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音乐教案

2024-06-30

苏教版四年级音乐教案(共8篇)

篇1:苏教版四年级音乐教案

第七单元

教学内容

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红星歌》 《送别》

课时安排:3 课时 难忘的歌

第一课时《堆雪人》

一、教学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二、教学目标

1、愿意学习国歌及其音乐相关知识,能够体会并用歌声真正表达国歌的神圣与庄严。

2、演唱歌曲中,体会国歌的情感并能唱好国歌。、知道国歌的原名及其词曲作者,知道国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并能够在此基础上理解歌词的含 义。

三、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唱准国歌、唱好国歌。

四、教学难点 通过对国歌及其相关知识的学习,真正体会国歌的神圣与庄严。三.教学过程

1、寻找国歌: 请你仔细听听,你是否能听出熟悉的旋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感受国歌

思考:

(1)关于国歌,你知道多少?诞生时间、背景、词曲作者、深刻含义、积极作用

(2)今天为什么还要学国歌?现在背景、已有基础、深刻挖掘思想含义、唱得更好

(3)为什么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A《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凝聚着中华儿女“不做亡国奴”的怒吼。由田汉作 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 1935 年,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这首在中华 大地上歌唱了近70 年的歌曲,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去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去建设社会主义。B 国歌同国旗、国徽一样,是国家的象征。

2.分析旋律、节奏特点,感受乐曲中号角式音调的力量。从音乐角度上看,歌曲如何表达这样的情感、力量?

(1)在唱这一句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这三个“起来”的音一个比一个——?(高)力度是越来越——?(强)(结合冲锋号让学生感受到号角式音调的作用——有号召性、鼓舞性)

(2)节奏上有些什么特别?除了运用附点音符、休止符,还运用了冲锋号中使用的三连音。(请学生在 歌谱中标出重点句)作曲家就是运用了号角音素、出神入化的三连音、附点音符和休止符,让我们在音乐中感到了勇往 直前的力量!

3、再次歌唱音乐片段,当出现时,用手随着旋律的上行挥动。

4、播放录音(学生聆听感受,体会不同节奏在歌曲中的表现)

5、放伴奏生跟唱(教师提示:歌曲中容易唱错的地方。)

6、跟伴奏有感情的演唱

7、纠正错误

8、跟伴奏有感情演唱歌曲

9、观看升旗仪式,复习歌曲

四、小结 同学们:除了国歌,你还能想出唱祖国的歌曲吗?你们能哼唱出来吗?(分组讨论,每组说出一首。例 如:大中国、爱我中华、我的中国心、国家等)

五、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红星歌》

教学目标:

1、能自信的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红星歌》。

2、体会重音记号的作用。

3、能给红星歌编排舞蹈,并用列队行进的方式进行表演。

教学重点:

能体会歌曲中雄壮的情绪,演唱时音高、节奏准确、咬字吐字清晰。

教学难点: 能积极参加课堂互动活动,给《红星歌》编排舞蹈。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卡片等道具。

课教课型:以唱歌和跳舞相结合的综合课。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导入(播放歌曲《军队进行曲》,学生随音乐进入教室)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要问问同学们,同学们都有哪些理想?谁来告诉老师?(学生举手回答)哦,同学们都说了自己的理想,那你们想知道老师的理想吗?老师的理想呢是当一名女兵,因为我觉得 军人看起来很厉害!很威武!很帅气!很有气质!可惜啊,老师海拔不够!所以没有当成,诶?有这么 一个小孩儿,他也有一个军人梦。。。。好!接下来呢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欣赏一段电影片段。(《闪闪的红星》视频片段)

师:有没有同学看过这部电影?(有——那你们知道影片里的小主人公叫什么名字吗?老师来告诉你们)师:故事发生在 1931 年到 1938 年间的江西红色革命根据地,一个年仅十岁穷苦农民的孩子——潘冬子 一心想参加红军,这不仅因为冬子的爸爸就是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更因为冬子发誓要为被敌人残杀的 妈妈报仇。后来他真的成了一名光荣的小红军。(课件出示潘冬子照片)师:这就是小潘东子,他机智勇敢,他相信,只有将敌人都消灭掉,百姓们才能不受压迫过上好日子。同学们说他勇不勇敢?我们看小潘冬子走路神气不神气(放潘东子走路片段)我们跟他比一比好不好?

二、同学们起立,现在我们都是勇敢机智可爱的小潘冬子。好,同学们敬个军礼给老师看看(师鼓励并纠正做的不正确的)听音乐跟老师做(放红星歌音乐,老师做动作)

1、原地向左向右转

2、火车似的走路多跳几遍

3、师做动作,一段两个动作(语言提示:要换动作了~~)

二、师:刚才小英雄偷偷告诉我你们表现特别棒,所以老师送给你们每人一个小礼物,同学们找找看? 同学们都找到了吗?告诉老师它是什么?。小!红!星!。对,它是一颗小红星。

三、同学们今天要学的歌曲就叫《红星歌》

1、第一遍:好,同学们看着歌词,我们来完整地听一遍思考一个问题 :本首歌的题材是什么?(听完出示课件)第二遍:老师又要考考大家了,这首歌用什么情绪演唱?(出示课件)

2、重音记号的介绍(出示课件)

3、(师富有表情的清唱歌曲)师:下面听老师唱一遍,注意老师的速度节奏和重音记号的运用,同学们把小手伸出来给老师打节奏

4、好,老师发现好多同学能跟着老师唱了,来,跟着老师的钢琴一起来一遍(师:同学们身体坐直,两腿放平,把小手放在腿上)

①跟钢琴来第一段

②跟钢琴来第二段(指出不足,师示范唱)

③纠正后整体来一遍(提醒用自然的声音唱,不要喊唱)

④唱得好的同学上台唱(表扬要具体)

⑤师伴奏(错误及时纠正)

5、师:好,接下来我们大家来做一个小游戏,同学们全体起立。同学出来模仿红军战士走路。但是老 师有要求,走路的速度要跟老师弹奏音乐的速度一样。(三段音乐)第一段速度快。第二段速度特慢,第三段速度适中。

师:同学们觉得哪组才应该是红军走路的正确速度啊?(生回答,教师给与鼓励)对 这就证明了(课件)好,我们就用这个正确的速度,唱一遍(跟音乐唱教师给与鼓励)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红星歌》,也知道了小英雄潘冬子,通过学习呢我们还知道我们现在的 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用毛主席毛爷爷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好,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送别》。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

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认识作者: 李叔同,是我国最初出国学习西洋绘画、音乐、话剧,并把这些艺术传到国内来的先驱者之一。他集诗词书画,音乐戏剧于一身,是中国现代画家、书法家、音乐家、戏剧家。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号弘一法师。他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学唱歌曲

1、是几拍子的歌曲?唱谱

2、跟琴用“u”哼唱

3、填词演唱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 表演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表演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2、情感目标:通过表演《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体会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抗击侵略的爱国主义精 神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3、能力发展目标:能够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及情感演唱《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并能给这首歌设 计一种演唱形式。

教学分析 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

1、同学们看过《铁道游击队》这部影片吗?能说说这部影片的主要内容吗?

2、学生做影片的简单介绍。

三、学习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1、聆听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边听边想:歌曲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2、学生听歌曲,用笔在书上划分部分,并做记录。

3、再次听范唱,学生在心里跟着唱。放录音,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由地学习,老师巡逻指导唱得不好的地方。

4、学生和老师一起跟着录音演唱歌曲

5、跟着伴奏演唱歌曲

四、歌曲分析与处理

1、歌曲的第一、三乐段歌词和旋律基本上相同,演唱时要注意把握民歌的风格,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和 较深的气息演唱。

2、歌曲第二段要用弹性的声音和充沛的感情来演唱,其中“就像钢刀插入敌人的胸膛,打得鬼子魂飞 胆丧”最能表现中国人民爱憎分明的感情。

3、分角色演唱: 请学生给歌曲设计演唱形式,按自己设计的方式来演唱,四至八人合作。

4、师生评价。

5、说说如何做是爱国的表现。

四、小结下课

篇2:苏教版四年级音乐教案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跳吧,跳吧》 【教学目标】

1、了解波尔卡舞曲的形式及其特点,感受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必然联系。

2、引导学生在律动中感受歌曲《跳吧!跳吧!》的节奏、旋律、速度、曲式、情绪等特点,在歌唱和律动中尽情享受生活的快乐,音乐的美好。

3、能用热烈、欢快的情绪和轻快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教学重点】《跳吧,跳吧》的演唱情绪 【教学难点】切分节奏的把握 聆听为主,体验情感; 分析比较,展开想象; 评中有创,愉悦共享。【教具】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在《跳吧!跳吧!》的伴奏音乐声中有秩序地走进音乐教室。

二、导入

1、师: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李老师想请大家欣赏一段舞蹈。请你们仔细观察,然后回答问题。点击课件。舞蹈的形式是怎样的? 你们知道什么是波尔卡吗?

波尔卡是捷克的一种民间舞曲,舞曲是二拍子,快速、活泼跳跃。通常以男女对舞为主。

三、听音乐律动

师:看到这么优美的舞蹈,老师也忍不住想跳一跳了,不过,光我一个人跳可不行,我想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学学波尔卡舞步。

我们就来学学一个最简单的脚步动作。首先,两只脚同时向上起跳,在跳的同时,左腿屈膝上提,像这样,(教师师范)接着左脚落地,两只脚踏三下,然后再换右脚做。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要注意脚步要轻盈,两只脚都是半脚掌着地。

都学会了吗?好,我们跟音乐做一遍。(在跳的过程中,师随时走下去,请跳的好的同学到前面领舞。)

第一遍:学生跟随老师听着歌曲《跳吧 跳吧》的伴奏音乐律动。

第二遍:学生每一小组拉成圈做,在律动中互相交流,并用“啦”唱音乐旋律。

四、学习歌曲

1、师:同学们,跳的还真不错。

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就是以民间波尔卡舞曲节奏写成的,它是一首斯洛伐克民歌,名字叫《跳吧!跳吧!》。

下面请同学们完整地欣赏歌曲。(有歌词)听听歌曲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出示歌谱。

2、用啦跟琴唱旋律。

好,我们用啦唱一遍旋律,在唱的时候,想一想歌曲能分成几个部分?为什么这样分? 这首歌曲分为两个乐段。(分别用不同的色块来表示。)

3、出示歌曲前两句的旋律线。

师:这是这首歌曲前两句的旋律线,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生会发现两条旋律线是一样的)

师:这种将音符整体“搬家”的创作形式叫旋律模进。

请你们也试试,以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为原型,用旋律模进的形式创作出第三句旋律。(生创作)

师:让我们来看看歌曲的第三乐句是怎么写的?出示乐谱。同学们可真棒(老师竖起大拇指),看样子,未来的作曲家要从你们中间诞生了。

歌曲的第四乐句的前两个小节稍作变化,用了一个八度音程,但后两个小节还是按照旋律模进进行的。

4、唱第一部分。

师:我们来唱唱第一个部分的旋律。

①你们唱每个乐句的前半部分,我来唱后半部分。

谁来说说老师唱的后半句大量运用了什么节奏?(切分)(学生回答)答对了,是切分节奏。谁来用切分节奏表扬他一下,如:汤米奇 你真棒。

切分节奏一般强拍在长音上。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切分节奏上有一个符号,它叫做重音符号,在切分节奏的第一个音上有重音符号,该怎么唱?相对哪个音要弱一些?重音符号不仅出现在休止符上,还有别的地方也出现了休止符。凡是重音出现的地方,我们都要把这个音唱的强一些。

②接下来老师唱前半部分,你们唱后半部分,注意强弱。

③出示整首歌曲的乐谱。请你们唱唱第一部分的第一段歌词,然后唱唱第二段歌词。(师解决学生唱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对声音做处理。问学生这一乐段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演唱?)

5、唱第二部分。

大家观察一下第二部分歌谱,它是由两个乐句组成的,两条旋律有什么特点?(两个乐句基本相同)

在第一乐段中出现的切分节奏,第二乐段有吗?还有重音符号也第二乐段普遍出现,演唱的时候请注意。

学生跟琴唱。(当学生最后一小节出现问题时,请学生观察这一小结节奏是不是切分节奏,看请楚了唱;如果还有人出现问题,请学生在这设计一个动作,提醒自己唱准节奏。)(如果学生在唱附点节奏时出现问题,老师用加一个压手腕的动作解决。)

(老师在教唱的时候,对学生声音方面做一下正确引导。问学生第二乐段应该用什么声音演唱?)

6、完整演唱歌曲。

四、结束

让我们在边跳边唱中结束今天的课!(跳着唱着离开教室)

【教后记】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跳吧,跳吧》

2、欣赏《花之圆舞曲》 【教学目标】

1、听赏《花之圆舞曲》感受三拍子的韵律。了解圆舞曲,即华尔兹

2、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主动探寻音乐中的情绪,能用自己的语言做简单的评价。

3、通过欣赏了解与作品相关的音乐知识,作者、曲子出处等 【教学重点】

感受圆舞曲独特韵味 【教学难点】

感受并表达出音乐中情绪的变化 【教学方法】 聆听为主,体验情感; 分析比较,展开想象; 评中有创,愉悦共享。【教具】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跳吧,跳吧》

二、欣赏《花之圆舞曲》

1、上堂课学习的《跳吧,跳吧》是斯洛伐克民歌,我们还了解了什么是波尔卡。请同学们回忆回忆波尔卡是一种什么样的舞蹈?

今天我们要继续来了解另一种舞蹈——华尔兹。有没有同学知道华尔兹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啊? 华尔兹,又称圆舞,一种自娱舞蹈形式,是舞厅舞中最早的、也是生命力非常强的自娱舞形式。一般是一男一女两个人跳的。我们来看一段华尔兹的表演。(欣赏华尔兹片段)

2、华尔兹又叫圆舞,那用来跳华尔兹的音乐就叫做圆舞曲。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首圆舞曲《花之圆舞曲》

舞剧音乐《胡桃夹子》中最为著名的是《花之圆舞曲》,选自舞剧第二幕中糖果仙子与众仙女群舞时的音乐,经常单独演出。竖琴的华丽流畅的序奏之后,圆号以重奏形式奏出圆舞曲主题,旋律如歌,表现出糖果仙子与仙女们轻盈婀娜的舞姿,在单簧管相呼应的独奏之后,乐曲的主题抒情而优美。

作者: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中国乐迷亲切之称为“老柴”,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世界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柴可夫斯基的优秀作品与其一生的情感经历密不可分。他的曲子织体饱满,旋律优美,情感更富,特别是他对舞剧音乐做出的贡献,他创作的《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至今都是全世界演出最多的古典音乐。

3、《花之圆舞曲》是一首管弦乐曲,管弦乐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交响乐,在交响乐演出中有一个最重要,最为突出的角色那就是指挥。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指挥,用旋律线把你听到的表现出来。

三、拓展延伸

1、《春之声圆舞曲》——约翰 施特劳斯

2、《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约翰 施特劳斯

3、《艺术家的生涯原舞曲》——约翰 施特劳斯

4、《南国玫瑰园舞曲》——约翰 施特劳斯

5、《溜冰圆舞曲》——法国作曲家爱米尔 瓦尔托伊费尔

6、《杜鹃圆舞曲》——瑞典作曲家约翰 埃马努埃 佐纳逊

7、《天鹅湖圆舞曲》——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

圆舞曲之王:约翰 施特劳斯

四、小结

舞蹈的世界丰富多彩,舞蹈的音乐也是音乐王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当然出了古典的还有现代流行的Hip-Hop,节奏布鲁斯,拉丁舞曲等等。

【教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我的家在日客则》

2、注意两声部的配合演唱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一些藏族踢踏舞的特点和基本知识

2、指导学生用喜悦自豪的心情演唱这首歌曲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喜悦自豪的心情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两声部之间互相配合 【教学方法】 聆听为主,体验情感; 分析比较,展开想象; 评中有创,愉悦共享。【教具】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复习前课内容

二、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你知道这个神秘的地方是哪里吗?

(播放歌曲《青藏高原》VCD)生:青藏高原

师:对,在青藏高原的西南部还有一个神秘的地方,那就是西藏,让我们在祖国的地图上找一下。

(出示中国地图,请一位学生在地图上找一下)

师:这位同学真聪明,一下就找到了,西藏是个美丽的地方,那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地处高原,所以的他们歌声特别的高吭嘹亮,下面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吧(1)放录音范唱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藏族歌曲,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喜欢它的,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吧(放录音《我的家在日客则》)

提问:这是一首几拍子的歌曲? 歌曲的情绪怎么样?(打开书本)生:这是一首二四拍的歌曲,它的情绪是欢快、喜悦、自豪的......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同学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非常喜欢这首歌,下面我们带着这种喜悦的心情一起来学唱这首歌,好吗?(2)学唱第一声部歌谱

a: 教师弹奏全曲,学生用“lu”哼唱(提醒声音竖起来)

b: 分乐句跟老师唱谱,注意二四拍的强弱规律

c: 重点学习10--13小节,引导学生体验站在高处放声高歌的感觉。(3)学唱歌词

a: 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b: 教师弹琴学生跟琴轻声哼唱

c: 放录音复听歌曲,重点仔细聆听10--13小节演唱情绪。(4)学唱第二声部(5)强化训练两声部配合

(6)完整演唱歌曲(注意情绪,“啊索啊索马里拉”表现了藏族人民喜悦的心情)

三、课堂小结,课外拓展

(简单介绍藏族的风土人情、地形特点等。)

篇3:苏教版四年级音乐教案

一、读中求悟

学生的感悟不是仅仅对文字的感知和对知识的掌握,它包括对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方法及其渗透的情感、韵味的领悟。学生的感悟必然会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指导和激励孩子去领悟语言文字中的隐性知识。

1.初读的感知。在这个阶段,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充分地读,在充分朗读的过程中明白语言文字大概所要表达的意思。

在执教《番茄太阳》第二课时刚开始,我就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1—1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明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去读课文,从语言文字的信息中找到答案。通过交流,反馈他们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程度。在初读阶段,不管是对词语的掌握,对重点部分的理解,还是对全文的把握,都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此时,教师应寻找到感悟语言文字的最佳切入口(可以是一个引导性的大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2.细读的体会。学生经过初读的过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其思、动其情,使之明理、得法。在细读体会的阶段中,教师可以通过“你读懂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等问题来了解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程度,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去体验。这个时候我们要耐心等待,把话语权交给孩子,巧妙点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

这节课我是这样处理的:故事读完了,谁来说一说,明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文中找到了哪些相关的语言信息?

学生交流:

(1)我从“如果不是盲童,明明挺漂亮的:乌黑的头发,象牙色的皮肤,精致的眉和下巴,笑起来像个天使。看着她,让人隐隐心疼。”看出明明很漂亮。(2)我从“有一次,明明突然问我:‘阿姨,你是用双拐走路的吗?’我一愣,这聪明的孩子,她一定听出了我拐杖的声音。”看出明明很聪明。(3)我从“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看出明明很爱笑。(4)我从“我弯下腰,她附在我的耳边轻声说:‘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看出她很有爱心。

……

3.精读的领悟。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调动积累去思考,去感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要以自己的思维强力束缚学生的思维,将学生拉到我们的教案流程上来,应该允许不同的认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明晰目标,巧妙理答,在允许孩子自由发展的过程中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二、读写结合

1.读写结合点的恰当把握。现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正不断地得到重视与强化,越来越多的教师注意到这个问题,适时地安排了读写结合的训练。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操作中,不少教师对读写结合的理解还是有失偏颇,空有形式。过于追求课堂教学中的可操作性,教学的具体方法已经完全简单化,把握不住读和写的隐性结合,是单纯的两个部分,为写而写,到最后,教师和学生都不知道写是为了什么,学生得到了什么,教师实现了怎样的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结合我们所用教辅用书后的题目“请回家对着爸爸、妈妈笑一笑,然后把你观察到的对方的表情、语言、动作写下来,一定很有趣哦。”让孩子运用这节课强化学习的“运用语言、动作和表情去表现人物的性和特点”这样的方法去写。这一环节不仅突破了我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让孩子自己通过文中的语言信息去了解明明的性格特点,而且强化了孩子“怎样生动具体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技巧,在学习的同时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还解决了练习,可谓“一举三得”。

2.重视写字指导。“读写结合”顾名思义,要学生去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笔即时练字时”,写之前,就要提出相关要求,规范好“双姿”的同时,提出“笔画规范,有轻有重,四方留白,整齐匀称”四个要求,不放松写字良好习惯的培养。

3.注重评价。丁有宽老师说: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指点自改。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可以从指导学生互评互改开始。评价的时候可让学生四人为一组,根据写作要求展开互评。在学生有了互评能力的基础上,教师可着力于引导学生自评自改,修改后在班上或小组里交流。

读和写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抓住它们之间的隐性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这不仅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篇4:苏教版四年级音乐教案

《愉快的梦》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日本儿童歌曲,它描绘了孩子们神奇的梦境,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生活、对自然景象的认识和丰富的想象。由两个乐段、4小节组成,结构十分规整。其中歌曲和谐的二声部合唱是本课的重难点。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突出个性的发展,重视音乐实践。

教学目标

1.创设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景,努力营造体验歌曲情绪,表现歌曲的环境。

2.学习用悠长的气息,轻柔优美的声音、有表情地歌唱,表现歌曲美丽恬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3.学习在歌唱时突出6/8拍节拍特点,运用二声部的合唱形式表达歌曲情绪,丰富学生艺术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歌曲《愉快的梦》的旋律尤其是二声部的教学以及情感的启发、引导。

2.学习6/8拍节拍特点。

教学难点

1.歌曲旋律中的二声部教学,及情感的启发与引导。

2.6/8拍强弱的韵律把握。

教学准备

1.歌曲《愉快的梦》动画课件。

2.合唱部分谱例。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礼

师用欢快的,优美的,滑稽的三种不同的情绪来问好,生作出响应的情感呼应进行问好。这样一上课,就将学生带入音乐情感中。

二、看手势唱一唱

1.和谐、自由的DO、MI、SOL:师在琴上给出DO、MI、SOL音后,生看师的柯尔文手势脱离琴唱这三个音,当师的手面向大家打开时,生可以自由选唱其中一个音,同时,注意聆听整体的声音,当师再将手面向大家打开时,生就得换一个音唱,还要注意听整体的声音;当师恢复柯尔文手势时,生就齐唱手势音。这样给学生一个创作与合作的空间,使训练也显得有趣。

2.手势唱谱:

A.5 3 5 3|5. ˇ 3 4 5|6 4 6 4|6. 6 0|5 5 5 4 3|4 4 4 3 2 ˇ|5 5 5 6 7|1. 1 0|

B.3 1 3 1|3. ˇ 1 2 3|4 2 4 2|4. 4 0| 3 3 3 2 1|2 2 2 1 7 ˇ|5 5 5 6 7|1. 1 0||

C.出示这两条旋律。

D.将这两条旋律合起来唱一唱

师:这么优美的旋律好像是在梦中一样?那么老师现在就做一个梦,看表情,请大家猜猜老师做了一个怎样的梦,是欢快的、美丽的、忧伤的、奇怪的、还是可怕的?并用A旋律表现出来。

三、新授

1.导入:

师:刚才我们用声音表现了各种各样的梦,接下来请你听一听一个日本的孩子他梦到了些什么呢?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梦?听完后请你告诉我。

2.初听音乐。

生:神奇而愉快的梦。

3.师:听了这首曲子,有熟悉的感觉吗?(前面唱过旋律)

4.复听(带合唱)。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跟着优美的音乐进入他的梦乡……你觉得在这个梦里哪里是他最愉快的地方?请在这个地方举一下手来告诉我一下?

5.再听(不带合唱)。

师:我拿掉一个声部,请你再次闭上眼睛感受愉快感增强了还是削弱了。请你用手势示意,双手上举表示增强,双手下压表示削弱

6.复听。聆听两声部的和谐、均衡效果。

7.用“LU”哼唱齐唱旋律,体会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

8.视唱旋律(跟琴),强调强弱规律。

9.念歌词,体会情感,强调惊喜的呼喊声。(强调轻声、高位子)

10.唱歌词,随琴一起,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小纸船,一边唱一边晃,体验6/8拍的韵律。

11.分析歌词内容,前半部分优美的,后半部分愉快的,结束句是渐弱的。

12.有感情地合唱歌曲。

四、表现梦境

要求:1.用声音表现由平静——滑稽——恐怖——欢快的梦境变化过程

2.可以用独唱、齐唱、合唱的表演形式

3.可以自由组合、但要有序、时间三分钟

五、课堂小结

师:虽然做梦很虚幻,但是如果人类没有梦的话,那我们到现在还没有飞机,也没有电视机,更不用说电脑啦,飞船啦等等。所以做梦是一件好事,但是做了梦之后,如果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它,让它美梦成真,岂不是更好吗?所以,大家从现在开始就努力,为了能让你美梦成真,加油吧!让我们一起带着美丽的梦走向你们的将来吧!(随音乐出教室。)

教学反思

一、注重音乐对话,回归音乐教学的真谛

音乐是一种表现的艺术,它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各种音乐要素充分地表达人们的内在感受。但是,当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却往往容易忽略这个因素。教学中猜老师做的梦,不是让学生用语言表现,而是用声音体现出来。

二、注重听觉能力的培养,落实音乐教学的目标

对音乐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而言,听觉能力的训练是基础中的基础。体现在:

A.手势唱谱教学,这是音乐教育的自然基础。法国诗人舒巴尔特说过“人的喉咙是创作的第一最纯洁的、最卓越的乐器。”正如舒曼给学习音乐的学生的忠告那样:“即使你有一点嗓音也要力图不用乐器的帮助来视唱,这将增进你的听觉的灵敏度。”

B.在歌曲教学中5次不同要求的听,感受对比单声部与二声部张力的变化对情绪的作用,使学生有效地利用听觉去感受和理解音乐,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

三、提高审美体验,注重音乐实践

A.看手势唱和谐、自由的DO、MI、SOL这一教学环节,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突出个性的发展,给学生一个创作与合作的空间,同时注意聆听,重视了音乐实践。

B.念歌词,体会情感,强调惊喜的呼喊声。(强调轻声、高位子)在这个环节中,把歌曲中出现的演唱技巧有机的渗透到音乐活动之中,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C.为学生的创造创设情境。想表演的同学可直接到前面来表演。学生可以说说自己的感想,对这首歌曲有进一步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鼓励学生对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体现个性的学习方式(可以用独唱、齐唱、合唱的表演形式、可以自由组合、分小组练习、小组演唱、集体演唱等)表现歌曲,场面热烈,使教学进入高潮。

篇5:苏教版四年级上书法教案

课时一:

课时目标:注意右边同时有撇和捺时的处理方法。

(一)写好钢笔字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写好钢笔字除了要有认真的书写态度,还应该掌握必要的书写技巧。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就是当右边同时有撇和捺时该怎样处理? 2.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次”、“缺”、“珍”三个字。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作小结:“次”、“缺”、“珍”都是左右结构;三个字的右边都有撇、捺。

(3)示范描写“次”。提醒学生注意:每个字的右边都有撇和捺时,撇要收一点。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请该同学介绍写好这个字要注意什么。(2)对写得不够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练习。课时二:

课时目标:写好钢笔字,注意“木”的字形变化。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写好钢笔字除了要有认真的书写态度,还应该掌握必要的书写技巧。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就是木字不同位置时字形的变化? 2.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寨”、“桂”、“杏”三个字。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作小结:

(3)示范描写“寨”。提醒学生注意:第二竖笔改成竖勾。撇捺写成左右两点。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请该同学介绍写好这个字要注意什么。(2)对写得不够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练习。

课时三:

课时目标:写好钢笔字,注意“帽子”的字形变化。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写好钢笔字除了要有认真的书写态度,还应该掌握必要的书写技巧。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就是木字不同位置时字形的变化? 2.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官”、“窜”、“霞”三个字。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作小结:

(3)示范描写“官”。提醒学生注意:宝盖头小、雪宝盖大一点、雨字头更大了。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请该同学介绍写好这个字要注意什么。(2)对写得不够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练习。课堂作业:《习字册》

课时四:“口”在不同的位置,大小形状也不同

1、读题,明确题意。

2、指导:

(1)出示“吊、啄、若”三个字,认读。

(2)指导观察:这三个字有什么特点?(口的位置不一样,该怎么写好呢?)(3)交流。

(4)指导口字头的写法:(5)教师示范书写。

3、学生练习书写。

4、反馈作业情况,教师小结。课堂作业:《习字册》

课时五:

课时目标:注意长捺的写法

1、读题,明确题意。

2、指导:

(1)出示“题、起、迈”三个字,认读。

(2)指导观察:这三个字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半包围结构,想想怎样写好长捺?)(3)交流。

(4)指导长捺的写法:(5)教师示范书写。

3、学生练习书写。

4、反馈作业情况,教师小结。课堂作业:《习字册》

课时六:课时目标:注意广字头的写法

1、读题,明确题意。

2、指导:

(1)出示“庞、磨、府”三个字,认读。

(2)指导观察:这三个字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半包围结构,想想怎样写这些字才匀称美观?))(3)交流。

(4)指导广字头的写法:提醒学生注意广字的一横要写得短一些,竖撇则要写得长一点。

(5)教师示范书写。

3、学生练习书写。

4、反馈作业情况,教师小结。课堂作业:《习字册》

课时七:

课时目标:横在中部的写法 1.审题。2.指导。

(1)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这三个字。

(2)引导学生说说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回忆前面提出的描红和写字的要求。

(3)指导书写“柔”

(引导学生注意:木字的横要伸长,使字保持平衡。矛字的点和竖钩以及木字的竖都在竖中线上。3.学生练习。课堂作业:《习字册》

软笔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1课以横为主笔的独体字 【教学目标】:

1、了解长横的形态,学会其用笔法。

2、学习长横在字中的运用。

3、继续巩固书写姿势与毛笔执笔法。【教学重点】:长横在不同位置时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坐姿和书写工具准备情况。

二、复习检查:

复习书写姿势和毛笔执笔法。

三、新授:

1、揭示课题,明确本课任务。

2、欣赏颜真卿的书法,感受颜体,并回答问题:观察横与横有什么不同。

3、学习横的写法。(1)长横在上部。

观察“百、”,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横的形态,并画出运笔方向。(2)长横在中部。

学生观察“安”,分析横的形态及写法。(3)长横在下部。观察“五”,分析横的写法。

4、学习横的应用。

(1)对例字进行分析:长横在例字中的用笔与空间结构特点。(2)老师示范书写例字:可、首、七、世、里、止。(3)学生练习。老师巡回指导。

四、讲评:

1、展示典型佳作与病例,先由学生点评,再师作小结。

2、学生自评。

五、小结

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第一课以长横为主笔的独体字 长横在上百 长横在中安 长横在下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第2课以竖为主笔的独体字 【教学目标】:

1、学习竖的用笔方法。

2、了解竖画的重要作用。

3、练习书写带有竖的几个字。【教学重点】: 竖画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结上节课的学习情况,复习横的写法。2、板书课题:以竖为主笔的独体字。

3、学生自学,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竖的写法。

二、了解竖的基本形态,学写“竖”。1.出示小黑板,看看不同的竖。

2.认识垂露竖和悬针竖,体会各自形态特点。3.师范写。

4.生说说运笔特点。

5.师领生写,边写边说要点:悬针竖起笔藏锋,行笔中锋由轻到重。至捺脚处向右渐渐提笔出锋;垂露竖则为藏锋。6.评议病笔。

7.同样方法学习两竖在一起时的写法。8.评议学生作品。

9.指名上台写,集体评议。注意不要倾斜。(1)生练写。(2)互相评议。

三、毛笔字书写指导。1.带有“竖”的字。(1)出示小黑板:下千。(2)观察这2个字的共同特点。

(3)师范写“下”,生观察师的运笔方法。(4)生练写“下”。(5)集体评议。

(6)同样方法生练写“千”。

四、优秀作品展评。

板书设计:

第二课以竖为主笔的独体字 下千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第3课以撇、捺为主笔的独体字 【教学目标】:

1、学会撇与捺的写法(认识形态、掌握笔法、感受神采)。

2、通过学习撇与捺在字中与其他笔画的组合特点提高审美水平,感受汉文字文化的魅力。

3、通过书写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学习书法的兴趣。【教学重点】: 撇与捺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竖,大家学得非常好,有谁来回忆一下它的写法。(生书空——师范写——生点评)

今天,我们学习撇与捺,看看这两个笔画又有什么特点呢?

二、新授

1、板书:撇、捺。

2、学习用笔。

(1)比较撇与捺,找出不同的特点与它们之间的关系。(2)你觉得它们书写的快慢一样吗?为什么?

师小结:撇劲健挺拔——行笔快而有力,笔势短促;捺舒展飘逸——行笔缓慢舒展,笔势开张。

3、书空练习三遍。

4、师示范撇与捺的写法。

5、学生练习。

三、学习撇与捺在字中与其他笔画的组合特点。

1、学习例字“又”与“大”的写法。(1)出示“又”字,学生观察撇与捺是怎样组合的?

(2)师小结“又”等字时,斜度不要太大,否则会造成整个字书写的败笔。并出示病字,进行比较。

(3)出示“大”字,学生观察写法。师出示病字进行比较。(4)师示范。(5)学生练习。

四、应用练习。

1、同桌讨论,课本中例字里的撇与捺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又是怎样与其它笔画组合搭配的?

2、师小结。

(撇与捺搭配的字较多,为了左右相称,它们都要左右舒展。)

3、师示范难写字“天”的写法。

4、学生练写例字。

五位学生上来板书,各写一个字。

5、讲评。

五、小结。板书设计:

第三课以撇、捺为主笔的独体字 又大者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第4课以竖钩、弧钩为主笔的独体字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临摩的基础上,学会书写基本笔画“竖钩与弧钩”。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重点】:

竖钩与弧钩的书写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2、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讲解“竖钩与弧钩”的书写要领。

1、老师示范书写,指名说笔画名称。老师领读笔画名称。

2、讲解笔顺。

3、再次范写,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竖钩与弧钩”有什么特点。学生分小组讨论。

4、教师分析讲解:

书写每一个笔画都要有起笔、行笔、收笔,要有轻重变化。详细讲解:

下笔梢重,向右下弧直行笔,到起钩处向上钩出,收笔要出尖。范写。

5、指名说一说竖钩与弧钩分别怎样书写。

6、师边讲解边示范。

(二)学生练习书写竖钩与弧钩,师行间巡视辅导。展示优秀的学生作业。

(三)学习书写带竖钩与弧钩的字。

1、出示范字:事光。

2、带领学生分析书写要领。

3、教师演示书写过程。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行间巡视。三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设计:

第四课以竖钩、弧钩为主笔的独体字 事光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第5课以斜钩为主笔的独体字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临摩的基础上,学会书写基本笔画“斜钩”。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重点】:

斜钩的写法及注意事项。【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讲解“斜钩”书写要领。

1、老师示范书写,指名说笔画名称。

2、讲解笔顺。

3、再次范写,让学生说说自己特点。分小组讨论。

4、教师分析讲解:

书写每一个笔画都要有起笔、行笔、收笔,不能平拖或平划;要有轻重变化。详细讲解:

下笔梢重,向右下弧直行笔,到起钩处向上钩出,收笔要出尖。写戈钩关键是要呆持一定的弧度,大直、太弯都会影响整个字的美感。

5、指名说一说斜钩怎样书写。

6、师边讲解边示范。

(二)学生练习书写斜钩,师行间巡视辅导。展示优秀的学生作业。

(三)学习书写带斜钩的字。

1、出示范字:成

2、带领学生分析书写要领。

3、演示书写过程。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行间巡视。三小结:

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第五课以斜钩为主笔的独体字 成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第6课瘦长、扁宽形的独体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瘦长、扁宽形独体字的书写要领及它们的外部形态特征与笔画之间的远近疏密关系。

2、能在运笔过程中体会折锋。

3、激发学生对写字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瘦长、扁宽形独体字的书写要领。【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

二、欣赏学生作业。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幅咱班同学的优秀书法作业,比比谁的眼力最准,能猜出都是谁的作业。

三、点拨难点、突出重点

(一)带有横折或横折钩的字的特点:

1、师:请同学们看字,这两个基本笔画的名字是什么?(横折、横折钩)它们的写法谁还记得?

生和老师一起回忆:教师用毛笔在黑板上用水书写,学生跟着用手指书空,边写边说运笔过程。

2、师:带有横折或横折钩的字其外轮廓的形状常为瘦长或扁宽形的独体字,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类独体字的重点笔画——横折及横折钩的写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观察,师同时板书课题。

师:谁把你观察到的特点说给大家听听? 生展示:

(横折是横画的尾部与竖画的头部拼接而成的,横画的收笔即竖画的起笔。学生若说出横折是由横和竖组成的也可以)

(二)横折及横折钩的写法

预设评价: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我们在前面学习了横画和竖画的写法,你们能不能根据横画和竖画的写法,试着总结归纳出横折的写法。生试总结

2、师:哪位同学试着总结一下横折的写法? 生试总结

(横折的写法是先写横画,再写一个折角,然后写竖画,竖画写的时候,要向内倾斜)

横折的写法:

1、先左上,再右下按。

2、转笔右行,提笔向上。

3、右下按,转锋下行,按笔回锋。

3、师:横折的写法是这样的,现在同学们思考一下横折钩的写法。现在看看老师给大家的示范好吗,重点看横折钩的钩角处的写法。教师示范,边写边说重点,生可书空体会。注:若学生没看清,可再示范一个。

4、学生练习

师:静下心来,用毛笔写1个横折和横折钩。你还可以参照书中的运笔过程写字。生动笔写。

5、师:谁愿意把你的书法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

生展示(自评:说说自己哪写得好,哪还有不足,学会欣赏自己)生评(先说优点,再说不足,学会欣赏别人)

(三)横折和横折钩在字中的不同

1、师:老师看得出同学们书写得非常认真、非常用心,我们刚才学习了横折及横折钩的写法,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它们在字中的变化。出示:丹、身、两、目。

师:请同学们观察横折钩在这几个字中书写时有什么不同? 生观察并汇报。

2、师:横折钩在字中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就是因为这些字的整体形状、结构是不一样的,结构不同决定了横折钩的变化。

3、师:请同学们用毛笔把这几个字写一写,体会一下整个字的写法以及横折钩在字中的变化。

生毛笔练习“丹、身、两、目”。

四、实践练习

1、师:刚才我们写了毛笔字,现在同学们观察书中16页四位书法家的这几个字,(同、内、而、内)横折钩画有什么不同?这几个字的整体形状一样吗?(不一样)

2、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纠正坐姿及执笔姿势。

3、纠偏(教师就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指导,在黑板上示范“同、内、而、内”几个字,强调书写时,竖画要向内倾斜)

4、展评(对书写中注意竖画向内倾斜的学生予以表扬,肯定他们是学习的有心人,只有做有心人,写字才能有长足进步。)

五、课堂小结

篇6: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1、出示排队买票图,谈话,图上有几个人?

他们在干什么?

2、数一数有帽子的小男还孩排在第几?无帽子排第几?

2、排第2是谁? 第5是谁?

3、游戏:寻找宝物

教师将一个金苹果藏在8个盒子里的第1个,叫学生寻找 教师将一个金雪梨藏在8个盒子里的第4个,叫学生寻找 教师将一个金钥匙藏在8个盒子里的第7个,叫学生寻找 4、游戏:表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将孙悟空及各种妖怪的头饰摆成一行,让学生选。、游戏(买东西)

将各种要买的东西排成一行,选一选你要买什么东西。

(一)想一想做一做:1—5题。

(二)你能说一句带有几和第几的话吗? 在我们身边找一找。

篇7: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1.出示78×(46+54)(840-400)÷40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提问: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什么?

3.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出示例题P37

计算300-(120+25×4)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能正确计算。

指名板演。

同桌讨论,说说是怎样算的。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生2: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乘法。

……

300-(120+25×4)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乘法

=300-(120+100)再算小括号里面的办法

=300-220最后算小括号外面的减法

=80

2.明确:在有括号的算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括号里有乘法,又有加法,要先算乘法。

可以这样表示运算顺序:乘→加→减

3.追问:如果算式中有小括号,应该先算什么?

如果小括号里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

4.题进行小结。

三、想想做做

1.P37、1

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37+29×3)×4乘→加→乘

58×(20-78÷13)除→减→乘

2.P37、2

先出示左边的三小题,学生独立计算后,进行比较。

得到:只要算式里含有小括号,都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3.P37、4

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怎样求这一天共运进苹果的千克数?

想:这一天共运进苹果的千克数=上午运进的千克+下午运进的千克数,先要求出下午运进苹果的千克数。

4.P37、5

读题,明确题意。

篇8:苏教版四年级音乐教案

研讨完苏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认识垂线”之后,数学组对后续课“认识平行”进行了教学研讨,课后围绕四大环节,带着问题进行了分析反思与教学建构。

一、图形归类:如何使分类更具理性化?

【教学回放】

师(屏幕呈现五幅图):观察这里的五幅图,你能把它们分成两类吗?分好后同桌互相说说为什么这么分。

组织集体交流。(学生用手凌空比画,言语表述不清)

师:我们一起再用PPT来验证一下。(集体观看屏幕动画(5)号和(4)号的延长)

师(总结):(5)号的两条直线延长相交,所以(5)号属于相交这一类。而(4)号无论怎么延长两条直线,仍然不相交,这又是怎样的位置关系呢?

【教学效果】

此处分类只是学生的感性观察,仅仅停留在“眼、口”之上,所以在集体交流反馈时,学生对于(4)号无所争议,但对于(5)号到底如何处理争议较大,数学语言表达产生困难,缺失延长直线的操作而“口说无凭”,一些学生陷入了(5)号也是不相交的“感性直观误区”。教师虽然早有预设,进行课件延长直线的展示,明确了(5)号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但学生仍缺乏理性体验,教学费时,暴露出“媒体替代”思维。

【评价反思】

分类能够从一系列事件中逐步抽象出部分事件的相同属性,达成对知识的高度归属与认同。分类,可以借助直观达成,但分类本身更多具备理性思考的特质。

既然在教学“认识垂线”时学生就初步形成了知识结构与方法结构,经历了探究过程,所以导入部分的分类,唤起已有经验,为研究互相平行做铺垫,那么为什么不让学生在分类时就能够“理性地观察思考”呢?如何让学生更有话语权和便利的表达方式,不再受替代思维之惑?既然(5)号的争议焦点就在“直线可向两端无限延长”,那么为什么不让学生有机会将思考的过程落实到笔头上呢?

所以,此处的分类,不能简单地用“看”和“说”进行推进,而应加入“动手操作”让学生有机会“沉”下来,落实到笔头上,得到尝试将(5)号延长的机会,再在交流反馈时解释为什么这么分的标准,分两层并列投影呈现差异资源,第一层:(1)(2)(3)和(4)(5)、(1)(2)(3)(5)和(4),聚焦疑点(5)号;第二层:(4)号和(5)号没有画延长线和画了延长线,积累基本方法。通过直观的投影,让所有学生清晰地看到“直观的(5)号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的图像”,达成意会和顿悟。最后让没有延长操作经历的学生再将(4)号和(5)号进行延长,产生切身的操作体验,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

【教学重构】

师(屏幕呈现问题):看一看下面五组直线,先独立想一想,再在纸上分一分,并和同桌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

第一类:()第二类:()

并列投影第一层学生作品:第一类:(1)(2)(3)和(4)(5);第二类:(1)(2)(3)(5)和(4)。

观察思考:你同意哪一种?(停顿)下面我们就来听听这两位同学为什么这么分。

并列投影第二层学生作品(能将(5)号和(4)号画出延长线):好在哪?

学生操作:分别延长(5)号和(4)号,又有什么结论?

屏幕:我们一起再用PPT来验证一下。

总结:(5)号的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所以(5)号属于相交这一类。而(4)号无论怎么延长两条直线,仍然不相交,这又是怎样的位置关系呢?

二、揭示概念:如何让教学更具结构化?

通过第一环节的理性分类,在第二环节及时把平行纳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中,完善了知识结构体系。

【教学回放】

师(指着(4)号图):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师:如果我把这条直线叫作直线a,这条直线叫作直线b,你能像说垂直一样,说一说直线a和直线b的位置关系吗?

学生独立试说、同桌互说、集体交流。(三种说法都比较顺畅)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吗?为什么?

生:图1两条直线都是这样斜的(手势比画),所以它们互相平行。

生:图2一看就相交了,图4延长后也相交,所以它们都不互相平行。

生:图3两条直线都是这样斜的(手势比画),它们也互相平行。

【教学效果】

学生对于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三句话表述方式总体比较流畅,说明前一课“认识垂线”的教学较为到位,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迁移与应用,教学效果较为理想。但是面对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平行时,一时用言语难以表述清楚,于是学生只能借助手势辅助,只是“都是这样斜的”的表述也不科学严谨,这表明学生对“为什么平行”的解释有障碍。

【评价反思】

1.结构化语言的思考。由于前面学过垂线的知识,学生对垂直的三句话“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直线b是直线a的垂线”“直线a和直线b互相垂直”牢记于心。所以有关平行的三句话,出于对学生的信任,完全采用“用结构”的方式,放手让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去寻求答案,进行自主建构与语言表达。从课堂反应来看学生做到了。在此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所学的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获得了知识体系的有效建构。这一活动板块较为成功。

2“.同一平面内”的思考。旧教材中,对平行定义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由于在小学阶段,“同一平面”对学生较为抽象深奥,因此新教材的要求有所降低,改版为描述性概念:“‘’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用“范图”+“像这样”+“结语”,完成对平行现象的描述定义,而没有具体说明怎样的“不相交”。“像这样”所表达的内涵与外延,一是和范图一样在同一张纸上,即“在同一平面内”,二是永不相交,不能不这样。对于这样的描述性概念内容,立足学生年龄与心理特点,为什么的道理往往难以说清,不宜进行追问“为什么平行”,只需追问“是什么位置关系”或“是不是互相平行”。对于找或画平行线时,也只要追问怎么找或怎么画即可。关于同一平面的问题,到底需不需要明讲,有所争议。最后达成一致观点:如果不在教学中明示“同一平面”,则在数学表达时要用“像……一样”作引语,“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为结语,通过类似模糊数学的方式对“同一平面”加以渗透暗示。到了初中,还将用定义性概念方式再次对平行进行深化。

鉴于此,只需对“判断”这一活动进行教学重构。

【教学重构】

快速反应:下面每组中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吗?用手势比画,是的打“√”,不是的打“×”。

一张图一张图地呈现,学生只判断,不说理。

三、寻找平行:如何使过程更具方法化?

【教学回放】

片段一:

师:在平面图形中有许多互相平行的例子,瞧,你能找出图中有几组平行的线段吗?拿出练习纸。我们比一比谁找得全。

生:长方形的两条长互相平行,两条宽也互相平行。

生:梯形的两条竖着的边互相平行。

生:平行四边形横着的两条边互相平行。

生:我有补充,平行四边形的两条斜着的边也互相平行。

生:六边形有三组平行线,分别是……分别是……我能上台说吗?(上台后)是这一条和这一条,还有这一条和这一条,还有……还有……(摸头挠耳)

片段二:

师:生活中有很多互相平行的例子,(停顿)出示五线谱图。

生:这一条和这一条是互相平行的。

师(追问):把最上面一条叫作第一条,它的平行线还有吗?所以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一条直线的平行线不止一条。

师:其实同学们低头看看桌上的东西,这里面就藏着许多平行的例子呢?

生(举着物品,边指边说):这一条和这一条互相平行,还有这条和这条……

【教学效果】

学生能够找到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但并不高效。交流表达时的语焉不详,“这条”“那条”“还有”等的话语系统,表明学生的表达方式存在不少困顿,没能有效经历抽象化过程,也缺少了寻找过程方法化的支撑,所以儿童化的模糊语言难以上升至清晰的数学语言。

【反思评价】

寻找平行线的核心问题,并不是交流平行线在哪,而是“你是怎么找到的”,在“认识垂线”一课中,学生已经历了寻找过程的方法化:先确定一条直线,再找与它互相垂直的直线。因此找平行线只需迁移。片段一的价值不但可以唤醒寻找垂线的方式,规范互相平行的三句话,而且也是对寻找过程方法化的再次巩固与强化:先明确以哪条线为基线,再有序寻找它的平行线,那么指认正六边形的平行线就会顺畅许多。片段二描述五线谱中互相平行的例子时,就有了方法支撑,要求“一条直线的平行线不止一条”就会更加自然。寻找身边物品中的平行线呈现出差异资源,通过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逐步规范数学语言,达成方法的结构化。

【教学重构】

片段一:

师:在平面图形中有许多互相平行的例子,你打算怎么找呢?分别能找到几组呢?先独立完成在练习纸上,再找给同桌看一看,说给同桌听一听。

交流引导(边指图形边说,以长方形为例):先确定它的这一条边(长),再找到它的另一条长就是它的平行线。我再确定这一条边(宽),那么这一条边(另一条宽)就是它的平行线。

学生互相评价补充。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片段二:

师:生活中有很多互相平行的例子,(停顿)出示五线谱图。又该怎么找呢?

提示:分别给五条直线标号1、2、3、4、5。

交流:先确定1号直线,找到2号直线是它的平行线,3号也是它的平行线,还有4号直线和5号直线都是它的平行线。

追问:所以你们有什么发现或结论?

小结:一条直线的平行线不止一条。

追问:还可以怎么找?

交流:先确定2号直线,……

提问:同学们低头看看桌上的东西,有没有平行的例子呢?你能找给同桌看一看吗?

同桌交流(举着物品,边指边说):先确定……找到……是它的平行线。

指名交流、补充,然后进行评价。

四、创作平行:如何使方法更具多样化?

【教学回放】

师:刚才我们找到这么多平行线,你能利用身边工具想办法画出一组平行线吗?

实物投影交流,学生绝大多数呈现的是方格纸中的横向平行线、竖向平行线,少有斜向平行线,用直尺画的不多,画出两组平行线的更少。

师(追问):还有吗?

生面面相觑……

【教学效果】

创作平行线时,笔者发现学生的思维总是打不开,局限于应用同一种工具,如直尺或方格纸等进行操作,而且满足于画完一组平行线就停止了思考。工具单一、方法单一、结论单一,是最大的问题。特别是,如果横向平行与竖向平行的思维不能过渡到“斜向平行”的话,学生就难以避免“这就会造成平行线都是水平的或垂直的错误印象”。

【反思评价】

如何才能让学生在画平行线时方法与工具多样化?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打开学生思路。不妨先让学生利用手边的工具独立画一画,1~2分钟后,收半成品资源开展交流,进行鼓励,或给予学生言语暗示:“有同学画了一种,还在想第二种方法呢。”此时学生半成品资源的呈现,必能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多角度思考,形成头脑风暴。通过这样的过程介入,再结合足够的操作时间和空间,就能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放手中形成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构】

师:刚才我们找到这么多平行线,你能利用身边的工具想办法画出几组平行线吗?(1~2分钟后)

过程介入:有的同学画完一种,还在想另外一种呢,而且还用了不同的工具。

投影两种半成品资源:方格纸中斜向的、使用直尺以外工具的。

提出要求:下面让我们比一比,谁想到的方法多,谁用的工具丰富。

全班通过实物投影主要交流两项内容:一是用的工具,二是同种工具不同的画法。

“认识平行”这一节课是基于学生对“认识垂线”基础上的深入理解,从分类开始,有序有度拓展,重在方法的提升,依次经历了“认识平行”“寻找平行”“创作平行”的过程,对平行的理解逐步深入,思维水平也不断发展,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具有结构上的通融性和结构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同时,带着问题进行思考与重建,预设各个环节的教学推进方式,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

摘要: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也需要增强发现和提出教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以“认识平行”一课为例,围绕“图形归类理性化、揭示概念结构化、寻找平行方法化、创作平行多样化”四方面进行教学问题分析与追思,可以有效探寻教学重构的路径。

关键词:问题分析,教学重构,路径驱动,平行

参考文献

上一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开展情况总结下一篇:代理招商会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