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吟唱古诗词歌曲,是少年儿童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扇窗口。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古诗词歌曲,在该类体裁作品不足的现状条件下,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探究古诗词歌曲的“教”与“学”。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苏教版小学音乐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篇1:

培养小学生音乐欣赏力的方式研究

摘 要:音乐欣赏力实际上就是在聆听音乐的时候对音乐作品感情的感知能力。良好的音乐欣赏力可以奠定学生的音乐学习基础,反映一个人的音乐理解能力水平的高低。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这一音乐欣赏力摆在重要的位置。主要以苏教版小学中年段音乐教学为例,探讨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力,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与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欣赏力;音乐感知;教学方式

小学音乐教师要认识到音乐欣赏力在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从小就要抓好学生音乐欣赏力的培养,让学生从单纯的听音乐过渡到感受音乐这个阶段,让学生接受音乐文化的熏陶,并使其更好地掌握其中的音乐知识。

一、培养小学生音乐欣赏力的重要性

马克思曾说:“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一句话无疑就是充分肯定了音乐欣赏力的重要性,缺乏这一音乐欣赏力,也就意味着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感受音乐作品中应有的音乐美,让音乐难以发挥其应有的魅力。因此,小学音乐教师需认识到培养学生音乐欣赏力的重要性。

首先,在音乐教学中,欣赏教学本身就是重要组成部分,而欣赏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力。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将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力摆在重要的位置,以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而音乐欣赏教学重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得到美感的体验,这无疑是响应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要求,能够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自主性。

其次,从小就抓好学生音乐欣赏力的培养,这是贯彻落实新时期音乐教育新课程理念及其要求的重要体现。音乐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注重体验性、发展性、创造性的重要教学过程,教师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氛围之中,汲取其中的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让学生在提高自身欣赏能力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基础知识水平。

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立足于创新改革的精神,探索出可以优化欣赏教学过程的有效方式,切实培养学生应有的音乐欣赏力。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欣赏力的策略

音乐欣赏力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拥有的东西,教师可在课堂上积极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力。

(一)通过知人论世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力

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上,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增强亲身体验,进而与音乐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其可以走进良好的音乐情境中,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力。比如在苏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卖报歌》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来了解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这一歌曲是聂耳在上海认识了名为小毛头的报童之后,根据其艰难生活背景来创写的,能够让人感受到当时报童无依无靠又要忍受饥饿与精神痛苦的情感。学生在聆听音乐的时候,可以在脑海中浮现那个在凄风苦雨中不断奔跑叫卖的身影。这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报童的同情和怜惜之情,又能增强学生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之情,最终可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力,懂得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解读音乐作品的情感。

(二)通过联想法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力

引导学生根据音乐作品的某个场景展开联想,这是教师培养学生音乐欣赏力的重要途径。而且音乐作品的欣赏本身就对学生的想象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联想法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要达到培养学生音乐欣赏力的目的。比如在苏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春天来了》这首歌曲的教学中,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在脑海里浮现春天来了的场景,比如树木抽出绿叶、种子发出嫩芽、积雪开始融化、人们身穿的衣服开始减少等等。学生通过联想法来展开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音乐中的美、欣赏其中的美的良好能力,可最终助益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力。

(三)通过角色扮演法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力

在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有些音乐教学内容可以支持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来提高自身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比如在苏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彼得与狼》这首歌曲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小学生分别扮演狼、老爷爷、小鸟、小鸭子、彼得、猎人等等角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角色扮演的情境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准备好符合扮演角色身份的头饰,让学生戴着头饰来投入到角色扮演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扮演专注力。而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更直观又鲜明的感受,使其可以提高自身的音乐理解能力、欣赏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音乐欣赏力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注重在音乐课上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为学生提高自身的音乐欣赏力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最终推进小学音乐欣赏课的高效开展,达到培养学生音乐欣赏力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長。

参考文献:

[1]王晓聪.探索提高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音乐审美趣味培养[J].华夏教师,2017(22):13.

[2]曹薛香.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9):239.

[3]任义娟.小学音乐鉴赏教学与学生欣赏力的培养探索[J].北方音乐,2015,35(18):111.

编辑 冯志强

作者:张嫒婷

苏教版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篇2:

吟唱古诗品意韵 乐意浓浓诗悠悠

【摘要】吟唱古诗词歌曲,是少年儿童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扇窗口。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古诗词歌曲,在该类体裁作品不足的现状条件下,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探究古诗词歌曲的“教”与“学”。

【关键词】古诗词歌曲 诗性激发 拓展创作

在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古诗词”承载着中国美学的独特意韵,镌刻下灿烂的华夏文明。从祖先动人的诗歌集成《诗经》中继承衣钵,中国古诗词的发展走过一段“诗乐一体、相得益彰”的阶段,而后二者渐趋分离,一种新的创作形式——为诗词谱曲,登上历史舞台并一直沿袭至今。

吟唱古诗词歌曲,是少年儿童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扇窗口。面对好诗今犹在的丰厚财富,触动笔者将研究视野聚焦身边的资源——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歌曲,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探究古诗词歌曲的“教”与“学”。

一、审视:小学音乐教材中古诗词歌曲的“缺失”现象

教材,是教师展开日常课堂教學的依据。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坚持认为:“教材的好坏对于教学是极其重要的,一代又一代的教师应始终用一种批判的眼光去选择歌曲.看待教材,只有最好的音乐才能用于教育。”教育无小事,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必须在充分考量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细致的甄选。从儿童通过语文课教学所掌握的为数不少的古诗篇目,反观音乐教材中的古诗词歌曲,笔者看到的是:古诗词歌曲在数量上严重不足。

小学古诗词歌曲多集中于中年段,与普通儿童歌曲不同,古诗词歌曲因自身句法的精炼、押韵,具有独特的音律之美。苏教版音乐教材择取的古诗词歌曲兼有五言和七言,读解这些诗句,如《游子吟》传达的对母亲深深的爱与感激之情、《小儿垂钓》散发的怡然自得的生活气息、《长歌行》蕴藏的珍惜青春年华切莫虚度光阴的哲理性内涵等,皆在诗词文本上体现出作者基于儿童情绪、认知的缜密思考。尽管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古诗词歌曲数量较少,但曲调大多出自擅长写作这一类体裁歌曲的名家之手,如谷建芬、廖乃雄、戴于吾。因此,作品的质量多为同类型古诗词歌曲中的上乘之作。

作曲家在共性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因其“个性与风格”让作品独具一格。谷建芬擅用一字一音令旋律更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戴于吾偏爱的一字多音、诗句尾字长音终止,把歌曲带入了意犹未尽的民族意韵。面对诗韵悠悠的古诗词歌曲,课堂上我们应怎样尊重诗性,给予学生意境之美的通感体验呢?

二、思考:小学音乐教材中古诗词歌曲的“诗性”激发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以形成良好的音乐感受力。那么,古诗词歌曲的教学,将如何诉诸“多种形式”?笔者以为,从古诗自身的韵味出发,找寻教学的突破口,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品味“诗性”。

1.律动为先,感受“诗韵”

律动教学,是一种将音乐学习和身体运动结合起来,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和理解,培养与发展学生对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的教学方法。古诗词歌曲的律动教学,能否从诗人即兴吟诗的步态出发,让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发挥想象,穿越古今,感受诗韵呢?

以《读唐诗》一课为例,笔者曾聆听过一节优秀的教学公开课。授课者跳出读诗的思维,在课的一开始向学生抛出问题:你能想象古代诗人在吟诗诵读时是什么姿态吗?他们是怎么走路的?随即教师一边吟诗: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一边缓慢地在音乐声中绕圈踱步,同时邀请学生模仿诗人踱步姿态,与教师一起形成吟诗场面。学生在聆听音乐进行律动的过程中,既对古人吟诗状态有了情感上的共鸣与体会,也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对歌曲四三拍韵律的感知。因此,对于古诗词歌曲教学中的“诗性”激发,不妨在充分聆听感受的基础之上,给学生留以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身体参与的律动,让诗韵流淌。

2.语感铺垫,读出“诗意”

柯达伊教学法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从母语的语调逐渐引入音乐音调,通过诵读诗句的句调和字调培养适合的语感,是唱好古诗词歌曲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往往有这样的体会:有些诗句往往晦涩难懂,尤其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僻字更增添了他们理解诗句的难度。教师可利用出示格子谱、分割诗的节奏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找寻正确的诵读方式。如古诗《咏鹅》,教师可进行如下的节奏划分: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以诵读为基础的语感铺垫,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僻字及合理断句等问题,同时亦能读出轻重缓急,诠释诗意。笔者以《小儿垂钓》一课为例,该诗的最后两句是: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显然,为了不惊动鱼儿,此时歌唱的声音应用力度记号“弱”来表达,但学生在歌唱过程中,常常大多满足于会唱歌曲,而难以有唱好的更进一步追求。倘若我们在演唱之前的诵读环节,即用符合诗歌意境的语感读出“生怕惊扰河中鱼”的情境,随之往后的歌唱教学自然会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纠正与重复。

3.骨干旋律,唱出“诗性”

为了给古风意韵的古诗词歌曲找到与之匹配的旋律,中国作曲家多采用民族调式作为作品构成的“灵魂”,这样一来,以宫、商、角、徵、羽为正音,间或加偏音的六声、七声调式就会走进学生的视野。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者认为,教学的价值与魅力在于启迪学生自主发现,在内心埋下探究的“种子”。在多次听课过程中,笔者常常聆听到这样的教学语言:这首歌曲是由1,2,3,5,6五个音写成,它们是中国的五声调式。教师一句看似精辟的总结,却让学生只能粗浅表面地从教师的语言描述中知晓五声调式的音阶构成。然而,下面的课例却刷新了我们头脑中对如何向学生讲述五声调式的固有印象。

授课者从《游子吟》的旋律中,提取骨干旋律,加以二度创作并诞生如下音调:

4/4 3——— |5———|2———|5 ———|

6 6 6 —|3 3 3—|6—3 2 |2 —1 —1|

教師一边学着母亲穿针引线的模样,一边唱《游子吟》中的长音骨干旋律。在学生对教师的动作进行充分观察后演唱字母谱,此时五声性旋律以更加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与穿针引线动作需要的轻柔悠长的感觉很好地契合了。接着,教师进一步追问学生:当由妈妈演唱的穿针引线的旋律向上时,游子的歌声音调怎样?学生在对比与亲身参与的演唱中,清晰地找到骨干旋律与游子音调的联系,勾勒出歌曲的旋律线条,唱出五声民族调式所营造的特有的“诗性”。

三、延伸:小学音乐教材中古诗词歌曲外的“拓展”创作

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体现了他的专业素养和个人修养,我们的教师是否可以将教学素材的选择视域放宽,找寻更多优秀的古诗词歌曲呢?2014年作曲家谷建芬创作的《新学堂歌》出版,学生们熟悉的古诗《春晓》《悯农》《登鹳雀楼》等被谱写成歌曲,成为可以吟唱的古诗词音乐作品。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小学音乐教材已有古诗词歌曲的基础上,适当地择取一些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古诗歌曲创作,作为对教材的补充与延伸。

古诗词歌曲,不仅是作曲家的创作成果,更是学生开动脑筋、启迪智慧、展开音乐艺术创作的天地。笔者就曾尝试选取二年级学生语文课上正在学习的一首古诗《青松》作为素材,学生带着对《青松》文本已有的学习经验,从语文课堂进入音乐课堂,他们很好奇:音乐课上,将用这首《青松》做些什么呢?笔者首先带领他们按节奏划分诗句: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在进一步明确《青松》诗句中的字调后,笔者要求学生用他们熟悉的r,m,s三个音按照字调为《青松》创作一首歌曲,学生的创作热情被大大地激发,以下是其中一个学生的创作:

2/4 sm r |m s | l—|m rm |s| mr|r ·m |

|大雪|压青|松一|青松|挺且|直一 |

sm I |s m |r·m |1s mr|ms 1m|s·1|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一 |

笔者用r,m,s徵三音组让学生进行创作,尽管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在处理旋律的歌唱性、可听性以及与诗句结合程度方面仍有很多不足。但把熟悉的古诗词配上不同的曲调演唱出来,并聆听自己的作品,令他们找到了学习古诗词歌曲的又一重趣味。

因此,对于小学音乐教材中古诗词歌曲外的“拓展”创作,不仅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留心优秀的古诗词歌曲并用之于课堂教学,同时也应适时地放手,发挥学生们的创造力,通过主动参与为词谱曲,拉近传统文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无数流传至今的古诗词流淌着诗人的情怀。今天,当我们诵读诗句、吟唱古诗词歌曲时,实则正在用行动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从小学音乐苏教版教材古诗词歌曲的数量不足现象洞察其未来的音乐教育发展,我们仍有一段漫长的道路需要每一位音乐教育者将脚步放缓、用心耕耘、细心发现,用捕捉优秀作品的教育智慧,坚实地立足课堂教学实践。

作者:李镝

苏教版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篇3:

多彩活动,让音乐课堂充满张力

当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的时候,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只是停留在“术业有专攻”的层次上,而是演变成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型要求。音乐作为一门既能够陶冶情操,又能够培养艺术创造能力的独特学科,自然也被列入教学改革的热潮当中。如何准确把握住小学生的好玩好动且好奇的心理特征,通过设计和组织各种多彩多样的活动,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成为教师考虑和研究的课题。

一、巧妙选择作品,挖掘审美情感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率和自身潜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其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创作实践。音乐的本质特征是通过有组织的声音形成特有的艺术形象,相对应的,音乐作品就具有形象性、直观性、感染性、愉悦性以及创造性等多种鲜明特点。因此,巧妙地选择内容经典且情感丰富的音乐作品,既是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塑造和培养,也是保持音乐课堂充满张力的有效途径。

以苏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铃儿响叮当》为例。教师要创设出一个类似圣诞情境的课堂环境,提前为学生准备必要的装束和各种小样的饰品,让学生挑选并进行自我打扮,这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强烈的表现能力,也完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度。其次,将教师装扮成一个小型的“大自然”,任务的完成依靠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和欣赏歌曲的同时,因其所处环境的形象生动,不但能促进自身对歌曲蕴意的理解,更能充分挖掘出内心的审美情趣,提升对音乐的品鉴水平,同时也满足了《音乐课程规范》所提出的小学音乐应当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要求。

二、准确把握特征,培养感知能力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截然不同的。能否准确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成为课堂教学是否高质高效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小学生步入三年级后,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学习阶段,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都已经得到了进一步地拓展,体验感受和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也日益增强。音乐是一门感知与体验兼备的艺术,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特征,才能够帮助他们培养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以苏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乃哟乃》为例。这是一首土家族的儿歌,歌名翻译成中文是“快来吧”的意思。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授课之前请来土家族的小朋友,以小朋友的自我介绍和故事讲述的方式设计导学情境;或者是制作一个画面丰富且形象的视频,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与土家族相关的知识。同时,为了配合课堂氛围,教师可以特意让自己的打扮具备土家族风格,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指导或视频教学的形式,与学生一起学习摆手舞,再配以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让学生在培养自身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的同时,深刻体验到了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进而才能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精心设计情境,鼓励主动创造

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感知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它能够有效地指引学生感受艺术、欣赏艺术、发现艺术、创造艺术。课堂教学作为最为直接的教育途径,要保证高水准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务必要精心设计别出心裁的教学情境,通过快乐学习、亲身体验的氛围,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创造。

以苏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为例。首先,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上台演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妈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整个演讲环节,都以《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无形之中熟悉歌曲韵律和内容,同时也能刺激学生的“情感神经”,以便学习进程的顺利推进。其次,在演唱环节,采用分组模式,将两两小组的范唱进行对比,旁听的其他小组要认真记录并对其进行评价,老师在综合意见的基础上给予总结和鼓励。最后,为加深学生对歌曲宗旨的把握,可以辩论的形式,从不同的方面探讨“天下妈妈”的“一样”和“不一样”。在所有环节完成之后,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和在课堂上学习得到的新心得,以比赛的形式,为自己的妈妈写一首篇幅短小的歌曲。独具一格的情境设计和深刻独到的情感挖掘,才能真正鼓励和促进学生主动创造潜能的发挥。

构建充满张力的音乐课堂是实现音乐教改最终目标的重要步骤,保持课堂张力的过程就是对学生、对艺术及艺术魅力的感知、欣赏和创造能力的塑造和培养,反过来说,要让音乐课堂充满张力,教师就要重视对学生审美情感的挖掘、感知能力的培养以及主动创作精神的形成,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徐龙小学)

作者:黄琳雅

上一篇:音乐教学与素质教育论文下一篇:畜牧兽医的卫生检验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