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

2024-05-03

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精选十篇)

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信息化,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现状对策

1 序言

在世界经济起伏跌宕的时期, 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使当今社会的人们感受到从未有过的生存压力。美国大学和雇主协会在2009年3月所做的一项调查则显示, 2009年全美雇主雇用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比2008年下降了22%。该协会2009年4月对850所大学的3.5万名毕业生所作的抽样调查, 在申请工作的应届毕业生中仅有19.7%的学生找到了工作。因此, 不论是中等、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 还是已经从业的员工, 能够苦心积虑谋求一份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职位并获得等同的报酬成为职场焦点问题。这也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备受公众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将决定着千百万个家庭是欢乐、幸福还是痛苦。

2 职业教育信息化概论

2.1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职业教育信息化, 是“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 是职业教育的师生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上, 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来推动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 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 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过程。职业教育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是今后中国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现代远程职业教育融合了计算机、通讯网络、数据库和多媒体等技术, 它在更高层次上综合性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职业教育宏观改革、发展与微观教学过程各个主要环节, 能够更典型、更充分地体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水平, 在实践中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2.2职业教育信息化内涵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现实手段, 其任务是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从而推动职业教育教学和改革的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要以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为依托。现代远程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取得初步成效。“覆盖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各主干内容的‘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框架正在形成, 全国远程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基地相继成立, 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学校参与的信息资源建设机制初步形成。”

2.3职业教育信息化关键

信息环境下教师的素质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关键因素。职业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包括三个层面:立足于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和素质即快速普及面向全体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 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整合力度, 推进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培养中初级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化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使用信息的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2.4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意义

2.4.1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利用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巨大优势, 能够促进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的跨时空共享, 有效配置职业教育资源, 快速解决广大西部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和农村地区教育观念滞后、课程资源缺乏、师资短缺等问题, 推动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2.4.2能够发挥信息技术整合、共享和创新优秀教育资源的潜力, 提高教育质量。在传播、使用和共享中增值并创新, 是知识区别于有形物质实体的主要特点。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从海量的现有资源中整合、筛选出知识的精华, 并通过通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和卫星网络, 将这些优质的资源传输到学习者终端, 供更多的学习者共享。通过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对现有资源进行技术整合, 使得知识展示方式更加多样化, 提高学习的趣味性、灵活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和学者可以通过网络对信息资源实施网上协同研究和开发, 连同学习者的远程反馈, 促进学习内容和策略的更新。

2.4.3以现代远程教育动态、开放的突出特性, 推动职业教育组织形式深层变革, 促进开放教育网络的形成。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实践表明, 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 不断促进学习者职业生涯进步, 向多种形式转变, 以面向更广泛的人群, 适应学习者更加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现代远程教育能够以网络技术优势模糊学校围墙, 打破学历边界, 跨越时空限制, 融合各种教育形式的优势, 提高学习的开放程度, 形成动态、开放的教育网络, 实现最终的理想目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制度的完善, 中国政府一定会在资助处境不利群体接受终身学习包括职业教育培训方面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3 职业教育信息化目标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对进一步构建和完善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的应用体系, 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优质教育信息资源, 促进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失业人员技能、技术培训。促进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和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扩大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 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升民众自生劳动技能有重要意义。

中国在十一五期间, 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通过专项资金的投入, 要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并以此来带动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职业教育体系。2005年, 国务院制定下发了《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提出“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要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 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

3.1加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现代化建设需要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不仅需要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 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工业化国家的实践证明, 没有数量足够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作支撑, 就不可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也证明, 资金、技术、少数尖端人才可以引进, 但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只能靠自己培养。

“目前中国生产一线缺乏高素质的劳动者, 技能型专门人才紧缺, 不能适应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所以, 必然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3.2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是促进就业和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多样化教育需求不断增长。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再就业、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世界就业和经济发展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一是社会劳动力的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养, 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根据美国劳工部2009年1月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8年全年, 美国失业率平均达5.8%, 远高于2007年的4.6%, 是2003年以来的最高点。就业岗位总计减少了260万个, 是1945年以来减少幅度最大的一年。其中2008年12月, 美国就业岗位减少52.4万个, 失业率上升到过去16年来的最高点7.2%。 (数据来源The U.S. Department of Labor Home Page网站)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 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重要环节, 在推进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3是新时期我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中国已经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两大历史性跨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鼓励、引导更多的人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走上工作岗位, 在实践中通过成人教育继续得到进一步的学习提高。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协调发展, 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 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现在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等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经济社会的信息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也为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崭新的空间, 教育的信息化正在成为各个国家经济社会信息化的最重要领域之一。

4.1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现状

4.1.1中国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基本形成了学历与培训并举, 以多渠道、多形式、多主体共同开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的格局。

从1994年起,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积极开展现代远程中等职业教育, 设立省级远程教学中心130多个, 地、县 (市) 级教学点5900个, 近年来每年招生10万人左右。

从2001年起按照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规定, 教育部审核同意20多家企业, 开展基于计算机互联网的非学历职业教育, 服务于会计、外语、法律、IT技术、企业管理等领域的广大从业人员继续学习。

2005年审核批准交通部等有关行业部门成立“远程职业技术学校”, 开展面向本行业的现代远程学历职业教育。

4.1.2职业教育政务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2001年起, 各地招生部门积极开发和投入使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信息系统”。2002年, 开通“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门户网站, 面向战线、面向社会、面向决策提供职成教育信息服务;20多个省份建成职业教育网站。2004年, 开通“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学校评估信息的远程填报、动态管理和数据分析。2005年, 开通教育系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信息发布平台。2006年, 完成“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2007年, 启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建设工作, 目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

4.1.3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科研中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在 “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县级职教中心”等重大职业教育专项建设中, 不断加大学校计算机、多媒体教室、教学课程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实训设备的投入力度, 同时要求地方和学校配套相应经费, 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装备水平。这些国家项目的实施, 有力地促进了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 推动了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等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提高其工作效率、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4.2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平台建设

4.2.1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 (CERNET) 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 (CEBsat) 覆盖全国, 互联互通, 初步形成了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

中国教育科研网格 (ChinaGrid) 聚合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超过16万亿次和180TB。CERNET覆盖了200多个城市2000多个大学、教育机构、科研单位, 用户超过2000万人,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学术互联网。CEBsat是我国广大西部及农村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已经全部建成了校园网络, 多媒体教室比例达到43.65%, 师生平均百人拥有计算机63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联网率达到74.9%, 有多媒体教室的比例达到39.2%, 生机比达到19∶1。

4.2.2教育资源建设:

开发了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库。“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联合目录数据库数据达180万条, 馆藏总量近700万条;“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集中收录了近2800种外文期刊和37万种外文图书。初步建成了覆盖1-9年级多种版本教材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 (1100门) 、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等。

大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教学资源库, 50.44%的高校建立了全校统一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 85.71%的高校建立了电子图书资源, 校均电子图书达29.3万册。绝大多数中职学校拥有数字教学资源, 83%的学校拥有自主开发的数字资源, 22%的学校建立了统一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

4.2.3信息化教育教学:

高等学校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比例达到51.5%, 52.2%的学校建有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中职学校有8.7%的学校建有网络教学辅助平台, 在课堂教学中有20%的学科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网络远程教育稳步发展, 已经成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2.4教育电子政务与标准化:

在教育信息化的带动下, 教育电子政务得到初步发展。主管机关办公信息网基本建成, 建立了政务信息服务平台, 一批应用系统和专业信息服务系统投入使用;“开通了职业学校远程评估信息系统, 建立了国家级远程职业教育试点学校;陆续开展了网络视频会议、网上招生录取、网上就业服务、网上认证服务等重大应用;初步实现了教育部与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属高等学校的政务信息联网交换。”发布了40多项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标准, 为今后教育信息化相关应用与标准的推广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4.3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不足, 流动不畅, 利润不够, 效益不高, 体制机制不清楚, 标准化等方面都不够完善。此外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低;产业规模较小, 缺乏竞争力;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同时目前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体制不顺, 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和统一管理, 各行其是, 重复建设现象普遍。基础设施建设不适应网络教育需求;资源分散, 标准不一, 缺乏有效整合与共享;信息化人才培养不适应发展需要;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滞后;教育信息化应用与服务水平不高。

5 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对策

5.1信息集成阶段的规划与实施

职业教育信息化已进入应用转型的关键时期, 在经历了系统集成和应用集成阶段后, 各校网络与硬件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目前需要着重解决“信息孤岛”现象, 运用工程化的方法, 充分分析各自学校的管理模式和用户分类, 通过一体化数字校园顶层设计与规划, 建立关联整合的信息系统和有机集成的支撑环境。设计统一的系统构架, 整合数据资源。通过制定数据标准与实施规则, 规范后续数据管理, 建立集成数据环境。按照用户的逻辑组织信息资源, 建立用户最需要的信息环境。

5.2行业的个性化与专业的服务

在一种应用上配置解决方案已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一个重点问题。系统集成过程中对系统集成商的软件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系统集成商需要加强职业教育领域前期通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开发和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的二次开发的能力。同时拥有一套通用的自主平台产品以提高竞争实力“现在的项目不再单纯是硬件或者软件的采购而是一整套系统的招标, 这也正是系统集成商的强项所在。”学校要注重系统集成商在项目服务能力、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方面的水平, 尤其应该要求项目开发与服务人员还要具备相当的教育管理与教学方面的知识, 以达到良好沟通的效果。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阶段的核心需求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 而现在应用推广阶段的核心需求就是解决“怎么用”的问题, 抓住了这一轮的市场机遇, 那么就等于占领了用户资源, 获得的是持续收益, 而不是像基础建设阶段的一次性收益。职业教育行业内的各种个性化需求要求IT厂商必须能深刻把握职业教育行业个性化特征, 同时具备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 以及产品和方案的提供能力。

5.3政府对欠发达地区与弱势群体的信息化培训的政策导向

由于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区域不平衡, 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差距进一步拉大。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 网络与硬件基础设施应经完善。但是在西部以及农村地区的学校还处在网络与硬件基础建设中。国家应该通过政策倾斜加大资金与人员投入, 同时运用社会力量, 捐资捐物, 缩小不同地区的差距。

中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高, 在一些地区的职业教育在校生中, 中低收入家庭比例较高, 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 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中国社科院2008年12月发布报告称, 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 2009年6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可能占到四分之一。国务院参事陈全生日前指出, 2008年中国已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 约有670万就业岗位蒸发, 使失业人数远高于830万。国家若让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惠及经济匮乏的学习者, 不能完全交由市场自行调节。政府需要尽可能给基本知识、技能训练的基础学校或者职业学校的贫穷学习者以基本资助和财政补贴;政府应通过贴息贷款或奖学金等予以资助有一定市场回报率的教育;政府应对成绩较为优异的贫穷学习者提供全额资助, 稳定社会底层群体, 最大限度地得到社会回报率。

6 社会影响

6.1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子

黄炎培先生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 使有业者乐业”。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 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从而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成为可能。应该满足城乡居民对的多样化需求, 为他们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应该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逐步形成完备的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体系。

6.2制订农村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培训计划

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要注重多样化、灵活性和实用性。要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 每个县 (市) 都要重点办好职业教育信息化中心。加强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 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同时, 做好在乡务农青年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6.3以就业为导向, 面向市场,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这可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 毕业后也容易找到工作。职业教育面向就业, 重要的是面向企业, 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取得学历毕业证书的同时, 应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从教育体制上搭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互联互通的桥梁, 搞好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合理分工和相互衔接, 为各类学校毕业生就业成才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充实教学设备, 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各级政府也要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应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学生助学制度, 使贫困家庭学生通过国家帮助和本人勤工俭学得以顺利完成学业, 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7 结论

中国信息大学教育制度 篇2

学分制

基本学分反映每门课程的教学时间,1 学分16 学时,1 学时45 分钟。每门课程学习结束并通过考试,学生即可获得该门课程的基本学分。各门课程所获得的基本学分累计达到毕业标准时,学生即可申请毕业。不同专业的毕业学分标准不尽相同。我校每一个学分“明码实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和学习规划进行选择。

附加学分反映教学成本的差异,包括设备成本不同(如计算机课程对教学设备的要求大大高于大学语文课程);师资成本不同;教学班规模不同等等。我校对成本高的课程增加附加学分,有利于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合理收取教学费用,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学校按选课总学分收取学费,选课周期为一个学期。在上个学期选好本学期的课程,所选各门课程的基本学分与附加学分之和为选课总学分。

修满所有学分的学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德育导师制

学校实行德育导师制的主要做法是:首先由各学院符合条件的任课教师自荐担任德育导师,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德育导师;我们将既能教课,又热心于学生品德教育作为遴选德育导师的首要条件;德育导师可以管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德育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行为指导、思想管理和选课指导。

学校推行德育导师制的目的,从学生的角度看,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增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从教师的角度看,是要推动专职任课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将教书授课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既能够完成授课任务,又能够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帮助老师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真正将教书育人落到实处。

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 篇3

信息技术对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创新和构建终身教育学习的教育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信息技术教育负责人苗逢春曾在报告中指出,ICT对落实“教育2030年框架”具有十分重要的杠杆作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ICT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曾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要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也要基本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在下一个五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点是需要全面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和创新,引导教育的变革。

二、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11年到2015年的应用阶段,主要任务是将ICT应用到课堂和日常教学活动当中。不过,这个阶段尚未产生可以证明教育技术对教学有实质性提升作用的例子。因为这个阶段没有促进真正的变革和融合,更多是考虑信息技术在课中课后的应用。也就是说,我们仍然处于新瓶装老酒的阶段,是利用信息技术继续干着传统教育的事情。第二个阶段是从2016年到2020年的全面融合阶段。这个阶段要真正利用信息技术重塑教育、创新教育生态、创新教与学,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四个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过程评价为中心的新的四个中心。

三、2011-2015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取得的进展和成就

2012年正式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教育信息化的政策主导性规划。为落实这一规划,我国制定了中国教育信息化的行动计划,包括资源共享平台、教育管理平台两个重要平台,并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中开展应用试点,比如促进教育均衡的试点,促进教育变革的试点等。此外,为保证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能够持续进行,制定了相关政策保障和组织保障。

1.七项重点工作(2011-2015年)

前五项重点工作是“三通两平台”建设。“三通”指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从三个层次实现连接,连接学校、连接课堂、连接个人。“两平台”指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第六项重点工作是实现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促进教育公平。中国有6.4万教学点,中国很多边远地区缺教师、缺设备,没办法成为一所独立的学校,没有达到建校的标准,这样有可能会造成一两个教师和几十个学生组成一个教学点的情况。通过信息技术将教学资源在教学点层面上进行全覆盖,促进边远地区的教与学。

第七项重点工作是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们制定了国家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计划,以此大规模提升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能力。

2.七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第一,“三通”工作初见成效。

就“宽带网络校校通”来讲,每个学校不仅连接到其他学校,更要通过连接变得更加开放,还可以连接到家庭、博物馆、图书馆、企业供应商以及政府等。以基础教育为例,2011年只有25%的学校能够连接到互联网,而2015年已有85%的学校能够连接到互联网。但带宽还不够高,初步统计,只有6%的学校网络带宽达到100Mbps以上,资源共享的程度和网络连接的速率受到影响。

就“优质资源班班通”来讲,现在各类资源已经进入学校,如电子书、电子教材、校本资源、国家资源等。而且通过同步课堂,可以在教学点资源共享,同时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资源又传回到云上,可见优质资源班班通是双向的。据统计,目前三分之一的中小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本资源库,并积极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教学资源,聚集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重点在于实现教师、学生、管理者在社交空间的连接,支持在线学与教活动。每一个学生、教师、家长、政府管理人员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学习空间。2012年开始时只有60万个学习空间,现在已经有4200万个学习空间,其中30%的中小学建立了自己学校的教学空间。目前近350万的教师使用学习空间进行资源共享、联合教研,学习空间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有些城市的常态。在职业教育中,学习空间也同样得到广泛应用,如湖南省在职业教育云平台建设方面取得很好成效,省内所有职校全部开辟云空间,实现资源共享。在高等教育方面主要是MOOC,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学校都建立MOOC平台。华中师范大学在高教平台建设和应用方面独具特色,所有教师都拥有一个云空间,所有课程全部上网。继续教育在全国有六所开放大学,其中国家开放大学利用平台提供远程教育服务,目前超过359万学生在该平台上接受继续教育。

第二,目前“两平台”已经构建完成。基础教育方面,以中央电教平台为例,现在全国40多万所中小学校中已经有15万所学校连到这个平台上。而且各地都有区域性的云平台,区域性的云平台与国家云平台进行连接,这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结构的云平台,可以方便快捷地互通资源,实现资源最大共享。同时,我们也建立了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采用两级建设(中央和省)、五级应用(学校、县、地市、省、国家)的模式进行建设。现在基本实现了在全国范围内“一人一号、一校一码、终身使用”的学籍管理。

第三,在教学点资源覆盖方面,过去五年,6.4万个教学点安装了数字化设备,配送了数字化资源。如湖北省、安徽省等地区,教学点的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平台同时教授四、五门课。在短短的时间内,我们让6.4万个教学点把课开齐,信息技术对教育均衡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四,在教师ICT培训这方面,2004年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对全国6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占全国1200多万中小学教师近一半人数)完成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3.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经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中国的模式和经验。我们的模式和经验创造了一个信息化新机制,即UGBS(University/Institute、Government、Enterprises、K-12 schools)多元协同的合作机制。具体经验如下:

第一,对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来讲,最重要的是进行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比如研究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对教育的作用,此外信息化的咨询、技术的研究、教师的培训等研究都需要大学参与。

第二,对政府来讲,最重要的是顶层设计,比如说规划、标准、资金投入、监管和评价等,教育部从去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开展教育信息化的督导和评价工作。

第三,企业最大的作用是搭平台、建资源,比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微软、英特尔都与教育部建立了教育信息化战略联盟。第四,学校最重要的作用是应用与创新,即应用与教育创新的主体在于学校。

四、中国教育信息化未来五年的发展走向

2016-2020年的下一个五年的主要任务在于融合,即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另外,我们还面临一系列新技术的挑战。下一个五年,云技术、MOOC技术、大数据技术、机器人技术等,将大量地用于教育。特别是5G技术,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在2020年,利用5G的技术,我们下载30部电影只需要1秒钟,它是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连接,基本无缝连接。到那个时候,教育会发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可以尽情地憧憬技术给我们教育带来的新机遇。

我们国家在2015年11月19日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工作会议。刘延东副总理做了重要讲话和工作部署,会议确定了教育信息化今后五年的工作重点:提升ICT的基础设施、提升教学能力与管理水平、提升教育的均衡和教育的质量、提升资源共享的效率。

在我国,融合被称之为信息化,重点在于“化”,融合的本质是重组与再造。我们必须对教育进行重塑与再造,如果不进行重塑与再造,我们还是“化”不了,还是停留在应用阶段。我们需要新的政策、新的环境、新的评价制度。如果我们还用高考、中考这样的应试式、结果式、一站式的评价,我觉得我们“化”不了。我们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所以我们要对教育进行多方面的重塑和改革。至于怎么“化”,可以从以下几个观点出发:

第一,对教学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课前、课中、课后教与学活动的全面重组。要实现真正的再造,需要将传统的四个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过程评价为中心这新的四个中心进行转变。我们需要培养的是21世纪的人才。

第二,要将三个空间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三个空间是指教与学活动在物理空间、资源空间和社交空间三个层面的融合。我们现在还处于物理空间融合的阶段,但是这三个空间如何有机地整合、深度地融合,形成新的教育环境,是下一个五年需要完成的。

第三,要对两个平台进行融合。我们现在有两个平台,其中管理平台只是管理学生的学籍和结果性的数据,教学平台是管理过程性的数据。如果这两个平台不融合,就不能实现大规模的个性化教学。因为教育管理的数据都是静态数据,不是动态数据,也不是过程性数据,也就没办法进行过程性评价。

第四,要将教师培养成为数字化教师。教师的能力要融合,主要有三个能力的融合,即技术、学术和艺术的融合。其中,技术指ICT技术,学术指学科知识,艺术指教学方法。所以要将学术、艺术与技术进行深度融合来培养未来信息化教师。

第五,要进行评价的创新。与结果性评价不同,过程性评价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教师、学生进行策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大规模的个性化教学,而不是现在的同质化教学。以苏州为例,苏州市推行的“未来教室”计划,已经进入融合的初级阶段,就是信息技术支撑下三个空间高度融合的有效尝试。浙江省推行的“选择性教育”,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典型尝试。

在下一个五年,我们就是通过对教育的重塑,对教育环境的再造,对评价体系的重建,对教育方式的流程再造和重组来构建新的教育生态,来实现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 篇4

论坛主题定位:提升信息化领导力, 促进教育创新与实践

思考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如何提升中小学信息化领导力, 尤其是校长的领导力水平, 并在实践中突出实效。通过论坛, 交流各地经验、做法, 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前期论文征集:论坛前期, 通过《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面向全国征集主题论文, 论文经过评审, 以会刊形式结集呈现, 获奖论文作者将颁发荣誉证书并受邀参与论坛进行交流。

向与会者颁发证书:对与会典型学校及校领导颁发学校及个人“信息化领导力”相关荣誉证书。

论坛特色:

(1) 突破领域限制:论坛将从中国特色管理的角度来提升信息化领导力在实践中的应用, 使与会者能跳出教育的范畴来看教育、学管理, 以信息化推动教育创新。

(2) 强化互动交流:论坛将打破传统“演讲+展示”的讲座式形式, (借鉴CCTV-2《对话》栏目的形式) 主要采用互动对话方式, 突出互动对话交流, 注重研讨内容的生成性和观点的碰撞。

后续服务:

(1) 在论坛交流的基础上, 各参与区域后续可组织校际、不同区域间的互访, 进行深度交流,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进行跟踪报道。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份 篇5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份“引领课程整合,服务教学需要”的中央级信息技术教研刊物,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电化教育馆等单位主办。杂志倡导现代教育理念,探索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新型教育模式,为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卓有成效的帮助,为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资源整合的服务平台。《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是国家期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的一份大型教育科研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是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活动)指定刊物;同时还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G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上网期刊、龙源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本刊是一份“引领课程整合,服务教学需要”的中央级信息技术教研刊物,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电化教育馆等单位主办。杂志倡导现代教育理念,探索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新型教育模式,为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卓有成效的帮助,为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资源整合的服务平台。《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海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刊物。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2117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678/TP 邮发代号:82-676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立足时代前沿,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信息内涵作为自己的追求。注重网络时代现代教育理论的探讨,报道全国各地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面向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关注教育教学的教育科研,展示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风采,宣传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科研成果。全力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期刊信息: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是由《信息技术》改名。《信息技术教育》杂志是一份“引领课程整合,服务教学需要”的中央级信息技术教研刊物,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2009年有月刊改为半月刊,为了使更多的读者更准确的了解,和把握。读者群体: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的读者对象是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科研人员、海外教育专家、教学设备采购人员、政府主管信息化人员、教育行业企业及其他相关人员。《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海内外公开发行,覆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辖市、县的教育主管机构:教育厅(局/委)、电教馆、教研室、教育技术装备中心(站)、各大中小学校。

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 篇6

由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及计算机世界报社主办的“中国IT两会”,即中国IT财富(CEO)年会和中国信息主管(CIO)年会,自2000年创办以来,已经成为中国IT界和信息化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会。

在教育信息化“十一五”建设框架中,明确阐述了教育信息化应以网络建设为基础,标准建设为保障,资源共享与应用为核心,在2010年前后,重点解决现有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凸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将教育信息化真正建设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支撑奠定基础,使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完善,资源整合与应用集成水平明显提高,并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不过,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包括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建设、教育资源标准与共享机制、公共服务水平、教育资源与应用、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本次教育信息化分论坛以“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为主题,邀请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孙强、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网络中心主任刘臻、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马自卫教授,分别就高校信息化体制与机制建设、高校信息化与开放、创新和智能型大学构建、数字图书馆技术新发展等议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另外,与会嘉宾围绕优质教育资源如何建设、整合、共享,教育服务业思想以及远程教育等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 篇7

2012年, 信息技术教育辽阔疆域的壮秀风光格外诱人, 远山仙阁缥渺, 寄托着人们的无限向往和期许, 新技术、新经验、新模式的集中出现, 促使人们去思考。近水楼台高筑, 是人们过往的经验所点亮的明灯;新现象, 新实践, 新探索, 为那些挑战者们指引方向。然而, 面对众多的“新”, 有的人思路开了, 有的人眼睛花了。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衬托之下,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的行走路线更显明朗, 她伸展出多条枝芽, 脉络分明。她徜徉在这条熟悉的大路上, 见证着这路上留下的每一个足迹, 她真切地感受到陪伴着她一起行走的人们, 事实上, 她是在与她的同行者们共赏这美丽的风景, 也相互鼓舞着, 坚定着走下去的信念。

年末的一天, 人们是这样围绕着她呼唤起来的:伟大的“先知”请在我们需要方向的时候给予我们方向吧, 将我们的力量凝聚起来, 引领着我们前行吧!然而她却说, 她在做的事情, 就是想要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的“先知”。人们听后交头接耳地低语, 于是她翻开了她自己, 人们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模样, 也看到了那些走在前面的人点燃了火把, 享受着灵光一现的快感, 寻找了方向……人们相对而视, 彼此间多了几分亲密, 更多了几分理解, 这是一种自然的、由衷而发的力量的汇集, 它不需要任何的膜拜, 却来自于每个人的信仰。

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 篇8

2 0 0 9年10月1日, 新中国迎来了她60岁的生日。在这60年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中, 最值得铭记的是那些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生动、鲜活、真切、感人至深。在教育信息化的实践领域, 同样也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从零做起, 默默奉献, 执着追求, 用自己的行动变革着基础教育领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用信息化手段架起了通往教育现代化的桥梁。正是有了他们的执着探索和努力奉献, 才有了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地区, 在不同的岗位上从事着不同的工作, 但相同的是, 他们选择了基础教育信息化这方热土, 都在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着。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教育信息化把祖国的事业与他们自身的命运紧紧地维系在一起。本期我们就特邀了1 0位来自不同岗位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者, 结合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 回忆自身独特的成长经历以及对信息技术那份难分难舍的情怀、那份执着的热爱。他们有的意气风发, 有的已经年近花甲;有的刚刚入行, 有的已经在教育信息化领域耕耘很久;有的已经成长为领导者, 有的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取得了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

他们是我们所有教育信息化建设者的缩影。通过他们的回忆, 折射出了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发展变迁、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以及我们对教育信息化事业浓浓的感情, 作为我们在祖国母亲6 0年华诞奉上的贺礼。

巴斯德象限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篇9

(1)左上角的玻尔象限——代表了纯基础研究,这类研究追求对事物的基本认识,其基本认识的边界强度很强,而其考虑应用影响的程度很弱。该象限用发现了原子结构模型的尼耳斯·玻尔的名字命名。

(2)右下角的爱迪生象限——代表了纯应用研究,这类研究仅强调应用,基本不考虑对事物的基本认识,所以其基本认识的边界强度很弱,而其考虑应用影响的程度很强。该象限用卓越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字命名。

(3)右上角的巴斯德象限——代表由应用问题而激发的基础性研究,这类研究从应用问题入手,不仅重视解决应用中的实际问题,而且还注意寻求对事物的基本认识,是一种由特殊认识到一般性认识的研究过程。因此其基本认识的边界强度很强,考虑应用影响的程度也很强。该象限用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路易斯·巴斯德的名字命名。

巴斯德对科学的贡献,除了他对微生物学开大辟地的成就以外,更重要的是他的研究历程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这对我们进步反思中国的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巴斯德一生的重要研究,几乎都从应用问题入手,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而不是像玻尔那样追求所谓的“纯基础研究”,也并没有像爱迪生那样将解决应用问题当作研究的目标和终点,而是在解决应用问题的同时,特别注意些用题后追求这应问背的科学意义。因此,他的研究是一种从应用性研究到基础理论研究的历程,成功地跨越了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反观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以范畴推演为主的思辨性研究和以经验总结为主的感悟式研究为主流,并与数量相对较少的以“实验到实证”为特征的“科学”研究相对立。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科学”研究中,应用研究所占的比重最大,而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

我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应采纳巴斯德象限的研究范式,化解实践取向的应用研究与理念取向的基础研究的对立矛盾,将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与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两者统一起来,促进两类研究的结构均衡,以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成果的转化。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应该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互动中寻求实践的增进和理论的发展,这就需要大学与中小学建立起平等、合作的研究伙伴关系,共同解决信息技术教育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体系,克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象。这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研究领域的所有研究者的共同责任与历史使命。

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 篇10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促进“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改变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交互方式, 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创新人才, 建设终身学习体系, 圆教育梦、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背景分析

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传输等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在全球范围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 云计算又在极大规模上可扩展的信息技术能力向外部客户提供服务, 人类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云计算时代。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创新人才, 建设终身学习体系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在信息化社会中,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机构的运行效率, 扩大受教育人群范围,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 促进“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国、省、市每年组织信息化教学大赛。宝应中等专业学校正在推进信息化实训教学模式改革, 以实现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的创建目标, 打造成“平安、和谐、责任、质量、创新”五大校园, 建成多个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

3 理论依据

随着信息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迅速崛起和高速发展, 作为现代教育的先进思想———建构主义理论, 便有了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广阔空间和重要的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 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信息和工具,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基于这种理论体系的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

4 实施目标

宝应中等专业学校信息化实训教学模式, 是系统设计信息化实训项目, 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 (CAD/CAM软件、仿真系统、网络DNC、实训条件、数字化校园、数字课堂、网络课程、微格教室等) , 特别是以数字化校园为平台的网络课程和数字课堂, 实现网络学习、开放学习、交互学习、互助学习、仿真实训、实战训练和多元评价。

信息化实训教学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层次丰富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 能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 (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的知识) , 还能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 (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 , 在互相交流中形成一种强大的完成意义建构的成就感, 促进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无穷动力, 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5 结构流程

5.1 信息化实训项目设计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针对信息化实训教学模式的实施目标, 充分运用学校现有信息化教学资源, 合理设计信息化实训项目。宝应中等专业学校现有数控车削加工、数控铣削加工、电子电子工实训、钳工实训、车工实训、动漫制作等近十个信息化实训课题, 数十个信息化实训项目。

5.2 信息化实训数据云

落实信息化实训项目设计, 上传信息化的数据云, 搭建学习、仿真、交互、评价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宝应中等专业学校通过自行设计制作、采购和共享途径, 现拥有信息化实训数据数百吉字节, 拥有各类仿真软件近百种, 搭建了以数字化校园为平台的信息化实训情境, 可实现用户登录, 管理部门、教师、班级、学生主页, 网络学习, 仿真训练, 课内外交互, 多元评价。

5.3 信息化实训项目导入

在信息化实训情境下, 利用多媒体手段、数字化校园和网络课程等平台实施项目导入。以达到突出学生为中心, 强调情境构建, 激发学生兴趣, 明确各阶段的任务, 教会学生学习、交流的途径和方法。

5.4 信息化实训教学

学生在各种信息化教学资源提供的界面友好、形象直观、层次丰富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文声并茂多重感官综合刺激中获取知识;在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中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在互相交流中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教师作用都是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

5.5 信息化实训仿真

学生在实时运行的动态数学模型代替真实工厂的实际操作中进行教学实习。学生有了充分动手机会, 可反复进行训练, 交互功能极强, 使学生在仿真实习过程中能够发挥主动性。仿真软件提供快门设定、工况冻结、时标设定、成绩评定、趋势记录、报警记录、参数设定等特殊功能, 便于教师实施各种新的教学与培训方法。在仿真机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学习, 例如自行设计, 试验不同的开、停车方案, 试验复杂控制方案, 优化操作等。仿真机软件具有自动评价功能, 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随时进行测评。

5.6 信息化实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信息化已进入各行各业, 不少企业已投入到各自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中, 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 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市场竞争力。因而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信息化的实践训练, 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发展学生的个性专长, 同时在信息化情境下的实践训练, 不但使学生训练高效、优质, 而且锻炼学生信息化应用能力。

5.7信息化教学评价

构建信息化情境下的多元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 改变以分数论人才, 使职业教育长期与实践相脱节的现状, 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首先, 在信息化条件下的仿真实训, 能够实时评价, 及时纠错或肯定, 强化知识结构;能够自动评价, 客观、公正, 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随时进行测评。其次, 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数字化校园平台,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结束, 对自已、合作伙伴和其他同学进行自我或相互的定性、非定性, 定量、非定量的评价, 锻炼学生相互交流、知识掌握、情感态度等, 达到互相欣赏、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再次, 信息化实训项目的总结与展示, 再次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和分析总结的能力, 表彰新先进, 树立好榜样, 传递正能量。

6 功能价值

信息化实训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云计算机技术手段的支持, 调动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 利用信息资源的交互性、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网络特性, 带来了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具备的学习情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6.1 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将知识“外化”) ;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实现自我反馈) 。

6.2 突出“情境”的重要作用

在传统的实训教学中, 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 因而将使学生对知识或技能的建构发生困难。而信息化实训在创设情境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它能非常逼真地模拟出丰富训练情境提供给学生, 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完成多方面的意义建构。

6.3 突出“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

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 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师生、生生在信息化情境下讨论和交流, 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 学习者群体 (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 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 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6.4 突出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 在学习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 利用的这些信息资源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 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

6.5 突出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在传统教学设计中, 教学目标是高于一切的, 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 又是教学过程的终结点。但是在信息化实训情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 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所以它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

7 教学文化特色

随着信息化实训教学模式的推进, 促进了实训教学电脑普及化、设备网络化、教学无纸化、管理扁平化、学习“游戏化”。学校里每位教师、每个实训室、每台重要设备都配备了电脑, 并实现了网络连接。教与学的活动都实现网络化, 实训任务布置、实训过程记录、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作业提交等等都实现电子化、无纸化。学校、管理部门、教师、学生的交流网络化, 管理扁平化。学生的学习、仿真、交流、评价都实现交互式、过关式, 实现学习的“游戏化”。

参考文献

[1]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科学教育出版社.

[2]尤东升.浅析实训教学的信息化[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04) .

[3]李文刚.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探索[OL].http://www.ruiwen.com/news/6290.htm

[4]荣卓波.云计算在信息教育领域应用的初步探索[OL].http://www.docin.com/p-478454174.html

上一篇:森林资源职务犯罪研究下一篇:降低含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