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写作中的作用

2024-06-25

传统文化在写作中的作用(精选12篇)

篇1:传统文化在写作中的作用

传统文化在写作中的作用

自启蒙运动以来,理性一直指导着高校课程教育的展开。然而不幸的是,“那个旨在征服自然和把理性从神话镣铐下解放出来的启蒙运动,由于其自身内在的逻辑而走到了它的反面,成为新的神话。启蒙运动走向自杀的道路,而完全受到启蒙的世界却充满着巨大的不幸”[1]。写作课程毫无例外地被理性拖着走向了它的反面,着重强调它的工具性。所以,想要重新审视写作课程时,必须先明确的是人在写作课程中的位置。那就是设置写作课程到底是为了人的完善,还是为了提高人对写作这一技能的控制。这是一个“体”与“用”的根本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将传统文化的理念引入写作课程中综合思考。

一、在传统文化中重新明确写作课程的初衷。

《尚书・舜典・尧典》言:“诗言志,歌永言。”写作是人有所感或有表达的需要,而将所想语言符号化的过程。所以,写作无论是作为一种行为还是一门课程都是为了使生命的呈现更自如,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完成自己、审视自己作为人的自觉历程。单纯从写作课程出现的初衷来看,启蒙是首要的,工具性是次要的。孟子曾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意思是,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写作所为人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正需要帮助写作者思考及与世界互动,促进人的自我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写作是能动的,既是人大脑智力的表现又促进人的能力圆满。写作课程中人的存在与写作这一行为应融为一体。明确了写作课程展开的初衷后,我们把人的完善作为写作课程开展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的,摒弃“追逐、适应、认识、掌握这个世界”这种课程功利理念,追求“适应、认识、掌握、发展这个世界”的渐进理念。

二、以“格物致知”的眼光引导学生重新认识世界。

古人常说“格物致知”,物必须是真实的万物,而不是被扭曲与概念化了的万物。因此,教师不能用已经固定化的概念命令学生接受世界。首先要求学生亲近世界。也就是要求学生亲近自我、了解自我,亲近万物、了解万物。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万物,感受万物迎面到来,最终拥抱万物学习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上课多用形象的例子、具体的视频、课外的实践,而不是只灌输僵化的概念。其次,要求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要求学生把写作看成是自身的需要而不仅仅是一种技能,从而通过写作把人性中最好的部分找寻回来,完善自我。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学习的目的是从个人到国家乃至全天下的一种逐步完善,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逐步契合而非外在的过度强求。一旦教师对写作课程的认识由追逐抽象概念开始,以掌握僵化技能结束,则是还没有走向万物,已定下了规范及目的,最终可能引导学生将万物视为异于自身的隔阂物,将写作视为工具,最终学生也处于被物化的危险中。学者李泽厚曾说:“昨日花开今日残,是在时间中的历史叙述,今日残花昨日开,是时间性的历史感伤,感伤的是对在时间中的历史审视,这就是对有限人生的审美超越。”[5]同样的文字符号,在不同意识观照下排列,产生了意蕴完全不同的理解可能。这正是不同的自我觉醒层次在写作中的呈现。过于强调写作的工具性训练并不会导向更高层次的文字表现,只会产生流水线般的没有美感和差别的劣质文字,这在现今网络上的文字狂欢中已有所体现。写作课程要求写作者有源自内心的对人和对万物的亲与敬。写作者的人品即建立在此,人品即文品。写作课程如做人一样首先立意要高。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术的追求,跳出写作,融入世界万物中观看自我与写作。

三、以“物我两忘”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写作思维与技巧。

写作课程要求学生做到“格物致知”,这就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学生在了解外界之前必须先了解自我。学生必须由自我开始探讨,对当下的我进行体认。教师必须以每个学生个体为出发点,将生命体验作为课程设置的一部分。美国当代课程理论家派纳(W.F.Pinar)2002年8月在东北师范大学接受访问时,曾阐述了对课程的理解:“课程是提供知觉、情感和思考的生命经验,而不是一种模仿或机械性的活动。也就是说,课程必须通过自身生命体验与自觉的生命历程,此经验的学习不是被事先预定好的,而是个人在周遭世界中所感、所思的具体行动。因此,我的课程理论不是将焦点置于外在的活动,而是关注于内在与外在世界的交互活动,以及自我、他人及课程之间的磋商。”

这种课程是自我生命经验的建构理论,强调学生对个体的认识和对课程的参与。当学生将写作课程作为一种生命体验与历程时,写作课程即成为一种活泼生动的构筑。当学生能在写作课程进行时创造和具体化自我,写作课程就成了一种关注和理解自我的生命体验与历程。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程体验与建构时,可运用传统文化中“物我两忘”的观点引导学生感受世界与寻求自我认同,最后主客体共在一天地间,物我皆在而物我皆忘,从而进入写作的忘我境界。西方存在主义认为他人即地狱,而中国传统文化则通过逐步认同把个人与社会他者的悖谬与冲突化为社会共生体。“物我两忘”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将写作主体的此在融入社会的此在中,达到一种共相式的自我认同。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要力求动态呈现人与世界的交接,镜像观照社会,让学生在回归自我与观照世界中掌握写作技能,既以我观物,又以物观我,通过写作提升写作主体的存在感。只有这样,写作课程才能以学生的写作技能成就学生的发展,从而走向真正的应用。至此,我们重新回到写作的初衷,把写作看做我与世界的互动前进,写作完全成为人的一部分。一方面,人在写作课程中得到更好的自我观照,人的精神世界得到成长,另一方面,写作技能作为人的动态结构的一部分,也会随之发展,得到更好的舒展。

四、以“有教无类”的信念打破学生的既定思维。

正如伽达默尔所言:“理解过程发生在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是人类全部世界经验的源泉,理解能力是人的一项基本限定,有了它,人才能与他人一起生活。”写作就是这样一种能促进人们相互理解与相互亲近的才能。写作作为一种个性化的才能,冷冰冰的命令式教学显然并不能产生更好的作品。因此,写作课程需要教师以“有教无类”的信念引导学生打破既定思维,展示个人风格。

写作课程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学生最终写出来的文本并不一定精彩。因为学生通常容易将事关自身的经验美化,在文本中肆意扩大某部分经验的分量而排除他者可能有兴趣和想了解的部分,写作主体的写作意识最终让文字转化成乏味无力的文章。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学生存在过度亲近自我,爱怜自我而受制于个体狭隘心理的可能,另一方面,学生因知识和经验水平不够深广,可能出现个体意识受意识形态钳制而不自知的情况。总之,学生个体若无法突破既有的思维框架,那么我们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写作动态课程设置,最终只会是学生狭隘意识的原地打转,无法提高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和对世界万物的认知,课程只能最终僵化,并成为一门终将被抛弃的课程。所以,写作课程的能动参与,既是基于学生自身生活的存在式体验,又是超越学生自身生活的眼界超越。在这里,学生与课程的互动,必须是在老师引导下的,超越自身生活认知的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自身并把自身融为世界万物的一部分,同时密切关注学生在参与课程建构过程中出现的自身意识偏差,反对学生螺丝钉式的自我狭隘定位。教师还要调整学生的状态,增强学生的自我存在感,引导学生在眼界开阔的基础上提高写作能力。

总而言之,写作课程应该是由传统文化理念引导的学生充分参与的动态课程。学生的写作与世界的关系是“我”与“你”的双向亲密互动关系,既是开放式的又是带有私人情感的互动。教师以“有教无类”的信念引导学生带着亲近与敬意确定生活中美的有价值的东西,做到“格物致知”与“物我两忘”。课程以“人”的完善作为最初出发点和最终的皈依,不是从文字的概念层面了解生活,而是“从精神生命的既定感性表现中,认识这种生命本身的过程”课程价值在于,学生把主观世界重新又变回客观世界的一部分,通过反思,把生活的琐碎条理化,通过训练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不再是以螺丝钉的自我观照层次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而是以有意识的能动的世界观照者的身份层次重新成为世界的一部分。写作课程作为一门重要而独特的课程,将获得崭新的意义

篇2:传统文化在写作中的作用

摘 要: 一篇好的记叙文,塑造人物形象,发展故事情节,表达主题,都离不开精彩的场景描写。场景描写是对文章中人物活动画面的描述与刻写,描写意在表现、突出主题。

关键词: 场景描写 写作教学 记叙文写作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一篇好的记叙文,塑造人物形象,发展故事情节,表达主题,都离不开精彩的场景描写。

什么是文章中的场景呢?场景,是指文章人物之间发生各种关系时产生的大大小小的生活画面,场景描写是对文章中人物活动画面的描述与刻写,描写意在表现、突出主题。描写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它是用形象的渗透着个人情感的语言把人物、事件、环境等具体地描绘、刻画出来。描述一个精彩的场景是多种写作方法的综合运用,比如写景、叙事、对话、心理等,这些描写往往借助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写出对客观事物或人物的具体细微感受。

文章中的场景一般包括活动场景、战斗场景、劳动场景、游戏场景等。场景描写一定要与表现人物的心情相结合,人物的心情有变化,场景描写也随之变化,场景描写要以人物心情为中心,意在突出人物的心理变化。场景描写要动静结合,即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注重描绘不同环境中人物的活动形态,描绘出活动的发展,情绪神态随之变化。再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是场景描写的一种方式。正面描写是对人物、事件、景物等作直接的描写、刻画,侧面描写是通过描写跟主要对象相联系的事物映衬、烘托被描写的主要对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通常是结合在一起运用的。最后场景描写还要点面结合,有主次分明,为了突出表现主要人物,通常要描写若干次要人物烘托,红花在绿叶的衬托下,更鲜艳美丽。a

人都生活在社会环境中,性格、品质的形成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场景描写就是形象具体的描绘人物所处的场景及社会环境。只有写好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才能使人物形象生动具体,才能给读者强烈的艺术感染。

一、场景描写能够起到刻画人物的作用

人物形象的变现与场景密不可分,特别是人物活动时的场景,往往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性格、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的一些特点。

通过场景描写刻画人物,或是粗描,或是细勾,在激烈的冲突与矛盾中充分展现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如巴金老师的《灯》中这样写道: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方里射出来几点灯光,他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记叙文要靠细腻形象的描写再现生活情境,让读者获得真切的感受。作者从房内到廊上的视觉变化,借着灯光找到出路的描写为例说明这一特点。第一片段场景的描写突出表现出作者彷徨,看不到出路的复杂心情。第二片段的场景描写则是让人看到了希望。

二、场景描写对气氛的渲染

人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事都离不开生活环境。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场景描写就是再现生活情境,为人物活动营造浓郁的氛围。

场景描写能够渲染气氛。不同的文章,因为场景中的矛盾冲突、景物色调的不同,场景气氛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即便是在同一篇文章中,由于主人公所处环境的变化,也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场景气氛,有快乐,有悲伤,有舒缓,有紧张,也有喜忧参半,等等。场景描写的角度不同,气氛就不同。如张秀枫老师的作品《让我们再看你一眼》中这样写道:

上课的铃声响了,又悠长又深沉。文叶老师的脚步滞缓而沉重,双腿仿佛绑上了大沙袋。孩子们就要离开学校了,这是他们在小学的最后一课,过了暑假,他们就是中学生了,生活这本大书,又将翻开一页。她不愿意上这最后一课,但她又必须上好这最后的一课。往事历历,别情依依。到底说些什么呢?还重复讲了多少次的叮嘱吗?

这是一个离别的场景,作者通过描写老师的行动表现,突出了不愿离别的心情。“上课的铃声响了,又悠长又深沉”一句,更是深刻描绘出离别的氛围。下面是欢乐激动的场景描写,来自《开国大典》一文:

当战车部队进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对对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两个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一段文字的描写,整个基调是欢乐激动的。既有泼墨泛写,又有描眉细笔,“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群众无比激动的心情跃然纸上,并通过他们的喜悦,把整个阅兵场景的氛围烘托得火爆热烈。

三、场景描写对主题的深化

写文章或是为了表达一种思想,或是表扬一种行为,或是表现一种社会现象,等等,这就是文章的写作目的,也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场景描写表达出来。

正是因为场景描写得深刻、具体、翔实,人物的形象才能不断完善,情节更深入,使主题不断深化。这些意在突出主题的场景描写,有的明示,有的暗点,让人物在情节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将作者的真实情感在具体的场景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

高晓声老师的《陈奂生上城》一文中有这么一段描写:

一觉醒来,天光已经大亮,陈奂生体肢瘫软,头脑不清,眼皮发沉,喉咙痒痒地咳了几声;他懒得睁眼,翻了一个身便又想睡。谁知此身一翻,竟浑身颤了几颤,一颗心像被线穿着吊了几吊,牵肚挂肠。他用手一摸,身下贼软;连忙一个翻身,低头望去,证实自己猜得一点不错,是睡在一张棕绷大床上。陈奂生吃了一惊,连忙平躺端正,闭起眼睛,要弄清楚怎么会到这里来的。他好像有点印象,一时又糊涂难记,只是细细琢磨,好不容易才想出了县委书记和他的汽车,一下子理出头绪,把一串关节脉都拉了出来。

这一段作者通过人物有特点的动作描写,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有意识地将叙述、描写与人物的心理分析结合起来,更深层次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深化主题。

篇3:直接引语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

1.1 直接引语的概念

直接引语是一个语言学上的概念, 是指直接引用别人的原话。在新闻学的范畴之内, 直接引语是新闻写作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大部分的新闻报道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西方国家的新闻学之中更是有没有直接引语便不成新闻的说法。直接引语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方法是把新闻人物说的话用引号引起来, 在新闻写作中直接引语一定要真实准确, 做到与新闻人物所说的原话一字不差。间接引语也是新闻写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间接引语是相对于直接引语的一个概念, 是指在新闻报道中用自己的话去转述新闻人物所说的话, 不用使用引号去引起来, 新闻工作从业者在日常的新闻写作中要注意区分这两个概念。

1.2 直接引语的使用现状

在我国的新闻报道中间接引语的使用非常普遍, 但是直接引语的使用率却是远远不够, 尤其是在比较重大的时政事件的报道写作中直接引语更是少见, 李希光教授就认为中国新闻文风的癌症是没有直接引语。我们经常能够在报纸上见到通篇使用间接引语来转述新闻人物的讲话以及重大的会议内容, 这样的方式几乎已经形成了我国新闻报道的惯例。对于广大的平面媒体受众来说这样千篇一律的僵化呆板新闻报道完全没有可读性, 很多原本故事性很强的新闻也是听不到人的声音, 导致愿意去读报纸看新闻的人越来越少, 核心传播力逐渐式微, 整个新闻行业的发展都受到影响。

1.3 我国新闻缺乏直接引语的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新闻业中直接引语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意识形态层面的深层原因是最重要的原因。新闻本质理解的最直接体现要靠新闻写作去完成, 我国主流媒体的新闻写作中强调组织性和指导性, 常常以强势的话语风格去对受众形成灌输的姿态, 把整个新闻报道上升为一种缺乏个性色彩的普遍性集体意识。间接引语与直接引语相比显得更加不露声色, 广大新闻工作者会更喜欢使用间接引语, 久而久之, 这似乎已经成为了我国新闻界约定俗成的文风, 究其原因还是来自于意识形态层面的原因。

2 直接引语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

2.1 增强新闻人情味、感染力

新闻报道的目的是为了传播给受众, 新闻写作的文风能否感染受众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篇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在新闻语言中直接引语的运用可以让受众去感受新闻中说话者的真情实感, 这样的真实情感才能对读者有较强的感染力。对于重大时政题材的新闻报道, 很多新闻从业者都认为并不适合在新闻写作中使用直接引语, 但是笔者并不这样认为, 长久以来在我们的意识形态中政治新闻就应该是严肃而正式的, 其实这并不是新闻学本身对新闻写作的要求, 而是我们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固定思维模式。但是事实证明, 严肃僵化缺乏直接引语的新闻报道越累越不能被受众接受了, 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要求新闻要有更强的人情味和感染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国的新闻文风能被更多的受众所接受, 新闻的传播效果才能最大化。

2.2 增强新闻真实性、现场感

实事求是是新闻报道必须要遵守的基本原则, 可是现在很多的新闻报道虽然是非常真实的新闻事件, 但是却会让受众感觉不到真实感, 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这样的情况出现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新闻写作的文风不能感染广大新闻受众, 直接引语在新闻写作中的巧妙运用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的, 在报道中直接引用新闻人物的原话, 可以让受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这种现场感让受众感觉自己就是整个事件的亲历者一样, 可以与报道中新闻人物直接对话, 这种感觉必定会让受众觉得新闻一定是真实的。

2.3 展示人物个性色彩

我国的新闻报道严重的缺乏个性色彩, 我们能见到的新闻报道大多都是千篇一律的写作文风, 这样的新闻写作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时代受众的阅读需求。所谓的个性色彩一方面就是在新闻写作中有自己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风格, 另一方面是新闻报道中出现的人物也要有生动形象的个性。新闻报道中出现的人物不能只是干瘪的新闻素材, 一个生动鲜活的形象才能被受众所接受, 直接引语在新闻写作中的使用可以让新闻人物活起来, 充满个性色彩。作为新闻从业者应该认识到在新闻报道中展现人物个性色彩的重要性, 在使用直接引语改变文风的同时还要总结分析其他的方式和方法。

2.4 深化新闻主旨

虽然直接引语在我国的新闻写作中运用并不是十分广泛, 但是少数一些有经验的记者还是会在报道中做很少的直接引语的运用, 来弥补陈述事实方面平铺直叙的不足, 新闻主旨也可以更加的深化。新闻报道的主旨要靠新闻当事人的话语去深化, 而在新闻写作中一定要用直接引语才能凸显该篇报道的权威性, 同时直接引语的运用还可以留给读者受众无尽的想象空间, 在受众读者的思考中新闻报道的主旨自然就会的到深化。

2.5 借口说话, 涵化立场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 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之中经常会遇到自己想表达却又不便直接说出来的观点和立场, 这个时候直接引语就可以帮助写作者借助他人之口来表达自己的立场。

2.6 活泼版面, 美化新闻

新闻报道不同于文学创作, 其写作方式是有一定的规矩的, 主要是以连篇累牍的陈述性语言为主, 而且新闻报道的篇幅一般都很长, 间接引语在陈述性文字中适当的使用可以帮助新闻报道优化篇章结构, 缓解读者的视觉压力。直接引语在美化新闻、活泼版面方面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往往几句直接引语的运用就可以让原本死气沉沉的报纸版面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很多个性十足的群众语言可以使整个新闻事件更加生动活泼, 整个内涵也会得到极大的丰富。

摘要: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新闻媒介,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新闻写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新闻工作者在坚持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真实、准确原则的前提下, 要充分考虑到新闻写作文风的改变, 只有更加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才能让更多的受众接受新闻传播的内容, 也才能让新闻传播的效果达到最佳。

关键词:直接引语,新闻写作,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篇4: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

想象是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感知事物,回忆表象的基础上,在思维参与下,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同其他心理活动过程一样,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来自生活实践,甚至更是来自生活中曾有过的,可能有的,已经具备了某些萌芽却又没有完全把握的东西,跟一切理论来自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道理一样,这种来自于生活的想象,同时也反作用于生活,指导我们的写作,成为形象思维的主要方式。

想象对写作的指导作用,首先体现在感受生活方面。诚然,生活,思想,技巧作为写作的三要素,生活是第一位的。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要写好文章,必须广泛接触生活,认真观察生活,仔细体验生活,深刻地思考生活。这里观察生活,其实就是为大脑输送写作思维材料的过程,而想象就是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思维过程。观察,同时也是积累生活的过程。但多见不一定识广,面对马路上的行人、车流,田野里的歌声、吆喝声,你如果什么感受都没有,那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来。有的同学虽然经常坚持写观察日记,但由于缺乏感受生活的能力,写出来的文章也只会很平淡。因此,写好作文,必须学会感受。这除了要积极投入生活,养成观察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外,更重要的,还得借助想象,将观察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形象精辟生动地表达出来。如“母亲是我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这个对所有人来说不无启迪作用的生活感受,就是由想象来完成表达的。还比如:“蜡烛、春蚕、春雨”等往往被用来赞美老师的奉献精神,抒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这里不能说就没有想象的功劳,它将毫不相干的人、事、物,联系在一起,完成了对新形象的创造任务。

再美好的生活,也总会有一些重复的、单调的东西,有一些无意义的琐事,低级庸俗的趣味。如果在写作中只是对现实进行分文不差的摹写,那就失去写作的意义。单纯的记录、简单的照相,在写作中是应该摒弃的,事实上,面对生活中观察到的对象,我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由此及彼,由物及人,推己及人,甚至于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熟悉的形象,创造着新的形象。在生活中,我们很自然地会由痛苦想到高兴,由失败想到成功,由损失想到收获,由假恶丑想到真善美,由风云变幻想到人类社会。在这里,想象在反映生活的同时,也反映着写作者的内心愿望,实现着现实中尚未完全实现或难以实现的东西,它使写作者经由生活中产生的经验、理想、观点等散乱无章的断片,收集起来并加以选择,联结形成新的形象,将那些被忽略被湮没被消磨的美好的东西呈现出来。唯有想象才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使文艺来自生活,高于生活,才可以将写作者受人、事、物的触动而由自身产生的情、意、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才可以赋予那些现实中的人、事、物、景以全然不同的意义,变得更美,更可爱、更有情趣。

想象之于写作还犹如造屋建房,是几层几间,是靠南靠北,还是面山临水,在未造之前,都得有个设计。面对生活中一大堆有了感受的材料,在我们整理出来,诉诸篇章时,仍然离不开想象。大到谋篇、定体,小到结构、行文。也就是说,这些材料,有的可能宜于写成戏剧小说,有的则非用诗歌散文形式来写不可,这种结构形式体裁的选择,就像见到雪花,就会想起北方的冬天,见了杏花,就会想到温暖的春天一样。一种合理恰当的结构形式,既可以传达你的思想愿望,也能唤起他人的想象与共鸣。至于如何开头,如何展开,如何结尾,都应事先有个打算,这如同建桥架屋,材料使用合理,才可能结实牢靠,实用美观;如果用不当,也许根本建不成,即使勉强建成了,早晚会塌崩倾圯,乃至害人。写作如果缺了这一环节,文章即使写出来也会漏洞百出,不可卒读。

想象至此似乎已经大功告成。且慢,俗话说:“百人有百口,百人有百心。”同样写房屋着火的情形,有的只会作抽象交代:“浓烟弥漫,火光冲天。”有的却会这样写:“烟弥漫在整个房间里,通红的火舌要舔着楼板了。”后者显然胜过前者,用词精当,传神多了。还比如同是写一枚银元落地的情景,一个写“有个小银元落在地上”,另一个写“有个小银元,从桌上滚了下来,在地上叮叮当当地跳着”,后者这种绘形绘声的描写,充满了生活感受的魅力,它能使阅读者如同亲眼目睹耳闻了这一切,而前者则呆板枯燥得多。这是为什么呢?一般来说,“想象不丰富的人,是决不能将一个字,一个形容词、名词等用在最适当的地方。在表达一种感情,一种思想时,也无法找出一个独一无二的最适当的字来的。”也就是说,想象是否丰富,直接决定语句是否具有表现力。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想象是写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深刻地感受生活,梳理材料,在构思谋篇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乃至于直接影响我们的语言运用的表达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应该是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水平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

篇5:写作训练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

内容提要:关于古代诗词,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总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优秀文化的魅力,学习也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同时,现在的学生一提作文就头疼,要么举笔难下,要么笔下空洞。不爱写,写不好,这种现象令人深思。改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关键词:传统教学 诗词鉴赏 创新训练 引导学生 学习热情 作文训练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历来都非常重视诗歌的教育作用。初中语文教材也在不断地增加古诗词比重,同时中考诗词鉴赏的考查得分率一直是最低的,可见古诗词教学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应占据极重的份量。

然而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采用了“整体朗读—逐句翻译—归纳主旨—背诵默写”的模式,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局限了他们的想象力,磨灭了对经典文化的兴趣。使得他们只知摇头晃脑的背诵,却无法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我采取了这样的尝试和探索,将诗歌鉴赏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一节课上先花少量的时间让学生自主理解诗歌内容,本着“诗无达诂”的原则,只要大体明白写了什么即可。然后让学生截取诗句,充分发挥想象,进行有针对性的片段写作。

例如:景物描写(一年四季、高山平原、江河湖海„),《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学生们抓住春的特点,写植物、动物,突出一个“早”字。同时我提出要求,不局限于诗歌本身,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快,学生们习作中的内容就丰富起来了,出现了化冰的小河、天上的风筝,甚至爱美姑娘单薄的春装„这样的想象,让他们更关注生活,也更直观深刻的理解了诗句含义和作者的赏春爱春之情。同样,《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雁门太守行》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登岳阳楼》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都是很好的进行写作训练的素材。

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心理描写片段、叙事片段、议论片段、抒情片段等方面的练习。例如:白居易《观刈麦》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由这些诗句可以引申出人物的外貌、动作、细节、心理等描写片段。又如《木兰诗》,可以截取部分内容或全篇进行叙事的写作训练。课本中可以拿来进行迁移训练的诗词不胜枚举,一般我都是由浅入深地提出要求,初一时先将景物描写与叙事片段练好,初二着重训练细节描写,初三更侧重于议论与抒情,循序渐进,效果不错。

对古诗词的学习和积累有助于开启学生的写作之门。它使学生学会像诗人词人那样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以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用聪慧的耳朵去聆听,用细腻的内心去感受周围的一切,从而获取写作的源头活水。其次,它能够净化写作灵魂,引导学生走出虚假空洞的囹圄,对话真实的世界。再次,古诗词中的空白艺术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反过来,在进行写作时,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并能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审美感受,真正达到了鉴赏的效果。而且你会发现,不需要死记硬背,在你想象画面、组织语言、下笔落实的过程中,那些优美的、上口的诗句早已不知不觉的印在脑海中,化为自己宝贵的知识积累,在今后的学习、写作中可以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以诗带写,以写悟诗,使语言库存量越来越丰富,使思维日渐开阔敏捷,在进行写作时有更大的灵活性,在诗歌鉴赏时有更自主的审美体验,一举两得,两全其美。

参考文献: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欣赏与写作实践初探》郎照征《文学教育(中)》 2011年06期

篇6:传统文化在写作中的作用

李春博

(复旦大学历史系 上海 200433)

众所周知,索引在学术研究中有“指路明灯”之称,无论是在题目的选定,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抑或是具体的写作过程,索引都自始至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初入学术门径的学位论文的写作,同样离不开对索引的应用。笔者通过在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南京教案与明末儒佛耶之争——历史与文献》过程中得索引之助的具体事例,谈一谈索引在这方面的作用与价值。

一篇论文学术水平的高低,与所选的题目和切入的角度有很大关系,学位论文同样不能例外。倘若对相关研究领域缺乏比较全面的了解,仅仅以获取学位为目的或者凭着个人的兴趣爱好而确定选题,就很容易发生问题。也许所选题目前人已有研究,也许所要讨论的问题前人已经加以解决等等,最终导致自己只是在重复前人已经做过的工作,所作论文变成了毫无意义的重复劳动。更有甚者连前人的水平也不能够达到,人家已经指出的问题、已经纠正的错误仍然沿袭,得出与事实不符乃至错误的结论,导致谬误流传。如此怎能超越前人,作出学术水平较高的学位论文呢?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充分利用索引在学术研究中的导航作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讲的是做事情之前要把准备工作做好,学位论文题目的选定同样如此,首先要对该学科相关研究领域进行考察,争取做到对该领域有尽可能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找出前人尚未研究或者研究还不够深入的问题,综合各方面资料,选准一个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从而提高所作研究的学术价值。索引正是起着这样的作用,只有通过索引,我们才可以对研究现状有清晰而全面的认识。

笔者硕士学位论文题目的选定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因为自己的兴趣在明末清初这一段历史,所

1以对这一时期的研究状况多有留心,看到明末在华葡萄牙传教士曾德昭所著《大中国志》时,注意到他对所经历的南京教案叙述得极其模糊,涉及到的中国教徒均用教名,许多具体情况也语焉不详。南京教案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具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涉及到哪些人物?最终结果如何?对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种种疑问使我对这一事件发生了兴趣,决心通过对相关历史资料的整理,使以上诸问题得以解决并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随即在导师指导下利用索引查找已有研究成果,首先在《全国报刊索引》1998年第4期的“历史、地理”部分找到一篇刊载于《南京史志》上面的《明万历年间的“南京教案”》,2读后发现属于简单介绍性质的文章,头脑中的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就继续在《中国史学论文索引》和《中3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中查找,虽然仍未找到相关文章,却使我对明末清初天主教在华传教情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所必需的历史背景打下了基础。

4经过艰苦而又耐心的查找,笔者终于在《1522种学术论文集——史学论文分类索引》中找到了张维华所写《南京教案始末》一文,该文原载齐鲁大学《齐大月刊》1930年第1卷第2——3期,后收入台湾 12 [葡]曾德昭著,何高济译:《大中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系合编:《中国史学论文索引》,中华书局1980年版。3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4 周迅、李凡、李小文编:《1522种学术论文集——史学论文分类索引》,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正中书局1956年版《中国近代史论丛》第1辑第2册中。《南京教案始末》利用明末反对天主教的论文集《破邪集》中所收南京礼部处理南京教案的官方文件,对南京教案作了比较详细的研究。随后笔者利用索

5引又先后找到万明《晚明南京教案新探》以及宝成关《中西文化的第一次激烈冲突——明季“南京教案”67文化背景剖析》两篇非常重要的研究文章,此外徐宗泽《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王治心《中国基督8910教史纲》、杨森富《中国基督教史》、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张铠《庞11迪我与中国:耶稣会适应策略》等论著中的部分章节也对南京教案进行了专门的论述。通过索引指明的路径掌握了南京教案的研究现状后,我发现上述论著在研究中除观点尚有商榷之处、利用的资料显得雷同之外,与南京教案关系极为密切的《破邪集》的编撰经过、版本流传等情况都没有涉及到,因而感觉到南京教案尚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最终在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选定《南京教案与明末儒佛耶之争——历史与文献》作为学位论文的题目。

以上事例表明索引在学位论文选题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就像不会说话的老师一样为研究者点明路径。我们只有使索引指点门径的作用更加突出,才能够在学位论文选题中更有针对性,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学位论文题目选定之后,接下来就要全面收集所需资料,广泛占有资料之后才能保证运用中得心应手,写作起来胸有成竹,索引在此过程中同样不可或缺。笔者除继续查找与南京教案相关的研究论著外,最迫切的任务就是找到《破邪集》这一原始文献,可是许多图书馆的目录索引中都没有见到此书,让人感到茫无头绪,不知从何查起,索引再次给我提供了帮助。就在查找四库系列书籍的目录索引时,发现了《四库

12未收书辑刊》中收有《圣朝破邪集》,顿时如获至宝。仔细研读后发现《破邪集》是《圣朝破邪集》的简称,最初由徐昌治刊刻于崇祯十二年(1639),后传入日本,安政二年(1855)日本幕府为排斥西学而改名《明朝破邪集》加以翻刻,遂广为流传,《四库未收书辑刊》即据此版本影印。

通过索引找到了所需文献之后,我并不满足,果然又找到了周駬方《明末清初天主教史文献丛编》中13所收校点本《明朝破邪集》,并在李天纲《中西礼仪之争》书后附录得知香港建道神学院1996年出版了夏瑰琦以明抄本为底本、以日本安政乙卯(1855)本为校本的《圣朝破邪集》点校本,其中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使我对《破邪集》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在导师指导下,笔者利用不同版本的对读与校勘,现有研究状况了然于心,发现了几处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破邪集》的编撰体例、《破邪集》的版本与流传、《破邪集》中所反映的明末儒佛耶之争的实际情况等,这些问题最后都成为笔者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步的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就进入了最为艰苦的写作阶段。因为既要在资料的搜集整理上力争超越前人,又要更加客观的作出评价,既要把收集到的资料加以综合运用,做到融会贯通,又要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做到推陈出新,得出更有价值的结论,所以难度最大。写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就 56 万明:《晚明南京教案新探》,载王春瑜主编《明史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宝成关:《中西文化的第一次激烈冲突——明季“南京教案”文化背景剖析》,载《史学集刊》1993年第4期。7 徐宗泽:《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上海土山湾印书馆1938年版。8 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载《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初编》第64辑第635册,台北文海出版社。9 杨森富:《中国基督教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版。10 [美]邓恩著,余三乐、石蓉译:《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11 张铠《庞迪我与中国:耶稣会适应策略》,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12 徐昌治:《圣朝破邪集》,载《四库未收书辑刊》第10辑第4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13 周駬方:《明末清初天主教史文献丛编》,铅印线装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版。

需要注意利用索引来解决。

笔者在写作过程中遇到陌生的人名,如《破邪集》中所收《辟邪管见录》的作者邹维琏,要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就要利用索引来查找,《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和《明人传记资料索引》都收录此人,提供了他的基本信息,显示出有《达观楼集》传世,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索引就可顺藤摸瓜找到《达观楼14集》。对照其中文字后可以发现,《破邪集》第六卷所收《辟邪管见录》并非原文,而是将邹维琏所作《管见辟邪录》与《跋》两篇文章经删改后合而为一,而删改的原因却并不是徐昌治所说的“删繁就简、去肉存髓”那么简单,而是因为其中存在反佛言论,身为佛教信徒的编撰者黄贞与徐昌治都不可能无视其存在,但为了在与天主教的斗争中团结到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利用邹维琏的官声从政治上获取更多支持,他们在删去反佛言论后收入《圣朝破邪集》。论文写作中提出的此类问题属于首次发现,为文章增色不少,可以说最终论文获得通过,索引功不可没。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缺乏相应的索引,就会给论文写作增加很多困难。例如发动并主持审理南京教案的南京礼部侍郎沈榷,虽然《明史》有传,许多人物传记资料中也有收录,但均显得过于简略,其所著《沈文定公文集》也未见何处有藏,这与其官至内阁大学士的身份是不相称的。造成这种后果,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他与魏忠贤关系密切,遭到时人弹劾,阉党倒台后更是千夫所指,导致资料散佚,连地方志中的传记也被删去。他究竟卒于何年便有不同的说法,《明史》记载模糊不清,仅说他天启二年(1622)七月辞官,“逾年卒”,许多研究者便据此认定他死于天启三年(1623)。事实却并非如此,笔者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逐页翻检《明熹宗实录》,最终找到他卒于“天启四年(1624)五月”,在遗疏中引司马光之言劝谏皇

15帝,“非仁无以容众,非明无以烛奸,非武无以决事。”试想如果编有《明实录》索引,研究中就不至于出现这样的问题,笔者也不必再如此辛劳。

纵上所述,索引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的作用无可取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选题中有指点门径的作用,便于我们把握已有研究成果。其二,在材料搜集中有探隐抉微的作用,帮助我们从多种途径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其三,在实际写作中有释疑解难的作用,对于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至关重要。如果离开索引,学位论文写作将会变得无比艰难,我们期待着更多、质量更高的索引著作问世。

1415 邹维琏:《达观楼集》,载《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83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篇7:传统文化在写作中的作用

图式理论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的作用及教学启示

本文试图对图式理论在写作过程即计划、转换以及检查等三个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尝试着提出了图式理论对英语写作教学的若干启示,以期切实提高英语写作教学的质量.

作 者:章晓霞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刊 名: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10) 分类号:H3 关键词: 

篇8:传统文化在写作中的作用

一、初中作文教学中培养认知能力的必要性

1.有助于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性

在写作教学中, 倘若教师引入认知能力与认知策略, 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并能够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写作之中,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地写作, 而且还能够随时随地对学生学习中的行为进行监控, 及时有效地调整学生的学习方法, 以最佳的状态学习。只有学生具备了认知力, 那么他才能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形成清晰的认识, 了解自己尚未掌握的写作技巧, 并形成相应的策略进行改进, 弥补自己写作中的不足之处。

2.有助于培养学生写作的目的性

学生的主体性在传统写作教学模式中, 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传统写作教学模式也没能将提高写作能力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有机的结合。教学活动中, 教师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 写作范围由教师规定, 并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教师对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并没有重视起来。由此, 导致学生对写作越来越厌恶, 学生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写作, 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难以提高。

3.有助于提高学生作文写作中的调控思路能力

写作教学中, 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认识, 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倘若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认知能力, 那么在写作之前他会拿出一定的时间来构思整体架构, 选择合适的写作材料。从而才会在写作过程中判断文章结构是不是有偏差, 不断调整自己写作的思路。例如, 当学生以话题“转变”写作时, 具备一定认知能力的学生, 就会静下来分析“转变”话题的内涵, 对自己的写作切入点进行确定。

二、初中作文写作中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

1.提升初中生作文写作的认识水平

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关键就是树立明确的写作目标。让学生明白作文对工作、学习的重要意义, 作文是对内心感悟与实际生活进行表现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写作文, 弘扬生活中的真善美, 承担起揭露和批判社会丑恶现象的责任。而不能依靠单纯的说教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应当与实际生活环境相结合, 通过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明确学生的写作目标, 就会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并取得明显的学习效果。

2.建立多元作文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中, 老师应当掌握具有多元化特色的评价方式, 运用正面语言激励和鼓励学生。以此提高学生参与作文练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差异性是建立多样化评价体系的最首要的条件, 教师不能通过分数将学生划分等级。评语评价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能够对自身优势与不足有正确的认识, 教师要帮助学生对自身找好定位, 在认清自己的同时, 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写作的主动性, 让学生更加自信的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

3.提升初中生作文写作的信心

篇9: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

一、想象的作用

通过想象可将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串连起来,既可开拓思路,推动构思,又可丰富文章内容,深化文章主旨,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

二、想象应注意的原则

原则有两条:一要合理,二要大胆。合理是指想象的内容要与文题相符,同时要与文题中体现的人和景物的某些特征、标记相协调,而且想象要以现实为基础,切不可让人摸不着头脑,匪夷所思。大胆是指敢于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超越时空,合理虚构,许多故事新编类的文章就得益于大胆的想象。

三、想象的具体运用

1.想象在人物塑造上的运用

不管是按图想象还是按文字想象,同学们都应保证语言、动作、肖像、心理这几方面的想象与文题中的要求和有关特征一致,不可游离于要求之外。

2.想象在景物描写上的运用

想象在景物描写上运用时,除了要与文题要求相符外,还必须能够通过丰富的想象使景物描写丰满生动起来。

1991年全国高考作文卷题目为: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要求学生写想象作文。请看当年的一篇优秀作文:

珍珠

好大一颗珍珠!凝脂般滑润的珠体散射着一片黄黄的幽冷的清光。它静静地躺在那儿,躺在一块高雅华贵的天鹅衬布上,珠体的青白光芒与蓝紫色的衬布相映成辉,那么明丽,那么清秀,不禁使人想起了清风明月下的西湖。一轮青幽青幽的明月,映照于夜幕下蓝蓝的湖水当中,它是这样的清新,这样的冷艳,这样的令人沉醉,竟然让人不感逼视,就连这小小的房间也被 映得四壁生辉起来,难怪古人说“石蕴玉而山生辉,水怀珠而川媚”呢!

面对一个抽象的圈,作者神思飞扬,将它想象成蓝鹅绒上的珍珠,又联想到西湖映月,从大小光泽、滑润程度等方面都予以描摹,可见多角度、多侧面的想象,对景物描摹大有好处。

为了更好地了解想象对景物描摹的作用,请阅读下面的文段,看一看,面对青山,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例文:晴天则是另一种山貌,尤其是雨后初晴的青山,晶莹翠绿,一副冰清玉洁的样子。白云来自天外,绕着群山飞舞,青山伸出千树手指,戏弄着白云,引逗着轻风,云是不胜娇羞的少女,怎禁得住山的这般挑逗,她躲躲闪闪,一不小心,迭入山的怀抱,把山谷跌成一片氤氲,山笑了,把笑脸迎向了朗朗晴空,迎向了坐在窗前的我。于是将头轻轻一扬,我便承接住了山的明朗与活泼,同时我又窥见的云的飘逸与洒脱。于是,我也忍不住把笑脸迎向白云,迎向蓝天,迎向大自然的和煦与温馨。 (朱星鹤《坐对一青山》)

面对青山,作者没有客观的描摹,而是放开神思,纵情想象,大量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从动至静,从诸多角度来描绘,充满了大自然的魅力。

可见为了使景物描摹更为出色,我们在想象中应力求多角度,放飞思绪,广泛而熟练地运用修辞。

3.想象在情节设置中的运用

故事情节的推动在许多情况下是借助想象下来完成的,因此想象的合理与优劣直接影响到情节设置的效果。

如今许多学生都喜欢写科幻型的作文,因为那里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神思飞扬,无拘无束。然而无拘无束本来是件好事,可是许多同学却在无拘无束中使想象过于离奇,偏离了人们的正常认识范围,出现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匪夷所思的情节。

例如有一次作文练习,题目是“4000年的一天”,有的同学是这样写的:“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一下子来到了4000年,只见整个世界凄黑一片。没有一丝光亮。我找了好久,终于看见一丝微弱的光,那是从一个很宽的地缝中发出的,顺着光向前走了很久,我看到了一个非常非常大的的屋子,有五六个足球场那样大,里面有许多人。他们看见我,都跑了过来,当他们得知我来自二十一世纪,则变得异常愤怒起来,纷纷指责我:“你们整天制造垃圾,污染环境,砍伐森林,破坏大气,以至于空气都变得污黑混浊了。污黑混浊的空气遮住了阳光,我们没法在地面上生活,只得在地下挖洞生存,并不断地发电来照明,浪费了很多的煤。”

篇10:传统文化在写作中的作用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电子邮件能否促进英语写作进行了研究.我们运用电子邮件进行写作教学的试验,结果表明,电子邮件写作能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激发其写作动机,体验写作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 者:马卿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陕西,西安,710048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44) 分类号:H3 关键词:电子邮件   写作   动机  

篇11:传统文化在写作中的作用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迅速发展,传统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模式已落后,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在写作教学改革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初中语文 写作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的促进了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变革,由传统单

一、机械的写作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变,写作教学的手段越来越多的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持,从而使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写作教学效果

一是有利于教师整合写作资源。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口讲手写为主的教学模式,大大节省了板书时间,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奖课外丰富的写作资源与教材整合起来,有助于增大课堂信息量,增大学生的阅读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对于那些写作中复杂抽象的问题教师有更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把写作重点难点讲清讲透,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是多媒体技术的利用激活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了兴趣。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突出体现了写作教学应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乐于写作,敢于写作,勤于写作,善于写作。现代信息技术活化了写作教学,声,像,图,文,情,境与看,思,说,写,读,评诸多手段的结合,发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优势,从而打破过去被动,沉闷的写作教学局面。

三是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训练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写作资源,如给一段寓言故事让学生看完材料后让学生审题,立意,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这几个环节都要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去思维,鼓励创新的同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狭窄,僵化,混乱大都是思维方面存在的问题,多媒体技术的利用在激活思维方面有着传统写作教学无法达到的优势。

四是增加了课堂的信息容量,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备课,教师可以准备有利于教学的相关资料,并利用多媒体便捷和清晰的字幕来代替板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接触更丰富的知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充分地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提高了教学密度,增加了课堂信息容量。写作教学中,通过电教媒体的综合运用,让学生仔细聆听声情并茂的声响,认真观看栩栩如生的画面,反复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可以随机地引用材料或向学生介绍范文,对学生作文进行直观评改,引导学生点评,并广泛讨论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从而保持学生习作的热情,体验习作成功的欢乐,形成良好的写作内驱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走出了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误区,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唤起他们的写作创新意识,让他们想创新,敢创新。同时,利用计算机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手脑并用,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文字编辑能力,又培养了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创新带来的快乐。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是激发他们创新的源泉。

二、改进了写作教学方法,提高写作教学技能

一是多媒体写作教学能根据不同情况提供有效的信息呈现方式,使学生自由的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成为信息处理的决策者,主动参与知识结构的重组和建构活动;二是可以给教学和学习带来信息交流。三是使得语文老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四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教师的写作教学技能,提高了语文老师在进行语文写作教学改革实验的能力。五是打破了传统观念对语文写作课堂的束缚,让中学语文写作课堂焕发出光彩。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写作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并不是对传统媒体与教学的绝对取代,而是将现代化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多媒体组合教学的各种模式。我们肯定多媒体技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冲击,运用多媒体优化学习过程,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是现代化教育的主要目标,而组构新型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举措。但也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使用现代教育手段,在具体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写作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在上写作课时应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和学生进行交流。二是教师应该把握好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现时机,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给他们创新的机会,老师不要代替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题,而不仅充当多媒体画面的观众。三是应该把握好多媒体效果的“度”,画面不要惹眼,看点不要太多,否则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四是画面的设计要和你所讲的作文主题相匹配,尽力营造写作意境。

教学方法的改进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是当前课堂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信息和传媒手段一日千里地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改革势在必行,写作教学的改革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要在语文写作教学的实践中运用多媒体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不断创新。让多媒体技术在我们的语文写作教学改革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四、总结

信息时代呼唤着写作教学技术的革新,多媒体技术在写作教学课堂中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现代化教学,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也出现了误区,我们必须根据写作教学的特点和自身规律,围绕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而开展多媒体教学。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一定要体现学生主动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至熟读成诵、入情品味的过程。我们要扬长避短、务实严谨、把握好尺度。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特有优势,找到支持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支点,使其能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真正地“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实现写作教学技术的现代化,创造魅力无穷的写作教学的多媒体世界。

参考文献:

篇12:中华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现代企业管理源于西方,根植于西方文化,然而,其中许多基本哲理都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至深的渊源和高度的融合。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其实,也有着许多管理智慧和管理精髓,包含着许多企业运行的法则,值得企业管理者借鉴和运用。

一、在企业发展战略上的作用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的好坏决定企业的成败,企业发展战略好坏又取决于,企业目标与投资人利益、企业规划与员工发展、企业的利益与社会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是否协调统一。一个好的企业发展战略应当满足各方的需要。那么中华传统文化在企业的发展发展战略上有那些论述和作用呢?

中华传统文化对战略管理的体现主要在于对人的战略管理上。人是战略管理的核心,人管好了,企业的战略才能实现。,反之,人的道德、品格和个人追求没有提高和升华,企业的目标很难实现,甚至企业不会长久。

二、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的作用

首先,中华传统文化追求伦理道德教育。

《论语》:“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富与贵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但是要通过正当的方式,要富之,教之。《孟子》:“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人们吃饱了饭,穿暖了衣服,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但是没有良好的道德教育,这个时候人们就和禽兽差的不远了。

中华古人经过观察自然界、社会人伦关系的道理,提出了十二个字,作为人生修养的品德,那就是“孝悌忠信、礼仪廉耻、仁爱和平”。

我们看西方的价值,它制度的设计是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他们所有的制度框架都是为了维护公平正义,但并不足够,因为他虽然维护了公平正义,但却不能够引导人们具有团结互助、仁慈博爱的道德情感,所以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同时也可能是个人情冷漠、精神空虚、道德违背的社会。反社会的行为比比皆是。什么叫反社会行为?就是虽然没有触犯法律,但是他却违反了道德,这不是一个和谐社会应该有的现象。比如我们看到这样的一个例子,说有一个孩子他不小心失足落水,在河岸上就围观很多看热闹的人,这个母亲看到自己的儿子落水,非常着急,于是她就跪在地上向这些人苦苦地哀求。结果这些围观的人或者对这个事情置之不理,觉得这又不是我的孩子,我为什么要去救他?或者有的人就跟她讨价还价,说你必须给我多少钱,少了我就不去。这些行为没有违反法律,法律也不能够给予制裁,但这却不是和谐社会应该出现的现象,这些现象就称为反社会行为。

中华的传统文化能够解决这些根本问题,因为它把人道德放在了首位。

其次,中华的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价值观是以仁爱为核心的。

1、身心的和谐:就是不生气恼,不出恶言,言行一致;

2、人际的和谐:父子有亲,父母慈爱,教导关心儿女,儿女孝敬父母;君臣有义,就是领导要有仁爱之心,下属竭尽全力把领导交给自己的工作、任务完成好,这就是尽到忠心;做丈夫的要有恩义、有道义、有情义承担养家糊口职责,妻子要有良好的德行,承担教育儿女的责任;长幼有序,兄友弟恭;

3、天人和谐,顺应自然界的规律,不能破坏环境;

4、政令和谐;

5、协和万邦。

三、在企业奖惩措施上的作用

首先,在激励标准上。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正确适当的激励措施是一个现代企业最基本的体现。作为一个企业而言,没有万能的激励方法,企业也不能只采取单一的绩效评价标准,必须根据不同的人和不同时期的变化,采用适宜的激励方法。而对于现代企业的激励措施,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其实早有体现。

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是否得民心也至关重要,其往往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对管理者而言,“得民心者得天下”,能不能管好,能不能事半功倍地管理好企业,关键在于是否能得到民心。

其次,从赏罚标准来看。“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不分人的贵贱,赏罚要严明,这样才能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的激励作用,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组织绩效。这些赏罚标准,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来说,依然十分有效。

再次,从领导者个人的操守来看。“任贤律己”,“身先士卒”都告诫领导者要知人善任,严于律己,身先士卒,以自己的言行来感染和激励下属。在这方面,《周易》、《孙子兵法》都从不同侧面提出了对领导者的期望,认为领导者应反身修行,团结和厚待下属,才能达到“上下同欲”的最佳协调状态,企业才能出于最和谐的运转状态。

四、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治理上的作用

在现代企业治理中,我们也可以采取“无为而治”,具体来讲,就是尽最大可能地让下属面对所有的课题,包括处理企业成长与持续经营之间的两难困境。换句话说,就是给他们充分的行动自由去实现某构想,并对所产生的结果负全责。

除了“无为而治”的公司治理理念,中华传统文化其实对于如何选人、用人、观人也有一套成熟的经验。“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相对于现代管理,中华古代更注重对人的“德”的考察,更注重候选人在其所处情境下的行为,比较强调发挥人才的弹性去配合工作的需要。在人性的看法上,中华古代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内养外化,皆可成善”等观点无疑为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在企业管理中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精华题目下一篇: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