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规范

2024-06-24

主体规范(精选六篇)

主体规范 篇1

1 工程建设领域商业贿赂的范围、危害及特点

1.1 工程建设领域商业贿赂的范围

工程建设领域是从事工程建设活动的领域。工程建设活动是以工程项目为核心, 从工程项目的确立、实施到建成交付使用的整个过程的活动。由于目前工程建设领域的法制、体制、机制还不健全, 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突出, 是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领域, 也是治理商业贿赂的重点领域。

(1) 建设工程项目的招投标。一些企业在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招标投标中, 向业主、评标委员会成员、业主委托的招标代理机构等行贿, 或贿赂其它企业来陪标、串标。

(2) 工程分包。在工程分包过程中, 有的专业分包企业为了拿到分包工程或者在工程结算时得到更高的定价, 向总包企业负责人行贿;有的企业层层转包, 收取好处。工程转包中的商业贿赂, 是滋生腐败的温床, 同时由于一些个体建筑户技术力量薄弱和在工程中偷工减料, 也是导致豆腐渣工程的根本原因。

(3) 材料设备采购。在材料设备采购中, 材料供应商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或业主经办人行贿或给予回扣, 直接导致业主单位或经办人在选用材料时, 不是选优选好, 而是任由材料商提供一些低劣的材料。这种做法一方面破坏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 导致劣质产品不能清出市场, 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

1.2 工程建设领域商业贿赂的危害

其一是从根本上背离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要求, 扰乱了正常的建筑市场秩序;二是破坏了工程建设领域的法治建设, 侵害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三是加大了工程项目交易成本, 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四是腐蚀了建设队伍, 破坏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滋生了大量腐败行为和经济犯罪案件。

1.3 工程建设领域商业贿赂的特点

一是手法隐蔽, 招投标过程中的陪标、串标, 材料商的回扣, 分包人的行贿都是在私下进行的, 政府机关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很难察觉和查处;二是形式多样。或钱物, 或消费, 或直接, 或间接, 花样百出;三是关系紧, 时间长, 行贿方与受贿方一般非常熟悉, 相互关系很好, 行贿与受贿行为多次发生, 时间跨度比较长;四是危害性大。涉及人员多, 金额巨大, 给工程质量留下严重隐患;五是缺乏合力打击。工程建设领域的商业贿赂需要纪检监察、检察、公安、工商、审计等部门共同配合查处, 单靠某一个部门有效扼制工程建设领域商业贿赂的蔓延。

2 工程建设领域产生商业贿赂的原因

工程建设领域产生商业贿赂的原因, 从工程建设领域的制度、体制、机制上进行分析,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工程建设市场的法律制度体系尚不健全。目前对有形建筑市场的运行和管理仍无法可依, 场外交易的现象依然存在。建筑市场秩序不规范, 建筑市场供求关系失衡, 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的现象十分突出。《招标投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招标投标一些环节缺乏强制性规定, 为一些人为调控因素提供了活动“空间”。政府有关部门对国有资金监管不力, 追究不到责任人, 风险也无人承担, 这就为腐败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2) 现行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存在诸多弊端。一些政府部门集工程立项、资金、招投标、建设、监管、使用于一体, 既当业主, 又当管理者, 是造成腐败现象层出不穷, 腐败分子“前赴后继”的体制原因。目前, 对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的行政监管由多个部门负责, 这种多头管理的格局, 使工程招标投标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地方保护、部门分割的问题比较突出, 难以形成统一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

(3) 对工程建设监督管理的机制还不完善。政府有关部门行政权力的运行缺乏有效的制约与监督, 行政管理事务透明度不高。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 缺乏有效的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市场主体缺少诚信度, 经营道德差。工程建设监督管理的力量薄弱, 监管软弱, 很难到位。

(4) 工程项目涉及金额巨大, 环节多, 市场竞争极为激烈, 商业贿赂成了建设市场交易活动中的“潜规则”, 有关治理商业贿赂的研究工作比较滞后, 跟不上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

3 工程建设领域治理商业贿赂的任务及措施

工程建设领域治理商业贿赂, 笔者认为要围绕容易产生商业贿赂的重点部位和环节, 强化教育, 加强监督, 完善制度, 深化改革, 惩治腐败, 逐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治理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 努力从源头上防治商业贿赂。

(1) 健全组织, 加强领导, 积极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 不断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开展工程专项检查, 完善规划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 从源头上防止腐败。

(2) 坚持依法行政, 推进政务公开。公开审批程序, 简化和规范工作流程, 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大力开展“阳光政务工程”, 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制度, 规范行政行为。重点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和负责重点岗位、重点环节人员的监督。

(3) 大力推行工程建设市场的准入清出制度, 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实行工程建设市场的准入和清出, 对竞标人采取行贿手段中标的, 除依法作出处罚, 记入信用档案和网上公示系统外, 还要限制一定时期内进入建设市场, 不得参加招投标活动。对从事工程建设活动的单位和执业人员, 有索贿、行贿、受贿、串标、泄露标底等工程相关信息、弄虚作假等行为的, 依法暂扣或吊销资格证书。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加强对评标专家的管理, 改进评标办法, 实现招投标活动的公开, 公平和公正, 有效遏制招标投标弄虚作假、非法转包、违法分包和暗箱操作行为。

(4) 广泛开展诚信道德教育,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积极倡导“公平竞争、遵纪守法、诚信文明、敬业奉献”的经营理念, 形成反对商业贿赂的社会氛围, 努力营造健康的商业文化。努力加强建设系统、建设行业的诚信体系建设。

摘要:建设领域的商业贿赂问题, 主要出现在规划审批、工程招投标、项目预决算等环节上。建设领域是职务犯罪的“重灾区”。在建设领域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 纠正不正当交易行为, 依法查处商业贿赂案件, 建立健全防止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 保障工程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工程建设,商业贿赂

参考文献

[1]张育波.建筑行业治理商业贿赂与案例评析实务全书[M].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 2007.

主体规范 篇2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强化班级规范管理

受“创新学校管理体制,实行单元管理”的启发,拟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强化班级科学管理”之拙见,目的在于营造竞争、协作、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减轻教师工作强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内在的愿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 摸清学生情况,科学排座分组。(一)摸清本班学生情况:将学生姓名、性别、年龄、性格、特长、爱好、考试成绩、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学习能力、强弱学科、接受能力、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摸清后,将学生分为优、中、后。(二)分组排座(依48人为例排座)讲台一组32148走道331617五组中优后中优后31247341518二组30346351419六组中优后中优后29445361320三组28544371221七组中优后中优后27643381122四组26742391023八组中优后中优后2584140924二、 过程管理(一)小组轮流管理制1、每组管理一周。2、管理范围:品德、学习、劳动、纪律、班会活动等记录。3、周会宣布记录情况。4、根据各组表现给其打分。(二)对手赛每组优、中、后同类对手赛。如:一组1―2, 32―33,47―48(三)优、中、后3人联赛,优帮中、后。3人联赛,如:32、1、48对33 、2、47 。优帮中、后,如1帮32、48,或32帮48;2帮32、47或32帮47。(四)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8个组之间展开竞赛,因为力量均衡,有可比性。对手联赛,如:一组1 ,32, 48对2 ,31 ,47.各自给自己对手出题(自己必须会做,难住对方)拟订答案、改卷,然后评出对手联赛中的.优胜者。(五)每次学科竞赛可开展多项评比:组与组、对手与对手、3人联赛等竞赛模式,激励先进,鞭策后者,以利于整体提高。(六)学生纪律、卫生、生活、各项活动均可展开竞赛、评比、量化积分,评出先进个人、小组、对手。三、 综合评估1、每月根据每组得分,排出小组名次,表优促后。2、每月评出3人联赛名次。3、每月评出对手赛中的优胜者。以上3项均为德、智、体综合评比。4、为了激励学生争上创优,全面发展,每月评出“十最”:各方面最优秀的;最乐于助人;进步最明显;纪律最好;劳动最积极;学习最优秀;工作最负责;最团结同学;体、音、美最擅长(其中一项即可);最关心集体。 2003/11/13

主体规范 篇3

摘要:建设市场作为商品交易的场所,为建筑产品的买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领域。本文纵观建设市场的整体发展现状,审视建设市场中主体行为的合规范化、合目的性的管理方式,对业主、承包企业及中介咨询服务机构等主体行为的规范化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市场主体行为规范化管理的具体策略,为主体行为创设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以期促进建设市场的正常有序运行。

关键词:建设市场;主体行为;规范化管理;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实现价格机制、材料供应、投资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这一方面为建设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推动市场机制的不断发展与健全;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也带来了市场主体行为的不规范,造成主体行为偏离市场的体制要求,无法形成市场行为规范化的管理与监督,导致市场运行的无序化。如何规范建设市场主体的行为?如何加强主体行为的合规范化与合目的性?笔者从这两方面的内容出发,探究建设市场主体行为规范化管理的相关内容与策略。

一、业主行为:不规范行为的刚性约束

业主是建设市场中的建设单位,它既是工程建设的投资方,也是工程项目的发包方,整个工程項目建设过程中都需要业主的参与、管理,因此,业主是建设市场的重要主体,居于工程项目建设的核心位置[1]。从现阶段建设市场的业主行为来看,很多业主单位的相关管理人员缺少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不重视工程项目的建设标准与程序,忽视工程建设管理中合作意识、平等互利及协商一致理念,造成业主行为的不符合建设市场的体制要求,不利于建设市场对主体行为的规范化管理,由此可见,建设市场需要通过刚性约束来加强业主行为的规范化。

其一,要加强对业主单位对工程建设管理资质的审查。行政主管部门要综合考虑工程建设的规划与任务,全面审查业主单位中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业务业绩及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委托管理证的方式来促进业主单位实行规范化行为;其二,要加促进主单位依据基建程序开展工作。工程项目建设从报建开始到竣工验收结束都需要经过很多手续的办理,每一道手续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前后手续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这就需要建设市场管理机构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严格审查业主单位的各类手续,确保各类手续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促使业主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履行好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其三,利用刚性约束,阻止业主不规范行为的发展。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规划与设计等方面建立终身工程质量责任制、工程项目质量与领导人责任制等体制,使得工程建设项目与作为独立法人的管理机构共同推向市场,形成工程项目的合同签订、筹资筹划及生产经营等全部过程都由工程项目法人承担与负责的体制,加强业主行为的规范化与法律化。

二、企业行为:不合理行为的有效管理

作为建设市场的主力军,企业的行为在建设市场中具有主导作用。从现阶段企业的市场行为来看,由于建筑企业的增长速度过快,致使不同类型的企业无视市场的规范要求,采用恶性竞争的行为方式,获得市场经济中的一席之地,造成建设市场的失衡,严重干扰了建设市场的有序发展。因此,要加强企业不合理行为的有效管理,促使企业行为走向规范化。

首先,企业资质管理的加强,市场有序的运行需要创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规律,企业能否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能否承揽相关的工程项目,都需要凭借资质证书作为通行证,可见,资质证书代表着企业的施工能力,是企业在市场中的信誉表征与无形资产。建设行政的有关主管部门,要全面企业的资质,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构建一套系统的、全面的市场准入机制与市场清出机制,坚决清退一部分无证营业、隐性转包或出现挂靠分包等现象[2]的企业,严格检查具有营业执照与资质证书的企业,对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施工质量及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等进行全面的审核,有效地实行动态追踪管理方式,实时获取企业发展的动态发展过程。其次,加强企业盲目竞争行为的约束,提高企业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管理。质量是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由于现阶段市场中盲目竞争的行为比比皆是,使得企业对工程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低,很多企业都未形成工程质量、工期与价格相互制约的机制,导致企业工程质量的严重滑坡。因此,建设相关管理部门要对工程各个环节的质量进行全面地监督与检查,促使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施工设计与操作,并制定具体的工程施工质量保障举措,及时解决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承包企业合同管理的加强。合同是承包双方签订的有关建设任务责任与义务的相关规定与条款,它约束着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由于现阶段相关管理部门监督力度与执法力度的缺乏,使得企业缺少合同管理的有关经验与措施。这就需要行政管理部门强化企业合同管理的意识,增强企业合同管理的有效性与规范化,促使工程经济的纠纷逐渐减少,加强承包企业的合同与索赔方面的法律观念与意识。

三、中介行为:不合法行为的全面转变

中介咨询服务机构是连接承包方与受发包方之间的纽带与桥梁,主要是通过高智能服务促进工程建设的一种中介组织[3],如建设建立公司、工程造价咨询服务公司等,它们在连接企业、市场与政府之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建设部门对中介咨询服务机构并没有建立起严格的行为管理机制与监管制度,使得中介服务机构在服务的质量、内容与范围方面都缺乏有效地制度约束与规范管理,严重影响着建设市场主体行为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因此,建设行政管理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于中介咨询服务机构的微观与宏观管理,促进中介服务机构的行为逐渐走向规范化的道路。一方面严格管理中介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证书及资质管理,按照相关行业组织的已经制定的规范化行为准则,合理监控与管理中介组织的动态发展,构建一整套系统的市场准入与市场清出机制,淘汰市场中业务水平低、质量管理差、管理水平不合理的中介咨询服务机构,提高中介机构服务的整体水平与质量;另一方面要促进中介咨询服务机构的自身建设,加强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中介服务机构人员的素质与水平直接影响着机构运作的质量,要积极引导从业人员提高自身技能与能力,加强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促使中介咨询服务机构的行为走向规范化与制度化。

四、市场主体行为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

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为市场主体行为的规范化创造了良好的运行环境,建设市场中不同主体的市场行为都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与规范,从而使得业主单位、企业与中介咨询服务机构的行为走向规范化。一是建设市场要加强法律与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利用行业管理规定的制定与厘清,健全建设市场中产生的条块分割、政企不分等方面的问题,并借鉴外国的建设市场相关管理经验,完善我国建设市场相关利益者的行为,建立相互规范、相互制约的制衡制度与监督机制,加强市场主体行为的规范化;二是建设市场要加强不同主体之间的法律法规教育,通过法律法规教育的开展,促进业主单位、企业与中介咨询服务机构行为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综上所述,建设市场的主体行为的规范化需要对业主单位、企业及中介咨询服务机构等利益相关者进行规范,促使主体行为逐渐向制度化与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新萍,张星平.加强对建设市场主体行为规范化[J].管理企业经济,2011(7):67-68.

[2]郭汉鼎.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主体规范 篇4

关键词:食品安全,对策研究

一、健全和规范我国食品安全市场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食品供应体系主要是围绕解决食品供给量,即食品数量安全问题建立起来的,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不够。我国食品行业在原料供给、生产环境、加工、包装及销售等环节的安全管理上,都存在严重的不适性。在现阶段,同其他国家一样,由致病微生物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仍然对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构成了明显的威胁。对此,仅靠当前的市场机制已经不能有效解决,必须进一步健全和规范食品安全市场。

(一)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高发、矛盾凸显,要求进一步健全和规范食品安全市场

我国当前正处于食品安全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食品安全总体形势不容乐观,食品安全市场规范工作任重道远。

当国家计划在经济生活中起主导作用时,因国家直接参与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市场上伪劣低质的食品较少。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特别是市场范围的扩大,食品安全问题变得日益严重。随着经济进入更高级发展阶段,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大为增强,各种力量加强对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食品安全问题将逐渐减少,食品安全问题也会像环境出现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一样,根据库兹涅茨环境曲线假说,食品安全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将经历如下图形所示的过程。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期间,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市场发育不充分,食品安全问题凸显。近年来红心鸭蛋、金华毒火腿、太仓劣肉松、阜阳毒奶粉、龙口毒粉丝、广州毒酒、四川毒泡菜、绍兴假黄酒、上海垃圾油炸豆腐、央视曝光的母猪肉、病害猪肉肉丸等不安全食品,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危害,食品安全形势非常严峻。众多的食品安全事件警示我们: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较短,市场机制和法制尚不健全,诚信意识缺失,影响食品安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行业生产力水平不高,产业化程度低,核心竞争力较差,初级农产品源头污染依然严重,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假冒伪劣问题比较突出,食品流通经营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食品安全事故和事件时有发生。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长期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食品安全风险在我国现阶段比较集中地出现和暴露,进一步健全和规范食品安全市场迫在眉睫。

(二)食品安全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与外部性的特征,需要政府干预市场,进一步健全和规范食品安全市场

食品安全问题具有外部性特征。所谓外部性,指的是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所产生的对其他经济单位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外部性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食品市场上的正规(生产安全食品的)企业对消费者和非正规企业产生的正的外部性,另一方面是非正规企业对于消费者和正规企业产生的负的外部性。外部性是非排他的,因而不能通过市场机制自动设置价格来管理,从而导致了市场失灵。假设某一地区存在两个食品生产企业,某非正规企业生产的不安全食品能够对另一企业的安全食品产生负的外部性,比如由于该企业生产的食品不符合安全食用标准,消费者购买食用受到伤害后,在下一次购买决策中,由于上一次的食用负面心理影响,造成一定的信息传递,致使消费者怀有对该类食品的不信任态度,由此对正规企业造成了一定的间接经营损失。反之我们也认为正规企业同样会对其它企业产生正的外部效应。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假定经加工处理的食品为安全食品,没有加工处理的食品为不安全食品。假设食品安全处理的成本对于每个企业都是10,不处理的成本是0;如果两个企业都不处理,每个企业的食品价值都为5;一个企业处理而另一个企业不处理,每个企业的食品价值都为12;两个企业都处理,每个企业的食品价值都为20。企业的净收益为食品价值与食品处理成本之差,所以,我们可以得到如表所示的生产博弈矩阵:

二、规范和健全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市场的对策

(一)建立统一、高效的食品安全管制机构

在食品安全的政府管制体系中,管制主体是影响食品安全管制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管制机构是整个管制体系的运行载体,机构设置是否科学、规范影响着政府对食品安全管制职能的发挥与完善。

借鉴欧盟、加拿大、丹麦建立统一、高效的食品安全管制机构的经验,结合我国食品安全管制工作的实际情况,在我国建立统一、高效的食品安全管制机构,赋予该机构制定统一的政策、具体执法和仲裁的权力,使管制的法律、机构统一,责任明确,是逐步改变长期以来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管制现状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学习美国的经验,给予该机构足够的财政支持,使其执法的能力增强,不受地方政府和经济利益因素的影响,是当前比较有效的方法。

深圳和上海等地小范围内建立、统一食品安全管制机构的做法也值得推广借鉴。深圳市2004年成立深圳市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统一组织领导全市的食品安全工作,进一步划清各部门的职责,各部门管制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农林渔业局负责农副产品的质量管制,质监局则负责食品生产领域的质量监督,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管制主力在工商部门,卫生部门重点在一般餐饮、学校、集体食堂的食品安全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使食品安全管理的综合监督协调职责等。上海市2004年底出台的改革方案,对食品安全管制体制进行了改革探索,将原由卫生部门负责的食品流通和消费环节的管制职责划归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卫生部门不再承担包括发放《卫生许可证》、行政检查、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等食品安全方面的管制职责,逐步实现以一个部门为主的综合性、专业化、成体系的管制模式。

(二) 强化社会及市场相关监督主体的作用

针对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管制主体力量小、任务大、食品企业经营分散、规模小、无序竞争等问题,应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消费者团体和媒体的作用。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食品行业协会来整体提高标准,帮助协会成员加强食品安全和达到管理要求。发挥行业协会在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组织农户、农场进行标准化生产,推广各项适用的先进技术,组织农户、农场销售产品等方面的作用。

媒体也应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对不安全食品的危害做出客观、准确的报道,以向普通民众及时地传递信息,要鼓励新闻媒体和消费者开展深入广泛的舆论监督工作,积极参与国际机构相关的食品安全议题,从而为进一步规范我国食品安全市场创造条件。

(三) 明确不同阶段政府对食品安全市场进行规范的范围和目标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政府规范食品安全市场的工作也应有生命周期,这个生命周期是指食品安全问题由社会需要进入政府规范范畴开始,到最终退出政府规范领域为止所经历的生命循环过程。借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把其生命周期阶段划分为出现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退出阶段。在政府规范食品安全市场的不同阶段,政府关注和规范的重点应有所不同,在不同时期设定不同的规范目标,用恰当的规范方式,以实现社会总体福利最大。如在出现阶段,政府规范应以数量安全为主,首先保证人们有数量充足的食品,手段上以行政干预为主;在成长阶段,以建立规范制度、完善规范政策和规范标准为主,健全市场机制,以行政干预和市场激励双重手段进行规范;在成熟阶段,健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自身的调节能力,以市场激励手段为主;在退出规范阶段,由于市场机制已经非常成熟,各种社会力量的充分参与,食品安全问题不再是政府规范中的重要内容,政府可以把食品安全问题完全交还给健全与发达的市场。食品安全问题及政府对其的规范所经历的变动情况如图2所示:

(四) 加强对规范者的规范

对于执法者,也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食物中毒的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对造成食物中毒的当事人和责任领导,不但经济上进行处罚,更重要的要在行政上给予处分。可以推行“引咎辞职”制度,并视情节考虑是否移送司法机关,以此来引起各个部门的注意和重视。

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实现市场与规范者的互动机制,在互动机制中提高规范的效率,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提高规范的信息披露程度,增强市场激励。食品安全信息的透明度应当进一步提高,以此消除因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同时为广大市场主体评价规范机构与规范者的绩效提供条件,以此建立规范机构及规范者与被规范者的互动渠道,提高市场对规范机构和规范者的市场激励。如果没有信息公开和适当的透明度,市场无法对规范者进行公正与适当的评价,便会导致市场约束的缺失,市场对规范者的激励便无法实现。二是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增强制度上的激励。可考虑成立非政府性质的绩效考评委员会,定期对食品安全市场规范机构进行考评,考评的范围包括职能发挥的状况、目标的完成情况、对市场环境的影响、执行与遵守法律的情况等。考评结果将作为国家拨款、任免、升迁及处罚的依据。考评委员会可以设在人大,适当吸收专家与业内人士参加,以保证考评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参考文献

[1][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4.

[2][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8.

[3][美]丹尼尔·F·史普博, 余晖译.管制与市场[M].上海三联书店, 1999.

[4][日]植草益, 朱绍文译.微观规制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

[5]陈富良, 万卫红.企业行为与政府规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6]程启智.中国: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7]施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M].上海三联书店, 1996.

主体规范 篇5

一、什么是违章建筑

违章建筑,是指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违反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设的,或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而占地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物。主要包括:

(1)未申请或申请未获得批准,并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而建成的建筑物;(2)擅自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成的建筑物;(3)擅自改变了使用性质建成的建筑物;(4)临时建筑建设后超过有效期未拆除成为永久性建筑的建筑物;(5)通过伪造相关材料向主管部门骗取许可证而建成的建筑物。

二、对于违章建筑的强制拆除,执法主体一般为行政机关,人民法院不受理行政机关提出的非诉行政执行申请。

1、对于城市规划区内的违章建筑,作出限期拆除处罚决定的执法主体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法定期限内不予执行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除。

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 第四十四条 对违法的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等需要强制拆除的,应当由行政机关予以公告,限期当事人自行拆除。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拆除的,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强制拆除。(依照《立法法》上位法优于下位法、新法优于旧法、特别规定优于一般规定的法律适用原则,如果此前法律规定与《强制法》有冲突的,应当适用《强制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第六十四条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 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六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可以并处临时建设

二、未按照批准内容进行临时建设的;

三、临时建筑物、构筑物超过批准期限不拆除的。

第六十七条 建设单位未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六个月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补报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八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建设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

(3)《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

第六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提出意见建议,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受理并查处。

第七十四条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依法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前款所称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应当限期拆除的情形包括:

(一)擅自占用规划确定的道路、广场、绿地、河湖水面、海岸带、轨道交通、公交场站、燃气设施、供热设施、给水排水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等进行建设的;

(二)违反建筑间距、建筑退让等技术规范、标准或者规划条件确定的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

(三)擅自占用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共有的道路、绿地或者其他场 地进行建设的;

(四)擅自在建筑物顶部、底层或者退层平台进行建设的;

(五)其他对规划实施造成严重影响的违法建设行为。

第七十五条 建设单位和个人未取得验线确认书擅自开工或者继续施工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六条 未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擅自改变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建筑物、构筑物使用性质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七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报告之日起七日内书面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并依法作出处理。

(3)

2013年4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针对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专项请示对外发布了《关于违法的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等强制拆除问题的批复》

其主要内容:“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根据行政强制法和城乡规划法有关规定精神,对涉及违反城乡规划法的违法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等的强制拆除,法律已经授予行政机关强制执行权,人民法院不受理行政机关提出的非诉行政执行申请。”

2、对于乡、村庄规划区内的违章建筑,执法主体可以是乡、镇人民政府,也可以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予以配合。

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第六十五条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

(2)《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

第六十五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对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提供与监督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并进行复制;

(二)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就监督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说明,并根据需要进入现场进行勘测;

(三)责令有关单位和人员停止违反有关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六十八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法查处本辖区内违法建设的行为,应当予以配合。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对本区域内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应当予以劝阻,并及时向城乡规划等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报告。

(3)《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第三十七条 在村庄、集镇规划区内,未按规划审批程序批准或者违反规划的规定进行建设,严重影响村庄、集镇规划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者没收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影响村庄、集镇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以罚款。农村居民未经批准或者违反规划的规定建住宅的,乡级人民政府可以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四十四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也可以自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3、非法转让土地的;非法占用土地的;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农村村民未经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擅自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的;非法占用耕地,执法主体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作出限期拆除的行政处罚决定后,被处罚者期满不起诉又不自行拆除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七十三条 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由县级以上 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在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可以并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破坏种植条件的,或者因开发土地造成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治理,可以并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六条 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可以并处罚款,对非法占用土地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七条 农村村民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多占的土地以非法占用土地论处。

第八十一条 擅自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

第八十三条 依照本法规定,责令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必须立即停止施工,自行拆除,对继续施工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有权制止。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对责令限期拆除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又不自行拆除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三、违章建筑拆除的法律程序(由立案到实施强拆,至少需要3-4个月的时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拆违应遵循的法律程序:

1.立案;

2.调查取证、询问笔录、现场检查笔录、现场勘验笔录; 3.行政处罚告知;

4.制作限期拆除决定书;

5.制作强制拆除决定书;

四、其它违章建筑及执法主体和法律法规依据:

1、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

第五十六条 除公路防护、养护需要的以外,禁止在公路两侧的建筑控制区内修建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需要在建筑控制区内埋设管线、电缆等设施的,应当事先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批准。

前款规定的建筑控制区的范围,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保障公路运行安全和节约用地的原则,依照国务院的规定划定。建筑控制区范围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前款规定划定后,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设置标桩、界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擅自挪动该标桩、界桩。

第八十一条 违反本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内修建建筑物、地面构筑物或者擅自埋设管线、电缆等设施的,由交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并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拆除的,由交通主管部门拆除,有关费用由建筑者、构筑者承担。

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

第五十三条 电力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电力设施保护的规定,对电力设施保护区设立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依法划定的电力设施保护区内修建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建筑物、构筑物,不得种植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植物,不得堆放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物品。在依法划定电力设施保护区前已经种植的植物妨碍电力设施安全的,应当修剪或者砍伐。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在依法划定的电力设施 保护区内修建建筑物、构筑物或者种植植物、堆放物品,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由当地人民政府责令强制拆除、砍伐或者清除。

3、水行政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第二十七条 建设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取水、排水等工程设施,应当符合防洪标准、岸线规划、航运要求和其他技术要求,不得危害堤防安全、影响河势稳定、妨碍行洪畅通,其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报请批准前,其中的工程建设方案应当经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前述防洪要求审查同意。前款工程设施需要占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土地、跨越河道、湖泊空间或者穿越河床的,建设单位应当经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对该工程设施建设的位置和界限审查批准后,方可依法办理开工手续,安排施工时,应当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位置和界限进行。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其工程建设方案审查同意或者未按照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补办审查同意或者审查批准手续,工程设施建设严重影响防洪的,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强行拆除,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影响行洪但尚可采取补救措施的,责令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第六十五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逾期不拆除、不恢复原状的,强行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单位或者个人负担,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广播电视设施管理单位

《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

第二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广播电视设施保护范围内进行建筑施工、兴建设施或者爆破作业、烧荒等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 府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广播电视设施管理单位责令改正,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山东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第二十九条 违反《条例》和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单位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理、拆除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可处以罚款:

(一)未经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设置大型户外广告,影响市容的,处以500至1000元罚款;

(二)未经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在街道两侧和公共场所堆放物料、乱搭乱建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影响市容的,按占地面积处以每日每平方米5至10元罚款;

(三)未经批准擅自拆除环境卫生设施的,处以2000元以下罚款;未按批准的拆迁方案进行拆迁的,处以5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 凡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或者设施,由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有关单位和个人限期改造或者拆除;逾期未改造或者未拆除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由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强制拆除,并可处以2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 民院强制执行。

7、燃气行政主管部门 《山东省燃气管理条例》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占压燃气输配管道的,由燃气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除,或者由燃气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执行,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或 者人承担。

主体规范 篇6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采购机制

2010年11月19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采购机制》) 。该意见的实施对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 平抑药价, 提升药品采购管理质量, 促进药业企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规范采购机制势有所需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自2009年启动实施以来, 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初步成效。截至目前, 已有超过50%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 并实行零差率销售。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突出表现在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不规范, 药品价格虚高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合理解决, 一些地区部分药品出现了断供、缺货等情况, 影响到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效果和群众的受益程度。

按照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的指示精神, 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对基本药物招标采购的关键环节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借鉴国内外药品集中采购的成功经验, 认真听取有关方面及国内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 形成《采购机制》送审稿。经国务院医改办公室全体会议讨论后, 提交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审议通过。2010年11月19日, 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采购机制》。

《采购机制》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配套文件, 必将有力推进各地尽快建立规范的基本药物省级集中采购机制, 构建起比较完善的基层用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 确保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

二、新政凸显三个核心要素

《采购机制》的总体思路是, 实行以省 (区、市) 为单位的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发挥集中批量采购优势, 招标和采购结合, 量价挂钩、签订合同, 一次完成采购全过程, 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 实现基本药物安全有效、品质良好、价格合理、供应及时, 使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采购机制》针对各地存在的突出问题, 围绕基本药物的质量、价格和供应三个核心要素, 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创新措施。主要包括:一是明确采购责任主体。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采购机构作为采购主体负责基本药物采购, 与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授权或委托协议, 与药品供应商签订购销合同并负责合同执行。二是坚持量价挂钩。通过编制采购计划, 明确采购数量 (暂无法确定数量的采用单一货源承诺方式) , 实现一次完成采购全过程, 签订购销合同, 并严格付款时间。充分发挥批量采购的优势。三是质量优先, 价格合理。采取“双信封”招标方式, 确保信誉高、质量好、供货能力强的企业参与竞争。同时, 对基本药物市场实际购销价格进行全面调查, 确保采购价格合理。四是严格诚信记录和信息公开制度。对违反合同、质量不达标、不按时供货等违规企业一律记录在案, 并向社会公布, 实行严格的市场清退制度。逾期不改的, 两年内不得参与全国任何药品招标采购。通过网上采购平台, 提高交易透明度, 基本药物采购价格、数量和中标企业等要及时向社会公布, 接受社会监督, 从制度和机制上营造公开、公平和公正的采购环境。

三、采购价格不得高于市价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出现价格偏高等现象,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招标和采购脱节, 省级招标只确定企业名单, 医疗机构普遍存在二次议价。对此《采购机制》提出了针对性措施。主要有:

一是量价挂钩。通过编制采购计划, 明确采购的具体剂型、规格和质量要求, 明确采购数量 (或实行单一货源承诺) 。这样, 药品供应企业在投标前就能比较准确地计算供货的数量及市场份额, 便于计算成本并合理确定报价。

二是加强基本药物市场价格调查。要求详细调查和掌握基本药物近三年社会零售药店零售价格, 以及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进货价格, 集中采购价格不得高于市场实际购销价格, 保障集中采购价格在合理范围内。

三是采取分类采购方式, 有针对性地合理确定价格。对价格较高且存在价格虚高的基本药物进行公开招标, 充分利用市场竞争形成合理的采购价格。同时, 对独家品种以及经多次采购价格已经比较稳定且供应充足的基本药物, 通过探索政府统一定价的方式合理确定价格。对用量小的特殊用药、急救用药以及临床常用廉价药, 采用邀请招标、询价采购或定点生产方式, 合理确定采购价格, 以保证供应。

四是招标结束后即签订购销合同, 确保中标价即基层采购价, 最大限度压缩流通环节, 减少层层加价。

五是严格基本药物采购付款制度。要求从交货验收合格后30天内付款, 而目前药品回款时间通常在6个月左右甚至更长, 占用了企业大量流动资金。新措施实行统一付款, 将大大降低企业占压流动资金成本, 从而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

四、质量保障措施彰显力度

质量优先是《采购机制》始终坚持的原则, 集中采购是在确保基本药物安全、有效、品质良好的前提下合理确定价格。

在采购环节, 实行“双信封”招标制度, 经济技术标书不仅要对GMP (GSP) 资质认证、药品质量抽验抽查历史情况、电子监管能力等体现药品质量的指标进行评审, 还要评比企业生产规模、配送能力、销售额、行业排名、市场信誉等综合实力指标。只有经济技术标书评审合格的企业才能进入商务标书评审, 淘汰质量和信誉不符合要求的企业。

在监管环节, 对采购的基本药物实行全过程质量监管, 供货企业要将供货的药品样品送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备案。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基本药物质量的抽验, 必要时将抽验样品与备案样品进行比对, 确保基本药物质量。

在处罚措施中, 建立“黑名单制度”, 一旦出现恶意压低价格、供应质量不达标药品等行为的企业, 采取清除出全国药品招标采购市场的处罚措施, 通过严厉的监管措施保证药品质量安全。

五、供货企业承担配送责任

相对于大的医疗机构,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布散、药品用量小、配送利润薄, 在药品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一些地处偏僻、规模小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供应难以有效保障。《采购机制》提出, 由供货企业自行委托经营企业进行配送或直接配送, 并对药品质量和供应一并负责。将药品配送环节让渡给市场, 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和分工的作用来实现及时配送, 这是《采购机制》的一个创新。

在监管上, 明确药品配送的责任主体, 通过合同进行约束。采购机构在与供货企业签订购销合同时, 就在合同中明确供货方式、时间、地点和要求, 明确供货企业是配送的第一责任人。供货企业是自行配送还是委托药品经营企业配送, 由供货企业自主选择。基本药物一旦出现供应不及时等问题, 由供货企业承担违约责任。这一举措为解决目前药品配送环节中生产和配送企业责任难以划分的症结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服务上, 建立非营利性网上集中采购平台, 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提供药品采购、配送、结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平台上发订单, 企业在规定时间内供货,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上确认, 采购机构按时付款。同时, 有关部门利用集中采购平台对药品交易和供应情况实行动态监管, 一旦出现不及时供货情况, 迅速协调处理, 避免出现断供、缺货的现象。

六、新政利好药品生产经营

目前, 我国药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都存在着多、小、散、乱的问题, 药品生产企业多达5257家, 药品批发企业1.3万家, 已经出现行业产能过剩、结构性供大于求的状况。长远来看, 集中采购机制对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 建立良性竞争机制, 引导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优化结构、资源整合都具有积极意义。

当前来看, 新的采购机制对于保障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合理利润也有许多利好措施。《采购机制》提出, 要明确采购的数量和供货区域, 批量采购, 增加了企业的销售量, 有效减少了广告和营销费用, 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和效益。实行统一付款制度, 由采购机构对药款进行统一支付, 并将付款周期缩短到30天, 企业不用再向各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催款, 流通成本降低。特别要强调的是, 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并不是单纯的降价, 而是在保障企业合理利润的基础上, 压缩不合理的流通环节费用, 从而实现价格合理。

七、协议规范委托采购关系

《采购机制》提出, 采购机构作为基本药物采购的责任主体。采购机构代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购药品并负责合同执行, 有利于真正实现量价挂钩, 变分散采购为集中采购, 变分散付款为集中付款, 最大限度地压缩中间环节, 提高采购效率, 降低采购成本;有利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根本上消除以药补医机制;明确采购机构的权利和责任, 有利于责任部门对药品采购环节实施监督和管理。

《采购机制》明确了采购机构的条件和性质, 即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并具备独立法人及采购资格。为了确保基本药物采购的公益性, 规定采购机构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不得向企业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取任何费用, 所必需的工作经费列入政府预算。

由采购机构作为责任主体开展基本药物采购, 需要采购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密切合作。《采购机制》进一步明确, 各省 (区、市) 卫生行政部门是本地区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的主管部门, 负责搭建省级集中采购平台, 并对基本药物集中采购过程中采购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 协调解决采购中出现的问题, 确保采购工作的顺利开展。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采购机构签订授权或委托协议, 采购机构定期汇总本地区基本药物采购需求, 编制药品采购计划, 实施基本药物采购, 并与药品供应企业签订购销合同, 负责付款等合同执行。同时,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要按照协议的要求, 定期向采购机构提出基本药物用药需求, 并及时付款。

八、落实新政时限要求严格

新采购机制政策性强, 操作要求高。为此, 《采购机制》对各地、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明确时间进度。抓紧研究制定本省 (区、市) 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的具体办法, 原则上在30个工作日内出台, 并尽快按照新的采购办法完成一个采购周期内基本药物的采购。二是加强培训指导。国务院医改办公室将就贯彻落实《采购机制》作出专门部署, 并开展集中培训, 编写了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操作手册, 指导和帮助各地尽快开展工作, 确保制度不走样、不变形。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国务院医改办公室将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采购进展和效果进行汇总分析, 将基本药物采购情况作为医改评估核心指标之一, 对各地采购情况进行考核, 并与资金补助挂钩。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主体规范】相关文章:

主体工程验收规范07-29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12-23

责任主体05-24

主体体系05-15

纳税主体06-02

出版主体05-02

主体05-02

启动主体05-05

训练主体05-07

主体博弈05-09

上一篇:脉搏血氧饱和度仪下一篇:翻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