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的新思路

2022-07-10

第一篇:农村发展的新思路

岳阳县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思路

黎四清

近几年是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农业基础得到加强,农村改革不断深入,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现代农业进程加快,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民生状况明显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但也要看到,农业仍是弱质产业,农民生活水平依然较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必须把“三农”问题摆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创新工作思路,更好地利用资源、市场,在竞争中谋求新发展,不断提高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一、工作重点

1、调优农业结构,找准切入点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集约化水平,使农业结构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调整优化。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把确保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大力实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工程,重点抓好筻口、杨林、新墙、长湖、柏祥、中洲等粮食主产区的优质稻生产,建立10个万亩示范片。二是加快发展特色种植。围绕全县花卉苗木、茶叶、楠竹、蔬菜等,加快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三是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以“养殖富民工程”为载体,建设柏祥、长湖50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基地,建设杨林、饶村1000万羽以上皇鸽养殖基地。

2、夯实农业基础,找准支撑点

认真落实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基础支撑。一是加快建设标准农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设立基本农田示范区,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产稳产标准农田50万亩。二是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农机推广应用,逐步建立推广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示范村,加强农机安全监管,构筑农机安全的长效机制。三是强化农业信息服务。建设岳阳农业信息网,为农村农民提供农产品供求、价格、农资、农业生产和农业实用技术等信息,建立健全农业信息采集、处理系统、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和农村经济监测与管理系统,提高农业服务水平。

3、发展现代农业,找准主攻点

立足农业发展实际,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进一批重大工程,深入研究和实施几项重大政策,着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一是建设台湾农民创业园。发挥资源优势,引进台湾农业优良品种、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资金、人才、农业企业,发展附加值高的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现代养殖业,把园区打造成为湖南现代农业的先导园、城乡统筹的示范园、旅游观光的休闲园、海峡交流的亲情园、科技农业的效益园。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发展新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结构升级。以“龙头企业牵动型、服务组织联动型、专业市场拉动型、经营能人带动型”等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全力推进我县农业六大主导产业的发展。三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质”工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建立“农户+产业组织”、“农户+专业协会”等多种经营新机制,大力扶持鼓励发展产业化组织、中介组织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专业协会、行业协会等新型组织方式。四是提高农业安全保障。突出粮食、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加快建立一批“绿色农业示范区”,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获得农产品进入省内外市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突出产地环境监控、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程及市场准入控制等关键环节,建立运转高效、反应迅速、检测准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高度重视农业风险保障,不断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规范农业保险参保、理赔行为,有效规避农业风险。

4、加快转移农民,找准着力点 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跳出农业抓农业,有效解决农民“就业难、离土难、移居难”问题,促进农民转移。一是加快农民转移就业。把提高农民素质看着促进农民增收的永久动力,以培养新型产业农民为目标,狠抓农民技能培训,着力培养懂技术、会经营、有市场头脑的高素质农民,以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为载体,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整合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覆盖面;建立健全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加快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建设,变农村劳动力的自发盲目流动为市场需求、政府组织的有序流动,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二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企业通过承包、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进行土地成片开发,促进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针对全县水域、滩涂、山林、荒山

多的现状,加快经营权流转,利用社会资金力量开发闲置资源,促使分散管理向规模经营转变。把利益导向贯穿到土地流转的全过程,围绕“转前收益看得清、转时收益能得到、转后收益有保障”等重要环节,构建土地流转衔接体系。三是加快农民向城镇转移。按照城乡一体、产业联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城乡经济融合,强化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提升农村对城市的服务功能。围绕城市主导产业的配套和转移,加快县工业园区发展,引导农村工业向城镇合理集聚,落实小城镇扶持政策。

5、推进民生改善,找准落脚点

坚持以农村为重点改善民生,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办好水、电、路、气、房5件实事。二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逐步建立以“低收入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的“新五保”制度。三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坚持整村推进扶贫战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移民扶贫、旅游扶贫、产业扶贫等工程,激活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扎实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施扶贫到户。四是搞好农村社会管理。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党务公开,逐步建立农民群众平等表达诉求的制度化平台,拓展农村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妥善解决农村征地、环境污染、移民搬迁、集体资产处置等引发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尊重群众的合理要求,维护农民的合法利益。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

三、保障措施

面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特点,必须强化保障,采取综合性措施,务实推进农业现代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组织保证。一是加强农村工作领导。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

制,组织专门力量研究政策、确定重点、落实措施,进行年度安排部署,保持工作推动的连续性。二是加强综合部门建设。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建立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三是加强乡村干部管理。实行重视基层、加强基层、服务基层的政策取向,增加基层正常运转的经费保障,提高乡村干部待遇。建立“三农”工作干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把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作为重要考核内容,重点加强乡镇村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建立激励奖罚机制。

2、项目支撑。加大项目工作力度,上一批牵动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投向“三农”。一是领悟政策谋划项目。抓住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不断增加“三农”投入的重大政策机遇,科学谋划,解读政策,积极应对。二是发挥优势对接项目。立足水利大县、全国产粮大县、退耕还林大县、移民大县、养殖大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县、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衔接试点县7大资源秉赋,对接政策,全面出击,确保效果。三是效益优先整合项目。积极整合、捆绑项目,投向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通过实施项目,做到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保一方平安,建一片基地,促一方发展。

3、城乡统筹。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消除影响“三农”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经济社会新体制。一是城乡融合。不断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力争达到城乡资源互补、产业互融、基础设施互通和社会事业发展互惠的效果,努力引导城市要素向农村汇集、城市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不断促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城乡服务均等发展。二是城乡共建。加强城镇规划、设施、产业建设,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不断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能力。三是城乡联动。强化制度配套,切实做到在推进城乡统筹中化解“三农”矛盾,强化“三农”基础,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岳阳县委书记)

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探讨

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作出的正确决策,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社会的第五次改革。与前四次改革不同,这次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涉及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四个大的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对农村现有问题的系统解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

1.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努力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因此,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从影响农村发展的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率先发展。全面推行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发展方面的事权,中央和省级财政要承担起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彻底改变“义务教育不义务”、“农民教育农民办”的情况,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加大对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使农民高度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精简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另外,要不断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使农民也能有机会迈入管理者阶层。

加大对农民的免费技术培训力度,这是培养有技术的新型农民的关键。农民缺乏相应的技术,无论是搞种植、养殖,还是进城打工,他们的收入都低于有一技之长的人。农业科技人员要坚持走到田间地头,把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送到农民手里,手把手地教会他们;国家应该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尤其要加大对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的力度;加大对外出打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

2.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奠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满足农民衣食住行的需要,农村社会再生产的需要,农村扩大生产的需要。这三个层次的需要是一个递进的关系,第一个需要是低层次的,第二个需要是中层次的,第三个需要是高层次的。而就目前农村物质生产方面的现实来看,我国大多数农村处于第二层次,在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其剩余刚好够再生产需要,所以农民手里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现金,导致了农民看病难、孩子上学难、养老难的现象。

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政府要采取宏观调控手段,合理部署城乡再生产所需要的基本生产资料,调整国民收入再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环境;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鼓励东西结合,制定有关东部发达地区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投资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全面免征农业税,要从源头上降低农村生产的成本,进一步严格控制与农业生产投入相关的各种工业产品的价格(如果农民的收入增加速度与其生产投入增加的速度相当或者低于其生产投入增加的速度,那么,农民生活状况就会永远停留在第二个需要层次,城乡收入差距就会日益加剧。);加大政府对农村资金的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中央和省级整队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增加对农村基本生产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强对农村扩大再生产的扶持力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强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尤为重要。就目前来看,首先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其次要允许和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加大农村有组织化生产的力度,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效的克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局限性,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使农民享受到生产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平均利润。

3.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央这次把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来,抓住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法律解决不了的问题有时可以通过亲朋好友就能够很好地解决。因此,继承并发扬农村纯朴乡风,建设农村精神文明,是解决农村社会内部矛盾的重要途径,为农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乡风文明是在“破”与“立”的过程中形成的。乡风文明建设,首先要破除目前部分农村出现的不良风气,重点要破除“一私一毒”,即破除部分农民思想上存在的私利当头的个人主义和封建残余思想的遗毒。乡风文明重在建设,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要继承并发扬或者是重建并强化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使农民在思想上树立“我要文明”的自我约束意识,形成你文明,我文明,大家都文明的文明乡风,以社会公德来制约个人私欲,以文明乡风来增强村民和谐。

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农村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农村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环境美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在乡风文明的前提下形成村容整洁的自律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提高民主素质,促进民主参与、管理民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近年来,农民参政意识不断增强,他们用浅显的语言表达了对村务公开、村民自治、知情权、决策权等的参与愿望。事实上,管理民主,就必须培养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尤其是科学的民主参与意识。

通过教育提高农民的民主素质。一要开展文化教育,提高他们对民主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二要开展民主参与的权利意识教育,使农民明白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树立民主参与、当家作主的权利意识,使农民具有民主主体的首要人格素质;三要开展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教育,使农民强烈认识到自己利益、权利的主体性和不可侵犯性,树立较强的民主责任感;四要开展民主知识和民主技能教育,使农民了解民主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懂得民主活动的规则、程序和技能,从而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通过民主实践提高农民的民主素质。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使民主知识和民主技能在民主实践活动中得以应用和体验,成为农民的生活体验和习惯。身教大于言教。在民主实践过程中,农民通过民主参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使自己获得了切实的利益,有利于调动他们民主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通过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让农民真正能管理本村的事务。

5.努力保持农村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与当前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把开展农村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如何推动农村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农村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和党性意识,不断增强其服务群众、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和能力,使农村共产党员始终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把村里具有一定威望、知识水平、致富能力、责任心强的人吸纳到组织中来,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实新鲜血液,不断增强其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的作用。

当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持之以恒。既要预备走艰苦的路,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敢于迎难而上;更要看到前途的光明,增强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我们深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第三篇:12终审党中央推进农村党组织建设的新思路

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思路

刘大新

摘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贯穿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始终,发挥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本文从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职能定位、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农村党组织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基本思路和有效对策。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建设思路

作者刘大新,中共宁县县委党校正科级理论教员、讲师(宁县745200) 。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党的基层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创新活动内容方式,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在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决定》从实际出发,首次分领域提出了工作内容创新的具体要求。这是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的深化拓展,是对近些年来基层党建工作成功经验的科学概括。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创新工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一、准确把握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职能定位,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 党的基层组织能否成为党在农村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必须在服务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推进农村各项工作中来体现和检验。《决定》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贯穿党组织活动始终,发挥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第一次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具体诠释。农村基层党组织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福祉。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开展活动,发挥作用。把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要求体现到“五个好”党组织的创建中,融入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中,通过不断更新观念、强化功能、改进方法、提高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

我们还要认识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动和农业经营方式的深刻转变。农村党组织只有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在改革创新党组织设置的同时,改革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增强组织功能、服务功能,才能更好地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力量。

二、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1 -

继续保持我市农业农村好的发展势头,关键要充分发挥好农村党组织的作用,把加快发展的多项举措落到实处,形成我市农村党建工作和农村改革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决定》强调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决定》还强调“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任务的战斗堡垒。”这些表述,是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基层组织在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中地位和作用作出的新概括、新要求,必须加深理解,认真贯彻落实。

首先,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的作用。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快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决定意义,推动农村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始终是农村党组织和农村党员的神圣使命。农村党组织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创新发展理念,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始终把服务农民群众作为重要的职责,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农民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反映群众诉求、关心群众疾苦,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构建服务体系。

再次,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承担着团结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职责,要切实发挥好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和凝聚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来。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的作用,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切实做到哪里有农民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活动和坚强的战斗力。

第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促进和谐的作用。在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许多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往往汇集在基层,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切实承担起化解矛盾的责任,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做好矛盾化解工作。以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重点,运用沟通协调、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教育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促进农村和谐、维护农村稳定。

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我市各级党委要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充分调动和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党员在推动科学发展、赵远兴)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策略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策略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是国内唯一一家定位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专业机构,有超过10年的规划设计经验。山合水易对城乡统筹模式、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新农村建设、古村古镇开发、民俗旅游设计、乡土建筑设计等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操作经验,聚集了大量的专业资源。专家们认为目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升级转型期,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更要有新的发展思路。

借建设新农村的东风,发展乡村旅游,二者为求得和谐发展,必须以发挥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作用为出发点,选择新的路径 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促进新农村的建设,这已经成为不争的实事,但在二者发展的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二者规划相脱节 管理机制不健全 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乡村旅游产品雷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等等,这些现象制约着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的发挥为此,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采取下列新策略:政府引导协同规划全员参与产品升级生态保护。

1在政府的引导下,各主管部门协同规划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要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必然需要有科学的和前瞻性的规划作为指导,其中涉及有新农村建设规划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但是,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乡村旅游的规划分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规划,无论从编制目的规划内容,还是规划的主管单位都不相同,无疑影响到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乡村旅游规划之间的相互协调,实践中出现规划相脱节,甚至相互冲突的现状,实属难免 这就严重影响着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相互促进为此,政府的引导就成为必然 各级部门协同规划以应对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共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使二者的规划充分考虑相互促进的作用。

2健全管理机制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宏观上,新农村与乡村

旅游的开发建设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当地农民为开发者,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引导和扶持作用,调动各级 各部门和当地农民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发展乡村旅游,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微观上,对从事乡村旅游的相关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制定行业的评价标准,建立监督机制,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水平进行规范科学的管理尤其要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使乡村旅游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最终达到保障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合理规划 合理利用,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共同目标.

3调动村民积极性,为村民的全员参与创造条件 当地的村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同时也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力军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建设中,村民既是建设者服务者,更是受益者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更注重村民积极性的发挥,使村民全员参与,进而推进全体村民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目标的实现 如何发挥村民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

的主体作用积极性,专家认为关键是要让村民得到实在的利益 因此,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一是村民的参与方式 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到村民应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中来,旅游服务 旅游管理环境保护的主题无疑都应该是当地的村民,这些角色的扮演为农民提供了相应就业岗位,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大量的闲散劳动力二是村民的能力培训 从事旅游业的人员需要专业的技能和较好的素养,当地的农民必须通过专业的培训,加强文化传统服务意识服务技能礼仪礼貌生态保护管理能力等方

面的培训,具备充分参与的条件与能力 三是村民现实利益的分配 必须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建立公平 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唤起村民主人翁意识。

4加速乡村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不断推陈出新 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在旅游需求层次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产品也要不断的推陈出新长期以来,乡村旅游给人们的印象只有农家乐 这两个概念的混淆充分反映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其实,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层次和较低级的表现形式才是农家乐,目前乡村旅游的内涵早已有了新的外延鉴于以上原因,乡村旅游存在着游客滞留时间短消费项目单一消费水平不高等弊端,这些都阻碍了对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作用 在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只依靠政府是不够的,应积极寻求智力支持,以市场为导向,使乡村旅游产品能够不断创新,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乡村旅游新产品,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延长滞留时间,拓宽消费内容,提升消费层次,发挥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

5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之所以有其发展的空间,主要原因是凭借其优美 协调的自然环境,而农村村容整洁是新农村的基本特征之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服务型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因此,在旅游服务型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科技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以乡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景观遗产特色的保护为前提,优化乡村生态环境,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第五篇:探索农村发展新思路

侯新华

在滇西北怒江大峡谷深处,有一个小山村,远远望去,一片茂密的树林里,一幢幢砖混楼房拔地而起;走进村里,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户户通上硬化路,村图书阅览室、娱乐活动室、卫生室一应俱全,家家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果木成林,一幅“林在村中、村在林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优美画卷。这就是蛮辉自然村。

蛮辉自然村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上江乡西南部,距州府六库28公里,总面积2.25平方公里。村内有汉、傈僳、白、彝、傣等多个民族杂居,全村共有115户487人,耕地面积700.7亩,其中水田432.7亩,旱地268亩,经济林果547亩,人均有粮495公斤,属典型农业村。几年前,蛮辉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收入单一,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低,村里的道路是凹凸不平的泥巴路,群众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一个集穷、脏、乱、差于一身的贫困山村。

近年来,该村以强化党建为抓手,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以整治村容为切入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着力点,立足优势资源,创新工作机制,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全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走出了一条山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2009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860元,人均有粮495公斤以上。

蛮辉村的发展,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建带村、基础固村、产业强村、科教兴村、生态立村、和谐促村”的发展思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方针,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

增收”目标,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切实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党建带村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组织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坚强有力的农村党组织是农村发展的关键。要夯实基础工程,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提升村级组织的整体水平巩固和强化班子的战斗力,保持班子团结、奋进、发展优势,以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要求,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健全后备干部队伍,加强教育与培养。坚持好党日活动、民主评议党员、党员目标管理等重点制度。坚持发展党员“五项制度”的落实,保证质量,严格程序,加强发展新党员工作。

基础固村

破解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

围绕“生活宽裕”目标,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完善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做到“路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网络通”。加大村民的教育培训力度,使45岁以下的村民都掌握1至2项生产致富技术。使农民享受现代文化娱乐。改善村卫生医疗条件,完善医疗设施,保障村民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产业强村

增加群众经济收入

围绕“生产发展”目标,增加农民收入和村级收入。农业农村经济在巩固、发展好优势产业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工作。同时发展壮大农民流通队伍,引导农村经济人成立流通协会,带动农产品的种、养、销售产业的发展。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和组织农业富余劳动力向外输出,转移发展,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科教兴村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群众素质

“科教兴村”是提高农村群众素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提高农民素质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农民发扬顾全大局、互助友爱和扶贫济困的精神,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自觉履行对集体应尽的义务。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使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氛围。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加强农村师资力量的配备,普及义务教育,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抓好农民的科技培训,加强对农民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努力做到知法、守法,积极履职尽责,并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用法律手段驾驭管理市场经济的本领。

生态立村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围绕“村容整洁”目标,实施生态村建设工程。开展清污水、清垃圾、清违章建筑,改路、改厕、改灶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大整治,使附属房乱搭建、柴草乱垛、垃圾乱倒、畜禽乱跑、污水乱流的现象得到有效改变。同时,绿化、美

化新农村,扩展农房绿化覆盖面。与农村地域特色相结合,发展庭院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形成“一村一品”的绿化、美化特色,创建美丽和谐的农居环境。和谐促村

创建稳定安宁的文明家园

围绕“村风文明”目标,扎实开展文明村建设活动。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村民活动阵地建设。健全完善护村队、老年义务巡逻队等治安管理形式,有效控制治安及刑事案件发生,以实现“平安村街”为目标。深化农村移风易俗、遵纪守法、尊老爱幼、无私奉献等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农民革除陈规陋习,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围绕“管理民主”目标,建设民主法制示范村。建立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规民约、村务公开和村民议事制度,保障村民对村务的管理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坚持民主决策,健全和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并督促决策事项的有效实施。规范民主管理,规范公开形式、公开内容、公开时间。加强民主监督,实现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制度和村干部激励约束制度,调动干部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健全村务管理的各种制度,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对村务进行民主管理,建立农村各种服务组织、协会,为农民发展生产经营和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作者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委副书记、州长)

来源:《云南日报》

上一篇:农村商业银行工服下一篇:农村美术教育现状