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机理

2024-06-10

经济机理(精选十篇)

经济机理 篇1

一、范围经济的产生机理

对于成本函数而言, 由一个企业来生产两个产品的成本比由两个企业来分别生产所花费的成本低。用数学表示:用TC (Qx, Qy) 代表甲厂家同时生产Qx个单位的产品x和Qy个单位的产品y时的总成本;TC (Qx, 0) 代表乙厂家生产Qx个单位的产品x, 不生产产品y时的总成本;TC (0, Qy) 代表丙厂家只生产Qy个单位的产品y, 不生产x产品时的总成本。即S=TC (Qx, Qy) -TC (Qx, 0) +TC (0, Qy) 。如果S<0, 即TC (Qx, Qy)

从本质上来看, 范围经济产生于对企业内部剩余资源的充分利用。这些剩余资源 (闲置资源) 原本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内部不经济性, 而通过实现范围经济, 企业提高了利用资源的能力和效率, 从而避免了内在外部经济。纵观国内外研究文献, 范围经济的产生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范围经济产生于对企业有形资源的充分利用。范围经济之所以能够产生, 首先表现在企业对有形资源的充分利用, 带来的成本减少很显著, 其成本利益来自于用很多相同的原料和半制成材料, 并用同样的中间工序来生产多种产品, 在同一工厂同时生产的产品数目的增多, 降低了每一产品的单位成本。二是范围经济产生于对企业无形资源的充分利用。范围经济还产生于对诸如技术、管理等无形资源的充分利用。Teece (1980) 认为范围经济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诀窍 (包括技术上的诀窍和管理上的诀窍) 的共同和重复使用。三是范围经济可能产生于市场的内部化。除运输成本外, 企业资产的专用性、信息的不对称性、交易的不稳定性以及时间空间的差异性等方面所导致的企业间交易成本的上升越来越受到关注。而产品或服务的多元化则可以将企业的外部交易内部化, 从而有利于交易成本的减少。因此, 范围经济可能产生于交易市场的内部化。

二、范围经济应用研究

范围经济作为经济学概念, 在管理学上常被用来解释企业相关多元化经营的原因, 因此关于范围经济的应用研究主要围绕范围经济与相关多元化研究展开。

(一) 范围经济与相关多元化的关系研究

范围经济是用来衡量企业多元化经济效益, 研究生产经营范围与成本关系的一个概念。怎样的经营范围能给企业带来范围经济, 这在理论界已讨论了半个多世纪, 各国学者普遍认为相关多元化产生范围经济, 追求范围经济是企业进行相关多元化经营的主要动因。波特重新强调了相关多元化/协同作用的重要性, 并指出无关多元化并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

(二) 追求范围经济的相关多元化研究

范围经济主要存在于相关多元化中, 相关多元化产生范围经济。因此, 研究范围经济就必然要研究相关多元化, 相关多元化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

1、相关多元化概念分类研究。安索夫将相关多元化分为市场、技术、技术市场相关三种, 这种分类法被许多学者采用。康荣平将流程相关纳入到相关多元化的类型中。此后许多学者将管理相关也纳入到其中, 并对流程、技术、管理、市场相关的概念及产生范围经济的原因进行了界定和研究。如从企业的价值链角度出发, 相关多元化包括流程、技术、管理、市场相关四种。

2、追求范围经济长久性的相关多元化研究。相关多元化产生范围经济, 但并不是所有的相关多元化都能、并长久的获得范围经济, 追求范围经济的相关多元化应是基于核心能力的相关多元化, 并能对这种核心能力进行动态管理。

(三) 范围经济现实中IT行业案例分析

IT产业, 市话服务、电讯产品就是关联产品;ISP、ICP、IDC也是关联产品;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办公软件、浏览器等也是关联产品。IT产业之所以能产生经济效应, 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合成效应, 同一个厂商进行多品种生产, 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成本比分别生产要低;内部市场, 多产品企业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利用企业内部市场合理配置、整合资金和人力资源, 以代替市场机制;减少经营风险, 对关联的多元化生产而言, 企业生存的产业生态环境多了一条食物链, 企业可以从中受益, 从而增强抵抗风险能力, 但是无关联的多元化对企业也可能构成发展陷阱;扩大发展空间, 在单一产品上企业的发展空间是有限的, 面临来自市场和法律的限制, 因此多产品经营可以满足企业扩大经营空间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章武, 李朝晖.范围经济: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思路[J].经济管理, 2002 (12) .

[2]、王大树.关于范围经济的几个问题[J].管理世界, 2004 (3) .

经济机理 篇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吴勤堂

●耦合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上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类似地,可以把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两个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现象定义为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耦合。

我国的经济规模小、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相对分散缺少经济聚集效应,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难以发挥整体竞争优势。因此,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

产业集群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中一个普遍现象

经济发达国家的产业集群现象十分明显。无论是高科技产业集群,还是传统产业群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聚集在美国硅谷、波士顿128公路微电子产业集群;聚集在底特律汽车制造业集群;集中于新泽西的医疗业;聚集在纽约的华尔街金融投资集群。传统产业集群仅意大利就有威尼斯玻璃器具业群;比耶拉、普拉托的毛纺织;都录、皮亚琴察的自动化设备;阿雷佐、瓦伦扎的珠宝;布赖恩扎的家具;蒙特别鲁那的滑雪靴;帕尔马的食品;卡斯泰尔戈弗列多的照明设备;萨斯奥勒的瓷砖等产业集群闻名世界。至于德国的索林根刀具业群、印度北方邦阿格拉鞋业群,瑞士的制药业、斯堪的那维亚的移动电话业、印度班家罗尔地区的软件业、英国的剑桥工业园、法国的索菲亚、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地区等亦是尽人皆知。

在我国,北京中关村聚集着电子产业;上海聚集了纺织业和机械制造业;四川西昌聚集了中国航天产业;广东佛山的陶瓷、东莞的电子和服装、惠州的制鞋、中山的灯具、顺德的家具和澄海市的玩具、工艺品业;浙江嵊州的领带业、温州的鞋、服装、眼镜;义乌的小商品;绍兴的轻纺、化纤、永康的五金;海宁的皮革、服装;余姚的轻工模具;鄞县的服装;奉化的服饰;慈溪的鱼钩、长毛绒;永嘉的钮扣、泵阀;路桥的日用小商品;金乡标牌;大唐的袜业;瓯海的阀门;柳市的低压电器;台州的精细化工等在国内外都十分著名。据统计,仅浙江省目前拥有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区519个,年产值达6000亿元,平均每个县有3个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不断刷新着所在地区的经济影响力,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靓点。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耦合机理

耦合(coupling)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上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例如两个单摆之间连一根弹簧,它们的震动就彼此起伏,相互影响,这种相互作用被称为单摆耦合。类似地,可以把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两个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现象定义为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耦合。

1、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产业聚集必然带来人口的空间集中,这在为产业聚集提供充足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使聚集区的居民和企业均能从中获益。首先,人口聚集为厂商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其次,产业聚集区域居民则因之获得了择业的便利,一方面节省了大量的就业信息搜寻费用,另一方面降低了求职、工作过程中的交通费用及时间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消费决策的有效性。其三,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上升——产品畅销——产业发展——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之良性循环。更重要的是,人口的聚集又引起生活消费、住宅、能源、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金融、物流、咨询等基础产业的新需求与发展。所以产业集群带来了城区规模的扩大,城区规划的扩大又进一步强化了产业的聚集功能,使城区、产业不断的高级化。产业的高级化必然要带动、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产业之间特有的关联性与产业集群的耦合。产业集群的形成一般都有一个主导核心企业,通过该主导核心企业的衍生、裂变、创新与被模仿而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区域内的市场需求是某个产业或企业集群的触发因子,而产业集群的核心是产业之间、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及互补性。一个区域区一旦有某个领域的产业或企业出现,随即与之相互关联、相互互补、相互竞争的原材料、零部件、零配件供应、产品制作、配套产品、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上、中、下游产业其外围支持产业体系的产业集群,就会在空间分布上不断地趋向集中。云集于区域的各产业、各企业,通过合作与交流,寻求规模经济,寻求比垂直一体化的大型企业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寻求互动式学习和创新,寻求在产业价值链上新的机会和更有影响力的位置。正是产业集群所发挥出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强大的溢出效应,带动所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产业聚集带动了城镇、城市的发展。城镇、城市的出现实质是产业聚集的结果。

3、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与区域优势的耦合。地理是国际收入不平衡的重要因素,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条件。产业集群自身的一些特征,如区位特征、资源共享特征使群体内企业获得市场优势、创新优势,形成集群的特色和竞争优势。这种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企业空间聚集形成本地化的产业氛围和产业综合竞争力,这是其他区域很难模仿的,这些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往往具有乘数效应。他们是地区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源泉。

4、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耦合。产业集群的发展能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减少第一产业劳动力人口,提高区域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调整区域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集群的发展还有利于提高区域产业化水平,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退出,农村土地从小规模向大规模集中,可以改进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利用先进的生产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产业升级、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为产业的聚集提供着更大的市场,拓展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5、产业集群同整合区域资源的耦合。企业资源的稀缺性赋予集聚更为重要的内涵就是产业集群中各成员的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帕雷托最优。产业集群的投入要素不仅涉及一般意义上的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特别强调企业家资源、人才资源的培育及其在发展中担当的作用,更是要求地方政府、行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对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产业集群将这些区域内的软、硬资源整合、优化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产业集群发展到高级形态除了积极利用本地资源外,更注重外部资源、外部市场的为其所用,积极寻求外来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积极开发外部市场,扩大区域经济的影响力和产业集群的磁力和覆盖面,形成区域动态的竞争优势。外资在向本土产业聚集转移的同时,必然会带动区域内外的新企业在本土繁殖和成长,从而依赖本土产业聚集的强大吸纳力量,形成区域产业聚集和吸收外资与国际直接投资全球化即“全球一本土”双重聚集同所在区域信息业的耦合。

6、产业聚集同所在区域信息的耦合。信息畅通是产业集群的又一优势。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充分化,无论是上游企业还是下游企业,均可以比较方便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原料和中间产品,或找到自己的买家,并保持较低的交易成本。产业聚集的大量形成则要得益于集群内的网络支持和伙伴关系以及知识的创新和运用,它们构成了产业聚集的高级要素,不仅有利于新技术的采用,而且有助于激发技术发明与革新,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手段。产业聚集丰富了信息资源,扩大了信息交流,提升了信息技术,促进了区域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业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它的发展将为区域经济的产业升级提供有力的支持。

7、产业集群区域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的耦合。创新带来超额利润,超额利润的存在吸引更多的企业不断学习和创新。集群内关联企业之间由于地理位置接近联系频繁,便于现场参观,面对面地聚会和交流,使他们能迅速了解市场需求和科技变化,有利于企业对市场和技术方向的把握,有利于相关企业合作创新,合作创新既可分散创新风险,减少创新困难,而且可加快创新速度。同时企业的创新成果易于为其他企业所学习和吸收,扩散更快,从而促进着整个群体的创新能力的提高。集群内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又促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因此集群内企业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而集群机制又为创新提供着有利的条件,创新者在集群内更容易找到创新所需的人才、资金、设备和工具等各类资源。所以,产业集群在学习与创新的动力、环境、组织等方面具有极高优势,这使产业集群往往成为创新主体,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进步力量。

8、产业集群同区域市场运行效率之耦合。在产业集群区,无论是主产品的生产,还是附属行业的配套服务,都天然形成严格而精细的分工,因而降低了因转换生产加工环节而必须付出的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于空间聚集,经济活动竞争性增强,市场变得日趋发达和完善,市场运行效率得到提高。产业集群区内部的高度竞争性也足以使该产业能保持较高的产业效率和竞争力。市场运行的高效率才是区域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之源。产业集群发展实践表明,聚集程度较高的产业,其国际竞争能力也较强,产业高度集聚的地方,该地方的出口能力也特别强。

9、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开放程度耦合。产业集群及集群区的形成和开放经济有着内在耦合关系。凡是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产业集群现象就较弱,即使有也几乎完全是资源性产业。经济的开放性构成了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和环境基础,在开放经济环境中,产业集群可以发展得更快、更突出,中国和外国的例证都能支持这一理论。

10、产业集群负区域经济的负效应之耦合。聚集能使企业在生产和交易成本方面得到节约,产业聚集使区域人口增长、能源消耗和交通扩张。人口向区域聚集的惯性和第三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物质和精神诱惑力使区域发展呈加速度之趋势。但当聚集达到一定规模后将会出现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下滑。生态环境胁迫又通过人口驱逐、资本排斥、资金争夺和政策干预对城市发展产生约束。

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的对策思考

我国的经济规模小、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相对分散缺少经济聚集效应,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难以发挥整体竞争优势。因此,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政府要致力于完善相关的政策框架、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为产业集群发展营造优越的综合环境。要善于针对资源寻求型、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战略资本寻求型和不同规模类型的产业提供理想的差异性环境。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推动,但是地方政府部门也应认识到政府干预

经济的局限性,准确定位,避免“缺位”和“越位”,奉行支持、引导但不干预企业的理念。避免或减少行政干预,主要依靠市场力量,依靠产业集群的内在运行规律,积极引导,对危及产业集群自身良性发展的行为加以规范,弥补市场缺陷。

第二,及时发现正在形成中的区域产业群,为已成雏形的产业群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妥善解决普遍存在的融资难、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积极促进区域产业聚集。要利用区域分工,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鼓励对同一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培育优势产业;运用财税政策,引导企业提高技术、扩大规模、推动产业升级;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管理、高增值企业来区域落户,促使影响区域竞争力的优秀企业脱颖而出,持续健康成长。使区域优势产业实现几何增长,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第三,充分重视行业协会的作用,完善中介服务体系。行业协会是产业集群中的重要角色之一,众多规模较小的企业往往是通过协会而能联成一个整体。集群的发展还需要各种中介服务机构辅助,如市场调查、技术咨询、资产评估、会计、法律、职工培训等。

第四,促进企业认识到植根本地在其发展战略中的意义,自觉地融入当地经济活动之中,积级帮助当地的供应商和销售商提高竞争力。各级政府要注意营造一种产业氛围,培育企业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企业在文化上的一种归属感。让企业认识到,区域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优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自己属于所在的区域,企业文化就应与区域文化相协调,植根本地就是立足本地、扎根本地,将企业的生产、研究、开发都置身于与周围企业的联系之中。如果一家企业完全依赖外地市场,很少与当地企业发生联系,那么聚集效应就无法产生,对当地的技术创新能力带来不利影响。

第五,扩大对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投入,通过当地网络放大技术创新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区域经济将进入科技推动型发展时期,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在区域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区域政府应大力扶植地区性研究体系,发挥研究的知识外溢效应,促进高科技产业高速发展。区域政府要鼓励同一产业的企业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地区性网络,通过业务衔接、资源共享、经验交流等形式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率;在信息自由交流的体制下促使创新的出现,缩短科研成果的转化周期。

第六,加强诚信教育,强化诚信意识。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产业集群得以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诚信而产生的社会资本是产业集群中的重要资源,它是企业之间交易与合作的基础,没有诚信的产业集群中假冒伪劣遍地、期诈行为盛行,这样的产业集群只能是短命的。因此在加强诚信教育的同时采取系统的措施以降低因败德行所付出的代价。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影响机理研究 篇3

摘要:经济资本管理作为世界主流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利器,已逐渐被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加以利用。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也成为研究热点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现有文献多侧重计量分析,忽略了经济资本管理的影响机理研究。以“刺激—机体—反应”理论为基础,从金融环境约束的视角构建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影响机理模型,该模型表明:金融市场环境、区域发展环境、社会经济环境、金融供给者、消费者和监管者等都是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重要约束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5)04-0127-0

Research on the Influential Mechanism Model of

Commercial Banks Economic Capital Manag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Environment Constraint

LI Ya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 economic capital management; financial environment constraint; financial market; regional economy; resource allocation; financial regulation

Abstract: As the capital management tool of the world mainstream commercial banks, the economic capital management has gradually been used by the major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Even though there are many existing literatures on this subject, they mostly focus on the metrological analysis and neglect the study of the influential mechanism. Based on the paradigm theory of “StimulusOrganismResponse”, the thesis developed the theoretical model about the influential mechanism of commercial banks economic capital manag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inancial environment constraint. The model shows that the financial market environment, region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soci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financial providers, consumers and regulators are the important constraint factors impacting commercial banks economic capital management. Therefore, when the commercial banks implement the economic capital management strategy,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environments constraint factors should be fully considered to improve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commercial banks.

一、引言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与资本的特殊企业,风险与资本管理是其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经济资本管理作为一种后起的资本管理利器,对商业银行提升风险与资本管理水平、实现资本价值最大化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经济资本管理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强风险防范、提高竞争能力;另一方面,经济资本管理有利于商业银行降低资本成本、提升赢利水平。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与国际化进程的深入,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商业银行在追求更高利润的同时,亦承担了更大的风险。金融风险的来源错综复杂,有来自于社会经济、区域发展、金融市场等金融客体环境方面的风险,也有来自于监管机构、金融消费者、银行同业等金融主体环境方面的风险。面对变幻莫测的金融环境,我国商业银行如何进行经济资本管理、实现资本价值最大化,这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课题。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以商业银行经济资本及其管理为研究主题的文献比较丰富。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经济资本的研究初期多集中于定义经济资本的概念、经济资本的涵义等方面〔1〕;(2)随着对经济资本涵义的理解,经济资本及其管理的应用价值开始在商业银行运营中显现出来,这一时期的学者开始集中研究经济资本及其管理的应用价值〔2~3〕;(3)在对经济资本及其管理的应用价值有了清楚的认知后,学者们开始集中进行经济资本计量分析方面的研究〔4~5〕。而国内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1)随着经济资本逐步在国际先进银行管理实践中流行,国内学者开始对经济资本这一工具进行传播〔6~7〕;(2)对经济资本的强大功能有了认知后,国内的商业银行要不要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开始成为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8~9〕;(3)随着《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学者们开始关注资本监管部门对经济资本管理的新要求,并对《巴塞尔协议Ⅲ》对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影响进行探讨〔10~11〕;(4)随着对经济资本认知的加深,国内的大型商业银行开始引入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学术界开始将经济资本计量分析作为研究重点〔12~13〕。

而金融环境是一个很难量化的概念,理论界关于金融环境的研究多借用生态系统学的成熟理论框架,并用“金融生态环境”这一概念代替金融环境〔14〕。匡国建、李阳等学者对金融环境约束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金融环境分为金融客体环境和金融主体环境两大方面〔15~16〕。

综合比较国内外关于金融环境与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文献,可看出有关金融环境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很多〔17〕,但有关金融环境约束对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影响机理的研究却不多。为此,本文以金融环境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为切入点,全面分析金融环境约束因素对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影响机理,从而弥补国内外相关文献的不足,并为金融环境约束与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关系提供新的证据。

三、影响因素分析与变量选择

(一)影响因素分析

对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影响因素的分析是建立模型的基础。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影响因素很多,从金融环境约束的视角分析,总体上包括金融市场环境、区域发展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等金融客体环境约束因素和金融消费者、金融监管者等金融主体环境约束因素。

1.金融市场环境。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载体,商业银行受金融市场环境影响,其资源自然会向高效率的产品生产转移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这是资本逐利的本性使然,也是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的途径。因此,金融市场环境是影响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重要因素。

2.区域发展环境。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表明,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作为金融市场的主体,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受到特定地域背景和制度文化背景影响。同时,区域性资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竞争程度、金融深化程度及制度政策环境都可能影响商业银行本地所属分支机构的经济资本管理模式。

3.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经济运行质量决定金融主体的生存发展空间。社会经济环境是影响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重要因素,从根本上制约着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效率。因此,商业银行的发展只有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步,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4.金融消费者。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机制的致命缺陷,但也是消费者和供给者永远不可避免的问题。商业银行对金融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无法完全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状况;二是无法准确判断消费者的信用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只有通过经济资本管理,开发出更多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更好地满足金融消费者的需求。

5.金融监管者。国内外的商业银行同其他企业一样,都具有负的外部效应,这是银行风险存在的根源,也是监管机构进行监管的原因所在。为保证商业银行健康有序的发展,各国的监管者制定了一系列的监管政策和合规性要求,以促进商业银行稳健地经营和发展。

(二)变量选择

通过对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它们大多数是属性因素,不能直接度量。为了反映这些属性因素对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影响机理,必须通过选择可测量的变量将它们进行量化分析。

1.金融市场环境。本文根据金融市场的机制作用和核心功能,主要考察金融市场竞争、金融市场垄断两个约束变量对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影响机理。

2.区域发展环境。区域发展环境包含的内容丰富,本文主要考察区域金融深化程度、制度政策环境两个约束变量对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影响机理。

3.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包括了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考察社会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效率两个约束变量对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影响机理。

4.金融消费者。本文将不同类别的金融消费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并主要讨论金融消费者的需求多样性和信用程度两个约束变量对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影响机理。

5.金融监管者。本文根据金融监管者的核心功能,主要考察监管政策约束和内部控制规范两个约束变量对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影响机理。

四、模型构建

(一)基本原理

“刺激(Stimulus)—机体(Organism)—反应(Response)”范式理论(Mehrabian and Russell,1974)是反映外部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过程〔18〕。这一理论的基本原理是:机体接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会做出一定的反应,其理论的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

“刺激—机体—反应”范式理论产生于环境心理学领域,后来被应用到研究消费者行为等多个领域。理论中的“刺激”是指引起机体反应的因素,它影响机体的内部状态;“机体”是承载主体,它是刺激和反应的桥梁;“反应”是机体的趋向选择行为,它表明机体的最终结果。本文之所以借鉴“刺激—机体—反应”范式理论,正是因为这一范式理论使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影响机理模型变量的因果关系具备了理论依据,商业银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这一结果变化的影响机理分析模式与这一范式理论有相通之处。所谓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影响机理就是指影响经济资本管理这一行为结果的机制和道理,它分析商业银行受刺激影响所产生的某种反应机理,而“刺激—机体—反应”范式理论也是研究机体发生某一反应所受到的相关刺激。机理分析研究是一个过程研究,外部环境刺激影响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又将这种刺激传导到其经济资本管理行为上,“刺激—机体—反应”范式分析也是一个过程研究。

(二)建模思路

金融环境通过区域发展环境、金融消费者等各种约束因素影响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接受了这些外部因素的刺激,通过自身消化、传导,进一步影响其资本管理模式的变革。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金融环境约束与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而“刺激—机体—反应”范式理论正是这一逻辑关系的最佳体现。遵循这一思路,本文以“刺激—机体—反应”范式理论依据,将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影响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构建成影响机理模型。

(三)建立模型

根据“刺激—机体—反应”范式理论,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环境正如理论中的刺激因素,商业银行正如理论中的机体,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则是理论中的反应结果。其中,金融市场环境、区域发展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金融消费者、金融监管者均是能引起机体内部状态变化的外部影响因素,商业银行则自然成为外部刺激因素影响的承载主体,并最终选择实施经济资本管理这一行为结果。由此,我们以“刺激—机体—反应”范式理论为指导,构建了图2所示的金融环境约束下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影响机理模型。

图2金融环境约束下的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影响机理模型

五、结论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计量的模型很多,然而关于经济资本管理影响机理的模型研究则不多。本文的研究贡献在于以金融环境约束为背景,以“刺激—机体—反应”范式理论为指导,研究分析了商业银行接受到金融环境发展变化的刺激后,是如何将之传导到其资本管理模式变革的这一影响机理过程,并构建了金融环境约束下的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影响机理模型,为下一步实证研究金融环境约束对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影响方向及力度提供了理论基础,促进了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领域的理论发展。

参考文献:〔1〕

Joel Bessis.Risk Management in Banking〔M〕.America New Jersey:John Wiley & Sons Inc,1998:75-83.

〔2〕Goovaerts,Borre,Laeven.Managing Economic and Virtual Economic Capital within Financial Conglomerates〔J〕.North American Actuarial Journal,2005,9(3):77-89.

〔3〕Buch,Dorfleitner.Coherent Risk Measures,Coherent Capital Allocations and the Gradient Allocation Principle〔J〕.Insurance: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2008,42(10):235-242.

〔4〕Alessandri,Drehmann.An Economic Capital Model Integrating Credit and Interest Rate Risk in the Banking Book〔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9,34(4):30-42.

〔5〕Weibach,Wilkau.Economic Capital for Nonperforming Loans〔J〕.Financial Markets and Portfolio Management,2011,24(1):67-85.

〔6〕赵先信.银行内部模型和监管模型——风险计量与资本分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0-16.

〔7〕李宝亮.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研究〔D〕.广东:暨南大学经济学院,2005:23-28.

〔8〕唐煌.论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J〕.企业经济,2005,(8):34-39.

〔9〕林佳瑜.经济资本在我国银行资产管理中的运用〔J〕.新金融,2009,(3):78-83.

〔10〕张强,武次冰.资本监管新规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0,(1):69-76.

〔11〕王胜邦.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的创新内容及启示〔J〕.中国农村金融,2011,(14):37-41.

〔12〕张阔,魏灿秋.基于内部衡量法的银行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计量初探〔J〕.技术与市场,2009,(1):5-10.

〔13〕谭德俊.集成风险模型与经济资本计量研究〔J〕.海南金融,2014,(4):13-16.

〔14〕吴明飞.金融生态建设及主要影响因素〔J〕.学术交流,2007,(2):129-131.

〔15〕匡国建.金融生态建设:一个基于系统论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5,(8):44-52.

〔16〕李阳.金融环境约束对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影响机理研究〔J〕.上海金融,2014,(11):38-41.

〔17〕朱洁.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环境分析及发展战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3,(18):29-34.

〔18〕Mehrabian,Russell.An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M〕.America 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74:55-62.

建筑工程经济变量构成机理研究 篇4

1) 建筑工程经济变量的界定。建筑工程分为狭义的建筑工程和广义的建筑工程, 狭义的指房屋建筑工程。广义的也叫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是由我们通常说的“建筑、结构、水、电、暖”共五个分系统共同构成建筑工程的总系统[1]。经济变量是经济学中各种变化的参数的模型, 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宏观经济变量。建筑工程经济变量是指各个领域中与建筑工程有关的经济变量, 主要由平稳经济变量和非平稳经济变量构成。综合指标主要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变异度指标等组成[2]。

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1978年以后, 我国已经开始学习西方的经济评价理论和方法, 并开始探索适合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理论与方法。1980年以后, 我国科技委员会通过文件的形式, 对经济评价的方法进行了研究。1986年年初, “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方法”取得了成果。2000年以后, 经济评价开始有据可依, 并且逐渐完善和规范[3]。

3) 本文研究的内容。本文从建筑工程经济变量的构成出发, 通过对工程经济变量数据的采集确定李克特量表, 采用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 确定经济变量的权重, 然后结合西方经济学 (微观、宏观经济) 理论, 对经济变量权重进行修正, 从而预测经济变量构成的趋势, 确定趋势预测模型, 制定对策措施。

2 经济变量数据的采集

1) 李克特量表的确定。李克特量表是一种评分加总式量表, 该量表由一组有“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一定”“同意”“非常同意”五种不同的结果的陈述组成, 分数分别记为1, 2, 3, 4, 5, 每位被调查者的态度总分等于他对各道题的回答所得到的分数的总和, 这一总分说明每位被调查者的态度强弱或者每位被调查者在这一量表上的不同状态[4]。

2) 经济变量权重的修正。利用贝叶斯公式。设l1, l2, …, ln表示n个专家对m个方案a1, a2, …, am作决策, 根据给出的判断矩阵计算特征向量。专家l1 (i=1, 2, …, n) 的特征向量记为:l1 (P (a1/li) , P (a2/li) , …, P (am/li) ) 。元素P (am/li) 是专家li对am的评价结果, 特征向量表示对m个方案优劣程度的量化评价值, 应该满足:

给专家们赋予的先验权重分别为:P (l1) , P (l2) , …, P (ln) , 那么我们就可以初步得到的群决策结果为:

P (aj) 为利用专家先验权重初步计算出的方案aj的群组评价值, 应该满足:

则建立上述问题和全概率公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然后在贝叶斯公式的基础上, 对初步得到的群决策结果和专家权重进行进一步的修正。由贝叶斯公式:

修正专家权重:

专家li的后验权重为P (li/aj) , 即对先验权重P (li) 进行修正。将后验权重代入公式, 计算出一个新的群决策结果为[5]:

3) 对策措施。建筑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为保障其快速发展, 必须优化企业内部结构, 提升市场竞争力, 进而促进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a.政府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应加强对建筑企业的改革,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 为建筑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b.更新传统的管理理念。设置施工管理部、工程技术部及市场合同部等多个部门, 发挥各个部门的作用, 有效改进建筑工程经济发展中的弊端。c.建立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建筑企业的竞争力。

3 结语

对建筑工程经济变量构成机理的研究, 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投资, 有利于确定建筑工程经济成本, 对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的确定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经济变量构成的趋势预测, 可以制定一系列符合经济变量构成发展趋势的对策措施, 从而保证建筑工程其建筑过程的顺利进行, 促进建筑工程领域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天锡, 程道平, 尹纲领.建筑工程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5:1-2.

[2]王莹, 徐颖, 王军.经济统计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58.

[3]王铁钢, 郭文.建筑工程经济评价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5 (28) :12-13.

[4]亓莱滨.李克特量表的统计学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J].山东科学, 2006 (2) :60-63.

旅游节事的经济效益形成的机理分析 篇5

摘要:本文从我国旅游节事活动发展现状出发,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节事经济效益形成的宏观和微观条件,提出节事产业发展要在一定的经济、制度和文化背景下,构建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从而达到节事经济效益最大化。

一、问题的提出

旅游节事活动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理解:

(1)从目的来看,旅游节事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当地和外地旅游者,树立一地旅游形象,提高一地的知名度,促进一地旅游业的发展并以此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从内容来看,旅游节事活动的内容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根据游客需求设计制作。因此,旅游节事活动内容的文化性和地方性表现特别突出;(3)从形式来看,由于多数旅游者的目的是通过参加旅游节事活动获得特殊的娱乐经历,因此活动的内容表现形式活泼,亲和力强,但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旅游节事产品的内容组合形式严谨,环环相扣,围绕主题开展;(4)从功能来看,旅游节事活动兼具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地区文化现象与经济内容的载体。近几年节事经济蓬勃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旅游节事活动的经济内容载体功能,并且意识到这种功能的潜在价值。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几乎每个县市都举办旅游节事活动,呈现一片热闹的节事景象。但在繁荣背后又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政府干预过多,市场作用远未发挥。许多节事活动为行政包办,部分地区节事活动举办意识落后,且节事活动深受体制制约、市场分割制约、社会资源供给匮乏制约等。(2)节事产业不成熟,专业化分工不足,致使旅游节事活动缺乏新意,吸引力有限。节事活动没有把市场需求,即旅游者和大众的需求放在首位,旅游节事活动方面的专家缺乏,节事活动的专业策划运作能力薄弱。(3)旅游节事活动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许多节事活动投入大,但由于活动策划不周全,或活动开展的条件不成熟,活动收益甚微。

随着旅游节事活动的纵深发展,节事产业向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如何顺利实现由自发利用节事活动的经济内容载体功能向自觉地有意识地充分挖掘、创造和利用这种功能的转变是当前思考的重心。为此,笔者试图从产业发展的角度,阐述节事经济效益形成的宏观和微观条件,对节事经济效益的形成机理作一简单分析,希望能对我国旅游节事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二、节事经济效益形成的宏观条件

一个地区发展旅游节事活动,从宏观上讲,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等多方面的条件,这是节事经济效益形成的宏观背景条件。

(一)经济条件

任何地区举办旅游节事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开展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节事活动的开展有极大的基础设施依赖性,如果没有较为完整的基础设施条件,一些大型活动,如奥运会、展览会、交易会等,根本不可能举办。基础设施包括饭店住宿、便捷的交通和通讯设施、发达的餐饮业等,同时还包括良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如1997年第一届宁波国际服装节主展览中心设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由于场地太小、缺乏停车场、设施不够先进,受到国内外宾客的非议;1998年第二届宁波国际服装节将主展览中心移至亚西亚商城,但各种条件仍未能满足来宾的需求,可见缺乏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大型会展中心已成为宁波举办大型节庆活动的一个制约因素。

2.开放的市场化运作的经济体系封闭的经济体系,会严重制约要素的流动,影响节事活动的形成和发展。节事活动需要招商引资,需要人才的自由流动,需要多家企业单位共同联手操办,如果旅游节事活动市场化运作不成熟,活动资源无法优化配置和整合利用,部分设施可能闲置,达不到效益最大化。

3.相当的经济发展水平很多旅游节事活动的受众客源是当地的居民和近区域居民。只有当他们的人均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有相当的消费能力时,才有可能形成对节事产品大量的有效需求。

(二)制度条件

制度条件主要指经济制度的形态、变动规律及相关关系的协调。旅游节事活动的参办组织或个人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背景和各种具体的决策、管理、分配制度下参加旅游节事经济活动。在举办过程中,经济制度更多地反映在活动主体的行为规则和行为规范的具体组合上,即经济制度更多地表现为经济资源配置的方式和配置的内容。制度条件主要有如下两点:

1.高效、开放、创新、竞争、有序、稳定的制度安排。目前我国各地都在争办各种旅游节事活动。作为一项经济活动,追求效益是举办商的共同目标。如果制度不稳定,就会增加节事活动举办的制度成本和制度风险。许多新兴的旅游地区,发展节事旅游热情很高,但活动举办与传统的经济体制不相适应,如地方政府对活动引资的条件、利润提成问题等都没有相应的规定,又由于市场化运作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制度变迁与创新安排困难重重,旅游节事活动的地区进入壁垒大。

2.经济制度对旅游节事活动的许可和支持。如果经济制度对某些节事活动缺乏必要的许可,则此性质的节事不可能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任何一类旅游节事活动,如果得不到制度许可,则会转入地下。如在泰国,“人妖”表演活动是其重要的旅游产品,但此活动在其他许多国家却得不到制度许可。同样,埃及的“肚皮舞”表演,拉丁美洲地区的“桑巴舞”表演,都是这些国家或地区传统民族艺术和文化对外的展示,是其特色旅游产品,但在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由于宗教、政治、社会、文化、经济背景的不同,这些具有节事活动特点的行为都得不到制度认可。所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使之容忍和许可各种节事活动的存在,对能发挥本国、本地区优势的新兴节事活动,政府要在制度上提供必要的帮助和鼓励。

对稳定状态的文化,有利于吸收优秀文明,使节事活动固定化,同时又在不断创新的文化环境中,顺利实现节事活动的再创新发展。节事活动是以一地的文化底蕴为依托,是一种文化产业。有了文化内涵,节事活动才有它的生命力。

(三)文化条件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开放、包容的文化传统是节事产业形成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一个具有开放意识的地区,往往能随着时代的进步,开展反映各种风格、不同文化传统,包括已有的和新发展的节事活动,实现节事经济产业化。一个有序的社会,能够提供较为稳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一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文化,有利于吸收优秀文明,使节事活动固定化,同时又在不断创新的文化环境中,顺利实现节事活动的再创新发展。节事活动是以一地的文化底蕴为依托,是一种文化产业。有了文化内涵,节事活动才有它的生命力。

三、节事经济效益形成的微观条件

(一)节事经济效益形成的产业组织条件

用贝恩的产业组织理论的三个基础范畴——市场结构(MarketStructure),市场行为(MarketConduct)和市场效果(MarketPerformance),构建节事产业组织的SCP框架图,旨在系统说明节事产业需要朝着这样的方向有序发展。

节事产业市场结构包括节事活动的集中度、节事活动的差别化、节事活动的进入障碍、节事产业内部的垂直结合程度等,它直接影响产业在市场结构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节事产业的市场行为包括节事产品的价格战略、节事活动的销售与广告战略、节事举办单位的研发与创新战略、节事举办单位的并购或分离等战略。举办目标、发展战略及在市场上的各种竞争共同构成市场行为。节事产业的市场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其中节事活动的市场盈利水平、管理效能、节事活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等共同构成节事产业运作的市场效果。

(二)节事经济效益形成的微观分析节事产业组织理论图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发展节事产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角,由此出发,结合实际与学界理论研究,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在市场结构中,有效客观地评价目前旅游节事产业的现状。由于我国旅游节事产业刚起步,对于产业的结构特点理解比较模糊,可以在一些重点节事举办城市开展一些年会或研讨会,就节事活动的现状,如集中度、差异化等,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探讨,也可以设立若干节事活动研究课题,进行地区性的节事研究,为政府和企业更好地开展节事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如对节事消费有效性问题的估算,如何区别哪些收益是真正来自旅游节事活动,如何测量有形与无形成本和收益比,节事旅游活动的风险系数如何计算,哪些是更有效的节事评估测量方法等。2000年北京市社科基金规划办曾设立“北京地区节庆活动研究”课题,全面考察与研究了节事活动的规模性问题。

2.在市场运行中,重视节事旅游活动的产权界定问题。我国节事活动普遍存在产权模糊现象。节事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产权无法得到清晰界定,节事经济的供求关系就不能得到客观体现,节事经济的市场化运作就难以顺利展开。目前许多政府企业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如中国农民旅游节,东阳市政府只是名义上的主办者,横店集团是旅游节所有投入的全部承担者,相应地,旅游节组委会门票收入和广告赞助收入及其他收入最终全部归横店集团所有,东阳市政府得到的只是社会效益。又以杭州西湖国际烟花大会为例,杭州招商国际旅游公司以交纳一万张白堤烟花观赏门票为代价从杭州市旅游节庆领导小组取得烟花大会的整体使用权,全权操作和全案策划烟花大会。因此节事活动的产权界定和产权的有效灵活使用将是下一阶段节事产业发展的重点。

3.在市场行为中,节事旅游活动实行市场化运作。按市场经济规律和互利互惠原则,将重大旅游节事活动与企业商机结合起业,将旅游节的特色与企业产品销售结合起来,将节事宣传与企业产品宣传结合起来,将节事接待工作与筹资工作结合起来,如选择旅游节重大活动由企业冠名;选择名优新特产品作为旅游节的指定产品和标志产品;选择优质服务单位作为定点接待单位;选择城区主要街道拍卖广告经营权;选择开幕式现场推出企业广告等。让知名的旅游企业和旅游产品参与节事活动,增强旅游节事活动的感召力,形成节事买方对节事活动的依赖,趁节事活动,成功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等的交换。

“中国湖北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是市场化运作办节的一个成功例子。另也可参考邢定康等设计的《节事运作策划流程图》,包括方案的制定、前期宣传、战略准备和节事实施与绩效评估。

4.在市场结果中,最重要的一块是节事的绩效评估。搜集有关节事的所有信息反馈和节事报道,全面评估节事的公众印象,如美誉度等;核算节事活动的投入与收益比,包括有形的收益与无形的收益,得出节事活动的经济价值。其中,节事活动往往出现很多企业个人搭便车现象,如西湖国际烟花节期间,西湖边上的饭店可以把房价涨得很高。如何把这部分的收益内化、如何科学合理地把它放到节事收益这一项内容里等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追踪、评估节事活动组织,包括政府和大小企业组织,如确定部分优秀的节事组织者,可以根据经济实力、创新能力、社会联系能力、组织能力等指标进行分类排序,形成一批专业组织;总结策划及实施各环节的得失,为下一次节事活动做准备。

(三)节事经济效益的管理层面分析

1.就节事举办单位,节事产业形成三个管理层,即政府机构,民间行业管理组织和市场性、盈利性组织。其中政府机构具有强制约束力,是节事活动运作制度化管理的组织核心。它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优化管理结构,提高管理效能,但要防止政府过度干预。非盈利组织担负协调其他组织,减少消极影响的职责,并代表民间经济活动主体与政府进行双向沟通与协调。在国外,如泰国旅游协会便是一个典型代表。盈利性组织一般在节事活动经营上专业性、技术性、业务性较强,处理好举办单位与政府行政权力之间,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明确彼此之间的责任分工。

经济机理 篇6

关键词:对外贸易 外商直接投资 人口流动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凭借区域优势和经济开放政策利好率先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对外贸易增长迅速,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从而吸引人口大量流入。浙江省2014年进出口总额达3350亿美元,同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58亿美元。同时浙江也是人口流动大省,人口持续流入促进浙江城镇人口集聚,2014年浙江城镇化率高达64.87%。但近年来浙江多地却出现了“用工荒”现象。在此背景下,本文探究经济开放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机制,再对当前浙江外向型经济与人口流动的发展趋势展开分析。

二、经济开放影响人口流动的理论分析

“推—拉”理论认为,人口流动是由流出地的推力(或排斥力)和流入地的拉力(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Herberle,1938)。经济开放的地区拥有更高的收入水平和丰富的就业机会,从而对外地人口形成拉力。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均具有拉动就业的作用,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地区当地劳动力往往供不应求,需要外来人口流入来满足剩余的劳动力需求。对外贸易增加了产品的外部需求,从而派生出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FDI是资本要素的投入,资本要素集中的地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与之结合才能形成实际生产力。但有劳动力需求并不一定引发劳动力流动,只有在劳动需求不均衡的情况下,才会导致劳动力的区域流动或行业间流动。

同时,贸易通过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劳动力流入开放程度较高的沿海地区。中国属于劳动力富裕的国家,通常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根据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对外贸易提高劳动力报酬从而提高地区的收入水平。城乡迁移的实证研究表明人口流动是经济理性行为,以追求城镇更高的生活水平为目标。所以,只要城镇部门的收入高于农业部门,农村向城镇的迁移就会持续发生(Todaro,1969)。

三、浙江省经济开放与人口流动现状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05年1%抽样人口调查统计了五年间各省常住人口,据此计算人口得到迁移的迁移量、迁移率和净迁移率。2000—2005年浙江省人口迁入率为10.87%,迁出率为2.24%,净迁移率为8.64%;2005—2010年浙江省人口迁入率为16.32%,迁出率为2.6%,净迁移率为13.72%。无论是迁入率、迁出率还是净迁移率,2005—2010年均比前五年要高,表明浙江人口流动的程度正在加深,且为持续性的人口流入。

人口五普和六普公布了当年各地区常住人口数量,为计算流动人口数量提供了新的途径:两者的差额即为十年来各省市常住人口的增量。其中,有一部分是属于人口自然增长,由原来的常住人口乘以自然增长率得到,此外是省际人口迁移导致的常住人口变化。据此计算十年来省际流动人口数量,并与各地区十年来的进出口额和FDI总额列入表1。Pearson相关性检验发现各省人口流量与贸易量具有0.754的相关性,与FDI具有0.636的相关性,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可见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人口流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2014年浙江对外贸易依存度达54.29%,远高于全国外贸依存度41.54%。2010年—2014年浙江对外贸易总额从278.33亿美元增长到3550.49亿美元(见图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从16.13亿增加至157.97亿美元(见图2)。但近年来全球经济疲软,浙江对外贸易形势不容乐观,进出口增长率处于严重下滑趋势,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率也相对处于较低水平。究其原因,长期以来大规模的人口流入使浙江生活成本不断提高,企业需要支付更高的工资来留住劳动力。长此以往,劳动力价格优势不再,外贸发展速度放缓,外商投资额明显减少。许多大型外贸型企业转向内陆地区设厂,外商也开始转向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与产业转移相适应,人口流动出现了新的变化——内地地区人口流出量正在减少,以至于浙江等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

四、结论

浙江省快速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创造了大量的劳动力需求,也提高了当地收入水平,形成了人口流动的拉力因素,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但近年来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需求疲软等因素作用下,劳动力出现向内陆地区回流现象。为促进浙江外向型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浙江省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外贸企业和外商直接投资合理分布,促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另一方面,继续深化制度改革,逐渐去除人口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落实公民自由迁徙的权利。解决好流动人口的落户问题和社会权益问题,实现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城乡一体化,才能留住或吸引更多劳动力,满足浙江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Herberle, R. The causes of the rural-urban migration: A survey of German theor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38(43)

[2]Todaro,M.P..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3)

[3]王德文,蔡昉,高文书.全球化与中国国内劳动力流动:新趋势与政策含义[J].开放导报,2005(4)

[4]易苗,周申.经济开放对国内劳动力流动影响的新经济地理学解析[J].现代财经,2011(3)

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探析 篇7

(1) 聚集资金与增强投资信心

聚集资金就是把分散的资金聚集成资本并转化为投资。金融系统为公众提供了具有高流动性和相对稳定收益的金融工具, 让公众更加自愿地将自身的盈余资金交给金融部门进行再分配。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出现和不断发展, 为资金盈余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渠道。品种丰富的金融工具提高了公众的投资意愿, 推迟了消费的实现期限, 实现了实物储蓄向货币储蓄的转变。储蓄率的上升将会增加可投入的资本总量, 有利于储蓄增值向投资的转化, 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2) 优化资源配置

优化资源配置是指在社会资本总量不变的条件下, 以投资者“效益最大化”为原则, 使货币资金在不同部门和企业之间进行高效流动, 最终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过程。高投资效益和高资金使用效率, 能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推动经济增长的集约化和高效化。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水平的逐渐提升, 使金融体系能够更加快捷地获取市场活动的各种信息, 利于实现资源的高效优化配置, 推动经济的发展。随着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与壮大, 其能够大范围筹资并搜集海量企业信息的自身优势日益凸显。金融中介组织可以进行实际资金运作并搜集和传递包含宏观经济、企业经营、市场变动等在内的大量信息, 进而提高全社会的资金配置效率, 促进经济发展。

(3) 便利与扩大交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交易标的物日益多样化, 交易范围不断扩大, 金融工具日益丰富, 金融市场逐步深化, 金融机构和金融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 成熟化的金融体系加速了交易的完成。发达的金融体系能促进专业化分工不断进行, 减少交易成本, 利于交换的实现。较小的交易成本会能够促进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为技术创新创造有利条件, 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4) 风险防范与风险交换

市场上存在的信息的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的问题会带来许多风险, 而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可以为投资者提供资金保值甚至升值的机会, 并以集中投资或者分散投资的形式来降低风险, 从而实现风险交易。金融系统通过特定的机制和渠道来进行风险交换, 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的完成, 进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5) 改变公司治理情况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遵守所有权与经营权两者相分离的原则, 分离原则会导致信息不对称现象在企业的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产生。因此公司所有者有需要积极创设金融安排以督促经理人按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来经营管理公司。此外, “外部”债权人如银行、股票与债券持有者等也会创设金融安排来加强对经理人的监管, 促使经理人按照他们利益去经营企业。再者, 由于金融中介的大量存在, 企业所有者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企业的经营信息, 尤其是像反映了企业经营业绩的股价变动情况, 金融体系像一只无形的手, 对企业的经营进行监督, 为企业进行战略调整提供可靠信息并作相应的引导。

2作用机理

(1) 通过银行系统来支持

一是银行通过其主营业务即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来实现资金的合理再分配。吸收存款是指银行将社会上闲散的资金集中起来, 为经济建设积累资金, 发放贷款则是把集聚的货币资金贷给具有强烈资金需要的生产单位, 调剂资金余缺;二是银行可以根据自身掌握的资金运转信息来分析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揭示社会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 为企业和国家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可靠依据;三是银行通过利率工具来调节全社会的货币供应量, 帮助政府实现宏观调控, 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四是银行可以运用特定的经济杠杆如存贷款利率、外汇汇率、信贷规模等来改变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和流向, 优化产业结构, 实现经济的集约型增长。

(2) 通过资本市场来支持

一是资本市场通过直接融资将投资者的小额闲散资金集中投入到实体经济中, 实现企业的跳跃式发展;二是资本市场通过资本资产风险定价来引导企业、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增量资本资源的积累与存量资本资源的调整, 实现剩余资金在市场上的有效配置;三是资本市场可以帮助企业完善经营机制, 提供企业进行产权交易或者转移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和中介服务, 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四是资本市场为资本资产的流动提供服务, 实现金融资产的有效流通;五是资本市场通过证券组合及信息积累来是实现风险的分散和共担, 提高投资者对大规模资金需求项目投资的积极性, 促进经济发展;六是资本市场可以通过定价机制和信息披露功能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七是资本市场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与进步, 便于企业进行规模扩张, 获取规模收益。

(3) 通过作用于产业结构来支持

一是公众进行的储蓄投资等金融活动能改变资金的流量结构, 资金流会带动其他生产要素的流动, 改变生产要素分配情况并作用于资金存量结构, 实现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金融总量的适度扩张可以扩大产业规模, 以资本市场或者银行信贷、信托贷款等手段调节产业结构增量可以改变投融资结构模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金融市场尤其是其中的资本市场增加了投资的透明度, 便于投资者依据充分的市场信息来选择收益较高的风险资产投资组合, 使资本流向更优秀的企业和项目, 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会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体经济中的占比, 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效果。

3结语

通过金融发展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来支持经济发展。一是金融业是整个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两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金融业在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仅以银行业为例, 我国银行业贷款余额从1979年的204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62.99万亿元, 占GDP的比重从1979年的50.2%上升到2012年的121.3%。整体而言, 34年间我国银行贷款余额每增加1%, 就会带来GDP总量0.9%的增长;二是金融创新可以丰富为金融经济发展服务的形式, 可以提供更多更适合特定投资者的投资工具及金融产品, 利于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实体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摘要: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银行与资本市场等各类金融中介组织的功能实现, 来促进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 通过金融手段应用与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空港经济的产生机理与空间分布模式 篇8

一、空港经济形成的一般机理-双向互动的自组织机制

空港经济是随着机场的产生而产生,机场的存在为空港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潜在的可能性,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区位偏好的变化是空港经济发展的直接表现。然而,微观经济主体的区位偏好变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的产物。国际空港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经验表明,空港所在区域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才会保证空港经济这一特殊经济模式的稳定、健康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企业从以运费指向、供给指向、市场指向而逐渐向时间价值指向转变,以节约研发时间、新产品以最短的时间进入目标市场的柔性化生产方式为特征,时间价值成为影响企业的成本与收益的重要区位因素。因此企业的区位需求也是空港经济产生的动因之一。

空港经济的产生和演进是在机场、空港区和腹地经济三者的双向互动的自组织机制中实现的。为保证这一机制的顺利实现,空港经济区内除了典型的航空指向性产业外,还必须具有实现经济高级循环的产业,如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等。

二、机场是空港经济的发动机

(一) 机场的直接带动作用

雇佣劳动力、购买当地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及为机场建设和资本改进签订合同,都是机场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例子。从一定意义上讲,机场的直接经济影响强调完全或大体上与机场的运营相关的就业和收入,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由于机场的存在与发展促进了相关航空指向的公司聚集、涉外公务往来增加;另一方面表现在机场及与其直接相关的航空类公司为地方经济带来的就业与税收。

(二) 机场及航空产业对首都经济的间接带动作用

间接经济影响包括在商品或服务供应链领域所产生的就业和收入;直接或间接消耗雇员收入的经济领域所产生的就业和收入;通过促进商业效率、吸引经济活动而产生的就业和收入等。

三、区城经济发展为空港经济提供了支撑

(一) 区域经济的发展为空港经济提供了总量支撑

空港经济所包含的航空类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都是后工业化经济的主体,地方经济只有发展到较高形态时才能够孕育和支撑这些产业的健康发展。区域经济的迅速增长使得对航空运输的需求日益高涨,进而引致了航空产业链条的延伸与拓展。另外,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增加了对航空物流的需求。国外经验显示,高技术产品有70%-80%是经由航空运物到达市场或下一轮工序的。

(二) 区域经济为空港经济提供了发展空间

区域内原有空港产业受土地限制和时间成本制约将向空港经济区内迁移。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时间成本的降低将越来越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区域间接地为空港经济发展提供了空间。另外,空港区经济与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将加速聚集经济效应。这种产业发展方向的一致性,相当于在发展空港经济中面临双重制度供给,一重来自于空港经济发展促进政策与制度安排,另一重来自区域产业调整与引导政策。

(三) 区域经济发展增进了空港经济的制度供给

我们以北京为例,北京对空港经济最大的制度供给应该是将空港经济区列为北京市重点开发区。这种制度安排成为空港经济内生性增长要家,引致资金流、人流、商流向临空区聚集。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制度供给重于要素投入。另外,北京市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也引致了空港区产业的动态演进。产业结构始终处于动态调整之中,这种结构性变迁对北京市发展空港经济既是制度背景,也是一种诱致性制度供给,推动着空港经济区内产业结构的动态升级。

四、空间分布模式-空港经济区的环状结构

我们总结空港经济所涉及到的产业门类,根据空港相邻地区的吸引度进行分类,一是非常高度集中的产业,包括航空运输服务、航空设备等行业;二是高度集中的产业,包括电子和电气设备制造、药物制品批发等行业;三是中等集中的产业,包括汽车租赁、特殊塑料部件制造等行业;四是越来越集中的产业,包括旅行社、公共仓储、邮政与相关服务等行业。

分析这些相关联的产业在空间分布的情况,就不难发现空港经济区的空间分布模式。依据国际上机场的空间结构模式案例,可将空港经济区分为四个环形:空港运营区、紧邻空港区、空港相邻区、外围辐射区。

(一)空港运营区:

包括机场的基础设施机构和直接与航空运输业相关的产业,如飞机后勤、旅客服务、航空货运、停车场和航空公司的办事机构。

(二)紧邻空港区:

主要是商业服务区,为空港运营、航空公司职员和旅客提供相关的商业服务,例如住宅、大型超市、金融机构、生活服务设施等等。

(三)空港相邻区:

主要是利用机场的交通优势和口岸所发展的高时效性、高附加值的相关产业,如资金和技术密集性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用机场的区位优势所发展的物流配送。

(四)外围辐射区:

随着与中心机场距离的加大,所受影响力逐渐减弱,直到中心机场对幅地的影响力消失。

参考文献

[1]郝寿义.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2]孙波等.临空经济产生的机理研究.理论探讨[J], 2006 (6) .

[3]王晓川.国际航空港近邻区发展分析与借鉴[J].城市规划汇刊, 2003 (3) .

[4]李晓江.航空港地区经济发展特征[J].国外城市规划, 2001 (2) .

资产证券化的运行机理及其经济效应 篇9

自从资产证券化面世以来, 就获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并迅速成为了世界金融界中一种主流的融资技术, 在世界中广泛的树立起了以其为代表的信用体制, 对世界的金融机构以及格局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投资界的经验已经向我们指明:高收益永远伴随着高风险。之前, 我们一直面对的是其好的一面, 而通过金融危机, 我们则深刻的对其另一面有着充分的认识。这就使得对其运行机理以及经济效应进行更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成为了金融界人们最需要面对的问题。

1 资产证券化的过程

对于资产证券化的全过程来说, 主要有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 由发起人将资产中的应收账款出售给SPV。需要说明的是, 在这个环节中, 发起人所进行的出售行为应当是拥有真实性的。

第二步, 在这个环节中, SPV将所购买的到的账款通过适当的组合方式使其能够对特定期限以及标准化证券提供支持。但是因为SPV的特殊身份以及其在证券化过程中的作用, 所以特别制定了一些规定来避免其发生破产。其主要规定就是, 当SPV被发起人控制时, 就应当设立董事对其资源破产的可能性进行降低, 同时, 还应当避免其他人员强迫SPV所造成的非自愿破产情况发生。另外, 还应当对其业务范围设立限制, 不允许其从事同证券无关的行业。

第三步, 信用增级。对于标准化证券来说, 其被投资者接受的前提是必须先达到相应的安全等级, 而这就使其对自身信用情况产生了考虑, 比如通过金融机构担保等等。通常来说, 担保机构的等级要高于证券安全等级, 而作为发起人, 其出现的超额担保也会对其自身的负担造成增加, 所以通常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而证券则被划分为了次级证券以及有限证券, 只有当优先部分被偿付之后, 才能够进行次级部分的偿付工作。而通过这种方式, 就能够较为有效的对优先证券的补偿工作提供了支持, 而对次级证券进行投资的各类人员也不需要信用作为前提。

第四步, 信用评级。作为投资者而言, 其仅仅依靠自身很难对数量种类众多的证券产品的优良性质进行正确的判定, 而这就需要评级机构的参与。在美国, 其主流的评级机构主要有惠誉、标准普尔以及穆迪等等。而对于证券信用来说也根据信用情况的不同而分为9个等级, 通过这样的方式投资者就能够根据自身意愿来投资不同等级的证券。

第五步, 证券发售。由于SPV自身的独立性特点使其不能够对证券构造以及证券发行独立的完成, 而这就需要相关投资银行能够承担起顾问以及销售的职能, 从而对证券的顺利发行做出保证。当投资者购入证券之后, 由于资金对于证券现金流提供重要的支持, 就使得其他较为分散的投资者不能够对资金池的本金及运营情况进行严密的监察。而根据这种需求, “服务人”这种机构就出现了, 通常其由发起人扮演。同时由于其内在激励机制较为缺乏, 所以作为投资者来说由于其分散的特点而不能够对服务人进行有效的监督, 这就使得受托管理人出现并承担这项职责, 从而形成了证券良好的发售以及售后体系。

2 资产证券化的经济效应分析

由于资产证券化所具有的良好生命力, 使我们感受到了其所具有的特殊优势。对于发起人来说, 通过资产证券化能够使其在两个方面受益:

首先, 当其通过出售应收账款之后, 就会获得相应的流动资金, 从而使风险得到了转移。而对于流动性较差的企业来说, 这种流动资金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转则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 流动资金还使其拥有了投资的机会, 如果其将收账款出售并将这部分资金用于投资, 那么其很可能获得更大的收益。而这种方式也正是我国现今商业银行的运转方式。同时, 对于应收账款来说, 这种流动资金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 而通过将其出售则能够对其消除。

其次, 其会因此得到新的融资途径。在目前市场中存在的融资方式中, 主要有债权融资以及股权融资, 而资产证券化的出现则使公司们有了新的融资办法。而对于某些通过普通融资途径存在一定困难的企业来说, 其就需要提供符合规定的资产就能够实现融资, 则正是为这部分企业带来福利的体现。

而在这个过程中, SPV作为两者之间的中间人, 当发起人获得融资、投资者进行投资的过程中, 其也会因为流程的完成而获取相应的服务费用;而投资银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证券的销售方, 也会因为提供相应的服务而在拓展业务的同时获取一定的收入;增级机构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为投资者分担了风险, 则也会因此而获得相应的补偿;评级结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专业的方式为证券进行了客观的评级, 从而使投资者能够直观、简单的对各类证券产品的优劣性产生直观的认识, 则也会在其中获得相应的评级费用;而受托管理人和服务人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因为自身的相应职责而获取利润。这就使得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人都会获取相应的收益。

同时, 资产证券化还能够在这个交易过程中的各方之间进行风险的分配以及再分配:当发起人对应收账款出售时, 那么也会在出售的同时消除了此款项所存在的不确定性, 而投资者以及担保机构也会在购买证券的过程中承担了部分的风险, 从而为其他投资者带来了一定的保证。总的来说, 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 有效的将资产的风险进行了再分配, 并有效的使交易过程中的每一方都能够通过自身的优势获取利益, 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规模经济。

下面, 我们则通过一个方程式对资产证券化同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EC=BC。式中, C代表的是在一年中E的交易次数, 其数值越大则代表E流动速度越快。而通过资产证券化, 则会对E的流动性进行加强。而当发起人将获得的资金存到银行之中时, 此部分资金则会通过银行又带给了其它的企业, 然后再由企业将此部分贷款证券化, 并如此循环。其同之前没有产生证券化的情况相比来说, 会有效的使E的流动速度加强, 同时C值的变动也会对整个方程产生影响。

而在较短的时间段中, 如果我国央行的货币供应量保持恒定, 那么在这个时间段内我国的物价以及人均收入也会存在一定的粘性, 而当物价水平B也保持恒定时, 那么当C发生变化使也会致使社会的其他因素发生变动。同时, 由于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 我国货币的流通速度也得到了加强, 使C的值也会随之变大, 那么我国在这个时间段内的经济总产出也会增多。而在长期时间段中, 我国的总产出保持在平均水平, 那么就会使我国的物价B存在一定的伸缩性, 而当E也保持恒定时, 那么C在增加的过程中也代表B的增加, 从而可以看出在长期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 会引起社会的通货膨胀。

3 结束语

总的来说, 资产证券化的出现有效的使公司能够获得新的融资方式以及流动性的资金, 对于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影响。虽然在目前资产证券化在世界范围内遭受了较大的挫折, 但是我们应当对其产生正确的认识, 在对其运行机理以及经济效应有所掌握之后, 以合理的方式有效的对其进行利用, 才是我们应当做的。

摘要:本文将就资产证券化的运行机理及其经济效应进行一定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运行机理,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邹海涛.后危机时代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之思考[J].财会月刊, 2010 (15) :45-46.

[2]叶婉君.从次贷危机反思中国资产证券化[J].金融经济, 2010 (14) :31-33.

经济机理 篇10

一、物流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价值贡献

物流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已被许多国家或地区的实践所证实, 特别是近年来, 物流的系统、集约作用, 又展现了它降低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 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就我国而言, 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 物流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 据统计数据显示, 2009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96.65万亿元, 同比增长7.4%, 物流业增加值为2.31万亿元, 同比增长7.3%, 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6.1%。物流产业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一个与社会经济“同生共长”的综合体。

1、物流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现从国民经济统计的角度, 研究物流对GDP增长的作用。假定国民经济各部门增长的共同作用和结果是全社会GDP的增长, 各部门对GDP影响的大小与该部门GDP占全社会GDP的比重成正比。定义物流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K= (物流业增加值×物流业增长率) / (GDP×GDP增长率)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 2003—2009年我国物流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物流业的增加值逐年提高, 2003年仅为0.79万亿元, 2009年达到2.31万亿元, 2009年相当于2003年的近4倍。就物流业对GDP的贡献率而言, 基本上呈现上升的趋势, 2003年物流业对GDP的贡献率只有0.08, 2007年高达0.12, 由此, 物流业为誉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第三利润来源”, 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和区域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2、物流需求系数

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消费者愿意而且有能力购买的商品数量, 物流需求也就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社会产品总量的增长, 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活动对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商品以及废旧物品、废旧材料等的配置作用而产生的对物在空间、时间和费用方面的要求, 涉及采购、配送、运输、库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需求等物流活动的诸方面。根据相关资料, 2005—2009年我国物流需求系数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发现,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物流的需求越来越大, 尽管从图上看2008年、2009年物流需求系数约有下降, 那是因为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加深, 物流行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也受到了严重冲击。物流市场需求急剧萎缩, 运输和仓储等收费价格及利润大幅度下跌, 一大批中小物流企业经营出现困难, 提供运输、仓储等单一服务的传统物流企业受到严重冲击。整体来看, 国际金融危机不但造成物流产业自身发展的剧烈波动, 而且对其他产业的物流服务供给也产生了不利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 对物流的需求一定会越来越多。

二、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机理

耦合 (coupling) 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 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 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例如两个单摆之间连一根弹簧, 它们的震动就彼此起伏, 相互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被称为单摆耦合。类似地, 可以把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两个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现象定义为物流产业——区域经济发展耦合。

1、物流产业与区域产业竞争力耦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产业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进入到竞争阶段, 产业竞争的格局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成为各区域产业开拓市场、占有市场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关键, 而产业竞争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集聚经济和物流成本。区域拥有高度发达的物流产业, 就能降低其他关联产业的物流成本, 提升区域产业的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会加速产业的发展, 增加对物流的需求, 进而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

2、物流产业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耦合

根据产业结构发展演进规律, 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是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一次产业向二、三产业升级演进, 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来衡量的。而区域物流发展正是通过培育并集中物流企业, 使其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 促使区域物流业的形成并向专业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物流业的本质是第三产业, 所以物流业的发展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发达国家的实践还表明, 区域物流的发展, 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既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 又增加了税收, 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此外它还将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 以及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等各种产业的发展, 这些产业都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它们的发展, 会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区域物流的发展还有利于对分散的物流进行集中处理, 量的集约必然要求利用现代化的物流设施, 先进的信息网络进行协调和管理。相对于分散经营、功能单一、技术原始的储运业务, 区域物流属于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 具有资产结构高度化, 技术结构高度化、劳动力高度化等特征。从这个角度看, 建立区域物流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发展。区域现代物流赋予区域物流运行全新的、为物流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概念。发展区域现代物流既涉及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行业, 又涉及运输、仓储、包装、进出口、信息管理、通讯等许多服务性行业, 同时, 还将向保险、金融、餐饮、商务、旅游、商检等行业辐射, 带动整个区域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也使区域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从而开拓了区域的“第三利润源”, 大大增强了区域对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资源的吸纳能力。

三、实施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的对策思考

中国物流行业起步较晚,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 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而且正处于有利时机, 但仍有不少制约因素。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消除障碍,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才能把现代物流产业真正培育成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一, 科学规划和建设物流基础设施, 为区域物流业的发展提供硬件保障。我国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 尚未建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物流园区、物流技术装备等能力有待加强。俗语说:“要想富先修路, 路畅通才能百业兴”。在物流运输中, 无论是公路运输, 还是铁路运输, 其前提条件是要有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只有科学规划和建设物流基础设施, 才能降低物流成本, 进而促进区域物流业的发展。

第二, 实现物流业信息化管理。物流管理同样具有一般企业管理的共性, 它涉及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运作不好, 将导致企业物流效率乃至整个企业运作效率的低下。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则恰好为物流管理提供了良好的运作平台。在网络环境下, 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企业能更好地实现信息共享, 降低了物流企业的运行成本, 为产品提供更大的附加值。

第三, 大力培养合格的物流人才。我国物流技术、人才培养和物流标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 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 但是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物流人才特别是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需求量的急剧增加。不断研究物流企业对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的知识和能力需要, 努力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

未来中国物流产业将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并呈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与特征。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物流产业规模将继续快速扩张;与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相适应, 并逐步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摘要:物流业已由过去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先导行业。为了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需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 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来研究我国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估计我国物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实施方案, 以引导我国物流业与区域经济更好地协调发展。

关键词:物流,区域经济,物流需求系数

参考文献

[1]王瑞莉:物流业如何实现信息化管理[J].商场现代化, 2009 (2) .

[2]曹燕红:试论企业物流成本[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07 (3) .

[3]李力、杨柳: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6 (6) .

上一篇:桥梁保护施工技术下一篇:小型收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