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互译中的词汇不对等及其翻译策论

2022-09-10

1引言

相关专家指出, 英汉互译的过程是实现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过度的过程, 需要实现语义及风格方面的绝对对等。 然而这只是专家学生的一种理想状态, 在实际的英汉互译过程中是无法实现完全的对等的。 两种语言当中的相关词汇, 完全来源于不同的国度及文化背景, 受不同的历史影响而产生的词汇之间的不对等现象是必然的和客观的, 而相同或相似的词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偶然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 翻译工作者只有加强对英汉两种语言词汇不对等现象的研究, 才能够有效提升英汉互译翻译质量。

2英汉互译中的词汇不对等分类

文字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的载体, 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对一个国家的基本文化历史、 语言使用习惯及思想内容进行表达;而反过来, 由于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思维习惯等内容, 导致其产生的文字也是不同的。 在进行英汉互译的过程中, 要想提高翻译质量, 翻译人员必须加强对两种文化背景及其产生的词汇不对等现象的充分掌握。 就目前英汉互译的发展来看, 不同在词义、概念、词序和单词搭配能力等四种词汇不对等类型。

2.1 词义方面

著名语言学家兹古斯塔曾指出, 独立性存在于每一种语言内的每一个词汇当中, 这是该词汇同其它词汇进行区分的基础, 而且, 每一个词汇所表达的含义不同是独立性最主要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 由多个不同词汇构成的不同语句及语言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都拥有不同的内涵。 传统的词汇学指出, connotative meaning和conceptual meaning是一个词汇所具有的两种意义, 即内涵意义和概念意义。 内涵意义并不是唯一的, 同时也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所表达的意义是建立在概念意义基础之上的, 拥有极高的不稳定性;概念意义在词汇当中占据中心位置, 能够抽象概括相关词汇在使用过程中所描述的基本特征, 稳定性是其最大的特点。 这两个词汇意义基本因素是导致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存在不对等性的最基本原因, 也是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特殊注意的问题, 对翻译质量及表达的准确性具有重要影响。

2.2 概念方面

产生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之间不对等现象的另一影响因素就是概念不同, 也就是说两种词汇拥有不对等的概念意义。例如, 在称谓的表达和描述过程中, 汉语同英语词汇之间就存在严重的不对等现象。 在汉语当中, 亲疏远近、长幼有序和内外分明是表达成为的最基础原则。 通常状况下, “堂兄妹” 中的“堂” 这一词汇在使用过程中代表的是父系关系基础上的兄弟姐妹, 血缘关系更近, 而“表兄妹”当中的“表”这一词汇在使用过程中则可以代表母系关系基础上的兄弟姐妹, 二者具有根本上的差别。 然而在英语当中, cousin一词则能够完全代表所有的兄弟姐妹, 对亲疏远近并没有根本上的划分, 这就是词汇感念方面存在的差别导致的词汇不对等现象。 再如, 汉语当中针对不同的长辈拥有不同的叫法, 如“姑父”和“伯父”等, 然而在英语当中, “uncle” 以此就包含了以上所要表达的所有男性尊长, 而“aunt” 一词则能够对女性尊长进行全部概括, 这同汉语表达含义及词汇所代表的概念是具有一定差别的, 因此可以说, 词汇概念上的差别是导致词汇存在不对等现象的另一重要因素。

2.3 词序方面

在运用句子进行含义表达的过程中, 主谓宾结构是汉语使用过程中的基本习惯, 而英语在使用过程中也是遵守这一习惯的, 由此可见, 二者拥有相似的语法结构。 然而, 汉语同英语各自来源于不同的语系, 因此一定的差异便存在于词序当中, 这是导致英语和汉语词汇不对等的另一主要因素。 在汉语的使用过程中, 一个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语法形式就是词序, 通过有差异的词序能够对不同的含义进行表达, 这是导致必要的词序调整出现在英汉互译过程中的主要原因。

例如, A man is looking at the sheep.一句所表达的含义是“人在看羊”;而A sheep is looking at the man.一句则表达的是“羊在看人”;而 “sheepherder”则表达的是看羊人。 由此可见, 不同的词序是拥有不同含义的。

同时, 灵活性体现在英语的词序当中, 通常状况下, 其定语及状语的位置是可以进行灵活变换的。 例如, Tomorrow she is going to Changchun和She is going to Changchun tomorrow. 这两个句子在使用过程中所表达的都是“她明天要去长春”这一个含义, 两个句子当中“tomorrow”一词拥有不同的位置, 然而对句子整体的含义却并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同英语相比, 汉语在进行表达的过程中, 是永远都不可以将“去”放在“明天”之前的。再如, 定语连用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 表达过程中通常放在最前面的是对事物本质描绘的词语, 接下来应用的就是对形状及特点描绘的词汇。 而英语在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是完全相反的, 重点的词汇会放在最后, 如果两个词汇之间的轻重难以进行划分, 那么则将较短的词语放在前边, 而将较长的词语放在后边。 例如, 一张木头小圆桌将表达成a small round wooden table.

2.4 单词搭配能力方面

不同的文化背景是产生汉字或单词的基础, 而这些汉字和单词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搭配, 能够充分表达固定的特殊含义。 这种不对等现象要求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特殊处理, 从而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在理解翻译原文的基础上, 运用译入语的习惯表达方式来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 在英语当中, “to cut”一词拥有极强的搭配能力, 同不同的词汇进行搭配能够表达出多种含义, 在表达“割麦子”的含义时搭配词组为“to cut wheat”;在表达切蛋糕的含义时, 搭配词组为“to cut cake”;在表达剪指甲的含义时, 搭配词组为“to cut nails”等。 然而汉语在对 “割”、“切”和 “剪”进行表达的过程中需要应用不同的词汇来搭配。 含义中也拥有这种能够进行多种表达的词汇, 如“浓”一词, “浓茶”、“浓烟”及“浓墨”等词汇当中所应用的“浓”字都是表达的同一含义, 然而在英语当中, 这三个词组所代表的含义却需要应用不同的词来进行表达, 如“strong tea”、 “dense smoke” 和 “thick ink” 等。 英汉词汇在使用过程中的这种不同的搭配能力, 要求英汉互译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能够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选词。

3产生英汉互译中的词汇不对等现象的原因

无论是英语国家还是中国, 都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内涵多数不相同, 因此不对等现象存在多种情况。在进行英汉互译的过程中, 要想提高翻译质量, 加强对这些不对等现象产生的原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表达习惯和意识形态三个角度出发, 对英汉互译过程中词汇不对等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3.1 文化背景不同

众所周知, 不同的文化背景是产生不同语言的主要原因, 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必须充分考虑到英语国家同我国文化背景的差异问题, 只有尊重这种不对等现象, 才能够促使翻译更加精准。 例如, 汉语中的一句俗语为“说曹操曹操就到”, 在运用英语对该句进行表达的过程中, 是不能够直接使用“曹操”这一人名的, 英语当中存在一种谚语是与该句具有同样含义的, 如“peak of angels and you will hear the theri wings” 和 “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 在这两个英文谚语当中, 所表达的含义是同汉语相同的, 但是前边一句是根据欧美国家历史而来, 后面一句同西方国家的宗教信仰具有极大的关联。在进行英汉互译的过程中, 翻译人员既要能够充分了解我国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曹操, 又要能够对西方国家的历史及宗教知识进行掌握, 才能够准确的进行英汉互译。

3.2 语言表达习惯不同

不同的文化起源, 导致不同生活习惯及形式的产生, 促使民族特色性得以展现, 在这种浓厚的文化背景下, 人们对同一事物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在对其进行表达的过程中也会应用不同形式的文字, 存在差异的含义被赋予给了不同的从词汇。在这种情况下, 翻译工作人员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民族习惯问题, 从而有针对性的选择词汇。 例如, 中国人在送客的过程中, 客人为了表示客气, 会应用“留步”等词语, 在英语当中, 如果客人命令主人“stay here”显得非常滑稽;同时面对他人的夸奖, 中国人的风俗习惯讲求谦虚、 谨慎, 往往会表达自己还需努力等, 而西方英语国家在面对他人的表扬时将会以感谢和高兴等方式进行表达, 相比之下, 中国人的表达习惯显得更加含蓄。 这就是不同语言表达习惯导致的词汇不对等现象。

3.3 意识形态不同

在英汉互译过程中, 常常存在不对等的现象, 如果译者对于原作者的相关意识形态持反对或不同的看法时, 在进行翻译工作的过程中, 则应当根据译入文的社会意识形态进行翻译, 尽管这同原文所表达的意识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 只有这样才能够衬托出译文的韵味, 从而从根本上实现两种语言及文化的交流。例如, 在The businessman offered him 500 hundred dollars under the rose. 该句当中的词组 “under the rose”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够直译为“玫瑰之下”, 这时译者应当充分考虑到西方国家的思维和信仰, 玫瑰所代表的含义是爱情, 因此这里的“under the rose”应当表示的是私下约会。 再如, 在对拜伦的The Isles of Greece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由于人们在翻译过程中拥有不完全一样的审美, 因此不同的翻译家在对其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产生了多种文体。梁启超在对其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为了宣扬自己的政见采用了园曲, 而马君武为了感叹民族命运采用了七言古诗等。 不同的译者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为读者展现了不同的意识形态, 这是对拜伦作品的一种重新塑造。

4英汉互译的翻译策略

在进行英汉互译的过程中, 译者必须明确的是翻译的过程不是翻译语言形式, 而是对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含义进行翻译, 因此英汉互译必须注重充分表达原文含义及内容。 经过多年翻译实践, 我国相关专家概括出了以下几种翻译方法, 对提高英汉互译质量和精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4.1 音译法

在翻译过程中, 某些事件或词汇是专属于另一个民族文化的, 这种概念和含义当中的不对等是无法避免的,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方式就是音译法。 这种手段在应用过程中拥有两点优势, 首先, 方便快捷;其次, 保护异族文化。现阶段, 很多翻译文件当中, 对“红盖头”这一专属我国文化的词汇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都是直接应用拼音来进行的, 而不可以直接翻译为“wedding gown”。 同时, 英汉互译过程中, 还有很多时候是直接将英语词汇的音译发音应用到汉语当中来的, 例如disco直接译为迪斯科;utopia直接译为乌托邦等。

4.2 意译法

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其之间的差异是产生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基本原因, 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的过程中, 是不能够直译一些修辞的, 此时, 意译法是最佳的选择。例如, 在汉语当中表示碰壁的时候常常可以用“碰了一鼻子灰”这一俗语来进行表达, 如果采用直译的方式, 英语读者将无法理解其真正含义, 在这种情况下, 译者就可以根据上下文具体情况, 对该句进行意义, 将其具体含义表述出来即可。例如, 可以将《子夜》当中和该俗语有关的句子表达成She was afraid of being snubbed, so she swallowed the words that to her lips.

4.3 替代法

在进行英汉互译的过程中, 不同文化发展中将产生特定的词来代表特定的文化内涵, 这是, 译者可以根据两个文化背景中相似含义的词汇来进行互相替代。 例如, “当牛做马”一词当中, 牛和马指的是为别人当奴隶的那些人, 而英语当中是没有这种表达的, 因此, 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就可以运用“slaving”一词来对其进行替代, 其含义都是奴婢和仆人。再如, 在进行“杀鸡取卵”一词的翻译过程中, 就可以将其同英语文化当中相似的含义语言进行替换, 因此该句可以翻译成 “To kill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该句中应用英语中的 “鹅”来替代了中文中的“鸡”, 同时符合两个国家的语言习惯。

5结语

综上所述, 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受到广泛重视, 人们在日常工作和学习过程中, 都需要大量的使用英语, 同时还必须能够充分了解两个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语言习惯等, 才能够在使用过程中正确地掌握对方所表达的含义, 并能够运用精确的语言同其进行交流。 现阶段, 加强英汉互译中的词汇不对等及其翻译策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词汇不对等现象的产生同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及思维习惯等具有根本性联系, 在翻译的过程中, 根据不同的情境, 可以采用音译法、意译法和替代法, 更加精准的表达原文含义, 提高英汉互译质量。

摘要: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 我国对于拥有较高英语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量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 加强英汉互译中的词汇不对等及其翻译策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成功的英汉互译, 翻译人员不仅需要拥有扎实的语言功底, 同时还应当充分了解两个语言背后国家的文化背景及文字使用习惯等因素, 同时应了解, 词汇绝对对等在英汉互译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 本文从英汉互译中的词汇不对等分类入手, 对产生英汉互译中的词汇不对等现象原因及翻译策略进行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英汉互译,词汇不对等,翻译策论

参考文献

[1] 陈盛谷.论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及其处理方法[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01:29-32.

[2] 黄樱.接受美学视角下财经报道翻译中新闻味与汉语化的融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

[3] 许侃.“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机构汉语简介俄译[D].黑龙江大学, 2013.

[4] 闫从发.基于《汉语大词典》语料库的时代汉语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 2009.

[5] 王庆兰.形合及意合的语言特点对英汉互译的影响[D].大连海事大学, 2013.

上一篇:关于小微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探讨下一篇: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