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现代语文教中的体现学

2022-09-11

1 学思结合, 自主学习

熟读、精思、博览是阅读的基本方法。孔子主张学与思相结合, 他提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 意思是说学习时不会思考容易被欺骗蒙哄, 光想不学就会变得懒惰、松懈。孔子的这一思想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思结合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语文教学十分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它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读书、自主作文能力的需要出发, 在对学生全面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读、练、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把训练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读、想、画、批、说贯穿始终。首先, 教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要求, 引导学生采用读、想、画、批、说等方法, 心到、眼到、笔到、口到, 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状态, 中枢神经高度亢奋, 从而使学与思得到完美结合,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势必产生课堂效果的高效率。另一方面,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读练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又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具体手段。它取代了传统教学中只听老师讲授的僵化格局, 摒弃了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 杜绝了教师的包办代替, 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不复存在,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读书的能力提高。自学时间成块、学法成串是语文自学的一大目标。学生在成块的时间里利用成串的学法思而学之, 学有所思, 边读边展开形象思维, 将课文中的话语变成头脑中的画面, 这样以来, 边读边想的基本功提高了, 思维品质得到了深刻的发展, 语言文字功夫也在主动读练中得以启迪和提升。

2 举一反三, “启”字当头

孔子是我国启发式教学的鼻祖。他倡导: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指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愤”说的是学生对于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 急于解决而又没有搞通的心理状态。“启”是指老师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不愤不启”的意思是说, 当学生学而不思, 不急于解决某一问题的时候, 教师就没有必要去指点他。反过来说, 当学生对于某一问题已经经过了积极思考, 但还没有搞通的时候, 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而“悱”则是说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所思考, 处于欲言而又无法表达的心态。“发”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准确表达。“不悱不发”的意思是学生表达有困难的时候,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弄清概念, 使之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一间屋子有四个墙角, 这时候就不用再勉强教他了——这就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的意思。可以说,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 它开创了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先河。那么, 这种教学艺术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又是如何得以实现的呢?大家都知道, 启、读、练、知、结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启”作为教学模式的第一式, 充当了开路先锋, 肩负着定向、授法、激趣的重任。它既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提示学习方法和程序, 又要创设愉快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可以说,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 与“启”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启而得法, 学生则心领神会, 反之则会让师生都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 无法推进课堂及学生双边教学的良好发展。在现代语文教学中, “启”是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之中的。大体有开课启、课中启和结课启三部分。它具体表现在:开课先声夺人, 导入时“一石激起千层浪”, 导读时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在给学生成块的学习时间前, 教师采用设练 (用一些富有启发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思考解答中感知、领会、领悟) 、设疑 (设置有难度但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点拨学生, 使问题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 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化) 等方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时以自读为先导, 自主进行辨析、推理。在学生自学时, 教师进行个别点拨。结课时, 教师虽只寥寥数语, 却可以使学生觉得余味无穷。在“知”的教学环节中, “启”更显得特别重要。它不仅让学生当场知道学习的结果, 同时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又通过“发”帮助学生表达, 提高学生的能力。总之, 语文学习辅导中的“启”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它使学生一直处于“愤”、“悱”状态, 使课堂教学实而不死, 活而不乱, 从而达到宽以求进, 全面求质的目的。

3 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

从规模形式上看, 现代语文教学的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它克服了传统班级授课制齐步走、束缚学生个性发展的致命弱点, 强调“班定步调与自定步调相结合”, 使快者快学, 慢者慢学。显而易见, 这是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具体体现。快者快学是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让快者先行一步, 树立榜样, 带动全体, 造成一马当先, 万马奔腾, “先进更先进, 后进赶先进”的局面, 最终达到群体“共同富裕”的目的。从另一方面说, 这样做也是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精神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需要, 是发展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需要。孔子倡导有教无类, 现代语文教学班级授课制注重的就是面向全体, 提升能力。因为快者快学不是甩掉差生轻装上阵, 而是充分发挥群体中互相促进的积极作用:在平常学习中, 慢者以快者为榜样, 鞭策自我;在成块的自学时间里, 教师有重点地帮助差生, 进行个别辅导, 指点迷津, 激发差生的学习热情, 让差生奋起直追。教师耐心地因材施教, 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个别辅导上, 给差生量体裁衣, 使学生一课一得, 从而避免出现学生自暴自弃, 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另外, 语文学习辅导的努力方向是“教是为了不教”, 在教学全过程中, 重视语言文字训练, 即使是重点差生也能逐渐掌握学习方法, 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低谷, 何愁不能最终“脱贫”呢?

4 慎思明辨, 开拓进取

孔子学问是从哪里来的?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述而不作”, “删史书, 定礼乐”, 意思就是说把前人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加工提炼推陈出新, 从传统文化中发展当时的文化。由此看来, 孔子很善于利用传统文化, 他无疑是促进社会现代化的楷模, 这一点很值得我们现代人特别是现代语文工作者认真学习。我们有悠久的历史, 丰厚的传统文化, 如果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能够用好, 就可以行远自迩, 驾轻就熟, 事半功倍。从另一方面说, 利用传统文化必须警惕食古不化以古害今, 一提到传统文化就情不自禁地一个跟头坠入国粹主义的泥潭里, 这不是进步, 是危险的文化倒退。五四白话文运动不久竟掀起了一股文言读经逆流, 此类的历史教训不可忘记。虽然历史的总方向是前进的, 可是忽热忽冷, 忽进忽退, 使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 这是我们必须警惕和自觉注意的。只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慎思明辨, 相信在悠久丰厚的中国历史蕴集的基础上, 在与现代社会需要结合的努力下, 我们的教育事业必定呈现出另一番辉煌!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中心吸收诸子百家以及其他外来文化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文化。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发展中, 它曾占据过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因其世俗性和保守性使中国在近百年来失去了一次又一次飞跃发展的机会。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 人们逐渐抛开了传统文化的羁绊。由此以来, 新形势下时代文化需要对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的冲击作用, 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被动和尴尬的局面, 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回过头来审视传统文化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影响以及其存在的积极现实意义。

关键词:自主学习,主动性,启发性教学,因材施教

上一篇: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的优势下一篇:临床医学本科生辅修全科医学知识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