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基础:肖像描写如何“传神”

2024-06-05

写作基础:肖像描写如何“传神”(共4篇)

篇1:写作基础:肖像描写如何“传神”

肖像描写如何传神

首先,着意选取最能突出人物个性的特征进行肖像描写。

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在现实社会中,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外貌特征。因此在描写中,我们一定要善于仔细观察人物,抓住人物外貌特征的独特之处来进行肖像描写。

例如:《红楼梦》中对于林黛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不是泛泛来写,而是抓住“眉”与“目”作为切入点重点来写,突出她的“娇”“弱”的气质。林黛玉外貌的其他部分,则让读者自己去补充想象。又如作家魏巍的《我的老师》中关于老师蔡芸芝先生的描写:“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而美丽的人”。一颗美人痣,就足以写出了蔡芸芝先生的美丽,让我们永远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一代文豪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没有过多的语言,一句话就总括地勾画出了孔乙己独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鲁迅先生讲过:“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认为这话是极对的了,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思。”采用画龙点晴法描写人物的外貌,并不是说描写人物只能描写眼睛。这里含有抓住重点的意思,也就是说要把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东西写具体,把人物写活。

其次,善于运用确切的比喻和适当的夸张突出人物肖像的主要特征。

在肖像描写中,别致巧妙的比喻和夸张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会让你描写的人物形象更生动、更传神。许多大作家的大手笔都是在肖像描写中善用比喻的典范,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例如鲁迅先生在《高老夫子》中写高老杆肩膀一扇一扇的走路的姿势,“像木匠牵着的钻子似的”。在《故乡》中,写豆腐西施是“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妇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把张开的两脚比做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生动的刻画了尖酸刻薄的“豆腐西施”杨二嫂形象。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马玉祥“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就运用了确节的比喻,把马玉祥比作“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形象地写出了马玉祥——一个来自北国青年的淳朴的气质。刘鹗《绝唱》“从后台帘子里面,出来一个男人,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把他的都是疙瘩的脸比作风干的福橘皮,突出他面容的丑陋。

有时描写人物外貌,可用漫画的.笔法。契诃夫的《套中人》在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貌时,就是这样漫画化的:“他(指别里科夫)所以出名,是因为他即使在顶晴朗的天气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雨伞总是用套子包好,表也总是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包好;遇到他拿出小折刀削铅笔,就连那小折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一个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面。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上耳朵眼;他一坐马车,总要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在这人身上可以看出一种经常的、难忍难熬的心意,总想用一层壳把自己包起来,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境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实际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了现实生活”。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写阿Q头上的癞疮疤: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这两段文字,都没有全面地去写人物的眼睛、鼻子、嘴巴,而是抓住人物外形的某一特征,用漫画笔法,带有一点夸张式地去勾勒。尽管在作品中,这两个人物在这时还是和读者初次见面,但他们的可笑的外表,一下子就深深地刻印到人们的心上。对他们的性格特征:一个是思想僵化的畸形人,一个是精神胜利法的可怜虫,也获得了具体的感受。运用漫画笔法描写人物外貌,往往在“点”上用力,漫画夸张的地方,正是人物外貌中最能反映其性格特征的关键部位。它不全面铺开,而是选准一点,把镜头对准它着力描写,好比把一个物件放到显微镜上让人们观看一样。

以上例子中所用的比喻都很确切,因而这种肖像描写都能鲜明地显示人物的性格,但是运用这种手法并非轻而易举就可奏效,它要求作者对人物性格有深刻的理解,对生活有细致的观察,对喻体和本体的关系有清楚的认识,然后才能运用确切的比喻和适当的夸张使人物肖像活灵活现。否则,只能是一般化的泛泛比喻,也不会写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肖像,也就不能显示出人物的个性。

篇2:肖像描写如何传神

常言道:“画鬼容易画人难。”鬼只要狰狞可畏, 就算鬼气森森了, 可人却不是这样, 纵然像模像样, 只要少那么一点儿“神气”, 便不能够传神。所以, 传神是写人的焦点和难点。人心不同, 各如其面。人物的肖像可以显示人物的身份、经历、性格、特征。因此肖像描写是人物描写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让人物面目清晰, 让读者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我们需要恰当的掌握一些传神的技巧。

一、以形传神

用漫画式的肖像展示人物幽默的形象, 对人物的外部特征进行夸张的描绘, 能使文章顿然生色。鲁迅先生在《故乡》一文中对杨二嫂的形体进行了夸张的描写———“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 既形象地反映出人物的形体, 又含蓄地表明了自己对杨二嫂的看法。《老师早》一课中作者写“豆芽菜”, 先写了他的外貌特点“瘦弱”, 那瘦到什么程度呢?“他的腰太细了, 裤子总往下溜”, 这样的一个孩子却“大摇大摆往前走, 极力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此处描写就很传神。还有人写胖的:“他倘若低头看, 断然是看不到自己的脚尖的, 中间隆起的那部位把视线挡住。稀稀拉拉的花白头发, 整齐的朝后梳拢着, 蘸了水, 没有一根错乱的, 白皙的脸上看不见一条皱纹, 像刚出锅的馒头, 鼻子、眼就显得特别小, 由于小, 就显得格外精彩有神。”

我们在描写人物的外形时, 不应把注意力放在天生的外表上, 而应特别留心经历、遭遇和精神状态留下的痕迹。

二、用目传神

与其拍一张面面俱到的“全身照”, 还不如找准人物外貌的一个焦点来刻画, 用焦点式的外貌, 塑造人物思想的灵魂。鲁迅说:“要极省俭的划出一个人的特点, 最好是画他的眼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鲁迅在《祝福》里多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就很成功。祥林嫂初到鲁四老爷家作佣人时, 是“顺着眼” (垂着眼, 显出顺从的样子) ;在第二个丈夫和孩子死后, 再到鲁四老爷家时, 还是“顺着眼”, 但眼角上带些泪痕, 眼睛已“没有神采了”;后来她在鲁家越来越受到歧视, 看人说话时总是“直着眼睛”。到临死之前“我”再见到她时, 作者是这样写的: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 即今已经全白, 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仿佛是木刻似地,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他是一个活物。

在这幅肖像画中, 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是“那眼珠间或一轮”, 在精神上受尽摧残的祥林嫂, 不仅在她的脸上看不到欢笑, 连先前悲哀的神色也消尽了, 这眼珠已经没有任何的“神”, 只是尚会转动而已, 写得多么深刻。

三、衣着显神

只要我们细细观察, 便会发现:活泼开朗的人喜欢穿艳丽的服装;沉着老实的人喜欢着深色的衣裳;文静贤淑的人衣着传统;狂放不羁的人爱穿奇装。抓住人物衣着与众不同的地方进行描写, 往往能写出人物的“神”来。有一位学生这样描写他的老师:

石老师大约有三十多岁, 他的身材实在没有什么让人看得上眼的地方, 既不高大魁梧, 又不怎么精干, 还稍微有点胖, 一点也说不上英俊气派。我最佩服他穿衣服的整齐派头, 他穿中山装时, 每粒扣子都扣得规规矩矩, 连领口那儿的钩也从不解开, 就好像解放军扣风系扣似的。大热天他也从不穿圆领衫来上课, 总得穿一件衬衫才进教室。

小作者准确地捕捉到了老师衣着的突出特征, 使读者很容易看出这是一位注重修养、治学严谨的老师。这一形象不但具有众多教师的共性, 而且突出鲜明生动的个性, 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四、神态露神

一颦一笑、一蹙一怒, 喜怒哀乐, 无不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描写好人物的神态, 人物自然会跃然纸上, 栩栩如生。以“孔乙己”为例:当别人说他偷书, 被吊着打时,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 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当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吗?“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 显得不屑置辩的神气”。当孔乙己被打折腿最后一次来喝酒时, 很颓唐, 而且不十分分辨, “他的眼色, 很像恳求掌柜, 不要再提”。作者巧妙地抓住人物的变化层层深入刻画人物性格, 有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的肖像描写, 不但做到了“神似”, 还为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

篇3:如何写好人物的肖像描写

众所周知,人物的肖像描就是指有关人物的身高体态、容貌(肤色)、穿着打扮(含头发)、表情姿态、音容笑貌以及气质风度等方面的描写。人物的悲欢离合、生活经历、成功失败、社会地位以个性特点,常常从肖像中表露出来。恰如其分地进行肖像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有艺术魅力。

一、仔细观察并抓住最能突出人物个性的肖像来描写

要想抓住人物个性特征,平时就必须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如:何为写的《音乐巨人贝多芬》有这样的描写:"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这张脸方形的下颏,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的眼睛,给我们留下了贝多芬坚韧无比外表印象。当然,好的肖像描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能通过最简洁的话语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记得魏魏写的《我的老师》一文中,对于蔡芸芝老师的印象一定很深刻。作者过多的语言,只有一句"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的一块黑痣",就足以写出蔡芸芝老师的美丽,给读者永远留下了深刻的美好的印象。

如是要对同一个人做多次肖像描写,除了要突出每次所要表现的个性,又要遵循它们的共性。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已,大家恐怕都很熟悉吧。在《孔乙已》中,"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话就总括地勾画出了孔乙已独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他"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可以看出他生活潦倒,营养不足,而且经常挨打。"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可以看出他懒惰成性,而偏要装出穷酸的架子,穿着破旧的长衫。鲁迅对孔乙已的肖像描写,可以说是出神入化,既突出了孔乙已的个性,又表现了孔乙已的共性,从而描绘了孔乙已这个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清末下层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当然我们在刻画人物时,除了仔细观察外还要加以细致的描摹。如有这样的一段描写:

"客人男性,年过半百,瘦削,白净,脸上皱纹不很多,却深,尤其额上和眼角的几道,足似刀刻。一头黑白相间的花发,鬓角却全白了,白得扎眼。一件半袖浅灰的确良衬衣,看样子穿在身上足有三四年了,洗得却透亮,规规整整地扎束在腰里。客人没带什么东西,只有一只深蓝色的尼龙方便袋,空空瘪瘪的,却一直绾了袋口放在腿上。"(孙春平《通天有路》 节选自《人民文学》2006.1 P59)

在这里,作者采用写实的方法,细处着笔,对主人公的相貌衣着进行了刻画:年过半百皱纹却似刀刻,黑白相间的头发中那些白发白得扎眼,可见其蹉跎半生,历尽风雨,脸上印满了岁月的苍桑;破旧的洗得却透亮的衣服规规整整地扎束在腰里,可看出他是一个精细严谨之人。作者落笔时通过仔细的观察抓住了许多十分细小的地方,因此写得真实自然,人物被描述的有血有肉。

二、熟用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来描写人物的肖像

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中,比喻、夸张是修辞大花园中两朵靓丽的奇葩,特别是比喻。

巧妙精确的比喻、夸张会让你的文字插上彩色的翅膀,流转出绚丽的旋律。在人物描写中,许多大作家的大手笔都是善用比喻的典范,很值得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学习借鉴。

善用比喻、夸张实例一:

神学院里有一个可恶的遣使会神父尽找我麻烦,因而我连他所教的拉丁文都讨厌起来。他有一头平滑而油亮的黑发,面包颜色的面孔,水牛般的声音,猫头鹰似的眼睛,胡须好像野猪鬃,微笑中带有恶意的讽刺,四肢一动好像木偶人,他那讨厌的名字我忘记了;但是他那可怕又令人肉麻的面貌却始终留在我的记忆里,我一想到就不寒而栗。(卢梭《忏悔录》P105 人民文学出版社)

点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张面目可憎、让人生厌的嘴脸,为了使自己的厌恶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为了使这张肉麻的面孔活灵活现凸现在读者面前,作者连用一串比喻,在肖像的勾画中,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溢于言表,让读者对其面目产生无限的遐想。

善用夸张、比喻实例二:

"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中国人的脸。"

点评:眉毛与眼睛天各一方,空作牛郎织女之叹,令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绝,没有如此新颖别致的夸张,很

难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

三、巧用侧面描写活绘人物

先谈谈什么叫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写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通常情况下,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这就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实例一:

在《明湖居听书》一文中,作者为了突出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先写了黑妞说书,作者把黑妞的演唱寫到叹为观止的地步,好象已词尽意穷,无以复加,读到这儿,不禁使人生疑:作品的主人公不是白妞吗?把黑妞的演唱技艺写得如此绝妙,岂非喧宾夺主?作者借观众之口道出了个中用意,解答了读者疑问:"他的调门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原来写黑妞是为了衬托白妞啊!这就是"烘云托月月更明"的侧面烘托净效果。

侧面描写实例二:

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美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的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外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这种"以不写写之"的侧面描写法,能充分地调动读者的自由联想和丰富想象,产生一种不定型的、没有限度的"揽之若无,思之则有"的审美效果。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 真可谓他山之石亦可攻玉。

记得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讲的就是侧面描写手法的妙用。

篇4:“传神”的肖像描写

首先, 着意选取最能突出人物个性的特征进行肖像描写。众所周知,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在现实社会中, 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每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外貌特征。因此在描写中, 我们一定要善于仔细观察人物, 抓住人物外貌特征的独特之处来进行肖像描写。

例如, 《红楼梦》中对于林黛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 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不是泛泛来写, 而是抓住“眉”与“目”作为切入点重点来写, 突出她的“娇”“弱”的气质。林黛玉外貌的其他部分, 则让读者自己去补充想象。鲁迅先生讲过:“忘记是谁说的了, 总之是, 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 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认为这话是极对的了, 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 即使画得逼真, 也毫无意思。”采用画龙点晴法描写人物的外貌, 并不是说描写人物只能描写眼睛。这里含有抓住重点的意思, 也就是说要把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东西写具体, 把人物写活。

其次, 善于运用恰当的比喻和适度的夸张突出人物肖像的主要特征。在肖像描写中, 别致巧妙的比喻和夸张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会让你描写的人物形象更生动、更传神。许多大作家的大手笔都是在肖像描写中善用比喻的典范, 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例如鲁迅先生在《高老夫子》中写高老杆肩膀一扇一扇的走路的姿势, “像木匠牵着的钻子似的”。在《故乡》中, 写豆腐西施是“凸颧骨、薄嘴唇, 五十岁上下的妇人站在我面前, 两手搭在髀间, 没有系裙, 张着两脚, 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把张开的两脚比做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生动地刻画了尖酸刻薄的“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形象。

有时描写人物外貌, 可用漫画的笔法。契诃夫的《套中人》在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貌时, 就是这样写的:“他 (指别里科夫) 所以出名, 是因为他即使在顶晴朗的天气也穿上雨鞋, 带着雨伞, 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雨伞总是用套子包好, 表也总是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包好;遇到他拿出小折刀削铅笔, 就连那小折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一个套子, 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面。他戴黑眼镜, 穿羊毛衫, 用棉花堵上耳朵眼;他一坐马车, 总要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 在这人身上可以看出一种经常的、难忍难熬的心意, 总想用一层壳把自己包起来, 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 好隔绝人世, 不受外境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 惊吓他, 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 他老是歌颂过去, 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实际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 对他来说, 也就是雨鞋和雨伞, 使他借此躲避了现实生活”。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 写阿Q头上的癞疮疤:阿Q“先前阔”, 见识高, 而且“真能做”, 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 但可惜, 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一犯讳, 不问有心与无心, 阿Q便全疤通红地发起怒来, 估量了对手, 口讷的他便骂, 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 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变换了方针, 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这两段文字, 都没有全面地去写人物的眼睛、鼻子、嘴巴, 而是抓住人物外形的某一特征, 用漫画笔法, 带有一点夸张式地去勾勒。尽管在作品中, 这两个人物在这时还是和读者初次见面, 但他们可笑的外表, 一下子就深深地刻印到人们的心上。对他们的性格特征:一个是思想僵化的畸形人, 一个是精神胜利法的可怜虫, 也获得了具体的感受。运用漫画笔法描写人物外貌, 往往在“点”上用力, 漫画夸张的地方, 正是人物外貌中最能反映其性格特征的关键部位。它不全面铺开, 而是选准一点, 把镜头对准它着力描写, 好比把一个物件放到显微镜上让人们观看一样。

上一篇: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搭建爱心城市建设新平台下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形象式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