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优化策略

2024-05-27

结构优化策略(精选十篇)

结构优化策略 篇1

关键词:公共支出结构,行政管理费,社会文教费,社会保障支出

我国当前的公共支出结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大财政框架下建立起来的, 在很多方面已经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不利于财政职能的发挥和公共财政的建立, 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 其核心是解决财政支出“越位”与“缺位”的矛盾。

一、公共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目标

第一, 从国家职能范围看。在保证财政收入、支出完整而集中的情况下, 财政支出中, 经济建设支出的比重应逐步降低, 行政管理费所占比重降中趋稳。用于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控制在15%, 行政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控制在10%, 社会文教事业费等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65%左右为宜。

第二, 从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看。逐步降低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提高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对购买性支出应重点调减经济活动支出和一般公务支出, 尤其是要调减经济活动支出。而对转移性支出应重点调增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 特别是要增加社会保障支出, 即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支出, 以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通过调整, 购买性支出占47%左右, 转移性支出应达到40%左右。

二、我国公共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 行政管理经费支出严重膨胀, 大量挤占了必需的支出项目。

行政管理费支出急剧上升, 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 如事业的发展、政府活动的增加、必要的新增机构人员的扩充, 但更多的是由于机构臃肿、财政供给人员过多以及普遍存在的行政事业部门公用经费支出中不同程度的浪费, 致使行政事业费增长过快, 比重过大。近年来, 我国尽管先后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 但总也走不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吃饭型”财政还没有彻底扭转。

(二) 社会文教费增长缓慢, 难以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

社会文教费的支出范围较广, 主要包括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 它们大多具有公益性或准公益性。随着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 国家加大了对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 但增长缓慢。2004年我国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仅为2.2%, 比世界5.1%的平均水平低2.9%, 比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低1.8%, 而且支出内部结构不合理, 财政大包大揽现象仍旧存在, 致使财政该扶持的项目因经费不足而搁浅, 该推向市场运作的项目却挤占了大量财政资金。

(三) 社会保障支出明显不足, 存在严重的“缺位”现象。

1999年我国的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为179.88亿元, 占财政支出的1.36%;2000年为231.03亿元, 占财政支出的1.34%;2001年为266.68亿元, 占财政支出的1.41%;2002年为372.97亿元, 占财政支出的1.69%;2003年为498.82亿元, 占财政支出的2.02%, 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平均高达30%~50%。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实现公平的基本要求, 也是保障稳定的重要支柱, 社会保障支出偏低, 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市场化改革进程。

三、优化我国公共支出结构的对策

(一)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减员增效, 大力压缩行政经费。

任何国家都必须通过公共支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以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保证行政效率。我们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控制行政人员和经费的过度膨胀, 在保证行政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 大力压缩行政支出。

(二) 加大财政对科教投资的力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教育是立国之本。目前, 制约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障碍是资金不足。财政应多渠道、多方面筹集科教经费, 加大对科教的支持力度。这里的关键是打破过去对科教统收统支、国家包办的做法, 将可以推向市场运作的单位和项目, 财政停拨或少拨经费, 所需费用通过市场予以解决;对于应该由财政负担经费供给的单位和项目, 应在优化支出内部结构的同时, 压缩一般性开支, 加大对需要优先发展项目的投资力度。

(三) 增加社会保障支出, 提高社会保障程度。

社会保障是事关我国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全局问题, 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外部条件和内在稳定器, 是社会公平准则的基本要求, 也是我国公共财政必须承担的任务之一。我们要从我国的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 以社会保障的三道防线———养老保险、失业救济及其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突破口, 调整财政支出分配结构, 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 完善我国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 尤其要把财政支出的重点向农村倾斜, 为9亿农民构建真正的安全网, 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资金渠道多元化、保障方式多层次、权利和义务相适应、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国成等.公共财政支出制度改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财政研究, 2003.7.

[2]陈颂东.财政支出结构的国际比较与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财政与税务, 2004.1.

框架剪力墙结构有哪些优化策略? 篇2

一、剪力墙结构的最优厚度设计,根据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及规定,结合建筑功能设计,初步选定剪力墙结构构件的设置位置,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在所涉及地震波长较短,周期较小时,结构自震周期越长,对结构抗震越不利,

所以,对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剪力墙抗侧移构件水平截面面积的优选原则就是: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水平侧移值达到或接近等于规范规定的最大侧移值。

局域网结构分析及优化策略 篇3

【摘 要】为了适应油田公司大发展和油田数字化管理系统对网络传输的需求,对我厂生产网络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升级改造的主要内容包括:提升采油厂汇聚层的网络传输能力(≥100Mbps),即增设必要的光缆和升级部分传输设备;优化全厂的网络结构,将生产(自控)网与办公网进行逻辑隔离,配套完善网络设备。确保全厂高速、安全、稳定的网络系统。

【关键词】生产网 办公网 网络隔离 防火墙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090-01

1、引言

为了适应油田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以及越来越多应用系统的上线和运行,应油田公司要求,加快完善油田基础网络,提升网络整体性能,优化网络资源配置、提高网络带宽、扩大覆盖范围、增强冗余能力、提高运维水平,为日益增长的各种业务数据传输提供高速、安全、可靠的传输平台。同时加大对骨干网网络、接入节点设备和各基层单位的网络进行扩容和升级改造,使网络覆盖到所有站级单位。为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应用拓宽传输通道,为油气田数字化与信息化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2、网络系统改造前的网络状况

光缆及网络设备状况:

改造前全厂光缆不到400公里,其中大部分为架空光缆,还有部分地埋光缆。各类Cisco交换机共106台。

核心交换机运行情况:

改造前靖边核心交换机cpu利用率40%左右,最高达到90%.

3、网络系统改造内容及系统优化策略

改造后光缆及网络设备状况:

改造后全厂光缆增加了300多公里,并经过改造全部为架空光缆,各类Cisco交换机共120台,较之前增加了16台,并增加2台防火墙用于隔离办公网与生产网及厂出口。

靖边核心交换机运行情况:

改造后核心交换机cpu利用率6%左右。存有到达特定网络终端的路径,在某些情况下,还有一些与这些路径相关的度量。

利用防火墙建立路由表以此可以减轻核心交换机的cpu利用率,在没有安装出口防火墙之前,这些路由表都是在核心交换机上运行的,核心交换机运行路由表要耗费一定的内存。这样做可以使防火墙和核心交换机对路由表均衡负载。

C、利用防火墙隔离生产网与办公网

生产网是指所有通过数字化设备采集的实时数据的专有局域网,为油田数字化提供的专有网络。生产网是以“11”开头的网段;

办公网是指连接各大应用系统,比如A2、应急预警系统、数字化生产指挥系统等以办公为主的局域网。办公网是以“10”开头的网段。

在防火墙上做安全策略来隔离生产网和办公网。

D、实现办公网的优化

办公局域网由于IP地址分配不合理,造成IP地址不够用,广播域增大,容易引起广播风暴及洪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子网划分,实现VLSM网络,这样能节约IP地址,采用增加冲突域的方法来缩小广播域。

4、效果分析

(1)此次网络系统升级改造后,所有光缆均为架空光缆。架空光缆较地埋光缆便于故障查询和排除。

(2)在此次网络系统升级改造中,扩大了全厂的网络覆盖范围。现在网络几乎覆盖了大部分井场,使得井场的各项实时数据能传输到应急预警系统及数字化生产指挥系统中。

(3)在此次网络系统升级改造中,在我厂的网络出口增加了一台出口隔离防火墙。

首先,这台防火墙控制了可以登录外网的网段,只有属于办公网网段的用户可以登录外网,其他用户只能登录我厂范围内的内网。

其次,把原先在我厂核心交换机上的路由表建立在这台防火墙上,实现了核心交换机与这台出口防火墙均衡负载,从而减轻了核心交换机的运行负担,降低其CPU利用率,来提高它的工作效率。

(4)在此次网络系统升级改造中,增加了一台Cisco3750作为生产网核心设备,用于物理隔离生产网与办公网。

(5)在此次网络系统升级改造中,增加另外一台防火墙在厂核心交换机上,用于逻辑隔离生产网与办公网,同时用不同网段的IP地址区分不同的网络。

网络系统升级改造后,网络结构发生了变化.总体而言,增加了生产网核心设备,两台隔离防火墙,同时原有的基础上完善了网络设备,扩大了网络覆盖面。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施策略研究 篇4

确定语文“教学单元”, 是“五环节”课堂教学的基础。即教师依据学生需求调整重组整合教材, 构建适合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新的教学单元。这是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过程。五环节教学就是针对这样的教学单元而进行。

自主学习是整个课堂教学的起点, 是在问题引领下的学生自学。这一环节的关键点是问题设计的质量和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学生依据不同的学习任务自主学习, 教师适时提供帮助, 并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 为下一阶段课堂节奏的调控、互助学习内容的设置、文本的精讲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正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自主性学习过程中, 安静的教室里涌动着思维的热情, 较之于热闹的问答, 更添一份沉着, 更多一份生动。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环节, 占整个学习时间的一半以上。

互助学习是自主学习的进一步延伸, 自主学习时的重点、难点、疑点、生成点是互助学习的内容;“异质分组, 异组同质”是划分学习小组的原则;组内互助、组间互助、师生互助是互助学习的方式;组织、评价、点拨、提升是教师的作用。对于生生互助无法解决的难点和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涉及不到而又对理解文本、提升学生思想有意义的内容才需要教师的精讲, 教师精讲应起到拨云见日、触及心灵的作用。互助学习过程中生成的一系列新的思考和见解, 都可以成为师生产生思维火花的激发点, 使我们的课堂一直是新鲜的、富有生趣的。

通过自主、互助环节已基本完成学习任务,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自己知识的掌握、内容的理解、内涵的体悟及学习方法、学习过程、问题视角等学习行为方式进行审视, 这就是反思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可以集中在自主、互助学习之后, 也可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之中。反思学习是学习者的一种自我对话, 是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不断地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自我完善, 从而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第四环节的练习性学习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必要步骤, 是评价学习成果、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训练思维、拓展视野、综合实践的重要途径。这一环节的有效性取决于题目设计的质量, 应关注题目的层次性、灵活性、创新性、拓展性。师生对学习中未解决的问题或练习中新生成的问题进行补偿, 这是课堂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 这一环节可在课内完成, 也可延伸到课下, 我们有意识地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更加丰富的课外阅读和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

“五环节”教学体现了我们的学生观, 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 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习是从个体出发, 最后又回归到个体的行为, 而现在的大班授课制, 学生是作为“群体”进入教师意识的, 教师把“学生”看成了一个面, 而不是一个一个的点;“学生”成了一个概念, 而不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在相同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同等难度的任务, 而忽视了学生智能的差异;用统一标准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 而忽视了学生的基础和起点的高低。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有不同特点, 不同需求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这是我的学生观。

“五环节”教学体现了正确的教材观。怎么看待教学, 怎么使用教材, 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一直是教育实践的重要问题。“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 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语文教材具有开放性和伸缩性, 教师应不囿于教材, 而要应灵活使用教材, 让教材为学生服务, 为教学服务。同时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教师应有敏锐的意识, 适时、适度地将课内外教学资源有机融合, 以拓宽教材内容, 促进学生发展。

“五环节”教学还体现了我们的质量观。教师应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享受到求知的快乐, 感受到成长的尊严。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 不向任何学生提出他达不到的要求, 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据此设置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 激发学生努力的欲望, 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环节课堂教学方式, 摒弃了浮躁、喧嚣、急功近利;以学为主, 少教多学, 全员参与;课堂氛围沉静, 学生思维活跃;多向交往频繁, 师生彼此尊重。每个学生在这样润泽的教室里生动活泼地学习, 健康快乐地成长。

优化企业人才结构 篇5

—— 宝泉路桥有限公司人才结构现状及未来人才需求分析

李军

摘要:人才是现代社会竞争的最关键因素,抛开人的因素来谈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是不切实际的。盲目的进行重复性劳动缺乏创新意识,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不断完善培训制度,在施工间歇期对职工进行技能培训和素质拓展。建立良好的企业培训制度,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只有吸收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不断优化企业人才结构,才能形成强大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增强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人才现状 人才结构 人才需求

引言: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邓小平同志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明确了人才是发展之源,对国家而言是富民之基、兴国之本,对企业来说是科技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坚实基础。

1、企业专业人才结构类型单一,技术型人才年龄偏大

目前单位经营管理人才、专职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缺乏,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当今越来越强调细化分工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按照以往的“一人多责”进行施工显然是不合理的,这并不是说降低了对企业人员的职业技能要求,而是为了更加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施工任务。企业成熟的技术型人员年纪偏大,企业40岁以上年龄的人员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还多,给技能人才队伍的新老交替,血液更新

带来隐患,10~20年后将有大批技能人才退休,而后备力量却无法弥补。学历与职业资格结构不合理。低学历、无职业资格的人员还有很多,很多人都是依赖工作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来完成岗位技术性工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盲目的进行重复性劳动缺乏创新意识,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企业培训制度不完善,员工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

企业对职工技能培训工作制度不够健全,企业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没有相应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计划,只注重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忽视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对职工重使用轻培养,甚至只使用不培训,又缺乏鼓励职工学技术、钻技术的激励机制,影响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削弱了一线技能人才的培养。职工自身的学习性不高,特别是身在一线的员工,由于长期的户外施工早出晚归,给自我学习的时间保证带来一定影响,这就需要企业积极引导,不断完善培训制度,在施工间歇期对职工进行技能培训和素质拓展。建立良好的企业培训制度,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3、人才激励制度不完善,员工对考证盲目追逐

行业准入制度的实行,导致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加薪升职的“通行证”的作用日益增强。培训、鉴定与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推进缓慢,为争取营造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工作氛围和日益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应加大力度推行“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并重。“学”与“干”并重,引导员走出考证误区,能够主动进行职业技能强化学习,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4、对上述企业人才结构存在的不足问题的一些建议和意见

(一)合理配置企业人才结构

进一步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技术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进一步完善企业技术人才信息库建设,搜集、储存单位各类技术人才的信息资料。要不断完善人力资源市场运行规则,规范企业用人行为、技术人才鼓励行为。逐步扩大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范围;严格实行就业准入政策,对国家规定须持证上岗的技术职业(工种),切实落实持证上岗的要求;充分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企业职工培训、考核、劳动组织管理和工资分配中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实施不同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模式;加大技师、高级技师考核与评聘制度改革力度,按照“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统一考核、企业聘任”的原则,进一步扩大考评范围,完善高技能人才评审办法。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制定高技能人才开发、引进、使用等方面的规划及其政策措施,调节高技能人才的供求总量平衡;根据企业经济结构调整,通过信息引导,制定倾斜政策等手段,引导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强化高技能人才的使用和激励机制

1、完善制度化的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要打破企业内部干部、职工的身份界限,形成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根据高技能人才实际具有的技能水平,安排到合适的管理、技术岗位上,不受其原有身份、资历、学历、年龄的限制,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聪明才智。

2、建立高技能人才聘用制度。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科学合理地

设置技能岗位,制定技能岗位规范、任职标准和任职期限,以及相应的工资、津贴标准,并通过全面考核,择优聘用上岗,赋予相应的责、权、利,以更好地发挥技能人才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

3、建立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健全技能人才的开发系列,建立和完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3个职业资格等级的申报条件、评定标准与程序,促进高技能人才的使用和管理;改革、完善有关分配、奖励和福利制度,把技能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与其技能水平相联系。落实高技能人才有关待遇政策,使受聘在相应技术岗位上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享受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同等收入分配待遇。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奖励。

(四)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改善企业人才成长环境

企业应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并逐步建立起企业、个人共同出资的人才培养多渠道投入机制.按一定比例投入到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培训上,并加强对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监督检查,对不按规定实施职工教育和培训的部门,予以企业内部处罚。强化人才培养意识。

5、未来企业人才需求及人才结构发展合理化方向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单位工程施工总里程高速增长,企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人才对企业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大幅提高。人才结构调整必然涉及到管理结构的调整。“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单位走向市场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由此必然伴随相关职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大量缺乏.职工素质偏低、技术工人结构不

合理、高技能人才短缺,将成为制约我单位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是改善人才结构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专业人才总需求

按我单位经济增长情况预测,如果预计,到2015年我公司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同时考虑到企业高技术人才数量,则可以预测,至2015年我单位专业技术从业人员至少应比2010年增加1/5左右,方可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人才年龄结构的需求

根据我单位现有人才年龄结构综合考虑,我单位在十二五期间需要引进大量青年技术人才,以适应单位目前人才结构偏大,避免阻碍企业发展的需求。在未来几年来单位应有针对性的招收相应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岗位培训,以老带新等方式在最短的时间里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新生代力量,提高企业人才储备,迎接市场经济情况下的更大挑战和机遇。

(三)人才结构的需求

随着企业实力的不断壮大,对外工程将逐步增多,企业人才结构更应适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紧跟市场走向,制定稳定的人才结构框架,合理配置现有人才资源,引进急需人才,对高级技术人员的培训尤为重要,随之今后施工技术的不断提高,对施工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结构优化策略 篇6

关键词:积极稳健;财政政策;信贷结构;优化策略

一、当代中国继续实施“积极+稳健”财政货币政策的必要性

第一,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认为:“积极+稳健”财政货币政策是“稳增长”和“调结构”的需要。谢旭人指出,积极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基本内涵包括:一是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企业发展和引导居民消费;二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三是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四是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五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谢旭人部长明确地指出了:目前,我国之所以要继续实施积极与稳健的财政政策,既是稳增长、调结构的需要,也是减轻企业和居民的税负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还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的需要。

第二,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认为:“积极+稳健”有助于处理好发展经济、调整结构、管理通胀的关系。2011年11月10日,王军在美国夏威夷举行的第18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财长会议上指出,中国将根据“十二五”规划要求,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在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推动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并阐明四项基本主张:一是面对当前经济形势,中国将继续采取“积极+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二是亚太各经济体在挖掘自身增长潜力、推动经济复苏和增长、促进金融市场稳定的同时,要推进结构、技术、制度和体制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夯实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三是亚太各经济体应加强团结合作,謀求互利共赢,深化贸易投资与经济技术合作,通过增长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抵制各种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为促进亚太和全球经济的复苏与增长做出共同努力;四是发达经济体应继续大力支持亚太发展中经济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其解决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困难。

第三,第18届APEC会议认为:“积极+稳健”有利于提振亚太市场信心,实现金融稳定和持续增长。APEC财长会议指出,当前发达经济体增长与就业疲软,许多经济体通胀率持续走高,资本流动大幅波动,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因此,各经济体应根据各自不同情况,采取果断措施提振市场信心。一是发达经济体应加大财政整顿力度,根据各自情况,或采取相应政策措施支持内需,或推进改革,积极扩大国内需求,提高汇率灵活性;二是各方应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改革创新,挖掘经济增长潜力,推动实现经济复苏和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三是各方已认识到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对于推动复苏和拉动本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同意加大工作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动员更多私人部门投资,促进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在基础设施项目上的合作;四是采取措施,增加面向中小企业、农村居民和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供给,以拓宽经济增长渠道,促进经济增长。

第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认为:“积极+稳健”有利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调节货币信贷供求,降低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从国内看,当前总需求比较稳定,货币条件回归常态,粮食生产形势较好,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国际市场流动性过剩依然突出,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大。2012年3月5日,温总理在11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了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必要性。温总理强调:要严格控制对政府部门人员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等“三公消费”,勤俭节约、精简会议和文件、降低行政成本是当前公共行政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加大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投入,在财政支出上不但要突出重点,更要优化结构,要严格控制高楼大厦、殿堂、宾馆、大型运动会场馆或处所等高档建筑物的建设规模和标准,并增加向民生领域、科技创新、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水利建设、地质与采矿勘探等的建设投入力度;要实施结构性减税,稳步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切实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

第五,国家主席胡锦涛认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从国际看,导致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增加,各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保持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新兴经济体同时面临经济放缓和通胀压力,金融市场波动较大,资本流动方向多变,全球流动性不断扩张,国际经济复苏总体疲弱,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交替上升。面对这种国际形式,2012年11月4日,胡主席在党的第17届中央委员会第7次全体会议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二、“积极+稳健”政策下银行信贷结构优化策略

银行信贷结构优化表现为贷款质量提高、不良贷款占比较低,信贷资源配置合理、信贷资金流动性强、信贷资金从风险高、盈利低、资金运行质量差、社会贡献效率小的行业和单位向从风险低、盈利高、资金运行质量好、社会贡献效率大的行业和单位流动与集结。同时,通过更新生活理念,引导、创造和拉动国内有效需求与消费,银行通过各种优惠信贷政策增加对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惠农工程”的投入和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银行信贷资金投入,切实解决农民增加收入、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社会安定问题。这也是“积极+稳健”财政货币政策要实现的的终极目标所在。

第一,就银行信贷投资方向而言,商业银行应该把信贷资金投放到国家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低耗能、少污染和产能严重不足的产业和项目上,尤其是要加大对筹资条件不是太优越的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是那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广大国内外市场需求、享受各种税收优惠政策的行业和企业,得到银行信贷的大力扶持和优惠贷款;通过对铁路、水路、公路、管道、机场、电力、水利、医疗卫生、学校(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娱乐健身、养老保健设施(包括敬老院、老年活动室)等有关国计民生的建设项目的投资跟进和配套资金投入,优化商业银行信贷结构。

第二,就信贷结构优化途径而言,兼并重组培植目标客户、激活存量需求是银行成长的必由之路。我国的某些企业尤其是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比较大的企业,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生产与经营方面暂时出现一些困难,其中个别的企业不但不通过企业合并、产业整合、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债务重组,以及企业分立等进行企业重组。商业银行在信贷政策上要以此为优化结构的契机,并以长远的发展眼光与战略思维,分析选择优质且发展潜力巨大的信贷目标客户,增加对并购过桥贷款的投入规模与力度。比如,为了以较少的信贷资金拉动较大的企业重组和资产整合行为,激活潜在的国内外工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消费需求(包括物资消费、服务消费、精神消费、心理消费、文化消费等),培育、巩固和发展商业银行赖以生存、成长与壮大的忠诚客户群体,达到银行信贷结构优化之目的。尤其是对我国当前那些竞争比较激烈的房地产经营企业、纺织企业、水泥生产与销售企业、汽车制造企业、煤炭等采掘企业、钢铁冶金企业、石油化工企业等,急需进行必要的企业重组。银行应该在信贷方面有所作为,以期实现优化信贷结构之目的。

第三,就优化信贷结构工具而言,银行应该综合运用利率政策,抵押贷款、担保贷款、信用贷款政策,贴现与转贴现政策,以及结算、代理、咨询类和信用卡业务等无风险业务,和贷款偿还担保、履约担保、票据承兑担保、备用信用证等担保类,贷款限额、透支限额、备用贷款承诺和循环贷款承诺等承诺类和与利率、汇率相关业务(如金融期货、期权业务、货币及利率互换业务等有风险业务。这些货币政策工具商业银行要认真研究并充分合理的加以利用才是。商业银行应该利用这些政策与信用工具加大向关系国计民生工程项目、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险保障福利项目、以及关系农民生活、农村建设、农业发展的“三农”方面投资扶持与信贷优惠倾斜。在我国目前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并存,并且农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和现代服務业,当务之急是通过“积极+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提升农业效率,一方面可以改变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局面,另一方面有利于优化银行信贷结构。

第四,金融产品创新是拉动经济增长刺激消费和优化信贷结构的源动力。在扩大内需的政策引导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金融产品创新,增加理财产品种类,引导客户有效消费需求和提升消费者对金融产品消费层次。在人们可支配购买力不断增长的今天,人们对住房、汽车、旅游、教育、体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需求不但提高,银行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大金融产品开发与创新,以满足城市和农村不断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另外,在土地流转、物权抵押等政策法规允许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开发一些有关土地流转、农田改造、农业技术投资、住宅建设等适销对路的金融创新理财品种,在推动经济增长、拉动信贷消费中达到银行信贷结构优化之目的。

第五,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优化需求,重管理、重效益、重风险。银行通过优化需求,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在“积极+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引导下,商业银行应该通过严格控制信贷风险、优选投资贷款项目和评审评议评估信贷客户,通过信贷资金科学的合理的投放助推宏观与微观经济持续快速(又好又快)地适度增长,谨防大的资金投入产生大的浪费、大的信贷投放出现大的不良资产、快速经济发展隐藏大的重复建设等非常奇怪的极其不合理的扭曲现象。在银行信贷上,绝对不要以扩大国内生产与消费需求、保证经济增长速度到达预定目标为由,而降低银行信贷标准与条件,更不能放松对信贷资金的风险管理与控制,一定要重管理、重效益、重风险,以此促进银行信贷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R].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2012-03-05.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党的十八大报告,2012-11-08.

我国人力资源结构有效优化策略探讨 篇7

一、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要探讨如何能够更好的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 首先应该提到的是人力资源发展存在着什么问题。笔者认为存在如下问题。

1. 人力资源质量比较低。

说起人力资源的质量, 应该是从人力资源的素质说起。我国是人口大国, 在数量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但是从我国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来, 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扫盲具有巨大的作用。但是却并没有培养出大批大批的人才。缺少专业性强, 硬性要求高的知识掌握程度好的人才。所以就总体而言, 我国的人口素质相对来说还是处于一种比较低下的状态。

2. 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低。

我国在探究人力资源使用的效率上曾做过一个相关的调查, 得出的结果却与效率使用的高效背道而驰。根据调查, 我国国有的大中企业当中, 64%的技术专业人员当中, 仅仅只有不到50%的人在真正发挥自己的技术。浪费人才的比例在50%以上。除此之外, 国家科技部也对于人力资源有一个调查, 全国有400多万的拥有专业技术的人才正处于一种被闲置或者没有发挥自己作用的状态。

3. 人力资源质量下降的同时岗位的专业性有所提高。

人力资源质量的下降表现在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下降, 经济的迅速发展, 原材料的减少, 带来了假货的滋生。原材料成本的上升, 带来不卫生的食物原料, 这样的社会风气下面, 员工踏踏实实的实干转变为了送礼客套上级来混的一口长期的饭吃。但是经济的增长, 经济必然会进行转型, 经济的转型新的岗位对于人员的素质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所以职业道德下降与岗位专业性的提高恰好形成了一种矛盾。

4. 人力资源分布不合理。

一方面在经济产业中分布不合理, 一方面地区之间的分布不合理。首先经济产业, 我们国家的经济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 第三产业占据人力资源的比例最大就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得越好。但是即使是产业转型, 第一产业依旧占据着比较高的人口比例。第三产业的人口比例始终不占据一个主要地位。地区间人力资源分布不合理。东南沿海地区相较于经济条件落后西北、西南地区, 人力资源需求比较庞大。这使南北发展差距拉大, 人力资源分布也更加的不合理。

5. 人力资源供求不平衡, 人才资源结构性短缺明显。

最新的人口调查报告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增长的后增长阶段。但是由于至少的人口出生率过高, 导致增长进入三低。社会却不能提供这么多的工作岗位来解决人口的工作岗位问题。而新兴第三产业对于人才的要求相对而言较高, 能胜任工作的人才少。

总的来说我国的人力资源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中逐渐的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时期, 但是却因为现存的这些问题, 阻碍了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优化结构。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谈用一些方式来解决人力资源的不合理的现存问题,

二、我国人力资源结构有效的优化策略

1. 人力资源结构需要遵循合理的优化原则。

我们对于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 一般都坚持三个结合的原则。三个结合指的是整合性和独立性相结合;经济性与合理性结合;先进性与现实性结合。这三种结合各自有各自的作用, 整合性与独立性的结合, 利用整合发展的战略经营策略与实际的业务需要, 建立一条龙服务。实现人力资源整体配置与企业, 单位之间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经济性与合理性结合, 在坚持人力资源配置的成本上, 把人力资源科学的组织到机构岗位上去。先进性与现实性结合, 发展要面向现代化, 以人力资源理论的发展为依据, 面向未来的发展。

2. 引进、开发人才。

我们说行行出状元, 在人口爆炸的时代, 经济的发展却对人才的需求逐步提高。我们要如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进行人力资源结构有效的优化呢?人才是发展的核心, 所以我们需要大量的引进人才, 开发人才。企业单位不可能来培养人才, 但是企业可以建立引进和开发人才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 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 提高人才的薪酬待遇, 出台一系列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使得真正的人才能够得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另一方面, 薪酬是使得员工激发自己潜能的动力。但是仅仅依靠引进人才是不够的, 还需要立足于自身人才培养, 就需建立人才成长和职位升迁机制。一来大力开发人才, 二来是创造公平竞争机会。对于人才的培养, 专于由把原本一专的人才变为多功能的人才。不仅提高专业业务技能, 也提高职工管理能力。最大限度挖掘员工的潜力, 发挥人才作用。

除此之外, 还应该建立一个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对于高级管理人员, 是需要考虑综合性的, 对于高级管理人员的专业, 学历, 业绩等等, 都需要有一个严格的审查标准, 由这个审查标准来选择更加优秀的人才, 并且对于所有参与审查的人而言, 这是一种公平的竞争。采用这样的方式, 一方面可以拓宽某些员工的双向选择, 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宽人才晋升的渠道, 防止人才被其他的企业高薪给其他同向的竞争企业给挖走。

3. 推进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

关于人力资源的优化结构, 有四个比较大方面的方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二是积极推进改革, 三是注意保持稳定, 四是强化监督管理。加强组织领导, 树立起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树立起这种理念就需要各级的领导积极的配合, 加强组织领导需要上级的支持, 取得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和劳动纠纷处理的指导。积极推进改革, 一方面应该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创新, 另一方面, 加快劳动用工的制度改革。注意保持稳定, 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 必须是要结合职工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利益, 在实际的工作当中, 既要做好政策宣传解释, 又要耐心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人力资源本身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政策性强, 工作量比较大, 要充分的估计, 来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强化监督管理, 单位机关需要按照规则, 督促基层单位合理安排职工的结构来促成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健全人力资源管理的内部控制。

三、结语

结构优化策略 篇8

关键词:数学认知结构,变量,教学策略,元认知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数学认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 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大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动地建构数学认知结构, 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 与数学知识结构不同, 数学认知结构是由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 是学习者头脑里的数学知识结构, 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在数学方面的主观经验系统, 它反映了学习者对数学的理解和看法。 在教学中进一步优化大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可结合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充分掌握大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

在新的数学知识学习中, 大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是否有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 是决定学习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 要发展大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大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 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例如, 高中教材的“ 简单线性规划”一节, 要想了解大学生已经具备的相关认知结构, 最容易操作的莫过于通过大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教学时的提问以及课余时间的谈话等手段去实现。通过了解, 确认大学生是否熟练掌握了直线的相关知识, 能否根据不等式的性质作出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大学生对于应用性问题的建模能力如何、对于新知识的接受快慢程度等。 教师只有掌握了这些情况以后, 才能对大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做修补, 进而展开教学。

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激活原有数学认知结构

数学认知结构的主要变量中, 对数学学习影响最大的就是可利用性。 这是因为新的认知结构以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 只有在原有的观念中找到新结构的固定点, 新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 才能建立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例如, 如果没有极限以及物理、 几何等相关认知结构的储备何谈导数概念的建立? 这也是大学生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的基础。 要使大学生具有这种心向并加以放大,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 唤醒大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良好的问题情境应满足以下几个要素: ( 1) 造成新旧认知结构的冲突, 打破大学生的心理平衡, 激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 2) 问题情境是大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源自于生活中的; ( 3) 情境的创设要让大学生能够明确将要学习什么, 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何联系, 即变量的可辨别性; ( 4) 难易适宜, 让大学生有“ 跳一跳可以摸得到”的成就感; ( 5) 具备开放性和可探究性, 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例如“, 导数的定义”教学中, 通过对物理学的瞬时速度问题和几何中的切线斜率问题的求解, 从而引出并建立了导数的概念, 形成新的稳定的数学认知结构……

三、整体与部分结合, 构建完整认知结构

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是一个充满内部联系并按一定规律组成的层次分明的结构。 教材的每一小节、 每一章都对应着不同的知识体系, 这些看似孤立的知识点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 教学不能孤立地进行, 在每章每单元知识的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逻辑顺序等方面的结论以及反映出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使大学生头脑里形成一个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 旧的数学认知结构越完整越是有利于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建立。 所以, 教师一方面要注意知识组块的教学, 另一方面还要实施由整体到部分, 再由部分到整体的教学策略。 例如, 极限的思想、方法贯穿于微积分始终, 从极限的定义到导数、积分的定义, 从数列极限的求法到洛必达法则、利用定积分等不同求极限的方法, 如果仅仅着眼于每个小节的学习, 是无法构建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的。 每一个知识点都孤立于不同的章节, 教学中应该从全局着眼, 点面结合, 以点充实面, 以面连接点, 从而构成完整的微积分理论。

四、重视元认知能力, 不断优化认知结构

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的认知, 是个体对自我学习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 数学元认知的差异是形成数学思维品质的根本原因, 对大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 教学中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发展水平对于教会大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大学生智力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数学认知结构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结构, 学习初期大学生头脑里形成的认知结构是模糊的、不确定的、甚至是错误的, 正是通过大学生的不断反省和自我调节、纠错, 才能形成比较精确的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 例如, 对数学学习兴趣、习惯的反思, 提高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对学习目标、任务的认识, 不断修正既定目标, 总结经验, 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对学习方法和策略的认识, 总结数学方法和技巧, 改进学习策略等。 在教学中, 教师应唤醒大学生的自主意识, 培养大学生的独立、高效的学习习惯, 为大学生创设自觉思维的情境, 训练其学会反思、养成反思的习惯。

参考文献

[1]何小亚.建构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J].数学教育学报, 2002 (01) .

[2]孙焕彦.建构主义视角下优化数学认知结构的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 2012.

地区电网网架结构优化调整策略研究 篇9

关键词:地区电网,网架结构,优化策略

前言

电网网架优化作为国家电网的一部分, 是确保电网稳定、可靠运行的基本前提和保障。近年来, 国民经济飞速发展, 促使用户用电需求持续增长, 对电力企业供电能力、供电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电网的合理规划, 能够降低能源消耗量, 创造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反之, 将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一直以来, 我国电网规划工程滞后于电源规划, 很多地区电网结构设计不合理。因此加强对地区电网网架结构优化和调整策略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电网网架结构特点

电网网架结构, 是结合具体的配电网络, 寻求满足负荷点之间各项约束条件同时, 促使电网网架构建费用与投资达到最小化目标。一般来说, 我们会通过对比不同的网架方案, 选择出性价比最高的一种进行投资和建设。在进行电网网架调整时, 具有以下特点:

(1) 离散特点。电网网架规划工作过程中, 线路构建具备已建与待建两种, 其中网架优化的终极目标是经过系统的数学计算, 决定出待建线路是否具备可行性, 而这直接决定了电网网架规划的决策取值具有离散特点。

(2) 非线性特点。电网网架规划的非线性, 具体表现在构架的模型、计算基础之上。如模型中涉及到的各类参数与线路功率等要素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非线性特点。

(3) 多目标特点。电网网架规划的终极目标是通过网架结构的优化, 促使项目投资、费用最小化。此外, 在进行网架优化时, 我们还需要考虑环境、技术等要素, 最大限度上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平衡。不仅如此, 不确定性、辐射状等特点都是电网网架规划的重要特点, 通过对这些特点的把握, 能够为电网网架优化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

2 地区电网网架结构优化步骤

随着我国电力产业现代化、信息化改革进程不断深化, 相关学者和技术人员加大了对地区电网网架结构优化相关问题的研究。目前, 对于地区电网网架结构调整和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潮流计算

所谓电网潮流计算, 是指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一种基本电气计算。其根据现有的运行条件、网络结构等确定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常见的潮流算法由牛顿———拉夫逊、最优乘子等算法。

2.2 稳定计算

出于电力系统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的特殊地位, 电网稳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1]。因此加强对现有电网结构稳定计算非常必要。

2.3 保护校验分析

配合优化网架分析, 开展全网短路容量水平评估和全网继电保护定值校验, 形成优化网架的继电保护定值校验报告。

3 地区电网网架结构优化调整策略研究

按照上述优化步骤, 本文将结合某地区电网网架进行优化策略。该地区最大供电负荷为1245MW, 供电量74.87亿k Wh, 人均用电量6894k Wh, 具体供电区域概况如表1。

3.1 总体目标

对于该地区的电网网架优化目标, 我们要实现建设结构合理、技术先进、且安全可靠的中低压配电网。详细来说,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解决当前电网目标网架中存在的问题, 最大限度上提高整个区域范围内的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等。

(2) 根据技术原则, 在调整期间内逐步规范配电网络接线模式, 从而为实现电网自动化、智能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3) 结合该区域未来发展规划, 建设适应发展趋势的中低压配电网。

3.2 现有电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规划与变化相脱离

该地区对于线路的规划, 并未充分考虑负荷成熟度、区域未来发展趋势等, 导致当前电网1/4线路保持在超负荷运行状态当中, 且60%以上的线路主干截面缺乏统一性。

3.2.2 设计不合理

对于该区域的接线方式来说, 采用率仅为17%。一半架空线干线没有进行分段处理, 分支不够合理。另外, 当前城区内部的前路仅有7%引入了典型接线方式, 足以证明该区域电网架构当中的现有线路接线方式比率较低, 非标准接线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可转供电操作难度, 造成可转供电率大打折扣。

3.2.3 其他问题

除了上述问题, 标准网架不科学、违背目标网架也是该区域网络架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电网网架优化调整策略

电网网架调整和优化, 主要是根据电源发展及负荷增长情况进行合理的预测, 最终确定出科学、合理的目标网架结构, 促使其能够在安全、可靠条件下, 真正意义上做到经济、环境等方面的优化。基于该区域电网网架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以完善:

3.3.1 控制好馈线数量

针对该区域早期线路的规划, 由于缺乏可靠性的考虑, 缺乏负荷分区规划, 形成了覆盖面积较大的“蜘蛛网”复杂网架机构, 且存在非常多的五联络及以上接线线路, 线路数量较多, 导致跨区供电难度的增加。因此我们在优化过程中, 应控制好馈线的数量, 将其控制在4条以内, 形成独立供电结构, 避免跨区域供电带来的弊端[2]。不仅如此, 还应加大对各个区域用电负荷的预测, 以此来满足未来电网规模化发展需求。针对供电片区的划分, 可以结合行政区划、地理标志等要素进行初步划分, 以此来协调负荷需求。

3.3.2 选择两供一备模式

两供一备模式主要是由三条馈线为一组, 组成环网, 形成循环供电格局。该模式联络方式较为简单, 清晰, 且具有备用线路。当出现供电故障时, 能够及时切换到正常的线路上进行转供, 确保供电连续性[3]。现阶段, 由于该区域配电网络典型接线率较低, 导致需要转供电时, 不得不进行临时的分析、估算, 通过多段、多次开合进行转供, 以此来缓解超负荷运作压力。在此基础上, 能够显著提升电力系统运行有效性。

3.3.3 实施两分段两联络形式

单放射接线模式较为适合密度偏低, 且供电可靠性不高的农村、或者边远地区。但对于城市供电来说, 此种模式存在一定缺陷, 无法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两分段两联络”的接线模式, 以此来满足负荷密度较高时, 电力能源的有效供应。

3.3.4 合理确定环网点

对于电网网架进行优化时, 应根据线路长度、线径等因素, 确定出10k V线路的干线及分支线, 通过干线进行馈线组的组网进行优化, 科学、合理选择干线环网点, 以此来满足自动化实施需求, 尽早规划并建设开关房。

4 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 随着我国电力产业不断发展, 社会各领域对电能供应可靠性、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电网网架作为电力系统运行的基础, 其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电力企业综合实力。新时期下, 原有电网结构存在一定的弊端和缺陷, 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因此各地区要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 树立现代化理念, 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 加强对电网潮流、稳定等计算, 了解并找到当前地区电网网络结构存在的问题, 为制定调整和优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不断提高电网架构合理性, 使得电网积极作用充分发挥, 从而促进我国电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旭, 周斌, 胡济洲, 姜念, 舒东胜.湖北配电网结构模式优化策略及案例分析[J].湖北电力, 2015 (12) :4~9.

[2]陈旭, 张勇军, 黄向敏.主动配电网背景下无功电压控制方法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6 (01) :143~151.

结构优化策略 篇10

1 核心筒结构技术特征分析

从概念上看, 核心筒结构是利用楼梯建筑内的电梯井道、通风井、公共卫生间等构建中央核心筒, 同时采用外围框架形成框架核心筒结构。从优越性能的角度来看, 这一结构形式更加有利于承受的力量, 同时也能够强化建筑物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从使用的普遍性角度而言, 核心筒结构在当前的建筑物之中是运用得最为普遍的形式, 此外, 还可以提高相关建筑物的空间利用率。在核心筒结构应用的过程中, 有效地提高核心筒的抗侧向刚度, 可以强化楼体的抗震性能。就竖向以及水平方向的荷载情况来看, 该核心筒结构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框架-核心筒的结构优势在现代超限高层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这一结构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减少多余荷载的承担量, 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了一些建筑的面积, 对于强化城市的土地利用率以及加大投资利用率都起到了强化的作用。核心筒由于自身的优越性, 受到了业界人士的青睐, 并在高层以至超高层建筑群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分析核心筒结构在高层设计中的应用情况

2.1 针对高层设计抗震性能的核心筒结构展开设计的过程

核心筒结构的作用比较明显, 无论在水平侧力的抵抗方面, 抑或是竖向以及水平方向上的荷载量方面, 都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 在对核心筒结构间的抗侧力刚度比展开分析的时候, 需要留意到铰接节点的重要性, 并合理地加以配置, 从而规避受力配备不均的现象, 达到建筑物抗震的有效性。在这个过程中, 额外地要把核心筒刚度和框架结构刚度分配的比例加以考虑, 从而规避核心筒刚度过度而出现混凝土墙体崩裂的后果。在科学合理分析的基础上, 来强化相应的抗震效果。

从国际的视角来看, 核心筒结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核心筒结构建筑物并不适用于多发地震国家。笔者在搜集文献资料的过程中, 发现容易倒坍的建筑物反而是那些核心筒结构过于强化的建筑。在这个环境下, 框架结构和核心筒结构之间的框架结构并不吻合, 容易造成裂缝的现象, 并影响到建筑物的恒稳性, 进而会出现一系列的事故, 这在地震多发地 (譬如日本) 更为明显。因此, 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 均会采取必要的审批的制度, 并出台了相应的条规。在一些经常发生地震的地带应该全面地考虑到这一结构的重要性及其范围, 从而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

就我国实际的情况来看, 为了更好地适应抗震的环境, 对建筑工程的经济因素并没有实际考虑, 同时, 对核心筒结构建筑应该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加以分析, 尤其是核心筒建筑自身结构的特征, 从而考虑到建筑物的经济性因素。在实际的应用中, 经常将钢架密柱方案运用到外围框架的结构体系之中。其目的在于强化核心筒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以及抗侧向刚度, 进而削减对混凝土墙地压应力。

2.2 探析高层设计中风荷载和结构设计情况

在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 同样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风荷载水平情况, 并对其进行分析、计算与论证。利用框架-核心筒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使结构整体能够在风荷载作用下有效控制建筑物的受力, 从而减少不同层次之间可能出现的位移现象。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 通常采用应力的方式来加以研究, 其目的在于更为全面地保障建筑物的稳定性。同时不能忽视侧向变形、振动等对研究建筑物展开分析的作用, 包括风压及其高度异化的系数、风荷载体型系数和风振系数, 强化高层抗侧向的变形程度。此外, 还应该关注到抗侧向形变和抗震性能之间的衡稳状态, 通过科学性的分析, 从而强化其科学化的分配, 包括刚度与应力。

3 以核心筒结构设计要点为指导进行超限高层设计

在现代高层核心筒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体系之中, 设计人员应该针对核心筒本身的特点进行设计, 进而在基于核心筒设计的基础上, 同样地考虑到相关结构的布置, 包括框架及其框架梁、楼盖、框架剪力墙等内容, 从而构建起相应的结构体系。

在核心筒设计的过程中, 最先应该确认的是核心筒在全部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对于高层建筑物, 也应该保证筒体的宽度超过全高的1/12。同时还要关注到剪力墙结构的应用。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针对核心筒设计要求对相关设计要点、连梁等进行计算与设计, 确保超限高层的结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设计中需要注重控制结构的周期与位移, 利用墙加大量等方式增强结构抗侧刚度。针对超限高层结构需求进行框架结构设计。另外, 超限高层框架-核心筒设计中还应对框架梁支撑条件进行确定。沿梁轴线方向有墙时刚接。核心筒外墙厚度大于0.4Lae (且内侧楼板不开洞) 。梁支撑处有柱时刚接。如若出现不能够满足以上条件的梁则应该进行铰接。通过设计工作的针对性, 确保超限高层结构等稳定性, 确保超限高层核心筒建筑物结构的安全性。

除注重上述规范、要点与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外, 超限高层设计过程中还要针对框架-核心筒结构在超限高层应用中楼盖设计要求进行设计。在楼盖设计中应注重核心筒外缘楼板不能开洞口、核心筒内部楼板, 厚度≥120mm, 双层双向配筋。楼面梁不宜支承在核心筒外围的连梁上。通过针对框架-核心筒结构特点以及超限高层需求进行超限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设计与应用, 促进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另外, 为了保障超限高层结构的抗震性能, 结构设计过程中还需要针对抗震等级要求进行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与计算, 保障超限高层结构的抗震性能。

4 核心筒结构优化设计理论

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 我们用来分别表示结构刚度的参数值, 同时, 用Q0来表示总基地地震剪力的相应的函数, 且达到最小的数值以及考虑到几何约束性的条件, 进而展开相应的设计, 并得出有关核心筒结构最优化的刚度数值。

设计参量:

目标函数:min (Q0)

4.1 基本假设

(1) 将楼层建筑物约减为均化分布于楼层高度上的连续性杆子, 同时, 将各个竖向上的零件视作一个整体, 且基于梁来加以分析, 通过连续连杆将其结合在一起, 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 假设材料限定于弹性范围之内, 且将结构的P- (35) 实效。

(3) 假设建筑物的结构处于同一楼层之处, 相应的标高处的水平位移具有等值量。

(4) 假设实际结构与连续性模型具有同等的总位能数值。

核心筒建筑结构的简化模型以及水平连续化模型分别如图1、图2所示:

4.2 优化方法

由于要确切地对高层建筑物的抗侧力效应进行计算, 难以通过常规性的数学公式加以计算, 因此在本论文中, 主要是从最优准则法以及遗传算法两个主要的途径来加以研究。

(1) 最优准则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规范化、工程经验、力学定义以及数学规划的最优化等多个角度来加以分析, 从而构建某种准则, 并基于相应的迭代方法来求解, 从而得到了相应的解答, 其主要的模式结构如下所示:

向量:X= (x1, x2, …, xn) T

目标函数=minW (X)

=f[g1 (X) , g2 (X) , …, gm (X) ]

在上述目标函数的环境下, 可以得出关于最优设计的恰当解, 其途径包括质量最轻、材料最少、受力最小等, 求得最优抗侧力的数值, 从而达到核心筒布置的最优化方案。同时, 该方法的优点也比较明显, 即凸显出分析的重要性, 同时可以减少一些次数, 也可以达到一定的收效, 即使问题规模地拓展, 也并不会对计算的结果造成明显的后果。

当然, 从实际的情况来看, 该类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即由于约束条件的不同, 也会相应地带来不同的检测准则, 因此, 其限制性条件较大。

(2) 遗传算法。该类方法具有鲜明的生物模拟性特征, 在这样的环境下, 相应地可以创设出新的搜索优化方案, 从相匹配的方法来看, 具有简明易行的优点, 同时步骤也显得比较规范、科学, 从适应的范围来看, 该方法更适用于规模较大、非线性、非连续性的多峰函数, 同时, 也与目标函数处于二者分离的状态, 接口编程也易达到。

当然, 该方法也同样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譬如, 统计意义的成立是该方法成立的前提条件, 同时, 在具体展开实际优化的过程中, 其运行的效率并不高, 且其运用的范围并不广泛, 尤其是所研究的课题难度和规模在拓展之际, 相应的计算时间也发生了递增的现象, 更加深了运用的广度与实用性。

5 结论

经过以上的分析可知, 在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 高层建筑物的建设需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对核心筒建筑结构的特征有较为系统的研究, 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其在建筑物中的实际运用, 分析其在高层中的实际运用情况, 并设计相应的优化方案, 从而提高其具体运用的实用性、抗震性以及稳定性, 并进而提高建设的经济性。

摘要:核心筒结构在现代高层建筑结构中越来越受到了建筑行业人物的青睐, 其在建筑行业中运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从具体的技术层面上看, 该技术主要在基于在具有受力外围梁柱的框架范围之内设置相关的核心筒。从性能的角度而言, 核心筒结构可以使高层建筑形成较为稳定的结构, 从而保证建筑的稳定性、抗震性以及安全性等。文章即针对此课题展开相关的研究, 在分析其特点的基础上, 探究相应的优化设计策略。

关键词:高层结构,核心筒,设计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国立.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要求与设计要点[J].建筑工程信息资讯, 2010, 9.

[2]王崇丽.高层核心筒设计注意事项与结构设计分析[J].工程设计信息, 2010, 4.

[3]郑宇林.超限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分析与探讨[J].工程建筑施工与设计, 2009, 10.

[4]陈慧颖.超限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中剪力墙设置探析[J].建筑新技术, 2010, 8.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结构优化策略】相关文章:

结构优化设计04-17

渐进结构优化05-09

结构布置优化05-19

软件结构优化05-19

商品结构优化05-31

优化产品结构06-25

结构优化税制论文04-17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07-24

结构设计优化05-14

天窗结构优化设计论文04-20

上一篇:儿童绘画心理下一篇:监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