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效应机理分析及体系构建论文

2024-06-27

宏观经济效应机理分析及体系构建论文(通用8篇)

篇1:宏观经济效应机理分析及体系构建论文

一是循环农业经济体系是遵循循环经济理论的新型经济模式。它要求经济活动应当以“投入品→产出品→废弃物→再生产→新产出品”的反馈式、循环式的流程组织运行,要求在农业生产链条的输入端,应尽量减少自然资源的投入;在中间环节则应尽量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在输出端则应尽量减少生产废弃物的排放。通过这种循环再生的模式,以真正达到农业经济体系的低耗、节能、安全、环保以及可持续性发展。二是循环农业经济体系,是一种资源节约型与高效利用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构建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不仅能提高农业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通过积极开发与创新农业高新技术、先进技术,能最大限度释放农业的资源潜力,减轻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压力,从而有力的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化与快速化发展。

篇2:宏观经济效应机理分析及体系构建论文

[2]翟绪军.中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机制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

[3]尹昌斌,周颖.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篇3:宏观经济效应机理分析及体系构建论文

技术转移是以技术作为商品,在社会经济等诸多要素的参与下,从技术所有者向社会生产主体转移的活动[1]。我国的大学技术转移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颁布与实施,将高校科技成果的管理内容从成果评审、鉴定、登记、奖励扩展到了知识产权和专利管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等。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学技术转移工作在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技术转移工作的推进,其作用的发挥却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如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缺乏高素质、结构合理的专业人员,缺乏适应市场需求的较成熟的技术、缺乏资金支持,等等[2,3,4]。针对以上问题,有学者在借鉴国外高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的措施[1,2,5,6],但均属建议性的论述,且角度分散,彼此之间缺乏联系。笔者认为,在大学技术转移过程中,资金、技术、人员、信息等要素并非独自发挥作用,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许多必然的逻辑联系,解决当前大学技术转移面临的问题,不是仅对一个或几个问题求解,而需要将其置于整个技术转移体系之中,对各环节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机理进行分析判断,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完整的大学技术转移管理体系,以促使各要素在这个体系中能够合理组合与协调互动。

1 构建大学技术转移管理体系的理论依据

1.1 大学技术转移运作机理

大学技术转移是多个要素在多个主体间的流动、筛选、增值的过程,对要素的有效筛选控制了其流动的方向,使其在主体间的流动变得有序,而筛选的依据是要素往某个方向流动和汇集是否能增加价值。这种流动是在一个兼有垂直、水平,既有单向运动又有双向甚至多向运动的技术转移网络体系中进行的,如图1所示。

技术转移网络体系中,政府、企业和大学是大学技术转移的三大主体;核心管理系统是指技术转移管理机构及其运行机制;资源整合系统包括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和选择方式,反映信息来源的广度,包括技术成果、技术需求、融投资服务、产权经纪、科技政策、技术评估标准、企业信誉、专家人才等多方面信息,来自校内和校外,如科技处、校企合作办公室、各院系、技术中介、技术转移联盟,等等;技术支撑系统是指技术成果进行二次开发和工程化所依赖的运行环境,包括人员、设备和制度,一般由工程中心、中试基地等组成;产业化系统主要指能为技术转移提供资金支持的渠道和投资机构。

技术转移的动力来自位于技术转移体系最顶层的单个主体,根据动力源的不同,分别称之为政府主导型、市场需求型和科技推动型,三者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关系。三个主体的要素都流向技术转移网络体系的核心——核心管理系统,经过选择、组织和分配,再有序地流向资源整合系统、技术支撑系统和产业化系统;反过来,源自资源整合系统、技术支撑系统和产业化系统的信息也逆向汇集到核心管理系统,进行重新识别、整合和分配。核心管理系统与其他三个子系统共同构成“技术转移价值创造体系”,可以形象地描述为一个圆锥体。核心管理系统处于圆锥体的顶点位置,是联接三个主体和三个子系统的结合部和枢纽点;三个子系统组成技术转移价值创造体系圆锥体的扇面,并随着三个子系统的发展、边界的扩张而动态延伸,形成收放自如的机能性整体。

大学技术转移体系中,主体之间、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聚集发生在核心管理系统,核心管理系统为大学技术转移提供了一个跨组织、跨文化的互动空间,这个空间既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汇合处,也是矛盾和冲突产生与化解的集中点。我国现阶段大学技术转移体系大多是被动形成的,系统性、完整性、功能性都有待完善,被组织的特性比较明显[7],关键原因是处于枢纽地位的核心管理系统的缺失,导致信息、技术、资金等要素在流动的过程中丢弃、扭曲、方向混乱、时间延迟、路径重复或绕远,因此需要构建大学技术转移管理体系,实现对技术、信息、人员、资金等要素的有效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1.2 大学技术转移的主要特征

大学技术转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管理不同于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等其他高校管理工作,具有特殊性。大学技术转移管理体系的构建,主要基于大学技术转移的三个主要特征:

(1)涉及面广。大学技术转移对外涉及企业、政府、中介机构、评估机构、金融机构、法律机构,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关系维护和信息沟通,要充分考虑到各机构在追求目标、管理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兼顾双方利益,注重发展长期合作关系。在高校内部,技术转移工作与科技处、产业处、校企合作办公室等联系紧密,如果彼此之间的职责范围界定不清,难免出现工作重复或责任推诿;另外,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过程还需要相关的工程中心或实验室共同参与,需要采取一些激励措施调动科研人员参与技术转移的积极性。

(2)专业性强。技术转移是实现技术成果经济价值的过程,无论是评价技术的商业前景、技术二次开发、实施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技术转让等,都必须遵循科技和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因此,一支专业化的技术转移队伍和一整套专业化的工作流程是实现技术转移专业化运作的主要保障。通过组织设计实现分工与合作,按照工作之间的传递关系,不断总结优化不同技术转移模式的运作流程,提高技术转移效率。

(3)风险性高。大学技术转移是探索科技未知领域和开拓新的市场空间的过程,这就意味着科技成果转化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而创新活动的成功没有必然性,只有可能性。高校科技成果大多属于实验室产品,技术成熟度低,从技术成果的选择、进一步研发、中试、试产到生产应用,环环相扣,其中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技术转移的进度和投放市场的时机。除了技术风险,技术转移还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资本化问题等,这些都使大学技术转移的结果充满了不确定性。

2 大学技术转移管理体系框架及内容

大学技术转移管理体系是遵循科技开发和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高校管理体制的实际,系统地、协调地把技术、人员、信息、资金等因素及转移过程中各个活动的相互联系加以有效控制的一整套组织机制和运行流程。

广义的技术转移管理体系包含大学技术转移体系中的核心管理系统和其它三个子系统,因三个子系统功能的执行主体全部或部分属于外部组织,故而广义的技术转移管理体系是一个跨组织的管理体系。事实上,由于核心管理系统对其它三个子系统的协调控制是通过其所包含的各种管理机制延伸到这些系统中来发挥作用的,因此本文重点研究狭义的技术转移管理体系,即核心管理系统及其用于协调控制三个子系统的一系列组织机制与运行流程。

大学技术转移管理体系的构建要综合考虑高校管理体制、技术转移模式、过程特点以及实践经验。根据我国高校技术转移工作的运行机理及主要特征,大学技术转移管理体系应包括组织体系、流程体系、风险管理体系和支持体系四部分。

2.1 组织体系

技术转移功能与作用的发挥必须依托于一套完整的组织结构,才能使技术转移工作经常化、规范化,才能有效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各主体的协同和资源要素的融合。当前,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真正实行实体化运行的还较少,技术成果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成果转化管理呈现分离状态。要实现技术转移专业化管理,有必要独立设置大学技术转移管理办公室(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 TTO),专门负责技术转移的具体组织和实施,直接向主管科研的校长汇报。

大学技术转移管理组织结构可采用虚实结合、分工负责、点面辐射的形式,构建大学技术转移委员会领导下由技术转移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各学院、各研究所共同参与的格局,如图2所示。

技术转移委员会由大学分管领导为主任,技术转移管理办公室主任为副主任,委员由科技处、校企办、产业集团、财务处主要负责人及管理、经济及技术领域专家组成;技术转移管理办公室、产业处、科技处、校企办由同一名副校长分管,便于工作协调。由于技术转移管理办公室的职能是从科技处或产业处分出来的,因此在成立之初可以挂靠在这些部门,等条件成熟再单独设立。大学技术转移管理办公室兼有管理和经营的双重性质,具有代表学校行使对技术转移统筹规划以及制定政策的行政职能,同时其执行部门如项目部,可以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服务实体,按市场规律进行运作。学院和直属科研单位的技术转移管理办公室可以与学院科研管理办公室合署办公,由各学院负责科研的副院长兼管,并在各学院发展技术转移管理兼职人员,负责信息联络。

2.2 流程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高效有序的工作流程是实现技术转移专业化运作的关键,可以提高技术转移管理水平,促进高校技术转移管理向着标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大学技术转移包括委托研发、合作研发、衍生企业和技术转让等多种模式,每种模式都有相应的工作目标和任务,都可以划分为内容和个数不同的若干阶段。可以采用工作分解技术,将目标逐层细分为更小、更易管理的子项目或项目要素,创建不同模式下的大学技术转移WBS(Wok.Breakdown structure,工作分解结构);通过科学划分项目阶段,明确里程碑和监控点,制定结构清晰、路径优化的工作流程图,以满足任务分配、检测及控制的目的。 大学技术转移流程体系如图3所示。

对于图3流程中的每个环节,还可以进一步制定详细的子流程。工作流程的设计和执行可以实现技术转移管理的专业化、标准化、制度化。工作流程并非一成不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优化和完善。

2.3 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对于大学技术转移管理的意义就如同普通实物产品生产管理中的质量监管一样重要。大学技术转移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风险识别,系统考察大学技术转移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将引起风险的事物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容易被认识的基本单元,并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分类,然后研究这些风险因素对实现技术转移总目标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以此来识别出哪些是关键的风险。虽然影响大学技术转移的风险因素很多,发生的时间和形式难以事先确定,但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一般而言,实验室阶段的技术风险最大,而资金风险最小;产品化阶段技术成熟度提高,技术风险下降,但随着资金投入量的增加,资金风险相应增加;另外,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风险较大,而传统行业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则相对较小。对这些规律的总结和把握,有助于管理和控制技术转移风险。

项目选择风险、研发进度风险和知识产权风险是应该重点控制的风险。技术项目选择是决定技术转移是否成功的关键,技术成果的成熟度、先进性、市场需求、可替代性水平以及技术变革等多个因素都直接影响技术转移的结果,采用科学全面的技术成果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有助于控制技术项目选择风险。开发产品的研制时间决定着产品投放市场的时机,直接影响技术转移的经济收益,尤其大学技术转移是多个主体对多种资源进行组合的过程,与一般的项目管理相比较,在时间进度上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要对技术路线进行详细地分析,对各阶段节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判,提前考虑应对的备选方案。知识产权问题在技术转移中最容易产生纠纷,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并通过合同约束是最有效的手段,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知识产权风险相对其它风险来说,更容易控制。

2.4 支持体系

大学技术转移支持体系包括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两个方面,软件建设包括规章制度建设和信息平台建设,硬件建设主要是产业化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1)软件建设。

规章制度建设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学校层面的有关技术转移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技术转移组织机构职能及人员管理办法、教师技术转移工作考核办法、知识产权管理办法、技术转移资金筹措办法、收益分配使用办法、创新基金的管理章程、制定合作企业的资格标准,等等;二是技术转移办公室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优化工作流程、加强分工与协作、人员招聘、考核与激励等等。 信息平台建设主要是“一站四库”,即门户网站、成果库、需求库、专家库和中介渠道库的建设与维,由技术转移办公室下设的信息部专门负责,做到精心筛选、更新及时、内容丰富,提高信息的可用性和有效度。

(2)硬件建设。

技术转移管理办公室可以设立自己的研发基地、中试基地等产业化平台,也可以与校内外已有的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签订合作协议,以协约化的形式发展产业化基地。一方面依托所属高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已有资源,建立跨院系的集成与扩散平台;另一方面从行业或区域等更大范围内发展协约化的研发基地,扩大技术平台的覆盖面。为加强产业化基地建设,有必要制定产业化基地评估办法,用于管理和指导下属的产业化基地建设,以及选择发展新的协约化基地。

新建产业化基地需要大量的投入,学校应在场地、设备、人员、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之后逐渐过渡到从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建设基金用于基地建设,因此,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基地建设规划和工作目标,明确基地的功能定位,凝练特色,适时加入高校、行业或区域的技术转移联盟,扩大信息的来源和资源的共享程度。

摘要:大学技术转移管理体系处于技术转移体系的核心位置,是对技术、人员、信息、资金等因素及转移过程中各个活动的相互联系加以有效控制的一整套组织机制和运行流程。基于大学技术转移的运作机理以及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和风险性高的特征,构建了由组织体系、流程体系、风险管理体系和支持体系四个子体系组成的大学技术转移管理体系。

关键词:高校,技术转移,管理体系,机理,特征

参考文献

[1]杨慧玉,王会斌,张平平.高校技术转移的机制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5):108-114

[2]何斌.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的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98-102

[3]刘彦.我国大学技术转移的发展与问题[J].中国科技论坛,2007(3):99-104

[4]林耕,傅正华.北京地区高校技术转移状况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1):71-74

[5]王进,张平,周辉,等.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价值取向的统一管理体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1):133-136

[6]叶桂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运作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4):92-95

篇4:宏观经济效应机理分析及体系构建论文

关键词:供应链;牛鞭效应;供应商管理库存;联合库存管理

供应链中的需求放大现象,我们通常通俗地称之为“牛鞭效应”。在供应链中,零售商往往是根据历史销售量和现实销售情况进行预测来确定订货量,但为了保证这个需求是及时可得的,往往会有意地将预测订货量进行一定的放大后再向其上游的供应商发出订单,那么批发商也会基于同样的考虑汇总销售商的订货数据再进行一定的放大后向供应商提出订货量。以此类推,订货量被一级一级放大,越是上游的供应商得到的订货数量就会越大。本文仅针对传统的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进行探讨。

一、牛鞭效应的产生机理

牛鞭效应的产生原因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从供应链系统结构上找原因;二是技术应用方面的原因。

1.系统原因

只有从系统中分析原因才能真正把握问题的症结所在,首先将供应链系统的结构分解为要素组成和要素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要素组成对牛鞭效应的影响。供应链中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多个节点企业,在信任机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各节点企业在追求本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必然不会将自己所掌握的全部需求信息传递给上游合作企业,结果就会导致需求信息的失真。供应链中的成员个数越多,信息被加工的次数越多,其被扭曲的现象也就越严重。

实体之间相互合作关系对牛鞭效应的影响。实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可以分为完全合作、部分合作和独立决策三种。他们分别从组织结构、信息结构和保证机制三个方面对牛鞭效应产生影响。尤其是独立决策极大的加剧了牛鞭效应,在产品短缺、交货时间长、市场波动比较大的情况下,供应商将面对巨大的需求波动。

2.技术应用层面的原因

如果说供应链的系统结构决定了牛鞭效应的存在,那么落后的应用技术则扮演了加剧牛鞭效应的角色。下面分析一下技术应用层面的原因:

(1)需求预测修正

需求预测修正就是指当供应链的成员采用其直接的下游企业订货数据作为市场需求信号时,即产生需求放大。例如,现在许多企业在进行需求预测都会使用指数平滑法,在指数平滑法中,未来的需求被连续修正,这样,当需求信息传递到源头供应商时就与真实的需求信息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而导致牛鞭效应。

(2)批量订购

在供应链中,每个企业都会向其上游企业订货,一般情况下,销售商并不会来一个订单就向上级供应商订货一次,而是在考虑库存和运输费用的基础上,在一个周期或者汇总到一定数量后再向供应商订货。这样,可能导致牛鞭效应,并且当顾客的订货周期重叠时,很多顾客会在同一时间订货,需求高度集中,从而导致牛鞭效应高峰的出现。

(3)价格波动

制造商和分销商经常采用特殊促销方式,如价格折扣、数量折扣、赠票等,导致客户的预先购买行为,结果造成客户的购买模式无法反映实际的需求情况,并且购买数量的变化大于消费数量的变化,产生了牛鞭效应。

二、牛鞭效应对供应链的影响

信息的不完全共享是牛鞭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而牛鞭效应更加剧了信息的扭曲,最终导致供应链的失调,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具体的影响分析如下:

1.导致大量的库存积压

被扭曲的需求信息就迫使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都要保持比真正的需求量更大的库存量。增加库存则意味着库存成本也会随之提高。据估计,在美国有300多亿美元沉积在食品供应链中,其他行业的情况也不相上下。

2.增加生产成本

由于牛鞭效应的影响,生产商就要尽力去满足较顾客需求更具有变动性的订单流。为了应付这种增大的变动性,要么扩大生产能力,要么增加库存量。但这两种做法的结果都会增加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3.降低服务水平

扭曲失真的需求信息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很难做出准确的需求预测和组织生产,面对订单的大幅波动使得供应商有时无法及时向所有的分销商和零售商供货,从而可能导致供货期延长不能及时满足客户订单,有时库存过多造成产品过时。这都会导致对客户服务水平的降低。

三、牛鞭效应的缓解策略

从牛鞭效应产生的原因可以看出,牛鞭效应是由供应链的系统原因和技术原因共同造成的,通过原因,我们可以找出一些缓解牛鞭效应的方法,从而使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得到大大提升。

1.从其产生的系统原因中寻找弱化办法

(1)提高信息共享度

在通常情况下,信息是逐级传递的,即上游企业根据下游企业的需求订单进行预测,而不是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进行预测,也就是说信息共享程度差。只有提高信息共享度,让供应商也可以利用真实的市场需求进行预测,才能有效的降低牛鞭效应的影响。

另外还有可以借鉴的一个例子就是戴尔的销售模式。绕过传统的分销渠道,面向消费者直接销售其计算机,这样戴尔公司就可以直接了解其产品的需求模式。

(2)打破批量订货

现在大多数企业的库存补充策略是采用定期库存控制和定量库存控制两种模式,这就导致批量订货现象的出现。为此,企业可以采用EOS,实现网上订货,使信息传递的成本降低,实现实时库存补充模式,它有利于企业实现小批量订货,同时不必保持很高的安全库存来降低库存成本。

(3)稳定价格

虽然采取价格优惠策略可以让企业在短时间内的销售量增加,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得不偿失。控制由于提前购买或转换而引起的牛鞭效应的最好方法是减少对批发商的折扣频率和幅度。只有当产品价格比较稳定时,其下游企业才会在真正需要时订货和购买,这显然有利于企业安排生产和控制库存。

2.分析探讨采用新技术解决牛鞭效应

随着对牛鞭效应研究的深入,一些专家和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供应链应用技术,采用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牛鞭效应的影响,下面将主要探讨VMI(供应商管理库存)和JMI(联合库存管理)两种库存管理技术。

(1)VMI(供应商管理库存)

VMI的定义是,通过信息共享,由供应链上的上游企业根据下游企业的销售信息和库存量,主动对下游企业的库存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管理模式。

在VMI方式下,供应商能够随时跟踪和检查到零售商的销售情况和库存状态,从而更有效地计划,更快速地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对企业的生产计划、销售计划和运输计划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大大缩短双方的交易时间和克服供货的不稳定性,并且降低了供应链的库存水平和库存成本,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柔性。从而大大降低牛鞭效应的不利影响。

(2)JMI(联合库存管理)

联合库存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简单来说,联合库存管理就是基于协调中心的联合库存管理模式。

联合库存管理强调供应链中各个节点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过程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证供应链各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存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作过程,而是供需连接的纽带和协调中心。

实现联合库存可借助第三方物流具体实施。把库存管理部分功能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 使企业更加集中于自己的核心业务, 增加了供应链的敏捷性和协调性, 提高了服务水平和运作效率。第三方物流系统起到了供应商和用户之间联系的桥梁作用, 为企业提供诸多好处。面向协调中心的第三方物流系统,使供应链各方都取消了各自独立的库存, 增加了供应链的敏捷性和协调性, 并且能够大大改善供应链的用户服务水平和运作效率。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竞争已由原来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转化为供应链与供应链间的竞争。随着我国企业的飞速发展,我想在不远的将来传统的供应链形式必然会被现代供应链所取代,现代供应链思想中的两种先进的库存控制方式——VMI和JMI,将为供应链环境下从根本上解决牛鞭效应提出另一条思路。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马振萍、李延霞、顾宏敏,供应链管理中的“牛鞭效应”[J].物流科技,2004,27:24-26

[2]戴发山、谢五洲,消除牛鞭效应供应链中的库存控制策略[J].中国储运,2005,2:41-43

[3]段建宇、张海涛, VMI策略对牛鞭效应的控制 [J].物流技术,2007,2:49-51

[4]达庆利、张钦、沈厚才,供应链中牛鞭效应问题研究 [J].管理科学学报,2003,5:33-35

篇5:宏观经济效应机理分析及体系构建论文

答:

一、温室效应的机理:大气下层的直接热源是水面、陆地、植被等下垫面和

云层向外发出的长波辐射,而不是太阳短波辐射。正是由于大气中的某些物质具有允许太阳短波辐射通向地表,而部分吸收地表长波辐射的特性,才使它具有与温室中玻璃相类似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的影响:①炎热。全球温度增长实际测量表明,全球总体温度的增长趋势十分明显。

②冰川消融。这就造成全球变暖在北极地区最为显著的影响:冰层加速融化。③洪水。在世界上的许多地区,全球变暖还提高了降雨在每年降水量(包括雨、雪等)中所占的百分比,从而使春天和初夏发生更多洪灾。

④飓风。现在大家普遍认为飓风日益强大的破坏力与全球变暖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研究表明四级和五级飓风的数量有了明显增多。

⑤干旱。干旱的土地将导致蔬菜水分减少,农作物减产,火灾次数增多。对经济的影响:气候变化将使我国主要作物品种的布局发生变化,并影响到种植

制度,种植界限北移西延的风险加大。

二、臭氧层破坏的机理: 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一些物质进入平流层与那里的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臭氧耗损,使臭氧浓度减少的现象被称作臭氧层破坏或臭氧层损耗。臭氧层中的臭氧是在离地面较高的大气层中自然形成的,其形成机理是:O2 紫外辐射 O+O(高层大气中的氧气受阳光紫外辐射变成游离的氧原子)O2+O O3(有些游离的氧原子又与氧气 结合就生成了臭氧,大气中 90的臭氧是以这种方式形成 的)O3是不稳定分子,来自太阳的紫外辐射既能生成O3,也能使O3分解,产生O2分子和游离O原子,因此大气中臭氧的浓度取决于其生成与分解速度的动态平。

臭氧层破坏对环境、经济、社会的影响:

①威胁生态系统的安全

② 损害人体健康

③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④ 危害人类生存环境

篇6:宏观经济效应机理分析及体系构建论文

洞穴现代沉积物δ13C值的生物量效应及机理探讨:以贵州4个洞穴为例

在贵州选择一组植被退化系列的4个洞穴系统(荔波凉风洞、都匀七星洞、镇宁犀牛洞和安顺将军洞)为具体研究对象,对其地表植被生物量、植被和洞穴现代沉积物的δ13C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洞穴现代沉积物的δ13C值与生物量有着很强的负相关关系,说明洞穴沉积物的.δ13C值在空间上可能存在生物量效应,与洞穴石笋所揭示的时间序列上的生物量效应相对应.根据已有的数据和认识,推断这种生物量效应主要由地表植被δ13C值及土壤CO2δ13C值的微生物作用共同控制:在地表植被生物量较大变化情况下,沉积物δ13C值的生物量效应主要受植被δ13C值变化主导;而在地表植被生物量较小变化的情况下,沉积物δ13C值的生物量效应主要受微生物作用主导,而植被δ13C值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弱.

作 者:罗维均 王世杰 刘秀明 LUO Wei-jun WANG Shi-jie LIU Xiu-ming  作者单位:罗维均,LUO Wei-jun(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王世杰,刘秀明,WANG Shi-jie,LIU Xiu-ming(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

刊 名:地球化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CHIMICA 年,卷(期):2007 36(4) 分类号:P597 P593 关键词:洞穴现代沉积物   δ13C   生物量效应   贵州省  

篇7:宏观经济效应机理分析及体系构建论文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规模迅猛扩大, 《中国金融监管报告》 指出,基于市场数据,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规模 底达到 27 万亿元,占银行业总资产的 19%。根据金融稳定委员会(FSB)的统计, 年中国影子银行资产规模同比增长超37%,总额排名世界第三。随着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大,其系统重要性不断增强,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金融结构乃至经济发展的状况,为此经济政策制定者和理论界对影子银行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大部分学者都肯定了影子银行的积极作用,且认为我国影子银行的特性使其不具备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条件。然而已有文献都侧重于定性分析且关于影子银行与特定经济要素之间关系的专门研究较少,特别是影子银行对素有“经济晴雨表”之称的房地产行业的作用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就几乎没有。

伴随着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张, 年以来,我国的房地产价格也一直处于上升通道, REICO 工作室 《中国房地产市场报告》 显示,2010 年、 年、 年,70 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分别同比上涨 12.2%、4.4%和 4.45%。武康平、鲁桂华[1]认为,金融市场与房地产市场之间具有共生性。影子银行作为金融信贷市场中的创新成分,与房地产价格波动之间也应具有天然的经济联系。在对 年次贷危机中美国房地产价格泡沫形成以及破裂的原因分析中,相关学者已经开始重视影影子银行体系对房地产价格的作用机理探究单 畅,韩复龄,李浩然(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北京 100081)摘 要:通过信用创造增强效应、风险承担意愿增强效应和资产替代增强效应,影子银行体系较传统银行信贷对房地产价格变动子银行体系的重要作用,影子银行被认为难辞其咎,Coleman etal.(2008)[2]认为,美国影子银行体系所产生的需求冲击了房地产价格,同时这种信用方式催生了房地产价格泡沫。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表现和国外的相关研究,影子银行体系和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关系、具体影响机理和影响效果值得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这不仅对有效调控影子银行和房地产价格这两个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金融监管和宏观经济调控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已有文献在研究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问题时,大多集中于对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尤其是传统银行信贷等变量的影响进行研究,单独将影子银行信贷和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文献很少。

文章基于已有文献对银行信贷和房地产价格相关关系的研究,首先从影子银行和传统银行信贷的区别入手,分析其在影响房地产价格时的特殊作用机理,并选取 2010 年 1 月至 9 月的相关数据,通过 VAR 模型、Granger 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分析影子银行贷款、银行信贷对房地产价格的不同作用效果和作用方向,充分考察影子银行信贷和房地产价格之间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动态均衡。

二、影子银行体系对房地产价格的作用机理

国内外学者运用金融加速器原理、预期理论和金融中介理论对银行信贷和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银行信贷和房地产价格之间存在顺周期关系,银行信贷是引发房地产价格泡沫并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Borio et al.()[3]运用金融加速器原理,认为金融机构的顺周期性进一步强化了经济上升期的信贷发放和下降期的信贷紧缩,从而扩大了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幅度。Renaud()[4]认为,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金融机构不惜违反金融监管过度借贷,承担更多的金融风险,对房地产价格的波动造成了显著影响,加速了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与破灭。Allen et al.(2004)[5]基于金融机构理论和预期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对房价的预期决定了自身对房地产信贷的投放,由此导致房地产价格的顺周期波动。且以往研究成果一致认为银行主要通过改变信贷数量来影响房地产价格,这是由于房地产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且外源融资尤其是借贷资金占比较大,信贷市场资金的变动通过影响房地产供求导致房地产价格波动,信贷市场资金的流入数量和流入供或求的方向不同间接决定了房地产价格的波动程度和波动方向。

中国影子银行作为规则边缘获利的金融创新产品,是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补充渠道。约束诱导理论认为金融创新是微观金融组织受到约束后寻求利润最大化的“自我保护”路径,金融机构通过开发新的金融工具和产品,绕开政府管控,提高资金运行效率并降低交易成本。在中国二元金融结构体制下,影子银行固有的“影子”特性使得其在规避监管、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向房地产行业注入资金的方向和数量都与传统银行相区别,导致其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强度和方向与传统银行也有所差别。

1. 影响程度

在影响强度上,影子银行内在规避监管、降低交易成本的特有属性通过重新排列金融要素、转换业务流程、创造交换媒介等途径衍发出特殊借贷机制,通过信用创造增强、风险承担意愿增强和资产替代增强效应,较传统银行在流动性转换、风险转换和期限转换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了更充足的融资来源。Nersisyan et al.(2010)[6]认为影子银行快速增长的杠杆导致金融虚拟化,使实体经济更易受金融不稳定的影响。

(1) 信用创造增强效应

影子银行资金回避了存贷比和资本充足率的限制,本身的创新属性提供形式多样的金融工具和理财产品,可以以高于银行存款的利率将企业和个人的闲散资金吸入囊中,居民投融资需求增强和影子银行竞争力提升双重效应叠加导致影子银行信用创造的能力强于传统银行体系。周丽萍(2012)[7]从影子银行运行机制出发,认为影子银行机构在无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约束下调动并运用全社会闲置资金,加速货币的流动,创造流动性,实现信用规模的扩张。易宪容()[8]认为影子银行的证券化运作方式会导致信用的无限扩张。同时,影子银行作为新型交换媒介,本身就是金融机构降低交易成本的创新产物,具有门槛低、办理灵活的优点,有利于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的效率和数量,增强资金的流动性。特别是在房地产价格上涨预期下,影子银行贷款受获利意愿驱动大部分投入房地产市场,扩大了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增加了房地产商品的供给。初至 2011 年,政府持续收紧银根以抑制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连续 12 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限制金融机构对房地产企业的贷款,但是,2012 年房地产建筑施工面积仍然比 20同比上涨 41.46%,竣工面积同比上涨 26%。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没有断裂且开发面积高速上涨就是得益于影子银行提供的大量资金支持。

(2) 风险承担意愿增强效应

影子银行体系业务链条较长,贷款发起方不是最终的贷款违约风险承担者,且不受正规金融机构操作规范的限制,因此贷款者仔细审查借款者资质的驱动性减弱,风险承担意愿增强,Wheaton et al.(2008)[9]and Pavlov et al.(2011)[10]认为资产证券化使得次级抵押贷款的审核标准降低,信用大规模扩张导致房地产价格泡沫。同时,由于预期房地产价格会持续走高,贷款者承担风险获取利润的意愿增强,会放松信贷标准,不满足银行贷款条件的借款者也能够从影子银行体系获得贷款。Allen etal.()[11]认为,当投资者用借来的资金进行投资且只承担有限责任时,投资者会对风险资产进行过度投资。依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2010 年到 2013 年,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年累计增加额分别同比增长 191.11%、376.17%。另一方面,影子银行贷款的利率一般都会高于银行中长期贷款利率 2~3 个百分点,在经济形势较好房地产价格持续升高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愿意承担较高的贷款利率进行外部融资,而增加的融资成本和运营风险最终会体现在上涨的房地产价格中。

(3) 资产替代增强效应

影子银行规避金融监管,通过资产池操作推出具有期限错配特征的各种类型理财产品,在货币市场吸收大量短期资金,并投向非标的的长期性资产,造成长期高风险资产对短期低风险负债的资产替代效应增加,杨军华(2011)的研究认为,在经济繁荣时期,影子银行使得整个金融中介体系的期限错配加剧。影子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失调的同时也稳定增加了房地产企业的信用总量。

2. 影响方向

在影响方向上,影子银行作为信贷紧缩的产物,在我国由金融抑制而产生的二元金融结构中将资金“悄然”投向房地产开发企业,也就是房地产商品的供给方。国内学者在研究银行贷款和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关系时,主要侧重于住房抵押贷款和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关系,即以房地产需求方资金流动作为传导中介,并认为信用扩张与资产价格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期效应。信贷资金流入方向的区别使得对房地产供求的影响方向也有所区别,虽然相对于房地产需求来说,房地产供给短期弹性不大,但从长期来看,影子银行贷款会通过增多房地产有效供给对房地产价格产生反向影响。

三、影子银行规模变动和房地产价格关系的实证分析

1. 变量与数据的选取

结合上述理论分析,文章采用自 2010 年 1 月至 2014 年 9月的月度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我国影子银行规模、传统银行信贷、影子银行贷款利率和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关于代表影子银行规模的数据,由于我国影子银行的界定尚明确统一,且影子银行具有表外性和隐蔽性,对影子银行规模全面准确的统计数据获得比较困难。根据已有研究影子银行问题的实证研究文献,对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的估计方法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社会融资总量减去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部分;二是李建军(2008)[12]利用支出法从借款人角度根据实现 GDP 所需信贷规模计算得出的“未观测金融”数据;三是选取影子银行中的可观测部分进行趋势估计。文章采用第三种方法,选取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累计额(SL)作为影子银行的观测数据,虽然如此会缩小了影子银行的范围,但是由于其占影子银行规模的大部分,是影子银行体系流入房地产行业的主流资金,也是统计口径比较一致的数据,所以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影子银行的发展趋势。同时,文章采用金融机构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数据之和来代表传统银行信贷规模(YL);采用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销售额与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销售面积数据之比来代表房地产价格(HP);由于银行贷款利率受到国家的限制,所以文章采用房地产集合信托产品的收益率(SI)作为影子银行借贷利率,以期接近房地产企业的真实市场贷款利率。

为了消除异方差,在不改变原时间序列的性质及关系的原则下,分别对原序列 SL、HP、YL 取对数,转换成 LSL、LHP、LYL。所有原始数据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和用益信托网,采用 Eviews6.0 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2. 变量序列平稳性检验和 Johansen 协整检验

为避免“伪回归”,首先使用 ADF 方法对各变量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判断变量序列的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 1。结果表明,四个变量的原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后,四个变量序列在 1%的显著水平上都拒绝了原假设,变为平稳序列,因此判定 LSL、LYL、LHP、SI 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即 I(1) 满足进行协整的.前提条件。款人角度根据实现 GDP 所需信贷规模计算得出的“未观测金融”数据;三是选取影子银行中的可观测部分进行趋势估计。文章采用第三种方法,选取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累计额(SL)作为影子银行的观测数据,虽然如此会缩小了影子银行的范围,但是由于其占影子银行规模的大部分,是影子银行体系流入房地产行业的主流资金,也是统计口径比较一致的数据,所以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影子银行的发展趋势。同时,文章采用金融机构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数据之和来代表传统银行信贷规模(YL);采用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销售额与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销售面积数据之比来代表房地产价格(HP);由于银行贷款利率受到国家的限制,所以文章采用房地产集合信托产品的收益率(SI)作为影子银行借贷利率,以期接近房地产企业的真实市场贷款利率。为了消除异方差,在不改变原时间序列的性质及关系的原则下,分别对原序列 SL、HP、YL 取对数,转换成 LSL、LHP、LYL。所有原始数据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和用益信托网,采用 Eviews6.0 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2. 变量序列平稳性检验和 Johansen 协整检验为避免“伪回归”,首先使用 ADF 方法对各变量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判断变量序列的的平稳性, 1。结果表明,四个变量的原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后,四个变量序列在 1%的显著水平上都拒绝了原假设,变为平稳序列,因此判定 LSL、LYL、LHP、SI 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即 I(1) 满足进行协整的前提条件。整关系检验,无线性趋势和常数项。检验结果见表 2,迹检验结果和最大特征值检验结果都表明在 95%的置信水平下四个变量序列之间最多存在一个协整方程,也就是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 格兰杰因果检验

为确定模型中影子银行规模、银行信贷规模、房地产价格水平和影子银行贷款利率四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对四个变量的因果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由于四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且存在唯一的协整方程,因此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由检验结果可知,滞后 2 阶在 5%的显著性水平上,房地产价格和影子银行规模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房地产价格和影子银行贷款利率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银行贷款规模是引起房地产价格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影子银行贷款利率是引起银行贷款规模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影子银行规模、影子银行贷款利率和银行贷款规模变动都能对房地产价格波动有很好的解释力度,同时,房地产价格波动又能对影子银行规模和影子银行贷款利率的变动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度。可见房地产价格波动和影子银行规模、影子银行贷款利率及银行贷款规模的变动都有一定关系。

4. 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可以具体验证各个变量系列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进程,即衡量来自某个内生变量的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对 VAR 模型中其他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取值的影响。文章利用脉冲响应函数的方法,测量影子银行规模、传统银行信贷规模、影子银行贷款利率波动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以及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影子银行规模的反作用影响。其中的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文章选取滞后 10 期 (单位:月度) 冲击响应函数,来观测变量之间的影响程度;纵轴表示接受冲击变量的响应程度;实线代表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在影子银行贷款规模(LSL)一个标准差的冲击下,房地产价格(LHP)会先上升,在第 2 期达到最大后从第 3 期开始向下调整,直到第 15 期趋于稳定。而在银行贷款规模(LYL)一个标准差的冲击下,房地产价格(LHP)会显著上升,在第 3 期达到最大,在第 15 期趋于稳定,但是一直保持正向效应,这和王晓明(2010)[13]的研究结论一致。这表明和银行贷款规模(LYL)的影响方向不同,影子银行贷款规模(LSL)的波动对房地产价格(LHP)具有反向影响且具有一定时滞。这一结果可能是因为我国存在房地产商品供求总量结构性失衡相关,市场上生产的低档住宅明显供不应求,在需求依然旺盛的条件下,影子银行为房地产市场注入的资金并没有增加有效供给,因此短期内商品房价格会不断上扬。但从长期来看,房地产供给结构调整,有效供给逐步增加,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会引起房地产价格水平下降。

影子银行贷款利率(SI)一个标准差的冲击会使房地产价格(LHP)有个小幅波动后在第 3 期向下调整,在第 5 期向上调整直到第 15 期趋于稳定,总体来说,影子银行贷款利率会引起房地产价格的下降。这表明影子银行贷款利率长期对房地产价格具有负向效应。

5. 方差分解文章通过方差分解考察影子银行信贷规模、影子银行信贷利率、银行贷款规模变动在房地产价格波动中所占的比例。检验结果见图 3。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房地产价格变动大约有 61%由其自身决定,24%由影子银行信贷规模决定,7.4%由银行信贷规模决定,余下的大约 7.4%由影子银行信贷利率决定。也就是说,从长期来看,影子银行规模的变动对房地产价格的贡献率不断上升,远远超过银行信贷规模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作用效果比较明显。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文章研究了我国 2010 年 1 月至2014 年9 月影子银行规模变动和传统银行信贷变动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影子银行贷款规模变动和影子银行贷款利率变动会影响房地产价格,说明影子银行贷款中有很大部分流入了房地产市场,并对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发挥作用。其次,影子银行贷款与房地产价格波动之间并不具有顺周期性,长期来看,影子银行贷款增加并没有对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反而会最终降低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幅度。这是因为影子银行的对象主要是房地产开发商,而对于购置房屋的按揭贷款提供较少,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资金的增多会在长期增加有效供给,平抑房地产价格上涨趋势。最后,影子银行对房地产价格的作用强度要大于银行贷款,验证了影子银行对房地产价格波动确实具有增强效应的分析,同时也说明影子银行对房地产市场乃至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都在逐步增加。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和实证结论,文章认为:

(1) 中国影子银行作为现阶段金融创新的表现形式,应充分发掘并运用其积极经济效应

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认为在“监管—规避监管—追加监管”的博弈中,管控和规避管控的创新不断交错产生,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创新属性使得其在这种博弈的过程中适应性和效率螺旋上升,运用新媒介、设计新流程、采用多元化工具和产品满足了多样化的投融资需求,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专门就房地产市场来说,从长期来看,中国影子银行体系与房地产价格波动之间不具有顺周期性,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还会抑制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一般通用的金融加速器理论并不适用于解释影子银行和宏观经济的关系问题。因此在调控房地产市场时,应利用影子银行信贷的积极作用因素,合理引导贷款资金流向,扩大房地产的有效供给。同时应在构建科学的影子银行监测和统计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影子银行信贷的经济效应,以正确评估和引导金融创新体系的发展。

(2) 不能忽视影子银行规避监管的特有属性和特殊借贷机制导致的自身积聚的大量风险

当房地产企业预期利润无法实现时,其投机性和庞兹性融资的特征将极容易产生信用风险并转嫁给影子银行,影子银行体系内积存的大量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期限错配风险就会随之引爆。且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溢出效应高于传统银行,使得金融风险的内在关联性更强、空间传染性更迅速,更易引发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因此,应以填补监管真空地带为出发点,以将影子银行业务纳入监管范畴为目的,以实现博弈双方共赢的监管制度为载体,完善现有监管框架,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减少金融摩擦、降低信息不对称和系统性风险,实现监管的可持续发展。如应按照系统重要性原则对影子银行分层监管,对于产品杠杆性较小、风险承担责任归属群体范围小,与银行业务联系不紧密的,可以采取行业自律措施,依靠市场手段由机构和业务自我监督调节;而对于产品业务链条、杠杆率高、风险承担责任涉及面巨大、与银行关联程度极高的产品,必须纳入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提出资本、流动性、行为规范等监管要求,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3) 应在充分发挥影子银行积极作用的基础上,积极拓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

篇8:宏观经济效应机理分析及体系构建论文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深部开采煤层底板采动效应研究[1]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计算结果在距离煤层较远处与实测结果吻合的不够理想。其主要原因是忽视了底板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国内不少学者从不同方面对煤层底板底部受承压水的作用时的采动效应进行分析[2],并对采动效应的规律做过—些总结,但目前的工作仅仅局限于二维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面[3,4]。这或许是由于煤层赋存的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开采方式、开采规模和开采参数,以及理论分析工作中的诸多原因所导致的。

本文拟以工程地质条件为依据,结合底板承压水分布的特点,将底板抽象为一中厚层板结构,应用三维弹性板理论[5,6],对采动与承压水水压耦合作用下的煤层底板的力学效应及破坏机理进行分析。

1 采动与承压水耦合作用下煤层底板力学计算模型

1. 1 力学模型建立的依据

长壁工作面采用全部垮落法处理采空区开采时,从煤层直接顶板开始,由下向上覆岩依次离层、弯曲、垮落。覆岩移动期间和移动稳定后按其破坏程度可分为垮落带、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7,8]。垮落带岩层冒落后因其碎胀性使堆积矸石上方至未垮落顶板下方的自由空间逐渐变小,直至填满,采空区中矸石以其自重的载荷形式直接作用在底板岩层中,抑制底板的膨胀变形。裂隙带中的岩层破断后可能形成某种结构,这种结构的变形通过采空区冒落的矸石作用在底板岩层上,阻止底板破坏,正常开采期间,只要冒落矸石能够充填严实采空区,那么,裂隙带的岩层破断后形成的结构变形成为抑制底板破坏的有利因素[9,10]。弯曲区下沉带岩层的变形可能对底板的变形有影响,但影响到底有多大还有待于研究。

井下开采的煤层大多数为倾斜煤层。由于煤层倾角的影响,作用在底板岩层上的上覆冒落岩层的自重、覆岩变形通过冒落矸石作用在底板上的载荷和底板岩层重量的合力沿层面法线方向的分力减小,沿层面切线方向的分力增大,使得底板岩层走向破断的极限跨度较大。开切眼后工作面沿走向推进过程中,采空区下方的底板岩层近似可看作一矩形中厚板。设矩形板四边为固定约束,边长设为2a ×2b,受法向载荷q1= Pw- ( h1+h2+ h) γcosα 及切向载荷q2= ( h1+ h2+ h) γsinα 共同作用,其中: h1γ 为上覆冒落岩层的自重与覆岩变形通过冒落矸石作用在底板上的载荷; h2γ 为底板破坏岩层重量; hγ 为底板剩余完整岩层的重量,Pw为采动附加应力与承压水压的合力。

1. 2 力学模型的建立

建立抽象力学模型时,考虑到巷道的尺寸与采场的尺寸相比是微小的,而且巷道是随掘进随支护的,在分析时忽略了巷道开挖时对采场底板的采动效应。据现场实际资料分析,将底板抽象为板结构是合理的。将采场的尺寸与底板厚度相比较,即属于中厚板的范围,力学模型如图2。

煤层开采后底板可能的最大位移方向指向采空区,根据作用在煤层底板上荷载的分布特点及对底板赋存环境的考虑,煤层开采后的采动效应—亦底板中引起的变形与破坏,将以弯曲变形的形式为主。根据采矿工程自身特点,取底板的广义位移函数为:

显然,式( 1) 满足全部固支边界条件。采用Hamilton原理计算中厚板在复杂载荷作用下的弯曲问题,矩形弹性中厚板的Hamilton原理为:

式中: ∏表示中厚板系统的总势能,包括中厚板的变形势能U和外力势能V。

把煤层底板看作是一等厚度的各向同性板,当板发生弯曲时,则煤层底板储存的变形能和外力总势能:

根据Hamilton原理,分别对系数A、B、C求变分,得:

则底板广义位移函数表达式为:

对于煤层底板,则广义内力与广义位移的关系为:

根据应力与内力的关系,当z = ± h /2 时,于是

2 底板破坏极限载荷PS的探讨

王作宇[11]认为,底板岩体在承压水作用下,沿岩体裂隙潜升破坏,以剪切方式进行,故在运用破坏准则时,采用剪切破坏准则即Tresca准则。底板岩体处于三维状态下,主应力差达到 σ1- σ3= σ0时,产生屈服破裂。对于岩体屈服应力与破坏应力基本相同,取 σ0为岩体极限抗拉强度。则底板岩体的最大主应力差为:

由式( 13) 知,在煤壁和切眼处的中部,最大主应力差最大,其次是在采空区的中部。可见,在承压水水压和采动应力耦合作用下,煤层底板发生弯曲失稳,首先引起煤壁和切眼附近处的底板发生破坏,引发矿井突水淹井事故。以煤壁和切眼处的中部的最大主应力差为基础,根据剪切破坏准则 σ1- σ3= σ0,得出煤层底板破坏极限载荷PS为:

其中:

在实际应用中,当承压水水压和采动引起的附加应力之和P > PS时,采动底板破坏,可能引发突水事故;当承压水水压和采动引起的附加应力之和P = PS时,底板岩体处于临界状态; 当承压水水压和采动引起的附加应力之和P < PS时,底板剩余完整岩体未失稳,承压水上开采是安全的。

3 底板破坏极限载荷PS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公式( 14) ,以工作面倾斜长为180 m,底板岩层总厚度为50 m,初次来压步为40 m,分析煤层底板破坏极限载荷PS,绘制出几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作为煤层采动前的安全性评价指标。

从图3 可看出,剩余完整岩层厚度对PS影响明显,随着剩余完整岩层厚度的增大PS也在增大。在底板剩余完整岩层厚度小于10 m时,随剩余完整岩层厚度的增大底板破坏极限载荷PS增大较缓慢,当底板剩余完整岩层厚度大于10 m时,随剩余完整岩层厚度的增大底板破坏极限载荷PS增大较明显。

我们还分析了PS与底板总厚度的关系,得出了底板总厚度对PS的影响与完整岩层厚度对破坏极限载荷PS影响趋势一致的结论。

图4 反映了直接顶( 实际上是指垮落的顶板) 与PS的直线增加关系。而且,如果直接顶的厚度增大时,垮落的直接顶能够充填满采空区,那么,上覆岩层下沉时,通过直接顶就可把上覆岩层的载荷传递到底板,从而能够抑制底板的膨胀和破坏,有利于承压水上开采,直接顶的厚度对底板突水的影响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认为,在承压水上采煤时,尽可能的使顶板的破坏先于底板的破坏,增加顶板的破坏范围即覆岩冒落带的高度,使得采空区冒落的矸石尽可能的填满采空区,尤其是切眼和上、下顺槽附近的采空区。

回采工作面的长度对底板破坏深度的影响已在现场得到了验证,即随着工作面长度的增加,底板破坏深度也增加。图5 给出了破坏极限载荷PS与工作面半长的关系图,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了这一点。从图5 可以看出,工作面长度小于40 m时承压水上采煤相对安全,当工作面长度大于160 m时,承压水上采煤时发生突水灾害的危险性增加。因此,在承压水上采煤时,必须从设计之时着手,优化开采顺序,合理优化设计开采参数,避免因设计失误而引发的矿井灾害事故。

从图6 可看出,随着底板抗张强度的增加底板破坏极限载荷PS也增加,因此,通过底板改性即通过对底板注浆等措施,增加底板的抗张强度,从而增加底板的抗突水能力。

4 结论

1) 煤层开采后采动和承压水水压在底板中引起的变形与破坏、以弯曲变形的形式为主,定义了底板变形的广义位移函数,应用三维弹性板理论,利用Hamilton原理,给出了采空区底板在采动和水压耦合作用下的变形和应力表达式,分析了其变形和应力的分布特征。

2) 推导了在采动与承压水耦合作用下煤层底板破坏的极限载荷PS,讨论了影响煤层底板破坏极限载荷PS的因素,对采动与承压水水压耦合作用下的煤层底板的力学效应及破坏机理进行了分析。

3) 当承压水水压和采动引起的附加应力之和P >PS时,采动底板破坏,可能引起突水事故; 当承压水水压和采动引起的附加应力之和P = PS时,底板岩体处于临界状态; 当承压水水压和采动引起的附加应力之和P< PS时,采动底板不破坏,承压水上开采是安全的。

摘要:应用三维弹性中厚板理论,分析了采动与承压水耦合作用下煤层底板的力学效应及破坏机理。基于Hamilton原理推导了采空区底板在采动和水压耦合作用下的变形和应力表达式,分析了其变形和应力的分布特征。最后,推导了在采动与承压水耦合作用下煤层底板破坏极限载荷PS,讨论了影响煤层底板破坏极限载荷PS的因素。研究成果对揭示回采工作面开采时煤层底板隔水层变形破坏,预防煤层底板突水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煤层底板,中厚板,力学效应,极限载荷

参考文献

[1]王学文,李海梅,关英斌.煤层底板采动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分析及研究[J].煤炭工程,2003,12(8):50-51.WANG Xuewen,LI Haimei,GUAN Yingbin.Study and analysis of the stress and strain taken place in the seam floor during mining[J].Coal Engineering,2003,12(8):50-51.

[2]郑少河,朱维申,王书法.承压水上采煤的固流耦合问题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19(4):421-424.ZHENG Shaohe,ZHU Weishen,WANG Shufa.Study on the solid-fluid coupling in the coal mining above confined aquifers[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0,19(4):421-424.

[3]刘志军,胡耀青.承压水上采煤断层突水的固流耦合研究[J],煤炭学报,2007,32(10):1046-1050.LIU Zhijun,HU Yaoqing.Solid-liquid coupling study on water inrush through faults in coal mining above confined aquifer[J].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07,32(10):1046-1050.

[4]徐智敏,孙亚军,巩思园,等.高承压水上采煤底板突水通道形成的监测与数值模拟[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31(8):1698-1704.XU Zhimin,SUN Yajun,GONG Siyuan,et al.Monitor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ormation of water inrush pathway caused by coal ming above confined water with high pressure[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12,31(8):1698-1704.

[5]胡海昌.弹性力学的变分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6]孟龙,高召宁,孟祥瑞.考虑损伤的圆形巷道围岩弹塑性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9(11):11-16.MENG Long,GAO Zhaoning,MENG Xiangrui.Elas-to-plastic analysis of circular roadway surrounding rocks under consider ation of rock damage[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9(11):11-16.

[7]钱鸣高,石平五,许家林.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

[8]任艳芳,宁宇,齐庆新.浅埋深长壁工作面覆岩破断特征相似模拟[J].煤炭学报,2013,38(1):61-66.REN Yanfang,NING Yu,QI Qingxin.Physical analogous simulation on the characteristcs of overburden breakage at shallow longwall coalface[J].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3,38(1):61-65.

[9]李飞,王金安,魏现昊.承压水体上邻近断层开采底板岩层破裂与导水特征[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10(5):68-73.LI Fei,WANG Jinan,WEI Xianhao.Fracture and water conducting characters of floor aquifer strata due to mining vicinity to the fault above confined aquifer[J].Journal of Safety Scince and Technology,2014,10(5):68-73.

[10]冯启言,杨天鸿,于庆磊,等.基于渗流-损伤耦合分析的煤层底板突水过程的数值模拟[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3):1-4.FENG Qiyan,YANG Tianhong,YU Qinglei,et al.Numerical simulation on water inrush from the seam floor based on the coupled analysis of seepage and damage[J].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2006,6(3):1-4.

上一篇:建筑行业薪资分析下一篇:我的拿手好戏作文我的拿手好戏是画画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