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机理

2024-06-25

成矿机理(精选三篇)

成矿机理 篇1

江西省修水县郭家坪铀矿床位于扬子准地台的江南台隆之修水—都昌台陷的修水———武宁凹褶断束内的修水复向斜西端 (图1-1) 。修水复向斜由三个雁形排列小向斜组成 (东港—董坑向斜、东津—杭口向斜、修水—庙岭向斜) ;郭家坪铀矿位于东港—董坑向斜南翼的上震旦———下寒武系地层中。

1.1 区域地层

区域出露的地层主要有: (1) 中元古界双桥山群构成区域褶皱基底。其岩性为一套巨厚的海相浊流沉积为主的复理石建造或类复理石建造及火山—火山碎屑沉积建造的泥砂质、浅变质岩系, 金、铀含量较高, 广泛分布于九岭山、九宫山一带, 构成九岭复背斜、九宫山复背斜核部地层。 (2) 震旦系地层。分布于修水—武宁复向斜两翼, 呈角度不整合于双桥山群之上, 分为下统硐门组和南沱组, 上统陡山沱组和灯影组, 属浅海—潮坪相的硅质泥砂质碳酸盐建造, 岩性为含泥硅质白云岩、硅质岩。

1.2 区域构造

区内基底褶皱复杂, 以近东西向展布的修-武复向斜表现最强烈;盖层褶皱开阔, 两翼基本对称。断裂构造发育, 空间展布上大体可归纳为NNE向、NEE向、NW向三组。 (1) NEE向构造, 主要为加里东期构造活动的产物, 一般平行或近于平行基底褶皱的轴向, 控制着地层的发育, 岩浆岩的活动及断陷盆地的展布, 如古市—德安深断裂, 渣津—柘林大断裂等。 (2) NNE向断裂为区域上的郯庐深大断裂西枝, 其规模较大, 斜切基底和盖层褶皱, 从加里东—喜山期 (燕山期活动最强烈) 多期多次活动, 它控制了本区铀矿床、铀矿化的空间分布。 (3) NW向构造规模小, 分布零星, 切割NNE向构造, 形成较晚, 为喜山期产物。

1.3 区域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受大断裂控制, 总体呈东西向带状分布。岩浆活动始于晋宁期, 终于燕山晚期, 以燕山期活动最强烈, 主要分布于九岭山、幕阜山、九宫山一带。九岭山以晋宁期的九岭富斜长花岗杂岩体为主, 呈岩基产出, 为复式岩体。幕阜山岩体主要为燕山早期的中粒二云母花岗岩、中粒斑状二云母花岗岩, 岩石易风化, 伟晶岩脉发育, 燕山晚期的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及煌斑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呈岩株、岩脉侵入其中, 该岩体铀含量较高, 铀异常点带较多。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地层岩性

区内主要出露地层主要有震旦-寒武系及第三系, 地层总体走向NEE向, 倾向NNW, 倾角15°左右。震旦系分布于区内南部, 分为下硐门组 (浅表海相碎屑沉积的长石石英砂岩) 和南沱组 (冰水沉积的冰碛砂岩) , 上统陡山沱组 (浅海潮坪相还原环境下的碳酸盐细碎屑沉积物) 和灯影组 (浅海相的含炭硅质岩为主) , 岩石中富含黄铁矿且硬、脆、软相间, 易形成滑脱构造, 是区域上的重要赋矿层位。下寒武系主要分布于区内的中部, 为高炭质泥岩。区内的北部及北西部为下第三系武宁群红色砂砾岩。

2.2 矿体特征

区内共圈定工业铀矿体26个, 主要以盲矿体产出, 地表除在下寒武系王音铺组地层中局部见铀矿化外, 其它地层均未见铀矿化产出。

铀矿体产出主要分布在立新水库以西地区 (图2-1) , 以东仅见1个工业铀矿体。矿体的产出虽然与断裂构造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 但赋矿地段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一组近于平行的NE-NNE向断裂构造的发育地段。

区内铀矿 (化) 体赋存的地层及层位较多, 从震旦系下统南沱组—下寒武统王音铺组地层均有铀矿化产出, 工业铀矿体主要产于上震旦统灯影组底部及陡山沱组第七层、陡山沱组第四层、下震旦统南沱组地层中。其中陡山沱组第四层为主要赋矿层位。矿 (化) 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

矿体的赋存标高为60m至280m。变化范围达220m, 但主要矿体标高在150m至240m范围。矿体一般埋深30m至150m。

矿体多以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 矿体的延伸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 但矿体的厚度变化较大, 最小厚度只有0.38m, 最大厚度为8.41m, 平均厚度1.61m。矿体品位一般为0.05%-0.2%, 最高为0.99%, 矿床的平均品位0.12%。

矿床铀品位变化系数为133%, 为金属组分分布不均匀的矿床。而主要矿体品位变化系数为25.6~69.3%, 属金属组分分布均匀的矿体。

矿床厚度变化系数90%, 属矿体厚度较稳定的矿床。主要矿体厚度变化系数为51.2-103.8%, 一般主要矿体内部厚度变化较小, 相对厚度较稳定, 而边缘部位的矿体厚度变化过大, 造成整个矿体厚度变化大。

2.3 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石类型

矿石结构主要有不规则环状结构、条纹状结构、似脉状结构、星散状结构等四种。矿石构造有角砾状、浸染状、条带状、细脉及脉状构造等。

根据矿体赋存的不同岩性特征, 区内可划分出三种不同的矿石类型:微晶白云岩型矿石、冰碛砂岩型矿石及含碳硅泥岩型矿石。

⑴微晶白云岩矿石:矿体主产于陡山沱组地层中, 矿石为微晶白云岩, 主要由碳酸盐 (白云石) 、暗色矿物、石英及金属矿物 (黄铁矿、闪锌矿等) 组成, 碳酸盐占70%以上, 呈微晶颗粒状, 暗色矿物定向排列, 使岩石显条带状构造。镜下观察, 岩石中的碳酸盐有两期两种成分, 早期碳酸盐 (白云石) 为微晶粒状, 颜色较暗, 后期的碳酸盐 (也为白云石) 较干净, 呈脉状穿插在早期的碳酸盐中 (照片2-1、2-2) 。

⑵冰碛砂岩型矿石:矿石为南沱组冰碛砂岩、粉砂岩, 深灰色、灰绿色, 粉砂泥质结构。碎屑成份主要是石英, 个别长石, 其次为泥岩、碳质泥岩、泥硅岩、硅岩等, 含量占50%以上, 碎屑粒度为0.01-1mm以粉砂及砂级碎屑为主, 少量砾石大于2mm, 多为硅岩、花岗岩、泥硅岩等。碎屑呈棱角状分选性差。胶结物由泥质物水云母及铁质氧化物组成, 呈基底式胶结。

⑶硅泥岩型矿石:矿体主要赋存于灯影组中部地层中, 原岩为硅质岩或泥质硅岩, 隐晶质或泥质结构, 显微条带状构造, 岩石由晶质、非晶质硅质物及泥状物质 (高岭石) 组成, 含少量水云母, 泥质物被铁的氧化物浸染呈褐黄色, 隐晶石英重结晶, 此外还偶见方镁石。

矿石化学成分见表2-1, 2-2。

核工业北京铀矿地质研究院2009年

核工业北京铀矿地质研究院2009年

表2-1、2-2反映出围岩与矿石的化学组分和微量元素含量基本一致。但部分元素在矿石中略呈增高之趋势, 总的反映了成矿过程中没有较大的元素带进或带出, 从而说明了区内是以同生沉积成岩成矿为主和后期的热液改造叠加作用相结合的成矿特点。

2.4 铀矿赋存状态

铀主要以沥青铀矿和少量的铀石的形式存在, 铀矿物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布:1、围绕在黄铁矿的周围分布;2、围绕在闪锌矿的周围及闪锌矿的裂隙中分布;3、围绕在岩石中的微裂隙和岩石中的空洞分布。

2.5 围岩蚀变

矿床内蚀变主要有碳酸盐化、硅化、红化等蚀变现象, 它们与矿化有着一定的联系。碳酸盐化现象在矿床岩层中发育普遍, 有成岩期和成矿期方解石脉, 前者往往呈白色, 顺序发育较好, 规模较大, 与矿化无关, 后者呈肉红色, 与矿化有关。在ZK4809孔矿化岩芯中见其交代围岩的现象 (如图2-2) , 原岩被溶蚀形成孔洞。

硅化现象在岩层中也较为发育, 外貌与一般炭质泥岩无异的岩石, 硬度却明显大于小刀, 显微镜下可见平行层面的石英细脉, 这种硅化蚀变发育在矿体附近, 对找矿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红化是指云雾状赤铁矿质点对构造破碎带的破碎岩、角砾岩及碳酸盐充填物浸染而造成岩石发红的现象, 一般比较轻微, 常与黄铁矿化相伴生, 可作为富矿石的找矿指示标志。

3 铀成矿机理分析

3.1 成矿作用

碳硅泥岩型铀矿床的成矿是多种成矿作用叠加的结果, 认真分析郭家坪地区的铀成矿地质特征并与邻区的董坑铀矿床类比, 我们认为区内铀的成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是多种成矿作用叠加的结果。既有同生沉积成岩成矿作用的预富集、又有地下热液 (岩浆热液?) 改造成矿作用的叠加、也不排除有地表水和地下水淋积成矿作用的存在。

3.2 成矿地质条件

认真研究分析郭家坪地区的地质背景和铀矿化特征, 我们认为区内有较好的铀成矿地质条件, 是碳硅泥岩型铀矿找矿的有利地区。

3.2.1 区域成矿条件

赣西方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碳硅泥岩型铀矿的成区内, 郭家坪地区位于该成区内的西段, 即董坑铀矿床的外围, 与其有类似的铀成矿地质背景, 处于区域铀成矿的有利部位。

3.2.2 铀源条件

区域内岩浆活动强烈, 自晋宁期限至燕山期均有岩浆活动, 特别是燕山晚期的幕阜山岩体是区域上的富铀岩体, 另外上震旦~下寒武系地层也是重要的富铀层, 特别是下寒武系地层比正常沉积岩中铀的丰度值高出12至15倍, 区内上震旦下寒武系地层发育, 从而说明区内铀源条件充足。

3.2.3 岩相古地理条件

区内自晚元古代至早古生代一直处于古陆边缘的陆海—潮坪环境, 形成了一套含铀碳硅泥岩沉积建造和有利于铀富集成矿的岩性系列组合。如上震旦系陡山沱组下部的灰黑色含炭泥质白云岩 (底板) ———中部灰白色富含黄铁矿的微晶白云岩 (产矿层) ———中上部硅质白云岩 (顶板) 组合。该岩序组合由于在物质成分、机械物理性质等方面的差别, 利于成岩期后层间构造的发育, 提供成矿的有利空间和地球化学障壁, 起到控制铀的成矿作用。

3.2.4 有利的含矿岩性条件

区内上震旦下寒武系地层不仅是极重要的铀源层而且是极其良好的储铀层。

主要含矿岩层为一套簿-中层状, 岩性为泥岩、白云岩、硅岩交替出现, 造成了岩层的机械物理性质及物质成分的不均一性, 而易形成破碎带和节理、裂隙密集带, 特别微细原生裂隙发育, 是铀富集的有利场所。

主要含矿岩石的矿物成份主要为白云石, 在地下水作用下, 白云石溶蚀, 形成较发育的空洞及间隙, 是铀的有利容矿空间, 电子探针显示铀矿物就产于岩石的空洞中。

岩石中富含有机质、粘土矿物、黄铁矿、闪锌矿等聚铀剂, 特别是黄铁矿、闪锌矿等硫化物, 其含量一般为5%-8%, 高者达15-20%, 矿石电子探针资料表明, 铀矿物 (沥青铀矿、铀石等) 大多与黄铁矿、闪锌矿密切相关。因为硫化物在氧化条件下被氧化, 使地下水酸度增大, 利于岩石中分散的铀浸出;在还原条件下则又利于含铀地下水中的铀还原沉淀, 富集成矿。所以硫化物在铀的成矿过程中既起了氧化剂的作用又起了还原剂的作用。

3.2.5 构造条件

郭家坪地区由于处于区域铀成矿构造带内, 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 断裂构造、层间构造、节理、裂隙带发育, 特别是区内铀矿体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一组近于平行的NE-NNE向断裂构造的发育地段。虽然在该组构造带内无明显的铀矿化产出, 但不可否认断裂构造在铀成矿过程中的作用。

上震旦下寒武系地层岩性变化复杂, 特别是震旦系上统硅质岩、泥岩、白云岩等交替出现, 因此在长期的多期次的构造运动作用下, 这套地层中层间破碎带非常发育, 为铀矿体的赋存富集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特别是当陡倾斜的裂隙带迭加于层间破碎带之上, 常形成厚度大、品位富的铀矿体。

3.3 找矿标志

上震旦下寒武系地层是该类型铀矿床的“铀源层”和赋铀层, 铀矿体的产出与该地层的分布息息相关, 其分布地区是寻找该类型铀矿床的有利地区。

上震旦下寒武系地层被一组平行展布的NE-NNE向断裂构造发育地段的有利岩性中, 是寻找该类型铀矿体的有利地段。

不同物理性质的岩性接触部位, 即层间破碎带发育部位, 及其与陡倾斜的密集裂隙带相交部位, 是该类铀矿床矿体富集的有利空间。

4 结论

本区的成矿条件及成矿作用决定了本区铀矿化类型和特征。矿体的形成多为多期次多阶段叠加累计形成。

区内北部构造夹持部位应是下步找矿工作的重点地段, 特别要注重其红层覆盖区下部的上震旦下寒武系地层中的深部找矿工作, 研究NE—NNE向构造的延伸和发育情况。

摘要:修水郭家坪铀矿床位于我国碳硅泥岩型铀矿成矿带的中段, 属董坑铀矿床北东向的外围地段, 是碳硅泥岩型铀矿成矿的有利地段。近年来, 通过对该地区的各类地质找矿工作以及分析前人在本地区的找矿成果, 认真研究该地区的铀矿化特征和铀成矿机理, 指出区内北部构造夹持部位应是下步找矿工作的重点地段, 特别要注重第三系红层覆盖区下部的深部找矿工作。

关键词:成矿地质条件,找矿标志,矿石类型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区域地质志, 1982, 7.

[2]华东铀矿地质志, 2005.

[3]EJ/T832-94, 碳硅泥岩型铀矿找矿指南, 2002, 12.

[4]修水地区碳硅泥岩型金 (铀) 矿形成地质条件及成矿预测, 北京研究所, 1992.

[5]江西省修水县郭家坪铀矿点评价报告, 1977, 12.

成矿机理 篇2

豫西南泥湖钼钨铅锌银矿田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金堆城-南泥湖钼钨多金属成矿带的东部.在矿田内除了早期探明的.斑岩-夕卡岩型钼钨矿床和夕卡岩型多金属硫铁矿床外,最近几年又在其外围发现了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它们在空间上呈规律性分布.成矿流体及硫、铅同位素研究表明:钼钨及多金属硫铁矿床与铅锌银矿床为同一成矿系统的产物,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晚期有大气水加入,成矿物质和花岗斑岩一起源于下地壳.年代学研究表明:钼钨铅锌银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在140 Ma左右,形成于中国东部构造体制大转换晚期的岩石圈伸展环境.其成矿机理为:在华北克拉通南缘由于俯冲的扬子板片可能发生断离,软流圈物质通过板片断离窗上涌,幔源岩浆在壳幔边界附近发生底侵作用,诱发碰撞加厚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含矿的花岗质岩浆,沿NNE向断层与EW向的断层交汇处上升并在较高的构造层次上侵位,形成花岗斑岩体以及钼钨矿床、多金属硫铁矿床及铅锌银矿床.

作 者:叶会寿 毛景文 李永峰 燕长海 郭保健 赵财胜 何春芬 郑榕芬 陈莉 YE Hui-shou MAO Jing-wen LI Yong-feng YAN Chang-hai GUO Bao-jian ZHAO Cai-sheng HE Chun-fen ZHENG Rong-fen CHEN Li 作者单位:叶会寿,YE Hui-shou(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河南,郑州,450007)

毛景文,MAO Jing-wen(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李永峰,郭保健,郑榕芬,陈莉,LI Yong-feng,GUO Bao-jian,ZHENG Rong-fen,CHEN Li(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燕长海,何春芬,YAN Chang-hai,HE Chun-fen(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河南,郑州,450007)

赵财胜,ZHAO Cai-sheng(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

成矿机理 篇3

关键词:湖北;响水潭地区;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1. 地层特征

本区主要出露的是大别山变质杂岩,可分为大别山岩群(ArD)和花岗质片麻岩套两部分。

1.1 大别山岩群

分布于花岗质片麻岩之中,呈大小不等的包体产出,为基性—中基性—酸性的火山沉积变质岩组合,在区内主要分为以下两个组。

大理岩、斜长角闪岩组(ArD1):主要分布于陈林沟断裂带中西段的两侧,其他地段均有零星分布。该组岩性主要有斜长角闪岩、大理岩、透闪石化大理岩等,偶夹变粒岩、石英岩、斜长片麻岩等。

斜长角闪岩、斜长片麻岩组(ArD2):该组主要分布于陈林沟断裂南侧鲤鱼背一带,与斜长角闪岩、斜长片麻岩组(ArD1)组合在一起,该岩组主要岩性为斜长角闪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变粒岩等岩性等,偶夹二长变粒岩、二长片麻岩等。

1.2 花岗质片麻岩套

是大别山变质杂岩的主体。主要岩性及原岩类型可分为二类:一类为龟峰山片麻杂岩(Pt1Ggn),另一类为平湖片麻杂岩(Pt1Pgn)。

龟峰山片麻杂岩(Pt1Ggn):即在原大别山群中识别出的碱性花岗岩系列的变质岩。分布于双河口以东及陈林沟、侯家山、抗家边等地,主要岩性为钾长花岗质片麻岩、斑状二长花岗质片麻岩、二长花岗质片麻岩,以后者多见。野外所见岩性为黑云二长片麻岩、二云二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局部的白云母是黑云母退变的产物。

平湖片麻杂岩(TTG系列:Pt1Pgn):即在原大别山群和桐柏山群中识别出的TTG系列的变质岩。主要分布于马家沟以西地带,此外在其他各处零星可见。岩体规模大小不一,形态明显受构造控制,多表现为北东向展布的脉状体,部分边界呈花边状,侵入于龟峰山片麻岩之中。岩性主要包括英云闪长质片麻岩、花岗闪长质片麻岩和奥长花岗质片麻岩三大类,以前者为主。

本区第四系分布于山涧沟谷中,其岩性为砂土、亚砂土、亚粘土及砾石等。

2. 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以中酸性岩为主,另见少量基性岩脉。鲤鱼寨英云闪长岩体(οβδ23):为晋宁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分布于本区中部和北部,占工作区面积60%以上。岩石灰—灰白色,中粗粒花岗变晶结构,块状—微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为奥长石、石英、钾长石、黑云母、角闪石。局部见钾长石斑晶,斑晶大小2mm~6mm,这种岩性一般分布于岩体边部。

徐天寨岩体(γ53):分布于本区中部的徐天寨、定安寨及燕子岩等地,属燕山期产物,为龙井脑岩体群的一部分。地表受北东和北西向断裂控制,钻孔资料及物探资料显示其深部为一巨大岩基,与龙井脑岩体相连,岩石灰——灰白色,中——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正长石,更长石,石英,黑云及副矿物榍石、锆石等组成。岩体与围岩呈渐变过渡关系,并有宽窄不一的混染带存在。

岩脉在区内分布广泛。多沿裂隙或构造层侵入,长数米到数十米,宽0.5m~3m不等,有晋宁期的基性岩、辉绿玢岩等及燕山期的花岗岩脉,燕山期的花岗岩脉、花岗斑岩脉、煌斑岩脉、石英脉等,常充填于破碎带中。值得注意的是含矿断裂带中的石英脉、煌斑岩脉与本区金矿化关系密切,石英脉为金矿体的直接载体,煌斑岩脉则是金矿体存在的标志。

3. 构造特征

区内褶皱构造表现的早期剪切褶曲和迭加褶皱,因此本区脆性断裂最为发育,断裂按走向分为北西向、北东向、近南北向几组,分别与区域断裂配套,各组断裂特征如下:

北西向断裂:以姜家咀——黄土岭断裂(F2、F15、F20、F24、F42)最具代表性,断裂带中普遍发育硅化、绿泥石化碎裂岩,普遍充填石英脉,局部充填有煌斑岩脉,断裂带呈舒缓波状,表现为逆断层性质。在八字门、槐树坳、姜家咀等地段地表见明显黄铁矿化、方铅矿化石英脉及黄铁绢英岩,存在金矿体;该组断裂被后期近东西向断裂错断。

北东向断裂:规模较大,多为晚期左型脆性剪切性质,切割北西、南北向断裂,产状变化部位偶见矿化。

近东西向断裂:以陈林沟断裂(F43)为代表,具强蚀变,富含硫化物,为直接储矿构造。陈林沟断裂总体由多条断裂羽状排列组成。局部北倾,倾角较陡,断裂带中发育有硅化碎裂岩、铅锌矿化石英脉,黄铁绢英岩等,岩石普遍具硅化、钾化等蚀变现象,断层面大多为舒缓波状,局部光滑平直,断层早期表现为张扭性正断层的性质,晚期以压扭性为主,具有多期活动特点。

近南北断裂:断裂规模及产状变化较大,各断裂宽窄不一。以双河口和郭云坳断裂为代表,在其两侧出现多条规模不等的平行小断层,沿断裂带充填石英脉,局部有煌岩脉充填,断面呈舒缓波状,产状较陡,构造角砾岩呈棱角状次棱角状,大小不等,具正断层性质特征。带内岩普遍具褐铁矿化或黄铁矿化,其中部分地段发育有高品位的金银多金属矿化的石英脉。

4. 矿床成因

4.1 成矿物质来源

矿体Pb同位素组成与龙井脑岩体Pb同位素组成一致,因此Pb同位素来源与燕山期岩体有关;区内δD值为-65‰,δ18O为2.21‰,从δO与δD组成图解现陈林沟矿床落在天水与岩浆水交界处,说明其热液来源主要是岩浆水,有少量天水混入。

区域上大别山杂岩中大别岩群金的丰度值为2.6×10-9,本花岗岩片麻岩的Au丰度值为2.04×10-9,而本区在矿区近矿围岩中,Ag背景值均<1×10-9,说明Au出现明显亏损,比大面积丰度值低得多,说明成矿的金质来源于围岩,同时也说明了深部成矿的可能性极大。

4.2 矿化富集规律

区域上大崎山——响水潭地区金矿类型,可划分为二型五式,即石英脉和蚀变岩型两型,石英脉型中有陈林沟式,魏家上湾式、何家畈式三种;蚀变岩型可分为:祝家冲式、宋家湾式。本区主要发育的是陈林沟式和宋家湾式金多金属矿,控矿构造是北北东向断裂带、正断层,储矿构造是与北北东向断裂带伴生的东西向、近南北向断裂。陈林沟金银多金属矿区和侯家山、抗家边金矿点含矿断裂均为东西向的破碎带,早期表现为交代型,后期以充填为主,由石英脉型金及多金属矿发展为石英脉、蚀变岩混合型的金银铜矿,深部为蚀变岩型金矿。姜家咀——八字门金矿区和双河口金矿区含矿断裂均为近南北向的破碎带以及与产行的次级断裂构造中,地表为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混合型金矿,深部蚀变岩型金矿。

4.3 控矿地质条件

据马家沟、吴家畈矿体及矿化体地质特征,金的赋存状态大部分以互化物的矿式——银金矿出现,其成色、平均671~705。经测定石英均——温度为135℃~260℃,包体的爆裂温度确定金的成矿温度为263℃~327℃。主要矿物组合及相互关系,具有多期活动特点。该区与金矿成矿有利的围岩顺序为斜长角闪岩→片麻岩→花岗质片麻岩→其他岩石;与成矿有利的蚀变岩类型为硅化→钾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

4.4 矿床成因

(1)本区含矿热主要来源于燕山期花岗岩,由通过岩体的断裂作通道运移含矿热液到构造薄弱部位沉淀。岩浆中混有少量地下水。(2)矿体赋存于石英脉和蚀变岩中,具有热液充填交代特征,矿石见有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交代残余结构和重结晶结构。(3)金矿体严格受断裂带控制,断裂带是良好的热液通道和成矿场所。含金(银)石英脉中石英中石英温度为135~322℃,反映了金成矿温度也在此范围内。根据上述特点,本区金矿的成因类型属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5. 找矿标志研究

(1)宏观上东西向断裂带,北北西向断裂带及南北向断裂带与重砂或化探异常套合区域为找矿有利地段。三组含矿断裂带中断裂产状变化部位,羽状断裂的岩桥部位是富矿存在最有利地段。

(2)在地表断裂带中黄铁矿化、方铅矿化等是矿化的直接标志,硅化、褐铁矿化及羽脉状细小石英脉是断裂带中含矿间接标志,强烈的绿泥石化,断层泥也是断裂带中改造最完全地区也是成矿最有利地段。

(3)地表含矿断裂带中煌斑岩脉、辉绿玢岩脉的出现,标志着富矿体即将出现。含矿断裂带次级断裂发育部位,断裂膨胀部位是矿体富集部位。断裂带中岩石Au、Ag、Cu、Pb、Zn元素异常重叠且与Hg元素异常吻合,则标明深部矿体存在。根据前面所讨论的矿体分带特征不同断裂中矿体赋存于不同地段,因此在地表注意寻找同标高的露头。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湖北省区域地质志[M],1990.

上一篇:急性结核性胸膜炎下一篇:观光示范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