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调控分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随着中国债券近几十年突飞猛进的发展,债券市场越来越趋于成熟化,总体趋向一个良性的状态。政府债券的本质是政府通过公共经济政策之手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宏观经济调控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宏观经济调控分析论文 篇1: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国际收支持续不平衡,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持续双顺差现象呈现强化趋势,纠正国际收支失衡和妥善处理大量外汇储备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宏观经济问题。但是,妥善处理这一问题与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从多种角度、综合多种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并使这些措施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关键词:双顺差;宏观调控目标;外汇储备

中国分类号:FO15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近年来,双顺差现象呈现强化趋势,纠正国际收支失衡和妥善处理随之而来的大量外汇储备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宏观经济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及措施将可能对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增长、增加就业、物价稳定以及货币政策效果等诸多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带来负面影响。

2 内外目标冲突的现状

2.1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均衡的冲突

自1994年以来,中国连续出现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格局,国际收支呈现大量盈余。同时人民银行承担了无条件买卖外汇、平衡外汇市场日常供求义务,导致了外汇储备大幅增加,由此引发的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使我国的金融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大冲击。一方面,外汇储备过高,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另一方面,巨额外汇占款引发基础货币投放增大,导致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扩张,为了对冲外汇占款引起的基础货币投放,央行采取了一系列货币冲销手段,但这些手段不论在市场基础上还是操作技术上,都是不可持久的,其效果稳定性也将是难以预期的。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使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很难实施。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两大目标的冲突加大。

2.2 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均衡的冲突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双顺差的产生对充分就业带来了好处。其一,经常项目的顺差是由外贸出口导致的,而外贸出口的增加势必会增加国内人员的就业,提高就业水平。其二,资本项目的顺差是由资本的大量流人造成的,而大量流人的资本大部分构成投资,由外商投资企业主导的加工贸易的制造环节在境内主要采取劳动密集型生产,对扩大就业的效果十分显著。如果出口急剧下降,或外商直接投资出现大幅下滑,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的就业状况,不利于社会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可见,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一定要权衡利弊,采取适当的措施。

2.3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均衡的冲突

国民收入的构成要素包括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它们的增长对国民收入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当前中国消费疲软,人们偏向于储蓄,所以消费对国民收入的增长贡献有限。因此,当前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是投资和净出口。目前中国人们的储蓄并没有顺利地转化为国内投资,即对国民收入起到主要作用的投资来自外资的流入。这也是双顺差中资本项目顺差的功劳。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净出口一直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当然这支主力军导致了双顺差中经常项目的顺差。

3 解决措施

双顺差对我国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有利也有弊。要充分利用双顺差的利同时减少它的弊需要政府充分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等多项综合措施。

3.1 减少双顺差

3.1.1 经常项目

经常项目顺差的根源就是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这部分资源国内居民消费不了,所以只能出口到国外,向国外寻求销售途径。

(1)抑制国内通货膨胀,然后扩大内需。

当前国内出现的困境是通货膨胀和内需不足并存。这两个矛盾可以并存的原因是它们产生的原因和渠道不同。通货膨胀是结构性,它是由猪肉和石油的短期供不应求引起的,进而引起粮价和其他物品的涨价,而内需不足是由于我国国民偏爱储蓄引起的。所以,我们应该针对通货膨胀的起因采取措施控制物价上涨。而扩大内需可以通过降低储蓄率,稳定人们的支出预期,减少预防性储蓄,央行也要降低利率;也可以通过增发国债,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调整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减少出口。

今年来,我国一直奉行“出口至上”的贸易战略,如出口退税等,忽视了进口和国内市场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这一措施没有及时得到修改,致使中国内需不足和外汇储备的过度增加。为了减少双顺差,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出口对经济健康平稳增长的作用。当前,政府应该实行出口、进口和内需并重的平衡贸易战略。取消过度激励出口的措施,降低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激励出口商品提高国内增值程度,增加高附加值、高技术、低能耗、低污染商品的生产和出口。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看,这样做带动了服务贸易进口、更有助于国际收支平衡。

3.1.2 资本项目

(1)稳定汇率,减少人民币升值压力。

一直以来,人民币汇率未能反映外汇市场供求关系,不利于均衡价格的形成。并且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较窄,缺乏足够的弹性。所以,外汇管理改革应重在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适当增加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以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具体地说,首先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增加外汇市场交易币种,让更多的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参与进来,使人民币汇率能真实的反映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其次要逐步放松资本外流的限制,放宽个人外汇业务、促进海外投资等,采取更加弹性的汇率制度方法,不断扩大汇率变动的区间;最后要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因为有效的利率形成机制是形成有效汇率的基础。我国应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从而促进汇率市场化的实现,以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

(2)减少外资流入,引导并合理利用外商投资。

近年来,我国引进外资的主要目的是补充国内储蓄的不足和引进先进的技术。而如今,中国居民自己的储蓄率已经很高,只要合理地把它转化为投资,中国就没必要去引进外资。所以,引进外资应重在引进先进技术、提高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具体来说,首先要取消地方政府把对外资的引入状况作为政绩考核标准的做法,同时取消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做到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其次要适当转变外资政策,引导外资流向高技术含量的行业,使其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节约能源。真正把利用外资和提高国内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3.2 妥善处理大量外汇储备

外汇占款的增加改变了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结构。降低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推动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发展。

3.2.1 纠正外汇管理观念

管理层对于外汇储备的管理存在观念上的误区必然会导致管理方式产生失误,如人们普遍认为外汇储备是国家经济地位的象征。但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经常项目的顺差。产品大量出口被外国使用。对于我们这个资源相对缺乏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是个资源的浪费。所以我们应该出口高质量、高附加值和有高新技术的产品,而不应注重顺差的“量”,更不能简单地把外汇储备看作是国家实力的显示。另外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本资源发展经济。我们可以用这些钱还外债,也可以去国外投资,或者购买外国物品投放到国内经济发展中等等。

3.2.2 建立国家外汇储备管理的动态目标系统

目前,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正在加强,而我国对外汇储备的管理却相对滞后。处于被动状态。建立国家外汇储备管理的动态目标系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需要慎重选择多项指标,比如外汇储备最优量、外汇持有币种和外汇储备的调节手段等。

作者:卢玲玲 李 文

宏观经济调控分析论文 篇2:

中国政府50年期国债发行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债券近几十年突飞猛进的发展,债券市场越来越趋于成熟化,总体趋向一个良性的状态。政府债券的本质是政府通过公共经济政策之手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50年长期国债的发行备受市场瞩目,这是一个跨经济周期的期限最长的国债类型,它在深化债券市场建设、完善债券市场的收益率曲线和长期定价基准方面对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具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在投资者风险和需求单一问题上也存在消极的影响。对此,文章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完善设想,希图使它不断得到完善。

[关键词]政府债券;长期国债;政府调控

2009年11月30日,继英国、法国、希腊等国之后,中国备受市场追捧的50年期国债发行了。它预示着我国债券市场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在这次金融危,中国没有遭到特别严重的冲击,一部分原因也得益于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这次超长国债的重大突破,在理论上,政府利用发行它向社会贷款,可以很好的搭配其在多数情况下参与的长期投资项目,实现现金流的搭配。此次国债选择了在当前利率处于历史低位的大环境下以固定利率发行,有效达到了最小化政府发债成本的目的。更重要的意义是,有利于我国债券市场的长期发展。

一、中国政府债券及市场发展的意义

政府债券包括中央政府债券(即国债)及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目的是为增加公共基础性投资和解决公共财政赤字筹措资金。发行政府债券是政府进行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手段。

总体上由于2008年前,我国没有地方政府债券,所以我国的政府债券市场就只有国债。国债市场从一开始就在我国整个债券市场中占主导地位。本文整理了1993~2008年国债发行总额的数据,并制成图表,如图1所示i。

从图l中可知,近十几年来,我国的政府债券的发展是相对迅速的。总体来看,是有着平稳逐步的增长。但是,在1998年和2007年,由于分别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当年国债市场发行额有了显著增加。其两年的突兀发行量表明,一方面人民在面临金融危机时的恐慌,导致大量购买国债,寻求低风险率。另一方面是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国债的发行量来缓解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损失。

在政府债券发行类型上,本文按照债券发行期限长短找了近5年的国债发行额的数据,并绘制成如下图2。

如图2,除去有特殊背景下的2007年数据,我国政府债券中,长期债券的发行额比率有增长的趋势,并且几乎每年以10%的速率递增。这个趋势在图中体现的很明显。对于中期债券的发行额占总发行额的比率,每年却是逐步递减。而短期债券发行额比率趋势并不明显,这是由于短期债券往往与当时期的财政状况密切相关,政府很多时候是不定期发放的。

债券市场是金融市场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领域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推行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举措,或者遇到了金融危机等巨大经济灾难的情况下,还有支持银行业改革发展和促进金融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改善资产结构和流动性管理;其次是支持商业银行强化资本管理;三是提供了金融创新的重要平台;最后是为农村信用社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所以,债券市场的日趋成熟是我国走向发达和富强的必由之路。

但从宏观来看,中国债券市场也存在诸多不足,仍需进一步改善和发展:

首先是市场规模较小。从债券市场规模与GDP相比较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明显太低。二是结构存在缺陷。从债券种类看,我国债券市场是以政府及金融机构债券为主体的市场,而与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相关的债券较少,这是我国债券市场的主要缺陷。从债券持有者看,商业银行是最主要的债券投资者,容易导致市场系统性风险。从发行债券的期限看,由于缺乏长期债券的支撑,我国债券市场难以形成一个有效的基准利率期限结构,同时也制约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操作。另外,从政府债券结构方面来看[4X147-160),我国目前全部是中央政府债券(国债),而缺乏地方政府债券(市政债券),即使今年已经有了公告说财政部代理,但是相比较发达国家比,差距是十分显著的。这种空白导致地方出现了大量的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这样不利于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防范。三是市场流动性差。高流动性的债券市场是投资者进行资产管理、有效规避金融风险和金融产品定价的良好场所,但是目前市场分割、机构投资者实力不足、基准债缺乏等因素市场,成为市场效率提高和市场体系完善的重要制约因素。最后是监管效率较低。具体可以表现为监管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相关法律与实施细则、其他规章制度之间不配套;有些法律法规制定较早,已不适应目前市场发展的需要;各部门监管目标模糊、部门利益冲突和协调缺位制约了市场的有序发展等。

二、50年债券对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的影响

50年债券的发行是政府利用公共经济政策对经济与社会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对政府债券市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突破飞跃。这期国债于2009年11月27日招标,11月30日开始发行并计息,12月2日发行结束。债券利息每半年支付一次,每年5月30日和11月30日(节假日顺延)支付利息,2059年11月30日偿还本金并支付最后一次利息。

(一)对债券市场的积极影响

1.深化债券市场建设

首先,50年债券的发行,丰富债券市场品种结构,缓解了由于目前的债券市场缺乏长期债券的支撑,难以形成一个有效的基准利率期限结构,制约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操作。这个发行使债券市场的一部分结构缺陷得到补充。

其次,该债券的中标利率位于市场预期下限,显示了高热情的市场认购。50年期的债券虽是首次发行,在定价和效益率等方面也不能完全成熟的进行定价,但是它能很好的满足保险公司等机构的确实存在需求,因此是本期国债认购倍数相对较高的主要原因,市场很受追捧。保险公司利用其长期的固定利率抵消了保险业行内的高度风险,切实地保护了自己的利益,对其行业的积极意义不可小觑。

同时,考虑到现在的中国宏观经济的背景,在去年9月份,中国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影响,GDP增速回落到9%,企业盈利快速下滑,上市公司除银行业外的利润出现负增长,用电量在近几年来首次出现月度负增长。于是在中国的宏观经济增长面临严重挑战的时刻,在今年发行了50年期国债,且发行利率仅高出当前二级市场30年期国债利率10个基点,远远低于30年期、10年期国债间约55个基点的利差。这样,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能得到属于自己的利益,导致其在债券市场中饱受欢迎。这也能很好地缓解经济压力,并且深化债券市场的建设,调控金融市场,引导金融市场,促进经济社会规范、稳定有序和良

性发展。

2.完善债券市场的收益率曲线

50年债券完善了国债收益率曲线,而且有利于我国债券市场的长期发展。

首先,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例如美国,国债市场收益率事实上已成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并成为投资者判断市场趋势的风向标。国债利率作为基准利率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期限的多样性,各种期限国债交易所形成的利率能形成一条完整的收益率曲线。其优点之处就是国债市场收益率曲线可以有效连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为各种期限结构的金融产品提供定价基准。

其次,在目前利率水平处于低位的环境下以固定利率方式发行,减小了发债成本。这本身就提高了该债券的收益。将是一个优等的新兴“潜力国债”。于是,可以通过跟踪发行,调查成交额等后续研究,必定能在未来统计出一条新的收益率曲线,这样就可以根据曲线去连接其他金融市场,从而为其他金融产品服务。

3.为长期定价基准提供参考

定价是货币市场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它与需求、供给量和价值量等主要因素及劳动生产率有关系。总是被不同因素影响着,很难断定。50年国债的发行却对定价有了积极作用。由于其能完善收益率曲线,而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形状变化能反映通胀预期和经济走势。从金融统计学的一些研究表明,在统计分析支持的前提下来看,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变化轨迹与10年期国债的变化轨迹呈现较强的相关性,这说明长期债券收益率已能够反映CPI等的变化,进而能为中央银行提供货币政策决策依据。为提供长期定价做了基准,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50年长期国债丰富了债券投资品种,同时完善了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为保险、社保基金等有长期资产配置需求的投资者提供合适的投资工具。其次,这个国债调整政府负债的期限结构,更好地与长期投资项目相匹配。由于今年以来实行了超常的财政刺激政策,财政支出大幅增加的同时财政收入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增长较慢,加大了政府的财政压力。更长期国债的发行有助于平滑到期国债的现金流压力。对于这个债券的规模来说,200亿不是特别大,因此对市场的影响有限,所以它只是一种试探性的尝试。

(二)对债券市场的消极隐患

1.投资者风险分析

风险的根源就是不可知的时间太长,50年的时间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已经横跨多个经济周期,于是这种超长期限国债存在一定风险。其中包括:经济波动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等。同时,还存在时间长流通性不佳的现状,这意味着还有一定的流动性风险溢价。

其中,该债券413%的票面利率意味着投资者未来面临着较大的利率风险,而我国目前对冲利率风险的工具十分缺乏,远不能满足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当前对利率风险管理的强烈需求。

2.需求较为单一

于长期债券的客观特征,避免不了只有很少的需求群体。除了寿险机构,其余单位几乎不需要这种超长的债权。这样对市场趋势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国债成交利率会较为平稳。不过由于此次发放的量并不大,所以没有太多的数据和追踪调查进行分析。然而,对于现在处于金融危机后的经济恢复期,我国应采取更加显著的金融工具来缓解这个冲击。长期国债对于国家恢复的益处有帮助,但是对于具体的各个城市、地方区域并没有太多的帮助,也许可能更打击了人们对国债购买的信心。所以,这需要其他方面来调节,弥补需求单一造成的消极隐患,更加巩固债券市场“稳定器”的作用。

三、对我国政府债券市场进一步发展的设想

众所周知,债券市场的发展是一国建立有效的利率体系、合理的投融资秩序、开展金融创新的基础。因此,债券市场的发展程度是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它的发展构想要符合现实的客观经济状况与国情。

现在的债券市场既有好处也有不足。债券市场总体运行效率不断提高,债券市场融资规模和债市规模发展迅速,流动性不断提高,金融创新不断。不足之处是企业债务融资市场发展缓慢,并且呈现结构性差异,交易所企业债和公司债市场发展缓慢,银行间企业融资市场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企业债务融资的主要场所。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对政府债券市场的发展做如下设想:

(一)针对50年期债券市场的消极隐患通过两种方式来降低

首先在政策上,在发行超长期国债同时,逐步完善债券买断式回购、远期交易、掉期交易,并适时恢复国债期货交易等衍生品,为市场提供对冲风险的工具组合,从而对利率风险进行动态、主动的管理,满足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对利率风险管理的强烈需求。还有设置重新定价机制也是一种好方法。它的作用在于避免债券较大的价格波动。通过息票利率被调整即重定价,为现行的市场利率或某种利率指数挂钩,这样降低了长期债券的风险性。

其次是金融产品上,发行通胀指数类债券、发行本息拆离债券等。通胀指数债券指本金或利息都根据某种物价变量(一般是反映通货膨胀的指标)定期进行调整的债券产品。它的小波动性有助于降低国债发行成本并有利于国债的顺利发行,为央行货币政策提供通胀预期的参考,有利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实施。本息拆离债券,指把利息同本金交易相分离,独立进行交易的注册债券。它相当于能将长期债券拆离成短期债券出售,锁定长期风险,尤其在通货膨胀或升息预期增强的时候,可以满足商业银行等机构投资者的流动性偏好和避险需要。

对于需求较为单一问题,这是不好解决的。因为长期债券有这种客观因素。

(二)针对进一步提高债券市场效益进行市政债券的设想

虽说随着50年长期债券的发行,我国国债种类更加丰富了。可是当前,外部需求的放缓对我国扩大内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国债只占全社会投资的5%,进一步扩大的潜力十分有限。在这种经济背景下,发展政府债券市场中的市政债券,能够促进闲置资源的利用,带动其他类型投资的增长。能够逐步改善目前的社会融资结构,减少社会资金错配所产生的金融风险。且由于市政债券的公信力仅次于国债,市政债券将成为众多投资者追逐的新品种。

所以本文认为,制定合理的公共经济引导政策,发展市政债券市场能充分利用闲置资源更好地带动投资的增长、促进社会融资结构的合理化、减轻中央财政的压力及资本市场的均衡发展。同时,就整个金融市场来说,可以在资本市场中引入市政债券,能有效填补当前资本市场的空白。

1.政策实施的发展路径

首先,应该先在经济发达地区选择_些经济实力强、财政收入雄厚的重点城市作为发行的试点。中央政府要做到严格把持,审批发行额度、债券用途、债券种类外,还要对项目本身的盈利能力或偿债资金安排进行严格审查,并且必要时要对试点城市进行倾斜和扶持。

其次,逐步完善与市政债券发行相配套的政策。比如建立有效的市政债券的发行与担保机制,确定合适的发行与承销主体以及发行方式,并落实担保及风

险责任。然后通过市场化的手段,确定市政债券的利率。还可以对市政债券的投资收益制订具体的积极财政政策。除个人外,向商业银行开放市政债券市场,在政策上允许商业银行投资市政债券。也允许市政债券在全国性证券市场交易,并创造条件开办市政债券的场外交易,提高流动性,降低投资风险。

同时,先发行收入债券。收入债券通常是以基础设施项目的自身收益作为偿债来源,可以通过调节收费水平或转让特许经营权等方式来偿还债券本息。地方政府在收入债券的培育初期,可以考虑优先发展双重保证债券的方式,即首先由项目的收益作为偿债资金的来源,在项目收益不足的情况下再由地方政府及其相关机构补足。

这个体系的保障是逐步建立和完善针对市政债券的法律和金融监管体系。适时出台《财政法》和《地方财政法》,明确发行市场债券的法律地位。由财政部对地方政府的信用和财政收入能力进行评估,确定哪些地方政府可以具备发行人主体。

2.政策施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使市政债券发行得到最多效用,必须加强管理责任和严明的制度。

管理上,发行市政债券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在政策、法规制定中必须占据主导地位。中央政府决定是否准许该地方政府发行公债以及发债的额度和种类。为杜绝滥用市政债券行为,市政债券可以纳入地方预算体系进行管理。

制度上,市政债券应以中长期的专项建设公债为主,主要用于能为当地带来整体和长远效益的项目,并通过地方税收或合理收费的增长来保证公债本息的清偿。同时,为避免因市政债券的发行引起资金在区域间的不合适流动,对不同地方的公债发行,可实行区别对待政策。例如,贫困地区的市政债券可在全国范围内发行,发达地区的市政债券只在当地发行。

综而观之,中国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的基本思路应该是:牢牢把握债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定位,坚持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主体、交易所市场为补充的市场发展取向,积极引导和推动市场创新,完善市场组织运行框架和外部生态环境。同时规范交易所债券市场,消除风险隐患,最终构建起一个“统一高效、分层有序、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完善的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具体而言,要从扩大债券供给和创造债券需求两个方面来推动债券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张:一要引入更多的发债主体,为市场提供更多的具有差异化的债券产品。二要引入新的投资群体和培育新的投资者队伍,解决目前市场投资需求同质化的问题,避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同时,要大力加强市场基础性建设,完善市场组织运行框架和法律监管框架,提高市场流动性,不断推动市场向纵深发展。相信债券市场功能的完善将为改善金融结构及流动性管理、金融市场产品定价与创新、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维护金融稳定、促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制定发行长期债券政策,充分利用公共政策的调控手段和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有效、平稳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网www.stats.gov.cn.

[2]中国国债协会网www.ndae.org.cnhndex.isp

[3]马丽娟,金融市场、工具与金融机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8-54。

[4]张启文,金融学[M].科学出版社,2009。

[5]刘红梅,王克强,金融统计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6]赵彦云,金融统计分析[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北 纬

作者:杨诗颖 时永春

宏观经济调控分析论文 篇3:

试论土地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论与实践

土地政策在长期的实践中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一种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十八大以来推出更多的相关创新性土改政策,其作用表现更加突出。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和机制还不是相对完善,因此,很多土改政策仍然得不到有效的落实。本文通过分析土地调控面临的问题,阐述了我国土地宏观经济调控的几点建议。

自改革开放起,我国经济经历了4次波动,同时国家也相应的实施了5次宏观调控,尤其是第五次宏观调控中,与前几次相比,政策更加丰富。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土地政策将首次成为宏观调控手段,是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后的第三个宏观调控政策。国有土地的管理职能直接升级为宏观调控的高度,可见,土地调控政策在国家调控政策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即便国家对土地宏观调控很重视,但是仍然在具体实施土地政策宏观经济调控的运行时,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使得土地宏观经济调控效率低下甚至不能正常发挥其根本性作用的情况发生。

一、土地调控面临的问题

1.缺乏综合运用的协调性。虽然政府在土地宏观经济调控下开始重视多种政策工具的相互配合,但仍然缺乏系统的协调性。可以说,在2003年下半年以后的调控措施,就已经开始对运用信贷、土地、财税等多个政策进行重视,并取得了相应的改善。但是在具体运行中,存在着各部门之间对调控政策理解方式不同,造成主次不分明,对调控对象和目标不清晰,调控手段不统一,导致在土地宏观经济调控上出现各种混乱。比如,在对房地产业的市场调控中,即便用尽所有调控手段,但仍然不能辨别出每次调控的具体工具有哪些,具体部门的具体责任是什么,重点调控对象和目标也不清晰。这些严重拖着土地宏观经济调控后腿的问题,都是综合运用缺乏协调性的表现。

2.土地调控仍然处于被动地位。领导干部在重大的经济决策和项目决定中,由于地方存在着认识上的局限性。土地的地位仍然是“保障”、“服务”和“配合”。也就是先有钱才有地。同时,土地参与宏观经济调控也并没未建立起一套相应的理论体系。失去理论的支撑,具体的政策体系和相应的改革制度就无法建立起来。从而可以看出,土地参与宏观经济调控处于很被动的地位。

3.经济手段调控为辅,行政手段为主。在土地参与宏观经济调控下,经济手段一直没有提升到让人们重视的手段。即便在宏观调控中,一直强调经济手段的重要作用,但是仍然以行政手段为主要调控手段。而大量的行政手段主要是起着主导作用而且具有明显的计划色彩。比如在“铁本事件”和“郑州大学城事件”的处理中,都是运行的行政手段。而在一些整顿开发区的“一律暂停审批”和实施“三个暂停”等,则都是带有明显的计划色彩。是土改政策不能彻底实施。

4.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不协调。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属于社会市场经济有机体的一部分。在没有特殊情况下,宏观调控不宜搞突击式和运动型的方式,而我们再具体的调控操作时,往往会出现集中整顿和暂停时间等等措施。目前土地参与宏观调控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考虑宏观经济的实际波动和考虑市场自身的运转规律。尤其面对的是中国这样的大国,宏观调控的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不协调就更容易出现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物业类型的土地市场应该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发展阶段,这方面做的有所欠缺。

二、土地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对策建议

1.加强土地基础制度建设。通过土地改革完善现有的土地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责,政绩考评体系也要一起整改,将土地规划权、计划权和收益权合理配置,并将政府管理经济职能转到真正为市场土体服务上来,这一系列措施对维护好土地市场秩序有着良好的作用,并可以创造出良好的环境提供给维护者。

2.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定位要准。在土地参与宏观经济调控中,通过片面的夸大土地政策的作用去加大調控力度,或忽视其应有的作用而消极作为都是不可取的。宏观调控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求各级政府的政策实施要相互配合,并建立相互制约的调控体系。各种调控手段一起实施,打造多部门合作,宏观调控才能真正做好。

3.与其他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土地参与宏观经济调控,就必须符合并服务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坚持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逐步建立起土地宏观调控政策与其他宏观政策的相互协调配合的宏观调控体制。

①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配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对“银根”的松紧调节,而土地管理就是对土地供应松紧的最终调节,通过对土地供应的松紧调节来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土地和资金是两大生产要素,一定要做到相互协调配合。

②与产业发展政策相配合。土地政策在与农业产业政策的配合上,要充分利用国家优势,结合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在工业产业政策的配合上,对于不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并给社会造成负担的企业,在用地上要严格控制,对于国家大力扶持的产业则给予用地上的特殊照顾;在与房地产业政策的配合上,对土地供应计划和供地结构要科学安排,支持对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适当控制高档住宅的建设,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平衡发展。

三、结论

土地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土地调控和管理,一方面是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也是抑制经济增长过快的迫切需求。土地参与宏观经济调控是守好土地闸门,实施节约土地,全面实现土地成果的重要支撑和依据。(作者单位为河南省中共驻马店市委党校)

作者:宋琳琳

上一篇:高职环境艺术设计论文下一篇:发电企业经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