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2024-06-28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精选8篇)

篇1: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小学数学教材培训

培训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培训教师: 何香兰

培训对象:全体数学教师

培训地点:多媒体室

培训教师:2010.3.2具体内容:

一、全册教材安排(见目录表)

二、四大领域:

“数与代数”领域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第四单元:加法

第八单元:乘法

“空间与图形”领域

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

第七单元:认识角

“统计与概率”领域

第九单元:统计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

测定方向你能跳多远

三、介绍层次

1、各单元基本内容及其结构

第二单元:认数 第六单元:减法第五单元:认识方向

2、教学建议,重点内容的教法、学法指导

3、练习设计

四、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结构特点:

1、在表内乘除法后安排的;

2、是进一步提高用除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内容安排:

1、认识余数的意义和有余数的除法;

2、学习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3、综合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1.通过分组操作,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

●首先是操作活动;

●接着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

●然后把分铅笔有剩余的其他几种情况也分别用除法表示;

●最后充实感性材料,完成“想想做做”。

2.联系“平均分”的活动经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怎样求商是计算有余数除法最关键的一步;

●教材里没有出现“在3×()<7的括号里最大填几?”特定的试商方法“7里面最多有几个3?”分别由不同的角色建议。

3.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

●可以通过典型的错例,吸引学生注意,并展开讨论。

●可安排“完成算式”练习,加深理解、锻炼思维例如:

()÷()=4......1()÷()=4......24.启发学生依据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例如:“练习一”的第11、12、13、14题。

上面3题都是一般的有余数除法问题,下面的1题则更深一层次,引导学生要从实际出发,合理地处理余数。

练习设计

●有一串幸运星,按“红—黄—蓝—绿—紫”的规律串成一列。第48颗是什么颜色?

●有一列图形,排列规律如下:

(1)第30个是什么图形?

(2)如果这列图形共30个,形有多少个?

●将一堆苹果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到7个还余3个,至少再添上几个,每个小朋友又可多分到1个?

●有一天,小明感冒了,他去看医生,医生对他说:“瓶中有50粒药丸,每天服3粒,每次服2粒。”聪明的小朋友,请你算一算,这瓶药小明可服几天?还剩几粒?

●2位老师带领40名学生渡船过河,每只小船每次最多载4人,至少需要多少次大家才能都过河?

第二单元 认数——第九单元 统计(教材分析略 见PPT)

五、分享三段话

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堂好课的标准,应明确地显现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身上,主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三种学习状态,即: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的交流状态;学生的达成状态。这应成为我们教学中的重点。

数学课如能以开放、先进的教学思想为载体,以师生、生生互动为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获得和教师获得的双赢效果为目的,实现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就是一堂好课。

小学数学教材培训

冰沟小学

何香兰

2012.3.2

篇2: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2016年5月,我校老师有幸参加了苏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的培训,使老师们受益颇多。通过本次培训学习,经过对教材的疏理,让老师对教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本次学习不仅澄清了老师对一些数学问题的一些模糊认识,而且对今后如何践行课改理念,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通过学习还认识到作为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尽量选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结合孩子们身边的生活实际进行练习从而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的孩子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好动、自制力差,如果我们的教学内容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学习效率则无从谈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想办法吸引住孩子。我在教学中习惯用孩子们身边最简单、最常用的情景来教学,孩子们不但接受起来容易、兴趣高涨,孩子们很容易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我们还要要注重榜样的作用。孩子们天真活泼好胜心强,针对这一点我注意树立榜样对学生及时科学的评价。在班内性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小学阶段中孩子的每一个好习惯的形成都需要老师的细心、耐心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而且需要所有的任课老师一起共努力效果才更好。

首先,我觉得这次学习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是非常有效和必要的。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一套好的教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到现在我们的课堂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苏教版教材充分体现了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基本精神,在内容、结构、体系以及教法上都作了大量的调整和改革。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有过课堂中的意外收获,有过为探究真理而教学内容失败告终的苦涩,有过为不能很好创设情景的迷茫,有过面对新思想、新理念、新设计而无能为力的困惑。这次的教材培训对我们教师来说很有必要。

其次,主讲指点名经,让我重新认识了新教材。

新教材有它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教材重视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问题等能力的培养,更重视学生计算研究、分析策略、探究价值的培养,它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再为应付应试盲目机械训练,应该科学有效设计练习内容,让学生有目的有价值的去探究。在聆听主任的教材解读和分析中,我更深刻地了解了这套教材,使我对如何创造使用和把握这套教材、怎样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主任对小学五年级的整册教材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有效地教学建议,并对全册教材的各单元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他说明了本册教材与以前有所不同:在较大的单元后面安排了一些整理练习。如:第二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最后安排了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探索与实践、评价与反思着四项内容。再如:《整理与复习》与以前有了变化,它划分成四个内容复习:数的世界、图形王国、应用广角、统计天地。本次培训时我在内心深处对新课程在课堂中如何贯穿新的课程理念有了深层次的思考。

总之,这次培训扎实有效,犹如及时的春雨洒进我的心田,使我在迷惑彷徨的教学道路上,学到了新的理念和方法。经过这次心灵的洗礼,使我在聆听中有了进一步的收获和感悟。

现具体谈一下个人体会:

一、疏理教材,认知结构与目标体系

通过学习,对青岛版版教材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理解:全套教材的知识结构是串串相接,环环紧扣,哪一个环节做不好,下一环节就难以实现,所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都应该抓好衔接,才能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二、感知教材,结合实际应用教材

新的课程标准由“情景串”引出“问题串”,倡导数学课堂生活化,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采用教材中的教学情境,将课本数学变为生活数学,尽量创设生活化的的课堂情境,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开放的“生活化“教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我们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具体的、摸得着的、看得见的、可操作的数学。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引领学生不断经历艰辛的自主探索学习过程,让学生亲历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不仅仅学会了知识,更主要让学生感受如何学习,实现了数学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和谐发展的特点。应该说,教材色彩丰富、贴近生活、编排有新意,深受小学生喜爱。但总体看新增加了不少知识点,原有的内容也并未减少,课时数也增加不少。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我们的教学内容到底应该讲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难度。

三、要认真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 在数与代数领域,新教材更注重从实物直观抽象出图形直观再抽象出数字,而后返回到生活中去理解,教学要求层次清楚、符合学生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解释生活现象。在空间与图形单元要让孩子自己去实践、猜测、操作、验证,试着在相似中发现差异,在不同中寻找关联。在统计与概率领域要领会例题意图,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去收集数据,使学生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发现数据的分布情况,知道数据的整体水平。在综合与实践领域要让孩子充分地动手操作,从而培养孩子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新教材重视“动手做”的训练

“动手做”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听讲、阅读、解题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有趣的和富有数学味的操作中逐步增强动手实践的意识和能力,更为学生提供更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础。这种形式更具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因而也更受到学生的欢迎。

五、新教材对解决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课标中,关于解决问题增加了两个能力要求: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多角度数学思维找到生活中的数学关系,再根据所学知识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

六、新教材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比如在“比多”“比少”问题的教学时,先安排了求“相差数”的拓展,使孩子形成一定的几何直观印象。丰富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感知,也使学生感知到画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方法。例如,有余数除法的认识的这堂课,就可以让孩子充分地分、比、说、思,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也让他经历了这个自主探究的过程。

篇3: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1.“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分析

(1)“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含义。“解决问题的策略”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找出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其深层的含义指的是对学习材料进行抽丝剥茧,然后对这些“表皮”再加工,让这些题型原形毕露[1]。接下来对这些题目或者问题的解决手法找寻最优化的过程,同时也需要弄明白那层“表皮”里的层次结构。因此,一定要对题目进行分析,把握住题目中的要求,将题目中的一些未知问题进行转化,将其转变成已知条件,然后做好解题的步骤,按照题目的要求将解题步骤进行展开计算。其主要目的是减少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进而让这种解题策略应用到其他同样类型的题目当中去。

(2)“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育价值。尽管小学生随着做题数量的增多也会产生相应的经验积累,但那仅是一种数字概念的转变,没有形成相应的策略意识。策略意识指的是让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产生意识化的解题方法[2]。所以,在教育价值方面,培养小学生的策略意识有着较大的作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教学手段,不仅能让解题显得更加容易,还能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他们今后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编排

(1)内容选择以及编排分析。在苏教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中,有许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容,如下表:

上表中的这些策略绝大部分是数学知识上的所用到的思维方法,实行这种编排也有着一定的原因,因为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这些思维方法都是较为常见的方法。到了初中的等值交换、函数求和中都能够运用到这种思维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最难的当属它的抽象性,各种条件都呈现在它的“表皮”之下,而在学习过程中,应用正确的解题策略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表皮”问题,进而让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2)内容的呈现分析。在苏教版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内容呈现大部分是在大单元结束之后引入“解决问题的策略”。课本中的例题是经过不断地对信息进行多元化的整合,将图片与一些较为典型的题目相互整合,让题目显得更加简易。与其他版的教材不同,苏教版的例题有着很强的生活性,其通常是采用提问的方式将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再让学生进行计算,把公式列出来,在这个解题过程中对题目进行分析思考。随后教师在课堂上随机抽取一些学生的答案,并在课堂上对这些答案进行讨论分析,对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进行总结,让学生去吸收问题、消化问题。

在教材中引入“解决问题的策略”适应了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很好地解决了如今小学生面临的“读题难,做题难”的现象。学生通过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题过程中能够更直观、更清晰地应对问题,通过抽丝剥茧的方法来还原问题的本质从而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让数学题目更加简易,进而促进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苏教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中,开展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这在其他版本的教材中都是没有提及的。而在课本中添加“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内容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这项举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进而提升数学学习效率。文章主要围绕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就“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娟娟.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24(5):101-105.

篇4: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之我见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A-0055-01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们使用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通过使用,我们发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能较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同时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起着引导作用,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笔者就谈谈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

一、真正领会教材的思想内涵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基本上都隐含在概念的引入、公式的推导、性质与规律的揭示过程中。要达到新课标修改稿提出的“四基”目标中的让学生“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方法”,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热情,把教材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分层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实际活动中体验、感悟、运用。如,在教学“一个同学在计算200-120÷4时,看错了运算顺序,算得的结果是20,这道题的正确结果是多少?”之前,我先出示了一道题:小红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一半还多5页,第二天看了剩下的一半还多5页,还剩下15页没看,这本书有多少页?让学生思考如何解答,全班学生都面露难色。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如果我们能把这一题解决,相关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名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兴致盎然,思维活跃,参与率高,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现行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弹性很大,每个单元的课时量很少,有些章节只是提供了一种“框架”,内容却“很少”,留给师生的空间比较大,教师可支配的时间明显增多,而这正是《标准》所倡导的课程要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具体体现。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让学生根据成语“百发百中”、“百里挑一”、“十拿九稳”说出百分数,学生一下子情绪高涨,发言积极。这样,不仅加强了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丰富了学生的认识,而且整合了学生所学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三、适度整合教材内容

数学知识逐步发展的过程和儿童认知发展的渐进过程,决定着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大多数采用圆周式编排,即把要学习的每部分内容划分几个阶段学习。至于每部分内容划分几个阶段,就要根据各部分内容的份量、难易程度以及教学对象的年龄而定。因此,教学时,教师应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教学内容的本质联系,有目的地调整课时安排、内容顺序,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和完善。如可以将“11~20各数的认识”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安排在一起教学,因为这两个单元内容环环相扣、联系紧密,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组成、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正好为学习“凑十法”奠定基础。这样,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变更教材、重组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度调整,不仅注重了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应用性,还更贴近教材意图和学生实际。

四、高质量地创设情境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素材非常丰富,呈现形式多样,可读性强,吸引力大。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数学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客观走向主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教材中静态的图、文、数、式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与或能真实感受的数学活动,积极创设呈现基本数学事实的问题情境,使教学的过程,成为不断地积累学生经验的过程,让教材提供的素材成为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信息。如在教学“三步混合运算的问题解决”时,发现学生虽然很熟悉有关问题的活动过程,并已有了相关的生活经验或体验,但是还无法提炼、概括数量关系,不能由生活数学回归书本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商店买东西”、“两车行走”、“铺地砖”等实际活动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汽车运货”、“学生栽树”、“几倍多(少)”等现实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或再次感受。由于生活经验被充分激活,学生情绪高涨,参与积极,因此很容易将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总之,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转变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要感受其素材选择的独特视角,把握其知识展开的逻辑层次,理解其活动安排的全新思路,领会其内容整合的精神实质,并把它们运用到具体教学中去。

篇5: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1.生活中的数 2.比较 3.加减法

(一)4.整理与复习

(一)5.大家来锻炼 6.分类 7.位置与顺序 8.认识物体 9.加减法

(二)10.整理与复习

(二)11.认识钟表 12.统计 13.迎新年 14.总复习一年级下册 1.生活中的数 2.观察与测量 3.加与减

(一)4.有趣的图形 5.整理与复习

(一)6.加与减

(二)7.购物 8.加与减

(三)9.统计

10.整理与复习

(二)11.总复习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数一数》

第二单元《比一比》

第三单元《分一分》

第四单元《认位置》

第五单元《认数

(一)》

第六单元《认识物体》

第七单元《分与合》

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

第九单元《统计》

第十单元《认数

(二)》

第十一单元《认识钟表》

第十二单元《加法》

一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减法》

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第三单元《认数》

第四单元《加法和减法

(一)》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第六单元《加法和减法

(二)》第七单元《统计》 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认识除乘法》

第二单元《乘法口诀

(一)》 第三单元《认识图形》 第四单元《认识除法》

第五单元《口诀求商

(一)》 1 数一数 2 比一比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4 认识物体和图形 5 分类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7 11~20各数的认识 8 认识钟表 9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0 总复习

一年级下册 1 位置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3 图形的拼组 4 100以内数的认识

摆一摆,想一想 5 认识人民币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7 认识时间 8 找规律 9 统计 总复习二年级上册 1 长度单位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1.数一数与乘法 2.乘法口诀

(一)3.观察物体 4.节日广场 5.分一分与除法 6.整理与复习

(一)7.方向与位置 8.时、分、秒 9.月球旅行 10.乘法口诀

(二)11.整理与复习

(二)12.除法 13.统计与猜测 14.趣味运动会 15.总复习二年级下册 1.除法 2.混合运算 3.方向与路线 4.生活中的大数 5.测量

6.整理与复习

(一)7.加与减

(一)8.认识图形 9.加与减

(二)10.整理与复习

(二)11.统计 三年级上册 1.乘除法

第六单元《厘米和米》 第七单元《位置和方向》 第八单元《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

(二)》

第九单元《时、分、秒》 第十单元《观察物体》

第十一单元《统计和可能性》二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第二单元《认数》

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

第四单元《加法》 第五单元《认识方向》

第六单元《减法》

第七单元《认识角》

第八单元《乘法》 第九单元《统计》 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除法》 第二单元《认数》

第三单元《千克和克》 第四单元《加和减》 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七单元《乘法》

第八单元《观察物体》

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第十单元《认识分数》

第十一单元《整理与复习》 我长高了 3 角的初步认识 4 表内乘法

(一)5 观察物体 6 表内乘法

(二)看一看 摆一摆 统计 8 数学广角 9 总复习二年级下册 1 解决问题 2 表内除法

(一)3 图形与变换 4 表内除法

(二)5 万以内数的认识 6 克与千克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有多重 8 统计 9 找规律 10 总复习三年级上册 1 测量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3 四边形 4 有余数的除法 时、分、秒

填一填,说一说 多位数乘一位数

2.观察物体 3.千克、克、吨 4.搭配中的学问 5.乘法

6.整理与复习

(一)7.周长 8.交通与数学 9.除法 10.年、月、日 11.时间与数学

(一)12.时间与数学

(二)13.整理与复习

(二)14.可能性 15.生活中的推理 16.总复习三年级下册

1.元、角、分与小数 2.对称、平移和旋转 3.乘法

4.整理与复习

(一)5.面积 6.认识分数 7.整理与复习

(二)8.统计与可能性 9.总复习四年级上册 1.认识更大的数 2.线与角 3.走进大自然

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除法》 第二单元《年、月、日》

第三单元《平移和旋转》 第四单元《乘法》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第六单元《千米和吨》

第七单元《轴对称图形》 第八单元《认识分数》 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第十单元《统计》 第十一单元 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除法》 第二单元《角》 第三单元《混合运算》 第四单元《平行和相交》 第五单元《找规律》 第六单元《观察物体》 第七单元《运算律》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第十单元《认数》

第十一单元《用计算器计算》四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乘法》 第二单元《升和毫升》 第三单元《三角形》 分数的初步认识 8 可能性 9 数学广角 10 总复习

三年级下册 1 位置与方向 2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 统计 4 年、月、日

制作年历 5 两位数乘两位数 6 面积 小数的初步认识 8 解决问题

设计校园 9 数学广角 10 总复习

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

1亿有多大? 2 角的度量 3 三位数乘两位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5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6 统计

你寄过贺卡吗? 7 数学广角

4.乘法

5.整理与复习

(一)6.图形的变换 7.除法 8.方向与位置 9.生活中的负数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六单元《找规律》 第七单元《运算律》 总复习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 2 位置与方向 3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第八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

营养午餐 10.整理与复习

(二)11.统计 12.数据告诉我 四年级下册

1.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2.认识图形 3.小数乘法 4.数图形中的学问 5.整理与复习

(一)6.观察物体 7.小数除法 8.激情奥运 9.游戏公平

10.整理与复习

(二)11.认识方程 12.图形中的规律 13.总复习五年级上册 1.倍数与因数 2.图形的面积

(一)3.整理与复习

(一)4.分数 5.数学与交通

第九单元《倍数和因数》 第十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第十一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十二单元《统计》

第十三单元《用字母表示数》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认识负数》 第二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第三单元《认识小数》

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第五单元《找规律》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一)》

第八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第九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二)》

第十单元《统计》 第十一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5 三角形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7 统计 8 数学广角

小管家 总复习五年级上册 1 小数乘法 2 小数除法 3 观察物体 4 简易方程

量一量 找规律 5 多边形的面积 统计与可能性

铺一铺 7 数学广角 总复习

6.整理与复习

(二)7.分数加减法 8.图形的面积

(二)9.尝试与猜测 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方程》 第二单元《确定位置》

五年级下册图形的变换 2 因数与倍数

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3 长方体和正方体 10.整理与复习

(三)11.可能性的大小 12.数学与生活 13.总复习五年级下册 1.分数乘法 2.长方体

(一)3.分数除法 4.整理与复习

(一)5.数学与生活 6.长方体

(二)7.分数混合运算 8.百分数

9.整理与复习

(二)10.数学与购物 11.统计 六年级上册 1.圆

2.百分数的应用 3.图形的变幻 4.整理与复习

(一)5.数学与体育 6.比的认识 7.统计

8.整理与复习

(二)第四单元《认识分数》 第五单元《找规律》

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七单元《统计》

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十单元《圆》 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方程》

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三单元《分数乘法》 第四单元《分数除法》 第五单元《认识比》 第六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八单元《可能性》 第九单元《认识百分数》 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百分数的应用》 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 第三单元《比例》 第四单元《确定位置》

第五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粉刷围墙 4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6 统计

打电话 7 数学广角 8 总复习六年级上册

1.位置

2.分数乘法 3.分数除法 4.圆

确定起跑线 5.百分数 6.统计

合理存款 7.数学广角 8.总复习六年级下册 1 负数 2 圆柱与圆锥 3 比例

自行车里的数学

统计 6 整理与复习9.生活中的数 10.观察物体 11.看图找关系 12.总复习六年级下册 1.数学与环境 2.数学与社区 3.数学与体育 4.数学与科技 5.总复习

第七单元《统计》 第八单元《总复习

(1)数与代数

(2)空间与图形

(3)统计与概率

(4)综合应用

篇6: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球》教学设计

南京市中央路小学王毅臻

[教材简解]

本课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二册中的一个选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进一步拓展了学生对于立体图形的认识,理清了“球”与“圆”的联系与区别,又为学生进入中学进一步学习球体打下基础。

[目标预设]

1.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在认识圆的基础上认识球的特征,了解球的各部分名称,发展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学习,增强学生的研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并掌握球的特征。

难点:球的直径的测量,球与圆的联系与区别。

[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着力突出两点:

第一,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尤其是几何图形,更是与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对于本课内容的教学,教师时刻注意将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既凸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又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是与活动紧密联系。力图体现“在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设计了多个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如猜谜语、自学活动中的切一切,摸一摸,吹泡泡等等。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的思路大致如下:猜谜-找生活中的球-小组探究球的特征(通过操作感知球面、自学概念以及切球,吹泡泡这些活动让学生从具体形象逐步过渡到抽象的空间思维)-巩固练习(仍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学会思考)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引出球体

1、猜谜语

“外表白白嫩嫩,心里花花绿绿。在白沙滩打滚,在温泉里游泳。”(汤元)

2、师:做好的汤元是怎样的形状?(学生回答)说一说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球?(学生自由说)

小结:它们都是球,球是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它的特征。

(板书课题:球)

二、探究球的特征

以四人为一组,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想了解球的哪些知识。然后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实物球(乒乓球、桌球、排球、篮球等),充分发挥想像力去玩一玩,即要求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说说对球的认识。

1、“摸一摸”,感觉球面

学生动手触摸球面,感受不同质地、体积的球的表面。

小结:球的表面是一个曲面,这个曲面叫做球面。

2、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球心、球的半径、球的直径。(教材p18第4、5小节)

(1)什么叫球心,球的半径和球的直径?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2)球的半径有多少条?球的直径有多少条?

(3)球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讨论汇报交流球的特征:在同一个球里,有无数条半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长度也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等等。

小结(结合动画课件)并板书:球心 Ο

半径 r

直径 d3、观察、操作并思考

(1)怎样测量一个球的直径?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同一个球的直径都相等?

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转动两块木板间的球。

观察木板间的距离是否变化?为什么?

(2)两人为一组量所带球体的直径,到讲台(展台)前交流,说一说怎样使测量结果比较准确?需要注意什么?

4、以四人为一组,拿几个球形物体(腊制或橡皮泥制)选任意位置或角度切一切,观察切开的面是什么形状?比一比切面的大小。

小结(结合动画课件):将球选任意位置或角度切一刀,得到的切面都是圆形。通过球心切开时,得到圆的面积最大

5、“创造一个球!”

师:我们了解了球的特征后哪个同学能在教室里很快造一个球出来?

(学生自由说)

师让学生演示:吹肥皂泡(大小不同的肥皂泡)

师:请大家注意观察,是不是每个肥皂泡都是球?它们有什么特点?(较小的泡可以视为球,太大的泡容易变形。)

小结:这些肥皂泡表面只是一层薄薄的膜,我们可以把它看作球的表面。由它分隔,形成球内空间和球外空间。想象一下它的球心、半径和直径。

(再吹几个泡,让学生边观察边想。)

三、巩固练习

1、比较球和圆

师:这些泡很接近我们想象中的球。你会不会将球画在纸上?动手画画看。(学生操作并展示,交流是怎样画的。)

师:看看你们画的球,我们说“球就是圆”可以吗?(学生畅所欲言)

小结:球是立体图形,而圆是平面图形,所以球不是圆。切一个球,可以得到大小各异的圆。只不过象其它已学过的立体图形一样(例如正方体),当我们把球画在纸上时,将它平面化了;不过,我们可以把球画出立体感。

(电脑演示画球、正方体)

2、一个正方体盒子,正好装一个球,这个球的半径是多少厘米?

(电脑显示正方体内正好装一个球)这个球的半径是正方体棱长的一半。

3、一长方体盒内装满24个汤元(附图),汤元的直径是多少厘米?

(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找出球的直径。可以先找出长方体盒子长24cm,宽18cm,高12cm,再求出直径即12÷2或18÷3或24÷4;也可以求长宽高的最大公约数。)

4、先放映短片(从太空看地球),讨论地球的形状;再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介绍赤道。接着要求学生计算赤道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千米?

5、练一练(教材p19第2题)

可以四人小组讨论,时间允许的话可以教师操作并直观演示。

6、一个半径3厘米的球从斜坡上滚下,从它开始滚动到停下一共转了100圈,这个球最多滚出了多远?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有怎样的收获?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二册

《球》教学设计

南京市中央路小学王毅臻

篇7: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性,这是一次认识上的抽象,渗透了符号化思想。教材中的前面三幅小图,物体以及圆点都已经画好,可以通过“滑梯下为什么画一个圆点”“秋千下为什么画两个圆点”等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圆点个数与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圆点在这里的作用。这样,学生在飞机、蝴蝶、鸟的下面画表示物体个数的圆点就不会有困难了。至于已经画出的七个、八个、十个圆点分别是哪些物体的个数,只要求学生说出并在情境图里指一指有关的物体,数一数是几个这样的物体,不要求他们在小图里画出这些物体。

3.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藏着的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激起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有关场景图的教学环节完成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再数一数教室里个数在10以内的物体,鼓励他们用画勾或画点等不同方式将这些物体的个数记录下来,并和同学交流。

4.注意学习常规的教育与培养。

五、教学建议

1.谈话导入,明确学习目标,激起学习积极性。

我们平时见过的很多物体,比如绳子呀,树木呀,水果呀等等,它们有长有短,有高有矮,有轻有重。(可出示准备的一些物体),想不想知道它们谁长谁短,谁高谁矮,谁轻谁重?好,这节课我们就用比一比的方法来弄明白。

2.突出“比”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规范地比。

(1)出示例题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2)选择相关物体引导学生依次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A、比长短,出示两根不同的跳绳,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比较它们的长短,再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小结让学生明确:比较物体的长短时,通常要把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平放,看两根绳的另一端,这样很容易就能看出长短。B、比较高矮,可以选择两个高矮相差不大的同学,先让他们站在高度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试着进行判断,再通过交流明确:要能正确地看出两个人的高矮,通常要让这两个人站在同一块地面上。C、比较轻重,重点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简易天平的状态,根据支架的倾斜情况做出判断,判断哪种水果重,哪种水果轻。教学时,有实物展示操作最好,如果不能,教师可以加以说明简易天平的状态原理。

(3)归纳小结。

3.鼓励学生积极寻找比的对象,主动开展比的活动。

例题在比较跳绳的长短、小朋友的高矮、柿子和石榴的轻重以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吗?”鼓励学生继续寻找对象进行比较。情境图里预留了许多比长度、比轻重的内容,如石榴树和柿子树哪个长得高些?桌子和椅子哪个矮些?两条石子路哪条长些,灯箱和电灯杆那个高些„„两种物体除了比长度,还能比轻重、比大小、比多少,如两个小朋友谁的体重重些?石榴和柿子谁大些?桌子和椅子哪种张数多些„„

4.扎实练习的训练。

引导做“想想做做”里的题。(3、4、5、6、7题课留

四、学生已有的基础、经验:

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是分类摆放的,如超市里的食品和日常用品;厨房里的餐具等,大部分学生对此都有一些感性认识。教科书把学生熟悉的物体作为分类的对象,如树叶、动物、交通工具、茶杯、文具等。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这些物品的名称、特点和用途,具有把这些物品分类的条件。通过分一分,初步体验简单的分类活动,学习分类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五、教学建议:

1.例题教学。

(1)创设情境。例题呈现了两个物品架,左边的物品架上放了许多玩具,右边的物品架上放了许多书。每个物品架都分成四层。物品架上的物品很多,不仅摆放得整整齐齐,而且把相同的物品摆在一起,把不同的物品分开摆放。要求学生说说“物品是怎样摆放的”。

(2)抓住“物品是怎样摆放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观察、交流。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物品架上分别摆放的玩具和书籍是两类不同的物品。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这些玩具是怎样摆放的?分成了哪几类?书籍呢?

(3)引导他们思考这样摆放的方法与好处,从而使他们认识到:把物品分类摆放,一是显得有条理,二是便于顾客挑选。

2.教学“试一试”。

要求学生把9片树叶放在3个筐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树叶的形状分,把形状相同的树叶放在同一个筐里;还可以按树叶的颜色分,把颜色相同的树叶放在同一个筐里。

教学时要注意三点:一是鼓励学生自己选定标准进行分类,教师尽量不在分类标准的选定上给予指点,更不要做出统一的规定。二是在交流中突出分类标准的重要性,通过各种分类结果的交流和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如果选择的分类标准相同,那么分的结果也相同;如果选择的分类标准不同,那么分的结果就不同。三是分类的结果不能出现重复或遗漏,即没有哪一片树叶会被同时分进两个筐里,也没有哪一片树叶会分不进任何筐里。为此,学生分类结束以后,要引导他们看一看,是不是所有树叶都放到筐里去了?有没有一片树叶被放到两个筐里的现象?

3.做“想想做做”。练习时,要重视让学生实际动手分一分,以加深对分类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简单的分类方法。

一、本单元的内容:教科书

左手和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是学生喜欢的,要反复进行,才能达到教材的设计意图。“想想做做”里的其他练习题,凡涉及左右的时候,都要提醒学生先想想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清左边和右边,然后回答问题或进行操作。

教材解读:

学生认、读、写1~5各数并不困难,但初步形成这些数的概念却不容易,后者是教学的重点。【知识点一】认识1~5各数

1.讲述画面内容

教师节到了,同学们有那个气球和鲜花布置会场,台上有的小朋友在跳舞,有的小朋友拉手风琴,真是热闹极了。

2.指导图意数出图中小朋友和各种动物的个数。

3.用数表示物体的数量,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是借助图形使抽象数字概念,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同时使复杂的形体可以用简单数量关系表示方法。

4.1~5各数序,用数珠拨一拨,明确1~5各数排列顺序方法,通过直观来理解:1添1是2,2添1是3„„。并从图中、发现规律。知识归纳:

1.数量是1~5的物体,都可以用1~5各数来表示。

2.从1~5各数的排列顺序可以看出:相邻两个数相差1;相邻两个数中,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少1。

【知识点二】1~5的书写方法

书写时,根据每个数的形状,在日字格里正确、规范、工整地进行书写。知识巧记:“1"字像铅笔细又长,“2”字像小鸭水上漂,“3”字像耳朵听声音,“4”字像小旗迎风飘,“5”字像秤钩称东西。

学生已有基础、经验:

通过上一节学习认识1-5各数的读、写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

区分和理解几、知识归纳:“几个”是指的人或物体一共有多少,“ 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认识=、>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2、在由具体事物比较到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的过程中,体会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感受一一对应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和<,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会用词语(等于、大于、小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教具准备;主题图,动物图片,圆片。学具准备:圆片,三角形、正方形图片。

教材解读:=、>和<都是数学里的关系符号。本节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建立“同样多”“多”“少”等数学概念,认识和使用这三个符号外,还要培养符号化思想。【知识点一】同样多

1.从主题图中观察描述画面内容 2.比较两种动物数量的多少,体会同样多(1)把小兔和小猴图片一一对应地摆放。

(2)小兔和小猴的数量同样多,可以用“=”连接,即4=4。知识归纳:

1.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比较时,谁也没有多余,这种物体的数量就是同样多。

2.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如果这两个数相等,用“=”连接。【知识点二】比多少

1.从主题图中观察理解题意

图中由5只小松鼠,3只小熊,要求谁多谁少,就是比较两种动物数量的多少。

2.比较两种动物数量的多少,用实物直观展示

5只

小松鼠的数量比小熊多

3只

小熊的只数比小松鼠少

3.认识“>”和“<”

教材把>和<同时教学,5>3和3<5都表示松鼠与熊的只数关系,让学生体会符号和关系的表达是可以转换的。这些都是最初步的符号化思想。

4.指导书写 知识的延伸:

“想想做做”通过比较数的大小,加强数的概念。两道题设计成两个认知层次,学生已认识了0~5各数。对认数的方法也有一些体会。教学6~9各数时,可以引导独立进行观察、数数、摆图片、拨算珠、并互相交流。经历用物表示数和用数字表示数两次思维的提升。

知识归纳:数量是6~9的事物都可以用数6~9表示。

【知识点二】6~9各数的书写方法。书写6~9各数要找准起点,按顺序一笔写成,要写的流畅工整。

知识巧记:6像豆角咧嘴笑,7像镰刀割青草。

8像麻花拧一道,9像勺子来来盛饭。【知识点三】6~9各数的顺序

1.看计数器拨珠子几添1是几,比原数多1。2.观察直尺图。找出6~9各数的顺序。

3.解决实际问题。“想想做做”

1.观察主题图描述画面内容

2.按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地数出来,把数出的数量用数几表示。知识归纳:数量是10的事物可以用10表示。【知识点二】10的写法

1.写法分析

10是由“1”和“0”两个数字组成的,在前面认数时已经会写1和0,这里主要是写好两个数字额的位置,应该把1和02分别写在相邻的两个“日”字格里。

2.指导正确书。

“10”分别占两个“日”格,左边写“1”,要稍倾斜,右边写“0”,要写的圆滑饱满。【知识点三】比大小 比较方法

(1)借助直尺比较(2)借助计数器比较 知识的延伸:

1.认数、数数

把准备尺子放在桌面上,试着把这些数读给同桌同学听一听,说说你有几种读法。(数数可以顺着数,倒着数。)检查顺数、倒数的情况。

2.“想想做做”

手、动脑,把感觉到的物体的整体形象保留在记忆里,一般不会向深入研究几何形体结构特征的方向展开。

四、教学建议

1. 玩中学数学。

(1)课前,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准备学具,发动学生把自己的积木带来课上使用。如果收集积木实在有困难,也可以组织学生收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状的容器或物体来代替积木。

(2)课件展示例题创设堆积木的游戏情境,吸引学生也来玩积木。让学生玩积木,一边堆积木,一边感知积木的形状。明确要求学生每堆一块积木,都要看看它的形状。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比一比哪些积木的形状相同、哪些积木的形状不一样,想想按形状积木可以分成哪几类。

(4)把积木按形状分类。

引导分类时,教师可以在讲台上分别出示这四种形体,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后,在小组里把形状与老师手中相同的积木放在一起,分成几类。

2.根据积木分类,抽象出四种立体图形,分别给出名称。

(1)经过学生的分类活动,已经把积木按形状分成了四类。每一类都有不同颜色、大大小小、形状相同的积木若干块。

(2)让学生依次看一看、摸一摸每类物体,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初步形成不同物体的表象。

(3)抽象出相应的直观图,说明其名称。从而引出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

(4)师生互动,教师可以说出形体名称,让学生拿出相应的积木,或者教师出示不同的积木,让学生说形体名称。。。以便帮助他们加深认识。

3.让学生在身边寻找相关的物体,把头脑里的表象“具体化”。在教室里、家庭里,以及其他熟悉的环境里,寻找举出一些这四种形状的物体。

4.巩固练习。“想想做做”

展数学活动的兴趣;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习与别人合作交流,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数学实践活动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数学活动、数学问题。首先要明白,教材里编排实践活动不是为了教学新的数学知识,也不是纯粹的数学练习,而是学生学数学、用数学、体验数学的活动。其次要清楚,实践活动不是游戏活动,实践活动是围绕数学问题而展开的,包括在活动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缺少了数学问题,就不是数学实践活动。

1.这次实践活动的内容有五项,即教材作为编写标题的五个“一”。其中,“滚一滚”和“堆一堆”这两项活动是体验物体上的平面与曲面。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斜面上不会滚动,可以堆得很高;圆柱和球在斜面上会滚动,不容易堆起来。教学时,不一定使用“平面”“曲面”这些词语,可以用“平平的面”“弯弯的面”来代替,让词语有些儿童味道。“摸一摸”能加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表象。学生可以在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物体,凭手的感觉判断这是什么形状的物体。也可以先提出摸一个什么形状物体的要求,然后凭手的感觉去寻找。“搭一搭”是各种几何体的形状特点的配合应用,利用不同形状、不同数量的几何体,能够搭出不同的东西。如果想搭得高一些、多一些,使用哪些形状的积木比较好?如果想搭成的物体能够前后运动,应该使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搭汽车的车身用什么积木?搭工厂的烟囱用什么积木?“数一数”综合应用认数和认图形的知识,数出较复杂物体里各种几何体的个数,进行了分类统计活动。

2.组织学生活动要注意四点:

5的分与合;

6、7的分与合;

8、9的分与合;10的分与合。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10以内数的分与合。2~5的分与合重点让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6、7的分与合侧重引导学生体会“有序”;

8、9的分与合要求学生会运用“有序”的思考方式进行探索;10的分与合则更多地鼓励学生独立进行探索。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相关数学思想的渗透以及有序思维方式的培养。教学时,要以分与合的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操作中主动探索、积极思维,这是突破上述难点的主要教学策略。

2~5的分与合

一、教学内容:教学 2~5各数的分与合(教科书 的方法来独立探索。

知识归纳:(1)

2、3的分与合;(2)

六、教学建议:

例1的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分实物的活动,经历由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用4根小棒代替4个桃,并把4根小棒分成两部分。可以分三步组织教学活动:首先把4个桃放在两个盘里,让学生边操作边体会“分”;接着把分4个桃抽象成把数4分成1和3、2和2、3和1;最后想一想“几和几合成4”。教学的

2.“试一试”教学7的分与合,一方面继续让学生体会有序操作与思考;另一方面,教材给学生留出更大的探索空间,注意通过自主填空引导学生由7的一些分法说出另一些分法,从而使他们的思考更具推理的意味。

知识归纳:(1)7的分与合;(2)初步体会有序思考(3)有序记忆7的分与合

8~10的分与合

一、教学内容:教学8~10各数的分与合(教科书

题。

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一、教学内容:教学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教科书

一、教学内容:教学得数是6、7的加法与6、7减几(教育科书

得数是8、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一、教学内容:教学得数是8、9的加法与8、9减几(教育科书

三、本课知识点:

1、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

2、求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得数是10的加和10减几的计算方法和求未知加数的不同方法;

(2)难点:正确计算10的加法和10减几以及正确求出未知数。

五、教学建议:

1、题的运算顺序,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六、教学建议

1.【知识点一】认识计数单位“十”

1.用数小棒展示10个一是1个十。2.指导摆小棒的方法。知识归纳:

1.10个一是1个十,十里面有10个1.2.“个

(一)”和“十”是计数单位。【知识点二】11~20各数的认识

1.练习摆11、12、13、19根小棒数法 2.20根小棒的数法。

(1)在 19根小棒后面添上1根,满10根捆成1捆,得2个十是20.(2)一根一根地数,从1数到20.知识归纳:11~20各数的都是由两个数字组成的,他们都是两位数。知识的延伸:“想想做做”

知识归纳:

从右边起,(2)列减法算式(两道算式)3.讲计算得数的结果及过程。

知识归纳:10加几和几加10得十几;十几减10得几,十几减几得10.【知识点二】

知识延伸:“想想做做” 1~4题。

这部分内容主要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把9加几的计算方法迁移到8、7加几中来,并学会正确进行口算。

篇8: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一、“认识图形”案例描述

师:从一张长方形的纸上剪下一个三角形, 看剩下的图形是几边形?请学生认真想一想, 动手试一试.

同桌两个人相互琢磨起来.对于教了这么多年数学的教师, 这样的题目见得也太多了.脑子里马上就想好了几种应对的答案.我信步在课堂上走来走去.片刻, 课堂上小手如林了.

生1:我是这样对折后, 再剪的.剪去一个三角形, 剩下的还是一个三角形 (如图1) .

这是个学习认真, 性格内向的小男孩.我高兴地说:“对, 想到先对折再剪, 想得不错, 很有方法.”

生2:教师, 我觉得可以从这个长方形的点这儿剪, 斜着剪, 发现剪出的是一个四边形…… (如图2)

生3 (急切地) :我跟他剪的不一样, 干嘛非要沿着点剪呢?我就随便剪, 剪去一个角, 发现剪去的是一个三角形, 剩下的有五个角, 由五条边围成的图形是五边形 (如图3) .

了不起, 四个角的正方形, 剪去一个角, 反而会变成五个角的五边形, 这个都被他发现了!我禁不住鼓励道:“你真会动脑筋!”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涨, 思维活跃, 多角度、多渠道地发散开去, 看目标已达成.我心中惬喜, 赶快进入新课下一个环节.

“老师, 老师, ”我放眼望去, 看见一只高高举起的手, 不由得心里放嘀咕:怎么是他?———上课左顾右盼, 下课惹是生非, 绝对是个人物!难道他又来前言不对后语, 瞎说一气, 引得学生哄堂大笑.再看看他微微泛红的脸蛋, 那欲言又止的样子, 莫非他真的有什么新的看法, 听听吧!“你说一说呢!”

“传给我的这张纸是破的, 我就从这儿剪的, 剪出了一个七边形.”我仔细一看:好家伙, 这回他可没胡说!说得有板有眼.太出乎我意料了, 幸好我没有剥夺他的发言权, 这个孩子的想法多么与众不同, 多么难得呀! (如图4)

我微笑着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 全班学生也一起热烈地鼓起了掌!

师:孩子们, 你们真会动脑筋, 说得都很有道理, 看来剪的方法还真多.特别是华俊鹏……没等我说完, 又有一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我还可以这样剪, 剪成了一个六边形……”那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如图5)

二、教学反思

课堂因学生而精彩, 学生因教师而灵动.课堂应是师生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 课堂上学生生动热烈的讨论、深入透彻的思考、生成问题的多种多样, 绝不是仅仅来自学生个性的张扬, 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的引领和关怀.特别在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时, 教师应满怀期待, 携一份信任, 鼓励的心境, 走进学生的心田.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 更要关注那些特殊的个体, 在上述的片段中, 这个孩子平时上课注意力差, 经常惹是生非, 学习效果不理想, 学生的讥笑, 教师的冷淡, 课堂上长时间坐着冷板凳, 这无疑在他的心理和生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尊重每个学生, 赏识每个孩子, 这只不过是我们教师应具备的最起码的职业良心.而有时我们连这一点都做不到.

我教了十几年的数学, 对中低年级各章节的重难点都了如指掌, 却陷入已有经验的樊篱而不能自拔, 课堂上缺少了对教材的真诚把握, 提炼和升华, 就题论题, 今天是昨天的重复, 而明天却是今天的继续.用一张破的纸, 却能剪出这份精彩, 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深深触动了我.面对那些瞪大的充满求知欲的眼睛, 我们该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走上讲台?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凌驾于课堂之上?

上一篇:高二上文科生班主任评语下一篇:2010世界大学学术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