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引导

2024-06-27

激励引导(精选十篇)

激励引导 篇1

一直以来,贫困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世界人民最为关心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直至201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亿,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制定的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目标的国家,为人类减贫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但目前来说,我国农村贫困问题仍旧突出,返贫情况较为普遍,贫困情况依然严重。长期以来,地方政府扶贫主导权过强,各参与主体配合不足,导致扶贫工作脱离实际、不符需求,为扶贫工作增加了诸多困难,扶贫效果大打折扣。

乡村精英在农村掌握各类资源,在社区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威望,在农村民主政治、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关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反贫困方面,乡村精英也是十分关键的参与主体,对农村扶贫事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乡村精英的反贫困特质,强调政府应充分利用精英的反贫困能力,创新农村扶贫模式,并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在政府主导的扶贫开发体制下,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反贫困中来,从而激发社会扶贫工作的活力。

二、乡村精英的定义与分类

乡村精英,又称“农村精英”、“乡村社区精英”等。是以精英理论为理论依据和农村发展为事实依据而提出的概念。“精英”,意指“精选出来的少数人物”或“优秀人物”。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基于个人的能力、智力、财力、社会资本等优势条件的前提下,成为少部分掌握社会优势资源的人。而乡村精英是指在乡村社区环境下,掌握社区优势资源,社区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威望,在宗族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在农村基础治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关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个人及群体。

乡村精英大致包括几种类型:靠自身努力获得了成功,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和积极参与经济活动的富人,即乡村经济精英;在农村社区自治的基础上,有丰富政治经历的村干部,在当地或宗族中有较大的威望和号召力的村民,即乡村政治精英;较高的文化水平、有过硬的技术的个人,即乡村文化精英。

三、乡村精英的反贫困特质

我国的农村扶贫政策更强调突出政府的行动主导权,往往忽视了其他参与主体,特别是乡村精英的力量。乡村精英在过去几十年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下积累沉淀,形成了其独特的能力。这些能力使乡村精英在农村扶贫方面有其他主体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独特的社会资本背景

所谓社会资本,个人或组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因其所处的特殊位置和特殊地位,在与他人的长期交往合作中形成的人际关系和组织关系,往往这种关系可为个人或组织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利益。这种获利的能力,被称为社会资本。

乡村精英部分具有宗族或大家族背景,有着深厚的人脉和组织关系,具有独特的社会资本。这些社会资本一旦投入到扶贫工作中,能够十分迅速地号召当地各界积极参与,并快速打开局面,有效地调动各方资源,优化扶贫配置,成为村民、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引线,减少扶贫阻力。农村社区精英在当地有较好的人缘和深厚的背景,能够获得村民较为广泛的认同和理解,并积极配合其工作。

(二)经济优势与个人能力

现阶段,传统闭合的农业生产已不能满足村民特别是乡村精英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市场大环境下,乡村精英有丰富的市场活动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市场能力。大部分乡村精英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财富积累,占据了经济优势。在市场活动中,乡村精英长期面临规避市场风险和抓住关键机会的挑战,市场敏感程度高,对经济流行趋势和政治信息有较强的把控能力,能够从大量信息中提炼有效讯息。敢于承担风险,具备一定忧患意识及熟练的技术技能和管理知识。部分乡村精英不但具备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现代技术知识与生产技能,还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与市场营销知识,且注重合作。他们还具备卓越的资源整合能力。乡村精英能够快速有效地将信息、人力、财力结合并优化分配,能与其他社会群体、市场主体和政府进行对话,在社会各界积极倡导产业发展和扶贫,善于争取政府补助。

(三)思想先进民主

乡村精英大都受过教育,见多识广,很大程度上摆脱了闭塞陈旧的观念。乡村精英卓越的创新能力和对规则的理解能力,使得其政治上关注民生,对“惠农”政策有所研究,追求民主与法制,强调基层民主,积极参与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同时善于运用民主知识对村民进行现代政治思想和法制观念的教育。

文化上,乡村精英知识面广,乡村精英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接触新的思想观念,注重培训和知识更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村民,帮助其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将新的文化观念带进农村,改变农村的思想贫困现象。教育上,乡村精英普遍注重自我教育与家庭教育。在他们注重教育的理念带来反贫困能力的提升和可见的效益后,能够带动其他村民对教育进行重新审视,开始摆脱愚昧和无知,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家庭的命运,并为整个农村建设和发展培养新型人才。

(四)新型生活理念

近年来,经济和政策的“城乡二元化”现象得到广泛的重视,但生活理念的”二元化“同样不可忽视。城市普遍具有先进的生活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农村依旧保留着一些传统的陋习。乡村精英常常接触先进思想观念,且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开始逐渐尝试新型的生活理念。1.卫生方面。讲究卫生是文明与健康的体现,更是一个地区整体精神状态的体现。在许多农村依旧保持着落后陈旧的陋习。乡村精英将讲卫生的习惯带到农村,积极争取政府配合,共同治理乡村环境,帮助村民改变生活陋习,让乡村的面貌涣然一新。2.注重环保。在农村,往往认为经济要发展就要砍伐树林,这反而加剧了土地贫瘠,生态破坏,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情况进一步严峻。乡村精英在长期的健康理念和政策教育反思下,开始注重乡村环保,并发动村民构建生态农村,有利于农村的可持续绿色发展,建设和谐乡村。

四、乡村精英参与农村扶贫的政策支持

我国过去的扶贫模式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政府主体地位过于强势,其他扶贫主体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若充分利用乡村精英的角色优势,带动其积极参与农村扶贫工作,发掘农村经济活力,优化乡村的治理,必然使得乡村贫困程度大大减轻,获得扶贫效益最大化。

(一)积极引导乡村精英参与扶贫,将精英队伍纳入公共权力层,推进扶贫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并做好权力监督工作

乡村精英是乡村中最渴望从政策中获利的一部分人,也是村民利益的代表者,有较高的政治敏感度,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得政治信息,并充分了解政府的扶贫政策。政府应充分吸收乡村精英群体,鼓励其投身扶贫事业。1.聘用乡村精英为扶贫干部,动员尚在观望的村民积极参与扶贫政策和项目。2.在乡镇设置专门的扶贫部门。目前我国乡镇没有设置专门的扶贫部门,部分工作难以落实;分管扶贫的乡镇干部身兼数职,分身乏力。设置专门的乡镇扶贫部门,鼓励乡村精英参与到扶贫事业中去,一方面可缓解乡镇干部的人手不够、工作强度大的问题;另一方面,乡村精英参与扶贫可以使扶贫工作更加紧密地与群众结合,拓宽村民利益表达的渠道。

同时应避免长期的政治生活和资源抢夺,导致其他村民在扶贫资源方面的边缘化。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避免权力的过分集中。这种监督应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正式的体制监督,如设村民监督委员会,从体制上牵制部分精英过度占据政治资源,自我逐利;另一方面是非正式监督。因村民的自身文化水平、社会资本和政治理解能力的限制,许多村民对政治监督参与困难。对此,政府应采取无记名且多渠道征集意见的方式,公正客观地听取村民意见,采取最适合的方式进行有效监督。

(二)鼓励乡村精英参与产业扶贫,积极搭建多主体产业互动合作模式

政府应积极鼓励村中能人回乡创业,发掘特色产业。可通过财政补助和项目奖励等方式,为特色产业发展谋求更好的经济帮助和政策空间,有效地推动产业的发展。建议可用以下形式:1,扶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动农民参与。鼓励村民通过流转土地收取租金,或由企业或村委或合作社送种苗,并保价收购,确保企业和农民的双赢。2,金融扶持。由政府或合作社担保,支持金融机构给个户贷款。解决乡村精英创业和村民参与的起步资金和流转资金的后顾之忧。

积极搭建多主体产业互动合作模式。这种互动合作模式应包含有四个主体,分别是农业生产合作社、以乡村经济精英为代表的企业、地方政府以及一般村民。将四方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组织生产,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由地方政府负责牵头、引导和监督,扶持特色企业的发展;企业与合作社一起发展特色产业项目,合作社则将普通村民特别是贫困村民加入进来,指导村民进行生产,并为其提供保障。这种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四方积极性,实现动态灵活的产业模式。

(三)发挥乡村精英的示范作用,推进村民思想观念更新,改变农村生活方式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要解决贫困,必须从思想上“拔穷根”。乡村精英在农村社区所具有的权威和口碑,使得他们的行为举止容易被村民接受和效仿,对于农民生活习惯有引导和型塑作用。基层政府应利用乡村精英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倡导先进积极的思想观念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首先,思想观念上,要积极发挥乡村精英和政府干部的引导作用,鼓励村民主动学习先进思想观念。动员乡村精英和基层干部深入基层,对村民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与开导,促进村民思想变革;其次,生活方式上,通过表彰和宣传部分乡村精英优良健康的生活习惯,将这种潜在的影响化为直接的作用力,鼓励村民模仿与借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最后,由本地精英、干部组织动员,做好乡村清洁、卫生和防疫工作,转变生活观念,建设生态乡村。

(四)动员乡村精英投身教育扶贫,注重村民自我培训,提高村民素质。加大义务教育投入,鼓励高等教育

乡村精英大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引导示范作用,提高乡村整体文化和素质,将对当地摆脱贫困,共同达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有着深远的意义。

首先,注重对村民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提升,鼓励乡村精英对村民技能和理论知识进行培训。政府应组织村民学习有关政策法规、市场知识和现代信息知识。并组织他们到大学、企业和示范基地去学习调研,鼓励他们学习实用技术。利用乡村精英的带头作用和号召力,通过言传身教对村民产生较为直观的教化作用,起到良好的形塑影响。

其次,做好义务教育工作,鼓励村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完善“雨露计划”,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完善村镇学校基础设施,动员乡村精英参与义务教育事业。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文化精英,是重要的知识传播者。目前农村教师收入过低,生活条件艰苦,使得村镇学校师资力量过于薄弱,对适龄儿童接受教育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所以要提高乡村教师收入,增加其经济来源。重视中高职教育和技能培训,实施奖励政策,鼓励回乡优先安排工作。

(五)扶持乡村公益性组织,加强与民间组织合作

在农村,农民个体之间的协同合作的能力较差,组织化程度比较低,生产成本高、风险大,产销困难。政府要为村民提供合作的公共平台,即能够实现村民共同利益诉求的民间组织。大多农民因其个人文化水平和资源缺失的限制,没有能力自发团结起来组建这种组织。乡村精英在乡村社区有一定的权威和影响力,能够有效将村民凝聚起来,组建这种公益性民间组织。这种基于农村社区建立起来的民间组织,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资金、人力、技术等生产问题,实现产销一体化,还可以提高农民抗风险和反贫困的能力,并积极为农民表达政治诉求,实现农民自身利益。

积极与外界民间组织合作,动员乡村精英和基层干部整合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在自愿性的基础上,倡导民间组织参与扶贫,可采取“结对帮扶”办法,并建立扶贫激励机制,设立扶贫基金。调动非正式组织和成功的乡村精英对贫困事业的帮助,拉动其对慈善、扶贫的投入,激发社会扶贫领域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胡振光,向德平.参与式治理视角下产业扶贫的发展瓶颈及完善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4,(4).

[2]王俊文.当代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07.

[3]沈红.中国贫困研究的社会学评述[J].社会学研究,2000,(2).

[4]胡杨.中国农村精英研究的问题域及其整合[J].河南社会科学,2006,(14).

[5]邢成举.乡村扶贫资源分配中的精英俘获—制度、权力与社会结构的视角[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

[6]胡振光,向德平.发展与驱动:当代村落精英的社区角色分析[J].学习与实践,2014,(4).

[7]钟亦佳.乡村精英治理的制约及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3.

激励引导 篇2

(一)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对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成效的矿山,国土资源部将授予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示范矿山荣誉称号,并在示范基地建设和矿产资源保护项目中优先安排。各省(区、市)矿产资源补偿费保护项目补助经费及有关专项对使用先进适用技术的要优先安排。鼓励和支持矿山企业、科研院所申报国家97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有关科技项目,积极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

(二)依法减免矿产资源补偿费。按照《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国务院令第150号)等有关要求,对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从废石(矸石)中回收矿产品、经批准开采已关闭矿山非保安残留矿体的,可以免缴矿产资源补偿费;对从尾矿中回收矿产品,开采未达到工业品位或者未计算储量的低品位矿产资源,依法开采水体下、建筑物下、交通要道下矿产资源的,可以减缴矿产资源补偿费。

(三)加强相关政策支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考核指标标准体系“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考核项目中要将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和取得成效列为考核内容。鼓励和支持骨干矿山企业主动加强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组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创新平台,提高研发能力,加快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与推广。

引导主动参与激励探索创新 篇3

一、创设“以人为本”的人文学习环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认知心理学指出,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时,教师要重视情感的诱发和融入,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性、鼓励性和幽默风趣的语言来鼓舞与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对待一些不经常发言的学生,可以这样问他:“其他同学都说了自己的见解,你想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吗?”学生即使答错了仍要表扬,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更关注了学生成功的体验,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组织参与讨论,培养思维的开阔性

当学生对新知识疑惑不解、产生问题时,就要抓住时机释疑,解决问题。因此,在学生学习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培养思维的开阔性。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讲,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信息交流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议,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可组织各种形式让学生参加讨论,有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的,有4人一组共同讨论的,有大组讨论的,也有师生共同讨论的,这样就使一些平时不大开口的学生都有了说一说的机会。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培养他们怎样围绕中心来讨论。这样就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开阔起来,发表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如在讨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为何是(上底+下底)×高÷2时,大多数学生都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但也有一些学生把一个梯形通过割移论证,培养了思想的开阔性,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

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导”要精彩。

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师的导入语言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能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同时要注意“导”的适度性,语言简练、准确无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语言的魅力,使他们想学习,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2.巧设悬念、游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例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说:“今天咱们进行一场特别的考试——学生考老师。只要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我就能马上说出能否被2、3、5整除。”学生们高兴极了,都想把老师“考倒”。学生争先恐后的说数,教师都能迅速的回答,学生通过用除法竖式验证,发现老师的回答准确无误,认为老师神了!此时师板书课题:能被2、3、5整除的数。根据小学生好动、喜欢做游戏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实践表明,学生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才会深入思考,才能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创新意识也正是在这种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用心营造一种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乐学氛围。

四、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应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所获取的成果,以此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与创新精神。例如,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25×4时,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多种解法,并能说明理由。即使学生说得不太好甚至有错误,我仍然肯定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敢以探索不同算法的求知精神。尊重和赏识使学生体验到自我努力的价值,获得受尊重的愉悦,其创新热情更加高涨,创新意识在这种真心善意的呵护中得到较充分的发展。

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应在延伸上下工夫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探索,追求方法和策略多样化的开放性思维。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大胆猜想,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是发展创新思维的途径。

1.在解题中鼓励猜想。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向思考,激发学生猜想的欲望,培养学生猜想的兴趣。如:在括号里最大能填几?139×()<420,241×()<230。让学生推测、猜想、假设,得出正确的答案。

2.在解题中通过积极的讨论,引导学生掌握解法的多样性。

如:商店卖出黑白电视机和彩电台数的比是2∶7,黑白电视机16台,彩电多少台?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得出用按比例分配解、用归一法解、用正比例方法解、用列方程方法解、用分数方法解等方法,从不同方向得出同一结果。

3.在解题中,通过创设问题背景进行探讨,选定解题思路,也可以挖掘隐含条件,讲究解题的完美性。

如:直角三角形三条边分别为3厘米、4厘米、5厘米,求斜边上的高。通过画图分析可求出三角形的面积为3×4÷2=6(平方厘米),再求斜边的高,得6×2÷5=2.4(厘米)。对隐含条件的挖掘,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过程,为学生才智的发挥与创新提供了宽松的氛围和机会。

此外,教师可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验等练习形式,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使之乐学,回味无穷。同时,引导学生超越固有的常态思维模式,多角度、多方向、多侧面地思考问题的特性,寻求多样性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创造性和策略意识。

六、培养创新型个性心理品质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教学是教师个性与学生个性相互影响的过程。实践证明,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学科教学,偏重于共性的要求,而忽视个性的培养,这样往往导致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消失,从而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一是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二是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遇到问题要有自己的主见,不“人云亦云”,要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敢于挑战传统的权威,敢于标新立异。三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超越意识。指导学生学会反思,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善于与人合作,善于发现别人的优势,吸纳别人的长处,不断充实自我、超越自我,逐渐成为一名创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激励引导 篇4

一引导, 让每位语文教师都能成为使学生快乐的人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身心处于发展期的儿童, 教给学生应有的知识, 教会学生应有的技能, 引导学生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每个语文教师都应成为能使学生快乐的人。这也是由教师工作特点所决定的, 更是由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决定的。为此我们的语文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 增强教师自身语言的幽默感

据调查统计, 大多受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 其一般都带有一些幽默感, 因为这样, 可以使原本枯燥的课堂有活力, 使紧张、沉闷的气氛开始活跃, 减轻学生学习中的心理压力。在一堂语文课上, 我让同学们读黑板上的词语, 正在大家聚精会神读的时候, 突然教室门“啪”的一声巨响, 被风吹得关上了。这时恰好响起了下课铃声。我抓住时机, 笑着说:“看来风儿是要提醒我们可以休息了, 下课。”我和我的学生们在会心一笑中结束了这一堂课的学习。

2. 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方式

我在教学中大胆采用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整个学习过程放手交给学生,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全员参与, 共同探究, 使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去, 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结果, 更重要的是参与了结果的生成过程。

例如, 在“记一次课间活动”习作教学时, 我改变了传统的座位方式, 把学生分成4个组, 围坐在教室的四周。上课时先设计一个活动场面:学校操场上非常热闹, 让学生说说操场上有几项活动?你参加过什么活动?学生顿时兴趣盎然,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争先恐后地回答, 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然后又设计:你喜欢哪项活动?你们是怎样活动的?适时地组织学生采取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继续进行探究, 最后由学生说出活动过程。一堂枯燥的习作课变得生动有趣, 学生非常乐学。

3. 注意学生的差异性

“十根手指有所长短”, 班级中学生存在差异也是很正常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 设计不同的提问与练习, 而且还应多用鼓励与表扬, 让每位学生都能在40分钟的课堂时间里感到自己学到了新知, 掌握了技能, 减轻学困生的心理压力, 消除他们心中“语文难”的想法, 使他们轻松地学习语文。

二激励, 让教学活动成为学生体验成功的过程

教学中, 对学生激励的心理价值在于它能够给学生带来成功感, 给知识的学习带来趣味感, 因而激励就无可争辩地让教学活动成为学生体验成功的过程。

1. 教师要发扬民主精神, 充分尊重每个学生, 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让每个学生都有信心学习知识

课堂上, 要允许学生说错、做错, 做错时绝不挖苦、讽刺;要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想法;要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 敢于否定所谓的权威;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鼓励性的动作鼓励学生。如信任的眼光、热烈的掌声、表扬的话语, 多说几句:“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真厉害”“你简直就是个小老师”“你比老师有见解”, 多给学生一点鼓励, 结果会使学生感觉到“我能行”, 增加其自信心。

2. 教师要精心组织练习, 让学生学用结合

在教学中, 我们不但要在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去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 而且还要在组织练习时巧设坡度, 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让学生“跳一跳, 就能摘到果子”, 去进行这种“再创造”, 并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的信心。进行练习设计时, 应注意学用结合, 充分把握教材中蕴涵的语文应用性因素, 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在练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上, 改变封闭的单向结构为开放性的多向结构;尽可能地利用生活中的情境, 体现语文与生活的相伴;尽可能地创造机会,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耐挫训练

除了适时地设置适度的思维障碍, 扩大“现有发展区”与“最近发展区”之间的差异, 让学生“跳一跳, 就摘得到”外, 还应引导学生在经过挫折获得成功后, 回顾克服困难的过程, 寻找取得成功的原因, 进行自我反思,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反思意识, 锤炼其自信心, 使其具备更坚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学习品质。

德国著名教育家斯第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教学活动中, 通过教师的启示、激励、引导及创设一系列科学的教学程序和学习氛围, 会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每个学生每天都取得一定的成功, 在成功中体验欢乐, 提高自信和增加成功的勇气, 从而获得再进一步的动力。

我认为“快乐教育”是一个自我组织的过程。发展的动力来自内部, 即来自教师的自我组织和学生的自我组织两个方面, 两者缺一不可。教师是外力, 根本的动力来源于学生自身。教师要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教学过程变成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 使他们在语文的知识海洋中尽情遨游, 让他们从学会到会学、乐学、善学, 让他们的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学有所乐, 学有所获的目的。

激励引导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程背景; 教法艺术创新; 实践与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66-02

心理学研究显示,儿童既没有一定的责任意识,也缺乏相应的自我控制能力,唯一拥有的就是“兴趣”二字。而他们在课堂上普遍存在的“三分钟热度”有时让老师也无能为力。这一点从近两年来流行性评语中可以感受到个中意味,那就是——“小学生只要不谈学习,都显得活泼可爱。”笔者对此虽是感同身受,却从实践中总结认为,即使如成年人也是如此,有谁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能做得出色高效呢?而小学阶段的课程教学,只要稍加注重挖掘一下,各种趣味现象就会源源而来;转而注重对小学生进行激励和引导,他们的各种潜能同样会喷薄而出,则能从中收获教学两悦、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因需选用多元教法,从激励引导中诱发情感元素

关于小学生的学习问题,有人发表过这样一段“教学论”: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教师要本着长远战略性眼光,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坚持以兴趣教学为抓手,在有效调动小学生情感元素的过程中,逐步增强他们的学习意志和品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从多个角度加以积极考虑,想方设法激活教学状态,最大限度地把小学生吸引到课程教学中来。比如“生活链接法”,就是把教学内容迁移到日常生活之中,激励学生于“生活在线”情境之中自觉融进课堂。笔者在准备教学《爱如茉莉》一课之时,首先不是揭题和直接入教,而是与小学生“随随便便地拉起了家常”,这样就很自然地打开了谈话由头。在老师的引发下,小学生饶有兴致地说出各自的“家常琐爱”。就在心境已明、时机成熟的时候,笔者进行了简要地梳理和小结:生活在同一个家庭之中,像夫妻之间的相互体贴照顾,像对待自家老人的赡养和善待,像父母无微不至地关爱子女等种种行为,实是一种普普通通的现象和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种“普通和正常”,既不惊天动地也不震撼人心,却能给人传递一种温馨和幸福之感。正如茉莉花一样,不仅花形普通而且花香淡雅;然而这样的“平淡无奇”,却能散发出丝丝缕缕的芬芳和清香,令人心旷神怡。因此,我们可以把“爱”和“茉莉”用一句话连接起来。这就是我们今天即将学习的新课内容——《爱如茉莉》。如此做法,由日常生活自然导入课堂教学,既能打造或者感染學生的心境,又能从中获得某种内在认同感,对有效增强课文的阅读感悟、提升教学质效大有促进作用。

2 积极开展双边教学,从激励引导中开挖自学潜能

俗话说: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是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而且可塑性比较强,再加上他们潜藏的内在天性是极其活泼好奇的,一旦具备积极有效的外力引导,就会对此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对此,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教师要善于制造和生成无形的“牵引力量”,以激励和引导小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爆发出自身的潜能性元素,在努力提升教学质效的同时,着力培养有利于未来发展的自主探究能力。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一文中,笔者着重做了以下三件事情:首先,在新课导入时,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直观演示了秦兵马俑的系列画面,让小学生从中充分感知“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为他们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心态,从而有效发挥引人入胜的作用。其次,抓住文中的经脉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的写作方法,提出一组探究性问题:一是文中的“总—分—总”布局方法,分别体现在哪几个部分?二是本文是围绕哪一个中心句来介绍事物的?三是找出文中的一个过渡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承上”和“启下”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让小学生读懂题意后,带着思考题有针对性地分组合作探究。再次,在小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笔者本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对他们作出了必要地引导者、启发和点拨。在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下,小学生最终较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积极开展类似的双边教学活动,不但能较好地实现“三维目标教学”,而且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并激励他们的潜能尽显于此。

3 努力开发多维空间,从激励引导中发展综合素养

激励引导 篇6

关键词:物理教学,“问题引导激励法”,应用

创新教育的实施,课堂角色的全面转换要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换开始。实施创新教育,其实质就是要突破“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古老教学的程式,把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教学的战略议题,从本质上理解教材,组合教学内容,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春风化雨般渗透到物理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有物理知识之纲,而且要培养学生创新学习之策。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具备独特的物理创意,追求最优的教学效果。“问题激励法”正是物理创新教育大背景下的新生儿。

一、认知规律的启示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有人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时,人们心中总有一股不可抑制的冲动,争先恐后地抢着第一个回答它,初中阶段的学生尤其如此,这种冲动正是“问题激励法”激发出来的思维火花。火花绽放出的创造欲,会引领学生步入知识的神圣殿堂。当我们试图展示自己的观点时,智商仿佛骤然间变得很高,大脑在飞速地搜索和计算,并且智能化地扬弃着“内存”中的各种信息,生成崭新的思维。

二、“问题激励法”的运作手法

“问题激励法”要求教师具备高超的设计问题的能力,在适当的环境中恰到好处地抛出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问题,引领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团队协作跨越一道道问题坎,一步步迈进物理学宫殿。

1. 化抽象为具体

问:在前南斯拉夫电影《桥》中,游击队是怎样阻止德国鬼子进攻的?看不见、摸不着带信给电视机的角色如果存在,怎样才能让它对电视机失去控制力?

在这样的情境和信息激励下,学生们自然会从游击队炸桥破坏交通的事件跨越到在遥控器和电视机之间设计障碍物,观察电视机的反应。老师此时给出模拟电视机的红外感应器,遥控器,各式透明和不透明的物体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

当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不透明物体能阻碍遥控器对电视机的信息控制,而透明物体则不能时,成功的喜悦会更加激起他们心中的热情。

继续提问:是什么物质能穿透透明物体而不能穿过不透明物体?

答案至此呼之欲出———光。

通过问题链的层层深入,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激活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使被动的知识传授一跃而为积极主动的创新实践。

2. 将物理问题情境化

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循环过程。当学生被激发到“愤”和“悱”的状态时,问题就成为学生思维的发动机,为科学探究和创造提供恒久的动力。通过“问题”激发互动,通过互动深化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在有序的激励下螺旋式发展上升,形成思维的发散和迁移。

3. 设计“残缺”问题

在特定条件下,教师有意识地提出一些“残缺”问题,以教学内容“残”的演化为主体,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跃升。

“残”,就是缺陷或不足。人为创设一些残缺,可让学生感悟出问题的“残”之所在,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通过“寻残”、弥补“残”,引发“残”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把这种思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其深刻认识到“残”的演化内涵。

在研究串、并联电路的工作特点一课中,有如下对话:

问:请将串联电路中开关先闭合再断开,观察两只灯泡的工作状态如何?

生:闭合开关时两次灯泡同时发光,断开开关,它们同时熄灭。

问:请大家把并联电路中的开关合上,然后断开,观察它们的工作状态如何?

生:同时发光,同时熄灭。

问:你们认为串、并联电路工作特点相同不相同?

生:相同。

生:不完全相同,串联时两只灯比较暗,并联时却比串联亮。

问:它们是否就只存在这唯一的区别?

生:……

继续问:请大家把两种电路里任一只好灯泡换成烧坏的灯泡,再观察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串联电路中一只灯泡坏了,另一只也不发光,而并联电路中它不会影响另一只的发光。

问:这说明串联电路用电器相互影响,而并联电路用电器互不影响,大家想想看,你们家中的电器设备是怎么连接的?

生:并联。因为家里电灯不开时,照样可以看电视。

生:但我发现一个问题,同样是并联,在晚上家里的日光灯有时会变暗,还有时会“跳”不起来,这是为什么?

教师创设的问题背景,有助于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深刻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被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怀疑就是提出问题,而问题又是物理探究和创新的起点。问题精神的真谛正是要敢于和善于通过已有的知识去开拓未知物质世界。

三、对“问题激励法”的几点冷思考

“问题激励法”是新的教学理念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去有选择的借鉴,千万不能“拿来主义”。

1.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问题激励法”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它不能也不应排斥其他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问题激励法”的实施,确实改变以了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旧教学观念,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经历,但切忌从向另一个极端,即只重过程,不重结果,使教学成为“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表面热热闹闹,学生全无收获。

3. 关注课堂“生成”性问题。用问题激励学生,就是用思想去碰撞思想。尽管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业已对学生可能的回答和提问有足够多的准备,但仍然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答和问,这就是教师“预设”之外的“生成”。处理好这类问题,往往会更加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是一节课“出彩”的亮点所在,对这些问题不应草率收兵、敷衍了事。

4.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如何更好地把“问题激励法”与物理实验有机集合起来,发挥“组合拳”的优势,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物理世界的天空中,到处闪烁着科学真谛和物质运动规律的星光,而更广阔的领域里则悬挂着无数的“?”。作为学生进入物理殿堂启蒙者的初中物理教师,带着问题意识,给学生一些阶梯,甚至一些“磨难”,造就他们的创新意识,启迪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是我们崇高的职责。

参考文献

[1]白丽萍.物理实验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现代教育研究, 2002.1, 第一辑.

[2]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学物理教与学, 2008, (7) .

激励引导 篇7

一、住宅产业化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 加强政策引导, 强化组织保障

北京市将推进住宅产业化作为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节能减排、推进绿色施工和提升住宅品质的一项重要工作,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工作思路, 采取奖励措施, 政策积极引导,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10年发布了《关于推进本市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 全面启动住宅产业化工作。2011年发布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民用建筑节能规划》, 将住宅产业化目标任务提升为建筑节能工作的一项约束性指标。2013年发布了《北京市发展绿色建筑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北京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 将推动住宅产业化的相关工作列为实施绿色建筑的重要任务。

(二) 发挥示范带动, 推进项目建设

自2008年开始, 北京市启动住宅产业化试点示范工作, 开展了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的试点示范。通过试点工程实践和总结, 逐步形成了以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为主, 其它体系为辅的住宅产业化发展技术路径, 为全面推进住宅产业化提供了管理经验和技术支撑。

北京市以保障性住房为重点, 全面推进住宅产业化。纳入实施产业化计划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已累计超过600万平方米, 实现了保障性住房小区的整体推进。商品房项目56万平方米, 奖励面积1.3万平方米。

通州马驹桥公租房项目, 实施产业化面积16.18万平方米, 共计3004套的公租房, 综合应用了预制装修-保湿-承重一体化外墙板、叠合楼板、楼梯板、阳台板、空调板等, 是目前在建最大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保障性住房产业化项目。昌平区回龙观住总万科金域华府项目, 实施产业化面积16.16万平方米, 获得奖励面积3314平方米, 是目前在建最大规模的普通商品住宅产业化项目。

今年7月开始, 北京市规划部门在项目规划条件中明确实施产业化建设的范围和标准, 作为国土部门实施土地供应的依据, 目前已有9个项目将住宅产业化要求写入了规划条件。

(三) 在保障性住房中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

近日, 北京市出台《关于在本市保障性住房中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的若干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 并将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指导意见》提出“保障性住房实施产业化是绿色建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14年起, 凡纳入本市发展规划和年度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的公租房、棚户区改造项目应率先实施住宅产业化, 实现“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和产业化建设”100%全覆盖。

《指导意见》同时提出将积极扶持和培育若干家集设计研发、施工安装、生产制造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集团企业或联合体, 以对北京市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和产业化形成有力支撑。创新设计、施工、采购一体化 (EPC) 总承包模式等一体化招标模式, 以适应全产业链建设模式, 降低采购成本, 为企业减负。

《指导意见》提出“装配式装修”的内装工业化要求。干法施工、工厂化制造、现场装配, 将大大减少施工现场的垃圾、噪音, 降低污染, 提升装修质量, 便于后期维护管理。二是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 结合实际, 应用适合的工业化结构体系, 确保工程质量。三是大力推广绿色节能环保技术。四是推广应用工业化部品部件。

(四) 坚持技术创新, 完善标准体系

自2008年起, 北京市持续开展了“住宅建设工业化关键技术及相关技术研究与示范”、“公租房户型设计标准化、室内装修产业化和结构装配化”等二十余项住宅产业化关键技术和成套技术的研发工作, 开发了产业化施工新型工具式外防护架、住宅构件定型和无损检测技术等住宅产业化技术和产品, 取得近百项技术专利和科研成果, 为相关政策、标准、工法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加快健全和完善产业化技术标准体系, 目前已发布实施《装配式剪力墙住宅建筑设计规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程》等四个北京市地方标准。发布实施了《北京市混凝土结构产业化住宅项目技术管理要点》等一批技术管理要求和导则, 为住宅产业化的设计、施工和建设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

(五) 整合行业资源, 加快产业培育

北京市坚持科学规划, 加快产业纵向合作, 形成产业链条, 已初步形成了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北京住总、北京建筑设计院等集建设开发、科技研发、设计、生产、施工和运营管理为一体的住宅产业化集团。同时加大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

(六) 加大宣传普及, 提升能力建设

通过各种媒体途径设置专栏或专题, 广泛传播住宅产业化的科学知识, 提高住宅产业化社会认知程度;连续多年参展中国国际住宅产业博览会;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 组织住宅产业化国际高峰论坛等会议。依托试点工程, 通过公益讲座、现场观摩会、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 对政府管理部门、开发企业、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监理企业、构件生产企业管理者和技术骨干开展培训及宣传教育。定期组织公益讲座和技术培训, 提升产业化工人专业能力和水平。

二、下一阶段工作重点

北京市推进住宅产业化的目标是到2015年, 产业化建造方式的住宅达到当年开工建筑面积30%以上, 新建保障性住房基本采用产业化方式建造, 新建住宅基本实现全装修, 产业化住宅不少于1500万平方米;形成4至5个规模化住宅产业化示范居住小区;形成3至4家大型部品生产骨干企业, 培育4至5家大型住宅产业集团和联合体。

近期, 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规划委等部门正加紧研究在商品房中进一步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政策。同时, 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开展预制构件生产企业规模布局的调研工作, 全面梳理京津冀区域的预制构件生产企业现状和规模, 支持建设若干家预制构件生产企业, 使生产能力适应住宅产业化建设的需要。加强市场培育, 积极培育集设计、生产、施工、安装于一体的大型全产业链集团企业或联合体。

激励引导 篇8

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考试考查的是学生的语文修养, 而我们平时讲解的只是有限的几个知识点。语文修养是无止境的, 我们常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宽, 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所以一个学生的语文修养绝不是几节课或一本语文课本所能支撑的。因此, 必须开阔学生语文学习的天地, 而课外阅读正是培养学生语文修养、增强其语文功底的一个阵地。那么,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如何参与学生的课外阅读呢?笔者的体会是:既要大力倡导、激励, 又要正确引导、规范。

一、教师的倡导、激励能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动力

我们常把知识比作浩瀚的大海, 而课本知识只是这大海中的一朵浪花, 大量的知识在教科书外。中学生不大可能, 也没有必要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取大量知识, 于是通过课外阅读来获取知识、开拓视野便成为最现实、最可行的方法了, 语文知识的获取, 语文修养的提高自然也是如此。

但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如何呢?前两年, 我曾在所教的两个班做了一次调查:全部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名人传》《童年》等世界名著的, 无一人;看过《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繁星·春水》等中国名著的仅有10%左右;平时喜欢看《青年文摘》《读者》《散文选刊》等优秀报刊杂志的仅有25%左右。中学生阅读面如此之窄, 阅读量如此之小, 语文修养自然是令人担忧的。

这时, 语文教师的首要工作便是大力倡导课外阅读。我常利用班会课的时间, 利用平时和学生谈话的时间跟学生讲道理, 分析课外阅读对于提高语文修养的意义, 分析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意义。至少使学生从道理上懂得确实有必要通过多看书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但是我发现这样口头上宣传、鼓动并不能完全点燃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于是我又做了两项工作:

1.身先示范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首先得有一桶水。”要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 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个好读书的人。这样才能起到榜样作用、示范导向作用。应该说我从学生时代起, 就比较喜欢读书, 读的书也比较多, 比较杂, 只是时间多安排在星期天、睡觉前。为了更好地倡导学生多看书, 我采取了一些方法。

首先, 我常常将近期看的一些好的书、报带到教室。尽管这些书和讲课无关, 我也把它们连同课本、教案一起带进课堂, 并且有意、无意地忘在讲台上, 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感受到老师原来一直看课外书。其次, 我还利用一些空闲时间, 有时甚至在讲课过程中跟学生聊自己从书报中看来的知识, 并时不时地给学生读一些精彩的片段、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 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老师的许多知识原来是从课外书中撷取到的。

榜样是最好的宣传, 老师的身先示范是倡导学生大力进行课外阅读的最好的方法。

2.树立榜样

如果说老师与学生之间还有一段距离的话, 那么来自学生中的榜样的力量对一般学生更有感染力。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更好地倡导学生课外阅读是大有益处的。学生中总有喜欢看书的, 总有知识面比较广的, 我们做老师的就应该具有这样的“慧眼”:很快地发现他们, 隆重地在同学面前“推出”他们。使这些同学能体会到他们的特点原来就是老师眼中的优点, 使其他同学也体会到具备这些优点并不难。

一次作文评讲课上, 我读一位女生作文的第一段:“夜深了, 泡上一杯茶, 静静地坐在床上, 一霎间, 亲情的浓浓淡淡, 如同这杯中静谧的茶, 握在手中热乎乎地散发出不尽的思念和感动。”读完我随口点评:“这个开篇好, 意境好, 很优雅, 有点像席娟的风格。”这时, 这位学生站起来红着脸说:“我就是模仿了席娟一篇散文的开头。”我马上说:“这不是抄袭, 这有什么难为情的?中学生看了好的作品, 就是要有意识地学习、借鉴、模仿。到最后能很自然地写出一些好句子, 构思出一些好的表达形式, 我们课外阅读的目的就达到了。古今中外, 借鉴别人而成功的例子数不胜数。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咽”就是借鉴了唐代王维的“执手相泪望, 欲语竟无言”, 毛主席的“一唱雄鸡天下白”就是套用了唐朝李贺的“雄鸡一唱天下白”, 辛弃疾的“不尽长江滚滚流”就是借鉴了杜甫的“不尽长江滚滚来”, 琼瑶的《在水一方》中的景物描写就是借鉴《诗经》的《蒹葭》……这时, 我发现同学们都激动了, 他们似乎找到了灵感。从此之后, 他们都能从书海中去搜索一些好的语句, 来润饰自己的文章。

确实, 课外阅读是花时、花力而又不能立竿见影的工作。在同学们未能认识到它的意义时, 老师一定要大力倡导激励并亲身实践。就我的经验, 由于做好了倡导工作, 我所教的两个班, 在课外阅读上都感兴趣了, 读书气氛很浓郁, 并且这种良好的习惯贯穿了初中三年。我想, 他们在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后, 如果仍然能够坚持这样的习惯, 一定会大有收获的。

二、教师的正确引导和规范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获益的关键

“书海茫茫”, 确实, 现在的中学, 图书几万册, 杂志几百种, 更不用说外面还有这么多的书店、书摊了。如果一个学生盲目地一头扎入这书海中, 就像是一叶毫无装备的小舟驰入了茫茫的大海, 即使不被汹涌的波浪掀翻而沉入海底, 也会很快就迷失了方向。在学校中不是常见一些学生整天沉迷于课外书而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的现象吗?不是常有学生因受黄、毒书刊侵蚀而导致道德滑坡乃至沦丧的事例吗?所以做老师的在大力倡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 一定要作正确的引导和规范。怎样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课外阅读呢?我们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

1.适当限制

书有好坏之别, 优劣之分。有的是供学习的, 有的是供消遣的, 有的能陶冶身心, 有的只会腐蚀灵魂, 就从这一点看, 老师也要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上作出一些限制。再则, 从学生的阅读现状看, 也必须作出某些限制。现在中学生课外阅读面很窄, 课外阅读量很小。但从另一种角度看, 许多中学生一直在从事课外阅读。我还做过一次调查:中学生中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同学课外常看卡通书, 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同学课外喜欢看港台言情书, 甚至还有偷偷地看黄色书刊的。而这些书对中学生的学习、对增强中学生语文修养、对提高初中学生思想素质, 都是无益甚至是贻害无穷的。所以, 我在课堂也好, 在平时也好, 一再明确向学生宣布不要看、不准看这些书。

2.确定阅读专题

一般的阅读是淡化功利的, 但中学生课外阅读应该是有目的的———那就是增强语言修养, 扎实语文功底, 最终提高成绩。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 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明确一些阅读专题。

在这方面, 有时我让学生用一段时间专门看一些表现亲情的作品, 有时让学生专门看一些表达某种生活哲理和人生感悟的文章;有时让学生专门研究、品味一些好文章的开头, 或者是文章中的精彩的抒情、描写片段;有时让学生通过阅读研究好文章的选材, 或者是好作品的形式结构……

由于学生在阅读时有了明确的专题, 在茫茫书海中, 他就不至于迷失方向, 他的阅读也成了一种主动的、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最终也必定有或大或小的收获。

3.定期交流体会

阅读是个体性的劳动, 而学生个体的眼光不可能是非常开阔的。他的选择也是有限的, 并且他也不一定清楚自己所看的书是不是对自己、对学习最有益的。这时, 就要发挥群体的力量, 定期交流读书体会, 这也是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一个好办法。

我的做法是, 每星期召开一次读书交流会, 请学生讲讲一星期中看了哪些书刊, 交流一下读书的心得, 读一下自己的读书摘记。这样做的好处是, 一个人的体会, 能引起许多人的思考, 一个人的收获, 能激起大家的兴趣, 尤其是同学提供的精彩的摘录, 对于不大懂得如何阅读的同学, 尤其具有启发意义。而且通过交流, 这种课外阅读就又改变了其原先“个体活动”的特性, 而具有公开性、群体性的特点了。这样也促使学生不去看那些无用的、无聊的甚至有害的书刊了。

4.提供用武之地

学以致用,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其目的也是现实的, 也是带有功利性的, 如果学生在课外阅读上花费了很多时间, 却看不到自己有什么长进, 或不理解这样阅读对自身有什么好处。那么, 老师再进行宣传、引导, 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不可能长久保持。这时, 我们就要为学生提供用武之地, 使他通过阅读而增进的语文修养能表现出来。使他也切实体会到自己的不断进步, 使他不断尝到读书的甜头。这也是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课外阅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实际教学中, 我总是多设计一些涉及课外知识的问题。如文学常识题, 情景创设题, 精短的议论题, 名著赏析题等等。许多阅读面比较广的同学, 平时积累的东西有用武之地了, 他在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 也真切地体会到了课外阅读对提高自身语文修养的益处, 他的阅读兴趣也就更浓了。同时, 对课外书籍的辨别、选择能力也就进一步提高了。所以这里讲的“提供用武之地”也起了对课外阅读作引导和规范的作用。

激励引导 篇9

一、高校图书馆运用一般激励方法的局限性

1. 常用激励方法本身有局限性。

图书馆在对馆员激励时, 使用的激励方法一般有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奖惩激励、竞争激励、目标激励等, 但这些常用激励方法本身存在局限性, 如:物质激励功能狭隘、作用范围有限、作用效果短暂、成本较高、忽视精神追求、易产生“一切向钱看”等副作用;有些精神激励方法, 如职称晋升、评奖评优, 一方面受名额限制, 另一方面对已晋最高职称、晋升无望或对荣誉并不看重的馆员, 激励作用甚微;一些激励方法运用在不恰当的时机, 或使用不自然的方式, 往往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甚至会诱发逆反心理;采取有些激励方法时公平问题难以把握, 馆员感到不公平, 会产生失望情绪, 不再努力工作, 激励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管理者如果随机选用激励方法, 不能稳定地激发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励效果难以持久。

2. 高校图书馆对馆员运用一般激励方法的局限性。

对馆员实施的一些激励, 有时涉及财务和人事管理权。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内设机构, 其财务和人事管理权要受到学校授权范围的限制。如:物质激励时受到工资、奖金发放权的限制;对馆员进行奖励或处分受到奖惩决定权的限制;职称晋升纳入学校的总体管理, 馆员是否有机会晋升或是否能得到晋升, 图书馆的影响是有限的。因此, 高校图书馆对馆员一般激励方法的使用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图书馆对馆员激励应重视“引导高层次需要”

1. 以引导馆员高层次需要激励馆员很有必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A.H.Maslow) 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 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前两种需要主要来自生理的需要, 属低层次需要, 后几种需要主要来自社会性的需要, 属高层次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图书馆馆员是独特的群体, 有其特定的职业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 物质待遇已不是唯一的需求。按照人的需要满足规律, 他们应当由以满足生理性需要为主过渡到以满足社会性需要为主, 而且应当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然而, 并不是所有人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之后, 就一定会自发和正确地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满足。贪图无节制的物质享受、不思进取者;追求不适当、不健康精神需要者;采用不正当的方式、手段满足高层次需要者也不是没有, 这就需要对馆员的需要进行正确引导。因此, 新的历史条件下, 馆员生存和安全需要已基本满足, 更希望与他人交往, 得到承认和尊重, 尤其需要一种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实现。要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应更多地关注其精神生活, 重视引导馆员高层次需要。

2. 馆员高层次需要是可以引导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是可以引导的。高层次需要, 是个人的内在需要, 个人的思想、认识、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都是其天然相通的桥梁。人的思想、认识、动机、兴趣、情感、意志都是人的心理因素, 这些心理因素会受到外界的各种影响而发生变化。在馆员低层次需要基本满足以后, 就具备了向高层次需要转化的基本条件, 引导者通过深入研究了解其志趣、意向,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可以促使其较快地将主导需高由低层次上升到高层次, 把不适当不健康的需要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三、引导馆员高层次需要的优越性

正确引导馆员高层次需要, 方法灵活、方便、多样;能够从深层次影响馆员的思想、观念, 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进而从根本上影响其行为。正确引导馆员高层次需要, 作用持久而少有副作用, 相对于其他常用激励方法, 有较大的优越性。

1. 引导“高层次需要”, 有利于较快实现馆员的主导需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

马斯洛指出, “人的需要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一个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 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取得较好的物质利益, 在现阶段既是生存的条件, 也是正当的需要, 但人并不是仅为了物质利益而工作, 及时掌握馆员心理需求动态, 在尽可能关心和满足低层次需要的同时, 更多地关注实现高层次需要, 适时采取措施, 引导馆员向高层次需要发展。只有使馆员具有较高层次的需要, 才可以避免他们沉湎于低层次需要, 斤斤计较物质上的得失。他们才会树立起爱岗敬业的思想, 乐于钻研, 不断进取, 促进图书馆工作发展。

2. 引导“高层次需要”, 能够帮助馆员把握“高层次需要”,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引导, 一是能帮助馆员正确区分正当需要和非份要求的界限。合理正当需要的满足必须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根本前提, 贡献应该大于索取, 这样社会才能发展。二是能帮助馆员正确处理个人需要和国家、社会需要的关系。个人的需要必须和国家、社会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 与自觉的牺牲奉献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脱离了集体需要的个人需要是不值得提倡和满足的。三是帮助馆员正确认识和把握满足高层次需要的“度”。对过份的需要和不可能实现的要求要帮助其调节心态, 正确对待。通过引导, 使馆员明白何种自我实现需求是正确的, 何种自我需求是不合时宜的。只有这样, 才能使馆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控制其自我意识的过度膨胀。

3.“引导高层次需要”, 有利于激励目标实现, 更符合“以人为本”理念。

馆员激励的目标是利用激励手段充分发挥馆员主观能动性, 发掘馆员的内在潜力,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促进图书馆各项工作发展。激励要想达到理想效果, 必须充分激发被激励者的自觉性、主动性。针对馆员高层次需要, 从思想上给予积极的引导, 引导建立和谐的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 相互尊重、团结协作, 避免出现拉帮结派和层次隔阂;引导馆员对组织目标有认同感、义务感, 就会产生积极态度和自觉的精神力量, 从而迸发出一种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奋斗的驱动力。通过对馆员高层次需要的正确引导, 以引导来代替权威和命令, 由引导来协调组织馆员的行为, 能促进馆员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全面提高, 把外在的激励手段所产生的激励力量, 内化为馆员稳定的、持久的、自觉的内驱力, 有利于实现激励的目标。更符合以人为本重视人、依靠人、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塑造人、最终完善人的管理理念。

4. 引导馆员高层次需要, 利于高层次、高素质人才脱颖而出, 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

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 馆员是关键因素。馆员的水平, 决定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有高层次高素质人才, 才有高服务水平。引导馆员向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发展, 倡导和鼓励创新, 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 提高实现人生价值的自信心、主动性、积极性, 有利于图书馆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脱颖而出。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在各岗位超越自我, 超越同行, 开拓创新, 带动整个馆员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将使图书馆服务上水平上层次, 最终实现整个图书馆的发展。

三、引导高层次需要应注意的问题

1.应注意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疏导相结合。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引导馆员高层次需要”的基本内容, 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 还要注意发现馆员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如馆员实现自己高层次需要过程中, 遇到这样或那样不顺心、不如意的问题, 有些可能是思想认识上的原因, 有些可能是心理上的疙瘩, 或是二者兼有, 此时, 应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疏导相结合, 对症下药进行疏导, 引导其解开心结, 放下心理包袱, 轻装前进。

2.应注意一般性引导和个性化引导相结合。馆员都有实现高层次需要的需求, 因此, 对所有馆员的高层次需要都要注意引导。但是, 具体到每个馆员, 其高层次需要的内容, 都会有所不同。如有的馆员希望得到领导的信任, 和同事们搞好关系;有的馆员希望业务水平提高, 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价值等。对不同的馆员进行引导时, 不能千篇一律, 仅停留在一般性引导上, 应当针对每个馆员的不同需要, 不同情况, 有的放矢地引导:有的是对其表示更多的关心和重视;有的是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的是帮其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计划, 实现自我价值等等。

3.应注意显性引导和隐性引导相结合。对馆员高层次需要进行引导时, 说服、教育等显性引导是一个重要方面, 但过于功利化的教育不仅难以引起馆员的共鸣, 反而常常引起教育对象的反感, 效果不佳。良好的馆风, 积极向上的氛围等隐性引导因素却能潜移默化的影响馆员。因此必须注意显性引导与隐性引导相结合, 在做好显性教育引导工作的同时, 应当树立良好的馆风, 形成倡导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领导带头率先垂范, 公平公正弘扬正气;求真务实比干劲, 爱岗敬业比贡献;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与人为善、珍视和谐人际关系的氛围;创设一个能让人全面发展的环境, 引导馆员自发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摘要: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有效地运用激励理论, 合适地采用激励方法, 可最大限度地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由于激励方法的本身以及高校图书馆运用一般激励方法的局限性, 难以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引导高层次需要”应成为高校图书馆激励馆员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激励,引导,高层次需要

参考文献

激励引导 篇10

生物化学是当今发展最快的前沿学科之一,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理论及相关技术涉及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传统生化教学一直存在着“两多两难”的现实性问题,即教学内容多,抽象概念和机理多;理论知识理解和记忆难,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激励性评价

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激励为主要手段的评价来鼓励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培养其信心,让其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活内心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首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激励性评价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性评价主要体现在:以关注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程度为评价的主要指标,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表扬与激励为手段,尽可能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欣赏的姿态对待每个学生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其次,在实验教学中利用激励性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和正确的做法予以肯定,错误的做法及时纠正,实验报告不是简单地写个“阅”字或记个分数,而是以学生的分析讨论为依据,判断学生是否将已经学习过的理论和实验结果、实验条件、实验方法和技术等作出综合性的分析评价,对有独特见解或有创新思维的学生给予高分,并加以鼓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多方引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学生认为生物化学枯燥而产生畏难情绪,这是学好生物化学的最大障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授之以渔”才是我们教学真正的目的。如果能将生物化学课上得充满趣味,使学生建立学好生物化学的信心,积极主动地学习,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生物化学中有大量的知识点需要记忆,若能恰当地引导学生灵活记忆一些知识点,会使他们感到记忆起来很容易而且有趣。

三、教学中将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疾病相关知识融会贯通

将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融会贯通是医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突出与医学后续课程的联系,尤其是与临床学科应用的联系,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如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密切联系临床,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重要难题。经过多年的积累我们发现,在讲述生物化学物质代谢过程中可以很好地进行结合。

四、理论课与实验课内容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生物化学理论的理解

生物化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理论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将实验课与理论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可以消除学生心中理论和实验分离的误区。自己动手得到的结论,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强化教学效果。如在“血糖测定及激素对血糖浓度的影响”这个实验中,就很好地结合理论课上血糖水平调节这一部分内容。实验中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整个实验流程:先取预先饥饿16小时的正常家兔的静脉血,注射激素后,作用一定时间,再取血,分别测定注射激素前后的血糖浓度。通过比较得出结论:胰岛素能够使血糖浓度降低,而肾上腺素能够使血糖浓度升高。实验完成后与学生一起分析胰岛素和肾上腺素的作用机制,血糖水平的恒定是血糖来源和去路动态平衡的结果。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是使血糖的来源减少去路增加,通过促进葡萄糖进入肌肉、脂肪组织细胞内进行代谢,促进糖的氧化分解,促进糖原合成,促进糖转化成脂肪,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而肾上腺素升高血糖的机制则是使来源增加去路减少,则是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糖异生。根据它们的作用机制,得出:胰岛素是一种降低血糖的激素,而肾上腺素是一种升高血糖的激素。这个结论不是理论课上抽象枯燥的结论,而是学生亲自验证的结论,可以使他们的印象更为深刻,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践行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关爱学生、爱生如子,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理解他人,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与他人交流思想,站在学生的立场及处境上思考问题,倾听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用平等、尊重、信任和友好的方式进行授课和课后沟通。准确的语言描绘、生动的教学情境,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给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更充裕的学习时间,激起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使学生不但能够认真看书学习,思考问题,而且能够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提出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让我学”变成“我要学”,使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参考文献:

[1]龚雯燕.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J].成才之路,2010(4):13-1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激励引导】相关文章:

问题引导激励法05-08

分层推进讲究方法激励引导提升质量论文05-20

重在引导04-21

个性引导05-08

作文引导05-11

钢丝引导05-16

受众引导05-17

自我引导05-18

监控引导05-24

市场引导05-29

上一篇:大体积承台混凝土下一篇:音乐教学与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