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相应对策研究

2022-12-11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所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授,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建立心理咨询室等方式,一方面,努力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从而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避免和预防产生各种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大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个人生活和集体生活关系,减少矛盾的发生,帮助他们能够成功的管理自我、约束自我、鼓励自我,同时也在人际关系、恋爱婚姻方面答疑解惑,从而帮助他们成为真正的全方位优秀发展的现代型大学生。

根据现状,教育部门规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1)提高大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教授有效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方法,帮助大学生能够自我解惑,调整负面心理,正确准确掌握有效的人际交往方法,提高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2)普及心理科学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准确定位自我、了解自我,从而促进大学生重视心理健康、重视起心理精神力量,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3)帮助大学生了解具有普遍性的心理健康问题,了解其成因和表现,初步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始终保持科学的头脑和清醒的理性思维来看待一切问题。(4)教学办法采取因材施教,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的心理教育课程,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每个学生的个性身上。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问题及分析

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突飞猛进和大学生自身的个性化迅速发展,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期望。然而,在新时期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和矛盾点不断被发现和激发出来,这些阻碍自然也制约了这公共事业的发展。继我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成就之后,如何解决那些制约自身发展的因素,本文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以下几点分析。

1、心理健康教育吹刮形式主义风,实效性不足

尽管我国教育部多次下发相关文件和通告表示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教育学专家们也在高声呼吁鼓励这一工作开展,并且大多数的高校机构也纷纷响应国家政策,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设施,但是这都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大学生能够心理健康根本没有被深入和重点推进。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做几个心理测试,开展几个心理健康讲座,走走形式,做几张似是而非的报告文书上交给上级部门,这样也就算完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另一种情况则是,高校认真并且切实履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但是由于上级领导缺乏重视,并没有认真学习文件包含的精神和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了形式主义的最终产物。

当下,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都存在专业能力落后、观念不够新颖,未领会文件精神和根据学校要求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大多都是凭借自己的热情程度、负责程度和经验多少,随意操作,无组织无纪律的开展一场形式上的心理教育。甚至有的高校为了彰显其重视力度,增加了心理测试的频率和力度,仅仅把测试结果装进学生档案便一了百了,忽视了测试结果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专业知识教育方面的作用。为了形式而测试,为了档案而测试,为了进行对外院校评比而测试,这些观念都是应该被坚决否定的。这种形式主义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没能够真正的帮助大学生,反而会激发他们的抵触情绪,在心理健康上产生了负面和消极的不良影响。

2、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缺乏逻辑性,专业性不强

在普遍的高校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德育化现象,即将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工作并列进行或者混为一谈。心理健康老师从专业上划分大指数与德育教师和行政人员,很少有经过专业知识学习和经验丰富的老师来进行授课。教育者往往将德育知识和心理健康混淆而谈,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强制分为思想品德素质修养的问题,然而却并没有将正确的心理健康辅导方法应有起来。在讲解问题时,教育者对学生在行为上、品德上、思想观念上、意识形态上更为关注,而往往忽视了心理健康方面的因素。在接受学生的咨询时,教育者往往扮演的是一个说教人,而非一个值得信任的朋友形象,更有甚者,教育者代替学生做出决定,主观上要求学生“你应该这么做”、“你就按我说的来”等,这样就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地踏步,不能有所突破和进展,也严重延缓了学生的正确心理健康的发展历程。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缺少实用性

作为一门现代社会必修的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现代性、实践性和针对性上的要求越发的严格,这也是衡量一堂心理健康课有效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一项来自北京市的高校学生的调查表明,当地大学生最需要的就是心理健康课,但很巧合的是,当地学生最不满意的课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据学生透漏,大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枯燥无味,内容脱离现实,严重影响了他们听讲的兴趣和认真程度。

然而有些高校认为,心理健康课在大学生成长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将其纳入教学计划,给予课时和学分,并且给予这门课程一切正规化的计划和开课要求。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最基本的专业学科教学模式,授课者按照程序一步一步的进行教授活动,学生按照课时和课程要求一节一节的学,完成全部学科任务之后进行总体测评。大部分的教学内容还是按照传统的课本来进行较为保守的备课,上课内容大多表现为向学生传授心理学概念、原理和理论知识,却极少教授最为基础的方法和应用性知识,因此其实用性大打折扣。而这种模式下的教学成果就是,使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去背诵用处不大的理论知识,使得他们的记忆更为零散,而在这些零散的记忆中真正有用的知识又是寥寥无几,这就和我们开设课程的目的背道而驰。我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满足学生在现实中对心理健康的要求。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孤立化,教育机构设置不合理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教育环境有一定的要求,而且还要依靠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它是一项逐渐渗透于课堂中的系统工程。但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某些高校出现了孤立化教育现象。大部分学校都有心理咨询中心这一机构,用来解答学生咨询的心理问题,这就导致与学院之间的直接交流减少,相反,变成了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来完成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指导思想也并没有进行全员教育,因此在开展工作时其他的部门和老师无法有效的提供帮助,最终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人支持、开展困难。目前绝大部分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是政工干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是心理学教师和心理医生,这使得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变成毫无关联的两件事,并且教育管理部门没有很好的组织学生互相进行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也不太成熟,导致教育者们在缺少高素质的师资帮助的条件下只好自己摸索工作,孤立化的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然得不到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的新面貌以及出现的新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对现有的教育观念进行改革创新。高等学校务必要重新确立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念,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作为新的价值观,重新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把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作为工作目标。

1、转变观念,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新生事物的出现与发展壮大离不开思想观念的转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个刚发展的新领域上诞生,由于社会的不断向前进步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想有发展空间就要依赖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这是无法避免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知识教育,首先它是一种渗透在所有教育活动中的、与所有人的信念和态度有关的教育理念。其次它还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工作,由一系列具体的、与一般的学科教育不同的活动所构成,以预防和发展为工作宗旨,目的是维护和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具有教育为主、治疗为辅的特点。高校应该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健康新概念”的氛围,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将保守落后的观念抛出脑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也需要学校各个工作岗位的积极参与,使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能够稳步发展。

2、创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良好的校内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师生关系等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活动。拥有好的校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全校师生开展自我教育工作,在无形之中约束自我、提升自我,从而推动着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进行。高校应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品味与内涵,开发潜在的环境价值,充分发挥各自的有利条件,打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顺利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人性化的设计是关键,要给学生充分发展自我的条件与机会。高等院校的校园中的每个角落都应是精心设计过的,要确保在每个角落学生都能感受到健康的环境气息,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让每个大学生都有不一样的精神面貌、有更高的理想信仰、有更健康的心理素质。

3、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课程改革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要讲究一定的系统性,以普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的,以防患于未然为宗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出发点是把课堂教学作为重点,把课外教育指导做为辅助性措施,加大对学生的心理科学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帮助学生提升心理调适能力与提高心理素质,使他们能自主解决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异常心理问题。现如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本上在各大高校都有开设,在有些院校中是一门必修课,但大部分只是将其作为一门选修课,且大多延用古老的学科教学模式,没有固定的教材版本且教学内容陈旧,无法追赶当下的发展趋势,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在落后的教学观念下很难达到预设的理想目标,缺少优秀的师资力量使多半课程有课程化倾向,致使学生不但没有释放心理压力,反而不再喜欢这门课程甚至达到厌倦的地步。因此,要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加大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工作势在必行。

4、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形式、内容、要求以及方法上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二者并非互不相关,也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在高校开展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方面、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与国家栋梁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当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之后容易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同理,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又可以促进大学生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因此,我们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将二者划清界限。虽然目前高校稳抓思想政治工作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在逐渐开展,但是并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原因就在于两者的割裂分离。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推动对大学生的教育工作。

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拥有良好的的心理素质与状态,以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工作重点。要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全新的发展理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严格遵守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性,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心理品质,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视为一体,使用科学的办法,让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自我调节心理状态、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贡献力量。

摘要:二十多年之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和卓越的进步,同时其重要性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下,由于社会发展的速度过快,导致大学生的心理上出现了很多问题,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各地高校、教育部门都组建起了心理咨询站和开通心理健康课程,但是其效果并不明显,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明显好转。据此可知,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教育方面有所缺失,为了缓解并解决这一问题,相应的政策和解决办法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矛盾,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 杨静云.加拿大麦克麻斯特人学的学生工作.[N]思想教育研究.2005,5(3).

[2] 易凌峰.国外心理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心理教育的启示.[N]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4).

[3] 申淑丽.关于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N]河南社会科学,2012,10(4).

[4] 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北京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热轧无缝钢管质量缺陷与检测方法探讨下一篇:大众传媒——增强弱势群体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基于社会传播理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