目的的健身理论体系。

2.1 修德以“大德必寿”

“中国传统文化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一是家国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机构。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3]这一思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养生。养生将本来属于伦理范畴的道德归纳到养生体系之中,赋予道德以养生的职能,认为德行的修养对于身体健康来说尤为重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就提出了“大德者必寿”、“仁者寿”的观点。汉代董仲舒解释说“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董仲舒《春秋繁露》)意思就是说有德行的人之所以能够长寿,是因为没有贪欲而且身心清静,心态平和,能效法天地包容万物的美德而修养其身心。“以德养生”在表面上是依据一定的社会伦理来规范精神和形体,但从深层次方面看,却蕴涵着顺应天道以尽心知性的养生理念。

武术历来讲求“武德”,要求未习武先习德,在太极拳“十不传”中便有“不传无德,不传好怒好愠者[4]”之戒条,但作为习武者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这些戒条并未与养生结合起来,与养生乃是一种潜在的谙合。因此,欲求练太极拳以养生,首当明了“以德养生”,树立“大德必寿”的观点,并使其能够在生活中践行。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更要去体悟太极拳所蕴含的随曲就伸、不偏不倚、处乱不惊的精髓,最终的目的乃是形成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对待生命,进而追求生命的长久。

2.2 练形以“形体不弊”

形指的是形体,包括人体的脏腑、皮肉、筋骨、脉络等,保养形体必不可少。中国的养生思想历来提倡“动以养形”,华佗就提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后汉书·华佗传》)表明了中国养生思想提倡通过运动以保持健康的观点。而太极拳作为一种舒缓的有氧运动,以意行气,刚柔相济,追求气血通畅没有阻滞。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使得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均得到有效的按摩、舒展,进而达到保养形体的功效,从而遵循了“动以养形”的养生原则。

2.2.1 动而有节

“动以养形”这一养生思想有着自身的指导原则,例如老子说“驰骋狩猎令人心发狂”,庄子认为“形劳不休则弊”,晋朝葛洪认为“跳走喘乏,伤也,积伤至尽则早亡”。传统养生提倡有所为有所不为,反对大强度的活动,认为过度劳作会损耗人体的气血、筋骨和脏腑,要“常欲小劳”“体欲常劳”,“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最能反映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中“养形”的观点。从太极拳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它也在逐渐适应传统养生这一观点。以杨派太极拳为例,杨露禅“为了适应保健的需要,又逐渐改编了拳套动作。经露禅第三子健侯(1839-1917年)修改为中架子,又经健侯第三子澄甫(1883-1936年)一再修定为大架子。”[5]此外,吴、武、孙式太极拳也均以速度均匀、不纵不跳、柔和轻灵为特点。因此,遵循传统养生思想的观点,顺应太极拳技术的发展趋势,习练者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身体状况等进行适度运动,避免高强度的透支式的锻炼方式,切忌盲目追求高难度动作,应以“形劳而不倦”为标准,量力而行,从而达到养生健身的目的。

2.2.2 形体锻炼与养护相结合

对于形体的关注和养护,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如“饮食不可疾走”(张湛《养生要集》)、“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趋避风邪等等。太极拳也遵循了相应的观点,要求“练习地点,以庭院与厅堂,能通空气,多光线者为相宜。忌直射之烈风与有阴湿霉气之场所,因身体一经运动,呼吸定然深长,故烈风与霉气,如深入腹中,有害于肺脏,易致疾病也。练习之服装,宜宽大之中服短装与扩头之布鞋为相宜。习练经时,如遇出汗,切忌脱衣裸体,或行冷水楷抹,否则未有不患疾病也。”[6]这显然是对传统养生思想的吸收与借鉴。因此选择太极拳锻炼除了慎重选择锻炼的时间、地点以及运动前后的保养等等,应该汲取传统养生思想中关于形体保养的有益观点和方法,将身体修炼和平时的养护结合起来,切莫积累小弊而最终导致“伤身”。

2.3 养神以“精神不散”

“神”指得是人的一切精神思维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传统养生认为调摄精神是人类健康长寿的根本,“通过个人的心理调节,达到一个宁静恬和的心理状态,从而获得健康长寿的目的。”[7]《黄帝内经》指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也”。因此欲求长寿,欲以太极拳为手段长寿者,应当注重“神”的修养。

养神的关键是清静,老子最先提出“致虚极,守静笃”、“静为躁君”的观点,《黄帝内经》提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素问·上古天真论》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8]清静养神是指追求精神上的安谧,做到内无杂念,精神专一,这样便可使得人体的神经系统得到恢复与调节,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但是静是相对而言的,并非绝对的静止,是追求精神专一且不妄动。

太极拳对于静的要求也是放在比较显著的位置,李亦畬在其拳论《五字诀》里便将“心静”列为首位。练拳之时更要“壹志凝神,专主于敬,……言此以示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9]“平心静气”、“壹志凝神”乃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在习练之时应摒弃一切杂念,洗心涤虑,专注于太极拳运动本身,用心去体味其意境,常此以往,则精神自能专守,进而达到养神的目的。

2.4 养气以“气息绵绵”

养气主要是通过练吸、练呼、呼吸皆练,或者配合形体和意念的锻炼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使体内阴阳平衡,气血流通,从而达到健身祛病的目的。呼吸修炼在我国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庄周在《庄子·刻意》中就把“吹嘘呼吸,吐故纳新”[10]作为养生延年的一种方法。太极拳所采用的呼吸方式与中国传统的练气多有相通,太极拳主张“气沉丹田”,采用腹式呼吸,即有意识的将气体徐徐送入腹部肚脐之下,要求呼吸深、长、细、匀、缓,纯任自然,不可使用强力。这与传统气功中的“一吸便提,气气归脐”,(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出息入息,长收缓放,使之绵绵”乃是相一致的。采用腹式呼吸可加大膈肌的舒张与收缩而使横膈上升下降幅度加大,不断改变胸压和腹压,使得呼吸器官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进而改善肺功能。此外,腹式呼吸还可以腹部脏器得到有效按摩,以改善消化功能。

太极拳的腹式呼吸方法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调息法:闭唇卷舌,呼吸以鼻,吐唯细细,纳唯绵绵。第二种是迎气法:口呼鼻吸,任其自然。第三种是迎气出声法:口呼鼻吸,发劲时吐气出声。[11]”此三种呼吸均是在意识的控制之下,与太极拳的“开合”动作自然配合,做到“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呼吸、意识、动作相结合即武术所讲求的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其最初之目的在于追求最大的技击效果,但其确有与气功相通相融之处。因此太极拳之呼吸可以引用气功之理论,采用自身之实践而进行锻炼,最终达到气血顺畅,内气充盈之功效。

3 结语

中国人对于生命、健康的认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概念、范畴内解释的,它最终没有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因此,太极拳养生思想体系吸纳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的立德、养形、养神、养气的观点,提出太极拳修炼应当遵循修德以“大德必寿”、练形以“形体不弊”、养神以“精神不散”、养气以“气息绵绵”的原则,且四者兼顾,无有偏废,从而达到整体提升生命质量,进而追求“生命长久”的目的。而太极拳自身的发展,应当延续以健身为主的发展宗旨,积极吸纳养生的有益观点甚至是技术为己所用,以不断充实太极拳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

摘要:太极拳具有卓有成效的健身效果,为了拓展其理论发展空间,文章以传统养生为理论基础来建构太极拳的养生思想体系,提出了太极拳的养生思想体系应该包括:修德、练形、养神、养气。四者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人类追求“生命不息”这个恒久不变的目的。

关键词:太极拳,养生,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渔,郑义.吕氏春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75.

[2][8]膳书堂文化主编.黄帝内经[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7.

[3]张岱年,方克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78.

[4]沈寿.太极拳谱[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205.

[5]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2,114.

[6]傅钟文,周元龙.杨式太极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4.

[7]谷长江.中国古代养神理论辨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74.

[9]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9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太极养生】相关文章:

太极养生理论05-11

养生太极拳内功心法09-05

太极拳与中医养生05-28

太极拳的养生之道05-30

太极拳养生协会申请书06-05

太极文化与文化太极05-19

太极运动05-31

太极思维06-21

太极06-30

太极启示范文05-17

上一篇:浅埋大跨隧道下一篇:语文教师教学儒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