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政治与党的建设

2022-09-07

第一篇:政党政治与党的建设

执政党与诚信文化建设

一、诚信:一个恒久的伦理话题

二、诚信文化:执政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执政党推进诚信文化建设的路途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无论是在过去或是现在亦或是未来,诚信对于建设人类社会文明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诚信不光是道德领域的问题,它已在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于个人而言,诚信是立人之本。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其意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将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人生活在社会上,并不是独立的个体存在,难免要与他人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需要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每个正常的人都有自己的亲人、朋友或是同事。除了血缘、工作关系或是其他关系外,诚信是真正持久维系人于人之间亲疏关系的重要因素。只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才能达到朋友信之。否则,朋友之间充满虚伪、欺骗,你就不会有真正的朋友。即便是亲人之间,诚信也不可少,你在亲人中没有诚信也最终难免众叛亲离。可见,诚信是交友之基,立人之本。

对于国家而言,诚信是立政之法,是治国的根本法宝。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以及公开承诺,只有不折不扣的执行和兑现承诺才能信而生威,方可使百姓信服,受群众拥戴。古时秦国商鞅在变法前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木头,布告说谁能将这根木头抗到北门去,谁就可以得到五十两赏银。结果有一男子将木头抗到了北门去,真的得到了五十两赏银,此事一经传开,商鞅取得了老百姓的信任,从而为变法的成功建立了群众基础。可见,诚信是政府政令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我国高度重视诚信建设工作,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其中把诚信建设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我们从“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中看到“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诚信友爱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直接关系社会安定团结,离开了诚信,和谐社会只是空中楼阁。

笔者认为,诚信建设除了把诚信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外,还需要在政府大力主导下加强诚信政府、诚信社会建设,有必要通过立法建章保障打击经济领域的不诚信行为。另外,还要大力加强对个人和企业的诚信记录信息数据库建设,对个人和企业的诚信记录进行备份监督。只有这样,诚信社会建设工作才能落到实处,个人、集体、国家才能从中真正受益。

第二篇: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回顾与展望

虞云耀: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回顾与展望

2011年05月11日07:01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在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发生这种深刻变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立和不断丰富发展执政党建设理论,并用以指导党的建设实践,努力保持和不断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从而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回顾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发展历程,总结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党自身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进而把握不断发展完善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基本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如何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始终是一个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长期执政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实践根基,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建设学说的科学继承,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集中体现;既是党加强自身建设丰富经验的总结,又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奠定了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在局部地区执掌政权时就已经开始探索在执政条件下如何建设党的问题。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深刻阐述了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他提出,要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作风。新中国成立后,他突出强调,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党的八大就执政党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等等。这些思想观点,指明了执政党建设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的创立,标志着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初步形成。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其给党带来的影响,深刻总结党自身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明确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等重大问题,并作出了科学回答。他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他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注重制度建设,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按照“四化”方针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等等。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毛泽东建党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构成了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同时,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用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建设,要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等等。尤其可贵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执政党建设重大问题的论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强调以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反映了我们党对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高度自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新世纪新阶段党所面临的新形势

新任务以及机遇和挑战,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使执政党建设理论达到了一个新境界。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要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等。这些都反映了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对执政党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新期待。

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科学回答了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行动指南。这一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反映时代变化,顺应时代潮流,紧跟时代发展,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与时俱进的品格。这一理论具有严密的科学性,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客观规律,一系列思想观点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既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又体现出完整的系统性。这一理论具有生动的实践性,深深地植根于党执政和自身建设的实践之中,源于实践又指导和推动实践,并在实践中经受检验。这一理论具有全面的指导性,从执政党建设的理念和原则到执政党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再到检验执政党建设成效的尺度和标准都有论述,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供了全面指导。

不断发展完善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

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执政党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原则、总目标、指导思想、根本宗旨、价值取向、基本方针、主线、总体布局、推进动力、发展途径等,是一个科学、完备的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理论,须把握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内容。

紧密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执政党建设。党的建设历来是同党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为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服务。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宝贵经验,也是一条根本原则。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联系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加强党的建设,执政党建设就方向明确、成效显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现实课题和广阔舞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总目标推进党的建设。围绕什么样的目标建设党,是加强党的建设首要的根本的问题。执政党建设的目标是由党的性质、党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方位、党肩负的使命任务以及党的自身状况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和党长期执政的新要求,我们党对自身建设的目标认识越来越清晰。党的十七大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郑重地提出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个总目标集中地体现了党的性质、根本宗旨、思想路线、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群众性和时代特色。执政党建设的各方面工作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总目标、聚焦于这个总目标,为实现这个总目标而努力。

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执政党建设。以什么理论为指导,直接关系执政党建设的方向和根本。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和突出特征。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党的理论武装工作就跟进一步。改革开放以来,全党通过集中教育活动和经常性的理论学习教育,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为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从党的根本宗旨和核心价值出发加强执政党建设。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核心价值。这是我们党区别于资产阶级政党的根本之点,也是我们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战胜各种风险的力量源泉。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消极腐败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危险。在新形势下加强执政党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不渝地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以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执政党的制度建设。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坚持“四个服从”,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党内重大问题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集体讨论决定等,都是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和不断完善民主集中制,把发展党内民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的制定和修订,党内选举制度、党务公开制度、巡视制度、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的改革和完善以及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在一些县(市、区)的试行,使党的制度建设在多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方针。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马克思主

义执政党保持自身先进性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进入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坚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等工作成效明显。《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以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等一批党内重要法规和制度的颁布实施,表明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不断加强。2005年中央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标志着我们党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反腐倡廉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就要严格贯彻执行党章和党内各项制度,坚持在制度和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从严教育、管理、监督各级领导干部,使他们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党要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原则问题上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主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执政能力集中体现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要体现到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上来。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在执政条件下尤为重要。一个政党的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对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先进性建设是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关系党的建设的全局。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既用党的先进性建设成果推动执政能力的提高,又用执政能力建设的加强来检验党的先进性,从而使党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

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加强执政党建设。执政党建设应当包括哪些内容、怎样布局,我们党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深化。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五位一体”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这五个方面的建设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党的十七大提出,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这就使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内容更加全面、重点更加突出、操作性更强。实施这个总体布局,要着眼全局、统筹兼顾、有机结合,既突出重点又整体推进,从总体上不断提高党的建设水平。

把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作为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动力。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精神的核心,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动力之源。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方面,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加强自身建设的经验应当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面对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党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制度规定乃至思想观念都要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适应,不断进行变革和改进。要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使党的建设适应时代进步和党的事业发展的要求。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既发扬优良传统,又创造新鲜经验;既善于用新的举措和办法破解党的建设中的难题,又善于通过制度和机制创新来建立长效机制;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又不断改善党的领导。

把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为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这是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揭示了新形势下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途径。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是要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这就需要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把这些经验加以升华,用以指导实践。要勇于破除那些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摒弃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改变妨碍解放思想的思维定势,努力使正确理论得以坚持、优良传统得以弘扬、宝贵经验得以传承。

第三篇:没有执政党的香港政党政治 刘兆佳

港澳研究,2012年冬季季刊,《回归十五年以来香港特区管制„„》

香港的独特性,与西方的比较后,发现香港的很多地方都与众不同,香港的民主化过程的特点

没有执政党的政党政治在其他地方十分罕见,有一个不完整的“残缺的”政党体系所衍生出来的政治现象

香港的政党并非是掌握控制制定政策权力的政策主体,在不同程度上是影响、监督和制衡政府,而是代表和反映群众利益,取得议席和支持。现在无法断定,是短暂的还是持续的。 在西方政党政治是在19世纪随着竞争性的的轮流执政。社会主义国家,一般是一党独大和一党执政,“没有执政党的政党政治”颇为罕见,在西方国家也会有一党独大的现象。 世界上为数不少的所谓“有竞争的维权”整体中,虽然实行选举,但是选举制度不公平,有利于执政党。在实行维权统治的国家,反对党一般无法合法存在,反对党也不会承认该国的政治体制。香港的没有独立的“非殖民化”过程自身就十分罕见,因此出现这种政治现象就很自然了。

中央对香港的影响

“一国两制”的成败不但涉及到香港的利益,更关乎全国的利益,所以行政长官在行政时应当向中央负责,不能够向政党负责。因此中央很难接受不守它领导的党执政香港。为了防止“一国两制”的破坏,和谐中央和地方关系。不会让不认同“一国两制”的香港政党在香港执政。

中共也不明白为什么香港在回归后需要政党政治,在50年内都只能按照《基本法》管制香港,而不能够有其他方面的问题。香港的执政党若经过普选产生,有大多数不认同共产党的港人产生,大多数港人都反共,表达港人的诉求,那么执政党与中央关系会很紧张。

基本法中有“特首”不允许由政党人士担任,限制了香港的执政党的出现。故大多数的政府官员都没有政党背景,就防止了政党领导特区的情况出现。现在的特首是经过选举委员会选出的(其中特别是精英阶层),政党在现在的特首选举中没有特别的角色。

现行立法会选举中分区的比例代表制和功能团体选举制度都不利于政党的发展,精英直接通过功能团体成为立法会意愿。香港也没有政党法,政党的捐款难以落实。所以在香港,政党就像社会团体和公司企业一样。基本法中有23条(尚未完成本地立法)规定香港政党不允许与外地(政党)有联系。中央也抵制政党的产生,香港的政治人才缺乏。使得反对派愈来愈政党化,反对派在体制外用组织力量发挥影响。而建制派则变得很是松散却无从改善,所以反对派与建制派斗争时,建制派处于不利地位。 其他因素

香港的公务员制度相当完备,奉行“用人唯才”meritocratic principle原则,剥夺了政党利用公共职位和公共资源以招募党羽。大量的政党替代物,有许多组织可以发挥政党的功能。港人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向当权者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可以有压力团体,游行示威和媒体机构,香港是“示威制度”。 港人的复杂矛盾的政党观

总的来说港人的态度不利于政党的发展,很多政治组织在80年代出现的时候不敢以党自居。随着区议会和立法局的直选展开,政党作为拉票机器进入视野,反对党成为了港人与中央对抗的手段,从而赢得了一些好感。港人负面政党观的原因,港人看不起以政治混饭吃的人,只有有自己的成就为了回馈社会而从政才会被接受。在现在政治体制中,港人也不会认为政党有很大的政治能力去为自己或社会解决问题。港人认为特首有了政党背景就不能为公共利益奋斗,或是为了全体利益,认为特首应该是政治上超然的人物。香港人相信没有一个现存的政党可以代表大多数的香港人。港人对所有政党的执政能力缺乏信心。尽管对现状有诸多不满,但是没有强大的反中央、反建制的要求。随着今年来党同伐异,港人对政党的反感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香港政党的不断起落与分化。

香港政党发展的契机在80年代出现,与中英处理香港前途问题有关。港英政府和中央政府都积极物色了97后的人才,从而推动了政党的组织与发展,特别是英国人有以前的对社会组织的充满戒心与后来的积极鼓励。97回归还意味着政治势力和利益的分配与再分配,各方的博弈与社会冲突,催生了建制派与反对派的力量的激烈斗争。公开反对一国两制的人没有,但是有明面支持实质反对的人有,但是他们也有分歧。 香港的政党可以笼统地划分为建制派政党和反对派政党。反对派政党的最明显特征是,在不同程度上拒绝接受中央的权威、特区的宪制框架、特区政府的认受性和选举制度的合理性。在本质上反对派政党应当拒绝在政制架构内活动,而应该在外面冲击之,但是实际上他们选择在制度外和制度内活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现行的政治体制以合法性,成为了“半忠诚的反对派”。所以反对派是民粹的、民生福利派,而建制派则是温和和保守的。 政党体系的特征

由多个政党进行竞争和合作组成的一个体系。 在香港政党系统还没有稳定下来,政党之间的关系与互动还没有规范与制度。党内纪律仍然颇为松弛,工商界政党还是没有太多纪律。政党在香港是新生事物,政党的许多权威和凝聚力还没有形成。不同政党的分歧是源于他们在政治立场上的巨大差异,背后存有价值观和信念的对立,还有情绪的精神对立。比较大的政党(民建联)都是跨阶层的组合,不同的声音都在党内存在,因此政党协调内部问题也就成了问题,香港的贫富悬殊越来越严重(发达地区的前三名),香港的议价能力很大。香港社会的内聚力也不强,不同阶层有不同的利益,没有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无论香港声称是代表某一社会阶层或是跨阶级的,实际情况都与香港的社会阶级都没有紧密关系。党员人数少,与之联系的组织更加少。不同政党虽然与社会组织由关系,但是这些关系不密切也不稳定。政党的群众基础相当薄弱,极少港人参加政党活动,给予政党的金钱支持更加少。政党相当依靠党内个别的政治人物的威望作为团结党员和争取群众的工具。港人对政治明星的认同高于对政党的认同,而不少选民在选举投票时往往考虑候选人多余考虑所属政党。政党不大比较政纲和表现,只能拿别人的道德问题来做文章。政党借由自我改变和调整立场,来面对社会改变和政策形势的改变,但是未了赢得自我的支持者又要坚持立场,所以在站位很重要。不少本质上应属于政党的政治组织刻意标榜自己不是政党,而是政治上较“中性”的东西,尤其是专业人士的组织。 公共议题的转变和政党政治的转变

除了关心特区政府的管制素质外,港人对政治议题的关注明显降温,社会、民生和经济议题则一跃成为港人认为最迫切的问题。建制派和反对派两大阵营内其实潜伏着不少源于不同社会阶层的矛盾,但是随着民生问题的出现,各派的内部裂痕不断加深,民主党不断有人退党,保持党内团结越来越困难,在以前政党的划分主要是按照对中共是什么态度。整体而言,所有立法会党派都在不同程度上走向偏激化。香港大大小小的政党起着监督、制约政府的作用,而立法会则是他们主要的政治手段。但是,所有政党与政府的关系并不稳定。建制派并非都支持特区政府,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会支持政府,但是在某些民生问题上会反对,反对派也是如此。因此没有稳定的支持与反对的人群。由于没有执政党,会陷入“过度理性主义”,可能会轻视民众的诉求,可能会不顾群众的短期诉求,政府可能会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政府政策因此得不到群众的理解。政党没有管制香港的可能,所以政党以为民请命的态度,慢慢走向激进。而政府也不愿意与政党分享权力,中央之呢个服也不想让政府与政党分享权力。几乎所有政党都有不同程度的、缺乏长远发展前途的“永久的反对派”的品质,所以党员容易出现偏激的情绪,在民情低落,政府缺乏权威的情况下,更容易走向民粹,立法行政关系紧张。 特点

港人不认为政党是他们表达诉求和利益的重要手段。所以政党很难获得支持,与社会其他团体联系若。只要掌握管制香港权力的实力拒绝组织“执政党”的话,则香港的政党则会长期极弱不振,香港还没有意识到之呢个当政治的重要性。政党内的个人人物本身的野心会阻碍政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原因:资源不容易得到;在去殖民化时没有一个克里斯马型的政治领袖,政党的体系不稳定使得管制困难;各党派在原则性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在短期内不能调和;政党越来越民粹化,会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冲击政府。缺少代表精英的政党、也缺少代表中产的政党,不同阶级的利益冲突。利益表达的中间人角色没有出现,很难出现兼容并包的局面,越来越受到民粹的影响,其实是群众领导政党,而非政党领导群众。 中央政府会允许有执政党存在吗?若是不允许特首怎么获得支持?

虽然没有执政党,但是建制派的力量会越来越走在一起。有严密组织的、坚强纪律的政党是很难的。随着情况的发展,建制派的合作会加强,但是不会达到执政党的程度。就算没有执政党,但是还有好的公共行政系统和法治维护香港的运作,政府管的也不多,许多问题都是社会资金解决,对于特区政府的依赖也不严重。但是中央政府也会对政党的态度发生变化。 怎么看美国的政党?

美国的两党其实斗争越来越不围绕着经济民生,越来越夹杂着价值观、宗教。但美国的政党划分还是面向哪一个阶层。

香港方面还是行政主导,问题是宪法给予了很大权力,但是群众不支持你,阻挠你,那么就不能用。希望通过建制派来争取更多的力量,来营造更好的政治环境,使之能够利用权力。香港虽非民主但是非常自由。香港是有自由但是没民主,新加坡是有民主但没自由。 香港政党的发展方向是怎么样的?

大体上,回归之后,运作还是可以,外国人来到香港不认为香港有问题。香港习惯了有秩序的稳定的政治状态,对现在的激烈斗争状态厌烦。但是就算政府能力不高,但是香港的制度还是能够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长远讲,反对派力量会下降,建制派会抬头,会走出一批力量作为主导力量领导建制派,会和中央政府紧密合作,但是中央之呢个服躲在后面,不出来发言的状态会慢慢改变,但是其关注的是政治议题,目的是不让反对中央政府的力量成主导。中央和香港的合作会越来越大,重要的是彼此都要坚持和维护“一国两制”。

中国共产党不会公开活动,但是中央政府会活动,积极支持香港政府。随着港人对一国两制的理解越来越偏,中央政府会出来纠偏。香港社会组织在香港发挥作用是殖民地政府的关系,不愿意管理社会的事务,“放任主义”,特区政府在很多时候依靠社会团提供服务社会的,有不好的趋势是民间团体越来越倚重特区政府,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动员社会资源,而不是依靠政府,但是仍然他们保持了某种程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所以可以依靠他们做一些事情。

第四篇:2018高中政治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第三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 ) ①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A.①② C.②④

B.②③ D.①③

解析:C ①中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中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人民政协。故①③排除,答案为②④。

2.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组织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②事业上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③政治上是相互领导的关系

④法律地位上是平等关系 A.①④ C.①③

B.②④ D.②③

解析:B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组织上相互独立,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故答案为B。

3.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人民政协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下列对人民政协的职能认识正确的是( ) ①政治协商,与全国人大共同决定大政方针 ②参政议政,共商国是 ③民主决策,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④民主监督,协助国家机关改进工作

A.②④ C.②③

B.①③ D.①②

解析:A ①中“共同决定”是错误的,③民主决策的主体是政府,故排除。 4.2017年1月3日下午,牡丹江市委召开民主协商会,就市级领导班子换届人选向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进行民主协商。由此可见( ) ①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的执政方式 ②各民主党派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③各民主党派积极履行政治协商的职能 ④我国执政党和民主党派是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

A.①③ C.②③

B.①② D.①④

解析:A 材料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就重大事务主动与民主党派进行协商,体现了民主执政的方式,也是民主党派积极参与政治协商的体现,①③符合题意。②材料没有体现。我国执政党和民主党派是相互监督的关系,④错误。

5.民进中央考察团在江西省新余、上饶、南昌三个城市,就“完善制度环境、促进民 1 办教育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此次专题调研,是中共中央委托中央统战部组织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开展专题调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各民主党派( ) ①组织上接受共产党的领导 ②政治上接受共产党的领导 ③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④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政治力量

A.①③ C.①②

B.②④ D.③④

解析:B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而不是组织领导,故选②排除①;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③把民主党派与人民政协混为一谈,是错误的。

6.中国民主建国会前主席孙起孟说:“多党合作制好比一支交响乐队„„当然乐器有大提琴、打击乐器等,但都要按同一份乐谱演奏。大家公认,谱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而且是吸收了交响乐队中各位乐师的意见才把乐章谱好的。”这段话( ) ①形象地说明了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 ②揭示了多党合作制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③说明了各民主党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是统一由共产党领导的 ④反映了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有共同的利益和政治基础

A.①④ C.①② 答案:A 7.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要重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提出的意见、批评、建议,鼓励党外人士讲真话、进诤言,完善知情、沟通、反馈、落实等机制;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要认真履行民主监督职能,对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贯彻情况开展民主监督,提出意见建议。这说明( ) ①各民主党派要自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②人民政协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 ③中国共产党主动接受民主党派的监督 ④协商民主是我国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D 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故不选①。材料未涉及人民政协这一主体,故不选②。共产党重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提出的意见、批评、建议,说明了③④,故选D项。

8.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要求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的实效性和有效性。这是因为( ) ①政治协商是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之一 ②政治协商是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 ③

2 人民政协拥有对重大决策的决定权 ④政治协商是我国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A ①②是对政治协商的正确认识。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的职能,但不具有对重大决策的决定权,③错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④错误。

9.我们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党合作事业。下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确认识是( ) ①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兄弟关系 ②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共同决定国家的重大事务 ③它作为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有利于推进政治文明 ④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②③

解析:B ③④是对我国政党制度的正确理解。①错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②夸大了民主党派的作用,决定国家重大事务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不能决定国家的重大事务。

10.我国每一项重大政策的决策和实施,大体都要经过“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各民主党派等充分协商—政协广泛征求意见—人大审议通过—政府贯彻实施”的程序。这一决策过程表明中国共产党( ) ①坚持科学执政,具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国家职能 ②是国家最高领导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③是中国的执政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④和各民主党派是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D 人民政协具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①②与题意不符;③④符合题意。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党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出发,从人民利益、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高度,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依法执政,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十八届六中全会从监督权力运行、完善权力运行机制、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入手,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建设和法治建设上走出了一条

3 统筹协调、富于特色的中国道路。

结合材料,运用“我国的政党制度”的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 答案:巩固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保证党走在时代前列;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提高党治国理政水平;发挥党的作用,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理论自觉和自信;坚持党的宗旨和性质,维护人民利益;领导和团结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政党制度”的知识,设问指向中共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下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等句型。解答时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从巩固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坚持党的宗旨和性质,维护人民利益、领导和团结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角度思考分析。

第五篇:建设学习型政党

对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几点思考

摘要: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要深刻把握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战略意义,并根据根据学习型政党的科学含义,实现学习观念、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三个方面的革新。

关键词:学习型政党、学习观念、学习方式、学习内容。

一、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战略意义

(一)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前提。 学习是政党进步的前提,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生机活力的源泉。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所以具有其他政党所无法比拟的先进性,首先就在于它能够深刻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理论武装体现党的先进性。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型社会到来之际,党的先进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中国共产党比其他组织具有更科学的学习理念,更强的学习能力,体现在把我们党建设成为用科学理论武装的学习型政党,在创建学习型社会中发挥推动和带头作用。

(二)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在基础。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知识是提升能力的基础。党的执政能力与党的学习理念和能力具有内在逻辑关系。从本质上讲,党的执政能力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和执政规律治国理政的能力。只有善于学习和认识规律,才能提高执政能力。执政党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只有在时代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通过不断学习,

逐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才能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走向,有效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三)建设学习型政党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内在动力。

学习是推动改革创新的动力。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共产党要适应这种发展变化了的环境和形势,就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开拓执政党建设的新境界。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情、国情、党情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时代发展对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要以变革党内的学习、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为切入点,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

二、学习型政党的科学含义

建设学习型政党,必须首先全面、深刻地理解学习型政党的科学含义。学习型政党的提出,是以学习型社会,特别是学习型组织的相关理论为理论渊源的。一般认为,学习型社会是由众多学习型组织组成的,学习型政党是学习型组织的一种特殊类型。随着研究的发展,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一种先进的学习、教育、管理和发展的理念。彼得〃圣吉是从管理学角度研究学习型组织的,他指出,学习型组织是一种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真正的学习不等同于吸收知识或者是获得信息,学习更深层次的意义包括心灵的根本转变或运作。透过学习,

我们重新创造自我 ,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 ,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组织为适应与生存学习,同时必须与开创性的学习结合起来,这是学习型组织的真谛。也就是说,学习型组织中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心灵的根本转变,是一种创造性学习、自我超越的过程,而全员学习、不断(终身)学习,实际上是学习型组织显著的表面特征。

学习型政党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学习型组织,是通过激励、团结、促进和保障其成员不断进行创造性学习来完成政党使命的组织形态。具体来说,我们要建设的学习型政党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该政党组织要高度重视知识和人才在党生存发展中的作用,要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创造性学习;二是,该政党组织必须以共同愿景为引导,并拥有一套能够激励、团结、促进和保障党员不断学 习的指导理念和制度安排;三是,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党的整体执政能力,增强党的先进性,更好地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三、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学习观念的颠覆

在学习型政党理念提出之初,一些学者不屑一顾,他们认为,不就是学习吗,还什么学习型,搞这样的花样干什么?种种错误认识喧嚣尘起。中国社会的学习经历过两次转型和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50年代初,当时国人多数是文盲,刚刚取得政权的党领导了一次全国的扫盲运动,大见成效。第二个阶段的学习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学习科技知识为主,提高素质为目标。第三阶段是进入20世纪末、

21世纪初开始的,学习的背景是信息化、全球化和中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多年的学习,我们中国人的素质已经基本具备了,但是我们面对的世界、社会每天都在飞速变化和发展,几乎每天都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不断对我们提出挑战,所以也要求我们的学习要转型升级。新阶段学习转型升级有几个特点:

 以书本为中心转向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 以提高素质为目的转向以提高能力为目的的学习。

 从人生阶段性的学习转向人的终生学习。

 从一部分人的学习转向组织和社会成员的全员学习。

 从过去个体学习转化为组织化共享式、互动式学习。

所以我们说第三个阶段的学习,实际上是一场学习的巨大革命。传统的自我“修炼式”的学习在自然经济和大工业时代,缺陷并不明显,但是到了信息时代,以提高能力为目的的时代,我们的传统学习方式的缺陷体现出来了,就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不知道学习了有什么用。没有调动学习者本身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是学习形式的革命

建设学习型组织,只能从问题开始。找问题的方式在西方的优秀企业中很常见,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让员工组成研讨团找出企业问题,列出问题清单,让企业老总来回答。IBM公司让员工通过电子邮件提出问题,每年都采取这样的方式。有效的学习方式是“链式学习”,从问题开始的学习至少要经过这样六个环节:找问题——小组研讨——知识学习——知识共享——深入研讨——创新。一个环节紧扣一个

环节的链条,不断递进,这种带着问题学习的学习方式,叫“链式学习”。学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但是中国人把它变简单了,六个环节变成了一个环节,并且把这一个环节也简单的理解为学文件、看书。这样的简单化是省事了,但是学习本身也被异化了,离开了学习的本质。

(三)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学习内容的优化

建设学习型政党,首先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开始,具体要分解到党员干部个人,要实现学习的最优化,必须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体现优化。而长期以来我们在党员培训和领导干部教育中比较忽视人文修养的培养,导致党员干部群体普遍比较缺乏人文修养,而实践表明人文修养恰恰是党员领导干部不可或缺的“软实力”。首先,人文修养的培养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钥匙。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群众生存压力大,特别需要精神上的关怀和帮助,如果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的人文修养不够,没有能力提供这样的关怀和帮助,想做好群众工作事倍功半,象如今群体性过激情绪引发的群体事件频频发生,就是一个重要原因。其次,人文修养的培养是增强心理素质的手段。如今,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上承担的压力是越来越大,这对领导干部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很多现实的例子,因压力精神失常,甚至走上绝路。再有,人文修养的培养是提高综合能力的帮手。知识经济时代,领导干部工作中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不断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而人文修养是构成人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因此,着力培养党员干部的人文修养,是优化能力素质体系和调整知识结构的必由之路,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内在需要,在学习中注重提升“四大修养”,即:道德修养、知识修养、情感修养、审美修养,改善知识结构、充实知识储备,使学习效果最优化,这是每个党员领导干部的长期性任务。

上一篇:住房公积金转移指南下一篇:祝福公司开业的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