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

2024-06-29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精选十篇)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 篇1

兴趣教学, 指教师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 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逆反心理、求新心理, 创造一个和谐温情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在情感的愉悦中接受知识, 掌握技能,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 问题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方法是指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 它的运作分为三个环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是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要与学生密切相关, 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并可进一步提出更多的细化问题。例如在讲到文档的编辑这一节里面的查找与替换功能时, 可以向学生发问:“如果你有一篇几万字的文章, 要修改里面的某一个词, 而这个词在文章里出现好多次, 你会怎么办?”接着是界定问题、分析问题。要找到这个词是用传统的方法逐字查寻修改还是用别的方法呢, 如果逐字查寻修改, 结果肯定费时还会有遗漏。这时就引出课本上的借助WORD的查找替换功能。提出了这个解决方案之后就要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查找与替换”这一小节, 在读懂并理解的基础上合上书本做老师提供的操作练习。

2. 过程导向法

整个教学过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采用项目式任务驱动为教学手段, 教师起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做中学”[1]。针对“做中学”的特点, 设计了教学的实践步骤、作用和保证措施。通过项目实施、上机实践与答辩,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观察与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真正实现学校教学与现代企业对员工办公自动化的要求的接轨。例如:在讲完EXCEL 2003的应用之后, 让学生完成以下的工作项目:“假如你是新华书店的员工, 现在有一个小学订了一批书, 经理让你制作一个图书订阅一览表并进行统计。”以实际项目去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完成项目的动力, 这就带动了学生根据项目要求朝着要实现的目标一步一步地去做, 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EXCEL中简单表格的制作及简单的数据统计的教学目标。

3. 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通过对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启发学生,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实践并创作,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2]。在教学中, 当教师讲授新的知识时, 采用实际的案例进行演示说明, 生动形象的案例中融合了多个概念和知识点, 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抽象的概念, 并使学生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强烈求知欲。例如:在讲到POWERPOINT的插入声音及影像文件这一小节的时候, 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张以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为背景音乐并显示一幅漂亮的带动画效果的GIG图片的幻灯片, 生动形象的文稿首先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然后教师就进行操作演示, 并在演示过程中逐步引出各个相关知识点和概念, 最后让学生操作实践, 自行创作一张类似的幻灯片。

4. 分级教学方法

针对目前零起点的教学模式可适当根据教学总体目标, 学生的兴趣和潜质、个性差异, 可以将学生分别分成1级 (最高级别, 其水平已经基本达到了该模块教学大纲的要求, 可以免修该课程, 以水平测验的成绩作为该课程的上机考试成绩) 、2级 (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中级级别, 该类学生属于有一定操作基础的学生, 可以免听基础较好部分的模块教学, 但必须参加这门课程的期末考试) 和3级 (最低的一个级别, 学生必须全程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和考试) 三个级别, 分模块开展分级教学[3]。如针对基础差的少部分学生, 通过举办计算机使用常识、打字练习等讲座弥补部分学生在这方面知识的不足;针对Ofice办公软件比较熟练的学生, 举办Ofice高级应用系列讲座来满足这部分学生的需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充分利用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 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获得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总之, 教学有模, 但无定式, 贵在得法。要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提高兴趣教学的水平, 教师还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技术的发展动态, 不断将一些社会上较新的科技成果向学生作介绍并进行分析讲解。还可以吸收国外的一些珍贵的经验。比如国外先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兴趣, 国外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网页, 网页内容由教师及时更新, 便于学生对教师及时了解, 产生兴趣, 从而对课程产生兴趣。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一两天就能达到的, 而是教师们长远的任务, 始终贯穿于每节课, 每个教学环节。

摘要:本课题主要探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兴趣教学, 提出了问题教学法、过程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级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有模, 但无定式, 贵在得法。

关键词:计算机,兴趣教学,问题教学,过程导向,案例教学,分级教学

参考文献

[1]刘如.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Access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6) :242-243.

[2]白翠梅.浅谈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的案例教学[J].计算机与网络, 2006 (22) :55-56.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模拟试卷 篇2

(每小题1分)

1.微型计算机中的辅助存储器,可以与下列()部件直接进行数据传送?(B)A.运算器

B.内存储器

C.控制器

D.微处理器

2.微型计算机中使用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属下列计算机应用中的()。(C)A.人工智能

B.专家系统

C.信息管理

D.科学计算

3.在计算机网络中,表征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指标是()。(A)A.误码率

B.频带利用率

C.信道容量

D.传输速率

4.在计算机网络中,表征数据传输有效性的指标是()。(D)A.误码率 B.频带利用率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微课改革

一、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通过比较全面、概括性地讲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一些基础性知识和重要概念,并配合必要的实践教学,为后续课程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期望他们能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利用计算机、认识并处理计算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问题

1.学生的基础知识有所提高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每个大学入校新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进校前,就目前的新生来说在初高中阶段都有所涉及计算机信息的相关知识,只是全国各地受地域限制的影响,各地的教授程度有所不同。在如今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已是一种常态。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有效的教授好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如何有效的分层次教学,适应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的后续应用打好基础是很多高校都在努力探索的变革道路。

2.传统教学面临挑战

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上机实践。这是多年来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行的完美解决方案。但是这种传统的模式,适合无基础的新生,针对现在的学生基础较好,在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上应有所变化。这种传统教学,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的学时以及学生上机练习的学时都非常有限。加之在改革的大浪潮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课时有被压缩的趋势,但是所教授内容并没有减少,这就要求学生必需花更多的业余时间去主动的学习和巩固相关知识模块,这样才能达到课程的基本要求。然而,面对刚进校的新生,如何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一点值得探讨。

3.课程考核形式单一

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对学生对象是全校的新生。受众面广,要分专业,分层次考核存在一定的差异化,有难度,因此都是采用全校统考模式。一般以理论成绩和上机实践两部分成绩组成考核标准。考核形式形成固定模式,重结果性考核,轻形成性考核[1],考核方式难以突破。期望看到的教学成果难以在这种传统的考核模式中凸显出来。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法探索

1.转换教学角色,教师演而优则导

传统教学,教师以上课的声情并茂以表演的成分吸引学生听课,在当下教学形式下

除了站稳讲台,表演好自己教师的角色外,还要转变自己的身份,加入到学生的队伍,引导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充分的做好导演的角色。构建“以学生为本,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2]。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习特定的知识点,做到高效完成大纲要求的知识水平掌握。

2. 摸底调查,分层教學,个性服务

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生,地域范围和接受信息化教学的差异性,新进新生可以象征性的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掌握水平进行模拟考试。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机制。让学习基础好的同学能更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点,在难度上有所加大,避免重复学习简单知识点,出现厌学情绪。

3.传统教学为主,借助微课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一节课40-45分钟,导致教学信息量大[3],学生容易分神。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以传统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对课程知识框架及课程教学目的整体把控,涉及重要知识的重难点穿插微课教学环节,以弥补理论教学中的枯燥环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搭建学习互动平台,让大家在每个布置的微课环节有师生互动答疑,学生之间相互解答疑问,形成交互学习交流的良好氛围。

4. 发挥微课特点,实现灵活学习机制

微课教学灵活方便,一般一个视频在10分钟以内,方便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实现碎片化学习。微课内容较少,一个视频解决一个知识点,方便有效。一般一个视频大小在几十兆左右。支持格式为FLV,WMV等,方便存取和网络播放。能够实现移动学习和远程学习,能够及时巩固上课所学知识点。

5.构建合理考核机制

通过学院带头,寻找合作伙伴搭建微课资源系统平台,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把传统考核方法和系统平台学习情况结合,线上线下全方位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达到合理评判学生学习成绩的效果。同时添加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答疑模块,让相互之间沟通更加自然,还可以增加社交平台的互动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此平台上有发挥的地方,找到学习交流的乐趣。

四、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很基础但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是大学新生后续学习的必备知识技能。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学生,让学生在变化的信息时代,高效率的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学会用此技能去开拓更多的学习荒地,让学生在后续学习道路上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姜华,周克江.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165

[2]祁博. 微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 2014(24): 82-85.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初探 篇4

大学是否应该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生是否一入大学就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有什么意义,怎样授课才能够让多数学生感觉到学习这门课的意义,一直都是大家争论和思考的问题。

其实,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生活离不开信息技术,社会需要大量既熟悉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势在必行。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具有自行提高应用水平的能力。

2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在教学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计算机基础教育必不可少,但是在不同的高校,不同侧重点的专业,如何设置教学内容,如何实施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的能力,将体验和专业接轨,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一个需要持续研究的问题。目前,各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在教学与学习中存在以下问题:

2.1 学生已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层次水平不同,授课内容不易统一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和中学,有些学生在中学就已经学过计算机基础课程,还有一部分学生却是在大学的课堂上第一次接触计算机;有些学生对计算机不感兴趣,在中学学习时偏重于升学的主要学科,不重视所学计算机知识,仅会上网聊天等简单操作;另外如果学过计算机基础,由于所学时间久远,对知识已经遗忘,但仍认为已经掌握知识,再学习没有必要,这些都造成了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认为教师一节课讲的内容太多,接受不了,而另一部分学生又因为有些内容以前学过而心不在焉,而且学生比较满足自己目前的技能,只进行娱乐性的基本应用操作。

2.2 教学学时与授课内容不匹配的问题

很多学校都存在教学课时与授课内容不匹配的问题,如果按授课计划讲解,内容浅显,没有内涵,有的学生会说无聊;如果扩展的课外内容太多,一方面有的学生跟不上进度,另一方面授课学时就会不足。

3 解决问题的方法

3.1 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授课

根据学生掌握的技能水平分为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教授不同的内容。执行方式可以在新生入学伊始进行计算机摸底考试,当然考试题目要用心设计,能够较清晰地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这样就可以针对不同背景、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进度和授课内容,兼顾理解能力和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也能使学生各学所需,不浪费时间。

3.2 讲授课程分模块

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时,可以采取模块形式,将基础课程分成几个部分,学生可以根据兴趣以及已经掌握的技能去选择学习内容。如,计算机基础中要讲授计算机基本知识、office、网络等,将其分为三个模块,学生自主选择模块,但是最后都需要考核,如果认为已经掌握知识,没有必要再学习,可以不选择该模块,只要参加考试合格即可。

3.3 不同专业授课重点不同

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所需计算机技能不同,结合专业设置不同授课重点,如会计专业在excel教学中应侧重会计函数的应用,同样金融专业应侧重和金融相关的函数应用等等。

3.4 授课内容与就业相结合,提升学生兴趣

通过认真调查统计不同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领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任课教师可以联系各院系的相关教师共同探讨各具体专业,决定相应的授课内容和侧重点,同时,在应用上应尽可能采用充实丰富的、多样化的、典型的、有专业特色的实例展示和分析。在授课内容上,教师可以多介绍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课外知识,讲授知识时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多教一些实用的知识,学生比较渴望了解课程前沿的知识。而且可以迎合同学为了就业考证过级的需求,讲课过程中把与过级相关的知识重点强调也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

3.5 改变授课环境,采用计算机房中设置投影仪的方式

一般学校里计算机基础教学经常是在多媒体教室结合在计算机机房进行实验的方式,或者直接在计算机机房授课,但是单纯的在多媒体教室授课,由于光线和教室空间问题,课件看不清楚,而且有些需要动手操作的问题需要等到上机实验时才可以实践,听到的技巧和操作脱节,不利于学习;而直接在计算机机房进行授课,虽然可以通过广播软件播放课件,但是有的学生可以通过退出学生端程序而不受控制,不能很好的控制课堂授课情况,也可能因为网络因素机器连接不到局域网,同样不受广播软件的控制。解决的方法就是通过改善授课环境,在机房中添加多媒体设施,如投影仪、投影屏幕等,这样,可以利用机房特有的光线阴暗特点,使得投影屏幕上的课件清楚显示,在讲解演示过程中可以切断计算机网络,防止学生自行上网,不听讲解,能够很好的控制课堂听讲秩序,在演示过程中,随时可以让学生按要求自行操作,有利于学与练的结合。

3.6 利用网络资源补充课堂教学

由于传统的知识传授,基本都是用语言描述,虽然也可能重现客观世界,但很抽象,学习者需要领会、在大脑中努力拼凑、重现客观存在,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由于其交互性不强,学习者只能被动接收或有限地控制信息资源,使学习者很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学习主动性不强。同时多媒体教学还存在信息量大,教案速度快的缺点,学生反映作笔记较困难,无法迅速做出反应。学校网络资源建设中的教师个人教学建设恰好弥补了这一缺点。

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奠定了基础,可以使学生在网上自由选题,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自主选择交流伙伴,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课堂将实现对外开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广泛地交流渠道;学生可通过网络进行合作或协作学习,并为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找到最好的途径不至于因为害怕问错题而处于难堪境地;宽松的上机环境既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又不会限制其个性发展,学生可以利用网上丰富的共享资源积累知识,培养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其他教师联系、相互讨论。一个教师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指导上百个学生学习,从而实现网上多媒体信息传递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共享教学。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资源建设于2004年开始,叫做天空教室的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界面如图1所示),包括课程介绍、讨论、作业、邮件、答疑、备课等项目(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其中课程介绍可以根据教师需要增设内容,例如课程公告、教学计划、联系内容、多媒体课件、实验内容、参考文献、考试环境视频、相关网站等。

学生可以从课程介绍中了解本课程的概况、要求,查看教学大纲、知识重点与难点,为预习课程指出重点,教学课件部分可以提供每章、每节的教学课件的下载,回顾教师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练习内容中提供了每章节课后练习题,供学生自主选择习题或者老师留作业备用,也提供了历年的模拟考试题,作为学生自主模拟的方法。其他参考项目包括参考书目、参考网址等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的范围,有利于采用不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

讨论模块提供了学生、老师交流空间,弥补了老师、学生缺乏交流的缺点,教师可以通过答疑模块为学生讲解疑难问题,也可通过留作业模块、发邮件的形式加深交流。使得单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学习、网上交流、协作学习并存的模式。如学生可通过电子邮件、互联网络针对某一专题进行小组讨论。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学生参与意识更强,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了教学改革,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并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作业模块,把学过的知识通过一个较综合的题目让学生予以解答,可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作为其中考查模式,弥补课堂时间不足的问题。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有利于形成交互的学习氛围。具有很强的人机交互功能,能很方便地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界面向网络中的学生规定同一信息内容的学习任务或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学习者在教师监控下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空间监视每个学习者的学习情况,随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与解决问题最直接的相关问题上。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能进行直接的交互,学生能通过网络空间交流信息,发表个人的不同观点,分析评价他人的看法,学习者通过对问题的探讨最终取得一致的意见。教师可以通过备课模块在线备课,随时更新教学内容。

管理模块提供了课程属性设置、选课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班级管理、用户统计、课程统计等,有利于教师掌握资源的利用情况。

总之,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对教师的个人修养以及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德才兼备的人格影响力,必须对教学内容熟练掌握,必须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根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殊性,各个学校的不同环境,采取不同的有效手段,使计算机基础课不贫乏,易接受,多种方式教学,寓教于乐,充分发挥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晓姝.网络与多媒体结合的逻辑理论教学方法改革[J].哈尔滨:林区教学,2008(6).

[2]徐荻秋.多媒体网络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哈尔滨: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4).

[3]陈洛资.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J].吉首: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

[4]杨改学.解读优质资源共享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地位[J].兰州:电化教育研究,2005(4).

计算机文化基础 篇5

1.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简称ENIAC于1946年在美国诞生 2.科学计算用于卫星轨迹计算,气象预报等

3.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CAI(辅助教学)也应用其中 4.能表示最大的字节为 0-255 5.字节(Byte)简称B,是计算机中用来表示存储空间大小的最基本容量单位,它为8位二进 制数

6.ASC码中,数字.0-9最大,然后是大写字母A-Z..最后是小写字母a-z 7.6763个汉字中,分为1级汉字和2级汉字.都用机内码表示.汉字用2个字节表示,为7位二

进制码.默认的最高位位1,ASC码默认最高位为0 8.汉字字形信息是供计算机输出汉字(如显示和打印)用的二进制信息 9.对于一个32*32点阵的汉字需要128个字节的存储空间.(32*32)/8=128习题: 1.十进制数188转换为十六进制数是BCH 2.在计算机中,地址和数据等全部信息的存储和运算都是采用二进制码 3.一个字节包含的二进制位数是8位 4.存储一个24*24个点阵的汉字需要24*3字节 1.遵循冯*诺依曼计算机结构模型

2.运算器又称算术/逻辑单元 主要执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3.主存储器分为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储器RAM., ROM只能读不能写入,通常是厂

家在制造时用特殊方法写入的,断电后也不会丢失信息.RAM允许随机的进行存取信息,但是计算机断电后,其中的信息会丢失(如内存条)RAM又分为静态和动态(动态RAM每隔一段时间会刷新一次).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4.存储容量不够用的解决办法:扩充内存.5.操作系统管理计算机全部资源

6.BIOS 基本输入输出系统 存于ROM里面 7.中央处理器CPU时微机的心脏 8.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 9.奔腾Ⅲ 奔腾Ⅳ的CPU是32位的 Pentium 10.1MB=1024 KB 1Mbps=1000 kps 11.例:某存储器4096个单元.没单元可存储16位信息,那这个存储器容量为多少KB? [(4096*16)/ 8] / 1024= 8 KB 12.病毒的特点:破坏性.传染性,可执行性,隐蔽性,潜伏性,免疫性.习题 1.在微型机中CPU访问速度最快的是RAM 因为RAM最靠近CPU 最慢的是软盘 2.ROM是只读存储器

3.指挥与协调计算机各部分工作的核心是CPU 4.若你正在编辑某个文件,突然断电,则计算机RAM中的信息全部消失,且通电后也不能自动恢复.5.计算机储存期的容量以KB为单位,例如32KB表示储存器容量为32768 bytes 1.我的电脑用于管理本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 2.控制面板:对系统设置和控制的程序组 3.回收站是硬盘里面特殊的空间.Shift + delate:完全删除.4.资源管理器可显示一个文件夹的内容,不能显示一个文件的内容 5.Ctrl+Esc 开始的快捷键,当鼠标器失去功能时,是唯一的启动方法,.6.中文标点/英文标点切换快捷键: Ctrl+。7.中西文切换:Ctrl+Space 汉字输入法切换: Ctrl+Shift 8.单击【开始】菜单的【帮助】命令,进入帮助窗口.快捷键是F1 9.对话框不能修改大小,只能移动位置

10.命令名后带省略号表示该命令执行后将出现对话框

11.命令后带下划线的字母:表示为该命令的快捷键,例如【打开(_o)】,当菜单项展开后,按

【shift+o】即可执行“打开”操作.12.Ctrl+X剪切习题 在WINDOWS2000中,回收站是硬盘上的一块区域 1.Word2000是Office一个功能强大的文字处理软件

2.页面视图是”所见即所得”的视图方式 大纲视图能同览全文的节以便调整全文的结 构 视图→“全屏显示” 3.word2000为用户设置一个默认值,字符的字体为 宋体 大小为五号字.4.更改字符大小的方法:1 工具栏上的文字格式工具 2 格式 更改大小 3 工具 自动更正 5.回车符叫段落标记 视图 显示段落标记 6.段间距的调整 段前 是指当前段落与上一段落之间的间隔 段后 是指当前段落与下一段落之间的间隔 7.选择联系对象按shift 8.样式是指系统用样式名表示的一组预先定义好的某些格式特征.用户是可以自定义新 样式的

9.标尺设置制表位唯独不能设置页眉页脚的编进 10.模版的扩展名为.dot 11.创建新页:ctrl+回车

12.页面设置中不能完成对页眉页脚的设置

13.插入行或列:1.直接插入 2.在插入过一行或一列的基础上,编辑页面→重复插入 14.插入页码的方法:1插入 2 通过页眉页脚 15.页面设置:页眉页脚 纸张类型 版式习题

1.将文档的其中一部分文本内容复制到其他地方时,首先必须进行的操作是选择.2.打开WORD文档通常是指将文档的内容从磁盘调入内存并显示出来 3.Word文档文件的扩展名是DOC.1.网络拓扑结构主要有星形 环形 总线形 树形和混合形

2.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有资源共享(主要)资源共享 数据通信 均衡负荷 提高可靠性 分布 处理

3.调制解调器完成的是数模转换的过程 如果使用电话通信网传输数据,就必须将要传输 的数字信号转换成连续的模拟信号,这就是调制的过程,在接收端又要将连续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这就是解调的过程.4.通信协议定义 使通信的双方在通信时都遵守统一的规则和约定

5.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 OSI 开放系统互连

6.ISO的网络层提供在两传送层实体间,经网络连接交换服务数据单元的有关功能和规程(路由器工作在这层)7.局域网的组成需要路由器.集线器.交换机网线等.但并不需要调制解调器

8.网络操作系统安装在服务器上,决定管理方法和使用性能.如WindowsNT Nteware Unix Linux等

9.Internet的前身是1969年,由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管理局(简称APRA)开始建立一个

命名为ARPANET的网络 10.Internet采用的是TCP/IP协议

11.目前为止,我国相继建成了8打互联网络:中国科技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教育和

科研计算机网.中国金桥信息网.中国联通互联网.中国网通公用互联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中国移动互联网 12.ISP是国际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13.域名系统:.com 商业组织.edu 教育机构.gov 政府部门.mll.net.org.int Country code 14.连入网络的3种方式:拨号上网,无线上网.ADSL 15.远程登陆程序:TELNET BBS:电子公告板 16.URL:统一资源定位符 正确的有http:// ftp:// news: gopher// 等 17.Email@前面为收件人帐号,后面为服务器名

18.发送邮件服务器遵循的是SMTP协议 接收邮件服务器遵循的是POP3协议 19.电子邮件系统采用了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20.邮件的头只包括发件人.收件人和主题3个部分 21.FTP:文件传输协议 22.文件传输的方向有两个:从本地计算机传送到远程计算机,称为上载.从远程计算机传送到 本地计算机称为下载习题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 篇6

关键词:随机抽题;上机考试;改革实践

总的来说,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传授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应把面向应用、培养各个领域的计算机应用人才作为明确的目标。在教学中应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和应用计算机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拥有通过计算机使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

计算机基础教育所应达到的具体的目标大致为: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工具,具有运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至少掌握一种计算机语言,具有编写和调试程序的能力;初步具有开发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校计算机教育的第一阶段,由于该课程知识点的繁多琐碎,给教学和考试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急需针对该课程的改革。目前针对高校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在不断进行中,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在该课程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了教学改革,将传统的纸质考试改为随机抽题的上机考试,该考试形式的展开使得考试效率和公平性大大提高。

作为高校计算机公修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理论知識讲解要透彻,让学生从认识上熟知相关理论知识,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最基本、简单的基础类实验,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实验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养成严谨、认真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为后继实验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积极思维、既动手又动脑的素质和能力。对于一些综合性较强、涉及面较广、难度较大的综合类实验和设计类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实验及其他课程中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科研能力。同时针对教育差异,因材施教。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大一学生进校后,可以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水平测试。对于基础较差者可以采用重点教学与课堂授课相结合的方式,贯彻精讲多练,实施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贯彻因材施教的方针。

实验教学环节对教学质量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计算机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只纸上谈兵,不动手实验,是不可能真正掌握计算机的。只有通过上机实验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加强实验教学,提高上机实验课的质量。在实验课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联系,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更深刻,对重点实验的重点知识点、重点步骤要及时列举出来。

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最终手段是考试。传统的考试方式主要以集中笔试为主,其存在着诸多弊端,如:无法充分反映计算机课程实践性强这一主要特点、检测方式过分单一、检测时间过于死板等。网上考试系统则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测试,许多题目都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现场操作完成,根据学生操作后的结果打分,通过考试方式引导学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网上考试系统的试题是从题库里随机抽取的,保证了人人异卷,提高了考试的保密性,减少了作弊现象的发生。同时对考生的考试时间进行统一规定,如考试结束时考生未交卷,考试系统会自动交卷,并关闭考试界面。考试结束后,系统会自动阅卷并统计分数,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并减少了教师批改试卷的麻烦。

该考试方式的改革,使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能够保持相对集中,尤其是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变被动地教为主动地学,较大地发挥其主观能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研究会2000年学会论文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李晔,姚全珠.未来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及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D].陕西省计算机教育学会2001年会论文集,2001.

[3]徐敏,朱存智,孙晋凡.关于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素质教育论坛,2007,(2).

[4]刘巧英,杨长春.《VB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J].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2,3(3).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 篇7

1 课程的现状及问题

1.1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由于我校面向全国招生, 生源来自全国各地。这就造成了学生之间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较大。也就是说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考生在入学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 而来自经济比较落后的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入学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因此造成了学生之间的计算机基础存在很大差异。这样给老师授课带来了一定困难, 实际教学往往存在两种情况:一方面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感觉课堂内容少、吃不饱、枯燥, 没有学习兴趣;另一方面, 个别计算机基础差的学生又感觉上课听不懂, 跟不上, 知识难以消化。

1.2 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已基本定型:内容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W o r d文字处理系统、E x c e 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Internet基础知识、Access数据库等。虽然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实用, 但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这种从“零起点”开始的教学内容, 造成了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革新了解, 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新知识的需求和渴望, 教学严重滞后于计算机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1.3 教学方式单一

近年来, 随着我校教学环境的改善,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大多在多媒体课堂进行, 教学中采用计算机+投影屏幕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使教学内容表达直观, 增大了课堂信息量, 提高了教学效率。但该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 课堂上满堂灌的现象比较严重, 所不同的是将黑板换成了投影屏幕, 采取的是“电灌”。该模式下, 学生过分依赖教师,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更谈不上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和工具性很高的强的课程, 但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该课程没有学习兴趣, 这说明学校现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主动性的发挥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除此之外在课程的开设上, 往往是统一教材, 统一进度, 这对我校这样一个涵盖师范类、医学类、艺术类、理工类的综合大学来讲, 采用一体化教学目标, 永远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要求, 不利于个性化教学, 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影响了学生兴趣的发挥, 更谈不上社会的急需人才。

1.4 考试形式单一

当前我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是以理论知识笔试为主, 对于实践操作考试、演示考试等考试形式很少采用。总评成绩主要以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相结合进行考核, 且理论成绩比例过重。这就造成了成绩的高低反映不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强弱, 甚至会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这就违背课程的培养目标。目前的考试形式无形中使得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加单一, 更不利于《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改革。

2 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针对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参差不齐, 可由开课学院首先设计一个计算机基础水平测试题库, 由学生在开课前, 提出申请, 进行基础水平测试。通过测试达到合格的同学, 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选取合理的修读方式。 (1) 通过测试, 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同学要以免修理论和上机课; (2) 通过测试, 认为自己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 但操作并不熟练的同学, 可以免修理论课。而对于测试不合格的同学, 就只能从零开妈, 参加整门课程的详细学习。

2.1 丰富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计算机文化基础应该作为一门技术更新较快的课程, 通过学习一种应用软件, 使学生繁衍到相关流行软件的掌握上, 注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学科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技能的理解和自学能力。例如在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时, 除了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基本功能和操作, 可以增添诸如Linux等相关操作系统的介绍;学习Word多个版本、WPS等文字处理软件和office系列其它软见程的基本用法。

2.2 加强实践训练, 提高学习效率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通过上机操作练习, 学生才能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巩固知识。通常, 许多学生会忽视上机课的重要性, 上机课就是聊QQ、看网页、打游戏, 或者进行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后便是无事可做。

针对上机课中出殃的种种问题, 可以使用一堂一练, 给学生提出明确目标和任务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每堂理论课后, 精心设计出相关的实验内容, 在上机课时要求学生按进度完成, 课后通过邮箱提交实验成果和实验小结。另外, 教师亦可以把所有实验内容归纳成一本针对性较强的实验上机指导手册, 方便日常教学需要。通过加强实践训练, 在有效衔接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同时, 又提高了上课效率。

2.3 考核形式多样化, 注重实践能力检测

传统的考核方式都是以理论笔试为主, 总评成绩以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相结合进行考核。这样的结果使得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弱, 只要死记硬背理论知识的学生就能轻松过关, 从而不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强弱。

为了提高对学生的能力考核, 加强学生对计算机技能水平的掌握, 可采取以下三项措施: (1) 建立考试试题库。试题库覆盖课本全部内容, 题型除了选择题、填空题外, 还要包括实际操作题。试题库对学生全开放, 学生在网上就要以练习操作; (2) 运用网络考试系统进行考核, 每个学生的试卷都是随时机生成的; (3) 总评成绩以平时实验成绩2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成绩20%和网络系统考试成绩60%相结合进行考核。考核形式的多样化, 其根本目的在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的基础上, 注重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技能。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 篇8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对人才的需求,《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也是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其课程体系以及教学的内容、水平等都力图与国际接轨,使教学能够有效的适应计算机科研的发展速度。本课程通过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前瞻性以及科学性,通过建立有效地计算机知识体系,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和基础能力。《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准确的、系统的掌握计算机的软件技术与硬件技术以及相应的网络技术的基本的知识。了解最新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与信息处理的工作原理,能够熟练的安装与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二、现有问题分析

1、不合理的教学进度计划。

教学环节中首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进度的规划。他直接的影响着教学的质量等问题。但是,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中部分老师却忽视了这一问题。具体的表现为:在开始讲课之前没有制定一个合理的教学进度计划,亦或者是教学计划过于的简单,不明朗,不清晰,有时只是简单的按照教材来制定,脱离实际。

2、备课不认真,走形式。

备课是教好课程的前提,是课前的准备,但是,部分的老师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忽视这一环节。知识简单的将课本知识抄到教案上,上课讲课时也是照本宣科的。没有注意到这门课程的知识更新快读、知识繁琐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提不起兴趣。

3、教学内容实际技能内容单薄。

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中,虽然课本中有单独的章节讲述计算机的硬件知识,然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只能简单的让学生在多媒体上看多媒体演示过程,而不能够实际的进行硬件动手组装。这一现象显然不利于教学效果;学生在机房中只能够学习一些简单的软件知识,例如windoesXP, office等,不能够亲自学习安装,设置以及优化等操作,从而使学生不能够深入的了解各种软件的实质,一旦的现实中遇到问题,自己也就不能很好的解决,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此外,由于课时的限制,往往一节课上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非常多,一定程度上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

4、教学大纲陈旧。

据调查显示,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大纲都不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需求。由于当今社会信息化不断的纵向发展,各个行业的信息化的进程也是日新月异,因而社会对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要求也是不断的更新。然而,计算机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的更新却是缓慢的,导致教学大纲不能适应目前社会对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的要求。

5、理论与实践不统一。

据了解,在现在的很多的高校中,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的教授的理论老师与实验老师并不是一个人,这就会使得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老师不能够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实践老师也很难掌握学生的理论进度。这样的结果造成理论老师讲的一套,实践老师讲的又是一套的迷惑,从而使学生不知所措。

三、转变与创新措施

1、任务驱动教学。

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可以将知识分成很多个点,并将其包括在各项的任务中,通过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这一模式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完成任务,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你,能够使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能够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制定合理的教学进度,基于纲本,但又不拘泥于此。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其不存在过多的深奥难懂的理论知识,并且课程中的章节与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不是很强,便于分割知识点。因而,在教学实际过程中,老师要合理的组织教学内容,学科的分配理论课与实践的时间,提前做好课程进度设计。

3、改变传统的授课方法,采取新颖的授课方法。

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可以利用专题式、案例式的教学模式来进一步的改善教学质量,教学模式多以学生为主,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际的课堂上可以采用以下四步进行教学:1)引入案例,提出问题。利用案例,给学生提供一个问题切入点,激发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际用处,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的质量。2)分析案例,解决问题。对于案例进行实际的讲解,分析案例,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讲授实际的操作技能。3)归纳总结,引申提高。在每一次的课程结束之前,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将本课堂的重点、难点,容易出现问题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对于案例中得不完善的地方进行引申,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要注重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操作,而不是单纯的老师讲解。4)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学习最终是要引用于生活中。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学以致用,做到触类旁通,在每一堂课结束之后,老师要适当的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让学生在进一步的巩固知识的情况下,不断的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进行深入和完善。

总而言之,《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学习质量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实践。在讲授这门课程时,老师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各种合理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充分的调动学生在这门学科中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实际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和技术水平。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综合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 而《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一门大学必修课程, 对加深学生对计算机文化的了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一课程的教学特点和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一些优化和创新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现状,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邓力为.《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探讨[J].教育信息技术, 2009 (12)

[2]王元元王蕾.《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福建电脑, 2010 (1)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 篇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应用范围日益广泛, 计算机及其技术的应用也已成为科学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类人员必不可少的工具, 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的高低, 对其工作有着重要影响。因此, 在高等院校中为适应社会的需求, 在非计算机专业中都加强了计算机的应用教育, 以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目的很明确, 不以学习纯理论的课程为目的, 而是作为应用技术来掌握。因此, 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以应用为目标的计算机教育的思想, 要以应用为目的, 以应用为主线组织教学, 强调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也是目前各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2、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目前, 在很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中, 基本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 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学中也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效果, 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2.1 内容零散

由于《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综合、介绍计算机基本应用的操作性课程, 因此, 教学过程中与计算机相关的各方面的, 非探讨性的基础知识, 如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编码、汉字处理、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多媒体等。这些相关知识内容多而杂。老师在上课时, 常就知识而讲授内容, 对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介绍较少或忽略掉, 不能从整门课的目的和知识点的应用角度出发, 抽象且书面化的教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感到教学内容抽象凌乱, 难以理解和应用。时间一长, 学生容易丧失学习兴趣, 产生厌学思想。

2.2 教学方式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处于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 对学生采取单纯的传授知识模式, 在备课时, 满足于书里有什么, 就教什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知识, 在认知上容易对老师产生依赖性。缺乏延展思维的训练, 难以对知识进行扩展, 遇到与老师所讲内容不相同或老师未讲过的的问题时, 不知如何入手去主动学习, 解决问题。

2.3 视学生生源的差异

由于现在很多学校面向全国招生, 不同省份的教学力量和教学设备不一样, 造成学生质量也不尽相同, 有时差距还比较大。而本课程主要面对刚入学的新生, 因此, 学生在入学后体现出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 有时还比较大。但很多老师在讲解《计算机软件文化基础》时, 没有考虑所教学生的生源区别, 使用统一课件同一示例, 这样就使得学生因基础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对所授内容掌握程度不同, 基础好的认为简单, 学起没意思, 基础差的觉得听不懂, 太难, 这些都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期这样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 最后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2.4 漠视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

由于学生在报考学校前回根据自身的成绩、专业的热门程度填报志愿, 因此, 入学后就造成了不同专业的学生基础和能力不同, 一些专业学生考分高, 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较强, 而一些专业则相反。而《计算机软件文化基础》课程主要面对刚入学的新生, 很多老师在讲解时, 没有考虑所教学生专业区别, 使用统一课件, 这样的就难免造成学生因基础和理解能力的不同而对所授内容的理解接受差异, 这就是很多学校出现的相同老师, 相同教授方法, 考试成绩却大相径庭的原由。

2.5 缺乏沟通合作的训练

团队是指一些才能互补、团结和谐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奉献的一集体。团队精神, 是指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与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作风[1]。新生在入学前主要考虑的是高考, 同学间彼此的交流较少, 也谈不上合作。而大学则是学生与社会接轨, 进入社会的一个桥梁。现代社会中, 由于工作的复杂型及个人知识面的局限, 很多工作个人无法独立完成, 需要多人彼此间的交流和团队合作共同完成, 如果没有交流的意愿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工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总是突出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 以此作为教师自己教学能力的体现, 而忽略了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许能力很强, 但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因此, 学校能否培养出既有丰富知识, 又有动手能力;既有独立工作能力, 又善于与人合作, 具有团队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就成了衡量高校素质教育工作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

2.6 缺乏组织管理能力的训练

大学生毕业后不是每个人都走上领导岗位从事管理工作, 但每个人在将来的工作中却都会不同程度地运用到组织管理知识[2], 这是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个人能力训练, 弱化或忽略组织管理能力。当要求多人组成团队来解决问题时, 团队中就需一个具有组织管理能力的人来根据团队协调组织成员工作, 以期团队的能力最大化, 效率最高化;这时如果没有平时的培养锻炼, 这一目标是无法一朝一夕实现的。

3、新模式的提出

3.1 示例任务教学模式的提出

示例教学发[3]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 先通过对典型示例的分析, 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讨和探究,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示例的解决思路、方法, 从而完成学习过程的方法。任务教学法[4]是以建构主义的认知灵活性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具体任务, 教学中以完成任务为主线, 把知识点巧妙隐含在任务中, 由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知识。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角度来讲, 它又是一种学习方法。它是驱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获得知识和技能, 学会学习, 培养能力。

示例任务教学法是在任务教学法和示例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的, 是结合了任务教学和示例教学两种方法的优点的一种教学方法, 是一种通过对示例的分析, 使学生理解示例的解决思路、方法;然后, 组织学生完成与示例相似任务, 从而完成观察-模仿-学习-掌握的知识学习过程。其原理是教师在讲授课程前, 先根据每次课的讲授的内容选择、设计一个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联、难度合适且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示例, 同时, 设计1~2个与示例相似, 但不完全相同的练习任务, 每次课讲解完毕后, 向学生布置相似任务, 并规定任务完成时间。

与驱动教学发相比较, 项目驱动教法是以模仿示例, 完成任务为线索, 其内容由根据知识点精心设计的示例和任务构成。它继承了驱动教学方法中的目的性优点, 但又区别于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过程中, 驱动教学法中通过任务来敦促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于基础知识和能力差异对不能理解的知识, 需要自学或通过教师的答疑来解决, 这样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自学或请教老师, 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 影响教学的进度。同时, 驱动教学法主要是针对学生个体本身, 学生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只关心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 彼此间在任务上无太多联系。而项目驱动教学法则是首先通过对示例的分析、讲解, 是学生有一个知识的基础, 然后通过完成与示例相似任务, 来理解、掌握并发展知识点。同时, 项目教学模式还可根据需要, 将所有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 设计合适的任务, 然后将任务分配给每个小组, 小组中的负责人 (组长) 根据小组中每个成员的特点和能力对任务要求进行划分安排, 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完成一个任务, 整个小组成员以"团队"工作的工作方式共同完成安排的任务, 小组中每个成员不仅要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 还要考虑到其他组员与自己在任务中的关系, 因此, 这种工作方式不仅加强了组员间的沟通、协调, 还集成了所有组员的智慧;小组中的组长在完成自身工作的基础上, 不仅要监察每个组员的完成情况, 还要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协调组员间的工作, 以使整个小组的工作达到最高效能, 在最短的时间内优质完成任务。通过完成任务, 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这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模仿示例的知识, 能较快完成任务的练习, 使学习过程事半功倍,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与示例教学法相比, 项目教学也有不同的地方, 示例教学着重于对示例本身的分析、讲解, 而对示例知识的练习较少。而项目驱动教学在对示例示例进行详细讲解后, 都要通过在完成实现设计的任务过程中来消化、理解、巩固, 掌握相关教学内容, 并通过主动学习掌握相关外延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 在这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提高, 教师由权威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教学的导者、组织者和评价者。

3.2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3.2.1 示例的选择

示例的选择要注意几个原则:

1) 所教授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匹配, 由于本课程主要面对一年级新生, 不同专业的学生基础不尽相同, 因此示例的选择应与所教授班级学生的基础相适应, 避免一刀切, 同时在示例中保留少量延展性和基础性的内容, 整个示例的知识点内容循序渐进, 这样可逐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避免畏难情绪的产生。

2) 学生所学专业应尽可能结合, 这样学生在理解程序中的知识点应用范围时, 就比较熟悉, 较容易将学生的思绪引入教学中, 同时也使学生知道学习这门课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价值,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 任务的设计

任务的设计是项目驱动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根据示例的每个知识点及学生的基础、能力差异等特征, 合理地提出目的要求, 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匹配学生所掌握的知识, 并适当综合已学过的知识点, 任务与示例要有一定相似性, 通常相似度在70~80%, 区别点与相似点在知识结构上有一定的连续性, 且难度适中, 这样可使学生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可模仿的对象, 避免学生感到无从入手;由于只有80%的可参考性, 避免了完全模仿抄袭, 遇到没有学过的知识时, 能较容易地在消化、理解、掌握这80%的基础上进行主动学习。

3.2.3 小组的形成

小组的形成时机不宜从一开始上课就实行, 可根据教学进度的发展来实行, 通常在课程进度到60%后, 再对学生进行分组, 小组的规模也不宜过大, 人数通常为2-3人为宜, 由小组成员推选出一名组长;且在教学工作完成前组员构成保持不变。

3.2.4 任务的布置

任务布置阶段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任务的目的、要求和评价方法, 了解完成任务所需的学习条件和学习资源。如果按小组布置任务, 则可并采用组长负责制;每个小组在明确任务之后, 由组长再对任务进行分析整理, 将任务划分成几个不同的简单模块, 然后根据组内成员特点和能力进行再次安排。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 例如创设情景、演示任务实例或者分组竞赛, 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2.5 完成任务

在完成任务阶段, 学生在明确"任务"之后, 通过模仿完成任务要求, 由于任务中有一定比例的新知识, 因此可采用一些措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 如在师生间或者学生间进行研讨活动, 探索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方法。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维, 把握学习情况, 及时点拨,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 教师要规定完成任务的时间, 以给学生产生一定的压力。

3.2.6 结果的评价

结果评价阶段教师可组织学生对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 对知识点进行总结, 查漏补缺, 对部分难点进行示范, 使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能够跟上教学的进度。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的评价, 实行鼓励性评价, 同时注意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因此, 评价方式应该灵活地采用个人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和教师点评等多种评价形式, 同时, 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的平时成绩考核指标。

4、新模式的实践要求

4.1 教师的要求

任课教师不仅要熟悉计算机专业的相关课程内容, 还要强烈的责任心和熟悉对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状况, 基本了解日常应用软件的使用。这样能适时根据所教授班级的和专业的区别设计不同课件。合理地将示例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知识点划分成相应的任务中,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对学生进行合理正确的指导;同时, 教师还必需对所教授班级学生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以便合理地根据知识点和实例提出与学生所学专业提出相应的任务, 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计算机在本专业的应用有进一步的了解。

4.2 对教材的要求

目前,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材在市场上较多, 但大多缺乏将各知识点融会贯通的示例;或者示例单一, 不能很好地考虑不同专业和学生的基础差异, 因而这类教材不甚适合项目驱动教学。因此,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编写自己的教案, 条件成熟的时候, 将这些教案汇编成册而形成自编教材。

4.3 实验

由于《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基础性课程, 学生需要较多的上机练习, 以目前我校的状况, 上机练习时间还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理论讲解和上机练习的比例, 必要时适当增加上机实践时间。

4.4 答疑

如果学生碰到问题后, 先不告知答案, 而是尽量让其观察示例来自行解决, 或让学生自己想解决办法或同学间交流、讨论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学生确实不能解决时, 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分析示例寻找解决方法, 或提示查找相关资料,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5、结束语

项目驱动教学法以示例作为引导, 以完成任务为线索, 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的, 将模仿─学习─创新的学习过程有机地融入教学中, 在教学过程中, 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之中, 让学生通过对示例的模仿, 到任务的自主学习, 掌握计算机基础的基本知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摘要:通过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 针对其不足提出了示例任务教学方法, 为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也为其他课程提出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示例教学,任务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建鲲, 庞学光著.职业教育合作学习引论.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19期

[2]王蒂著.刍论高校学生研究活动的管理与研究能力的培养.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14期

[3]王世民著.浅议案例教学法[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笫23卷第6期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 篇10

在选定项目阶段, 按以下步骤进行:

(1) 作品欣赏向学生展示一个精心挑选的Word 2000作品, 这个作品最好包含Word 2000比较多的功能, 让学生对Word 2000的各种功能有一个感官上的初步的认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明确学习内容。为了让学生实现制作一个Word 2000作品的目标, 明确告诉学生应掌握以下教学内容:

Word 2000的启动与退出;

输入文字、特殊符号及特殊字符;

输入当前日期和时间;

文本的选择、复制、移动及查找与替换;

插入艺术字、页眉和页脚、页码、图片、表格;

字体的设置、段落格式的设置 (缩进、行间距、段间距和对齐方式) 、分栏设置;

首字下沉、设置项目符号和编号、边框与底纹、图文混排操作。

(3) 确定要达到的目标。告知学生在这一章学习结束后, 要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word2000中文版的特点、功能;

掌握启动及退Word 2000的方法;

掌握新建、打开、保存和删除Word 2000文档的基本步骤;

了解Word2000的窗口组成和Word2000视图的概念;

掌握Word2000的文本编辑和排版方法;

掌握表格的建立与编辑;

掌握图文混排, 文本框和图文框的使用。

能力目标:

能熟练使用Word2000对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并保存;

能熟练使用Word2000来展示信息资源;

掌握Word2000编辑和排版的方法, 能独立完成Word小报的编辑与排版。

(4) 确定项目。引导学生们展开讨论, 让他们把对观赏作品的感受大胆的说出来, 教师确认哪些是Word2000的特色功能。在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有真实的了解的基础上, 由教师提议制作一个电子简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相互协调确定几个项目主题。经同学们讨论初步制定出如下几个项目主题:如: (1) 反映本班、本校特色、风采的主题; (2) 个人喜欢的名人、偶像的有关成长经历、事业发展、趣闻轶事、作品说明等内容的主题; (3) 展示祖国大好河山、风景胜地、旅游景点优美景色、民俗传说、风俗习惯等主题; (4) 假设自己是一名奥运志愿者, 记录我国2008年举办奥运的盛况并通过这一事件向国际友人展示我们中华近年来的伟大成就等主题。全班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上面这些确定下来的主题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做为自己的项目主题。

在确定项目主题阶段, 对教师的组织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还要善于协调学生之间的各种想法, 使学生们的讨论有结果, 而不会一盘散沙, 导致意见不能统一。在进行引导时, 教师切记不能用自己老师的“权威”去强迫学生服从某一主题。因为我们知道, 兴趣是研究的开始, 强迫只能导致学生的消极应付。教师一定要尊重每位同学所提的建议, 对学生们的建议认真加以归纳、总结, 最后提炼出几个得到同学们认可的项目主题。依据这一环节, 教学平台设计了优秀作品展示区, 由老师将收集到的优秀作品放置其中, 学生可自行观看, 也可由教师进行集体演示。平台还将提供教学模块内容、项目内容的展示功能, 具体内容由教师上传, 教师可以对之进行编辑、删除, 学生则只能浏览该内容。

2 制定计划

项目主题确定以后, 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根据主题、小组成员的分工制定项目活动计划和项目进度的详细时间安排。选定同一项目主题的学生可以组成一个或多个项目小组, 在对项目认真分析的基础上, 大致确定项目主要由几个活动组成, 然后根据小组成员的意见自由组合完成对项目活动的分工。需要注意的是, 虽然学生们已经分成了不同的项目小组, 但是在讨论有关项目活动的组成时, 小组之间还是可以互相讨、互相借鉴的。教师要密切关注各小组的讨论, 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加以解决, 对讨论中出现的错误理解要及时加以更正, 保证讨论过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讨论结束后, 各小组就可以根据讨论结果列出这个项目的详细活动计划和进度的详细时间安排, 并填写“小组成员表”和“项目活动计划表”。依据这一环节, 平台设计了小组成员表以及项目活动计划表供学生填写, 以便在学生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一个记录和督促的作用。

3 活动探究

各小组的成员根据前面的分工和做好的项目活动计划表安排自己的工作, 实际上就是每个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学习的开始。在处理自己分得的任务过程中, 要求每个成员都要有积极的态度, 认真分析自己的任务活动, 决定采用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在每个步骤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在认定方案可行后, 按部就班的开始处理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和同学探讨、向老师请教等多种方式解决。经过活动探究, 小组成员集中起来阐述各自工作的解决方案, 讨论整个项目的可行性实现方案。实际上, 这一过程就是学生们相互学习知识, 掌握技能的过程。讨论结束后, 项目到底要完成一个什么样的作品在小组成员的脑海中应该有一个明确蓝图。依据这一环节, 平台设计了聊天室、论坛等功能, 还提供了资料下载、连接外网的技术手段, 以方便学生的交流和查找相关资料。

4 制作作品

制作作品阶段, 就是学生实施前面确定的解决方案的过程, 学生要运用在活动探究阶段新学的知识和新掌握的技能来完成作品。只要前面几个阶段的工作做的充分, 作品制作阶段一般比较顺利, 实际上是前面收集到的信息的一个录入、修改、编辑、整理过程。

依据这一环节, 平台设计了工具下载功能, 以方便学生制作作品时下载各类应用工具;设计了文件暂存与上传功能, 以方便学生对作品半成品的暂存与作品成品的提交。

5 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是基于项目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学习过程结束后, 学生们首先要对自己是否掌握了学习内容做一个客观评价, 看看自己哪部分内容掌握了, 哪部分内容还需要加强, 因为自己对自己是否掌握了什么内容最清楚。接下来, 小组成员内部要进行互评, 主要是对小组成员在完成作品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分配给他的任务的完成状况作一个客观评价, 这里面要包括成员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评价。小组内部评价之后, 各小组间要互相评价对方的作品, 选出其中的优秀作品, 讨论其内容组织、技巧运用等有什么特点, 大家可以相互借鉴, 以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以上这些评价, 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客观、公正的开展。评价的目的, 是为了肯定学生的成绩以增强他的学习信心;让学生们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以树立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最后, 教师要对学生们这一阶段的工作做一个整体性的评价, 这个评价包括学生作品的成绩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依据这一环节, 平台设计了评价功能, 提供各种评价量表, 用以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 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摘要:本文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PBL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本文采用师范大学公共基础课《计算机文化基础》 (主编刘东升赵希武) 教材中第五章《Word文字处理软件》内容进行PBL教学模式分析, 并阐述设计相应教学资源平台所应具备的功能。

上一篇:最长作业时间下一篇:知识产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