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胶囊内镜

2024-06-24

结肠胶囊内镜(精选九篇)

结肠胶囊内镜 篇1

关键词:结肠疾病,结肠胶囊内镜,肠道清洁水平,护理

结肠疾病如结肠癌、炎症性肠病、结肠息肉等是影响人类健康主要原因之一, 在我国,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 结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加。研究发现, 对结肠癌癌前病变 (如腺瘤型息肉) 早期诊断和处理能明显预防结肠癌发生[1]。此外, 对有消化道报警症状如大便潜血阳性、直肠出血、贫血、消瘦等进行筛查也能明显提高结肠癌早期诊断率, 提高病人预后。然而, 我国目前尚未进行系统性结肠癌筛查工作, 对结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主要依赖结肠镜, 而结肠镜检查有一定风险, 如无痛肠镜时需要镇静插管, 检查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并发症如肠穿孔, 导致目前病人对结肠镜检查接受程度较低。近年来, 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如结肠胶囊内镜 (colon capsule endoscopy, CCE) 因其无创性, 易被检查者接受, 已经用于结肠疾病诊断和筛查。目前, 结肠胶囊内镜在国外多个中心进行了结肠疾病诊断临床实践, 检查过程中没有明显痛苦, 具有很好诊断肠道疾病的可行性[2]。我科在2014年引入了结肠胶囊内镜, 初步完成了25例结肠胶囊内镜检查,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5例结肠胶囊内镜检查者, 男18例, 女7例;年龄53岁±14岁;体重61kg±11kg;身高165cm±5cm, 腰围83cm±9cm。入选标准包括进行结肠癌筛查以及要求行结肠胶囊内镜检查志愿者。排除标准:吞咽梗阻或吞咽障碍疾病、腹部手术史、肠梗阻、装有心脏起搏器或其他置入的电医学装置以及孕妇和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 检查方法

本研究被检查者均接受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检查, 由以色列GIVEN影像公司出品, 由PillCam Colon2胶囊内镜、无线接收记录仪、GIVEN工作站、RAPID软件组成。将记录仪装入腰带的固定位置, 按照传感器定位示意图将传感器置于病人的胸腹部。取出胶囊放在病人腹部, 观察数据记录仪的指示灯, 若指示灯每秒35帧的速度闪亮, 证明胶囊性能正常。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提高了帧频 (每秒35帧) , 较第一代明显加快 (每秒4帧) 。其次, 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在胶囊两端均带有照相机, 且增大了两端透镜角度, 达172°, 使肠腔检查角度可达接近360°, 明显降低了胶囊内镜在大肠肠腔移行过程中存在的盲区。嘱病人吞下胶囊, 凭借消化道蠕动功能将胶囊内镜不断向前推进, 推进过程中自动摄影, 每秒35帧图像, 图像数据可通过接收器天线传送至数据记录仪。然后胶囊将其所获信息传输至接收传感器上。检查结束后即将数据记录仪中的信息下载到RAPID工作站, 通过工作站图像处理软件阅图。

1.3 检查结果

25例被检查者均顺利完成结肠胶囊内镜检查。胶囊均顺利排出, 排出率1 0 0%。其中90.4%检查者胶囊在480min内排出。胃平均通过时间85min±43min, 其中最快为20min, 小肠平均通过时间为142min±83min, 最快为43min, 结肠平均检查时间360 min±85 min, 最短结肠通过时间为64min。15例无明显异常, 10例结肠胶囊内镜发现肠道有异常改变, 占全部检查者的40%, 主要病变有结肠息肉、结肠隆起性病变以及内痔, 未发现结肠癌。

2 护理

2.1 检查前护理

2.1.1 评估

检查前充分收集病人资料, 评估病情, 排除检查禁忌证。胃肠道梗阻、吞咽困难、狭窄, 因胶囊无法顺利通过;安装起搏器及其他植入电子仪器者, 会干扰胶囊内镜正常运转;胃肠穿孔或瘘管;放射性肠炎、妊娠等均是胶囊内镜的禁忌证。

2.1.2 心理护理

了解病人心理状态、对胶囊内镜的认知度及配合程度。本研究被检查者均接受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 (PillCam Colon 2, Given Imaging Ltd, Yoqneam, Israel) 检查, 属于新的一种检查方法, 费用昂贵, 病人对检查缺乏相关知识, 有些病人会有顾虑, 排斥心理, 部分病人对检查期望过高而产生依赖心理。护士要做好心理疏导, 应告知病人胶囊内镜优点, 检查步骤及配合方法, 强调胶囊内镜易吞服、无痛苦、图像清晰、检查范围广、无需麻醉, 属非创伤性检查, 避免交叉感染, 消除其恐惧心理和疑虑, 使其积极配合检查;同时告诫其设备弊端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介绍检查的配合要点。最后病人及其家人充分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签署知情同意书。

2.1.3 饮食指导

指导病人检查前1d保证充分的休息。检查前2d勿做钡餐或钡灌肠检查, 以免钡剂残留影响检查结果。检查前1d避免使用制酸剂H2受体拮抗剂, 嘱其禁烟以免咳嗽影响检查效果。检查前3d~5d开始低渣软食, 检查前1d流质饮食, 检查前晚上20:00后禁食。

2.1.4 肠道清洁准备

检查前2d开始口服莫沙必利 (5mg, 每天3次, 餐前口服, 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以促进胃肠运动。检查前1d流质饮食, 检查前晚上20:00后禁食。检查前1d晚上19:00口服64g聚乙二醇4000散 (法国博福益普生公司) 加温水1000mL, 每小时1次, 共2次, 检查当天06:00再口服64g聚乙二醇4000散加温水1L, 07:00西甲硅油30mL, 08:00开始服胶囊检查, 吞服2h后实时检测, 到达空肠后再服64g聚乙二醇4000散加温水1 000mL, 先服500mL后观察。期间嘱多饮清水[3]。本研究采用此方法行肠道准备肠道清洁度良好率为95%, 能较好地对结肠黏膜进行观察。

2.2 检查中护理

在服胶囊前2h口服莫沙必利5mg促进胃排空, 受试者用少量水吞下胶囊, 嘱其不得咬嚼, 吞咽动作不宜过快, 记录胶囊服入时间, 胶囊排出时间, 检查过程中病人是否有不适, 如果出现不适记录主要症状及持续时间, 同时通知医生。本研究病人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为保证最佳图像摄影效果, 嘱病人吞服胶囊内镜2h后方可进水, 4h内禁食, 4h后可进少量食物, 8h后由医生将电极及腰带取下。在检查过程中不能接受其他电子仪器检查, 不能接近任何强磁场。指导病人15 min查看1次记录仪指示灯是否闪烁, 出现异常及时查看。在检查过程中病人可进行日常活动。但不要剧烈活动、弯腰、屈体及移动腰带, 切勿撞击腰带上的数据记录仪, 以免影响检查效果。

2.3 检查后护理

1d~3d胶囊自然排出体外, 嘱病人观察胶囊排出情况, 胶囊排出前勿接近强电磁源区域, 勿做核磁共振等检查。排便时尽量不要选择抽水马桶, 防止胶囊排出不易察觉而丢失。如果老年人有习惯性便秘, 72h内胶囊未排出, 且无梗阻症状的话可给予缓泻剂促进排泄。如果病人出现腹痛、呕吐, 应及时与医生联系, 可通过X线核定胶囊位置并做好对症处理。本研究25例被检查者均顺利排出胶囊。

3 讨论

常规结肠镜是筛查和诊断结肠疾病最佳手段, 然而, 结肠镜检查过程中的痛苦及可能的风险使结肠镜检查依从性较低。结肠胶囊内镜使肠道清晰, 舒适检查成为可能。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在胶囊两端均装有照相机, 且增大了两端透镜角度, 使胶囊在结肠运动过程中可以接近360°观察结肠, 降低了检查过程中结肠存在的盲区, 同时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提高了电池工作时间, 使胶囊内镜能完整地对大肠进行观察。我们采用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对25例检查者检查发现, 25例被检查者均可较好完成大肠观察, 但结肠胶囊内镜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如在发现结肠病变后在定位上存在一定难度, 发现病变后不能活检和治疗。

充分的肠道准备是完成胶囊结肠内镜的关键。行结肠胶囊检查前肠道准备主要有以下目的:充分地清洁肠道黏膜;清洁的液体能充盈肠腔, 减少肠道的气泡, 能更好地观察肠道黏膜;促进胶囊的前进, 以在电池耗尽前到达肛侧附近。本研究在检查前2d让检查者口服莫沙必利, 在检查前一晚服2L聚乙二醇电解质散, 在检查当天上午再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 95%检查者肠道准备良好, 所有检查者均能较好地完成肠道观察。结肠胶囊内镜作为一种新的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 可以作为较好的手段来窥视结肠黏膜是否存在病变, 有其强大的优势, 检出率高、无创伤、安全、操作简单, 会在今后被更多病人所认知并得以接受。护理人员还能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优化检查程序和护理措施, 以取得更好的检查效果。

参考文献

[1]Citarda F, Tomaselli G, Capocaccia R, et al.Efficacy in standard clinical practice of colonoscopic polypectomy in reducing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J].Gut, 2001, 48:812-815.

[2]Eliakim R, Fireman Z, Gralnek IMet al.Evaluation of the PillCam Colon capsule in the detection of colonic pathology:results of the first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comparative study[J].Endoscopy, 2006, 38:963-970.

胶囊内镜的申请报告 篇2

尊敬的院领导:

为了提高医院医疗质量及诊疗范围,现我科室根据临床需求,需要增加新的项目,项目名称胶囊内镜,目的为检测人体消化道分为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和直肠。小肠疾病多年来未被人们充分认识,其主要原因是对于人体小肠的检查方法不多。小肠疾病主要包括为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血管性疾病;小肠肿瘤;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吸收不良综合症;炎症性肠病;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小肠粘膜损害等。小肠走行弯曲,肠管互相重叠,故而小肠疾病起病隐匿、症状特异性不强和病变部位深而不固定,故小肠疾病的诊断目前仍是临床实践中的一个难点。以往,由于检测方法的缺如,经验性的认为小肠疾病发病率较低,一旦发现几近晚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检测手段的不断完善,如近年来胶囊内镜在临床中的应用,使得小肠疾病的诊出率不断的提高。

该产品为北京华亘安邦公司生产的胶囊式内窥镜直径10.8mm,长度24mm,具有小型摄像装置,发光二极管,传输数据信息等装置。随着消化道的蠕动对途经的腔段,特别是常规内窥镜无法观察到的小肠部分连续拍摄并把图像数据无线传输到体外借以达到诊断的目的。另外该产品电池能够持续工作12小时,因此完全能够拍摄到整个大肠。检查手段非常简便,操作者无须实施工作,而患者吞服胶囊后在正常生活当中能够接受检查。无创伤,无痛苦,无交叉感染等优点。

胶囊内镜是内窥镜的未来,在研的产品将可以实现3D定位、取活检、药物释放等功能。胶囊内镜替代胃镜也将成为现实。

胶囊内镜的适应症

1、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贫血:即反复发作的血便或黑便,或粪便潜血持续阳性,经上、下消化道内镜检查均无阳性发现者,2、CT、MRI、超声等其它检查提示小肠影象异常

3、小肠肿瘤(良性、恶性)及类癌等

4、怀疑小肠炎症性肠病,但无肠梗阻及肠狭窄者

5、无法解释的腹痛、腹泻

6、小肠寄生虫病

7、无症状体检者 现我科室与北京华亘安邦科技有限公司友好协商,以北京华亘安邦有限公司提供胶囊内镜用于医院的临床诊疗、科研为项目的使用权,北京华亘安邦科技有限公司对设备拥有所有权。在我院使用设备期间,北京华亘安邦科技有限公司应提供配套设备及技术支持培训的服务。

2015 年1月26日

内镜治疗结肠息肉疗效观察 篇3

湖北省十堰市医药卫生学校,湖北 十堰 442000

【摘 要】:目的:探讨结肠息肉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的疗效。方法:结肠息肉患者156例经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息肉,病理检查后对息肉进行高频电凝切除。结果:本组结肠息肉摘除有效率100%。术中轻度出血3例,无穿孔病例出现。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安全有效,可以作为治疗大肠息肉的首选方法,对减少大肠癌的发生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结肠息肉;内镜;电凝电切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3(上)-0060-02

结肠息肉是常见病,是粘膜慢性炎症引起的局部粘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粘膜隆起性病变,其中腺瘤性息肉为癌前期病变,需要常规切除。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因其安全、简便、疗效可靠,避免患者剖腹手术,结肠息肉内镜下切除的适应证也不断扩大,应用内镜技术检查和治疗结肠息肉是目前最佳手段[1]。我科自2005年6月~2007年12月对收治的结肠息肉患者156例经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息肉,病理检查后对息肉进行高频电凝切除,临床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6例患者,男113例,女43例,男女之比为2.6:1,年龄33~76岁,平均54.6岁,单发109例,多发47例。本组共检出息肉302颗,息肉位于直肠83颗,乙状结肠72颗,降结肠129颗,横结肠12颗,升结肠6颗。302中小于等于0.5cm息肉133颗,0.6~1.0cm119颗,1.1~2.0cm46颗,>2.0cm4颗有蒂息肉192颗,广基息肉110颗。病理检查302颗息肉中,炎性息肉54颗,增生性息肉128颗,管状腺瘤104颗,混合性腺瘤7颗,绒毛状腺瘤12颗。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①结肠息肉直径<30mm;②病理活检排除恶性肿瘤、平滑肌瘤、错构瘤、血管瘤、肉芽肿;③无凝血障碍;④无严重高血压和心脏病;⑤无心脏起搏器。

1.2 方法 术前形态学观察良性,肝功能、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全部患者均在住院部施行治疗,术前均口服泻剂及清法灌肠。先作病理检查,排除恶变息肉,然后根据息肉形状,大小及蒂的长短粗细,采用电子肠镜及高频电发生器进行治疗。对133颗5mm以下息肉,活检钳钳除34颗,高频电凝灼除99颗;钳除以肉[观察息肉消失并与周围黏膜基本相平,电凝烧灼以息肉整体呈灰白色为准。119颗6~10mm息肉用圈套摘除89颗,高频电热活检钳钳夹凝除30颗。对直径10~20mm所有息肉均采取高频电发生器及圈套器圈套电切切除直径大于20mm广基无蒂息肉及侧向发育型息肉采用生理盐水注射法黏膜剥离术。

2 结果

156 例病人全部顺利完成手术, 无大出血、烧伤、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有113例病人出现腹部隐痛,多见于术后4h。术后2d大便潜血(+~++),有时可见大便中有坏死的息肉组织。上述症状1w后消失。其中有3例在切除过程中进行了局部止血或预防出血处置。所有病例经3个月后复查,被灼过的息肉不论大小均无复发,灼过息肉的部位不留任何痕迹。

3 讨论

3.1 息肉特点 息肉是胃肠癌前病变的主要因素之一,部分息肉尤其是较大息肉可致出血.但更为重要的是某些组织类型的息肉有痛变倾向,癌变的机会随腺瘤体积的增大及腺瘤数目的增多而增多。结肠息肉是下消化道的一种常见病,通常将息肉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息肉常可并发出血或恶变,是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一旦发现息肉,应当及时切除。本组检出率为15.69%,多数患者有腹痛、腹泻或腹部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少数患者为便血或粘液血便。

3.2 治疗方式选择 息肉治疗有内镜下电凝摘除息肉、药液注射、激光、微波、冷冻、射频等治疗方法。经电子内镜高频电灼切除结肠息肉是一种简便而可靠的治疗方法,它是利用微波的热效应,是靶组织内部瞬间产生高温,组织吸收能量转变为热能,使组织蛋白变性、坏死、凝固而达到治疗目的[2]。治疗前先作病理检查,排除恶变息肉,然后根据息肉形状、大小及蒂的长短粗细,采取不同的摘除方法,广基小息肉,可采用活检钳摘除;亚蒂息肉可用圈套器切除,细蒂息肉,常用圈套器切除,最常用的息肉切除方法包括圈套摘除、热活检钳息肉烧灼术.切除活钳有蒂息肉最常采用圈套摘除术.远端结肠的小的无蒂息肉通常采用热活检钳息肉烧灼术,对大的广基无蒂息肉应用目前常采用的盐水注,射法息肉切除术。

3.3 预防并发症 息肉切的局部并发症有出血、穿孔,有文献报道出血率为0.2%~0.3%,穿孔率0.5%~3%[3],我院术后除个别病人有腹痛外,未见明显出血及穿孔病例。在术前要排除出血疾患及心血管疾病,对有凝血障碍及高血压病患者,慎作。电切息肉时,息肉要暴露充分,肠管要稳定;圈套器套住息肉蒂部以后,适当用力,防止过分用力牵拉而致撕裂出血,电流指数要适当, 电流指数偏小,电凝时间过长,都易造成穿孔。先电凝,后电切,交替进行。电切息肉后宜仔细观察有无出血和灼伤,如残蒂有少许渗血,可用电凝器血,若残蒂较长,可重新切除一段残蒂以止血。本组有3例少许渗血,内镜观察出血自动停止后退镜,未作特殊处理。局部注射生理盐水,使粘膜下层组织与肌层分离,电凝时对肌层损伤减少可降低穿孔并发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映娇.内镜下微波治疗胃、结肠息肉30例分析[J].医学文选,2005,24(3):379.

[2]陈更,徐红,张建广.镜下切除结肠大息肉并发症的防范(附173例报告)[J].吉林医学2006,27(9):36.

[3]张以洋.内治疗结肠息肉378例体会[J].中国内镜杂志,2005,11(5):23.

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的护理 篇4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2012年12月在我科行内镜下电凝电切治疗的结肠息肉患者325例, 男203例, 女122例, 年龄<20岁3例, 30岁~80岁322例。临床表现以腹胀、大便次数增多、便血史为主, 多数在门诊结肠镜检查时发现, 其中腺瘤性息肉161例, 增生性息肉133例, 炎性息肉28例, 幼年型3例。

2 术前准备

2.1 器械准备

采用OLympus-CIF260电子结肠镜及德国ERBEICC-80高频电凝电切仪, 热活检钳, 圈套器。首先检查内镜, 吸引、送气送水是否正常, 每次使用时检查热活检钳开关是否正常, 圈套器钢丝收缩是否正常, 把手收缩时钢丝圈是否正常打开, 检查高频电刀电流是否形成, 根据息肉大小调节好电凝电切功率, 把脚踏开关放在醒目位置。

2.2 常规准备

化验血常规, 凝血四项, 肝功, 传染病四项, 乙肝五项, 血型, 血小板, 心电图。询问病史, 有无安装心脏起搏器, 有无药物过敏史;询问用药史, 是否服用抗凝药, 明确有无禁忌证, 备好急救药及止血药。

2.3 肠道准备

术前3 d进无渣饮食, 禁食豆、奶制品等易引起肠胀气的食品, 禁食带籽瓜果及黑色红色蔬菜, 大便干燥者提前3 d口服果导片通便, 检查当天晨起进流食。检查前4 h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 (和爽) 并告知其作用与应用目的, 将69.56 g和爽2包溶于2 L温水中, 充分溶解后, 在30 min内饮完1 L, 另1 L在1.5 h之内饮完, 不宜服药太快, 以免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服药后要下地活动, 促进胃肠道蠕动以利排便, 直至排出大便呈清水样, 方可检查。肠道准备不可用甘露醇, 因其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产生易燃气体, 如达到可燃浓度, 进行高频电切手术时有可能引起爆炸。

2.4 患者准备

根据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及接受能力与其进行沟通, 消除患者紧张及恐惧心理, 告知高频电为300~1 000 Hz电流, 只有热效应, 而无神经效应, 不会引起肌肉收缩、心室纤颤或致死。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 告知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消除其恐惧心理, 对于多发息肉或直径较大不能一次根除者要讲解需多次治疗的必要性, 并告知并发症及早期切除息肉的必要性。签署知情同意书, 告知患者取下金属饰品, 并测量血压脉搏, 女性患者在经期不宜做此手术。术前30 min给予山莨菪碱注射液10 mg肌注 (注意青光眼患者禁用) , 减轻肠管蠕动以便于内镜检查;地西泮注射液10 mg肌注, 以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便于患者配合。

3 术中配合

协助患者取左侧屈膝卧位, 嘱患者去除随身金属物品及饰物, 告知患者操作过程中不可随意改变体位及接触金属物品。将电极片粘贴于患者小腿后侧正常皮肤, 检查电极片并注意保持接触良好。协助医生插入肠镜达到息肉部位, 充分暴露视野, 调节镜身使息肉充分暴露便于操作, 根据息肉大小及类型选择电凝、电切方法:对于宽基底及直径<0.5 cm~1 cm的息肉采用热活检钳直接电灼法, 或用活检钳夹提起息肉呈“天幕状”, 电切后留在钳中的息肉组织由于温度不高而保持完好, 可送病检[1];对于带蒂或窄基底息肉可用圈套器电切法, 术中特别注意要圈套器要距离镜面2.0 cm以上, 将圈套器置于息肉蒂根部2 mm~5 mm, 粗蒂者5 mm~10 mm处[2], 提起息肉以免漏电烧伤正常肠管壁造成术后穿孔。圈套器放置合适后渐收紧, 观察息肉颜色发暗变紫后再通电, 通电时护士要观察患者的反应, 如患者表情痛苦或诉说疼痛, 应立即停止通电, 以防伤及消化管基层引起穿孔。圈套器不宜太松或太紧, 太松圈套器会烧伤临近组织, 通电前圈套器一次收得太紧会对息肉造成物理切割, 容易损伤息肉血管而导致出血。对于大的宽基底的息肉, 可以用多次电灼或圈套的方法切除, 切忌一次切除太大而贪多, 否则会造成出血或穿孔的后果。术毕吸尽肠腔内积气。操作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及生命体征变化, 如有精神紧张患者, 应与患者交谈, 分散其注意力, 以减轻因过度紧张引起的肠易激症状, 保证内镜进入的畅通及肠腔术野的暴露。

4 术后护理

4.1 术后告知患者不可剧烈活动,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有无出血症状;检查患者有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对于较小息肉切除后患者, 术后观察30 min, 无明显不适可回家休息。暂禁饮食12 h, 3 d内可进食易消化流质饮食, 保持大便通畅;对于较大息肉术后患者, 住院观察病情变化, 术中及术后有出血患者禁饮食3 d, 无继续出血, 之后可进流质饮食, 继而给予清淡易消化软食。留给患者医院电话, 以便患者有不适随时联系及注意术后随访。

4.2 对于较大息肉, 出血量多, 出血快, 应在内镜下插管局部喷洒去甲肾上腺素、蛇毒血凝酶或电灼止血, 术后每小时测血压、脉搏1次, 测量3次正常后改为每4 h测1次, 3 d正常后转常规测量。另注意有无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 排除肠管穿孔, 如有以上症状, 而且透视膈下可见游离气体, 应在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的同时, 给予补液, 禁饮食, 持续胃肠减压, 备皮, 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注意电切深达肠管平滑肌肌层以下时也有腹部压痛, 轻微反跳痛, 但透视膈下无游离气体, 应加以区分。仅给予观察, 禁饮食, 补液, 预防感染治疗, 数日后可自愈。

5 小结

本组325例患者仅有3例患者术后出现少量出血, 对症及卧床休息后, 观察3 d无继续出血后离院, 其余患者顺利康复离院。随着科技的进步, 人们对治疗手段及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内镜下高频电刀切除结肠息肉, 成为一种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法。大量的医疗实践证明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结肠息肉的成功与熟练的操作、术中医护人员默契的配合及围术期的精心护理密不可分。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下电凝电切治疗结肠息肉的护理。方法 325例肠息肉在结肠镜下行高频电凝电切术。结果325例患者仅有3例患者术后出现少量出血, 对症及卧床休息后, 观察3 d无继续出血后离院, 其余患者顺利康复离院。结论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结肠息肉的成功与熟练的操作、术中医护人员默契的配合及围术期精心护理密不可分。

关键词:结肠息肉,内镜,电凝电切,护理

参考文献

[1]龚均, 董蕾, 王进海.实用胃镜学[M].第2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168.

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篇5

关键词:结肠息肉,结肠镜,高频电凝切除法

结肠息肉是指肠腔内的任何突出的隆起性病变, 是常见的结肠疾病之一。结肠息肉在临床上无特殊表征, 伴随出现的某些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泻、便秘等情况也会因程度轻而被忽视。在就诊的患者中多为便血和黏液血便为突出症状, 也容易被误诊为痔疮等肛门疾病。结肠息肉如果不及时诊治容易导致结肠癌的发生。随着结肠镜的发展和普及, 结肠息肉的检出率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1]。2010年6月-2012年3月本院收治的145例患者均采取内镜治疗, 所有患者术后治疗效果满意, 相关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45例, 其中男96例, 女49例, 年龄16~80岁, 平均33.25岁。单发性息肉患者38例, 多发性息肉患者107例。息肉共计321枚, 各肠段均有息肉分布, 直肠51枚, 乙状结肠92枚, 降结肠57枚, 横结肠67枚, 升结肠47枚, 脾区2枚, 肝区4枚, 回盲部1枚。息肉的直径约0.2~4.0 cm。息肉形态:无蒂息肉81枚, 亚蒂息肉168枚, 带蒂息肉72枚。

1.2 方法

手术前进行常规检查, 如血常规、肝功、血相、心电图等, 正常者方可手术。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术前3天流食, 手术当天禁食。术前患者口服33%硫酸镁溶液50 ml, 饮水2000 ml, 常规肌肉注射解痉灵10 mg。术前全结肠镜检查 (肠道禁用甘露醇) , 到达回盲部后退镜, 确定息肉数目, 部位与大小, 形状, 机体宽度和隆起的高度, 要尽量将肠道内液体吸尽, 方便手术时观察[2]。置换肠腔内气体, 防止通电时气体爆炸。进行常规通电检查, 确认仪器及线路正常。

1.3 手术方法

对有蒂息肉且蒂部直径<0.5 cm的患者采用高频电圈套切除息肉法, 镜下发现息肉后, 选择适当的圈套器, 通过调节镜端的弯角、旋转镜身以及调整患者的体位方向等方法, 保证能有最佳的视野来观察息肉, 息肉到镜端距离约为2 cm, 然后插入圈套器并打开, 待套住息肉以后, 慢慢收缩圈套来关闭, 选用混合电流, 先凝后切, 反复间断的多次通电, 逐步进行隔断。对于<0.5 cm的息肉, 可使用活检钳对息肉进行咬持, 退到镜端位置后与内镜一起取出, 术后对息肉进行病理分析。对于0.5~2.0 cm的息肉, 可将息肉吸引到息肉回收器内, 也可吸至内镜活检孔以后与镜一起退出[3]。对于手术中残蒂少量出血, 可采用0.9%的氯化钠溶液和去甲肾上腺素进行冲洗, 如果效果不明显可使用电极电凝止血。如果出现搏动样出血, 需要立即进行3%高张盐水、肾上腺素以及利多卡因的局部注射, 多数可立即止血, 对于还存在少量渗血的再使用电极电凝进行巩固止血, 在术后3~6个月后, 做好随访, 进行结肠镜复诊。

2 结果

对于在2010年6月-2012年3月本院收治的145例患者, 共切除321枚息肉, 一次性切除无残留, 恢复良好后出院, 随访未见复发, 有效切除率为100%。术中未发生结肠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标本的病理检查, 增生性息肉103枚。占32.1%, 管状腺瘤66枚, 占20.6%, 绒毛状腺瘤61枚, 占19.03%。炎性息肉55枚, 占17.1%, 混合型腺瘤36枚, 占11.2%。所有手术均顺利进行, 平均手术时间16 min, 息肉切除率为100%, 术中以及术后的未出现结肠穿孔、烧伤以及大出血等并发症, 患者恢复良好后出院, 平均住院时间为6 d, 术后2年内复查未出现复发。

3 讨论

结肠息肉是从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 是一种消化道常见疾病, 主要是增生和炎性息肉引起的, 包括腺瘤及其他一些肿瘤。按病理特征分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等, 其中腺瘤的临床发病率最高。腺瘤性病变恶化会导致大肠癌, 息肉越大, 癌变危险性越高。腺瘤不及时切除, 长期粪便刺激下会加速恶化。大肠息肉在临床较为常见, 主要症状表现为便血、大便习惯及形状改变等, 癌变的可能性大。

对于结肠息肉越早摘除越好。治疗的方法主要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微波灼除法、尼龙结扎法、外科手术治疗等。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将组织凝固, 使其坏死从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选用内镜下治疗相对外科手术具有创伤小、费用低、安全性高、适应范围广、患者痛苦少易恢复等特点。临床上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4]。针对内镜下治疗的适应证, 对息肉进行准确全面的病理分型判断, 实现安全切除的目的。本组研究的病例145例, 所有息肉均在内镜下成功完全切除。在术中内镜下注射利多卡因可通过收缩动脉血管, 高张盐水注射在局部形成高渗环境延长肾上腺素作用, 并使周围组织肿胀, 血管类纤维蛋白变性, 出血血管狭窄, 闭塞及血栓形成而止血, 成功率达100%[5]。应尽量将结肠息肉切除完全, 并对所切除的标本行连续切片病理检查, 以便早期发现癌变和提高结肠癌的诊断率。

综上所述, 利用内镜技术治疗结肠息肉临床效果明显, 有效切除率高, 减少患者痛苦, 具有可靠、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如果术中或术后发生出血, 可通过药物喷射和电凝止血进行内镜下治疗, 效果好, 此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6]。

参考文献

[1]何志胜, 庄宁.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临床管擦[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8 (10) :35.

[2]戴义娟.结肠息肉内镜下治疗136例分析[J].吉林医学, 2012, 11 (9) :46.

[3]李彩萍.内镜下小儿结肠息肉高频电切除术安全性讨论[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0, 1 (3) :7-8.

[4]汪功华, 凌安生, 雷波.内镜下切除结肠息肉328例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10, 5 (12) :61.

[5]陈文广, 陈仕学, 叶秀香.内镜下结肠亚蒂宽基息肉切除中金属夹和注射针的应用分析[J].现代医生, 2012, 3 (15) :9.

内镜治疗100例结肠息肉疗效观察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100例结肠息肉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性60例, 女性40例, 年龄19~90岁, 平均年龄 (32.6±8.5) 岁, 息肉直径0.2~3.5 cm, 发病部位:直肠32例, 乙状结肠28例, 升结肠20例, 降结肠10例, 横结肠5例, 回盲部5例。息肉形态:有蒂息肉50枚, 亚蒂息肉30枚, 广基息肉35枚, 其中单发息肉患者85例, 多发息肉患者15例。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OLYMPUS-240型电子肠镜, PSD-20高频电发生器, 电热圈套器, 热活检钳, 息肉回收器 (三抓钳) , 止血夹, NM-1K注射针, 1:10000肾上腺素溶液等。

1.2.2 方法

(1) 术前准备:术前1 d进流食, 术当日晨起做肠道准备, 多饮水, 彻底清洗肠道, 保证清晰视野, 并给以适当的静脉补液, 营养支持, 增强手术的耐受力; (2) 手术方法:与常规肠镜操作相同, 找到息肉后, 通过调节镜身及改变患者体位, 使息肉位于视野最佳位置 (约5点钟位置) , 息肉与镜端相距1~2 cm, 直径<0.5 cm息肉可以活检钳咬除或者热活检钳电灼。直径>0.5 cm选择适当的圈套器, 插入并适当打开, 将息肉蒂部套住, 稍离开肠壁, 待钢丝勒紧后通电, 一般先电凝再电切, 功率15~35W, 当即见圈套组织由暗红转为褐色, 并有烟雾冒出, 切口黏膜变白, 反复多次间断放电, 每次通电数秒钟, 息肉离断后经回收器回收, 送病理检查, 观察残端无活动性出血后退镜。

2 结果

100例患者经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除息肉共115枚, 其中巨大息肉8枚。切除手术均顺利完成, 无大出血、少灼伤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所有病例均一次性切除。有2例术中出现局部出血, 通过迅速生理盐水冲洗后, 钛夹止血成功, 1周后治愈出院。术后4 h出现腹部隐痛3例, 术后2 d大便潜血 (+~++) 3例, 1周后腹痛及便潜血症状消失。共94例息肉回收后送病理检查, 病理分类:炎性息肉32例, 管状腺瘤50例, 增生性息肉10例, 混合性腺瘤5例, 绒毛状腺瘤8例。术后皆住院治疗, 3 d流质, 3 d后半流质, 避免体力劳动, 观察有无腹痛便血等。

3 讨论

息肉是在组织结构不明确的情况下对黏膜隆起性病变的统称[1]。结肠息肉是下消化道的一种常见病, 其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腹泻、腹痛不适, 其次为便血、便秘, 如有上述症状者均应尽早行内镜检查, 腺瘤性息肉属癌前病变, 一旦发现息肉应当及时切除[2]。经内镜高频电灼切除结肠息肉是一种简便而可靠的治疗方法。但应注意在治疗前先作病理检查, 排除恶变息肉。然后根据息肉部位、形态、大小及蒂的长短粗细, 采取不同的摘除方法, 如<0.5 cm的息肉可采用活检钳摘除, 远端结肠的小的无蒂息肉通常采用热活检钳息肉烧灼术, 亚蒂息肉可采用先黏膜下注射, 使局部黏膜肿胀隆起后用圈套器切除, 细蒂息肉, 常用圈套器切除。本组100例结肠息肉切除手术均顺利完成, 且并发症少作者体会: (1) 选择电凝电切功率15W-35W为宜, 遵循“先凝后切”的原则; (2) 重视并发症的预防, 高频电凝电切术并发症主要有腹部剧痛、出血、穿孔等, 许国铭等[3]认为引起术后出血最主要原因是电凝不够充分, 造成穿孔原因有操作因素, 也有病变基础。本组消化道穿孔并发症未发生, 术中即刻出血2例, 术后出血3例, 分别经钛夹保守治疗控制, 术后腹痛3例, 经内镜下肠腔抽气及禁食输液止痉等处理缓解; (3) 为防止并发症需防止圈套时用力过猛致机械性勒断, 术中充分暴露息肉, 圈套位置正确, 确认前需反复张开收紧防止误夹肠黏膜; (4) 饮食起居也是防止并发症的重要环节[4], 术后两周低渣饮食。因高频电凝电切术后多数患者无任何不适, 易对饮食活动放松限制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本组病例术后皆住院观察, 故饮食活动都受到限制。综上所述, 本组通过内镜治疗100例患者的结肠息肉, 临床疗效确切, 简便安全, 不良反应少。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治疗100例结肠息肉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本院收治的100例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0例结肠息肉切除手术均顺利完成, 无大出血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所有病例均一次性切除。有2例术中出现局部出血, 通过迅速生理盐水冲洗后, 钛夹止血成功, 1周后治愈出院。术后4h出现腹部隐痛3例, 术后2d大便潜血 (+~++) 3例, 1周后腹痛及便潜血症状消失。结论本研究通过内镜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100例患者的结肠息肉, 疗效确切, 简便安全, 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内镜,结肠息肉,电凝电切

参考文献

[1]吴新宇, 姜爱芳.结肠息肉196例内镜治疗体会.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3) :67.

[2]张燕, 结肠息肉的内镜治疗体会.航空航天医药, 2009, 20 (1) :27-28.

[3]许国铭, 李石.现代消化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479.

内镜下治疗胃结肠息肉的临床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内镜室2009年10月—2011年9月通过电子胃肠镜检查共发现32例直径大于2 cm的息肉。告知病人及家属病情后要求行外科手术的5例, 余下27例行内镜下切除。胃息肉5例, 结肠息肉22例。均为单发息肉, 其中男16例, 女11例;年龄27岁~76岁, 平均56.1岁。

1.2 方法

全部病例均按内镜检查前常规准备。术前检查心电图、血常规、血型、凝血全套、三抗、乙型肝炎5项等检查, 行内镜检查, 仔细观察息肉全貌再行基底部注射1∶1 000肾上腺素盐水后, 圈套电凝切除息肉, 术后禁食6 h后改流质饮食, 休息, 保持大便通畅, 密切观察有无腹痛及腹部阳性体征, 并予以静脉应用胃肠道抗生素、制酸、止血对症处理。

1.3 结果

本组27例病人, 26例均获一次性手术成功, 1例因术后出血再次肠镜下止血, 平均住院5 d~7 d, 无发并症发生。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及常规检查

病人入院后即给予入院宣教及心理护理。热情接待病人, 向病人解释手术主要过程, 需要配合事项, 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 向病人介绍成功病例, 增强病人信心。配合做好各种术前检查, 如心电图、血常规、血型、凝血全套、三抗、乙型肝炎二对半等。

2.1.2 胃肠道准备

胃息肉病人入院后即给予半流质饮食。结肠息肉入院后即给予流质或少渣半流质饮食。胃息肉术前禁食8 h, 结肠息肉术前1 d予以番泻叶及25%硫酸镁口服清洁肠道, 因甘露醇口服后会使肠道内产生气体, 使用电切可能会引起爆炸, 故禁止使用。

2.1.3 术前用药护理

因该手术在咽喉表面麻醉下进行, 为避免病人紧张以及减少胃肠蠕动, 术前30 min遵医嘱肌肉注射地西泮5 mg及山莨菪碱5 mg。

2.2 术中护理

本组病例手术在内镜室进行, 由内镜室护士密切配合进行手术并护送病人回病房。

2.3 术后护理

2.3.1 观察要点

术后应密切观察大便色泽、次数、血压、脉搏等情况, 有无腹痛及腹部阳性体征, 警惕肠穿孔的发生;保持大便稀软通畅, 观察大便的颜色、形状。便秘者可适当给予缓泻剂, 避免用力排便, 防止出血[2,3]。圈套、止血夹一般在1周左右自行脱落, 观察腹部情况, 防止继发穿孔。

2.3.2 饮食护理

胃肠息肉较小, 术中创伤不大, 可禁食6 h后根据医嘱改流质或少渣半流质饮食, 息肉较大者, 应禁食24 h观察无出血后进流质、少渣半流质饮食。避免过烫及刺激性食物, 进食后观察病人有无不适。2周内避免进食胀气、生硬、辛辣刺激性食物。

2.3.3 休息指导

病人息肉切除后卧床休息6 h, 对较大息肉、无蒂息肉或凝固范围较大者, 一定要卧床2 d~3 d, 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 以免圈套、止血夹过早脱落, 导致出血。1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告知病人如不注意休息、饮食, 易引起术后迟发性出血[4]。

2.3.4 出院指导

嘱病人出院后, 注意休息饮食, 保持大便通畅, 如出现腹痛、黑便等症状, 立即复诊。结肠息肉切除后, 要定期复查, 复查的时间根据病理结果而定。一般息肉6个月至1年复查, 轻中度不典型增生3个月~6个月复查, 重度不典型增生3个月复查。

本组病例通过严格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术中配合、良好的术后护理, 全部病人均获痊愈,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胃结肠息肉的临床护理。[方法]对27例胃结肠息肉内镜下切除的病人实施心理护理、肠道准备, 术后正确的病情观察、休息指导、饮食护理。[结果]27例病人除1例早期出血及时行内镜下止血处理外, 均无并发症发生, 5d~7d后出院。[结论]采取规范的术前护理, 加强术后病情观察以及正确的饮食、休息指导, 可避免和及时发现并发症, 促进病人康复。

关键词:内镜,胃结肠息肉,护理

参考文献

[1]李莹, 王西红, 符日芳, 等.内镜下高频电切除结肠息肉手术的应用及护理[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6, 24 (2) :225-226.

[2]陈瑶, 王朝霞, 周国燕.结肠息肉内镜下高频电凝摘除术后大出血1例[J].护理研究, 2006, 20 (12C) :3305.

[3]曹军梅.内镜下高频电刀及全套电灼治疗肠息肉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7, 21 (增刊1) :103-104.

内镜下诊断结肠憩室40例分析 篇8

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7月我科内镜下诊断结肠憩室40例, 同期诊查结肠镜4 559例, 发病率为0.87%;男24例, 女16例, 男∶女为1.5∶1;年龄23岁~77岁, 平均年龄51.8岁, 其中>60岁者13例, 占32.5%;憩室发生于右半结肠28例, 横结肠3例, 左半结肠9例;憩室<1.5 cm 23例, 1.5 cm~2.5 cm17例;单发性憩室26例, 多发性憩室14例。多数患者于结肠镜常规检查中发现, 无明显临床症状, 少数患者表现为腹部不适、腹痛、腹胀、便血、腹泻和便秘, 未并发憩室炎、脓肿、穿孔、内瘘及肠梗阻等。

2 结果

2.1 性别、年龄与结肠憩室检出率的关系

见表1。

本资料显示男性患者多见, 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占32.5%, 发病率高。

2.2 结肠憩室部位

见表2。

本资料显示右半结肠憩室多见, 尤以升结肠居多, 而左半结肠较少, 在直肠尚未发现有憩室。

2.3 憩室大小及数目

憩室大小不等, 约 (0.2×0.3) cm~ (0.7×1.5) cm, 憩室<1.0 cm 37例, 占92.5%;1.0 cm~1.5 cm 3例, 占7.5%。憩室单发的为26例, 占65%, 多发的为14例, 占35%。多发者可达6~7个。

2.4 憩室的合并症

主要合并症为结肠多发息肉 (22例) 、结肠炎症改变 (3例) 、结直肠癌 (2例) 、结肠毛细血管扩张症 (1例) 、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 (1例) , 其中尤以结肠息肉最多。

3 讨论

肠道憩室是指经肠壁肌层薄弱或缺损处向外突出形成的囊状病理结构, 多个憩室同时存在称为肠憩室病。结肠憩室主要指在回盲部、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等部位发生的憩室, 既往统计其发病率在0.1%~1.0%[1], 近年来, 该病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及内镜检查的普及, 发病率在逐渐增加, 本组病例发病率约为0.87%, 与文献报道基本接近。国外资料显示, >50岁憩室发病率为50%, >75岁~80岁的为67%, 远高于人群的平均发病率[2]。研究结果表明其发病与慢性便秘、结肠动力紊乱、肠内压力、肌电活动、低纤维少渣饮食、结肠壁完整性缺陷、种族、年龄等有关, 但具体病因不明, 是否为先天性发育异常, 由于儿童内镜检查率很低, 尚不得而知。

结肠憩室数目不等, 可单发, 多数为多发。憩室可在结肠任何部位出现, 但分布位置明显不均。在西方国家憩室患者群的发病部位主要在乙状结肠 (80%) , 而亚洲国家人群则多发生在右半结肠 (75%) , 在本文中位于右半结肠的憩室为28例 (70%) , 与文献报道基本相同[3]。在文献中, 直肠憩室较为罕见, 可能是由于直肠的肌层厚, 肠壁的弹性、顺应性和张力高, 能防止黏膜层向外突出, 在本文中亦未发现直肠憩室。

约80%~85%的结肠憩室为亚临床型, 可终身无症状, 偶尔因下消化道造影、结肠镜或尸检发现[4]。在本组病例中, 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腹痛、腹胀、便血、腹泻和便秘, 并伴发大肠黑变病、结肠息肉、结肠癌、结肠慢性炎症改变、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癌术后等, 与文献报道相符。尤其伴发结肠息肉者较多有22例, 占55%, 二者是否存在一定关系, 尚不得而知。较大或开口小的憩室内可出现潴留物, 能刺激黏膜引起憩室炎, 由于憩室壁通常缺少肌层, 故炎症极易扩散, 形成憩室周围炎及周围脓肿, 从而引起腹痛、出血等症状, 少数可发生穿孔、急慢性腹膜炎、瘘管 (结肠膀胱瘘、结肠皮肤瘘、结肠阴道瘘等) 及肠梗阻等, 在本组患者中未见上述并发症。但在今后临床工作中, 对出现上述并发症的中老年患者, 应考虑到存在本病的可能。憩室合并出血是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可占40%左右, 对突发性的便血的老年患者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结肠憩室病一般无需治疗, 通过进食富含纤维素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不仅能控制憩室病症状, 还可减少肠腔内压, 阻止发生憩室炎症和出血等并发症。如单纯合并炎症, 采用包括饮食调节、解痉剂、肠道应用抗生素、缓泻剂等非手术疗法, 病情一般能得到控制, 但对于合并活动性出血、穿孔或内科治疗无效, 引起腹膜炎及局部瘘管形成者, 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有憩室切除术和结肠切除术, 并须确保吻合口远端无病变残留, 预防术后复发。

参考文献

[1]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112-1123.

[2]Stollman N, Raskin JB.Diverticular disease of the colon[J].Lancet, 2004, 363 (9409) :631-639.

[3]贾林, 黄开红, 李渝元, 等.国人消化道憩室的发病学特征及其并发症[J].中华消化杂志, 2002, 22 (7) :419-422.

结肠胶囊内镜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4例中, 年龄为28~69岁, 平均年龄为45岁, 男34例, 其中管状腺瘤直肠部位为20例, 乙状结肠为9例, 升结肠为5例。女20例, 其中直肠部位为11例, 乙状结肠为6例, 升结肠为3例。

1.2 内镜检查

内镜下发现息肉, 观察其部位、大小、形态, 最小者为0.3cm×0.4cm, 最大者为2cm×2.5cm, 形态为山田I~IV型, 常规取组织送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报告为结肠管状腺瘤。诊断确立后, 查胸透、血常规、血小板及出凝血时间, 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条件:年龄大于80岁, 血常规中白细胞<4.0×109/L、血小板<100×109/L, 有消化道溃疡病史, 有严重心、肺、肝、肾及血液病病史。

1.3 内镜治疗方法

内镜下治疗54例, 其中25例较小管状腺瘤用电活检钳钳夹隆起部位向上提起, 通以高频电流, 强度为50W电凝电切, 创面无活动性出血, 24例有蒂管状腺瘤用圈套器套住, 收紧圈套器, 通以高频电流, 强度为50W电凝电切, 切除表面无活动性出血, 5例直径大于2cm管状腺瘤用尼龙绳置于管状腺瘤基底部, 收紧并释放尼龙绳, 可见尼龙绳结扎位置准确, 管状腺瘤变成紫红色, 以圈套器圈套, 收紧圈套器, 通以高频电流, 强度为50W电凝电切, 术后24h禁食。

2 结果

患者在治疗中及治疗后无明显不适, 其中2例管状腺瘤在圈套器电切后发现残端有少量渗血给予电凝止血, 2例给予局部注射肾上腺素和钛夹止血成功, 54例均无大出血及穿孔。共随访了管状腺瘤直径>1.0cm的30例患者, 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复查内镜, 5例出现新的结肠管状腺瘤 (病理证实, 内镜下给予切除) , 其余随访患者均未复发。

3 讨论

3.1 结肠息肉是大肠黏膜的常见病变, 好发部位以直肠为最多, 依次为乙状结肠和升结肠。

息肉有随年龄增长而发病增多的趋势, 以老年人多见[1]。通常认为, 大肠息肉的常见病理类型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但内镜发现的结肠息肉均表现为有蒂或无蒂隆起到黏膜面的赘生物, 难以在内镜下定性, 主要靠病理组织学诊断。而腺瘤性息肉则称为肿瘤性息肉, 有明显的癌变倾向。腺瘤根据绒毛成分多少分为管状、绒毛管状、绒毛状3类。目普遍采用的是将绒毛成分占25%以下者称管状腺瘤。管状腺瘤主要为管状结构, 其绒毛成分<20%。是消化道息肉最常见的一种, 由增生的黏膜腺上皮构成。内镜下表现为多个或单个, 表面呈结节状, 大多数有蒂, 大小一般不超过2cm, 暗红色易出血。显微镜下为增生的腺体组织, 腺上皮排列规则, 分化好, 偶有异型性, 核分裂多, 但不侵入膜肌层。大量的临床、病理及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大多数结肠癌是由结肠瘤性息肉癌变的结果, 其由腺瘤性息肉发展为结肠癌大约需要10~15年时间。一般来说, 息肉数目越多、腺瘤体积越大, 越易癌变;光滑型、有蒂者癌变少, 而分叶状、菜花状、宽基或无蒂、表面粗糙、炎症明显、伴不典型增生者, 越易发生癌变。管状腺瘤的癌变率为8.1%、绒毛管状腺瘤的癌变率为19.4%、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为26.9%。结肠的早期癌和腺瘤样癌前病变通常可通过肠镜下完整的病灶切除而得到治愈, 因而做结肠镜检查时, 及时发现息肉、及时处理, 这对预防腺瘤恶变, 早期发现癌前病变, 早期治疗, 对降低结肠癌的发生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3.2大肠息肉治疗方法。目前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方法主要是镜下治疗, 包括酒精注射法、冷冻法、微波凝固法、高频电凝电切法、射频技术等, 各有优缺点。高频电凝电切法是目前消化道息肉最主要的治疗方法。电凝电切法适用于各种形态的息肉治疗, 一次可切除多个息肉, 易于掌握切除组织的大小, 并能获得完整的病理组织, 治疗时要求操作者技术熟练、与助手密切配合才可完成, 电凝不充分易出血, 电凝过度易穿孔。本组电凝电切54例, 一次性切除达100%, 说明高频电凝电切结肠管状腺瘤为安全有效、简单、痛苦少的治疗方法, 特别适合大的管状腺瘤[3]。

综上所述, 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 只要内镜下发现息肉, 无论大小均建议患者行内镜下治疗, 既达到了治疗目的, 又能去除结肠癌的潜在危险,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结肠管状腺瘤是安全有效、简单、经济、痛苦少的治疗方法, 是目前首选治疗方法.,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结肠管状腺瘤内镜下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采用内镜下电活检钳切除术、圈套切除术、尼龙绳套扎术治疗结肠管状腺瘤54例。结果 54例患者均获成功, 其中25例用电活检钳切除, 20例用圈套器电切切除, 5例较大管状腺瘤给予尼龙绳套扎后圈套器电切, 其中2例管状腺瘤在圈套器电切后发现残端有少量渗血给予电凝止血, 2例给予局部注射肾上腺素和钛夹止血成功, 54例均无大出血及穿孔。结论 管状腺瘤不论大小均应切除, 经内镜下治疗结肠管状腺瘤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是治疗结肠管状腺瘤首选方案。

关键词:内镜下治疗,结肠管状腺瘤,电活检钳切除术,圈套切除术,尼龙绳套扎术

参考文献

[1]张东伟, 陈锡美, 许树长, 等.大肠息肉943例病理与内镜治疗分析[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2006, 3 (1) :21-23.

[2]徐上钦, 梁彪, 李子旭, 等.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EMR) 治疗大肠广基息肉的临床应用[J].中国健康月刊:B, 2011, 30 (3) :11-1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结肠胶囊内镜】相关文章:

胶囊内镜06-01

内镜下行结肠息肉治疗患者的护理09-12

胶囊内镜指南解读05-03

溃疡性结肠炎50例内镜分析及治疗02-17

结肠切除05-11

结肠损伤05-19

外伤结肠破裂05-07

全结肠型05-18

巨结肠症06-04

慢性结肠炎05-14

上一篇:课堂教学实践启示下一篇:收入分配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