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机理

2024-06-28

生理机理(精选四篇)

生理机理 篇1

1 干旱对植物造成伤害的机理

1.1 植物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水是植物重要的组成成分, 植物细胞只有在一定的含水量的情况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缺水不仅会使细胞质凝聚, 还会使膜质双分子层失去选择透过性, 影响酶的功能, 使代谢发生紊乱, 细胞便不能正常生长发育, 植物一般表现为植株矮小、分枝少、叶片小。王富举等[1]研究发现, 干旱胁迫使得小麦的根、叶生长均受到抑制。

1.2 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光合作用是植物获得物质与能量的基础, 提高植物光合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增加光合面积, 但是干旱影响了叶片等光合器官的生长发育, 影响叶肉细胞的功能, 从而降低了光合效率;同时, 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而干旱条件会促进气孔的关闭[2,3], 阻碍CO2的进入, 从而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有研究发现, 干旱引起细胞内活性氧增多[4,5], 而活性氧的积累会破坏光系统[6,7], 从而使得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进行;干旱促进叶绿素的降解, 阻止叶绿素的生物合成, 从而降低光合效率[8]。

1.3 植物体内有害物质积累

自由基的积累会导致植物的衰老, 正常情况下, 植物体内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能够被自身的抗氧化系统及时清除, 并不会对植物造成伤害[9]。但是, 干旱条件下, 这种平衡便会遭到破坏, 使得植物体内积累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 从而破坏生物膜系统, 改变膜的透性, 造成离子外漏, 生物大分子不能合成、结构受到破坏, 最终导致植物的死亡[10,11,12]。

2 植物抗旱的机理

2.1 植物抗旱相关物质

2.1.1 渗透调节物质与植物的抗旱性

植物细胞吸收水分的方式是通过渗透作用, 水分在细胞间的流动也是从水势高的一方流向水势低的一方[13], 同样根系要想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那么根系细胞的水势必须低于土壤的水势。干旱条件下, 土壤的水势降低, 植物要想保水, 必须降低自身的水势, 所以在遇到干旱胁迫的时候, 植物体内的渗透调节物质便会积累, 例如无机离子、糖类、游离氨基酸、生物碱、脯氨酸[14,15,16,17]等增多, 一方面降低了植物细胞的水势, 另一方面也增大了细胞质的粘度, 维持了酶的活性。张婷婷等[18]研究发现盐碱胁迫下水稻体内脯氨酸、甜菜碱和肌醇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上升, 且正常情况下耐盐碱的品种体内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比不耐盐碱的品种高。郭春芳等[19]研究发现茶树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以及脯氨酸的含量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大而增多。

2.1.2 抗氧化保护性物质与植物的抗旱性

前面提到, 干旱胁迫下会造成植物体内积累大量的活性氧物质, 这些活性氧会破坏膜系统。短时间的胁迫, 植物可以靠自身的活性氧清除系统, 帮助植物度过难关, 超出植物消除能力时就会对植物造成伤害。

活性氧清除酶类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 清除细胞内的超氧根阴离子 (O2-) ;过氧化氢酶 (CAT) 、过氧化物酶 (POD) , 清除H2O2, 催化H2O2分解为H2O和O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 , 使有毒的过氧化物还原成无毒的羟基化合物, 同时促进H2O2的分解;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As A-POD) , 以As A为电子供体, 催化As A与H2O2反应, 降低叶绿体中的H2O2。

贾学静等[20]研究了干旱胁迫对金心吊兰叶片的活性氧及其清除系统的影响, 发现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 叶片各区域SOD与P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井大炜等[21]发现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 杨树幼苗叶片的SOD、POD和CAT活性均先升高后降低。

2.1.3 植物生长调节剂类物质与植物的抗旱性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ABA在植物抗逆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22,23], 例如植物受到干旱胁迫时, 植物体内就会合成大量的ABA, 作为信号传递到叶片, 引起气孔的关闭, 从而减少蒸腾引起的水分散失, 提高植物的抗旱性。SA、JA、ET也是重要的植物抗逆生长调节剂[24], 但是他们在起作用的时候又是通过与植物生长有关的生长调节剂 (如CTK、GA、IAA) 相互作用实现的[24,25,26]。

2.2 植物形态结构与植物的抗旱性

通过比较不同抗旱性植物的形态特点发现, 抗旱性较强的植物根冠比较大, 因为植物主要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 发达的根系有利于植物对水分的吸收。此外抗旱性较强的植物叶片较小、气孔数目较少、角质化程度高, 用以降低蒸腾作用造成的水分散失。

植物体内水分的存在状态分为自由水和束缚水, 保水能力强的抗旱性植物体内束缚水的比例也高。

3 展望

生理机理 篇2

CU22+是植物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微量矿质元素之一,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器官分化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就Cu2+在植物体内的生理功能、毒害机理及其在植物离体培养中的作用做一简要综述.

作 者:白延红 马胜利 徐彩玲 刘文国 BAI Yan-hong MA Sheng-li XU Cai-ling LIU Wen-guo  作者单位:白延红,刘文国,BAI Yan-hong,LIU Wen-guo(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陕西,杨凌,712100)

马胜利,MA Sheng-li(陕西华山企业公司,陕西,华阴,714207)

生理机理 篇3

细胞自噬是什么?

自噬是细胞内的一种“自食”现象。细胞自噬已经被研究人员研究了60多年,目前的定义是,细胞自噬是指生物膜(大部分表现为双层膜,有时多层或单层)包裹部分细胞质和细胞内需要降解的细胞器、蛋白质等形成自噬体,并与内涵体形成自噬内涵体,最后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降解其所包裹的内容物,以实现细胞稳态和细胞器的更新。

通俗地讲,细胞自噬就是细胞的自我吞噬,通常发生在细胞或者机体缺乏能量、或受到环境胁迫,如缺乏氨基酸、缺氧的情况下,细胞里会产生双层膜结构,包裹自己的一部分细胞器,运送到溶酶体进行降解。

自噬的出现是因为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不断产生受损伤的细胞器,如受损的线粒体、蛋白质聚合体等,这就需要细胞清理它们。通过自噬作用,组织和细胞对自身不断地清理,以保持细胞的稳态平衡。这个作用有点像人用吸尘器清洁卫生,用以吸收室内各种脏东西,从而保持室内清洁和干净。

自噬这个单词源于希腊语,希腊语单词前缀auto意为“自我”,另一个希腊语单词phagein意为“吞食”,二者组合成一个词就是自我吞噬。最早研究细胞自噬并提出这一概念的并非大隅良典,而是比利时科学家杜夫。他在20世纪50年代通过电镜观察细胞的内部情况时,发现了溶酶体,是细胞内的一种细胞器,其功能是处理细胞摄入的营养物质并分解较大的颗粒。与此同时,他也发现了自噬现象,并且在1963年溶酶体国际会议上首先提出了“自噬”的概念。因此,他和他的同事、电子显微镜专家克洛德和帕拉迪分享了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细胞中有三种类型的自噬:大自噬、小自噬和伴侣介导的自噬。大自噬始于杯状双层隔离膜的形成(也称为自噬膜或隔离膜)。隔离膜合闭形成一个成熟的囊泡,如自噬体,最终与溶酶体融合,使自噬体的内容物被溶酶体水解酶降解。通常溶酶体被认为是作用于寿命较长的蛋白的降解。

小自噬则直接通过溶酶体膜的内陷、突出和分离来吞噬细胞质。伴侣介导的细胞自噬则是直接通过溶酶体伴侣——溶酶体膜受体HSC70和LAMP-2A运输未折叠蛋白到溶酶体中进行降解。在这三种自噬中,大自噬是最普遍的,常被简称并指代自噬。

细胞自噬与细胞凋亡(即细胞自杀)有相似处,也相辅相成,二者共用相同的刺激因素和调节蛋白,但是诱发阈值和门槛不同,它们是如何转换和协调的目前还不清楚。细胞凋亡机理的研究结果已经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英国的悉尼·布雷内、美国的罗伯特·霍维茨和英国的约翰·苏尔斯顿共同获奖,因为他们发现了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即细胞凋亡过程中的基因调节作用)。

另一方面,20世纪七八十年代,研究人员也发现了另一种与细胞自噬相似的蛋白质降解(死亡)的现象。一种被称为泛素的多肽在需要能量的蛋白质降解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多肽由76个氨基酸组成,最初是从小牛的胰脏中分离出来的。它就像标签一样,被贴上标签的蛋白质会被运送到细胞内的“垃圾处理厂”(溶酶体)中被降解。由于这一机理的发现,以色列的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美国的欧文·罗斯三人共同获得200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但是,蛋白质降解的机理并不能解释细胞是如何降解大的蛋白复合体和其他废弃的细胞器的,细胞自噬机理的发现则能解释这一切。因此,今天,继蛋白质降解后,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成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最热门的研究领域。

为何大隅良典独自获奖?

按照近年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惯例,是三人或二人获奖,而且在细胞自噬研究中,至少还有另外几人的研究也具有独创性和重要意义,但此次却是大隅良典独自获奖。这意味着,诺贝尔奖委员会认为大隅良典的发现更重要和更有创新。

大隅良典最早是在1992年的《细胞生物学杂志》(119卷第2期)上发表了发现酵母细胞自噬现象的论文,此后,又在1997年克隆了第一个酵母自噬基因(ATG),命名为ATG1,以及在2000年参与克隆了目前广泛使用的自噬标志物LC3。迄今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并克隆了40多个ATG基因。

1998年美国研究人员也在细胞自噬研究中获得重大发现,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的贝思·莱文研究小组克隆了第一个哺乳动物自噬基因,命名为Beclin 1,后者实际上是一个抑癌基因,是通过调节细胞自噬的过程来实现抑癌功能。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丹尼尔·克利昂斯基也在酵母模型的自噬研究中获得重大成果,1996年在研究蛋白从细胞质到溶酶体的定位过程中,发现这一过程和细胞自噬采用了同样的基因,因而促发了在后来发现一系列细胞自噬的调节基因。

如果说大隅良典的研究与其他研究人员有什么区别,以致诺贝尔奖委员会对其研究青睐有加,就在于他设计了不同的研究模式,直观地观察到细胞自噬现象和克隆自噬基因,并能合理和圆满地解释这一现象。

1988年,大隅良典任东京大学教养学部副教授,在博士毕业后15年拥有了自己的实验室,并且选择对酵母液泡降解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因为之前还没有任何人开展这样的研究。液泡是一种充满细胞液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主要成分,约占植物细胞体积的90%,1980年代液泡被简单地视为惰性细胞器和废物存储库。

促使大隅良典选择这一研究内容的原因主要是要完成他此前未竟的探索。在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1974~1977),他曾试图分离出酵母细胞核,但在离心管的顶层无意发现了一层明显的细胞器,这就是酵母液泡,这些成分原本是要被抛弃的,但他认为这种物质既然是酵母的细胞器,相当于人类细胞中的溶酶体,不会没有功能和作用。

nlc202309090647

回到日本东京大学理学院之后,大隅良典心无旁鹜地认真研究起酵母液泡来。经过长期观察,他发现酵母液泡具有主动运输物质的能力,运输的物质包括氨基酸等代谢物和离子,这种作用对维持细胞内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为什么酵母液泡主动运输细胞内的物质会稳定细胞?大隅良典一是通过显微镜观察液泡的变化,二是通过设置一定条件来观察,以寻求答案。当把酵母放置于缺乏营养物质的培养条件下,大隅良典发现酵母细胞内出现了自噬现象。具体过程是,酵母在饥饿状态下细胞内会形成孢子样结构,这种结构会使细胞内的代谢产物获得降解,由此让酵母细胞平稳地度过艰难的饥荒时期。

大隅良典的发现当然也有机遇,但是机遇特别宠爱像大隅良典这样有准备的人。他发现,酵母被饥饿处理几个小时后,有大量小颗粒积累在液泡内,这些颗粒能快速晃动,即所谓的布朗运动。这一运动吸引了大隅良典,让其一连观察几小时。布朗运动的产生是因为酵母含有的蛋白成分少,细胞液黏度小。这些活动的颗粒内含部分胞质成分,被酵母的单层膜结构约束。

更惊人的发现是,当正常酵母的液泡中存在降解酶时,液泡内的胞质成分会很快被降解。当时的光学显微镜只能放大600倍(今天的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已经高达2250倍),因此在大隅良典之前并没有人能直观地观察到这种现象。能让大隅良典直观地观察到这个现象的,是酵母细胞内的那些做布朗运动的细胞颗粒,没有这些颗粒的运动,也不会吸引大隅良典长时间关注和研究它们,从而发现细胞自噬。

但是,这还不是细胞自噬的全部内容,也即还不能完全证实细胞自噬。用显微镜观察并证明了自噬现象后,大隅良典要找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例如发现和确定引发自噬的自噬基因。因为如果自噬基因是灭活的,自噬也不会发生。于是,大隅良典把酵母细胞暴露在一种化学物质下,并随意引入多个基因突变,诱导细胞自噬。在发现酵母自噬现象后的一年内,大隅良典从数千个基因中筛选到自噬基因(ATG),即ATG1。

后来,大隅良典陆续发现了10多个自噬基因,再到近几年,这样的基因已经被其他研究人员发现了40多个。在后来的一系列研究中,由这些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也从功能层面上被识别。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细胞自噬是由一连串的蛋白质和蛋白质复合物所控制,每一个都掌管着自噬体的萌生和形成的不同阶段。

这些发现让大隅良典推论,细胞自噬不只是在酵母细胞中存在,而且在其他动植物的细胞中也存在。1996年,大隅良典到实验条件更好的日本冈崎国家基础生物学研究所进行研究,经过几年的艰苦工作,大隅良典证明,细胞自噬是许多动植物细胞的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其主要功能就在于能保持细胞的稳定。

细胞自噬有什么用?

细胞自噬与许多疾病、衰老和生命现象相关。细胞自噬能够控制细胞中重要的生理学功能,细胞中的组分需要被降解并且回收利用,细胞自噬能够快速提供能量并且为细胞组分的回收利用提供基本的构件,同时细胞自噬对于细胞对饥饿及其他压力的反应也至关重要。在机体感染后,细胞自噬能够消灭外来入侵的细菌和病毒,而且细胞自噬对于胚胎发育和细胞分化也非常关键,细胞还能够利用自噬来消除损伤的蛋白质和细胞器,这种细胞内部的质量控制机制对于应对老化带来的副作用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研究人员发现,干扰自噬作用或许与帕金森病、Ⅱ型糖尿病及其他机体障碍直接相关,自噬基因的突变往往也会引发遗传性疾病的发生,干扰自体吞噬过程既可能治疗癌症,也可能诱发癌症,因此,研究人员正在根据自噬的机理和过程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以开发新型靶向作用的自噬疗法,从而治疗多种类型的疾病。

以癌症治疗为例,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抑制细胞的自噬过程能够有效阻断动物肿瘤模型中的乳腺癌细胞转移,因为自噬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员对患癌小鼠进行研究,敲除了癌细胞中的自噬关键基因ATG5和ATG7,随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癌细胞的迁移运动情况,结果发现对照组癌细胞的迁移运动比较活跃,但敲除自噬关键基因的癌细胞不能移动,它们似乎被卡住了。这也意味着利用这一点可以阻止癌细胞的转移。因为,自噬是高度转移性肿瘤细胞运动和侵袭所必须的一个生物学过程。抑制自噬或许是临床上阻断肿瘤转移扩散的一个有效方法。

同时,结合自噬作用也可以让药物治癌(化疗)产生更好的效果。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癌症中心的索伯恩等人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肿瘤受到抗癌药物的攻击时,一些较敏感的细胞死亡,但另一些有抵抗力的细胞存活下来。原因在于这些敏感细胞和抵抗细胞之间存在自噬净化自己的能力不同。

例如,用一种称为IC-50的药物处理癌细胞,50%的癌细胞会死亡,但另外50%的细胞能够存活。为什么有这种差异呢?研究发现,这取决于细胞自噬水平的差异。因为,自噬可以在压力条件下帮助细胞生存,例如分解掉非必需的组分来提供能量,或者降解掉有破坏性的蛋白避免细胞损伤。

因此,自噬水平低的癌细胞在接受药物处理时死亡率会更高。但实际上研究人员发现,癌细胞死亡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细胞的自噬水平,还取决于抗癌药物的作用机制。根据自噬水平的高低将细胞分组,然后用两种激活细胞死亡受体的药物处理细胞。用第一种药物处理时,自噬水平高的细胞死亡率最高;用第二种药物处理时,自噬水平低的细胞死亡率最高。可见,使用的药物不同,自噬的影响相反。

而且,用一些生物分子激活细胞自噬也能帮助治疗癌症。一项研究发现,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的跨膜蛋白通过激活细胞的死亡受体和细胞自噬,使细胞进入程序性死亡(凋亡)。例如,Fas(Apo-1/CD95)和TRAIL就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家族的跨膜蛋白,它们介导细胞凋亡。这一过程是通过激活细胞自噬来完成的,激活细胞自噬后使得细胞的致死率或者上升或者下降,因此Fas和TRAIL介导具体细胞(癌细胞)的凋亡效果是不同的。自噬水平高的细胞对Fas更为敏感,而自噬水平低的细胞对TRAIL更为敏感,从而促使细胞凋亡。最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在不同类型的癌细胞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差异。

原因在于,一些癌细胞含有FAP-1蛋白,这种蛋白能够降低Fas杀死细胞的能力。但自噬会将这种蛋白降解,从而使细胞对Fas更为敏感。显然,自噬的这种作用只对含有FAP-1蛋白的细胞有效。

这提示,在治疗癌症时可以根据不同癌细胞自噬的机理和过程配以不同的药物,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最近的研究还发现,自噬与人的肥胖也有关。人体内存在棕色和白色两种脂肪,前者引起肥胖,因为白色脂肪堆积在皮下,负责储存多余热量;但棕色脂肪阻止肥胖,因为棕色脂肪负责分解引发肥胖的白色脂肪,将后者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热量,本身不储存热量。所以,棕色脂肪具有减肥功效。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最近 在《细胞代谢》上发表的论文指出,自噬介导的线粒体清除是导致棕色脂肪细胞向白色脂肪细胞转变的一个关键调控过程,抑制该过程可以维持棕色脂肪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从而可以让白色脂肪细胞棕色化,找到治疗肥胖或减肥的新方法。

其中的机理是,在撤除外部刺激之后,棕色脂肪细胞会逐步失去形态学和分子特征,直接获得白色脂肪细胞样特征。与此同时,棕色脂肪细胞向白色脂肪细胞转变与线粒体数目下降、自噬增加以及MiT/TFE转录因子介导的溶酶体生成激活有密切关联。自噬途径对于这个转变过程中线粒体的清除至关重要,在脂肪细胞中特异性敲除ATG5或ATG12基因,可以抑制自噬,从而能够阻止外部刺激撤除之后棕色脂肪细胞丧失,由此可以让棕色脂肪细胞维持高产热能力,抵抗人们因饮食诱导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

因此,自噬不仅与疾病治疗有关,也与生命代谢、衰老有关。在自噬的原理充分揭示后,将会引发更多的医疗和药物变革,造福于公众。

生理机理 篇4

关键词:液体地膜,棉花,产量,光合作用

之前的棉花种植中, 棉花农总是要面对的就是农田存在水分流失严重的问题, 棉花农需要对棉花田进行经常的灌溉来补充农田中的水分, 但是在烈日之下水分流失是很快的,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液体地膜覆盖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一问题, 因为液体地膜覆盖具有有效防止水分流失、阻隔水分散失渠道、升高地表温度、促进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多重优点, 因此引入液体地膜覆盖促进棉花产量提高的有效措施。

1材料与方法

中国地区地区对于棉花的种植力度是很大的, 在种植的过程中液体地膜覆盖的引入使得棉花农对于棉花的治理管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尤其在新疆部分, 采用滴灌的方式进行灌溉, 能够在节约水资源的情况下更好地进行棉花种植, 之前种植棉花时采用的塑料薄膜属于分子化合物, 它的特点是厚度薄, 脆弱易碎且不易回收, 这在种植的时候对棉花农造成了不小的问题, 时间长了之后塑料薄膜会容易碎在棉花田里面, 造成不易降解的垃圾积累, 久而久之就会对土壤造成影响, 从而对棉花的生长造成影响, 棉花的呼吸不好又怎么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进行生殖生长呢, 但是现在人们所推荐使用的液体地膜覆盖就减轻了这一环境污染的问题, 地膜是一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它是将液体进行一定比例的混合, 再将其喷洒在棉花田里面而形成的一种固化膜物质, 因为有了这层膜, 之前我们所说的棉花农遇到的土壤水分流失等问题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重要的是它所独有的提高地表温度的优点能够使棉花生长在相对比较温暖的环境中, 在光照和地表的双重温暖之下, 棉花能够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 从而生长的更加好, 这也就达到了有效提高棉花产量的目的。

在液体地膜覆盖措施的应用之后, 还是有专家对于它的效果和作用存在质疑的, 所以有高校的学生对于这一措施下的棉花田进行了一定的实验调查, 它们所采取的是实验室对照试验的方法, 采用盆栽的方式, 选取年均光照时间为2800h, >15℃积温3453.5℃, >20℃积温2965.0℃, 无霜期160h, 年平均气温 (7.5±0.80℃) , 最高温出现在7 月份, 月均温度 (24±0.75℃) , 最低气温出现在1 月份, 月均气温 (-5.0±2.05℃) , 年降水量 (215±55.0) mm。试验中它们所用到的是由某公司提供的液态地膜, 而对照组所用到的是普通的厚度为 (0.007±0.0004) mm的聚乙烯薄膜, 在实验的时候采用桶装的形式在桶中装满土壤, 分别设置为液体地膜, 普通塑料膜以及裸露土壤等3 种形式进行播种, 在播种后进行灌溉, 在播种3d后进行地膜的喷施, 喷的浓度分别设置不同的浓度梯度, 另外在浓度相同的溶液分别喷到不通花期的棉花上面, 即初蕾期, 初花期, 吐絮期等时期, 最后采用收集的方式进行收集, 对无机磷和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

2结果

前期测定过程中得到的无机磷和氨基酸的含量,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面说明棉花根系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情况, 其中的无机磷含量可以说明植物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 氨基酸含量可以说明植物合成营养物质的能力, 在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处理之后, 同学们发现了一个现象, 植物根系中氨基酸的含量变化是呈现一种双峰曲线形式的, 在棉花的盛花期对于氨基酸的合成力度是最大的, 这一结果的产生可能是由于棉花的生长特性而决定的, 更多的实验总结表明, 盛花期的氨基酸含量在不同的浓度下是不同的, 其氨基酸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高了7.55%、22.50%、21.21%、8.55%, 这些数据表明适量浓度的液态地膜覆盖是可以增强棉花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合成能力的, 在这一基础之上再进行由根部向植物体部分的营养输送过程, 从而促进棉花的生长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另外由于覆盖的方式不同, 最后试验对棉花产量的影响也是不尽相同的, 总体来看的话, 在花蕾时期的棉花的蒸腾速度是最大的, 之后就是, 苗期与花铃期, 平均蒸腾速度最慢的就是吐絮期了。对于棉花的生长速度以及产量是有很多的因素影响的, 其中光照, 空气湿度, 地表温度, 以及水分含量对于棉花的产桃数量及重量都是一种影响因素, 另外的一个影响层面就是LED光照强度, 不同的LED光照强度对棉花产量是有不同影响的, 不同阶段的相同观测试间、相同阶段的不同观测时间之下得到的观测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在1d之中, 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 气温的上升, 以及空气湿度的变化, 对于蒸腾速率都是有影响的, 实验观测得到的是在下午2:00 左右蒸腾速率是最大的。另外实验的进行对于棉花体内的转化酶是存在影响的, 但是采取了覆盖的模式之后, 就会改善这一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花开后的10h之内可以使得棉花体内的转化酶活性分别提高8.21%和6.14%, 由于棉花体内的转化酶活性提高了, 这样棉花体内的蔗糖含量就会降低了, 更加有利于棉花的营养物质运输, 促进棉花的重量增长。

3讨论

在本文中, 我们所采取的实验中, 所用到的液体地膜的浓度是经过精心设计过的, 用量分别设置为1800、2100、2400 这3 个浓度, 这个用量是高于相关文献的推荐浓度的, 只要是所采用的浓度是经过倍数较小的稀释的, 而参考资料中的需要稀释倍数比较大, 影响实验结果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液体地膜的用量以及浓度的设置, 本实验已经通过实验结果向大家进行了说明:根系活力的增强, 能够很好地为地上部分的植株进行生长发育所需养料的传输, 有了良好的营养物质之后, 植物能够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 才能后使棉花得到更好的营养供给, 早早地结桃, 生长出更好的棉桃, 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但是由于我们设置的液体地膜的浓度是不同的, 成膜质量是比较差的, 原因就是由于用量比较小, 所以用量大的组别形成的膜的质量才是比较高的, 但是实验中我们遇到了成膜质量虽然高, 但是出土困难, 影响到了棉苗的质量, 所以最终获得的成果并不是很理想的, 经过多组实验进行比较, 我们得出, 能够促进棉花产量的最好的液体地膜浓度应该是111.5~150kg/hm2.

液体地膜覆盖用量的大小是会对所进行试验的棉花的光合作用, 蒸腾速率, 水分利用率和年产量产生影响的, 随着增加了液体地膜的用量之后, 我们可以发现, 棉花的光合净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产量是不断增加的, 适量的液体地膜覆盖面积是能够提高相关的试验进度的。另外液体地膜覆盖在棉花生长中期影响效果是最为明显的, 影响力度是随着棉花花期的推进而逐级降低的。在进行棉花种植的时候, 还可以采用液体地膜覆盖与滴灌方式一并进行的方式, 这样进行下去的话, 能够较好的达到节水的目的, 增加棉花的产量, 根据本次试验的结果, 我们可以发现, 新疆种植棉花地区的液体地膜最适宜的用量是不适合超过2500kg/hm2的, 液体地膜覆盖棉花生长是能够提高光合作用率, 较少水分蒸发, 增加营养物质积累的, 液体地膜覆盖使用的方式是具有可降解, 无污染的种植技术, 所以它的应用在棉花的种植中是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

采用液体地膜覆盖的方式进行棉花种植, 对棉花生理特性是具有很大的影响的, 应用这一技术之后, 可以有效地提高棉花的光合作用速率, 使得在生长过程中棉花本身能够积累更多的营养物质供自身利用, 应用这一技术的时候需要针对不同地区进行不同液体地膜浓度的设置, 掌握好自己所在种植地区最适合的浓度进行应用, 更早更好地实现棉花产量提高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云光.液体地膜对滴灌棉花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 2015 (13) .

[2]杨青华.液体地膜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2013, 18 (1)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生理机理】相关文章:

社会机理05-01

分离机理05-11

致病机理06-06

防水机理06-09

经济机理06-10

成矿机理06-25

生态机理07-02

围岩破坏机理05-06

助磨机理05-10

形成机理分析05-13

上一篇:保险衍生品下一篇:专升本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