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

2024-05-19

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精选十篇)

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 篇1

1 关于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认识

1.1 公民道德教育理论的概念。

公民道德教育, 是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教育, 对高校来说就是针对大学生公民的普遍教育。道德教育和人们道德人格的形成与完善是一致的, 其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 养成良好的公民道德习惯。

1.2 公民道德教育理论的内容。

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结构从纵向看是由道德规范、道德原则和日常道德规范构成的, 从横向上看则是由政治道德、职业道德、生活道德、社会公德构成。十六大报告指出公民道德建设应“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深入人心, 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成为广大青年的行为规范。十六大报告中谈到道德建设时还强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诚信教育在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中处于基础地位, 也是较为核心的环节。

1.3 公民道德教育理论的原则。

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主要应遵从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身作则几个原则, 要摒弃冰冷的说教, 要以真情真诚去感染感化人, 以情易情, 以爱易爱。

2 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现状和困境

当代大学生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已日益深入人心, 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行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更新, 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有理想、有道德是当代大学生的主题形象。但是, 随着社会成分的多元化, 外来文化的深入化, 大学生道德问题上的矛盾和困惑也明显增多。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在诚信和责任意识方面存在不少不如人意的地方, 主要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情感几个方面。

2.1 学习方面。

表现在考试作弊, 作业、实验和实习报告的抄袭和学术论文的抄袭, 考试作弊在大学校园里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作弊的“战场”和“技术”都发生了巨大的进步, 从学校的期末考试到国家的等级考试, 从夹带的小抄到微型现代作弊器, 呈现了现代化和多元化的趋势。其次是整个班级大学生的作业、实验和实习报告往往只有一两个版本, 往往令很多任课教师哭笑不得。再者就是, 对于老师布置的论文, 不是认真学习钻研, 而是“百度”一下, 再“拷贝”和“粘贴”, 便大功告成。

2.2 生活方面。

表现在恶意拖欠学费和骗取国家助学贷款, 个别大学生推崇及时行乐, 攀比成风, 把学费当作一切消费的资本, 购买电脑、长期网游、大肆娱乐等等。其次是通过提供虚假证明等手段骗取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金, 供其吃喝玩乐, 这大大违背了国家的初衷, 而且也带来了非常大的消极影响。

2.3 就业方面。

表现在伪造证书、自荐书上掺假和随意违约,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 很多大学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便在就业自荐书和推荐表中, 弄虚作假, 涂改成绩, 伪造证书等等。其次在就业后随意违约, 不少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 就业时稍有不如意的地方, 就觉得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 便随意违约, 给学校就业工作和用人单位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2.4 情感方面。

表现在恋爱的动机不纯和交友的功利性。部分大学生把恋爱看作是填补心灵空虚的一种方式, 而不考虑恋爱双方对爱情的义务和道德责任, 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其次在交有时过于看重朋友的社会背景和家庭出身, 受西方文化的冲击, 带有很大的功利性。

大学生诚信和责任意识的缺失, 必然加剧社会的诚信和责任意识的缺失, 影响国家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3 大学生诚信与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产生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缺失与社会客观因素、学校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和施教者自身存在的问题息息相关, 是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问题的综合反映。

3.1 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 我国市场经济正处在改革和转轨期, 人们处在各种利益的创新分配中, 相当多的人有失落和不满足感。社会和经济矛盾冲淡了一部分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使诚信和责任意识缺失, 道德退化。历史的嬗变、经济的转型、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 使得大学生产生了道德上的迷惘。在社会的某些领域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校园内的大学生, 使得他们对道德准则的信任感开始减弱, 对于公正的社会规范产生动摇。

3.2 学校环境的影响。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 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学校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校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的不健全。施教者自身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效果, 其次高校客观不诚信的表现严重影响了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实效, 再者就是高校的道德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和必要约束机制的欠缺。

3.3 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 中国家庭教育长期以来过分强调智育, 过分追求名次、高分、名校, 而忽视对他们进行正常的道德教育。其次很多家长忽视生活的细节, 自身不能起到很好的模范作用。

3.4 自身素质的影响。

大学生由于受到年龄、阅历、一些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误导, 表现出与道德规范背道而驰的行为模式。由于自身法律意识的淡薄, 往往漠视法律, 不知道不守信带来的法律后果, 没有把诚信和责任同法律联系起来。

4 改进大学生诚信与责任意识教育的几点思考

任何人的诚信和责任品质都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逐步确立起来的, 它受到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 诚信与责任意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决不能一蹴而就, 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4.1 着力改善家庭教育的垂范效果。

中国的家庭在市场经济时代, 在独生子女时代, 不能只是注重子女的智育成绩, 而忽视对子女良好优秀品格的塑造, 要重视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和良好品质的培养。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诚信与责任品质的修养, 起到行为垂范的作用, 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4.2 切实发挥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

高校作为传承文明的基地, 对大学生诚信和责任教育, 具有重要的责任。大学生的诚信与责任意识如何, 不仅对大学生本身的人际交往和事业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而且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 必须切实发挥学习教育的育人功能。

首先, 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建立一支科学合理的师资教育队伍是确保高校教育育人功能的前提, 这就要求德育工作的教师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较高的道德素质和良好的专业素质。其次, 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工作方法。针对大学生教育群体, 应该有针对性的分阶段实施德育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增强大学生群体道德教育的长效性。再者, 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的体制建设。学校应该在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道德评价体系, 加强大学生的诚信与责任品质测评考核。及时纠正大学生的失信行为, 建立科学合理的严惩失信鼓励诚信的良好奖惩体系, 使得道德教育自觉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

4.3 努力营造社会良好的道德氛围。

社会的道德氛围对大学生内在的道德水平的影响是很大的, 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来说就是, 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和文学艺术在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积极宣传塑造新时期道德要求的新事物、新典型, 着力彰显道德的榜样作用。进一步, 加强社会法制和诚信制度建设, 坚决打击各种违法和不道德行为, 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

总之, 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如何, 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 关系到民族优秀品质的传承与发扬, 同时也同学生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作为一名高校教师, 我们应该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和研究献计献策, 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摘要: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 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 关系到民族优秀品质的传承与发扬, 同时也同学生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从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认识、现状、原因分析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并就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诚信,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常建勇.美国大学生诚信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 2008, 3.

[3]张慧研.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浅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 5.

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 篇2

第二、从道德的基础来分析,道德的基础乃是利益问题。整个社会为什么都要强调道德规范其实质就要解决不同主体的利益矛盾,并使其协调发展。马克思曾提出“对于各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现象尤为突出。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形式,利益是其杠杆,市场经济的运行以社会成员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地位为前提。以每个利益主体对自身利益的关注与追求为动力机制。市场经济的这种利益主体意识不可能不影响到高中学生,调查中“当集体刊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你最容易接受的观点”有62.3%的高中学生选择了“公私兼顾”,而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绝大部分同学选择的是“先公后私”,甚至于“大公无私”,从这一点也可以充分说明利益主体意识对高中学生的影响。当然,追求正当合理的个人利益是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和保护的,它无疑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然而整个社会除正当的个人利益外还有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这种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是个人利益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其发展的条件。从根本意义上讲是一致的。但两者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发生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不能兼顾的时候、能否牺牲个人利益来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对待这个问题并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需要作出行为的抉择。前一价段全社会开展学习宣传徐虎活动,这时高中学生确实也有很大的触动。但也发现在学习徐虎活动中高中学生的普遍心态是可敬而不可学。他们十分钦佩徐虎,认为他是当前的沽雷锋,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事,确实很了不起。他们普遍认为,作为先进的典型人物的宣传是必要的,但要自己学习徐虎则没有必要,甚至有个别学生认为像徐虎这种人是“傻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没有抓住道德责任教育,徐虎的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在宣传学习徐虎的同时关键要抓住自己怎么来学习徐虎。以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为重,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原则,从原来个体主体利益的“利我”转变为社会主体利益的“利民”、“利国”,这是一种道德的升华,而在这种道德升华的过程中,道德责任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们只有在确立了道德责任感的前提下,才会把个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中,才会无条件地服从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

第三、从道德教育的目标来分析,道德教育的目标不能理解为权限于道德认识的提高,而应放在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培养上,这种道德习惯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使其成为一贯的、稳定的、自觉的行动。这种道德习惯的主要特点不是时时事事都要考虑再三才能作出行为抉择,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习以为常的符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行动。要使高中学生道德素质达到这样一种道德习惯的境界,必须经过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行为训练三 个环节,而这三个环节的了解和巩固都离不开道德责任作为载体,没有道德责任作载体,道德认识不可能内化,道德情感也不可能持久,道德习惯根本不可能养成。就拿劳动观讲,调查中63.7%的高中学生认为劳动最光荣,但现实生活中,通过调查和平时与学生接触过程中发现,目前90%以上的高中学生在家不会主动从事家务劳动,在学校里对公益劳动的主动性很差,他们往往以学习负担重,学习时间紧为借口来推辞劳动。与此相反,本市某所中学一位高三学生王某,父母均在外地工作。她独自一人在上海生活,除了紧张的学习外,每天还要从事自己的家务劳动,生活自理,她不仅把自己家安排得干净整洁、井井有条,而且在班级里也非常乐意帮助同学,积极参加各种公益劳动。今年被学校作为优秀生推荐进入重点高校,毕业前夕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前后两例为什么会有如此明显的差别,我们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发现,关键在于有没有责任感,前者是好推则推,依赖性很强,并没有把劳动作为自己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后者就不一样,她认为劳动是自己应该做的事,自己不劳动就无法生活,每天从事家务劳动是自己整个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家务是自己的一种责任。由此可见,在对高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中加强道德责任教育是个关键问题,它是达到良好道德习惯的.载体。

二、对策思考

第一,教材本身要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上海《全日制高级中学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草案)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最近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苦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第三部分对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作了全面的论述,其中还特别提到中学政治课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教育。道德教育是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政治教师的教学是以教材为依据,但目前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材涉及到道德教育内容太少。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加、思维方式的变化,其对道德的认识明显不同于初中学生。从高中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讲,有加强道德教育之必要。

当然这种道德教育不是初中道德教育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在道德教育的范围上有所拓宽,在内容上有所深化,在层次上有所提高,并体现初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贯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不仅要有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而且尽可能使其形成一 定的知识网络。这种网络不是像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那样单独成册,而应该是把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在现有教材的知识体系中,现有教材内容要体现道德教育内容。

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 篇3

随着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体制和机制在学校中的逐步落实,广大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标准和法律意识,也能自觉维护自身的行为免受舆论谴责和诉讼的可能。然而现实中,经常会有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出现违反职业道德规范和不依法执教的事件发生。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确保自己的行为应该是专业的、道德的和合法的。作为法制社会下的广大中小学教师,我们有必要探讨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道德责任和法律义务。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道德责任 法律义务

2014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实施,进一步落实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以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要依法办学,落实师生主体地位,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育人环境,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尊重和保障教师的权利,要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强化师德建设,明确教师考核、监督与奖惩的规则与程序。”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也是将具体的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品德、知识、技能情感和个性最基本的实践条件,更是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主体活动的主战场。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切实做到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并确保自己的行为是专业的、道德的和合法的。

一、教师的道德责任

针对教师在校的某种行为遭到谴责或被诉讼日渐增长的情况,中小学教师要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使自己的行为都要符合道德和职业的标准。教师首先要熟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在《规范》引领前提下的实际行为中,笔者认为尽责教师的道德态度和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期望责任

《规范》中的第三条是关爱学生。关爱学生的范畴是很宽泛的,有道德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一定是怀有很高的期望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直接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一切言行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因此而受到直接影响,教师相信所有的学生(而不是部分)都有学习的能力,他们都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如笔者所教班级中有一名学生学习成绩很不好,在老师的鼓励教育下,他的成绩有了些许进步,但在班级还是处于落后状态,他对自己丧失了信心,老师相信通过努力他一定会越来越好,在这种期待值的支撑下不断开导教育他,并让他和自己的过去比,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使其增强了自信、战胜了自己、提高了成绩。教师在对学生充满期望的同时,也要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充满期待和自信,不以性别、成绩、表现好坏等区别对待学生,事实证明,教师的积极期望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表现的。

2.职业界限

现在老师和学生做朋友,似乎已经成为和谐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美国费奥斯坦和费尔普斯在他们合著的《教师新概念》一书中提到:师生关系本身就暗含了一种权利的差异,这使教师要比学生更加强有力。在心理学的语言中,当一个有权利的人同另一个权利较小的人交往时,如果他充当一个或多个冲突角色,这种关系被称为“双重或多重关系”。进一步说,一个成为学生朋友的教师正步入这样的双重关系。如现实中我们不难看到教师如朋友般帮助学生(像家境困难或单亲家庭),这种行为大多数教师认为是正确的、合理的,也是应该做的,但教师们往往没有更多地去考虑这样做是否会带来不好的效果。如受到老师更多关注和关怀的学生可能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班里其他同学会感到不公平、内心不平衡,因为他们也渴望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关心,有可能会造成班级内部矛盾;还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当他面对自己比较熟悉、比较亲近的学生时,双重关系所带来的问题能否保证他的评价是客观公正的等等。教师要注意的是,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在这里不是不道德的行为,而是如何帮的问题,有智慧的老师会使学生得到帮助的同时,不让学生感到有压力或有依赖感。《规范》中要求教师要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所以一个有道德的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职业界限并保持适当的距离。

3.行为责任

唐代教育家韩愈提出教师应“以身立教”,认为这样的教师才会“其身立而其教存”。教师首先要做到依法治教、依法执教,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执行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把自己对教材的融会贯通通过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其次教师要从自身行为规范做起,形成教学中的“三严三实”,即“严以律己、严以修身、严以治学,教学要实、爱生要实、做人要实”,做学生的表率,得到学生的信任,在教育教学中实践他们所教授的内容。

4.评价责任

《规范》要求教师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然而现实中,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往往主要看学生的学业成绩,这本身就不符合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不同的评价标准下所培养出来的是不同类型的人才,老师的评价导向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方向。一个只注重评价学生成绩的老师,自然会导致学生更多的去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其他诸如德、美、体、劳等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会是残缺的、不健全的,知识面狭窄,社会活动能力和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相处的能力都比较低。有道德责任的教师会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保证评价客观公正、不偏狭,知道优点是每一名学生获得自身发展的生长点。

5.权利责任

《规范》要求教师要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施教者,既居于主体地位又起主导作用,教师地位和角色的特殊性赋予其作为权威角色拥有权利,而这种权利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有被错用或滥用的可能。如操纵、唆使或嘲弄学生,轻视、刁难或胁迫学生等,这在心理上伤害了学生,是教师不负责任的行为。教师权利的使用不能够单靠行政手段来进行,表面看来对学生起到了威慑作用,实际上只是增加了学生内心的反抗。因此,要有责任、有道德地对待教育教学中的权利。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先决条件,教师应尊重并正确行使与自己职位相伴生的权利。

6.自制责任

自制是教师职业道德中特别重要的意志方面的个性心理品质。一名有道德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对各种教育情况的发生,始终都能保持冷静从容、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认识到自己没有任何权利对学生乱发脾气并因此做出不恰当的行为。教师随意向学生发火、发脾气已成为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新闻也曾报道因为教师对学生发脾气而导致学生自杀的事件发生。教师图一时痛快,却不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等事情已经发生就悔之晚矣了。所以中小学教师要牢记自己的社会职责和育人使命,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并在实践中反复磨练和重塑自己的性格,这才是对学生、对教育教学工作应有的、负责的态度。

二、教师的法律义务

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章明确阐述了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我国《教师法》的第八条对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也做出了六条明确的规定。面对日益复杂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小学教师要更好地依法工作,保证自己的教育过程有序化和科学化,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应依据一定的法律行动方式和程序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教育目标、方向的正确性以及教育教学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1.教师要学法知法懂法

《教师法》规定:教师有履行遵守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的义务。事实证明,许多在教育教学中的过错行为几乎都可归咎于我们的教师不知法懂法。如随便罚学生停课、藏匿或拆封学生信件、随便将考试分数公开排名次、随便用言语侮辱学生、歧视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没收学生看的与所教学科无关的其他书籍或摆弄的其他物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等,所有这些违法、有可能被推上被告席的行为都源于教师对法律的无视与无知。目前,为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为主线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改过去的“以人治教”为“以法立教”。因此,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坚决贯彻教育教学法规,严格依法执教。

2.学而不厌、严谨治学的义务

《教师法》规定教师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义务,这就要求教师要学而不厌、严谨治学,这是我国教师的传统美德,也是教师职业品质区别于其他职业的又一个显著特征,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今天,我们正处在“知识激增”的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时期,面对不断更换的教育对象、不断更新的知识以及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为了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求知渴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将自己的知识、思想和能力传递给学生。

3.承认学生的教育权利

《教育法》规定学生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的权利,《教师法》规定教师有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然而现实中,许多老师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在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如有的老师为了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矛盾,往往已经是上课时间了,还是把当事的学生留在办公室问话或进行教育;又如有的中学音乐教师经常被班主任派来的学生告知这节课不用去上了,班主任占用了,音乐教师不仅不反对,相反很高兴班主任的“借用”;还有的老师在课外活动时间里,惩罚学习不好的学生单独留在教室里做题而不允许他参加课外活动等等。这些教师殊不知自己的行为已经严重侵犯了学生按计划参加教学活动的权利。承认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充分尊重、爱护、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4.提供安全的环境,保护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法》规定教师有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当学生处于教师和学校工作人员的照顾之下时,教师和学校人员担当着父母和监护人的角色,教师应尽力保护学生在学习、健康和安全方面免受伤害。如学生在校内或参加学校发起的活动(郊游、运动会等)时,教师要义不容辞地确保学生有一个安全的环境,责任心大的教师还会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来减少学生受伤的机会。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容易受到犯罪侵害,特别是遭受性侵害。当前我国中小学中发生猥亵儿童的事件不占少数,受诸多消极因素的影响,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仍处于多发态势,作为中小学教师,必须要遵纪守法,保护学生的健康成长,切实履行好对学生的监护职责。

5.保护学生免受伤害,避免以任何形式虐待儿童

教师必须谨慎小心,不要使自己的任何行为构成对儿童的伤害,从而构成虐待儿童。前不久看到一篇报道:韩国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突然将学生饲养的宠物仓鼠从笼子里拿出来,当着学生们的面把一只仓鼠咬死并生吞入肚,事后还对学生进行辱骂。目前,该教师以“涉嫌虐待儿童”罪被警方调查(5月19日国际在线)。生吞仓鼠,对学生是一种精神伤害,因而被判违法。在我国或许不会发生教师生吞仓鼠事件,但类似于生吞仓鼠的事件时有发生。比如,在全班学生的面前嘲笑只捐款1元的同学;在学生作业上批注“狗屁”……经媒体曝光的这些老师的行为,都是对学生精神的一种伤害,值得警惕。如果任由这些行为发展下去,后果很严重。

认识到作为教师对学生的道德责任和应履行的法律义务,就要以符合职业、道德和法律的方式要求自己,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以确保在教育教学中任何情况下,自己的表现都是合情、合理、合法、合适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Z].中国教育新闻网9月2日讯.

[2]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教师法》.http://www.cdtz.net/article.aspx?id=557.1995-3-18.

[3] Lynda Fielstein & Patricia Pheips.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M].王建平,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4] 黄济,劳凯声,谭传宝.小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王辉(1972-),女,吉林通化人,吉林通化师范学院分院科研处,副教授。]

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有限性 篇4

一、学校道德责任教育内涵

“责任”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道德责任教育理所当然的应当纳入学校教育的范畴。但这是否意味着学校教育应该对个体的道德责任养成承担无限的责任?学校道德责任教育, 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对受教育者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道德水平发展的心理规律, 使其掌握一定的道德规范, 并通过其内心体验, 逐步形成一定的道德责任感, 养成道德责任行为习惯的活动。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 (即自觉地做好应当做的事的心理态度) 。学校道德责任教育就是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前提下, 培养其道德责任感, 从而使之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 学会负责任地生活。[2]从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定义出发, 学校道德责任教育包括两个方面:认知的方面, 道德责任感;践行的方面, 道德责任行为习惯。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然而, 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有可能出现“知不一定行”, 或“知而不行”甚至“知而妄行”的情况。

二、学校道德责任教育有限性的表现

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有限性, 是指受各种因素的制约, 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实效性局限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和程度。表现在:

1. 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环境的有限性。

学校空间是由熟人组成的空间, 同龄人大量聚集, 关系相对社会空间比较单纯。在社会空间里不同年龄段的陌生人分布其中。陌生人世界往往是表面客套而内在冷漠,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么是由礼仪客套控制, 要么是由规则和法律支配, 要么是由礼仪和契约调节。[3]在一个充满了陌生人的空间, 虽然周围有很多人, 但这些人和我没有关系, 我对他们也没有责任。而在熟人社会, 人和人之间是直接由道德联系的, 熟人社会的空间是由道德责任的担负而建构的空间。在这种熟人空间里生活的每一个人都与我有关, 我对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 熟人社会提供了人们履行道德规范的动力, 因为利人被看成是积德, 利人就是利己, 从而有力地约束着不道德行为, 因为损人利己会在共同生活的群体中引发巨大的代价———在这个群体里无法立足, 损人其实就是损己。[4]因此, 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 一个在学校里热心班级, 乐于助人, 被大家认为有道德责任的孩子, 在公共场合, 却表现出种种失德现象。比如, 坐公共汽车不给老人让位, 在公园里践踏草坪等等。究其缘由, 学生在学校这样的熟人社会里, 必须考虑自己的不道德行为会引来同学的排斥, 老师的谴责。可见, 学校的道德责任教育是有限的, 也许在学校这一空间里, 学生表现的是一个有道德责任的人, 离开了学校这一熟人空间, 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2. 学校道德责任教育载体的有限性。

在我国, 开设有专门的德育课程, 它是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的主阵地。但是, 德育课程作为“直接道德教学”其作用是有限的。杜威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直接的道德教学只能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道德的观念”, 不能形成“道德观念”。这一论断指出了德育课程至今还没能很好解决的困局:直接的道德教学只能让学生学到“与道德无关的, 对行为没有影响, 即不使行为变得更好或更坏的观念和片段知识”。[5]杜威在其《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开篇就指出, “无需讨论所谓的直接的道德教学 (或更好的关于道德的教学) 的局限性或价值, 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盖棺之论:如果把借助于教育的道德成长的全部领域考虑在内, 直接的道德教学的影响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 在数量上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少、在影响上则比较轻微”。[6]同时, 学校德育课程对学生所进行的道德责任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形成道德责任感的认知, 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可教的。雅思贝尔斯把知识分为现行知识和原初知识。他认为现行知识是可以以简单的、直接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 而关于人的存在的本源和根本处境的哲学却无法传递。真理性知识无法完全用文字和书面语言来传达, 它是在对话 (“毫不保留的对话方式”, 是生活交往中的对话) 中, 通过暗示、象征的体验方式间接传达的。对真理的把握和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与人的经验相联系的基础上的感悟, 它要借助于人的自主意识和自由决断。[7]这一思路给我们的启示是, 作为个体处事哲学的道德责任是无法通过德育课程教给学生的。道德责任涉及的不仅是知识, 还有人的情感、意志、动机等非理性因素。

3. 学校道德责任教育时间的有限性。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处于个体道德发展的早期阶段, 只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序列内作用于个体的道德发展, 因此对个体道德责任的形成只负有有限的责任。个体道德责任的形成是动态发展的, 学校道德责任教育是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作用于个体道德发展的活动。如果把个体的生命比做座钟, 学校教育只是这个座钟上的一个刻度而已。虽然学校教育在个体道德责任的养成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但是这种作用是有限的。当个体离开学校这片净土, 生命的时针指向下一刻度, 在学校中接受的道德责任教育将受到社会中种种观念的冲击, 学校道德责任教育作用的发挥将受到不同时刻种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个体道德责任的养成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三、学校道德责任教育阈限:启蒙教育和转交责任相结合

学校在道德责任教育中所担负的是启蒙教育和转交责任的任务。启蒙教育是指学校向学生传授与社会的重要价值及其在大大小小的子系统中的作用有关的知识, 使学生在面临价值冲突时, 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另外, 青少年时代是一个动荡混乱地带。青少年身份的特殊性, 需要学校开展关于青少年身份角色发展的心理学宣传教育, 使他们明了自己的心理变化, 摆脱成长带来的困境。同时, 学校要将启蒙教育与转交责任教育相结合, 转交责任的核心是参与。道德责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应该从小开始, 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活动空间里承担小责任, 学校通过提供参与式的行动机会以及与此相关的责任转交, 使他们在迈向一个成熟社会的方向上前进一步。

总之, 学校在道德责任教育中的作用是有限度的, 不能对学校教育抱一种过于浪漫的态度, 不能“随心所欲”。这里说的不能随心所欲, 包含两个意思。第一, 学校教育是被社会决定的, 往往“身不由己”;第二, 学校只能做学校的事, 不能为所欲为, 不能对学校教育赋予过多的幻想。[8]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 教师、同学、家长以及其他社会成员都是影响源。这其中还离不开学生的道德责任的自我建构。

参考文献

[1][8]陆有铨.从学位论文看基础教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教育学报, 2008, (4) :4, 5.

[2]邓达.论当前我国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新走向[D]:[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2003, 2.

[3][4][5]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237, 208, 209.

[6][美]约翰·杜威著, 王承绪等译.道德教育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9.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和我们的责任 篇5

在中国,“道德”一词自古以来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其中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道德却以核心的部分贯穿其中。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法律体系的完善,曾经的“文化古国,礼仪之邦”各种道德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表现在青少年身上。青山年作为国家的后备力量,作为引导优秀先进文化的先锋,却日益显现出浅薄的道德认知能力以及漠然的道德态度。为此,小组成员做了一次关于大学生的道德现状的问卷调查,也由此得到了一些结论和感想。

道德认知作为道德观念意识的基础,在道德观念得到提升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关于题目“你觉得优秀大学生突出在什么地方”,有50%同学选择了能力与道德,但仍有10%的同学认为只需要学习成绩好,从此可以看出,仍有一部分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较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道德认知的过程中解释说,一个人的成熟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两方面。人的道德认知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从以自我为中心到遵守外在准则再到自己的道德水平的认知来判断事和人的过程。然而在被问到“参加志愿活动有无意义时”,仍有2%的同学认为志愿活动不起任何作用,社会公正感薄弱。究其原因,作为心理波动较大的一个敏感群体,当代大学生多半有着与年龄不相符合的道德认知能力,各种社会道德缺失现象使其形成一种消极的道德观念,而学校只注重道德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功德实践能力,使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严重脱节,往往会把其与责任义务相分离,家庭教育作为孩子形成正确三观的重要环节,如今也显得不容乐观。作为独生子女,父母难免有些溺爱,再者,孩子易形成个人主义倾向,而在分享,集体,团队合作精神方面大大削弱,在以上种种因素的作用下,大多数学生道德认知能力日益衰弱。

在问题“如何看待作弊行为”的回答中,有10%的同学认为这种行为没多大影响甚至是个人需要。以及在问题“如何看待在生气时用脏话骂人”的回答中,也有高达60%的同学认为可以理解,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不仅仅是道德认知水平较低,道德情感倾向也较为消极。道德情感包括正义感,责任感,自尊心,羞耻心,荣誉感,集体主义及爱国主义等。然而,如今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上大学的主要目的是学知识,长能力,而把学做人,育美德,立德树人放到次要的位置,在学习知识方面,许多大学生越来越趋利主义,多选择一些对专业知识有帮助,适应现代化需要的知识技能,而忽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在锻炼能力方面,大部分学生都趋向于提高技能辩论,演讲,口才的活动,但对于提高自身修养和养成基本道德习惯的能力不够重视。再者,如今大学生个性比较张扬,正确的三观容易被偏离方向。学校对此,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正确其道德情感。然而高校多重礼轻情,强制开展一些道德理论宣传的讲座,却忽略了学生真正的道德需求。对此,学校应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多体验道德情感,例如公益劳动,勤工俭学等一些思修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及摆正正确的道德情感,使其产生一种内化作用,从而不断提升道德观念意识,同时,学校也应营造道德情感氛围,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严于律己,爱憎分明,给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榜样。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从而使正确的道德情感重归主流。

在2013年10月15日到12月15日,人民网强国论坛调查专栏《态度》联合北京美兰德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中国公民道德调查,对社会公德,社会风气,家庭美德,职业道德,青少年教育,网络教育等一些列问题进行了调查,然而结论却说明了如今公民道德观念处于较低水平。同样,在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到关于家庭美德的问题“在校平均多久和父母打一次电话”时,大部分同学选择了一周一次,但仍有小部分选择了一两个月一次的,由以上的调查中或多或少可知,如今大学生的道德态度令人堪忧。然而,这一现象在整个社会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由南京彭宇案的案例会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行善主体在今后的生活中很难再次选择助人为乐这一善行,间接影响则为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同样也产生了一种道德挫败感,马路上跌倒的老奶奶该不该扶也成为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而由此大众心理产生的挫败感却成了道德态度的一大障碍,其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事不予理睬,十分漠然。然而这种心理并不是难以消除的。首先我们自身需要不断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同时多进行一些功德实践活动,真正理解道德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的意义;其次,社会需要多传播道德正能量,逐渐让真善美之风成为主流,不断鼓励公民行善立德。再者,学校也需要普及道德理论知识,注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态度教育。

随着国家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公民的法律意识逐渐提高,然而作为与法律一样重要的道德却慢慢缺失,社会的道德底线一次次被逾越,道德真空地带范围越来越大,此时,在心中树立起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规范是十分必要。道德标准是道德选择的灵魂。然而,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的到来,大学生价值观在内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都趋于多元化,新旧道德并存。所以,大多数青年都没有形成明确且正确的道德标准,然而,一些落后腐朽的道德观念便随之蔓延,这不仅影响到个人的成长,而且还成为了社会进步的绊脚石。当代大学生部分崇尚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严重破坏了社会关系。然而在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早已提出“仁爱”的思想,“仁”作为百善之源,能将真善美的人性展现无遗,在当今社会,“仁”的思想仍未被扼杀,“以人为本”便是“仁”在如今社会的体现,多理解和尊重他人,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同样,在问卷调查中被问到“是否会参加社会捐款”时,仍有一小部分人认为这种行为只是杯水车薪,毫无作用。这种思想便是社会公德意识薄弱的表现,从孩童时的善良童真到现在的冷漠狂傲,我想这都是有缘由的。市场经济体系虽然带来了国家经济的繁荣,但或多或少也会将一些腐朽的外国文化引进我国,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许多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毫无抵抗力地接受网络文化,使网络上一些暴力游戏,不良影像得以传播,在潜移默化中,部分大学生的人格一杯无形地扭曲和异化。试问,这样的社会环境怎么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呢?为了让学生不再被各种不良文化侵蚀,学校应作出相应的预防和有效减缓措施,对教职工进行道德思想教育以及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使学生们能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地进行道德观念的反省,从未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此外,学生自身应明确社会道德规范,从而引导自己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行为。

不同的道德观念和标准会做出不同的道德行为,当今社会,能坚持做善事,践行社会功德的人依然存在,然而愚昧令人发指的道德行为也时有发生,在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多表现为社会公德意识薄弱,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同样的在问卷调查中对于“如何看待作弊行为”问题的回答,仍有10%的人认为毫无影响只是个人需要。由此可见,在已有的道德观念中,道德行为却与之大大脱节,如今也时常听闻大学生随地吐痰,乱用脏话,以及在某些公物上乱涂乱画的行为,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然而,这句话在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中显得那么无力,更有甚者,在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诱惑下,一些大学生为了专业证书不惜作弊,为了被企业人员雇佣不惜虚构简历或者在签订工作协议后单方面取消,完全违背人的基本道德,随意失信于人,既体现其不健全的道德行为,更体现了其低下的道德修养,在学校及家庭的教育中,并不缺对道德修养的培养,然而大多数的道德教育只停留在理论知识上,并没有真正提高其公德实践能力,过多地讲理而忽略了道德情感的教育,同样在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到“你认可大学生不应该在意基本道德而追求更高尚的东西?”时,有80%的同学认为基本道德十分重要,然而仍有20%左右的人认为大学生应追求更高尚的东西,而我认为连最基本的道德却不具备的人是不可能成大事的。同时,在80%的同学中虽道德观念较明确,但仍有一部分未能作出与回答相一致的道德行为。这种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脱节的观念普遍存在。我认为原因在于被灌输的理论过于僵化,而被能内化为一种实在的动力,未能领悟与感受道德的力量,还仅仅停留在表面,而这些与外界各种因素有关,也与自身素质,修养有关。

作为21世纪的中流砥柱,作为优秀文化的传播者,我们身肩重任,在道德底线一步步被逾越时,我们应努力弘扬起中华传统美德,不仅做到他律,同时也要学会自律,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在端正道德行为之前需要有一个较为成熟的道德认知,能辨善恶,明是非,对一些社会现象爱憎分明,从心理上树立是一个坚定的道德信念和明确的道德标准。其次,在道德理论知识不断增多丰富的同时,我们应增强公德实践能力,爱护公物,讲文明,懂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则。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及自己感兴趣的公益活动,从而提升自身素养,与此同时,能够带动他人传播正能量。最后,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组内成员:江丹丹,苗莹,赵伊雯,董秀萍,何晓晴 组内分工:主笔人——江丹丹

打字员——苗莹

调查表制作——何晓晴

调查表分析——董秀萍,赵伊雯

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培养 篇6

目前,我国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现状是较为乐观的,他们热爱祖国,勇于担当,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意识。然而,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大学生道德责任失范的行为,这些行为让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备受关注,甚至屡遭社会舆论的谴责。

(一)生命意识淡漠

近年来,大学生的自杀率呈显著上升趋势,调查表明,高校大学生成为继明星、破产者、犯罪人员等自杀高危群体后又一新的群体。

高校大学生自杀,一方面使自己的家庭蒙受巨大打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正能量的传播。我们在为这些无辜受害者感到惋惜的同时,也替这些“国家栋梁”深表遗憾。他们漠视生命,对自己、对家人不负责,这不仅是整个家庭的悲剧,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二)亲情冷漠

中国是一个把家庭和亲情看得很重的国家,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对子女过分地溺爱,导致孩子懒惰成性,只会坐享其成,有些孩子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没什么是不对的。

当代大学生本应该自觉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照顾孝顺父母,应该怀着感恩的心回报父母、家庭以及社会。然而,大部分子女把向父母无偿索取看作是天经地义,常以自我为中心,把对家庭应尽的责任义务抛到九霄云外,道德责任在高校大学生之间成为一纸空谈。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缺失的原因

(一)个人自身原因

正如黑格尔所言:“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责任这样一种意识。”黑格尔的这句话是在说,具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是人们形成高尚道德情操的前提条件。只有当人们对应该做什么有较高的认同感,人们才会依据自身条件和能力产生相应的道德责任认同意识。在实际生活中,当代大学生应该把“要我做什么”转化为“我要做什么”,从而增强自己对道德责任承担的自觉性,提高主体意识,实践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的构建其影响总体是积极、进步的,但也会带来各种各样负面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助长了大学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利己主义思想,“花钱越多,我越快乐”的拜金主义思想等等。这些消极思想让处于道德判断能力相对较差的当代大学生群体无法看清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三)家庭环境影响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就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导致独生子女在中国的家庭中占到了大多数。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父母对他们从小娇生惯养,言听计从,那些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根本无法体会到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理解、包容、互助等,因此他们的道德责任意识淡薄。然而,当今社会许多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忙于打工挣钱,他们认为只有好的物质条件作为基础,孩子们才能有更好的生活。因此,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在时间、精力的投入上越来越少,这是导致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淡漠的最主要原因。

(四)学校环境影响

许多高校未能采用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途径,导致高校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薄弱。学校只是注重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把高分视为衡量一个学生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认为只有学习好、分数高的学生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才是祖国建设的主力军,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教会学生做人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基础。只有道德责任意识得到了提高,当代大学生才能在不断的教育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把个人成才与个人前途利益联系起来,成为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服务尽责的高素质人才。

三、高校培养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途径

(一)提高自我认识水平

道德责任的养成是指个体思想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而这又是一个长期又复杂的过程,从小到大,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道德责任教育。例如,老师教育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同学之间要相互友爱,生活中要互相帮助等等,甚至在离开学校教育之后,我们在社会上仍继续着道德责任的教育,在工作中要尽职尽责,有职业责任感。生活中,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不损人利己。大学生道德责任的形成也正是在社会、学校等教育途径的影响下,在道德行为的践行中不断感悟,总结实践经验、教训,自觉地、能动地去做我们应该做、能够做的事情,积极履行道德责任与义务。

(二)提高道德责任教育水平

1.社会道德教育。社会是一个大熔炉,也是大学生虚心学习的人生课堂,更是道德责任培养的重要课堂,如今,以杂志、报纸、网络等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日益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们不仅向千家万户传递着丰富的信息,更重要的也是传播着一种多元化的文化理念,为大众起着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借助大众传媒进行宣传,为中国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正能量,而现在也需要这样的正能量不断地感染我们,激励我们更好地向道德责任的道路迈进。

2.学校教育。首先,良好的学校教育氛围,有利于我们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一方面,我们可以把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为道德责任培养的最高追求点,作为自己在情感上对祖国最深沉的热爱。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信息传播最快、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传媒工具和网络宣传方法,向高校大学生展现爱国主义典范,进行积极、大范围的校园宣传,鼓励高校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让高校大学生在爱国主义环境的影响下自觉、自愿、主动地培养道德责任意识,并把这种意识付诸于实际行动。

其次,加强高校教师在大学生道德责任感培养方面的影响示范作用。高校教师不仅仅要提高自身的工作素质,更要积极培养自己较高的个人修养,从而来引导学生、影响学生。其中,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加强他们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也是重中之重。

3.家庭教育。首先,孩子的父母要发挥道德责任的示范性作用,家长要时刻在语言上以及行为上做好表率,让子女从小就清楚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承担哪些道德责任,履行哪些道德义务。

其次,父母的教育理念要改变。父母对子女的爱本身无可厚非,但是这种爱要讲究“度”,适度、过犹则不及。一味地纵容自己的子女、任其随心所欲,盲目付出去满足孩子的任何条件,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的好都应该是天经地义的、理所应当的,子女不会感激父母对自己的无私付出,更不会主动承担家庭责任。

总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培养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整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努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全社会共同协作努力,相互帮助,才能不断拓展新的教育方式,不断丰富新的教育内容,不断更新道德责任教育理念,把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放在育人任务的首要地位,力争把高校大学生培养成全面而又高素质的人才。

摘要:高校进行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就是要帮助当代大学生构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对人对事负责的精神,最终目的是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责任行为。加强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就是培养一个负责任的合格公民。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责任,培养

参考文献

[1]朱桂英.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2]商秀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研究[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0.

[3]焦国成.公民道德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 篇7

一、教师必须要注意自身的师德形象

首先, 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专业性工作, 教师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及发展。为此, 教师必须是心灵美的教师。教师要有心, 对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德育要花心思多想, 形成充分、深刻的认识;教师要有德, 有德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有德的学生。其次, 教师要具有优秀的心理素质和崇高的思想品质,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 要求学生不做的, 自己绝对不能做, 时时刻刻、随时随地给学生作出表率。教师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 养成良好习惯。教师要有对事业崇高追求、不竭的进取精神, 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服饰情态, 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习惯。学生随时都在学习模仿、评价老师, 小到语言说话、衣着头饰, 大到思想观念、性格气质都表现出教师的身影。因此, 注重师德形象影响教育学生, 没有崇高的师德是根本不可能的。

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才识能力,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德育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育学生的主要形式, 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引导者, 是学生智慧的挖掘者和启迪者, 更是学生心灵的培育者和塑造者。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才识能力, 在传授知识、启发智慧、发展能力的同时,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把德育渗透到每一堂课堂当中。

(一) 教师必须有才识和能力。一要有识, 即教师要具有系统、扎实、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二要有能, 即熟练掌握专业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 还要具有很强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述能力。有心、有德、有识、有能统一为一体, 这样高素质的教师才有条件和能力实施德育工作。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业务水平, 讲求教学效果。教育教学能力强、教学业务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 相应在学生思想深处就有信任感, 学生心目中地位就高, 教师的教导学生愿意接受, 自愿接受教师的教育, 教育效果自然明显良好, 也会形成良性循环。

(二) 利用教材中的情感价值观内容进行思想教育价值观的培育是德育的重要目标, 同时也是德育的基础性工作。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及美好理想, 学生才可能有健康、自觉的价值生活, 才能有真正合乎道德的行为, 形成真正的文明行为习惯。青年学生处在价值观的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价值观理想的基础教育应当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任务。社会人文科学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教材, 更加注重思想教育的内容, 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 结合学生实际,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近现代史教育、马列主义的思想理论教育。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中显现的思想教育内容也不少, 教师应分挖掘教材中爱国性、名族性、思想性内容, 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渗透思想教育。

(三) 维持好课堂纪律, 严肃纠正不良风气, 做到奖惩分明。教师要维持好课堂纪律, 严肃纠正不良风气, 以便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对课堂严重违纪的学生, 要严肃教育, 但要注意方式方法, 要找准思想根源, 做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 千万不能不闻不问、视而不见。此外, 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特别是对差生的优点要多表场, 激发学生向上的精神。教师在批评学生时, 应帮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错误, 切不可损害学生的自尊心、损伤其进取心, 不能过激、过偏地评价学生。加强正面引导, 用先进人物、学生中的好人好事等引导学生, 这也是德育工作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

三、重视课外教学辅导和校外实践中的德育工作

(一) 教师要配合学校行政、团委、德育处、班主任,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首先教师需要具有班级管理的能力, 以及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或班上的有关活动, 更多地接触学生,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 分析学生的思想。其次教师要及时联系学校各部门, 交换意见, 交流经验。若发现学生中有轻生、外逃、打架等思想动向, 应及时反映, 制止和防止重大事故或恶性事件的发生。

(二)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看合法、正版的影视新闻、阅读健康的书籍等, 并谈读后感、观后感, 写出心得体会, 使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防止封建迷信、黄赌毒危害学生思想和身体健康。

(三) 教师要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物、遗址、名胜古迹, 并带领学生参观、考察, 还可以让学生调查访英雄人物事迹等, 使德育内容更具体、更生动, 这样可以使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在他们心中暗滋生长, 正所谓“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这是抽象德育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通过实践体验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生道德责任感培养机制研究 篇8

1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现状

1.1社会教育环境不利于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形成

(1) 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等价交换”, 这些特点打破了平等、公开透明、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等道德原则, 从而充斥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影响着他们对社会的判断力, 不利于形成正确的道德责任意识。 (2) 社会腐败的现象与优良传统价值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使大学生对道德责任、担当产生了怀疑, 不利于正确的道德责任意识的形成。 (3) 市场的竞争机制使得大学生面临学习、就业、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 使他们选择了逃避甚至放弃责任, 这也影响到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责任意识。

1.2学校道德责任教育不足导致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缺失

(1) 学校对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2) 道德教育缺乏系统性。 (3) 道德教育方法单一。 (4) 道德责任教育力量薄弱。

1.3家庭对道德责任教育的忽视导致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欠缺

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家庭教育是最早的教育, 也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基础, 家庭教育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整个教育体系的优劣, 然而, 现在的教育更加注重学校的教育, 家庭教育被弱化, 甚至被学校教育所取代。

(1) 社会化的大生产在使社会转型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削弱了家庭教育的功能。 (2) 当今的家庭教育不仅出现弱化现象, 而且家庭的教育有逐渐走向异化的现象。

1.4大学生自我教育欠缺导致道德责任养成方面不足

(1) 大学生本身自律性较差。 (2) 大学生在道德责任层面的迷茫。 (3) 学生对传统道德责任教育模式的叛逆心理。 (4) 大学生缺乏自我负责的意识。

2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2.1社会整体道德建设出现下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上出现了信贷欺诈、职业道德败坏、不正当竞争、交通肇事、见死不救、贪污腐败等现象, 使社会公德、道德逐步被人们淡化, 究其原因都与整个社会道德滑坡分不开。

2.2高校忽视学生道德责任教育建设

近年高校的德育工作在方法上常常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责任教育只是注重形式, 而实质性内容没有, 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被重视和关心的很少, 建立一套严格的教育责任系统是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要求。

2.3家庭不重视道德责任教育

在校的大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女, 他们从小的家庭教育, 一般都是, 只要学习好, 其他事情, 家长就都替做了, 家长的宠爱、呵护使现在的大学生自理能力很差, 自我意识很浓, 任性, 不懂得相互宽容、容忍, 还出现了很多“啃老族”, 这也严重的阻碍了大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及发展, 所以当他们步入社会时, 那些不好的行为给社会、他人以及自身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2.4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

当代大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除了考大学, 就没有其他目标了, 而至于读大学为什么, 以及自己的人生规划是什么都不是很清楚, 这样, 就造成大学生本身对自己认识的缺失, 以及与社会之间产生强大的距离感, 从而会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丧失对事物的分析与判断能力。

3构建当代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合力机制

培养大学生责任感必须是社会、学校、家庭合力参与形成机制, 三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只有三者积极合作、密切配合, 才能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

3.1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统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整个教育观由三部分组成, 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这三方面涵盖了学校的全部工作, 育人是学校工作的重点, 并通过教育、管理、服务来营造一个健康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

3.2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联动效应

大学生责任感认知形成的场所是社会、学校和家庭, 所以这三方必须积极合作、密切配合, 才能形成教育的有效联动方式。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对责任感有一个正确的了解, 并有一个发自内心的认同, 也让他们早日脱离自我、自私自利等思想。以期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 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3.3促进自我教育与他我教育的有机整合

自我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适当的指导, 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 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 善于区别真、善、美、丑。培养他们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教育的缺失大大削弱了教育对培养责任感的作用。同样道理, 过分强调他我教育, 而不与自我教育相融合, 很难引起大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共鸣和认同。因此, 在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方面一定要把自我教育和他我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才能形成他我教育引起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回应他我教育的有机整体, 也才能使培养当代大学生责任感合力机制变得有的放矢。

3.4努力达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和谐一致

理论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在理论教育的同时必须引入实践教育, 通过实践教育可以进一步深化理论教育, 让受教育的大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教育去思考, 去体会, 从把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大学生本身独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进而形成本人独有的认知体系和道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知行合一的为社会服务的人才。

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人格, 并使其道德品质与人格得到发展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社会的和谐, 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 使我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处于绝对的优势, 为我国的发展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 只有建立合理的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道德人格机制, 才能真正的改变社会的风气, 也才会使整个社会道德责任感得到提升, 使我国向一个更有未来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16号) [Z].2004.

[2]郭本禹.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 1999.

[3]王友明.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结构性缺失与社会责任感培育[D].东北师范大学, 2004.

[4]黄启红.论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

[5]马兴亚.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辽宁教育研究, 2001.

浅议大学生道德责任的培养途径 篇9

一、家庭是道德责任教育的基础

家庭是大学生接受道德责任教育的起点, 对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全面乃至决定性的作用。家庭成员的道德责任素质对大学生道德责任行为的养成有着巨大的示范作用。所以在家庭教育中, 首先, 要给家庭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其次, 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父母应善于以适当的方式方法、平等的姿态、适时地与子女进行交流;要更多地去关心孩子的人格、品质的发展;还要让子女适当参与家庭生活决策, 使之感觉到一种家庭的责任感和家庭民主平等的氛围。

二、学校是道德责任教育的核心

弗洛姆说过:“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使个人具备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起到应起的作用的资格, 也就是说, 把他的个人个性塑造得极为接近社会个性, 使他的欲望符合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需要。”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大学, 一方面要努力地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另一方面道德责任的培养也极为关键, 要学会如何为人、如何处事, 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达到实现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

首先, 加强“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 增强道德责任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 改变教育方法。责任是随主体理性的发展而日渐生成的, 不是一个受制于外力被动接受的过程。“那种迫于外界压力, 不能进行主动的自由选择, 只能等待他人和社会替你选择的行为, 其本身就不具有道德意义, 无论这种选择本身所指向的现实和未来多么有魅力, 也是非人的。”因此, 在教学内容上, 应将知识的学习、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以及道德责任的实践行为训练结合起来, 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责任。在教学方式上, 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得到体现, 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人格意识。此外, 适时选用环境熏陶、典型疏导、情感感化等手段, 配合以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 努力使责任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第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种有效培养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的精神力量, 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责任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 要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开展有关道德责任教育为主题的系列讲座、讨论会等;其次, 加大对道德责任教育的宣传力度, 最大限度地发挥舆论导向价值;再次, 建立专门的道德责任教育网站;最后, 学校应重视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实现自觉、自发、自主式教育。

第四, 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校风和学风是学校的软环境, 对学生有巨大的感召力和规范影响。校风和学风作为校园中一种文化现象, 它直接影响着和制约着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言行和道德责任。

第五, 发挥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为人师表, 率先垂范, 明确自己在学校管理、学生成长和发展中的责任。优秀的教育者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他的人格魅力, 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三、社会是道德责任教育的必要途径

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的培养与社会环境的优化是紧密相连的。所以我们必须努力营造一个尽职尽责的社会氛围。同时, 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也需要一定的社会制度作为保障。只有把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相融合, 才能更彻底使人们从心理上自觉、自愿地去履行责任义务。

首先, 创设良好的社会责任氛围。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经济利益, 而损害别人的利益, 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形成了不良之风。

其次, 适时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度。显然, 道德责任的内容, 要比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度的“责任”所要求的范围更广、更全面。但是实行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度, 把责任与利益有效地联系起来, 无疑是有利于增强人们的道德责任感的。

最后, 加强社会舆论和监督力量。要通过对一些优秀的、典范的宣传和学习来加强对道德责任的学习。以生动的社会示范来引导大学生应该做什么, 不应该做什么, 并督促大学生的道德责任行为, 强化道德责任, 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道德责任使命感。

四、大学生是道德责任教育的关键

道德责任的培养是自律的过程, 自我教育才是一种更为深刻、更为根本的教育。在道德责任教育中要充分发挥人的自觉性。各种事物的发展和前进都是以外因为条件, 内因作根据的。外界的影响只有通过自身的认识才能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孔子说:“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孔子又说:“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关键在于自己反省、在于自己选择。因此, 作为一名优秀的有道德责任感的当代大学生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加强自身修养。

个人自身的素质修养是建立道德责任的基础, 只有通过自身的修养, 才能把外界的道德责任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道德责任。自我反省是加强个人修养的首要前提。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个大学生要有自省意识, 随时随地反省自我, 才能不断增强道德责任认识。

2. 做到利己与利他的统一。

利己与利他在价值上是相互依赖的。首先, 利他则要先要求自己的存在, 其次要求自己具有利他的能力。如果一个人自私自利, 那么他人就不可能与之建立长期而稳定的社会联系, 他也就无法达到利己的目的。因此, 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会诚信做人言行一致, 自觉承担自己的责任, 履行义务, 最终实现利己和利他的统一。

3. 多参加社会实践。

大学生应不断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实践, 把道德责任规范和要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要亲身去体验和感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责任感的伟大力量, 把道德责任观念升华为相对稳定的道德责任行为, 从而自觉地履行好自己的道德责任。

道德责任的培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建立和健全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的教育网络体系在道德责任培养的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要整个社会各界都共同行动起来, 发挥作用、紧密配合, 就会为道德责任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

摘要:道德责任的培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是道德责任教育的基础, 学校是道德责任教育的核心, 社会是道德责任教育的必要条件。我们在运用这些教育渠道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时, 必须做到各方的协调一致, 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责任

参考文献

[1]埃里希·弗洛姆, 许合平、朱士群译, 《对自由的恐惧》,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8

[2]王啸, 《试论学校道德教育的基础》, 《教育评论》, 1997

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 篇10

(一)高校德育理念存在偏差

高校大学生之所以缺乏网络道德责任,与目前我国道德教育理念的偏差现状有直接的关系。

一方面,高校教育正在与市场经济接轨。这使得实用性明显的自然科学教育和应用技术科学教育占据了高校教育的首要地位。从而忽视了对高校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教育。这种教育偏差,必然导致高校大学生只顾盲目追求个人知识水平的提高,而轻视或放弃了对自身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虽然道德教育历来都受到我国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在社会实际生活中,他只是处于从属地位。这导致学生家长与学校所注重的往往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社会所需求的则是高校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知识所能产生的实际的效益、利润。

另一方面,学校道德教育在指导方向上也存在一定失误。把“道德培养”当作“道德知识教育”的错误严重存在。这种教学思想忽视了道德行为习惯的指引和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道德教育服务于政治统治的目的性过强,没有充分考虑高校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存在和内在认知需求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者往往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灌输抽象的道德原则,进行呆板的说教,过于僵硬、过于封闭、过于强硬而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平等交流和解疑去惑。高校德育工作以政治教育为中心,虽有助于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程度在不断加大,网络社会包罗万象的信息影响着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以政治教育为核心的高校德育工作,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现实逐渐显得软弱无力。这就造成高校大学生对以政治灌输为重心的道德教育产生严重逆反心理,从而失去道德责任意识培养的兴趣和信心。

总之,失衡的教育体制造就失责的高校学生道德状态,扭曲的道德教育带来偏激的逆反行为。当今社会,物质生活的诱惑、家庭的娇宠,导致大学生产生以升官发财为终极追求的畸形生活目标。网络社会复杂的环境影响与学校教育的单一,正在造就高校学生产生一种歪曲的道德观念。很多大学生产生了过渡依赖网络的现象,他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自私狭隘,在工作面前惧怕艰苦、面临挑战心理脆弱,形成了网络中心式的畸形道德观念。这种歪曲的道德观念,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引导,就极易引发高校学生的道德行为不规范现象。

(二)网络道德与法律意识教育缺失

高校网络道德与法律教育内容的设置,仅仅局限于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中。由于课时少,内容庞杂繁多,老师往往只能简单地进行概括性知识罗列和理论堆积。而高校学生,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网络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学习流于形式。另外,由于就业压力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对自身道德与法律素质提高不予以重视。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有限的时间和简单的理论内容,难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当在网络社会遇到具体问题时,舆论的压力与利益的驱使,足以抵消他们有限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当前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相脱节是高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据一组关于网络文明行为的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们对网络相关法律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96.1%的学生不知道有关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法律和法规,97.6%的学生不知道《刑法》有关计算机犯罪方面的规定,98%的学生说老师未介绍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在回答“如果你有足够的计算机技术,是否会充当‘黑客’传播病毒,或攻击别人网站,或窃取国家秘密,或窃取商业秘密”问题时,27%的学生作了肯定回答,希望在网上展示“自己的才能”。面对新事物,当学生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时,其违法、违规行为难免发生。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氛围和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对高校网络道德责任教育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适当的家庭网络责任教育,对高校道德责任教育的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父母对网络道德责任的认识,会在无形中影响高校学生道德责任的养成。只有在家长正确的教育引导下,在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里,高校学生才能充分接受良好的家庭道德责任影响,从而更好地接受网络道德责任教育。

家长与子女的代沟问题,一直是家庭教育难以化解的瓶颈。而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社会日益开放、瞬息变化的大变革时期和网络时代,造就了他们能够快速地接收、认知网络时代全新的知识结果与价值理念的特性。同时,他们也更容易接纳有别于传统文化的多元化文化理念。这种多元文化理念中,包含的丰富知识结构和多样化价值观念,与家长们习惯的价值观念产生冲突,发生碰撞。在家长与高校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时,这种对网络认知的矛盾会导致家庭道德理念的分歧,使家长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责任教育,面临无法沟通的困难。

同时,由于当今社会的生活压力大、应酬多等原因,家长对子女的沟通、监督和教育的时间越来越少,更加重了彼此间的隔阂。种种亲情缺失,心理空虚,使得高校学生只能在网络社会中寻求沟通、和心灵慰藉。网络社会活动中由于缺少家长的正确引导和监督,使高校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中责任缺失行为失责现象频繁出现。另一方面,由于家长缺乏网络道德方面的知识和疏于对孩子网络道德行为的监督,现实社会中家长的说教往往多于行为表率,很多家长在网络社会中没能在自身的道德责任意识和网络行为上为高校学生做出榜样。

这样的家庭教育对高校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责任教育不但不能起到辅助功能而且还会使学生对学校的网络道德责任教育产生质疑甚至是抵触。

三、高校学生自身特点因素的影响

随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日益成熟,其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渴望独立向往自由。一方面,他们有明确的自我存在感,具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欲望,希望能自行处理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想要摆脱对家长、老师的依赖。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得到社会的支持、理解和帮助。当高校学生在寻求独立与自主时,往往会遇到各种不信任与阻碍,容易引发其对阻碍因素的不满或反抗,产生与社会对立的消极情绪。高校大学生渴求有一片能释放自我的天地,网络的出现正好迎合了他们的追求自由的心理,在现实中无法摆脱的压抑情绪在这里可以得到释放、不满情绪可以无所顾及地在网络上宣泄,从而造成迷恋网络、逃避现实社会的现象。这样也极易造成人格异化、分裂,引发更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责行为。

高校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这使得高校学生自命清高,自觉不凡。但由于他们自身的社会经验不丰富、心理、思想发展还未完全成熟,道德体系还处于建设阶段。难以承担社会赋予大学生的种种荣耀与期望而倍感压力。他们往往想逃避现实社会,乐于在现实社会中自我封闭而在网络社会中寻求慰藉、沟通、消磨时间,发表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通过窥探传播他人隐私,侵犯他人权利等从中获取快乐。这样网络社会就成为高校学生的另一个平行生存空间和逃避现实社会道德责任的“避风港”。高校学生自控能力差,长期沉迷其中容易造成精神麻木和道德责任感冷漠,并丧失现实感,从而影响高校网络道德责任教育。

四、网络社会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规范中,社会道德规范对一定范围内的个体,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而身处虚拟的网络社会,时空交错,隐蔽性强,使原本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秩序逐渐失效。而相应的网络社会监督体系却没有得到完善。针对当今网络社会中,缺乏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监管机制现象,社会各界必须用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来进行约束。因为,网络社会秩序稳定,不仅要靠网络参与者的行为自律,自觉遵守,还要依靠有力的监管保障。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是与每一个网络参与人都息息相关的,更是政府、媒介、公众应共同承担的责任。

现实问题中,网络社会的监管力度不强,各部门各自为政,不能形成一个统一有效的网络监管体系,且一些核心网络技术监管部门设备落后,技术欠缺,很难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监管要求。目前我国网络监管体制中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使得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相互的协调和配合,无法从全局意识出发,全面进行网络监管。

我国网络监管机制起步较晚,缺乏相应的监督立法经验,惩治网络犯罪行为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如网络社会的“裸聊”问题,在监管上就存在“情节严重性”界定不清难题。虽然“裸聊”不以牟利为目的,参与者也有限,但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但网络监管过程中,对“裸聊”行为的惩治仍需以传播淫秽物品罪定性。即通过进入聊天室的人数、视频的点击率、浏览次数等为处理依据。由于网络社会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才给各种网络失范行为有可乘之机。同时因为惩罚不及时不到位,甚至无惩罚,直接给大学生们错误的是非标准暗示。

总之,高校学生由于道德体系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辨别是非能力较差,自制力低,对网络社会中稍加伪装的虚伪、片面信息识别能力差、抗诱惑能力弱。在虚拟的缺乏道德规范的网络社会中容易产生道德责任弱化,甚至是对国家政策法规的质疑的行为。网络道德责任教育主要依靠社会环境来监督和引导,高校学生道德责任的培养要靠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实施立体规范教育与引导。高校网络道德责任教育建设应该更多地依靠高校学生以“榜样”“自律”“慎行”为特征的自觉自律意识来实现。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责任在网络上的虚拟社会中依然适用,但也面临挑战,只有教育高校学生做到网上网下“表里如一”,才能更有效地规范高校学生的网络行为。

摘要:人是社会环境的创造者,同时又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人对社会的责任,与社会环境对人的责任意识的反作用,这对运动的矛盾关系相互影响,人类社会才得以进步。具体到高校学生网络道德责任的影响,它既离不开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等大环境,又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小环境,同时高校学生自身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网络道德,高校学生,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李保强.从道德哲学看责任和公民责任教育[J].齐鲁学刊,2007(06).

[2]杜凯.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4(06).

[3]曹凤月.解读“道德责任”[J].道德与文明,2007(02).

[4]曹爱琴.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感[J].唐都学刊,2006(05).

[5]高峰.公民.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4)·

[6]胡河宁,孙树平.论责任范畴的伦理内蕴[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6).

[7]顾红亮.责任与他者——列维纳斯的责任[J].社会科学研究,2006(0l).

[8]谢军,王艳.责任冲突:含义、实质及意义[J].道德与文明,2007(02).

[9]吴威威.论公民道德责任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探索,2005(11).

上一篇:疗效经济学下一篇:上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