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卫生发展现状

2024-04-13

中国职业卫生发展现状(精选6篇)

篇1:中国职业卫生发展现状

中国职业病防治法实施后职业卫生工作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 发表者:黄昭维

摘要

职业病防治法的实施对中国的职业卫生工作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国内的职业卫生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走上了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主要表现为;政府重视、就业者维护自身健康的维权意识增强、大中型国营企业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起到了较好的带头作用、业人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有法可依,使职业卫生工作更规范。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较多的深层次问题;1.现为政府主要领导对职业病防治法的认识不够深入,较多地方的政府部门把抓经济建设和抓对就业者的健康保护对立起来,形成了经济发展快速,就业者职业病患病多的不正常的被动局面。2.外资、合资企业明显增多,较多的企业主抓住我国管理体制不建全的弱点,生产线较先进,但对工人保护差,职业病患病多,劳资纠纷经常出现。3.国内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对职业病防治法缺乏了解。对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存在明显的抵触,使就业者身体健康得不到有效保护。4.民工、农民工已经逐渐成为工业生产的主流人群,但是他们的劳动保护工作仍未进入职业病防治法的保护范围,被排除在保护体制之外。5.职业病防治法虽然已经实施2年多。但卫生执法的力度明显不够,就重庆市来看,没有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效果评价、没有进行定期职业病体检的企业有许多,尚没有一家企业因违反职业病防治法而受到处罚,这只能说明卫生监督的执法力度与要求相距甚远。

6.职业卫生专业机构基础设施薄弱,专业技术水平低下,人材培养明显滞后,专业技术人员待遇低等都是制约职业卫生工作发展的因素。

篇2:中国职业卫生发展现状

各企事业单位、股份公司各分(子)公司:

现将《中国石化职业卫生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一一年八月十二日

1基本要求

1.1本规定是各企事业单位、股份公司各分(子)公司(以下统称各单位)在执行HSE管理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统称中国石化)HSE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2中国石化职业卫生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的方针,实行“总部监督、企业负责、分级管理,定期考核”的管理体制。2组织机构与职责

2.1安全环保局在集团公司HSE委员会的领导下,主管中国石化的职业卫生工作。集团公司职业病防治中心在安全环保局领导下,承担职业卫生技术支持工作。2.2各单位HSE委员会负责指导本单位职业卫生工作的开展,定期研究职业卫生和职业危害的防治工作;安全环保部门是本单位职业卫生管理部门,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健康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

2.3各单位应建立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全面负责;职业卫生管理部门负责监督管理与考核;各级工会组织依法维护职工享有的职业卫生保护权利,组织实施对本单位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民主管理和群众监督;人力资源、财务、供应、生产、技术和设备等管理部门在其岗位责任制中应列入相关的职业卫生责任条款,协助做好职业卫生工作。

2.4各单位应建立健全各级职业卫生管理网络、各项职业危害防治制度和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按规定申报职业危害和办理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

2.5各单位应建立职业卫生工作例会制度。制定计划,研究工作,布置任务,通报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监测、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及劳动防护检查考核、职业卫生隐患检查及治理等情况。

2.6各单位应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586号)规定,依法参加工伤保险,确保员工能合法享受工伤保险的有关待遇。

2.7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所需经费(包括个体防护用品费、防暑降温费、职业健康检查和有毒有害疗养费、职业病诊疗康复伤残费、尘毒监测仪器设备购置费、监测费、职业卫生宣传教育费、培训费、管理费、职业危害治理费、职业危害事故调查费、职防科研费等)应列入企业资金计划,纳入安全环保部门预算管理,专款专用;其经费支出在生产成本和人工成本中据实列支。

2.8各单位应建立职业危害事故报告制度,发生职业危害事故时,应及时报告总部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消除职业危害因素,防止事故扩大。对遭受职业危害的作业人员,及时组织救治。2.9各单位应对职业卫生工作成绩突出的集体或个人给予奖励。3职业卫生管理

3.1职业危害前期预防

3.1.1加强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审批程序和相应的职业危害评价档案。

3.1.2对于建设项目,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各单位应开展职业危害预评价;在基础工程设计(初步设计)阶段,设计单位应充分考虑和落实职业危害预评价报告中提出的有关建议和措施,并编制职业危害防治专篇。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应参加建设项目的设计审查,按有关规定做好各阶段报批工作。

3.1.3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应进行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手续。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依法经验收合格,取得职业危害防护设施验收批复文件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

3.1.4各单位不得将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转移给不具备职业危害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具备职业危害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也不得接受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3.2劳动用工及职业健康检查管理

3.2.1各单位应建立职业危害告知制度,在与员工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或工作内容变更时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不得隐瞒,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3.2.2各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女工劳动保护的相关要求,安排工作时应充分考虑和照顾女工生理特点,不得安排女工从事特别繁重或有害妇女生理机能的工作;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婴儿一周岁内)女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生育期女工从事有可能引起不孕症或妇女生殖机能障碍的有毒作业。

3.2.3各单位所有员工都有维护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和职业危害防护用品处于正常状态的责任和义务,发现职业危害事故隐患及可疑情况,应及时向有关单位和部门报告,对违反职业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操作规程以及危害身体健康的行为应提出批评、制止和检举,并有权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3.2.4各单位不得因员工依法行使职业卫生正当权利和职责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3.2.5各单位应对从事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需要进行离岗后医学随访和应急的职业健康检查。不得安排未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员工从事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员工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3.2.6各单位应根据新招聘、调换工种员工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意见安排其相应工作。对职业健康检查中查出的职业禁忌人员和可疑职业病人员以及有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人员,各单位应根据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处理意见,安排其调离原有害作业岗位,并积极进行后续治疗、诊断、观察等。

3.2.7各单位应建立健全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档案内容包括职业史、既往史、职业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个人健康资料以及相应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

3.2.8对作业过程中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危害的作业人员应及时组织救治或医学观察,并记入个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3.2.9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可能与所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有关的群体反应时,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应立即组织对作业场所进行职业危害调查,并会同有关部门提出防治措施。

3.2.10所有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意见,均如实记入作业人员的健康监护档案,并由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自体检结束之日起的1个月内,反馈给有关单位及受检者本人。3.3作业场所管理

3.3.1各单位存在职业危害的作业场所应符合下列要求: 3.3.1.1生产布局合理,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3.3.1.2作业场所与生活场所分开,作业场所不得住人。3.3.1.3有与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相适应的有效防护措施。

3.3.1.4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或者强度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3.3.1.5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其他规定。

3.3.2各单位对采用的技术、工艺、材料、设备等,应知悉其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并建立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

3.3.3在生产活动中,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设备或材料。

3.3.4加强对工艺设备的管理,对易产生泄漏的设备、管线、阀门等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杜绝或减少跑、冒、滴、漏现象。

3.3.5严禁使用不明性能的物料、试剂和仪器设备,严禁用有毒有害溶剂洗手和冲洗作业场所。

3.3.6对防尘、防毒、防射线、防噪声以及防氮气窒息等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应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和保养,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未经主管部门允许,不得擅自拆除或停止使用。

3.3.7各单位要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结果。

3.3.7.1在产生严重职业危害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阐明产生职业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及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

3.3.7.2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危害的作业场所,按规定设置警示标识、报警设施、冲洗设施、防护急救器具专柜、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同时定期检查并做好记录。

3.3.8各单位应建立作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根据作业人员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具体情况,提供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职业危害防护用品,建立健全个体防护用品领用档案。督促、教育、指导作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正确佩戴、使用,加强对防护用品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凡不按规定使用防护用品的作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3.3.9各单位应建立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定期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检测与评价,每3年进行1次职业危害现况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职业卫生档案,向员工公布,并向地方政府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对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作业场所,应立即采取措施加强现场作业防护,提出整改方案,积极进行治理,确保其符合职业健康环境和条件的要求。对超标严重且危害严重又不能及时整改的作业场所,必须采取补救措施,控制和减少职业危害的影响。

3.3.10各单位对可能造成职业病或职业中毒的作业环境,导致职业危害事故发生或扩大的职业卫生隐患,应纳入企业安全隐患治理计划,安排职业卫生管理部门牵头,按照《事故隐患治理项目管理规定》、《事故隐患限期整改责任制》等规定实施整改。3.3.11各单位应重点加强检维修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管理。

3.3.11.1对存在严重职业危害的生产装置,在制定停车检修方案时,应有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参与并提出对尘、毒、噪声、射线等的防护措施,确定检维修现场的职业卫生监护范围和要点。检维修现场应严格设置防护标识,并指定人员进行职业卫生监护。同时,加强对检维修作业人员防护用品佩戴和冲洗设施的检查。

3.3.11.2对承担检维修作业特殊工种(放射、焊接、高空作业等)的作业人员,必要时在检维修作业前组织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发现健康状况不适者,不得从事该项工作,以避免职业伤害。

3.3.11.3加强检维修现场尘毒检测监控工作。各单位应根据检维修现场情况与有关机构联系检测事宜,随时掌握现场尘毒浓度,及时做好防护工作。

3.3.11.4做好检维修开工前后职业危害防护设施防护效果的鉴定工作,重点对检维修后的放射源防护装置、防尘防毒防噪声卫生设施的整改情况等进行系统检查确认,减少开车运行时的意外职业伤害。

3.3.12各单位应建立健全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每年至少进行1次应急救援模拟演练,同时进行讲评并不断改进完善。3.4职业病诊断和鉴定管理 3.4.1职业病的诊断与鉴定工作由各单位统一管理。职业病诊断和鉴定由单位和当事人如实提供有关职业卫生情况,按法定程序取得职业病诊断、鉴定的有关资料。

3.4.2各单位要加强对职业病病人的管理,实行职业病病人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发现职业病病人时,要按有关规定向地方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和安全环保局报告。

3.4.3各单位应安排职业病患者进行医疗和疗养。对在医疗后被确认为不宜继续在原岗位作业或工作的,职业卫生管理部门提出调整岗位意见,相关部门按规定办理。

3.4.4职业病患者的诊疗、康复和复查等费用以及伤残后有关待遇和社会保障,应按照《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GB/T16180-2006)等规定执行。

3.4.5对疑似职业病的职工应及时进行诊断,在其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按职业病待遇办理。在此期间,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3.5职业健康教育与培训

3.5.1各单位应建立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制度。各级作业人员都必须熟悉本岗位职业卫生与职业危害防治职责,掌握本岗位及管理范围内职业危害情况、治理情况和预防措施。3.5.2各单位安全环保和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要结合生产实际,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和学习讲座等形式,每年至少对作业人员进行1次职业卫生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将职业卫生作为安全三级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安全三级教育培训考核,认真实施。基层生产班组每季度在安全活动中安排1次职业卫生知识学习活动,并做好记录。

3.5.3生产岗位管理和作业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使用、维护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个体职业卫生防护用品,深入了解相关物料的性质以及对健康危害、相关设备操作和潜在危险等必备知识,掌握生产现场中毒自救互救基本知识和技能,开展相应的演练活动。

3.5.4从事接触职业危害作业岗位的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法规教育、岗位劳动保护知识教育及防护用具使用方法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3.5.5各单位要做好生产检维修前的职业卫生教育和培训工作,结合检维修过程中可能产生、接触到的职业危害因素和急性中毒事故,重点掌握自我防护要点和急性职业危害事故情况下的紧急处理技能。4监督检查与考核

4.1安全环保局不定期组织对各单位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2各单位应定期组织对职业卫生管理的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安全环保考核。4.3检查及考核依据《中国石化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考核规定》执行。5其他规定

5.1对承包商、外来施工人员和劳务派遣用工人员的职业卫生管理参照本规定执行。

篇3:日本职业卫生管理及对中国的启示

1 日本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和技术支持机构

1.1 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机构

日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特别是随着新法律的颁布,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机构也发生了变化。

(1)在工厂法实施(1916年)之前,日本在中央、地方设立了监督机关,分别由农商务省、警察部门负责。随后,在1922年成立了内务省社会局,工厂法实施事务移交该局管理;在1938年又移交至刚成立的厚生省。地方管理机关几乎没有变化。原来的监督制度由于组织体系不完善并未充分发挥作用。

(2)1947年颁布的劳动基准法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了监督组织,规定在厚生劳动省设立劳动基准局作为监督机构,成立都道府县劳动局和劳动基准监督署作为劳动基准局的下级机构。新增的劳动基准监督官需具有特殊资格,同时规定不得随意罢免。此外,法律赋予了劳动基准监督官现场检查权、紧急危险时的现场处置权以及要求企业出面和报告权,同时对于违法行为,还可履行司法警察的职权,与以往相比,权限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3)1972年颁布的劳动安全卫生法与劳动基准法相同,也规定了劳动基准监督官的权限和司法警察的职权。并在需要专业知识的劳动安全卫生领域设立了产业安全专员及职业卫生专员,对企业、工人等进行指导。

目前,厚生劳动省在47个都道府县设立了劳动局和331个劳动基准监督署。劳动基准监督官作为公务员,从生产事故多发的20世纪70年代至今,其人数变化不大,维持在3000人至4000人之间,未出现大幅度的人员增减。日本并没有专门负责职业卫生的监管人员,相关工作由劳动基准监督官、劳动技术官(产业安全、职业卫生)负责。

1.2 职业卫生监督装备和培训

为实施有效的监督指导和事故调查,厚生劳动省总部向劳动基准监督官和劳动技术官发放统一的工作服、安全帽、安全鞋、安全带等装备。此外,实施监督指导、事故调查时所需的检测仪器及防护用具等,由各劳动局及劳动基准监督署根据需要配备。

新劳动基准监督官要在劳动大学校参加前期(1个月)、后期(1个月)的专业培训。在参加工作后的1年半的时间内,监督官要在所属的劳动基准监督署,学习监督业务(在岗培训),完成培训后,再从事实际的监督工作。参加工作5年后的骨干培训(2周)和参加工作10年后的高级培训(2周)都在劳动大学进行。此外,还有职业卫生专员及产业安全专员的专门培训。各劳动局根据需要实施相应的安全卫生培训。

1.3 职业卫生技术支持

日本职业卫生技术支持机构主要包括:

(1)工业健康推进中心:以支援医生等工业健康工作人员、地域工业健康中心工作等成立的机构,负责进行培训和教育、专业咨询、现场指导等。

(2)地域工业健康中心:以工人数量低于50人的小型企业为对象,将地域工业健康业务委托给郡、市医师会,通过开设健康咨询窗口、实施个别访问的工业健康指导等,完善对小型企业的工业健康服务。

(3)其他机构和专业人员:劳动安全卫生综合研究所、职业卫生指导医生(厚生劳动大臣任命,为政府服务)、劳动安全卫生顾问(有资质要求,为企业服务,约有2500人)。

2 日本职业卫生法规

日本现行有效的职业卫生法规主要包括:

(1)《禁止生产黄磷火柴法》。1921年公布,是日本第一部禁止使用有毒物质的法律。

(2)《劳动基准法》。1947年实施,该法成为了现行法规体系的出发点。在安全卫生方面设立了14条规定,包括禁止生产有害物品、体检、职业病预防等规定。

(3)《尘肺法》。1960年制定了该法。1977年又对该法进行了修订,主要包括尘肺病的定义和并发症、X光照片分类的修订、尘肺管理分类的变更、完善定期体检、工作调整的指示等。

(4)《劳动安全卫生法》。1972年制定,分别于1977年、1988年、1996年、1999年、2005年针对新化学物质、中小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有害信息、危险化学品统一分类及标识制度全球协调系统(GHS)等进行了修改、完善。

(5)《作业环境检测法》。1975年颁布,主要包括作业环境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人员资格要求。

(6)相关法规,如:《劳动安全卫生实施令》、《作业环境检测法实施令》、《劳动安全卫生规则》、《四烷基铅中毒预防规则》、《有机溶剂中毒预防规则》、《预防电离放射线伤害规则》、《高气压伤害预防规则》、《特定化学物质伤害预防规则》、《粉尘伤害防止规则》、《石棉伤害预防规则》、《铅中毒预防规则》、《作业环境检测法实施规则》、《尘肺法实施规则》等。

3 日本职业病确定

目前,日本确定职业病范围的依据是劳动基准法和相关实施规则。职业病范围的确定与1947年《劳动基准法》的制定是同时开始的。当时,把附录中的第1号~第38号疾病列为职业病,疾病目录并非限定列举而是示例性的。

《劳动基准法实施规则》中关于职业病确定的第35条规定在1978年进行了彻底地修订。修订的主要内容是对附表进行了修改、采用化学物质的大臣公告等方式,完善了职业病确定方法。修订后的职业病共分为9类,包括物理因素导致的疾病、化学物质等引发的疾病、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发的疾病、致癌性物质或致癌性因素或者在致癌性工序上工作引发的疾病等。1981年第8号公告、1984年第8号公告、1988年第8号公告、1996年第4号公告又把因超硬合金粉尘导致的支气管和肺部疾病、因在生产锌铬或铬黄工艺工作导致的肺癌、因从事邻联茴香胺工作导致尿道系统肿瘤、因接触24种化学物质的工作引发的特殊疾病等列入职业病。

从1970年至1980年,日本职业病新增人数由2.5万人增长至3万人,但此后开始减少,并跌破了1万人。2004年为7609人。

4 日本作业环境管理方法

量化有害物质浓度的方法有检测工人暴露浓度和检测环境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等2种方法。欧美各国一般多采用检测工人的暴露量并进行管理,而在日本除因外部放射线辐射检测辐射线量之外,对暴露量的检测没有做出规定,而是规定了企业负有只检测环境中有害物质浓度的义务。

在作业环境管理中,日本采用管理浓度作为评价指标。在设定管理浓度时,考虑了许可浓度等数值、世界各国的限制状况和作业环境技术等因素,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设定。但是,管理浓度中不含有许可浓度、TLV等中的时间概念,目的在于改善造成高浓度暴露状况。

根据作业现场环境的有害物质浓度,将作业现场分为三个等级,不同的等级对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要求明显不同:(1)第1级:企业保持现有的职业卫生管理。(2)第2级:对企业内设备、设施以及作业方法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提出作业环境改善措施。(3)第3级:对企业内设备、设施以及作业方法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必须制定作业环境改善措施;为员工配备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员工进行健康检查。

劳动基准监督官在监察时,要确认企业有无实施作业环境检测及其结果,如属于第3级则要采取整改措施。企业必须迅速实施整改措施并要将结果向劳动基准监督官进行汇报。对采取整改措施迟缓且性质恶劣的将依法进行处罚。在改善作业环境时,可接受外部顾问的协助,也可利用改善设备所需费用的低利息特别融资制度。

5 中国职业卫生管理现状

目前,中国职业卫生管理现状如下:

(1)职业卫生管理行政体制复杂

从建国初期一直到1998年,职业安全与卫生工作由原劳动部门进行统一管理;1998年机构改革后,原劳动部门承担的职业卫生监察职能划转至卫生部门;2003年,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职业危害申报、职业危害事故调查处理等部分职业卫生职能又由卫生部划转到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在调整职能分工,一些地区的调整工作进展缓慢,监管体制没有彻底理顺。存在如下问题:①法律制定和企业作业场所监管分别由卫生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负责,作业场所存在的情况不能快速在法律中予以体现。②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卫生审查和竣工验收由卫生部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由总局负责,无法对企业进行系统、整体和全过程的监督。③职业卫生方面的统计由卫生部门和劳动部门负责,安全监管部门无法有效利用统计手段掌握现状。④一些地区尚未理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职责,有效的监管体系未形成,这导致不能对地方安监局及时进行业务指导,影响相关工作的贯彻与落实。

(2)职业卫生法规不够完善,存在滞后现象

中国职业卫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的对应关系比较复杂、难懂,这不利于政府部门和企业的贯彻执行。同时,缺少用于指导和援助企业改善职业卫生的文件。如①与职业病防治法部分条款的配套规定尚未制定,妨碍了法律的执行。②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的具体要求还未出台,该制度未能有效地实施。③政府部门和企业联手采取措施、提高职业卫生水平的计划尚不明朗。

(3)职业卫生管理人才不足

职业卫生管理涉及医学、卫生学、化学等专业知识,但安全监管部门和企业都缺少此方面的人才。

(4)企业职业卫生状况的基础资料不足

安全监管部门为了对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实施有效监督,需要及时掌握职业卫生资料,但工伤保险和职业健康体检相关数据由劳动部门、卫生部门管理,所能采取的手段较少。

(5)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职业卫生自主管理体制尚不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数量不断急速增加;通过技术革新,原材料、生产工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政府部门也日益合理化。在此状况下,为提高职业卫生水平,构建和实施企业自主的职业卫生管理体制至关重要。但是,企业除专业人才不足外,还存在信息缺乏、对企业的指导援助体制尚不完善、中小企业缺少资金等问题。

6 对中国的启示

目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生产安全和职业卫生事故。日本也曾经历过类似的过程,有很多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1)进一步明确职业卫生管理体制。

①把2003年的职责划分进一步细化,明确安全监管部门和卫生部门的职责分工。企业从设立到作业场所全过程的职业卫生管理以及相关的法规完善应由安全监管部门统一实施。②尽快理顺中国职业卫生管理体制,加快职责移接,并通过召开定期会议、下发通知等方式,强化对地方安全监管部门的指导。③构建畅通、高效的职业卫生监督信息网络系统,使监督机关进行有效的监督指导,实施信息共享。④在安全监管部门设立职业卫生专门人员制度,录用医学、卫生学领域的专业人才,加速人才培养。同时,对职业卫生安全监管人员进行强化培训。⑤研究制定科学、高效的职业卫生分级监管方法。⑥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监督技术支撑体系。

(2)完善职业卫生法规。

①研究制定保护企业、社会的《职业卫生五年规划》,并把其作为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家级计划。②尽快完善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配套规章。③完善用于改善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的指导性文件,简化企业提高职业卫生水平的措施。

(3)建立职业卫生统计制度。

①构建企业定期向安全监管部门报告职业卫生信息制度。②定期将企业上报的信息进行分析,并予以公布。

(4)强化以中小企业为中心的企业自主管理能力。

①在努力完善可让企业有效实施风险评价的法规、指导文件的同时,还要强化对企业负责人的培训。②在企业内实施职业卫生专门管理人员制度。③设立和运营培养专职医生的大学院校,并在大企业、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企业等内部设置专职医生。④实施能够指导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的注册职业卫生人员制度。⑤为确保提高和改善中小企业的职业卫生水平,实施在引进新机械、设备时的低利息融资制度。⑥实施国家资助部分活动费用制度,如中小企业在工业园区等集体开展改善职业卫生活动。

摘要:依据中日合作项目《加强中国国家安全生产科学技术能力计划》成果,系统介绍了日本职业卫生监管机构、法规、职业病确定、作业环境管理等。同时,结合中国职业卫生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法规较滞后、专业人才不足、企业基础资料不全和自主管理体制不健全等现状,提出了进一步明确职业卫生管理体制、完善职业卫生法规、建立职业卫生统计制度、强化企业自主管理能力等建立健全中国职业卫生管理的对策和建议。本文对完善中国职业卫生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中国,日本,职业卫生,管理,启示

参考文献

[1]中日政府间专项方式技术合作(JICA渠道)《加强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能力计划》项目简介.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J],2007,3(3):121~122

[2]恒川谦司,刘宝龙,南保昌孝等.中日合作项目职业安全卫生法规与标准体系研究初步成果.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J],2007,3(4):74~77

[3]陈卫红,陈镜琼,史廷明等.职业危害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4]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

[5]中央劳动灾害防止协会.新.产业安全ハンドブック[M].东京:中央劳动灾害防止协会,2000

篇4:论职业安全与卫生的现状与发展

【关键词】职业安全;卫生;现状;发展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出现的职业安全卫生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我国的职业病、工伤人数在世界上都是排名靠前,在这种情况下,职业安全卫生工作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对此,本文就我国职业安全与卫生现状及发展进行深入分析。

二、职业安全与卫生的概述

对于职业安全与卫生,主要是指在人类从事各种职业活动时,出现的安全问题和卫生问题,主要有劳动环境对劳动者身体健康安全的影响,以及预防职业性危害对人体健康的对策。在职业劳动中,只有为劳动者创建良好的工作条件,让劳动者在身体上、精神上都保持健康,才能有效地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效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因此,职业安全卫生主要是指对各种工作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引起的疾病、生命健康安全隐患等进行预防。所谓的职业性危害因素是指,劳动者在不良劳动环境下进行工作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对劳动者身体健康不利的现象,例如在进行石粉筛选时产生粉尘,在刷漆过程中散发的甲苯或者其他有机物,放射科医师接触的X射线等,都可以看做是职业性危害因素。对于职业性危害因素,主要可以分为3种情况:一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害因素,如高低温、高低气压、各种毒性物质、粉尘、红外线、紫外线、噪声等;二是在劳动过程出现的危害因素,如精神高度紧张、劳动时间过长、劳动量过大等;三是和工作条件、工作技术相关的不良因素,如通风不良的作业室。

三、职业安全与卫生的现状分析

1.监管策略无法落实在实处

就目前而言,在我国的职业安全与卫生工作中,存在着监管策略无法落实在实处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中小型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这就极大的增加了职业安全卫生监管数量,也增加了职业安全卫生监管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生产条件、生产技术落后的中小型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就会采取一些拒绝开展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的手段,或者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一些廉价的生产原料,从而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其次,地方政府部门对职业安全卫生监管不重视,对于职业安全卫生监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需要由专业的监管人员进行,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对职业安全卫生监管不重视,没有设置专门的职业安全卫生监管机构,也没有组建专业的职业安全卫生监管队伍,从而导致职业安全卫生监管工作无法有效地开展。对于政策执行不力问题,不仅仅局限于企业,也出现在地方政府部门中,一些地方政府过于注重当地经济发展,没有的严格的落实关于职业安全卫生的先关规定,从而影响到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的开展。

2. 职业病问题

对于职业病问题,还有很多劳动者缺乏有效地认识,劳动者受知识文化水平、受教育层度等因素的影响,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差,对职业病防治缺乏有效地认识,加上社会就业环境的恶劣,一些求职者为了获得工作,会选择主动放弃一些防护设备,以期增加收入,这就极大的助长了职业病蔓延。除了劳动者自身外,地方政府、企业对职业病防治工作也有所欠缺,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经常会做出一些危害劳动者健康的行为,从而引起职业病。

四、职业安全与卫生发展对策

1.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对于职业安全卫生问题,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公共性社会性产品,而政府部门對这种公共性产品,既有一定的法律责任,也有一定的社会道德责任,我国《职业安全卫生法》的实施,为我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依据。但是从实际执行情况看,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我国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善的职业安全卫生体制,通过法律手段来对保证工伤保险等手段的强制性实施。对于我国职业安全卫生现状,经过研究,学者们提出了加大投入、完善法律、加强机构建设等手段,但是这些问题并没有全面的解决职业安全问题,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还应该加强相关行业道德的建设,要提高人们对职业安全卫生的认识,提高人们的生命意识,通过社会力量来加强职业安全卫生监督。

2.培养专业的职业安全与卫生人才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已经成为各行业竞争的重点。因此,不管是从社会工作的角度,还是从政府的角度,都应该加强职业安全卫生监管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职业安全卫生发展需求。在实际中,地方政府应该结合实际,成立专门的职业安全卫生监管机构,并组建专业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人员,从而为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的开展提供专业的人才。地方政府应该注重与教育部门的联合,通过教育来培养专业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人才,从而促进我国职业安全卫生的全面发展。

3.实现现代化管理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广泛应用在社会各个行业的生产发展中,同样的,在职业安全卫生领域中,也应该加强信息化建设,要不断提高职业安全卫生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以此促进职业安全卫生的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职业安全卫生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信息资源质量、数量方面还没有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同时在对信息开发、利用、分析等方面,也没有充分发挥出信息化系统的预警功能和监测功能,对于一些职业安全卫生的信息内容,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整理,对此,要加强信息整合,构建相应的职业安全卫生网站,增加职业安全卫生信息的丰富性,以此促进我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4.立足于国际舞台,提高国际化水平

近年来,随着职业安全卫生问题的升级,整个世界对加大了对职业安全卫生的关注力度,调查显示,在全世界,每年因为职业安全卫生因素而引起的伤亡人数已经达到2亿以上,造成的损失达到全球GDP的5%。因此,不管是从我国国内出发,还是从国际整体看,都需要注重对职业安全卫生问题的解决,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手段和方法,来建设我国特色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以此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五、总结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对此,我国应该法律体系建设,培养专业的职业安全与卫生人才,实现现代化管理,立足于国际舞台,提高国际化水平,以此全面促进我国职业安全卫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筱婕,王静宇.论我国职业安全卫生监管体制的变革、现状、问题与完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1, 13(04):34-36.

[2]宋月萍,李龙,朱超.我国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4, 7(08):57-61.

[3]郝英杰.论我国职业安全与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7, 9(04):589-590.

[4]孔庆宇.当前我国职业卫生现状及应对措施[J].机电安全, 2015(07):22-23.

[5]姜海超,况明春,戴巧红.浅谈职业卫生安全工程的问题和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 2015(14):168-169.

[6]刘旭东,张志浩,李小明.我国职业卫生与安全工作现状与展望[J].职业与健康, 2012, 28(03):141-143.

作者简介:

篇5:职业卫生现状评价格式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书

评价机构(加盖公章)

年月日

2、封二

评价机构开展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资质证书影印件

3、封三

项目名称:××××项目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书

承担单位:评价机构

法人代表:

项目负责人:

报告编写人:

报告审核人:

1、前言

2、企业概况

3、职业病危害评价程序

3.1主要评价标准

3.2评价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评价目的、依据和范围;

b.工程建设概况,各项职业病防护设施建设及其试运行情况;

c.现场调查与监测的内容与方法,质量保证措施;

d..组织实施计划与进度、经费安排。

3.3 现场调查

评价单位在接受评价委托后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卫生学调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3.3.1生产过程的卫生学调查:了解生产工艺的全过程和确定生产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a.化学因素(有毒物质、生产性粉尘):原料、半成品、中间产物、产品和废弃物的名称、生产和使用数量、理化特性、劳动者接触方式和接触时间;b.物理因素:噪声、高温、低温、振动、电离和非电离辐射等;

c.生物因素: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致病病原体。

3.3.2作业环境卫生学调查: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学卫生要求、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卫生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

3.3.3调查建设项目是否严格按现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进行施工,是否落实各阶段设计审查时提出的职业卫生审查意见。

3.3.4职业卫生管理调查

a.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设置情况;

b.职业卫生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完善情况;

c.职业健康教育、职业病危害因素测定、健康监护情况;

d.职业卫生资料归档情况。

3.4现场监测:测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

3.4.1测试方法:按照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标准执行。

3.4.2测试条件:按设计满负荷生产状况。

3.4.3测试频次:根据生产工艺、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性质、变化情况以及危害程度分类,一般连续采样测定三天,每日上、下午各一次。

每次同一点不同时间内测定,采取样品不得少于三个,测试结果取其均值(放射、噪声等物理因素测试结果除外)。

特殊情况按相应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执行。

3.4.4化学因素、物理因素测试点的设置原则见附件4。

3.5职业性健康检查

对可能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应当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根据职业危害因素确定职业性健康检查项目,依据职业健康检查的结果评价职业危害控制效果。

3.6评价结果

a.评价选址、总平面布置是否符合国家规定要求;

b.工程防护设施及其效果;

c.计算职业病危害因素每个测试点浓度(或强度)的均值,其中粉尘浓度的测试数据计算几何平均数,毒物浓度计算算术平均数或几何平均数(其测试数据如为正态分布计算算术平均数,如为偏态分布则计算几何平均数),噪声测试数据不计算均值;每个测试点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未超过标准的为合格,超过标准的为不合格;

d.依据上述计算结果,评价各项职业卫生工程防护设施的控制效果;评价因生产工艺或设备技术水平限制,对一些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的岗位所采取职业卫生防护补救措施效果;

e.评价个人卫生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设施、警示标识配置情况;

f.评价建设项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人员、规章制度执行落实情况。

3.7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项目控制效果评价报告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评价目的、依据、范围和内容;

b.建设项目及其试运行概况;

c.建设项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布及其浓度或强度,职业病危害程度;

d.职业病防护措施的实施情况,包括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物卫生学要求、卫生工程防护设施、应急、救援措施、个人防护设施、辅助卫生用室、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

e.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效果评价;

f.评价结论及建议。

1、化学因素的测试点设置原则

1.1 工作场所有毒物质测试点的选择原则

1.1.1 测试点应设在有代表性的劳动者接毒地点,尽可能靠近劳动者,但不影响劳动者的正常操作,且应避免生产过程中待测物质直接飞溅入收集器内。

1.1.2 选择的测试点必须包括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作业点,并引作为重点测试点。

1.1.3 在测试点上设置的收集器应在劳动者的呼吸带,距地面1.5米。

1.2 工作场所测尘点选择原则

1.2.1 测尘点应设在有代表性的劳动者接尘地点。

1.2.2 测尘位置应选择在劳动者经常活动的范围内,且粉尘分布较均匀处的呼吸带,有气流影响时,一般应选择在作业地点的下风侧或回风侧,移动式产尘点的采样位置,应位于生产活动中有代表性的地点,或将采样器架设于移动设备上。

2、物理因素的测试点设置原则

2.1 车间内噪声测试点选择原则

2.1.1 若车间内各处A声级差别不大(小于3分贝),则只需在车间内选择1-3个测点。

2.1.2 若车间内各处声级波动较大(大于3分贝),则需按声级大小,将车间分成若干区域,任意两个区域的声级差应大于或等于3分贝,每个区域内的声级波动必须小于3分贝,每个区域取1-3个测点。这些区域必须包括所有劳动者为观察或管理生产过程而经常工作、活动的地点和范围。

2.1.3 测量时,应将传声器放置在操作人员的耳朵位置(人离开)。

2.2 微波辐射测试点的选择原则

2.2.1为测得有代表性的劳动者所受辐射强度,必须在各操作岗位分别予以测定,应以头和胸部为代表。

2.2.2 当操作中某些部位可能受更强辐射时,应予以加测。如需眼观察波导口或天线向下腹部辐射时,应分别加测眼部或下腹部。

2.2.3 当需要探索其主要辐射源,了解设备泄漏情况时,可紧靠设备测试,其所测值仅供防护时参考。

2.3 超高频辐射测试点的选择原则

2.3.1 工作场所场强测量时,应分别测量操作点的头、胸、腹各部位。

2.3.2 对设备泄漏场强测量时,可将仪器天线探头置于距设备50mm处测量,其所测数值仅供防护时参考。

篇6:中国职业卫生发展现状

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规范

第一条 为加强企业职业健康工作,规范职业卫生档案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职业病防治管理办法》,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职业卫生档案是企业职业健康管理的重要基础信息 资料,是职业病防治过程的真实记录和反映。主要包括企业职业卫生档案、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和职业健康工作资料。档案由企业职业健康管理部门负责建立和管理。

第三条企业应按照规定,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员工职 业健康监护档案,并做好职业健康工作资料的归档。

第四条职业卫生档案基本内容:

(一)企业基本资料:包括企业名称、地址、员工人数、职业健康管理组织、产品名称、生产能力、生产工艺流程、生产原料;

(二)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资料:包括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布、接触人员;

(三)施工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资料:包括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的设立、检测记录、评价报告、检测与评价委托书;

(四)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资料:包括职业病危害防护和应急设施、个人防护用品管理、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情况;

(五)职业健康监护资料:包括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职业 1

禁忌证、职业病观察对象和职业病病人管理、职业健康监护委托书等。

第五条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主要包括:基本情况、既往 病史、急慢性职业病史、婚姻生育史、个人史、家族史、职业史、健康体检结果、职业病诊断情况等。

第六条职业健康工作资料主要包括:职业健康、卫生法律 法规标准、职业健康工作计划与总结、职业健康管理措施、职业健康规章制度、应急救治预案、职业病危害因素申报、建设项目职业卫生评价、职业健康工作会议记录、职业健康宣传、培训教育、工作检查、职业病危害隐患治理、事故管理、考核与奖惩记录等。

第七条 企业职业卫生档案主要由局(公司、总厂)和二级单 位(分厂)两级构成。基层单位要建立相应的职业健康工作资料,具体内容由局统一确定。

(一)局级企业职业卫生档案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统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统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超标场所汇总、职业健康检查统计、职业病患者登记、职业病观察对象登记、职业禁忌患者登记、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登记、职业病防护用品统计、职业病防护设施统计以及职业健康工作资料等。

(二)二级单位职业卫生档案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分布情况、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分布情况、车间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车间工艺流程示意图、车间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图、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登记、职业卫生个人防护用品登记、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登记、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统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超标汇总、职业病防护设施登记、职业病防护用品登记、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登记、体检结果统计、职业病患者登记、职业病观察对象登记、职业禁忌患者登记以及职业健康工作资料等。

第八条 企业应建立和完善职业卫生档案管理制度。指定专人 负责,准确、及时填写有关内容,妥善保管职业卫生档案及相关原始资料。每年定期对职业卫生档案内容进行复核,并及时修订。集团公司统一职业卫生档案样式。《职业健康检查表》按照卫生部《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统一的样式进行。

第九条 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的收进、移出、管理、借阅、利 用等情况要进行登记,认真归档和严格管理,严禁对档案拆卷、涂改、污损和擅自翻印。档案管理人员工作调离时,应办理移交和交接手续。

第十条职业卫生档案、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存放要有 专用房间,并做好安全防护和保管。

第十一条 严格档案管理和借阅制度。对于涉及员工职业健康

档案资料的内容,应严格履行保密义务。

第十二条 职业卫生档案和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要逐步实施 信息化管理。

上一篇:大学语文离线作业下一篇:消防安全日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