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工作

2024-06-24

引导工作(精选十篇)

引导工作 篇1

一、网络媒体急需舆论引导

网络媒体信息, 具有来源的复杂性, 传播的速度快, 传播地域广, 参与人员众多, 信息量大, 互动性强等特性。极易在短时间内形成影响广泛的社会舆论。正确积极的舆论可振奋精神、激扬民气;错误消极的舆论则能扰乱视听, 混淆是非。

当虚假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和流传, 并造成舆论攻势时, 网络媒体若任其肆意传播, 将不仅破坏民众对网络媒体的信任, 且极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在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出现的网民抵制“家乐福”事件, 哈尔滨的许多网民就拒绝去家乐福购物。此时, 哈尔滨新闻网密切跟进, 不断发表评论引导网民情绪趋于理性, 展示了网络媒体引导的必要性。

二、全面、及时地做好网络舆论引导

由于网民来自社会各个阶层, 网络舆论热点反映出来的问题十分广泛, 且传播速度快, 受众广。因此, 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关键在于全面和及时。

据调查, 网络舆论热点主要体现在8方面:一是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二是涉及代表强制国家机器的政法系统、城管队伍:三是涉及代表特权和垄断的政府部门、央企;四是衣食住行等全国性的民生问题;五是社会分配不合理、贫富分化;六是涉及国家利益、民族自豪感:七是重要或敏感国家、地区的突发性事件;八是影响力较大的热点明星的火爆事件, 如艳照门、小沈阳爆红等。

这些方面所形成的舆论热点, 如不及时有效地加以引导, 极易由很小的一个事件引发情感共振。因此, 网络媒体更应全面、及时地介入新闻事件, 发布权威信息, 做出客观评论。同时, 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众多的网络信息中去伪存真, 提高网络舆论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三、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哈尔滨新闻网自建网以来, 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做了大量必要的探索和实践, 在做好网络舆论引导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

1. 利用“报网互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哈尔滨新闻网作为新闻媒体网站, 发挥自身优势开设了“编辑记者报网互动”栏目, 针对市民普遍关心的问题, 编辑记者在论坛上进行民意调查, 把网民的心态反映到受众面更广的媒体上。《哈尔滨日报》每周拿出半版篇幅摘登论坛上的网民言论, 原汁原味呈现网民心场, 吸引了更多市民的关注和参与。使其不但成为网友们言论的发表平台, 更成为百姓了解城市职能部门责任履行情况的平台, 成为各职能部门收集民生民意、解决实际问题、创建和谐社会的平台。2008年5月15日, 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主办的《对外宣传通讯》发表题为《哈尔滨“网报互动”“官民互动”共建和谐社会》的文章, 介绍了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哈尔滨新闻网承办的“议论风生哈尔滨”论坛。文章在介绍论坛推出10个多月以来发展情况的同时, 着重关注哈尔滨新闻网把“议论风生哈尔滨”论坛作为网报互动主渠道, 扩大宣传、提高影响力;加强政府与市民沟通, 推进民主化及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为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的经验, 在全国同行中引起较大反响。

2. 开办特色栏目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哈尔滨新闻网在论坛上开设了专门为市民服务的“有问必答”栏目, 针对网民提出的“分户供暖”、“乘车卡价格”等问题, 论坛版主每天都用大量时间向相关权威部门进行咨询, 认真及时地予以回复。论坛还开设了“焦点话题”网络视频直播, 针对网民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请来相关政府官员, 与网民“面对面”交流。“修房承诺为啥不兑现”、“学生小饭桌啥时能让人放心”、“整治疯狂大货车”、“关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每一个网络直播的内容都精心选择, 都是网民们关注度最高、争论最强的话题, 在与相关部门负责人的交流中, 网民的疑虑得到解答、观点得以表述, 发挥了疏导正确舆论的作用。

3. 对突发事件及时公布权威信息

在2005年松花江水遭受污染的非常时期, 哈尔滨新闻网在首页上开设滚动新闻、组织视频采访在网站上发布。每天24小时设置值班人员在网上及时播报官方即时发布的水污染情况;在“5·12汉川大地震”期间, 哈尔滨新闻网积极反应, 及时转载了新华社权威消息并删除了网络上的谣言, 同时在全国哀悼日期间, 将页面全部转为黑白、娱乐类栏目全部关闭, 以悼念在地震中死难的同胞。这些措施在第一时间对消除谣言及稳定民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4. 清理不良信息引导网民健康上网

哈尔滨新闻网在一些重大事件及敏感事件中从不“失语”, 一直坚持组织评论员撰文引导舆论:在“艳照门”事件期间, 网站以“哈尔滨新闻网响应倡议抵制不雅艳照传播”为题, 发表号召帖, 对网友的言论进行正面引导, 建立了论坛的健康形象;在“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活动中, 哈尔滨新闻网开设专题并发起讨论, 网民们在跟帖中呼吁要大兴网络文明之风, 表示应继续加大打击违法网站的力度与范围, 以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 为广人青少年建设一个美好的绿色网络家园。通过舆论引导, 网民充分肯定“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取得的成效。■

舆情引导工作规范 篇2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统计,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4.2亿人,突破了4亿人大关,使用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互联网由于具有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开放性强的鲜明特点,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表达心声、提出意见和建议的重要渠道。而工商机关肩负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重任,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百姓日常生活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及上网设施的日渐改善,网民数量不断增多,互联网中关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评论、意见及建议也迅速增多。显然,工商机关加强网络舆情的收集、分析工作,并积极主动地开展舆论引导工作,是在新形势下坚持执法为民、积极履行职责、树立良好形象的必要手段。

网络舆情既具有一般社会舆论的共同属性,也具有自身独有的一些特点

网络舆情既然属于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便具有一般社会舆论的共同属性。比如,它以某个涉及人们共同利益的问题或事件为讨论对象,有大量的公民对这个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并且形成一种具有共同倾向性的意见,这种共同意见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基于互联网的跨时空、开放性特点,网络舆情在传播方式及舆论主体等方面与社会舆论有所不同。社会舆论往往通过人们的街谈巷议、口传心授来传递信息和表达观点,并以一定的意见、情绪、态度甚至行动倾向表现出来。而网络舆情的产生、形成并发挥作用是通过互联网,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中的新闻跟帖、论坛跟帖、博客、播客以及QQ等即时通信工具、搜索聚合等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等。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网络舆情主体的网民只是社会人群的一部分,网络舆情只是反映了以网民为主的某些社会群体的意愿。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不宜简单地将网络舆情直接等同于社会整体的意见与情绪。与传统的社会舆论相比,网络舆情还具有直接、突发、互动以及内容丰富等特点。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它拓展了社会公众的公共空间,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讨论时事的便利,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使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这样,民众发表意见的渠道就更加通畅,往往在一个事件发生几小时甚至几分钟之后,就会有相关的意见和情绪等在互联网中发表和表现出来,从而使网络舆情能够直接表达民意并发挥作用。

在突发性方面,传统的社会舆论往往需要经过一个时期的酝酿和准备才能形成,因为街谈巷议等形式的局限,从事件信息传播、公众关注并参与讨论,一直到社会舆论的形成一般需要数天甚至数十天的时间。而网络舆情的形成则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出现加上大量情绪化的意见表达,在当事人不经意间,就可能迅速成为激发网络人群共同关注甚至共同谴责的导火索,使当事人在猝不及防的时候成为众矢之的。

一般来说,网上舆情的讨论主题极为宽泛,话题的选择往往是自发、随意的,任何人都有选择主题、话题和选择写什么、怎么写的自由,而网民又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因此,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能随时成为网络舆情焦点,而且各种各样的文化诉求、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标准都可以充分体现。在互联网中,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这就使网络舆情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在互联网中,只要某一问题或事件被报道或者被发现,就会引发大量网民自觉参与讨论、发表意见、进行评论,并且很容易在众多网民之间形成互动,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这种网民之间的互动、实时交流,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地表达出来,使讨论更广泛、更深入。

当然,网络舆情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许多网民受素质、学识方面的限制,或者受现实生活压力的影响,在发表意见时,容易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很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如果不加以及时引导,可能引发更多情绪化的议论甚至形成有害的社会舆论。

工商机关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及引导工作的现状

从工商机关的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及引导工作看,还存在不足,需要认真研究相关问题。

1.缺乏快速、有效的网络舆情收集及日常监测机制。

目前,各地工商机关还只是停留在人工收集、筛选阶段,难以形成日常性收集能力和持续性跟踪能力,往往只能依靠个人的感觉、经验等收集网络舆情信息,判断是否出现与工商行政管理相关的网络舆情热点问题,使网络舆情监测面较窄,反应速度较慢。当特定事件发生后,难以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中及时、有效地获取深层次、高质量的网络舆情准确信息,给科学决策以及应急处置造成困难。

2.缺乏全面、科学的网络舆情分析机制。

网络舆情分析是通过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得出一种趋向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过程。网络舆情分析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平时打好基础。但从实际情况看,各地工商机关在网络舆情分析方面还存在随意性强、方法不科学、缺乏系统性等不足,难以及时提交准确、严谨的分析报告。

3.缺乏引导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建立网络舆情收集及日常监测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分析工作,都是为了让工商机关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方面掌握主动,让网民的意见、情绪等朝着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的方向转变,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从而变被动为主动。但从目前情况看,各地工商机关还普遍缺乏引导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

工商机关应当积极采取措施,深入研究网络舆情课题,力争在营造良好执法环境、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方面掌握主动

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情况。由于网络舆情课题的理论研究刚刚起步,关于网络舆情的产生、传播、处置、引导等,人们还缺乏全面的认识。但着眼于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工商机关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网络舆情研究,在营造良好执法环境、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方面争取主动。

1.设立专门岗位和人员,切实加强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信息收集及引导工作。

如果条件允许,工商机关应当设立专门岗位,配备有专业素质的人员,负责对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信息收集工作。在网络舆情分析方面,由于涉及范围较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成立领导小组,由相关内设机构分别派代表参加监测组、调查组、信息反馈组,具体开展网络舆情的监测、评估、预警工作,并及时向本机关领导提交网络舆情分析报告。当出现某种特殊情况,需要针对某一阶段的网络舆情实施引导时,应当由本机关领导进行集体研究决策,确定引导原则及实施方案。

2.实行分层管理,建立网络舆情的信息收集和日常监测机制。

如今,互联网中已经按地域或者行业的不同细化出了不同的网民群体,形成大量的城市论坛、社区论坛、行业论坛等。网民根据自己所处的行政区域或者爱好等,选择不同的论坛登载信息、发表意见。这样,各级工商机关应当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网络舆情的信息收集和日常监测方面实行分层管理,分别针对本机关辖区情况开展工作。应当根据网络论坛或者网站的活跃程度、网民参与程度等,将网络论坛或者网站划分为不同的日常监测等级,确保对重点网络论坛或者网站实施重点监测。

工商机关应努力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收集一体化平台,加强网络舆情分析及预警工作,切实做到反应迅速,方法科学

工商机关应努力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收集一体化平台,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及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网络舆情信息自动收集系统,对重点网络论坛和重点网站进行实时监测,对海量信息自动筛选、过滤,缩短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时间,切实做到反应迅速,方法科学。在加强网络舆情分析方面,设立网络舆情评论员是一个好办法。应对评论员进行专门培训,使其熟悉网络知识,掌握统计学、心理学、新闻学以及危机公关方面的知识。评论员主要负责对涉及工商行政管理的网络舆情进行日常分析,预判其中的发展走向、舆论热点、媒体关注焦点,确定网络舆情级别和重要程度,对网络舆情走向作出正确判断。对一些影响面

大、可能导致事件升级的网络舆情信息,应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证第一时间获知事态信息。相关分析报告应当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对重要的网络舆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在建立网络舆情应急预警系统方面,应当将网络舆情管理纳入工商机关的应急处置方案。可以根据网络舆情的性质、影响程度、影响范围等方面的不同,将应急响应等级划分为特大级、重大级、较大级和一般级,实行红、黄、橙、蓝的“四色预警”,并建立相应的应急处置机制。

正确引导舆论 服务工作大局 篇3

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党报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既有向人们提供美好精神食粮的功能,也有按照市场规律求得自身生存、发展的功能。但是党报的主要功效是社会效益,它要在我们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党性原则办报,不断地向人们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为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贡献。所以,地方党报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首先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在这个前提下争取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当然,强调社会效益第一,并不是说地方党报不讲成本核算,不讲经济效益,而是要在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努力争取好的经济效益。事实也已经证明,地方党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处理得好就会带来双赢的效果。报纸办得好,可读性强,社会效果好,就能引起地方党报和政府的重视,老百姓就会喜爱它,报纸的发行量自然随之上升,进而招来更多的广告客户。广大广告客户通常都是冲着报纸的发行量和影响力来做广告的。就全国而言,舆论导向正确,发行量数十万份,广告收入数亿元的地方党报已不乏其例,他们是既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原则,又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先驱和典范。

二、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

党报的新闻宣传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贯彻团结、稳定、鼓劲的原则。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的,是我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属性决定的,是重大的原则方针。因此,党报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这一重大政治方针,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积极主动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坚持不懈地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及时迅速地传播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科学文化知识,满腔热情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伟大创造和英雄业绩,展现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充分反映我们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此来凝聚人心,鼓舞斗志。

在加强正面宣传的同时,也要注意搞好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党委、政府授予党报的一种报道职能,也是党报的一种工作职责。正确有效地行使舆论监督职能,帮助地方党委、政府改进工作,推进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地方党报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舆论监督必须做到:选题要准,应具有普遍意义。当前,新事物、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社会热点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舆论监督不可能普遍撒网、遍地开花。要选择那些既有利于推进党和政府的工作,又能让老百姓比较满意的题目报道。

要有建设意识,着眼于解决问题。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突出重点,抓住带有全局性的关键问题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监督,同时做到有始有终、有头有尾。本着化解矛盾、冷却热点的态度,本着解决问题、治病救人、改进工作的目的,进行跟踪报道、关注报道后的反映,及时报道批评对象的认识,反映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整人"。

要严谨适度,防止负面效应。批评报道要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符合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等原则;一个时期内要注意报道密度,把握好个案报道的"度"。对那些具有敏感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热点、难点问题,不要轻率触及,要以大局稳定为重,要讲政策和宣传纪律。

三、反映群众呼声与尊重主管部门意见的关系

由群工部主办的"读者来信版"是每张党报必设的重要版面,"来函照登"、"建议与呼声"、"记者调查"、"一家之言"、"有感而发"、"曝光台"等栏目,在如实客观地反映群众的呼声、建议和要求的同时,也快捷明了地向党委、政府反馈了当地的民情民意,在沟通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方面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

反映群众呼声是应当的。至于能否见报要看这些呼声和要求是否合理合法(政策)、是否带有普遍性、是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党报应当满腔热情地帮助群众解决有关问题和困难,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反映群众的意见绝不能只听某个人的片面之词,而是要通过实事求是地调查分析,把问题搞准。反映群众呼声还要防止个别人利用朋友、熟人关系,通过新闻曝光达到个人的目的。

我们的党和政府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从根本上说党和人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地方党报在处理群众反映的热点和问题时,既要认真听取群众的反映,扎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又要注意听取地方党委、政府或主管部门领导的意见。有些稿件应该送主管部门领导看一看,即使双方有不同意见、不同看法也没关系,只要事实准确,报纸可以如实报道。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基层单位的领导不愿自己的单位或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事情被曝光,但报社征求了他们的意见,就可以缩小感情上的距离,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地方党报要妥善处理好反映群众呼声与尊重主管部门意见的关系,使我们的新闻宣传既成为群众的代言人,又成为党和政府有力的舆论宣传阵地,密切新闻单位同地方政府、基层单位的关系,体察基层单位、基层领导的酸甜苦辣,激励和引导基层单位领导和地方党报一起,共同解决好群众反映的问题,真正在主管部门领导和群众之间架起一座相互理解的桥梁。

四、发挥记者积极性、创造性与遵守宣传纪律的关系

办好地方党报需要一支素质高、有创造精神的记者队伍,地方党报应当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采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借以提高新闻宣传的质量。

强调发挥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与遵守党的新闻宣传纪律结合起来。各级新闻主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新闻宣传方面的法律、法规,这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行动指南。地方党报要认真抓好这些法纪法规的落实工作,要不断地在记者队伍中进行新闻宣传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职业纪律教育。对涉及民族、宗教、人权、国家安全、军事秘密、金融经济科技秘密等问题的报道,涉及军队、武警、公检法司的报道,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严格执行有关部门的政策、规定和要求;对突发性事件、敏感问题、热点问题、重大事故、严重疫情、严重自然灾害等报道,要与有关部门的规定、要求和口径一致,以利于安定团结。

做好通联工作增强舆论引导能力 篇4

一、宣传工作跟得上

精心组织学习。指导基层电视台树立大局意识, 把地委行署重要会议精神作为学习的重点内容, 紧密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引导基层新闻工作者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突出宣传重点。深入阐释地委新战略的重要性、必要性, 把地委新战略的目的、意义讲清楚, 把我们面临的困难、压力、挑战和机遇讲到位, 把国家关于扶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各项优惠政策深入宣传好, 把全区社会的力量引导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抓好亮点宣传。通联工作注重引导基层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 采访各项工作亮点、拍摄最鲜活的画面, 从而使重点宣传持续推进、持续升温、持续深化, 最大限度地增强现场感, 人物要丰满, 新闻时效性强。增强现场感, 就是强调记者必须到新闻和事件的第一现场拿到第一手资料, 不能用万能的画面来代替现场;人物要丰满, 即关注人物工作和生活的细节和感受, 体现人文特色;新闻时效性, 就是要求新闻报道及时准确和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跟住重点报道。以地区“两会”、“夏促会”、“争先创优”、“讲文明创三优促转型”、弘扬大兴安岭精神以及其他各项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动为载体做好电视通联工作。2010年在地委宣传部的组织领导下, 大兴安岭广播电视台顺利完成了《走上高高兴安岭·穿行伊勒呼里山》、《“神州北极行”大型全国电视易地采访》等重大而有影响的新闻采访活动, 电视通联工作紧紧跟住这些重点报道, 提前出击, 主动提供背景资料, 主动采制相关花絮, 为主题宣传助力。此项宣传工作提升了我区的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 “提高素质打造精品,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双提高活动也得到了最好实践与升华。

跟住常规报道。春秋两季防火、植树、生态旅游、绿色食品业、北极光节、汽车挑战赛、夏至、冬至、我们的节日 (春节、元旦、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仲秋节) 是常规宣传报道。《全区新闻联播》节目是展示全区大事的窗口, 同时也应是全区信息的总汇, 如何在报道好领导重大活动的同时, 全面展示我区的各项成就和兴安人的崭新风貌, 是通联工作面临的问题。2010年经过通联组策划陆续播出了系列报道《魅力兴安岭》、《林区转型走新路》, 从各个侧面展示了我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精神风貌, 使整档节目画面优美、文字流畅, 节目张弛有序。

二、宣传步伐走得齐

通联工作中我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 创新工作, 进一步提高通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定期举办新闻业务、编采技术培训班、加强队伍培训, 利用技术和采编播两支骨干队伍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开展岗位技术练兵等方式, 强化学习提高, 以适应全台硬件数字化提档升级的需要。

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和合作方式, 地台及时把地委、行署每个时期的工作部署和工作重点传达到各台站, 把地委宣传部每个阶段的宣传思想和局台宣传的具体要求传达到各台站, 同时制定好每个阶段的宣传计划, 对一些重点报道选题有针对性地给予具体的指导, 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案, 做到了宣传思想传达到位, 新闻采访指导到位, 稿件编发责任到位。

加强沟通和策划。大兴安岭面积比较大, 基层台站的资源能否充分开掘, 有赖于有效的沟通和策划。我们健全和完善了沟通协调机制, 媒体协同作战机制, 为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基层台站除了保证每天及时向地台传送时效性强的动态新闻外, 还及时把当地政府特别关注和需要报道的重大新闻选题及时与地台沟通, 并建立起地方新闻重大选题预报制度, 针对预报选题, 共同展开策划, 制定报道方案, 选取报道方式, 实施联合采访。这样做的好处, 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当地重大选题的报道, 提高地方新闻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由于事先有了策划和准备, 有利于提高新闻的制作水平, 提高节目看点, 使地方新闻从过去的小、快、灵, 向着深、快、活的方向转变。

三、宣传效果叫得响

创新是电视新闻宣传工作的灵魂, 要想取得好的宣传效果, 就要坚持用改革、创新的思维谋划好电视新闻通联工作。

内容创新。在党和政府重视、社会普遍关注、百姓迫切需要上做文章。在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宣传工作中, 大兴安岭广播电视台全方位开展策划活动, 细化通联工作方案, 力争形成宣传强势。先后在《全区联播节目》上推出各县区局形象展示片;开辟“苍桑巨变30载”专栏, 全面展示30年来我区各条战线30年来取得的成绩, 通过运用同期、大量画面资料和新拍画面形成鲜明对比, 使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大兴安岭方方面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 还开辟了专栏“向我区开发建设30周年献礼”、“辉煌30年———记忆篇”等, 有点有面, 各基层台联动, 形成宣传强势。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汇报 篇5

目前,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急剧增加的上用户与不断拓展的网络新闻,使网络舆论成为经济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力量。并被大重称为第四媒体,而在当前强大的网络信息时代,我们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党的十七届四

中提出: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要注重增强“舆论引导和新兴媒体运用能力”。李源潮同志指出,“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重视网络、利用网络、管理

网络、引导网络”。提高对新兴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的认识,增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中国***)是新形势下党政领导干部刻不容缓的一门必修课。

一、高度重视网络,提高对网络舆论的认知能力

一是要充分认识、重视和尊重网络。互联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一个伟大里程碑,它带来了信息革命,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据统计,在去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亿人,上网普及率超过25%,互联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媒体,网络舆论从附属型的舆论阵地转向舆论主阵地,成为影响社会的主流舆论。通过网络,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社会的满意程度和和谐程度,网络已成为社会观念和思想的显示器,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二是要充分认识网络舆论的热点话题及其影响。涉官与涉“腐”,涉富或贫富差距,涉及社会公平正义,涉及民族主义及宗教信仰、中外话题,涉及

伦理道德,涉及百姓切身利益,涉及公共安全、重大事故、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涉及明星绯闻、知名企业或敏感地域等八个方面是网络舆论的热点话题。这些方面的的舆情应该引起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成为了解民情、引导舆论的重要参考,对待这些舆情领导干部应该要主动出击,坚决不再“躲猫猫”。

二、提高网络沟通能力和技巧,合理应对网络事件

首先要主动学习,主动接受网络。网络的方便快捷使得社情民意快速直达,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为我党快速组织动员群众、传递党和政府声音搭建了新平台,也为党正确实施舆论引导开辟了有效的新途径。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把网络作为除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之外的“第五习惯”,增加了解信息的渠道,提高信息的甄别能力,保持政治敏锐性。其次要快速反应、及时出击。某一事件一经发生,往往几分钟就有网民将相关信息发

到网上,十几分钟后就有网站转载,1个小时后网上讨论就可能达到高潮。主流媒体保持沉默的过程正是导致谣言扩散的过程,尤其是公共突发事件最容易对政府形象造成损害,必须抢占第一时间在网上发布权威信息,掌握主导权,并且要关注事前、事中和事后等关键节点上的舆情走向,及时发布事件处置的新情况,回应公众的质疑和猜测。再次还要加强学习网络语言,掌握网络沟通技巧。要使用网络通行的语言方式和特点,不能严词说教,不能官话套话连篇。对待网络事件,领导干部要坚决不做“周老虎”,惟有以坦率真诚去赢得网民信任和理解,任何推诿敷衍、投机取巧都逃不过网民的眼睛,甚至弄巧成拙,落下笑柄。

三、进一步增强对网络舆论的管理,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一是要加强网络舆论管理。网民在网上反映的社情民意,实际上也是一种信访,各级政府应将处理“网络舆论”纳

入重要工作日程,安排专职人员收集网上有关信息与材料,按期汇编,提供给有关负责领导参阅,作为领导决策和改进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民意渠道和信息来源。条件允许的,要建立完善责任部门答复机制,通过网上公布的形式,以正视听、以解民怨。二是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现实中,社会上各类矛盾几乎都能在网上形成舆论热点,几乎所有的危机事件都会在网上有所反应,网络影响日益加深。但是,由于网络舆论的管理和引导工作还不够完善,如出现了“人肉搜索”冲击法律规范、“网络推手”扰乱舆论秩序、“网民宣判”干扰司法等的实际问题,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造成社会恐慌,威胁社会稳定。网络舆论一旦出现,就必须积极应对、正确引导,坚持“学习有益的,采纳有用的,澄清有误的,抵制有害的”。三是要加强领导干部培训和实践锻炼。要发挥培训机构特别是各级党校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通过研讨、调研、模拟和现场互动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探微 篇6

关键词:网络舆论 引导 高校

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2月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2011年4月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又再次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1]由此可见,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正日益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教育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迅速提高网络舆论引导的能力和技巧,已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重要课题。调查也表明,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通过各类网络交际平台表达信仰、态度、情绪和意见等,已越来越成为高校校园网络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与校园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网络特征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具有大学生特征的不同于传统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往往表现更偏激,舆情发展趋势更迅猛,经常呈现“一边倒”态势,向现实社会生活蔓延更快影响更大。所以说加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已日趁重要而紧迫。

一、网络舆论引导是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

网络是二十一世纪的一项重大发明,是人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对人们的生活、学习、生产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65.5%,成为中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站数量为230万。中国网页数量为866亿个。[2]与此相适应的是我国高校校园网站和大学生网民发展壮大的更加迅猛,网络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大学生生活,也增加了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新途径,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的力量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当前各高校不得不重新评估网络的影响力,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前,校园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意愿表达最为集中的场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的新兴渠道。网络舆论引导不仅创造了一种网络民意碰撞交流表达的新形式,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利用网络分析校园舆情,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新途径。可以说,网络舆论引导开创了师生沟通交流的新形式。高校当前纷纷通过网络媒介与大学生开展互动,尝试构建了一种双向的沟通互馈机制。通过这种快捷高效的交流,高校的教育与管理能力将得以提升,更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从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实践来看,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具体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高校党团组织、学工部门建设网站。通过网站宣传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及时传递学校党委、行政部门的决策信息,使广大学生及时掌握学校的决策与意图。

(二)网上公示。高校学生内部的评选评优、各类奖助贷的评定等具体事务往往涉及到每位学生的切身利益,为了公开公平公正,将候选或拟推荐名单在校园网内公示,听取广大学生的评议。在制定涉及学生利益的规章制度时,相关部门也将讨论稿公布在校园网内,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与建议。

(三)校园网络新闻。高校门户网站将校内新闻进行有序的整合,提高新闻信息质量,多报道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多关注高校的改革发展成果,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受到教育与引导。

(四)网络讨论。高校党委、行政的领导成员每年定期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就校园内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通过QQ群、BBS、校园百度贴吧等网络平台与学生开展实时交流沟通,学生可以直接向领导反映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二、网络舆论引导是高校民主化管理的必然选择

根据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发布的《2011上半年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显示:中国舆论的重心已向微博转移,网民爆料的首选媒体更多转向微博。2011年上半年,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统计的网络热点事件中,18.8%的源头是微博。此前论坛、博客和新闻跟帖作为最主要的网络舆论载体的格局已经被打破。当前国家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许多的社会问题、矛盾通过网络“暴露无遗”,网络日益成为舆论集散地和放大器,网络舆论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日趋增强。对于高校而言,利用网络加强舆论引导,可以开辟一条不同于传统管理的新模式,将有助于推进高校民主化管理的进程。

(一)网络舆论引导有助于高校管理阶层真正了解学生的诉求和主张

在高校实际管理过程中,由于师生之间、高校管理阶层与广大学生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或者说沟通渠道不畅等原因,很多的学生往往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和隐秘性,在校园网上发表在课堂上、在校园里不敢讲的话或者不方便说的话,学生的真正诉求和主张往往体现在那些毫无掩饰的只言片语中。这些言论内容涉及高校的方方面面,有虚有实、有真实的表达也有刻意的渲染,但其中表达的信息是第一手资料,高校管理阶层应注重网络舆论信息的收集整理,努力开辟学生利益诉求、主张表达的新渠道,真正让我们的高校领导干部利用校园网络就能开展师生调研就能微服私访。

(二)网络舆论引导有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是真正的主人,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所以说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就必须加强师生联系与沟通。在高校现实学习生活中,由于扩招等原因,师生互不认识,缺乏沟通造成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扩大的趋势。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对学生的教育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一渠道,学生对教学的要求不能及时地上传,教师对教学反馈信息获取方式除了传统的座谈会、信息反馈会外,缺乏新的有效快捷沟通方式,造成信息冗集,师生之间隔阂加深,极易产生师生矛盾。让教师参与到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来的最大优势在于绕开现实交际中的种种限制与不便,让学生与教师在网络平台上开展真正平等的、自由的交流沟通。借助校园网络平台消除学生的自卑羞涩感,使得双方的沟通与交流更具有实效性、针对性。

(三)网络舆论引导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需要。

网络作为信息交流传播的平台,因其具固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快捷性等特点,高校党委行政的决策,特别是涉及到广大学生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往往在出台前或征求师生意见的过程中,这类话题经常成为校园网络舆论的中心议题。广大师生利用校园网、校园BBS、QQ群、聊天室、微博、电子邮箱、百度贴吧和网络民意调查等形式进行讨论、辩论,将相关决策的利弊进行剖析,这一过程也是广大师凸显主人翁精神的过程。高校管理层要用包容开放的心态面对网络舆论,要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对网民们提出的正确之处要坚持,不足之处要虚心接受及时改进,做好解惑工作。

三、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是新生事物,高校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如何开展好这项工作也需要一个实践探索的过程。根据调查研究,当前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亟待提高

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简单来讲就是能够通过网络舆论来引导、改变网民的意识, ,进而影响网民的言行。,使网民按照引导者制定的路线、方针、意图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的能力。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学习互联网新知识,学习运用新兴网络工具的积极性并不高。相当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对网络技术的掌握还满足于编辑文本、下载资料信息的阶段,既不会使用QQ群,更不知道注册运用微博。究其原因,既有来自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于相关培训没能及时跟进以及培训内容滞后等外部因素。

(二)思想观念有待转变,要能听取学生意见

校园网络舆论主要针对的是校园中发生的人与事,言论往往尖酸刻薄,针对时弊,口诛笔伐,口无遮拦。个别思想政治工作者对这一现象很反感,不习惯于被学生们评价与监督。往往校园网中出现自己不愿意听、所谓影响了学校形象的言论时,首先想的不是调查实际情况,做好解释引导澄清工作。而是封闭ID、删贴、甚至关闭网站,使得小问题演绎成大矛盾,当前部分高校用封闭校园百度贴吧的方式代替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正是缺乏正确网络舆论引导观念的表现。

(三)网络舆论引导主体不明确,缺乏合力

根据我们对部分高校的调查了解,当前还没有高校确立专门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管理部门。各高校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还处于被动状态。一旦出现突发事件,高校启动应急预案时,宣传部门、学工部门、社团、高校辅导员往往偏重于实际问题的处理,轻视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在日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领导机构、没有工作机制、没有组建相应的专兼职队伍,主体不明确,各自为阵,没能形成合力。

四、提高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路径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

网络素养是指网络社会中人们在了解掌握网络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正确有效地运用网络客观理性地分析、评价和利用网络信息的修养与技能。它包括敏锐的网络识别意识、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熟练的网络运用分析能力以及较强的网络创新能力等等。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是应对当前互联网这一“双刃剑”的最行之有效的措施,也是引导校园网络舆论回归真实走上正轨的良策。要将网络素养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要像重视专业教学一样重视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只有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提高了,学生才能在价值观多元化、信息繁杂化的网络世界里作出正确的选择,发出自己正确的声音,才能辩证客观地面对网络舆论,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中来,既是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主体,也是舆论引导的主体。

(二)畅通校园网络诉求渠道

在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参与者往往都是有意见要表达,有问题要反映。相比传统的提意见,写检举信方式而言,参与者们更愿意团结起来选择网络来传达自己的声音,这些参与者往往具有一定的共性或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人格,把他们作为有思想、有想法,有独立人格的平等个体来看待,鼓励他们大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倾听他们各自的利益诉求,把校园网络舆论看作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排气孔”和“减压阀”。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一整套上下传达畅通的网络诉求渠道,分离网络舆论引导的压力,改变引而不导的局面。

(三)将网络舆论引导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党团组织、社团等机构的作用。将网络舆论引导融入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应当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网内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时要设置网络舆论引导平台,要开展校园网络舆情分析,要及时把握网络舆情发展动态,把握网络舆论宣传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针对大学生们所关心的问题或议题,思想政治工作部门要组织撰写有深度、有说服力,学生喜闻乐见的具有普遍代表性的网络评论性文章,把握学生网络舆论导向,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氛围。这样既开展了大学生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思想向正确轨道发展,也提高了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四)创新网络舆论引导方式

根据不同类型、性质的网络舆论形态所采取的引导方式也不尽相同。当前高校开展校园网络舆论引导主要采用说服和议程设置两种方式。说服是指通过传递视听信息有意识地对接受者的言行施以影响,使接受者按照信息发出者的要求自愿地改变其态度或行为。说服方式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需求出发展开,具有很强的理想思辨色彩,是当前网络舆论引导的主要方式。议程设置是媒体传播研究的范筹。校园网络舆论引导议程的设置选题要得当,要能形成多个网络舆论兴奋点,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利用网络舆论的参与性强、互动性强的特征,引导整个网络舆论参与者改变原有状态,朝着预期引导的方向发展。这一方式对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网络舆情的发展,舆论引导方式也将由单一式向综合式方向发展。

(五)网络舆论引导与网下实际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

网络舆论是网民针对某些现实问题在“虚拟空间”中所表达的具有相对一致性的意见和情绪总和,其载体虽然集中于网络论坛,网络新闻跟帖和微博等,但网络舆论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折射社会热点问题。学生生活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网络社会两个世界里,学生在网络世界里以虚拟形式存在,其现实特征被屏蔽,但其在网络世界的言论往往比较真实客观地反映其思想状况。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主动占领网络,参与网上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教育引导。但是网络虚拟问题的根源仍在现实世界,网络舆论引导不能包治百病,许多问题还是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也就是在网下解决。譬如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满意,对学校课程设置有质疑等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逐一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好了,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也就顺畅多了。

近些年来,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应该实事求是地认识到,当前部分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应对网络舆情和舆论引导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提高认识,不断探讨新的引导方式方法。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能否规范化、制度化,并取得实效,是决定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新华网.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6/26/content_8442547.htm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107/t20110719_22132.html

The Exploration on College Campus Network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HU Ming-hu; JING Hong-yan

(Xiangn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Chenzhou Hunan 423000, China )

Abstract: Toda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network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has posed a severe challenge to all aspects of the educators of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including educational theory, ideas and management methods. The major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have an urgent need to change the concepts, and must fac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to innovative 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to guide mechanism, to improve the public opinion of the campus network the ability to boot, Only by doing so, campus network can become really understanding the situation of students, bringing together the wisdom of students, to ease an important medium of student grievances, and a good platform and a good helper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研究 篇7

一般性研究表明, 互联网使用情况与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高度相关, 青年人、高学历者一般更易接受也更便于利用互联网技术。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 是正在学习、掌握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 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 他们年纪轻、学历高, 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是最容易接受网络平台的群体, 因而也是最易受到网络舆论影响的群体。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突变期和价值体系的调整形成的关键阶段, 网络舆论强大的思想牵引力会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展与变化产生巨大作用, 如何正确认识网络舆论, 建立并完善科学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已成为网络时代赋予教育者的紧迫任务。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尚处于摸索阶段, 相应体制尚不健全, 高校网络管理情况不容乐观, 其主要体现出以下问题:一是网络管理的制度建设严重滞后, 虽然少数高校已出台了一些有关的管理制度, 用以约束大学生的网上行为, 但更多的高校仍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来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高校网络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盲点较多;二是网络管理的软硬机制不够协调, 在具体管理中既存在重视技术轻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 又有重网络文化的建设却缺乏坚强的技术保障的案例, 教育与管理一手硬、一手软;三是网络管理的运行机制落后, 各网络工作部门各自为战, 信息、资源无法实现共享, 校内网络工作无法形成合力, 既浪费大量行政资源, 又无法有效实现大学生网络舆论科学引导的目标。

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 必须探索一条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技术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体系, 建立高校内部跨部门网络工作综合联动机制。

1. 加速校园网络规范的建设, 使高校网络管理工作有规可依。

在国外, 许多高校都制定了要求师生严格遵守的一般性校园网络使用规范, 我国高校应该吸取相关经验, 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制定相应的《校园网络管理办法》、《学生宿舍网络管理条例》、《大学生网络文明公约》等规章制度, 为校园网络管理和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提供有效的规范性支撑。

2. 探索合理的网络信息审查机制。

首先, 要探索建立校园网络信息监控制度, 对大学生网络舆论中的错误认识进行正面引导, 同时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时势问题建立跟踪、交流并集中解答的舆论疏导机制;其次, 针对校园内部网络探索专人管理维护制度、用户IP地址绑定制度等监管、维护机制, 层层落实管理责任和自律机制;最后, 利用校园学生社团网站, 积极推广校园文明行为规范,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学生干部作用, 宣传、引导大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

3. 充分重视校园论坛 (BBS) 的舆论引导,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校园论坛是高校校内便捷的信息发布平台和沟通交流渠道, 也是重要的校园舆论集散地。校园论坛是高校内部最主要的舆论集散平台, 是校内网络舆情的第一线, 因此高校论坛的管理工作是大学生舆论引导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校园论坛的舆论引导工作, 首先要坚持及时引导原则, BBS中舆论的形成非常迅速, 一个焦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有可能迅速点燃论坛热情, 掌控论坛舆论导向。因此针对校内论坛中的典型舆论, 网络管理人员务必迅速定位、认真分析并及时采取对策, 积极进行引导。其次, 要坚持对等讨论的引导原则, BBS的特点是讨论自由、平等, 如果网络管理人员以教师的身份通过生硬的教条强行将观点施加给论坛中的大学生, 不但不会起到舆论导向作用, 反而会激起大学生的反叛情绪, 即使是正确的观点、意见也很难得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同。因此工作人员必须改变居高临下的角色观念, 根据网络社会“主体间性”特点以平等、诚恳的态度交流、讨论各种问题, 实现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最后, 加强校园论坛管理责任制的落实, 保障论坛在健康的舆论环境下进行理性的讨论。其中一要明确论坛章程, 规范并公开论坛规则, 赋予论坛依据规则合理编辑、转移、删除的权限, 并针对违规者提出相应的警告和制裁;二要落实版主责任制, 明确版主的具体权利与义务;三要探索校园用户实名登记制度, 提高大学生网络舆论的责任意识, 促成虚拟网络符号主体与本体间高度的道德自律的实现。

4. 由校领导牵头成立校园网络管理工作跨部门指挥领导机构, 确立高校网络工作的综合管理机制。

高校要建立由学校党政主要领导负责, 由党委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门、网络信息部门、安全保卫部门及各教学院系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网络工作领导机构综合协调高校网络管理工作和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确保网络工作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向上的教育内容、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 提升网络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思想性、实效性。同时围绕指挥领导机构打造高校网络工作的综合管理机制, 细化工作环节, 规范工作流程, 把关校园网络工作的各个环节, 细致分工、明确责任, 从高校实际出发, 协调各部门利用各种资源实现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效能的提升。

5. 探索高校网络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细化危机应急处理流程。

对突发性网络事件全程监控、定时反馈、即时引导, 既要在第一时间实施介入, 有效控制事件范围, 又要保持与高校网络指挥机构、兄弟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及公共安全部门的联系, 做到全面引导、系统控制, 把突发性网络事件的冲击控制在最小的范围, 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校园秩序的稳定保驾护航。

6. 加强高校网站的建设, 将高校网站建设成为校内信息最权威的发布平台和大学生网络学习的重要资源。

现阶段, 许多高校对其网站建设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其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部分高校网站信息少、更新慢, 学生很难从中找到详细的资料和信息;其二, 部分高校只片面强调网站的信息发布功能, 将校园网站打造成单向度的信息发布工具, 忽略了校园网站其他功能的挖掘, 既无法成为信息的交流与反馈网络渠道, 又无法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生活、学习上的在线帮助与服务。

7. 在建立、健全高校内部网络舆论引导的工作机制的同时, 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将大学生网络舆论植入其社会土壤中。

因为有效把握大学生对公共事务的评价准则才能为有效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创造前提条件, 从而依托全社会的力量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 打造跨部门的综合性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参考文献

及时引导,做好学生的降级工作 篇8

思路分析:一听到该学生反映的情况时,我很激动,好不容易考上的大学,怎么能半途而废呢?所以,我冷静下来,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思考。首先,要了解A同学想退学的真正原因;其次要了解家长对此事的看法;再次了解学生现在的成绩状况。做好前三方面的准备工作后,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做好降级学生的思想工作。

具体做法:

一、与A同学谈话前的准备工作

1. 先到教学秘书那里查阅他大一大二两学年的成绩,发现他大一一学年的成绩不差,只是大二开始突然下滑的非常严重,感觉其中必有隐情。

2. 找到现在的任课老师与教学秘书,了解到A同学由于学分不够,是必须要降级的。

3. 查看A同学的学籍表,发现该同学的家庭成员一栏中只有母亲一项,由此推断他想退学可能有经济方面的原因。

4. 与A同学的母亲通电话,了解到在他大二时父亲得癌症去世了,这件事对A同学的打击非常大;同时由于给父亲治病家里欠下了二十多万元的债务,但是其母亲的态度非常坚决,即使降级也要供孩子读完大学。了解到其家人的态度后我心里有底了。

5. 找他班的班长、生活委员、团支书等班干部了解A同学在班级的具体情况:对班级的工作非常上心,尤其喜欢体育运动,没有表现出自闭、自卑等情绪;并且学习方面俄语专业四级已经通过。

二、做好了以上四方面的准备工作,开始做A同学的思想工作

1. 让A同学尽情诉说如果降级就退学的原因。

(1)大一成绩还不错,是班级里第一个老师给起俄语名字的同学。在家里跟父亲的感情非常好,但是大二初期父亲得癌症去世,心理上承受不住这个打击,虽然自己一直在调整,但是总是不能静下心来学习,成绩一落再落。(2)父亲去世后家里欠下了很多的债务,母亲是一名农村妇女,无固定工作,况且学校的学费较贵,一人供他上学经济压力太大,自己想退学,可是母亲又不同意。因此,他想通过挂科的方式让母亲放弃让自己继续读大学的想法,然后打工帮母亲赚钱还债。(3)如果自己降级,需要五年才能毕业,自己晚一年工作,还需要多交一年的学费,这样家里的经济负担会加重。同时,自己降级会比同班同学晚一年毕业,担心会被同学们说三道四,感觉没有面子,丢人。

当A同学一边流泪一边诉说完自己的真实想法时,我也流泪了,为了他的懂事,也为了他的无奈。

2. 针对他的退学原因开始进行思想教育:

(1)采用通感的心理疗法:告诉他我能理解你的想法,因为我也是在家里非常困难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坚持读完大学、研究生的,通过此方法拉近与他的距离。(2)从对父亲的感情,对母亲的体贴中可以看出你是一个非常孝顺、非常懂事的孩子,但是孝敬母亲的方式有很多种,大学不念完去打工这是最不好的一种方法。这是一个知识的时代,大学未毕业找到好工作的几率是比较小的,要么回家去种地,要么干体力工作,这是你想要的工作吗?这样能真正帮到你母亲吗?这些结果是你母亲想要看到的吗?(3)即使降级也只是比同班同学晚一年毕业,降级后努力学习,三年后就会拿到大学文凭,并且你已经将专业课学过两年了,即使这一年学的不好,也是有一定的基础的,而且你还拿到了俄语专业四级的证书。如果退学了,这些努力都白费了。降级后咱们可以把大学学的不扎实的内容再学一遍,毕业了知识扎实也好就业,这样说来降级也不是坏事。(4)降级不丢人,俄语是比较难的专业,到目前为止比你低一级的就有好几个因为专业课跟不上而主动申请降级的,咱们要摆正心态。同时,同学们了解了你的具体情况,不但不会对你另眼相待,反而会支持你的。(5)前几天你不是要请假回家跟母亲商量这件事吗?今天是周五,下午上完课后允许你回家,但是明晚六点前务必返回,到家让你母亲给我来电话。A同学同意了,并且跟我说老师你放心,我肯定按时回来。

分析完这些后,我让学生自己冷静的思考并选择自己应该走哪条路。

该同学上轻轨后给我发了一条信息说:“老师,我觉得你对我们真的很认真负责,我一定不会辜负你对我的期望的”,我给他回复说:“这是我的工作,能帮到你我很高兴,希望你做出让自己以后不会遗憾的选择”。

总结

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了辅导员工作是一件细心、耐心、良心活。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我们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了解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建立共情,学生遇到问题时,使他们能及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与学生沟通时要多使用赏识激励的方法,多采用正强化的方式,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同时,还要尽己所能,多与学生家长沟通,对自己的工作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最后,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建立符合其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使他们能正确认识自己,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跟踪,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引导工作 篇9

一、新媒体传播对舆论引导所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为信息的传递创造新的方向,伴随互联网普及的时代,手机、电脑等移动端成为新媒体传播的有力武器。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只要打开手机就能获得社会发展的各种信息。新媒体的交互性、开放性逐渐成熟,人们也更加依赖新媒体作为自身获得信息的帮手,获得心灵的共鸣与社会的存在感。互联网在提升人们自我意识表达的同时也扩大群众发布信息的能力。互联网平台上的群众每一个人都是网络的主角,不仅记录社会的信息还传播社会信息。网络中信息传递的主体增多,信息量也在不断地扩大,民众选择信息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利以及高强的互动性。网络中信息的传递减少人权的限制,党和政府的话语权逐渐削弱,舆论的控制难度日渐升高。

新媒体的发展为社会舆论的控制带来巨大的挑战,新媒体发展的快速是企业以及政府难以想象的,可谓措手不及,在舆论的引导工作中无从下手。政府面对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能力弱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政府没有认识到新媒体对舆论引导的重要性,没有形成风险意识、创新意识、与时俱进意识。在新媒体强大的舆论造势面前显得尤为被动。二是尚未形成完善的舆论引导机制。有的机构没有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在信息传递和社会舆论走向的强大能力表现,忽视对新媒体的利用,在信息传递、信息发布、保障人民知情权的面前主导权逐渐降低。比如,在社会热点问题面前,政府往往难以出面解答人民群众的疑问,与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形成反面对比。三是领导干部的文化素养以及科学知识有待提升。某些领导干部没有与时俱进的思维,也没有终身学习的态度。他们在强势的新媒体面前难以采取果断的措施解决当前的问题。对新媒体产生的问题也以偏概全,认为舆论监督是洪水猛兽,负面新闻是打击政府职员的弓箭。

二、加强利用新媒体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措施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人们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在互联网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正反两面之间的相互博弈,观其劣势,恶劣信息的传播已经不能像传统媒体一般打压就能够杜绝。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好舆论引导工作需要采取新的措施。

(一)及时公开真相,堵截谣言传播的影响

三人成虎、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等俗语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谣言在互联网传播信息快的特点下对社会造成更大的杀伤力。解决谣言的根本办法是揭露真相,只有真相公之于众才能制止谣言的传播。因此新媒体应当谨言慎行,在网络中发布的信息一定要经过查证才能公布。此外面对网上不良信息、虚假信息要及时公布真相以降低谣言对社会的危害。

(二)政府加强管理

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原则要求媒体客观地报道新闻信息,尊重客观事实而不能扭曲事情的真相。然而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往往存在着扭曲事实真相的不实报道将舆论导向错误的方向。这就需要政府加强管理,有关政府应当及时与新媒体的负责人相互沟通,与网络负责人、记者诚信交流,建立相互信任的机制,沉着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在记者的访问中以真实的态度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扭曲事实的媒体进行惩戒,提升政府的形象与威慑力,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引导舆论,凝聚人心。

(三)建设政府的官方微博与网站,提升正面舆论的宣传力度

新媒体在社会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政府以及社会机构应当重视利用新媒体的力量宣传正能量,构建有利于政府形象的信息。微博以及网站的建设应当以传递政府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工作报告为主,以准确的用词、权威的信息传递政府的理念,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的走向,把党的群众路线拓展到网络上。

(四)抓好宣传队伍建设,构建舆论引导主力军

人才在任何行业都是发展的关键,对于新闻媒体工作者来说,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与技能。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工作者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建设一支过硬的互联网新闻宣传队伍尤为重要。首先,可以把政治坚定、具备专业技能与素质的从业人员选拔到新媒体领导岗位上来。其次,要加强对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培训与考核,不仅要在专业技能、工作能力方面进行考核,还要在道德修养、自身素质方面进行测评,努力培养出鉴别能力强、政治素养高的专业新闻媒体工作者,能够对突发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正确的措施,从而提高新闻质量,加强对社会的舆论引导。

(五)完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

舆论监督机制能够帮助机构及时掌握社会舆论走向的动态变化,分析社会信息的传递状况,及时解决不良信息、虚假信息、有违社会主义发展观信息的传递。还能够帮助机构及时预测未来信息的发展,为将要产生的危机做好应对措施。因此,要完善社会舆论监督制度,保证新闻媒体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另外,加强立法,细化法律条文,促进舆论监督的法律形成体系。

结语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信息交互的重要平台,伴随着互联网滋生的网络经济发展迅速,同样互联网信息的传递也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认知。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利用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途径,加强对社会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引导。新媒体的信息宣传非常重要,政府应当对此加以重视,深入了解新媒体发展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利用它,完成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虽然在新时期新媒体的工作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我相信,在政府、社会及相关人士的努力下,我国新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将会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新媒体逐渐形成自身的发展体系。新媒体突破传统媒体的限制,能够打破时间、区域的限制将信息进行无障碍的传递,是社会生产的一场新革命。新媒体在传播信息中充满正负两面的信息,如何利用新媒体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是政府应当思考的问题。新媒体在社会舆论的传递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也是传递民情民意,加强政府科学执政,实施民主监督的好帮手,但是由于新媒体发展的自由性,信息交互平台的多样性等为政府控制舆论带来更多的挑战。处理好新媒体舆论的管理对政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从新媒体传播对舆论引导所带来的挑战的角度出发,为如何利用新媒体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舆论,引导

参考文献

[1]李川德.社会网络媒体环境中传播方式简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3

[2]夏长勇.媒体在危机事件中扮演的角色[J].网络传播,2014

[3]时佑宇.论自媒体条件下媒体素养教育[J].青年文学,2015

[4]徐宝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新媒体密切党群关系初探[M].中共中央党校,2012

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工作探索 篇10

当代东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表明, 高等学校无论是从“为谁服务”、“服务什么”还是“怎么服务”角度讲, 都必须承担意识形态功能。我国的高等学校必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当前, 持续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 已经成了我国众多高校党委工作的新常态。但是, 就目前我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来看, 我国高校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方面仅仅做到“重视”和“加强”是不够的。因为意识形态虽然从其性质来说是抽象的, 但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容和目的却是十分具体的。一些高校之所以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 就是因为对于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容比较模糊, 目的不够明确, 导致思路难以清晰而造成的, 结果只能空喊毫无实际意义的“重视”和“加强”等空洞口号。

二、意识形态与政治信仰的关系

综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 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内容应该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至此, 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内容已经明确了, 那就是对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所涉及到的意识形态问题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价值观问题, 进行积极主动富有成效的引导。也就是说, 通过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 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坚定的政治信仰, 是衡量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核心问题。

众所周知, 政治信仰问题是一个非常严肃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一个没有政治信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一个没有政治信仰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 正是一群年轻的书生, 在极为严酷的环境下, 靠着对革命的坚定信仰, 爬雪山, 过草地, 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 最终取得了革命胜利, 创造了人间奇迹。在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 政治信仰问题也曾经是高校乃至社会各界热烈讨论的话题。例如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勇救掏粪老人的英雄故事, 就曾经引发关于人生价值与政治信仰的全国大讨论。但是, 近年来, 社会上对政治信仰问题很少关注, 以致于大学生一旦面对政治信仰问题, 往往显露出无知与怀疑, 更不用说信仰坚定了。比如, 近年来少数大学生对于刘胡兰、邱少云、雷锋等革命英雄人物的大肆质疑, 就很能说明问题。因此, 在国内价值观多元化、思想政治领域斗争日趋激烈复杂的新常态下, 在党中央号召全社会都应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 关注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状况, 对大学生加强意识形态的正确引导, 就显得迫在眉睫。

意识形态与政治信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信仰和意识形态都是人类的精神现象, 二者有着紧密的关联和相类似的本质功能:信仰是意识形态的主导成分, 是意识形态的核心;在阶级社会, 意识形态更多地是一种政治信仰, 是强化政治信仰的重要依据。意识形态只有建立在社会成员共同信仰的基础上, 才能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人们在选择政治信仰的过程中经常表现出社会整体的价值倾向, 即信仰意识形态化。

明白了意识形态与政治信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那么, 促使大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 当然不能寄希望于高校通过简单的日常程序化的意识形态工作就能实现。在当代, 意识形态有着道德的、宗教的以及阶级的多元化的表现, 而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 并且对国家发展对社会进步具有决定意义的, 恰恰就是人们坚定的政治信仰。21世纪以来全球所爆发的社会动乱乃至于“颜色革命”, 无一不是社会群体因政治信仰的改变而兴起。

我国弘扬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更应该是一种社会主流的政治信仰。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劲敌———西方民主制度及其所标榜的普世价值———的不同之处。从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前途和命运这个意义上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跟西方民主制度的最大区别应该不仅仅在于意识形态。对西方民众来说, 西方民主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能只是一种意识形态, 而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对广大的高校及其意识形态工作所服务的对象———大学生来说, 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 更应该是一种政治信仰。其实说穿了就很简单, 参与西方民主的各个政党, 不过是首先由一群人提出一种政治主张, 然后全国的人 (或是主要利益集团) 来决定是不是应该实行这种政治主张;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完全不同, 要求几乎所有的公民必须信奉这种由唯一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唯一的政治信仰, 而不是什么浅层次或者别的意识形态, 然后所有的人按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根据这种政治信仰作出的安排, 来全力为这实现一政治信仰而工作。

但是政治信仰与道德、宗教、文化等意识形态有时可能会存在冲突, 甚至在某个历史阶段还会很激烈。在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 西方人有时候很看重东方的文化, 例如能够代表东方的中国的文化或者印度的文化。西方的制度其实跟东方的文化信仰政治信仰有时是有根本冲突的。一群在恒河里欢乐地洗着泥水澡的印度人可能并不需要高楼大厦, 早九晚五和空调对他们也许是受罪。医疗保健也许能保他们长命百岁, 但他们可能更愿意遇木而枯遇火而化。东方的大多数宗教信仰中保持着尊重环境尊重其它生物尊重生死等价值观, 但是这在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主导下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中基本不复存在。

由此可见, 意识形态只有建立在社会成员共同信仰的基础上, 才能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人们在选择信仰的过程中经常表现出社会整体的价值倾向, 即信仰意识形态化。由于人们的立场方法观点等的不同, 有人看到了其积极作用, 有人则强调了其负面影响。信仰意识形态化本身无所谓好坏之分, 但如何运用却有善恶之别.由此可见, 大学生意识形态要形成正确坚定的政治信仰, 重在高校积极主动地去引导。

三、高校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工作的对策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高校要加强对教师党员干部明辨理论是非的教育引导, 要求教师严明政治纪律, 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 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敏感事件和复杂难题, 要勇于担当, 敢抓敢管, 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一) 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高校各级党委 (支部) 要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经常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情况新动向, 及时有效地加以应对, 防范和处理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矛盾问题。

(二) 搞好引导, 明辨是非。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灌输力度, 始终保持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高校教师党员干部对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 支持什么、反对什么, 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定, 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意识形态引导的问题上, 不仅要旗帜鲜明地反对、阻止什么样的意识形态, 更要旗帜鲜明地支持、促进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形成正确坚定的政治信仰。

(三) 坚守阵地, 强化管理。高校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加强宣传文化阵地管理, 不断完善和有效落实管理制度, 从源头截断错误思潮和言论的传播渠道。强化网络管理, 加强舆论引导, 净化网络环境, 不给不法分子任何可趁之机。尤其是网络阵地, 更是不能有丝毫松懈。有些高校的网络平台由于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 平台的界面设计很粗糙, 对大学生缺乏亲和力吸引力。个别高校由于管理体制机制僵化, 内容更新慢, 对于敏感信息披露回复不及时, 都可能在意识形态引导方面会造成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

当然, 意识形态工作本来就特别难做。大学生由于心智并未完全成熟, 聚集在狭窄的大学校园, 很容易受到互联网以及彼此的影响, 极易产生意识形态方面引起的突发事件。对于这项系统工程, 纯粹的理论探讨只能起辅助作用, 只能启发思维, 最根本的还是要看工作实践。期待有更多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能够关注这项工作, 也期待能有更多的专家和高校能够不断地在长期的理论研讨和工作实践中, 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意识形态引导工作的方式方法。

摘要:负责任的高校, 应该对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所涉及到的意识形态问题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价值观问题, 进行积极主动富有成效的引导, 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坚定的政治信仰, 这是衡量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高等学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

参考文献

[1]孙家学.深刻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意义[N].光明日报, 2015-4-11

[2]中办印发通报, 提出意识形态领域七个方面突出问题[EB/OL].综合重庆城乡建委网站, 2013-5-14

[3]李晓荣.略论意识形态与信仰的关系[J].理论导刊, 2014

[4]全省高校意识形态和舆论引导工作会议召开[N].湖北日报, 2016-5-6

上一篇:加强科技统计基础工作下一篇:课堂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