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功能

2024-06-19

引导功能(精选十篇)

引导功能 篇1

要让儿童愉快、积极地生活, 对社会、对生活有积极的体验, 形成开朗、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 乐观向上。这是自己对《品德与生活》课程结构的认识和理解。我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过程中, 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课本中学知、在生活中求知, 在知识中生活。其具体做法, 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兴趣引入, 互动交流, 懂得生活

依据《品德与生活》这门新教材的特点, 每节课的内容都有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这使我逐步体会到:《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活动, 应来源于儿童的生活, 但又要高于生活, 要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作为一名教师, 要学会从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有意义、有趣味的课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实生活, 熏陶情感, 开阔视野。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要注重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引导学生懂得生活, 并学会在生活中求知。

二、实际出发, 模仿体验, 热爱生活

例如, 我在教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六课《秋天的收获》时, 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我模仿割稻子、捆稻子、扒玉米、摘果实、摘豆角等各自的动作, 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所从事的是哪些劳动?学生猜对后, 让他们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你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见过这些劳动的?接下来, 我让学生纷纷模仿秋天收获时的劳动的样子, 让学生猜一猜是在干哪一种活, 学生满怀兴趣, 分别表演, 猜的同学也展开想象, 尽力思考。除此之外, 我还结合教材内容, 让学生编排、演练一些动作, 培养锻炼他们在生活中获取知识, 并在知识中愉快地生活。我还注重扩展他们的想象与思维, 设想:再过几年、几十年, 在你的家乡还能看到手工劳动的情景吗?让学生描述一下大型联合收割机直收水稻、玉米、黄豆时的情景, 教育他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 培养他们从小爱农村、爱家乡、爱自然, 树立建设家乡的思想意识。通过以上的模仿体验, 使学生获得了生活的经验和农村生活的知识。

三、教材为主, 观察搜集, 尝试生活

在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下, 寻找学生的自身资源充实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材的内容为主线,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去实践, 去观察搜集, 提高时效性。《品德与生活》课要强调儿童的直接参与, 活动要尽量常态化, 同时注重丰富多彩。在内容上, 教学活动既源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教师要学会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 捕捉典型的、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来组织活动。

例如, 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第五课《秋天在哪里》时, 我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你用什么办法可以留住秋天?留住秋天你还有什么好办法, 快拿出你们的作品办一个作品展览吧!学生很快动起来, 并结合教材内容, 想出了许许多多留住秋天的办法。学生口头交流之后, 我带他们去大自然中观察, 并采集和搜集了一些他们特别喜爱的秋天的各种植物叶子, 保存起来。在下一节课时, 我指导他们用叶子贴画, 用叶子做书签。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体验到了去大自然中观察、搜集的快乐, 同时也体验了生活的乐趣, 并学会了将自己搜集的资料以自己最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利用、交流。看到学生们那开心的笑脸, 我也特别开心。

引导功能 篇2

引导扇区在每个分区里都存在,但是我们常说的*主引导扇区*是硬盘的第一物理扇区。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即主引导记录MBR和硬盘分区表DPT。在总共512字节的主引导分区里其中MBR占446个字节(偏移0--偏移1BDH),DPT占64个字节(偏移1BEH--偏移1FDH),最后两个字节“55,AA”(偏移1FEH偏移1FFH)是分区的结束标志。大致的结构如下图:

图1

图一:主引导扇区结构图

主引导记录中包含了硬盘的一系列参数和一段引导程序。引导程序主要是用来在系统硬件自检完后引导具有激活标志的分区上的操作系统。它执行到最后的是一条JMP指令跳到操作系统的引导程序去。这里往往是引导型病毒的注入点,也是各种多系统引导程序的注入点。但是由于引导程序本身完成的功能比较简单,所以我们可以完全地判断该引导程序的合法性(看JMP指令的合法性),因而也易于修复。象命令fdisk/mbr可以修复MBR和KV300这类软件可以查杀任意类型的引导型病毒,就是这个原因。

往下来是硬盘的分区表,由4个16字节的分区信息表组成。每个信息表的结构如下:

偏移长度所表达的意义

0字节分区状态:如0-->非活动分区

80-->活动分区

1字节该分区起始头(EAD)

2字该分区起始扇区和起始柱面

4字节该分区类型:如82-->LinuxNative分区

83-->LinuxSwap分区

5字节该分区终止头(EAD)

6字该分区终止扇区和终止柱面

8双字该分区起始绝对分区

C双字该分区扇区数

最后的两个标志“55AA”是分区表的结束标志,如果这两个标志被修改(有些病毒就会修改这两个标志),则系统引导时将报告找不到有效的分区表,

由上面的所列出的结构可以大致地了解主引导扇区的结构和用途。下面,有一些关于主引导扇区的常见问题:

Q1、fdisk/mbr会不会把硬盘的分区表破坏呀?

A:从上面的土一我们可以看到fdisk/mbr是不会影响到DPT的。Fdisk/

mbr只是把主引导分区里的MBR部分重新写过,而不会对DPT有任何破坏。

Q2、在Linux里有一种方法可以恢复MBR是用如下的命令:

ddif=/boot/boot.NNNNof=/dev/hadbs=446count=1

其中bs(buffersize)是指重写的字节数。为什么不是512

呢?主引导扇区是一个扇区(512字节呀)?

A:答案是因为我们用上面的命令是为了修复可能被病毒修改了的主引导记

录MBR,或者想把LILO卸载掉,而不是恢复整个主引导扇区。所以我们

只把主引导扇区的备份文件boot.NNNN的前446个字节重写入主引导扇区。

Boot.NNNN是我们在安装Linux之前整个主引导分区的备份。如果我们把

512个字节全部写入主引导扇区就可能会把安装了Linux后改变了的硬盘

DPT表也破坏掉。那就坏事了。:-)

linuxrat补充一些:=)…

MBR->Main/MasterBootRecord,有些书上是写成Master的.我认为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吧,MBR+DPT+MagicNumber(446+64+2=512)这也就是为什么进行MBR备份的时候要指定bs=512

引导功能 篇3

会议提出,要成倍扩大中央财政新兴产业创投引导资金规模,加快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完善市场化运行长效机制,实现引导资金有效回收和滚动使用,破解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会议要求,要营造宽容失败、敢于开拓的氛围,抓紧建立健全体制机制,鼓励创业投资向创新型企业起步成长的前端延伸,使全社会创业投资生机盎然,让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大展身手,促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决定的内容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强调创投引导基金要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改革政府投入方式,更好发挥中央财政引导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带动各方资金特别是商业资金用于创业投资,完善竞争机制,让市场决定创新资源配置”。

“市场化运作,政府引导”是国际公认的创投引导基金运作的基本原则,但在我国创投引导基金的实践中,无论是中央还是到地方,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并不完善,各个地区的地方引导基金也受到了主管部门管理运作水平和专业能力方面的制约,效果参差不齐。如在引导基金的遴选标准、投资策略限制、基金存续期限、退出方式等方面尚有提升和完善之处。这次的会议精神表明,市场化运作机制进一步推进,有望提升全国引导基金的管理运营水平,并将激发更多创投企业、社会资本的热情。

二是加大国家创投引导基金的规模。目前,国家创投引导基金的规模仍然比较有限,整体来说是处于僧多粥少的局面,很多创投企业只能望洋兴叹,与此同时,国家创投引导基金真正吸引到的社会资本规模也就比较有限。这次国务院会议明确提出将加大创投引导基金的的规模,并且使用“成倍扩大”字眼,反映出中央财政对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支持的空前力度。

从国际经验来看,创投引导基金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的支持产业投资的政策之一。在美国、以色列、英国、澳大利亚及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都有较为成熟的运作经验,通过创投引导基金来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已经被实践证明为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

国内创投引导基金近年来也发展迅速,设立形式多样,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据科技部相关部门2012年时透露的数据,目前全国共有188家创业风险投资机构获得各类政府引导基金支持,政府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累计出资260.08亿元,引导带动的创业风险投资管理资金规模达1407亿元,平均放大6倍。

“成倍扩大中央财政新兴产业创投引导资金规模,加快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这是国家对创投引导基金发展最高级别的表态,体现出了在当前经济转型时期国家对创业投资及新兴产业发展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创投引导基金规模大幅提升,必然会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投资及新兴产业。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动也必然会带动和提升各级地方政府对创投引导基金支持的力度,这种乘数效应或更值得期待。而加快国家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发展,将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及资源向新兴产业倾斜,既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能为中国经济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

社会网络反腐功能及政治引导对策 篇4

一、社会网络反腐是人民民主权利行使的有效方式

现代社会的政治架构依赖的原则,一是人民主权原则,人民是国家主权及其衍生品公共权力的所有者;二是代表制原则,由于规模限制和操作难度,人民无法直接行使国家主权,只能由少数人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由此公共机构——政府得以产生。但权力固有的独立性、扩张性和侵略性形成权力异化空间。为保证政治权力运行与人民主权原则的一致性,纠偏公共权力对人民主权的背离,现代政治系统产生了人民主权原则实现的权力授予、意愿表达和权力监督与制约三个机制。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网络反腐的主体是具有民主权利的公众,客体是公共权力,目的是防止和揭露权力对权利的背离。网络反腐是民众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其合法性来自人民主权原则,也是当代社会人民行使民主政治权利的重要方式。相对于传统民众反腐形式,网络能突破行使权利的制度化严格管制,降低对抗权力的成本代价,提高伸张正义的效率。首先,网络具有虚拟匿名且权利平等特点。普通民众可直接参与网络新闻讨论,自由发表意见,表达自己在其他场合不敢或不愿意表达的看法,从容防止被举报者报复风险,克服现实生活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望心态;其次,网络具有快捷性、直达性特点。网民举报和曝光不仅能穿越地域界限大面积传递,还能绕过科层制层层阻隔,以更直接的方式向反腐权力部门或更高层权力部门传输,不仅克服了传统的信访等上传下达缓慢过程,提高腐败发现和处理的及时率,也减少了被举报者瞒压举报的空间、反腐信息失真率,防止“泥牛入海”情况,大大增加了举报等监督行为的有效性,增强了民众权利行使的信心;第三,网络具有低门槛、廉价性特点。网民在网上发表看法、举报、曝光,甚至办网站已是无“准入门槛”的“技术活”。网络表达没有时间空间限制,网民随时向相关部门投诉或在某公众论坛上发表信息,不必耗费时间金钱上访,大大降低了民主监督权使用成本;第四,网络具有扩散性、开放性特点。网络曝光或举报的腐败信息能集聚大众力量,借助论坛、跟帖、博客等形式迅速传播,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使被监督者难以运用权力和其他方式加以干预和制止。因此,网络不仅能构建个人意见发表的自由空间,更能借助庞大的体系迅速形成具有整体力量并带有批判性的新型公共领域,从而赋予当代公民现实社会无法给予的政治资源,使公民权利使用效能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反腐越来越成为民众维护自己权利的常态方式。

二、社会网络反腐是腐败治理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

腐败治理体系既包括借助于权力刚性的政府权力部门反腐体制,也包括借助于宪法权利和舆论媒体的社会反腐体制,这两个体制互有优缺点,相互补充。由于腐败本身具有高度隐蔽性,腐败分子往往权力大,可获利资源多,权钱交易范围广,单纯依靠传统反腐手段不足以使腐败行为完全快速曝光,况且反腐部门本身力量有限且行政权力运行程序复杂,难以深入到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环节。甚至基于机会成本、权力相互利用、政府形象等自利动机考虑而惰于腐败,甚至隐藏、偏袒腐败,使相关部门出现反腐被动、不作为情况,导致反腐工作效率不高,或浮于表面,走走形式,做做样子,或对腐败查而不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成为腐败的保护伞。社会对腐败关注和对反腐部门的监督是弥补这一缺陷的重要机制。

依靠社会反腐败是我党一贯坚持的拒腐防变的策略原则。但在“社会弱,政府强”整体政治生态宏观条件下,社会反腐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的原因。

首先,网络虚拟世界相对于现实社会更难进行人情和权力控制,净化了反腐环境,提高了社会反腐效率。在中国这个重人情社会,腐败者由于掌握了优势社会资源,具有巨大的人际交往和控制能力,社会反腐经常性地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半途而废。而网络匿名性和广泛性可大大减少来自现实社会的干预,尤其是网络跟帖、网络评论,多是一些与腐败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发出的,不用考虑人情因素,腐败者面对庞大的网络,更是无处说情。网络监督具有自发性,一旦某项网络监督成为热点,相关信息就会在网络中迅速传播,使得腐败者难以运用权力和其他方式对网络反腐行为进行干预和制止,形成腐败必被捉氛围,使当权者不敢腐败。

其次,社会和权力部门联系发生变化。借助于便捷的网络,社会对政治系统的渗透能力、干预能力更强,与政治系统进行各种互动的要求更高,迫使权力运行更客观。网络社会使公共政策和权力运行公开化,打破了权力机关的独家报道和真相解释权,提供了充分的公共事件内幕和解读视角,各种权力运用不当行为引发公众关注和问责的压力大为增加,权力暗箱操作空间大为压缩,权力腐败成本大为增加,使更多权力掌握者不能腐败。同时,网络增强了政府机构对社会的回应能力和社会信息资源的使用能力。经由互联网诱发、改进、强化的民意表达机制,最大程度地动员了民众的监督行为,使更多民众成为反腐信息采集的源头,互联网犹如在权力部门反腐系统的躯体上加装了巨大的信息传感器,大大提高了预防和打击腐败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网络的渗透性、积聚性和广泛性使权力部门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政治系统面临通过互联网联系起来的网络社会。相较于传统社会,网络社会由于其更大的急剧性和渗透性,对腐败产生强大威慑力,增强了社会对权力的制约能力。当今中国,政府官员廉洁程度尤其是党和政府对腐败的打击力度越发成为政治系统合法性的重要支撑。从网络举报,到对腐败行为进行曝光、跟帖、发表评论,再到对腐败案件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式的跟踪报道,能迅速形成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民众不仅高调追问不愿轻易罢手,而且演变为民众重新考量政治体制合法性的一次过程。为巩固或挽救政治体制的合法性,权力核心高层必须对网上曝光腐败事件高度重视,上级官员及纪检部门反腐部门为避免职能失职,无论出于主动还是被动必然要将腐败追查到底。网络反腐,不仅对国家公职人员产生持续的巨大威慑效应,使其产生“千万莫伸手,伸手必被抓”的心理,也能引发基于政治责任和长期执政考虑的政治家思维方式与基层官员重私利、谋眼前的价值取向之间的剧烈冲突,最终必然转化为政府廉政行为的更大动力。

三、社会网络反腐需要党和政府的积极引导

社会网络反腐作为新时代社会交往形式革新的产物,必然成为我国国家建设和政治文明发展的新领域。目前,我国社会网络反腐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功能初步实现的同时弊端也不断显现。比如,各种虚假的网络曝光、泛滥的人肉搜索,表明网络极有可能成为权利滥用的便利场所,甚至演变为网络暴政,这显然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再如,网络在聚集民意,形成强大舆论的同时,还伴随着激烈的情绪煽动,甚至出现群体极化的政治后果,单个腐败事件经其高度放大可能转变为民众对政治系统整体廉洁性甚至合法性的质疑。因此,党和政府对社会网络反腐既不能打压,采取高压限制的政策,又不能放任自流,被动应付,必须积极引导和有效干预,从而尽量限制其消极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充分展现党和政府打击腐败并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自信与能力。

1.加强道德引导和法制规范,培育成熟的网络公民

(1)加强网络道德宣传和教育。网络及计算机的技术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是导致我国网民素质不高、网络自由权滥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应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采取公益广告、知识讲座、专题报道等方式宣传网络伦理道德,消除“法不责众”的群体心理,引导网民做守法网民、道德网民、知性网民。更重要的是加强网络道德的基础教育,在全日制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增加网络道德的内容。

(2)制定社会网络反腐行为规则。我国是实施网络空间行为管制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等一系列与互联网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清理网络上的不良现象、解决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提供了基础性的法律依据。但就网民的网络行为而言,还缺少相应的微观法律条文进行具体规范。因此,相关部门应尽快以法律的方式界定网络中社会监督与造谣诽谤、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的界限及隐私权,特别是公务人员隐私权的范围,明确社会网络反腐的行为准则和法律责任等。对那些散布虚假信息、恶意炒作并有损公共利益以及侵犯公民人身权、人格权、隐私权的严重行为,尤其是对带有“网络黑社会”性质的网络推手、网络打手的恶意炒作行为,有关主管机关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加大政务公开力度,积极引导公众参与权力运作

政务公开是民主权利实现和打击腐败的基本要求,要从深层次实现民众的民主权利并把反腐推向权力运行的整个过程,必须形成民众参与政治的有效通道,由此才能实现对权力的有效制约,构建更为科学和严密的权力腐败治理体系。无疑,网络为民众直接参与政治权力运作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新型技术工具,是当前有效动员社会参与民主政治建设和推动权力规范化运作的重要资源。为更有效利用这一资源,党和政府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实践探索。比如,全国两会期间,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借助网络形式与网民直接对话或交流,一些重要的法律法规出台之前多次通过网络征求网民意见,动员民众对相关问题进行广泛讨论,地方政府开设微博,搭建了政府与社会互动的新平台……都大大推进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腐败,尤其是法律和政策腐败的空间。但到目前为止,网络问政等形式更多表现为某些政府和官员的自觉行为,未能及时把实践中一些好的做法制度化、长效化,使网络政治在国家机关重大决策过程中具有刚性的制约能力。这就意味着民众仍然处于权力运作的边缘地带,会削弱民众参与政治的有效性,通过网络政治压缩腐败空间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3.实现社会网络反腐与机构反腐无缝衔接,不断推进社会网路反腐的体制化

国家反腐部门应当通过各种积极的制度措施,推进社会网络反腐与机构反腐无缝衔接,加强民间反腐网站与政府网站之间的合作。不仅要充分有效利用网络反腐资源,快速提升自己的反腐能力,还能为政权赢得持久的合法性支撑。

(1)建立社会网络反腐保障制度,对社会网络反腐压制、打击、报复的领导和个人,要依据情节轻重和危害程度,采取行政和法律手段进行管制或惩处。

(2)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等反腐机关,应当设置负责受理网络举报和收集网上信息的专职机构,并明确其工作职能,及时广泛接受并处理社会网络腐败线索。

(3)建立社会网络信息筛选和审查程序。对网上信息筛选与审查工作是必要的,也是各个国家的普遍做法,但关键是构建能体现公正性和客观性原则的筛选与审查的标准和程序。

(4)社会网络反腐信息调查、立案机制。反腐机构对于网上反腐信息筛选与审查后,按照法定条件,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移送司法机构,并及时公布立案和查处情况。

摘要:社会网络反腐是社会制约权力的一种新形式,对推动政治系统运行优化具有重要作用。党和政府必须积极引导、有效规范和主动衔接,充分展现党和政府打击腐败并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自信与能力。

关键词:网络反腐,民主权利,治理体系,政治引导

参考文献

[1]陈潭,刘建义.网络时代的“扒粪运动”--网络反腐的政治社会学分析[J].理论探讨,2013(04):11-16.

[2]陈长生.网络反腐的未来期待:基于民主的制度回应[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63.

[3]郭理蓉,孟祥微.自媒体时代反腐败的社会机制及其与国家机制的衔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116-122.

[4]刘源源.完善网络反腐机制的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6-19.

[5]齐杏发.网络反腐的政治学思考[J].政治学研究,2013(01):41-51.

[6]张亚明,李苗,刘海鸥.中国网络反腐体系构建与路径选择[J].理论探讨,2011(01):124-128.

引导功能 篇5

摘 要:科学设计是现代室内设计的基本方针。本文从功能分区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了室内空间设计中功能分区的表现形式,提出了在科学设计理念引导下的室内空间功能设计手法,旨在为室内设计的科学发展提供多元化的理论支持,明确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室内设计;空间艺术;功能分区;设计手法;科学设计

功能分区是室内设计中极为重要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空间功能分区问题已成为室内设计活动中的重中之重。设计师为使设计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满足业主的功能需要,常常在此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寻求解决空间功能问题的最佳方案。然而,一些设计师却没有意识到功能分区的重要性,对空间功能的分析淡漠草率,产生了许多不合理的室内空间功能设计,导致设计方案失败。一个缺少合理规划的功能分区设计方案只会给人以华而不实的感觉,无法深层次地揭示空间的属性和用途。因此,设计师们需要在科学设计的引导下,对室内空间功能分区进行创新与发展,以满足当代社会人们的多重需求。而如何实现现代室内设计的科学发展,成为学术界和专业人士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科学设计是现代室内设计的基本方针

室内设计要满足现代科学技术要求,符合现代社会生活气息,总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现代室内设计处在建筑艺术与工程技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汇点,既有很高的艺术要求,又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并与一些新兴学科和技术因素的关系极为密切。其目的是创造出一个科学合理、功能完善、舒适健康、安全高效的空间环境,把满足人们在室内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休息、娱乐等要求置于优先地位。

室内设计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是现代科技和文化艺术的综合产物,科学设计理念是现代室内设计的基本方针,对预示未来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到,在室内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各种设计风格不断兴起,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地优化和延伸,只有高度重视和尊重科学设计,才会对设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对于正确设计方法的探究,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可言,但是永恒不变的是对人的全力关注,充分考虑空间功能要求,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功能的双重需要。

现代室内设计,重点是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追求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因此,对于现代室内设计的研究,必然受到新兴科学发展的影响。室内设计置身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背景之中,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发生了改变。要更好地创造出适于人们使用的空间,就必须最大限度地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

2 功能分区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功能分区是室内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是整个室内空间设计的精髓所在。处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自身存在的空间功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设计师需要充分了解原有建筑设计的意图,对建筑的总体布局、功能分析、人流动向、结构体系等有深入的理解,然后对室内空间和平面布置予以完善、调整或再创造,才能实现、协调好空间功能之间的转换关系。因此,为了适应现代室内设计的更新变化,在平面布置和功能分区时,设计师应遵循“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八字方针,掌握空间的性格特征和设计的主旨思想,做到对空间功能的科学规划和巧妙构思,根据室内的空间条件以及人们的行为规律和生活方式,创造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空间环境。

室内设计的发展历史悠久,时代的变迁留下了诸多的思考内容。室内空间环境不同,使用要求也各不相同。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应该遵循满足功能要求的基本原则,了解目标对象的经营模式、行为规律和生活方式,利用好空间中的每一寸面积,认真思考,严密推敲,努力探究,创造出更适用于人们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休息、娱乐的空间环境。在这样的室内空间中,人们才会从生理和心理上产生更加惬意舒适的感受,体验到设计的科学性、先进性和优越性,享受设计给人们带来的高品质生活。

3 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功能分区表现形式

功能分区是根据每个空间的设计要素,经过对空间功能的分析得出的相应空间安排和功能划分,将室内空间有序组织起来。其最终结果直接受到设计师对功能的界定和理解的影响,避免了不同行为之间的相互干扰。以“功能要求”为目的,使得设计目标更明确。在室内空间设计中,针对功能分区的不同需求,得出以下的表现形式:

3.1 空间结构的改造

室内设计不仅是对空间环境的美化装饰,更是对空间功能的合理利用。科学划分空间区域,已经不仅局限于技术和艺术的领域,还应体现人的空间视觉感受和行为知觉。因此,空间结构的改造是在分析空间功能的基础上,为了满足使用特性以及空间最大化利用所采取的措施,从而建立一个相辅相成的空间环境。空间结构的改造,主要是空间的加减法运用。例如,墙体的整体移动或部分移动;墙体的部分凹入或凸出;对原来墙体进行整体加厚或削薄;对某些墙体的一部分保留,另一部分在空间结构允许的情况下拆除掉;也有一些公共空间为了体现内部形象更加直观的表达,保留结构本身的特点,对室内空间进行维护和修整,从而带来品牌上的新的体验;为了更好地适应室内空间系统,一些空间会在形式上进行改变或重塑,这对空间结构的改造较大,完全抛开了旧空间的特征,赋予其全新的功能,从而展现出自身独特的魅力。

3.2 平面布置的组织

平面布置的组织是室内设计中最常见的一种空间规划方式。基于空间功能的结构分析,塑造空间的和谐稳定要主次分明,整体布局要注重功能完善和比例协调,摒弃完全靠感觉来划分空间的方式,通过对空间区域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来规划其体量大小、虚实交替和构造疏密。相互作用的空间关系应满足对称均衡、调和对比、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法则,这样的空间处理会给人充分的满足感和意境美,明确表达出空间的层次关系。另外,平面布置形成的空间形态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為了规避一些不良设计产生的空间矛盾,设计师需要巧思构想,注重把握平面布置的组织,遵循创造性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使功能分区保持合理性。

3.3 立体布局的规划

在室内设计中,其功能要求仅靠平面布置组织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运用立体布局的规划来改造和完善空间。例如,一些较大的空间在组织人的活动流线时,常把人流量大的空间从立体关系中错开,将人们大量使用的空间按照一定的立体方式进行安排。然而,一些空间的使用性质不同,人的活动也有动静之分,最普遍的方式为封闭式分隔、半开放式分隔、象征式分隔、弹性分隔、局部分隔、列柱分隔、绝对分隔、相对分隔、利用基面或顶面的高差变化分隔等。其中,象征式分隔、弹性分隔、局部分隔、相对分隔等属于虚空间,可以运用不同的材料来隔断与使用者主要活动的区域。例如,花格、绿植和移动的屏风,融合使用者的感觉,体现空间活力;而橱柜隔断的镂空设计能够增添室内的通透感和层次感,成为空间中的一道风景线。

3.4 综合形式的运用

功能分区中合理划分空间的方法很多,而一些空间需要充分考虑其内部功能。这就要求运用综合形式来处理一些复合的空间,即有的空间要按平面布置方式来设计,而有的空间要按立体布局方式来处理。例如,酒店空间设计除了满足人的住宿之外,还应满足人在商务活动和娱乐活动中的各项要求,既要保证有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又要有公共活动的使用场所。需要考虑到本身建筑的特点,对空间内部的结构修整完善,分析功能要求,采用平面组织方式将其内部空间合理划分,达到空间上的平衡关系,再对主要活动区域作进一步规划,协调主次,减少功能空间的相互影响,以避免造成室内人群活动的不便。因此,协调空间综合形式的运用十分重要,它既能保持每个功能空间的独立性,也能增加每个功能空间的灵活性。

4 科学设计引导下室内空间功能设计手法

科学设计引导下的室内空间功能设计,正成为一种独特的设计手法,在与空间的功能要求融合中不断发展,而功能分区是以使用者的物质需求为基准,包括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休息、娱乐、饮食等生活方式。想要完善室内空间功能的设计手法,调整其平面布置,让功能分区更符合人的空间活动尺度,使人们对生活的理解更加真实,就要根据不同的功能空间,根据使用者各不相同的要求,表现出多样化的功能形式,科学规划整体空间区域,减少空间的相互影响,真正达到科学合理利用空间的目的。

4.1 功能分区,准确定位

对室内空间进行功能分区,需要着重分析空间内部的功能要求,在弄清空间的构成元素之后,可以先对空间区域功能进行分析,深刻了解此空间内应设置的一些功能需要,从空间的不同层面入手,探究空间的主次、疏密、动静、公共与私密等关系,以符合人的行为活动和使用者的要求。例如,居室住宅中的功能分区,应考虑设有玄关、客厅、餐厅、厨房、卧室、卫生间、书房、阳台等基本功能空间。

4.2 结构改造,塑造空间

明确了功能空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分析空间是否需要进行结构改造。因为,空间中原来的构造总有或多或少的缺陷,当然客户对自己的房屋也有不满意的结构处理,想要创造一个舒适温馨的家庭,彰显自己独特的个性,塑造符合自身风格的空间环境。另外,也有业主对个人房屋内部采用不同的装饰技法,要求在色彩和灯光的处理十分严格,这种情况下的空间关系会发生改变,也就使得实体空间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4.3 空间走向,综合分析

空间走向受到人的活动范围和行为规律的影响,往往需要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这是设计师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例如,客厅作为休息、会客的重要场所,是室内使用率最高的空间,其朝向非常重要,朝南方向的客厅不仅给室内空间以充足的阳光,也显得该空间内部整洁明亮、健康舒适;在一般的住宅设计中,卧室也是以南向为最佳朝向;而厨房和卫生间也值得人们关注和重视,厨房多油烟,短时间内很难依靠自然风将油烟全部排出,最好不要选择北向,卫生间比较潮湿,为保持通风和采光,最好要避免选择西向。

4.4 空间尺度,把握平衡

空间对人的精神层面有很大的影响,空间尺度在室内设计中也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要考虑好空间中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对于空间中高度的把握,应根据人的活动情况和行为规律来分析。人们在高度相对较低的空间中,会产生压抑感和紧张感,而空间高度过高甚至于空间空旷,则会让人没有安全感。另外,要控制好空间高度,还要与空间的面积比例相协调,注重内部的尺寸,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营造温馨又亲和的空间氛围。

4.5 空间分隔,科学规划

在对室内空间作出相应的功能分析之后,就应综合考虑空间的设计元素,采用娴熟的设计技巧,对空间环境的色彩、材料、光影、陈设等进行设计,并对空间功能进行分隔,主要有绝对分隔、局部分隔、弹性分隔等方式。无论哪种空间分隔,都应充分考虑空间特征、功能要求和使用性质,考虑到艺术造型特点和生理心理感受,将空间分隔与功能分区联系起来,合理设计空间形状和空间大小,完成室内空间功能分区的科学规划。

4.6 流线组织,布局合理

流线组织主要考虑人的交通流线,是功能分区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对室内空间进行功能分区时,应使流线组织直观而不散乱,做到导向明确、布局合理、科学规划,用草图的方式对功能空间进行分析,模拟不同空间的组织情况,或对功能空间划分的数据进行认真分析,做出柱状图或饼状图来表达每个功能空间在整个大环境中所占的比例关系,突出主次,优化选择,并且协调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影响。例如,餐厅中用餐者流线、商店中顾客流线、展览中参观路线等,空间功能特征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出现了一些集中式的流线方式和分散式的流线方式,但都有一个合理组织大量人流进出的问题,必须满足各种工作模式和使用程序的功能要求。

5 结语

室内设计是一个内涵深广、边缘综合的专业。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们更加需要明确室内设计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使室内设计向专业的深度、广度的方向发展。现代室内设计充分运用当今最新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手法,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文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现绿色设计、人文设计、科学设计的现代精神,创造出科学合理、功能完善、舒适健康、安全高效、适用经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功能需要的适用于人类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休息、娱乐等要求的空间环境,社会必然朝着更好的趋势发展。研究室内空间功能分区的设计手法,需要更加合理的科学设计理念,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本文旨在为室内设计的科学发展提供多元化的理论支持,希望设计师们能够明确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芳,苗阳.室内空间设计[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2]马克·卡兰.建筑设计空间规划[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2004.

[3]向科.关于建筑功能的再思考[J].中外建筑,2003(04).

[4]許亮.论室内环境设计的评价方法[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7(03).

引导功能 篇6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我们发现:很多自然角都是教师自己布置的, 幼儿开始时感到新鲜, 时间长了, 自然角成了摆设。究其原因, 是教师表现出全面的包办代替———代替幼儿思考、代替幼儿动手操作, 失去了许多教育契机, 忽略了幼儿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在教育教学具体的组织过程中表现为幼儿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 如何发挥自然角的教育功能, 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成为我们研究、实践的课题。

一、放开手脚, 让幼儿自主学习, 主动发展

过去建立的自然角, 都是教师绞尽脑汁找东西, 拼凑出来的, 幼儿开始感兴趣, 可过几天就无人光顾, 无人问津了, 教师也把它遗忘了, 自然角成了任其自然发展的角落。为了让自然角真正成为幼儿主动探索的活动角, 各班进行了新的尝试。教师拿来种子, 让幼儿想一想种在哪里?有的说种在花盆里, 有的说种在易拉罐里, 有的说种在塑料瓶里等等。幼儿都按自己的意愿、办法把种子放了进去。种子靠什么生长呢?人要吃饭喝水, 种子是生物, 也需要喝水, 有的幼儿就天天给种子浇水。同样是往瓶子里放水, 有的用水泡不换水, 有的天天换水保持种子湿润, 幼儿天天盼着自己种的种子长出芽来。几天后, 用水泡的种子烂了, 变臭了, 也没发芽;保持种子湿润的发了芽, 还长得很高。幼儿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证明不能浇水太多, 水多了种子就会被淹死, 给水适量才能恰到好处。这就是幼儿在种子发芽这个实验中, 自己动手找材料、自己操作、观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的结果, 也是教师积极引导的结果。

二、自然角的教育功能, 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 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法, 幼儿正是通过观察获得了了解世界的第一手经验, 在观察中, 幼儿能不断地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了幼儿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从而进行了再次新的或更细致的观察。

幼儿看到绿豆能发芽、长叶、长高, 又从家中带来各种豆类的种子, 还有瓜子、花生, 我请幼儿把生的瓜子和熟的瓜子放在两个相连的容器里 (便于幼儿观察) , 过了一些天, 幼儿发现:装生瓜子的容器里瓜子发了芽, 而装熟瓜子的容器里的瓜子怎么也不发芽, 他们议论开了, 有的说瓜子熟了就是死了, 就不能再活了, 也就不能再发芽了。

除植物外, 幼儿还提出小动物也可以放在自然角里观察。我对他们说:你们从出生到现在, 爸爸妈妈是不是照照片、写日记, 记录你们成长的过程呀?我们也为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做一个记录。幼儿齐说好。为此, 我把家中的相机拿来, 让幼儿每天为小蝌蚪照一张相, 他们每天都观察蝌蚪, 几月几日, 小蝌蚪长出后腿, 不会写字就画出蝌蚪的两条后腿, 几月几日, 用了几天蝌蚪又长出两条前腿, 几月几日, 又用了几天蝌蚪的小尾巴不见了, 长成了穿绿衣服、四条腿的小青蛙。幼儿通过亲身体验、观察、记录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深刻地感受到万事万物都在变的道理。甚至有的幼儿提问:我们为什么没有尾巴?是不是我们的尾巴蜕化了呢?

自然角的设置直观、丰富、生动、具体, 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自然角, 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观察。春天, 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地观察了小蝌蚪变青蛙的全过程;秋天, 有些树开始落叶了, 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得知了落叶树和常青树的不同。冬天的水仙花引起了幼儿无限的遐想:“咦, 天这么冷, 水仙花还站在水边, 不冷么?”在观察中, 幼儿不仅获得了快乐, 还逐渐培养了他们观察的持久性和有效性, 在体验中, 丰富了幼儿的想象。

三、自然角的教育功能提高了幼儿的分类能力

分类是获得信息、分析信息最有效而经济的方法, 也是对幼儿而言, 益其一生的基本技能之一, 它能帮助幼儿把周围的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 有助于探索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幼儿时期的分类主要是二元分类法 (即是与否的分类) , 要求幼儿在感知的水平上将事物分成两类。自然角的创建则较好地提供了这样的场所, 幼儿通过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 学习分类、比较、归类、判断、对照等, 丰富幼儿的科学经验。比如, 不同的种子长出芽后慢慢地脱落, 长出的叶子却是一样的, 幼儿就不知道原来的种子是什么, 有的说是黄豆, 有的说是绿豆, 他们因为这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大家商量怎么辨别的方法:有的说把容器编号, 有的说把种子粘在容器外。通过讨论幼儿说出了很多分类方法。自然角让幼儿学到、学会了很难理解的分类问题。

四、创意主题, 根据季节不同创设自然角, 进一步发挥自然角的教育功能, 引导幼儿主动探索

随着季节的不同, 自然角也随之变化。经过幼儿研究, 教师启发, 幼儿根据季节不同, 以主题形式创设自然角。春天来了, 以“种子、芽、苗”为主题, 把不同的种子种在装有土、沙子、锯末的小盒子里, 观察种子的变化过程, 并和放在水里的种子作比较, 并作记录;夏天, 以“可爱的小动物”为主题, 蝌蚪、蜗牛、金鱼等, 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 为他们录像、记录;秋天, 以“金色的秋天果实累累”为主题, 观察水果、干果的变化;冬天, 以“瓶子里的根”为主题, 观察瓶子里生长的大蒜、萝卜、白菜等的实根、须根, 了解根的向水性。

引导功能 篇7

就业期望偏差是将就业期望和就业实际联系起来的理论构念, 是观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视角 (涂建明、涂晓明, 2013) [1]。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的扩大, 就业市场的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 这均考验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配置能力, 以及我国高校和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就业服务工作效率。本文试图发掘就业期望偏差影响就业问题的新视角, 以此来分析就业质量问题。与现有的研究 (冯晓玲, 2007) [2]不同, 通过设计一个跨两阶段的问卷调查, 以合理地获得高校毕业生于签约前对工作的期望值, 以及签约后实际的工作情况、学生对其就业期望的实现评价等信息。课题组在9所高校进行了800名毕业生的初次问卷, 在这批毕业生毕业前又进行了第二次问卷, 两阶段数据相互对接, 得到研究可用的样本392份, 其中签约的毕业生有250人。统计分析以此为基础, 大体描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期望偏差特征。

(一) 就业地区偏差和就业行业偏差十分明显。

通过对每个已签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和就业实际进行比较分析, 表1显示了相关的统计结果, 其中, 就业地区偏差人数的比例为42.4%, 这反映毕业生已经签约工作所处的地理区域并非其签约前期望的地域预期, 数据显示, 希望到东部发达地区就业的人数达到80%以上, 这显示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就业期望的结构性问题, 即过多的毕业生倾向于在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就业。

而就业单位偏差人数比例为64%, 这一比例显示逾六成的毕业生没有实现所想就业的行业。可见, 我国就业行业期望的结构性特征业也比较明显。这些行业偏差主要体现在较多的毕业生想去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大型国企而未能如愿, 而能更大规模地解决就业的非国有企业, 并不是大多数毕业生所想去的。

(二) 就业期望起薪偏差非常突出。

表1显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起薪偏差人数比例为76.4% (见表1) , 这个比例非常之高。仅有23.6%的已签约毕业生的期望起薪与实际签约起薪是一致的, 这表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起薪期望存在偏差非常普遍。不过, 具体数据分析也显示就业市场调控毕业生就业行为的痕迹。样本中的就业期望均值在2, 375元, 而实际起薪均值在2, 290元, 期望起薪值要高于实际起薪值。还有, 毕业生在签约前其期望起薪的分布区间 (一个区间为500元) 中, 高薪酬区间的人数较多, 而签约后的实际起薪分布中, 低起薪的人数明显增多。这反映了市场供求关系在调节毕业生就业行为, 即毕业生为了实现就业, 会根据市场的行情, 而理性地接受较低的起薪。但在高薪区也存在实际起薪高于就业实际的情形, 这反映就业起薪的复杂性特性。

表2中更细致地统计了就业起薪期望偏差程度的分布, 其通过比较每个毕业生的实际起薪和期望起薪计算得到。由表2可见, 一是具有期望起薪低于实际起薪的毕业生比例达三成, 而期望起薪高于实际起薪的毕业生的比例达四成, 后者要高出一成;二是偏差在一两个薪酬区间的低偏差是偏差的主体, 两个方向的高偏差均不足一成, 这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总体偏差程度的拉大。此外, 有两成多的毕业生其期望起薪获得就业市场的满足。可见, 表2较好地显示了就业起薪期望偏差的具体结构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 就业期望起薪高于实际起薪, 会对毕业生形成一定的心理落差, 使其就业评价降低, 并影响到其就业质量。在调查中, 这一人群比例达到四成多, 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总体就业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三) 就业期望偏差与就业质量相关性高。

我们还进一步检验了就业期望偏差与就业质量之间的相关性, 就业质量以毕业生“你对你就业期望实现的评价”五级评分来衡量。表3显示, 毕业生认为签约工作超出预期和完全实现预期的比例为17.9%, 而认为基本实现预期的比例为56.3%, 中间的基本实现评价并非都是满意的评价。这和表2中的低程度偏差人数比例是一致的, 即就业期望偏差不大, 毕业生认为就业期望基本得以实现。但是, 仍有25.9%的毕业生评价实际就业为远低于预期, 其中评价很不满意的仅占到5.4%。此外, 我们还统计了每一组就业评价对应的偏差程度均值, 发现其就业期望实现程度和偏差程度大体呈正相关关系。超出预期、完全实现预期评价的毕业生其期望偏差程度均值为0.92、0.64, 而低于预期组的期望偏差程度均值为负值。基本实现预期组的偏差程度均值为-0.06, 反映这部分毕业生的评价具有负面性, 如果扣除这部分, 正面评价就业期望实现的毕业生比例只有17.9%。这表明我们所调查毕业生的总体就业质量不高。针对各组偏差的ANOVA分析显示, 各组期望偏差程度在5%的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

二、就业期望偏差的就业引导功能分析

由上文可知, 就业期望偏差对于分析和判断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问题具有较好的透视能力, 不仅如此, 我们还认为, 就业期望偏差信息具有就业引导功能。

(一) 就业期望偏差可引导就业市场调控。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我国就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市场是否有效运转关系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现和就业质量。从市场配置来看, 就业期望偏差可作为一个关键的市场信号。一方面, 当总体就业期望偏差程度较低时, 即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找到自己期望的工作, 包括期望的起薪, 期望的行业和地区, 这是高效率市场配置的结果。而如果总体就业期望偏差程度较高, 则说明市场难以有效配置高校毕业生, 无法使得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获得其期望的工作。另一方面, 就业期望偏差的结构性问题直接反映了就业市场的结构性问题。当就业期望偏差呈现一定的结构性特征时, 如毕业生均期望到“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就业所形成的显著的就业地区偏差特征, 又如毕业生倾向于到政府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工作时所形成行业性偏差特征, 均反映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结构性问题, 亟待就业政策的调控和利用市场手段的引导。因此, 通过大样本的就业期望偏差分析, 可以发现就业市场的结构性问题, 以评估就业市场的配置效率, 为就业市场的调控措施和政府就业政策提供引导。

(二) 就业期望偏差可引导就业服务工作。

既然就业期望偏差能很好地反映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的差异, 这一信号也可以作为评价和改进就业服务工作的关键依据, 引导就业服务工作的有效安排。一是高校就业服务机构应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和个体特征包括学习、专长、经验等进行调查和分析, 形成毕业生就业期望档案, 识别出毕业生个体特征意义上的就业高期望, 做针对性的就业宣传。二是动态地把握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签约情况, 比较其就业期望和就业实际之间的差距, 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服务。三是在毕业生毕业前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调查, 把握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和就业满意程度评价, 并针对性地做毕业生就业前就业心理辅导。四是总体上分析毕业生就业期望实现, 偏差程度和偏差结构, 做到每年积累数据和挖掘就业成功和失败个案, 以用于持续地改进就业服务工作。可见,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偏差的把握和分析, 可改善高校和相关部门的就业服务工作的效率, 使得就业服务工作更具有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涂建明, 涂晓明.起薪期望偏差视角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 4:14~17

引导功能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 年10 月至2014 年10 月期间收治71 例卵巢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9 ~ 51 岁,平均年龄(27.4±3.1)岁。其中单纯性卵巢囊肿61 例,巧克力囊肿10 例,单侧囊肿65 例,双侧囊肿6 例。囊肿直径3 ~ 11cm,平均(7.3±1.1)cm。

1.2 治疗方法

采用GE-E9 彩色超声诊断仪引导,根据患者囊肿位置选择仰卧或侧卧位,选择囊腔显示最佳且距离体表最近并能避开大血管、子宫、卵巢、骨骼、肠道等邻近器官位置作为穿刺点,采用一次性套管穿刺针进行穿刺。一般单纯性囊肿选择16、18 号穿刺针,巧克力囊肿采用20 号穿刺针。穿刺针达囊肿中心位置抽取囊肿液,以生理盐水冲洗囊肿腔,腔内注入利多卡因并抽出,注入无水乙醇并抽出,反复进行4 ~ 5次。拔出针芯,无菌纱布及胶布包覆局部。

1.3 观察指标

疗效评价:卵巢囊肿消失为治愈;囊肿较治疗前缩小1/2 以上为显效;囊肿较治疗前缩小但不足1/2 为有效;治疗前后囊肿体积无变化为无效。(治愈+ 显效+ 有效)/ 总病例数为有效率。术前、术后3、6、12 个月测定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雌激素(E2)及孕酮(P),FSH ≤ 10m IU/m L作为评价卵巢功能正常指标;测定患侧动脉在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以及阻力指数(RI)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值 ± 标准差(±s)形式表示,t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3 个月治愈率为78.9%,有效率97.2% ;术后6 个月治愈率91.5%,有效率98.6%。

从表1 可以看出术后3、6 个月FSH升高,至术后12 个月FSH恢复正常。E2、P在术前,术后3、6和12 个月分泌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注:* 表示与治疗前比较,P<0.05。

从表2 可见,术后3、6 和12 个月卵巢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Vs)速度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舒张期流速(Vd)在治疗后3、6 和12 个月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阻力指数(RI)在治疗后3、6 和12 个月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P<0.05。

本组所有病例术中均未出现剧烈疼痛,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面部潮红、心悸和心跳加快等现象,4例患者有下腹部坠胀等表现,所有不良反应在数小时内均恢复正常。

3讨论

超声介入治疗卵巢囊肿不会干扰盆腔其他脏器功能,在囊肿消失后能够自行恢复原有解剖位置,对卵巢功能损害极小,因此逐渐成为一些不愿进行常规手术、有生育需求等特殊人群首选[9,10]。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卵巢囊肿机理是以无水乙醇作为介入因子,造成囊壁细胞发生脱水和蛋白变性凝固,造成细胞坏死,丧失功能,从而能够使囊肿消失[11]。

血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可直接反映卵巢功能[12,13]。本研究对术前,术后卵巢分泌相关激素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雌激素(E2)及孕激素(P)在术前,术后3、6和12个月分泌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血清卵泡雌激素(FSH)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雌激素水平升高原因可能是由于穿刺后卵巢储备功能紊乱,导致血清卵泡雌激素含量升高,术后12个月时FSH已降低至10m IU/m L以下,表明所有患者术后卵巢功能在12个月内能够恢复正常。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卵巢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和舒张期流速(Vd)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阻力指数(RI)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其原因可能是囊肿压迫周围卵巢组织血管,导致血流流动受阻,从而影响了血流速度,增加了血流阻力,治疗后囊肿消失,血管压迫解除,血流顺畅,因此Vs、Vd均显著增加,阻力指数RI显著降低。这与有研究认为该治疗方式对正常卵巢组织影响较小,穿刺后降低囊肿压力,血液供应恢复基本一致[14]。

由于介入治疗主要是抽取囊肿液并用无水乙醇固定囊壁蛋白,并没有去除囊壁,因此复发风险较高。临床上认为该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单纯性卵巢囊肿、巧克力囊肿等良性病变。因此在术前采用超声影像学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肿瘤标志物检测确定适应症,并将囊液送细胞学检查,在发现异常时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15]。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介入治疗卵巢囊肿疗效及其对卵巢功能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收治71例卵巢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介入治疗,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雌激素(E2)及孕激素(P)分泌情况进行测定。同时测定卵巢患侧动脉在收缩期的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以及阻力指数(RI)变化。结果 :术后6个月时囊肿治愈率91.5%,有效率98.6%。术后3、6个月时FSH分泌量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术后12个月时FSH分泌量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2、P在治疗后分泌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卵巢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Vs)、舒张期流速显著升高(P<0.05)。阻力指数(R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穿刺介入治疗卵巢囊肿短时间可能导致卵巢功能紊乱,约12个月可恢复正常。

引导功能 篇9

1物联化模块功能设计

1.1车牌检测识别功能

在危险品领取的全过程中, 车辆号牌的检测和识别在分为以下两个过程:

1.1.1基于地磁场变化原理, 系统采用SCM225型电子罗盘对待进库车辆进行检测, 判断处于罗盘设定的车辆方位范围内的车辆为为待入库车辆, 利用视频照相采集设备对车辆号牌信息进行采集统一编码并存储;

1.1.2统一编码和存储后通过串口通信发送至库区局域网, 并经局域网发送到库区管理系统, 并以统一编码的形式与射频识别信息进行融合并与底层数据库进行比对, 决定是否批准入库和领取等业务。

其中, 车牌识别功能实现过程如图1所示, 通过视频照相和图像处理, 将识别的车牌数字信息进行统一编码和存储, 同时实现安全等相关新的查询和比对以及危险品领取的业务流程。

1.2车辆库区引导功能

实时而准确的对车辆在库区内的行驶路线进行引导, 可极大程度的减少车辆库区内行驶时间和降低不恰当动作给库存危险品带来的安全隐患。综合运用信息射频识别、LED显示以及无线局域网通信等方式, 可实现上述功能, 引导功能设计如下:

库区的出入口安装有源射频读写设备, 感知危险品请领车辆以及相关危险品有源标签信息;库区大门安装的电子显示牌, 对请领物资库房在库区内的相对位置进行显示;库区内各路口设置电子显示牌, 显示车辆行驶方向选择引导信息;物资存放库房前设置车辆装卸物资位置显示牌, 对车停停放的具体位置进行引导, 库区内识别与引导功能整体布局如图2所示。

在车牌识别和实现过程中, 部分车牌已可实现电子读写功能, 在车牌识别中可综合采用电子读写和视频照相识别的方式进行, 随着电子车牌的推广, 该部分功能可由电子读写识别设备独立实现。

22模模块块功功能能实实现现过过程程

2.1车牌识别功能实现

车车牌牌识识别别功功能能实现硬件结构原理如图3所示, 该功能模块中中心心控控制制DDSSPP通通过过控控制周边视频模数转换单元, 将视频拍照拍摄到的包含车牌信息在内的视频图像信息转换为特定格式的数字信号, 通过CPLD模块的控制, 将512×512分辨率的图像存储到帧存储器组组中中, , DDSSPP处处理理模模块块对对采采集集存存储到的图像数据进行2.2中所述流程处理, 完成车辆号牌的识别过程并将识别到的号码信息进行保存在E2POM中, 以满足进一步的业务查询等操作需求。存储的同时采用串口通信的方式将识别号码信息发送到上位机进行应用操作。

门禁对车牌的识别需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为减少PC总线的传输等待时间, 提高功能模块工作效率, 在该部分中采用二级乒乓存储结构[3,4,5,6,7,8,9,10,11,12,13,14,15,16], 采用两片相同的静态存储器SRAM1和SRAM2, 以实现数字图像新的采集存储以及后端的计算处理同时进行, 并区分每一级存储器中的奇偶场, 处理过程中只取进行, 实现数字图像信息的轮流读取和上传。其中, 对总线的切换以及前端车牌图像视频数据的采集过程控制在CPLD中实现。

2.2车辆引导功能实现

车辆库区引导模块主要由LED显示控制电路和模块驱动电路两部分组成, 模块整体功能结构如图4所示。其中, LED显示控制部分由CC2530微控制器、供电单元、复位与振荡模块、射频读取模块及调试接口组成;模块驱动电路由模数与数模转换模块、功率调节与校正模块、降压电路以及恒流源电路组成。射频识别读取模块通过CC2530微控制器的RF-P和RF-N引脚实现库区内无线网络通信;模块驱动电路通过对脉冲PWM占空比信号的调整和改变, 实现LED亮度的平滑调节, 从而实现对库区内车辆行进的照明和引导。

3物联组网实现

物联组网结构及功能:

在门禁系统模块功能实现的基础上, 进行物联组网以实现危险品库区内车牌识别功能、车辆引导功能以及其他相关功能的整合优化, 使全系统发挥最大效用, 提升危险品仓库的安全运行效率, 发挥仓库的物联化功用, 将危险品的入库、仓储、存放以及领取等过程进行效能一体化的设计和实现。

对该库区门车牌禁识别和车辆引导综功能模块进行物联化集成, 系统采用分布式结构进行设计, 将库区的门禁管控终端系统设计为危险品领取信息感知、仓储门禁车牌识别、库区路线及位置引导、常态监测与报警、内部业务处理及数据分析与预测五个应用模块, 其物联系统总体结构如图5所示。

各部分功能模块主要功能如下:

a.危险品领取信息感知。以RFID射频识别技术为基础, 通过识别危险品领取单位或个人所配置的电子信息标签, 获取领取单位、领取人员、危险品种类及数量、领取原因及审批权限、领取后存放地点以及对应危险品领取后剩余库存信息等, 该部分信息的识别和提取并存入数据库, 作为库区管理的和业务分析的基础数据。

b.仓储门禁车牌信息识别。以视频照相和电子识别技术为基础, 对危险品领取车辆的号牌信息进行识别并与数据库中已批准单号中车辆信息进行比对, 对符合批准权限的车辆允入, 对不符合领取权限的车辆发出提示信息。随着车辆号牌的不断升级, 该部分功能的实现将全部实现电子化。

c.库区路线及引导位置模块。该模块功能的现阶段主要依托LED显示进行实现, 在危险品库区规模较大以及数字化要求程度更高的前提下, 可以依托GPS/GIS系统进行地图路线导航设计, 导航信息相对将更加强大, 但实现成本也相对较高。

d.常态检测与报警模块。危险品库区对储存环境的自然条件和要求相对较高, 将RFID、传感器以及网络技术相融合, 使危险品库区内的温湿度传感器、排风和除尘装置以及异常进入红外传感设备进行联动, 并将报警模块连接本库区管控中心的同时, 与110报警系统实现自动通联, 提升库区安全状态监测和控制级别。

e.内部业务处理模块。该模块主要针对库区管理的一般业务进行处理, 比如人员调配、财政处理以及后勤事务等, 辅助库区的物联化建设和库区日常业务的办公。

f.数据分析与预测模块。在对库区的危险品领取的全过程数据进行一定时期的存储基础上, 为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 综合利用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的分析方法, 对危险品领取和发放规律进行预测和研判的, 实现领取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的同时, 为危险品领取和调拨提供辅助决策。

上述功能模块在物联化综合集成过程中, 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aa..全全系系统统的的实实现现过过程程中中, , 应应对对底底层层数数据据格格式式进进行行统统一的标准化设计, 以简化后期各接口功能的实现和全系统的数据统一操作和使用。

b.在功能模块的实现化过程中, 应减少与其他功能模块的数据和业务耦合性, 模块与全网络结构之间通过预留的统一的数据结构进行整体调试和实现。

参考文献

[1]裘静.探讨港口危险品的仓储管理问题思考[J].中国金属通报, 2016, 11 (6) :61-62.

[2]郑贤忠.基于有源RFID技术的车辆识别与控制终端系统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8.

[3]游志胜.运动车辆识别技术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 2004.

[4]曹世华.主动式RFID阅读器与车辆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07.

[5]任守纲, 徐焕良, 黎安等.基于RFID/GIS物联网的肉品跟踪及追溯系统设计与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 (10) :229-234.

引导功能 篇10

一、設計背景

鬆江,古稱華亭,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是上海歷史文化的發祥地;原鬆江區婦幼保健院位于鬆江中心區,此次爲了擴大規模、改善醫療環境、更好地服務于廣大市民,遷至不遠的基地重新建設。

工程選址于鬆江新城區,南至其昌路,西至西林路,東至社會福利院,北鄰衛生局疾控中心,用地面積1.93hm2,總建築面積2.35萬m2,包括主樓(門急診醫技、病房綜合樓)、行政樓和婦保所三棟建築單體,其中主樓設6個護理單元(250個床位)、6間手術室。

二、設計難點

基地形狀不規整且入口狹小,如何合理布局主樓、行政樓和婦保所以及在相對局促的環境中解决門診、急診、住院、探視、辦公、後勤、污物等人流、車流問題是方案創作面臨的首要問題;同時,建築整體布局、外部流綫設定將直接影响内部醫療功能的展開,而建築首層即包含産科門診、出入院、便利店、孕婦學校、檢驗、搶救、急診部、放射科、餐廳、厨房等不同功能區,如何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内部的交通流綫和功能區域是方案要解决的重要問題;另外,婦女、嬰兒用房應有良好的自然采光、通風條件,而基地面寬較小,如何合理布置標準層護理單元,爲使用者争取最佳的朝嚮與視覺景觀,也是方案創作的重要出發點。

三、設計對策

對以上問題的分析、解决,形成了方案的設計策略,即以科學合理的宏觀流程,整合全院的功能分區,合理布置門診、急診、醫技和住院等區域,相關功能集中布置,注重資源共享,使服務半徑更合理。基于功能分析,結合基地的實際情况,確定建築布局的基本思路:建築外形尊重已形成的城市肌理,外界面保持方整,呼應已有或在建建築,形成良好完整的城市景觀,控制建設對周邊建築的不利影响;内界面主樓采用南嚮柔和的曲綫形式,既使病房樓取得良好的朝嚮,又塑造了豐富的内部空間。在充分滿足醫院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時,方案創作着力爲病人、探視人員、醫生、護士、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等提供良好的室内外空間環境,同時重視“産婦作爲健康人群”這一重要特點。

四、建築設計

1. 總體布局

院區内各單體建築沿西林路一側主出入口處由西嚮東的軸綫展開布局,行政樓與主樓分别位于主軸南、北兩側,在三層高處以連廊相連(連廊同時作爲醫療區内外空間的節點)。婦保所位于用地最西端,其退界與基地北側公共衛生中心的門樓一致,建築體量小巧、尺度宜人,作爲整個院區空間序列的引導,同時方便服務于市民群衆,滿足對外聯系的功能要求。

2. 功能分區

院區内各個單體建築的布局及建築内部的功能區劃都遵循了醫療流程的特點和基地的實際情况:

對外服務區——婦保所結合緑化廣場隔離出的區域,鄰近道路,爲市民提供方便的同時减少對院區的影响;

院前區——婦保所與主樓、行政樓之間的區域,大量門診人流在此集散,通過門診大廳進入各診療區,减少對院内生活區的幹擾;

院内區——弧形的主樓與行政樓圍合而成的區域,是住院和探視人流活動的場所。

單體建築依據醫療功能劃分樓層分區,建立穩定的功能區域,流綫清晰,避免不必要的穿越幹擾,滿足功能的適應性、穩定性,使各類人群使用空間明確,創造高效的内部醫療環境。

主樓内部空間依照“門急診—住院”分流、“醫生—病人”分流、“潔—污”分流布局。平面以醫技區爲核心,門診、急診、住院部通過水平和垂直的交通體系與其便捷聯系,各功能塊結構明確、流程清晰,獨立成區又相互緊密聯系,方便資源共享。後勤保障功能主要位于住院樓東南側,一層包括營養食堂、餐廳、庫房、設備等;二層爲中心供應。

3. 内部環境

作爲婦産科專科醫院的重要功能空間,産房最能體現婦幼保健醫院的特點和特色。新院采用了LDR家庭式産房。NICU獨立成區,便于嬰兒的監護和家屬的探視,并爲家屬等候專門設置環境優雅的區域。産休區與分娩區嚴格分離,待産與病房相連,并設置隔離待産及産房。正常嬰兒與母親同室,早産兒或缺陷嬰兒留在嬰兒監護室。醫護人員進入分娩區需經衛生通過,同時還準備有專門的洗嬰、撫觸用房。同層設置手術中心,便于應急搶救。

護理單元强調功能分區,醫生、護士、病人等人群有各自相對穩定的工作、活動區域。各類流綫分離,保證潔進污出互不交叉。護士工作區域遵循衛生、安全、便利原則,集中設置,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醫護人員工作區域適當獨立,避免外界幹擾;病房區域安静,具有良好的通風和采光。

結合産科病人主要爲健康人群的特點,設計增加了公共交流區域的設置,每層靠近電梯處均設有活動室,爲住院人員活動、接待探視者提供人性化場所。

室内設計采用暖色調,力求營造明快、温馨、舒適的環境氛圍。公共空間的設計簡潔大方,大面積使用淺色調,并以局部暖紅色强調標識性和導嚮性。

4. 建築形象

尊重鬆江城的規劃格局和建築風貌是方案建築形象塑造的文化背景。建築風格定位于古典與現代主義的結合,各單體建築風格統一,錯落有致,結合道路、緑化、廣場的布置,營造出尺度舒適宜人、文化氣息濃厚的院區氛圍。横嚮與竪嚮體量的組合、整體與細節的呼應、剛直與柔曲的交錯,塑造出人性化的現代化醫療建築形象。

5. 環境景觀

方案在總體布局時使建築物沿周邊布置,以獲得盡可能完整的緑地,爲病人提供舒適、安静的休憩場所。同時,將緑地的位置、功能與建築、人流、車流相結合,設計了兩個大型的圓形緑化景觀廣場,又通過一系列富有韵律的緑化和鋪裝將兩個廣場聯系起來,引導人流、車流進入院區,構成了完整統一的緑化景觀和道路系統。

臨西林路城市道路和婦保所之間的前景觀廣場,留出大片的緑化美化街道景觀。廣場以硬地與緑化、噴泉、小品等穿插布置,既爲大量的車流、人流各行其道創造了條件,又爲美化醫院環境、友好地處理醫院與城市的界面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主樓南面内部下沉景觀廣場使人、車完全隔離,保證了人員活動的安全,雖然面積不大,但水池、木構架與緑化布置恰當,而且橢圓形與弧形的主樓完美契合,在極爲有限的用地中創造出實用與美觀的藝術化環境。

6. 人性化設計細節

護理呼叫系統除按常規設置護理呼叫的主機和分機外,還專門在病區的走廊内設置了呼叫顯示屏。當護士站無人接聽時,呼叫分機的房間號和床號可以在走廊的顯示屏上顯示出來,護士不用回護士站就可以了解病人呼叫情况,及時爲患者提供護理。

手術室部分,從水箱出水幹管單獨設計兩根給水立管,提高了供水可靠性。采用半即熱式熱交换器,避免使用容積式、半容積式這類帶有水流死角、易滋生“軍團菌”的産品,保證了供水衛生,也節約了機房面積。

公共衛生間均采用光電感應的衛生潔具,以减少病人之間互相接觸、交叉感染的機會。

照明系統設計中,病房走道的照明可以在護士站集中控制,方便護士根據天然光的變化調節室内照度。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上海市松江区迁建妇幼保健院工程

建设地点:上海市,松江区,西林北路其昌路路口

业主:松江区妇幼保健院

设计单位: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地面积:1.93hm2

建筑面积:2.35万m2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

建筑层数:6层

设计总负责:邱茂新

建筑设计:王烨,孙,秦彦波

结构设计:汪凯

设备专业:何宏涛,严晨,王微伶,常爱青,王进军

施工单位:浙江宝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06年

建成时间:2009年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引导功能】相关文章:

广告的舆论引导功能06-06

重在引导04-21

个性引导05-08

作文引导05-11

钢丝引导05-16

受众引导05-17

自我引导05-18

监控引导05-24

市场引导05-29

引导06-02

上一篇:韩国高校下一篇:保存及使用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