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项目管理论文

2022-04-2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不含厦门、深圳)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为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使用管理,保障资金安全、高效运行,根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实施情况和政策落实情况,我部重新修订了《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现代农业项目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现代农业项目管理论文 篇1:

农村土地整治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关系

摘要笔者分析了当前农村土地整治现状,认为农村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土地经营者参与不够,现代农业市场需求与土地整治目标不一致,土地整治工程内容和设计标准不高,并且未实质性触及土地权属调整。鉴于此,笔者建议以土地整治为抓手,使土地整治工程走出困境,主张建立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建设主体的土地整治管理体系,加大土地整治工程的单位面积投资力度,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目标,强化土地权属调整。研究旨在通过农村土地整治措施建立现代农业园区,为周边现代农业发展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治;现代农业园区;土地权属

A

Key words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Land property

近年来,农村土地整治以补充耕地和提高耕地质量为目标,大力开展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灌溉排水工程及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持工程等,这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业基础设施长期的薄弱局面,使耕地数量与质量双升,保障了区域粮食安全。但随着土地整治的进一步开展和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当前农民关注的已不是温饱问题,而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所以,现代农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农业发展的趋势,是当前农民关注的焦点。由于当前农村土地整治项目重点是以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为主要目标,而非利于土地高效利用和产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脱节[1]。故笔者在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整治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研究农村土地整治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之间的关系,旨在通过农村土地整治措施建立现代农业园区,为周边现代农业发展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

1 当前农村土地整治的现状及问题

1.1工程全过程以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为主导,土地经营者参与不够理论上,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可以有效保护耕地,盘活存量土地,提升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在实践中,土地整治项目从立项、规划、设计、建设及验收过程,政府及国土部门都处于主导地位,过分追求耕地数量指标,只顾整治,忽略民众意见及项目后续的经营与管理,形成“治标不治本”的整治模式。另外,政府主导型或行政嵌入式的农村土地整治忽略了“土地-农业-农民”三者的关系。原本土地整治项目应根据农民需求及农业市场发展趋势来综合整治,但目前的土地整治项目大多抛开农民意见,忽视农业市场发展,缺乏乡镇政府、信访、农业部门的参与配合,国土部门唱“独台戏”,单兵作战,大量资金投入到使用者并不急切关注的工程[2]。

同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涣散导致了土地经营者参与性不够,农民的意见起不到实际作用。由于传统农业收入低,农业收入在农民全部收入中的比重逐年降低,出现了以外出打工为主业的“农业工人”,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成为常态。调查表明,一些地方劳动力外出占总劳动力的60%~70%,在家务农的仅占30%~40%。在农村外出人口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总数的86.3%,农村形成了“九九三八六一部队” (即老人、妇女和儿童)。土地经营者的主体缺位,留守的青年农户也对土地整治的目的、方向、权属调整方案等缺乏了解,导致部分工程设计不切合实际要求,建设的随意性较大。

1.2现代农业市场需求与土地整治目标不一致当前的土地整治是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战略目标开展基本农田建设,提高耕地数量与质量。据不完全统计,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国家共投资1万多亿元用于土地整治工程,共整治农业耕地约800万hm2。《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计划完成2 666.7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总投资约6 000亿元,每公顷投资22 500元,其整治投资量大,但整治规模广而散,投资力度不够,整治粗糙,项目数目分散过多致使监管不到位,验收走形式,导致整治前后的生产方式、生产效率、生产效益基本不变,因而农民对当前的土地整治工程漠不关心。然而,现代农业是以农民增收致富,农民生产条件、生活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或者提高为重要目标,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园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逐步走上生产方式园区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居民环境社区化的“三化”道路。例如,近年来,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共引进、推广国内外名优动植物良种1 600多种,推广农业实用技术1 000余项,示范推广农作物良种面积近1 333万hm2。在全国20个省(市)不同生态类型地区建立了108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示范点1 285个。受益农民5 264.5万人,年均产生经济效益120多亿元,农民逐步走向增收致富的道路,生活、生产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变。显而易见,目前的农村土地整治措施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农村土地整治目标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脱节。

1.3土地整治工程内容和设计标准不高,脱离农户实际需求当前的土地整治工程内容单一,没有针对市场发展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仍然按部就班地推行土地平整、道路工程、灌溉排水工程等大田农业,没有深入了解当前农民意愿,缺乏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建设,脱离农户实际需求。土地整治工程的设计标准不高,只按通用标准进行整治,千篇一律,没有结合当地民意与农业市场需求,土地整治中“重数量、轻质量;重面积,轻效益;重耕地,轻农民”的问题突出[3]。另外,负责土地整治项目的政府部门一般委托设计单位来完成项目,但其常年做项目设计,编制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大部分土地整治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都是套用以前的报告,只有数据改动,忽略了项目区的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土地利用现状、新增耕地潜力及水资源平衡等的论证分析。

当下农民对土地整治的要求是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亩均产出量,增加收益。目前的土地整治设计标准不高对农民缺乏诱导力,农民对目前的土地整治工程失去信心。如由于土地整治后的水田标准不高,种植667 m2水稻,从3月育苗到9月收割历时6个多月,按最高亩产600 kg,最多可收入1 400元,扣除种子、化肥、农药、机耕、机收等费用900元,667 m2纯收入500元左右。一个壮劳动力最多可经营3 335 m2,6个月的辛苦劳动只能收入2 500元,如遇自然灾害和病虫发生,收入就不得而知了;而若外出务工6个月最低可收入1万元,这一比较结果显而易见,农民宁愿在外务工也不愿在家务农,放弃了种植庄稼,使整治后的土地闲置甚至撂荒。

1.4土地整治工程未实质性触及土地权属调整当前的土地整治工程要使土地达到高效合理利用,必须涉及田块归并和土地权属调整问题,但是现阶段部分宗地权属主体多元化、权属不清,土地整治过程中应请求相关部门进行协调,重新确认权属关系。这个过程极其繁琐,处理不好就会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4]。再加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耕地承包权长期不变的政策,项目区基本都为承包地,所以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土地权属调整很难实施。另外,如果土地整治设计标准不高,整治前后土壤肥力、交通设施、配套设施差别不大,农民的积极性则不高,不愿进行土地权属调整。当前的土地整治工程未实质性触及土地权属调整,整治前土地零散,整治后权属零散,在很多地方出现“一年种、二年荒、三年回到老模样”的现象。

2促进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建议

现代农业园区的建立不仅能促进城乡统筹规划,而且能缓解当前的“三农”问题,使土地整治工程走出困境。针对当前农村土地整治的现状及问题,以土地整治为抓手,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建议。

2.1建立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建设主体的土地整治管理体系,促进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的形成

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过程中,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发挥当地农民的积极作用,鼓励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新型农民合作社等主体参与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和管理。农民与政府可以在建设初期联合整治,逐步走向以农民集体组织形式为主体的管理体系,实现“交钥匙”工程。另外,农村新型经营组织作为主体进行项目申报,脱离政府部门的主导,紧密将土地整治与农业、林业、水利部门积极配合,按照意愿自行建设或委托专业公司建设,整个过程国土资源部门可起到审查和监管作用,逐步形成“国土搭台、部门联动、农民主体、社会参与、政府监管”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机制[5]。

2.2土地整治工程应缩小整治规模,加大单位面积投资力度,打造精品示范工程土地整治工程应定位于发展现代农业,以现代农业为支撑发展当前及今后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国土资源部门对土地整治项目的立项应严守把关,确保项目质量,控制项目数量,缩小投资规模,加大单位面积投资力度,打造精品示范工程,以经济效应刺激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应以“总体规划,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刺激带动”为目标,先做骨干工程,由粗到细,由小到大,分步逐级完成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整体规划布局,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选取中心地带投资建设示范工程,以局部带动全局,以效益带动热情,促使农户自发集资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大力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土地整治。

2.3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要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目标现代农业园区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对周边区域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土地整治工程应遵循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及当前农民意愿,以推进先进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休闲生态农业园区为目标,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针对不同的项目区应做出相应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适时调整,避免工程类型单调,建立多元化现代农业园区。诸如,根据实际环境建立的鱼塘园区,不仅可以养殖鱼苗和鱼肉销售,而且可以通过土地整治工程打造一个休闲垂钓的环境;建立的油菜园区不仅用来销售油菜,也可整体规划油菜的布局,配套旅游观光设施,吸引群众观赏油菜。此外,当前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应以大型农场和家庭农场为主流,引领和带动现代农业发展[6]。

大型农场的建立要紧密结合农户意见,量身裁衣,避免户主对大型农场的“二次整治”。另外,要注重其规模化经营和科学化管理,可借鉴企业化管理制度,制定企业化农场管理模式。例如,通过土地整治工程建立的河北高阳县某大型农场,分析了实际的农场规模大小、当地生产力水平及农产品市场情况,管理上采用企业化管理,公司决策权在董事会,具体工作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由于该农场适度的规模经营和科学的企业化管理,其土地承包规模不断扩大,起到大型农场的标杆作用,刺激带动了周边区域农场的快速发展,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家庭农场必须实施适度规模经营,既要避免规模小而无效,又要防治规模大而不精。因家庭农场的主力是家庭成员,如果地块过小或边角多、高低不一,农耕机具难以进入,水利条件不便利,则会耗时费力,效益差。但通过土地整治工程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完善道路、林网、沟渠配套设施,可建立适宜农业发展的家庭农场。另外,家庭农场设计应该具有相对封闭性,以便独立管理。通过在家庭农场周边栽种双层防护林,每个家庭农场成为一个整体,运营不受其他农场的影响,并在不同的家庭农场之间修建道路,完善家庭农场片区的道路交通设施。例如,密云县的周末农场通过土地整治工程,依据农场规模进行规划设计,把农场中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餐饮、“农家乐”、蔬菜配送等产业构建成为相互依存、互为资源的循环封闭系统,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循环农业产业模式的绿色家庭农场[7]。

2.4强化土地权属调整,为土地整治工程实质性布局奠定基础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程中,通过土地权属调整,项目可以实现根据已确定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规划和生产要求进行布局和建设,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土地权属调整最直接的措施就是加快土地流转,而土地流转不得实施强迫命令,要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可对农村土地进行分等定级,对农村土地估价等,以使土地在同等条件下进行流转,并鼓励和支持园区内农民以承包土地出租、转包、转让、入股、互换等方式参与园区土地规模经营。另外,应做好整治前土地调查与确权登记工作,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要认真编制土地权属调整方案,且方案应当征得涉及调整的土地权利人的同意,整治后进行土地权属分配,为土地整治工程实质性布局奠定基础。

3结语

现代农业园区的建立不仅能促进城乡统筹规划,而且能解决当前“三农”问题,使土地整治工程走出当前的困境。通过研究农村土地整治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之间的关系,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建议:建立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建设主体的土地整治管理体系,促进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的形成;土地整治工程应缩小整治规模,加大单位面积投资力度,打造精品示范工程;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要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目标;强化土地权属调整,为土地整治工程实质性布局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宋佃星,延军平,李双双.基于土地整治的三门峡库区(华阴段)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1):50-54.

[2] 罗林涛.农村土地整治如何为现代农业效力[J].中国土地,2011(12):43-45.

[3] 胡巍巍.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理论的初步探讨[D].开封:河南大学,2002.

[4] 高向瑞.农民参与下的农村土地整治工程项目管理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3.

[5] 颜鹏飞,王永慧,李泽兴.土地整治的合理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J/OL].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05-09].http://www.docin.com/p_990374603.html.

[6] 李晨,高向军,张晓燕,等.土地整治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4):111-114.

[7]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整治权属管理的通知[J].国土资源通讯,2012(14):33-34.

作者:李鹏 罗林涛 时吉贺

现代农业项目管理论文 篇2:

关于印发《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不含厦门、深圳)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使用管理,保障资金安全、高效运行,根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实施情况和政策落实情况,我部重新修订了《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根据本通知有关规定,我部颁布的《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1〕68号)和《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考评暂行办法》(财农〔2008〕144号)即行废止。

附件: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财 政 部

2013年1月6日

附件:

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相关政策和财政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是指财政部设立的用于支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部有关直属垦区(以下简称各地),以关系国计民生或者具有区域优势、地方特色等条件的农业主导产业(以下简称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以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各地财政(务)部门应加强与水利、农业、林业及有关涉农部门(或单位,下同)的沟通协作,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以优势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为平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积极整合相关支农资金,统筹用于支持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同时,积极推进机制创新,引导社会各方面增加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投入。

第四条 各地应以优势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区域布局为基础,安排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支持优势主导产业集中开发,推进集约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培育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带和重点生产区域,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引导效应。

第二章 资金分配

第五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分配遵循以下原则:

(一)公正规范,科学合理。公平、合理、规范地分配资金,体现公平与效率;

(二)突出重点,统筹兼顾。集中资金重点支持关键环节,向优势产区倾斜,同时兼顾地区间的平衡;

(三)绩效评价,结果导向。建立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的绩效评价制度,实行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管理机制。

第六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综合考虑粮食产量(产区)、地方财力、绩效评价结果、以前年度资金分配结果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分配。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对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农业部有关直属垦区给予定额补助。

第三章 方案编报与资金下达

第七条 财政部根据年度预算安排、资金分配结果和财政预算执行政策及要求,下达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并明确扶持政策和工作要求等。

补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农业部有关直属垦区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按照部门预算管理程序和要求分别编入兵团预算和农业部部门预算。

第八条 省级财政(务)部门根据财政部下达的预算资金和工作要求,会同有关部门,结合本地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实际,确定扶持的优势主导产业和支持的关键环节,并编制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方案内容包括: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状况、项目建设内容、资金投入情况、资金整合计划、资金具体用途、组织保障措施和项目预期效益等方面。省级财政(务)部门要以正式文件将项目实施方案报财政部备案。

第九条 各地财政(务)部门应当加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预算执行管理,提高预算执行的及时性与有效性,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第十条 除农业部直属垦区外,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不得切块到有关主管部门。

第四章 资金使用管理

第十一条 各地财政(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关系国计民生或者具有区域优势、地方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确定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扶持的立项优势主导产业。要将立项优势主导产业扶持项目落实到具体品种。不得笼统地将粮食、畜禽、水产、林业等综合性行业作为一个立项优势主导产业。

各地应严格控制立项优势主导产业的数量,对立项优势主导产业的扶持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并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推进产业带建设,形成规模效益,确保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第十二条 各地财政(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针对制约立项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薄弱环节,区分轻重缓急,对每项优势主导产业选择一至两个关键环节给予重点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重点支持的关键环节是:

粮食类产业(主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产业):重点支持以农田水利设施为主的农田基础建设;

畜禽类产业(主要包括养猪、养牛、养羊、养鸡等产业):重点支持养殖小区的建设和改造;

水产养殖类产业(主要包括养鱼、养虾蟹贝等产业):重点支持养殖池塘建设和改造;

水果类产业(主要包括苹果、柑橘等产业):重点支持果园基础设施建设、优质种苗培育及推广;

其他经济作物类产业(主要包括木本油料、蔬菜、茶叶、甘蔗、花卉等产业):重点支持种植基地建设、优质种苗培育及推广。

各地财政(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具体确定年度所支持的关键环节。

第十三条 各地财政(务)部门对农民等项目受益主体给予直接补助的,应主要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形式,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提高项目实施效果。

第十四条 各地财政(务)部门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应当遵循以农民为受益主体的原则。对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的农业生产环节,鼓励采取先建后补或者以奖代补方式给予扶持;对农业龙头企业加工环节,如生产设备购置、技术改造升级等方面的扶持,应严格控制,并且原则上只采取贴息的方式。

对单个农业龙头企业支持额度超过一百万元的,应在项目实施方案中单独列示资金的补助方式及资金的具体用途等内容。

第十五条 财政部从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切块分配给省级财政,由省级财政在对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对支农资金整合先进县给予奖励。各地财政(务)部门应因地制宜制定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评价和资金奖励的具体办法,合理确定奖励县的范围、数量和支持额度。奖励资金用于支持先进县发展优势产业,资金具体使用按照本办法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不得用于平衡预算、偿还债务、建造办公场所、建设车间厂房、改善办公条件、购置车辆、购买通讯器材、发放人员工资补贴等与所扶持主导产业发展无关的支出,不得用于建设农民群众不满意、没有推广价值的“示范园区”等形象工程,不得用于项目管理工作经费。

各地财政(务)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另行安排适当的项目管理工作经费。

第十七条 各地财政(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督促项目实施单位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用途安排和使用资金。资金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各地应遵循勤俭办事原则,降低项目工程建设成本,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因此而产生的结余资金在本办法规定用途内继续用于支持优势产业发展,并由省级财政(务)部门审批或备案管理。

第十九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各地应立足本地实际,加强对已建工程项目所形成资产的管理,建立工程项目的管护机制,明确管护要求,落实管护责任,发挥各项资产的最大效益。

第五章 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 财政部建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评价制度。财政部负责对省级财政(务)部门上一年度相关工作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省级财政(务)部门负责对行政区域内项目县(市、区)进行绩效评价,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评价结果,引导项目县(市、区)管好用好资金,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第二十一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应当规范管理,因地制宜推行公示公告制、报账制、政府采购、招投标、工程监理等监管制度,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安全有效。

第二十二条 项目实施方案及资金用途不符合相关规定,又擅自安排使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财政部将责令有关地方进行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将追回有关资金。

第二十三条 各地财政(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弄虚作假或挤占、挪用、滞留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一经查实,应立即责令改正,追回资金,并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对违规违纪使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并造成恶劣影响的项目县(市、区),下一年度不得纳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扶持范围;对该项目县(市、区)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部在安排下一年度资金时,根据违规违纪性质,按其金额的一至三倍予以扣减,并予以通报。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省级财政(务)部门应当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管理细则,并报财政部备案。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3年2月1日起开始施行。财政部2011年5月13日颁布的《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1〕68号)和2008年6月19日颁布的《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考评暂行办法》(财农〔2008〕144号)同时废止。

现代农业项目管理论文 篇3:

关于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离不开政策和资金支持。本文以山东省莱西市为研究个案,首先介绍莱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然后分析国家现行财政支农政策对发展现代农业的不足之处,最后提出财政支持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财政支持;现代农业;莱西个案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十八大报告要求,“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近年来,莱西市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充分发挥产业化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优质、高效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一、莱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一)近几年莱西现代农业取得的成效

莱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市,总面积1522平方公里,人口72.2万,主要种植农作物小麦、玉米、花生,有“青岛粮仓”和“青岛后花园”之美誉。它位于山东半岛几何中心,居于连接青岛、烟台、威海和潍坊等胶东经济重镇的枢纽地位,是青岛市的北部门户。2012年1月,青岛莱西市入选农业部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这一年,莱西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87亿元,同比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13623元,同比增长13.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177元。莱西现代农业到底取得哪些成就呢?

1.大力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小麦、玉米、花生单产均实现了大幅提高,被评为全省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

2.设施蔬菜发展迅速,全市设施栽培面积达到21.8万亩,其中新建蔬菜设施小区50多个;

3.果园更新换代步伐不断加快,改造建设标准果园1.5万亩,新发展苹果新模式栽培示范园1500亩,在河头店镇规划建设了300亩的青岛市现代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

4.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建设标准化基地53处、面积50多万亩,获得各类农产品认证88个,成功创建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1229家,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6.6万亩,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51家,被评为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二)莱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目标

按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莱西市农业发展定位为“都市型现代农业”,探索发展以“好吃”的优质农业、“好看”的景观农业、“好玩”的观光休闲农业、“好销”的市场化农业和“好价”的效益型农业等“五个好”为特征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的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划期内建设发展“一条现代农业聚集带、一个核心示范园、三个优势产业规模种植区、九处特色农业镇、二十处标准化基地”,重点发展七个主导产业,将莱西建设成为青岛市蔬果园。使之成为青岛市和山东省现代农业的示范带动区,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先导区,山东半岛现代高效农业和优质农产品重要的供应基地,同沿海其他发达县市一起引领我国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1.一条现代农业聚集带:以大沽河为轴心,沿大沽河两岸规划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园、休闲观光园,充分发挥大沽河文化底蕴,打造一条现代农业聚集带。

2.一个核心示范园:包括店埠镇全部和日庄镇、夏格庄镇的一部分,耕地面积约20万亩,拟重点建设“一带、两心、六个功能区”。“一带”:即大沽河观光旅游产业带;“两心”:(1)青岛·店埠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2)店埠硅谷农业科研孵化中心。六个功能区:按照核心示范园主导产业发展,将核心区分为优质粮油生产功能区、设施蔬菜高效生产功能区、标准化水果生产功能区、生态养殖功能区、休闲观光功能区、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6个功能区。

3.三个10万亩优势产业规模种植区:10万亩粮食高产创建规模种植区;10万亩优质甜瓜规模种植区;10万亩新模式苹果规模种植区。

4.九处特色农业镇:包括店埠蔬菜特色镇、日庄蔬菜特色镇、沽河葡萄特色镇、马连庄甜瓜特色镇、姜山湿地观光旅游镇、南墅林业生态镇、夏格庄奶牛养殖特色镇、水集休闲旅游特色镇、沽河农产品加工特色镇。

5.二十处标准化基地:包括6处优质高效蔬菜标准化基地、7处优质高效果品标准园、5处畜牧业标准化养殖基地和大青山、宫山2处万亩林业标准化基地。

6.重点发展七个主导产业:粮食、油料、果品、蔬菜、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和物流、生态旅游与农业休闲观光。形成基础性产业、优质高效产业和新兴产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二、国家现行财政支农政策对发展现代农业的不足之处

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莱西市委、政府紧抓机遇,积极争取一些政策和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户种粮积极性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政策难配套、投入不足、资金分散等难题急需解决。具体而言:

1.财政支农投入仍然相对偏低,受资金规模、产业规模等因素制约,我市基础产业难以做大做强。

2.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偏重农田水利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其它软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3.多年来,财政资金掌握在财政、农业、畜牧、水务等多个部门,财政支农资金没有形成合力,难以发挥资金统筹效益。

4.财政支农项目资金要求地方配套,因受财力限制,我市是“吃饭”财政,严重制约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

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也是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农业是第一产业,也是基础性产业。但就产业而言,它与其它非农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弱势,不但点多、线长,而且短期效益不明显,任何时候都需要政府强大支持力度和保护力度。要确保财政支农投入优先增长、稳定增长的政策充分落实到位,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围绕现代农业特性,结合县域农业的实际,突出财政支农重点

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支农投入要突出以下几个重点:一是要突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重点抓好水、电、路的建设及改造和耕地质量的提升,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要突出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投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三是要突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提升农口部门社会化服务能力,以适应农业产业对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的需要;四是要突出优势农产品良种栽培、精深加工、贮运技术研究推广投入,推进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五是要突出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基地建设投入,充分发挥我市生态环境优势,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

(三)针对发展现代农业不同对象和环节,优化财政支农政策

财政项目资金作为政府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手段,要根据不同的支持对象和环节,采用不同的支持方式,才能达到政策效果:一是加大财政无偿投入,在产业化经营中的纯公益部分,属于公共财政履行职能的范围,财政应无偿地投入。如农产品基地的基础设施包括水利工程、机耕道路等。对于龙头企业开发引进推广良种和新技术,培训和指导农民,开展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引进推广应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储藏、保鲜等技术,申报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培育产品品牌、提供食品安全服务,开展市场信息服务、建立营销网络、举办产品宣传推广活动等,财政可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进行支持。

(四)创新财政投入引导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采取税收、贴息、利率、保险、担保基金、农业贷款补助等形式,吸引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投入农业;积极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筹资投劳,形成以国家公共财政稳定增长机制为主,包括农业信贷资金的保障机制、农民增加投入的激励机制、工商资本投入的导引机制、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运行机制、境外资本进入农业的疏通机制在内的长效机制。同时,还要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保险,建立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实行科学的投资管理,加大地方水利建设基金、造地改田资金和农业土地开发资金等政府性基金的筹集力度。鼓励有责任感的企业和先富起来的农民企业家通过“一企一村”结对帮扶的方式,为现代农业的建设出资出力。

(五)完善农民补贴机制,建立更为合理的补贴制度

一是将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予以合并,并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逐年提高补助标准。二是以农业生产大户、生产专业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补贴的重点,除常规性补贴外,努力增加专项补贴。三是不断增加惠及全体农民的补贴种类,包括良种补贴、重大动物疫病补贴、科技示范和标准化生产补贴、农业生态保护补贴、农民科技培训和转移劳动力培训补贴、农业保险补贴、产业结构调整补贴等。四是改进补贴的发放方式,对连续性补贴可以采取核定后一定三年进行发放,实行一卡通发放,提高发放效率。

(六)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完善财政投入机制

随着支农资金的不断增加,应对同一类属的支农资金要进行合并管理、统筹安排。首先在财政部门内部,对涉及现代标准农田及配套建设的资金相对归口管理,予以统筹安排,按照制定的规划进行审批立项和资金拨付,避免因多头管理导致项目交叉重复。其次从当前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看,资金的整合最终要靠部门和机构的整合,对涉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性质的投资项目归并到一个主管部门实行专业化管理,可以直属于政府,也可以直属于财政部门,以履行政府对农业的投资职能。

(七)积极参与项目管理,提高财政投资效益

根据财政改革的方向,由于支农资金的政策性、敏感性强,财政部门应当主动参与、关口前移、积极协调,与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沟通,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一是开展竞争立项。对于一些没有特定扶持对象、面向全社会的项目可以组织在一定范围内竞争立项,对投资额度较大、涉及面较广的项目由第三方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按照效率优先、条件优先的原则予以立项扶持。二是开展跟踪管理。支农项目立项后,定期开展中期检查,采取抽查的方式,对资金下拨和使用、工程管理程序的规范性、工程质量和进度、项目效益等进行跟踪,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三是参与项目验收。对竣工项目的任务完成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派员进行检查验收,开展整体评价,根据项目的绩效情况,为今后工作提供参考意见,促进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九鼎辉煌旅游发展研究院共同编制.青岛莱西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Z].2012,6.

[2]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3年12月31日).

作者:吴太友

上一篇:大树移植技术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办公信息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