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

2024-06-30

太极(精选十篇)

太极 篇1

哲学中,马列主义认为运动是标志物质存在状态的哲学范畴,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哲学上讲“事物是永恒运动的”。无论是马哲的“事物永恒运动发展”,还是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佛家讲的“世事无常,万法皆空”,都在告诉我们任何事物乃至整个宇宙都无“恒理”可言,这是人类从最深处对世界最终极规律的认识。辩证法对此的极限解释便是“否定之否定”。任何现世的所谓“科学的”结论、定论、真理都不是绝对的或纯粹的,是有其适用范围和时限的,因此在未来时间一定会被推翻。这也就是为什么科学界定义科学的两大条件约束便是:可证明;终究可证伪的。因为,任何“科学”都是基于人类的阶段认识,而人类认识的深度、广度必定还会不断加深扩展,“永恒运动发展”。并且所谓的客观无非是在现有的科学认识基础上的,且人类的任何认识不可能存在纯粹的客观。其实任何理性和唯物主义在意的是“解读”,“承认客观的存在,认识上无限接近地去反映客观”。而且客观的事物也在随时空变化着,因此人类在认识上的“客观把握”只能不断紧随。因此只有“运动”、“变”和“无常”才是“终极不变的唯一真理”。

2 太极即变化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生,不是产生,而是演变的意思。亦即八卦由四象演变而来,四象由两仪演变而来。太极的变化流通,包含或阴或阳,呈现出柔与刚两种不同的属性。《易经》系辞还曰:“穷则变,变则通,是谓变化也。”此语道出了太极的阴阳变化之道。

太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太”字由“大”和“、”组成,“大”代表至大,点“、”代表至小,“太”同时有至大和至小的意思,可大可小;极有极限之义;太极就是至于极限、最原始、最根本的意思,即派生万物的本源。它既包括了至极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心。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这是“太极”二字的含义。

太极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思想太极思维,太极思维是把思维建立在太极原理即宇宙生成和物质运动变化的真实模式上而形成的思维,是“道法自然”的思维方式。它是带有中国古典哲学意味的科学思维方法,它既非逻辑思维,亦非形象思维,而是“脱离了正常思维轨道”的阴阳全息辨证思维之法。

太极图就是对太极之理的最概括的诠释。就是太极思维的成果,它诠释天、地、人,诠释自然与生命,亦大亦小,亦阴亦阳,亦内亦外,亦有亦无……万事万物尽在其中。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形象的、概括的阐释了宇宙中万事万物的结构、规则、旋机、均衡、圆融、变易和方向等,揭示了宇宙、生命、物质的起源和阴阳转换,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

太极图是研究周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象,它包含了天地万物的共通规律在内,所以有人说它是宇宙的模式,是科学的灯塔。但太极图由于阴阳两面方位的移动和变换,而又出现了不同的图象。先天八卦图讲对峙,即把八卦代表的天、地、风、雷、山、泽、水、火八类物象分为四组,以说明它的阴阳对峙关系。后天八卦图讲流行,形容周期循环,如水流行,用以表示阴阳的依存与互根,五行的母子相生。后天图是从四时的推移,万物的生长收藏得出的规律。后天八卦图体现了顺的过程,体现了流动的过程,后天八卦图的循环过程体现了变化的过程。本后天八卦图而绘制的太极图则恰与先天八卦图的太极图方向相反。由突出事物的对峙到突出事物向相反面的转化,即“物极必反”、“反者道之动也”和“太极元气,含三为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极图这个圆圈,就是代表的一,代表的宇宙,代表的无极,太极是有限之天,无极是无限之天,太极是有,无极是无,太极是三,无极是一。图象的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黑白两方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中白点表示阴中有阳。道生一,就是无极生太极。一生二,就是太极生阴阳两仪。二生三,就是阴阳交感化合。三生万物,就是太极含三为一。万物按此规律生生不已,故变化无穷。

3 太极拳即变化之拳

太极拳作为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拳,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董英杰先生说:“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即阴阳也。”“太极拳本系武当内功。”“太极十三势,本为导引功夫。导引者,导引气血也。”“十三势架永无已,所以因之名长拳,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要离太极。”练时如行云流水,粘连不断。所以古时候称它为长拳。

拳既以太极名之,须知其含义。先哲云:太极拳内含天地造化之机,法演先天,化生为一。太极之先,天地根源。太极即天地也。

太极拳乃无为之理,呈象之学,有为之法,道法自然,是融入攻防含义的悟道修道的专门法术,是入道之基而非修道之本。“拳”者,决非一拳一脚之谓也。拳者,圈也;全也;权也;理也;道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心中有所权衡,一举一动,理法俱现。至于太极拳修炼中的搏斗之法,乃是太极拳体认悟道的独特途径。通过技击的实践,在体认舍己从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的过程中。领悟到无为而有为,后发而先至,被动而主动,所谓反者道之动的奥妙之理。

以太极命名的太极拳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而且说明它的拳法、拳理包罗天地的变化,博大精深,是一阴一阳,刚柔相济的高深拳术。

太极是变化之本。太极拳的核心是阴阳之道,阴阳之道的核心是变化。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里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这就是太极拳。

4 太极拳运动以拳为形式,其目的在于要达到“太极”状态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品种繁多,色彩纷呈。太极拳则是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构思特异,独树一帜。它以人为本,其核心是强调自我的有序与和谐,强调平衡的状态。要求自我调节,处于协调、均衡、无过与不及,处于自然、圆转、连贯。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的“状态”之中。而要达到这种自然、自如的太极状态,则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去改变已形成的“不自如”。“自如”是相对的,“不自如”是绝对的。“自如”以人体自身的一定生理结构为基础而不是无止境的,唯心的。“不自如”则是指先天和后天所形成的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僵硬、不顺、受约束、拘紧、不自然等。它的绝对性在于适合人体自身结构的动作、意识的状态有最佳性。“太极”即是这种最佳的“状态”。“太极拳”是达到这种“状态”的形式。太极拳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经历”,是一种“形式”,其目的在于要达到一种“自如”、“随心”、“不受束缚”的“太极”状态。

太极拳被称为哲拳,它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因此不对中国的传统哲学有所了解,没有智慧是练不了太极拳的。太极拳决非一般意义上的缓慢的肢体运动。练太极拳即是一种拳术修炼,又是一种身心修炼,而重要的是身心修炼。身心修到“太极”之境,拳术自然就会收到“太极”之功。拳是小“道”,“太极”是大“道”,习拳明理,以小“道”通大“道”,是太极拳最重要的意义。变化即是太极、太极拳最根本的意义。误解了太极、太极拳“变化”的真意,一味的去追求招式、技法、技击,只能将太极拳引入歧途。

参考文献

[1]孙兆生.论太极思维在太极拳中的运用[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康戈武.理根太极拳传八方(下)——论太极运动观[J].中华武术,2001(6).

[3]区雪儿.太极与一切有关[J].中华武术,2003(4).

[4]李绍成,姜娟.太极拳运动发展之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3).

[5]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M].上海:上海书店,1986.

[6]太极拳全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7]杨成寅著.太极哲学[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3.

太极拳与“太极腰” 篇2

一、腰部运动的作用

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

1.腰起着承上启下、维持身体平衡和传导重力的中枢作用。它把上体和下肢两部分紧密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是身法技巧的关键。它对带动全身和调整动作的变化,重心的稳定以及推动劲力到达肢体各部分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腰一动,全身其它部位无有不动,形成上肢、下肢、躯干协调的运动。上肢运转要求转腰旋脊,以腰带臂,腰领手随;下肢运转要求以腰带胯,以胯带腿,以腿带足。因此,打拳时各个手法和步法的变换,须以腰灵活运作来完成。

2.腰部起着蓄势发劲的作用。拳论曰:“劲起于脚跟,主宰于腰,发于脊背,达于两膀,形于手指。”又说:“掌、腕、肘、肩、背、腰、胯、膝、脚,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劲法中也强调以缩腰、拧腰配合蓄劲,以舒腰、转腰配合发劲,这既是太极拳的发劲特点,也是应遵循的规律。因此,太极拳八种劲法虽然都形于手、臂、肩、肘,但劲力源头均发自腰部。例如劲,“在两臂”,但主要靠腰与意气相配合发出的劲力架对方,并借机击之;捋劲“捋在掌中”,也要靠转腰坐胯顺势将对方引至自己下盘一侧,化解和防御对方攻势;挤劲“挤在手背”,主要靠腰椎后弓之劲,手脚并进,合力向前挤击;按劲“按在腰攻”,即靠腰劲带动全身整劲,用双手向前按击对方。其它采、、肘、靠,也主要是以腰腿劲为基础,加上内气的鼓荡,以全身爆发力快速准确地将对方弹出。以上例子充分说明腰是劲力之源,只要腰力运用得当,就可使周身力集中于一点,战胜对方。例如野马分鬃,不论左抱右分或右抱左分,腰部发出的力量都起主要作用。同时,拧腰送肩还可舒展两臂,延长进攻距离,达到“一寸长、一寸强”的技击之能。

3.虚实转换全靠腰。分虚实是太极拳的一大特点,须靠腰转动灵活、松沉。以两腿为例,腰向左转动,身体重心落在左腿,成为支撑腿,左为实;右腿起辅助支撑作用,为虚。反之,腰向右转动,右腿则为实。这样,两腿一虚一实的相互交替,自始至终伴随着打拳的进行。由于分清了虚实,用力就能主次分明、有张有弛、区别对待,就能进退轻灵、松活,圆转自如。也便于以柔克刚,化解来力。可使身体基础稳固,经常处于端正安舒的状态。

4.有助于增进身体健康。腰部的左右旋转,可以松弛腹肌,牵动五脏六腑,内气流畅,增强肾功能,刺激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可以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特别对腰背病痛的防治有明显作用。

二、太极拳对腰的要求

腰部应松、正、沉。拳论曰:“腰如车轮”、“腰如纛”。前者言其松,后者言其正。松,就是松腰松胯,使腰部肌肉自然放松,从而灵活;正,就是竖起“脊梁”与尾闾保持正直;沉,是塌腰,即腰胯微微下坐,使气沉丹田,两足有力,下盘稳固,柔中带刚,显示出沉实的内劲。做到了上述这些,腰部姿势自然正确,就可达到“身形腰顶”、“支撑八面”、“腹内松静气腾然”的地步。否则,如果腰不正,尾闾必不能正,既不雅观,且易为人所制。同时,神必不能贯顶,劲力也必然不能由腰而发,也做不到周身完整。正如先师们所说:“有不得机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因此,身斜、曲腰、扭臀等均在《内家拳十四禁忌》之列。

三、练腰五要

要充分发挥腰部作用,须处理好五个问题:

第一、加强腰部柔韧性锻炼。这是武术的基本功,也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主要方法:1.前俯腰。两脚并立,两腿自然伸直。双掌上举,然后上体向前下俯。两手尽量贴着地面。如可能,还可以抱抱腿。2.后仰弯曲。上体尽量向后仰,使腰部后弓。弯曲角度大小,要因人而宜。3.左右侧弓。两脚开立。以左侧弓为例,左手插腰,右臂经头顶呈弧形向左肩方向伸垂,腰部向左侧屈弓。右侧弓方向相反。4.转腰(也叫甩腰)。两脚开立,两臂向上伸直,然后腰胯微微向左旋转,两臂随势向左、向上、向右、向下翻转绕圈。再用同样方法反方向旋转、绕圈。旋转时两臂尽量增大绕环幅度,但应自然,不可僵直。5.转腰云轮。两脚开立。原地不动,作左右云手式数遍。6.左右拧腰转体。两脚并立,两手插腰。腰胯向左后拧转,力争看见右脚跟,再向右后拧转,力争看见左脚跟。不论向哪一侧拧转,均要求身正腰直,提顶吊裆,两脚不得移动。上述六法,都是以髋关节为轴进行的。由于活动了腰胯,增强了腰脊关节的润滑,肌肉会更加柔韧、更有弹性,腰力也会大大提高。

第二,上体一定要保持端正自然。习拳时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脊柱挺直。不前俯后仰、左右歪斜。无论四肢动作如何,都要做到肩与胯合,头顶、躯干到尾椎始终保持在一条垂直线上。上体正了,也就为腰正创造了条件。否则,撑不直脊梁,也就挺不起腰杆。

第三,腰部转动幅度、腰力运用要适当。腰要围绕身体纵轴线(从百会穴到会阴穴的上下一直线)转动。以转动轻灵自如、连贯圆活为宜。动作顺畅,不致僵滞。腰部是微动关节,由5个椎骨浅平面上下连接而成。转动幅度过大,容易造成上下椎骨连接处脱臼(错位)或损伤韧带。这样,不仅会四肢无力,无法活动,也将直接影响身体健康。特别是一些老年朋友,肌肉逐渐萎缩、弹性降低,骨质疏松,关节韧带发生退行性改变。因此,演练中一定要因人而宜,量力而行,不可勉强。

第四,腰部转动必须与胯部、肩部转动相随相合。腰、胯、肩三者有呼应连承关系。腰胯上下紧密相连,运动时常常互相牵动,腰圈、胯圈并走。

肩与胯合是太极拳“外三合”之一。肩部也要求应随着腰、胯一齐转动。使两肩、两胯与腰齐进齐退。这样,身体上下一起转动,自然灵活,重心稳定,也便于内劲通过腰转,顺利地到达四肢末端。切不可单独拧动(腰动而胯不动,或胯动而腰不动)。同时,还应与沉胯、敛臀、屈膝相结合。这样,既有利于气沉丹田、重心下降、上虚下实,更有利于保持腰正。

习练太极拳应注意把握“太极”原理 篇3

从揽雀尾的左掤式开始,收右手右脚,然后抱球,右脚向前迈一步,右手手背向前,左手手心向前,跟在右肘内侧。重心前移,两手由左下向前向右上做弧形掤的同时向右转腰,呈弓步。接着,两掌到尽头时同时翻掌,身体后坐,腰向左转带动大小臂及两掌,由右上向左下依弧形做捋,此时掤和捋形成了空间的圆。掤的时候是阳鱼,捋的时候是阴鱼。接下来,左掌合于右腕内侧,两掌交叉,形成了阴阳之间的分界线,然后两掌平抹下按划弧向前推出,形成了空间的立体太极图。

在做揽雀尾的过程中,掤和捋不是直来直去,而是要划一个圆。挤的时候把左手贴在右手的内关处,即阴阳的分界线和交接处。两掌平抹后按的就是两只鱼眼,在做按的时候有一种练法是两掌向上划弧带回,然后再推出去,这样做不正确。因为从字义上理解,“按”是向下用力。所以,“按”应为在做完“挤”后两手平抹向下划弧随身体后坐,然后随弓步两掌向前推出。这样就体现了一个侧立的阴阳鱼。

太极拳的揽雀尾要把身体内外结合起来,肢体动的时候丹田也在动。做掤的时候重心向前,腰向右转,做捋的时候重心向后,腰向左转,做挤的时候腰转向正面,丹田恢复正常。向下做按的时候丹田内收,在小腹内做立圆,随向前按的动作鼓荡。这样,在完成“揽雀尾”的过程中,形成了内外的掤捋挤按。所以,太极拳是阴阳表里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的一项运动。

那么,上述阴阳辩证统一的太极哲学思想在太极拳运动中的统帅作用是如何体现的呢?它贯穿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阴阳在套路中的要求是严格的。我们把阴阳分成两个对立的方面,可见的为阳,不可见的为阴。阳为上,阴为下;阳为前,阴为后;阳为左,阴为右。在练拳的时候要求身体的上下、前后、左右、内外都要相互协调、对称。例如:练杨式太极拳85式的搂膝拗步时,不能只注意前面的手和上面的手,而忽略下面的手和后面的手;只注意左边的手,忘掉了右边的手;这样,上下、前后、左右不对称,套路表现不美观,甚至很别扭。外形不美观,形体不协调,内劲就不顺畅。所以,套路练习首先要求每个动作的上下、前后、左右,必须协调一致,相互呼应,通过外形的协调,带动内在的协调。

第二个方面是推手。在训练推手的时候要求两个人不丢不顶,通过粘连黏随,表现了两个人的合作,给人以美感。但是,竞技性推手在比赛时要尽力保持自身的平衡,破坏对方的平衡。两人搭手后,阳为发劲,阴为化劲。对方的劲过来了,为阳,我用化劲,为阴;对方的劲回去了,为阴,我即刻变阳,跟进。这样,把对方外形与内在的平衡打乱,保持自身的平衡和整体劲,以达到推手或技击制胜的目的。阴阳平衡在套路中表现为自身的协调,而在推手或技击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破坏对方的协调,让对方在失去平衡的瞬间被击出。此时的阴阳变化,尤为重要。

第三个方面是练功。太极拳除了套路之外,还有许多功法,包括坐功,桩功,行功等等。在打坐或者站桩的时候,外形上要静,要闭目养神。而身体里面要动,要让内劲——也就是“能量”在身体的经络系统内流动。通过“能量”的蓄积、调动和运用,起到调整身体的作用。此时,外形可见的阳变成了阴,由动变成了静;体内不可见的阴变成了阳,由静变成了动。这就是“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身体表面的静,跟经络里面的动形成了内外的协调。

太极 篇4

(五)<< 太极情缘 >>

资料来源:陈庆源太极拳网作者:袁凤

心不静,则神不宁;神不宁,则气不顺。故而,心静则神宁,神宁则气顺,方可一气呵成,而并非看似在练拳,实在心不在焉,思绪飞扬,左顾右盼,精力分散,是练太极拳之大忌。

-----自由练拳有感而发凤 2013.03.0

2这周,自年后第一周自由复习基本功和老架一路及推手,不知道是所谓的假期综合征,还是上班没缓过劲来,事情太多,整体感觉练拳效果并不如年前那段时间练拳效果好,一来也许是时间的问题,这周练的相对来说,比较少,二来有可能是上述两个问题,但我想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是第三个问题:自己心态出了问题,这个是核心问题,这周明显自我感觉,精力有点分神,注意力不够集中,也放松了相比之前对自己的练拳质量与次数的要求,忽略了对自己太极拳艺的认知和反省,导致这周练拳,状况频频出现,有时候连站都站不稳,转身双摆莲摆了那

么多次,居然还出现

最基础的初学问题,玉女穿梭教学版的动作练没了,不知从

什么时候起直接奔

到师兄姐们说的那

个要练几年的直接进行懒扎衣转腰动作,不知道是对还是错,掩手肱

拳出拳打弯了,眼随手转眼睛看地了,推手尖叫声还是止不住的大叫,护心拳打歪了,基本功缠丝劲手变僵了.......种种状况,频频出现,也是奇怪,就这么短短一周的时间,几乎都否掉了我之前所有的些许的一点点的小进步,现在看来不单单是没有进步了,甚至感觉是越来越退步了,而且有些动作招式我之前都没碰过,突然一下子似乎全都涌出来了,也似乎搅乱了我常规的练拳思路,让我措手不及,不知这是喜是悲。

接触陈氏(式)太极拳北京陈庆源太极拳培训中心,掐指算来已经有5个月整整零8天了,这种运动方

式,或者我更习惯也更喜欢称之为中华

武术,她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了我的生

命里和血液里,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

或缺的核心因素,更是我目前工作减压的绝佳妙方。之前也曾很简单的认为,只要自己喜欢太极拳,自己练好太极拳,学好太极拳,会打就行,但现在更多的是,太极拳绝对绝对不单单是一种运动形式,一种健身方式,一种传统的中华武术,而是一种对人生的逐渐认知、对社会的悲悯包容之心与自我的修身养性,是一种境界,付出就是收获,做到即是得到,这些是陈氏太极拳教给了我的小小感悟,是庆源太极的老师们(陈庆源老师、姬天飞老师、黄剑海老师、张雷老师及小辉奇斌小小老师)的武徳、品德、修为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和拳术精深造诣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是庆源太极的师兄姐弟妹们(马宏伟师兄、马洪波师兄、冯志超师兄、王大咏师兄、王洪涛师兄、王慕涵师兄、柏云亮师兄、候建民师兄、李雪超师

兄、高明思师兄、费铭敏师姐、王倩

师姐、许诗萌师姐、杨志娟师姐、张

佳萍师姐、同期关明博、王映霞、夏

胜利、张氏小夫妇、师弟李彦青、陈

师兄、马师兄等等还有我一时想不上

名字的、认识我的和我认识的师兄姐

弟妹们)的刻苦勤奋好学与无私奉献的精神一次又一次默默触动着我的内心最深处。感谢你们,感恩你们,一路走来,风雨相伴。

在拳场上,我沉默少语,不代表我没有想法,没有感觉,而是我知道今天的时间非常有限,过去了就没了,话我可以放在心里,但不练就等于你又少练了几遍;我止不住的大叫,不代表我狂妄、浮躁,而是因为我现在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更好的方法来接招、更好的方式来克服这种恐惧而又矛盾的心理。在拳场上,在这里,这是一片净土,没有人声的喧哗,没有商业的触觉,没有工作的压力,没有微妙的职场,没有职务的划分,有的只是一门心思来习武的人,一心想健身的人,一心一意想学好太极拳的人,一心想提高自己太极拳术的人,交流的话题都是那么真实,那么质朴,那么自然,酝天地之灵气,藏日月之星辉,秉先天之悟性,勤加苦练,习得一身好功夫,这是我们所有爱好太极拳、想学好太极拳的太极拳迷们的终极梦想。

想习练好太极拳,无须人为主观的把它贴上标签:分为专业与业余。你如果认为你是很专业的,那么你就是很专业的,即便你现在还打的懵懵懂懂的,那么你也要朝着这个很专业的方向前进和努力,假

以时日,未来你的水平离专业也不会太遥远;

你如果认为你是业余的,那么你就是业余的,即便你现在相对而言打得还可以,那么你的水

平也许永远都是停留在这个业余水平上,进展

平平。因此,专业与业余与否,不单单是看你的外在形式,而更多的是一个综合素质的全能

体现,自古就有奇闻奇景奇人都出自于民间。

所以,你可以不支持我的练拳时间,但也请别打消我练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工作是对外,练拳是对内,这就是生活,是否是统一,每个阶段都不一样,目前这并不重要。每天24小时,不可能一直都在工作,也不可能一直都在练拳,就看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想做总会有方法,不想做总会找借口。

心动,不如积极主动去行动,去争取,去创造,去把握,机会永远都是留个有准备的人,也许你还不知道结果会是怎么样,这就是未来(如果你已经知道了结果,那何来未来之说?)。趁着年轻,趁着自己还不是50-60岁,即便错了,那,又怎样? 倾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坚守自己对自己的承诺,忠诚于自己的最真最初最原始的梦想,哪怕走很多弯路,只要有终点,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总会有收获甚至你远远意向不到的收获。

太极人生,人生太极;情缘太极,太极情缘。

禅定蕴太极 太极寓禅定 篇5

禅定,是我国佛教修炼家的最常见与最佳的修炼方式,是历代高僧大德对自然、社会、人生及本体的一种参悟和觉解,是神妙的顿悟、高超的境界、彻悟的般若、最高的知解,它有无穷无尽的奥妙与真谛,我们很难用准确的词语表述它的内涵。这是因为禅定之根广且深,它广阔到“三世”,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理所当然对“三世”应扩展理解),又深入到“十方”,即任何方向、方位,无边无际,无止无尽。禅定的目的在于参求以开悟,即无相无我“三昧”而解脱。一切皆有禅,一切又非禅。黄花绿叶、清风明月,大自江河湖海、日月星辰,小至鸟兽虫鱼、滴水微尘,都在禅中。人们身居禅境,心处禅意,则超凡脱俗、超尘绝世,智则洞彻幽微,心则明慧旷达,意则和平自在,高远神明。

二、太极之源

历来对太极有各种解释,我倾向于陆锦川先生的观点。

他说:太者始之先,极者终之后,含始后终前、始先终后的过程。他研究太极“三界九理”,三界指无界——有无界——无界的循环。“九理”指哲理——易经及其解说与衍生之理,学理——黄老的道、德之理与自然、无为、返本等,法理——深奥、博大、无穷无尽的哲理,神理——发天地幽微之化变及普通人的“六根六识”所感受不到的理,教理——道、佛因缘业报等,常理——撷世间后先终始的必然过程,法理——师法自然、有无、动静,功理——在行功走架中实证产生的自然修为,证理——一无所有、本来无无,万有对应于无。此“九理”的共同要求是:透悟机微,圆融无碍。陆先生主张修炼太极者应该明确其理以净化心灵。笔者认为陆先生所言九理可归于一理,即空灵虚无,从修为太极拳的角度讲,可以简化为“无中生有,静极生动,无为而为”十二个字。

三、拳与禅的契合

太极拳是太极理论的演化与表征,禅定是禅的修为与表现。从上面的简述中,不难看出运拳与禅定的契合。练拳者修禅,修禅者练拳,必定相得益彰,各显其优。当然两者有别,不能等同。现在我们从练拳的视角对修拳禅定进行比较。

从上表中看出禅定与修炼太极拳的共同点:

1.广在性。禅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禅定以求其真。太极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宇宙大太极,人体小太极。修太极者求其真太极。

2.无言性。含无与无言两义。禅者无言,太极无言,拳者无言,大道无言。慧可(禅宗二祖)以微笑不言,面对达摩的提问得以承继其衣钵;慧能以拳者无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无”得以承继五祖成为禅宗六祖。习练太极以无言而彻悟其拳理。

3.破我执性。所谓我执,即因尘染障碍迷失于我心我身中而不见自性自身。禅者如不解除自我束缚和障碍,则永远不能开悟;拳者如不清除心理上各类杂染,则永远不能入静。禅者、拳者都要在知我、解我、斗我中获得净化,求得身心解放,禅者提升境界,拳者提升拳艺。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提出修“白骨禅”,剔除皮肉血污,只剩白森森骨架一副,似乎比修炼太极的“一丝不挂”要求更为高层。破我执之心越彻底,修炼太极也就越有效。

4.悟性同中有异。禅定的开悟,既有日积月累的渐悟,又有如桶脱底的顿悟,开悟方能入禅。有修炼家从一二小片茶叶泡水中品出高深禅意,这是会喝茶;有修炼家从普通弃之若草的菜根与食物至淡中吃出大味,这是得道者的吃饭。拳者从一招一式的空无中,在似与不似之间,有意与无意之间获得无限情趣,是通太极大道的修为。拳者的悟在外动中内静而悟,禅者的悟在外静中内动而悟,这是其不同之点。

四、拳禅结合的主旨

笔者接受法师的传教,将学、参、悟的禅定融入太极拳养生运作中,得其意趣与益惠。特介绍其主旨与方法,供中老年朋友参照。

主旨之一:先须遵循孔子所力行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论语·泰伯》),防止四种主观主义,即随意臆测、主观武断、拘泥固执、自以为是等倾向。人愈年老,愈不易做到“四勿”。当我和一些老年练拳者谈及学点禅学、读点佛经时,他们大都一言以蔽之曰“迷信”,当我问及其读过哪些禅学书时,他们大都坦然曰“一本也没看,一句也没背”。可见多数习拳的老年朋友缺乏对禅学的认识,存在着孔子批评的倾向。须知禅学是中国独特的创造性佛学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尽管由历史之因那里可能精芜并存,但其精髓却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最高智慧的结晶,习拳者吸取其精神修为好处无穷。提倡拳者学点禅,并不是要求他们改变几十年生活方式去做僧人,而是为了使其更加透彻地解悟太极拳的文化性、哲理性,从而练拳养生。

主旨之二:读点经书,读点禅诗,背点禅性诗词,以提高对禅意、禅境、禅情、禅定的认识。初学的中老年朋友可以从读诵《心经》开始。《心经》三百字不到,是一部重要禅经。熟读成诵,一日数遍即可。然后学些本世纪新出版的普及性的佛教文化知识,尤其应首先了解慧能大师的奇能奇事,以提高兴趣。另外还应背一点禅诗(专谈禅的)及禅性诗,如唐代诗人李白、王维,宋代词人苏轼等人的诗词。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中有下列句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曲经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诵读这样的诗句,会让人感到山光花色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于拳境、拳意难道没有启示作用?

主旨之三:孔子观江河而感悟“逝者如斯”,老子观水之流走而感悟“七德”之“上善若水”,苏子观大江东去而感悟“人生如梦”,“浪花淘尽英雄”,王子(阳明)静坐观竹而感悟理学真谛,可见感悟是获得智慧的途径。余功保先生主张“约束性感悟与非约束性感悟结合”(见其编著《上善若水》第7页),这种感悟观是将渐悟与顿悟的具体化,很有意义。读点禅学、观察世象中提高感悟的层次性、渐进性、自觉性,也是一种参禅,即使只是初级的,也可以放松心灵,使其获得自由,以加深对拳的理解。余先生以诗化的语言与情怀写道:“拳如水,禅如花。”“心海云花开,参禅自然生。”笔者冒昧地加一句:水非水,花非花,拳打“水花”自成家。

五、禅拳结合的方法

上表可以清晰地提示禅拳结合的方法,简述如下。

法一:在禅境中入拳境。如六祖慧能大师言:“何期自性本自清静。”其具体修为是清静站桩。起先,笔者不重视站桩,认为误了练拳时间,后在师傅指导下入清净之境,站“九月”桩。“九月”即人在月中,月在人中,设意身处大明月内,脚下踏月,手中握月,胸中、腹中、头脑中转月,八月大小不等,加天上一月计九月,朗朗皓亮,仿佛人随月移,而行月在“自转公转”,人亦如此,此月非月,此人非己,在站桩中体味禅境,求无极、混元、中定,求心清、身轻、空灵,感受到站桩为拳架招式所不能代替。站桩练久了,笔者感知内气运行,桩也就站出其趣味,越久则味越浓,趣浓则拳境逾清静,清静之彻底即禅境。笔者从而了知“若要把髓洗,先从站桩起”(《洗髓经》)是至理真知。如此,再做起势,必定动静相宜,开合适度,刚柔相济。

法二:在禅意中行拳走架。这里引述太极名家赵斌先生的《拳诗》:“意趣环生味无穷,恰似杨柳摆春风,练到柔和优美处,行云流水一般同。”“环生”指拳架中的弧与圆及半圆、月牙圆、螺旋圆、“S”形圆弧等外在内在形式;“杨柳摆春风”指自然和谐;“处”字非同一般,指精妙绝伦的拳境、拳机;“一般同”即禅意,似云非云,似水非水,似行似流,不行不流,具体为有→有无→无(万有)。具体到一招一式,起、行、止、转都要“以丹田为核心”(陈小旺先生语),以腰脊为轴,手、眼、身、步、足予以协调统一,达到平衡。运拳中的平衡与参禅的静态平衡相反,是动态平衡,太极名家高壮飞先生将这种平衡分为三种状态,即随遇、稳定与不稳定状态,随遇平衡如球,稳定平衡如不倒翁,不稳定平稳如倒置三角形,运拳时曲中求直,求圆占中,随曲就伸,盈虚有象。笔者认为太极拳运行中的所有动作从平衡角度讲,不过是上述三种平衡形式的转换而已,在平衡中求和谐,在和谐中得禅机。

这里必须强调,习拳者应关注每半个动作的内操内练与禅意结合。只有在半个动作里解析了内操内练,体味“气机”,即体验返观内视与内气循经走脉、气运四梢等,拳境拳意才能得以扩展、升华,否则便是囫囵吞枣、生吞活剥,终不能随机顺势,更不能得其禅机。禅机与拳机相互作用,在太极圆环里合二而一,这便是深得其妙。

法三:在收势中升华禅定,回返中定。其境为“行乎其不得不止,不可或止”,一般习拳大都草草收场,其实这是一个大弊端。收势是让拳者回复到无极、中定混元状态,与起势比,它不是机械地重复、回返,而是一种比运行更为高超的圣境,即妙有之无境,此境正是禅定之上境。它的特点是至高至真至无。参禅者到此境,心灵空净,慧通大宇,忘我忘身忘心,见性见明见灵;拳者则是空空荡荡,无息无欲无我无意无拳,进入高层“无为”,以得天心。

现以简式收势为例谈具体操作。其动作接“十字手”,双手向外翻、掌心向下,两臂下落,收左脚于右脚旁。其要点为身体放松,气徐下沉,呼吸平稳(见李兆生著《中国统真太极拳大典(二)》第141页)。如进入禅定,则此收势尚不能满足禅机与拳机要求,正如李先生所言,有必要作“实质性修订”(《中国循经太极拳》第9页),笔者认为其修为以上述为根基,应作试探性补充。

1.两手外旋分别画圆转内旋,外旋食指引领内气走背脊——肩——肘——腕——指端线路;内旋小指引领,内气走由手——腕——肩——背脊,入丹田,两手随内气由肩前圈边缘靠胸前十字缓慢经左右下腹向下;心意寂寥清澈。

2.两手于腹前、肾侧再来一次外旋转内旋于肋下缓缓下落,体会内部气机在丹田的运转,然后缓慢行止于腿侧,拇指端先靠,接着四指分别依次而靠,左脚靠拢右脚。双眼似闭非睁,数息5~10次,体味“我已乘风归去,所飞不知所向,世界本自清明,我亦无醒无醉”之意境、禅境,从而得到圆机活泼、不落诸碍而自然自在。

3.其外已收,其内意绵绵,迷茫之心,拳拳之情,禅情、拳情合一,然后缓缓走出拳境,精神蓬勃。

太极 篇6

王大勇, 男, 河北秦皇岛人, 1942年生, 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吴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国家荣誉社会体育指导员, 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员。 曾任秦皇岛市武术协会资深副主席、 秦皇岛市太极拳研究会首任主席。

2009年香港国际武术节最佳教练员;

2010年被美国武术推广研究学院特聘为太极拳特级教练;

2013年被美国国际武术名人堂学院特聘为荣誉院长; 美国迈丹纳市和费尔劳恩市特别授予 “ 文化使者”;

2014年秦皇岛市武术协会成立五十周年系列活动中, 被评为秦皇岛市 “ 十大武术风云人物” 、 “ 八大太极名家” , 并被聘为 “ 秦皇岛市武术协会专家顾问”;

2011年、2015年南宁国际武术交流联谊会特聘为专家, 并作讲学和表演。

自2003年以来, 多次应国际武术界友人邀请赴新加坡、 马来西亚、美国、 韩国及国内多地进行讲学和交流活动。

1993年与恩师李经梧等人合著《 李经梧传陈吴式太极拳械集 》 , 2012年经修订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再版发行。

2015年10月, 在由12个国家和地区161支代表队、2200多名运动员参加的第四届武当国际演武大会上, 秦皇岛市太极拳研究会代表队一举夺得18块金牌、7块银牌、两项集体项目一等奖和团体总分一等奖。这支队伍的带头人王大勇先生, 在由“世界太极拳网”、《中华武术》、《武魂》、《武当》等四家武术媒体联合组织的“我最喜爱的太极人物”网络评选活动中, 在110万人参与、600多万张选票评选、370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位列三十名“最受欢迎的中华太极优秀人物”, 实至名归, 人心所向, 成为当代武林公认的大师级人物。当记者提出想采访一下这位朴实无华又与众不同、名重当世的王大勇先生时, 他首先说的一句话却是:“我没有什么可说的, 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太极拳好, 是我的老师李经梧老先生留下的‘玩意儿’好, 我只是沾了他老人家的光。”

一、 师出名门, 精益求精

说起老师李经梧先生, 王大勇由衷地钦佩和感激, 李经梧先生1912年生于山东莱州市掖县过西村, 老人家毕生嗜武, 弱冠之年拜师刘子源习练密踪拳。年及而立转寓北京, 先后师从吴式太极拳大师赵铁庵、杨禹廷、王子英先生;陈式太极拳宗师陈发科先生和形意拳家胡耀贞先生研习吴式、陈式太极拳和内功, 为当时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理事, 被誉为“太极五虎上将”。1956年曾在全国武术表演大会上与武术名宿牛春明、李文贞、濮冰如等同享“金牌奖”。后调任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专职从事太极拳教学和医疗保健工作。1959年在国家体委的主持下, 由李经梧先生演练, 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我国第一部《太极拳》教学片, 功及于太极拳的推广普及。

王老师动情地说:“我有幸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我于1962年投帖拜从李经梧先生习练太极拳至今已经54年了, 老师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

据王老师回忆, 李经梧老师教拳非常认真、严格, 一招一式, 一丝不苟, 教学中要求自己的徒弟每招每式都要当作桩功去练, 直到动作不变形, 才肯教下一招式。

李经梧老师对王大勇非常器重, 经常让他参加一些示范表演, 经受锻炼。那些年, 在李老师的严格教授下, 王老师受益良多。以后, 王老师还向李天池、张继修、李秉慈及李德印等名家学习了杨式、孙式太极拳和武当对剑以及42式拳、剑等各式国家竞赛套路。

王老师总结自己54年学拳、练拳、教拳的体会, 主要有三点:一要师出名门, 要有一个明白老师。武术, 特别是太极拳, 是一门深奥的身体艺术, 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不可能无师自通的, 必须有明白人口传心授。二要用心去练。太极拳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只有认真体悟, 才能有所体会。三要持之以恒, 刻苦磨炼, 日久天长才能小有所成。浅尝辄止, 只能半途而废, 劳而无功。

王师54年学拳、练拳、教拳如一日, 毅力惊人, 可以用寒暑无间、晨昏不舍来形容。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一生痴迷、钟爱太极拳, 也得益于太极拳”。他老人家不仅得到了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的拥戴, 同时也取得了等身的成就, 更收获了健康。王师现已74岁高龄, 至今身体矫健, 面色红润, 授课、讲话声若洪钟, 丹田气足, 穿透力极强, 有一种磁性的魅力。他老人家冬天在北方的室外练拳从来不戴手套, 气血贯通、掌指发热。他常年习武, 铸就了良好的身体素质, 常年不患感冒, 更无一般老年人的常见病症。他精神矍铄, 腿脚轻快、变转灵活, 蹿蹦跳跃, 年轻人所不及;他打起拳来, 运劲自然浑厚、走势变转严谨、松静含蓄、意蕴深长, 给人以“一运一太极”之美感享受。

二、传道授业, 创新传承

王师谈起他的恩师李经梧来, 滔滔不绝, 感恩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可当记者请他谈谈他自己时, 老先生却爽朗一笑, 不肯多说。围在身边的师兄弟和众弟子学生们, 争相发言, 说起自己老师的桩桩件件, 感慨良多。

王师的同门师弟惠友森说, 我是1987年才拜从李经梧先生入门学拳的, 由于入门较晚, 老师年事已高, 交由师兄王大勇代师传艺。大勇师兄毫不保留、无私奉献、倾囊相授, 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循规蹈矩、手把手地教我, 一招一式, 严格要求, 从不敷衍应付。

弟子尹胜太说, 老师教拳,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既从根本上教授拳理、拳法, 又结合自己的练拳体验口传心授, 身体力行, 践行体悟, 既继承传统, 又鼓励创新发展。他身正为师, 力行示范, 诲人不倦, 教学有方, 科学艺术地运用“因材施教、深入浅出、张弛有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使习练者深受其益。例如自己过去练过外家拳, 干活也有把子力气, 开始学拳总想使劲, 浑身的僵劲、拙力。老师就手把手地为自己改拳, 并时常提醒自己:练习太极拳一定要放松, 不能拿着劲练拳, 浑身哪儿紧, 哪儿就变形, 练拳一辈子, 要放松一辈子。要一切顺其自然, 回归自然, 自然而然地放松, 要像吃饭拿筷子一样地自然而然。太极拳的放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要逐渐地去掉僵劲、拙力, 才能打出太极拳所需要的劲力。老师还教导我们, 学拳要注意学习方法, 学拳不在多, 而在精, 起码要有一两套拳打得符合规范, 像模像样、规规矩矩。

王师眼界极高, 标准极严, 要求出手必须合乎规范, 守规矩, 要“严、细、精、实”, 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他常说, 老辈传下来的好东西, 要完整地传承下去, 才对得起前辈先人。他带出来的徒弟和学生, 也都刻苦认真、实实在在。弟子岂鹿天, 20年前曾患有严重的肾病, 几年不能下床。后来跟王师学练太极拳, 身体逐渐恢复了健康。由此练功更加刻苦, 腿上绑沙袋, 苦练基本功, 练习套路时别人练一次, 她练十次, 直到动作达到标准。尽管这样, 王师还是不放松要求, 有时因动作不到位, 照样被批评的哭鼻子流眼泪。在王师的严教下, 岂鹿天终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仅自2002年以来她参加省、国家、 国际等各级太极拳大赛, 共荣获66枚奖牌 ( 其中河北省级38枚、 国家级4枚, 国际级24枚) , 其中金牌53枚、银牌12枚。现任秦皇岛市太极拳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武术七段、国家武术考评员。此次四大武术媒体网络评选入围“百名优秀太极人物”和“优秀太极推广人”。

王师既尊重传统, 又鼓励创新, 用他的话说,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他主持编创的“吴式太极拳精编三十七式”, 就是其弟子岂鹿天参加2005年在赣州举行的全国太极拳锦标赛上, 战胜群英夺冠的套路, 2012年被登载在《中华武术》上, 推向全国。特别值得提及的是, 王大勇先生与弟子共同编创的集体太极拳套路《太极神韵》, 展杨式圆满舒放之长;现陈式刚发缠抖之力;取吴式巧密柔化之功;用孙式灵活紧凑之妙;融太极扇豪放大气之美, 再配之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音乐, 给人以如诗如画、飘飘欲仙的美感意境。在历次参加的国内外重大赛事中, 尽管强手如云, 每每博得头彩, 各路劲旅, 鲜出其右, 时至今日, 手有余馨。

三、 德艺双馨, 实至名归

王师拳艺精湛, 而且武德高尚, 乐善好施, 无私奉献。“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王师精湛的拳艺和人品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和尊敬, 慕名而来学拳的人络绎不绝, 老师教过的学生、弟子前前后后有上万人之多, 入室弟子亦近100人, 可谓桃李满园。尤其是从外地来学拳的人, 交通、住宿都由王师安排, 总是让他们学有所获, 满载而归。家住东北的一位师妹, 早些年因身体不好, 做过大手术, 为了康复锻炼, 慕名来北戴河向李经梧老师学拳, 为了方便亦曾住在王师家里, 之后成为东北地区著名的太极拳名师。

王师教学生“有教无类”, 不管贫富、远近, 有无基础, 都是一视同仁。弟子们把老师当亲人, “一日为师, 终生为父”, 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老师不但“传道、授业、解惑”, 为人师表, 而且像一个教人成才、送人健康、可亲可敬的大家长一样的关爱、呵护着弟子、学生晚辈。

王师经常教导弟子们, 为人习武, 都要讲口德、手德, 背后不要品长论短, 手上不能逞强伤人, 并写入门规诫约, 以约束门人。王师常常念人好处, 学人优点, 从不以自己艺高、名重、资格老而傲人、贬人。在武术界立场播艺五十余年, 以大度宽容, 正直豪爽, 为人口碑, 广结武林善缘。

王师为人低调。他虽然业绩彪炳, 拳艺精深, 在武术界声名远播, 与当代许多著名武术家如李秉慈、李德印、周树生、潘淑仪、梅墨生等交往甚密, 但他从不在人前炫耀, 低调为人, 谦逊仁和, 不事张扬, 淡泊名利, 心态平和, 与世无争。

多年来, 王师像一位足智多谋的将军, 率队南征北战, 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特别是自2002年秦市太极拳研究会成立以来, 率弟子门人先后参加了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河北邯郸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香港国际武术节、澳门首届国际武术节、河南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沧州国际武术节、历届河北省武术太极拳锦标赛等国内国际重大赛事, 共夺得金牌171枚、银牌147枚、铜牌113枚。

当采访临近结束时, 王大勇老师心情激动, 兴犹未尽, 动情地说, 可以这样说吧, 我们没有辜负当年李经梧老师弘扬太极拳事业、光大师门的嘱托和心愿, 看今日, 太极拳事业后继有人, 太极拳已成为目前世界上习练人数最多、最受人们喜爱的体育运动, 可以告慰先师的英灵了。

太极 篇7

本次大会包括开幕式暨文艺演出、赛事活动、太极文化高峰论坛、国家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2012年年会、“大武当”武术文化讲座等6个部分,集中展示了太极文化的无穷魅力与广泛影响,也强劲奏响了600年武当武术大兴的号角。

群星闪耀开幕式

600年前,一位名叫张三丰的道人来到武当山,搭庐建舍,授武传功,开创中华武术一大名宗——武当内家武术,由此奠定了武当山内家拳祖庭的崇高地位,也让武当山与内家拳、太极拳如山水相依,密不可分。正因为如此,每每在武当山举办武术活动,尤其是太极拳活动,勤劳朴实的武当山人民总是会以最大热情,以最高的礼遇,全身心的参与,全力的支持。

倾力举办一台高规格的开幕式文艺晚会,就是这种热情的最佳表达。

10月29日晚,第四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开幕式暨文艺晚会在武当山国际武术交流中心盛大举行。湖北省副省长张通,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中国武协副主席、湖北省体育局局长胡德春,十堰市委书记周霁,十堰市市长张维国,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会长赵宝江,前国际篮联主席、世界华人协会会长程万琦,太极禅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发起人、著名影视明星李连杰,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马云,著名影视明星赵文卓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仪式,并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文艺演出。

文艺晚会名为《天下太极》,由凤凰卫视当家花旦许戈辉和湖北卫资深主持姜剑联袂主持。祖海、黄格选、林依轮、屠洪刚、吴遥及数位港台演艺明星登台献艺。台湾太极球达人胡启志舞动两臂,一颗晶莹通透的水晶球,辉映着七彩光晕,在他的双掌、双臂及肩、背、前胸间上下来回游走穿梭,时而若浮云悬空,时而若清泉奔涌,粼粼眩光闪耀出太极的玄妙与深邃;由武当三丰派传人钟云龙道长会同陈、杨、武等各式太极拳传人表演的《仙山英雄会》,以飘逸的拳姿,出神入化的招法,共同显现着太极拳的神韵;著名歌手黄格选、林依轮、屠洪刚、虞霞、陈小涛的激情高歌互动又让现场氛围炽热;来自德国、英国、瑞典参加“时尚武当”全球水上跑酷大赛的优秀选手们,在级差2米的四级立体舞台间,腾、挪、跃纵,完成着一个又一个惊险刺激的“死亡”跳跃,以真身挑战着运动的极限;著名歌唱家祖海的一曲《和谐中国》,深情的演唱,唤起了在场观众对祖国、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高规格的开幕式,精彩绝伦的演出无不彰显了武当山人民对武当武术的热爱,对远道贵客的欢迎。

天下太极汇武当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习练太极拳的人数已突破1亿,并且,随着太极拳传播的不断深入,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了解太极拳,了解太极拳的养生健身价值,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习练太极拳的队伍。有专家感慨,如此发展速度,在本世纪中叶,太极拳可能会超越足球,成为世界第一大运动。

太极拳运动的如此活力、魅力和感召力,在本次比赛中得到了印证。本次比赛共吸引了美、俄、英、澳大利亚等28个国家及国内19个省市的近千名运动员和600余嘉宾参加,运动员均为业余选手,均是放下工作请了长假前来参赛。一进入赛场,他们都精神抖擞,拼劲十足,丝毫看不出前几日的长途奔波和劳累。

从运动员填报的赛项来看,运动员参赛的项目也很齐全,赛项不仅有国家规定套路,还有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武当赵堡六大门派的传统功法,甚至还包括李派太极、东岳太极等小众门派稀有套路;不仅包括各门各派的拳法,还设有各派的器械,完全是太极大家庭的大团圆、大会师,展现了当前太极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盛景况。

比赛于30日和31日两天举行,在全新设计、功能齐全的武当国际交流中心的3个场地上,有序完成了全部赛项。

高峰论坛话武道

武术是行为艺术,更是文化形态,传统武术综合着传统儒、释、道家等多种哲学理念,蕴含着许多高深高明的做人处世之大智慧。相较于武术的养生技击功能而言,武术所承载着的思想文化内涵价值更大。所以,武术既要上身习练,更要探究其文化价值。

10月30日,“太极文化高峰论坛”在武当大剧院举行,高小军,程万琦,世界卫生组织资深专家与项目管理顾问邵瑞太,李连杰,马云,原福建省武术队总教练武术九段曾乃梁,国际新闻集团数码媒体集团董事长乔纳森·米勒,美国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教授苏珊·玛丽等专家学者围绕“太极文化与健康人生”,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不同视野,解读了太极文化的真谛,阐释了他们自己心中的太极文化。

高小军在报告中阐述了太极拳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他说,随着国际交往、文化价值及健身养生作用的认同,太极拳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他建议加大对太极拳科学健身效果的研究论证,规范太极拳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加大投入,加强培训工作,鼓励开展太极拳竞赛和交流活动,推动太极拳进入全国各类学校,加强国际推广工作。

马云则在管理层面感受太极拳文化,他说正是太极的启示,让他在管理经营方面受益良多。他认为,管理人最好的东西不是制度而是文化,文化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认同。他说,“在太极文化中,我感悟最深的是‘定’、‘随’、‘舍’三个字。‘定’是一种战略,就是在看清楚自己、看清楚未来发展趋势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要镇定。‘随’是一种实力,只有自己有实力后,才知道怎么去靠别人,去跟随别人。真正会‘舍’的人并不多,只有明白什么东西自己一定不要,才知道自己要什么。一个人要想明白三件事,第一你有什么,第二你要什么,第三你决定放弃什么,只有这三件事都明白了,才会做到‘定’、‘随’、‘舍’。”马云说,做企业必须要有文化,没有文化,制度就是空的,就没有根源,企业文化要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去寻找。

邵瑞太是世界卫生组织资深专家与项目管理顾问,主要从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及多种慢性病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他从人体保健与疾病预防入手,列举介绍了当前国际卫生组织对人类健康保健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指出太极拳运动与控烟、限酒、改善不健康饮食是提高健康水平的四种最有效途径。

李连杰作为太极禅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发起人,对太极有着一番新的感悟,“太极,就是天地间的万物,阴和阳;禅,就是做人的方法,(教人)如何选择阴和阳。李连杰说,参透了太极禅的精髓后,对很多事物都很看得开。他希望通过太极文化,把健康快乐的生活理念传播到全世界。

程万琦先生则通过记者招待会的形式,回答了“传统武术进奥运”,“武当武术向世界弘扬传播的有效途径”等问题。

曾乃梁、乔纳森·米勒苏珊·玛丽分别以《太极拳是提升生命质量最好的运动》、《关于太极理念与商场策略运用的思考》、《太极拳运动在美国高校的发展现状与思考》为题,深入探讨,各抒己见,引发了太极文化研究者的深入思考。

专家热议兴武计

10月28日至29日,国家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2012年年会在武当山众晶太极湖国际酒店召开。国家武术研究院院长高小军,张山、吴彬、江百龙,康戈武、习云泰、门惠丰、夏柏华、邱丕相、庞林太、陈昌棉、梁以全等多位武术专家出席会议。

围绕武术发展的现状和推动武术进一步发展的设想,各位专家畅所欲言,江百龙强调要传承尊师重道的武术精神,要团结武术界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弘扬武术并加强武术标准化建设。对武术发展现状,他提出武术要走进中小学,坚持阳光体育,系统做好武术的基础教育;对于退役武术运动员的后期就业问题要妥善解决;而竞赛活动则要注重宣传,多组织群众、动员群众参观学习。夏柏华认为武术的对外推广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要加强。太极一家亲,要增进友谊,加强团结,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门惠丰认为太极拳是中国为世界贡献的第五大发明;习云泰指出武术文化不仅要强调武术,更要看重文化,只靠技击不行,更要传承文化;吴彬就武术活动的规范化及系统化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庞林太表示竞技武术和大众武术要齐头并进,融合发展;陈顺安对段位制评审体系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梁以全则针对武术学校的规范管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10月29日上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秘书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康戈武先生在武当山会议中心进行了《“大武当”武术文化》讲座,他着重讲述了如何全面推动“大武当”武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武术专家智囊齐聚武当山,热议传统武术发展大计,为传统武术的宏观管理提出了宝贵依据。

尾声

太极 篇8

[正文]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校勘]

[姚本]作“左实则左虚,右重则右轻。”

[图本]作“左重则左必轻,右重则右必轻。”

[诠释]

此处之“重”者,指“实”也,虚实之实。非填实之谓重也。

实者充也。惟实至虚生;实者真也,返归浑朴,培固本元;实者有也,有者始也,始极而终,终始随也;实者动也,动而生机,神活机变,分阴阳也。

虚者空也,惟空始能容,惟虚始能生实;虚者伪也,伪能隐藏,虚笼诈诱,机关转矣;虚者无也,无者终也,终而含始,往复始终;虚者静也,虚极静笃,返璞归真,合太极也。

杳者,无影无踪,无声无息是也。虚之与杳,皆虚无之义,虚无飘渺,变幻无穷,神化莫测,难以捉摸之谓。

虚实者,变化之消息,转换之机枢,谋略之法则,胜负之拳权,太极之本然。王宗岳《十三势歌》曰:“变转虚实须留意”。杨公澄甫说:“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义”。陈鑫说:“开合虚实,即为拳经”。董公英杰在《太极拳释义》中说:“全部太极拳之精华奥妙,尽在虚实二字之运用。”《牛连元转授之杨氏九诀·虚实诀》歌曰:“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又拳谚云:“虚实刚柔之谓拳”。

由此可见虚实范畴的体现,就是太极拳经拳术的基本点。虚实即阴阳变化,有变化方能生技巧,有技巧乃可言拳术,倘虚实不分,则成孤阴独阳,无生长变化可言,更无能变技巧之术。所以某种意义上说,不谙虚实,即不明阴阳,即不懂动静,即不明刚柔,即不懂劲,就等于不懂太极拳。

因太极拳着着势势皆循圆运动,故动静不同时,阴阳常变换,虚实无定位,阳即是阴,阴即是阳;实即是虚,虚即是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阴阳相贯,虚实相涵,如环无端,此即所谓“无处不太极,无处不虚实”。其人身之小天地呈上下、前后、左右、横竖立体空间之虚实。形神、姿势、动作、用意、呼吸、运劲都有虚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太极拳运动就是虚实运动。在拳中的反映就是动者为阳为实,静者为阴为虚;出手为阳为实,收手为阴为虚;进步为阳为实,退步为阴为虚;刚劲为阳为实,蓄劲为阴为虚;黏劲为阳为实,走劲为阴为虚;手足关节之伸为阳为实,屈为阴为虚;开为阳为实,合为阴为虚;呼为阳为实,吸为阴为虚;身躯之仰为阳为实,俯为阴为虚;升为阳为实,降为阴为虚。凡此种种,可以类推。而参与运动之人体,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脚,五脏六腑九窍三百六十节,究之周身,无一处不分虚实,虚中、实中仍可再分虚实。功夫越深,能分虚实之部位越多,能分之虚实越细,无穷无尽。此即拳论所谓“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太极拳学是一门偏于实践性的学科,阴阳虚实分明之境界,是功夫修炼阶及一定阶段之必然产物,非笔墨所能尽言。正如董公英杰《太极拳释义》中所言:“练拳与对敌,总不离一虚一实。虚能实,实又能虚,人不知我,妙在其中矣。全部太极拳之精华奥妙,尽在虚实二字之运用。马步有虚实,肩肘掌指有虚实,身形转换变化亦含虚实,虚实分清,自然运用自如。然虚实在练拳时则易领悟。惟施之于推手或敌对,则非经名师指导,再下苦功,实难领略也。缘练拳之虚实,乃自我之虚实,推手及敌对之虚实,则须有知彼功夫矣。在练拳而论,凡动而聚者为实。至对敌之虚实,瞬间万变,殊非墨笔可能揭橥。”

因虚实之变转,非字面之简单而难以揭橥厘清。所以拳论由浩瀚之海洋中,精提出了“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的虚实变换的基本法则,即太极拳虚实总纲。这一法则纲要既是指导练拳自我虚实转换之基本法,亦是推手乃至对敌虚实变化之总纲。

或说:“左手实而右腿虚,右手实而左腿虚,此即为‘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李亦□释曰:‘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此为左手右足或右手左足之虚实。”作如是解,固然正确,然如每着之中,必指其何者为左,何者为右,何者为虚(杳),何者为实(重),此言太滞,言之不胜其言。即有言,亦不无遗漏,且不免支离破碎。笔者窃以为,此虚实之基本法则虽泛指全体身手之虚实,其实主要是指腰之虚实之应对变转。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虚实应对变转之“牛鼻子”,而易于揭橥厘清虚实矛盾之本质。这是因为太极拳“命意源头在腰隙”,“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变转虚实全在于腰,身法之虚实变转在腰,步法之虚实变转在腰,手法之变转虚实还是在腰,一身之虚实全凭腰之虚实操控,随腰之虚实变转而变转,故谓一身之总虚实在腰,或腰为虚实之总枢纽。“此处消息(虚实者,变化之消息,转换之枢纽……)真参透,太极只在一环中(或作圆转随意运鸿□)”即是此意。

腰之虚实分清,中定自在其中。行拳走架,自我之虚实,自能权衡,稍有失中,重心偏移,两腰之虚实即“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而自我调整,使之恢复“立如平准”。

临阵应敌,我不偏不欹,隐显无常,虚实莫测,静以待变。敌估我力在左,欲使我失去平衡,便加重于左,我则虚以待之,左腰偏沉虚化,而右随腰腿之劲以出击。彼揣我右方重而可以擒制,我即隐而漂杳,虚实易位,随机应变。总之,“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处处舍己从人,粘连黏随,物来顺应,随机应变,自得虚杳落空,神明莫测之妙。

又虚实者谋略之法则,胜负之拳权。即如吴公藻以为:“计者虚实之谓,‘兵不厌诈’,以计胜人也。”虚实兼到,忽见忽藏,盈虚有象,出入无方,神以知来,知以藏往。以实击虚,避实就虚,声东击西,左右宣威,虚笼诈诱,人己相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变化犹龙,人莫能测,宜轻则轻,宜重则重,虚实分清,自臻神明。

[正文]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校勘]

[图本]作“虚实兼到,仰高钻坚,进之则长,退之则促。”

[诠释]

仰者,升而上者,上浮升起也。俯者,降而下者,沉降下落也。弥者,更加也。

仰为上,俯为下。彼浮我升,彼落我沉,粘连黏随,不顶不丢,不即不离。彼欲仰攻,我觉而引之以更高,使高不可及,脚跟浮起,凌虚失重;彼欲俯袭,我觉而沉落以更低,使深不可测,如临深渊,摇摇欲坠。此敌攻我守之对策,如设我主动进攻,则如董公英杰所言:“仰之弥高则眼向上看,心想将敌人掷上屋顶;俯之弥深,则心想将敌人打入地内。昔班侯老师夏日在村外场(场即北方收粮场地)内乘凉,突来一人,拱手问班侯老师居处,答曰吾即杨某也。其人突出大食中三指袭击,老师见场内有草房高七八尺,招手曰‘朋友请上去’,遂将其人送上屋顶。又曰‘请速下回家觅医’,其人狼狈遁去。乡人问,何能击之使上,曰仰之弥高也。有洛万子曾从班侯老师习技数年,欲试师技。班侯老师曰:‘将汝掷出元宝形好否’,万笑曰且试之,及较手,果如所言,万手脚朝天,右胯着地如元宝形,将胯摔脱矣,医疗数月方愈。万功夫甚好,至今尚健在,常曰俯之弥深利害极矣。”

进者,前进也。长者,抻舒也。退者,退却也。促者,逼迫也,局促困厄也。

敌进我退,敌退我跟,黏走相生,我顺人背,神活机变。彼近手足进而袭我,我不顶不抗渐引之以入,则其愈进而愈觉我幽远难及,虽劲力到尽头,犹不得逞,必愈见深入而愈陷恐慌。彼欲退却,我不离不弃,随势黏逼跟进,使彼觉如魍魉缠身,愈退愈不能走化,越退形势越加严重,局促而困厄。

太极 篇9

1. 太极学说能在普通太极拳的教学中可让其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

太极学说源远流长, 其中的理论更是博大精深也是很多辈的太极拳家的经验结晶。是我们这些后辈学习行动的指南。有很多太极拳的锻炼者。习练太极拳一生最后还是技术平平。即不习理论也不投奔名师。结果却是练拳一生练了一生的歪拳。太极拳其实是一门包括了很多的科学综合性的运动。必须要经过不断的实践和理论的循环性学习, 充分的运用太极学说在太极拳教学中的作用, 才能使自己的拳理更深一层的在我们的脑中升华。但是如果只注重太极拳的理论, 不去刻苦的锻炼。表面是似乎是很明白。但这样也是习练不好太极拳的。只有将太极学说充分的融入到太极拳中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使太极拳法更上一层楼。

2. 太极学说能在普通太极拳的教学中可让其练外和练内更好的结合

在运用合理的太极学说下可以使太极拳形神兼并且内外合一。用意识来引导动作。它必须要注意浑身内外得到充分的放松。思想安静并且专注, 用意念而不去用蛮力。使每一节的动作连贯器来先做到意动然后内动最后是形动, 就是说在做每一个动作的之前应该先有对该动作的想象。比如说意识在贯穿腰部时, 则是要发挥它主轴的作用。运用好太极学说使太极拳的教学中可以使外形的动作和内部的意气合则俱合, 开则俱开浑然无间的运行。

3. 太极学说能在普通太极拳的教学中可让其推手和拳架更好的结合

太极拳是一门体用可以兼备的拳法, 在熟悉太极学说之后, 教师便可以让学生来联系推手了。拳架是为推手从身体的技术素质和专项素质奠定的基础。通过对推手反复的联系。在一方面就会掌握綒、漰、按、挤四种方法的技术恶运用了, 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开合和虚实恶变化使劲力贯穿上下肢体与腰胯配合。动作与呼吸配合等。在推手和拳架很多次的反复中。逐渐的加深理解和体会。二者相辅相成。

4. 太极学说能在普通太极拳的教学中可让其快练与慢练更好的结合起来

有效的了解太极学说之后可以把太极拳每个要领都能很有意识的贯彻到动作之中去。只有在放慢了速度才可有足够时间来使动作更好的得到纠正和检查。假如不了解太极学说的要领一味使用快速的练习方法。则必然会只趋于形式化, 效果甚微。在太极学说的理论下经过一段长时期慢慢的练习。就应该可以转入快练和慢练互相结合的阶段。有计划的进行快练是适应其技击以及推手的需要。由慢到快, 由快到慢, 这些都需要逐渐的过渡。要做到快而不浮, 快而不乱。

5. 太极学说能在普通太极拳的教学中可让其单式练和整套练更好的结合

练习太极拳的时候要求像长江大河一样滔滔不绝从头至尾一气的呵成, 这也是来说整套练习。在太极学说的基础上。为了有意识的纠正其中一个动作的错误, 用来提高其中一个动作的质量。用单式训练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它的特点是可以将精神集中起来, 有意识的强化其中的一个动作。通过很多次反复的练习。让动作中的错误逐渐的得到纠正, 同样也可把多个可以连贯在一起的动作组成一个很小的组合。用这些组合为一个单位反复的进行练习。还可不拘于原来的形式, 把某一个劲别分解出来, 用来反复的练习等等。以上的联系方法尤其在普通的太极拳教学中适用。但是必须通过有效的太极学理论将其与整套的拳法相结合起来。否则拳法套路的连贯有可能会受到影响。

6. 太极学说能在普通太极拳的教学中可让其集体联系与个人联系更好的结合

外界的因素对个人的练习干扰比较少, 思维也容易入静。练习者会有更多机会对自己的动作进行纠正和检查。但是这样的缺点是自己动作上的错误得不到其他人的纠正, 同时对于那些初学者会感到枯燥无味。在太极学说理论中的集体练习则是弥补这些的缺点了。这样即增加了练习者的学习兴趣, 同样能使学者共同提高, 互帮互学, 还可以培养学者集体主义的精神。

结语

用实践可以证明。把我们的太极学说充分的融入普通太极拳的教学之中。教学的效果会很明显的改善, 对太极学说的掌握不仅仅利于学者们掌握了太极拳。同样还达到了可以弘扬中国民族文化。掌握能锻炼终生的体育锻炼的方法。太极学说应该再太极拳的教学中广泛的推广开来。

摘要:太极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哲学方面, 自从太极学文化产生和发展直到形成完整体系。都一直影响中国人行为的规范和思维的方式。太极拳中的里根太极及其中国传统的文化全息映照中的美誉更是独步拳坛, 在全世界风靡畅行。在太极学说三百多年发展的历程中。太极拳也吸收和融入中国传统的文化几乎全部的精髓。形成一种具有自己特色的展现出自然的生命精神人体的文化。在习练太极拳的学习中将太极学说运用进去, 可以使学生们真正的掌握到运动的规律和特点。从而学会终身的体育锻炼具体的方法。

关键词:太极拳,太极学说,教学

参考文献

[1]牛广.太极学说在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中的运用[J].镇江高专学报, 2009.1.

[2]张秀成.太极四章[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9.08.

太极 篇10

第四节

二十二

甲:插花盖

乙:快马加鞭

1.甲:身体方向不变,胸部仍朝东。左脚向右脚前上半步,左腿弓膝,右腿前蹬,成小左弓步。同时,左手松开,右手持棍向右前下方弧形斜劈乙方小腿:左手变掌向左下方弧形摆至左胯外,掌心朝左后下斜角,指尖朝左前下斜角。目视棍梢。

乙:身体向右旋转180°胸部朝南。左脚尖内扣,右脚向左脚前收步,脚尖点地,成右前虚步。同时,右手持杖随转身向右腿外侧截杖护腿:左掌随转身向左胯外侧开,掌心朝左下方,指尖朝右。目视杖梢(图22-1)。

2.乙:身体向左转45°,胸部朝西南。右脚向前上步,右腿弓膝,左腿前蹬,成右弓步。同时,右手持杖经身体前向前抡劈甲方头部,使杖梢经右腿前向左、向后、向上、向前、向下抡至身体前,杖把尖朝下:左手随着右手抡劈向右、向上经右肩内侧向头部左外上侧撩掌,掌高过头,掌心朝左上斜角,指尖朝前。目视杖梢。

甲:身体方向不变,胸部仍朝东。右脚向后撤半步,左脚向右脚旁撤步,两脚距离一肩宽,两腿下蹲,成小正马步。同时,右臂屈肘使棍梢向左上方移动,随即左手接棍,两手成对把握棍,紧接着两手合力向上架护头。目视棍身(图22-2)。

二十三

乙:泰山压顶

甲:玉女荡千

1.乙:身体方向不变,胸部仍朝西南。左脚提起脚尖外摆向右脚前上步,左腿弓膝,右脚跟提起外旋,右腿膝下沉,成左盘步。同时,右臂屈肘,右手发寸劲推杖根使把向前撞击甲方胸口;左手配合右手,伸手握住杖梢向后拉杖,杖梢朝后上斜角。目视杖把尖。

甲:胸部方向不变,胸部仍朝东。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腿向后撤步,前脚掌点地,成右后虚步。同时,两手左推右拉使棍向右侧斜拨护胸。目视棍身(图23-1)。

2.乙:身体向右转45°,胸部朝西。右脚向前上步,右腿弓膝,左腿前蹬,成右弓步。同时,左手松开变掌,发力向下拍压杖身以杖梢下劈甲方头顶:右手配合左手,将杖把向下、向后拉转到胸前,杖把尖朝下。目视杖梢。

甲:身体方向不变,胸部仍朝东。左脚向右脚旁撤步,两脚距离一肩宽,两腿下蹲,成小正马步。同时,两手先左压右提将棍横于胸前,紧接着合力向上架棍护头。目视棍身(图23-2)。

二十四

甲:罗汉扫尘

乙:斩荆开路

1.甲:身体方向不变,胸部仍朝东。右脚向前上步,右腿弓膝,左腿前蹬,成右弓步。同时,左手松开,右手抡棍使棍梢向后、向右、向左前下方斜劈乙方小腿:左手变掌向左、向下经小腹前向右弧形行至右腰旁,掌心朝右后下斜角,指尖朝右。目视棍梢。

乙:身体向左转90°,胸部朝南。右脚向左脚内侧收步,脚尖点地,成右虚步。同时,右手抡杖向身体左下方截以护腿,使杖梢向右、向下、向左经右小腿前摆动至身体左后侧;左手向右摆动至右臂外侧,掌心朝后,指尖朝右,两手成交叉状。目视前下方(图24-1)。

2.乙:身体向右转45°,胸部朝西南。右脚向右前方上步,成右侧马步。同时,右手持杖向右横扫甲方小腿,使杖梢向右摆至右腿前;左掌向左胯外开,掌心朝左后方,指尖朝右前方。目视杖梢。

甲:身体方向不变,胸部仍朝东。右脚向左脚旁撤步,脚尖点地,成右虚步。同时,右手抡棍使棍梢向右、向后、向上、向左、向右前下方斜劈护腿;左手向下经小腹前再向左弧形行至左胯外,掌心朝左后下斜角,指尖朝左前下斜角

(图24-2)。

二十五甲:狮子把门乙:黑虎掏心

1.甲:身体方向不变,胸部仍朝东。右脚向后撤步,左腿弓膝,右腿前蹬,成左弓步。同时,右手持棍用棍梢向前穿乙方胸部;左手向后推掌,掌心朝后,指尖朝左。目视棍梢。

乙:身体向右转45°,胸部朝西。左脚提起脚尖外摆向右脚前上步,左腿弓膝,右脚跟提起外旋,右腿膝下沉,成左盘步。同时,右臂屈肘,右手持杖向右胯外收转,使杖梢向左、向上移动到左肩前;左手配合右手,随即虎口向下握住杖梢,并向右侧推杖,形成立杖右拨护胸。目视前杖身(图25-1)。

2.乙:身体向左转45°,胸部朝西南。右脚向左脚前上步,右腿弓膝,左腿前蹬,成右弓步。同时,左手握杖梢向左腰处收转,右手握杖跟随之略上提转到腰前,使杖身横于腰前。紧接着,两手合力向前用杖把捣甲方胸口,杖把尖朝左。目视杖把。

甲:左脚向后撤步,身体向左转45°,胸部朝东北,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着撤到左脚旁,脚尖点地,成右虚步。同时,右臂沉肘将棍立起收到身体前,左手前行向额头前接棍,两手成对把握棍,随即两手合力向左前方拦挡护胸。目视棍身中段(图25-2)。

二十六

甲:吴刚砍树

乙:力劈华山

1.甲:身体向右转45°,胸部朝东。左脚向前上步,左腿弓膝,右腿前蹬,成左弓步。同时,左手先向棍梢处滑把,随即两手抡棍使棍把向右、向后、向上、向前下方猛砸乙方头部,右手边抡边翻手倒把并向左手旁滑把,两手成顺把握棍。目视棍把。

乙:身体向右转45°,胸部朝西。右脚向左脚旁撤步,两脚距离一肩宽,两腿下蹲,成小正马步。同时,两手持杖合力向头部前上方架杖护头,杖梢朝左,杖把尖朝前。目视杖身(图26-1)。

2.乙:身体向左转45°,胸部朝西南。右脚向右前方上步,两腿下蹲,成右侧马步。同时,右手单手持杖抡劈,使杖梢向前、向下劈甲方头部,杖把尖朝下;左手脱杖变掌,向下、向右经右胸前向左上斜角撩出,左掌高于头顶,掌心朝向左前上斜角,指尖向右。目视杖梢。

甲:左脚向右脚后撤步,身体向

左转45°,胸部朝东北,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着撤半步,脚尖点地,成右前虚步。同时,两手抡棍使棍把向右下方、向后、向上、向左前方弧形外拨护头,目视棍把(图26-2)。

nlc202309090449

二十七

乙:金龙盘柱

甲:达摩掩面

1.乙:身体向右转90°,胸部朝西北。左脚右脚前上步,左腿弓膝,右腿前蹬,成左弓步。同时,左手掌向前伸出抓甲方衣领;右手持杖随转身向右下方摆动,杖梢朝后下斜角与小腿同高,杖把尖朝后。目视左手。

甲:身体向右转45°,胸部朝东。右脚向后撤步,前脚掌着地,左腿弓膝,右腿膝下沉,成左盘步。同时,左手松开变掌弧形向左推开乙方左手;右手持棍向右摆动至右胯旁,棍斜立于身体右侧,棍把朝右前下斜角。目视左掌(图27-1)。

2.乙:身体向右转45°,胸部朝北。右脚向左脚后插步,左腿弓膝,右脚跟提起外旋,右腿膝下沉,成左盘步。同时,右臂屈肘,右手持杖向左上方斜扫甲方头部;左手握拳向后、向下收于右腋下。目视左侧。

甲:左脚向左后方斜撤步,身体向左转90°胸部朝北,左腿弓膝,右腿前蹬,咸左弓步。同时,右臂屈肘举棍,左掌按在棍身中段,随即两手合力随转身向身体前拦挡护头。目视棍身中段(图27-2)。

二十八

乙:古树盘根甲:绕树寻枝

乙:身体向右后旋转225°,胸部朝西南。左脚尖内扣,右脚尖外摆,成右侧马步。同时,右手持杖随转身抡劈杖,使杖梢向下、向右抡劈甲方小腿,杖把尖朝向右后方;左手随转身向左外上斜角撑掌,左手与头同高,掌心向左前上斜角,指尖朝右。目视杖梢。

甲:身体向右转45°,胸部朝东北,右脚向前上步;身体再向右转135°,胸部朝南,左脚向左前方上步,脚尖略内扣;身体继续向右转90°,胸部朝西,右脚向左脚后撤步,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向后收半步,脚尖点地,成左前虚步,借以迅速闪身躲避攻击,并伺机攻击对方。同时,左手握棍下压,右手收于右腰旁,两手成阴手对把握棍,棍把朝前,与胸同高。目视前方(图28)。

第五节

二十九甲:懒龙卧道乙:太公钓鱼

1.甲:身体方向不变,胸部仍朝西。右脚向左脚前上步,右腿弓膝,左腿前蹬,成右弓步。同时,左手先向棍把处滑把,随即两手左拉右推使棍梢向右前方斜扫乙方头部,右手边推边向后滑把。目视棍梢。

乙:身体向左转180度,胸部朝东北。左脚向右脚后撤一步,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随即向后撤半步,脚尖点地,成右前虚步。同时,右手持杖随转身向胸前拨转护头,左手随即按于杖身内侧为右手助力。目视右侧(图29-1)。

2.乙:身体方向不变,胸部仍朝东北。右脚向前上步,右腿弓膝,左腿前蹬,成右弓步。同时,右手持杖翻转,使杖梢向左下方弧行下落,杖把朝前;左手向左后移动握住杖梢,并将杖梢拉向腰间,两手成对把握杖。紧接着,两手同时发力用杖把捣甲方胸(肋)。目视杖把。

甲:身体方向不变,胸部仍朝西。右脚向左脚后撤步,前脚掌点地,左腿屈膝,右腿膝下沉,成左盘步。同时,右手略上提,左手向右推棍拦挡护胸(肋)。目视棍身中段(图29-2)。

3.乙:身体向右转45°,胸部朝东。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向后收半步,脚尖点地,成右前虚步。同时,左手先向下推杖梢,使杖梢向下、向前移动,待杖梢转到身体前下方时,猛然向上崩击甲方手腕;右手配合左手,向上、向后拉带杖把,待杖把收到右肩前时,随即迅速下压杖把,杖把尖朝下。目视杖梢。

甲:身体向左转45°,胸部朝西南。左脚向后撤步,两脚距离一肩宽,两腿下蹲,成右侧小马步。同时,左手先向左上方弧形旋棍使棍横于身体右侧,棍梢朝右后方,随即两手向下压棍下拦乙方崩击。目视棍身中段(图29-3)。

三十甲:金鸡抖翎 乙:喜鹊过枝

1.甲:身体向右转90°,胸部朝西北。右脚掌外摆原地踏步,右腿屈膝,左脚跟提起外旋,左腿膝下沉,成右盘步。同时,右手翻手拨棍倒把,与左手成顺把握棍,两手合力抡棍使棍梢向上、向前、向右下方抡劈乙方头部并顺势使棍走到右下方,防止乙方劈击我手腕。目视棍梢。

乙:身体向右转45°,胸部朝东南。左脚向左前方斜跃一步,右脚随即跟着跃至左脚前,脚尖点地,成右前虚步,以躲闪甲方攻击。同时,左手脱杖,右手旋腕抡杖劈击,使杖梢向左、向上、向右、向下弧形劈击甲方手腕,杖把尖朝下;左掌向右下方移动,附于右腕内侧,掌心朝右,指尖朝上。目视杖梢(图30-1)。

2.乙:身体向左转45°,胸部朝东。右脚向前上步,右腿弓膝,左腿前蹬,成右弓步。同时,右手持杖使杖梢随转身向左移动,随即向前上方直扎甲方Ⅱ因喉,杖把尖朝下;左掌向左上斜角撩出,与头同高,掌心朝左上斜角,指尖朝前。目视杖梢。

甲:右脚向右后方撤步,身体向右转45°,胸部朝北,重心移至右腿,左脚跟着向右撤半步,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两手右拉左推使棍梢向左、向上、向右弧形外拨护咽喉。目视棍梢(图30-2)。

三十一甲:金鸡抖翎

乙:喜鹊过枝

1.甲:左脚掌外摆原地踏步,身体向左转135°,胸部朝西南,左腿屈膝;右脚跟提起外旋,右腿膝下沉,成左盘步。同时,两手随转身向左下方抡棍劈击乙方头部并顺势使棍走到左下方,防止乙方劈击我手腕。目视棍梢。

乙:身体向左转45°,胸部朝东北。右脚向右侧横跃一步,左脚随即跟着跃至右脚前,脚尖点地,成左前虚步,以躲避甲方攻击。同时,右手旋腕下行,使杖梢向下、向右、向上、向左、向下劈击甲方手腕:左掌向下收转于右手腕内侧,掌心朝右,指尖朝上。目视杖梢(图31-1)。

2.乙:身体向右转45°,胸部朝东。左脚向前上步,左腿弓膝,右腿前蹬,成左弓步。同时,右手持杖使杖梢随转身向右移动,随即向前上方直扎甲方咽喉;左掌向左上斜角撩出,与头同高,掌心朝左上斜角,指尖朝前。目视杖梢。

甲:左脚向左后方撤步,身体向左转45°,胸部朝南,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着向左撤半步,脚尖点地,成右虚步。同时,两手先左压右提使棍梢向右、向上弧形行至右上方,紧接着随左转身两手左拉右推使棍梢向左弧形外拨护喉。目视棍梢

nlc202309090449

(图31-2)。

三十二甲:渔翁收网

乙:金刚捣杵

1.甲:身体向右转90°,胸部朝西。右脚向左脚后震脚落步,左脚随即向前上步,左腿弓膝,右腿前蹬,成左弓步。同时,两手抡棍使棍梢向右、向后、向下、向前弧形横扫胸(肋)部。目视棍梢。

乙:身体向左转45°,胸部朝东北。左脚尖外摆,左腿弓膝,右脚跟提起外旋,右膝下沉,成左盘步。同时,右臂屈肘,右手持杖向左、向下收于小腹前,使杖梢向左摆动:左手配合右手,随即虎口朝下握杖稍,并向左拉杖,两手成对把握杖,合力向外拨护胸(肋)。目视杖身中段(图32-1)。

2.乙:身体向右转45°,胸部朝东。右脚向前上步,右腿弓膝,左腿前蹬,成右弓步。同时,左手向后拉杖梢,使杖把斜向右下方,随即两手持杖合力向前下方捣甲方膝盖。目视杖把。

甲:左脚向后撤步,身体向左转90°,胸部朝南,右脚跟着向左脚旁撤半步,脚尖点地,成右虚步。同时,两手左拉右压使棍梢走左下弧线拨棍护膝。目视棍梢(图32-2)。

三十三

甲:马前斩草

乙:樵夫砍柴

1、甲:身体向右转90°,胸部朝西。右脚向前上步,右腿弓膝,左腿前蹬,成右弓步。同时,两手左压右提使棍梢摆至胸前,随即两手合力向前上方戳乙方头部。目视棍梢。

乙:身体向左转45°,胸部朝东北。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向左脚内侧撤步,脚尖点地,成右虚步。右手翻手使杖向左勾挂护头,一边勾挂一边向左手旁滑动并收转到右肩前;左手配合右手,握杖梢略向左下方收转,目视杖把(图33-1)。

2.乙:身体向右转45°,胸部朝东。右脚尖外摆向前上步,右腿弓膝,左脚跟提起外旋,左腿膝下沉,成右盘步。同时,右手拨杖向下斜劈甲方脚腕,边抡劈边向左手旁滑动,使杖把向左、向下、向右、向前抡劈至右腿前,杖把尖朝右;左手配合右手,握杖梢向下、向右旋转到右腰旁,杖梢贴于右臂下方。目视杖把。

甲:身体向左转90°,胸部朝南。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腿提起,成左独立步。同时,两手抡棍使棍梢向右、向后、向左上、向右下方弧形斜劈护腿,两手成阴阳手交叉把,棍在身体右侧。目视棍梢(图33-2)。

三十四

甲:仙童引路

乙:达摩探路

1.甲:左脚跟略外旋,身体向右转90°,胸部朝西。右脚向后撤步,左腿弓膝,右腿前蹬,成左弓步。同时,左手松开,右臂屈肘使棍梢摆至身体前,随即右手催棍发力向前穿乙方胸部;左手变掌向后推,掌略低于肩,掌心朝后,指尖朝左。目视棍梢。

乙:身体向右转45°,胸部朝东南。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向前上步,脚尖点地,一成左前虚步。同时,右臂屈肘,右手持杖向外翻转,使杖把向左、向上弧形旋转到胸前;左手松开向上移动并握住杖把。紧接着,左手向右侧推杖;右手配合左手,略向右拉杖外拨护胸。目视杖身中段(图34-1)。

2.乙:身体向左转45°,胸部朝东。右脚向前上步,右腿弓膝,左腿前蹬,成右弓步。同时,左手向怀中微拉杖把,右手左略推杖身,使杖梢指向前下方。随即两手推杖向前下方扎甲方脚面,杖把尖朝左。目视杖梢。

甲:左脚向后撤步,身体向左转90°,胸部朝南,右脚跟着向左脚旁撤步,脚尖点地,成右虚步,以撤步躲闪乙方攻击。同时,右手持棍收于胸前,棍斜于身体右前方,棍梢朝右前上斜角;左手收于右腕内侧,掌心朝右,指尖朝上。目视身体右侧(图34-2)。

三十五

乙:老牛拉车

甲:转身牵牛

1.乙:身体方向不变,胸部仍朝东。左脚提起脚尖外摆向前上步,左腿弓膝,右脚跟提起外旋,右腿膝下沉,成左盘步。同时,左手向上提杖把,右手向杖梢处滑动,使杖身立于身体前。然后,紧接着,左手松开杖把向右手下方握杖梢,两手形成顺把握杖,两手合力抡杖斜劈甲方脚腕。杖把尖朝左。目视杖把。

甲:身体方向不变,胸部仍朝南。右脚提起,成左独步。右手向内翻转将棍梢摆至左上斜角,左手随即握住棍梢,两手成对把握棍,紧接着两手合力向身体右前方下扎棍把护腿,棍把下探时,右手随即向上滑把。目视棍把(图35-1)。

2.乙:身体向左转90°,胸部朝北。左脚向左侧横撤一步,左腿弓膝,右腿向左蹬,成左侧弓步。同时,两手同时发力向左上方勾拉甲棍,杖把尖朝前。目视杖把。

甲:身体向右转45°,胸部朝西南,左手上提,右手向棍把处滑把,右脚向前上步;身体继续向右转135°,胸部朝北,左脚向左上步,脚尖内扣;身体再继续向右转90°,胸部朝东,右脚向左脚后撤步,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跟提起,脚尖点地,成左前虚步,以借乙方勾拉我棍之势,顺势转到乙方身后,伺机攻击;同时,两手左压右提,使棍梢朝前上方,左手边压边向后滑把,棍梢与胸同高。目视前方(图35-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太极】相关文章:

太极文化与文化太极05-19

太极运动05-31

太极养生06-10

太极思维06-21

太极启示范文05-17

张彦《太极拳道》04-26

太极扇感想06-14

太极主持词07-04

竞技太极推手05-07

太极养生理论05-11

上一篇: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下一篇:实时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