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词汇英汉互译

2024-05-17

建筑词汇英汉互译(通用9篇)

篇1:建筑词汇英汉互译

英汉互译

Unit1

1.弹钢琴

2.善于应付……的 3.擅长于…….4.打鼓

5.help…with…

6.交朋友 7.在周末

8.美术俱乐部

9.跟…说

10.结交朋友

11.在某方面帮助(某人)

12.on the weekend

13.on the weekday

Unit2

1.起床

4.穿衣服

7.take a shower

10.eat quickly

13.散步

Unit 3 1.骑自行车

4.介于……之间

7.十九

Unit 4 1.上课迟到

3.在外面打架

5.穿校服

7.看望朋友

9.学钢琴

11.听音乐

13.练习吉他

15.整理床铺

17.make rules

20.be on time for class

Unit 5 1.长时间走路

4.迷路

water

Unit 6 1.读报纸

4.做汤

7.在游泳池里

10.通过电视

13.read a story to me

2.吃早饭

3.在早晨

5.去上班

6.做家庭作业

8.taste good

9.after breakfast

11.lots of

12.穿上衣服

14.刷牙

15.吃早饭

2.乘地铁

3.认为

5.实现

6.六十八

8.一百零九

9.九十九

2.在教室听音乐

4.在餐厅吃饭

6.出去

8.遵守规则

10.对某人要求严格

12.在走廊里跑

14.放学以后

16.go out in school nights

19.good luck

21.do the dishes

2.拯救大象

3.处于为想之中

5.砍到

6.places with food and 7.(be)made of

8.kind of shy

2.看电视

3.用电脑

5.通过电话交谈

6.洗餐具

8.呆在家

9.足球赛

11.in the library

12.younger brother

14.any other

15.sound good

18.clean the room

16.wash clothes

17.go to the movies

18.tomorrow evening

Unit 7 1.在加拿大

2.在欧洲

3.在下雨天气

4.玩得高兴

5.no problem

6.call sb at+电话号码 7.not too bad

8.right now

9.have a great time 10.summer vacation

11.study hard

Unit 8 1.邮局

4.在……和……之间

7.向左拐

10.在周末

13.on your left

16.police station

19.a noisy street

Unit 9 1.黑发

4.相同的方式

7.short straight hair

Unit 10 1.在不同的国家

4.吹灭

7.bring good luck to sb

Unit 11 1.去散步

4.照一些照片

7.一点也不

10太多人

13.ride a horse

16.last week

Unit 12 1.去电影院

4.打羽毛球

7.熬夜

10.吃惊

13.生火

16.know about

2.投币式电话

5.在……的前面

8.在第一个十字路口

11.enjoy reading

14.excuse me

17.far from here

20.next Sunday

2.金发

5.最后

8.curly black hair

2.……的数量

5.green tea

8.great specials 2.给奶牛挤奶

5.在星期六的上午

8.对……感兴趣

11.play chess

14.play with

17.visit my grandparents

2.去划船

5.抛开

8.高中

11.把……弄醒

14.go to sleep

17.stay up late

3.在……的对面

6.紧靠……的旁边

9.沿着……走

12.look like

15.in town

18.watch sb doing sth

21.have a good trip 3.一张圆脸

6.首先,最重要的是 9.look like 3.许个愿望

6.orange juice

3.喂鸡

6.去钓鱼

9.进行学校旅行

12.all in all

15.show sb around

18.grow apples 3.去海滩 6.大声叫喊 9.搭起 12.两周前 15.look out of 18.up and down

词形转换

1.swim(与人相关的名词)

37.tall

(反义词)2.paint(同义词)3.piano(复数)4.family(同义词)5.also(同义词)6.music(与人相关的名词)7.story(复数)8.teach(与人相关的名词)9.outside(反义词)10.wash(三人称单数)11.noise(形容词)12.relax(形容词)13.luck(形容词)14.study(同义词)15.hallway(复数)16.before(反义词)17.friend(形容词)18.clever(同义词)19.danger(形容词)20.zoo(复数)21.one(序数词)22.twenty-two(序数词)23.forget(反义词)24.wish(三人称单数)25.young(反义词)26.shop(现在分词)27.run(现在分词)28.swim(现在分词)29.study(现在分词)30.child(复数)31.easy(副词)32.there(对应词)33.left(对应词)34.clean(反义词)35.enjoy(三人称单数)36.cross(名词)

38.curly(反义词)39.light(反义词)40.glass(复数)41.good-looking(同义词)42.good-looking(反义词)43.act(与人相关的名词)44.thin(反义词)45.cinema(复数)46.high(名词)47.paint(名词)48.love(形容词)49.cheap(反义词)50.excite(形容词)51.slow(反义词)52.interest(形容词)53.hear(过去式)54.present(同义词)55.farm(与人相关的名词)56.feed(过去式)57.grow(过去式)58.worry(过去式)59.luck(副词)60.fast(同义词)61.beach(复数)62.butterfly(复数)63.visit(名词)64.mouse(复数)65.baby(复数)66.sheep(复数)67.fly(过去式)68.wake(过去式)69.start(同义词)70.high(同义词)

篇2:建筑词汇英汉互译

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探析

由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不同认识从而使语言产生了词汇空缺现象.在英汉互译时,针对此种现象,译者必须采取有效的补偿手段,以克服这种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制约.

作 者:吕璀璀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烟台,265000刊 名: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810(1)分类号:H315.9关键词:词汇空缺 文化差异 翻译

篇3:浅析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一、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

1. 政治经济制度不同引起的词汇空缺

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不一样, 在一个国家表现其社会制度的词语, 由于其特殊的社会沉淀, 它的字面意义往往与其内涵有着很大的差距。如果硬性将之直译过去, 异国读者往往会不知所云。比如:汉语言中的“文革”、“五讲四美”、“又红又专”、“分流”、“豆腐渣工程”、“大字报”、“精神文明”、“素质教育”、“一国两制”等。英语中的hippie, cowboy等。这些涵义深深地隐藏在许多表面现象之下, 以至于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潜意识, 这种潜意识是异族读者不可能体会得到的, 从而形成了这方面语义的空缺。

2. 文化背景不同引起的词汇空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是不能脱离文化的, 语言交流实际上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各国文化差异是必然存在的, 而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常常导致词汇空缺。比如说, 在中国文化中, 亲朋好友结婚, 大家要随礼、新娘子过门时要蒙上红盖头、还要吃枣子、花生, 这些词语中所包含的文化因子大概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异质同构对等物;一些中国文化内涵较深的词语在汉译英时没有相应的词汇, 如中医中所说的“虚”、“实”、“寒”、“热”、“阴阳”等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词语;在武术中, 像“少林拳”、“八卦掌”等也不能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词。另外, 英译汉中也有诸如此类的情况, 如英语中“Good Friday”是指复活节前的一个星期五, 如果照字面译是“好星期五”, 中国人看了会感觉到一头雾水。

3. 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差异引起的词汇空缺

语言常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 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的生活客观环境里不存在, 语言就可能出现空缺。如汉语中的“炕”、“旗袍”、“中山装”、“麻将”、“二胡”、“锅盔”、“辘辘”等在英语中都属词汇空缺。而英语中的“tank”, “jacket”, “bus”, “nicotine”等在汉语中都没有地道的对应词, 只好按读音将其分别译为“坦克”、“夹克衫”、“巴士”、“尼古丁”。

4. 宗教信仰不同引起的词汇空缺

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 这三大宗教对中国民众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有道教的“玉帝”, 有佛教的“阎王”, “观音”, 有神话中的“龙王”等, 这些概念在英民族文化中并不存在。英语语言国家的人多信奉基督教, 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世上一切安排也都是上帝的旨意。而在中国, 人们心目中只有“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上帝和老天爷所代表的东西截然不同, 含义也不大一样。尤其是“上帝”这个概念, 具有较浓的基督教色彩, 是欧美文化的个性。

5. 人们价值观差异引起的词汇空缺

不同的民族由于在价值观念方面存在着差异, 表达同一理性概念的词, 在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作用下必然会产生附加在词汇本身概念之上的不同的联想意义。这种联想意义与词义本身没有必然联系, 它包含着某种特定感受。正是这种联想意义, 使得很大一部分词翻译时意义有空缺。如汉语和英语中“狗”的涵义就大不一样。在西方, 狗是忠诚的伴侣动物。但在我国, 人们通常对狗有种厌恶的心理。中西方人对狗所持的不同态度, 自然而然也在各自的语言中反映出来。龙 (dragon) 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中文里吉祥尊贵的“龙”与英文中邪恶凶残的dragon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国文化中, “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然而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却认为dragon是邪恶的代表, 是一种狰狞的怪兽, 是恶魔的化身。

二、针对词汇空缺现象应采取的翻译方法

1. 音译法

音译法是国际文化交流中常见的一种方法。翻译时, 人名、地名以及一些表示新概念的词, 在本族语里找不到对应词来表示时, 均可采用音义法进行翻译。如汉语中的“炒面 (chowmien) 、饺子 (jiaozi) 、元 (yuan) 、叩头 (kowtou) 、乌龙茶 (oolung) ”;英语中的“coffee (咖啡) , salad (沙拉) , sofa (沙发) , hamburger (汉堡) , sonar (声纳) , copy (拷贝) , radar (雷达) , guitar (吉它) ”等。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发展的速度日益加快, 越来越多的音译词会出现, 逐渐会被不同民族的人们接受, 成为英汉语言里的外来词。

2. 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就是按照词语的字面意义将两种语言进行互译, 包括两层意思:逐字翻译和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汉语中许多词语可按照这两种方法翻译。如“纸老虎”直译为“paper tiger”;“丢脸”直译为“lose face”;“四书”译成“Four Books”;“五经”译成“Five Classics”;“龙舟”译成“dragon doat”;“北京烤鸭”译成“Beijing roast duck”;“八股文”译成“eight-part essay”等。同样, 英语中的这类现象也是比比皆是, 如the cold war (冷战) , the hot war (热战) , Barking dogs do not bite (吠犬不咬人) , Misfortune never comes alone (祸不单行) ,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等。

3. 意译法

由于词汇空缺而不能直译的内容, 采取意译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翻译法。其优点在于翻译者可以不拘泥于词语的构造模式, 而是通过仔细分析和推敲词语的深层意思与文化内涵来翻译。如汉语中的“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直译为“When the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s this mare, who could have guessed i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 就无法体现成语要表达的因祸得福的意思, 而意译为“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gain”, 就能把原文所隐含的意义表达出来;“三角债”译作triangular debts就不对, 应译为“debt chains”或“chain debts”。英语中的也有许多词是通过意译借入的, 如“honey-moon (蜜月) , horse power (马力) , television (电视) , basketball (篮球) , night club (夜总会) , bread (面包) , Bible (圣经) , christain (基督教) ”等。

4. 加注法

对于英汉语言中有些文化内涵特别强的词, 采用音译法、直译法或意译法还不能使读者明白的话, 就要采用加注法, 把读者不明白的意义明示出来。如“粽子”译成“Zongzi (a pyramid-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leaves) ”;“窝窝头”译成“Wowotow (steamed bread of corn or sorghum) ”;“观音”译成“Buddhism Guanyin (the Godness of Mercy) ”等等。

语言归根结底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而文化又影响着语言。在汉英互译中, 译者最主要的是应努力去熟悉翻译中所涉及的两种语言文化。不仅要深入了解, 并扎根于本民族文化, 也要认真研究原语言文化, 并把两种语言文化进行全面、认真地比较, 然后以译文的可读性和读者的接受能力为出发点, 同时选择正确的方法、恰当的词语, 从而使译文更加趋于精确、完善、和谐, 翻译出地道的语言来, 更好地促进全方位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包惠南.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1.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 (英汉互译) 增订本.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4]张舍茹.英汉互译中文化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及对策.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5]戴晓莉.词汇空缺的处理方式.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6]曹军.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0.

[7]晏小花, 刘祥清.汉英翻译的文化空缺及其翻译对策.中国科技翻译, 2002.

篇4:建筑词汇英汉互译

关键词:文化词汇 对等关系 翻译策略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英语和汉语因属于不同的语系,基于不同的文化基础,在翻译中,经常会出现两种语言互译时找不到对应词的情况。这种情况我们通常称之为文化词汇的翻译。广义上看,文化词汇分为两种,一种为文化词,即在某一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和概念,在翻译中会形成词汇空缺现象;另一种为文化含义词,其所指的事物或概念在另一种语言中也存在,但在词义的宽窄等方面相异。文化词汇的翻译是英汉互译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如果出现误译或错译,往往会造成中西方国家在文化交流方面的误解,甚至阻碍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相反,准确、恰当的文化词汇的翻译,会帮助我们理解对方文化的魅力,促进相互间文化交流。

二、英汉词汇层面上的对等关系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对译者来说,翻译过程的开始即涉及对词义的理解和翻译。确切理解每句话中重点单词的意义,是顺利理解全文的前提和关键。因而,要进行翻译,首先要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层面上的不同对等关系。其中,就文化词汇翻译而言,理解完全对等、词义相异、无对等词三种对等形式十分重要。

(一)完全对等

一种语言中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在另一种语言中可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来表达,这种在词义上的对等称之为完全对等。如英语中的Bluetooth对应为“蓝牙技术”,Talk show译为“脱口秀”等。对于文化词汇的翻译来说,完全对等需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即这种词义上的完全对等既包括指称意义上的对等,也包括蕴涵义上的对等。例如:他是只老狐狸。在这句话中,英语和汉语中的fox (狐狸)在字面意思上都指一种哺乳动物,由于该动物生性狡猾,在蕴涵义上都指狡猾的人,因此可以直接对应过来进行翻译:He is an old fox.

(二)词义相异

词义相异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指称意义相符,但蕴含意义相异。以“西风”为例,汉语中的“西风”和英语中的west wind指称意义相同,但在汉语中,西风盛行于冬季,寒冷而干燥,所以就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凉描述。而英国位于欧亚大陆的西北,西风的蕴含意义与中国完全相反,所以英国作家梅斯菲尔德赞美西风:“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而著名诗人雪莱则在《西风颂》把西风比作革命的力量。

第二种情况是指称意义与蕴含意义都相异。例如,汉语“龙”指称意义指一种神异动物,具有九种动物合而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在中国文化中常与帝王联系在一起。而英文中龙的对应词“Dragon”的指称意义为 “an imaginary animal with wings and claws, able to breathe out fire”,蕴含意义常指凶残的有翼巨兽、恶魔、悍妇等,与汉语中龙的蕴含意义完全相反。

(三)无对等词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基于不同的文化基础,因此在翻译中,经常会出现词义空缺的现象。如:英文中的teenager指 young men aged from thirteen year old to nineteen year old, 而汉语中并没有一个词能完全表达其含义,而汉语中的阴、阳、文房四宝等词汇,在英语中也没有其对等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英汉互译中,需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译出这些无对等词的文化词汇。

三、英汉互译中文化词汇的翻译策略

根据文化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同的对等关系,英汉互译中文化词汇的翻译应以文化平等相待和文化传真为翻译基本原则,在考虑译入语读者文化接受能力的前提下,在译语中尽量再现原语的文化信息,从而真正达到传播交流的目的。文化词汇翻译策略主要有音译、直译、意译、释译等四种。

(一)音译

汉语和英语中特有事物名称的文化词汇,在翻译时可采用音译法,然后逐渐深入到译入语中,最后成为译入语中的新词汇。在汉语和英语中,有很多新词、新语都是通过这种形式产生的。如汉语中的“孔子, 功夫,太极”等音译为英语的单词Confucius, Kongfu, Taichi 早已融入了英语词汇。而英语中的sofa,bungee, domino等的汉语译文“沙发,蹦极,多米诺骨牌”也早以成为众所周知的汉语词汇。

有时音译不易让译入语读者明白其含义,在翻译实践中可用其特殊的形式---谐音谐义,即音义兼译。如“秀水街”的英文译名为Silk Street。其中英语单词silk和汉语中的“秀水”发音相似,而silk(丝绸)又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代表,这种谐音谐义的翻译使英语读者很容易记住这个地名,并了解其特色。另外,2007年,天津狗不理正式注册其英文商标为Gobelieve,也是文化词汇英汉互译中一个音义兼译的典范。

(二)直译

在词义完全对等的情况下,文化词汇的翻译往往可使用直译。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译入语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在译入语中完全保留原语词语的指称意义,求得内容和形式相一致的方法。直译既能传达原语概念意义,又能再现原语的文化信息,是丰富语言、促进文化交流的理想途径。例如,汉语中的“经济特区”可直译为special economic zone;“希望工程”可直译为 Project Hope。英语中的see God可直译为“见上帝”,see Marx可直译为“见马克思”。上词义相异部分所提到的西风(west wind)、龙(dragon)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蕴含意义不一致的词,往往也可采用直译,其蕴涵义通过文化交流来帮助理解。

直译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文化词汇的翻译应考虑指称意义和蕴含意义两方面,避免找到假的对应词。如“红茶”的英语译文不是red tea 而是 black tea;in the same boat的汉语译文不是“同舟共济”而是“处于同一困境”。

(三)意译

在无对等词的情况下,文化词汇的翻译倾向于使用意译。意译法是指译者在受到译入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不得不舍弃原语的字面意义,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一致,主要语言功能相似,即求“神似”而放弃“形似”。例如,汉语中“乌纱帽”的蕴含意义与指称意义完全不同,英译时不可采用直译,需意译为an official post;同样,英语中的Adam’s apple源自于《圣经》中的典故,在译为汉语时也只能意译为“喉结”。意译法需译者自身具备对两种语言精确的把握,扎实的语言知识和深厚的语言功底。

(四)释译

当译入语读者刚刚接触外来文化词,无法真正理解和接受时,采用先直译或音译再增补信息说明的释译法,更有利于文化词汇的理解和接受。如汉语中的“阴、阳”可先音译为 Yin, Yang ,之后在进一步解释(in Chinese thought) the soft/strong inactive/active female/male principle or force in the world。汉语中的“文房四宝”可先直译为the four treasures of study,之后再补充 writing brush, ink stick, ink stone and paper。同样,英语中的olive branch可先直译为“橄榄枝”,进而再补充其为“和平的象征”。释义法是处理文化词汇翻译无对等词时另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结语

文化词汇是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情有关的词语。在翻译文化词汇时,译者绝不能拘泥一种译法,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最适当的翻译技巧来传达原文信息,尽量规避译文承载的信息量大于原文承载的信息量的超额翻译和译文承载的信息量小于原文信息量的欠额翻译,进行恰当的文化补偿,使得译入语最大限度地既能传达原语的意思,又能保留其文化内涵,从而真正起到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栾晓虹.文化词语及其翻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72-76.

2.谭载喜.奈达论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3.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篇5:自我介绍英汉互译

我叫郭若松,是一个性格活泼、爱好广泛的男孩,对播音主持和奔放的舞蹈更是情有独钟。我喜欢在我的世界里载着梦想自由飞翔。如果说主持人用语言与观众交流,那我更是喜欢舞者使用无声的肢体语言与人交流。

而熟知我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说我是一个爱做梦的男孩。假如有一天,能够面对着麦克风——我最亲密的朋友,将我心中最美的感受和最多的感动,通过声音和画面传递给更多人。我相信心灵的沟通将是笑颜更加灿烂,情感的交融会让忙碌得你我他多一些宽容和关爱,这就是我的梦想和孜孜以求的目标。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alman:

篇6:英汉互译哲理文章

当朋友成功时,你要大碗喝酒;当女友分手时,要真诚的说声抱歉,因为你是男人,男人就该如此气壮心宽。

因为你是男人,所以,对女儿你应是一棵结满故事的大树,对妻子你应是一片金色的沙滩,对父母,更应该是一座物质丰富的大山。

因为你是男人,一生就要有所成就,不懒惰,不侥幸,不虚荣,不欺骗,不流浪,不嫉妒,不后悔,不自卑,不献媚,不投机,不惟利是图,不抱怨,男人就该堂堂正正,磊磊落落,风度翩翩。

做一个男人也是一项事业啊,一个民族仅有女人的光荣是不够的,阴盛阳衰,对每个男人来说都应觉得自惨形溃。

也许你很矮,但好男人博大的胸怀才使你顶天立地;也许你很弱,但好男人坚定的意志品格将赋予你侠义铁肝;也许你恶疾缠身,但好男人的字典里根本没有伤残。

篇7:英汉互译哲理文章

还记得李阳疯狂英语中所倡导的“疯狂信念”吗?“伟大的时代给每个人伟大的机会!你的命运掌握在你的手中!淋漓尽致地弘扬你的生命吧!因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你!你在这个世界上只走一回!为什么要怕丢脸?人死了以后不过是一堆灰,脸面又算得了什么呢?丢脸是多么珍贵的人生体验:正是因为丢脸,你学到了最难学到的知识和经验;正是因为丢脸,你获得实力的迅速成长和人格的全面锻炼。亲爱的朋友们,感激所有给你机会丢脸的人,抓住每一个丢脸的机会!请让我丢脸吧!”

拿出你的勇气来,拿出你的野心来!有人说,人之所以没有翅膀,是因为他有思想。那么,让我们思想的翅膀带我们去天空自由飞翔吧!让思想无限!

一个人在他的日记中写道:

今天,我牵着小狗在海滩上散步时,遇见一对来自西部已退休的夫妇。他们对俄亥俄海岸赞不绝口。

“这片海滩真令人神往啊!”老妇人说,“可惜我们前没有下决心在这儿买一幢别墅。”

“现在觉得太晚了?”我问道。

“是,那时买会便宜得多呢!”

我不知道他们是宁愿守着一块并不喜爱的地方生活,还是会尝试一下危险与挑战?如果我早就和他们认识的话,我肯定会劝他们勇敢地去试一下,免得像现在一样后悔不迭。

曾经有人说过:多数人是在失望中度过终生的。可是在期盼中度过一生,岂不更有意义?你所需付出的仅仅是让你的生活态度有意识地改变。曾听过多少感慨“要是早点……生活就会大不同了!”并总是大谈如果他做了什么,那他的生活会怎么样,然而他们却什么也没做过,一切只是空谈。

有一次,上帝把1、2、3、4、5、6、7、8、9、O十个数字摆出来,让面前十个人去取,说道:“一个人只能取一个。”

人们争先恐后地拥上去,把9、8、7、6、5、4、3都抢走了。

取到2和1的人,都说自己的运气不好,得到很少很少。

可是有一个人却是心甘情愿地取走了0。

别人说他傻:“拿0有什么用?”

别人笑他痴:“0是什么也没有呀!要它干啥?”

这个人说:“从0开始嘛!”说完便一言不发,埋头苦干起来。

他获得1,有O便有了10;他获得5,有O便成了50。他一心一意地干着,一步一步地向前走。

他把0加在他获得的数字后面,便十倍十倍地增加。他终于成了最富有的、最成功的人。

篇8:浅谈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不同民族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背景等不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的体会也就有所差异,这就导致即使是两种语言文化中共有的事物或概念,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可能会赋予其不同意义。拿动物词汇为例,汉语中说“胆小如鼠”,而英语中常说as timid as a rabbit。再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龙”的字眼,但“龙” (dragon) 在英语文化中是一种口中会喷火的怪兽,是可怕的邪恶的象征。汉语中则恰恰相反,在我国古代,龙就是皇帝的象征,后来又引申为高贵、珍异的象征。因此我们称自己是“龙的传人”;父母“望子成龙”,想给女儿找个“乘龙快婿”;工作起来“生龙活虎”;祝愿他人“龙马精神”[1]243-244。英语与汉语中颜色词的含义差别也很大。“蓝色”在汉语里指“晴朗天空的颜色”,代表安详、宁静。但在英语中与“蓝色”相对应的词blue有时具有“悲伤的,忧郁的;下流的”含义,因此be in the blues表示“闷闷不乐”,blue film指“黄色电影”等[2]56-57。另外,人们生活、劳动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出什么样的语言。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中就可能出现空缺。如英语中有sandwich, coffee, radar, vitamin, Internet, E-mail等在汉语中原本没有,而汉语中的“豆腐”、“饺子”、“月饼”、“天干地支”、“阴阳八卦”、“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经络穴位”、“武术气功”等词汇也是英语中所没有的。这就是词汇的空缺现象。如在翻译中不能合理地处理词汇空缺,常常会出现漏译、误译或错译,从而无法在译文中传情达意。

一、词汇空缺

词汇空缺是指原语词汇所在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由于各民族都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多姿多采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以及认知思维等等,因此,各民族都产生了一些本民族所特有的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们只表达该民族语言所具有的事物和现象,无论形式或内容上在其他语言中都无法找到与其对应的词汇,这就是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的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本质上是不同民族文化的空缺。

在不同语言文化中,词汇空缺现象十分普遍。英语和汉语在地域、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在英语里存在的词汇在汉语里找不到相匹配的表达方式;反之,在汉语里存在的词汇在英语里也找不到相契合的说法。

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在国内曾有人论及。周方珠认为翻译中存在词汇空缺和语义空缺,并用实例分析了产生的原因,但没有归纳翻译的方法[3]17-21。讨论最全面的是谭载喜,他概括分析了词汇空缺产生的五大原因: (1) 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2) 由于风俗习惯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3) 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4) 由于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5) 由于语言以及语言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词汇空缺[4]76。

二、词汇空缺的翻译策略

要解决词汇空缺给翻译带来的问题就需要用译语的语言形式来填补在转换原语形式时所造成的空缺。这里要重点关注的是原语读者视为当然而译语读者却不甚了解的社会及文化背景以及原文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因此,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根据所涉及的多种因素,如具体的语境、翻译的目的、民族的思维习惯、译语读者的包容度和接受效果等具体情况斟酌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如能巧妙地使用异化法和归化法无疑会帮助译者恰当地处理词汇空缺问题。

(一) 异化法

异化法是指在翻译时以原文化为依托,把原语材料中的文化信息以其本来面目传递给译语读者;形式上表现为尽量保留原语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强调译文语法、句式与原文对等,保持原汁原味。异化法认为翻译不同于创作,译文应当首先追求忠实。尽管采用异化法译出的文本可能带有陌生感和疏离感,但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有利于读者了解和鉴赏异质文化,丰富译语的表达方式,促进不同文化间的融合与渗透。异化法中较为常用的策略有音译法、直译法和译注法。

1、音译法

音译法,就是将原语的发音形式转换成译语的发音形式的翻译方法。当两种文化中完全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汇时,即出现完全词汇空缺时,我们可以采用音译法。如:sofa (沙发) 、pizza (比萨) 、show (秀) 、cool (酷) 、hacker (黑客) 、Coca Cola (可口可乐) 、nylon (尼龙) 、TOEFL (托福) 、E-mail (伊妹儿) ;气 (qi) 、阴 (yin) 、阳 (yang) 、磕头 (kowtow) 、太极拳 (taijiquan) 、馄饨 (wonton) 、饺子 (jiaozi) 、功夫 (kungfu) 、江湖 (jianghu) 等。

2、直译法

直译法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前提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内容、形式。直译法通常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内容、形式和语法结构,保留原语文化的民族、地方和历史特色。能否使用直译法,译者需要具备以深厚的语言文化功底为基础的直觉和判断力,要能够判断得出原文的某个意象是否易于被译语文化的人民所接受。如:cowboy (牛仔) 、Trojan horse (特洛伊木马) 、soap opera (肥皂剧) 、honeymoon (蜜月) 、forbidden fruit (禁果) 、下岗工人 (laidoff workers) 、文化大革命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中草药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官倒 (official profiteering/racketeering) 、纸老虎 (paper tiger) 等。

3、译注法

有时如果译语读者不掌握相应的文化知识,直译的译文可能让人费解,这种情况下可采用直译加注法或补译法。如:People considered that what he had done on that occasion was no more than a Judas kiss[5]213.若就把Judas kiss译成“犹大之吻”,不知道犹大出卖耶稣·基督的译语读者将不知所云。因此本句可译为“人们认为他在那种场合的所作所为不过是犹大之吻———居心险恶”,加了“居心险恶”四字后“犹大之吻”的文化内涵就明确了。再举一个汉语当中的例子,把“东施效颦”译为Dongshi trying to imitate Xishi同样令人迷惑,如惠宇主编的《新世纪汉英大辞典》中把它译作Dongshi, an ugly woman, trying to imitate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by knitting her brows, only to make herself all the uglier.可为传神佳译,因为这里不仅指出了“东施” (an ugly woman) 和“颦” (the famous beauty) 各是何许人,而且译出了“效颦”的方式 (by knitting her brows) 和结果 (only to make herself all the uglier) [6]387。这样的翻译不仅填补了词汇空缺,而且使译入语读者一目了然,获取了正确的信息,达到了译入语与原语语用等值的效果,获得了理想的翻译效果。

(二) 归化法

归化法是指在翻译时以译语文化为依托,将原语文化中的异质成分转化为译语文化中人们所熟知的内容;形式上表现为撇开原文的语句和形象,抓住其内在意义,从译语中选取与原文意义相同的表达方式。

1、替代法

将原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 (物象) 转换成译语中带有同等文化色彩的词语 (物象) 。这种用法多用于习语和比喻性词语的翻译。如把shed crocodile tears译成汉语里现成的词组“猫哭老鼠”,可以使译文完全中国化,没有半点翻译的痕迹。原文的“鳄鱼”变成了汉语的“猫”,此句还增加了一个意象,即哭的对象“老鼠”。类似的例子还有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穷得像叫花子) ,大海捞针 (look for a needle in a bundle of hay) ,班门弄斧 (teach fishto swim)

2、意译法

当原语中带文化色彩的词语在译语中没有完全相对应的词语,且用异化策略中诸法均译不通时,译者可不拘泥于原语的语言形式和字面意义,用跨文化的“对等”词来表达出原语文化信息。汉语句子“今年高考他又名落孙山了。”可以译为This year he failed again in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s for college students.讲话人只是借用“名落孙山”一语,并非介绍孙中山及其邻人之子考举人的故事,所以照异化法译成英文无益于读者,还是归化意译的好。在“你别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我是好心好意劝你,倒粘到我身上来了,这次是笑话哩。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中,歇后语“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不易采用异化法翻译,结合上下文本句可译为Don't snap and snarl at me when I'm trying to do my best for you.I give you my advice with the best will in the world and you turn round and lay the blame on me, which is ridiculous.由此可见有时谚语更适合采用这种方法来翻译,如:

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无风不起浪。

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三个和尚没水吃。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5]215.

结语

简言之,由于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翻译过程中词汇空缺现象不可避免,这就给翻译实践带来重重障碍。要想克服词汇空缺问题,译者首先要加强原语相关文化知识的修养,从而能准确把握原文内容。同时译者还要正确判断译语读者的知识结构、包容度和接受效果,采用合理的翻译手段,架起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桥梁。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反映文化。由于文化背景不同, 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现象不可避免。如不能恰当处理, 译文将不能正确传情达意。因此译员应提高文化意识, 熟练运用异化和归化的翻译手段译出佳作, 借其架起跨文化交际的桥梁。

关键词:英汉互译,词汇空缺,文化意识,异化,归化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06.

[3]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 004.

[4]谭载喜.翻译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5]张春柏.英汉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03.

篇9:如何正确进行英汉互译

一、翻译的任务和类型

1.翻译的任务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涉及两种语言与各种知识。它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感情、风格和文化等忠实地表现出来,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两种不同语言有规律地转换,而不是机械地转换和简单地交易。

2.翻译的类型

(1)按照语种分为本族语与外语的互译。

(2)按照手段分为口译和机械翻译。

(3)按照内容分为文学、政治、地理、历史、科技、信函等。

二、正确的理解和表达

翻译的过程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重要阶段,只有在正确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表达原文,他们常常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译者在理解的同时,也在选择表达的方式:在表达的同时,又会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经过反复推敲,使译文达到忠实原文的基本要求。如:“…Occasionally people are ill, occasionally you can help, occasionally you get given a cup of tea and rock-hard cake at two o’clock in the morning——you have done everything.”在正确地理解这句中的are,can和everything的用法,才能表达出“一个夜间出诊医生”的感受,这句话译成“偶尔人们真的病了,偶尔你真的能帮上忙,偶尔在凌晨两点钟人家给你一杯茶和一块硬邦邦的蛋糕——然后你就该担心你是否样样事都做了。”

三、提高翻译能力的方法途径

提高翻译能力,绝无捷径,只有依靠平时的认真和积累英语方面的大量知识,向老师、书本和其他相关的媒体多学习,并且不断地实践,才能提高翻译能力。翻译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选词

他的英语水平比我高。

His English is better than mine.

你应该提高你的英语水平。

You should improve you English.

现在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

The living conditions are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2.词的搭配

浓茶black/strong tea浓烟heavy smoke

青山green hills 青天blue sky

开车drive a car骑车ride a bike

大雨 heavy rain青布black cloth

3.词的增减

接到你的信,非常高兴。

I was very glad to have received your letter.

他用手蒙住脸,好像是为了保护眼睛。

He covered face with his hands, as if to protect his eyes.

请原谅,打断你一下。

Excuse me for interrupting you.

他不来,我不走。

I will not go until he comes.

咱们车站见吧。

Let’s meet at the station.

4.词的转换

我为她的健康担忧。

I am anxious about her health.

他的讲演给我的印象很深。

His speech impressed me deeply.

地球的形状像个大球。

The earth is like/shaped a big ball.

5.词序的变化

咱们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去谈。

Let’s to somewhere quiet to talk.

这个句子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this sentence.

这是唯一的出路。

This is the only way out.

想走的人请站起来。

Will those wishing to go stand up?

他所有的朋友。

All his friends

他上学从来不迟到。

He is never late for class.

到场的来宾中有一些外国记者。

The guests present included a few foreign newsmen.

6.语态的变化

这项工作完成多久?

How long has the work been finished?

这儿讲的是英语。

English is spoken here.

“被、受、叫、给、挨、让等”

他被选为班长。

He was made monitor.

他深受大家的尊敬。

He is greatly respected by everyone.

玻璃叫那个小孩打破了。

The glass was broken by the boy.

据报道…… It’s said/reported that……

有人相信…… It’s believed that……

大家知道…… It’s supposed that……

据推测……It’s supposed that……

已经证明…… It’s has been proved that……

7.正反翻译

他考试没及格。

He failed in the exam.

她不愿接受那笔钱。

He refused to accept the money.

她兴奋得说不出话来。

He was too excited to speak.

我要这个,不要那个。

I want this instead of that.

要不是你的帮忙,我无法完成这件工作。

Without/But for your help,I couldn’t have finished the work.

8.“得”的译法

(1)这个礼堂能容得下200人。(seat)

(2)她说得太快,我们听不到。( so…that)

(3)她气得说不出话来。(too…to)

(4)天气暖和和得可以游泳了。(enough…to)

(5)他被打得遍体鳞伤。(be beaten)

(6)他样样工作都做得不错。(dowell in)

(7)他英语讲得很好 (speak well)

上一篇:开展转变作风_优化环境集中整治活动的实施方案下一篇:《数学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策略》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