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

2024-06-17

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精选十篇)

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 篇1

1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主要表现及危害

1.1抄袭作业和论文, 考试作弊

由于“优秀学生”、“优秀干部”的评选, 奖金、毕业证等都与考试成绩直接挂钩, 有的大学生为了切身利益, 背弃诚信, 进行抄袭和作弊。如英语四、六级考试, 作弊和代考的现象都比较严重。大学生的作弊行为, 直接导致了社会对大学生的知识水平质疑,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形象, 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巨大隐患。

1.2恶意欠账

虽然家庭贫困是造成大学生欠账的主要原因, 但也有部分学生恶意欠账。如一些家庭条件并不困难的学生故意缓交甚至不交学费, 有的学生把学费用于生活消费, 甚至用于购物、上网、玩游戏等。正是这些恶意欠账的学生损坏了大学生的形象, 使真正困难的同学在身陷困境的时候得不到有效的帮助。

1.3骗取和拖欠贷款

据调查, 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坏账比例高达10%, 远远高于普通人1%的比例。由于坏账率过高, 全国已有100多所高校被银行列入暂停发放助学贷款的“黑名单”。有的大学生通过出具虚假贫困证明, 骗取助学贷款。这些骗取和拖欠贷款的行为, 使真正的贫困生上大学的梦想难以实现。

1.4虚构简历, 伪造证书

有的大学生虚构个人简历, 伪造获奖证书、等级证书、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和推荐表, 导致出现一个班10个班长, 4个学生会主席的怪现象。这种不诚信行为, 使得国内外产生轻视大学生的个人简历和推荐信的现象。美国的大学教授视中国学生的推荐信如同废纸一张, 看都不看就直接扔进废纸篓, 因为他们认为中国大学生的推荐信毫无可信度。

1.5就业时随意违约

有的大学生签约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户口问题, 一旦目的达到就不辞而别。因为大学生非正常离职带走了企业的管理经验和商业秘密, 给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这种随意违约的行为, 给大学生及所毕业学校的声誉造成很坏的影响, 如一些用人单位被迫采取交押金的提前防范措施, 一些用人单位明确表示, 从此不再招聘该校学生。

2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2.1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诚信道德受到功利主义的挑战, 假文凭、假证件、假离婚、假钞票等不诚信现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普遍存在, 这些都成了大学生们放弃诚信道德的“好教材”。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 有些大学生背弃了诚信道德, 选择了个人利益。

2.2家庭环境影响

由于有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 对不诚信行为不及时制止, 特别是一些经商的家长, 他们见利忘义、背信弃义的行为对孩子起了教唆和示范的作用。

2.3学校教育

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仍然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学生, 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据新华社报道, 2006年民革安徽省委员会对安徽省合肥市上千名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诚信现状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小学生诚信优于初中生, 初中生优于高中生。可见, 大学生诚信缺失包括考试作弊行为不是进入大学才有的, 而是与他们过去所受的学校教育有关。

2.4个人主观因素

有些大学生不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 认为老实人吃亏, 讲诚信是迂腐的表现,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 挡不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和腐蚀, 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常常背弃诚信道德。

3解决大学生诚信道德问题的有效措施

诚信品质的形成需要教育, 需要培养, 需要每个人内在的自我修养, 还需要外界的约束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的熏陶。因此, 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首先学校要把大学生诚信教育作为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来落实。其次, 要增加诚信教育宣传力度, 大力宣扬诚信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 严厉抨击不讲诚信的错误思想和行为, 营造一个“人人知诚信, 人人守诚信, 人人争当诚信道德模范”的校园风尚。第三, 党、团支部和学生会联合起来, 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学习系列活动, 在实践中增强诚信道德意识。第四, 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与交流, 改变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分离的状态。

3.2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要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 必须对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使他们在明礼诚信道德传统的基础上, 牢固树立“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坚持“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诚信考试为荣, 以违纪作弊为耻。

3.3加强感恩教育, 激发学生诚信良知

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能使大学生们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老师的培育之恩, 党和政府的关怀之恩, 他人的支持与帮助之恩……有感恩之心的大学生们就会以实际行动去回报恩人和社会, 就不会抄袭作业和论文, 也不会考试作弊, 更不会恶意赖账和随意违约了。

3.4加强审美教育, 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美育可以激发人们求知欲, 提高学习兴趣”。对在校大学生加强审美教育, 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创造的激情,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 抛弃不讲诚信的恶习。

3.5加强教师自身的诚信修养, 坚持为人师表

教师要以高尚人格熏陶学生,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诚信意识, 要坚持“诚”与“信”的基本原则, 特别是与学生有系的事情绝对不能弄虚作假。否则, 会严重影响对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

3.6学校要建立诚信制约机制

为了重塑大学生和高校教育的良好形象, 为大学生建立诚信制约机制势在必行。对不诚信的学生, 学校应采取一些制约措施:如扣品行分、取消考试资格、不予参加评奖评优、取消助学贷款、不发毕业证和毕业生就业推荐表等。

此外, 政府部门可以对每个公民建立诚信档案, 让有不诚信记录的公民接受制约和处罚等等。

总之, 希望通过以上思想道德教育和制约机制, 使在校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并逐步好转。但是, 诚信缺失问题自古就有, 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要从根本上消除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 还有待社会各方面齐抓共管, 共同努力。

摘要:在分析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现象、危害及其成因的基础上, 提出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及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有效措施, 使在校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并逐步扭转。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荣辱观,诚信制约机制

参考文献

[1]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09年修订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114-115.

[2]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 2004:256-285.

关于大学生教育问题 篇2

10经院国贸曾莉

学号:2010050263

大学生是社会的后备人才,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如何,都会对祖国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青年强,则国强。因此,关于大学生的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这关系到祖国以后发展的路径。在大学,这个人生的最后一个象牙塔,本应该是知识的殿堂,是纯净、发奋、上进、积极的世界。大学生在大学里也应该是渴望知识,积极向上,充满正气的青年,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些关于大学生的新闻却让人十分的心寒。药家鑫案,“我爸是李刚”案,“露腿学士照”案等等反映了当今大学生的一些问题。当今社会的人们,谈起大学生时,很多时候会把大学生和“浮躁”、“冲动”、“自私”等的不良词语联系在一起,觉得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他们所接受的知识程度是完全不成正比的,成了社会批判的对象。的确,当今的大学生群体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浮躁、对未来的迷茫,都是造成大学生问题的重要因素。就中国现时的教育制度来讲,大学生是经过了6年小学,3年初中,3年辛苦的高中拼搏才能踏入大学的殿堂。在他们还没进入大学时,已经身受重压多年。然而,当大学新生们刚进入大学还天真地认为可以得到解放时,又面临更大的压力-------考研、找工作、恋爱、种种的不公平现象等等。很多大学生已经不再把大学当做知识的殿堂,不再是个可以自由追求梦想的地方,反而觉得大学是个职业学院,他们在功利地学习,功利地参加学校的活动,功利地追求好成绩,一切都是为了给自己增加找到好工作的筹码。大学是个好工作的“敲门砖”。甚至,连恋爱也是因为寂寞,因为跟风。大学生的浮躁跟当今社会的浮躁有很大的关系,社会的浮躁,造成大学生的浮躁。

对于大学生浮躁的问题,应该对大学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

第一,应该改革大学的考试制度。大学已经不是高中,考试形式不应被限制。大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要鼓励学生思考,创新。如果又要把考试形式限制成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每题又有标准答案,给分又是像高中的政治考试那样根据点给分,那样就只能一直把大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高中那种应试教育的陈规中。大学的考试应该给予授课老师更大的自由,考试的形式可由老师决定,也应该问问学生的意见。并且,大学考试的成绩也不要与太多功利的东西挂钩。

第二,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这种心理教育并不是那种只有形式、空虚的教育,不是召集一班人在某个时间开个班会。这种形式的心理教育,学生是听不进去的。更好的形式是,恢复大学的导师制度,在一定的时间段导师找学生单独谈话,在谈话的同事解答每人不同的实际问题,灌输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希望老师可以充当朋友的角色。

第三,大学生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的问题。应该加强社会公平方面的建设,社会公平了,大学生自然没那么大的心理压力,自然没那么多对现状的不满,心理问题也不那么容易产生。

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 篇3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

生态就是指生物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观念就是人们对生态问题的理解与认知。生态道德就是对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的调整与分析;对生态环境的道德准则进行规范。主要内容包括:人们拥有生存环境,对其存在的各种自然资源可以享有,但是要保障其不受到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要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与义务。生态道德与传统的道德观念有所区别,这是一种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内涵。我国在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处于起步阶段。要增强对人与自然的认识、人与资源、以及自认消耗等认知,要在生产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业产业结构等领域进行认知;要通过道德标准对其进行协调。

二、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关键问题

在现阶段的教育过程中,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关键问题是教学工作的重点,在高校中要全面了解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解与认知,开展相关教学活动。

(一)生态意识教育

第一,生態危机意识教育。在大学德育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对大学生对生态问题的重视,使其了解其严重性与危害性,明确生态危机是人类生存的的根本危机;要提高对生态的关注程度;要树立生态保护意识以及观念;要在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做起,自觉的主观的践行生态环境道德的相关要求。第二,要明确自身的生态责任与意识。所谓的责任意识,就是要是大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与意识,并且将责任变为行动;真正的做到保护生态从我做起,提高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

(二)生态知识教育。生态知识就是生态道德教育的基础内容,主要包括能源节约、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等,要重视事物的发展客观规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有意识的培养大学生的生态审美意识,提高大学生对自然的热爱,这一种尊重生态的诉求。

(三)生态消费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的本质任务就是树立正确的生态消费观念,要通过理性消费、适度消费、低碳消费以及绿色消费;要提倡自然美、健康美以及安全美。绿色的生态消费理念,对于人类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感恩自然教育。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要依附于自然环境,因此要提高对自认的开发与利用;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的保护;要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对于自然要存在感恩、敬畏之心。

三、提高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措施。

在高校中,要通过有效的方法与策略,提高对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教育、生态知识教育、生态消费教育以及感恩自然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要构建完整的教学系统。高校要构建系统的,具有针对性的生态道德教学系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将生态文明道德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使其与其他学科有效的融合起来;强调与技能操作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要在提高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提高当大大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知与了解。

第二,渗透进课堂教学。要将高校生态文明道德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效的融合起来;全方面的进行课堂教学活动。首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社团活动等方式,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制定合适的方法,有针对、有计划的开展相关活动;其次,要将生态文明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通过思政教学,提高学生对党的精神的学习与领会。

第三,创新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生态文明道德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同时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其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等内容着重教育;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首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方法,对相关生态道德人物以及事件进行举例;同时要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进行举例;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进行引导;其次,情景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设置情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针对时事热点问题进行带入;创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最后,多媒体教学方法。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以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充分的运用视频、幻灯片等直观的展示各种生态问题;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四,提高实践教育。实践出真知,在进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要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对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性;因此,药效要积极鼓励与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校园实践活动;可以通过校园植树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环境保护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时可以定期开展各种主题座谈会、研讨会,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提高大学生的生态危机感以及道德观念。

探析当前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 篇4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

一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校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道德问题, 不少大学生道德迷茫、信念迷失、弄虚作假、考试舞弊、损害公物、请客送礼、粗言秽语等现象举目可见。这些不良现象可归纳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 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明显, 信仰与理想观念淡漠。树立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是道德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而目前, 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令人担忧。一些大学生过分注重实用, 重视现实。不少大学生认为, 理想太远、太大、太空, 个人现实生活才是实实在在的。

第二, 集体主义观念淡漠, 个人主义思想较重。许多大学生对于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不能很好的把握。不少人忽视了对社会、集体的义务和责任, 讲求奉献少、回报多。注重自身太多, 关心集体太少。有些同学甚至不愿参加集体组织的任何活动。

导致此类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家庭教育的影响、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但高校道德教育的不足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 偏离育人的指导思想, 重专业能力、轻道德素质现象普遍存在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实施教育的主导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学生思想品德建设的重视。

市场经济条件下, 很多家庭和学生将毕业后是否能够找到好的工作、是否能够挣到较多的工资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是否合格的标准。而许多高校, 迫于这方面的压力, 在教育中就过度的偏重对大学生专业技能的教育, 尽一切努力使他们拥有过硬的专业能力, 使他们走上社会后在专业能力方面具有竞争力, 使学校拥有较高的就业率。这种过度的偏重必然导致其他方面的忽视, 反映在教育过程中, 就是忽视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忽视了道德对大学生今后在社会上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的重要促进作用, 学生学到的只是实际操作的、工具性的知识而缺乏道德品性的提升, 导致了学生“有知识、无道德”现象的产生。

2. 道德教育施教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对大学生道德的教育应是全员化的, 不只是道德课程任课老师和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任务, 全校教职员工都应是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施教主体。目前, 道德课程任课老师和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承担着绝大部分的教育, 而学校其他的任课老师、管理队伍基本没有尽到义务。首先, 这部分人员没有树立育人的意识, 把完成课程的教育或自身的管理工作视为唯一的任务,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事实证明, 那些教学功底深厚、为人正道的教授们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但他们由于意识不够或事务繁忙等原因, 对学生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而白白浪费了这些珍贵的教育资源。

3. 重形式, 轻效果

道德教育一旦成为课程也就变成了教师在讲台上讲道德、学生在台下听道德、期末还将考道德的课程, 这样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最为明显。至于学生是否听了并落实行动没人考虑。即使搞一些道德实践活动, 如参加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等也很少能长期坚持下来。这种实践教育活动往往流于形式, 很难有实际的效果。

4. 道德教育活动形式呆板, 无法满足学生获取信息的需求

绝大多数高校的道德教育都是以课程的形式开展的, 课程有它固定的章节与模式, 它有时无法预知或解决之后会发生的一些大事, 对于涉及全国上下都关心的道德问题时, 若不寻求其他的教育方式, 将会大大降低它的教育效果。如前段时间被社会广泛关注的“老人跌倒扶不起”“小悦悦事件”等, 学生对这些公众所关注的事件也非常关注, 但他们只能通过网络的途径来了解事件, 但由于网络的不可控性, 不管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信息都非常多, 大学生缺乏一个正确的评判能力, 他们渴望在学校有老师能站出来和他们分析这些现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在开设讲座、专题方面做得还很欠缺, 其实, 这些社会热点是开展道德教育的非常好的机会, 借学生所关心、感兴趣的事件来宣扬我们的优良传统,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5. 道德教育队伍参差不齐

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 还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高校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核心队伍有两支, 一是道德理论课专职教师, 另一个是学生政工干部。道德理论课专职教师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专家, 他们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 他们承担着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道德理论课的教学工作。而学生政工干部是与大学生打交道最多的一支队伍, 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具体实践者, 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 但他们中间很多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毕业的, 长期工作中由于缺乏深入的理论学习和接受必要的培训与指导, 他们的理论功底较为薄弱, 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开展中缺乏理论的指导, 在工作中会遇到较多的问题。

6. 道德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不够丰富

在信息化时代, 网络的发达程度已让人感到吃惊, 网络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大学生。现阶段很多高校还只是一味注重课堂道德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并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开展道德教育。学生对枯燥乏味的说教的接受效果已远不如以前, 他们往往花较多的精力从互联网上获取相关的信息。博客、微博、空间的兴起吸引了大批的大学生关注, 他们喜欢在虚拟的网络里展开讨论或接受教育, 而目前, 学生政工干部、道德教育理论课老师开设博客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并不多, 影响力极小。

三新时期高校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做法

1. 把道德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始终, 把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在新形势下, 和谐社会对道德水平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在提高。为了抵制不良因素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 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并且要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需要高校整体动员起来, 要求领导、教师、学生工作队伍全体共同的努力。在这一过程中, 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来武装学生的头脑, 培养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引导他们追求高尚的人格和情操;要坚持深入学生教室和宿舍, 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和活动中去, 与学生近距离接触, 面对面谈心, 以辅导员高尚的道德素质和规范的行为方式来感染学生;要坚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道德氛围, 以被大家认同的较高水平的公德文化来约束学生, 使之能够在学校大环境的熏陶下修身、明理、成人;最后, 高校应把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作为人才测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要突出道德教育在整个人才评价体系中的地位, 因为只有道德优秀的人才, 才能真正为国家的未来贡献力量, 那种“有才无德”的人始终无法成才。

2. 努力探索和实践, 积极探寻新时期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新内容、新形式和新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的生活环境和思维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 社会的变化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方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所以, 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者应针对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积极主动的转变教育观念, 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 努力使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首先, 内容方面, 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载体。道德教育内容的设置, 不仅要关注受教育者的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等意识层面上的问题, 也要关注受教育者身心的健康发展;不仅要关注受教育者知识、技能、思维的培养, 也要重视受教育者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信念等个性素质及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能力的培养。因此, 针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 高校德育工作者应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其自身发展的要求, 不断探索、修正和完善适合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的内容。然后, 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上, 努力探寻, 积极实践, 调动一切资源, 使道德教育丰富多彩。要在利用好课堂、广播、电视等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网络在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利用互联网等载体来丰富道德教育的内涵, 确保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效果, 力争实现德育方式的多角度、多层次和多面化。

3. 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道德素养和行为水平, 以榜样的示范作用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根据目前部分德育工作者道德理论水平不高的现状, 高校应加大培养和培训力度, 制定措施鼓励辅导员队伍加强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等理论的学习,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完善工作方法, 为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保障。

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校还应着力提升教师道德素养和行为水平, 使之可以以较高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给予感染和引导。而当前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对于教师来说也是需要平等地与学生一起学习, 互相交流, 尝试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 不但是在知识上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 同时也是人格上的相互熏陶, 有着较高道德水平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榜样作用, 会对学生产生基础性和方向性的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怎样教育问题学生 篇5

班级中,总有些让你劳神伤脑的学生:有上课不专心听讲的,有作业不能完成的,有喜欢打打“小架”的,有喜欢搞搞破坏的,有不爱动脑缺乏积极主动性的,有经常受到批评产生逆反心理的„„因为有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便成了班级中的“问题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无心向学,学习成绩差。那么,如何对这些“问题学生”进行教育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在思想观念、感情、感觉、快乐、不安、忧愁方面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教师应当认清并熟悉自己学生的这个精神世界。”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这些问题学生产生“问题”的根源,找到症结之所在,从而开出有效的“药方”,以求“药”到“病”除。

教育实践中,我尝试着用以下方法解开问题“学生身上”的“千千结”。

一、严慈相济。由于问题生意志相对薄弱,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对存在问题的克服和矫正需要时间和过程,对他们必须严格要求,但要严而有度,不是揪住不放。对待问题学生的态度是他们最敏感的,不要吝啬微笑,少一些威严架子,让他们感受到和蔼可亲,切不可总是冷若冰霜,动辄训斥,讽刺挖苦,流露出厌恶感;这样只能加深师生之间的隔阂,拉开师生心灵的距离,教师只有真心爱护他们、贴近他们、耐心帮助他们,发现他们有点滴进步都要及时加以肯定、表扬和鼓励,才能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并不断站到新的起点上向前迈进。

二、家教配合。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可以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问题学生的转化当然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父母的言行举止,自身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有的家长因生活奔波或不良的业余爱好等等,很少顾及孩子的饮食起居,更谈不上关心过问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盲目给孩子超负荷地加压;有的家长过分娇惯,以致溺爱,对孩子的不规范言行视而不见等等,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发展,更不利于问题学生的转化。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和家教辅导,努力帮助家长提高素质,转变观念,走出误区,班主任要经常同家长联系,除了沟通和交流学生的表现情况外,还要与他们探讨正确的教育方式,提出家庭教育的配合上指导性建议,携起手来共同关心和帮助问题学生的进步及发展。

三、因材施教。教师在培养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适当降低要求,实行分层教学、分层训练、分层要求、要分层考核。在备课时要考虑到为问题学生设计几个问题,让他们上课时能得到参与;上课时要及时找准他们的兴奋点,选择适当问题让他们基本上能够回答;布置作业时,精心配置必做题和选做题,鼓励他们尽量全部完成;测试时,设计分层次试卷,区别对待,让问题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高分”的喜悦,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 篇6

关键词 问题式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nature of the problem requires both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conducive to inspire 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educational subjectivity, while the ability and quality educators also education can be improved. The use of problem-based education educators should design problems, and more efforts to enhance their changing role and capabilities and other aspect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problem-based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接地气不够、联系实际不紧,缺乏感召力,激不起大学生思想共鸣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纵然原因诸多,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问题意识,没能很好地以问题为牵引,激发大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充分运用问题式教育,把教育放到针对性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大学生去主动思考,通过让大学生解决主客观世界中的问题,来学习和掌握问题背后隐含的科学理论和人生哲理,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

1 运用问题式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1 围绕问题搞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问题在影响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引领和带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的意识形态教育和精神激励活动。这一过程的实现绝不是机械地灌输,而是教育者和大学生共同参与,在双向互动交流中,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过程。推动这一过程持续进行的根本动力是什么?是矛盾、是问题,是大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思想状况与其要接纳、认同和内化的理论观点、人生哲理、社会伦理之间的矛盾与问题。从这一哲学本真意义上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个不断解决大学生思想意识层面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新的问题不断产生的过程。由此看来,问题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而且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都应围绕问题这一主线。唯有这样,才能激发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运用问题式教育必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因为这一教育方式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1.2 问题式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问题式教育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原则的教育模式。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教育者如果教育方法单一、只是一味地机械灌输、搞“填鸭式”教育,大学生可能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教育者的事情,开展教育是教育者的职责,自己只是配角而已。若果真如此,思想政治教育何谈感召力。我们必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大学生的能动性、创造力,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彰显其固有的魅力。诚然,大学生科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等等,都不是简单通过教育者的机械式灌输能够实现的,而是教育者要有问题意识,要以问题为牵引,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教育、接受教育的兴趣与动机,使大学生达到一种渴望解疑释惑的状态,伴随着情感和事理的双重期待,把注意力指向并集中于某个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始终处在較高的水平。

1.3 教育者的能力素质在问题式教育中得以提升

运用问题式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教育者的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不仅能够提出合适的问题,而且还要设计谋划问题的呈现方式以及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为此,作为教育者要有针对性地搞好大学生情况的摸底调查,对大学生能力情况、工作情况、生活情况和思想状况等进行全面了解。在掌握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思想上的认识误区,科学进行问题设计,设计出主要的几个支撑性问题。同时,教育者头脑中还要预想好多个辅助性问题,以随时应对大学生的质疑,乃至挑战式的发问。作为教育者还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总结的概括性,对大学生的发言要予以提炼和总结,以使它更精练更准确。这些无疑要求教育者应不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含量,既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又要有渊博知识的储备,对教育的内容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可以说,运用问题式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者的能力素质既是挑战,又是考验,教育者的能力素质正是在应对挑战与考验中得以提升。

2 运用问题式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2.1 教育者要善于设计问题

问题式教育是围绕问题来开展教育的,因此,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问题是中心,问题的选择和设计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运用问题式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一是要始终树立问题意识。问题式教育的关键是要善于发现问题,教育者不但要善于发现问题,还要鼓励、引导大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二是要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思想活跃,他们往往关注的是形势政策方面热点问题,是现实生活中国内外正在发生的大事,教育中要聚焦社会热点问题,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把握住大学生的兴趣点,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三是要防止盲目地追求问题数量。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能只追求提的问题的数量,要防止课上看似气氛活跃,但实际上大学生只是教育者的应和者,并没有将教育的思想内化于心的现象。

2.2 教育者要更新观念做好角色转变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被视为教育过程的主体,大学生被视为教育过程的客体,而在运用问题式教育向问题聚焦的过程中,一是教育者要由控制者转变为聚焦问题的促进者。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通过大学生自己的主动探究来完成。所以,应该将教育过程视为大学生独立性成长的过程,视为大学生自己利用社会和教育者提供的各种条件自觉地自我建构的过程。二是教育者要由权威者转变为聚焦问题的引导者。当前,教育者已不再是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来源,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所以,教育者不能再是权威者,而只能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引导者,也就是大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引导者。同时,问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也将很广,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面,深入研究问题,及时回应和准确引导大学生最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等前沿问题,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

2.3 要注重大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

问题式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与方法,运用问题式教育不仅仅是解决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而是要注重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养成,要注重教育效果的拓展。问题式教育在注重大学生获取理论知识的同时,应更侧重于大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努力看到问题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而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 篇7

一、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现有信息法律法规不完善

自1986年4月开始, 我国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系统安全规范》《计算机病毒控制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互联网安全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定和法规, 并在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中加入了计算机信息安全方面的条文。随着这些信息法律的颁布实施, 我国信息活动领域无法可依的局面已经有所改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信息立法还属于起步阶段, 现行信息法律法规主要分布在信息市场、信息产权及信息安全保护等方面, 缺乏对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二) 缺乏具体信息道德评判标准

信息道德主要包括网络道德和学术道德。我国早在2001年11月就颁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人们的网络行为。但它只是对网络行为做了一些大致的规定, 明确了哪几种典型行为是恰当的, 哪些是不恰当的, 但没有健全如何判断是否属于这种行为的具体标准。在现实生活中, 不良信息是指哪些信息, 哪种信息行为属于破坏网络秩序、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 哪种情况属于侮辱欺诈他人的行为, 哪种学术行为属于合理引用范围, 哪些学术行为属于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 这些都没有具体明确的道德评判标准, 因此导致大学生对自身信息行为的善恶无法有效区分, 道德评判显得非常困难。

(三) 实施信息道德教育的主体不明确

传统观点认为信息道德教育工作属于思想政治工作范畴, 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少数德育课教师是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的实施主体。但也有不少人提出学工处、团委、教务处、网络中心、图书馆、各教学单位等部门都应积极参与, 各司其职, 共同做好大学生的工作信息道德教育工作。在各高校的实践过程中, 由于实施信息道德教育的主体不明确, “共管”往往变成了“不管”, 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变成“盲区”。

(四) 部分教育者的自身信息道德素质不高

现代社会浮躁之风同样吹进了高校, 部分高校老师、科研工作者在科研过程中不能潜下心来搞研究, 急于求成, 不遵守信息道德规范, 出现了论文抄袭、成果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学术气氛浓厚的大学校园中的教育者存在着信息道德的缺失, 这不免愈发引发对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的担忧。

(五) 信息道德教育教学设施较落后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各高校采取各种途径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校园信息化建设, 但总的来说, 多媒体教室比例不高, 有的承担信息道德教育的信息检索课还在一般教室上课, 有的教学实践基地的电脑还比较陈旧, 无法做到端对端的指导和监控, 使学生们始终缺少信息的切入点和锻炼机会, 教学效果不佳。因此, 很多大学生选择了在条件更为“优越”、气氛更为“宽松”的宿舍或网吧进行上网,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各种不良的网络信息行为也随之在这种放任状态下泛滥起来。

(六) 信息道德教育的教材明显缺乏、内容不明确

目前大部分信息检索课教材中没有信息道德教育的专门篇章, 只有极少数的新近出版的教材提到了信息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但都是从理论层面上阐述对大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缺乏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分析。有的学者提出信息道德教育应包括信息道德观念、信息道德意识、信息法律法规、信息犯罪、信息垃圾等内容, 但目前高校尚无统一的信息道德教育内容及教材。

(七) 信息道德教育方式单一

涉及信息道德教育的老师大多是以命令、说教的语气要求学生不接触有害的信息、不发生破坏网络秩序的行为, 缺乏“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教学方法, 没有系统的教学内容和统一安排, 也没有提供与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相配的学习辅导资料。所以在信息道德教育的课堂上就出现了教师授课随意性非常大。

(八) 缺乏信息道德教育评价机制

高校实施信息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习惯, 信息行为始终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 如何针对大学生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信息道德评价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但我国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对信息道德的内涵研究还不够深入, 缺乏相应的信息道德教育评价机制。

二、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 广泛开展相关法律制度的宣传和教育

高校要充分利用课堂、校园网、广播、电视、校报、展览等多种形式和手段, 深入宣传《知识产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制度和行为规范。要教育大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信息, 提高信息鉴别能力, 增强信息法律意识和信息道德观念, 保证其真正成为网络中的道德主体, 主动承担起维护网络秩序的重任。

(二) 制定具体的信息道德评判标准

对大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首先应该考虑制定具体的信息道德评判标准。高校可以参考《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大学生做文明网民倡议书》等规定, 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 按开发信息产品过程、查询信息、利用信息、传播信息、休闲娱乐等分别制定具体的信息道德规范, 要求大学生严格遵守。可在校园网的显著位置设置信息道德规范栏目, 将《关于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若干意见》《校园计算机网络用户手册》等信息管理制度放入信息道德规范栏目中, 对本校学生的上网时间、上网内容、上网范围等做出详细明确的规定。通过这些具体的信息道德评判标准, 帮助大学生树立明确的网络是非观。

(三) 利用文献检索课开展信息道德教育

网络时代文献检索课呼唤信息道德教育, 文献检索课老师可以而且应当成为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的实施主体, 通过向大学生介绍一些知识性和学术性较强的网站, 引导他们在学习、写作过程中正确使用学术信息, 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实现潜移默化的信息道德教育。信息检索课教师在教学生熟练掌握检索方法和技能的同时, 要言传身教, 促使学生自觉遵守各种信息道德规范。

(四) 改善信息道德教育教学设施

高校应继续加大经费投入进行校园信息化建设, 在硬件上, 要加快网络进学生宿舍的进程,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在课余时间将公共机房对全体学生免费开放和使用, 这样可以将大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软件上, 要主动占领校园网络阵地, 以宣传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加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果的宣传, 使校园网真正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网络精神家园。

信息道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信息检索课教师, 高校图书馆应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改善信息道德教育教学设施, 建立一个集电子资源检索、阅览、咨询、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的信息素养教育培训基地。加强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 提高文献信息保障能力, 是实现和改善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的必要条件。

(五) 在文献检索课教材中增加信息道德教育内容

信息道德教育在文献检索课课程体系中目前还处于边缘地位, 要不断加强研究, 逐步形成信息道德教育系统性的理论和实践框架。信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信息、信息道德、信息交流、信息安全、信息垃圾、信息素质教育、信息法律法规、信息犯罪、心理健康教育、信息道德评价。信息道德教育要突出案例分析, 最好以大学生平时经常发生的信息检索行为、上网活动为主线, 通过学生关注的焦点等生动的案例, 向学生具体阐明什么行为是违法的, 什么行为是不道德的, 什么行为是应该加以约束和禁止的。通过借鉴世界发达国家信息道德教育方面的经验,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法律等国情, 编写与信息时代要求与特点相适应的专门的大学生信息道德教材。

(六) 改革信息道德教育方式

通过加强校园网的内容建设, 把国内外优秀的影视作品、世界名著搬上网站, 把教师制作的优秀的课件及学生的优秀作品等搬上网站, 组织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浏览, 促进学生的信息道德向预期良好目标发展。

将信息道德教育内容融入信息检索课程活动之中, 比如在学习“上网搜集资料”时, 让学生搜集这方面的法律法规等资料。

聘请高校辅导员为图书馆导读馆员, 把那些有助于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和开阔眼界的优秀的信息道德书刊推荐介绍给大学生。

尽量利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如利用虚拟社区、师生博客在网上组织讨论;通过校园论坛进行信息道德知识宣传, 利用网上聊天功能进行答问;对典型案例进行征文讨论;举办信息道德法律法规竞赛活动等。总之, 要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 要坚持以理感人, 以情动人, 在平等尊重的沟通交流中进行信息道德教育,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

(七) 建立和完善信息道德教育评价体系和机制

要选用科学的信息道德测量标准和统一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对信息道德教育的过程及实际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以对信息道德教育活动起反馈调节作用, 为信息道德的目标确立、内容选择、方法选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让信息道德教育的效果得到社会各方面认可, 特别是得到大学生的认可。制定信息道德教育评价体系和机制要有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对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行为, 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评价过程中要考虑大学生作为信息道德主体的承受能力, 既要注重他们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又不能忽视其自身的权利要求。

大学生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较为集中的人群, 我们应该积极研究并系统地开展信息道德教育活动, 才能发挥信息网络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 才能增强大学生的信息道德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控自律意识、增强大学生对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免疫力”、自觉地抵制有违信息伦理精神和有害社会道德风尚的信息, 从而维护信息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摘要:高校信息道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彦杰.论网络时代大学生的信息道德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3) .

[2]王洪娟, 赵军成.图书馆开放获取背景下的大学生信息道德素质教育[J].绥化学院学报, 2010 (5) .

[3]孙丽芳.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5 (4) .

[4]陈利平.试论网络时代的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10) .

高校对“问题学生”教育问题探讨 篇8

一、高校“问题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议和策略

学生违背规章制度, 出现问题行为, 大多都是无意识的, 或者是约束力不强, 经不起眼前利益的诱惑或别人唆使, 有的即使有目的、有计划, 甚至是明知故犯, 但也很少是本质问题和思想问题。而学生往往不接受管理者教育的原因不是我们的教育内容, 而是不接受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因此作为管理者我们对问题学生不应该一味的说教或是严厉的批评, 应该针对他们的特点, 因势利导, 有的放矢地教育和帮助他们, 使他们赶上队伍, 步入先进的行列。我认为可以采取如下的策略:1) 安排信息员。在班级内部安排信息员, 做到及时准确获得这些问题学生的情况, 实现辅导员视线同问题学生形影相随, 掌握他们的言行踪迹。2) 批评+表扬。根据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在指出学生错误的同时, 用提建议的口吻指出当时应该怎么做更好。学生接受辅导员建议后, 应及时赞扬他们有承认错误的勇气和改正错误的决心, 做到有批评教育又要有表扬鼓励。并建议这些学生每月写一份自己的成长日记, 让他们自己意识到自己的近期表现。有一些极特殊的学生 (如有自杀倾向或屡教不改的同学) , 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3) 安排跟踪管理。为了防止管理者对这些问题学生的工作时紧时松, 没有持续性, 用列表的方式给问题学生做定期的思想工作和调查工作, 做一次工作辅导员就记录一次, 保障跟踪落实。4) 管理教育进公寓。深入寝室是发现学生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办公室里和寝室谈话的效果不同, 办公室里学生很少会把真实的想法以平等的观念和辅导员交流, 学生会有紧张感, 所以深入学生寝室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而且深入学生也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其他问题。同时通过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进而可以掌握和了解他们的行为习惯。5) 注重引导, 最终实现“三自”教育。“三自”教育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是指在学校的指导下, 学生把自身作为教育、管理、服务的对象, 按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发挥主体能动性, 通过自主、自觉、自为、自律, 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活动。通过“三自”教育, 让学生增强自我胜任感和责任感,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才是我们治理问题行为的最有效的办法, 也是最更本的目的。6)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相结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往往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把一切都交给老师了, 自己只要给孩子吃好、穿好就行。至于教育, 完全归属学校。首先管理者应转变家长的这种不正确的观念, 通过交谈、讲座、书面联系让家长明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 从而慢慢地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此外, 管理者注重教育过程中加强与家长沟通、反馈、监督共同做学生的转化工作。

二、全面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能力

(一) 调查研究能力

管理者面对问题学生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所以管理者就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因材施教, 全面、深入地了解、掌握问题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个性特点, 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等各种情况, 从中发现学生的思想变化和成长规律。而所有这些情况的获取都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因此, 管理者调查研究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其工作的科学性, 预见性, 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 组织管理能力

管理者一方面要贯彻执行学校的各项决定和规章制度, 另一方面又要别开生面、创造性地组织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不但要具备从宏观和全局上进行决策和调控的能力, 而且更要具备从微观方面和具体细节上进行指挥和引导的能力。

(三) 协调沟通能力

日常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面宽、战线长、环节多、任务重。要做好学生工作, 仅凭借个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管理者要善于协调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方面面的关系, 经常与领导、教师、家长、学生干部等保持密切的联系与沟通, 努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以获取最广泛的支持和帮助。

(四) 语言表达能力

管理者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决定了我们必须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 大量的学生工作都离不开动员宣传和说服教育, 要让教育对象接受你的观点和主张, 就要使你的语言表达生动形象而又富有哲理, 严谨、深刻而又不乏风趣。只有这样, 才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五) 领导能力

中共江苏省徐州市委常委蒋国星曾提出提高领导力的重要方法:一依靠人格做人, 提升亲和力;二以德服人, 提升凝聚力;三靠本事做事, 提升落实力;四靠大家当家, 提升决策力。管理者领导能力是体现在决策事情的能力上的, 但赞同上面方法的同时我觉得不能忽略细节, 我认为最好的服务就是落实到细节。管理一个团队时, 领导人一定要有宏观把握能力, 一旦决策完毕就应该成为做事的一分子, 这时领导就应该从决策人的位置上解脱出来, 更多地关心一些细节的东西。

综上所述:在学生日常管理中, 管理者要转化问题学生各种行为, 就需要管理者积极并且经常地参加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经常亲密无间地与学生促膝谈心, 对好学生和问题学生一视同仁, 尤其是对问题学生要多投入一份爱心, 多加一份注意, 了解他们对周围事物的看法, 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 精心观察, 善于研究, 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把坚定的信念, 顽强的意志, 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作为自己热爱本职工作、关爱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 善于总结工作方法, 并努力提高自身应具备的素质, 这项工作开展的一定会更加有效果, 最终一定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生活上自理、学习上自学、行为上自律、决策上自立、品德上自修、评价上自省、心志上自控、情感上自强”, 知行相统一、适应社会需要、综合素质高的现代人才。

参考文献

大学生母语教育问题刍议 篇9

一、大力宣传母语教育的重要意义, 为母语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高等院校并非存在于真空之中, 高校母语教育的边缘化与社会上重外语轻汉语的倾向有着很大关系, 特别是社会上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只看外语水平而不看母语素养的做法, 对高校母语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冲击。社会上重外语轻母语的观念不转变, 社会成员母语教育可有可无的认识偏差不扭转, 高等院校在母语教育上就很难取得实质性成效。要扭转这种局面, 政府相关部门要站在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 加强宣传和引导, 使每个社会成员尤其是大学生珍惜、爱护、尊重我们的母语, 重视其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提升汉语的实际地位, 如开设汉语应用能力水平考试, 将汉语素养纳入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等。

二、转变观念, 加大投入, 切实提高母语教育课程的地位

目前全国各高校开设的母语教育课程———大学语文, 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 其课程容量一般只有2个学分, 约36课时。且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教学人员多为兼职教师, 专职教师屈指可数, 往往以区区数人来承担一所高校成千上万学生的母语教学工作, 母语教育课程明显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化地位。相对于高校在外语教育上的资源投入力度, 母语教育的弱势地位愈发突出。目前, 全国各高校的外语课都是必修课, 课程容量一般在12~16学分之间, 课堂教学时数在180~240课时之间, 一所高校里从事公共外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往往多达几十上百人。即使考虑到外语教学的难度更大一些, 所花费的时间需更多一些, 但高校的母语教育和外语教学在课程性质、课时分配和人员投入上相差如此悬殊, 也并非正常现象。母语教育课程的边缘化地位, 直接影响了当代大学生母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要解决当代大学生母语素养低下问题, 高校应该转变重外语轻母语的观念, 把母语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将母语教育课程纳入必修课体系, 从制度上保证母语教育课程的课程地位。同时应加大课时和教学资源投入,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针对大学语文教师的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 增强大学语文教师的岗位吸引力, 建设一支品质优良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

三、加强教学改革, 积极探索提升大学生母语能力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 在高考、中考指挥棒的引导下, 中小学语文教育热衷于应试技巧培训, 而不注重学生实际的母语应用能力和感悟能力培养, 用大量的所谓标准化的试题训练学生条件反射式的解题能力, 用八股文式的范文来扼杀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母语素养的提高, 而且抑制了学生母语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和抵触情绪。在这一背景下, 学生主动学习母语、熟练掌握母语, 无异于天方夜谭。高校大学语文课程虽然摆脱了应试教育的功利重负, 但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仍未从根本上摆脱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传统思路和方式, 即以经典文学作品或者优秀文章作为教师讲解和学生学习的范本, 试图通过教师的讲解, 使学生体会文章的作法, 提高汉语的表达能力。同时还力图通过思想内容分析与解读将审美教育、道德教育、传统文化传承等内容也融会到课程之中。这种灌输式的传统语文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主动情绪的调动和实践环节的设计, 弱化了高校母语教育的基本功能———写作能力的培养, 不适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也难以使学生在更高层次上获得母语能力的提升。因而, 大学语文课程必须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在这方面, 美国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美国大学母语教育课程以师生互动式的专题化研讨型教学为特色, 就是将母语教育课程设置为各种类型的专题研究课, 通过开放性的专题研究进行思维和写作训练, 研究专题可以是传统的经典话题, 也可以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 学生可自由选择, 教学模式以小班研讨为主。这种以师生互动、相互讨论为主要特征的小班教学, 保证了专题研讨活动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学生通过专题性的阅读、写作和课堂讨论, 阅读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可以得到充分训练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种母语教育模式可以满足学生对大学教育的心理预期,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情绪,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轻松愉悦地受到思维和语言方面的基本训练, 无疑是更高层次上的母语教育。

同时, 大学母语教育课程还应当承担起引领文学经典阅读的功能。文学经典是经过历代读者反复阅读鉴赏而筛选出来的文学精华, 代表了民族书面语言的最高成就。它们一般都以相对完美的语言形式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文学经典形象的间接性、内容的广阔性和思想的深刻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 使学生在充分认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体验人类情感的丰富性与细致性, 思想认识的独特性与深刻性的同时, 领悟民族语言的独特魅力, 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全面提升母语素养。

摘要:母语教育不仅是个人获得民族共同语应用技能之必须, 同时对培养人们的民族情操、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然而,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中国的母语教育却不断弱化, 大学生母语素养的整体状况堪忧。为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母语素养, 政府相关部门应站在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 为母语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高校应切实提高母语教育课程的课程地位, 加强教学改革, 积极探索提升大学生母语素养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探析 篇10

关键词:道德信仰,大学生,成因分析,解决之策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资源, 作为潜在的精英群体, 他们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任何一个有远见的民族都十分关注大学生群体的教育与发展, 而信仰教育应是重中之重。信仰作为一种终极价值目标, 决定了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罗曼·罗兰曾说:“整个人生是一幕信仰之剧。没有信仰, 生命顿时就毁灭了。”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稳固和成熟阶段, 如何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理性的信仰, 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 近年来我国处于飞速发展的转型期, 各种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对当代大学生的信仰产生了重大冲击。个人信仰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政治信仰、宗教信仰和道德信仰。道德起源于社会最稳固的细胞——家庭。它直接决定了个人对他人与社会的行为规范。“即使别的信仰如政治信仰不存在了, 甚至宗教信仰也不存在了, 道德信仰也还将继续存在下去。”1因此, 大学生的道德信仰问题, 应该尤为关注。

一、目前大学生道德信仰存在的问题

目前, 反映大学生道德事件的报道, 从未间断。笔者选取了两个较为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案例。

案例一。2009年10月24日,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的40多名同学结伴出游, 来到湖北荆州市宝塔河江段的江堤上野炊。下午2时左右, 一些同学在长江边游玩时, 突然发现两个小男孩在江中挣扎。同学们迅速冲了过去, 先救起了一个男孩。但是在救另一个男孩时并不顺利。危急时刻, 站在沙滩上的十多名同学赶紧手拉手组成人梯下水搭救, 另一名少年也获救。但是, 由于水情复杂, 加上学生们体力不支, 最终搭起的人梯被冲垮了, 很多学生落入江中。岸边的同学们大声呼救。附近的冬泳队队员闻声赶来, 相继从水中救起6名大学生。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人却因救人后体力不支消失在湍急的江水中, 献出了年仅19岁的宝贵生命。这三位同学被评2009感动中国特别奖。

案例二。药家鑫, 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2010年10月20日深夜, 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 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 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2010年10月23日, 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投案。2011年1月11日, 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同年4月22日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 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 被判处死刑,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元。5月20日,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药家鑫案二审维持一审死刑判决。2011年6月7日上午, 药家鑫被执行死刑。

以上两个案例, 都是事关大学生在社会上引起强力反响和激烈争辩的案例。也有不少人针对这两个案例对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道德信仰发表了不少看法和意见。但是仅仅针对个例而推断整个群体的状况, 未免不太科学。道德信仰是隐形的、内化的, 只有通过具体道德行为才得以体现。因此对大学生群体道德信仰的考量, 需要长期、全面、大范围的调查。仅凭个别案例就对大学生的道德信仰做出过于乐观和悲观的评论, 都有失偏颇。目前, 大多数学者对大学生道德信仰的现状分为三种观点:一、“信仰危机论”。二、“信仰健康论”。三、“信仰困惑论”。以上三种观点, 都需要以后进一步的调查印证, 但它们都在某个方面说明了当前大学生在道德信仰上存在的问题。

(一) 道德信仰的多元化。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信仰, 主要表现为以为人民服务为道德理想和道德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道德基本原则, 以“八荣八耻”为道德行为基本标杆。2然而这是否是当前大学生唯一的道德信仰呢?大学生群体是最能接受新事物、包容新事物的群体。改革开放以来, 国外各种新观点、新文化、新思想、接踵而入;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不公和腐败等各种社会问题;网络等各种新的信息平台的出现, 信息获取的便捷及各种自由思想的表达, 无不对大学生的是非观和道德观造成接连不断的刺激。各种西化甚至落后的道德信仰甚嚣尘上, 主流的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反而有被模糊化和边缘化的趋势。

(二) 道德信仰的缺失。

很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道德信仰, 根本不关心道德信仰问题, 甚至觉得信仰问题空洞无趣, 毫无重要。也就谈不上自觉、主动的去构建个人的道德信仰。信仰的缺失直接导致的是行为的盲目性及非理性。在面对道德选择和道德困境时, 难免会做出一些可怕的选择甚至造成极端的后果。没有道德信仰, 也就意味着无所谓正确、理性的道德信仰, 一切以个人、眼前利益为重, 实质也就是最终选择一种损人利已的道德信仰。

(三) 信仰的非理性问题。

大学生的道德信仰尚处于不稳定阶段, 经常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动摇。这个一方面与我国目前处于大变革时期有关, 飞速的发展自然会带来各种新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无一不对大学生的道德信仰产生影响。另一方面, 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尚浅, 社会经验不足, 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缺乏理性和辩证的思考, 往往会产生过于武断和偏激的想法, 导致道德信仰的剧烈震荡和反复。另外一些社会媒体都一些社会事件明显都有偏向性和不负责任的报道, 对大学生的道德信仰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信仰问题的成因分析及解决之策。

一、社会不公、腐败现象的侵蚀。社会不公正现象的负面效应对大学生的道德信仰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很多学者在谈到大学生信仰问题的时候都会讨论市场经济发展对其的影响, 有些说话过于含混、笼统, 容易引起误导。市场经济是最讲公平、最讲道德的。它不是造成社会不公和腐败的根源。而恰恰是因为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还不是成熟的市场经济, 才导致贫富分化严重等现象。“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道德水平提高”3“现在我们懂了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的交换不是损人利己, 而用行政权力对市场的约束却是贪污的根源”。4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严厉打击市场经济中权力寻租和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 才能涤荡社会的不正之风。只有一个公平、正义的外部社会环境, 大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道德信仰。

二、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家庭是道德教育的起源, 也是个人接受道德教育的起点, 对个人道德信仰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中国的多数家长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培养孩子的各种技能, 唯独对子女的道德教育不能同等看重。家长眼里只有好大学、好学历、好工作、好收入, 却看不到良好的道德素养对个人的重要性。当然这与社会急功近利的风气和思想有关。大学生的家庭道德教育更让人堪忧。许多家长将子女送入大学后, 普遍有一种完成子女教育任务的如释重负的感觉, 或者出于一种对子女的补偿心理, 从入学前事事要管, 到入学后诸事不问的大转变。更不提关注子女在大学期间道德信仰的问题。不过目前大学与学生家长之间缺乏一种便捷与高效的沟通途径, 也是一个原因。

三、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国长期存在“政治信仰”取代“道德信仰”的现象。

无论是中国古代,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将道德消融于政治, 剥夺了道德作为个人信仰的权利, 还是新中国建立后的一段时间, 搞“个人崇拜”和极左路线, 都是以政治信仰取代了道德信仰。乃至现在高校的道德教育基本由“两课”承担, 政治信仰教育和道德信仰教育不分, 影响了大学生道德信仰的教育与构建。

四、高校道德教育的缺陷。

应该说目前高校还没有专门、明确的道德教育形式和方法, 如前文所说基本纳入了政治信仰教育, 且基本是“一言堂”的灌输方式。道德教育的方式过于随性、零散不成体系, 基本以各种学习、表彰、号召为主, 口号过于响亮而实际操作不足, 不能联系实际, 与学生关注的实际问题相处甚远, 自然效果也不甚好。

五、我国传统道德的缺陷。

我国的传统道德注重个人修养, 即私德。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道德即公德缺失。我国的传统道德根源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关注与个人内在自身道德素质的修养。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的道德支持, 是传统道德无力提供的。这需要我们大力提倡公德, 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因此我们在大学教育中应该真正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 应该落实于实践。例如与政治教育分开, 开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 重视学生的德育考查。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的道德信仰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课堂教育和课外实践结合的方式, 真正起到人生导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宗云.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5) .

[2]、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与研究[J].嘉兴学院院报, 2011 (1) .

[3]、吴潜涛.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17-17.

上一篇:绩效薪酬与激励下一篇:中路进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