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

2024-06-20

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精选十篇)

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 篇1

1.1 直接引语的概念

直接引语是一个语言学上的概念, 是指直接引用别人的原话。在新闻学的范畴之内, 直接引语是新闻写作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大部分的新闻报道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西方国家的新闻学之中更是有没有直接引语便不成新闻的说法。直接引语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方法是把新闻人物说的话用引号引起来, 在新闻写作中直接引语一定要真实准确, 做到与新闻人物所说的原话一字不差。间接引语也是新闻写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间接引语是相对于直接引语的一个概念, 是指在新闻报道中用自己的话去转述新闻人物所说的话, 不用使用引号去引起来, 新闻工作从业者在日常的新闻写作中要注意区分这两个概念。

1.2 直接引语的使用现状

在我国的新闻报道中间接引语的使用非常普遍, 但是直接引语的使用率却是远远不够, 尤其是在比较重大的时政事件的报道写作中直接引语更是少见, 李希光教授就认为中国新闻文风的癌症是没有直接引语。我们经常能够在报纸上见到通篇使用间接引语来转述新闻人物的讲话以及重大的会议内容, 这样的方式几乎已经形成了我国新闻报道的惯例。对于广大的平面媒体受众来说这样千篇一律的僵化呆板新闻报道完全没有可读性, 很多原本故事性很强的新闻也是听不到人的声音, 导致愿意去读报纸看新闻的人越来越少, 核心传播力逐渐式微, 整个新闻行业的发展都受到影响。

1.3 我国新闻缺乏直接引语的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新闻业中直接引语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意识形态层面的深层原因是最重要的原因。新闻本质理解的最直接体现要靠新闻写作去完成, 我国主流媒体的新闻写作中强调组织性和指导性, 常常以强势的话语风格去对受众形成灌输的姿态, 把整个新闻报道上升为一种缺乏个性色彩的普遍性集体意识。间接引语与直接引语相比显得更加不露声色, 广大新闻工作者会更喜欢使用间接引语, 久而久之, 这似乎已经成为了我国新闻界约定俗成的文风, 究其原因还是来自于意识形态层面的原因。

2 直接引语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

2.1 增强新闻人情味、感染力

新闻报道的目的是为了传播给受众, 新闻写作的文风能否感染受众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篇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在新闻语言中直接引语的运用可以让受众去感受新闻中说话者的真情实感, 这样的真实情感才能对读者有较强的感染力。对于重大时政题材的新闻报道, 很多新闻从业者都认为并不适合在新闻写作中使用直接引语, 但是笔者并不这样认为, 长久以来在我们的意识形态中政治新闻就应该是严肃而正式的, 其实这并不是新闻学本身对新闻写作的要求, 而是我们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固定思维模式。但是事实证明, 严肃僵化缺乏直接引语的新闻报道越累越不能被受众接受了, 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要求新闻要有更强的人情味和感染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国的新闻文风能被更多的受众所接受, 新闻的传播效果才能最大化。

2.2 增强新闻真实性、现场感

实事求是是新闻报道必须要遵守的基本原则, 可是现在很多的新闻报道虽然是非常真实的新闻事件, 但是却会让受众感觉不到真实感, 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这样的情况出现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新闻写作的文风不能感染广大新闻受众, 直接引语在新闻写作中的巧妙运用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的, 在报道中直接引用新闻人物的原话, 可以让受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这种现场感让受众感觉自己就是整个事件的亲历者一样, 可以与报道中新闻人物直接对话, 这种感觉必定会让受众觉得新闻一定是真实的。

2.3 展示人物个性色彩

我国的新闻报道严重的缺乏个性色彩, 我们能见到的新闻报道大多都是千篇一律的写作文风, 这样的新闻写作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时代受众的阅读需求。所谓的个性色彩一方面就是在新闻写作中有自己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风格, 另一方面是新闻报道中出现的人物也要有生动形象的个性。新闻报道中出现的人物不能只是干瘪的新闻素材, 一个生动鲜活的形象才能被受众所接受, 直接引语在新闻写作中的使用可以让新闻人物活起来, 充满个性色彩。作为新闻从业者应该认识到在新闻报道中展现人物个性色彩的重要性, 在使用直接引语改变文风的同时还要总结分析其他的方式和方法。

2.4 深化新闻主旨

虽然直接引语在我国的新闻写作中运用并不是十分广泛, 但是少数一些有经验的记者还是会在报道中做很少的直接引语的运用, 来弥补陈述事实方面平铺直叙的不足, 新闻主旨也可以更加的深化。新闻报道的主旨要靠新闻当事人的话语去深化, 而在新闻写作中一定要用直接引语才能凸显该篇报道的权威性, 同时直接引语的运用还可以留给读者受众无尽的想象空间, 在受众读者的思考中新闻报道的主旨自然就会的到深化。

2.5 借口说话, 涵化立场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 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之中经常会遇到自己想表达却又不便直接说出来的观点和立场, 这个时候直接引语就可以帮助写作者借助他人之口来表达自己的立场。

2.6 活泼版面, 美化新闻

新闻报道不同于文学创作, 其写作方式是有一定的规矩的, 主要是以连篇累牍的陈述性语言为主, 而且新闻报道的篇幅一般都很长, 间接引语在陈述性文字中适当的使用可以帮助新闻报道优化篇章结构, 缓解读者的视觉压力。直接引语在美化新闻、活泼版面方面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往往几句直接引语的运用就可以让原本死气沉沉的报纸版面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很多个性十足的群众语言可以使整个新闻事件更加生动活泼, 整个内涵也会得到极大的丰富。

摘要: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新闻媒介,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新闻写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新闻工作者在坚持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真实、准确原则的前提下, 要充分考虑到新闻写作文风的改变, 只有更加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才能让更多的受众接受新闻传播的内容, 也才能让新闻传播的效果达到最佳。

关键词:直接引语,新闻写作,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运用 篇2

语文教师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很久以前看过的小说中的精彩细节,会时时浮现在眼前,历久而弥新。像祥林嫂手中的空碗,开裂的竹竿,以及她那木刻似的脸;孔乙己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的穷酸气;冯幺爸被曹支书逼得在一处房檐下蹲着,眼睛直愣愣地,抱着双手,耳鬓有一股细细的汗水,顺着又方又宽的脸淌下来的神情。真是历历在目,甚至能由此回忆起整个作品的情节和内容。基于此在作文时我要求学生从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入手,打开作文内容空洞无物的缺口。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精彩细节,分析其在丰富文章内容和深化主题上起到了什么作用,然后进行有意识的写作训练。这样学生感觉写作训练变得真实而有的放矢。当然,选择进行细节描写的事物应具备一定条件。首先,所选事物要能引起读者广泛的联想和想象。如《药》中有这样一个“特写镜头”:坟上草根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黄土,煞是难看。“镜头上摇”,在那尖圆的坟顶,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这使人联想到,夏瑜作为一个革命者并不孤寂,他还有生前志同道合的朋友,冒着生命危险,前来为他送花。我们眼前仿佛有一束革命的火焰在熊熊燃烧。又如岑参的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也是描写景物的一个“特写镜头”。雪地上曲曲折折的马蹄印,使读者想到客人分别时一步三停,左右徘徊,久久不愿离去的凄凉场面。还可以想象到作者因为思念朋友而呆呆地伫立于风雪之中,凝望着雪地上朋友走后留下的串串马蹄印的情形。其次,所选事物要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境。因为无声是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到极点的表现,此时的细节描写最能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同时也能让读者安下心来,沉醉其中,产生共鸣,为想象留下纵横驰骋的广阔时空。《纪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一组细节描写:刘和珍君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张静淑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杨德群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此处,作者只描写了子弹的出入部位和一只手枪,却表现了反动政府的官兵们穷凶极恶,不择手段地枪杀青年学生的场景。这样写,比正面描述喊杀震天的全景更令人回味。还有《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是“别有忧愁暗恨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生动表现,这远比描写一声声地唉声叹气,断肠哭诉更具表达效果。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在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这个细节怎么去设计﹖当然方法很多,但我觉得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能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因为细节描写可以让肤浅走向深刻,让枯燥走向生动。(作者单位系北京市大兴区榆垡中学)

描写手法在创新写作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描写手法  形象思维  写作

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和特征进行具体描绘,使之再现,给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深刻印象,它是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描写成功与否,和作者的形象思维能力密切相关,笔者将从形象思维的高度入手分析描写手法在创新写作中的应用。

一、形象思维的含义和怎样进行形象思维

在思维过程中,形象思维把客观事物的形象,具体地保持在自己的思维活动中,并且依靠这些具体形象的联系、概括和综合,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和把握形象思维的基本过程。

形象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形象直感——意象形成——形象表现。形象直感是指观察事物时,能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但这时感知的具体形象基本上是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还没有深入到客观事物的本质。要深入客观事物的本质,还必须对感知到的表面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形成作者的“意象”。意象不仅包含着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还包括着作者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判断,也就是作者的意念。“意象”形成以后才有可能生动、形象、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不仅生动具体地表现客观事物的外部形象,而且深刻全面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只有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利用形象思维写出来的作品才会感染读者、感动读者。

二、运用各种手法进行描写

以肖像描写为例,肖像描写就是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人物外部形态的特征,把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及他的神情、体态、风度等特点描写出来。具体实施起来常用以下手法:

(一)在完成人物肖像描写后再反复点染

这种手法往往在人物肖像给了自己特殊的感受,让自己终生难忘时采用。如朱自清的《背影》通过对父亲的身材、服饰,以及穿铁道、爬月台时的体态描写,使父亲的背影浮雕似的突现在读者面前。这背影是作者记忆最深、最令作者感动的父亲形象,所以后面两次点染了父亲的背影。一次说“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另一次寫道:“我读到此处(指父亲来信说的‘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些点染充分表现了父亲对作者深挚的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二)随着时间的转移、情节的发展,逐步深入地描写人物肖像

鲁迅的《药》开始写康大叔的形象时,说“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这是华老栓在丁字街口买人血馒头时看到的康大叔的凶恶形象。当时贪婪的康大叔急于要从华老栓身上找到钱财,他的眼光“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后来康大叔到华老栓店里向茶客们谈“药”时,文章写道:“驼背五少年话还未完,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这段肖像描写进一步突出了康大叔凶恶、蛮横、肆无忌惮的刽子手形象。当时华老栓“店里坐着许多人”,在这种情况下,上述肖像描写就更鲜明地突出了康大叔气焰嚣张、目空一切的刽子手性格。采用这种描写手法,得服从于情节发展的需要,这样做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人物的肖像有助于深入理解情节;另一方面,情节的发展也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物的特点。

(三)在不同场合反复描写人物肖像的同一特点

老舍的《断魂枪》写孙老者和王三胜在土地庙的场子上见面写孙老者“小干巴个儿,披着粗蓝布大衫,脸上窝窝瘪瘪,眼陷进去很深……眼珠可得像两口小井,深深的闪着黑光”;写孙老者和王三胜在场子上交手时,说“老头子的黑眼珠更深更小了,像两个香火头,随着面前的枪尖儿转……那俩黑眼珠似乎要把枪尖儿吸进去……眼亮得发着黑光”;写孙老者在沙子龙家里时,说他“用深藏着的眼睛打量着沙子龙”。文章之所以在不同的场合反复描写孙老者的眼睛,因为这眼睛不但显示了他有很深的功夫,也显示了他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在不同场合描写人物肖像的不同特点

鲁迅的《祝福》三次描写了祥林嫂肖像的不同特点。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帮工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这一肖像描写表明,祥林嫂朴实、健壮,安分耐劳,正因为这样,尽管她头上扎着白头绳,戴着孝,四婶仍然把她留了下来。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帮工时,“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从这一肖像描写可以看出,事隔三年,祥林嫂衣着仍和过去一样,但两颊不像过去那么红,“已经消失了血色”,而且眼光也没有光前那样精神了。这一肖像描写反映了祥林嫂生活上的困窘,和精神上所受到的新的折磨。

祥林嫂去世前夕的肖像,和上面两次写到的肖像大不相同:“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一神情呆滞,徒具形骸的肖像表明,由于长期忍饥挨饿,精神上受到了残酷的折磨,祥林嫂已完全丧失生存的愿望和勇气,她即将在极度的生活困苦和精神痛苦中“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这三个肖像描写的不同特点,反映了祥林嫂一生屡遭不幸的苦难遭遇,看到祥林嫂肖像的变化,便人们对一生受尽折磨、无限凄苦的祥林嫂产生了深切的同情。

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 篇4

一、初中作文教学中培养认知能力的必要性

1.有助于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性

在写作教学中, 倘若教师引入认知能力与认知策略, 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并能够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写作之中,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地写作, 而且还能够随时随地对学生学习中的行为进行监控, 及时有效地调整学生的学习方法, 以最佳的状态学习。只有学生具备了认知力, 那么他才能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形成清晰的认识, 了解自己尚未掌握的写作技巧, 并形成相应的策略进行改进, 弥补自己写作中的不足之处。

2.有助于培养学生写作的目的性

学生的主体性在传统写作教学模式中, 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传统写作教学模式也没能将提高写作能力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有机的结合。教学活动中, 教师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 写作范围由教师规定, 并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教师对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并没有重视起来。由此, 导致学生对写作越来越厌恶, 学生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写作, 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难以提高。

3.有助于提高学生作文写作中的调控思路能力

写作教学中, 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认识, 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倘若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认知能力, 那么在写作之前他会拿出一定的时间来构思整体架构, 选择合适的写作材料。从而才会在写作过程中判断文章结构是不是有偏差, 不断调整自己写作的思路。例如, 当学生以话题“转变”写作时, 具备一定认知能力的学生, 就会静下来分析“转变”话题的内涵, 对自己的写作切入点进行确定。

二、初中作文写作中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

1.提升初中生作文写作的认识水平

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关键就是树立明确的写作目标。让学生明白作文对工作、学习的重要意义, 作文是对内心感悟与实际生活进行表现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写作文, 弘扬生活中的真善美, 承担起揭露和批判社会丑恶现象的责任。而不能依靠单纯的说教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应当与实际生活环境相结合, 通过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明确学生的写作目标, 就会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并取得明显的学习效果。

2.建立多元作文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中, 老师应当掌握具有多元化特色的评价方式, 运用正面语言激励和鼓励学生。以此提高学生参与作文练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差异性是建立多样化评价体系的最首要的条件, 教师不能通过分数将学生划分等级。评语评价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能够对自身优势与不足有正确的认识, 教师要帮助学生对自身找好定位, 在认清自己的同时, 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写作的主动性, 让学生更加自信的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

3.提升初中生作文写作的信心

传统文化在写作中的作用 篇5

自启蒙运动以来,理性一直指导着高校课程教育的展开。然而不幸的是,“那个旨在征服自然和把理性从神话镣铐下解放出来的启蒙运动,由于其自身内在的逻辑而走到了它的反面,成为新的神话。启蒙运动走向自杀的道路,而完全受到启蒙的世界却充满着巨大的不幸”[1]。写作课程毫无例外地被理性拖着走向了它的反面,着重强调它的工具性。所以,想要重新审视写作课程时,必须先明确的是人在写作课程中的位置。那就是设置写作课程到底是为了人的完善,还是为了提高人对写作这一技能的控制。这是一个“体”与“用”的根本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将传统文化的理念引入写作课程中综合思考。

一、在传统文化中重新明确写作课程的初衷。

《尚书・舜典・尧典》言:“诗言志,歌永言。”写作是人有所感或有表达的需要,而将所想语言符号化的过程。所以,写作无论是作为一种行为还是一门课程都是为了使生命的呈现更自如,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完成自己、审视自己作为人的自觉历程。单纯从写作课程出现的初衷来看,启蒙是首要的,工具性是次要的。孟子曾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意思是,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写作所为人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正需要帮助写作者思考及与世界互动,促进人的自我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写作是能动的,既是人大脑智力的表现又促进人的能力圆满。写作课程中人的存在与写作这一行为应融为一体。明确了写作课程展开的初衷后,我们把人的完善作为写作课程开展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的,摒弃“追逐、适应、认识、掌握这个世界”这种课程功利理念,追求“适应、认识、掌握、发展这个世界”的渐进理念。

二、以“格物致知”的眼光引导学生重新认识世界。

古人常说“格物致知”,物必须是真实的万物,而不是被扭曲与概念化了的万物。因此,教师不能用已经固定化的概念命令学生接受世界。首先要求学生亲近世界。也就是要求学生亲近自我、了解自我,亲近万物、了解万物。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万物,感受万物迎面到来,最终拥抱万物学习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上课多用形象的例子、具体的视频、课外的实践,而不是只灌输僵化的概念。其次,要求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要求学生把写作看成是自身的需要而不仅仅是一种技能,从而通过写作把人性中最好的部分找寻回来,完善自我。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学习的目的是从个人到国家乃至全天下的一种逐步完善,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逐步契合而非外在的过度强求。一旦教师对写作课程的认识由追逐抽象概念开始,以掌握僵化技能结束,则是还没有走向万物,已定下了规范及目的,最终可能引导学生将万物视为异于自身的隔阂物,将写作视为工具,最终学生也处于被物化的危险中。学者李泽厚曾说:“昨日花开今日残,是在时间中的历史叙述,今日残花昨日开,是时间性的历史感伤,感伤的是对在时间中的历史审视,这就是对有限人生的审美超越。”[5]同样的文字符号,在不同意识观照下排列,产生了意蕴完全不同的理解可能。这正是不同的自我觉醒层次在写作中的呈现。过于强调写作的工具性训练并不会导向更高层次的文字表现,只会产生流水线般的没有美感和差别的劣质文字,这在现今网络上的文字狂欢中已有所体现。写作课程要求写作者有源自内心的对人和对万物的亲与敬。写作者的人品即建立在此,人品即文品。写作课程如做人一样首先立意要高。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术的追求,跳出写作,融入世界万物中观看自我与写作。

三、以“物我两忘”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写作思维与技巧。

写作课程要求学生做到“格物致知”,这就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学生在了解外界之前必须先了解自我。学生必须由自我开始探讨,对当下的我进行体认。教师必须以每个学生个体为出发点,将生命体验作为课程设置的一部分。美国当代课程理论家派纳(W.F.Pinar)2002年8月在东北师范大学接受访问时,曾阐述了对课程的理解:“课程是提供知觉、情感和思考的生命经验,而不是一种模仿或机械性的活动。也就是说,课程必须通过自身生命体验与自觉的生命历程,此经验的学习不是被事先预定好的,而是个人在周遭世界中所感、所思的具体行动。因此,我的课程理论不是将焦点置于外在的活动,而是关注于内在与外在世界的交互活动,以及自我、他人及课程之间的磋商。”

这种课程是自我生命经验的建构理论,强调学生对个体的认识和对课程的参与。当学生将写作课程作为一种生命体验与历程时,写作课程即成为一种活泼生动的构筑。当学生能在写作课程进行时创造和具体化自我,写作课程就成了一种关注和理解自我的生命体验与历程。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程体验与建构时,可运用传统文化中“物我两忘”的观点引导学生感受世界与寻求自我认同,最后主客体共在一天地间,物我皆在而物我皆忘,从而进入写作的忘我境界。西方存在主义认为他人即地狱,而中国传统文化则通过逐步认同把个人与社会他者的悖谬与冲突化为社会共生体。“物我两忘”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将写作主体的此在融入社会的此在中,达到一种共相式的自我认同。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要力求动态呈现人与世界的交接,镜像观照社会,让学生在回归自我与观照世界中掌握写作技能,既以我观物,又以物观我,通过写作提升写作主体的存在感。只有这样,写作课程才能以学生的写作技能成就学生的发展,从而走向真正的应用。至此,我们重新回到写作的初衷,把写作看做我与世界的互动前进,写作完全成为人的一部分。一方面,人在写作课程中得到更好的自我观照,人的精神世界得到成长,另一方面,写作技能作为人的动态结构的一部分,也会随之发展,得到更好的舒展。

四、以“有教无类”的信念打破学生的既定思维。

正如伽达默尔所言:“理解过程发生在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是人类全部世界经验的源泉,理解能力是人的一项基本限定,有了它,人才能与他人一起生活。”写作就是这样一种能促进人们相互理解与相互亲近的才能。写作作为一种个性化的才能,冷冰冰的命令式教学显然并不能产生更好的作品。因此,写作课程需要教师以“有教无类”的信念引导学生打破既定思维,展示个人风格。

写作课程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学生最终写出来的文本并不一定精彩。因为学生通常容易将事关自身的经验美化,在文本中肆意扩大某部分经验的分量而排除他者可能有兴趣和想了解的部分,写作主体的写作意识最终让文字转化成乏味无力的文章。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学生存在过度亲近自我,爱怜自我而受制于个体狭隘心理的可能,另一方面,学生因知识和经验水平不够深广,可能出现个体意识受意识形态钳制而不自知的情况。总之,学生个体若无法突破既有的思维框架,那么我们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写作动态课程设置,最终只会是学生狭隘意识的原地打转,无法提高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和对世界万物的认知,课程只能最终僵化,并成为一门终将被抛弃的课程。所以,写作课程的能动参与,既是基于学生自身生活的存在式体验,又是超越学生自身生活的眼界超越。在这里,学生与课程的互动,必须是在老师引导下的,超越自身生活认知的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自身并把自身融为世界万物的一部分,同时密切关注学生在参与课程建构过程中出现的自身意识偏差,反对学生螺丝钉式的自我狭隘定位。教师还要调整学生的状态,增强学生的自我存在感,引导学生在眼界开阔的基础上提高写作能力。

说话能力在语文写作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说话能力 语文写作 语言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202-01

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对于写作很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呢?

第一,说话能力是写好作文的最好工具。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它包括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俗话说:“好人出在嘴上,好马出在腿上。”虽然运用口语交际会受到时空的限制,但说话仍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是因为以说话的方式进行交流,会使人人之间的距离拉近,另外通过说话还可以使学生明白写作的真正内涵,通过说话使学生明确不管多么复杂的意思,人们都可以用适当的话把它说出来。因此,许多实践证明说话能力强了,孩子落在笔上的能力就会加强。另外,通过说话可以让孩子之间有个互相学习,互相沟通的过程,对孩子的写作能力会大大加强。例如,在我所执教的《漫画》一节课,我先让学生观察图片,然后说出他们所观察到的东西,我先让学生自己想,再让学生通过同桌说,小组说等方式,学生们说出了几十种不同的想象画面,然后我让观察得最准的孩子说出了他们的想法,并且当场为他们出了写作内容与要求,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淋漓尽致,什么海市蜃楼,什么漫无边际,什么美轮美奂等好的语句比比皆是。

第二,锻炼说话能力是培养写作思维的重要工具。俗话说:“说话训练是开启学生思想之门、引导学生发表之欲的‘总枢纽’”。教师如果抓住了这个“总抠纽”,就会有效地带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的说话能力是一个思考、历练的过程,在孩子的说话之间,能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能力,众所周知,说话的快慢是锻炼孩子思维的一个完整过程,孩子在说话的过程中,不但要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更关键的还可以使孩子的思维在训练中得到锻炼。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为了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总是边想边说、边说边想,内部思维与口语表达迅速传递,不断交错进行着。说话要边想边说,这就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敏捷,智力的迅速发展。而写作正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孩子们在思考的过程中,通过说写的结合使自己的语言更加丰富,写作思维加强了,写作的方法也就更加新颖了。例如:在教学“我的妈妈”作文写作时,我动员孩子回家多观察自己的妈妈,把妈妈的外貌要描写得准确有特点,另外,要找到妈妈的爱好和特长,以及你对妈妈的那种特殊的感情,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经过两天的观察,孩子们把自己的妈妈说得生动形象,同时我要求他们用精美的语言把自己的妈妈写出来,经过一节课的时间,许多个感人的,能干的,善良的,魅力的妈妈展现出来,同时孩子们的语言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锻炼。

第三,说话能力是培养孩子定向写作交流的重要工具。口语具有“定向表述”的特点,说话人是在一定场合对特定的对象进行讲述。孩子们通过说话的方式和交流的人员的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就会不同,为使表达达到最佳效果,就要使讲话合乎对象的各种身份,如:这个人是老师还是同学,是男生还是女生等。这也即是说,在说话时要考虑在不同的场合下对不同的人该说什么样的话才适合。此外,说话还可以借助“情态语言”(如说话时的手势、姿态、动作等)和“动作语言”(如讲话时的表情等)进行表述,这是口头语言表达的—个最大特色。因此,说话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发挥语言的工具作用,在写作的过程中孩子有了一个思维交流和逻辑思维的过程。通过定向表述,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大大加强,在写作中的应用能力也大大提升。同时写作也是孩子的变相交流的过程,写作的过程有孩子的智力交流和心与心的碰撞,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说话能力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说话能力是锻炼写作思维训练的重要工具。敢说是成功的前提,激励学生敢说,这是第一步。学生敢说,还要有话可说,有许多学生想说但有时却又无话可说,或者想说而又说不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艺术处理,选准刺激学生说话的兴趣点,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或者非说不可。对于说话程度不同的同学,我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训练,如“说话慢的就让他们多说,说话快的同学,就让他们慢说。”另外,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思维清晰而又有层次,语言才会清楚而又有条理。所以,思维训练和说话训练应是同步进行的。学生会说了,在纸上写出的东西就会有生命,才会生动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整体训练,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培养学生将话说得清楚,让人听得明白。另外在写作中要让孩子把会说的话写出来,也是我们教学写作的关键一点,有许多孩子会说,但是却不会写,怎么办,要让孩子把学说变成学写,一点一滴地训练,使孩子在动笔的过程中,把会说的语言转变成会写的语言,这样才会使写作能力大大加强。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孩子的写作思维能力大大加强了,由此看来说话能力对写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五,说话能力是表达写作技巧的重要工具。“敢说”是基础,“能说”是基本要求,“会说”才是目标之所在。而学生要能真正达到“敢说”“能说”“会说”这个标准也是不容易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智力的综合体现,它需要高尚的情操、知识的渊博、记忆力的牢固、丰富的联想力、想象力、缜密的思维能力以及出色的表现力。说话技巧的训练内容大体有如下几点:首先是语音和语调。语音语调的变化会带来语义的变化。有许多学生分不清升调和降调,读出来的东西不分轻重,这些表达都不符合要求。语调的不同,语音轻重位置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便有较大差别。所有这些应训练学生注意准确运用。其次便是语速的训练。说话的快慢、急缓与表达的语义关系密切,喜、怒、哀、乐,各有所异,说话对象不同、内容不同,语速更应有异,有许多同学说话过快表达不清,很多同学不能准确把握住音的准确程度,所有这些,都应具体训练。当然,说话培养的最终目的还是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俗话说:“说写不分家”,只有真正把说写结合起来,才会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学生能真正成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要求的优秀人才。

论数字在公文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篇7

1 公文中汉语数字使用的规定

汉语数字一般是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及其大写“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

1.1 民国以前公文中的所有数字都用汉语数字

(1)年代、年、月、日使用汉语数字。例如:贞元二十年;奉其年八月二十九日敕;咸丰三年九月十七日奉上谕;乾隆六十五年五月二十六日等。

(2)数和计量的数值也使用汉语数字。例如:上上户,户别贮一十五石;即今见有本府及诸州修业进士一百三十七人在学;第一号夹中船①一只;梁头一丈二尺,装铅七万觔,船身入水三尺三寸。

1.2 民国以后的公文中运用汉语数字的情况

(1)文头部分。①表示时间的数字,如果是简写并用引号标注,一般用汉语数字。例如:《广东省“九五”农村改水改厕规划》。②公文标题下方若注明公文时间的,一般用汉语数字。例如:《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二次大会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九日)。③发文字号,一般把汉语数字写在六角符号中。例如:江苏省政府民政厅布告[第十九号]。④份号是公文印制份数的顺序号,标注于公文首页左上角;秘密公文更应当标明份号。

(2)正文部分。①序数中一般用汉语数字。例如:在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上;破三项全国纪录。②星期几一般用汉语数字。例如:星期二、下星期五。③2个数字相连表示约数的短语一般用汉语数字,而且数字之间不能用顿号隔开。例如:三四百里地、四五年、五六岁、七八百套机器。④如果使用数字不是很确定的,一般也用汉语数字。例如:十几天内;几十年之后;五百多人,五十万分之一。⑤如果是整数,并且不出现在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组数字中,一般用汉语数字,但上下文数字的使用方式须统一。例如:增长了十个百分点;十五个人在开会;资料一共有八十本。⑥词组中含有日、月,但是固定表示节日、事件的,一般用汉语数字。例如:八一建军节、“九一八”事变、十七大会议等。⑦中国历史纪年、干支纪年、各民族非公历纪年,应该使用汉语数字。例如:嘉定十七年、正大元年、辽统和二十年。⑧作为汉语中定型的成语、词组、俗语中使用到的数字,一般用汉语数字。例如:九死一生、七上八下、十万火急、第三季度、不管三七二十一、“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等。

(3)其他部分。在行政机关和军队系统公文的成文日期中,标识年、月、日的数字一般用汉语数字。例如: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四日。

2 公文中阿拉伯数字使用的规定

阿拉伯数字是由“0~9”10个数字组成,于五四时期后引进我国,直到解放初期才普遍得到运用。

2.1 民国时期公文中数字的用法

民国时公文中正文数字基本上沿袭先秦至清朝的公文中的数字使用方法,一般都用汉语数字,但在发文字号中已经使用阿拉伯数字。例如:《军委会办公厅关于徐州会战各部指挥官奖惩决定的公函》中的发文字号即为“办四字第3950号”。

2.2 新中国成立后公文中已经普遍运用阿拉伯数字

(1)公历、年代、时间要求使用阿拉伯数字。例如:公元前221年、19世纪90年代、公元2008年8月8日、18时30分等。在公文中,无论文头、正文还是文尾中的年份都要写成完整的阿拉伯数字,不能简写。例如:2008年不能写成08年。

(2)公文中需要用到的数据,如百分比、小数、正负数等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例如:8/100、0.145、-79、286。

(3)公文中的发文字号、身份证号码、文件编号等应使用阿拉伯数字。例如:苏科函[2008]53号;国科企金[2008]003号等。

(4)引文标注中的版次、页码一般使用阿拉伯数字。例如:“谭一平,《职业秘书实务》,东方出版社,2006,308页”。

(5)党委系统公文的成文日期按规定应使用阿拉伯数字。

(6)表示范围的数字一般使用阿拉伯数字,并应符合一定要求。例如:“10%~15%”不能写成“5~15%”;“8万元~10万元”不能写成“8~10万元”。

3 汉语数字和阿拉伯数字可以通用的情况

(1)附件标注部分,如果附件不止一篇,须标明顺序,顺序标识可以使用汉语数字。例如:附件一、附件二。要求不是很严格时,也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例如:附件1、附图3-1等。

(2)公文中的文字符号一律采用由上至下、从左到右横写横排方式,正文文字的每行长度与图文宽度相等。正文中用数字表示多层次结构时,同时使用汉语数字和阿拉伯数字,如以下排序。

第一级:一、二、三……

第二级:(一)、(二)、(三)……

第三级:1、2、3……

第四级:(1)、(2)、(3)……

(3)表格标题在过长情况下,为了排版的需要,涉及数字的部分可以灵活使用汉语数字或者阿拉伯数字。例如:“2008年度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拟立项目分市表”。

(4)当用约数表示数字时,一般用汉语数字,但如果公文中有许多用以表示数字的阿拉伯数字,只要能上下文统一也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无论是用汉语数字还是用阿拉伯数字应全篇统一体例。例一:根据基金管理中心相关规定及2008年度申报资料的相关要求,今年我省共组织推荐上报重点项目10项,其中新材料4项,电子信息4项,光机电一体化1项,资源与环境1项。例二: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现有主要业务人员六十多人,其中五分之一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

4 数字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公文中常用数字体现成绩,很多数值很大,比如项目总投资、项目新增投资等都是上亿元甚至上百亿元,使用时需要更加注意。例如:4 830万元,不可能写成48 300 000元。在公文中数字后面的零太多会显得不简洁,所以一般会换算成简洁的方式,将数字的单位换成大数值单位,但1.53亿元,不能写成1亿5千3百万元。

(2)使用阿拉伯数字时不能断行。如果使用Word软件写作,一般不会出现数字断行的情况,计算机通常会帮助调到下一行。

(3)使用阿拉伯数字表示范围时,中间应该使用连接号。如:1995年——2005年;60%~70%。

(4)“二”和“两”在公文中用法的区别。①与计量单位相连时一般用“两”。例如:两千万、两亿不会写成二千万、二亿。②数字相连时一般用“二”。例如:一二三四、五分之二。③用作序数时一般用“二”。例如:第二次人大代表会议。

5 数字在公文写作中的体现

一份完整的公文是由规定的数据项目构成,例如发文机关版头、发文字号、公文标题、正文、成文时间、主题词等。这些数据是公文的构成要素,很大一部分与数字有关。

5.1 文头部分

(1)公文格式代码。公文格式代码是指代表文件格式类型的标记符号,也称文件检索代码,由9位阿拉伯数字组成,标识于文件首页发文机关版头左上角。按一定的原则将机关发布的文件逐一编制代码,能让每一份文件都具备唯一的标识,以便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由于文件检索代码的国家标准尚未正式公布,因此包括中央在内的诸多文件目前尚未标注检索代码。

(2)印制顺序号。印制顺序号即公文份号,是指同一份文稿印制若干份时每份的序号。有了顺序号,在登记、分送和清退公文时可以对号核点,以便查明责任,加强公文管理。

(3)保密期限。密级是指公文的秘密程度,共分为3级,分别是绝密、机密、秘密。标注密级的文件通常会标注保密时间,一般分一年以内、一年以及一年以上。标注方式是在密级与年限中间加“★”,例如“机密★五年”。公文密级应在公文份号下方。

(4)发文字号。发文字号是指由发文机关编排的文件代号。发文字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发文年度和发文顺序号组成。例如:苏科函[2008]53号;国科企金[2008]003号等。发文字号可以统计发文数量,便于公文管理,也可以在查找和引用公文时作为该份公文的代号使用。发文字号一般标注在文件版头之下,间隔横线之上,居中排列。

5.2 行文部分

(1)附件说明。附件说明是用以说明公文正文之后的有关文件名称和数量。附件说明有助于对附件的查阅和存档。

(2)成文日期。成文日期即文件形成的时间,它是文件生效及日后查考的重要依据。成文日期的年、月、日要写齐全,不能省略其中任何一项。

5.3 文尾部分

(1)印发说明。印发说明包括文件制发单位的名称、印发日期和印制份数。制发时间是秘书部门起印文件的时间,要完整写出年、月、日;印制份数是该份文件所印的数量。

(2)页码。页码是每一页的顺序号。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在每页的下端。

6 数字在公文办理中的体现

公文办理应按科学的程序运转,包括收文和发文。

6.1 数字在收文工作中的体现

(1)收到文件要进行登记,即采用登记本登记收到文件的流水顺序号。用这种方式登记来文,容易保存信息,由于是按时间顺序登记,更便于查找。

(2)接收文件时要注明签收时间,以备日后查阅。在拆封文件时,要检查文件是否齐全,核对文件份数。

(3)接收文件时要注明来文的发文字号。

6.2 数字在发文工作中的体现

(1)在正式印发公文之前,要反复核对发文字号、分送单位和印制份数。对需要标明密级、紧急程度的公文应进行明确标注。

(2)公文的缮印要建立登记制,包括印文数量和印完时间。

(3)机关在印好的文件上加盖机关印章时,要核实文件的数量,多印的文件不能盖章。

6.3 数字在文件立卷归档时的体现

案卷的整理和归档是秘书工作的重要部分,案卷组合得好有助于案卷系统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立卷工作质量,便于日后查找利用。案卷的整理和归档包括案卷组合、编目成卷和案卷归档3个方面。在这3个方面中,数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在案卷组合时,首先要对卷内的文件进行排列和编号。编号是指卷内文件在系统排列以后,用阿拉伯数字给卷内文件编页号,以固定它们的排列顺序,便于统计与保护文件。

(2)数字在案卷编目中显得尤其重要。填写卷内文件目录时应注意使用数字。卷内文件目录主要包括顺序号、文号、责任者、题名、日期、页号、备注等。目录中有4个方面都与数字有关,可见数字在案卷编目中的重要性。填写顺序号就是把案卷内的文件材料按照顺序排列好,卷内有几份文件就编几个顺序号。顺序号反应卷内文件的份数或件数。案卷内的文件由不同作者撰写,原有的发文字号要写清楚。填写卷内文件日期时要填写文件落款时间而不是印发时间,翻印文件应填写翻印时间,批示文件应填写批示时间,文件日期要用阿拉伯数字填写。排列卷内页号时,填写每一份文件第一页的起号。如果是最后一份文件,既要填起号,也要填止号。填写卷内备考表时要标明立卷时间。

(3)案卷封皮中最重要的数字部分是填写档案的归档号和档号。以前案卷封皮一般用牛皮纸统一制作,现在也有档案使用档案盒存贮。归档号是指文书处理号。档号由全宗号、目录号和案卷号组成。全宗号是档案馆指定给立档单位的编号,在一个档案馆内全宗号不能重复;目录号是全宗内案卷所属目录的编号,在一个全宗内案卷目录不能重复;案卷号是指目录内案卷的顺序编号,在一个案卷目录内案卷号不能重复。

7 公文中应用数字的注意事项

本文通过一系列举例分析了数字在公文写作中的使用要求。在公文中正确使用数字,可以更好地表达公文内容。在正确使用数字的同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能更好地达到公文的应用效果。

7.1 公文中的数字要真实

真实是数字在公文中的生命。它直接关系到公文的质量和效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发文机关及公文写作者的工作作风。公文中数字的真实,体现在数字必须来自于实践,而不是弄虚作假的数字。我们要吸取“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的教训,确保公文中数字的真实性。

7.2 公文中的数字要准确

准确是公文中数字的关键所在。准确是指公文中的数字不能是主观推测的数字,不能使用“大概”“也许”“差不多”等模糊词语,也不能夸大或者缩小数字。在公文的表达中必须力求准确,给人以明晰的概念。

7.3 公文中的数字要统一

对公文中所例的数字,一定要认真核查,确保前后一致。有的公文篇幅较长,前后运用同一个数字时,容易出现不一致的现象,这会给阅文者造成很大麻烦。同时,公文中数字的统计口径、计量单位、书写格式等要一致,不能在同一篇公文中,这个地方用阿拉伯数字,那个地方用汉字数字。

7.4 公文中的数字要规范

公文中的数字要规范,书写和使用必须符合公文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的要求,不能随便乱写,应明确哪些情况下使用汉字数字,哪些情况下用阿拉伯数字。

7.5 公文中的数字要使用得当

在公文写作中,需要运用数字反映事物的情况或变化,用以说明相关问题,其具有独特的作用,一般的说明性文字不能替代数字,但也要适可而止,准确把握数字运用的“度”,不能过多过滥使用数字,或者玩弄数字游戏,或者搞数字流水账。

参考文献

[1]谭一平.职业秘书实务[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论英汉对比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 篇8

所谓“汉式英语”实际上是从汉语到英语之间的中介语, 其错误的类型应归属于语际错误, 其根源是汉语的干扰, 其结果是出现的不符合英语规范或不符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 无论是书写、构词、句型、语篇、语用, 还是发音, 二者都有很大差别, 要让从小受到中国文化熏陶的中国人用英语思考, 说一口洋味十足的英语, 即使完全让以英语为母语的教师直接任教, 做起来也是十分困难的。在大多数中国英语教师和中国人的学习条件下, 对比规范英语和汉式英语的区别, 尽量减少非正规英语所造成的混乱, 让学生所学的英语逐渐向规范英语靠拢。

二、英汉对比在写作课堂上的应用

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发现英语汉化的现象, 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母语干扰的障碍, 把英语和汉语的对比分析运用到课堂教学等一些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去。中国学生在写作英语句子时常会犯下面的错误The price of food is cheap in China.而英语句子的错误显然是受下面一句汉语句子的影响而造成的:中国的食品价格很便宜。通过对比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 汉语中的“价格”既可以说“高”或“低”, 也可以说“便宜”或“贵”。但是在英语中, 只有商品本身才能说cheap (便宜) 或expensive (贵) , 而price (价格) 只能是low (低) 或high (高) 。因此, 上面一句应该改写成下面的句子:The price of food is low in China.或Food is cheap in Chine.这类建立在对比分析基础上的解释对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外语的词汇和语法、克服母语的干扰有很大的帮助。

1.词汇问题及对策

英语的词汇量对中国学生的写作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的表达式词汇量越大, 他们可写的内容就越多, 主题思想也就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文章的质量也就越高。词汇量不足是当前很多学生写作中的主要问题。此外, 有的学生词汇量不小, 但多是领会式词汇, 在写作中一旦使用便频频出错, 尤其是与汉语意思相近的单词辨析不清, 常出现词汇使用搭配不当的现象, 制约着文章思想的表达。例如, 在学生英语作文中发现, 很多学生不注意汉语中有些词语用在一起不发生搭配不当, 到了英语中却出现了问题的情况。学习知识就是一例。汉语中说:学习知识, 学习讲英语, 学习榜样, 都是用学习这一动词, 但英语中分别是这样说的:pursue knowledge, learn to speak English, follow the example.这就暴露了学生在学习词汇时, 机械地记忆单词的汉语意思, 而没有认真体会单词的英语含义和用法, 没有留意英汉在使用单词方面的不同。

写作课是学生学习词汇, 特别是表达式词汇的主要途径, 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和提高用词的准确率是写作课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英汉语词汇进行对比分析, 在汉语里, 由于汉语的词汇搭配能力强, 汉语可以一词多用。而英语词汇的搭配能力就差多了, 大多是一词一用。这就要注意词语的搭配, 同时也应注重单词的横向联系, 尤其是同义词的辨析, 准确了解意义相近的词的内涵和外延意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用词的准确率, 又扩大了词汇量, 帮助学生走出“不知怎么说”和“一说就错”的困境。对英汉词语进行对比, 能够加深对英语词汇的理解, 因而可以巩固和扩大词汇量。写作教学中的英汉词汇对比可以从词类和词义等方面进行。

2.语法问题及对策

由于对目的语不熟练, 学生往往借助于母语进行思维和表达, 在写作中不自觉地套用母语的语法规则, 这是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作用, 在批改学生作文中发现, 在句子的写作水平上及篇章结构上的错误主要是受母语的影响产生的。例如, 主题结构是汉语语法规则中的一种句子结构, 而英语中是主谓结构, 学生在写作中根据汉语思维, 使用主语的错误率较高。要减少语法错误的发生, 关键是要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汉语和英语在语法结构上的差异性, 并培养对这种差异的敏感性, 语法教学是写作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师在讲解语法结构时, 应该有意识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比较汉语和英语的不同。比如, 代词的使用英汉就不同, 在汉语中, 只要上下文清楚, 代词就可以省略, 而英语不行。通过教师对比分析讲解, 学生进行模仿、造句、背诵等体会操练, 使这些语法知识真正被学生所理解和掌握, 并在表达中得体地使用。

3.语篇方面的问题及对策

在批阅学生作文时, 教师会发现这样的现象, 文章中没有明显的语法错误, 单词的使用也基本正确, 但文章读起来总觉得有问题。比如, 没有主题句, 随意分段, 段落之间语义不连冠, 缺乏条理性, 读起来令人费解, 中式英语充斥其间。要改变这种状况, 在写作教学中, 应从语篇的角度入手,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分析研究作品的宏观结构, 每个段落的主题思想, 段落与句子之间如何通过照应、替代、省略、逻辑联系语和词汇衔接手段达到语篇的连贯。在语篇分析的同时, 要贯穿讲解汉语和英语在篇章构成方面的不同, 在写作中有意识地避免中式的文章结构, 帮助学生逐步克服英语写作中的汉式思维模式。“中式英语”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母语思维的影响。不同的文化就同一主题的安排上存在着思维差异。因此汉语写作时阐述要围绕中心思想, 并且一个中心思想要在一段或几段中进行论述;而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线式的, 因此阐述观点喜欢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把自己论述的观点在主题句中提出来, 然后逐步论证, 推理是完整的三段式。在思维上的差异导致了中式英语的出现。因此, 在写作课上, 教师要利用英汉文章语篇上的对比分析, 有效地进行教学, 并且有意识地在语篇对比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

三、中学生英语写作中“汉式英语”的应对策略

1.明确学生写作目标, 激发写作欲望

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内涵实质上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技能。根据认知理论, 听、读为信息输入过程, 说、写是教学对象将输入的信息内化后的产出性活动。可以说, 说与写的能力是检验四项技能掌握情况的标尺。明确了英语写作目标,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2.对比分析两种语言, 克服学生“汉式英语”

语言表达者一般习惯于母语思维, 英语习得者也是如此。由于初学者在英语习得过程中, 缺乏系统的认知心理表征训练, 所以在用英语表达意思的过程中必然受到母语的影响, 其表达方式不遵从英语的表达方式或思维习惯, 而按照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或思维习惯强行组成词句, 致使在写作中错误百出, 出现了大量的“中文式英语”。在平时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如词汇、语句、语篇的训练, 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快地克服汉式英语, 从而写出地道的文章来。

3.加强背诵, 增加理解性输入

鉴于我国学生是在脱离目的语语境的非自然环境中学习英语, 因而背诵输入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 它不失为一种最佳语言输入。通过背诵输入, 学生不但可以更多地接触目的语, 加深理解和积累语言知识, 而且能学会用地道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摆脱母语的负面影响, 最终提高写作交际能力。同时通过背诵, 可增加语感。因为随着背诵输入的不断增加, 学生对所学的目的语语言现象的敏感度会不断增加, 学生潜在的隐性语言知识将不断得到扩展, 语感也将不断增强。

摘要:英汉对比研究对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英语写作教学当然也需要英汉对比研究的成果作指导。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的语病分析, 从词汇、句子和篇章结构三个层面, 论述英汉对比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英汉对比研究,英语写作教学,作文语病分析

参考文献

[1]蔡基刚.英汉写作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2]何周, 石世权.中国高中生英语示范作文精品廊[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3.

[3]马衰.标准英语写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4]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5]王满良.英汉主语比较[J].外语教学, 1999, (1) :87-90.

[6]董俊虹.大学生英语写作语篇衔接与连贯的错误分析[J].外语教学, 1999, (1) :83-86.

面批式反馈在提高学生写作中的作用 篇9

反馈通常是指为了改进、提高学生的学习而对其某一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发回的信息, 是教学中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是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过程, 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现状, 帮助教师发现问题, 从而调节教学进程, 减少学生后继学习的障碍。反馈的目的是建立交互机制, 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教学反馈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会谈式反馈、同学互评式反馈、自我反馈、评语式反馈、课堂讲评式反馈、面批式反馈等等, 但我认为面批式反馈是提高学生写作的一种重要的反馈形式。为此我想谈谈面批式反馈在提高学生写作中的作用。

所谓面批式反馈就是学生作文完成后教师当面批阅指导的一种反馈形式。要想搞好面批式反馈就必须把握好它的时效性、针对性、真情交流性的三大特点和做好确定训练目标、安排面批时间、分类习作及面批对象、记载反馈情况等四项工作。

首先, 它具有时效性的特点。面批是指在学生作文刚刚写成, 学生的写作思路仍很清晰的情况下教师当面批改。通过老师的点拨, 学生会发现哪些思路是对的, 那些思路有欠缺;是写作中心上出现问题, 还是写作内容上出现问题, 抑或是表达形式不够完美等等。这些可以让学生即时改正, 收到成效, 这就是指的时效性。

其次, 它具有针对性的特点。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 各人的喜好不一样, 写作的优缺点也不尽相同。面批能让老师更有针对的指导不同的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可以发挥文体特长, 可以发挥构思特长, 也可以发挥表达特长等等。

再次, 它还具有真情交流性的特点。面批的形式是与学生面对面, 面对面就可以实话实说, 有话直说, 时间一长就会建立互信, 彼此沟通彼此交流。学生不但会把自己的写作愿望、写作收获、写作要求告诉老师, 而且还会把自己的情感告诉老师, 和老师交流。

了解了面批式反馈的三大特点只是做好这个工作的第一步, 还必须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第一, 每次写作前一定要确定好训练目标, 这样便可以有的放矢。高中生的作文的训练目标我们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十二种:符合题意, 符合文体要求, 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有深刻性, 有丰富性, 有文采, 有创新;命题作文, 材料作文, 话题作文等。

第二, 安排好面批时间。任何知识都会遗忘, 而且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告诉我们遗忘是有规律的, 最初几天遗忘最快。因此我们要赶在知识遗忘或很少遗忘前及时反馈, 最好是在学生作文的当天或第二天抑或随后几天, 但最好不要超过一个星期, 否则效果就差甚至差很多。

第三, 就是把学生作文及学生进行分类。目的是要有针对性 (同时时间的紧迫性及对象的众多性也不允许我们只做这一件事) 。作文分类我们可以肯定优秀作文, 发现问题作文;学生分类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特长和缺陷;同时还可以节约时间。这样一来我们在面批时就有针对性, 就能收到成效。

第四, 记载反馈情况。写作是一个迂回复杂、动态的过程, 也是一个受到各种认知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的过程。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还得做好反馈记载, 记清学生作文提高的情况, 从而可以发现哪些方面需要加强, 哪些方面需要巩固, 哪些方面需要提高。这样在确定下次训练目标时, 就更具针对性。

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 篇10

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的四项基本能力之一, 也是广大英语学习者的难点。与其它三项能力听力、口语和阅读相比, 英语写作旨在锻炼英语学习者如何以书面形式准确、连贯和流利的组织语言, 从而严谨和正式的表达作者自己的逻辑与思维。然而, 从以往的研究和调查中不难发现, 对大多数英语学习者而言, 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掌握这项技能。在他们的英语写作中, 语言错误, 逻辑混乱, 内容空洞和结构失衡等现象比比皆是。而在历年的英语四、六级考试中, 写作也经常是学生失分最严重的部分。因此, 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已经成为广大英语教师和研究者在英语教学与研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自90年代中期以来, 二语习得理论开始进入中国英语教学与研究领域并受到许多英语研究者的关注。该理论主要阐述了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受影响的诸多因素, 以及一些如何改善英语学习的理论指导与方法。可理解性输入理论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强调学生的英语习得取决与教师所提供的可理解性教学输入。教师在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真实英语水平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输入,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既不感到简单, 也不觉得过于困难, 使之可以理解并能够应用。从而达到语言习得的产生条件。学生在接受了一定的可理解性输入后英语能力能够得到提升。该研究理论在进入中国英语教学与研究后已逐步普及在英语听、说、读、写课堂教学中, 此次研究旨在探讨可理解性输入在英语写作中的作用。

2 理论背景

Krashen (1985) 提出了著名的二语习得模式, 即监察模式。该模式包括了五大假说, 分别是习得与学习假说, 自然顺序假说, 监控假说, 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其中, Krashen肯定了输入假说的主要地位, 认为它是二语习得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 因为它阐述了二语习得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语言习得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他认为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 而不是单纯的语料输入。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产生的必要条件, 也是输入假说的理论基础。

Krashen把可理解性输入定义为”i+1”, 英语学习者当前的语言能力定义为”i”, 而学习者的下一个语言能力阶段定义为”1”。所以说, ”i+1”是指学习者当前的语言能力与下一个发展阶段之间的距离。如果所提供的语料输入在”i+1”这个范围之内, 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产生积极的作用, 那这些语料输入则被称为可理解性输入。反之, 如果学习者所接触的语料输入不在该范围之内, 即语料太简单或太难于理解, 那语言习得则不会发生, 也就是说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不会得到提高 (Liu, 2001) 。此外, 他还强调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能力不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出来的, 而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随着所接触的可理解性语料不断增多而自动获得的。学习者在语料的吸收过程中不会全盘接受所接触的可理解性语料, 而会因为自己的情感因素自动过滤掉一部分, 这一现象被Krashen称为“情感过滤”, 也就是情感过滤假说。只有当学习者的输入大于吸收时, 语言才会有所习得。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提供学生可以理解的语料, 使他们得到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 降低情感过滤所产生的影响, 从而帮助学生得到最大的吸收。

3 实验设计

本次研究选择了30个就读于贵州大学英语专业的二年级学生, 教学环境为英语专业初级写作课程。所选受试对象都具有一定的英语写作能力并了解基本的写作技巧。所有对象被分为受试组和控制组2个小组, 每组15人。研究者在该课程期间, 对控制组的学生按照该课程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日常授课, 而对受试组的学生则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及需要加入适量的可理解性教学内容。实验记录了两组学生各自的课堂表现, 写作训练课后的练习及态度反馈, 旨在分析英语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以及可理解性输入是否对英语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积极影响。

4 数据收集与分析

根据上述研究问题, 所有受试学生每周需要完成一篇英语作文和相关的课堂写作训练。试验结束后, 两组学生分别进行了一次后测试。以上所有数据均被保存用以比较两组之间的写作差异。

5 结果及讨论

由于本次实验的受试对象有限, 因此在对所有受试学生的英语写作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对两组学生的后测试进行了定量分析后, 研究者只总结了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可理解性输入对英语写作的作用, 并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1) 时态不一致, 句子结构单一、混乱和错误的写作结构与逻辑是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最主要的问题。

研究发现, 大多数英语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全文时态不一致, 随心所欲。总所周知, 动词是英语句子表达的中心, 它决定了整个句子动作发生的时间与状态, 是句子意思理解最基本的保证。然而, 大多数学生在动词时态使用上不严谨, 经常导致句子表达与作者本身的真实意图不相符, 或者句子本身的发生时间与状态与上下文格格不入, 从而影响了上下文的连贯性与一致性。同时,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英语句型的使用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整篇文章简单句使用过于频繁、单一, 而复合句运用则句子成分缺失, 结构不完整, 给文章质量和读者的阅读过程带来很大的影响。此外, 文章结构与逻辑混乱也是一个主要问题。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惯用中式思维, 把英语写作错误理解为汉译英, 忽视了写作体裁自身的要求和英式的逻辑表达, 造成英语作文“外国人看不懂”这一常见现象。

根据统计结果, 上述问题占了学生全部写作问题的80%。经过研究者的分析和对受试学生的访谈, 原因如下:

首先, 应试教育对英语学习造成的负面影响。根据Krashen (1985) 的监察假说, 语言习得基于正确的语言习得顺序。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 过去应试教育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在短时间内却无法消除。由于对考试结果的过分重视, 许多中小学教师, 尤其是小学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过多强调了英语语法和一些需要死记硬背的概念, 而忽视了这些输入是否适合于当前学生的理解范围和接受范围, 打乱了他们正常的语言习得顺序, 给他们的语言学习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许多学生在中小学教育结束后, 对英语的理解只有一堆语法概念, 并不知道如何在听说读写中实际应用。

其次, 缺乏足够的实际锻炼与运用。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渊源不断的新的语言输入, 学习者会经常忘掉一些以前所学过的知识。Gass (1997) 和Cook (2000) 在他们的研究中就指出, 由于语言学习环境的不同, 外语国家的课堂英语教学无法满足语言习得顺序的需要, 因此这些国家的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英语实际锻炼与运用。

可是中国的英语教学教师是教学的中心, 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记忆与记录, 而不是展现自己的特点与能力。其结果就是, 学生在课内得不到锻炼的机会, 在课外又没有练习的环境。语言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提高。

最后, 负迁移的影响。当英语学习者对英语掌握不熟练, 或对相关文化背景了解不够时, 学习者的母语思维会对英语学习造成影响, 这种现象称为负迁移 (Ellis, 1994, 2001) 。研究发现, 许多学生由于自身英语能力缺乏, 接受的可理解性输入不够 (控制组) 导致他们的英语写作中汉语思维严重, 中式写作体裁、结构过多, 文章逻辑混乱, 作文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2) 可理解性输入对改善学生的英语写作, 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能力有显著性帮助。

实验结果显示, 控制组和受试组的学生在实验前英语能力相近, 在英语写作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实验结束后, 受试组学生的英语写作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写作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受试组的学生比控制组的学生接受了更多的可理解性语料, 也进一步证明了可理解性输入对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写作方面的重要性, 原因分析如下:

首先, 学生普遍反映以前他们对英语的语法概念比较模糊, 对句型使用没有清楚的认识, 意识不强。并且, 由于对已学知识的掌握不牢靠, 新吸收的语法概念往往会对旧概念造成冲击, 使原本就不牢固的语言结构更加模糊。所以在英语写作的时候由于害怕犯语言错误, 不敢自由的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 导致所写的作文内容空洞, 并且缺乏中心思想。而可理解性输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加强了语法概念, 使原本模糊、混淆的语言规则变得清楚、实用, 从而使他们的英语写作在语言和内容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其次, 影响学生写作的另一原因还与他们的英语写作输入量不足有关。Brown (2000) 认为, 写作首先要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和观点, 然后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信息和观点, 接着把它们构建成段落并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最后编辑文字并写出篇章。写作的每一个步骤都与信息的接受、解码、重组和储存相连。有效的写作需要作者调动大脑中的已有图式。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只有激活已有的知识结构才能写出文章。然而, 研究者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 学生平时对英语写作很少有大量、有效的积累和输入, 对西方的思维模式缺乏基本的了解, 在写作时不知道如何进行西方思维构思。同时受母语思维的严重影响, 自然也就写不出符合西方思维模式的英语作文了。写作质量也就可想而知。

终上所述, 我国广大大学生有强烈的学好外语的动机。写作作为英语学习四大基本技能之一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英语实用技能。但是, 许多英语学生学得了较丰富的词汇量, 却无法把这些词汇以正确的句型串连起来, 表达出他们内心的思想, 其更本原因就在于缺少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 (Deng, 2007) 。可理解性输入对英语学生的写作有较大的帮助。当学生获取大量的可理解性语料后, 他们的作文内容和语言能得到较大的提高。因次, 我们应该以Krashen的二语习得假设理论为指导, 鼓励学生大量接触英语, 进行广泛的可理解性输入, 这样有利于学生把大量、独立、片面的词汇灵活的组织起来, 变成他们自己连贯、正确、丰富的写作内容。从而有效地使显性的语言知识变成下意识能自动轻松处理的隐性知识, 达到英语学习的真正目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鼓励广大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结合这一教学方法, 从而改善学生的英语写作, 提高教学质量, 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

参考文献

[1]Brown H.Principles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Lon don:Longman, 2000.

[2]Cook V.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earning Teach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4.

[4]Ellis 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5]Gass S M.Input, Interaction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M].New Jersey: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Lawrence Eri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1997.

[6]Krashen S D.The Input Hypothesis[M].London:Longman, 1985.

[7]邓跃平.可理解性输入对大学生英语词汇习得的作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7 (1) :118-121

上一篇:深化绩效审计下一篇:政府补助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