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业理念

2024-06-07

现代工业理念(精选十篇)

现代工业理念 篇1

一、道家文化思想的核心

道家的哲学思想旨在阐述“道法自然”的内涵。“道, 可道, 非常道。名, 可名, 非常名。无, 名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常有, 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 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老子》道篇、第1章)

老聃在其书的首章, 开宗明义, 就提出了“道”与“名”、“无”与“有”、“观妙”与“观徼”、“玄”与“又玄”等对立的哲学范畴, 而皆统一于“道”。从哲学范畴来讲, 存在在先, 思维在后, 思维是存在的反映。“常道”乃自然的总体, “常名”是自然的逻辑。在老子的思想中, 常道就是整个自然及其变化的规律, 是永恒存在的。故常道者, 自然之道, 常在之道也。老子提出得“道”, 有常道, 有天之道, 有圣人之道。常道以自然为宗, 所谓“道法自然”者也。“故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老子》道篇、第25章) 老子以道为中心, 研究出自然规律作为人事规律, 人的行为和人类的社会活动应按照自然的规律来行事。

道家的另一重要思想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无为而治是他的宇宙观和他的社会观的统一。“以正治国, 以奇用兵, 以无事取天下。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德篇、第57章) 无为而治的政治原理, 是顺应民事, 各安其生, 各得其所, 无私无执, 尽随于万物之规矩。故庄子曰:“顺物自然, 而无容私焉, 而天下治矣” (《庄子》应帝王篇) 老子的无为而治也是其修行的方法, 他为自己德行总结出三宝。“我有三宝, 持而宝之: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 故能勇, 俭, 故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成器长。夫慈, 以战则胜, 以守则固。” (《老子》德篇、第67章)

道家哲学有别于儒家哲学, 更尊重人类发展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道家哲学中的“道法自然”, 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切入, 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无为而治”通过对“自然而然”的世界运行秩序的认识, 即社会只是客观存在的客体, 而在社会中生存的人们, 应有其独立存在的自由性, 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限制和束缚。

二.道家文化思想中隐含的设计理念

道家哲学文化思想是对现代工业管理设计文化理念影响最深的哲学文化思想之一。在老子看来, “道法自然”是追求个性自由, 反对社会规范的桎梏, 在人和自然的永恒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摆脱物对人的奴役, 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这种将自然和人融为一体的思想, 形成了“德”的观念。《道德经》第21章说:“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大德的内容, 以道为依从。用现在的话讲, 道即为精神, 为思想, 为指导原则, 为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道为器之神, 器为道之形;道为器之思, 器为道之用;神也好, 思也好, 一切设计, 都是服务于人, 造福于人。

而“无为而治”, 是指不妄为, 不随意而为, 不违道而为。对于符合道的事情, 则是必须有为而为之。但所为之为, 都应出自事物之自然, 发自自然, 顺乎自然, 是自然而为, 而不是人为之为。从严格的意义上说, 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劳动, 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的活动, 包含一切人造物的过程和行为。从产品设计最初的“功能大于形式, 形式追随功能”, 到设计“以人为本”, 直至今天的设计“以生灵为本”、”以自然为本”, 无不体现了道家思想包含的设计理念对设计行为从“物—人—自然”的引导和回归。

三、“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在现代工业设计文化理念中的传承和发展

工业设计文化理念有着悠久的历史, 自古至今, 人类一直生活在大自然和自身所“设计”的世界中。目前, 资源、环境和人口是人类社会所面对的三大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类逐渐认识到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决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两个首要因素。人类对地球上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 不但关系着人们当前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而且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未来, 人和自然都面临着同一个挑战——生存和适应。那么, 老子的“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无疑已成为现代工业设计文化理念遵循的一条准则, 工业产品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说要以“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的思想为指导, 要取法自然, 顺乎自然。只有取法自然的设计才是顺乎历史发展潮流的设计, 才是具有生命力和灵魂的设计。

因此, 工业设计从一味强调功能设计的时代发展到现在倡导人性化、和谐化和绿色设计, 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皈依。“道法自然”的设计理念, 将人和自然融为一体, 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需求。“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被引用到工业设计文化领域中, 它对工业设计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并推动一些新的现代工业设计文化理念的提出和应用。

1.工业产品的生态设计理念

在我们人类生存的大环境——人、自然和人造物共同栖息的环境中, 威胁环境的无疑是人和人造物。如何解决人—物—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成为解决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自然保护问题的关键, 这正是“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在工业设计文化方面应该体现的。

因此, 为解决环境问题, 将“新陈代谢”的观点引入到具体的产品设计工程中,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产品设计过程中, 引入产品生态设计方法论, 从设计活动本身来解决环境问题;同时, 需要在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基础上, 再加上回收再生的绿色设计环节, 使这种产品生态设计的设计理念得到发展和推广。

正如在生物学的世界中, 如何把握生物界变化的规律, 研究应对生物界变化的方法成为生物生态学研究的焦点。而在工业设计中, 产品也正像生物界的优胜劣汰规律一样, 或进化或淘汰。因此工业产品的设计要显示出一种生态现象, 使设计出的产品发乎自然, 顺乎自然, 并最终回归到自然。

2.工业设计的和谐化理念

道家思想不仅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尊重人格的独立和自主, 人类必须遵循顺乎自然规律, 而且为我们今天的工业设计指明了天人合一的和谐化设计的道路。

和谐化设计, 即设计在处理人、产品和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时, 使各个对立因素在动态的发展中求得平衡, 并将具有差异性, 甚至矛盾性的因素互补融合, 构建一个有机的、和谐的宇宙整体。

产品的和谐化设计不是简单的“人造物”, 而是创造出演绎时代、彰显民族文化、孕育人的情感以及展示功能性、审美性、经济性的和谐整体。产品的和谐化设计是设计文化“整体浓缩”的物化形态, 其最终目的是创造“人化”的产品, 实现物质和精神等诸多因素的和谐, 尊重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由此可见, 产品的和谐化设计是跨学科、多层面的系统工程, 它需要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技术科学、艺术科学等多个学科的支持, 最终实现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化”产品的目的。

3, 工业设计的绿色环保理念

从20世纪末开始, 人们开始以冷静的头脑、理性的思维, 反省工业生产给人类带来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空间的负面影响。设计师在工业设计的文化理念上有了新的突破, 绿色设计的理念应运而生, 并成为今天乃至将来工业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是可持续经济发展理念在设计文化科学中的合理延伸。

绿色设计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 在设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充分考虑到环境效益, 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绿色设计不仅是对技术层面的考虑, 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上的变革。它要求设计师放弃那种过分强调产品在外观上标新立异的做法, 将重点放在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层面上, 以一种更为负责的态度去创造产品的形态, 用简洁、长久的设计延长产品的寿命。一个优秀的工业设计产品, 必须利用科学技术, 使产品转化为现代化的以人为本的生活产品, 转化为有生命、有灵魂、有文化的生活产品。

现代工业理念 篇2

**市**区自然条件优越,绿色环保优势明显,农产品和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工业特色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可观。随着交通瓶颈制约的打破,这种优势将更加明显。要使这种潜在的区位、资源优势成为汉滨发展的经济优势,必须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发展,努力实现农业和工业一体化发展格局。

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发展,就是把“工业思维、商业意识、企业机制”引入农业,用企业化的方式组织农业生产和经营,从而实现组织最佳化、产业个性化、品种最优化、效益最大化、经营市场化、农工一体化的效果。

一、实施业主农业,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实施业主农业,就是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龙头带动的要求,在月河川道和条件成熟的地方,率先通过引进企业、扶持业主、培育大户的方法,突破“农户经济”的约束,充分发挥企业家的才能,把政策、土地、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要素向龙头加工企业和规模种植企业、养殖企业集中,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农业模式。

突破“分户经营”模式,是实施主农业的基础。实施业主农业是生产力现阶段发展水平对生产关系的要求。要在坚持农户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公司加农户、业主加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加农户”等多种方式实现业主农业。从而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重新组合,把分散的家庭经营纳入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把分散独立的许多生产过程融化为一个社会生产总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

突破土地制约,是实施业主农业的前提。实施业主农业必须把生产要素相对集中,其核心是土地要素的流动和集中。LOCaLhost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资源开发为基础,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土地转包、租赁、互换、土地入股等形式推动土地流转,使土地向企业、能人、大户集中,为业主农业提供可能和前提。

突破资金制约,是实施业主农业的条件。业主农业是以技术密集型、投入密集型、产品规模化为特征的。缺少原始资本和贷款是困扰业主农业迅速发展的瓶颈。要引导龙头企业与金融部门建立新型银企关系,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打破行业、所有制和区域界限,吸引工商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投资开发农业,通过业主投入、业主引资、业主融资、政策扶持等渠道,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二、实施特色农业,实现产业个性化

汉滨区地形地貌、生物资源、农业结构多样性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才能形成区域竞争的比较优势。只有通过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主导产品,打“绿色无公害”牌,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开展科技创新,才能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努力创造产业的个性化。

一要优化布局。按照依托资源创造特色的要求,优化农业布局。月河川道地区要围绕“规模化、品牌化”的目标,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加工农业;两山地区要围绕“无公害、环保型”的目标,发展绿色农业,壮大基地规模;瀛湖、香溪洞、黄洋河等景区周边要围绕“优质化、特色化、高档化”的目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

二要壮大规模。吸引工商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促进土地向能人大户和龙头企业集中,发展千亩成方、万亩成园等大规模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基地,以规模赢得市场和效益。

三要调专区域。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要求,把不同区域的拳头产品和主导产业做精做深。大力建设专业乡和专业区域,形成畜牧、蚕桑、蔬菜、茶叶、魔芋、果品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区域和经济带,避免出现“小而全”、零星分布的局面。

三、实施科技农业,实现品质最优化

实施科技农业,就是把现代科技引入农业,提高种、养、加等生产和管理各环节的技术含量,实现高产、高效、优质、优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一是标准化生产,保证品质。把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引人农业,实行标准化生产、统一化管理。制定农产品种养、包装、储运、加工等质量技术标准,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和管理轨道。在农业设施建设、种子及农药、化肥的施用等方面,按技术标准操作,统一种苗、统一饲料、统一用药、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销售,从而保证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二是推广普及科技,巩固品质。科技是农业发展的先导,是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保证。要围绕农民“种什么”,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从生产源头上解决农产品档次低、质量劣的问题;要围绕农民“怎样种”,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三是引进创新技术、提高品质。应用高新技术进行名优特新产品的开发和传统产品的更新换代,由此推动生产、加工、销售的配套发展和新市场的开拓,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关键。只有将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引入到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中去,才能使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汉滨粮油、烤烟、果品等都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空间,必须加快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引进新技术、新品种,鼓励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工商企业来开发农业,组建专业技术队伍,使生产经营和技术服务融为一体。

四、实施加工农业,实现工农一体化、效益最大化

实施农产品深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是实现工农一体化、效益最大化的根本途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解决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难题,而且可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

一是实施园区战略,发展工业、畜牧养殖、桑蚕种养、特色果品、无公害蔬菜等五大园区。集中抓好乡企示范园区,重点抓好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园区,将资源相对集中配置,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区域性现代农业发展的龙头地区,并由此辐射带动周边地区,逐步建立园区带基地、示范与生产相结合和带动产业上档升级的精品工程,使园区成为市场和农户连接的纽带、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和工农一体化发展的模式,。

二是实施扶强战略,培育壮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的核心。农业产业化过程的快慢、规模的大小、带动能力的强弱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取决于龙头企业规模化、市场化的程度。必须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坚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进行分工与组织,把发展加工型、流通型龙头企业和专业化合作组织作为重中之重,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扶持优势龙头企业,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打破所有制、行业和行政区域界限,多渠道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拉动产业链条。龙头企业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优化资本结构,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管理,积极通过兼并、联合等方式走滚动发展的路子。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一体化机制的形成,引导龙头企业不断创新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建立互惠互利的新型利益分配关系,逐步由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向资产、资本联结方向发展,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体,促进企业原料基地建设,减少和规避农业种植风险。

三是实施联动战略,实现产业互补和一、二、三产业互补。经济结构不够合理、支柱产业单一、经济总量较小,一直是汉滨区经济社会

现代工业理念 篇3

关键词:现代工业设计理念;产品设计;数控机床

1.我国机床设计的现状

数控机床是制造业的加工母机,同时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目前,欧洲,美国,日本和其他工业化国家已经完成了数控机床产业化进程,而中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当前仍处于发展阶段。目前,我国的机床设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对工业设计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对工业设计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产品造型比较粗放,设计感不足并且色彩单调,缺乏时代性;混乱的使用界面显得缺乏人文关怀。实际上,中国的机床设计在生产和制造上不比国外企业差,缺少的只是工业设计的思想。就市场而言,产品的销售是与其功能、性能、质量、技术水平息息相关的,然而优秀产品的形状、颜色和人性化的界面设计更能赢得客户的信赖。

1.2数控机床的工业设计缺乏品牌意识

品牌的意识的缺乏,几乎可以说是所有行业的通病,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由于大环境的影响,中小型企业在品牌塑造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客观的原因,但无论怎样,将产品品牌化都是非常必要的。数控机床制造企业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然而多数企业还远没有意识到[1]。品牌意思缺乏的具体表现是产品的工业设计战略性考核和品牌连贯性的缺乏。

2.现代工业设计理念的引入与应用

2.1现代设计理念的引入

现代设计理念主要指绿色设计、语意设计、人性化设计和产品的系统设计等。所谓绿色设计是指:在环境方面,要体现对环境的关注。语意设计是指:在产品语意方面,要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而所谓人性化设计是指:在用人方面,要体现对人的关怀。产品的系统设计则是指:在品牌经营层面,要注重产品内在的品质,使得设计成为品牌营销的有效手段。

2.2现代设计理念的应用

现代设计理念在具体的机床产品设计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也称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环境意识设计。它源于人们对现代技术的蓬勃发展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的破坏的反思。绿色设计的原则被公认为3R原则,即:Reduce,Reuse,Recycle。它强调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要着重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要求[2]。

而对于机床产品来说,绿色设计主要体现在它的可拆卸性设计和可回收性设计两个方面。

(2)语意设计

产品语意学告诉我们,设计与文化从来都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设计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同时物质生活也作为人类文明的承载体而存在。所以产品不仅仅具有它本身的功能,也体现了一定的文化特性。所以我们在追求机床的科学价值的同时也要追求其艺术和文化价值,甚至将整个民族的文化意蕴与精神境界融入其中。机床造型代表着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整体的形象和设计水平。而影响机床造型风格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有关,二是与当时的时尚风格密不可分[3]。因此,文化元素的巧妙应用对其科学价值与艺术文化价值的融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人性化设计

所谓人性化设计是设计师通过“人性化”因素的注入,赋予设计物以“人性化”的品格,使其具有情感、情趣、个性和生命。它是针对功能主义设计思想的缺陷,而提出的:应该把人作为设计的出发点,而不是单纯的以机器的功能为出发点。以尽可能地满足人对产品的使用要求,使机器能够很好地服务人类[4]。在现代经济水平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产品的人性化需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那些关乎人们自身安全的产品设计。例如机床产品的设计。

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设计在机床产品的设计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要符合人的尺度;二要有良好的操作界面。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农机产品的过程中,运用人机工程学的所提供的各项实验数据,对操作空间的大小,操作的方便性以及操作台面的高低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核[5]。

(4)产品的系统设计

从产品的设计理论来看,设计不是一种单纯的造型活动,而是需要在生产制造-宣传-使用-产品废弃回收这么一个循环当中植入设计的概念。在进行产品造型的设计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考虑产品的造型能否体现品牌的特性。同时,保持品牌的特性一定要注意产品整体要素和品牌形象要保持统一。

3.结束语

自从中国加入WTO,其农机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这主要是由于国外企业的强势竞争。在这种竞争背景下,设计理念和思路的新颖程度是创新的源泉,更是机床设计工业赖以生存的本领。就像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所说:“21世纪将是工业设计的世纪,一个不重视工业设计的国家将是落伍者”。这不仅仅是对国家,在机床的工业设计上更需要先进的理念和思想为依托。

参考文献:

[1] 吴琼.工业设计——提升中国制造业价值的重要途径[J]. 农业机械,2008,(1):60-61

[2] 何人可. 工业设计史[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 丁玉兰. 人机工程学[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4] 胡飞. 设计符号与产品语意[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5] 张同. 产品系统设计[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现代工业理念 篇4

实施在机测量的随机量仪主要由接触式测头、信号接收器和输出电缆 (或接口装置) 组成。根据传送信号的性质, 又分为红外线和无线电两种。相比之下, 后一种信号传送能力更强些, 不但传送距离远, 而且在有物体阻挡的情况下也不受影响。但实际上, 在企业中用得更多的还是前一种。其工作过程为接触式测头的检测结果以红外信号方式发送到安装在加工中心内的接收器, 接收器通过输出电缆 (或经过接口装置) 再将信号传送到机床控制系统。而测头作为红外信号发送器可在360°范围内发送信号, 接口装置在对信号数据进行处理后将其传送到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的控制系统。但在多数情况下, 检测程序还是由机床厂商按实际需求编制后, 根据输入的信号实现相应的功能。

在多数情况下, 测头就像刀具一样, 平时存放在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的刀具库中, 然后依照不同的要求, 在一道加工工序之前或之后调出, 再按规定的程序执行自动检测, 从而实现某种功能。概括地说, 通过在机测量主要可以达到以下3个目的。

(1) 刀具状态的检测

有别于实现在机检测的其他功能时的测头存放在机床刀具库中, 此时测量装置 (测头) 一般是设置在机床的某一固定位置。对刀测量装置有接触式和非接触 (光学) 式两种, 图1是常用的接触式测头的两个示例。对于加工中心来讲, 测量装置均安装在工作台面上, 如图1a和图1b所示。从图1可见, 刀库中的某把刀具按事先设置的程序及设定的尺寸进行接触对刀测量, 据此评价刀具的状态。同时也能进行刀具破损或安装型号正确与否的识别。在这种应用场合, 检测信号是采用电缆传送方式输入接口装置, 或直接与机床数控系统连接。图1c是对刀测量在数控车床上的应用, 此时测量装置 (测头) 安装在一个固定于车床床头箱上的可卸式测量手臂的前端, 也是通过接触式测头进行对刀测量的。

(2) 确定加工状态:工件找正、参数设定和补偿

所谓“找正”是指为了保证工件的正确安装和定位而采取的相应措施。出现或存在“不正”的现象既有夹具方面的原因, 也有工件自身因素的影响。无疑加工状态的找正是确保工件加工质量的基础。另外, 由于受到温度变化和刀具磨损等渐变因素的作用, 加工状态的稳定性也会发生改变, 影响到制成品的质量, 故在必要时, 找正后也需要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所具备的检测功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 工件的自动检测

现代工业理念 篇5

用科学理念规划工业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

用现代理念教育农民用全局理念谋划未来

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秦淮社区居委会

2006年3月29日

秦淮社区是由原石马村经征地拆迁建设而来,总面积3.63平方公里,辖11个居民小区,15983人,原石

马村10个居民小组的1827名群众全部“赤脚进城”,农民变成了居民。近几年来,我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社区实际,以盘活集体资产和推动富民工程为突破口,大胆探索尝试社区发展改革,目前,初步形成了集体资产增值、社区群众增收、干群合力增强的良好局面。我们在2003年获市级示范社区、市级绿色人居环境社区荣誉称号,在2005年获省级示范社区等多项荣誉称号。近年来,我社区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思路,突出重点,全力夯实集体经济支柱。

几年来,社区发挥优势,克服困难,以标准厂房为载体,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使社区经济实力得到稳步提升。一是为工业园家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使企业每年按时上缴租金400万元。二是充分利用工业园平台,积极寻求投资项目,进行招商招租活动,去年我们成功引进1个千万元项目,至此社区已有大小企业23家。三是广开渠道,发展三产,创新举措,盘活资产,每年创收利润30万元,为社区经济增加了活力。同时大力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回收各种欠款,为社区今后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现在社区年平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万元。

二、强化社区建设管理,不断提升现代化文明城区建设

水平。

一是全面加强社区建设,对小区物管落实工作责任制,实施百分考核,提高工作效率。二是以各类创建活动为契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以社区服务为龙头,以服务网点为纽带,以社区志愿者为载体,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文化、环境、治安、计生等便民利民的活动,进一步提升社区的整体形象,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三是全面开展环境整治工作,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标语、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清理占道经营和门前乱堆乱放,营造优美环境。

三、强化富民工程,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实惠。

本“群众利益无小事”原则,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富民落到实处,一是积极寻求就业岗位,通过各种途径解决群众就业,同时做好宣传,鼓励群众自谋职业,几年来共安置劳动力3868人次。二是认真做好合作医疗服务工作,在确保全社区参保率达95以上的同时,按时兑现群众的报销资金。三是计划生育月服务参服率达100,社区几年内无一例计划外怀孕,同时积极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四是切实加强帮贫解困力度,真正帮助那些因病致穷的困难群众,每年拿出120万元用于群众补贴,几年来共帮扶困难户180多户,目前有低保户15户,全部做到应保尽保。

2006年我们将分析不足、取长补短、再接再厉,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区委统筹城乡发展思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指引,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突出社区建设、招商引资、社区经济三大重点,开拓创新,自加压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全力推进社区三个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一、化解压力,积极探索社区发展之路。

一是解放思想,增强推进经济发展的主动性。通过一“比”,跳出社区看社区,在干部群众中展开新一轮“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大讨论,使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不进则退,从而增强工作主动性。二“逼”。按目标定责任办法,把招商引资等经济工作层层量化分解,落实到人。三“学”。通过聘请专家讲课,举办培训班、引导干部群众走出传统思维定势,使他们思想围着经济运转,眼睛盯着市场看。二是盘活集体资产,增强社区经济实力。充分利用区位独特,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完善等优势,借助开发区和街道的各种优惠扶持政策,积极盘活集体资产,做大做强社区经济。三是创新发展模式,鼓励群众自主创业。结合实际,拟定《创新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工作实施方案》,引导群众自觉把土地征用补偿安置的托带费、保养费部分转化为创业资本,成立创业发展基金,解决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的稳定性、成长性,创立社区发展和群众创业的经济联合体,科学确立创业合作社的投资项目。

二、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富民安民工程建设。

以工业理念抓农业产业化发展 篇6

虽然 霍邱县的农业产业化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新发展理念。仍然是“在农言农”,缺乏新的发展理念,现代化企业化管理理念没有真正的体现,同时农民综合素质整体不高,应用新技术能力较差,接受新事物能力弱,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新技术的推广;二是发展后劲不足。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作用普遍不强,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生产者从生产到销售一条龙负责,农村经纪人队伍不发达,缺乏带头人;为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效率的社会分工不细,农业标准化程度不高,缺乏农业品牌,同时产业化发展缺乏有力地资金支持。

因此如何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这就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企业化管理理念来把现代生产要素引入农业,组织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专业化、商品化水平。以工业理念抓农业产业化发展,从市场体系建设、法律法规完善、金融支持和信息服务等方面营造良好的产业化发展环境和氛围。

一、壮龙头

围绕农业产业化倍增计划,重点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上下功夫。一是对重点龙头企业实行一企一策。择优选择现有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进行分级管理,重点培育,着力打造龙头企业的甲级队和乙级队。按照工业企业管理的办法,对重点龙头企业实行领导联系、部门帮扶,做好定期调度,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帮助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二是政策扶持。对重点龙头企业在项目安排、土地使用、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促其尽快做大做强。

二、建基地

充分发挥名优农产品资源优势,促进农业产业化夯实基础,增强后劲,按照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商品化的要求,筛选确定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实施重点建设,打造一大批现代农业综合小区,通过优化县域布局,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增加效益,从而不断增强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造集群

一是抓产业集群。重点在企业产品上下游之间开展分工协作,培育建立产业配套、分工明晰、功能齐全的产业体系;二是延伸产业链。围绕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全力组织突破,通过招商引资、合作嫁接、整合的办法,促其做大做强,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四、组协会

按照一个支柱产业一个部门牵头、一个规划引领、一笔经费启动、一个法人承办、一个专业协会链接、一批大户支撑,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办法,坚持不懈地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协会的建设,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建设与发展,真正把农业特色产业协会建设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抓手、信息交流的平台、创新合作的平台、科技培训的平台、产业链培育的平台。

五、抓招商

树立以农业招商引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念。利用产业园区、基地、专业市场等平台的资本承载作用,积极编制投资回报率高、市场前景好的农业招商项目,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吸引外地有雄厚资本的集团公司通过兼并、收购、划转、合资等方式,投资开发高效农业、精品农业和设施农业。积极引导本地龙头企业主动与国内外同类大中型龙头企业攀亲结友,加强沟通和联系,用好的项目、优势的资源、优良的投资环境和低廉的成本吸引他们投资合作,共同开发,进行技术改造、嫁接,借助外来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支持,实现六安市农业产业化的超常规发展。

六、增投入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在财政加大投入的同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出台优惠政策,从税收、土地、科技、信息、资金等方面给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倾斜和扶持,切块扶持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以加快其发展。二是抓项目争取。积极做好项目储备,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源,充分利用国家继续拉动内需的政策措施,编报大项目,谋划后备项目,积极跑部跑省争取项目的投入。

七、畅物流

立足本地资源、区位和交通优势,在新建一批大型专业农贸批发市场。鼓励和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到外市、外省设窗口、进超市。大力扶持农村营销大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支持、鼓励和发展农民开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自办购销组织。加强智能化农资、农产品储运工具的开发生产,改造现有的运输工具,提高设施和装备的利用率,加强农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系统和信息系统建设。

八、树品牌

现代工业理念 篇7

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和服务社会。由于高校所处的区域环境、隶属关系等外部因素以及自身历史沿革、学科分布特点等内部因素的差异, 高校在履行三大职能时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1999年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后, 地方本科院校成为本科层次教育的主体。虽然每所院校存在着差异, 但在办学理念方面有相似之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校办学理念必须首先体现高等教育理念。高校办学理念是高等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形式, 高校办学理念不能背离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和高校作为特殊的文化教育机构对人的完善和对社会文化的引领与导向作用。

2.高校办学理念必然包括与社会的互动内容。高校作为具体的社会组织形态, 在完成高等教育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 必然要思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理由和动力, 谋求在社会领域中以服务求支持, 以贡献求发展。

3.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必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联, 必然体现区域特征, 并为区域发展做出贡献。或者说体现其地方性的特点。

4.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理念必然与其自身的发展现状有着紧密的联系。必须将高校的办学理念与其历史进程紧密相连, 体现理念的发展变化和不同时期呈现的不同特点。

二、陕西高校分布与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分析

陕西本科高校分布和产业结构调整关系密切, 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校自身发展的主要互动因素。

(一) 陕西高校分布情况分析

1. 隶属关系与教育层次分析。

截至2007年5月, 陕西省共有各类高等院校76所, 其中6所院校为部委所属院校, 51所院校由陕西省管理, 17所院校由省教育厅管理。而76所高校中, 本科院校有37所, 专科层次院校49所。这已经表明地方高校的主体地位。从宏观上看, 陕西高等教育资源丰富。而由于资源丰富, 每所高校的定位与特色将决定其自身的发展。

2. 陕西本科院校学科分布情况。

伴随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陕西本科院校总体发展趋势在向多科性大学发展。但由于学科发展是长期积累的过程, 因此, 在学科发展方向上, 国家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的分布状况主要集中在这些学校的传统或优势学科上, 以此陕西高校学科较为集中地分布在理工科领域, 并与行业背景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

3. 陕西本科院校科研实力分布。

高校科研实力的测评可以参考多个指标, 其中科研基地的建设情况和高层次人才分布状况是衡量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截至2007年8月, 陕西共计有两院院士50人, 分布在高校共30人, 其中中科院院士9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21人, 占总数的3/5;科研院所1076个, 其中, 县以上独立科研机构297个, 大中型企业属417个, 高校属326个, 占总数的1/3。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 国家部门专业、专项重点实验室50个, 国家级工程中心11个,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科技教育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二) 陕西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政策分析

1. 产业结构调整宏观政策分析。

陕西“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的陕西产业结构的宏观政策是: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以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 继续发展壮大高技术、旅游、国防科技、能源化工、果业、畜牧业六大特色产业;着力培育成长性强、市场潜力大的支柱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积极改造传统产业,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将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能源化工产业作为陕西省的支柱产业。前面的分析可知, 由于陕西高校学科分布状况比较集中于理工科领域, 陕西高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 陕西国防资源分布与国防科技产业发展政策分析。

陕西的国防科技实力十分雄厚。截至2006年的统计, 陕西共有大中型军工企业73个, 占全国军工企业总数9.3%, 占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17%;独立科研院所33个, 占全国军工科研院所的12.1%;职工26.82万人, 占全国军工从业人员的12.7%;专业技术人员11.2万人, 占全国军工系统专业技术术人员17.3%。军工资源占据全国之首, 军工技术覆盖航天、航空、兵器、电子、核、船舶六大行业和众多学科, 在高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跟踪研究和自主开发能力。

近年来, 陕西国防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壮大。2007年, 陕西省军工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特别是军工民用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06年全省军工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8%, 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8%, 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35%。其中民品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了50%。正是由于陕西具有丰富的兵工资源和坚持走军民结合的发展道路, 国防科技产业已经成为陕西特色产业之一, 支持军工发展民品是陕西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

三、西安工业大学自身发展状况分析

一所大学办学理念的形成离不开这所大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以下的分析主要从西安工业大学的隶属关系变迁、学科专业分布、毕业生就业等方面探讨西安工业大学的发展现状。

(一) 隶属关系变迁

上表列举了西安工业大学隶属关系的变迁, 如果对主管部门进一步研究会发现, 第二机械工业部前身是1956年7月28日成立的原子能事业部, 1958年改称第二机械工业部, 1982年又改名为核工业部, 其设立的初衷是研制核武器。1958年, 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电机制造工业部合并, 保留第一机械工业部名称, 1958年后学校隶属第一机械工业部, 实际上隶属关系没有发生质的变迁。1960年国家成立的第三机械工业部主要负责航空工业, 其中研究开发战斗机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1982年改名为航空工业部。而1963年成立的第五机械工业部主要负责兵器工业。学校直接隶属第五机械工业部和兵器工业部、兵器工业总公司的时间就达32年之久, 而其他主管部门也有着相当的兵器工业背景。从隶属关系变迁不难看出, 西安工业大学具有较强的兵工背景, 其办学理念中必然包含为军工服务的成分。

(二) 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分布

西安工业大学现有45个本科专业, 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7个学科门类。其中光学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加工工程为省部级重点学科, 测控技术与仪器、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6个专业为省级名牌专业。学校还有陕西省薄膜技术与光学检测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薄膜技术与微光电器件军民两用技术工程中心、陕西省精密与超精密加工及测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和中白 (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人民政府与白俄罗斯教育部) 高技术合作研究中心等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 并设有陈忠实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从学校的学科与重点实验室的分布中不难看出以下特征: (1) 西安工业大学学科分布以工学为重点; (2) 优势学科集中在光学、机械制造和材料加工工程领域; (3) 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重点学科设立, 并具有一定的军工背景; (4) 陈忠实当代文学研究中心的设立, 是学校追求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 毕业生分布状况

毕业生的就业分布, 直接体现学校的人才培养面向。从表2、表3中的统计信息可知, 近年来, 学校的毕业生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并在国防企业中具有相当的比例。如果追溯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制度, 学校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兵器行业和西部地区。

四、西安工业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实践

以上部分主要对大学理念的构成要素进行列举, 或者说, 上述要素既是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更是办学理念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而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作为一个主要的侧面, 反映着办学理念的基本内涵。西安工业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人为本, 依法办学;坚持人才强校和创新兴校发展战略;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走学产研结合之路;夯实基础, 科学管理, 把学校办成特色鲜明、影响较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办学定位是:学校以工学为重点、文理为支撑, 多学科协调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 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坚持面向企业、立足一线, 为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服务。

(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

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在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中,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人为本, 依法办学;坚持人才强校和创新兴校发展战略”以及“夯实基础, 科学管理”都在从育人的角度去探讨西安工业大学的办学理念,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 努力营造和谐的教书育人环境。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人为本, 依法办学是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坚持人才强校和创新兴校发展战略, 是科学管理的主要手段, 其目的在于使学校的管理和运行规范有序, 同时体现大学的文化品味, 努力营造和谐的教书育人环境。

2. 以“敦德励学、知行相长”作为育人的最高准则,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在总结50多年办学历史的基础上提出“敦德励学、知行相长”的校训, 体现了育人的最高准则。“敦德励学”强调师生做人和做事都好,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知行相长”则从哲学的高度阐述了认识和实践的融合统一、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学习做人和做事, 促进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实际工作中, 如在学科布局上, 除保持理工科的优势外, 注重人文、艺术、体育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 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等, 都体现着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

(二) 坚持为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服务, 体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西安工业大学的办学定位提出了“坚持面向企业、立足一线, 为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服务”。这一定位主要体现了高校与社会的互动, 是高等教育服务社会职能的主要体现。

1. 坚持为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服务是学校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对西安工业大学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 从隶属关系的变迁不难看出西安工业大学有着明显的军工背景。1999年学校划转陕西省后, 学校的兵工特色不仅没有削弱, 而是进一步得到加强。同时, 学校还必须承担起为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服务的双重使命。这种服务是全方位的, 体现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前述的毕业生就业分布、学校的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分布都体现了学校的兵工特色。在精神层面的继承上, 学校“忠诚进取、精工博艺”的办学传统也体现了学校的军工特色。

2. 陕西产业结构特点决定了学校为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服务的一致性。

在对陕西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政策分析中, 比较直观地反映出国防工业在陕西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国防工业不仅是陕西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陕西的特色产业之一;而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能源化工产业作为陕西省的支柱产业, 包含了军工行业中航天、航空、兵器、电子、核、船舶六大行业, 这就决定了为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服务在客观上是一致的。为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服务, 不仅仅是在继承学校的办学历史, 也是学校形成自身特色的重要途径。

(三) 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1. 以工学为重点, 是为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服务的客观需要。

产业结构布局与学科发展具有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说, 陕西高校只有在学科发展上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例, 陕西省将飞机制造业、动力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输变电设备制造业、工程机械制造业、数控机床制造业、电子信息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8个领域为重点, 加快装备制造行业自身的发展。装备制造业的以上发展领域, 包括光学、机械制造、材料工程等多个学科, 几乎囊括了所有工学学科。而学校的重点学科分布, 也主要集中在工学领域, 以工学为重点, 既是学校建设多科性工业大学的要求, 更是为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服务的客观需要。

2.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推进学产研合作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首先要解决学科建设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 包括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层次和水平等方面;二是要促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这包括文科与理工科的融合, 还包括工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三是在融合的基础上, 共享平台的构建, 包括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从而促进科学研究工作;四是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 加强特色学科建设;五是以工学为重点、文理为支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才。

(四) 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 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1. 更新教育理念,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不断提高育人质量。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趋势是适当控制招生规模增长幅度, 相对稳定招生规模, 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 争取在特色专业、教学名师、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突出“注重工程实践、突出制造技术”的人才培养特色, 为国防工业和区域经济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

学校根据自身定位, 从建校初期就把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逐步形成了鲜明的“注重工程实践、突出制造技术, 为国防工业和区域经济培养大量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人才”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改造传统的工程训练基地, 创建工业中心。工业中心以现代工业大工程为背景, 采用系统化的方法, 将信息技术、控制技术贯穿于工程的全过程, 全面体现了工程科学、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的实际应用, 是大学生工程科学的认识基地, 工程技术与管理的训练基地, 工程创新的综合实验基地。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充分表明, 学校“注重工程实践, 突出制造技术”的人才培养特点, 为我国的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的工程师, 为国防工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江南.“地方高校发展路径与制度创新研究”研究报告[R].2006.

[2]张君安.“创建现代工业中心, 探索工程教育新途径”研究报告[R].2007.

现代工业理念 篇8

扬子石化研究院成立于1984年, 是国家特大型石化企业研究院。该院下属合成树脂研究所主要从事高分子合成工艺、牌号开发、催化剂技术研发辅助、合成树脂分析测试与表征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 为相临的扬子石化塑料厂工业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现有大型科研试验装置数套, 分别为聚烯烃小试装置、聚丙烯中试装置、气相聚乙烯中试装置等, 有多名具有博士、硕士及本科学历的科研人员, 分析测试手段齐全。

工业工程专业思想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生产率;二是综合性的应用知识体系;三是注重人的因素;四是系统优化技术。在工业工程理念的指导下, 产生了许多先进制造模式, 如并行工程、敏捷制造、可重构制造、精益生产、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和智能制造等;产生了许多先进设计技术, 如计算机辅助X、面向X的设计、模块化设计、产品数据管理等;面对当前资源、环境和人口的世界性难题, 工业工程发展出的绿色设计与制造, 如绿色产品、生态化设计、清洁化生产和再制造过程等。

最近几年来, 我们将工业工程理念引入合成树脂所的科研管理中, 用于指导塑料新品的科研开发工作。在科研人员的培养、科研设计思路的开拓、聚烯烃中试科研装置的优化运行、聚烯烃工业装置的优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基础管理也日渐提升, 取得了可观的成效。

二、部分案例

1. 并行工程理念促进塑料合成Hypol新工艺扩能改造的技术开发

并行工程是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进行并行、一体化设计的一种系统化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力图使开发者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因素, 包括质量、成本、进度和用户需求。

公司采用日本三井工艺的1PP装置运行多年, 装置能耗、物耗和装置柔性都不再先进。只能生产少数几个专用料牌号如J340、C180等, 其它具有较高附加值的牌号有的生产不稳定, 有的更是无法组织生产。此三井工艺两个液相两个气相串联的反应系统虽然能使反应均匀, 颗粒形态较好, 氢调灵活, 但缺点很明显, 四个反应釜串联在一起, 各釜压力递减, 第一釜底最大工作压力受限制, 后三个釜的温度、压力也相应受到限制, 每个聚合釜的压差较小, 因此装置工艺操作难度较大, 特别是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受限太多, 严重影响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另外原流程的聚合时间太长, 催化剂在后面反应器中的活性受到影响, 不能消耗补充的丙烯物料, 只能放空进入火炬气管线, 被作为低品质的燃料回收或者直接烧掉, 原料的物耗较高, 而且因为催化剂在第四釜内活性较低, 共聚性能受到影响, 影响抗冲聚丙烯的质量。

合成树脂所科研人员对问题进行细化, 在工业工程领域并行工程理念的启发下, 利用中试装置和优化软件对原流程点关键部分进行优化, 选择多种组合形式, 目的一是通过流程优化, 使装置运行更加稳定、装置负荷增加达到扩能效果。二是使新工艺下得到的新产品, 其分子量与分布调节的灵活性、共聚性都有所改进, 产品质量得到提升;尤其是其中新工艺的其中一种生产方式在宽分子量高抗冲PP新产品或高抗冲的PP产品的开发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三是新工艺也更适合Z-N催化剂聚合动力学特性, 有利于发挥催化剂的最大效能, 从而提高整体的技术经济性。新工艺是具有自有知识产权, 已经申请国家专利。

2. 先进设计技术促进装置流程优化工作

先进设计技术是指融合最新科技成果, 适应当今社会需求变化的, 新的、高级水平的各种设计方法和手段。“先进”是指在设计活动中, 由于融入新的科技成果,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成果, 从而使产品在性能、质量、效率、成本等方面, 达到明显高于现有产品, 甚至创新的水平。

合成树脂所在科研开发工作中, 引入计算机Aspen流程模拟优化软件, 缩短了试验摸索时间, 节省了大量科研人力、物力和财力, 取得了与实际中试相同的试验结果。如开展的年产14万吨聚丙烯生产工艺的aspen模型建模工作, 建立了均聚物 (F401/S700) 和共聚物 (J340/C180) 生产的模型, 实现均聚、共聚产品在新工艺下的稳定运行试验;在聚丙烯双共聚反应器工艺流程模拟及设计方面, 通过建立双共聚反应器工艺的模型, 针对PP中试装置工艺流程, 增设一台气相流化床反应器的工艺进行流程设计。对塑料厂1PE新产品生产工艺条件辅助设计, 建立了以分子量及分布、共聚物组成为目标的工艺条件辅助设计方法, 可用于确定新工艺的氢气/乙烯比、共聚单体/乙烯比。

下一步, 合成树脂所将通过聚丙烯双共聚反应器工艺流程模拟, 开发双共聚反应器流程特色产品, 改善产品耐应力发白性能;年产14万吨聚丙烯生产工艺的模型用于新工艺的产品开发。把塑料厂2PE和2PP已有模型应用于指导牌号切换过程和工艺优化;将塑料厂1PE新产品生产工艺条件辅助设计用于指导特殊牌号产品的模拟预测;

3. 人因工程理念促进研究所科研人员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

生产系统的各组成要素之中, 人是最活跃和不确定性最大的因素。在科技高度发达与快速发展的今天, 如果只见设施和技术, 不见人文与精神, 必将导致企业走入误区, 遭致挫折乃至失败。尤其是对于研究所这样一个群体, 知识资源是发展的主要战略资源。工业工程为实现其目标, 在进行系统设计、实施控制和改善的过程中, 都考虑到以人为中心、人和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所以从操作方式、工作站设计、岗位和职务设计直到整个系统的组织设计中, 工业工程都十分重视研究人的因素。如研究人—机关系, 环境对人的影响、人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机制等, 寻求合理地配置人和其他因素, 建立适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机器和环境系统, 使人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 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和创造性, 提高工作效率, 并能最好地发挥其他各生产要素的作用。

在工业工程领域人因工程理念的指导下, 合成树脂所开展了企业研究所科研管理心理学课题的研究, 顺利地完成了科研人员个体心理学研究、科研群体心理学研究和研究所组织心理学研究课题这三个子课题。立足研究院合成树脂所现有资源, 针对现存状况, 主要运用工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 同时借助社会心理学和医学心理等心理学领域, 摸准员工由心理现象诱发出的行为规律, 有针对性地做好科研人员管理工作;区分工作对象的差异, 因人而异, 增强人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提高处理内部矛盾的能力;与企业研究所人员管理工作和制度建设相结合, 有利于协调研究所内部关系, 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与企业研究所理念政治工作相结合, 改进特定环境下的政工工作方法, 得民心, 顺民意, 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对企业研究所理念教育和政治工作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 最大程度地优化协调科研人员之间、科研骨干和科研辅助人员之间的团队协作关系, 鼓劲顺气, 提高科研效率, 完成组织目标。

项目实施效果很好, 目前科研人员能很好地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调节, 调整思维模式, 修正价值观。通过改变内在外在的因素实现对行为的调控, 尽量消除不利因素, 强化积极的人际关系, 创设有利情境, 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积极行为, 创造性地营造组织和个人、个人与个人双赢的局面。当科研人员开始从体力上、智力上、精神上、情感上等全面整合其内部或个体之间或群体之间的能量时, 逐渐形成互相的联结、共同的成功、心灵的共鸣。由于良好的科研环境, 近几年来研究所的科研队伍日趋稳定, 科研人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科研人才梯队已经逐步稳定并完善, 形成了以学术带头人、科研技术骨干为核心的人才队伍, 通过他们的“传帮带”作用, 各研究所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科研气氛。

4. 工业工程学科促进中试装置现场的规范管理

现场管理是指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 对现场中的生产要素和管理目标要素进行设计和综合治理, 达到全方位的配置优化, 创造一个整洁有序、环境优美的场所, 使现场中最具有活力的人心情舒畅, 操作得心应手, 达到提高生产率, 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成本, 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通过注重目视管理, “5S”管理和定置管理, 合成树脂所在现场管理上狠下工夫。

注重目视管理。这是一种以公开化和视觉显示为特征的管理方式, 亦称“看得见的管理”、“一目了然的管理”、“图示管理”。合成树脂所加强目视管理在聚烯烃中试现场的应用, 将工作中发生的问题、异常、浪费以及管理目标进行可视化描述, 使生产过程正常与否“一目了然”。当现场发生了异常或问题, 操作人员便可以迅速采取对策, 防止错误, 将事故的发生后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推行STOP安全观察卡, 要求各级人员对日常工作中观察到的不安全问题、隐患等进行五要素分析;2011年9月起推行现场作业“七想七不干确认表”, 要求所有作业前都必须完成“七想七不干”。此外科研试验工艺台帐清晰健全;现场标识清晰, 等。

加强“5S”管理。通过对现场开展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为主要内容的活动, 对生产现场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管理。加强“5S”管理, 让聚烯烃中试现场成为干净、整洁、舒适、合理的工作环境, 将一切浪费降到最低, 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士气, 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成本, 并提升了企业形象和竞争力。

推行定置管理。合成树脂所聚烯烃中试装置现场强调物品的科学、合理摆放, 依次进入每一道工序, 使整个操作流程规范化, 各道工序之间秩序井然, 不致延误、阻碍下一道工序的操作, 实现人、物和场所三者的最佳组合。经过改造整合, 聚丙烯中试装置与聚乙烯中试装置虽然共处一个7层平台框架, 但区域界限清楚, 泾渭分明, 装置上试验管线横平竖直, 同类设备排列整齐, 规范清晰。

结语

工业工程学科本身历经近百年, 在工业先进国家发挥了重大作用, 本身也获得了长足发展。目前, 工业工程不仅应用于离散型制造企业, 也适用于流程型制造企业和混合型制造企业, 甚至工业工程学科的思想也被服务性企业或组织所引用, 作为大力提高生产率的有力工具。但是, 工业工程在我国企业界还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虽然工业工程领域研究的内容散落在我国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 较多的革新创造与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完整体系的工业工程学科相比, 显得原始而且粗糙;甚至少数企业管理者都还不知道工业工程是干什么的 (也情有可原, 毕竟在中国大学首开工业工程专业才刚满二十年) 。我们对工业工程领域深入探究, 在实践中运用, 基础管理日渐提升, 科研思路开拓日趋广泛, 促进了创新成果的推出, 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易树平, 郭伏主编.基础工业工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08) .

[2]郭伏, 钱省三主编.人因工程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08) .

浅谈健康工业设计传递的健康理念 篇9

关键词:工业设计,健康理念,设计表达

一、健康工业设计的概述

1、健康工业理念设计的提出

人们最初创造各种产品,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需求,赋予某种产品某项功能,当产品功能性逐渐增强之后,人们又开始希望产品不仅具备功能性,也需要具备美观性。因此很多产品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不仅考虑该产品符合某种功能,同时也开始注重该产品是否符合人体健康的标准,能够让客户在使用产品的时候足够舒适等,在这样的思想理念指导之下,便产生了“健康工业设计”的理论。

健康设计工业最早是由英国的设计师Alan Tye所提出,健康工业设计在英文简称为HID,也就是Healthy Industrial Design,由此可见健康工业理念将“健康”放在核心位置,一切产品的设计都是围绕健康的原则展开,关注的焦点都在于产品是否能对人体健康起到帮助。

2、健康工业设计的理解

上个世纪的设计学界对于工业设计的形式来源一直存在正争辩,究竟产品设计的形式是来源于美感,还是来源于产品的各项功能?在Alan Tye提出了“健康工业设计”理念之后,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即产品设计的形式应当来源于对健康的不断追求,产品的外观设计也要符合人体运动的规律,通过这种设计方式使人们在使用产品的同时也可以得到运动,提高身体各方面的机能。这项理念既不属于形式理念,也不属于功能理念,而是在两者基础上的创新,为工业设计指明了新的方向。

非专业人士对工业设计的理解比较片面,都将其等同于传统的外观设计,经常讲工业设计产品与简单的工艺品相比较。我国也有很多工业设计师将设计的焦点放在外观造型的打造,仅仅是美化了产品的外观,但是并没有改进产品的实质。我们的设计不应当仅关注外观,而是需要将工业设计的产品与实际生活需求两者相联系,为消费者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方式。

工业设计起源于工业革命时期,在完成了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工厂出现了分工,有专门人员负责研究市场,有专门人员负责研究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也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研究产品营销的策略。在这种分工之下,“低耗能、低污染、高健康”的产品受到群众的欢迎,最迎合群众的需求,因此该部分的工业设计产品是真正符合“健康工业设计”的设计原则。

二、健康工业设计的“健康”理念传递

在现代的工业设计中秉持着“形式源于功能”的设计理念,即产品的外观设计应当与其功能相适应,无论是材料的选择,还是色彩的搭配,亦或是造型的选择,都需要给消费者“健康”的感觉,能够通过这些要素向消费者传递出自己的设计理念。

1、产品造型

产品的设计可以是高端优雅的,也可以是大方朴实的,但是无论是哪种设计其初衷都是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比如无印良品的CD机是比较受客户欢迎的产品,该CD机造型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家庭生活中常见的排风扇,采取的是通感的设计方式,这种设计方式也比较常见。排风扇是为了使空气更加流通,而CD机也是为了让音乐流动起来,两者设计理念从本质上来说是相通的,设计者也正是因为这点才将两者产品设计巧妙地融合。虽然这种外观造型比较常见,但也正是这种常见元素引起了消费者的共鸣,在众多产品中吸引消费者的眼光。设计者希望通过简单的操作方式,让受众体验到健康自然。健康的外观造型设计更多关注的是客户内心的认同感。工业产品与艺术品存在本质的不同,工业产品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用户的使用,因此健康的造型设计不是一味追求新奇感博得眼球,而是需要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到他们在使用产品时能否自然愉悦。在设计产品造型的时候,只有更多地关注用户的心理特点以及生活习惯,才可以使产品的外观设计更加符合健康的理念。

2、产品材质

工业技术迅猛发展,也为工业产品材质的选择提供更多的空间。对于产品的用户而言,产品材质为他们直观地展现了产品设计的理念以及产品的质量。优衣库、无印良品所设计的衬衫大多采用棉质棉量,该种棉布都是经过浆洗和熨烫,并且100%无农药添加的药棉制成,款式比较简单大方,尤其适合儿童的皮肤。用户在触摸到衬衫的时候可以感受到棉质面料的柔和感,为客户传递除了“安全健康”的消费理念。健康的工业产品设计原则上对材质选择没有限制,但是一定要在考虑客户感受的基础之上合理选择材质,目前安全、优质、环保的材料成为工业设计的热门选择,也是最受消费者欢迎的材料。

3、产品色彩

产品色彩的选择取决于产品的特性,不同产品因为用途、适用对象、设计方式的不同,所采用的色彩也是不同的。宜家家居是著名的家居用品销售厂家,他们的产品色彩丰富多样,可以为客户传递出“健康、快乐、自由”的感觉,吸引了大批年轻的消费者;无印良品的产品多采用灰色系,给人一种贴近大自然的亲和感,同时也传递出该产品环保、自然的理念。设计师可以根据产品受众的审美理念,用色彩的灵活搭配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同时也让消费者联想到自然环保的生活感受。

三、结束语

工业设计应当为消费者更多地传递出“健康、愉快、自由”的理念,健康的工业设计是为了拉近客户与产品之间的互动,让客户使用产品的时候可以感受到自然的气息,因此无论是在造型,还是在色彩、材质的选择上都不宜过度夸张,都应当客户的舒适度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1]何晓佑.设计问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循环型工业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分析 篇10

关键词:循环型工业企业,管理理念,循环经济

我国现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更加严峻。现阶段, 面对国家积极推行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清洁生产的战略契机, 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 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 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型工业企业原来的管理方式同现所处的经济增长发式所不同, 管理理念上也存在循环观念有待提高、生产管理理念陈旧、经营理念落后等诸多问题, 原有的管理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循环型工业企业发展的需要, 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因此, 研究循环型工业企业管理理念上的创新, 对我国循环型工业企业管理的创新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循环型工业企业的界定

在循环经济当中可以根据地域规模大小分为企业、产业园区、城市和区域等层次。在这些层次是由小到大依次递进的,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后者是前者的平台, 彼此之间是相互关联。企业是最为基本的层次, 是在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有效利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为了实现对产品和服务的前端、过程和末端的资源消费的控制和优化。因此, 循环型工业企业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在循环经济的要求和原则的基础上, 进行经营决策、设计战略和策略的绿色工业企业。

循环型工业企业在研究对象界定中我们阐述了该类型企业是以循环经济的“4R”原则和要求为企业管理和经营前提的, 自然而然循环型工业企业的管理理念也应当循环经济原则作为企业宗旨的一部分。

二、循环型工业企业管理理念不足之处

工业企业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深厚影响, 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观念, 传统的经营管理观念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30年来, 虽然在管理观念上有了一些突破, 但在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形势下, 特别企业在当前全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大势下, 循环经济下的工业企业现有的管理观念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与发展,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传统企业管理理念影响较深, 缺乏理念创新的精神。

企业管理者已经习惯于传统企业模式下的企业管理理念, 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的要求, 企业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法律意识、资本经营愈识、创新意识、品牌意识和商品保护意识等都十分薄弱。思想观念的陈旧和落后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最大障碍。许多企业领导还没有形成现代企业管理的意识, 没有认识到在循环经济条件下, 新型企业管理模式对企业效益的巨大作用, 企业缺乏理念创新的精神。

2. 经验管理观念严重, 缺少明确的经营管理观念。

部分企业在管理过程中, 过于依赖以往实践中所获得经验, 往往轻视了依靠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这种经验是靠管理者自身的积累或是借鉴他人的经验。但是以往的成功不代表是永远的成功, 在当时条件下是适合的, 面对现如今的环境, 这种经验将会成为阻碍企业管理创新。企业管理观念的不清晰引起其相关活动的盲目性。由于政府政策的推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企业未能真正领会其实质, 而盲目跟从或迫于压力, 企业经验管理观念未能转变。

3. 企业收益较慢, 发展循环经济动力不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任何企业在生产中都会产生各种废弃物,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改变企业原有的生产经营思路, 引进新的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技术设备等等, 这必然会增加企业生产经营投入和费用支出, 同时回收见效益的周期较长, 从而使产品成本增加, 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下降, 这显然有悖于企业传统目标。所以体现在废物再生和新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易被企业所看重, 而在整个社会层面实现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废弃物充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循环经济倡导的产品的标准化和兼容性等等方面, 这些通常被企业管理者所忽略。

4. 循环经济理论基础薄弱, 科技水平落后。

循环经济理论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很短, 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 尽管政府、学术界都己经认识到了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但是循环经济具体理论的支撑性、逻辑的严谨性都还需要不断地完善, 还需要将循环经济理念贯彻到企业中的每个人的思想深处。目前企业所掌握的技术往往无法支撑循环经济的需要, 技术成为制约实施循环经济的瓶颈之一。所以, 对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探讨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问题之一。

5. 企业内部制度缺失,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监督失衡。

现在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遭遇了很多问题, 一方面原因是内部动力不够, 另一方面则是外部监督不足。在企业内部未能形成以贯彻循环经济理念的激励机制, 有效与企业战略相挂钩, 上升到战略的角度去实践。外部监督主要是指国家强制性的政策, 包括相应的法律法规, 主要是制度层面的问题。制度的缺失特别是对企业约束制度的缺失是资源浪费和污染的重要原因。

三、管理理念创新的内容

1. 生产管理理念更新。

循环型工业企业生产要求采用清洁生产, 注重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和能耗, 并且对产品进行有效回收循环利用, 符合循环经济的原则要求。工业企业从用过的、刮擦损伤的产品、部拌和材料加以充分有效地再利用, 从中回收尽可能多的价值。再循环能够使公司增加收入, 使废物最少化。在这个过程中, 如德国的奔驰汽车公司就独树一帜, 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转变自身的生产管理理念, 坚持保持产品的高质量、高性能、高价位、长使用周期、良好的售后服务, 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 营销理念创新。

营销就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在生产、消费及废物处理各阶段中对环境基本无破坏作用的产品, 提供出售, 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 以获得其所需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绿色营销不同于传统营销, 绿色营销所涉及的是高性能、低成本、高便利和对环境无害的产品。此外产品还应衬托出公司的绿色形象。制约绿色营销的因素有:公众的不信任、多元化观念的干扰、环保规则条款过多、有关绿色的声明极其混乱对消费者的教育滞后、萎缩的销售、消费者对生活方式改变的意愿、市场份额及销售市场定位等。

3. 审计管理理念更新。

循环型工业企业注重企业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传统的审计只是对企业自身从财务的角度进行评价, 并没有能够很好的反映出企业所带的外部效益, 不能体现出企业的社会责任, 因此, 审计管理理念上要有所更新。根据美国环保机构 (EPA) 的定义:环境审计是一种系统的、文件记载的、周期的和客观的审查, 是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既定的设备操作规范及那些满足环境需求的实践标准进行对照, 以发现问题、寻找差距。绿色审计的目的是改进管理控制, 确保遵守环境法规和公司规则, 寻求成本改进的路径, 进行客观的、系统的自我评估。

4. 企业合作理念转变。

在传统的企业生产中, 企业与企业之间不是竞争的关系, 形成这种关系的主因在于稀缺的自然资源有限、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限、市场也有限, 因此企业之间只能靠竞争来占有有限的技术、有限的资源、有限的市场以谋求生存和发展。而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 一个企业的废料完全可以成为其它企业的原料, 一个企业无用的技术完全也可以成为另一个企业有用的技术, 一个企业弃用的市场 (如废气物利用市场) 完全可以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市场。因此循环经济提倡形成网络化的循环协作关系, 在企业间形成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彼此协作的新型关系。日前许多发达国家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循环经济的理念, 在企业间形成相互协作的新型关系的基础上, 进行企业兼并或联合, 做到资源互补循环、利益共享, 最大限度地获得企业经济利益。

5. 质量管理的转变。

传统工业生产是通过单一产品、大批量的硬性生产, 从而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获取利润的目的, 但这样的片面追求标准化的生产容易造成投入原料的浪费, 不能够加以循环利用。而循环经济的生产必须面向多样化、小批量的柔性生产转换, 即向新的标准化即ISO14000系列标准转换。质量是产品的生命, 同时也是企业的生命。传统的IOS9000质量标准仅仅是在企业内部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 而ISO14000系列标准是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制定的, 它把对企业产品质量的管理扩大到包括企业生产环境的大系统, 即企业不仅要在内部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 还要保证外部的环境质量。这就要求企业尽可能少地投入自然资源, 实行清洁生产, 尽可能少排放废物, 同时还要保证其产品的使用寿命周期, 以减少产品消费后的废弃。ISO14000质量认证实质上是对企业管理和产品生产提出了循环经济的要求, 即从循环经济大系统的理念出发, 要求产品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它有利于促进企业向生态型生产和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投资, 促进企业内外效益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刘宾董谦:循环型企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河北企业, 2005 (11) :11~12

[2]董雅丽陈丰锋: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管理创新.未来与发展, 2006 (9) :55~57

[3]王方华肖海林: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地位与管理范式[J].管理学报, 2005, 2 (2) :210~216

上一篇:纠正研究的重点下一篇: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