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苏教版

2024-07-03

小学二年级数学苏教版(共9篇)

篇1:小学二年级数学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会用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3、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初步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方法。

4、让学生亲身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5、让学生经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过程和作用;能人、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用符号用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6、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称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7、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8、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惊醒简单的分析;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9、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二、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扎扎实实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

3、认真研究、创造性的使用实验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4、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奥数辅导,使它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重点抓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

5、定期进行测试,及时反馈总结。

篇2:小学二年级数学苏教版

1、、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2、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在本学期学习到的知识系统化,巩固所学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3、通过形式多样化的复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复习活动中经历、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4、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信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一步发展。

二、复习重难点

复习重点:使学生在理解乘除法含义的基础上探索并理解乘法口诀,能熟练的口算表内乘除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复习难点: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象形统计表,会填补相应的图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且回答简单的问题,以及认读几时几分的方法、经过的时间。

三、复习内容

(一)说一说与乘除法

1、加法:几个相同加数相加

2、乘法的意义: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的简便运算。(几个几相加)

3、记住乘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二)乘除法

1、熟背九九表内的乘法口诀计算乘除法。

2、学会根据口诀或一个数写出几个算式。

3、运用表内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三 )观察物体

1、弄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面是不同的。

2、知道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

(四)方向与位置

1、知道平面上的四个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运用四个方向说说:谁在谁的哪面、向哪个方向走到哪。

(五)时分秒

1、知道时分秒的有关知识。

2、巩固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分针走一圈是60分,正好是1时,即1时=60分

秒针走一圈是60秒,正好是1分,即1分=60秒

3、能正确认读、写几时几分的时刻。

整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读几时。

几时几分: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分针走过几小格就是几分,合起来就读几时几分。

(六)统计与猜测

1、复习统计的方法:调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

2、猜测可能性:一定、可能、不可能。

3、应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句话和解决问题。

四、复习方法

1、回顾并反思学习过程和收获。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再努力的目标;教师也需更全面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复习辅导指明方向。

2、知识整理,形成网络。把新旧知识系统起来,纵横联系起来,确立复习的重点,有的放矢的搞好复习工作。

3、与生活密切联系,注重操作实践。复习时同样要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可以设计一些生活情境画面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同时发展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能力,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

4、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学会倾听、独立思考的好习惯;用规范的数学用语表述和分析数学现象;认真细致地练习等。

5、少讲精讲,让学生多练,在练习过程中查漏补缺,抓学生的薄弱环节。重点指导学困生,缩小他们与优生的差距。

篇3:小学二年级数学苏教版

一、课前预习, 提高学习积极性

预习, 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对于语文课, 预习似乎很正常。对数学课的预习是否有必要, 看法却不尽相同。我认为, 预习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有效的预习可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对比、归纳与整理,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发现与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合作讨论,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案例1】《平均分 (2) 》教学片段

师: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 每只小猴分几个? 请小朋友拿出8根小棒代替8个桃动手分一分, 分好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学生独立操作, 同桌交流。

师:你是怎样分的?

生:我先给第1只小猴分4个, 再给第2只小猴也分4个。 (边操作边说)

师:还可以怎样分?

生:沉默……

【反思】在第一个班上课时, 把8个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 课前我预设会出现多种分法。但是在课堂上, 学生很自然地进行了平均分“每只小猴分4个”, 追问学生:“还可以怎样分? ”此时的学生沉默。而在第二个班上课时, 不仅出现了书上的几种分法, 而且想到了别的分法。课后, 我陷入了思索中, 为什么两个班的差异这么大? 突然想起, 一个班前一天布置学生回家预习, 而另一个班忘记说了。也许是预习的原因, 造成了课堂上的差异。以前听同事说过, 数学课不需要预习, 预习了学生上课就没心思听了。从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来看, 要让学生把一些物体根据“平均分成几份”的要求进行平均分, 似乎不是很难, 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 对平均分配缺乏丰富的感性认识, 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也有限。基于认知水平, 大部分学生会想到“先给第1只小猴分4个, 再给第2只小猴也分4个”这种分法。只要预习, 学生就能从教材上学到其他几种方法, 这几种方法也有学习的必要。学生预习后, 提高了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看来, 低年级段的课前预习是很有必要的, 但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合理选择, 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恰当追问, 捕捉融错资源

特级教师华应龙的“融错教育观”令我记忆深刻。他指出:课堂差错是指互动情境下, 学生和教师在学与教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不正确的想法、说法、解法等。“融错”是指把课堂差错融化为一种教学资源, 为开展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服务, 课堂并不是容纳了“差错”就精彩, 而是把“差错”融化为教学不可或缺的资源才精彩。而追问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 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问题, 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 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深入理解、沟通联系。

【案例2】《口诀求商》教学片断

师:请小朋友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做)

汇报交流。

生1:3÷3=9。

生2:他算错了, 3÷3=1。

师:究竟谁的答案对呢?

生 (齐) :等于1。

教师追问:那为什么他会等于9呢?

生3:我想他可能题目没看清楚。

生4:他可能乘法口诀想错了, 想的是三三得九, 所以商是9了。

师:那么, 用口诀求商应该怎样想口诀呢?

生5:想3和几相乘得3, 因为一三得三, 所以商是1。

师:那这儿有两个3, 分别是“一三得三”中的哪个三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

【反思】以上片断 中 , 学生之所以发生 “3÷3=9”的错误 , 是因为学生在初次用口诀求商时和用口诀算乘法时发生了混淆, 特别是被除数和除数的数字相同, 有的学生就搞不清用哪一句口诀来算。我认为发生这样的错误是正常的, 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往往就是教学的难点。当这位学生出现错误后, 我没有立即否定, 而是把即时性的问题抛给学生, 也把探究的机会给学生。在我的不断追问下, 学生找到了错误的根源:想错乘法口诀了, 找出错误原因后, 我再追问学生应该怎样想, 学生最终找到了正确的方法。通过恰当地追问, 把“迷途的羔羊”顺利地牵引了回来。在这同时, 也带回了可能会犯错的一大批同学。正是这样一个看似“绕圈”的过程, 却在尊重学生现有的数学基础上将错误转化为资源, 将学生置于良好的“问题场”中, 实现学生数学认知的不断碰撞、圆融, 在恰当的追问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实现了融错的精彩。

三、观察比较, 引发认知冲突

认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设置认知冲突可以吸引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引发认知冲突, 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案例3】《除法竖式》教学片断

师: 用竖式计算6+2, 6-2, 6×2。请3位小朋友在黑板上板演。 (展示学生板演, 全班评价。 )

师:在用竖式计算加、减、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小结竖式计算要注意的地方。

……

师:6÷2等于几你们都会算了, 除法也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想不想看除法竖式? (课件出示6÷2的竖式)

师:这就是除法竖式, 很奇怪吧! 仔细观察, 说说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1:为什么会有2个“6“?

生2:“0“是从哪里来的?

生3:在竖式里, 除号怎么没有了, 到哪里去了?

师:孩子们, 你们的问题提得非常好。等你们学完除法竖式后就会明白了。除法的竖式比较难写, 想不想挑战一下啊?

师讲解除法竖式……

【反思】这是一节计算教学课, 从课的内容看肯定不如其他课生动有趣。怎样才能把这样的一节课上得“有滋有味”, 是我在设计这节课的初始就在思考的问题。首先我通过复习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先让学生用竖式计算6+2、6-2、6×2, 通过3个学生的板演, 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完全回忆起列竖式的注意事项。接着通过情境图的展示, 列算式, 很自然地过渡到如何列除法竖式的问题。由于除法竖式很特殊, 和加法、减法、乘法的竖式都不一样, 对学生来说, 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困难。在这里我是让学生先看除法竖式, 然后说一说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我这样设计的目的, 是想让学生通过对除法竖式和加法、减法、乘法竖式的比较, 就从除法竖式的形状到具体的数字位置都打破了学生数学知识结构的常规壁垒, 撬动了学生知识库里从已知到未知的不平衡的支架,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产生疑惑, 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从而带着问题进行新知学习, 这样的学习更有效。

四、经历过程, 激发成功体验

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去“经历、体验、探索”学习数学的过程, 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只有这样的教学, 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数学教学更有效。

【案例4】《6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

师:茄子老师给我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 有的小朋友记不住怎么办呀?

生:画张表算一算。 (有前面学习的经验)

师出示表格。

师:1次可以坐几人?

生:6人。 (师填6)

师:2次可以坐几人?

生:12人。 (师填12)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6+6=12 (人) 。

师:那3、4、5、6次分别可以坐多少人, 你会填吗? (学生在书上独立填表)

汇报交流 (略) 。

师:根据这张表中的数据, 你们会自己编写6的乘法口诀吗?

生: (大部分说会)

师:想想以前我们是怎样编乘法口诀的?

生1:先要列出乘法算式。

生2:要想一想几个几相加。

师:下面就请小朋友自己编一编6的乘法口诀。

【反思】这节 课在第1个班上时 , 编口诀的 环节还是和 前面一样, 我问学生答, 结果效果并不好。因为好多孩子在家父母已经教过, 学起来难免会感到无趣。课间我及时进行了反思, 有什么办法让学生学得更主动呢? 在第二个班上时, 及时进行了调整, 我把编口诀的权力交给学生, 这样一来学生就觉得有挑战成功的喜悦感, 接下来就能进行快速有效的自我探索, 从而由被动变为主动, 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就行了。然后我再引导学生找规律记忆口诀, 效果较好。探索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 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这样的教学, 为学生创造了有开放度的自主探究空间, 激发了学生主体体验的参与热情, 让学生在经历的过程中积极探索, 快乐发现, 掌握规律。这样的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教师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学得积极有效。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让课堂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激发课堂活力, 提高教学效率, 强化教学效果,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是有效教学的追求之路。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摘要: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 有实用性的知识, 促使学生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作者结合二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如何以学生为本, 凸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课前预习,恰当追问,观察比较,经历过程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篇4:小学二年级数学苏教版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7-9的乘法口诀和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其中还穿插了乘法竖式、除法竖式,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教学,最后还安排了“算24点”的实践活动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7-9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用口诀计算有关的表内乘、除法。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认识乘、除法的竖式,笔算表内乘除法,特别是除法竖式的掌握。因为除法的竖式和其他3种运算的竖式有很大区别,而且在笔算除法时综合运用了乘法、减法、除法3种运算。

在学本单元知识前学生已经在第一、四单元学习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和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学生学习了这两部分知识后,编制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已经基本掌握,这对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是一个良好的基础,但7-9的乘法口诀和前面的内容有所不同,口诀句数多、数字大、容易混淆,而且学生基础状况参差不齐。可能有的学生早就熟记了口诀表的所有内容,上课时不愿意参与编制口诀的过程,而是急于表现自己;可能有些学生一节课下来也不能熟记口诀。这就要求老师们在课堂教学时,高度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既要让进度快的学生静下心来细细领会口诀的意义,又要让进度慢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积极性,树立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共同进步。

本单元在教学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过程中穿插安排了乘、除法的竖式教学,这样给熟练掌握口诀留下了更充足的时间。乘法竖式的列式方法和已经学过的加、减法竖式形式类似,差别不大。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注意乘得的积要和乘数要相同数位对齐,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乘数没有出现两位数,也要注意积的十位要对着乘数十位的空位置写。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除法竖式,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认真示范、规范书写,给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规范的概念。教学中再结合计算过程说明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其中被除数是两位数的要让学生明确商是个位数,要写在个位上。

典型课例分析

教学内容:7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计算乘法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应用口诀过程中熟记7的乘法口诀。

3在自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继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推导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用7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

教学过程:

(一)探究规律,孕育口诀

1(课件出示一副七巧板)

师:看一看,这是什么?(七巧板)

师:数一数,一副七巧板有几块?(7块)

师:(出示1只小船)数一数,拼1只小船需要几块呢?(7块)出示表格。

师:拼2只小船呢?3只呢?你是怎么很快知道的?(学生说,教师点结果)你能把练习纸上的表格填写完整吗?

2指名汇报,同时把表格板书完成。

3交流算法。

师:咱们把得到的这些数读一读。(7、14、21、28、35、42、49)

4师:14是几个7相加?28是几个7相加?35里面有几个77 42里面有几个77 49里面有几个77

看着表格说一说,1个7是多少?2个7相加呢?……7个7相加是多少?(独立说,同桌相互说、指名说、齐说)

5师: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这些数都跟哪个数有关系呢?

生:和“7”有关。(师随学生回答板书“7”)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师完成板书:7的乘法口诀。)

[评析]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在现实情景中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加法解决问题,为学习编制口诀作铺垫。把具体的问题抽象成相同加数相加的数学问题,这样的设计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自主合作,创编口诀

1师:1个7是多少?(7)

师:乘法算式怎么写?(1×7)

师:2个7相加是多少?(14)

师:乘法算式怎么写?(2×7)

师:3个7相加呢?(学生说,教师相机板书)

剩下的乘法算式会写吗?师生齐写。

2师:看着乘法算式,你能编一编7的乘法口诀吗?

请你把编的口诀写在书P62上。

3师:你编了几句口诀?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编的口诀?指名说口诀。(教师贴口诀)

师:大家真了不起!数一数,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7句)

师:让我们自己先自豪地读一读。

(同桌互读,指名读,分组读、开火车读、齐读)

[评析]本环节设计先引导学生列出1×7、2×7、3×7……的乘法算式,再根据加法结果算出积,然后让学生自主编出7的乘法口诀。这样的设计是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考虑的。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多次经历了编制口诀的过程,再经过本课前两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编制口诀,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解读品味,感悟口诀

1找规律。

师:读完这些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口诀的前半部分,第二个字都是(7)。

师:那第一个字呢?后半部分是什么?

生:……

师:4个7比3个7多()?5个7比6个7少()?6个7比5个7多(),比7个7少()?

生:4个7比3个7多1个7,就是多7。

2记口诀。

师:7句口诀里原来有这么多的规律,那现在在能不能把这7句口诀记住?自己先轻轻地读一读,记一记。(生先自由读、记)

师:背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哪句口诀特别好记?怎么记的?能告诉我们吗?

生:……

师:这儿有一段话,能帮助我们记忆口诀。

孙悟空在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眼金睛。取经路上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

师:这句话中,能帮你记住哪几句口诀?

生:七七四十九,三七二十一。

师:我说前半句,你们说后半句。然后换一换。

同桌两人会不会这样说。说说看。

如果我忘了四七多少了,应该怎么想?

生:三七二十一,再加一个七就是四七二十八了。

师:如果是五个七的话,怎么想到四个七是多少呢?

生:用五个七减去一个七就行了。

师:有没有觉得哪些口诀不太好记?有没有好办法记住?

生:六七四十二有点难记。

生:想到七七四十九,减七就行了。

师:这么多的好方法都能帮助我们记忆。下面和老师一起来对口令吧!(师生对口令)检查一下,你的

口诀都写对、记牢了吗?

3比比谁算得快。

师:这些算式都可以用乘法口诀计算吗?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横着看呢?

4想一想,下面的乘法算式可以用哪句口诀计算?提问:看到算式,你立即想到哪句口诀?

师:7×4和4×7都可以用哪句口诀计算?

5看口诀写算式。

师:根据一句口诀,你能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吗?

根据“一七得七”能写出哪些乘法算式?

师:为什么“七七四十九”只能写一道算式呢?

6看算式直接说得数。

[评析]口诀的记忆是本课的难点,这一部分的设计教师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将原本枯燥、抽象的记忆过程设计得充满趣味。

(四)实际应用

1(师出示七星瓢虫图片)

师:为什么叫七星瓢虫?

师:5只七星瓢虫一共有多少个点?

2师:7在古代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数字,我们来看一首诗。(课件出示:古诗《村居》)

师:这是一首“七言诗”,你知道这首诗除题目外共有多少字吗?能用一句口诀算出来吗?

3师:小明的爸爸已经出差3个星期了,你知道小明有多少天没看到爸爸了吗?

师:医生说:人每天要喝6杯水,那么一个星期要喝多少杯水?

4师:还记得7个小矮人吗?

(课件出示7个小矮人,并呈现“一个矮人一张床,七个矮人七张床;一个矮人两个碗,七个矮人十四个碗。”)

你能把这首儿歌编下去吗?

5师:在实际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问题也可以用7的乘法口诀来计算呢?

[评析]七星瓢虫、古诗、星期、小矮人这些题材都是学生身边的内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实际应用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典型习题分析

本单元的练习设计形式丰富,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第一类是识记口诀,以及相应的口算练习题(包括混合运算);第二类是乘、除法竖式计算练习;第三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在本单元练习指导中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

1多种形式熟记口诀,体现学习的趣味性。

单纯的背诵、记忆口诀是枯燥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出现的多种练习帮助学生熟记口诀。如第63页“想想做做”的第l题、第2题,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弄清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学会通过已经记熟的口诀推想出相邻口诀。

再如第63页第3题,第66页第2题,第68页第2题等这些形式的练习,我们可以设计成不同的活动,以游戏形式进行练习,比如对口令、开火车、小竞赛等,以便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和记口诀的效率。

2重视题目性对比练习,便于形成数学知识体系。

在本单元的练习设计中出现了许多题组性的对比练习,如计算题组第66页“想想做做”第1题、第73页第8题等。这样的练习要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计算,再通过比较使学生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可以直接写出相应的两道除法算式的结果。再如第73页第11题,这是几组乘、除法的对比题,可以让学生在计算后说一说计算每道题时分别要用哪句口诀,通过交流体会到计算时看清运算符号的重要性。再如第81页第2题这组对比题,每组题中上面的两道一步计算是下面一题混合运算计算过程的分解,通过计算和比较进一步明确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本单元的练习中还出现了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组对比练习,如第66页第4题,第69页第8题,第70页第12题,第78页第6题等。这些练习可以先让学生逐个解决题中出现的问题,再讨论交流解答每一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以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含义,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而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数学知识体系。

3抓住开放式练习,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单元的练习设计中有许多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练习题,如第74页第6题,第80页第3题。这样的练习设计是利用学过的乘法口诀填写乘、除法算式的开放练习,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促进对口诀的熟记,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灵活性和严密性。

4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5:小学二年级数学苏教版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8个单元。“数与代数”领域一共安排了4个单元,包括“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表内乘法(一)”“表内除法”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图形与几何”领域一共安排了3个单元,包括“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厘米和米”和“观察物体”。“综合与实践”领域一共安排了2次活动,包括 “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体上的尺”。另外,教材还安排了一个“期末复习”单元。

教材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既注意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更关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发展的特点,努力实现这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另外,还注意把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交叉安排,既促进了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又能使学生避免由于长时间学习单一内容可能引起的厌倦心理,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认识乘、除法的含义和学会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也是小学数学中最为基础的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能否较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不仅影响学生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基本计算能力的形成,而且也直接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认识并使用常用的单位厘米、米;东、南、西、北等方向的认识;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这些是本册教材的难点。

二、本学期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智能、情感)

1.知识技能方面。

(1)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并理解乘法口诀,能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乘、除法的含义,应用学过的表内乘、除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用如“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会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2.数学思考方面。

(1)使学生在认识乘法、除法的含义以及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

(2)使学生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确定位置、辨认方向、观察物体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体会物体与相应的视图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篇6:小学二年级数学苏教版

一、教材内容

1、认识乘法

2、乘法口诀

(一)3、认识图形

4、认识除法

5、口诀求商

(一)6、厘米和米

7、位置与方向

8、乘法口诀与口诀求商

(二)9、时、分、秒

10、观察物体

11、统计与可能性

12、期末复习

本册教材共安排五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

二、班级情况分析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能认真完成作业,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也有一些学生上课纪律欠缺,他们上课不愿意动脑,不举手发言,作业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成为班级中的后进生,对于这些学生,改正他们的学习习惯是关键。

对于上学期的知识掌握尚可,同时也存在着个别人计算不过关、走进生活题说理不清、变化题不懂思考方法等问题。通过本册知识的学习,锻炼他们的思维、口头叙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时刻。

三、教学目标

1、经历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在相同加数的个数比较多的时候,乘法算式比连加算式简便。

2、使学生理解1-6乘法口诀,并能用口诀计算乘法和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知道图形的边,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感受图形的变换。

4、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能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5、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不再需要通过平均分的操作寻找得数,而是用口算求商

6、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能用这两个单位计量物体的长度。

7、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的空间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常识,充分地观察、操作、判断、交流,在内容丰富的活动中体验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

8、7~9的乘法口诀、用口诀计算一位数乘一位数和相应的除法。

9、看看、数数、算算,了解钟面上的大格和小格。初步形成1时、1分的观念。认读钟面上的时间。

10. 感受“秒”,认识秒与分的关系

11. 使学生掌握初步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

11、整理事件里的信息,用方块图表示数据;感受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初步体会可能性

四、重点、难点

重点:乘除法的计算及解决问题

难点:

1、认识并使用常用的单位厘米、米

2、东、南、西、北等方向的认识

3、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

4、时、分、秒的认识

五、教学措施

1、学期一开始就严格要求,加强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利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从而轻松掌握所学知识。

3、加强补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不落人后。

篇7:小学二年级数学苏教版

练习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页练习二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通过练习,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一的第1题。

(1)练习第l组。

①学生独立完成,要求竖着做。

②指名说说其中几题的口算过程。

③比一比几组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练习第2组。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指名说说其中几题的口算过程。

③比一比几组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可以先用几十除以几,再用几或十几除以几,算出得数。

2.口算下面各题。

480÷4

84÷2

46÷3

900÷3

180÷20

270÷90

280÷40

69÷3

75÷5

210÷30

420÷70

720÷80

3.笔算练习一的第2题。

(1)出示第2题,请学生读一读题目要求。

(2)学生独立思考估计一下每题的商,指名回答。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4)集体订正时,选择其中两题说说笔算过程。

提问:这几题都是几百几十几除以一个整十数,为什么商都是一位数?

(5)说说怎样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二,提高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6题

1.学生独立计算,完成表格填写。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张表,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将自己的观点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

3.组织全班交流,教师可适时点拨,使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算式中的“商不变的规律”。即:被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除数也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三,完成思考题

1.指名读题,说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2.每四人一组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再同组内交换意见。

3.组织全班交流(如果第一次转换发生在5时以后,则转换的次数是600÷30=20;如果第1次转换恰好发生在5时,则转换的次数是600÷30二20,20+1=21)。

四,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一的第3、5题。

篇8:小学二年级数学苏教版

1.学会本课生字“玉”、“密”。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知道鸟岛的特点,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培养学生喜爱鸟类、喜爱鸟岛的感情,进而自觉地爱鸟、护鸟。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玉”、“密”的写法。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鸟岛的热闹。

教学难点:

体会正是因为人类能与鸟和平共处,才使小小的鸟岛闻名中外。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验

(一)检查生字词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神奇的地方——鸟岛。今天我们继续游览鸟岛,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2.多媒体出示词语,开火车读,相机正音。

3.指名读,相机正音评价,并给多音字组词。

4.齐读词语。

(二)回顾第一小节内容

师:小朋友们词语读得真棒!上节课我们不光学习了词语,还初读了课文。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鸟岛吗?

生:喜欢!

师:这神奇美丽的地方在哪儿呢?谁来填一填?

多媒体出示:()湖()有一个叫“()”的小岛,那就是()的()鸟岛。

师:填得非常准确!我们一起来填一填吧!

(齐读第一小节)

二、视频导入,整体感知

师:青海湖鸟岛闻名中外,你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

(多媒体播放青海湖鸟岛视频)

师:说说看,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

师:只看了一遍就看出了这么多,你们真了不起!那课文是怎么说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一读2、3两小节,注意读书的姿势。

(生自由读书,师巡视指导)

三、精读感悟,突破重点

(一)精读第二小节

1.多媒体出示第二小节

师:现在正值阳光明媚的春天,我们去鸟岛能看到什么呢?

(指名读第二小节并评价)

2.师:老师这里有三个句子,谁来读读看?(多媒体出示)

鸟儿就从远方飞来。

一群鸟儿就从远方飞来。

一群一群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

师:你们觉得哪一句用来形容鸟岛最合适?为什么?(生交流答案)

师:老师还有疑问,第二句说“一群鸟儿”不是也表示鸟儿很多吗?(生回答,师指导朗读,读出鸟儿的多)

师:这里的“陆续”能不能去掉啊?(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小结:“陆续”就是一群鸟儿飞来,过段时间又有一群鸟儿飞来,一个接一个,一群接一群的意思。)

师:现在我们把这句话放到文中再来读一读吧!(指导读第二小节)

师:谁来读好这一小节的第一句?(指名2人读)

师:看来鸟岛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啊,吸引了这么多的鸟儿来这里——我们来看看吧!(多媒体出示:鸟儿筑巢的图片)

师: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鸟岛就变得生机勃勃。让我们做一次回家的鸟儿,捧起书,开开心心地读一读第二小节吧!(齐读第二小节)

(二)精读第三小节

过渡:春天大批的鸟儿来到岛上筑巢安家,养育后代,到了六月岛上会是什么景象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谁来读?

(多媒体出示第三小节,指名读)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鸟儿。

师:恩,各种各样的鸟儿都来到了岛上,猜猜看,都有哪些鸟儿?

生:喜鹊、麻雀(留鸟)、燕子、大雁、丹顶鹤(查查候鸟的资料)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多!鸟岛上啊,栖息着十几种活泼可爱的鸟类呢,来看看吧!

(多媒体出示:鸬鹚、鱼欧等鸟的图片)

师:这些鸟儿种类繁多,形态色彩各不相同,就叫做——各种各样。岛上的鸟儿共有十万多只呢!春天的时候,他们从四面八方都赶到这里来相聚,真不愧为“鸟的世界”!谁能通过朗读把这鸟的世界带到大家面前的?(指名读并评价)

师:除了各种各样的鸟儿,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2:密密麻麻的鸟窝。

师:书上怎么说?

生: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

(多媒体出示: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

师:恩,你读得真好!特别是“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读出了它们的意思。谁还能像他这样读一读的?

师:我似乎有种密不透风的感觉。鸟窝真多呀!

师:你们还看到了什么呢?

生3:我还看到了鸟蛋。

(多媒体出示: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

师:鸟蛋怎麽样?

生:很多,而且有玉白色的、青绿色的。

(多媒体出示:鸟蛋的图片)

师:鸟蛋不仅多,颜色还很美呢!有的像玉一样白,有的青中带绿,十分漂亮!再看这个窝里还有一只刚刚从蛋壳里孵化出来的雏鸟呢,多有趣啊!这么多漂亮有趣的鸟蛋,谁来读读?

(指名读,指导读出鸟蛋的多)

师:这一段没有一个“多”字,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鸟多、鸟窝多、鸟蛋多,感受到了一个鸟的世界。六月的鸟岛真是热闹非凡!谁能读出这种热闹的感觉来?

(指名读第三小节)

(三)精读第四段

过渡:鸟岛真热闹呀!各种各样的鸟儿,密密麻麻的鸟窝,窝里窝外到处是鸟蛋,小朋友们,如果此时你就在鸟岛,你会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来看看游客们都是怎么做的吧!谁来读读这一小节?(多媒体出示第四小节,指名1人读)

师:从“伸手”和“随处”这两个词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伸手”:鸟很容易捉了,说明——鸟多。“随处”:鸟蛋太容易拾了,说明——鸟蛋多。

师:可是——(引读:却没有人去碰一下)

师:因为——(引读: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师:对呀,鸟是人类的朋友,从游人的表现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游客不光喜欢鸟,而且爱护鸟!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一起读一读第四小节!(齐读第四小节)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句子:谁给我们大家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句子: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指名读)

师: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原因是——

师:老师想把原因放在句子的前面说,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

(出示: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

师:小朋友们看,这两句话虽然顺序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其实呀,在我们生活中也常常会用到这种带有原因和结果的句子。比如说:周老师刚才表扬了大家,因为大家书读得很棒!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因为大家书读得很棒,所以——”

生:周老师表扬了大家。

师:谁来学着说一句?

生1:我们没有做早操,因为今天下雨了。

师: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因为今天下雨了,所以我们没有做早操。”

生2:今天我很开心,因为我帮助了别人。

师: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因为我帮助了别人,所以今天我很开心。”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正是因为人们的爱鸟护鸟,所以这鸟岛成了鸟儿的世界,鸟儿的乐园!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鸟岛,去看一看各种各样的鸟儿,密密麻麻的鸟窝,五光十色的鸟蛋吧!捧起书,用朗读再现这壮观和谐的奇景吧!鸟岛,预备读!(齐读课文)

四、练写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玉、密

1.指名认读。

2.讲解“玉”。要点提醒:最下面一横要写得长一点,不能漏了一点,竖要竖在竖中线上。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玉“

3.讲解“密”。提醒注意点:笔画比较多,在书写的时候各部分要紧凑一些,“必”的这一撇要长一点儿。

4.师范写,生描红。

五、总结全文

篇9:小学二年级数学苏教版

1. 小朋友,秋姑娘悄悄地来了,她给江南水乡换上了一件美丽的衣裳,你们想去看看吗?

2. (播放金秋江南的图片)看,这就是金秋水乡如诗如画的美景。(配以轻音乐,学生静静地欣赏)

二、 初读词串,认读生字

1. 在金秋的水乡,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出示词卡)

金秋烟波水乡

芦苇菱藕荷塘

夕阳归舟渔歌

枫叶灯火月光

3. 小朋友们看得可真仔细。今天,我们就乘着想象的小舟到水乡游一游、看一看。你能把这课的生字朋友都读好吗?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生字词可以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教师边巡视边指导,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 小朋友读得很认真,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朗读?

[设计意图:词串识字承载的不仅仅是学会几个生字的任务,词与词之间的留白给学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犹如一首音韵和谐的小诗。读正确、读通顺、读得有滋有味……就在学生一遍遍琅琅上口的诵读中,传达出汉语言特有的声韵美。]

三、 想象画面,感悟诵读

1. 想一个好名

小朋友们,如果给《识字1》起一个好听的名字,你会起个什么名儿?(“金秋水乡”“水乡的秋天”“水乡真美”等等)

2. 展一幅画卷(指导学习第一行词串)

(1) 我们坐上小船,乘着秋风来到了绿水荡漾的水乡。瞧,一望无垠的湖面在微风中荡起了粼粼的波纹,远远望去,湖面烟雾茫茫,是那么辽阔。(出示图画:水乡景色)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事物与生字的对应)

(2)(出示:金秋 烟波 水乡) 你能读好这几个词语吗?

(3) (出示“秋”的古文字)教师讲述“秋”的造字规律:小朋友,你们看,“秋”的左边是个“禾”,它表示是庄稼。秋天,庄稼成熟了,变成金灿灿的,就像火烤过一样,所以,古人在“禾”的右边加了一个“火”字。当庄稼像被火烤过,黄灿灿的时候,秋天就到了。

(4) 教师有感情范读第一行词语。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这样读?(引导学生一边诵读词语,一边想象水乡秋天美丽的画面)

[设计意图:一个古文字“秋”字,是中国几千年汉字文化的一个小小缩影。就在孩子们追本溯源,探寻汉字的造字规律时,我们的情感与古人的精神世界也就贯通了。教学时要发挥汉字表音、表形、表义的优势,变机械识记为明字理、悟结构的文化熏染。]

3. 赏一池秋色(指导学习第二行词串)

(1) 秋天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季节,还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小朋友想不想去荷塘找一找秋天?多媒体播放荷塘的秋景,展示一组画面,让学生说说芦苇、菱藕的样子。随着学生的描述,教师在黑板上勾勒出荷塘的简笔画。

(2) 在一个碧绿的荷塘上,一片芦苇在秋风中摇曳,洁白的苇花随风飘舞,一节节莲藕嫩生生的,多美的荷塘啊!(出示:一片芦苇、一节莲藕、一个荷塘、几个菱角)刚才我们看到的像“一片、一节、一个”这些词,我们叫它数量词。数量词与后面的事物一定要搭配得当,否则会出笑话的。现在,谁想把自己看到的景色告诉大家?(自由读、指名读、小组间赛读)

(3) 读到这一行词语,你觉得金秋的水乡怎么样?(美丽、富饶)

(4) 把水乡的美丽景色读出来,齐读第二行词串。

4. 听一曲渔歌(指导学习第三行词串)

(1) (多媒体播放一段渔歌)听,这是什么声音?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湖面,一只只小舟从远处归来,渔民们唱着欢快的渔歌满载而归了。

(2) (出示:一轮夕阳 一只只小舟 渔歌)同桌练读,汇报朗读。

(3) 读到这一行词语,你觉得金秋的水乡怎么样?(忙碌、富饶、幸福)

(4) 把你对水乡的赞美加进去,齐读第三行词串。

[设计意图:不同的量词和名词巧妙组合,构成了一幅有色彩的图画,奏响了一支有旋律的乐曲。内涵丰富的识字课,既为孩子识字提供了语境,使识字与阅读紧紧相连;又活学活用,在积累中简单运用语言,加强了字词的综合训练。]

5. 赏一湖夜景(指导学习第四行词串)

(1) 夕阳落下去了,月亮升上来了。在皎洁的月光下,你看到了什么?(出示:枫叶 灯火)

(2) 你能在“枫叶”前面加上一个词吗?(火红火红的、红艳艳的)引导学生观察枫叶的颜色、形状、姿态等。

(3) 想一想,在“灯火”的前面,可以加个什么词呢?(星星点点的、若明若暗的)

(4) 读到这一行词语,你觉得水乡的秋夜怎么样?(宁静迷人)把你的感觉带进去,齐读第四行词串。

[设计意图:词串识字中,一行词串就是一幅动人的画面,四行词串连起来便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迷人的秋景。“读到这一行词串,你觉得金秋的水乡怎么样?”教师用语言激活了一个个词语背后的画面、情感,虽是同一个问题,但每一行的回答却不相同,或悠远、或清新、或富饶、或宁静,水乡的金秋就在这一次次的叠加中越来越丰厚、有意蕴。]

四、 回归整体,赏读全文

1. 小朋友,这篇识字课文读起来很上口,很好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指黑板上字卡“乡”“塘”“光”三个字红色的韵母)哈哈,原来它们都押韵呢!(教师范读,强调韵尾。同桌连读,汇报朗读)

2. 小朋友们发现了吗?这些词虽然是一个一个独立的,但每一行词语串起来读就觉得很美,像一首优美的小诗,像一幅美丽的画面,四幅图连起来就是金秋水乡美丽、富饶的场景。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出来吧!

3. 金秋,我们摇着小舟来到碧波荡漾的水乡,首先看到了——(引读)金秋 烟波 水乡。我们来到了清凌凌的荷塘,看到——(引读)芦苇 菱藕 荷塘。夕阳西下,渔民们满载而归,我们看到了——(引读)夕阳 小舟,听到了——(引读)渔歌。夜幕降临,水乡变得格外宁静,只见——(引读)枫叶 灯火 月光。

4. 学完课文,你对金秋的水乡又有了怎样的印象?

5. 带着对美丽水乡的热爱之情诵读《识字1》。

五、 共同探究,巧记生字

1. 现在,我们不仅要读准这些生字,还要想办法把这些汉字深深地印在自己的头脑中。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记的办法最奇妙!

2. 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3. 指导书写,引导实践。

(1) 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新偏旁:“火”和“欠”。

(2) 重点指导:“歌”和“烟”。

上一篇:东北师范大学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实施细则下一篇:小学教师停车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