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后备军,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制观念,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进行结合,是新社会发展形势对高校大学生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必须予以重视。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论文 篇1:

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

[摘要]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它力图通过严格的编写程序、鲜明的特点和创新的内容体系,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基本精神和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任课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教材内容设计的逻辑理路,覆盖教材的主要内容,突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并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建有特点的教学内容体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教法

编写高质量的教材是实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保证教材编写的科学性、严肃性、权威性,中央决定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工作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重大项目集中全国力量组织编写。在中宣部、教育部的领导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簡称《基础》)教材编写组,根据中央审定的编写提纲,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完成了教材的编写工作。教育部已决定今秋起将在全国普通高校首先对500余万新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这标志着全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工作已经开始。加深对教材基本精神的理解,有利于广大师生更好地使用该教材,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工作的水平。

一、教材编写过程及主要特点

(一)教材编写过程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宣部、教育部负责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工作,组织由学术带头人任首席专家,理论研究人员、教学人员以及实际工作部门同志组成的编写队伍,编写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简称“05方案”) 则进一步明确:“按照定向申报,择优遴选,集中编写的方式,编写教学大纲和一套试用教材。”按照中央的要求,去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正式启动教材编写工作的申报、遴选程序,经过反复研究,形成了编写提纲。9月底,教材编写提纲经中央审定后,《基础》教材编写组在首席专家召集人罗国杰教授的主持下,立即召开了全体成员会议,进一步学习领会中央文件精神和中央领导讲话精神,明确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认真研究教材大纲三级提纲的逻辑起点、逻辑主线和逻辑框架。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教材大纲四级提纲,并根据编写组成员的专业背景和学术特长,进行了撰写分工。在编写组成员完成了各自负责的部分草稿后,编写组先后召开两次全体成员会议,采取集体讨论、逐章推敲、交叉修改的形式,于去年12月底形成了教材初稿。

2006年1月至3月初,编写组部分专家对教材初稿进行了两次集中统稿,并将修改后的有关部分书稿分别送郑科扬、逄先知、滕文生、金冲及、刘国光等同志征求意见。3月7日至8日,编写组召开了全体成员会议,对书稿进行了认真讨论和进一步修改,形成了教材(送审初稿)。3月19日至22日,教材编写组部分专家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审委员会专家评审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教育部党组审议的意见和建议,对教材(送审初稿)进行了修改,形成了送审稿。

4月10日至15日,编写组利用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专家审读的间隙,召开了全体成员会议,对《基础》教材(送审稿)进行了集中审改。4月16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基础》教材(送审稿)后,编写组部分专家先后于4月17日至24日、5月7日至11日,对工程咨询委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修改。其中,法律部分的有关修改征求了许崇德同志的意见。5月28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了《基础》教材(送审修改稿)后,编写组部分专家于6月5日至9日对工程咨询委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和修改。其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在教材绪论中被列为一节,并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线,形成了《基础》教材(第三次送审稿)。

为了更广泛深入地征求第一线教师的意见,同时也使任课教师尽早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中宣部、教育部7月2日至8日联合在京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征求意见座谈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关于调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决策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新方案的部署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教材编写的决策和审定教材的基本精神上来。[1]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介绍了教材编写的总体情况,对教材作了专章讲授,并回答了与会代表的疑问,以帮助他们领会教材的基本精神。来自全国各省(区、市)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教学协作组成员和教育部直属高校教学部门负责人共15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他们在认真阅读教材(送审稿)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可操作性意见。会后,教材编写组再次集中进行统稿。

日前,该教材稿已送中央审定,即将成为今年秋季全国高校通用教材。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教材编写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开设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根据中宣部、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教材以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为切入点,以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以帮助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与此同时,体现“基础”课自身的特性。“基础”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本教材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同时也充分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关系,突出本课程对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方面的独特功能,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在这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做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和阐释,旨在养成和培育大学生的优秀思想品德;“基础”课还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实践性,本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在传授思想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同时,更重视思想观念引导,强调知识、规范向行为实践的转化,化知识为德性,化德性为实践。本教材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科学性、准确性与针对性的统一。本教材在注重理论的科学性、准确性的基础上,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针对性地回答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二,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本教材在编写上,一方面注重继承和借鉴“98方案”中“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充分吸收了这两门课程教材建设的已有成果;另一方面注重课程体系和教学目的的要求,充分吸纳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科学定位和新的阐释,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第三,坚持思想性与生动性的统一。本教材既注重内容的思想性,也注意呈现方式的生动性,较好地体现了说理性与可读性的统一。

第四,科学把握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本教材既注重体现教材体系的系统性及特点,又为教师的课堂教学留下了必要的空间,使授课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特点,结合大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二、教材的内容体系框架

基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根据“05方案”规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任务,努力构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新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并在这个基础上,力图实现“三个改变”:

1.力图改变和中学道德与法制教育简单重复局面,将大学生道德与法制教育从常识教育提升为素质教育。

2.力图改变“拼盘式”的内容体系框架,创建以“行为规范”为基础、以“思想观念”为核心、以“相关权利与义务”为重点的大学生道德与法制教育教学内容体系。

3.力图改变知识教育为主的现状,构建知识传授、观念引导、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大学生道德与法制教育教学新模式。

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是以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为先导,以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与法律规范为连接点,帮助学生认识到道德、法律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进他们学习道德和法律的兴趣,提高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最后集中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制度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和维护宪法、法律尊严的责任感。教材除绪论和结束语之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一、二、三章,集中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是自身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是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是获得全民族高度认同的崇高感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系统学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论,结合个人实际和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人是什么”、“人生是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等问题,对于他们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價值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为四、五、六章,集中进行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教育。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发展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提高道德境界,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人,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要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自觉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五章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到: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有多种多样,其中道德和法律是基本的手段。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公共秩序就越复杂,道德和法律的作用就越突出。在日常公共生活中知荣明耻,自觉履行道德和法律义务,是锤炼人的道德品质、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公共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

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在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领域,既有道德要求,又有法律规范。学习有关的道德和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婚姻家庭观,是人生重大课题。

第三部分为七、八章,集中进行法制教育。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培育法治精神。旨在帮助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掌握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实践法律规范。旨在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公民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和维护宪法、法律尊严的责任感,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意识。

三、教材力图体现的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05方案”在整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基础上,开设一门新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并明确规定该课程的任务“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目的与要求的认识上寻求共识,必须完整地理解这一规范性文件的精神,我们认为应注重以下几点:

其一,文件在界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任务时,是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强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新课,它并不是过去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的简单合并。因此,教材为了避免搞成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两大块的“拼盘”,在阐述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三大领域的道德和法律规范时,力求实现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融合。我们还注意到,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简称“五五普法规划”)也将“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写进第五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当然这两部分应有所分工、各有侧重。其中,法律基础部分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这里用的是“法制教育”这个对全社会都适用的概念,说明它具有公民教育的属性,而不是法学教育。需要特别指出,“05方案”的上位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在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之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时,将“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2]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这对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把握新教材的基本精神时,一定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的必要性,不能简单以教材篇幅大小衡量这两部分的份量。坚持法制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性质,切忌将法制教育和法学教育或法律教育混同起来,没必要也不可能在本课程教学中追求法学理论的系统性和法律知识的完整性。

其二,“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直接表明了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因此,该课程要针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与法律素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引导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教材力求把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提高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紧紧结合在一起,把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紧紧结合在一起。[2]社会主义法制观念以广大公民的高度自觉性为基础,要求人们对现行法律持尊重、信赖并积极认同的态度。它直接决定人们的法律态度,也制约着人们的法律行为。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需要法律知识,更需要法制观念。如果没有法制观念的支撑,就失去了对法律的尊重与信赖,即使有丰富的法律知识,仍可能经受不住私欲的诱惑而违法乱纪甚至犯罪。我们不难看到,有些大学生之所以走向犯罪的深渊,绝不仅仅是法律知识的匮乏,而是法治观念和法律信仰的缺失。因此,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决不能以为课程整合了,法制教育内容在教材中的篇幅减少了,就感觉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降低了。

其三,帮助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表明了实现该课程教学目的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既有道德方面的,也有法律方面的。本课程所进行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共同承担着帮助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任务。其中法制教育,应该着重在涉法问题上,帮助大学生释疑解惑,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理性认识,增强他们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同时引导他们通过合法途径正确处理在政治权利与自由、受教育权、财产权和人身权等方面的法律难题。

四、教师备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教材内容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的关系

一般来说,教材内容体系是形成教学内容体系的依据,两者是基本一致的。尤其这本教材是经过非常严格的程序产生的,写什么、怎样写,都经过许多专家反复商讨、斟酌、修改,一经中央审定就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这一点需要我们提高认识、统一认识,并在吃透吃准新教材基本精神上下工夫,尽快熟悉和掌握新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基本要求,深刻理解编写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认真消化教材内容,把握重点难点,将教材体系作为备课、写教案,进而形成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依据。决不能抛开教材内容,完全根据自己的思路和自己的专业特长、学术兴趣,另搞一个所谓的教学内容体系。当然,教学内容体系可以体现地方特色、学校特点和教师个性。只要是贯穿了教材内容设计的基本精神,覆盖了教材的主要内容,突出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完全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建有特点的教学内容体系,逐步形成有个性的教案。

2.正确处理大学与中学法制教育的衔接关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的道德与法制教育内容,包括“自尊自强”、“交往的品德”、“承担社会责任”和“学法用法”、“权利与义务”、“法律与社会秩序”以及“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等选修课程,与本课程内容直接相关。我们要按照教育部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总体要求,“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贯穿始终”,使该课程与中学道德与法制教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3]在教学内容取舍时,尽量避免与中学教材的简单重复。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大学教育的特点,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注意对大学生思想实际的针对性。比如说,中学思想品德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中有不少基础文明行为规范,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会涉及这些内容,但不能仅仅教导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要提高他们对文明行为的理性认识。再比如说,教材第八章还有“违法与犯罪”的内容,这主要是考虑介绍实体法不能没有刑法部分。但教学实践中可以少讲或不讲“违法与犯罪”的常识,而是着重讲对刑法原则和基本精神的理解。

3.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执行着我国的意识形态功能,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立足于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律的基本精神,并鼓励学生思考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热点问题,对学生的一些偏激观点进行正面引导。同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尽最大可能使学生接触现实社会,配合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性教学,结合社会现实问题进行道德和法制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深入工农群众、深入社会的教育实践活动,坚定大学生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道德自律的意识和能力。实践性教学作为课堂理论教学活动的补充,起到了理论和实际联系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亲身感受到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增強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正确处理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的板书形式成为现在主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不仅大大节省了传统课堂教学板书的时间,增加了讲解教学内容的时间,而且信息量大,可以把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资料进行链接,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讲授效果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我们在肯定多媒体教学方式优势的同时,不能形成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依赖,也不能全盘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要注意发挥任课教师的语言表达的逻辑魅力来体现道德与法律的理论思维。特别对于法制教育而言,多媒体教学必须和法律的语言逻辑表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把多媒体的形象生动、引人注意的感性特征与法律的理论逻辑思辨的特征相结合,避免多媒体的经验特征对法律理论的逻辑思辨的冲击,冲淡学生对法律理论思辨的逻辑魅力的理解和体会。

参考文献:

[1]杨晨光.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征求意见座谈会强调高质量实施思政理论课新课程方案[N].中国教育报, 2006,7(3):1.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的有关问题——访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召集人)罗国杰教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6).

[3]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N].教育部公报,2005年第6号.

陈大文/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教授

作者:陈大文

大学生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论文 篇2:

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结合

摘 要: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后备军,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制观念,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进行结合,是新社会发展形势对高校大学生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必须予以重视。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结合;实施策略

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改革以来,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对在校大学生内在品质的培养。但是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在大学生道德教育方面投入的力度比较大,但是对法制教育有所忽视。而新时期对合格大学生的要求是既要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又要具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所必须的法律意识。因此,高校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进行充分的结合,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二者的结合,能够帮助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1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的价值意义

1.1 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道德和法律是调节人类思想和行为基本社会规范,二者紧密相连,相互补充。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大学生正处于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知还没有完全形成,在这一时期对大学生开展道德教育和发展教育,二者的最终目标都是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进行结合,能够帮助大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法制观念,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能够自觉做到遵纪守法,利用正确的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大的发挥自身的价值。

1.2 有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比较高层次教育,在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发展教育相结合,符合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当前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使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支持,也为高校实现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1.3 有助于推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但是道德作为调节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规范和力量,在依法治国方针的推进过程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是因为法律的实施离不开道德的支撑与辅助,没有法律的强制力保障,道德规范也会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在高校大学生教育工作中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进行结合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引导大学生知荣辱,懂规范,明法律,做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能够激发大学生内在的力量去维护社会秩序,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良好风气,进而推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基本方略的高效实施。

2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结合的实施策略

2.1 通过课程改革实现二者的结合

高校要想实现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充分结合,首先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基本教育平臺,通过课程改革实现二者的结合。首先,高校可以建立“四年一贯制”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使其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法律修养。改变当前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为主的单一的教育方式,从而强化大学生对道德和法律的认知。其次,在高校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除了要优化课程结构以外,还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除了基本的课本知识以外,教师还要结合学生实际,将社会生活中一些鲜活的例子或者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引入课题,实现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的交叉融合,帮助大学生提高对道德和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2 强化高校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实践教学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结合还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来实现。高校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特点以及成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实践活动,比如通过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进入敬老院、福利院、贫困山区等,尽自己所能帮助有困难的人们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样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就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习惯,比如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大学生开展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相关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用语言或文字的形式展示自己对道德和法制的理解,进而将正确的道德和法律观念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标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2.3 利用网络实现道德与法制教育的结合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应用的尤为广泛。高校可以利用网络的这一优势对大学生开展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通过网络实现二者的融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网络的普及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负面影响,以大学生为例,他们除了利用网络查阅学习资料之外,更多的是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等,网络的虚拟性使得一些违反伦理道德或者违法犯罪的现象频繁发生,这就给大学生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校要对校园网络平台加强监管,及时屏蔽和剔除那些对大学生成长发展不利的不良信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还要利用贴吧、微博等校园网络平台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法守法,提高道德修养。

3 结语

综上,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结合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和谐校园的构建以及法治社会的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实现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融合,从而把大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管文文.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结合[D].成都理工大学,2012.

[2]刘洋.大学生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问题研究[D].渤海大学,2014.

[3]孙冕.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融合及其实践把握[J].法制与社会,2014,36:226-227.

作者:徐奇

大学生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论文 篇3: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帮助他们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健康的体魄,还要求他们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大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发展和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深远。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法制教育 重要性

大学生是一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群体,走上工作岗位后属于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他们是祖国的希望,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1]。然而在现实社会中,部分大学生存在思想道德素质不高,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如云南大学马加爵因琐事随意剥夺他人生命案和该大学杨乐杀人碎尸案,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交通肇事后故意杀人案,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动物园硫酸烧狗熊案,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龙仕绪杀人案等等。这些案件既反映当前部分大学生法制意识淡漠,也反映了一些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低下。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帮助他们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健康的体魄,还要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修养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深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正是解决这一重要问题的课程,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和对大学生思想的塑造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课程之一

这门课程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理论基础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接班人,是本课程的基本定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针对当前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国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及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等形势基本判断的方位上提出来的,是为了培养我国社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而提出来的,是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在全社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公民的重要课程。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2],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基础”课就是为当代大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去认识世界和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的课程。加强对青年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教育能使他们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同时用正确世界观去指导自己的人生,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此门课程能给他们提供科学的人生指南,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和正确看待和分析事物都有着无可取代的意义和作用。

二、学校及各部门应明确“基础”课的重要性,对该课程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该门课不仅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还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体验,能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增强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全面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作为学校及相关部门应清醒认知,每个大学生在初进大学的时候都会有一种迷茫,因为他们会发现自己突然变了一种身份,会开始在这个新的环境里寻找自己的人生坐标和前进方向。这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与法律知识的教育,引导着他们去认识自己和正确处理周边的人和事。这一时期,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去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以完善自我。要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标,需要学校和学校各门部门的大力支持并高度重视,包括指导思想上的重视、学时和经费上的保证。

三、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实现高校基本任务和培养目标的保障,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基础”课能帮助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素材和生动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理启迪,正确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该门课程以贴近大学生心理实际,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塑造和自我认知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通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完成大学期间的发展任务。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将经受人生里程中多方面的新考验。它既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自己人生发展的一次机遇。然而,由于当代社会背景以及个体特点及其经历的原因,近年来大学生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为突出,严重地影响大学生学业的完成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通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知识的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素质,增强应对现实生活中各种思想影响挑战的能力,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完成大学期间的各项发展任务,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其次,加强对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有助于帮助青年学生积极探讨人生的具体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大学生离开家庭并逐渐融入社会,他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有关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具体问题,并引发有关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相应思索。“基础”课程针对大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特点,从在大学期间面临的具体问题出发,进而透过具体现象探索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哲理问题,拨开一些社会假象的迷雾和西方资本主义价值取向的干扰,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为自己的成才拨正航向。最后,通过对“基础”课的学习,还将有利于青年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实现自我的新境

四、“基础”课程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

道德侧重于内心,法律侧重于行为,修身养性历来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境界,它既是青年学生人个体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部分大学生尚存在道德和法律之间的界限有时难以明确,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是否违法或犯罪存在模糊认识。只有加强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才能在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之间作出正确判断。

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建设过程中承担了重要责任,党和政府对此也寄以殷切厚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4]。”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青年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并在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无愧于时代与民族的重托、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人。通过“基础”课中的道德修养内容的学习,能提高大学生的人的气质、升华人的道德、完善人的人格、培育人的素质;对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能使学生认识法律制度、领会法律精神、提升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是一门融教学与实践于一炉的思想道德与法律课程。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进行教育,帮助他们认清自己成长的方向和目标,从而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正确,把自己培养成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有用的人。否则将找不到正确前进的道路和方向,甚至堕落成危害国家、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罪人。

总之,通过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使他们把摆正自己的人生价值坐标;摆正与国家、民族命运相关的高度,努力学习科学文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法制意识,成为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主义需要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高教出版社 2013年版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高教出版社 2013年版

[3]《东北师范大学》2007“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题论析”硕士论文 张建阔

[4]《梁启超文集》“政论” 《少年中国说》

作者简介:罗连慧,生于1969年2月,女,籍贯贵州贵定,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职业技术学校任教,中学数学高级教师。

作者:杨再旭 龙桂仙

上一篇:中小学教育科研选题探究论文下一篇:医师队伍变化的医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