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论文

2022-04-24

摘要:本文阐述了国家审计与法治建设的辩证关系,并揭示当前国家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审计体制改革、完善审计立法、审计结果公告和审计成果运用等内容,详细论述了国家审计在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中的实现途径和构想。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审计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审计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论文 篇1:

新形势下国家审计在推进法治建设中的作用

摘 要:国家审计是民主法治的产物,也是民主法治的工具。国家审计对推进法治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审计通过依法开展审计监督活动,维护和执行现有法律,推进现有法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监督和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但在当前的国家审计工作中,还存在审计法规制度体系不够健全、审计法治工作体制不够完善、审计人员的法治理念与法治素养有待提高、执法不严等问题。在经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国家审计必须树立法治思维,严格依法审计,规范权力运行。本文从国家审计与法治建设的关系展开探讨,根据当前国家审计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分析国家审计在推进法治建设中的具体作用,最后提出国家审计推动法治建设的相关构想。

关键词:新形势 国家审计 法治建设

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是我国在长期治国实践中的正确选择。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国家审计是民主法治的产物,也是民主法治的工具。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依法治国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要求出发,国家审计应当通过不断发展和完善,进一步提高审计监督的能力,推动民主法治建设,保护人民和国家利益,切实履行《宪法》规定的法定职责和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一、国家审计与法治建设之间的关系

1.法治是国家审计制度的基础。一方面,审计监督的地位是由国家法规规定的。1982年《宪法》关于建立审计制度的规定,初步奠定审计的法律地位。198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对审计监督的原则作了具体规定。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进一步确立了审计监督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宪法、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的颁布和实施,奠定了我国审计监督工作良好的法律基础。另一方面,国家法律法规是国家审计实施的重要前提,国家审计工作中要以法律法规作为衡量问题的标准和尺度,审计监督要在法律授予的权限范围进行的。国家审计人员在进行问题定性、处理处罚、移送案件时,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以及规章等规定进行定性,不可随意。国家审计的出现是在国家法制建设不断发展和成熟的情况下出现的,在国家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宪法和审计法以及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方面的颁布和不断完善,使得我国审计监督工作的顺利实施具有法律依据。《宪法》确立了我国的国家审计制度,是国家审计权力的来源和保障,《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建立了国家审计的框架,明确界定了国家审计的权力和职责,是国家审计机关开展工作的基石,《国家审计准则》是国家审计人员的行为准则,是国家审计行为规范化、专业化的保证。

2.国家审计是法治的工具。依法审计是依法治国的具体实践,通过维护法治来实现制约和监督。国家审计可以通过审计执法,促进各类被审计对象增强法律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法治环境。国家审计工作和基层现实生活是比较接近的,在法制建设中,国家审计能够提供自上而下的意见反馈机制。国家审计通过对基层深入开展审计调查,了解已有的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并对审计工作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加以关注和具体思考,还需要进一步用法律法规对实际问题进行调整和规范。在当前审计全覆盖形式下,国家审计对象广泛,能对各个领域的部门和单位的经济活动的情况加以有效评价,对其中的真实性和效益性以及合法性做出具体判断,从而逐渐使得其权力制衡的目标得以有效实现,促使国家各项工作能够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促使国家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和法律化得到有效实现。

二、国家审计发展面临的困难

1.国家审计的独立性不足。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我国宪法中,已经赋予了国家审计拥有独立性和权威性,但在现阶段,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在组织、人事、经费等方面都受制于各级政府,可以说是政府的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不足。

2.国家审计的透明度不够高。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国家对政府信息公开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公众也越来越重视相关政府信息的公开。我国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以来,各级国家审计机关正在逐步加大审计结果公告的力度,但是,截至目前国家审计结果的公开性仍有待于进一步扩大。主要表现在公告渠道不丰富、公告数量少、内容不完善、程序不严格等问题。

3.国家审计的监督职责与执法权力的赋予不匹配。目前,国家审计仅有审计建议权并不具有执法权,不具有直接制约审计对象的权力,需要依靠纪检、司法、组织人事部门的配合和跟进。每年审计署公布审计结果时,都会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但是每次的审计结果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如何查处、是否问责、是否百分百整改到位等才是中心环节,而实际上审计结果的执行和运用困难重重。

4.审计人员的法治理念与法治素养有待提高。不同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往往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部分审计人员由于自身的法律知识欠缺,法制素养需要进一步提升。有些对法律和审计工作的关系认识不足,在对法律和审计工作认识的过程中,具有一定局限性,无法从比较宏观的角度认识审计工作中的法律问题,容易造成工作失误。

三、国家审计在推进法治建设中的作用

推进法治建设是国家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過国家审计维护和执行现有法律,通过国家审计推进现有法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通过国家审计监督和促进依法行政。国家审计工作始终从这三方面着手,促进国家法治建设发展。

1.国家审计维护和执行现有法律。国家审计注重及早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感知风险,防止有苗头和普遍性的违规问题蔓延成违法问题,维护法律的权威。注重揭露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一经发现涉嫌违纪或者犯罪的案件线索,加强与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的协作配合,严厉查处违法违纪行为,促进法律法规规定的严格执行,严肃财经法纪,维护国家法律尊严。了解已制定法律制度的贯彻执行效果,发现法律法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向有关部门反馈,为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与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2.国家审计推进现有法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通过审计,揭露被审计单位在内控制度上的缺陷,促使被审计单位改进和完善内控制度。当审计发现在某个领域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范时,审计可以向相关的立法部门提出审计建议,以规范在某个领域的行为、资金使用、管理等。另外,审计通过审计要情、审计信息、报告等多种形式向决策者们报告某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的审计建议,为决策者在经济领域作出正确决定提供参考,决策者根据审计建议作出指示:或者采取整改措施,或者提议制定、修改法规规章制度等,这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有的甚至提上修定法律的议程上来,促进依法治国战略目标实现。通过审计发现的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着力分析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和制度性漏洞,注重从宏观和全局角度,揭示、分析和反映问题,从深层查找原因,提出改进和完善体制机制制度的审计建议,倒逼体制改革,促进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推动法治化建设进程。

3.国家审计监督和促进依法行政。国家审计就是制约权力的一把利剑。在国家权力监管和制约方面,国家审计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民主与法治的工具,国家法律赋予了国家审计独立的监督权,通过强化对政府及各部门的政府投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实现对国家资金的监督全覆盖。国家审计通过对政府行政行为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和合规性等进行审计监督,检查和评价审计对象行政行为是否存在违法、违纪或违规行为,并依法作出审计评价和处理,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审计建议,促进行政机关转变效能,有效推动政府依法行政。促进政府官员守法、守纪、守规、尽责,增强廉洁自律的意识和能力,正确行使国家权力。

四、国家审计推动法治建设的相关构想

1.与时俱进,进一步补充完善审计的配套法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应当是由不同层次的规范性文件组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从审计实践出发,应当以宪法为依据,以审计法为基础,构建起与审计业务相适应的审计准则体系和审计指南体系,使审计人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应定期进行审计规范性文件的梳理,定期进行规范性文件实施效果的调查,准确、适时地对规范与审计实践不相融合的部分进行调整。

2.严格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提高审计人员的执法能力。国家审计能否做到依法审计,关键在于广大审计人员的审计作为。国家审计应当高度重视审计人员的法律教育,既要加强对审计所涉及领域法律法规的理解培训,也要加强审计法律法规的贯彻教育,强化审计人员的依法审计意识。由此,要建立一套以品德为核心、作风为基础、能力为重点、业绩为导向的培养选拔审计干部的用人机制,打造一支政治可靠、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的审计队伍。

3.完善审计程序,规范审计处理处罚的自由裁量权。规范审计处理处罚的自由裁量权,做到程序严密,标准统一,处理公平。加强审计复核审理工作,对审计执法从审计立项、审计现场、审计报告等全过程跟踪检查。建立健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和问责制度,确保审计法律规范执行落实到位,以便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促进法治建设。

4.进一步加大审计力度,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保驾护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提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中办、国办《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配套文件对审计全覆盖提出了明确要求。实现审计全覆盖是提高审计监督层次和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审计机关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审计部门应不断加大审计全覆盖的力度、广度、深度,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地实现审计全覆盖,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5.逐步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推动阳光审计。公示审计结果可以强化审计监督功能,有助于促进审计后的整改,从而警示、遏制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加大审计结果公开力度,推进全民守法。依法公开审计事项和审计权力运行流程,主动接受被审计单位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逐步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有序推进审计计划公开、审计整改公开,进一步推动阳光审计,提升全民的法治意识。

五、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追逐的重要目标。国家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过程中,树立法治思维和依法审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法律作为具体的依托能够有效促进审计工作更加规范化和合理化发展,也能够使得审计结果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权威性的国家法律法规的制约和管理,能够有效促进审计工作完善和发展,从而促使法治建设在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都取得进步。国家审计在依法治国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国家审计应顺应新时期国家治理的新要求,通过完善自身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工作质量,切实有效地全面发挥“免疫系统”的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为推动国家法治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华. 国家治理视域下的国家审计研究[D].东南大学,2016.

[2]方来丽.浅议国家审计在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中的效用[J]. 商,2016,(22):171.

[3]杨亚菲. 浅议新形势下国家审计在推进法治建设中的作用[J]. 現代经济信息,2015,(03):344.

[4]赵静. 浅论国家审计在推进法治建设中的作用[N]. 中国审计报,2014-09-10(007).

[5]叶华. 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法律规制探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3.

[6]宋常,王睿,赵懿清. 国家审计在走向善治的国家治理中的若干问题[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01):10-15.

[7]刘颖. 依法审计在推进法治建设中的作用[J]. 中国审计,2010,(18):35-36.

作者简介:梁文(1983.12—)女。籍贯:湖南娄底。职称:中级会计师。学历:硕士研究生。

作者:梁文

审计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论文 篇2:

浅议国家审计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的构想

摘要:本文阐述了国家审计与法治建设的辩证关系,并揭示当前国家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审计体制改革、完善审计立法、审计结果公告和审计成果运用等内容,详细论述了国家审计在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中的实现途径和构想。

关键词:国家审计  法治建设

一、审计与法治的关系

国家审计通过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最终达到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国家审计与法治建设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一)法治是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基础。一方面,国家审计是法治建设发展的产物,只有法治才能奠定国家审计的重要地位,宪法、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的颁布和实施,奠定了我国审计监督工作良好的法律基础。另一方面,法律法规是审计实施的“枪杆子”,要以法律法规作为衡量问题的标准和尺度,对查出的违法违纪行为在问题定性、处理处罚和移交移送时,严格依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以及规章等规定进行定性,不可主观臆断。

(二)现代国家审计是法治的工具。依法审计是依法治国的具体实践,通过维护法治来实现制约和监督。法治的对象广泛,时间范围跨度较大,内容涵盖了财政、金融、投资、民生、资源环境、农业生态等各个领域,国家审计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有效评价,以达到权力制衡的目的,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三)法治是国家审计的目标。推进法治建设是我国国家审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现有法律体系的完善、依法行政是国家审计的宗旨。国家审计在维护和执行现有法律的前提下,揭露当下社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从体制、机制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国家审计发展面临的困难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基于体制和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在实践中面临着多种困难,处境尴尬,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国家审计的独立性难以保证。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和本质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了国家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然而,我国国家审计实行“双重领导”模式:审计署作为最高审计机关具有双重法律地位,它既是国务院的职能部门,又作为审计机关主管全国审计工作;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在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下,“官帽子”和“钱袋子”都被捏在地方政府手里,一些地方领导通过“打招呼”“递条子”,大大干扰了审计活动的独立性,使一些“毒瘤”隐藏于地方,审计效果亦大打折扣。这种行政型审计体制使得国家审计实质上成为了政府的内部审计。

(二)国家审计的监督职责与执法权力的赋予不匹配。目前,国家审计并不具有执法权,不具有直接制约审计对象的权力,需要依靠纪检、司法、组织人事部门的配合和跟进。每年审计署公布审计结果时,都会引起全国上下的高度关注,但是每次的审计结果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如何查处、是否问责、怎样整改等才是中心环节,而实际上审计结果的执行和运用困难重重,种种弊病“揭”而不“舍”,审计风暴最后不了了之。

(三)国家审计的“透明度”有待改善。2001年8月1日颁布的《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第五条规定:“审计机关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必须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涉及重大事项的,应当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由此可见,审计机关不具有审计结果公告权,必须报同级政府同意,而政府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审计报告进行筛选,是否向社会公布的决定因素也多半侧重于政府的利益而不是公众的利益,极大地削弱了公众对审计结果的信任度,影响了审计权威。

三、国家审计推动法治建设的构想

国家审计可以从体制、目标到审计结果的公告和运用等方面,从微观到宏观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一)以构建“立法型”国家审计体制为立足点,推动和完善法治建设。从总体上讲,我国现行审计体制是符合现阶段国情的,能够较好地保障审计机关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行政意识不足,再加上其他一些客观原因,宪法和审计法的有些规定没有得到贯彻落实,使现行的审计体制迫切需要进行根本性变革。

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方发展不平衡的国情,逐步推进国家审计体制由“行政型”向“立法型”过渡,使各级审计部门隶属于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审计经费预算单独列入国家预算,省级以下审计机关实行垂直领导,市、县级审计机关的人事、业务由省级审计机关统一管理,经费列入省级年度预算,系统管理、系统下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现行审计体制由“行政型”模式转为“立法型”模式已成为必然。只有使国家审计彻底从国家行政职能中脱离出来,成为立法机关监督行政职能的手段,使人民代表大会能够真正深入内部了解政府的资金运作,为人民代表大会提供更客观的信息,才能推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完善立法。

(二)以完善立法审计目标为切入点,推动和完善法治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强调审计机关必须“依法审计”,导致审计机关只关注审计事项的合法合规性,而没有关注法律自身是否健全。社会中许多违法违规问题,常常与立法缺陷存在一定的关系,不法分子往往以各种形式钻法律空子、投机倒把。如果国家健全了法治,违法现象将大大降低,进而改善经济秩序,营造法治和谐社会。首先,审计目标要由传统的“查错纠弊”向“完善体制机制”再向“完善立法”的高度转变,根据审计结果不断提出完善立法的意见和建议,逐步提升审计的“法治思维”。应该意识到,“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从根本上健全法律法规,并使法律体系与时俱进,才能保障“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长久顺利推进。其次,审计机关的建议不应局限于对财政预算法律法规的完善,还可就税收管理、公共资源管理、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医疗卫生、土地出让、节能减排、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和社区管理等领域的法律法规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做到全方位、立体推进法律体系的自我完善,保障“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整体性推进。

(三)以审计结果透明化为关键点,推动和完善法治建设。随着广大人民群众民主法治观念的不断加强,公众对政府提高公共信息的透明度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对国家审计信息披露问题也越发关注。同时,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本身也应按国家规定和民主法治的要求依法公开信息。

纵观国内外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有许多先进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赋予公众查阅审计报告的权利,而且必要时由国会参、众两院召开听众会,任何人均可参加;在法国,审计法院通过向新闻界发布审计结果和国家审计结果公告的形式,将审计结果公布于众,以便公众和社会舆论的再监督;德国联邦审计院将年度审计报告递交议会及联邦政府的同时,召开新闻发布会,由审计长将年度审计报告有关重点内容公布于众;在日本,会计检察院将审计报告提交国会,并抄报内阁和首相,或通过新闻机构公开发表等。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有切实提高国家审计透明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为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保驾护航,让审计发现的问题接受公众拷问、在舆论的监督下促进整改落实,才能强化权力监督与制约、完善民主法治建设。

(四)以加强审计处罚权和审计结果运用为落脚点,推动和完善法治建设。一是尽快完善立法,规范审计机关审计处罚权。现在的审计处理处罚中还存在着宽严不一、口径不明、处罚力度偏弱等现象,法律赋予的审计权限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当不断增强依法审计的意识和能力,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严格遵照法定职权、程序和标准,运用好审计处理处罚权,实事求是,不偏不倚,最大限度地降低处理处罚的随意性,切实维护国家财经法律秩序和审计机关的权威。二是建立和完善审计结果整改落实联动协作机制。审计机关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手段较为单一,处理处罚权力有限。因此,应建立由党委、政府领导牵头,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等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协调工作,通报审计情况,研究解决审计重大问题的处理、整改、问责和人事任免等重要事项。一方面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查处大案要案,另一方面及时向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移送违纪违法线索。构建审计结果整改落实联动协作机制,努力形成整体合力,才能提高监督与制约的效率和效果,推进法治建设。

(五)以加强审计队伍法治教育为加速器,推动和完善法治建设。要注重培养既懂法律又懂审计的复合型人才,以法律的严谨性贯彻于审计的全过程。一是组织审计人员自觉学习法律法规,并定期举办培训考试,充实审计从业人员法律知识,以法律为依托指导审计实践。二是审计人员要增强自觉守法的观念,“打铁还需自身硬”,做到有法必依、以身作则,用法律法规武装自己。三是审计人员要勇于担当“护法使者”,对违法违规、贪污腐败现象绝不姑息,坚定地用法律法规这把“宝剑”斩除违法犯罪的根源,为法治建设添砖加瓦。S

参考文献:

1.胡继荣.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研究[J].审计文摘,2013,(11).

2.梁芳.试论国家审计与法治建设的关系[EB/OL]http://www.audit.gov.cn/n1992130/n1992150/n1992576/3243547.html,2013.

3.张祥.浅析国家审计在民主法治建设中的作用及路径[EB/OL]http://www.audit.gov.cn/n1992130/n1992150/n1992576/3102282.html,2012.

4.冯均科.新时期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路径选择[J].审计文摘,2014,(4).

5.彭洁.从民主法治发展对审计的要求看审计业务公开[J].中国审计,2013,(22).

6.杨亚军.国家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路径研讨会综述[J].审计文摘,2014,(4).

7.高鹏.试论我国审计法律制度的立法完善[DB/OL].http://www.studa.net/sifazhidu/061204/14255937.html,2006

作者:麦烷君

审计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论文 篇3:

绿色政府建设的模型构建

【摘要】绿色政府建设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技术的系统工程,需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中心,以绿色崛起为目标的宏观治理模式。微观层面的绿色政府建设,既涉及到绿色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涉及到绿色政府的职能运作,为此文章构建了政府绿色职能的内部化模型和社会化模型,构建了绿色政府建设的整体模型,并系统地展示了绿色政府建设的内容和过程。

【关键词】绿色政府 政府治理 绿色崛起 绿色发展

从国内来看,我国的国情和黑色发展模式造成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已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市场无法解决外部性等污染问题以及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为此,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必须承担起治理污染,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履行绿色政府的职能。实施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必须使人的生活质量得到全面的提高,人类社会和人类代际之间更加公平,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发展更加协调。从国际来看,环境保护在全球的兴起,使环境文化构成了国际政治关系中新的因素;生态政治运动已触及到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人权等各领域,成为各国政府治理变革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近些年,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纷纷推出绿色政府计划,我国的绿色政府建设正是适应这种全球化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

一、绿色政府的内涵

在上述国内国际背景下,我国的绿色政府建设刻不容缓。尽管有些城市,如福州、深圳等地,近几年纷纷提出建立绿色政府的计划。但绿色政府在我国的开展只是停留在点上,未形成面,系统建设绿色政府的工作尚未开展。一方面由于绿色政府还是个模糊的概念,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我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还未根本扭转。所以本文在系统构建绿色政府模型之前先来探讨绿色政府的内涵,这是绿色政府建设的出发点。先来看看两个极其相关的概念,即绿色发展与绿色行政。所谓“绿色发展”,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低度消耗资源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经济体系,保证社会效益与社会公平的社会体系,不断创新,充分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实用技术体系,促进与世界市场紧密联系、更加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平衡的资源环境体系。绿色发展是支撑中国崛起的发展模式,与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被视为第三代发展战略的核心。绿色行政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控制新的污染源产生、控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为保证城市环境质量、工业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管理标准的总称。它规定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环境管理体系的诸要素,适合于任何类型和规模的组织。绿色行政的核心是通过制定科学的、符合生态规律的发展方针、发展战略、发展对策和发展规划,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环境保护有利的管理措施与技术措施,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行政是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目标,对政府等所有组织改善行为具有统一标准的功能。环境管理标准是行政管理部门实现绿色行政的载体和依托,绿色行政是符合环境管理标准和符合现代行政法治要求的全新的依法行政理念。所以综合考虑绿色发展与绿色行政的内涵和绿色政府提出的背景,绿色政府是通过履行绿色行政职能,即通过规范的运作程序、文件化的控制机制、有效的环境战略使政府机构在运行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并给相关方施加良好的影响,从而根本上促进绿色发展和崛起的政府运作模式、政府形态和战略意识。绿色政府是对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的在环境与资源管理领域的体现,是科学发展观在政府机构落实的体现。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二是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三是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四是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这为我国绿色政府的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基本框架。

二、绿色政府建设的宏观模型

从绿色政府的内涵来看,绿色政府建设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技术的系统工程,需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中心,以绿色崛起为目标的治理模式(见图1)。

1、以绿色崛起为目标

绿色发展是一种发展模式、发展战略或发展过程,但绿色崛起是一种姿态,是绿色发展的方向和结果定位。绿色政府治理需要以绿色崛起为目标导向,这样为政府、为全社会提供一种美好愿景激励。有了绿色崛起作为方向和目标,绿色发展的道路会更明确,绿色政府治理更能凝聚人心。

2、以科学发展为中心

科学发展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建设,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科学发展要依靠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进一步要依靠人,因此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因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科学发展的最终归宿。

3、以绿色政府为主体和发动机

绿色政府不仅是政府治理的主体,而且政府作为全社会最大的资源、信息拥有者和影响最广的决策制定者,是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建设绿色社会与文化、发展绿色技术的发动机,担负起推动科学发展,最终实现绿色崛起的重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推动甚至是参与。所以绿色政府的宏观治理应该把建设绿色政府作为切入点,以绿色政府为主体,以此推动各方面的绿色建设。

4、以发展绿色经济作为硬道理

绿色经济的发展是国家崛起的最主要实力保障,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其他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绿化”要落实到绿色经济的发展上来,加快建设绿色GDP核算体系,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发展节能型或非能源密集型的服务业和信息产业,以发展绿色经济,这才是硬道理。

5、以绿色技术作为支撑

在资源稀缺的约束下,一方面要有效利用各类节能技术、环保技术、IT技术、生物技术、新式交通运输技术;另一方面,要充分开发新的资源,尤其是可再生资源。同时,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及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励制度。

6、以绿色社会与文化作为社会基础

绿色政府建设、绿色发展都需要深厚的社会和文化基础,需要广大公众的支持和参与,需要把控制人口数量和提供人的素质作为绿色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还需要做到:环境和资源信息公开透明,加强包括公众和媒体在内的社会监督力量;培育绿色环保团体等非盈利性机构参与治理和监督能力;在全社会提倡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培养节俭的消费观;通过公益广告、社区、学校教育等多种渠道进行公众环保意识、危机意识和国情教育;确保公民环境参与与知情权,鼓励公民参与环保。

三、绿色政府建设的微观模型

微观层面的绿色政府建设,既涉及到绿色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相关法律政策的完善、政府绿色文化和绿色审计体系的建设;也涉及到绿色政府的职能运作,包括政府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内部运营及管理、对企业和公众行使的绿色职能。绿色基础设施是政府绿色职能运作的平台,是绿色政府的辅助流程,政府的绿色职能运作是绿色政府的主要流程,如同波特的价值链一样,共同推动绿色政府的建设(见图2)。

1、绿色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

(1)环保法律与政策。环境保护的法律与政策、资源利用的长远规划是政府绿色职能运作的基本依据。但是当前的环保法律政策与资源利用规划多数停留在定性描述的原则性或指导性意见,不够全面系统、深入细致,尤其是不够量化、弹性大,使得本来执法和监管力度不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政策更是难以操作和落实。因此需要大力健全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立法、执法、监管三位一体的体制。

(2)政府绿色文化建设。政府文化是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物中价值观、行为观、工作效率与作风的综合体现,政府行为受政府行政文化的支配和制约。政府绿色文化建设旨在通过塑造适应政府自身发展需要、为大部分政府官员认同的“绿色”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官员的价值取向,规范政府官员行为,使政府改进工作方式,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实现行政管理现代化、科学化、民主化及公开化。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日益尖锐必将要求政府文化建设绿色化,从理念上指导政府行为绿色化。对政府绿色文化有较大影响作用的因素有:政府服务意识、环保意识、法制意识及民主意识。

(3)政府绿色审计体系建设。第一,环境管理体系审计。环境管理体系审计就是对设施、过程或现场的评估,以确定它们是否与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相符合。审计标准包括:ISO14001与政府部门根据ISO14001的要求编制的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其他相关环境管理体系文件(是政府部门的内部环境管理法规),以及适用于政府部门的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考核政府对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守)。环境管理体系审计包括内审和外审。内审由政府部门内部的审计小组执行,外审由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审计师执行。外审分为三个阶段(见图3)。准备阶段主要完成文件预审、审计计划的编制、审计小组的组建、检查表的编写等工作;现场审计是审计员寻找客观证据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编写不符合报告;在现场审核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完成审计报告,并且对不符合项目进行跟踪。第二,绿色职责、政策与职能的审计。政府环境职责审计是审查政府部门环境职责的履行情况,目的主要是了解自身环境职责的识别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没有被识别的环境职责;对自身的环境职责的履行情况进行了解,消除自身环境职责的薄弱环节。绿色政府政策审计是由专业人员审查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审查。也就是要考虑政府政策给环境造成的后果,包括:政府政策是否消耗自然资源、是否产生废弃物或者污染、是否导致气候的改变,等等。绿色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就是确保环境政策、项目和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做到经济有效、富有成果。主要包括:保证运用与环境相关的指标,合理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绩效情况;保证环境项目得到了经济有效的实施并符合政府的有关政策;保证政府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在其承担的环境义务中都是经济有效的。政府环境绩效分为政府活动的环境绩效和政府政策间接的环境绩效两方面。购买审计是对所有与购买商品和服务相关的组织、政策和行为的环境影响进行审查,以确定政府在采购过程中是否遵循了绿色采购的原则。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针对政府部门购买产品的生产商的环境管理状况进行的审计,二是针对购买的产品的环境特性进行的审计。

2、政府的绿色职能的内化

(1)环境管理体系的内容与实施过程。政府环境管理体系的内容见图4。政府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过程遵循PDCA(即Plan,Do,Check,Action四个单词首字母合写)循环,即由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等步骤构成的不断循环提升的过程。对政府环境管理体系的审计通常采用外审的方式,由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审计师执行,一般分三个阶段,见图3左部分。准备阶段主要完成文件预审、审计计划的编制、审计小组的组建、检查表的编写等工作;现场审计是审计员寻找客观证据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编写不符合报告;在现场审核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完成审计报告,并且对不符合项目进行跟踪。

(2)政府内部运营及管理。首先,切实调整发展战略,摈弃先污染后治理的黑色发展;从组织结构上确保环境与资源管理部门的权利和职责。其次,转变政府职能:淡化经济增长指标,做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推进环保问责制度法制化,做有错必纠的责任政府。再次,从政府自身“绿化”做起,改善内部运营及管理。包括:绿色采购、绿色投资与招商;政策体系与规划的绿色化;日常工作消费的绿色化;强化政府的环境业绩指标等(见图4)。

3、政府绿色职能的社会化

绿色职能的社会化指政府通过加强对企业和公众这两大社会主体的绿色行为的引导和监管,从而实现政府绿色职能的外部化,奠定绿色职能的社会基础。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公众是社会运行的基础,两者都是资源的最大消耗者,也是最主要的环境污染源,因此政府行使对企业和公众的绿色职能无论在战略上还是战术上变得尤为关键。

(1)对企业行使的绿色职能。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的环保立法、执法和监管,另一方面要为企业的绿色行为做好信息支持、项目扶持和物质激励等多种鼓励措施(见图5)。

(2)对公众行使的绿色职能。政府要尊重公民环境信息知情权,做公开透明的信用政府和责任型政府,包括:鼓励公众和媒体广泛参与环保和披露各类环保信息;提倡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通过社区、学校和公共媒体的教育和宣传增加公民的环保意识与监督力度(见图6)。

四、总结

综合全文,绿色政府是通过履行绿色行政职能,最终促进绿色发展和崛起的政府运作模式、政府形态和战略意识,是对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的在环境与资源管理领域的体现,是科学发展观在政府机构落实的体现。因此绿色政府建设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技术的系统工程,绿色政府建设需要全面而又深刻的社会变革:以绿色崛起为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中心,以绿色政府为主体和发动机,以发展绿色经济作为硬道理,以绿色技术作为支撑,以绿色社会与文化作为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中国走向21世纪[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2] 刘铮、雷志松:绿色行政的定位、价值及其实施路径[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3] 刘家明:绿色崛起模式下的绿色政府宏观治理框架[J].嘉应学院学报,2008(5).

[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7.

[5] 王习元、陆根法、袁增伟:我国绿色政府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05(6).

作者:刘家明

上一篇:股权投资成本处理分析论文下一篇:家庭投资理财行为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