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论文

2022-04-29

[摘要]文章论述了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并就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改革大学计算机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力争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论文 篇1:

计算思维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校基础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重要课程。文章首先对当前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阐述了计算思维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目标与措施,以期为培养大学生计算思维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计算思维 计算机教学 改革措施

0.引言

互联网与计算机的普及使得社会对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需求逐渐增大。善于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成为了综合型人才的关键能力。强化当代大学生的计算机实际运用能力成为了高校计算机课程创新的主要目的。培养本科生通过计算机和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学习的能力,成为了教育部明文下发的教学目标。计算机基础教学成为了高校基础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计算思维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

当前计算思维已经成为了计算机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高校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与创新思想,使得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全能型人才。而强化学生的计算思维应该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这是由于计算机基础教学不单单包括计算机应用技能教学,还包括计算机应用的计算思维。其能够培养学生通过计算机解决各类学科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得到高效教学的主要目标。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必修的重要课程之一。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不断提高[2]。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大学生不单单要拥有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掌握计算机与网络应用在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思维逻辑能力。这种必备逻辑能力就是计算思维。计算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习惯,将使用计算思维联合计算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变为习惯,从而成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2.1课程内容之间联系不紧密

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对象一般都是刚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对计算机毫无基本认识。并且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繁杂,章节之间没有联系性,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学生有没有掌握好计算机的操作,根本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致使计算思维没有起到引导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作用,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就成为了简单的工具学习[3]。

2.2教学方式单一,学生没有学习兴趣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在理论教学中课堂讲解传授的模式枯燥单一;在计算机实际应用教学中,教师只关注学生是否完成了实验任务,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毫不关心。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只会被动消极的学习,从而导致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计算思维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3.计算机基础课程目标定位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秉持着计算机思维的原则,主要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与思维扩散的能力,在处理计算机问题时使用科学的思维、表述与行为方式。其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得学生获得计算机的认知与实践运用能力,并且能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目标与计算思维的主要内容不谋而合,因此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不单单要帮助学生认知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够拥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能力[4]。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着重注意提高学生计算机认知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以及实践应用培训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改变计算机基础教学仅仅只作为工具培训的现状,更加完善的实现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目标。

4.计算思维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4.1计算思维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改革

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主要是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展开,而不是把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放在首位。将教学内容的重点转移至计算环境与应用计算机解决抽象问题的手段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秉持着计算思维,在讲解操作系统部分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实用功能例如处理器管理、文件管理等。在学生掌握计算机环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抽象问题的能力。以总体教学目标为基础,根据不同专业进修教学内容分类设置,合理定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实践能力[5]。

4.2计算思维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改革

4.2.1构建多元化教学资源

多元化教学资源可以包括课程教学、技能训练、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计划进行课程教授,让学生提高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的同时提高计算思维。对于计算机基础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技能训练平台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4.2.2案例教学渗透计算思维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联系实例,通过分析案例进行教学,并对所教知识进行强化训练,逐渐培养出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时通过案例导入来锻炼学生的计算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2.3创立灵活考核方式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考核方式满足不了当前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审查。因此可以在考核中适当增加“大作业”。“大作业”主要是指教师针对关键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的综合任务。

5.结束语

作为人类三大科学思维方式之一,计算思维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受大学计算思维的影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也正随之改变。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大学计算机教师应该从计算思维的角度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解读[J].中国大学教学, 2012(9): 22-32.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16-28.

[3]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10.

[4]战德臣,聂兰顺,徐晓飞.“大学计算机”——所有学生都应学习的一门计算思维基础教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11,(4):15-20.

[5]陆汉权,何钦铭,徐镜春.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2(9):55-58.

作者:边静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论文 篇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摘要]文章论述了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并就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改革大学计算机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力争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 教学改革 应用能力

[作者简介]赵英豪(1965- ),男,河北晋洲人,石家庄学院计算机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河北石家庄050035)

[课题项目]本文系石家庄学院教学改革项目“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教学模式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有两类不同的范畴:一种是指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即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种是指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90%,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一、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少数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了解很少。我们连续三年在石家庄学院做过问卷调查,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的。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目前,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将会逐步下移到中小学。原来大学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将逐步在中小学阶段完成;而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的普及,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着进一步改革。

二、入学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调查与分析

中学阶段信息教育已经全面展开,现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大部分内容在中学已经学习过,但是,众所周知,中学阶段计算机类课程重视程度不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因地区不同、城乡不同差别较大。我们针对2005、2006、2007级入学的新生做过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不容乐观,发现新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很不均衡。(见右表)

三、确定灵活的课程体系,明确教学内容,实行灵活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系统设计是指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系统来更有效地完成任务,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教学系统设计要求教学设计者统揽全局,从教育改革的整体目标出发,对环境、资源、文化、改革意识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做出最优化的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个性发展条件。根据学生计算机基础的特点,在教学系统设计中,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实施“分层教学”,培养目标多元化。作为新入学的学生,普遍存在有许多差异,包括个体内的差异和个体间的差异。个体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体素质上的差异,如一个人所具有的各种能力、兴趣等的不平衡。个体间的差异,主要是学生之间在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行为、学业成绩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面对学生的差异性,“分层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分层教学”的精髓是“因材施教”的思想。“分层教学”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设置多元化的培养目标。新生在原来的学习中,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实施“分层教学”尤为必要。当然,实施“分层教学”无疑给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也需要具备相应的教学资源。但只要我们统一认识,确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分层教学”是可以实施的。而且,不少院校的实践也充分表明:“分层教学”效果很好。在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层班”管理的方法,即以若干个平行班级作为教学对象,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差异,设立A,B,C等不同教学班级,同一个学生,不同的课程可以在不同的班级学习。不同层面的“新”班级,在教学时,难易程度和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考核要求也不同。“分层教学”的实施,可以增强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使学生各取所需,学有所得;可以使差生转化加快,使学生的厌学情绪大大减少;可以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经过自身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其奋发向上的自信心,对促进学生形成乐观、顽强的心理品质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促进良好学风和教风的形成与巩固。

面对学生的差异性,我们的培养目标应该多元化。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发散性的和多类型的。有的属于“技能型”,有的属于“技术型”,也有的属于“学习型”(或者说是“升学型”)。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立多个“出口”,实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2.教学模式的设计。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总的教学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简称为“教师中心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简称“学生中心模式”)和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简称“双主模式”)。教学模式设计就是按照事先确定的总模式(上述三类总模式之一)对当前给定的某教学单元或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模式设计,使设计出的子教学模式既符合事先确定的总模式的要求,又能满足当前具体学科内容和教学环境的需要,从而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教学模式设计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现代技术的需要。计算机教学要从教育思想观念改革入手,努力实现五个转变: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使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使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向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转变;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多讲,学生少想”向“学生多想,教师少讲”转变,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使教师由只重“教法”向既重“教法”又重“学法”转变。

3.提高教学质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为了使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真正适应教学要求,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总体上要求主讲教师具有硕士或更高学历,教学辅导人员应不低于本科学历。计算机技术变化较快,学校应重视教师培训工作,以加强在岗教师的业务提高。建立和稳定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在新形势下对大学计算机教师的要求。

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而教学质量的最终体现,应该是社会及学生本人的满意度。因此,学校的教学工作,要围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展开。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严格要求,整顿和规范教学秩序,坚持“严师出高徒”,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广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得到熏陶,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远大的成才目标,树立与时代相适应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有理想的人、有作为的人,做一个与时俱进的现代社会需要的人。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刻苦钻研,努力拼搏,形成优良学风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最终在全校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热爱学习、学风严谨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创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

认识了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针对高等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这就是: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确定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方法,主要的技能知识内容放在实验教学环节(例如Office应用部分),积极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完善课堂教学。

在一些专业中,计算机教学要贴近专业,如艺术、物理、化工等。所以,计算机课程应该文理分科,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专业有不同教学计划。有些理工科专业涉及的科学计算比较多,艺术类专业可能会注重多媒体处理。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包括针对该专业特点的内容。

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的前景需求,计划内的计算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应该有选修计算机课程;该课程又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设计,因此,也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总之,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五、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我们应该不能只有课堂教学,在新形势下,网络的应用给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有课程的网站,教学中的高层次的需求在网络中得到极大的补充。网站的建设包含讲义、实验指导书、网络课程,还应该包含自学需要的素材库、试题库,以及可以开发出考试系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它们各自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各种教学形式互相补充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满足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注重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深入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新式教学手段。

作者:赵英豪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论文 篇3: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上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发展滞后。本文从多方面阐述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迫切性,给出了各教学环节的改革思路,从而更好为培养社会需要应用型号人才服务。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发展新的阶段,互联网思维逐步应用到各行各业,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推进生产力进步和改革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网络平台。2015年7月,“互联网+”首次提升到国家级发展层面,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在教育领域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信息化变革正在进行,互联网的特点在各教育环节正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首个“互聯网+教育”示范区于2018年11月获批,该项目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计划5年内围绕教育资源共享、创新素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党建思政和现代教育治理五个方面引领示范,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互联网+教育”模式。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常用计算机软件的操作的掌握。使其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交流和获取信息,从而服务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也有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接触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后从而转向了该专业的学习和研究。计算机诞生只有几十年,以此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跟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新的环境中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之教学内容

1.1教学内容滞后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面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一年级新生,目前大多数计算机基础教材的内容主线为“操作系统+

office+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速度极快,教材中不能得以及时体现。

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快于其他学科,新技术不断涌现,但学校教材局限于出版流程出现滞后现象。规模较大的高校一般会选择自主编写教材或资料进行补充,大部分学校则选用的是相对较老的教材,也存在一本教材用很多年的情况。

1.2 教学内容缺乏专业特色

几乎所有的高校都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有所区分,本文所讨论的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主要是指非计算机专业。该课程开课面广,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基本统一。而现实是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技术要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非计算机专业是共性,但各专业也有很强的个性,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必须根据专业特点来设置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明确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1.3教学内容没有考虑学生的层次与差异

目前全国高考模式没有完全统一,高中阶段课程设置也有所不同。大部分学校全国招生,由于经济、地域及教育水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异非常大,尤其动手能力,东南沿海生源普遍优于其他地区生源。浙江省新高考高中阶段设置有技术课程,其中的“信息技术”包含了相当一部分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也有些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参加过计算机基础或程序语言的相关培训,也有直到大学入学后才接触计算机的。

所以,如果不考虑学生差异性,统一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必定会出现跟不上和吃不饱的情况。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恰恰就是采用上面的方式,由此带来的问题不容小觑,高层次学生的知识需求得不到释放,中低层次学生觉得课程学习压力大,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4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学内容缺乏典型案例

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开课模式有两种,一是“多媒体教室+机房”的方式,另一种全部在机房中授课,后者明显优于前者。如果采用理论课加上机课的模式,计算机基础课学分一般较少,周课时一般2或者3学时,有的甚至上机课隔周才有一次,这就导致理论课与上机课的脱节,理论课上听懂了的东西没有及时得到强化,上机课时动手操作时就忘记了理论课上的内容。如此时间一长学生便逐渐失去了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大部分教材内容缺乏典型案例,多数情况下类似于软件操作说明书,教师授课内容也同样缺乏一定深度的案例,流水账似的将软件操作讲述一遍就算教过了,这样就会导致学过了不会用的尴尬局面。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企事业单位中常用的经典案例,知识点溶于其中。再以相类似的案例进行实践训练,那么学生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之教学手段

2.1 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室理论讲授加机房训练的方式已经延续多年。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为学生进行示范,将抽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出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然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上机练习,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巩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能够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在现代社会中,QQ、APP、微博等社交软件是实现人们进程实时沟通交流的有效方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社交软件将自己收集或制作的教学资源与学生进行共享,学生也可以随时从网络平台中下载学习资源,课下也能回顾教师教学内容,巩固学习知识。互联网具备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传统模式下,学生智能去图书馆查阅参考书,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学生可以随时查询所需要的信息。4G的普及和SG的出现使得数据传输变得更加高效和廉价,师生之间的沟通不仅仅局限于文字与图片等传统方式,借助通讯平台可以进行实时音频或视频方式沟通。教与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变得更加灵活高效。

在“互联网+”时代下,出现了慕课和微课以及尔雅课程等新的教学模式,只要有网络存在的情況下,学生可以不受实践和空间的限制自主开展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教学时间,可以更方便参与课程的学习。“互联网+”环境下,知识的存在方式随着新技术的诞生也更加多样化。云存储和云计算等工具使得传统图书馆变得无处不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可以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知识点掌握的具体情况,教师也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与“学”的模式在“互联网+”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互联网+”环境下,大部分高校都搭建了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基本实现了网络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做练习、进行测验、模拟考试等功能,借助平台提供的数据分析工具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在班级中该课程掌握情况的排名,还可以根据学生在平台完成的练习和测验分析薄弱环节所在,可以提示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复习。同时,大量的互联网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些平台已经具备学生作业复制比检测的功能,习惯于以复制粘贴方式完成作业的学生以无路可走了。平台在线时间统计功能可以让教师清楚了解学生课后在本课程上所花的时间,答题方式及顺序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题型适应性。所以,“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完全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思维方式,可以更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交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2.2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材及教学内容选择应更有针对性,由于地域和经济的差异,中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在确定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之前,对生源分布的情况需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文献[1]采用人学后时进行一次摸底考试,然后按层次设计各层次学生的教学模块内容。根据实践一般将计算机基础先区分为文科、理科和国际合作办学三个不同类型的专业层次,各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模块教学内容相同,另外再根据各专业特点设置相应的教学模块。对于部分计算机基础动手能力及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可以采用开设选修课的方式加以补充。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办公软件部分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但目前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基本上以流水账的方式讲述基本操,教学课件也基本类似于一本软件操作说明书,学生操作学会了,但遇到综合性问题束手无策。办公软件中的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及幻灯片都非常适合案例教学法,将各知识点融人案例中,学生即学会了基本操作,同时也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实际案例,一举两得。当学生再次遇到相同的问题就可以依据之前的办法顺利解决,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创新。如此就形成了遇到问题后,学生便会主动分析问题——回顾知识点——解决问题——自主创新——归纳总结[2],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结合案例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解决不了的问题会去积极探索,还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师应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题材,尽量融人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同时也流出学生创新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课后对学生完成的优秀作品展示、点评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成果被肯定,指出的问题会主动进行完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也将得到明显提高。

诸多的互联网工具也可以将教与学的方式变得多样化,知识存储电子化,网络化,获取途径变得更加快捷和及时。交流方式也变得多样化和更加灵活,QQ、微信、EMAIL、APP等均可以实现实时交互。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也可以精确掌握,有些网上课堂已经具备作业防抄袭功能,解决了电子版作业难以判断是否抄袭的难题。

3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之课程考核

目前大部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仍采用笔试理论的考核方式。有些学校虽有心改革考核方案,但限于现有的硬件资源而无法实施。这种考核形式不能全面反应考生对操作性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无法考核该课程与专业要求的吻合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大部分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所以考核方式的选择应多样化并以考核“动手”能力为主[3],考核方式改革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期末考试占课程考核的比重,强化过程考核,以大实验的方式考核各模块的掌握程度。2)平时作业也采用试题库方式,电子化作业很难鉴别学生是否抄袭,在实践操作类型考核时采用随机抽取考核试题的方式进行,可以有效防止学生采用复制、粘贴的方式抄袭作业。3)智能手机发展起来以后,计算机与手机终端文件传输与文档处理越来越频繁,考核内容中应包含移动终端文件处理的内容。合理完善的考核方案不但可以精确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其结果也是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依据。

4 结语

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也逐渐在发生转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同样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教学改革是否成功却决于新环境下产生的矛盾是否解决。“互联网+”环境下新的工具、新的环境必定带来新的教学模式,“教”与“学”可以融合的更好,也可以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王楠,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1):154-156.

[2]唐坤剑,杜广周.“互联网+”模式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思考和探索[J].亚太教育,2016(1):101-102.

[3]杜萍,徐玮,傅江辉.“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索[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5(6):89-90.

【通联编辑:王力】

作者简介:张毅(1975-),男,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系统、数据分析。

作者:张毅

上一篇:图书发行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下一篇:地质类事业单位绩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