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

2024-06-22

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精选五篇)

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临床即刻种植病例65例, 其中合并牙槽骨骨折的外

伤13例, 龋齿残根残冠35例, 部分伴有慢性根尖炎, 牙周炎晚期松动Ⅲ度及以上14例, 牙根纵折3例。其中磨牙39例, 包括上颌磨牙12例, 下颌磨牙27例。

1.1.2 种植体3种, Strauman种植体, 奥齿泰US种植体, 莱顿第3代种植体, 均为螺旋型种植体。

1.1.3 人工骨粉天博齿固, 主要成份为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 由北京市意华健科贸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1.1.4 生物胶原膜, 口腔修复膜,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 主要成分胶原蛋白。

烟台正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1.2 术前准备和术中对症处理

1.2.1 首先要与病人做好沟通, 向病人讲解种植牙的基本

概念, 即刻种植的优势, GBR技术的必要性, 获得良好的配合, 此点十分重要。

1.2.2 术前30min螺旋霉素0.

2g, 甲硝唑0.4g口服, 0.1%洗必泰含漱2min。

1.2.3 对牙周炎拔牙后即刻种植的病例, 先进行牙周综合

治疗, 包括牙周基础治疗和调牙合等, 派丽奥 (盐酸米诺环素) 进行牙周上药, 每7天1次, 连用2次, 能够很好控制牙周炎症和减少渗出。术中翻起牙龈瓣, 拔牙后修整牙槽骨, 但要注意保留牙槽骨的高度。刮除牙周袋内肉芽组织, 用2%双氧水冲洗。

1.2.4 龋齿残根残冠伴有慢性根尖炎的即刻种植病例, 拔

牙后彻底刮除肉芽组织, 2%双氧水反复冲洗骨面, 并用球钻轻轻打磨骨面。

1.2.5 外伤牙即刻种植前清理牙碎片, 收集折断的骨碎片, 微创拔牙, 将撕裂牙龈复位, 对位缝合。

1.3 具体手术过程

常规局麻, 消毒, 铺巾后, 对于术前检查中判断有牙槽骨缺损的病例均应进行牙龈切开和翻起粘骨膜瓣, 充分显露术区。微创拔牙, 方法采用微创拔牙刀和超声骨刀相配合, 操作轻柔, 可以最大限度保存牙槽骨。术中对症处理如前述。选择合适直径、长度和形状的种植体植入后, 要有足够的初期稳定性。在周围的皮质骨打小孔, 促进血液渗出, 然后植入足量人工骨粉, 覆盖胶原膜, 膜的边缘完全覆盖术区和骨粉, 但应小于牙龈瓣边缘2mm以上。应用可吸收钉固位膜的边角, 也可利用种植体的覆盖螺丝帮助固位膜的上部。关闭创口时, 牙龈瓣进行充分的分离松弛, 同时可以设计转向瓣, 甚至牙龈游离移植, 保证创口无张力对位, 严密缝合。术后螺旋霉素0.2g口服tid, 甲硝唑0.4g口服tid 3d。愈合2周后拆线, 4~7个月后进行二期手术, 牙龈成型2周后进行修复。

1.4 并发症的对症处理

术后部分病例发生创口裂开和生物膜暴露, 伴有局部感染。每天应用2%双氧水冲洗消毒, 避免机械损伤, 等待其自行愈合。

1.5 修复后定期进行牙周检查

包括一般牙龈外观检查, 应用塑料探针进行牙周探诊, 并应用专用工具进行牙周维护。X-线曲面断层片检查种植体周围骨附着的高度, 进行对比观察。

2 结果

即刻种植术后2周内创口裂开和生物膜暴露的7例, 局部伴有明显感染的3例。经过每天冲洗和消毒, 2~4周后逐渐愈合。4~7个月后, 牙龈愈合良好。一期成功率100%。修复后效果满意。经过1~3年的随访复诊观察, 种植体周健康良好, 未见明显种植体周围炎症和牙龈萎缩。

X-线曲面断层片检查可见经4~7个月愈合后种植体周围骨结合可靠, 骨的高度丧失每年不超过1mm。

3 结语

GBR技术的采用可以扩大即刻种植的适应证, 保证成功率, 改善修复效果和远期效果。

4 讨论

随着种植牙的推广, 病人对种植牙的认可程度提高, 即刻种植成为临床面对的重大课题。即刻种植技术的优点很明显:患牙的拔除和种植体的植入同时进行, 种植体的骨愈合过程与牙槽窝愈合同时进行, 减少了手术次数, 缩短了治疗时间。新鲜拔牙窝显示患牙的三维空间, 使得种植体植入的位置和角度确定更简单。有利于保护拔牙窝周围的牙槽骨及其它的组织结构, 包括牙龈组织的外形, 有利于前牙美学修复。保持牙槽骨的高度和宽度, 减少愈合过程中的吸收。有利于早期恢复缺失牙根的自然的浮现外观。减少牙槽骨吸收后外科植入难度, 减少采用植骨治疗等的额外手术和治疗费用。有助于患者尽早解决社交及心理问题。GBR技术的应用使得即刻种植取得了与延期种植相近的成功率。未来的种植手术将多数是即刻种植手术[1~3]。

临床常见的即刻种植拔牙原因包括:外伤、龋齿、牙周炎、根尖炎, 乳牙滞留以及种植失败。在这些情况下, 牙槽骨的缺损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外伤冠根联合折, 根折, 可能并发牙槽骨骨折, 部分折断缺失, 牙龈撕裂。龋齿残根残冠, 可伴有牙根萎缩, 根尖炎, 根骨粘连, 拔牙后则存在骨缺损。牙周炎造成牙周萎缩, 可伴有深牙周袋, 发生水平型和垂直型骨吸收。正常存在的骨缺损如后牙多根牙拔牙后, 拔牙窝不利于种植体的植入, 传统方法是选择其中一个拔牙窝植入, 现在提倡植入到合适的位置后进行引导骨组织再生术, 保证最佳的修复效果。前牙可能存在唇侧骨裂开、根尖穿孔等情况。有时由于天然牙位置方向不好, 沿合理方向植入后, 在种植体和拔牙窝之间也会有较大间隙[4~5]。

GBR技术应用指征:对于即刻种植中存在>1mm骨缺损, 由于软组织的抢先长入, 通常不能达到良好的骨愈合。对于此类骨缺损应该采用GBR等技术。

GBR的应用方法:

(1) 骨粉的应用。天博齿固是以特定的珊瑚为原料, 经过复杂的热液置换反应得到的羟基磷灰石产品。在可吸收特定珊瑚支架表面, 沉积修饰羟基磷灰石成分, 不但具备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具有天然珊瑚独特的多孔性能和可吸收性。其独特的孔隙结构与人体松质骨相似, 具有孔孔相通的小梁结构, 平均孔径为500µ, 提供特别的骨引导支架, 可以为骨的生长提供通道, 使骨形成细胞定向生长。化学成分与人骨相似, 具有高生物活性, 有利于骨床的骨组织长入, 以爬行替代的方式来完成修复, 这一过程速度较慢, 但是珊瑚在体内降解较快, 留下的空间部分被软组织占据, 骨缺损就不能得到完全的骨修复。

(2) 骨膜的应用。屏障膜是引导骨再生技术的关键。利用屏障膜的屏蔽作用将周围软组织与创面骨组织隔开, 防止成纤维细胞进入创面区形成纤维结缔组织, 让骨面成骨细胞有足够的时间增殖, 重建骨组织。胶原蛋白膜是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 主要成分胶原蛋白。在体内能够完全吸收, 不需要取出。骨膜和骨粉的联合应用, 并用固位钉保证固位, 形成和保持了骨再生的空间, 又防止了纤维细胞的长入, 保证了骨再生的效果。

与延期种植中应用GBR技术相比, 即刻种植中应用GBR技术面临的困难因素多一些。局部的炎症和肉芽组织有可能导致术后的感染和GBR的失败, 由于拔牙创的存在, 使得牙龈严密缝合更困难, 因而术后发生创口裂开和局部感染的机会较大。在术前和术中采取相应的处理, 主要是去除局部炎性组织, 消除感染因素, 保留健康的组织, 可以消除不利影响, 获得满意的效果[5]。

参考文献

[1]苏波, 张惠兰.即刻种植义齿[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04, 2 (4) .

[2]廖小平, 叶芳, 汪建中.即刻种植体19例近期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 2004, 5 (6) .

[3]黄建生, 周磊, 宋光保.前牙区即刻种植并修复的临床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5, 40 (24) .

[4]丁加根, 曾永红, 周洪, 等, 人工牙种植中牙槽骨骨量不足和颌骨缺损的处理[J].东南国防医药, 2004, 6 (5) .

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 篇2

通过学习特级教师李冬梅的讲座,受益非浅,深深体会到:想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兴趣激发、培养和维护十分重要,这也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通过这次学习,让我对这一要点有了更深的理解。本人就此谈几点不成熟的感想:

1、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找准切入点。如何将一个枯燥的知识点变成具有吸引力的东西展现出来,起到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关键所在。故充分的备课极其重要,既要备教材(根据实际,因地制宜),还要备学生(学情分析)。考虑每个模块应以什么方式呈现,什么方法展现都要设计到位,还要考虑到教学中的各种“突变”(学生闪光思维),应如何应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尤其是不善发言、欠积极的学生),不惜时机的加以表扬或予以肯定。这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应提出发散性(多解性)的思考题,留足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真正实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遵循“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的良性教育规律。

初一学生刚开始接触《Word软件》时,我先给学生演示历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作品《爱护眼睛(朱尘非)》、《班级园地(衢柯二小:项胜》,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过来,等看完后,学生还意犹未尽之时马上提问:⑴ 同学们刚才看到的两个作品叫什么?(答案不限,但最后可引向:电子报刊)⑵ 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而且比他们做得还漂亮呢?学生们立刻跃跃欲试地回答:“想!”于是我紧接着就说: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能做出如此漂亮报刊的软件——Word,这样学生们就怀着蠢蠢欲试的心情投入到课堂互动中来,哪能不学好呢?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

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 篇3

【关键词】引导骨组织再生术;重度牙周病;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82.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80-02

牙周病是一种临床中比较复杂的疾病,其治疗过程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1],对于其治疗过程开展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基础治疗过程的开展,尤其是对于重度牙周病患者来说,一定要开展有效的基础治疗过程,才能够明显的消除牙龈炎症,从而正确的开展治疗过程,由于牙龈上皮组织的生长速度非常快,因此在植入生物膜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完全软组织的长入,才能够很好的实施治疗过程。下面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重度牙周病患者,分别采用单纯的引导骨组织再生术与引导骨组织再生术,术后植入人工骨,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现资料统计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3年08月~2014年0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重度牙周病患者,每组各4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治疗组,年龄28岁到57岁之间,平均年龄(38.92±5.34)岁。对照组,年龄28岁到57岁之间,平均年龄(38.63±5.63)岁。两组患者都没有既往牙周病史,也没有其他不良的临床疾病症状[2]。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开始分组治疗之前,需要开展基础治疗过程,主要是对患者实施口腔卫生宣传指导[3],使得患者能够保持牙龈及其局部治疗过程有效开展。

对照组采用单纯的引导骨组织再生术,手术前先进行消毒操作,之后实施麻醉过程,选择牙周翻瓣,作为内部斜切口处,之后将其根面进行平整处理,将患者的炎性肉芽组织进行全面消除,之后根据患者缺损的形状修建膜,使得其能够彻底的将之前缺损区域完全覆盖,这样可以选择在患者牙根方和侧方大约超出两厘米到三厘米的位置处[4],在冠方应使粘骨膜瓣完全将膜的上边缘覆盖,同时保证瓣膜不会出现折叠等情况,从而能够将其固定膜利用可吸收缝线进行悬挂固定,之后在患者的牙齿邻轴角位置处进行打结操作。

治疗组采用引导骨组织再生术,手术操作同对照组,之后在术后植入人工骨,将人工骨利用生理盐水浸湿后,将其放入到患者的牙骨缺损区域,然后适当的加压操作,保持患者牙骨缺损区域的高度一致性,将粘骨膜瓣进行覆盖操作,之后保证位置一致后完成缝合处理过程。术后两组患者必须要做好常规抗感染治疗过程实施,可以通过口服抗生素药物的方式开展术后抗感染治疗过程,术后间隔10天左右进行拆线操作[5],每天饭后以及睡前都需要进行漱口,每次含着漱口液大约两分钟左右。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牙周袋探诊深度和临床附着水平丧失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牙周袋探诊深度和临床附着水平丧失情况结果对比

治疗前:治疗组患者的牙周袋探诊深度和临床附着水平丧失情况结果分别是(5.42±1.69)mm和(5.35±1.44)mm;对照组患者的牙周袋探诊深度和临床附着水平丧失情况结果分别是(5.39±1.74)mm和(5.36±1.45)mm。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牙周袋探诊深度和临床附着水平丧失情况结果分别是(3.87±1.18)mm和(3.76±1.14)mm;对照组患者的牙周袋探诊深度和临床附着水平丧失情况结果分别是(4.97±1.30)mm和(4.98±1.27)mm。

两组患者的两项指标结果都发生了下降,但是实施治疗后,两组各项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比

治疗组中有35例患者经过手术及其植入骨治疗后,采用X线进行临床诊断,结果发现患者的根尖片骨下袋處暗影逐渐变小,同时患者的牙槽骨密度显著增加,其治疗有效率为87.50%。同时患者实施植入骨治疗后,35例患者在X线进行临床诊断,结果发现有新骨长成。对照组中有27例患者经过手术及其植入骨治疗后,采用X线进行临床诊断,结果发现患者的根尖片骨下袋处暗影逐渐变小,同时患者的牙槽骨密度显著增加,其治疗有效率为67.50%。两组各项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重度牙周病患者,分别采用单纯的引导骨组织再生术与引导骨组织再生术,术后植入人工骨,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治疗组中有35例患者经过手术及其植入骨治疗后,采用X线进行临床诊断,结果发现患者的根尖片骨下袋处暗影逐渐变小,同时患者的牙槽骨密度显著增加,其治疗有效率为87.50%。同时患者实施植入骨治疗后,35例患者在X线进行临床诊断,结果发现有新骨长成。对照组中有27例患者经过手术及其植入骨治疗后,采用X线进行临床诊断,结果发现患者的根尖片骨下袋处暗影逐渐变小,同时患者的牙槽骨密度显著增加,其治疗有效率为67.50%。两组各项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了重度牙周病患者采用引导骨组织再生术,术后植入人工骨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束为,倪杰,徐艳,陈武. Bio-oss骨代材料与Bio-gide膜治疗重度牙周病疗效评估[J]. 口腔医学,2010,12:744-746.

[2]张鹏. rhbFGF、rhIGF-I与人工骨复合促进犬牙周组织再生的实验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0.

[3]邓蔚. 多孔矿化骨和胶原膜联合应用治疗根分叉病变的效果评估[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5:51-52.

[4]姚钟雄. 块状珊瑚羟基磷灰石成骨效能及重建下颌后牙区牙槽骨高度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

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Bio- Oss®(Geistlich Pharma AG, Switzerland)、 屏障膜Heal- all®(烟台市正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2 病例选择

选择2008- 06~2010- 02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科就诊的前牙区外伤患者8 例作为受试者,男、女各4 例,年龄18~50 岁。每例患者就诊前8 周内有前牙区外伤史,有不同程度牙体和牙周组织损伤,但没有根折和牙槽突骨折;都经过简单的牙体牙髓病治疗和松动牙或脱位牙暂时固定处理,经临床检查及X线片证实,在牙外伤后的暂时固定期间新出现了至少一个牙位的邻面牙槽骨角形吸收。受试者均没有全身系统性病史,无动物胶原物质的过敏史,无吸烟史,口腔卫生维护好;基础治疗后4~6 周,知情同意后进行GTR手术。符合以上条件的牙位共11 处。

1.3 临床检查及手术处理

术前检查术区的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牙龈退缩(gingival recession, GR)和探诊附着水平(probing attachment level, PAL),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局麻下行翻瓣术,牙间隙处采用保存龈乳头切口[4],刮净炎性肉芽组织、根面平整后,在骨下袋内植入Bio- oss生物材料,表面直接覆盖裁剪适合的Heal- all屏障膜,缝合、上塞治剂。术后常规口服消炎药和0.1%洗必泰液含漱5 d。7 d后拆线,观察术后反应,是否出现术区出血、肿胀、局部感染、膜暴露和牙龈瓣的坏死[5]。拆线后对患牙进行2~3 周的暂时性固定。术后1、 12、 24 周复诊, 12、 24 周复诊时常规检测各项牙周临床指标,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并进行牙周维护治疗。

1.4 影像学分析

应用Image Pro- Plus for Windows 图像分析软件(版本6.0.0.260)定量分析GTR手术治疗前后牙槽骨和患牙的影像学改变[3]。影像分析针对每张平行投照根尖片的数据特征进行处理,包括:牙体长轴长度(distance 1,D1),釉牙骨质界投影点间距(distance 2,D2),骨缺损区两牙邻间隙处阴影部分的多边形面积(polygon area,PG)和牙根尖外表面至角形吸收牙槽嵴最低点的长度(length of tooth root surface,L)(图 1)。

D1:牙体长轴长度;D2:釉牙骨质界投影点间距;PG:邻间隙阴影面积;L:牙根尖外表面至角形吸收牙槽嵴最低点的长度

1.5 疗效判断标准D1:The length of long axis of tooth;D2:The width of cemento-enamel junction;PG:Polygon area,the dark space between two adjacent teeth and the curved measurement of the tooth;L:The length from the root apex to the deepest point of angular bone defect along the tooth root surface

PD和PAL值减小表示治疗有效;PG值减小,L值增加表示牙槽骨缺损得到再充填。

1.6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包统计分析。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检验术区患牙的稳定点测量值(D1和D2)的重测信度,α>0.4为可信。比较术前、术后12、 24 周的牙周临床指标PD、GR和PAL采用方差分析;比较术前和术后12、 24 周的PG值、L值的变化,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所有数据以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所有患者都完成了治疗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术后12、 24 周随访。

2.1 一致性检验

分别检测术前和术后12、 24 周的平行投照根尖片中术区患牙的牙体长轴长度D1和釉牙骨质界投影点间距D2,其稳定测量值的一致性检验值均大于0.8(α>0.4),表明影像学检测的一致性较高。

2.2 牙周临床指标检测

GTR术后12 周PD、PAL测量值较之术前有明显减少(P<0.05); 24 周时,PD、PAL测量值同样较术前明显减少,但是较12 周时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2、 24 周时,GR值分别较术前有明显的增加(P<0.05)(表 1)。

注:(1)与术前比较,P<0.05

2.3 Image Pro- Plus软件分析

PG值、L值的变化 PG值与术前相比,12、24 周时均有明显增加(P<0.05), 但术后12 周和24 周相比PG值变化不明显(P>0.05);L值与术前相比,12、 24 周时均有明显增加(P<0.05),但术后12 周和24 周相比L值变化不明显(P>0.05)(表 2、 图 2)。

注:变化值=术后值-术前值;(1)与术前比较,P<0.05

术前(before treatment) 术后12 周(12 weeks after treatment) 术后24 周(24 weeks after treatment)

有2 位患者感到术后疼痛,未经特殊处理, 3 d后消失。其余患者未发现局部或是全身术后反应。

3 讨 论

牙外伤时,牙齿和牙周组织会出现多种改变,造成牙根炎性吸收,一过性牙槽骨边缘性吸收,甚至形成根骨粘连[6]。不仅如此,临床中还常会发现,很多受外伤的牙齿虽然没有根折,没有牙槽突骨折,并且接受了暂时的固定处理,也经过相应的牙体牙髓治疗,但是临床检查及X线片证实,在牙外伤后的暂时固定期间会出现明显的牙槽骨角形吸收。

引起牙外伤后牙槽骨吸收的原因很多,例如牙外伤后没有及时进行正确的固定处理,脱位牙没有正确复位以及没有接受必要的牙周维护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外伤后没有进行早期正确固定所致。目前,在国内关于牙齿外伤后的固定技术既不统一也不规范,当外伤患牙错过了早期正确固定时机,尽管后续采用了重新固定并且进行了相应的牙体牙髓方面的治疗,但是仍然会造成严重的牙槽骨吸收,形成永久性损害。关于如何预防牙外伤后牙槽骨吸收的发生,如何修复外伤后出现的牙槽骨缺损,国内鲜有报道。

很多种方法都可用于牙槽骨缺损的修复治疗,其中联合使用颗粒状骨移植物和屏障膜的GTR术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法。Bio- oss是一种从天然牛骨中纯化得到的颗粒状骨移植物,与人骨在成分和结构上都十分相似,具有大量的连通空隙,利于新骨的形成和长入。大量研究证实Bio- oss可以作为自体骨替代品用于种植植骨、牙槽骨缺损修复、拔牙窝充填和牙槽嵴扩增及重建,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7]。Heal- all®屏障膜,是猪源的异种无细胞真皮基质。脱去表皮和真皮层细胞,保留了皮肤的细胞外基质结构,通过严格的工艺控制,消除了可能的免疫排斥和传播性疾病。Heal- all膜最初用于口腔软组织浅表缺损的修复[8,9],特别是牙龈的退缩[10],随后又在牙科种植中作为屏障膜使用。Heal- all膜具有可吸收屏障膜的特点,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出,有足够的屏障作用,已被证实能够促进牙槽骨缺损的再充填同时防止瘢痕组织长入骨移植位点的作用[11]。近来,国外报道证实它还可以作为屏障膜用于GTR手术[12,13]。但是,将Heal- all膜用于牙外伤后出现牙槽骨缺损的修复,国内鲜有报道。

临床上通常采用X线片定性评价GTR手术后牙槽骨缺损的再充填效果,缺乏定量评价和比较。影像学资料难以实现定量分析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术前、术后X线片投照一致性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平行投照技术对术区及其邻牙进行定位拍片,运用Image Pro- Plu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ICC一致性分析,得到术前术后平行投照牙片中稳定点测量值的高度一致性结果,保证了影像学分析的准确度[14]。

本研究结果表明,GTR手术后,牙槽骨缺损区的PD和PAL值在12 周时已经有显著减少,并且一直稳定保持到了24 周。通过对12、24 周平行投照根尖片的影像学定量分析,反映牙槽骨缺损范围的PG值显著减小,反映骨缺损最低点位置的L值显著增加,表明牙槽骨缺损区实现了令人满意的修复效果。研究中,使用牙龈乳头保存技术获得了牙邻间隙龈瓣的良好关闭,实现了屏障膜的充分覆盖。仅有个别患者术后短期疼痛,未出现出血、肿胀、局部感染、膜暴露和龈瓣坏死。本研究证实了使用Bio- oss和Heal- all屏障膜,通过GTR方法修复牙外伤后的牙槽骨缺损的方法是可行的。

总而言之,处理牙外伤,进行及时正确的暂时固定是保证创伤愈合的首要因素。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已经造成了牙外伤后的牙槽骨缺损,那么选择Bio- oss和Heal- all屏障膜,通过GTR方法进行修复,并且在前牙区采用龈乳头保存技术可以实现令人满意的骨缺损再充填效果,为今后的进一步修复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研究是一个回顾性而非前瞻性的研究,未设对照组,没有采用随机化原则。今后我们希望开展随机对照的研究,进一步探讨有关牙外伤后牙周组织的损伤和修复问题。

摘要:目的:研究引导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修复牙外伤后牙槽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纳入8例前牙外伤患者(4男,4女),共11处前牙邻间隙牙槽骨角形吸收,牙周基础治疗4~6周后接受GTR术,植入Bio-oss骨移植材料和Heal-all屏障膜。记录术前、术后牙周临床指标,并采用Image Pro-Plus图像分析软件对平行投照X线牙片中骨缺损区内邻间隙阴影面积(polygon area,PG)和牙根尖至角形骨吸收牙槽嵴最低点之间的牙根外表面曲线长度(length of tooth rootsurface L)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的治疗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术后12、24周的牙周探诊深度(PPD)和探诊附着丧失(PAL)都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牙龈退缩(P<0.05)。X线片影像分析显示,在术后12、24周时,反映牙槽骨缺损范围的PG值显著减小,反映骨缺损最低点位置的L值显著增加,都较术前有明显的变化(P<0.05)。图像软件分析的稳定点测量值一致性检验ICC值都大于0.8(α>0.4)。结论:采用Bio-oss骨移植材料和Heal-all屏障膜进行牙周GTR术,可以促进牙外伤后骨缺损的修复和牙周附着的恢复,是一种治疗牙外伤后牙槽骨缺损的可行方法。

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 篇5

李冬梅老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专题中讲到,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的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在自由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兴趣的、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从课堂的气氛中感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收获,听完了专家讲座,又回顾了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觉得受益匪浅,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关于课堂的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尽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这一点不仅需要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精心策划教学策略,还需要在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智的调整、施用教学策略。

由于我们是农村学校,学生平时接触电脑的机会少,而在校学习课时少,所以遗忘很快,基本上上个周学的内容到下个周就忘得差不多了。为了能很快进入新的教学内容,我一般都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导入。

二、关于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与兴趣有一种直接的、本原的关系。激发学习动机就是让学生做他们感兴趣的事。也就是说,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融入

学生的兴趣中。教师课前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采集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熟悉的主题为背景,将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进去,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内容。

上一篇:中职化学实验教学下一篇:创新与研究生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