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性唇腭裂婴儿

2024-06-05

完全性唇腭裂婴儿(精选六篇)

完全性唇腭裂婴儿 篇1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35 例完全性唇腭裂患儿分为2 组。20 名完全性唇腭裂患儿婴儿期唇腭裂修复者为唇腭裂一期修复组, 均于4~10 个月大时在广州市儿童医院完成唇腭裂手术, 手术前后未接受正畸、齿槽及正颌手术治疗;随访时年龄9~12 岁, 平均 (9.99±0.84) 岁。另15 名完全性唇腭裂患儿6~11 个月大时仅接受唇裂修复术而未行腭裂手术的为单纯唇裂修复组, 唇裂手术在江西省人民医院完成;随访时年龄9~12 岁, 平均 (10.24±1.14) 岁。另外20 名无先天性唇腭裂的10 岁龄学童为正常对照组, 未接受过正颌治疗。

1.2 研究方法

对所有儿童采用头颅定位仪在相同条件下按标准化条件拍摄头颅侧位片及取上牙颌模型。头颅侧位片定点测量∠SNA、∠SNB、∠ANB、N- ANS、S- N、ANS- PNS、和N-ANS/N- Me (图 1) 。在牙颌模型上分别测量上颌牙弓长 (1- 6) 、牙弓前段宽 (3/C- 3/C) 及牙弓后段宽 (6- 6) (图 2) , 所有测量项目均由作者本人测量3 次取其平均值, 后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每组的各个测量项均得其均数及标准差。后行方差齐性检验, 方差分析有意义者再对3 组均数两两进行t检验, 设P<0.05 (双侧) 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 1为3 组儿童各项指标测量值, 表2为3 组均数两两进行t检验的P值结果。如表所示唇腭裂一期修复组与单纯唇裂修复组的各项指标存在差异, 但差异不明显; 而2 组唇腭裂患儿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相比均存在部分指标的明显差异。

3 讨论

3.1 未手术的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颌骨的发育特点

有不少学者将未手术的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与正常人进行上颌骨发育的比较。Diah等[1]研究发现未手术的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较正常人在上颌骨的前后向发育上无明显不足, 甚至有更大的SNA角, 牙弓的前半部分区域 (至第一前磨牙) 宽度较正常人减小, 牙槽弓长度增加; da Silva Filho等[2,3]研究发现未手术的唇腭裂患者跟正常人相比, 上颌骨前凸的更加明显, 前下面高增长, 上颌牙弓缩窄明显。Capelozza Júnior等[4]也认为未手术的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颌骨前凸更明显, 但上颌骨的长度减小, 前下面高增长;McCance等[5]研究发现未手术的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牙弓宽度缩窄明显;依据上述观点, 本研究中2 组唇腭裂患儿的前上面高 (N- ANS) 、牙弓前段宽 (3/C- 3/C) 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小, 可能与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先天性发育异常有关。本研究中2 组术后的唇腭裂患者∠SNA和∠ANB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小, 上颌骨位置后缩明显, 则应该与完全性唇腭裂的先天性发育异常无关, 与手术的影响有关。对于本研究中2 组唇腭裂患者术后上颌骨长度 (ANS- PNS) 、牙弓长度 (1- 6) 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小的结果, 由于缺乏未手术的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资料, 尚无法确定是先天性发育异常还是手术影响造成, 有待进一步研究。

3.2 婴儿期腭裂手术对上颌骨发育的影响

婴儿早期腭裂手术对上颌骨发育的影响一直存在较大争论, 主张晚期行腭裂手术的学者认为婴儿早期腭裂手术会导致上颌骨位置的后缩[6]及后面高发育明显受限[7], 并且腭裂手术年龄越小, 对上颌骨生长抑制作用越重[8];支持婴儿早期腭裂手术者认为手术对于上颌骨发育的影响与晚期手术相比无明显差异, 并且使患儿有更好的语音功能,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9,10]。本研究中, 唇腭裂一期修复组与单纯唇裂修复组各项测量指标虽然有差异, 但不明显, 即婴儿期唇腭裂一期修复手术并未明显加重仅唇裂修复手术对患儿上颌骨发育的影响。所以, 我们认为婴儿期腭裂手术不是造成唇腭裂患儿术后上颌骨发育异常的主要原因。在考虑到婴儿早期腭裂手术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语音及听力功能, 我们主张腭裂手术可以与唇裂手术同期放在婴儿期实施。当然, 上述结论的得出, 只是针对患儿在十岁以前的年龄段, 而上颌骨发育的高峰期是在患儿进入青春期以后, 基本定型则要到十七、八岁, 故本研究的结论只是一个阶段性的, 最终婴儿期腭裂手术影响如何, 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追踪随访。

3.3 婴儿期唇裂手术对上颌骨发育的影响

有学者发现唇裂修复术后所产生的唇压导致颌面发育畸形[11,12], 主要是使上颌骨位置后移, 长度发育受限[13];也有学者认为唇裂修复术对于上颌骨发育不会产生明显影响[14]。本研究中, 单纯唇裂修复组的∠SNA和∠ANB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小, 上颌骨位置后移, 依据未手术的完全性唇腭裂患儿上颌骨发育特点, 我们认为唇裂手术是导致患儿上颌骨前后向发育受限的原因;另外, 单纯唇裂修复组患儿上颌骨长度 (ANS- PNS) 和牙弓长度 (1- 6) 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小, 这可能也是受唇裂手术影响所致, 但需排除完全性唇腭裂先天性发育异常的因素。只有进一步完善完全未手术的唇腭裂患儿资料, 才能明确婴儿期唇裂手术对上颌骨发育影响的大小。

摘要:目的:观察婴儿早期行唇腭裂手术对完全性唇腭裂患儿上颌骨发育的近期影响。方法:35例完全性唇腭裂患儿分为2组, 婴儿期接受唇腭裂手术的20例为唇腭裂一期修复组, 随访时平均年龄 (9.99±0.84) 岁;15例于婴儿期行唇裂手术未接受腭裂修复的为单纯唇裂修复组, 随访时平均年龄 (10.24±1.14) 岁;另20名无先天性唇腭裂的10岁龄学童作为正常对照组;3组分别取头颅侧位片与上牙颌模型, 进行测量分析。结果:2组唇腭裂患儿之间的上颌骨发育无明显差异,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 均有生长抑制。结论:婴儿期行唇腭裂手术的完全性唇腭裂患儿在10岁左右上颌骨发育与正常儿童存在明显差异, 腭裂手术不是引起差异的主要原因, 可早期完成该手术。

完全性唇腭裂婴儿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18例完全性唇腭裂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8例完全性唇腭裂患儿在5~6个月大时在我院完成唇腭裂手术作为唇腭裂修复组,术后未接受其他口腔矫正手术治疗,在手术10年后随访,随访时年龄10岁左右,平均(10.15±0.76)岁;10例完全性唇腭裂患儿未做过唇腭裂修复手术者为单纯唇腭裂组,随访时平均年龄(10.25±0.75)岁并取得测量数据;另随机选择当地20名正常10岁儿童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依据王茜等[1]利用Delaire整体平衡头影测量分析法,首先对所有儿童采用头颅定位仪在相同条件下拍摄头颅侧位片,测量∠SNA、∠SNB、∠ANB、N-ANS、S-N、ANS-PNS和N-ANS/N-Me的值。所有儿童建立牙颌模型,分别测量上颌牙弓长、牙弓前段宽及牙弓后段宽。所有测量数据均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测量数据以平均数及标准差表示。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三组数据先做方差齐性检验,后做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唇腭裂修复组与单纯唇腭裂组各项检测指标相比,在∠SNA、∠SNB、N-ANS、S-N、ANS-PNS、N-ANS/N-Me、上颌牙弓长、牙弓前段宽及牙弓后段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唇腭裂组∠ANB大于唇腭裂修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唇腭裂修复组与对照组相比在∠SNA、∠ANB和上颌牙弓长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SNB、N-ANS、S-N、ANS-PNS、N-ANS/N-Me、牙弓前段宽和牙弓后段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结果见表1。

3 讨论

腭裂手术对于上颌骨发育影响的大小,报道不一。有研究表明,对出生后3~4个月的唇腭裂婴幼儿作唇腭裂同期手术,随访10年后患者未见上颌牙弓的狭窄,患者咬合关系得到改善[1]。Rohrich等[2]对出生后48 h的唇腭裂婴幼儿作唇裂修复术,在16周后作腭裂修复术,结果表明,早期手术不影响颌骨生长发育。本组病例观察结果显示,婴儿期唇腭裂同期修复组与单纯唇腭裂组相比较,在10岁左右时,上颌骨的长度、高度及牙弓发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笔者认为,在婴儿期行腭裂手术并不会造成明显的上颌骨发育异常。这与Mc Cance等[3]报道分别对唇腭裂均行手术组与唇腭裂仅进行唇裂手术组的头影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得出两组患者上颌骨发育无明显区别的结论一致。

与唇腭裂修复组比较,▲P<0.05Compared with the cleft lip and palate repair group,▲P<0.05

文抑西等[4]发现唇裂修复术后所产生的唇压导致颌面发育畸形,主要是使上颌骨位置后移,长度发育受限。也有学者认为唇裂修复术对于上颌骨发育不会产生明显影响[5]。本研究中,单纯唇裂修复组的∠SNA和∠ANB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小,上颌骨位置后移,依据未手术的完全性唇腭裂患儿上颌骨发育的特点,笔者认为唇裂手术不是导致患儿上颌骨前后向发育受限的原因。理想的腭裂治疗是,能使患者获得正常的语言功能、正常的外形和正常的咬合关系。幼儿阶段对语言功能的建立起重要作用,是患儿语音发育阶段中最敏感和最重要的时期,早期行腭裂手术能为患儿提供一个较为正常的语音器官。有研究认为12个月以前(即语言形成期)的手术效果要优于12个月以后的[6]。所以早期对完全性唇腭裂患儿行唇裂修复术对上颌骨发育的影响不大,还可以使患者获得正常的语言功能。

摘要:目的:观察婴儿早期行唇腭裂手术对完全性唇腭裂患儿上颌骨发育的近期影响。方法:18例完全性唇腭裂患儿在婴儿期接受唇腭裂手术作为唇腭裂修复组,随访时平均年龄(10.15±0.76)岁;10例未行唇腭裂手术的单纯唇裂患儿为单纯唇腭裂组,随访时平均年龄(10.25±0.75)岁;另20例正常的10岁龄学童作为正常对照组。三组分别取头颅侧位片与上牙颌模型,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两组唇腭裂患儿之间的上颌骨发育无明显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生长抑制(P<0.05)。结论:早期对完全性唇腭裂患儿行唇裂修复术对上颌骨发育的影响不大,还可以使患者获得正常的语言功能。

关键词:完全性唇腭裂,婴儿期,头影测量分析,上颌骨发育

参考文献

[1]王茜,王涛,宋锦璘,等.利用Delaire整体平衡头影测量分析法建立正常颅颌面硬组织结构数据库的初步探索[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33(3):289-293.

[2]Rohrich RJ,Rowsell AR,Johns DF,et al.Timing of hard palatal closure:a critical long-term analysis[J].Plast Reconstr Surg,1996,98(2):236-246.

[3]McCance AM,Roberts Harry D,Sherriff M,et al.A study modelanalysis of adult unoperated Sri Lankans with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palate[J].Cleft Palate J,2000,27(2):146-154.

[4]文抑西,石冰.模拟上唇压力对腭裂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影响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8,24(2):248.

[5]Mars M,Houston WJ.A preliminary study of facial growth andmorphology in unoperated male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 subjectsover 13 years of age[J].Cleft Palate J,1990,27(1):7-10.

完全性唇腭裂婴儿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共158例, 男性87例, 女性71例, 年龄最小6个月, 最大12个月。单侧127例, 双侧31例;II度113例, III度45例。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体重>6 kg, 血红蛋白浓度>100 g/L, 白细胞计数低于1.2×109/L, 近2周内无上呼吸道感染和腹泻。常规行血细胞分析、血型、乙肝两对半、甲丙型肝炎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肝功、肾功、心电图、胸片、大小便常规检查, 排外麻醉、手术禁忌症, 双侧完全性唇腭裂作备血准备。

1.2.2 手术方法

采用气管插管, 静脉复合麻醉, 先行修复腭裂, 再修复唇裂。单侧腭裂采用两瓣法, 双侧腭裂采用两瓣法+梨骨瓣法, 不完全性腭裂采用改良兰式法。腭裂松弛切口减张关闭或填塞自体颊脂垫瓣, 使用高频电刀行腭部松弛切口的切开, 不断离翼沟, 不需剪断腭腱膜, 解剖腭帆提肌并将两侧提肌于中线缝合行功能性整复。修复完腭裂后, 将垫肩放平, 唇裂肌层采用功能性口轮匝肌重建, 单侧唇裂皮肤采用Millard法修复, 双侧唇裂采用原长法修复。均使用可吸收缝线无需拆线。

术中失血量>10%血容量时输悬浮红细胞0.5~1 u, 术后麻醉复苏清醒, 送PICU病房继续监护12~24 h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转回口腔科病房。手术后给鼻导管吸氧4~12 h, 术后4 h生命体征平稳者可开始鼻饲葡萄糖水。静脉抗感染4~6 d, 全身支持治疗, 特布他林雾化吸入4~6 d, 2次/d。出现并发症者及时与相关科室会诊协同处理直至缓解。手术后4周用小勺喂养流质, 4~6周半流质。

1.2.3 临床观察

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麻醉指标平稳情况, 术后有无并发喉头水肿、创口出血、肺炎、感染、发热、腹泻, 创口愈合等情况。术后1月、3月、1年各常规复查1次, 观察创口愈合、唇部外观、全身发育、语音功能情况, 术后3年复查每年一次到7岁, 观察语音功能、及牙颌发育情况。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 用χ2检验。

2 结果

158例患儿均能耐受唇腭裂同期手术、麻醉, 无一例死亡, 无明显不良反应。手术时间为90~150 min, 术中出血量 (40+7.5) ml;16例输悬浮红细胞0.5~1u;喉头水肿12例 (7.6%) , 肺炎21例 (13.3%) , 腹泻15例 (9.4%) , 术后高热超过3 d5例 (3.1%) ;悬雍垂裂开13例 (8.2%) , 软硬腭交界处瘘12例 (7.5%) , 牙槽嵴瘘9例 (5.7%) ;平均住院7.6 d, 创口一期愈合, 1年内随访 (3岁每半年复诊1次, 至患儿6岁) 病例123例 (77.8%) , 3~7年随访病例96例 (60.8%) , 体格发育与同龄儿无异。65例术后3年复查语音, 发育几乎达到正常。

3 讨论

3.1 婴儿期唇腭裂同期手术的安全性

首先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除专科要求, 术前对患儿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 排除手术、麻禁忌症, 如心功能不全、心脏等器官器质性病变、胸腺明显肥大、糖尿病者暂缓手术;其次, 手术、麻醉医生的技术水平和相互配合, 突发急症的抢救水平十分重要;再者, 必须有由小儿护理、PICU、麻醉、急救的设备和经验。该组研究中的158例婴儿期唇腭裂病例均在儿童专科医院完成手术, 且都满足上述条件, 无一例发生意外, 证明是安全的。

3.2 婴儿期唇腭裂同期手术的可行性

腭裂治疗的目的是重建腭部解剖形态, 恢复其生理功能, 特别是语音功能, 关于腭裂手术修复的时机现有足够证据表明, 唇腭裂早期修复并不会干扰上颌发育生长, 国外越来越多的医师主张早期手术[2], 大量研究表明, 婴儿早期腭裂手术对于上颌骨发育的影响与晚期手术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并早期进行唇腭裂手术患儿能够获得更好地语音功能, 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3], 此外, 还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语言及听力功能。在患儿语音发育前能将唇腭裂同期修复, 使腭部能及早地发挥正常功能, 患儿可以建立正常的发音习惯, 且可比较自然的学习说话, 使软腭肌较早的发育, 重建良好的腭咽闭合功能, 最终得到较理想的发音效果[2]。该研究对158例患者实施同期手术, 全部患儿的创口均一期愈合, 且能够耐受同期手术与麻醉, 并未出现死亡或明显不良反应的病例, 该研究结果与田素宝等[2]人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即对35例唇腭裂患者实施早期修复手术, 全部手术均成功, 术后创口一期愈合, 术后5~7 d康复出院。由此可见, 婴儿期实施唇腭裂同期手术, 具有一定的可行性[3]。

3.3 优点与风险分析

优点: (1) 早期腭裂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语音功能, 阻止病理语音的形成和发展[4]。该次研究中, 术后3年对65例唇腭裂患者进行复查, 发现其语音功能发育几乎达到正常水平;另外, 在何晓玲等[4]人的研究中, 其对128例唇腭裂患儿实施同期修复手术, 术后3年对62例患儿的语音功能进行复查, 其中20例为Ⅰ级 (32.3%) , 37例为Ⅱ级 (59.7%) , 5例为Ⅲ级 (8.1%) , 这再一次证明了上述论点; (2) 手术出血少, 婴儿血管特点及电外科技术的应用, 使绝大多数患儿可以不输血而完成唇腭裂同期手术; (3) 术后恢复快, 婴儿对疼痛的敏感性低, 不受饮食改变的影响, 一般术后第2天即表现强烈的食欲, 易于护理及伤口愈合; (4) 最大程度的安慰患儿及家属心理, 促进患儿心理发育健康, 减少分次手术的经济负担。风险: (1) 常见呼吸、消化系统的并发症, 喉头水肿, 但与其他年龄唇腭裂手术无明显差异性;在该次研究中同样7.6% (12/158) 的患者出现喉头水肿, 9.4% (15/158) 的患者出现腹泻症状; (2) 术后悬雍垂裂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 可能与婴儿悬雍垂组织脆弱、术后哭闹、手术者技术均有关, 该组研究中, 有13例患儿术后出现悬雍垂裂开 (8.2%) , 12例患儿术后出现软硬腭交界处瘘 (7.5%) , 9例患儿术后出现牙槽嵴瘘 (5.7%) 。

综上, 在该次研究中, 对158例唇腭裂患儿实施同期修复手术, 获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 全部患儿的切口一期愈合, 术后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手术时间在90~150 min, 术中出血量 (40±7.5) m L。由此可见, 唇腭裂同期修复术在治疗婴儿期唇腭裂上, 具有一定的优势。虽然如此, 但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手术治疗的效果, 降低手术风险,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在手术前应当掌握好手术适应症, 手术期间做好麻醉、手术以及急救等操作, 术后加强护理, 最终确保手术治疗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石冰, 郑谦, 王龚, 等.唇腭裂临床治疗准则初探[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1, 3 (26) :287-290.

[2]田素宝, 成立新, 邱滨鸿, 等.唇腭裂早期同期修复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2, 7 (1) :422-424.

[3]邓细河, 熊清华, 程宁新, 等.完全性唇腭裂婴儿期唇腭裂手术对上颌骨发育的近期影响[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3, 25 (2) :222-425.

[4]何晓玲, 李翠英.婴儿唇腭裂手术同期修复术临床评价[J].现代临床医学, 2012, 34 (5) :354-355.

[5]刘淑波.唇腭裂患儿的早期评估及其喂养护理[J].吉林医学, 2012, 23 (8) :68-70.

[6]蒋婷, 欧阳山蓓, 袁伟.唇腭裂修复术患者的心理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11, 7 (20) :62.

[7]胡一文.胎儿唇腭裂产前超声诊断的价值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 2011, 21 (11) :110-112.

完全性唇腭裂婴儿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30例, 均为珠海市红旗医院收治的完全性唇腭裂错合并单纯牙槽突裂患者, 所有病例健康状况良好, 均未有正畸治疗史。其中男22例, 女8例, 年龄8~17岁, 平均 (11.5±3.5) 岁。均为单侧唇腭裂患者, Ⅱ度唇腭裂10例, Ⅲ度唇腭裂20例, 临床表现为上颌前牙舌倾或扭转, 牙弓狭窄、或伴有前牙反, 前牙反覆盖2~8mm, 磨牙关系呈近中或中性偏近中, 上颌发育不全。外科认为牙槽突植骨手术不易进行, 应首先进行正畸治疗。

1.2 治疗方法

(1) 准备阶段:正畸前先进行口腔卫生宣教, 告知患者口腔卫生的维护方法, 评估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 仔细检查口腔黏膜组织与牙列。拍头颅侧位片及全颌曲面断层片照面像, 必要时加拍上颌前部咬片 (以裂隙侧尖牙为中心拍摄) , 并对其资料进行进行头影测量分析、诊断、治疗设计及疗效预测, 评估患者面型、上下颌骨及牙列的三维关系, 判断骨性畸形程度, 根据颌面外科医师的会诊意见, 采取不同的矫治方法。其中有3例患者因骨性畸形严重, 且就诊年龄偏大, 需要配合正颌外科手术。 (2) 正畸治疗:该组患者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上颌发育不全, 首先用前牵引矫治器调整上下颌骨关系, 用固定式四角簧开展牙弓, 以获得良好的牙弓形态。对于前牙扭转、舌倾的患者, 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排齐牙齿, 弓丝由细到粗逐步排齐整平牙弓, 按照轻力原则进行治疗。3例上颌发育严重不足的患者选择正畸-正颌联合矫治。正畸完成后以方丝弓维持牙弓形态, 定期拍全颌曲面断层片。4~6周复诊1次, 定期取模观察, 密切关注尖牙的萌出, 确定牙齿移动目标, 并与唇腭裂外科医师会诊, 当恒尖牙牙根形成达2/3时进行牙槽突植骨手术。术前正畸疗程6~13个月。并对正畸治疗组前牵引后头影测量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记数资料采用结果以 (±s) 表示, 用SPSS13.0统计软件。t检验做组间比较, 卡方检验做计数资料比较,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矫正后前牙扭转和舌倾得到纠正, 牙弓形态改善, 牙列整齐, 牙槽突裂隙增宽, 上颌牙弓宽度开展明显, 最大增加10mm。咬良好, 明显的改善了患者的容貌, 为牙槽突植骨手术创造了良好条件, 植骨成功率达86.7% (26/30) 。成功率的判断标准为[2]:牙槽高度≥正常高度的3/4。25例患者裂隙侧尖牙从植骨区萌出。前牵引前后头影测量结果显著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P<0.05。见表1。

3 讨论

牙槽突植骨可重建牙槽骨的完整性, 是唇腭裂序列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最好的治疗年龄在9~11岁, 此时为尖牙生长萌出期, 进行牙槽裂植骨有利于恢复牙弓的完整, 矫正鼻底塌陷畸形, 修复口鼻腔瘘, 使牙弓的稳定和尖牙的萌出。但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往往上颌前牙舌倾或扭转, 牙弓狭窄、或伴有前牙反, 可导致植骨手术时视野不清, 操作困难, 髂骨骨髓质无法充分填入牙槽裂隙中, 植骨区预备不佳, 严重影响了手术的成功率。正畸治疗在极大程度地改善患者上颌骨形态、鼻畸形程度, 使上颌牙弓得到扩大和排齐, 使植骨手术时手术视野更清晰, 操作更直接简便, 局部开展间隙, 为植骨创造条件。本研究结果表明, 矫正后前牙扭转和舌倾得到纠正, 牙弓形态改善, 牙列整齐, 咬良好, 明显的改善了患者的容貌, 为牙槽突植骨手术创造了良好条件, 前牵引前后头影测量结果显著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P<0.05。但受解剖生理条件的限制, 唇腭裂患者的正畸治疗较为复杂, 正畸治疗时应常规行全颌曲面断层片检查, 了解评估患者面型、上下颌骨及牙列的三维关系, 判断骨性畸形程度, 考虑扩弓解除拥挤并建立良好的咬关系, 前牵引要适度, 上颌横向发育不足患者, 需要在植骨术前进行适当扩弓, 但上颌骨前移不能超过10mm, 以避免骨性坏死的发生[3]。综上所述, 正畸治疗是完全性唇腭裂错患者序列治疗中的重要部分, 为患者的进一步手术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锦峰, 周洪, 任战平.正畸一正颌联合防治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J].中国美容医学, 2009, 18 (3) :3007-3010.

[2]吴军, 钱玉芬, 王国民.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的修复与效果评价[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5, 3 (4) :351-354.

完全性唇腭裂婴儿 篇5

关键词:改良Millard术式,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护理

改良Millard术式是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的常用术式。我院收治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病人行改良Millard术69例, 经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1 临床资料

69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病人, 其中男39例, 女30例;年龄3个月至17岁;经体格检查, 实验室化验及X线检查, 无手术禁忌证, 全部采用改良Millard修复术治疗。69例病人手术创口全部Ⅰ期愈合, 无切口感染, 无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首先评估家长的心理压力, 在了解家长的心理后, 向家长及病人讲解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案, 展示以往成功的手术图片资料, 同时让同类病人现身说法, 取得病人及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鼓励、安慰病人, 消除其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 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 术前准备

协助做好各项辅助检查:血尿常规、血凝四项、交叉配血、心电图等检查。术前保证睡眠, 注意保证营养供给, 提高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 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术前3 d训练用汤匙喂养, 勿用奶嘴吸吮, 防术后致伤口裂开。术前3 d用朵贝氏液漱口, 吮吸或进食后要漱口, 保持口腔清洁, 术前22:00开始禁食, 04:00后禁饮。术前3 d尽量少外出, 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2.2 术后护理

全身麻醉病人需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等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 取去枕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物误吸或窒息。行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 示血氧浓度调节吸氧流量。床边放置吸引器, 及时吸出口腔内分泌物, 吸出时动作要轻柔, 防止碰伤伤口。术后24 h内严密观察伤口出血情况, 注意口鼻腔有无渗血, 若病人出现频繁的吞咽动作, 立即检查有无活动性出血, 并告知医生做进一步检查和处理。护理操作尽可能集中进行, 防止患儿大声哭闹, 用手搔抓及碰撞上唇, 可戴特殊手套或适当约束, 加强保暖, 预防感冒, 防止咳嗽致增加伤口张力。病人清醒后4 h~6 h, 可用汤匙喂少量温开水或葡萄糖水。无呕吐, 可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给予流质饮食, 2周后改半流质, 4周后改成软食至普食。禁粗、硬刺激性食物, 防伤口裂开出血, 影响伤口愈合。及时擦净鼻涕, 防止伤口感染, 唇部创口用75%乙醇清洗, 如有血痂可用3%过氧化氢清洗, 每日2次。腭部用过氧化氢或生理盐水清洗1次或2次。嘱病人勿牵拉口腔内填塞纱条, 如纱条自行脱出及时告知医生, 不随意塞回或扯出, 预防伤口感染或出血。术后第2天可超声雾化吸入, 每日2次, 以减轻局部及咽部的充血水肿, 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防止肺部感染, 配合使用抗生素及静脉营养激素等。注意体温的变化, 温度超过38.5 ℃应考虑有无感染征象, 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治疗, 高热者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

3 出院指导

注意保持口腔清洁, 防止碰撞伤口。术后1个月回院复查, 了解伤口愈合情况及效果。术后1个月~2个月进行语言训练, 可按照训练腭咽闭合功能, 后练习发音读书讲话的顺序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家长应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及卫生习惯, 纠正自卑心理。

4 体会

完全性唇腭裂婴儿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45例成年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 设为观察组, 其中男23例, 女22例;平均 (26.9±1.65) 岁;均接受过唇腭裂修复手术, 未接受过唇腭裂手术之后的相应矫正畸形的手术。对照组选自来本院就诊的其他疾病的患者, 共45例, 其中男20例, 女25例;平均年龄 (28.3±1.54) 岁;选取标准: (1) 所选其他疾病患者面部无畸形、唇部与颊部的比例对称、牙齿排列正常; (2) 从未接受过面部的相关手术, 无唇腭裂病史。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所有样本均采用X型定位头影测量专用X线机。按标准化条件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 测量相关标志点。详细标志点见图1。

1.3 测量项目

选取必要测量项目, 包括:前颅底长 (∠SNA) 、颅底-下牙槽座角 (∠SNB) 、上-下牙槽座角 (∠ANB) 等12项 (详见图2、表1) 。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呈正态分布资料采用t检验, 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相关测量项目比较

观察组∠SNA、∠SNB等多项指标均小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上颌骨畸形程度比较

观察组的目测上颌骨畸形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3 讨论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是先天性腭裂的一种, 是发生在腭部最常见先天性畸形, 口面裂的一种。腭裂不仅有软组织畸形, 大部分腭裂患者还可伴有不同程度的骨组织缺损和畸形, 影响颌面部的正常生长发育[4]。医学界普遍认为颌面部发育受许多因素所影响, 如孕妇怀孕期间所受外界刺激、遗传基因、后天意外等, 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对于唇腭裂患者上颌骨发育畸形, 医学界目前有3种看法: (1) 胚胎时期, 胎儿接受了相关刺激, 影响了上颌骨的正常发育, 导致了畸形; (2) 因为患者早期接受了创伤性手术, 由于手术的原因, 造成了上颌骨发育不正常; (3) 认为在胚胎时期的某些先天因素是影响上颌骨的发育的主要原因,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手术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这种先天性因素对颌面部发育的影响[5,6]。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严重影响患者外貌, 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了严重的不便, 且容易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创伤[7]。因此, 弄清楚颌面部发育发育畸形的原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研究对45例成年患者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手术后上颌骨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 观察组∠SNA、∠SNB等8项指标均较对照组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异常, 提示了不同程度、不同表现形式的上颌骨发育受限。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 由于手术的原因, 在手术区域内广泛的出现了瘢痕, 这些瘢痕通过一种纤维附着在颚骨上。由于瘢痕的附着对患者的颚骨产生了一定的张力, 这种张力能使牙槽骨在发育时出现一定的移位, 从而缩窄了患者上颌骨的宽度。 (2) 术后患者会有一部分颚骨裸露在外, 这些颚骨由于缺乏营养, 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颌骨的正常发育。有研究表明, 缺失了一侧黏骨膜的狗, 上颌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缩窄, 且缺失面积越大, 颌骨缩窄程度越大。 (3) 对上颌骨发育影响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便是手术[10], 本研究中接受了手术的唇腭裂患者, 有44例上颌骨均出现了发育不良的情况, 正常对照组只有1例上颌骨发育不良, 表明先天性发育的因素仍是影响腭裂患者上颌骨发育的重要因素[10]。韩龙等[11]的报道表明,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手术表现出对患者上颌骨生长的抑制, 使本来应该因为手术后唇部压力过大而应表现出的唇腭裂患者, 上颌骨垂直方向上的代偿性生长消失, 影响了上颌骨的正常发育, 最终导致其上、下面高与全面高比例较正常对照组面形变得更加不协调。此外马丹丹等[12]人亦有相似的报道。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完全性唇腭裂婴儿】相关文章:

完全性胎盘前置06-22

完全市场06-15

完全分离范文05-17

完全防晒手册04-13

完全病历书写05-09

完全成长手册05-19

质检完全手册06-22

不完全性川崎病研究论文04-15

完全病历书写范文06-02

装修完全手册范文06-05

上一篇:现代企业与科学管理下一篇: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