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

2024-06-07

服装(精选十篇)

服装 篇1

1.产业升级

关于产业升级的定义, 有各种说法。笔者将产业升级与产业链结合起来, 认为一个企业的产业升级, 是指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位置, 由上游产业到中游产业、下游产业的转移;一个国家产业升级, 是指在这个国家的某个产业里, 能够起到支柱作用的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什么位置, 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相比, 差距有多少。然后, 循序渐进地采用各种政策使支柱企业向发达国家靠近, 向产业链的下游前进。

2.产业链

产业链依据各环节产生价值的不同, 分为下游、中游和上游。

(1) 下游游企业是整个产业链中创造价值最大的环节, 是产业的技术标准发布地, 有很强的行业壁垒, 上游企业掌握了行业的关键技术, 有很强的技术密集型特点, 并且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占据了产业内最大利润的环节。

(2) 处于中游的厂商主要是根据上游企业提供的技术标准, 运用自己的生产工艺对上游企业提供的初级加工产品进行精加工, 中游企业的技术含量不高, 利润主要来源于降低成本和扩大生产规模, 属于劳动密集型, 他们扮演的是技术追随者的角色。大多数处于中游的企业对技术革新的压力不大, 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减少成本和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利润, 这比技术革新要容易得多。但是有少部分企业的生产规模已经足够大, 对成本的管理也很有效率, 就是说减少成本和扩大规模带给他们的利润已经十分薄弱, 不足以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这些企业来说, 他们的升级压力要远大于那些还处于可扩大规模期的厂商, 他们追求技术升级的动力来自于利润。

(3) 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 上游企业主要负责为中游厂商提供初级产品, 基本不需要技术含量, 行业进入壁垒较低, 处于完全竞争市场。由于下游厂家数量多且规模小, 对中游厂家的计价能力较弱, 最重要的是他们承担了因为技术革新和规模经济所带来的产品价格不断下降, 以及短期内因价格动荡所带来的风险。一般来说, 下游的利润是整个产业链中最低的, 并且不断趋于下降的趋势。但服装产业有所不同, 为服装产业提供初级产品的上游产业也需要很高技术含量, 服装面、辅料需要较强的技术性, 其好坏决定了服装的质量和款式。实际上, 我国服装纺织业中的染整业技术落后, 是造成服装行业迟迟得不到发展的“瓶颈”之一。

3.服装企业的产业链和产业升级

服装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及企业价值的增值速度, 取决于服装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及各环节的增值速度同步。目前, 世界纺织业发达的国家都在服装面、辅料行业投入相当大的力量, 试图掌控服装行业链上游最有价值的部分。

产业结构高度化, 源于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其根本动力来自于产业附加值的提高。传统的服装产业链如图1所示。其中, 上游企业提供服装原材料, 包括面料、辅料、各种服装配饰;中游企业根据订单进行加工生产;下游企业批发或者零售, 实现产品价值。节相对应服装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价格。其中, P1指的是服装面料、辅料的市场价格;P2指的是服装厂商对服装面料、辅料加工之后的出厂价格;P3指的是服装消费的价格, 也就是消费者面对的价格。但随着服装产业的发展, 服装市场越来越庞大, 消费者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现代服装产业链和价值链对传统服装产业链作了如下修改 (见图2) :

图1的左列是服装产业链, 右列是与产业链每一环

现代服装产业是趋向于综合能力的企业, 而原本处于下游的企业最初的只能是服装销售, 他们主要面对的是消费者, 任务是将服装销售出去, 实现产品的价值, 至于销售何种类型的服装并不由他们决定, 厂商生产什么样的服装, 消费者就购买什么服装, 销售企业起的是连接纽带作用。但自从以法国设计师为首的设计行业兴起之后, 这一情况发生了重大改变。设计师从选择面料, 到设计服装款式, 再到揣摩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可以说整个服装产业链中都有他们的身影。当设计师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之后, 整个服装产业链变得更加紧密, 同时业更加有组织性。

图2的左侧仍然是服装产业链, 但其中的下游企业与修改之前 (图1) 有所区别, 修改之前的下游企业仅仅是指服装销售企业, 修改之后则包含了服装设计企业, 或者说是包含了服装设计环节。右侧的价格链中增加了P’。P’是指P3加上服装设计所赋予服装价值之后形成的新的价格。在价格链中, P1包含了服装面、辅料的利润, P2-P1是服装厂商的利润, P’-P2是服装销售业的利润。在整个价格链中, 利润最高的是P’-P2, 而P2-P1利润非常薄。这就是为什么服装加工企业在金融危机中最易受到冲击, 尤其是为国外品牌做代工的企业, 利润薄弱使得他们无法承受价格波动、汇率变动及国际市场低迷等种种的负面冲击。

因此, 服装企业的产业升级反映在一个企业利润的增长, 这种增长不是由企业规模、降低劳动力或其他成本带来的, 而是由于服装企业在服装产业链上位置的前进, 也就是在价格链上前进到了比以前有更丰厚利润的环节。

我国服装消费市场分析

1.城镇居民服装消费结构的变化

1995~2011年, 我国服装消费市场迅速扩大, 服装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表现出的是服装消费数量的变化, 量变引起质变。图3、图4显示的是我国城镇居民服装消费结构的变化。1995~2011年间, 随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逐渐增长, 人均服装消费支出逐渐增加, 而居民人均消费服装数量也从1995年的5.37件, 增至2011年的8.74件。农村居民的衣着消费与人均纯收入保持同步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从图3可看出, 城镇居民服装消费量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而且在2001~2002年后, 服装消费量增长率迅速提高, 这应该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 纺织服装业迅速发展, 但存在滞后效应。2005~2006年之后, 服装消费量增长速度比前一阶段更快, 这是由于2005年取消了纺织配额限制, 有效促进了服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从图4可以看出, 城镇居民人均服装消费量和人均服装消费支出同步增长。自2003年之后, 人均服装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大大提高, 而人均服装消费量增长并不明显, 说明在这一阶段, 服装价格的大幅上涨。我国城镇居民自2005年以来, 平均每人每年服装消费支出, 从1995年至2000年增幅不大, 2000年之后, 增幅逐渐增大, 尤其是2005年之后, 服装人均消费增长率越来越大。1995年, 城镇居民人均服装消费为288.02元, 到了2011年, 达到1273元, 平均每年增长20%。从趋势图可看出, 2002年以前增长较为缓慢, 2002年之后增长迅速, 这可能是由于2000年加入WTO给我国服装产业带来的效应需要一两年之后才能体现出来所致。

2.农村居民服装消费结构的变化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增长比例相近。1978~1997年,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 人均衣着消费同比例增长。2007年以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放缓, 到2011年, 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接近7000元, 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衣着消费支出接近350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从图5可看出, 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还不是很明显, 说明在边际消费曲线上, 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还未越过曲线的最高点,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收入水平的两极分化严重。1996年, 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全面开放阶段, 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但农村居民收入提高有限。1996~2011年, 我国GDP增长6倍, 但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增仅长了3.5倍。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甚大, 贫富分化、社会福利制度不完善、教育水平和金融服务体系的不平等影响居民收入来源不统一是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 由此带来的服装消费水平差距明显。

目前, 我国政府不断出台新政策, 从居民收入来源、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新农村等方面, 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 逐渐缩小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同时, 也鼓励企业开拓农村市场, 并给予各种资金和政策补贴。对服装企业来说, 城镇居民的服装消费已经进入了追求品牌、时尚的阶段, 而对大部分中小服装企业来说, 在品牌上要与大企业竞争, 有很大难度, 而且缺乏资金和人才的支持, 因此农村市场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农村居民已经基本摆脱了服装的生理需求, 进入追求品质和质量的阶段, 对品牌的注重不如城镇居民, 而大品牌也极少考虑农村市场。中小服装企业可以以此为契机, 扩大市场份额, 挖掘市场潜力, 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优质产品, 也为自身的发展积累资金支持。

我国服装产业升级现状分析

我国服装产业经过30年的发展,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如服装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科技创新贡献和品牌贡献”的意识与自觉行动在服装行业日益盛行, 名族品牌和自由品牌不断壮大, 服装产业和多元时尚文化齐头并进, 国内市场成为服装产业新的增长单, 整合国际资源, 走向现代运营模式等现象出现。但同时我国服装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严重不足, 如服装市场需求低迷;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专业人才匮乏;处于世界服装产业链的低端等。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国际服装消费市场持续低迷。从下表看, 我国最大的纺织服装出口市场欧盟的出口增长率起伏不定;美国和日本市场在2009、2010年纺织服装出口低迷 (2011年有所回升) ;东盟作为我国服装出口的新市场在度过危机后增长较明显。但从2012年开始, 服装消费国际市场再度出现需求低迷现象, 2012年, 我国对欧盟的服装出口量增长13.6%, 对美国出口仅增长3%, 对日本出口则增长1%。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整理)

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使不少纺织品服装生产商都陷入了“贫困化增长”:压低生产成本—以低价抢占市场—进口商进一步压价—出口商再降低成本、更低价出口, 获得更少利润———更以低成本的规模生产降低成本、更低价出口, 最终陷入几乎无利润的境地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中国服装协会报告显示:从分块区域板块构成来看, “长三角”地区服装产量下滑明显, 其中浙江省服装产量下滑最快, 广东的服装产量和出口量居全国首位, 但其以产品加工为主, 过分依赖出口, 企业规模不大。随着沿海地区生产成本日益提高, 土地等资源稀缺, 东部服装产业集群的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江西、湖北、河北、辽宁、河南、安徽等省份的生产均呈现良好的势头, 中部地区服装产量占全国服装总产量比重达11.46%。服装产业的竞争日益成为产品与创新力的竞争, 而东部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非中心城市, 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县级地区, 这些地区的总体人文环境、产业氛围及人才资源等远不如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

我国服装产业自21世纪开始, 出现了一种新的动向———设计、研发中心向大城市转移, 形成新的以大城市为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倾向。这一倾向开始于1999年我国服装业规模最大的彬彬公司把总部从宁波迁往上海, 有些公司则选择将设计中心放在香港、深圳, 将营销中心和设计中心放在上海, 而把公司总部留在本地。产业的双向转移, 促使东部产业集群面临新的产业定位。如何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之上, 找到新的盈利增长点, 引导产业在经历量的积累之后, 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 成为其面临的重要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 国务院公布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 东部沿海纺织工业发达地区充分利用资金、研发、品牌、营销渠道的优势, 跟踪国际最新技术和产品, 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行业和产品。

纺织服装企业是典型的需求拉动型产业, 对市场的依赖性很大, 是历次经济调整中产能过剩问题比较严重的行业, 而现在的产能过剩更多地表现为结构性过剩 (如低档产品过剩, 中高档产品缺乏) 。其产能过剩的根源, 在于纺织服装产业高投入、高产出、投资见效快, 地方政府往往出于做大GDP的动机, 为低水平扩张大开绿灯, 而政策的支持, 又导致了土地、信贷等要素价格的进一步扭曲偏低。“不转型升级等死, 转型升级找死”, 使纺织服装产业的利润率极低。不少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困难, 抗风险能力低, 而从基础设施建设, 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引进, 再到品牌建设等都需要注入庞大的资金, 甚至承受极大的风险, 这对勉强生存的企业来说是有困难的。作为发展最快、市场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以“物美价廉”走向国际市场, 产业的整体利润率极低。

建议

综上所述, 我国服装产业升级需要企业与政府共同努力。

1.企业层面

企业在产业升级上所做的努力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消费的角度, 应从消费市场的分析中, 确定自己的市场定位, 根据顾客不同的消费行为和习惯, 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二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 应提高品牌知名度, 提升品牌价值, 提高顾客忠诚度。

2.政府层面

政府一方面应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因为消费能力的提高, 才是产业升级最有力的后盾;另一方面, 应在政策支持和引导上, 促进企业的产业升级, 包括制定有利于服装产业升级的各项政策、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等等。

参考文献

[1]李敏.北京中产阶层服装消费文化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 2008, 12.

[2]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J].中山大学学报, 2007 (4) .

[3]当前中国服装消费需求及变化情况[J].纺织服装周刊, 2009 (9) .

[4]王瑶.浅析服装消费认知心理及其影响因素[J].现代营销 (学苑版) , 2011 (9) .

服装 篇2

我们常说“衣、食、住、行”是日常生活的四大基本要素,而“衣”排在基本要素的首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服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作用。从物质生活上来看,服装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从精神生活层面分析,服装是能反映出人们的审美品位甚至是文化知识水平。服装设计是服装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直接反映服装层次高低的重要环节,而服装结构是服装设计基础的进一步延伸,并且设计对于品牌的销售和推广,即服装管理有一定影响。

1服装设计的概念

服装设计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加以美学特点而形成的,借助绘画的形式进行展示,选择合适的材料配合剪裁的方式理念,最后完成样衣实物的制作,它是整个服装的基础部分。服装设计工作包含多个方面,如服装的结构构思、面料选择、剪裁方式、工艺运用甚至是配饰装饰等一系列的设计,服装设计同时也能够体现设计师的思想理念、审美水准。每一件服装的设计都能传达出设计师的思想,代表了其设计的态度。消费者对于服装的选择是结合自身的外在体态结构和内在审美水准,服装的穿戴会影响一个人在他人心中的印象,从更深层次上来讲,服装设计的结构反映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社会文明程度、民族宗教信仰等。服装是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重要方式,也是设计师与社会联系的纽带,传递了设计师自身的观念,所以服装的设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浅析电影服装与流行服装的关系 篇3

一、电影服装的内涵分析

明确电影服装的内涵和设计的主导性思想,是真正意义上明确电影服装以及流行服装设计之间存在关系和内在联系的关键点,所以在实践当中,还应当重点对此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分析。电影服装有着深刻并且丰富的内涵因素,需要注意的是电影服装的设计,是电影中相关服饰的总称,电影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很好地将美术、摄影、音乐、服装、表演以及道具等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综合体的形式。而电影之中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就是电影服装的设计思想。由于当前时代不断向前发展,在实践的电影服装设计过程之中,传统的工作方式逐步被摒弃,并且一些相关新的理念和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电影服装在整个电影中是一个亮点,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道具,同时电影服装也是整个电影中的艺术的平台发展,当前电影服装的设计和发展有着潮流性的趋势,而服装对于整个电影艺术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随着当前针对电影服装的奖项不断成立,电影服装在整个艺术之中的重点价值也不断凸显出来。需要注意的是电影服装以及流行服装的设计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电影服装的流行,是一个时期服装的走向以及服装设计元素的核心代表。与流行服装设计之间的良性循环模式也顺利开展起来。电影服装的设计过程应当是一种艺术性的加工过程,其中的元素会使整个流程服装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出现巨大变革,其应当是心灵和思想之上的双重体现。而对于广大电影服装研究者来讲,还应当注重对电影服装与流行服装的关系的分析,这一点相当关键。所以,从整体上分析电影服装,是整个艺术的风向标,是其中的关键性元素,同时也将影响着流行服装设计工作的发展和改革。

二、电影服装对流行服装的影响

电影服装对流行服装的影响表现在多个层面,并且二者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关系,加强对此环节内容的分析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价值。随着服装发展的潮流,复古风也逐渐流行起来。这不得不归功于近几年古装戏的热播。近年来复古风和民族风在服装界的流行,究其根源,是来源于古装戏里的服装。而古装戏里的电影服装又无法拿到现实生活里来穿着。于是,设计者就把流行服装融入了古装电影服装元素,设计出了复古风和民族风服装。比如近年来的刺绣,在各类服装中的应用,使流行服装越来越有民族风味和精致大气的感觉;而立领、阔袖口、盘扣等古装元素的应用,同时还可以很好地借助生活中的相关戏剧元素,使复古风以清新的姿态徐徐吹来。这些原本来自于古装戏里的电影服装,经过改良成为了街头丰富多彩的时尚元素,引领了服装的流行趋势。

近年来我国悄悄流行起来的英伦风和学院风,究其根源也是来自于我近年来外国电影的引进和网络信息的支持,使国外电影服装也带来了服装的流行元素,设计师为了适应这一部分有外国服装情结的人们的心里需求,设计出具有我国特色又包含外国电影服装元素的服装,于是便有了英伦风和学院风的服装,使我国的流行服装更加丰富起来。

三、电影服装与流行服装的关系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电影服装以及流行服装之间的内涵等进行分析,可以明确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下文将针对电影服装以及流行服装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综合性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实现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的同步革新。

电影服装和流行服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并且相互影响的关系,二者之间相互推动和发展,互相产生影响。所以在实践中还应当深入分析电影服装以及流行服装的设计特征,需要注意的是,电影服装的设计思想主要来自于流行服装,同时电影服装的设计理念也会对流行服装的设计以及最终的发展趋势产生影响,进而起到一种风向标的作用。另外一个层面进行分析,电影服装的设计思想,也会来自于生活当中的一些流行性的元素,所以也会受到流行服装设计理念的影响,其中包含着相当多的设计元素以及设计的理念。从整体上加以分析,电影服装以及流行服装之间的设计,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电影服装的产生会对流行的元素产生一定影响,对其最终的发展趋势产生影响,而流行服装的设计元素则会使电影服装设计进入至一种良性轨道。同时对设计的难点和重点等进行集中性的分析,电影服装以及流行服装的设计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而电影服装的设计开启出一片全新的天地,同时也使得流行服装设计和发展进入至一个全新的阶段。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电影服装的设计和发展,也会使得流行服装之中的元素变得更加丰富,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实现相关工作改革,更好地促进理念的创新与发展。使得整个设计工作进入至崭新的发展阶段当中。

结语

我国服装设计及服装教学现状 篇4

一、我国服装设计现状

在中国服装设计创新意识较强的应该算中国香港了, 他们设计的服装中能够透出国际服装潮流的气息和民族的自信气息, 能够完全地把中华民族的优良的传统和国际设计的风格相结合。首先在服装的设计方面, 中国香港的设计师能够大胆地抓住现行服装的时尚要求, 能够创新地推出服装的新活力;再次在工艺设计方面, 中国香港的服装设计师能够“卧薪尝胆”, 一鸣惊人, 他们能够大胆地利用现代的服装设计以及服装编结等工艺, 同时也能够娴熟地结合西方设计经典, 创造性地设计出令世人刮目相看、充满名族自豪感的国际品牌。

时尚的服装设计需要有较高质量的创新人才, 这样才能把T型台上的务虚艺术真正的转到台下的务实设计。否则中国将永远只是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 成不了设计大国。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了服装教学中的问题。

1. 首先应该提高服装学校教师教学的水平

这几年国内许多综合性大学和工科院校都办起了服装设计专业, 积极地培养服装设计人员, 这样就使得本来不很多的高质量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高度分散, 这样就会造成了高质量服装设计教师的缺乏。相应地培养出来的服装设计人员质量相应的也就比较差。

2. 在学校的教学方法比较落后

我们国家的服装设计教学方法现在采用的大多是前些年的老套路, 采用单一的比较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方式, 缺乏欧美的创新意识。如今, 服装企业最需要既擅长服装设计, 又懂工艺、懂版型、懂流行、懂营销运作的综合性人才, 教学方法滞后使得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 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3. 服装设计的基本技能训练比较松散

电脑的普及, 数码科技的出现, 互联网的应用, CAI教学课件的开发, 是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性地走进课堂的表现。现在也只需要一台电脑和一些绘图软件就能随心所欲地完成, 这是教育的进步, 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久而久之, 学生思想就会懒惰, 灵感就会慢慢消退, 思维也会滞后, 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

二、我们应该这样去应对以上问题

1. 采用邀请优秀设计师做讲师的方法

我们在一时很难改变教育体制的情况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邀请设计师、企业家来授课, 把他们最鲜活的设计方式和案例与学生共同分享, 这样就可以调整师资结构。我们可以与企业进行沟通, 让这些企业给我们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实践的机会, 这样就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了解市场、生产和营销方面的有关知识。

2. 学校的服装学院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

制订出具有一定远景的而又切合实际的可行的教学计划, 在学生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 应该给予更多的实践的机会。在重新审定各课程的教材的基础上, 选择一些比较成熟、国内比较先进、教学内容有所创新并有一定特色、教学效果比较好的课程, 编写讲义, 出版教材。“因材施教”这四个字应该在服装设计教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才可以。

3. 高等院校的服装设计教学应该加强对绘画基本功和设计基本功的训练

为了能够开拓学生的设计思路和创新意识,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CAI课件生动地向学生传达图文并茂的设计信息和设计理念, 把最时尚的服装设计方式和理念第一时间传递给学生, 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文化知识的积累。从而也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服装设计是现代世界上潮流变更最快的一个行业, 他对艺术性、实用性和商业性的要求是相当的高的。它是想象力、实用性、市场化的综合。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对服装设计的职业内涵和职业素质的掌握程度, 引导学生从自我走向大众, 从纸面走向成衣, 从学校走向社会。为民族的服装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服装业的发展是要靠服装教学是支撑的, 同时服装业也为服装教学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 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本文从我国服装业的发展现状和服装的高科技技术的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出发, 来发现和探讨服装教学中的一些弊端和解决这些弊端问题的方法。

服装设计培训-泰国服装 篇5

泰国人的服装,总的来说比较朴素,在乡村多以民族服装为主。泰族男子的传统民族服装叫“绊尾幔“纱笼和“帕农“纱笼。帕农是一种用布缠裹腰和双腿的服装。绊尾幔是用一块长约3米的布包缠双腿,再把布的两端卷在一起,穿过两腿之间,塞到腰背处,穿上以后,很像我国的灯笼裤。由于纱笼下摆较宽,穿著舒适凉爽,因此它是泰国平民中流传最长久的传统服装之一。

女筒裙是泰国女子下装,曼谷王朝拉玛六世时期(1910-1925)开始流行。筒裙同纱笼一样,布的两端宽边缝合成圆筒状,穿时先把身子套进布筒里,然后用右手把布拉向右侧,左手按住腰右侧的布,右手再把布拉回,折回左边,在左腰处相叠,随手塞进左腰处。穿时也可以用左手以同样动作向相反方向完成。

服装 篇6

【摘要】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适合服装企业的需要是服装美术课程设计的最主要目的。

【关键词】服装美术设计教学职业学校培养兴趣

服装美术设计是服装专业所设立的一门重要课程。和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设计一起作为服装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以笔者从事设计教学的经验来看,中职学生好动、活跃,往往对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不感兴趣,特别是对于满堂灌的理念教学感到枯燥无味。而大多数学校服装美术设计课的教学又内容孤立、随意,既不考虑学生的能力,也不结合企业职业岗位的需要,纸上谈兵,脱离实际。学生学习效果差,学习兴趣不浓,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上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企业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是服装美术设计课程的主要目的。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多采用鼓励的教学方法是职校教育必不可少的。而利用多媒体和电脑进行教学也是吸引学生和满足服装企业生产需要的一种手段。

一、优化课程设置

服装美术设计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学习服装美术设计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设计基础模块课程首先是绘画基础课。绘画训练不仅是画好服装款式图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但鉴于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增加了学生最易掌握.且最适合表现服装的线描技法的教学,如结构素描。

其次是服装绘画表现课。这是设计基础模块课程的核心部分。教学的重点放在大量的服装线描效果图、服装款式图(工艺款式图、结构款式图)的训练上。设计理论模块课程的教学做到浅而实在,学以致用,尽可能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再者要改变服装美术设计课教学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必须与服装结构、服装工艺课的教学结合起来。如在款式图的绘画教学时,同步进行女衬衣的结构和缝制工艺的教学,款式图的绘画表现教学重点就放在各款女衬衣的表现上。在表现款式图时,对款式的结构、比例,以及省道、分割线和门襟扣子的位置的确定,缝制工艺特征的表现,都要体现衬衣的结构制图、缝制工艺的要求,将服装设计、制板、工艺融为一体。教学内容的交叉整合,使课程设置更趋向规范化和合理化。

二、改变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服装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服装美术设计课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要引人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让空洞抽象的设计理论与具体、生动的服装形象结合起来,对名师名作的赏析,用动态的视频将作品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调动学生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能大大提高学生服装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

其次在技能训练手段上要引人计算机信息技术,如款式图设计应运用CorelDraw软件进行款式图的绘制,运用Photoshop软件进行服装色彩、服饰图案、服装款式设计、服装效果图的训练,并运用网络收集资料,进行远程教学等等。这些手段不仅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的效率.而且提高了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岗位竞争能力。

三、从学生的就业岗位入手.确定服装美术设计基础教学的目标

首先我们要明确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在服装企业从事服装款式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裁剪、整烫、经营管理等技术岗位的高素质中、初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职业岗位除了流水操作工以外,主要还有服装打板、服装裁剪、样衣制作、CAD制板放码、跟单、质检、服装产品生产流水线的组织与技术管理、服装产品推广渠道管理等工作岗位。这些岗位虽不要求从业者有扎实的服装美术设计功底,但也要求具备一定的服装审美能力,掌握服装工艺款式图、服装结构款式图绘画表现基本技能。基于职业岗位的特点及能力要求,结合我校服装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把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掌握基本的服装美术设计理论知识和线描服装效果图的绘画表现技能,熟练掌握服装工艺款式图、服装结构款式图的绘画表现确定为教学的总体目标。

四、教师是引导学生学好服装美术的关键

在现代课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教学中的组织者、引路人,具备比较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完成自己工作任务的基础。在服装美术的教学里,要求教师以其广博的知识,引导学生去提炼和创新思维。

在职校服装美术的教学里,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知识领域,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身的专业特长。如我校每年服装专业都举行服装毕业设计,这种活动可以增进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开创更大的空间。

服装美术设计的教学里,教师应当要有很强的事业心和坚实的技能技巧,还要经常地进行学习进修,到厂去参观实习,以更新教学的理念,更好地提高服装美术的教学质量。

五、培养学生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

在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服装成了市场变化周期较快的产品,这给服装美术设计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也使服装美术人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这种市场环境之下,职业教学中的服装美术教学就应培养学生有较强的适应市场的能力。

服装美术设计人才适应市场的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要学生了解服装从设计到生产再到销售的全部环节,必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到厂去参观服装的整个设计到生产的工作流程,到市场去认识服装流行趋势,为将来到服装企业从事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的服装美术教学也应与市场动态相结合,在服装美术的课程中加入服装流行趋势的欣赏课,让学生了解每年流行的元素、流行的款式、流行的颜色,再根据每次的服装欣赏课布置不同要求的作业,要求学生每次用本子记录下服装的资讯,记录下它们的款式、图案、材质。记下每次与服装搭配的鞋、帽、提包、首饰等。当学生进行设计作业时,这一部分的资料可以很好地得到利用,从而提高学生对服装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和鉴赏力。

服装面料特性对服装制板的影响 篇7

1 面料的缩水率对制板的影响

面料的缩水率是制板师在出样时必须考虑的因素。有的面料缩水率大, 有的面料缩水率小, 而成品尺寸规格却有严格的标准。缩水率大的面料制作成品经过水洗后, 纵向和横向的尺寸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所以制板师在出样前必须清楚客户的要求, 即成衣洗水或是面料洗水。若是面料洗水则无需考虑缩水率。若是成衣洗水就需要计算纵向和横向的缩水率。

用大货面料样剪几块面料小样, 分别在面料小样上作出边长1m大小的正方形, 按照客户要求的洗水方式送洗水。洗水烘干后, 分别测试面料小样上正方形纵向和横向的长度, 并计算出平均值。假设纵向和横向的平均长度是a、b, 再用公式 (1-a) /1×100%, (1-b) /1×100%分别计算出纵向和横向的缩水率。假设面料小样经过洗水后, 纵向长度a是0.95m, 横向长度b是0.97m, 则根据公式计算出来的缩水率分别是5%和3%。

根据测量计算的缩水率, 在制作样板时, 需要将缩水率的长度加到要求的尺寸上。假设成品衣长的规格是78cm, 胸围90cm, 那么在制板时, 长度要做到78cm× (1+5%) =81.9cm;围度要做到90cm× (1+3%) =92.7cm。这样成品经洗水后尺寸规格才接近符合客户要求的标准。

2 条格面料对制板的影响

对称协调的美感是美学法则之一, 所以人们在选择条格面料制作服装时, 尽量避免条格的切割、断裂、错位等, 它们会让服装整体产生杂乱无章的效果, 特别是高档品牌条格服装的裁制, 对格对条的要求很高。当然设计师有特别的设计要求除外。

条格服装外观要求的标准, 不仅在排板与缝制时需要多加注意, 还要在制板中完成一定的技术要求。例如男西装上衣条格的外观要求:在前衣身, 左门襟、右里襟对合后应横格成一线, 且左右衣身纵格对称。衣袖与衣身胸宽处横格相接成一线。挖袋款式的胸袋和大袋的袋盖, 应同衣身的横纵条格对合, 明贴袋款式的贴袋应同衣身的横纵条格对合, 视觉上与衣身为一体, 且左右袋盖或袋布左右对称。后衣身, 除特殊设计外, 后领面与后衣身的背中缝处纵格相对合, 且背中缝左右片横格相接成一线, 纵格左右对称。那么在服装制板中要求前胸省中心线必须是一条垂直线, 以确保省线两侧的条格形态对称, 缝合后不会错位。侧腰缝则要求两侧大身与侧身的相关结构线须斜度相同, 以确保缝合后, 两侧条格能够横格相接成一线。同时, 条格面料不宜开肚省, 以避免缝合侧腰缝时条格无法对合。如图1所示。

3 面料的悬垂性对服装制板的影响

挺括性较好的面料在裁剪合体服装时, 由于其悬垂性差, 省量需要收的多些。而悬垂性较好的面料可借助其良好的悬垂性裁剪时省量可相对收得小一些。此外面料的悬垂性还对衣摆、裙摆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于悬垂性差的面料, 在裁剪较大衣摆、裙摆的服装造型时, 侧缝处增加衣摆或裙摆的量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也就是相对于悬垂性较好的面料来说, 增加的值相对小一些。例如A型裙, 选择悬垂性差的面料, 一边侧缝可增加摆量1~2.5cm。选择悬垂性好的面料, 一边侧缝处可增加2~4cm。

4 面料的延伸性对服装制板的影响

面料的延伸性对制板的影响首先是服装的放松量, 服装放松量包括人体皮肤弹性和呼吸需要的生理加放量、也有为满足人体运动设置的形态加放量和造型风格设计的装饰加放量。延伸性好的面料, 人体呼吸和运动的量都可以靠面料本身的延伸性来调节。所以在样板制作的过程中, 放松量的设计相对较小, 有时候可能不给放松量, 有的甚至给负值。而对于延伸性差的面料来说, 放松量的设计至少要满足皮肤弹性和呼吸的生理放量加上一定的运动放量。例如, 延伸性好的面料制作成的教合体上衣, 胸围的放松量可以给0~2cm;若是选择没有延伸性的面料, 胸围则要6~8cm的放松量。

其次, 面料的延伸性对制板的影响还体现在面料纵横方向延伸性的不同而带来的长度与围度尺寸的变化。例如, 选择结构疏松的针织面料制作服装时, 若面料的纵向延伸性大, 穿着后衣长容易拉伸变长, 结构设计时需要适当减少长度尺寸, 而相应增加围度尺寸。若是面料的横向延伸性较大, 则在样板上适当加大长度尺寸, 而减少围度尺寸。

5 面料的厚薄程度对服装制板的影响

按照面料的厚薄可将面料划分为薄、中、厚三种, 它们在服装制板上体现的缝份也不尽相同。薄、中、厚三种面料一般来说在相同工艺下缝份依次为0、8cm、1cm、1.5cm。

面料的厚薄程度也影响着制板过程中吃势的量, 一般来说薄、中、厚的吃势的量的数值应该是薄<中<厚。也就是说面料越厚, 吃势的量也相应的增加。

6 其它

面料对服装制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上面所论述的也只是面料特性对制板影响的几个方面。其它方面如面料的经纬向、面料的正反面、面料的图案、光泽、倒顺毛等等也对服装制板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以制板师在制板时要掌握面辅料的性能, 以便在制板时根据面料的特性做出相应的调节方式, 制作出合体舒适而又美观的纸样。

参考文献

服装缝纫设备对服装造型的影响 篇8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服装造型的完美实现,缝纫设备、裁剪机械功不可没。缝纫设备的及时更新与否对服装造型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设备的技术水准对服装造型设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缝纫设备的发展及对服装造型的影响

缝纫设备的应用在我国历史悠久,从最早的骨针到电动缝纫设备再到缝纫设备全自动化的发展,这漫长的过程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和力量;从羽皮衣着到今日之华裳霓服的巨大改变,揭示人们对衣着的追求,也是人们对衣着实现过程中缝纫工具的发展印记。

1.1 手工缝纫对服装造型影响

我国手工缝纫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北京周口店猿人所使用的骨针,考古证明,当时我们的祖先已经在用简单原始的缝纫技术把树叶或兽皮制成“衣服”。这是人类发展一个重要的阶段,开启了以衣蔽体的先河。从最初的御寒保暖功能逐步演化到除此两者之外的审美功能。但是,囿于当时生产条件及分工的诸多限制,最早的服装制造无法实现“功能之用”与“审美之用”的有效结合。骨针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到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普遍使用,直到战国秦汉时期铁针出现并普遍使用后才被历史发展所淘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服饰要求的多功能化,促使缝纫技术从粗糙、简单向精细、复杂发展。在奴隶制社会,服装造型简单,缝纫技术简易粗糙。到了汉代,随着铁器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铁针,这很大程度提高了当时的缝纫技术。伴随丝绸的出现,缝纫技术更加精细化。到了近代,西学东渐,洋为中用,很大程度也促进了我国服饰的发展改革,现代纺织机械服饰加工技术也得到进一步提高。时至当下,机械缝纫代替手工缝纫已成为必然趋势。

1.2 机械缝纫对服装生产的影响

最早出现的缝纫设备是缝纫机,1850年美国胜家公司制造了第一台缝纫机,其构造简单,机件只有机针和钩针,仅用一根线缝纫。正是这一创造发明,推动了服装生产向迅速快捷方向发展。

由于缝纫机的出现,服装工艺和制作得以不断进步。服装的制作精细化过程越来越在缝纫技术的支撑中体现出来。如一个大型服装厂,从剪裁、缝纫、熨烫成形、到成品包装出厂,都已有全套的机械设备。尤其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使用带有微处理机的专用设备,如缝牛仔裤裆缝的双针机,上裤腰、上衣领、上袖、打褶、开口袋、锁眼、钉扣和上带袢等均有专用机。目前,世界上已有4000多种服装机械设备,基本上形成了机械化、连续化和自动化的缝纫工业生产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服装机械进入全盛时期。机械设备的推陈出新直接影响着服装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现代服装缝纫设备品种繁多,功能和用途各异,更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另外,电脑及先进测试技术在服装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对提高缝纫质量,实现缝纫高速化、精密化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2 传统缝纫工具对小批量服装造型的影响

在服装制造工艺流程中,作为服装加工制造的重要工序,面料的缝纫工序对服装产品的造型、质量和档次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1 传统缝纫工具手针对服装造型的影响

手针,就是用手工来缝制衣料用的针,属于经典传统的缝纫工具,使用方便、灵活,在最初的服装制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其精细化的做工而备受青睐,但是,在成衣制作中的批量化生产中却无法实现。然而,近年来又出现了回归手针的动向,尤其是在很多高级服装的制作过程中。对于无法实现机械化操作的工艺,手针工艺依然被重视。

如“巴黎高级女装”,经典而令人向往,它特指法国巴黎专为私人订制的手工精致的服装。其款式以夜礼服为主。由高级女装设计师设计,选用优质面辅料和饰品,纯手工缝制且经过多次试穿。高级女装的价格昂贵,世界上仅极少数富有女性有能力购置。其中,手工缝制是关键的一个环节,体现了手工缝制对服装造型的重要影响。

意大利纯手工制作的西服,也倍受消费者的青睐,并被推崇为服装精品,它将人性化的设计、精湛的缝制工艺和艺术上的独特创造全部融入“人体包装”,不仅给人们带来视觉和情感上的享受,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制作理念。

2.2 传统缝纫工具使服装的意义更加深远

为什么选择手工缝制服装作为精品?为什么把手工缝制上升到服装制作的顶尖高度?意大利国家服装设计制作师协会主席赛巴斯蒂亚诺得伦佐为此诠释说:“手工制作是意大利最高档次的服装制作工艺。”在意大利具有手工制作工艺的服装品牌最受人们欢迎。这些独具个性的“裁缝店”,一般都没有什么“规模”,一般一个门面只有五六个工人,而作为其配套的各工序小店则比比皆是。有领子做得相当出色的领子坊,有工艺精湛的扣眼儿坊和上袖特别好的袖子坊等等。总之,种类细致,精益求精。在意大利,服装工人们都认为服装是有灵魂的东西,是文化艺术。顾客不需要说话,仅仅依靠身着的服装就能表达出顾客的身份及性格特点。所以,手工缝制的意义就在于启迪人们正确地认识服装,把握服装造型艺术,通过对文化背景的理解,融合时尚的感觉及对服装的意识等方面的综合感悟上,发掘人们的创造力。

服装,从人类进化到现代文明的高级阶段,已经成为了一种反映民族理念的文化产品。作为世界服装王国的意大利,都在推崇手工缝制服装,说明手工缝制的意义相当深远。

3 现代缝纫工具对大批量服装造型的影响

通常,服装企业使用的设备按种类可分为通用、专用、装饰用及特种缝纫机。通用缝纫机多指平缝机、链缝机、包缝机及绷缝机;专用缝纫设备主要有套结机、锁眼机、钉扣机、暗缝机和绱袖机等等;装饰用缝纫机主要有曲折缝机、打折边、绣花机和多头电脑控制绣花机等;特种机主要有自动开袋机、模板自动机等等。

在自动化缝纫系统还没有完全普及的我国服装制造行业,电动平缝机在大多数的中小型服装生产厂家占主导地位,相对于传统的缝纫工具,电动缝纫机对于大批量生产,满足工业化生产,意义非同一般。

缝纫机是用一根或多根缝纫线,在缝料上形成一种或多种线迹,使一层或多层缝料交织或缝合起来的机器。缝纫机能缝制棉、麻,皮革等制品。一般缝纫机都由机头、机座、传动和附件四部分组成。缝纫机的附件包括机针、梭心、开刀、油壶等。

成衣化大量生产中,由于作业分工协作,设备专用,人员技能专业性,一方面便于生产操作,提高生产效率,但另一方面服装产品所用材料繁多,加工方法不同,讲究多品种少批量,都容易造成成衣生产中的疵病,从而影响了服装造型。

具体生产中产生疵病的原因很多,例如:工厂采用流水线作业,一件产品由几名操作人员来完成,每位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心态各异,不易均衡、控制困难,会造成服装疵病;机器未调至最佳,吃势不匀或不准,造成缝迹起绉、浮松;机针选用不当,操作者动作失误,导致断针、断线、破洞、断纱、抽纱等;针板或压脚表面有毛疵,造成缝料被抽纱或勾挂起毛;送布机构损坏或装置不当,操作人员动作不正确,面线与底线不适应,造成底面线不匹配、针距不匀;新换送布牙造成牙痕,送布牙不光洁亦造成抽纱或起毛;压脚压力过大造成牙痕;底面线强力太小或太大,操作者对面料拉送不匀或不当,造成线迹太松或太紧现象;不同缝料、不同位置应选择不同的线迹,如包缝对于薄面料宜用504号线迹,而厚重面料宜选用505线迹,线迹选用不当,造型效果差异很大;缝份太小,缝料组织结构轻松、线迹密度过大,缝头部位受力造成缝迹爆边;起、止针回针量不够,易出现线迹脱散现象,回针时偏离原线迹位置又造成劈缝;吃势掌握不好,缝线张力不当,作业动作失误等,造成缝头不平、扭曲、缩绉、缝口余布等现象;通常缝线颜色应与面料一致或稍深一些,比较协调,若缝线颜色太浅则效果欠佳或会造成针眼处白点;缝纫机出现漏油现象或工作场地不洁,易造成油渍污斑;加工缝纫过程中捆扎或配片失误,纸样划样时移位、样板使用错误等造成成衣尺码不正确;指示不明,检查不细,配片失误,操作不当,造成组片、饰花、条格、图案位置不正,不合要求;操作人员技能不足或裁剪设计不当造成袖山或裆缝十字缝不对称;排料时造成一顺现象,缝纫时出现正反面错误;缝纫不均匀,出现弯曲现象;缝双线时线迹不平行,欠顺直;扣与扣眼没对正;衬里过松或过紧,造成服装扭曲、不平挺;衣服水洗后面料与缝线缩率差距太大,造成缝迹缩绉或浮松现象,染色牢度不足易造成互相搭色现象。在缝纫过程中,以上的种种原因,都会造成服装疵病,从而对服装造型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4 结语

缝纫设备对服装造型设计的影响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一点,裁剪机械、熨烫机械等对服装造型设计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范福军.服装生产工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2]杨炎.服装立体造型的工艺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3]窿承忠.服装机械知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服装 篇9

一、“服装美学”的“教与学”

1.“教”——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针对“服装美学”的课程特点, 任课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美学知识, 又要有过硬的服装专业知识, 它常带有明显的“双重性”。

首先, 要明确什么是美学, 古今中外, 没有一个完全的定义, 但有三个得票最多的答案: (1) 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 (2) 美学是艺术哲学; (3) 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古往今来, 不论是东方的美学思想还是西方的美学理论, 虽然空间不一致, 但双方都同步而且自始至终在螺旋式的向前发展。西方美学从柏拉图的一声猛喝:什么是美?喝醒了人们自以为明白的糊涂。到了近代社会,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出现了东西方贯通的局面, “西学东渐、经世致用”的观念深入人心。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始, 成衣的生产与加工成为了服装制作的主流, 制衣行业的飞速发展, 迫使人们用新的眼光去重新认识服装, 所以, 一种崭新的研究服装美感及其规律的学科——“服装美学”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诞生, 主要是针对服装材料、服装设计、服装制作、服装穿着环境、服装整理等所体现出的美学问题的思考认识与应用研究。

其次, 任课教师又要有过硬的服装专业知识。所谓服装专业知识就是对中外服装史的发展脉络、服装设计基本原理、服装结构制图及工艺制作的基础知识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知。中外服装史的发展脉络有助于结合哲学、美学来理解每个时代的服装审美理念和审美现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利用形式美法则和姊妹艺术结合的美学思想来指导专业设计创作;服装结构制图和工艺制作有助于解构每个时代的服装构成形式及工艺特点。特别是在今天, 现代服装产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 设计理念的更新、高科技面料的问世、电脑化的设计制版、推板排料系统、高档快速的加工设备、瞬时万变的服装市场等等, 服装的演变和流行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时尚元素, 要想完成“服装美学”的教学任务, 任课老师必须对美学知识和服装专业知识要有一个全面细致的把握。

2.“学”——对高职服装专业学生的现状进行分析, 然后“因材施教”

在讲授“服装美学”时, 要结合高职生源实际状况, 逐渐融进美学教育思想, 使学生不仅学到专业的美学知识, 而且也能用审美的观点对待社会,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融进课堂教学内容, 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 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结合专业实践课的教学内容, 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最终完成毕业生的岗位落实。

二、“服装美学”的教学方式分析

在“服装美学”的授课过程中,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妨可以尝试以下方式来进行教学。

1.课前用做好电子课件, 利用多媒体教学

譬如, 在讲授“服装美学的产生”这一课题时, 可以提前找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 结合一些民族、民俗服饰图片, 电影中的剪辑图片等, 做成课件用多媒体来上课。这样, 可以更直观、更形象的阐述:服装美是在人类社会的劳动实践中, 对服装的实用性和装饰性的认知过程中产生的, 其中, 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采用“问卷”的方式, 来启发引导学生

譬如, 在讲授“服装美感与心理”这一课题时, 可以采用“问卷”的方式。以“感觉、知觉与表象”的定义为例:感觉是人们把握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心理活动;知觉是人们把握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心理活动;表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人们头脑内形成感性形象的心理活动。老师在讲授完这三个名词的概念以后, 可以拿一件米色上衣, 穿在人台上, 然后发给每一个同学一份问卷, 题目是根据上衣的款式、面料、色彩, 请你写出对它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心理过程。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与教师的讲解, 使学生认识到“这件上衣是一件翻驳领、三料扣、贴袋的造型”是一种心理感觉, 而“我试穿以后觉得很休闲、舒适”则演变为一种知觉心理过程。有的同学会持不同的感知心理, 这也是合乎情理的。然后老师可以把上衣收起来, 让每一位同学默写出上衣的形象, 而每位同学画出的上衣造型, 就是每个人对上衣“表象”的一种认知。这样,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感觉、知觉和表象”概念的理解。

3.针对学校出现的一些现象, 进行案例分析

例如, 在讲授“真、善、美”这一课题时,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力, 可结合学校中出现的好人好事以及班级中出现的好学风来进行阐述。也可以结合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美、丑现象展开讨论, 让学生从现象中认识到美丑的对比。“服装的美丑”可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不合理的服饰搭配, 利用反证的方法来阐述, 则更容易使学生加深专业学习的印象。

三、“服装美学”的内容知识, 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

“服装美学”是现代服装专业教育中的重要理论基础课程, 具有实践美学、技术美学和艺术美学的三元特征。实践是目的, 技术是基础, 艺术是关键。从史学的角度看, 无论是“自上而下”的历史承接, 还是“自下而上”的追溯, 都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只有结合社会前进的步伐, 与时俱进, “服装美学”的教学内容才会更有创新, 更有生命力, 否则, 默守陈规或是条条框框, 只能造成“服装美学”上的一些形式和教条, 从而失去了开设这门课程应有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法.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2-3.

[2]王杰.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318.

服装 篇10

一、定制服装市场的发展机遇

1. 新的消费意识使定制服装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的服装产业经过多年的品牌经营,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但是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品牌成衣具有批量性,流水线上生产的成衣总是尽可能模糊个体形态上的差异,用有限的几个款型满足所有人的需要,这种模糊性已经不能满足部分消费者对个人形象与气质的追求。随着新的消费意识的形成,定制服装成为彰显身份和品位的标志,无论多么昂贵的品牌服装,都比不上一套量身定做的服装更能体现尊贵和品位。这种新的消费意识令服装定制成为消费者新的选择与追求,从婚纱到礼服,从正装到休闲,不同的定制形式频频出现,显示了中国定制服装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

2. 服装定制的平民化带来消费意识的普及和需求的扩张。

服装定制来源于法国的“高级时装定制”,它标榜的是独有的设计、个人尺寸的精确立体裁剪及天衣无缝的手工艺。受高级时装定制的影响,中国的设计师在引入服装定制时,延续了定制消费一贯的高端路线。而随着“玫瑰坊”、“例外”、“无用”等高端定制品牌的成功,更多的服装定制工作室和服装品牌加入到定制行业,促使服装定制逐渐平民化。目前的定制市场已经形成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的定制形式,而且每个层次都有它特定的消费群体和模式。服装定制的平民化为中国的服装市场带来定制消费意识的普及及消费需求的扩张。

3. 定制价格与定制档次相协调,价格趋于合理化。

中国的定制市场曾经出现过市场定位不准确、定价不合理的情况,经过多年的市场完善,中国的服装定制市场出现价格与档次相协调、价格趋于合理化的现状。目前的定制市场,产品价格从几百元至几十万元人民币之间不等。而定制服装的价格则主要包含设计费、制版费、材料费和加工费等四大部分,其价格根据设计师的名气、面料的档次、制版的难易及服装制作的复杂程度等有所不同,价格合理化成为定制服装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二、定制服装的魅力特征

1. 定制服装的魅力在于个性化的设计与服务。

追求个性化往往是人们定制服装的理由之一。与标准化的成衣生产不同,服装定制倡导个性化的设计与服务,提倡完全根据客户提出的要求进行专属服装的设计:设计师通过与顾客的面对面的交流沟通,根据顾客的穿着场合、个人偏爱、生理颜色等需求,结合当前的流行趋势画出多款设计草图,在提供专业化的建议之后,与顾客共同商讨最后的服装细节及设计定稿。这种个性化的设计赋予了服装独一无二的特点,它体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喜好和品位,更是一种社会文明和身份象征的呈现。

2. 定制服装的精确性与专业性。

服装定制讲究分工细致和专业化,一件服装的完成往往包含着设计师、量体技师、打版师、制衣师等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在量体裁衣中体现定制的精确性与专业化。首先由量体技师获取客人全身多个部位的准确数据;此后由打版师制作纸样,于人体各个围度的细化形态中寻求最符合顾客形体的版型及曲线,经由坯布反复调试后,再使用真实面料生产制作半成品;而半成品经由顾客反复试装,再经过多番调试才成为成品。这种全方位的专业化服务成就了定制服装的高品质,成为定制服装的魅力所在。

3. 传统精湛的工艺体现。

随着工业流水线的推进,中国传统的纺织手工艺术逐渐消失,标准化的机器产物取代了独具特色的手工艺。难能可贵的是,定制服装中依旧保留着对纺织手工艺术的应用和表现,打版师、工艺师和刺绣师们用复杂的工艺、繁复的制作手法展现着手工技艺的独特与不可复制性。物以稀为贵,传统精湛的工艺体现使得定制服装具有更多的市场价值和艺术品质,近年来,利用手工元素提升服装附加值成为定制服装屡试不爽的方法。

4. 定制的理念是服务。

定制是个性化服务,它所标榜的是为不同消费者提供定制、设计、搭配的专业服务,这样的消费形式已经把服装业从商业推进到服务业。一对一的服装定制并不意味可以忽略市场,相反,服装定制考验着设计师与品牌对单个细分市场的把握与服务能力。设计师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手段,在短时间内对顾客在消费心理、设计需求及穿着方式与服装风格等方面进行正确把握,尽可能地帮助顾客实现心目中期望的形象与目标,在某种程度上,服装定制对客户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定制服装崛起带给服装设计教育的启示

随着定制服装在服装市场上的异军突起,定制服装的魅力特征决定了它不同于成衣工业对人才的需求,它的特性为今后的服装设计教育带来众多启示。

1. 重视结构设计课程,提升学生工艺技能。

服装设计课程主要包括创意设计、结构设计及工艺设计三个方面,但是事实上的专业设置往往会出现课程上的比例失重,通常是片面地强调服装的艺术个性,而忽视服装本身的商品性与实用性。这种重艺术轻技术的情况致使许多学生普遍认为,好的服装设计应该是完美的艺术体现。这种认识上的偏颇常常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工作实践中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磨合。

服装定制的崛起为服装设计教育树立了一面反思的镜子,服装定制恰恰是以结构设计与工艺技术塑造的美感形式来体现服装的价值。设计教学中所忽略的结构设计反而成为服装定制的核心技术部分,成为创意设计与工艺技术实现的桥梁。服装定制的结构设计不同于书本上已成型的常规服装结构,它往往需要根据定制服装的个性化设计,结合人体工程学,由此及彼,灵活应变,利用经验产生合理的结构关系,通过合理的结构展示出设计的美感。定制服装对创新型结构设计的重视与需求,展示了技术人才的发展空间,而学生对服装实质性的技术技能掌握不到位,则需要教师在专业认识上正确引导。

除了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是选用恰当的缝纫工艺实现设计美感与结构关系的手段。定制服装对细节十分注重,一针一线中体现着精致准确的专业化标准。在设计教学中,教师应该更注重材料学与工艺课的相互融合与渗透,采纳和引进各种前沿技术、前沿技能、前沿材料和前沿工艺,让学生了解熟悉新面料的特点和传统及现代的缝纫工艺,提升学生的工艺技能。

2.“主题教学法”与具体课题结合,提高学生命题设计的能力。

传统的服装设计教学比较关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通常采取开设多门分科课程的方式传授知识,课程常被人为地割裂成独立、封闭的模块,重理论、轻过程的结果是忽略了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定制服装更多的是要求设计师根据面料特点、消费对象的需求及特定的穿着场合,进行命题式的服装设计,这与传统设计教学所注重的创新理念与艺术形式有很大距离。这种差距暗示了现有的服装教学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空间,开展“主题教学法”是针对定制市场需求的一种改进和创新形式,课程以主题+项目的形式开展,在一个设定的主题命题下,将服装材料学、服装结构设计、工艺技术、效果图绘制等多项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于一体,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命题设计的能力。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认识商业服装的运作模式,学习和掌握项目服装的设计、制作和实施,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

3. 课程设置应增加个体服务模块,提高学生营销服务的能力。

现有的服装教学体系是建立在学科知识系统化的基础上,教学偏理论化,市场应变能力较差。服装定制却要求设计师具有很好的观察力,善于交流,善于发现顾客的优点,善于根据客户的消费心理设计出满足顾客需求的个性化产品,这些设计前导期的活动更多的属于市场营销的范畴。而目前的服装市场营销教学对服装市场的研究更倾向于大多数消费者,恰恰忽视了定制消费的小部分受众,这种现状决定了市场营销的教学导向无法适应全新的服装定制的岗位需求。寻找个性化的营销服务模式成为营销教学新的研究方向,而市场营销课程设置中增加个体服务模块及创新的服务形式,是提高学生营销服务能力的必要手段。

四、结语

随着定制服装市场的崛起,中国的服装设计教育应该及时意识到新的行业发展动态,适当地改变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倾向。培养具有个性化定制设计能力、娴熟的结构工艺技能及出色营销服务能力的服装人才,是适应服装定制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怡.服装教育应对高级定制服装市场发展浅见[J].艺海, 2012.04.

上一篇:现代工业理念下一篇:ST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