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园艺工程现代化管理论文

2022-04-27

摘要:在当今科学技术的相当性水平不断有效提升的影响情况下,农业的不断快速发展逐步加快了当今现代化进程,在核心组成上来看园艺工程是现代农业上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业园艺工程现代化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业园艺工程现代化管理论文 篇1: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问题研究

摘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有其自身基本特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也有其独特内涵。目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因此,必须采取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等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农业 特色农业 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道路

Chinese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path question research

Li Yuejun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党中央准确分析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全面把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农业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科学选择。

1.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1.1 市场化程度日趋成熟。市场经济体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基础。在这一时期,产品生产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自给,而在于为市场提供商品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农业从生产成果到手段普遍商品化,除了农业最终产品即各种农产品外,各种中间产品、劳务和消费品以及其它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各种农业机械、化学肥料、农用化学品、良种及兽医服务等,都进入农业交换领域,甚至农民的生活消费也普遍成为商品性消费,农产品商品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农业打破了内部物质循环的局限性进而实现物质的开放式循环,从自给农业发展为市场化农业。

1.2 工业装备普遍采用。工业装备是现代农业的硬件支撑。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逐步由播种机、脱粒机、饲草收割机、水利灌溉设备等现代机械取代人力畜力及手工工具。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拖拉机和配套农具广泛使用,欧美的发达国家先后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联合化。目前,农业机械与计算机、卫星遥感等技术结合,新型材料、节水设备和自动化设备应用于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化、农地园艺化、农业设施化以及交通运输、能源传输、信息通讯等的网络化、现代化成为当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本来是主要的人类传统的职业的农业,从欧洲较富足的国家开始,正在迅速变为一种越来越带科学特征的工业”。

1.3 先进科技广泛应用。先进的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19世纪中叶农业化学技术得到发展,欧洲率先突破只施用有机肥的传统,开始大量使用化肥;20世纪中叶部分国家进行了以杂交玉米、杂交小麦、杂交水稻为主的“绿色革命”;之后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也逐步渗透到农业种质资源、动植物育种、作物栽培、畜禽饲养、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等各个领域,农业科研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农业的可控程度大大提高,出现了“精确农业”等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增产的60%~80%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与科技运用相适应,农业劳动者素质也得到普遍提高,先进的科技不断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正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1.4 产业体系日臻完善。完善的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与现代生产手段、生产技术相适应,农业发展突破了传统的产加销脱节、部门相互割裂、城乡界限明显等局限性,普遍通过农业公司、农业合作社带农户(家庭农场)等生产组织形式,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走向一体化,农业与工业、商业、金融、科技等不同领域相互融合,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业产业链条大大延伸,农产品市场半径大为拓展,逐步形成了农业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格局。

1.5 生态环境受到重视。注重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现代农业以化学物质的使用和能源(主要是石油)的大量消耗为开端,其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带来了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农业发展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重视土、肥、水、药和动力等生产资源投入的节约和使用的高效化,在应用自然科学新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出“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正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趋势。

2.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农村也面临重要的发展时期,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意义重大而深远。第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三农”理论的重大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新时期“三农”理论体系;第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是推进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第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理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第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促进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第五,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展现了用工业化的思维抓好农业,用城镇化的方式建设农村,用现代化的进程转变农民的美好愿景和今后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

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提法,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那么,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其内涵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以来争论较多,其代表性观点有六种:

第一种观点是过程论。他们认为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流通过程的现代化,还包括消费过程的现代化。此外,还包括农村的现代化和农民的现代化。也就是说,农业现代化不是农业领域中的一个方面、单一过程的现代化,而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徐更生,1993;张仲威,1994;马焕喜,1998;梁荣,2000)。

第二种观点是制度论。他们认为农业现代化是由于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扩张而引发的组织制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因此,农业现代化就是最终破除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制度现代化(张叶,1999;王明华,2001)。

第三种观点是配置论。他们从资源配置角度出发,认为农业现代化是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农业现代化是体制系统(主要为产权制度和价格制度)、生产力系统(主要为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农业管理和农业人力资本)和作为保证(农业现代化)的农用生产资料工业及流通体系三大系统的有机统一体(蒋伏心,1996)。

第四种观点是可持续发展论。他们认为农业现代化的完整涵义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和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既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过程(黄国桢,2001)。

第五种观点是转变论。他们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出发,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世界范畴的、历史的和发展的概念,它作为一个动态的、渐进的和阶段性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随着人类认识程度的加深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他们把农业现代化定义为:传统农业通过不断应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生产过程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以实现农业总要素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持续发展的过程,农业现代化即是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的产业部门(顾焕章,1997;牛若峰,2001)。

第六种观点是一体论。他们从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国加人WTO的战略高度出发,认为农业现代化不是在一个封闭状态下的独善其身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国际化和知识经济的武装过程(杜晓君,1995;闵耀良,2001)。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都有一定道理,有助于推动更进一步研究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他们在重新审视中西方农业现代化之后,明确指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道路应根据中国的国情、国力、农情、农力,选择走一条既要重视机械化、化学化和水利化,又要侧重生物技术采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中国有七八亿农民,人均耕地1.41亩,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用工业化的思维抓农业,依靠科技来提升农业,依靠农业机械化来进行规模经营,依靠农业龙头企业来组织高效农业。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可以概括为: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这是在总结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概括许多专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这样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等来提高农业效益。第二,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第三,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国有2.5亿左右农户,广大农村仍属于分散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有效衔接非常困难,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还要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发挥农民合作社的桥梁作用。第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关系重大,解决好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否则。工业化、城镇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难以持续进行。因此,必须把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人、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

3.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近几年来,在一系列惠农政策的作用下,粮食连续增产,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扎实稳步地推进。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正发生着深刻变化,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农业基础薄弱,农业资源和市场约束增强,农业科技还不发达,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许多困境扣制约。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以下五个方面。

3.1 农业基础薄弱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存在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的缺陷,农业生产经营粗放,加上城市倾斜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工业抽吸农业、城市吸吮农村,国家对农业投入不足,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含量低,技术装备水平差,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8和第三产业的1/4左右,农村生态环境不佳。农产品供给处于紧平衡状态,农民积极性受到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2006年,我国耕地有效的灌溉面积为8.48亿亩,仅占总面积的46.41%,每年自然灾害损失的粮食就超过700亿斤。农业基础薄弱,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3.2 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条件日益突出。一是耕地面积持续减少。2006年底,我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人均耕地1.41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二是淡水资源短缺。目前我国人均淡水总资源仅为2100立方米左右,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左右,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北方地区总体上严重缺水;三是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由于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不仅制约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而且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据统计,目前,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4600多万吨,氮肥当季利用率只有30%左右,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的农田面积达1.36亿亩;地膜的大量使用也形成了新的污染源。上述条件的制约,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步。

3.3 农业科技的制约。现代农业是依靠增加大量现代工业装备和物质投入、开放的高效农业系统,以产业化为重要途径。通过多种形式联合起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和商品化,使农业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宽和延伸,农业的链条通过延伸更加完善,这都需要强大的农业科技支撑。但我国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足,科技人员数量不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不够,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据统计,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分别比发达国家约低30和40个百分点。

3.4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不少农产品的生产总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以经济效益来看,仍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如我国谷物、肉类、禽蛋、水果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投入成本过高,如2005年我国每千公顷化肥的使用量高达366.5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分别是日本、美国、法国的1.6倍、3.6倍和6倍,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5 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整体水平偏低的制约。发展现代农业固然必须提高农业的设施和装备水平,但归根到底,还必须依靠现代农民。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整体水平偏低,据调查显示,全国5亿多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2%,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7.3%,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6.87%。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影响新知识的吸收和农业科技的推广,进而影响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4.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4.1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从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启动的。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达国家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上也不同。日本经济学家早见次雄和美国经济学家费农·拉坦在大量的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农业现代化可分为三种模式,即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和西欧模式。

4.1.1 美国模式。美国是一个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农用机械取代人力和畜力,通过扩大单位农场种植面积和经营规模,提高农产品的总产量。

4.1.2 日本模式。日本是一个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缺乏的国家,它们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

4.1.3 西欧模式。代表性国家有法国、德国、英国等;是土地、劳动力比较适中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既重视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科学技术推广应用。

4.2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史表明,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都非常注重立足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我们应该借鉴它们的经验,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现途径。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人力资本积累少,这是我们的国情,因此,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实现途径如下:

4.2.1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农业基础建设既包括深化农业基础地位认识,保障农产品供给,又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还包括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第一,完善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要按照适合国情、着眼长远、逐步增加、健全机制的原则,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不断强化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第二,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狠抓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加大农业机械化推进力度,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第三,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针对农业生产薄弱环节,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第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繁荣农村文化生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大国家扶贫开发力度,更多地将公共资源用于农村,尽快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差距。第五,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坚持和完善以家庭经营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流转市场,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动和适当集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妥善处置乡村债务,全面保障农民工权益。

4.2.2 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约束的“瓶颈”。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是科学发展农业的重要条件,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是粗放型的,大量消耗资源,污染环境,耕地减少,粮食增产更加困难,食品质量安全面临许多问题。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要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目标,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已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条件,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实行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亦即农用地归集体所有,由农户占有、支配、使用并依法处置,并使这些权能商品化、社会化,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适当流动和集中。目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中出现的土地向种田大户、种田能手集中、企业承包农户土地等形式,从制度变迁的绩效看是积极的。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并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必将有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4.2.3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科技进步。要在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国家应采取有力政策措施,免费为农村培养科技人才,提高现有人员的待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发展农业科技过程中,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商品化,实现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作业专业化。

4.2.4 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竞争力。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基本标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要发挥农民的作用,又要依靠政府的支持,还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体,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农民,因此,只有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政府的支持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政府应制定支农、惠农、强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城乡统筹的发展方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通过改革,使得国家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长效机制。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促进法》,加大补贴力度,大力发展农机作业合作社,改善土地耕作质量,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进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此外,还要制定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必将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竞争力。

4.2.5 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现代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固然必须提高农业的设备和武装水平,但归根结底,还必须依靠现代农民。针对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必须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储备人力资本。政府部门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地大规模培训农民,不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范围,构筑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造就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主体。

5.结束语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一只脚已经迈进了现代工业社会,另一只脚还停留在原始的小农经济社会,就像著名经济学家刘福垣在《新发展观宣言》中所说的,中国的2.6亿户农户,现在还处在十分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阶段。因此,在我国广大农村必须进行一场改变小农生产方式的“农业革命”,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制度创新,借鉴日本建立农业特区的经验,鼓励法人企业投资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企业化进程,发展现代农业,符合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我国基本国情。

在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过程中。我们特别需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就要用现代工业取代小农生产,从而使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工人化。其次,要防止投入的盲目性,有的放矢,一定要建立农业投入的监督体系。再者,要防止不问实际情况地搞一刀切。具备条件的农村,先行探索,总结经验。最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农业现代化大局。要有科学的规划和统筹,这是战略问题,要以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为基本原则,这是战术问题。

总之,只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着力强化现代农业的政策支撑、科技支撑、设施装备支撑、人才支撑、服务支撑和体制机制支撑,拓展农业功能,深化结构调整,构建和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提高农业效益,就会走出一条保障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作者:李跃军

农业园艺工程现代化管理论文 篇2:

园艺工程与现代农业的相关性问题探析

摘 要:在当今科学技术的相当性水平不断有效提升的影响情况下,农业的不断快速发展逐步加快了当今现代化进程,在核心组成上来看园艺工程是现代农业上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现代园艺从业者必须清楚的认识到,现代农业不再是简单的作物播种、收割等工作,要想建设现代化农业必须要有大农业、大园艺格局,做好农业发展中相关园艺产业的建设和创新,加大涉农项目整合实施力度,实现农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明确产业方向,打造生态农业综合体。

关键词:园艺工程;现代农业;问题探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园艺工程技术含量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已成为国内农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园艺工程的发展,全面改善园艺工程将有助于加速国内现代农业的进程。

一、现代农业与园艺工程之间的重要联系

科技的发展带动了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发展,农业结构的实时调整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园艺工程的不断的附加值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有效发展,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会对园艺工程的相应也会逐渐的增长,也在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有效发展,总的来说,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进程逐步促进了现代园艺工程的有效发展,从现在的角度两者相互联系的。这表明两者之间的关联可以解释为非常紧密。随着中国农业结构的不断地实时调整,农业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伴随着这种现状,中央政府曾经提出要把重点放在现代家庭种植技术的发展上,而园艺工程则对此加以技术处理,园艺工程与现代农业正在相互促进、相互依靠的关系。

二、现实园艺工程对现代农业发展上的重要影响

在我国政策的影响和人们生活需求的影响下,再加上现代农业技术与园艺业务的继续发展,基于相应技术支持的园艺业务也影响了农业现代化,二者相辅相成。园艺生产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支持设施是园艺工程发展的基础,园艺工程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应用将极大地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发展体系的有效动力。为了实现良好的农业发展结构,园艺工程的发展依赖于农产品栽培技术及其配套设施,在这种情况下,将园艺工程应用于现代农业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和调整农业发展的结构。受园艺工程和其他相关技术的启发,某些园艺工程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

三、园艺工程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现有的科技水平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的园艺技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为了满足当前对农业发展的需求,有必要积极获取发达国家的先进农业技术。无论是耕作技术还是辅助设施,目前中国的园艺项目还不够完善,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生产标准。关于当前的农业栽培技术,相关的园艺工程已经做出了许多支持举措,但是在作物的栽培和管理方面仍然缺乏扎实的实践经验。大多数种植者继续保持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技术,而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标准和一套完整的管理标准以及技术措施。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园艺技术还不够发达,尚无完善的园艺发展体系,中国的实际情况与其他国家的园艺工程技术存在很大的分歧和矛盾,往往不能适应实际应用。在当今的园艺工程中,无论支持什么设施,这是一种没有根据现代农业发展标准进行改进和更新的栽培技术。在耕作技术方面,尽管有相关的技术支持,传统耕作经验在作物管理中的应用,一套完整的管理技能以及相应的当今国内农作物的高水平生产,许多园艺项目仍缺乏管理标准。但是,考虑到整体情况,仅某些地区目前的作物单产量仍然不理想。目前,中国的农业生产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但是仍然有许多地区尚未达到平均水平,从农业发展的整体来看,首先需要系统地获取当地地形参数,科学地选择种子,并根据当地情况调整技术。此外,要结合园艺工程的突出特点,加强科研开发,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人才水平,不断优化和培训园艺工程的发展。

(二)现代农业未曾形成良好的规模化发展

目前,我国的园艺工程在发展上依然存在很多不足,由于有许多自营的园艺企业,许多农业园艺种植者是自愿成立的,这种生产方法存在就会许多问题。没有健全的农业管理机制,就难以实现园艺工程的科学管理。由于管理方法不够科学,存在一定的问题,生产经营中的资源浪费阻碍了园艺工程的健康稳定发展。国内园艺工程占有很大的区域优势,但这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综合发展的需要,如今国内园艺工程的大规模发展尚未形成,关键在于简化农作物类型,塑料薄膜和塑料温室是农作物生长的主要来源。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有大量的农舍和园区,基本上是自愿性的管理方法,管理方法还不够完善,生产模式还不够完善,全球市场缺乏强大的竞争力有助于国内园艺项目的发展。此外,由于缺乏健全的农业和园艺管理机制,以及相对规范和系统的总体结构,由于盲目选择,难以实现园艺工程的科学管理。造成大量资源浪费,阻碍了园艺工程的稳定健康发展。因此,在经济利益的影响下,很难形成大规模的园艺项目。这将导致不令人满意的经济利益,同时,经济利益将阻碍园艺项目的发展规模并形成联合关系。

園艺工程是现代农业中相对较大的部分,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确保了越来越多的园艺工程类型。当今的家庭园艺项目涵盖了许多内容和方面,例如种植管理,品种管理,在材料、机械、建筑等方面,园艺工程的综合水平和园艺设施的自动化水平也反映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园艺工程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当然,园艺工程的综合科学技术含量直接影响到现代农业规模和产业结构。为此,有必要着力提高园艺工程的科学技术管理能力,并根据实际情况扩大园艺工程的产业规模,以确保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晶.关于现代农业中园艺工程发展的相关思考[J].山西农经,2020(17):133-134.

[2]李建萍,刘耀,唐玉强,杨正明.关于现代农业中园艺工程发展的相关思考[J].上海农业科技,2019(01):9-10+14.

[3]蒋新红,龙四.浅析现代生物技术在果树上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8(24):25-26.

[4]吴国民.基于园艺工程与现代农业的相关性问题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8(19):172.

[5]司振华.园艺工程与现代农业的相关性问题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05):129+131.

作者:李自君

农业园艺工程现代化管理论文 篇3:

设施农机具多样化带来的思考

[摘 要] 设施农业是为园艺、畜牧、水产等农产品商品化各阶段提供最适宜环境和条件,以摆脱自然环境和传统生产条件的束缚,获得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农产品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技术装备化、过程科学化、方式集约化、管理现代化的特点。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 设施农业;设施农机具;知行合一能力;农机服务产业化

绪 论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机化发展靠科技,科技应用靠推广。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耕作制度和经济条件,探索适宜的农机化技术路线,推广先进适用的机具装备,推进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农机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腾冲县委、县政府加大对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政策保障和投入力度,结合县域北、中、南区域实际,适时、适地组织开展推广农业机械化烟叶种植演示会(如图1、图2)。

腾冲县农业部门加大体系建设,加强部门联合与协作,强化“农、科、教”有机结合,多机型、多机具、多层次、多角度联合演示(如图3、4、5、6、7、8、9、10、11),提升农机化技术推广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以提升设施农业装备水平为抓手,促进设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保障设施农业在良性发展的基础上速度、规模、效益、竟争力持续提高,加快我国设施农业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进程。加强农机化新技术的示验示范推广,作为中国唯一农机行业上市公司四川吉峰公司下设分公司之一德宏聚力农机公司腾冲分公司,2002年入驻腾冲以来,深入腾冲县18个乡镇的田间地块试范推广,至2011年共举办各种现场演示会100多次,销售各种农机具25000多台套,深受群众欢迎;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农产品安全运输,于2012年2月引进重汽王牌汽车厂家直销服务。从而加快了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业机械装备的普及应用,促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发展。

一、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现代农业是以农业机械化为物质技术基础的农业,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力中最具有活力的要素,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历来是衡量国家农业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生物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得以有效实施和推广的关键载体,对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逐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1.腾冲县县情概况

腾冲县国土面积5845km2,国境线长148km;至2011年12月31日,人口总数658207人,非农业人口60897人,农业从业人员252864人,乡村从业人员(其中:男187504人,女166198人;乡村人口621200人,男320192人,女300987人)。2011年底县财政总收入14.28亿,增50.3%,旅游收入26.3亿,增30.9%。

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全党上下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实施以及农机科技技术不断更新发展,农民学科技用科技意识增强。一是结合党和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大实际,家居环境、村容村貌的改善、年人均收入增长等等问题成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家庭人员之虑。二是从事农(畜、水)产品加工的人数,从事农资和农(畜、水)产品经营的人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作业人员不断增多。三是腾冲属于新兴的旅游城市(2011年旅游收入26.3亿元),第二、第三产业需要大量的人员,农村主要劳动力37万多人,外出务工15万人,务工人员占农村主要劳动力41%。在农村,农闲之余或者长年外出务工的人在增多(如腾冲县曲石镇红木村人口2245人,土地面积11.3km2,2011年青壮年外出务工500多人,占人口总数的22.2%,外出务工收入占全村年人均收入的30.1%)。各类新知识、新技术的吸收与利用,以及各种农机具的投入并使用,2011年粮食总产量351448t,增8.14%,确保农业生产得以持续发展——是人类的食品之源、生存之本,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2.腾冲县设施农业机械发展基本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在需求拉动、资金推动、政策带动下,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得到快速发展。腾冲县享受国家购机补贴资金2005年为40万元、2007年为90万元、2008年为180万元、2009年250万元、2010年290万元、2011年533多万元(近三年腾冲县18个乡镇享受购机补贴人员见腾冲县农机推广站或腾冲县聚力农机销售公司名册),2012年预计争取国家购机补贴资金800万元;到2011年底腾冲县拥有农用拖拉机达14682台(大多数为后驱动拖拉机作运输用),大中型拖拉机7151多台,微耕机1984多台,配套农机具6355台套,种植业机械587台套,联合收割机299多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4741台,农机总动力达到35534万瓦特。在96.3万亩耕地上,平均65.6亩/1台运输型拖拉机,134.7亩/1台大中型拖拉机,485.4/1台微耕机,151.5亩/1台配套农机具,1640.5亩/1台种植机械,322.07亩/1台联合收割机,27.1亩/1万瓦特农机动力。农业机械化进入加快发展、结构改善、质量提升的重要阶段,为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依托区位、烤烟产业带动和土地宽广的优势,成立有腾冲县政府援助缅甸政府水稻机械化种植服务队、腾冲县凤凰社区烤烟合作社农机服务队和腾冲县界头镇界头村农机服务队。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进一步说明了经济增长速度上体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并通过对农业保证足够的政府投资来保障农业提供足够的剩余产品以便支持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壮大农机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重要保证,是推进农村工业化、缩小城乡差别的必由之路。综观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各国虽然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途径,但共同点一般都是在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之后20-30年,才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谈不上农业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农村小康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新型的农业机械,也催生了先进适用的农艺技术,为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仅需要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也需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抗灾减灾能力,增强“藏粮于地”的能力。由于农业机械不仅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能够做到定时、定量、定位完成精确作业,从而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据专家测算,使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对于增加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达到20%,特别是在抢农时、抗灾害方面,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是难以替代的。例如在东北地区推广的玉米覆膜机械化栽培技术,与人工作业相比可节种20-30%,节水15%,增产20-30%。中原小麦主产区由于推广了小麦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大大加快了“三夏”生产进度,避免阴雨天气造成的损失,实现了“龙口夺粮”。美国工程技术界把“农业机械化”评为“20世纪对人类社会进步起巨大推动作用的20项工程技术”之一,列第7位。这一评价是基于100年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所引发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力地保障了世界农业发展和食物安全。

腾冲县位于祖国西南边陲,西北方向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8km,全县辖18个乡镇,民族众多,居住着汉、回、傣、佤、傈僳、阿昌等25种民族。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6.3万亩,常年种植水稻57多万亩,其他作物30多万亩,是云南省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之一;是全国6大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县之一。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拉动内需、富民与恵民政策的助推下,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保山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腾冲县委县政府团结务实、勤政为民,深入群众讲实效、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因地制宜,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构建“一体两翼”的中心城市,把县城打造成面向南亚开放的枢纽城市,形成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构建出“一核两带四片区四板块”的发展格局。逐年人民生活水平在改善、在提高,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482元,增16%;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47元,增16.2%;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18元,增24%。

二、如何转移剩余劳力

在一切现代国家中,教育培训事业都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近几十年来,我国教育培训事业迅速发展,为提高整个民族的基本素质、普及文化知识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也应当看到,由于千年沉重的文化历史包袱的影响。我国传统教育一直存在着脱离经济、脱离生产、自我循环、自我服务的倾向。在中国走向经济大国和经济强国的道路上,教育的弱点暴露得越来越突出。以“高考”为核心,以“应试”为特征,以社会“分层”和培养“精英”为主要功能的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种种弊病,受到社会各界广泛批评。教育必须改革。我国的教育培训事业只有在经济变革中,才能找到自己变革的方向;只有在促进经济发展中,才能找到促进自身发展的道路。我国的教育培训事业一定要坚决转移到为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发展服务的轨道上来,教育观念和思想、教育体制和结构、教育内容和方法,都需要作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全面改革。

1.社会发展的知行合一能力需求

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缔造者和推动者,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离不开适应时代发展的各类人才。与工业化发展初期的人才观不同,在当今后工业化发展时期的人才资源领域,具有竞争性的市场就业方针的实施,导致了人才能力地位的凸现及内涵的复合。能力内涵已不仅是以规则性动手技能为主体的刚性要求,柔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即养成和发展多种条件下的工作胜任力;经验、方法和态度作为工作软技能得到普遍重视;广泛的协同工作成为能力表现的基本方式;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需求导致职业能力的个性化。而最本质的变化则是能力结构呈现以胜任力特征为代表的“知行合一”“专管协同”的“双核”体系。

进入知识时代,社会的高度文明发展使人们感到从未体验过如此浩瀚的知识呈现和复杂的能力运用,每一种职业活动都蕴涵着丰富的知识积累,每一种职业活动过程的操作均需要纯熟运用“知行之知”,每一个工作行动的完成均需要锤炼习得“知行之行”;每一项工作成就的取得既需要专业技术的知行合一,也需要管理技术的知行合一,更需要两者的协同一致。不同于一般哲学意义上的关系,“知行合一”的知行本体决定了现实职业活动中的知行之知与知行之行,核心在于能否与知行本体一致,而知行合一的关键在于职业主体人的能力。

2.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劳动替代要求机械化

在我国近5亿农村劳动力中,大约有2亿多转移到乡镇企业、进城务工和从事多种经营,这部分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文化水平相对较高,而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在减少,总体素质在下降,老龄化趋势明显,要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就必须要求机械化的劳动替代。

(1)农业机械教育培训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的迫切需要

目前,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在“三夏”“三秋”等农忙季节,季节性劳动力严重不足,外出务工人员不得不赶回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如果不能提高机械化水平,要求提高农业复种指数,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是不现实和不经济的。在农忙季节,农民工每次返乡需要20到30d,按照每个农民工平均月务工收入800元计算,加上往返路费和自身消费,平均每次1500元左右的成本,机会成本相当高。同时,不利于企业稳定、持续经营发展,如每年电视新闻报导大城市、东部地区、沿海城市用工慌即说明是一种结构性失业现象普遍存在(一部分工作找不到人,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

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动者的思想观念也发生很大变化。伴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农业机械的日益普及和作业成本的降低,广大农民迫切需要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改善生产条件,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机械化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必然要求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更需要培育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当前,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52%,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实现以人畜力为主向农机作业为主的根本性转变,全国4000多万农机手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但是,农机操作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生产经营水平较低,如图12,农机手操作不熟练,垄墒不规范、不标准,造成高耗、低效、劣质的作业场面。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操作、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2)开展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瞄准(云南省)桥头堡建设,依托我省优化产业布局,建设西部地区重要农业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的有利时机,开展好病虫专业防治员、肥料配方师、种子代销员、农药经销员、蔬菜园艺工、花卉园艺工、果桑茶园艺工、畜禽繁殖员、畜禽养殖技术员、人工草地建植员、奶站管理员、渔业船员(内陆)、水产养殖技术员、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员、村级动物防疫员、乡村兽医、兽药经销员、农机操作员、农机维修员、合作社骨干人员、沼气工、农村经纪人、农民信息员、农业企业人员、乡村旅游服务员、农业创业培训等培训,紧紧围绕我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面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农村社会管理领域的做作业人员开展短期技能培训,推动支持农业创业培训,加快培育专业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劳动者队伍,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收渠道,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3)建设并完善乡镇、村级、社公共文化体系,加强整体化学习和自我管理式学习;以及职业教育,促进个体职业能力发展和社会发展

乡镇、村级、社是农民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农民信息交流、自我发展、能力构建的聚集地。只有统筹好基层群众工作,促进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整体化学习是要求农民以乡镇、村级、社为“单位”,通过农民夜校、农家书屋、网络教育等途径利用农闲时节、农作之余学习,独立解决问题并对未来产生持续影响的个性化发展过程,学习计划由农民自己或以村民小组的形式制订,通过自己的活动持续追求一个最新的结果,目的是促进农民职业能力、职业意识、方法能力和社会责任心的综合发展,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并最终实现“职业成熟”①。

现代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管理式的学习。在自我管理式的学习中,教师(专家)设计和构建能够发挥农民(学生)主动性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条件,农民(学生)以现实生活和工作环境为基础,根据自己的需要设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资源和方法,确定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并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从教师、农民(同学)甚至是竟争伙伴那里获得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自我管理式学习中,农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专家)的职责只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

学习发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农民(同学)们通过共同分析工作任务、分配任务、协调工作过程、评价和展示工作成果等形式,学习如何共同解决专业和社会问题,消除冲突,承担责任,体验和判断自身行为对整个小组的影响,与其他学习组织形式相比,更能促进彼此之间信息交流、团队合作等核心能力的系统性提高,从而达到较高的认知目标(只有通过小组学习才可能获得有效的发展),进而促进个体职业能力发展。例如,现如今各种专业合作组织有机的把农业、工业和商业三个基层单位有机地结合为一体,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综合经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获得“产业连结效益”,使农民获得“工商增值效益”。进一步说明通过改变资源配置不损害任何一个人的利益原则下,激发自私②的竞争斗志,使每一个人的处境变得比以前更好,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三、土地合理流转,高稳产田建设;农机服务产业化

农业机械的大量推广应用,不仅替代了人力、畜力,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是实现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战略目标的重要物质保证,特别是在农业开始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收,更显示出巨大作用。

然而,1979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村土地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大块的、大片的土地被划分成小块后分包到各家各户,导致机械作业效率低下,成本增加,即大大降低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高耗、低效、低质作业的情形大量发生。不利于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的建设;不利于机械化作业的提高;不利于“藏粮于地”土壤肥力、土壤改良、土壤结构等改变、改善。致使水土流失③比较严重;土壤“肥力”三多三少(化肥多,有机肥少;N肥多,P、K肥少;三要素肥多,微量元素少)状况严重,以及N、P、K肥比例失调,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效益明显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大④,故而,有必要进行土地的合理流转。

1.如何合理流转土地

一是为有效解决农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尽快富裕起来,针对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农业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是一条有效途径。二是在农村土地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以大片土地为基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建设保水、保土、保肥的高标准农田,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农田;然后帐量整块土地面积除以各家各户原有土地面积之和,再乘以各家各户的面积即为各家各户现有土地面积(如图13腾冲县马站乡兴龙村大片田块集中建设后再分配)。按照国家土地承包政策的规定,交由种粮大户耕种20年或者30年,每年以各家各户的土地面积多少交付“租金”。按照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提出:“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然要在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突破,促使先进适用技术及时充分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加速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全面向农业渗透,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实现农业生产力水平质的飞跃。”

图13 腾冲县马站乡兴龙村在建高稳产田

2.什么叫农机产业化

农机产业化,确切地说应叫农机服务产业化。所谓农机服务产业化,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相应的组织,利用农业机械设备,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服务组织。引入竞争机制,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以服务经营为主要内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系列化的机械化服务。

3.农机服务产业化的服务方式

(1)承包服务

以优良的技术装备和服务质量赢得信誉,与用户签订长期的承包合同,定向、按时、保质进行服务。

(2)跨区作业

由各级农机部门通过技术和中介服务,把农机经营者组织起来,利用作业时差开展跨区域作业服务。以小麦联合收获机械跨区作业为例,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年作业期拉长4倍以上,每台机组纯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多的可超过5万元。今后发展的重点是拓宽服务领域。

(3)产前、产后服务

在搞好耕耙播收等传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拓宽领域,为农民提供产前、产后一系列服务。如为农民提供种子的包衣、瓜果蔬菜的藏储保鲜、销售、运输等一系列作业,既解决了农民一家一户难于完成的难题,又发展壮大了自身实力。这是今后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的重点,具有广阔的前景。

(4)农机示范基地(示范园)

综合运用农业机械化增产增收新技术,为农民提供示范样板,为农民提供看的见、摸的着的服务,以示范带动发展。特别是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将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为农机经营者服务

县乡农机部门及其创办的服务组织,为农机经营者提供系列服务。主要包括农机零配件供应、油料供应、农机维修、农机技术培训等。在为农机经营者服务的同时,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降低了产品价格,还杜绝了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坑农伤农的现象。

4.农机服务产业化的优势

农机服务产业化与传统的经营模式相比,具有如下优势:

(1)兼容不同的农业生产规模的经营体制

由于农机服务产业化可实现农机服务与需求的分离,使农机经营独立于农业生产经营体外,因而,它可以突破农业生产单位规模和能力的限制,甚至不受地域的限制,可按照技术合理、经济合算的原则进行服务经营和企业化管理。可以说,农机服务组织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无论是农业大户、还是分户承包、合作农场等,无论农业生产规模是大还是小,不管是集体,还是个体的,只要对农业机械化服务有需求,都可以通过合同、协议、股份合作、服务等方式得到满足,既可以节省大量的不必要的投资,又可迅速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从而解决一家一户想办而办不好的事情,从根本上稳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2)形成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

农机服务产业化能够实现农机经营体与农业经营体的分离,使农机经营者的目标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统一。为此,以最少的投入、最经济合理的机群配置结构和最佳的技术经济状态,最大规模、最大限度地去为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服务,实现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会成为经营者刻意追求的经营目标。这种生产力发展与经营者利益一致的内部动力机制,会更加激发经营者对农机投入的强烈愿望。同时,由于农机服务产业能够形成合理的要素配置,可为各种农业生产组织提供优质服务。这样,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制订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及投放农业发展资金时,就会有的放矢。依靠政府的调控和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就能够逐步建立起持续、稳定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机械化投资和发展的运行机制。

(3)加速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

合理的组织形式和发展运行机制,使农机服务产业化经营组织成为农业科技成果的理想载体(如秸秆还田)。首先,农机服务组织采用新技术装备与获取最大利润是相辅相成的;其次,组织方式有利于闲散资金、机械设备、技术人才等各生产要素的集聚和优化配置,因此,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再次,实践证明一些实体性的农机服务组织,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很容易按市场经济规则发展成为集科研、生产、推广、示范于一体的示范园(基地),既加速了农业机械化科技成果的转化,也拉长了农机服务的产业链。

(4)推动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

农机服务产业化促进了农机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权的条件下,采取统一良种、统一种植规格、统一作业服务,就可以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生产,还可以减少农业机械的重复购置,减少资源和资金的浪费。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可以最大效能地发挥农业机械的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农机服务产业化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结 论

多年来,农机服务形式不断创新,从有机户互助代耕作业,发展到联户合作经营、集团承包和跨区作业,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加快。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广大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出了以农机跨区作业为代表的新型农机服务模式,得到了农民的欢迎和机手的拥护,显示出勃勃生机。这种社会化、市场化的农业机械化动作模式,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在稳定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下,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减少了机具的重复购置,解决了“有机户有机没活干、无机户有活没机干”的矛盾,做到了“买不起、用得起”,闯出了一条千家万户小规模农业实现机械化的新路子。并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农机跨区作业的范围从北方到南方,从小麦到水稻、玉米、大豆,从收获到耕种、施肥、植保、农田水利建设等其他作业项目,呈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农机服务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传统农业向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农业转化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实质就是通过农机与农业经营体的分工,在稳定家庭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形成农机专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经济载体。这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基本矛盾无能运动的结果,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是农业机械化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

为此,就积极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健康发展形成以下几点共识:一是统筹规划,确立农机服务产业化的战略地位;二是因势利导,培育好农机服务产业主体;三是措施配套,完善农机服务产业化保护政策;四是规范管理,保持农机服务产业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2011年9月

[2] 全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十二五”规划,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2011年9月

[3] 全国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十二五”规划,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2011年9月

[4] 全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2011年9月

[5] 朱瑞祥,张秀琴编. 农机经营管理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2005年8月

[6] 腾冲县统计局信息统计

[7] 陈 宇主编. 陈李翔,赵志群副主编. 技能振兴:战略与技术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8] 何 勇等编著. 精细农业,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9(2008)重印

作者:肖夏 李林湘 刘利强 段强 杨志强 王云海

上一篇:形体训练教学教育生态学论文下一篇:数字动画技术下建筑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