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职业教育论文

2022-04-19

张莉1972年生,江苏南京人。199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姜术系壁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MFA)。现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江苏省建筑壁画协会员、院教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信息技术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数字艺术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台湾职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台湾职业教育论文 篇1:

中国台湾地区“新南向政策”对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影响及中国大陆的应对

摘要:中国台湾当局推行“新南向政策”,将东南亚华人华侨作为对外交往的发展对象,通过经贸合作、人才培养和社会交流等形式,以提升中国台湾地区在东南亚华人社会中的影响力。“新南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国台湾地区与东南亚的经贸关系,也提升了中国台湾地区与东南亚在文化和社会交流上的广度与深度。对此,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除了要加强与东南亚各族群的互动与交流,还要高度关注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动向,推动华侨华人成为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国家统一的重要外部力量。

关键词:“新南向政策”;中国台湾地区;东南亚;华人华侨

[

The Influence of Taiwan’s “New Southward Policy”on Overseas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ainland China

Ai Mingjiang

2016年5月,民主进步党(以下简称“民进党”)在中国台湾地区上台执政后,开始推行“新南向政策”,强化中国臺湾地区对东南亚和印度的整体关系。由于东南亚华侨华人数量众多,加强中国台湾与该地区华侨华人的联系也成为民进党当局推行“新南向政策”的重要工作。中国台湾当局推动“新南向政策”势必会对东南亚的政治经济社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也会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的推进与发展造成影响。本文将围绕“新南向政策”的实施情况,全面分析“新南向政策”对东南亚国家华侨华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中国台湾地区“新南向政策”面向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政策举措

长期以来,东南亚华侨华人数量众多,成为中国台湾当局拓展“对外交往”的重要对象。在“新南向政策”中,中国台湾当局也极为重视加强中国台湾与东南亚华人华侨的联系,从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制定了多项交流举措,围绕建立经济合作基础、培养人才资源、构建社会网络3个方面,试图影响东南亚华侨华人。

(一)发展中国台湾地区与东南亚华侨华人的经济合作

东南亚华侨华人的经济发展基础较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的华侨华人企业一直是其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随着中国台湾当局实施“新南向政策”,部分台商开始积极布局东南亚,寻求发展机会。中国台湾当局为了推进“新南向政策”的实施,也积极推动台商与东南亚当地华人企业的合作。例如,推动东南亚华人商会与中国台湾地区的经济合作,积极帮助台商进入东南亚市场;同时,也积极吸引东南亚华人企业前往中国台湾地区进行投资。自从推出“新南向政策”以来,中国台湾当局相关部门先后举办“侨商连锁加盟创业观摩团”“海外侨营旅游业者推广中国台湾观光参访团”“新农业侨商企业家邀访团”“侨商创意创新产业观摩团”“海外商会领导班及秘书长班”及“海外侨台商青年创业参访团”等多项观摩活动,共有海外各地228名侨台商返台参加,与中国台湾132家企业进行互动交流,获得总金额为17.62亿余元新台币的投资及采购意向。此外,中国台湾还举办“东南亚侨台商基础建设产业邀访团”,邀请东南亚侨台商到中国台湾地区观摩其工程技术,通过搭建东南亚侨台商与中国台湾本地企业合作模式,争取让中国台湾参与东南亚国家的基础工程建设。

除了吸引东南亚华人企业前往中国台湾地区进行投资,中国台湾当局还重点推动台商企业投资东南亚国家,这也是“新南向政策”的实施重点。2016年7 月4 日,中国台湾经济主管部门启动“连结东盟经贸访问团”,组织高雄市、大型企业(“中油”“中钢”“台盐”“台糖”“纺拓会”)及外贸协会等前往越南和泰国寻求经贸合作的可能性。中国台湾经济主管部门投资业务处还在2016年7 月13 日举办“2016 中国台湾—东盟投资策略伙伴论坛”,邀请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等国的商贸官员到会说明各国投资环境与相关法规,并与相关台商企业进行对话。对于中国台湾地区而言,东南亚市场是除中国大陆市场之外的最大对外投资市场,台商很早就进入大多数东南亚国家进行经贸投资。“新南向政策”实施以后,台商进入东南亚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长,但总体看来,由于东南亚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较为复杂,经济发展不均衡,语言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别,这给台商在东南亚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且由于东南亚国家华人经济实力较强且长期深耕当地、熟悉本国市场,这也给台商进入东南亚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

(二)重视对东南亚国家的人才培养

华侨华人具有华文及当地语言文化的优势,是台商企业在东南亚发展最需要依靠的外部力量。对此,中国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新南向项目”,通过设立平台、双向交流和产学教育服务需求3项主轴,促进双向人才交流,积极提供中国台湾经验与技术,协助东南亚国家发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坚持“东南亚在中国台湾”与“中国台湾在东南亚”并重,既推动中国台湾民众前往东南亚,也鼓励东南亚华人华侨赴台求学和实习。

中国台湾当局积极推动台湾青年学生前往东南亚进行交流或学习,培养熟悉东南亚事务的本土人才。对此, 中国台湾当局成立 “新南向台湾奖学金”和“新南向公费人才培育奖学金”,鼓励双向人才交流,扩大办理赴东南亚地区实习的“新南向学海筑梦”计划,每年至少选送200名公费、研修或实习奖学金学生赴东南亚国家,并提供中国台湾地区青年学子赴东南亚深造或工作的机会。2017年,中国台湾地区相关部门就补助中国台湾地区青年前往东南亚台商企业或跨国企业进行见习或实习达500人次,提供奖助金培训120名国际贸易相关科系学生赴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等国家的企业和机构实习。

中国台湾当局还采取举措吸引东南亚华人华侨青年到中国台湾求学,先后整合中国台湾奖学金、华语文奖学金、短期研究奖学金、双边官方奖学金、阳光南方奖学金及TEEP奖学金(实习)等各项奖金学政策,提高政策支持力度,吸引东南亚国家的优秀青年学子到中国台湾地区留学或研修;增加优秀(菁英)侨生奖学金、补助大学院校设置研究所优秀侨生奖学金及贫困侨生助学金;增加就读海外青年技术训练班学生名额,计划2017—2020年度招生1400人、1540人、1680人和1820人;增加东南亚侨生技职专班学生名额,2017—2020学年度预计招生1500人。办理东南亚国家学生产学合作专班(学位班),吸引东南亚国家学生到中国台湾地区就读并提供实习机会。截至2016年,在赴台侨生来源中,以马来西亚的30983人为最多,占48.4%;印度尼西亚有7300 人,居第二位,占比为11.4%。

中国台湾当局积极支持东南亚华侨华人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产业人才”是中国台湾当局实施“新南向政策”的五大旗舰计划之一,对此,制定了专门的产业合作培养计划,即配合东南亚国家的产业需求开设“新南向外国学生产学合作专班”,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计划。提供包含专业技术师资短期训练、外国青年短期技术训练及产学合作专班等专业培训。例如,台北护理健康大学为印度尼西亚培训护理师和助产师,提升其专业技能;屏东科技大学为泰国举办热带农业专班;勤益科技大学为越南办理精密机械专班;龙华科技大学为马来西亚举办物流管理專班,等等。这些结合东南亚各国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的有针对性的产业人才培养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东南亚国家产业发展急需人才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解决东南亚华侨华人学生回国之后的就业问题。

以中国台湾地区高等及技职教育优势协助培育东南亚青年学子,强调“台湾经验”“技术实作”及“华语沟通”。长期以来,中国台湾地区在东南亚举办“侨生技职专班”和“海外青年技术训练班”,以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为东南亚培育出不少各领域的专业人才③。近年来,中国台湾当局实施鼓励东南亚初中毕业的华侨华人子女来台湾就读3年高职建教班,毕业后可以继续攻读4年制的科技大学产业合作专班的3+4“加值型侨生方案”。另外,开办了50多年的“海外青年技术训练班”,共培训了1万多名学员,遍布东南亚各国。未来,中国台湾地区还会继续增加高职以及大学院校侨生人数,吸引优秀侨生留台发展。

此外,中国台湾地区还扩大吸引不同阶段的东南亚优秀青年学子到中国台湾地区留学或研习,与东南亚各国合作举办“夏日学校”,吸引东南亚青年学子到中国台湾地区短期游学或研修,增加其对中国台湾高等教育的认识,增加其未来选择到中国台湾地区留学的可能性;规划大学校院针对东南亚国家的政府或学校等管理干部开设高级管理人才专班。以中国台湾地区的发展经验为基础,设计跨领域、跨校或跨系所等方式,由中国台湾地区的大学校院规划学分班,提供东南亚国家经济、政治和农业等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补助技专院校课程并提供业界实习,如护理、跨境电商和影视传播等,包括二年制或五年制副学士班、二年制或四年制学士班及短期培训班等。

中国台湾地区发动台商企业参与推动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求学、实习以及就业。争取亚洲台湾商会联合总会的支持,由海外台商提供到中国台湾地区升学侨生前往当地台商企业实习的机会,培育所需人才。专门在中国台湾举办“东南亚侨台商揽才博览会”,提供优秀侨生毕业后留台或返回侨居地工作的机会以及本地生赴海外台商企业工作的机会,协助台商企业与毕业侨生就业相对接。鼓励台商通过奖学金和实习等方式吸引东南亚华侨华人到中国台湾地区读书,推动台商与学校合作,建立产学建教合作平台。

(三)加强与东南亚华人社会的互动

中国台湾当局在“新南向政策”中积极构建华人社会关系网络,以华人社团、台商以及侨生等为主逐步形成在东南亚华人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在这种社会关系网络中,华人社团与中国台湾地区的互动历史最为悠久,且与东南亚和台湾都保持着密切的双边关系。台商近年来不断在东南亚获得发展,与当地社会互动密切,是维系东南亚与中国台湾地区关系的重要力量。在中国台湾当局的大力推动下,侨生逐步成为促进中国台湾地区与东南亚社会交往的重要纽带。

加强与东南亚华人社团的关系。中国台湾地区的“对外交往”十分重视发展海外华人社团网络。截至目前,中国台湾在东南亚地区已有282个侨团、1627所侨校、64个台商会以及5万多名留台侨生的人际网络。2017年3月,中国台湾当局邀请亚洲11个国家的重要侨团代表共计99人在台北举行“2017年亚洲华人团体会议”,就协助台商了解东南亚商机、鼓励侨生来台升学、促进台商企业与侨生合作和推广海外华文教学等进行交流。中国台湾当局还不断强化海外侨民在东南亚地区的联系,建立社会网络,扩大中国台湾与东南亚侨团的合作关系;不断培育侨界青年,希望以海外侨力及专业支持中国台湾科技及经济国际化的发展;持续深耕海外侨教体系,推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结合侨台商经贸网络,拓展全球经贸市场;进一步扩大招收华裔青年到中国台湾就学。

台商是中国台湾当局在东南亚构建华人社会网络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台商多年在东南亚经营发展,多与东南亚国家的华人企业和华人社团往来密切,台商不仅在东南亚积极成立台商协会,也积极资助东南亚公益慈善组织,还积极帮助解决华侨华人青年的就业问题,并结合所在国的产业需求与企业发展,资助华侨华人青年赴台进行职业教育培训以及求学深造。这不仅推动了东南亚华人社会与中国台湾地区的文化教育交流,更使得台商在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中国台湾当局在“新南向政策”中非常重视东南亚华侨华人青年的作用,经常举办“东南亚华裔青年学习体验营”,内容包括文化参访、语言文化学习和学校体验等。举办“海外华裔青年英语服务营”,招募海外华裔青年志愿者到中国台湾地区从事英语教学服务,加深华裔青年对中国台湾的认识。推动留台毕业侨生组建校友(同学)会,目前已经成立了分布于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毛里求斯、美国、缅甸、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法国、越南、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15 个国家和地区的115个校友(同学)会。中国台湾当局还推动“辅助国内大专院校及民间团体赴东南亚侨校志愿服务作业计划”,补助志愿工作者团体分别赴泰国、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印度和越南等6个国家的29所侨校进行服务。

二、中国台湾地区“新南向政策”对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影响

借助 “新南向政策”,中国台湾当局正试图全力加强与东南亚华侨华人的互动往来,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提升当地华侨华人与中国台湾地区的经济互动、社会交流与文化交流。

(一)“新南向政策”的文化教育影响

在“新南向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台湾当局加大了对东南亚华侨华人学生赴台就读的支持力度,而且进一步降低入学门槛,使得东南亚华侨华人学生前往中国台湾地区求学的数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尤其是数量庞大的留台华人学生已经成为东南亚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力量。

中国台湾地区对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文化教育培养有助于增加东南亚华人群体对中国台湾地区的认识。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在“东南亚侨生技职专班联合开学典礼暨成果展”上表示: “期待侨生透过语言、文化等优势,成为中国台湾跟东南亚国家的桥梁。”可以看出,中国台湾当局将人才培养与教育作为“新南向政策”的重点,就是要借助东南亚华侨华人资源作为推动中国台湾地区连接东南亚的纽带,同时,也通过人才培养建立对中国台湾地区有利的外部影响,让这些东南亚华侨华人成为支持中国台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外部力量。

中国台灣地区对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文化教育培养有助于提升当地华人群体与台商的经济联系,吸引东南亚华人学生来台就学,增加其对中国台湾的认识,以拓展中国台湾在东南亚的人脉关系,为实施“新南向政策”铺路。留台华人学生是前往东南亚投资的台商企业的重要助手与推手,因为从语言文化与社会习惯来看,华侨华人都是台商在东南亚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不仅如此,留台华人学生的大量存在也有助于台商开拓东南亚市场。据统计,赴台就学的侨外生人数已达数十万人,遍布世界五大洲的370个国家或地区,以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学生为最多,他们也成为海外台商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以马来西亚为例,就有近7万名既熟悉马来西亚又能够融入中国台湾地区的留台侨生,他们在语言和文化等方面没有代沟,是促进中国台湾地区与马来西亚在经贸、 文化和旅游等领域交流的桥梁。因此,中国台湾地区对东南亚华侨华人学生的教育培养与文化交流就是从人才资源交流的角度促进中国台湾地区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

当然,中国台湾当局对东南亚国家华侨华人提供的教育发展机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随着中国大陆在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侨华人来中国大陆学习,甚至直接在所在国接受中国高校提供的教育资源,成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重要的人才资源,中国台湾地区吸引东南亚华侨华人赴台接受教育的前景必然会越来越萎缩。

(二)“新南向政策”的经济影响

在“新南向政策”的推动下,更多的台商将进入东南亚进行投资,这意味着他们可以为东南亚国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留学中国台湾再回到东南亚的华侨华人就具有很好的竞争优势,凭借熟悉本地、了解中国台湾的双重优势,这些华侨华人群体不仅能够成为台商企业的重要骨干,也能进一步推动更多的华侨华人学生前往中国台湾地区进行深造和培训。这也显示出,借助“新南向政策”,台商一旦获得在东南亚较好的发展机会,也会反过来提升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国台湾地区的联系。但是,由于中国台湾当局推动“新南向政策”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经济风险巨大,导致台商进入东南亚的积极性不高,也影响了台商企业在东南亚影响力的提升,势必也会削弱台商企业对当地华侨华人的吸引力。

“新南向政策” 重视发挥台商在推动东南亚与中国台湾地区关系中的作用。一直以来,中国台湾当局就借助台商力量进行“对外交流”。由于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台湾地区没有官方关系,因此,台商企业以及相关团体也成为中国台湾当局联系当地华侨华人的重要纽带。中国台湾当局希望通过东南亚华侨华人在当地的人脉关系,强化与当地华商的企业联盟,拓展中国台湾经贸活动在东南亚的布局。台商企业不仅积极开展与当地华侨华人的经济合作,也担负着推动中国台湾地区在东南亚国家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等任务,通过提供经费和人员等支持来推动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国台湾地区的联系。

(三)“新南向政策”的社会影响

由于血缘、文化以及一些历史共性,中国台湾地区与东南亚华侨华人联系较为紧密,双方在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等方面互动频繁。与东南亚其他社群相比,华侨华人历来都是中国台湾地区在“对外交往”中极为重视的发展对象。

长期以来,中国台湾地区大量招收东南亚侨生到中国台湾地区就读,这些数量庞大的留台华侨华人学生成为东南亚华侨华人群体中的重要力量,相当多的东南亚华侨华人学生也成为许多台商企业的中坚干部,且留学中国台湾的侨生遍及东南亚国家的各行各业,也成为中国台湾当局推动实施 “新南向政策”的重要力量。华侨华人学生在所在国还成立了留台同学会,联系同学情谊、争取留台社群权益。例如,马来西亚留台学生在1974年就成立了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简称“留台联总”)。“留台联总”与中国台湾各大专院校及相关单位互动密切,在马来西亚政经、文教和社会等各领域有着深厚的声望及影响力,成为推动马来西亚与中国台湾地区建立互动往来的重要力量。

民进党当局实施“新南向政策”加深了中国台湾地区与东南亚社会团群组织的联系,除了通过当地留台华侨华人学生组织拓展当地社会网络,还积极与东南亚其他华人社团建立联系,通过华人社团获得华人群体的支持,并借助非政府组织的力量,支持中国台湾地区社会组织和慈善团体在東南亚华人社会进行支教、环保和医疗等公益活动,这些社会组织对中国台湾“软实力”在东南亚华人社会中的提升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此外,中国台湾当局还举办“东南亚短期经贸文化班”,以文化交流的名义发展“民间外交”,为中国台湾地区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和人文交流培育人力资源,通过持续的华文教育与文化交流建立文化传承,并拓展东南亚侨生生源,建立所谓的“友台网络”。

三、中国大陆对中国台湾地区“新南向政策”的应对

华侨华人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持力量,东南亚庞大的华侨华人群体更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桥梁。当前,中国台湾当局推动“新南向政策”,加强华侨华人与中国台湾地区的互动往来,争取华侨华人的支持,对此,中国大陆应积极应对。

(一)揭露民进党当局坚持“台独”的真实本质

中国台湾当局借助“新南向政策”,试图在经济、社会和文化上引导东南亚华人华侨 “认同” 和支持中国台湾当局,其本质就是打着“对外交往”的形式,通过民间交流与“文化外交”,扩大中国台湾地区在东南亚社会中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从政治上拉拢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 使其成为 “同情” 和支持中国台湾当局的外部力量。由于民进党当局在“新南向政策”中重视“软实力”交流,推动企业、非政府组织、学校以及研究机构等成为开展“对外交流”的重要力量,这种交流形式具有较强的“台独”隐蔽性,而且经济、社会和文化交往能够避开敏感的政治争议,容易获得东南亚国家的支持,也容易为普通民众所接受。中国台湾当局还利用一些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大陆存在的防范心理,试图采取所谓的“平衡战略”,这也为中国台湾地区增加在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力提供了一些机会。对此,中国大陆要进一步加强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除了要加强与东南亚国家高层的往来,维护“一个中国”原则,防止民进党当局借助“新南向政策”在海外从事“台独”活动,还要加快推动中国企业、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等进入东南亚,尤其要以华侨华人社群为中心,从文化交流和社会交流入手,大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在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中的影响力。

(二)加强对东南亚华侨华人学生在教育方面的吸引力

中国台湾当局在“新南向政策”中将东南亚侨生作为重要的发展和培养力量,作为发展与东南亚国家交流的关键因素。国际人才是发展对外关系的关键,对此,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要高度重视东南亚华侨华人的作用,以教育合作为切入点,结合东南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熟悉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双向人才。

首先,要积极提升吸引东南亚华侨华人来中国求学的政策优势。建立学位培养与职业教育培养的多元化模式,在扩大中国高校针对东南亚华侨华人招生数量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针对东南亚华侨华人群体的职业教育培训,吸引更多的东南亚华侨华人来中国就读中学和职业技术学校等,将华侨华人来中国读书的年龄进一步提前,这样可以增加华侨华人青少年对中国的了解。此外,要积极布局中国高校以及研究机构进入东南亚建立分校或分支机构,或者开展联合办学,在东南亚国家直接面向华侨华人学生招生。

其次,要积极做好东南亚华侨华人回到东南亚就业发展的工作。中国在东南亚投资的企业要积极结合企业发展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特别是针对“一带一路”倡议,考虑当地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人才,为留学中国的华侨华人学生提供充足的工作岗位。一方面,让学成回国的华侨华人学生能够在当地的中国企业工作,维系原有的与中国紧密的关系;同时,要培养华侨华人学生作为中国企业在当地的发展骨干,资助华侨华人学生到中国实习。

第三,要积极支持东南亚华侨华人在中国学习深造以后继续留在中国工作或创业,拓展华侨华人对中国的认识,也使他们留在中国在中国建立更加广泛、稳定的社会网络,回国后积极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双边关系的发展。

(三)推动东南亚华侨华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东南亚国家的广泛支持,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不断取得积极进展,对此,中国大陆应该积极利用共建“一带一路”创造的发展机遇,全面推动与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的互动往来。

要重视对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的历史文化研究。近年来,中国除了重视对东盟的政治、经济与安全外交,还逐渐重视发掘东南亚华社的历史与文化资源,并将其整合到中国公共外交的战略与机制当中。一方面, 要加强中国企业与华侨华人社团的密切互动,在中国企业进入东南亚国家之前,就可以通过华侨华人社团进行政策咨询,了解其所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同时,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要大力加强与当地社会团体的合作,支持华侨华人团体参与分享“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发展机遇。

要大力推动文化组织、社会团体以及非政府组织在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合作开展慈善、医疗和环保等公益活动。这种社会交流能够增加中国社会各界对东南亚华人社群的认识,也能够在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中建立起有效沟通的社会网络,增加东南亚华侨华人对中国的了解。

作者:艾明江

中国台湾职业教育论文 篇2:

张莉油画作品

张莉 1972年生,江苏南京人。199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姜术系壁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MFA)。现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江苏省建筑壁画协会员、院教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信息技术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数字艺术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1997年-2003年与余中国台湾英业达集团(南京)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从事美术编辑,曾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艺术百家》《美术大观》《艺术教育》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作者:张 莉

中国台湾职业教育论文 篇3:

农民如何成市民

且看韩国和中国台湾的经验

韩国和中国台湾都曾是农业人口为主的社会,为什么两地能成功地城市化?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们没有把人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户籍制度,所有公民能自由选择职业,自由迁徙居住,公民的权利不会因为社会出身而有很大区别

韩国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虽然产生了第一代产业工人,但人数仅10多万人,其工业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50年代以前,韩国是一个地道的农业社会,全国五分之四的劳动力是农民,其中大多数是小自耕农和佃农,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以上。但60年代开始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策略彻底改写了韩国的历史,大量农村人口涌入汉城、釜山、仁川、蔚山、马山、丽川等沿海城市和出口加工区,从农民子女转变为领工资的产业工人。虽然自诩为农民儿子的韩国总统朴正熙曾出台保护农业和农民的政策,但城市收益的增大和农村经济增长的乏力,都使流入城市和工业区的打工仔、打工妹几乎没有了返回农村的意图和可能性。韩国的工业化模式有三大特征:第一,产业转型的迅速崛起伴随着千百万农民工转变成领工资的产业工人;第二,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为代价;第三,高度集中于少数地区和城市,产业发展因工业组团和产业带而成为经济发达的城市组团。

韩国的工业化历程与中国大陆更为接近。韩国的资本家主要是通过剥削廉价的农村劳动力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发展起来的,他们极少关心工人福利,基本上不培训工人,更乐意招聘农村来的年轻女工,压制工人组织,因此到70年代中期,就已经出现工人不愿意在工厂工作的现象,随后不得不大幅提高工资,或把工厂搬迁到中国大陆。

相对而言,台湾因土地狭小,加上很多工厂主是从地主转型而来,工厂散布于全岛各地的乡镇,但也形成了高雄、彰化、新竹等新兴工业城市,这些城市的一线工人基本上是来自农村佃农的子女,劳动艰苦程度不亚于韩国以及中国大陆80年代以来的台资工厂。

虽然在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工业化过程中,当地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工业部门和城市来的时候,发生过罄竹难书的悲剧,但是,这两个地区却用20年时间成功发展成为“亚洲经济四小龙”之一,民众生活富足稳定,中产阶级的人数稳步上升,迎来1980年代以后的政治民主和经济繁荣的新时代。

为什么这两地能够成功地转型为城市化社会?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们没有把人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户籍制度,所有公民有自由选择职业和自由迁徙居住的权利,公民的权利不会因为社会出身而有很大区别。例如,在韩国,由于大量农村人口涌入一些新兴的工业区,也曾出现过交通紧张、教育学位紧张、住房紧张、医疗资源紧张、犯罪率增加等社会问题,但主要是通过市场调节和政府、民间非营利机构合力提供公共服务来解决的。因此,在韩国和台湾的社会经济转型期间,民办的教育、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是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民间机构培训工人。例如,韩国通过由国家管理的技术学校和职业学校承担了为整个劳动大军提供培训和提高劳动技能的责任,从而使韩国产业工人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1974年,生产工人当中大约有47%受过中等教育,到1984年,已经有69%的产业工人受过中等教育,在机械行业,高中毕业的工人占半熟練工人的59%,占熟练工人的90%;台湾各县市都建起了不少私立和公立的职业技术学院。到80年代,台湾地区的高等学校已经发展到16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更是不计其数。到80年代中期,超过80%的产业工人接受过高中以上的教育。

再次,各种围绕进城农民提供服务的微型商业(有点像现在东莞、深圳的无证小店)蓬勃发展,使这些农村进城家庭实现了就业多元性,并在城市扎下根来,直接促进了新兴城市的商业和社会服务业发展。韩国、台湾最早进工厂的工人主要是打工妹,由于工厂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她们在20多岁结婚生子后,几乎很难继续留在工厂,因此微型创业(小商店、各种小服务机构等)对她们维持生计以及家庭团聚就十分重要。由于有这三大因素,农村人口很快就成为城市居民和稳定的城市产业大军、消费大军,他们从中分享到了经济起飞的果实。同时,由于他们经历过艰苦的奋斗,并有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对比,都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支持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到90年代以后,当他们的子女长大成人时,很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这时,虽然工厂已经大半搬到了中国大陆,但他们的孩子仍然能够支持父母的生活,加上社区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所以这些进城的移民生活并没有显著下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经验或许能够让人更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制度弊端,认识到只有让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的梦想不再飘泊,整个社会才有可能走出浮躁、暴戾和断裂,实现和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所长)

作者:刘开明

上一篇:实践中的管理会计论文下一篇:艺术中专声乐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