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在英汉互译中的体现及翻译方法

2022-09-12

1 简介

著名翻译家王佐良先生在他的《翻译:思考与笔记》中曾经指出:“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 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 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1]由此可见, 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文化因素的差异, 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和解释, 有时甚至会引起误解。因此, 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障碍和难题。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 除了要通晓两种语言之外, 更重要的是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2 英汉思维与翻译

著名翻译家傅雷曾经说过:“……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西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 挖掘惟恐不尽, 描写惟恐不周。”[2]在哲学上, 汉民族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交融”、“和谐”、“了悟”、“悟性”, 对事物不讲究分析, 重视个人分析, 重视个人感受和心领神会;而西方哲学则主张“人物分立”, 重形式论证和逻辑推理。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英汉语言形态的不同。英语句子的成分多借助于各种连词、介词、关系词等连接, 句式复杂;而汉语组词造句完全通过语义逻辑或者语序间接地显示出来。例如:

China was not, is not, will never bea superpower. (中国过去不是, 现在不是, 将来也不会是超级大国。)

She was puzzled that little George didn't want to be get what other children at his age want to get-toys and snack. (其他与小乔治同岁的孩子都想得到玩具和零食, 可是小乔治却不想得到这些东西, 她对此很是不解。)

3 地理环境的差异与翻译

从某种程度上说, 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了生产方式的不同选择[3]。中国是个农业大国, 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 因此汉语中有很多词和牛有关。英国虽然是一个岛国, 但古时主要以马为耕作工具。牛和马在两国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上很清楚地表现出来。例如汉语中说“吹牛”, 翻译成英语就成了"t a l k h o r s e";汉语中的“牛饮”到了英语中就变成了"drink like a horse"。由于我国西依高山、东临大海的地理环境, 故素有“东风送暖”、“西风凛冽”之辞。如明代蓝茂的诗句“东风破早梅……春从天上来。”马致远在《天净沙》中写到“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与此相反, 在英国, east wind是指从欧洲大陆北部袭来的寒冷的风, 给英国人带来的是不愉快的感觉。英国西临大西洋, 在春天, 凉爽惬意, 西风从海上徐徐吹来, 带来万物复苏, 恰似我国的东风使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如英国桂冠诗人John Mansfield的"The West Wind"中有这样的描述: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And April's in the west wind. (西风送暖, 万鸟争鸣……春天就在西风中到来。) 从这一点上, 可以看出在西方文化中, 西风是和春天、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而不是东方文化中的东风。

4 宗教信仰的差异与翻译

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 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 世上的一切有上帝主宰, 而在中国人心目中, 只有主宰一切的“老天爷”, 上帝和老天爷的含义并不相同。另外, 在我国的文化里, 有道教的“玉帝”, 有佛教的“阎王”, 有神话中的“龙王”, 而这些概念在西方人的心里都不存在。尤其是“龙”的含义, 在英语中, d r a g o n是一种长有翅膀、身上长鳞、有爪子的能够喷火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 它常常跟邪恶联系在一起, 在西方人心目中是凶恶而丑陋的象征。而在汉语中, “龙”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龙”自古以来就是“神圣、高贵、吉祥”, 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 在古代, 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 子孙被称作“龙子龙孙”, 还有“龙袍”、“龙床”等词。我们中国的父母“望子成龙”, 但是翻译成英语应说成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n excellent person, 并没有出现dragon这个词。汉语中的亚洲四小龙到了英语中则成了"four Asian tigers".

5 文化象征的差异与翻译

同一客观事物, 在不同文化里有不同的文化象征, 引起不同的联想。如在阿拉伯文化里, 骆驼是大多数人的重要交通工具, 骆驼是耐力的象征;在古埃及文化里, 奶牛是神圣的象征;在基督文化里, 绵羊是驯服的象征;在印度文化里, 大象是吉祥的象征;在中国文化里, 老鼠是胆小懦弱的象征。英语中霸b a t看成是邪恶的象征, 应为它外观古怪丑陋, 居住在阴暗的角落, 而且还有吸人血的vampire bat, 提起来就令人恐惧。因此, 英语中有as crazy as a bat, as blind a s a b a t等。然而, 汉语中“蝙蝠”的形象与英语中完全不同:“蝠”与“福”同音, 蝙蝠被认为是幸福的象征。蝙蝠作为一个吉祥物, 经常出现在民间的许多图案上。红蝙蝠的“红蝠”与“洪福”同音, 因此更是象征着大吉大利。

同一颜色的词在东西方的文化中也有很大的差异。如在英语社会中, 白色被看作是圣洁的颜色, 用于婚礼仪式, 而红色象征着危险, 用于火警等场合;而在汉语里, 白色是悲痛的色彩, 用于丧葬仪式;红色象征喜庆, 用于喜庆场合。再如汉语中, 黄色表示“淫秽”等含义, 故有黄色书刊 (淫秽书刊) ;而在英语中, "yellow"并没有“淫秽”的含义, 表示“淫秽”意思时常用obscene, filthy, vulgar等。

6 翻译方法

由于思维、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文化象征等文化因素都对翻译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们在进行翻译实践时, 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文化因素, 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文化因素。在处理有关文化因素的翻译时, 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6.1 直译法

直译法, 顾名思义就是将字面意义直接翻译出来, 可以表现在词语上和习语上。词语如:paper tiger (纸老虎) 、lose face (丢脸) 、a tooth for tooth (以牙还牙) 、Red Cross (红十字会) 、Blue Bird (蓝鸟) 、white terror (白色恐怖) 、Gilded Age (镀金时代) 、sour grape (酸葡萄) 、a stick-and-carrot policy (大棒加胡萝卜的政策) 。习语如Seeing is believing (眼见为实)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眼不见, 心不烦) .To pour oil onto the flame (火上加油) .Lonely as a cloud (像一朵孤云)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

6.2 意译法

在文化空缺的情况下, 有时不得不使用意译法。此种意译法较适用于成语、典故或隐喻等[4]。例如:

(1) The goalkeeper is their Achilles'heel.“那守门员太弱, 是该球队唯一知名的缺陷”的意译比直译“那守门员是阿基里斯的脚踵”准确清晰, 更符合汉语的习惯, 更容易使中国人接受。

(2) 中国有句俗话“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 如果直译, 则为If a woman marries a chicken, she should act like a chicken.If she marries a dog, she should act like a dog.这样翻译只会使英美国家的人感到困惑不解, 一头雾水, 他们很难想象妇女怎么可能嫁给鸡或狗。意译反而会好一些:Once a girl has attached herself to one man, she must be faithful to him forever regardless of all circumstances.这样意译过来更便于英美国家的人理解。

6.3 注释法

源语中的人名、地名、术语在译语中往往出现文化空缺现象, 翻译时通常可以采取音译 (或直译) 加注释的增补方法, 使源语读者的意图与译语读者的期待能达到高度的一致[5]。例如, “清明节”就可以采取音译加注释的办法, 译为Oingming Jie, a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observed in late spring to commemorate the dead."这一解释就准确传达了源语国家的文化内涵。事实上, 通过音译的一些词已逐渐被译语读者广泛接受和使用, 如汉语中出现的英语外来语如布丁、海洛因、因特网、迷你裙等。英语中也有很多的汉化外来语, 如pingpong, kowtow, kungfu, Taoism等等。

摘要: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翻译, 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翻译。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 英汉思维、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文化象征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 英汉互译过程中文化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跨文化翻译时, 译者应从多角度去理解、揣摩原文, 使译文更好地体现原文的宗旨, 再现原文的文字信息和文化因素。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汉互译,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佐良.翻译:思考与笔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 傅雷.翻译经验点滴谈[A].翻译研究论文集[C].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3] 杨建华.新理念英汉互译 [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

[4] 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0.

[5] Xu Jianping.A Practical Course of English-Chinese &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M]. Beijing:Q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0.

上一篇:电力电气设备检修技术的探究下一篇:政府刺激性投资明显推升企业要素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